琵琶行描写音乐

2024-09-09

琵琶行描写音乐(精选7篇)

琵琶行描写音乐 篇1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翻译: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琵琶行描写音乐 篇2

后人在赏析其音乐描写时, 特别推崇其对“音响”和“旋律”的摹写。一系列准确、生动、繁丽的比喻, 摹拟出琵琶曲或清脆圆润, 或冷涩喑哑、或铿锵有力的瑰异音响, 展示了琵琶曲由急切欢快到流畅滑转, 再到暝然无声, 最后激越高亢的摄魄旋律。白居易在音乐描写中的旷世才情, 使凄美的琵琶曲沾着清冷的秋露, 透过朦胧的烟月, 穿越千年时空, 铮铮然, 犹奏响在耳边。

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 就会惊异地发现, 白居易在摹写琵琶曲时, 除了大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以声喻声, 妙语点睛外, 还非常注意在比喻时, 妙用色彩, 烘云托月, 使摹写的音乐达到了极致。诗中共三次音乐描写, 第二次尤为细腻出色, 就让我们聚焦于第二次音乐描写吧。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节音乐描写, 主要用准确、生动的比喻诉诸我们的视听感官。作为喻体的有以下物象:急雨、玉珠、玉盘、流水、寒冰、银瓶、水浆、刀枪、裂帛。上述物象皆为白色。水虽无色, 但在寒冰的映照下也应呈白色;刀枪虽通体不会是白色, 但能发出“鸣声”的刃口会闪出眩目的白光。另外, 非为喻体, 但对营造意境极其重要的月光也呈乳白色。

白居易在对琵琶曲的摹写中, 大量地用这些白色物象作喻体, 我想决非偶然, 必另有深意。那么, 作者不厌其烦运用这些白色物象, 到底想营造什么样的意境呢?

一、营造凄楚之境

从色调上看, 白色为“冷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白色”更多的时候为凶灾之色, 总与苦楚、悲怆相联, 素与热闹、喜庆无缘, 丧事中缟衣素服白花即为明证之一。唐宪宗元和十年, 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白居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 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 上书请求缉拿凶手, 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一腔热血却换来贬谪之苦, 岂不“冤”乎?旷世绝代的天才诗人, 风雨晨昏只得与湓江 (贬后的住地) 的黄芦苦竹相依, 岂不“屈”乎?贬谪之地———浔阳———僻远低湿, 终岁不闻丝竹之声, 这于喜爱音乐且精通音乐的白居易, 岂不“苦”乎?琵琶女早年色艺双佳, 五陵年少争相缠头, 而今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只得冷月相伴孤船独守, 岂不“悲”乎?本该是京城万人注目的才子佳人, 而今双双沦落天涯, 任寒水绕船, 冷月清照。琵琶女的琴声, 勾起了白居易被逐出京城的苦楚;白居易的自述, 让琵琶女想起了永远逝去的韶华。此时此境, 单个的痛苦因同病者的互述得以加倍放大。惨白的月华里, 凄婉的琵琶曲泛着清冷的白光, 嘈嘈切切, 点点滴滴, 浸人肌骨, 这是何等的凄楚。然而, 惟有这, 方能排遣“天涯沦落人”的无尽感伤。

二、营造洁净之境

“白色”会让我们想到千里冰封, 银妆素裹的无瑕;月华如水, 芙蕖沾露的澄澈;天山雪莲, 高原旌幡的圣洁。白色总给人一种纤尘不染的洁净之感。

白居易在这里用一系列“白色”的物象来摹写音乐, 实则暗含对自己和琵琶女正直、清白、纯洁的肯定。白居易虽遭贬谪, 但他知道自己只是一腔热血空洒, 一颗忠心误投;自己的正直清白犹如那青松翠竹、冰天雪原。古代艺人被世人蔑称为“戏子”, 歌妓更遭人贱视, 而白居易却与昔为歌妓的琵琶女并提为“同是天涯沦落人”, 可见他对琵琶女的尊重。在白居易的眼里, 琵琶女虽误落风尘, 但心性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似那馨香芙蓉;暮去朝来颜色故, 如那芬芳寒梅。在静寂的秋夜里, 在空阔的江面上, 我们分明看到, 圣洁的白光与清脆的琴声水乳交融, 幻化为滴滴音乐的清露, 溅落在两位才情绝代、心地高洁的才子佳人四围。这是何等的高雅, 何等的超尘。

三、营造澄明之境

在色彩学上, 红、黑、白为最基本的三原色。从它们所包蕴的情感来看:红呈火热, 黑显凝重, 而“白色”却总给人一种飘逸、澄明之感。试想, 深秋之夜, 如水月华, 倾泻大地, 茫茫江面朦胧氤氲。琵琶女珠圆玉润的琴声, 似颗颗晶莹饱满的露珠, 滴落江面, 更衬出天地的静谧、澄明。诗中大量的白色物象摹写琵琶曲, 使这只能诉之于耳的乐声, 也仿佛在水乳中漂洗过一般, 清越的琴声泛出宁静、飘逸的白光, 弥散在江面, 更将这种空明流光、淡雅澄澈之境, 推向了极致。

《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篇3

一、以声喻声

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将熟悉的东西作比的话。往往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虚幻为现实。声音看不见。摸不着,很难描绘,但白居易有办法,他用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申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也正是这字字玑珠的比喻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体悟了音乐的摇曳多姿,深刻感悟了琵琶女的辛酸悲苦。

二、以感衬声

如果一味地正面描写声音,即使再形象逼真。也会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白居易这位高超的音乐欣赏者、描绘者当然深蕴此理,必须增加其他的手法。这里他运用的是听众的反映及感受,从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不是烘托了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吗?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萍水相逢,本是擦肩而过。但不经意的移盏相邀,几曲弹奏,不仅泪沾青衫,而且引为同调,视为知已。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挚话语,弹者与听者情感高度共鸣,淋漓地表现了音乐的审美力量,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弹奏者的精湛技艺。

三、以无声衬有声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讲究留白艺术,讲究含蓄之美。在这篇文中白居易不仅把有声写得那么酣畅淋漓,而且又恰到好处地以无声写有声,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琵琶声如“冰泉冷涩,绝凝不通”之际,弹者与听众都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当“曲终收拨当心画”时,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声停止,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台空间的充分运用,这也是典型的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又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的特点。

四、妙用双声叠音词

优秀的诗人都特别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而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最能增强诗歌的韵律节奏。此诗歌的叠音词如“弦弦、声声、唧唧、嘻嘈、切切、凄凄……”。双声叠韵词如“问关、幽咽、掩抑、嘲哳……”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仿佛身临其境。

琵琶行描写音乐 篇4

音乐本是无形之物,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描写的,很难描画。因为它那飘忽即逝的音响、旋律,是很不容易捕捉和表现的。而曲中所含的“幽愁暗恨”更是十分抽象、 难于言传的。音乐又是最无法作假的艺术语言,弹者的感情直接从音响、旋律中传达出来,不像语言文字有时可以表现出虚假和掩饰。怎样写好琵琶女声情并茂的弹 奏及其所创造的美妙境界?诗人白居易平日高度的音乐修养,和驾驭语言艺术的厚实功力,使他笔下生花,成功地写出了琵琶演奏的精彩片断。在白居易笔下,那复杂多变的琵琶声,却被描绘得层次丰富,音色分明。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法:

一是多方设喻,以表现琵琶曲中复杂、细微的音响变化。用许多形象、新鲜、贴切的比喻来描写这极难用语言摹写的美妙乐声,给了读者十分深刻和具体的印象。如以人们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声音作比,以骤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节;以小女儿般的轻柔“私语”比喻细弦细碎绵密的声调;以大珠小珠洒落玉盘比喻乐声的高低音调和与清脆悦耳;以“花底”的“莺语”、“冰下”的“泉流”比 喻乐声的流动和宛转与幽咽若凝;以银瓶乍破水浆迸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比喻乐声暂时休止后又骤然响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齐拨时乐声的清脆短促,响亮非 凡。在妙喻联翩中赋予抽象的音乐以有声有色、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些形象贴切的比喻,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描尽致。

二是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作者)的 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更大大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其内在情韵的体验。如果说,琵琶女在校音定调时,已流露出感情色彩,那么,随着正式弹奏的开始,感 情的流露渐趋明朗。在千变万化的曲调旋律中,诗人仍然意在表现人物的感情。整个演奏过程,或低徊掩抑,如泣如诉;或圆润流美,莺歌玉转;或高昂明快,铁骑 交锋,无不生动地传达出弹者内心深处浪涛般起伏不平的感情,交织着她对人生诸般滋味的深切感受。在时而欢快流转,时而高昂激越,时而暂时休止,时而低沉幽 咽的`音调中,含蕴着琵琶女或欢快,或忧愁,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从“似诉平生不得意”到“说尽心中无限事”,声声琵琶,曲曲传出的正是琵琶女内心的复杂感情。另外,声声琵琶又是演奏者和听者构成感情交流的媒介,演奏者曲中传情,听者闻曲动情,声情交融,不仅使所描绘的音乐更具艺术魅力,而且也有助于诗歌主题的深化。至于听者深受感染的情状,诗人只以画龙点睛之笔,写出了“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的 情景。主客沉默无言,江心月白风平,有力地烘托出听者如醉如痴,如梦初醒的恍惚情伏。通过琵琶音乐,进一步联系了弹者与听者的感情,使两个出身、教养、社 会地位截然不同的艺术家有可能成为萍水相逢的知音。他们互诉悲怀,披露出平日不轻易向他人诉说的内心深处的不平感情。长诗就这样在人物回首往事之中深化了 “天涯沦落”的主题。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是写音乐,还是写人?是乐曲引起了作者这样的感受,抑或本来就是琵琶女在向作者倾吐她的暗恨幽愁?或者干脆就是作者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在诉说自己心中的悲愤?水乳交融,谁能分别!“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猛烈的动作,这尖锐强烈的声响,固然是一曲终了的标志,但我们又何尝不可以把它看作是琵琶女对社会现实的抗争,是她郁积心头的愤激情绪的发泄!通过这二十二句对音乐的描写,我们不但欣赏了琵琶女精湛卓绝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体会到了乐曲声中所传出的琵琶女内心的凄凉哀怨、愤激悲伤。

不仅如此,音乐又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琵琶女身世漂沦的命运,白居易政治上遭受打击,贬谪天涯的不幸,都不是偶然的。他们 都是封建专制社会的牺牲品。他们的命运在日趋没落的中唐社会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客观上暴露出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腐朽。又由于命运的相似,两个萍水相逢 的艺术家才可能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中,一个重弹,一个重听。诗末六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真是以哭当歌,写出了悲凄的乐曲声声扣人心扉,满座皆泣,尤以诗人最是心潮澎湃,以至泪湿青衫,难以自己的一幕。声声乐曲、滴滴泪水,将两位艺术家对人生、社会的一腔激愤不平的感情尽情地宣泄,长诗就在这浓重的感伤气氛中推向高潮,戛然收束。

这个结尾,饶有深味地照应了篇首:诗人怀着惆怅的心情乘月而来,又将带回更加惨然的人生痛苦,乘月孤独而归。《琵琶行》深刻的现实意义,正是从首尾照应的情节发展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丰富。

琵琶行描写音乐 篇5

1、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2)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过渡: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琵琶行》教学心得 篇6

关键词:想象,模仿,参与课堂,诗与思

前言

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 在有限的文字内, 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如何理会诗词意境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深掘诗词留白的想象空间, 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 感受诗词的情感、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怎样达到这一要求呢?直接的讲解诗词的知识不可行, 教师可以适时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 鼓励学生感受、描述别人做过的事情, 让学生从情绪上参与课堂, 借助想象让诗词作品里的情感如同学生身受。

一.思在诗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在一切语言艺术中, 诗是最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这使得哲学家海德格尔一生致力于“诗意地栖居”, 又说“必须有思, 诗者的话才能倾听”, 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离开了思, 离开了想象, 诗歌就丢失了。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 作为人的一种思维能力, 反映在教学中, 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能够有个性、有创意地自由表达。记得在一次教学中, 讲到唐诗无意中提到王勃的《登鹳鹊楼》, 要求学生想象当时诗人的登高望远的心情。有的同学说诗人在登高之后看到太阳徐徐没入高山, 兴尽之后, 不免有悲来之感, 面对滔滔江水会有夫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时光飞逝而壮志未酬之感, “更上一层楼”是一种自我的鼓励与安慰。有的同学则说这首诗全是自信高昂的流露, 因为“白日依山尽”可以理解为日光出来了, 被大雾遮挡的高山逐渐清晰起来了, 流水之下有巍峨高山, 面对如此江山秀水怎么不叫人兴致顿起, 更上层楼, 这是个好男儿对未来前途的一片光明的自信。可见通过想象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激情, 还让多种不同的理解在一起碰撞。

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思想教育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 是学生接受知识, 理解教材的重要条件。中高年级学生, 一般能借助自己的知识经验, 创造性地加进一些新的、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放宽理解的自由度,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学是一个自由的国度, 不要总是企图把学生往一个既定的方向引导, 多给他们一些思维的自由空间, 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想象, 让诗与思在教学中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一) 引导学生对琵琶女的猜测来激起学生对诗人身世的好奇。

《琵琶行》全篇记叙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时, 在一个萧瑟的秋夜, 送客浔阳江头, 偶逢琵琶女, 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 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 悲怆之意油然而生, 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 尽情倾述悲愤之情, 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虽然是千古绝唱, 由于时间的久远, 空间的广漠, 学生常常有隔膜感, 很难对作品产生兴趣, 那么对语言所诠释出来的感情, 恐怕有一定的距离。往往开始时都不知如何下手, 情绪上等待着这种疑难的解答。如果单单依靠教师的讲述, 学生被动地接受, 势必课堂可能会很乏味, 学生的思维也会产生惰性。在课堂上,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如何吸引学生进入文章中来?首先从诗人入手, 这是文章进入学生视野的最新信息。

开始, 初次接触课文, 有的学生会想:诗人怎么会遇到琵琶女?是旧识, 还是他们事先约好?序中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为什么诗人被贬官二年都能恬然自安, 而偶然遇到琵琶女, 一席话就让他有了迁谪意呢?有的说“诗人怎么会写诗给这位琵琶女”等等, 在学生的头脑中会产生很多疑问。

这些疑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让他们产生联想, 根据序言和课文给出的注释, 学生基本就会明白:诗人白居易得罪权贵, 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 满怀抑郁, 无处宣泄。这时候引导学生讨论诗人的写作动机, 学生会依据现实生活, 产生很多理解。

有的学生说:一个人官场失意, 很落魄的时候, 心情肯定很郁闷, 这个时候会想应该如何去排遣这种苦闷, 喝酒吟诗;有的说:诗人会找朋友去谈心, 抒发自己的痛苦;有的说:通常的很多人会选择避开他熟悉的人, 逃离到一个陌生的世界, 寻找心灵的安慰等等。

经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 学生开始与作品有了感情, 这种感情会慢慢地渗透到作品的每个角落, 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课堂也会变有趣味性。

(二) 开展对“天涯沦落人”的相遇进行想象。

教师因势利导, 从让学生动情的句子中引到“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评析, 并用“他们同在哪里?”等问题将思考引向深入。在初步把握这篇诗歌以后, 很多学生提出了疑问:这样一个才力高绝的琵琶女, 为什么会沦落江湖, 空船独守?一个是当时的伟大诗人, 一个只是天涯歌女, 他们的相逢怎么会有如此精彩的作品产生。

学生他们有自己的理解, 有的说:很多人会在情绪低落时, 用音乐来抚慰自己, 用酒来消除忧愁, 恰好诗人送客的地方有了音乐, 煽情而又悲伤, 一下子就攥住他的心。

有的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 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 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

因此, 诗人同情琵琶女悲惨的遭遇, 同时也是在感伤自己, 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和政治沦落之情, 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可以说, 诗人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

二.开展角色模仿, 力求与诗人情怀产生共鸣。

心理学家提示:模仿是人的天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能融入个人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 最终能实现质的飞跃———创新。因而, 教师充分利用课文的吸引性, 激发学生有欲望模仿,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课文的优美, 触动学生心灵和情感, 调动学生审美情趣和生活体验。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 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 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要想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预期设定的情感, 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形式上模仿, 内容上创新, 思想上升华, 才能完成。否则, 即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理解得也比较肤浅。

《琵琶行》这篇作品,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诗人的坎坷失意与琵琶女的苦难身世, 产生悲怜与同情, 甚至让他们对这种情感在他们内心不断激荡与震颤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的进行模仿, 力求与诗人情怀产生共鸣。如何模仿?鼓励学生利用原文的诗句, 让学生的心灵与创作者的心灵发生一次撞击, 在撞击中去神交去感动去洗涤去熔化。

我问:有人说艺术具有宣泄痛苦、缓解伤痛、净化心灵的作用。“它使孤独的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 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为什么座中泣下最多的江州司马, 听得双颊流泪, 全身流汗, 想象下为何会产生如此情景。

有的学生说:那是因为诗人回忆眼前的生存困境和昔日辉煌际遇的强大反差, 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觉得自己如今就是一歌女, 谪居天涯, 年事又高, 所以不觉就有想哭之感。

有的则说:应该是诗人看到琵琶女, 听她的身世哀怨, 对比自己, 心生出对比自己不幸的人更多的同情, 以致座中泣下最多。

有的说:是因为艺术的力量, 乐音触动了诗人的那根敏感的神经, 那种无法遏止的悲苦, 一下子宣泄出来。本来作者被贬官之初的忧愤不平平复之后就随遇而安了, 可碰到琵琶女后, 欣赏了演奏的美妙音乐, 了解她悲凉的身世, 又勾起了作者的忧愤悲伤的情绪, 产生了“迁谪意”, 如今的泣下最多更是泣出最多的不平, 这就是艺术的净化作用。

综合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 发现学生在课堂中, 喜欢参加对自己来说有意义或完整的学习活动, 教师融入想象或模仿因素, 会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 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语文课堂, 能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己心灵深处的图画, 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引导, 定能像诗人荷尔德林所说, 充满劳绩地思、说会让诗意栖居在读者, 在学生的心灵里。

参考文献

[1]Thomas L.Good Jere E.Brophy.透视课堂[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王益编.教师应用心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

《琵琶行》课件赏析 篇7

涉及学科:高中语文

开发平台:Authorware 6.0

课件大小:5600K

下载网址:http://218.22.166.101:8088/infor/jsp/source/1152.rar

联系方式:chenjie7918@163.com

本文是一篇自读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在懂得读诗的同时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鉴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把这一点突出,课件中通过播放视频材料展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这段视频在听觉、视觉上给学生的冲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鉴赏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更好地品味诗中的意境。

本课件设计了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其中课文讲解是本课件的重点,而课文讲解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和分析既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能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经Photoshop处理好的琵琶女素材图片、琵琶演奏曲(打开课件时播放)、课文朗诵以及视频材料,分别存放在PICTURE、SOUND和MPEG文件夹下。

结构布局

课件分为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来完成。课文讲解部分又包括:课文解题、写作背景、音乐描写、课文结构和主题思想。在课件的布局上,笔者采用了“目录—内容”的格式,让目录和内容在同一个界面出现,方便操作者在不同内容间的切换。

设计思路

运行课件后,出现课件制作工作室的名称,如同软件的飞屏,体现制作的专业性(关于飞屏详细制作步骤见2004年第11期P71)。以一幅琵琶女的图片作为课件的封面,并伴随着琵琶演奏曲,如图1所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点击“Enter”按钮进入课件目录内容部分;点击“About”退出课件。

点击相对应的目录按钮可进入相关学习内容。鉴赏音乐是本文的重点,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鉴赏文中对音乐的描写呢?设计如下:先观看视频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先去分析,最后给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里通过“播放”和“分析”按钮,实现视频材料的播放和对文中音乐描写的鉴赏分析,如图2所示。

课件的结构层次是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线索,制作的时候就以三幅图作为热区响应的对象,如图3所示。分别点击不同的图片就可以进入具体的结构中对其进行分析,单击界面上“返回”按钮返回到该层面上。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对结构一目了然,又方便教师的切换。

课堂练习部分是对上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功能设计:学生选择相应的答案,课件可以给出相对应的判定,学生也可以自己查看正确答案。此部分用到了MSAGENT。在输入答案以后按“回车键”确定后,会出现对你所选答案的判定。如果答对,出现“答对了”信息,同时卡通人物也会作出恭喜的动作;如果答错了,出现“答错了”信息,卡通人物作出鼓励的动作。这样设计让我们的课件更“人性化”,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课件实现

课件总体的流程如图4所示,整体上采用的是“显示—交互—群组”这样一种结构,并且在其内部又实现了这种结构的嵌套使用。这里采用的是“热区域”响应的交互方式,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改变。

程序的整体结构确定下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程序中各部分的跳转,这里使用的是GoTo函数,其使用的形式是GoTo(IconID@"IconTitle")。例如在“作家作品”这个群组内部流程,在流程底部加上一个计算图标,采用按钮交互方式。计算图标中的程序如下:GoTo(IconID@"背景"),由“作家作品”这个层次跳转到“主体”层次中的背景,其他各层次结构都类似。这种结构形式如果大家能够灵活运用,可以说用Authorware来制作一个课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其余的工作就是对于具体内容的安排了。

技巧心得

首先是前期结合课文对课件的分析和结构设计,以及课件中所用到素材的准备,这为后面制作课件奠定了基础。只有结合课文分析之后才能去确定课件的结构,因为课件是为课文服务的。至于课件中的素材,如果在制作以前准备好,就避免了在制作过程中去找素材的局面,减少制作的周期。

其次就是在制作技术上而言,一是要掌握上面的这种程序结构;二是作家作品、课文朗读和知识拓展这几部分的结构大致相同,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其他的复制再修改名称和相应程序图标中的内容,一切就OK,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教学反馈

上一篇: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下一篇:美丽的冬天400字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