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2024-08-30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共10篇)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篇1

摘要: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 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它的景观设计所反映的是城市和和水的关系,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

关键词:

城市滨水空间 景观设计 绿化设计 交通设计 护岸和防洪堤 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 滨水建筑 特色和主题

前言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有的空间地段,它是由城市到水域而形成的过渡空间,既是陆地的边沿,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包容了丰富的自然景观,而且蕴含着城市滨水空间的物质空间和人文景观。它是城市形象的景观节点,是旅游观光的重要场所,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是城市灵魂的历史文化之载体,更是今天的城市居民精神寄托的空间场所。正如黑川纪章所说,城市水系作为与城市人工环境共存的一个自然景观要素,已深化为城市文脉的一元,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心象风景”。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海滨等,它不仅是联结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地带,而且是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滨水景观的设计要素可分为绿化、交通、护岸、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几方面,还要考虑到附近的建筑物以及城市特色。绿化设计

(1)绿化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个环节,滨水绿化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地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滨水空间的新形象“在绿化种类上,应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绿化系统中采用树、花、草并茂,并以树为主的原则,增强滨水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使完整连续的滨水绿带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效果。

(2)在进行绿化设计时,应重视当地乡土植物,利用场地条件种植多样的植物,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节变化、图案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3)城市滨水区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布局。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应以耐水湿植物和地方性的观赏植物为主,对植物的搭配要求如地被、花草、低矮灌丛与高大树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滨水区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避免采用几何式的造园绿化方式。交通设计

滨水交通设计的目标要结合滨水空间的实际状况,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尽量减少和控制“路夹河”的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绿地、服务性设施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在进行滨水交通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 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是滨水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其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交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要形成步行区域,滨水散步道的设置必不可少“散步道串连起各处户外活动空间,同时利用建筑首层架空的柱廊,作为联系室内外的步行区,形成内外交融的空间组合;或设临水空中走廊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人行网络,使游人可自由地在有高差的不同平面上往返,并获得多种高度、多个角度的观水视点,使步行空间更加活泼。

2.2 车行系统

许多城市与其滨水区之间设有平行的车流干道,这样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割裂了城市中心与滨水区的紧密联系,步行者很难由市中心方向便捷地到达滨水区”在城市承受越来越大的交通负担的同时,这种压力也转移到滨水区,有些滨水区域内部被城市干道直接截断,破坏了滨水区的空间完整性,城市干道阻断了岸地建筑与水体的渗透和交流,人群只能在靠近水边的狭小区域内活动“因此,调整滨水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形成便捷的车行系统,是维护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措施”车行交通以及停车场的地下化有力地保证了地面行人的安全和便捷,消除了噪音和废气对滨水空间的行人和绿化的危害,高架也是一种实现人车分流的有效途径。护岸和防洪堤

护岸设计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关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应考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的平衡。

3.1 护岸的造型设计

根据剖面形态的差别,护岸分为垂直型、斜坡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节约用地,但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其他两种适用于水面宽阔的岸线,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

3.2 护岸的选材

根据护岸的材料不同,护岸可分为绿化护岸、碎石护岸、沙滨护岸、混凝土护岸等几种“护岸设计应尊重河岸的自然形态,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即使在不得不进行人工建设的情况下,也应该创造自然的生态河堤“作为一种新概念河堤,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土体、水体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

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休闲广场和建筑小品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在适当的位置建设合适的休闲广场或建筑小品,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观景点。

观景首先要有适当的观景点,滨水设置的亭、榭、廊、雕塑等建筑小品,水边的亲水步道、平台、桥头、滨水建筑物等,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其中既有静态观景点(如平台、亲水步道等),又有动态观景点(如人、车、船等)”同时还可分为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观景点,相互穿插,给市民和游人提供充足的、多方位的观景场所,产生人景交融的滨水景观“如每隔一段河岸就设有半圆的亲水平台,配上黑色的手扶栏杆以及风格别致的景观树,形成了一个小广场,成了当地又一处休闲之地。

(2)营造适宜的空间环境和健身环境。

在滨水公共绿地空间,设计按照人体行为工程学原理,安排多种健身设施与器具,创造休闲健身空间环境,游步道宽度可定为1.2~1.5m,以便两个人相向步行,能轻松地在林荫下漫步,路面铺装应平坦,尽量在临水面安排铺装广场,设置较舒适的座椅,让人近水观赏,游赏水景。滨水建筑

城市滨水区建筑群体的平面配置和空间布局,对营造良好的滨水景观有重大意义”滨水区建筑群体布局要为建筑群争取到达水域的尽可能多的视线走廊,保证已有重要建筑物视线走廊的通畅,并使水域观察建筑获得层次感,群体布局中,通过前后建筑的错落布局,使后排建筑通过前排建筑的间口获得水景。

滨水地带建筑高度宜分区控制,建筑布局和形体应有意识地预留视觉廊道通向水域空间,靠近水域的建筑不能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将水岸美景纳入生活版图,开窗见绿,举目观水“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保持建筑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靠近水边建筑底层架空或局部透空,形成半公共空间,吸引人的活动,同时也使滨水建筑成为视觉焦点。

滨水建筑在规划设计时宜采用群体围合成合院,向水面敞开或半敞开,将水景引入建筑群的内部形成水域空间与广场、庭院的有机融合,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广场尽端的两根立柱,既限定了广场空间,又形成框景,将水上画面引进来“还可利用天然的地形或用人工的方式将水体引入建筑群的纵深地带,通过水体与基地的反复穿插,形成链式或网络状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水与建筑的融合和视线的交织。

滨水建筑单位为取得通向水面的视线,可通过形体的扭转、窗位的精心设置及表面透明材质的选择来加强与水域空间的交流”如香港浅水湾丽晶苑,位于浅水湾西侧的山坡上,面海前部被建筑物所阻挡,但由于其设计形体的变化,其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极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城市滨水景观还要有自己特色和主题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做到人与大自然!城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应突出自然风光带、历史风光带、生态风光带、人文风光带的主题,突出不同主题特征和功能特色,形成具体的景观环境,使人得到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在生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的资源潜质;在社会层面上,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态层面上,城市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每一个建筑设计师都应该充分发挥创意和灵感,设计出和谐优美而又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篇2

滨水景观空间的设计在整个景观学各类设计中无疑是最综合、最复杂,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陆地上和水里的,还有水陆交接地带和濒河(湖)湿地类,“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带又是最能引起城市居民兴趣的地方,因为“滨水地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持久吸引力。

2. 城市广场概述

2.1 广场的起源

广场、公园绿地、道路共同构成城市的开敞空间系统。广场作为城市的智能空间,提供人们集散、交通、集会、仪式、游憩、商业买卖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欧洲“广场”源于古希腊,最初广场的出现,是由各种建筑物围合而成的一块空旷的场地或是一段宽敞的街道,应始于公元前5世纪,成型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

2.2 广场的分类

2.2.1 按广场的性质分类

广场按照性质不同分为:集会游行广场、纪念广场、休闲广场、交通广场和商业广场等。

2.2.2 按广场的形态分类

广场形成的形态,因受观念、历史文化传统、功能、地形地势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影响,可分三类:一类是规则的几何形广场;二是不规则的广场;三是复合型广场。

2.2.3 按广场的组成形式分类

广场的组成形式可分为平面型和立体型。平面型广场在城市垂直方向没有高度变化或仅有较小变化,而立体型广场与城市平面网络间具备较大的高度差。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趋向多功能复合化和立体化,这就要求广场设计利用空间不同形态和不同层面的垂直变化。

2.3 城市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

2.3.1“以人为本”

城市广场的设计、布局、规模、设施与审美性均应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为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21世纪的设计理念应趋向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尊重人、关心人作为设计指导思想落实到城市空间环境的创造中,在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中都应考虑到人的特性。

2.3.2 绿色生态化

合理绿化,不但可以美化广场环境,而且可以起到为人们遮阳避雨、减少噪音污染、减弱大面积硬质地面受太阳辐射而产生的辐射热,改善广场小气候的作用。

2.3.3 突出城市历史及地域文化

地方特色包括社会特色和自然特色两方面。首先,城市广场设计要重视社会特色,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广场设计构思当中,以适应当地的风土民情。

其次,自然特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尽量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树木、地势高低起伏考虑广场的布局和形式,将广场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周围的环境中。

3. 滨水景观

3.1 滨水的概念

滨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

3.2 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性

城市滨水区是临海、临湖、临河的城市区域。滨水地区具有城市中最宝贵的自然风景资源,成功的滨水区开发不仅会大大改善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而且会在促进城市功能转变、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3 滨水广场中水体的应用

城市广场因为增加了水元素的内容,不但可以活跃广场的气氛,而且可以丰富广场的空间层次。“水体是城市广场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

滨水广场设计应强调广场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把“景观场地规划”与“生态景观学”这两门现代景观学内容中的核心学问紧密地结合起来,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3.4 滨水景观的设计要求

3.4.1 水滨作为网络体系

水是流动的、变化的。一个自然地表水系并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结构。它像一棵树的树根、树干、枝叶和花朵,主要和次要的脉络都需要足够的空间来适应水流的变化,同时也为滨水的动植物提供丰富的生存场所。

3.4.2 滨水生活品质

作为水体与陆地之间的交替,水滨是久居城市的人们的重要生活地点,水域和水滨是城市和景观空间中吸引人的景观要素,也是形成美好的城市意象的关键元素。城市中的水元素加强了空间特性,向城市居民展示了洁净地表水的珍贵价值。

3.4.3 滨水灾害保护

虽然水是生命的源泉,但它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滨水空间是我们预防自然水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滨水的灾害保护应与滨水景观的处理很好地融合。各种堤坝、沙丘和湿地可在海滨和内陆的江河流域形成保护区和缓冲区。

4. 总结

城市滨水广场的规划设计应按照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理地安排和布局广场内的各项景观和设施,使水体、绿化、小品等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又都独具个性,使滨水广场的设计突出城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整体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只有准确定位的广场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的脉络,才能有特色和内聚力及外引力。

参考文献

[1]文增.城市广场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5:1-71.

[2]王珂, 夏健.城市广场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1-26.

[3]蔡永洁.城市广场[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5-39.

[4]曹宇英.景观设计[J].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12:7-11.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篇3

关键词: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功能性;美观性;生态性

1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城市有着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水的动感令人兴奋,水的柔滑另人平和,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也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具有高品质游憩、旅游资源潜质。同时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

2 城市滨水景观经典案例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由于城市化发展、雨水径流排放增加,需要改造升级。项目改造将加冷河从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这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为动植物创造了栖息地。新的河流孕育了很多生物。同时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为碧山公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标识。美丽的生态河岸培养了人们对河流的归属感,人们对河流不再有障碍,恐惧和距离,他们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水体、河流,他们开始享受和保护河流。此外,在遇到特大暴雨时,紧挨公园的陆地,可以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

碧山公园是一个启发性的案例,它展示了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巧妙融合在一起,起到洪水管理、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娱乐空间等多重功用,同时让人们和水亲密接触,提高了公民对于环境的责任心。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濱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每个景观片断的简单的叠加,而是景观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边界的连续性和可观性十分关键,令人过目不忘。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3.1、规划指导设计,局部服从总体

充分认识项目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项目的建设标准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保证项目服务功能和整体效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远期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构建景观布局,避免功能区进入生态控制线。

3.2、美观与生态并重,坚持可持续的设计方式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破坏为目标,以创建生态绿化项目为核心,规划功能设施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与自然和谐的滨水空间,不破坏自然滨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滨水空间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使之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在水土保护、景观、节能、材料等设计上,全面体现环保、节能、绿化的设计思想。

3.3、体现场地休闲性和亲水性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给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同时人类对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水岸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4 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

项目工程设计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标志,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格局的形成多数都是人类设计的(即所谓规划),但设计者们却并未曾经历过高度的城市化,因此所设计的“现代化”城市在格局上是不可能完善的,特别是与景观有关的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

滨水工程设计配套堤岸、软基处理、景观、给排水、结构等诸多专业,工程内容复杂,为满足工程的功能和使用要求,需要众多的堤岸专业队伍与景观专业队伍,结构专业队伍协同作战,以解决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众多的配套专业系统需要综合协调和专业系统之间合理衔接。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4.1、遵循规程规范、合理运用技术指标

严格遵循设计规程规范,合理运用各项技术指标,建成环保、低投资、功能完善的精品工程。工程设计积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性、体现技术的先进性,避免工程返工等不良现象,降低工程的造价,减少对沿线生态影响,响应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4.2、不断优化设计、贯彻动态设计思想

设计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细则、守则、程序执行,提高设计资料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意识,在设计中根据沿线地形、地质特点、不同设计阶段要求,不断完善优化设计,树立精益求精、动态优化设计的理念,确保设计质量。

4.3、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结合本项目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特点,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工程投资规模。在设计中要树立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既要充分认识本工程的重要意义,建设标准高、质量好的工程,又要合理使用技术标准,选择技术方案,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通过对自然、人文、社会、城市等多方面文化挖掘和梳理,滨水空间可呈现“水源保护、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经济交流”等多样化主题特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滨水景观元素的设计,合理营造公共亲水空间,务求细心体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综合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出最经济、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为城市建设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余昱主编 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 2008年 ISBN 978 -7-5381-4965-4。

[2]《园林工程》杨至德主编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ISBN 978-7-5609-4175-2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探索 篇4

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建设探索

摘要: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生态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很多学者专家认为城市滨水区域建设不仅注重视觉效果,更要重视城市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作 者:陈小锋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46期 刊:科协论坛(下半月)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ORUM年,卷(期):2010,“”(4)分类号:X22关键词:问题 原则 内容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篇5

姓名:

班级:景观建筑设计01班

学号:

20102493

成绩: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目录

言.................................................................................................................................一、校园滨水景观现状描述.....................................................................................................二、场地分析...............................................................................................................................(一)区域位置分析...........................................................................................................(二)区域交通分析...........................................................................................................(三)区域周边用地性质分析...........................................................................................(四)区域周边规划解读...................................................................................................(五)区域周边景观资源分析...........................................................................................2.5.1自然资源..............................................................................................................2.5.2 人文资源.............................................................................................................2.5.3 人工景观资源。.................................................................................................(六)区域内部现状分析...................................................................................................2.6.1 内部交通系统.....................................................................................................2.6.2 内部用地性质分析.............................................................................................2.6.3 区域内部景观资源分析.....................................................................................2.6.4 区域使用人群分析及定位.................................................................................2.6.5 区域场地高程分析.............................................................................................2.6.6 区域内已有建筑及构筑物分析.........................................................................2.6.7 区域内视线及天际线的分析.............................................................................三、场地评分(S.W.O.T分析法).............................................................................................3.1、优势(strength).......................................................................................................3.1.1 资源优势.............................................................................................................3.1.2 区位优势.............................................................................................................3.2劣势(weekness)........................................................................................................3.2.1 南湖沿岸缺少亲水平台的设立.........................................................................3.2.2滨水沿岸景观及人工设施的设置过于死板......................................................3.2.3南湖水环境的“先天不足”............................................................................-10

3.3.1 学校处于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的阶段...........................................................-103.4挑战(threats).........................................................................................................-103.4.2 大学学生的普遍“宅”化以及生活节奏的影响...........................................-10

4.1区域内情况..................................................................................................................-114.3 使用者情况.................................................................................................................-11

六、总平面图的确定.................................................................................................................-11

(一)区域一.....................................................................................................................-12

(四)区域四.....................................................................................................................-12

九、小结.....................................................................................................................................参

献...........................................................................................-18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滨水景观作为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对滨水环境进行了多方位的全是,他是水陆交界处内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线和河水流冲蚀所产生的岛、洲、渚、缓坡等天然地貌短的有机组合。

滨水景观作为户外活动的场所具有强烈的空间渗透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不仅体现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而且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涵盖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两种概念。其景观美丽在于“人工——自然”的双重性。人们在户外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既能感受到人工设施的便利,又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既能体察人工环境的精巧亲切,又能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广博。

此次论文旨在为学校的滨水景观设计做出个人的方案。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校园滨水景观的建设应该更好的将我院校的人文环境通过这个滨水景观来达到一种加深和促进的作用。从而让我校的学生能够在轻松休闲的气氛下学习并逐步经由滨水景观进一步对学生人文素质进行改善。学校北湖的开发在目前为止仅仅处于一个原始的阶段,依靠种植各种草皮和数目以及石块的堆砌来形成一种仿天然的景观,其中茶山竹海山下临湖地段尚没有经过任何开发,可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可以美学的角度进行景观改造来促使这片滨水地带的文化氛围的提升,从而让我校的学生在自然环境于人文环境想融合的滨水湖畔学习、休憩;在休息的同时能够感受人文气息的熏陶,在学习的同时融入自然放松身心。

因此,这次的设计通过分析和个人的理解我打算以滨水的人文景观建设融入于天然景观为主要方向,力争把校园的文化带进这片滨水的美丽景观中,也让这片充满着自然气息的滨水带中折射出我校的人文化氛围。

4567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地段四周均种有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植物,作为南湖的滨水景观能够很好的衬托出其自然的属性。

2.6.4 区域使用人群分析及定位:

考虑到过往南湖滨水地段主要人流为学院师生。因此,过多的利用各种植物和地形进行圈湖,大幅度减少了师生对于南湖本身景观的关注以及驻足欣赏。众所周知,人天生富有亲水性,一旦无法近距离接触水景,必然会失去继续观察的兴趣和耐性。应适当从主要人流考虑,着力于拉近师生对于湖的距离感和疏远感。

2.6.5 区域场地高程分析:

南湖东侧为山麓地带,海拔逐渐升高。由此向北即为一号教学楼,该教学楼与湖被一块坡地分隔开,阻断了两个地点的人员流动。南湖西侧直至一号教学楼一带,由小幅度高低起伏转变为坡度缓慢趋升。由于坡度递升的缓慢,并不会给师生的通行带来阻碍,并且湖岸的高低起伏的错落让湖的整体更加自然,圆润。

2.6.6 区域内已有建筑及构筑物分析:

南湖周边的两座教学楼采用的现代化建筑风格,以方正的表现形式为主体。开放式体育场建在南湖西侧的地势平坦区,大体上所有的建筑物在与南湖的搭配上较为合理,各处建筑物均依地势地形建造,并没有因为这些建筑物的出现影响南湖的自然之美。

2.6.7 区域内视线及天际线的分析:

此处校园滨水地带视线较为开阔,环视湖岸均有景观之,依托东岸山的宏伟于西岸的平坦的地势形成鲜明的对比,环湖滨水区没有任何极其阻挡视线的地方。因此该环湖地带的视线条件较为优越。

三、场地评分(S.W.O.T分析法):

3.1、优势(strength):

3.1.1 资源优势:

滨水景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优秀的校园滨水环境的营造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天然景色的优美同时也可以让文化和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其中,平添其色彩。因此校园滨水景观的建设可以说是众心所向,我校南湖滨水带拥有天然的茶山植被覆盖以及环湖支道和卓越的人工绿地的建设,使南湖的存在无疑形成了具有独特的休憩和观赏功能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

3.1.2 区位优势:

优越的区位位置可以极大的发挥出滨水地段的全部优势。南湖滨水地段位于我校正门东侧,临校园一岸设有大量通行支道并直接连通主交通道,人员流动十分便捷;东侧临茶山山脚,山水一色,景色十分独特;沿湖的支道建设以及周围的建筑分布,决定了南湖永远是高人流量的地方,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它的区位价值和用处。

3.2劣势(weekness): 3.2.1 南湖沿岸缺少亲水平台的设立:

作为一处拥有较大面积水环境的沿湖滨水段,却没有设立任何一个让人与水近距离接触的平台,由于这个原因让大部分师生在经过南湖时只是令它起到了作为湖的作用,而并没有充分开发其拥有容纳师生欣赏与休憩的功能,导致大部分滨水景观资源的浪费。因此,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南湖周围因为道路便捷人流频繁却很少有人驻足留意南湖景观的现象出现。

3.2.2滨水沿岸景观及人工设施的设置过于死板:

南湖沿岸随处可见大量人工植被覆盖的使用,并且在道路于湖间拥有缓坡的地段也是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走向“宅”化的生活,不愿意更多的接触外界;而另一部分因为作业等压力的问题,生活节奏十分紧凑,很少有机会在行路中观赏沿边风景。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南湖滨水绿地的发展将迎来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挑战------使用率以及滨水绿地的人员流量。

四、主题确定:

4.1区域内情况:

此滨水场地南侧正在进行教师宿舍的施工,西邻校体育场和篮球场,背面为练车坪和通往一教的支道,而东边偏北则是一号教学楼,偏南一侧为绵延的茶山山脚一部分。

4.2场地内情况:

南湖区域拥有便捷的交通道路,葱郁的人工以及天然植被覆盖,四周的校园建筑的存在不仅没有令其失去自然的风采,反而更加凸显了它存在的价值和优异的景色。

4.3 使用者情况:

南湖滨水绿地的使用者是我校的全体师生以及职工及其家属。其中使用最多的应为经常出入体育场上课或散步的学生和老师。

五、功能确定:

南湖滨水的功能分为:

1、承载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文化氛围营造的一个表现点;

2、丰富学校环水自然景观,给同学休闲之时予安静的休息场所;

3、使同学更多的真正接触到水景观。

六、总平面图的确定:

如图6.0所示为此次设计的校园滨水绿地,最多的是增添了亲水平台这一主要项目。并且在一教的位置上修建一条小径,一是为了更好的让同学能够接触南湖的景色,也是作为连接了南湖两侧的木桥的通道。

112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作为滨水绿地的亲水平台同样起到了完善、美化滨水绿地的效果,令景观的表现进一步深入。在亲水平台附近适用种类不同的低矮植物交错种植,看似随意的摆设却可以更融入自然。

亲水平台引用图。

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各种小品元素的应用,无形中会给南湖滨水带的景观增添色彩。校园滨水绿地的草皮需要引用人工种植草坪来完成。

在草坪的边沿以及沿岸摆设部分灯具,增添滨水绿地夜景效果。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灯具的使用应该尽量契合草坪,放置位置应主要在道路与草坪交界处以及临近灌木带的地方,即不会让草坪因为灯具显得狭小也不会失去灯具的作用。

6景观设计原理

基于场地分析的校园滨水景观绿地设计

参 考 文 献

[1]刘雷.大学校园滨水景观探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0期

[2]王然.滨水景观人性化设计研究---天津市海河沿岸景观节点分析.河北工业大学 2008年11月

[3]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北京林业大学

快餐店装修设计之开店选址要素 篇6

在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餐饮业为了适应生活的节奏也发展出一个新的产业----快餐业。据一家网站专业调查快餐业将成为21世纪最热门、成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面对快餐市场的迷人前景。很多人都有投资开快餐店的想法。

那么快餐店开店店铺选址直接关系到快餐店的经营业绩。今天深圳快餐店设计公司与您一起分享快餐店装修设计之开店选址原则:

一、品牌特色连锁快餐店装修设计选址

品牌特色连锁快餐店价格定位可以稍微高点,用餐环境和品质要好,企业知名度搞,突出文化品牌内涵,选址以商业街区为主,满足流动外出消费人群、上班族、家庭伙食改善类消费等。

二、非品牌类的快餐店装修设计选址

非品牌类的快餐店一般价格低廉,环境相对干净,选址比较广泛,临街区

学校附近,住宅小区街边,满足学生和附近的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实践 篇7

1.1 滨水区的环境特征

滨水区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和人工子系统的交错带, 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 具有极高的生态敏感度。水中的生物和水边的绿色植物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调节城市环境的物理特性等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明显的作用。

1.2 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1.2.1 滨水区景观的视觉效应。

视觉效应主要受位置与距离2个因素的控制, 人与水相对位置的变化, 导致视线产生平视或俯视。平视时, 人与水面具有整体感;俯视时, 视线极为开阔。人还可以借助建筑、桥、堤岛及游船等凌于水上, 或者身体直接进入水中, 并与水中的其它生物接触。

1.2.2 驳岸的景观功能。

岸线是城市的风景线和游步道, 也是最佳的驻足观景点。驳岸的线形、砌筑方式、材料的色彩与质感都与景观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设计时应首先选择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岸线形状, 兼顾沿岸风景视线的组织及人的亲水性需求, 在合适的地点提供亲水设施。

1.3 滨水区人的行为特征

许多景观规划研究成果表明:人群对进行自发性活动和“连锁”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 场所的环境品质有较高要求。这些空间场所一般都需具有形象优美、绿化质量好、服务设施完善及环境舒适等特点, 尤其对水边的环境特别钟爱, 但是, 人对水的感情, 往往与人的参与条件有关。

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以牡丹江沿岸南岸公园为例

2.1 牡丹江沿岸南岸公园的设计理念

牡丹江连接西南方向的镜泊湖景区以及东北方向的兴凯湖景区, 是贯穿城市的蓝色血脉, 构成了城市的大框架。本次设计以“盛开”作为整体设计理念, 其中蕴含3层意义。首先, 是水花的盛开, 曲线、波浪……水的意向体现在公园的铺装、构筑物、道路等处。其次, 是笑容盛开, 创造“以人为本”的城市节点空间, 在多样性、综合性、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下, 塑造生态优先, 兼顾景观效益的节约性园林景观。最后, 是花朵的盛开, 而牡丹江市花是牡丹, 因此, 花朵的盛开同样也象征着城市的繁荣。整体设计应通过对城市以及牡丹江文化的深入理解, 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 结合现状情况, 构建牡丹江滨江现代、生态、多功能带状公园体系。

2.2 牡丹江沿岸南岸公园的总体设计

在整体设计理念“盛开”的指导下, 根据带状公园的功能分区, 对应以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 形成各异的空间感受。水都市文化区形成现代气息较浓的树阵广场和开阔的草地为人们文娱活动提供空间。滨水生态公园运用保健树种和郁闭度较高的种植方式打造一个生态的植物环境, 植物种植在考虑自身特色的同时注重与对岸景观的呼应。植物景观塑造注重天际线的变化, 形成韵律之美, 力图将滨江公园打造成一个季相分明、色彩艳丽的现代与生态的沿江绿地。

2.3 牡丹江沿岸南岸公园的分区设计

上游水岸生活区主要场所是千帆广场, 广场以木栈道为轴线, 左右设置树阵, 形成人们愿意亲近的林下空间, 使整个广场能为周边的居住区更好地服务。结合场地高差, 设置观景台和景观灯柱, 一方面满足人们观江的心理需要, 另一方面形成强烈的视觉焦点, 形成立体的空间构架。广场中心铺设防腐木, 滨水区域适当栽植水生植物, 通过树阵和遮阳伞可以把整个空旷的广场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活动空间, 灵活机动的为周边市民提供各种活动场所。

游园路的周边结合当地背景, 设计以冰上运动和水上运动为主题的雕塑, 体现当地特点, 展现牡丹江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同时, 也是城市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牡丹江大桥是连接新旧市区重要的交通干线, 是城市标志性建筑, 也是公园2大功能区的分界线, 因此, 桥体两侧是本次设计的重点区域。桥两侧采用对称形式设计, 紧靠桥体位置是牡丹形式的模纹, 单侧面积约800m2, 采用桧柏围合各色灌木集栽的形式。模纹可以提供一个宽阔的视野, 让往来的车辆行人更好地欣赏城市发展的面貌。

牡丹广场水上舞台以防腐木为主要材质, 结合场地高差设置观众席, 在广场两侧形成向河流挑出的观景平台, 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亲水空间, 挑台下方设计一些简单的商业和服务用房, 方便管理。广场边缘有景观灯柱, 1侧3个, 3个1组, 整个南岸的视觉焦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同时与南岸的雕塑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 把整个新城区的现代化面貌展现给世人, 灯具外形来自于牡丹盛开的形态, 寓意“锦上添花”。材质采用钢管和冲孔铝板以减小风压, 夜晚结合各种颜色的灯景, 成为城市夜景中的亮点。

3 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中景观的研究, 目前关注的人比较多, 如何开发与保护城市中的滨水绿地, 保护城市生态, 恢复城市的原有面貌, 搞好城市郊外的河道景观开发, 治理水体和河道, 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休闲空间和城市外围空间, 已经成为每个城市政府必须要考虑和具体实施的项目。

参考文献

[1]张路红.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5 (6)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篇8

【关键字】滨水景观;景观节点;地域文化;景观长廊

1 城市滨河景观发展趋势

21世纪前的滨水区开发侧重于滨水环境和景观形象的建设,通过改善滨水区整体的环境、交通等,从而推进城市产业及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为居民提供营造一个良好的娱乐、休闲空间。现今,滨水区的建设着重考虑的是经济层面和城市发展问题。主要以实现城市塑造城市形象、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具体从文化、空间、生态和载体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四要素出发,并从历史文脉、自然梯度开发、生态系统以及水上旅游开发的体系对其进行阐述。

1.1 保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河流在大自然中流淌,陡峭的河岸与平缓的河岸交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水中鱼儿清晰可见,树木草丛的倒影掩映与水中。但随着城市发展的推进,现在这种美景正在逐步消失,所以,保护自然状态的河流迫在眉睫。

如今河流治理中,多采用更换河流护岸的形式和材料,来减少河流水流的下渗,这样切断了与自然环境联系的人工河道,势必会给自然景观和动植物群造成破坏。因此,现在河道治理越来越趋向“多自然型”的河道改造。例如,不将城市割裂,保持其原生态完整性,保留河流中接近自然状态的部分,进而营造出自然河流形态。同时,保留河道原有风貌,,以生物固坡代替工程固坡。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浅滩和沙洲。这样的河流优势有: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生态环境,给多样性景观打下基础;减低河流流速,蓄洪函水,消弱洪水来时的破坏力;展示自然之美,为人类提供亲近自然的诗意美感。

1.2 历史文化背景引入滨河景观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伴。在欧洲,多瑙河孕育了两岸我们耳熟能详的城市群;而在国内以华东为代表,黄浦江与东海催生出了上海。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河流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和环境的载体。河流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走向的重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重新审视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不但将历史遗存保护的很好,同时还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长足的发展。

滨水区往往城市发展的源头,是城市发展和特色形成的基础,也是城市文化得以融合和沉淀的主要场所。因而,城市河流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的生态功能,还应将城市文化融入景观之中,使滨河景观与历史的变迁有机结合。或反应城市风貌、或回顾灿烂历史、或展望未来。在人们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3 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河流在各种环境呈现的形态各有不同,从城市中流过的河流与流经郊区田野地带的河流,烘托的气氛也迥然不同。在景观方面,注意水、绿树与城市景观的协调,;在河流在自然形态方面,注意河道的轮廓、蜿蜒程度、湿地的分布等等。在河流景观设计中,为了更好展示景观效果,必须因地制宜设计景观。要始终把包括护岸在内的河流风景整体作为设计对象。同时兼顾滨水区域周边建筑的天际轮廓线相结合。滨水区是开放的空间,景观建筑的形式要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一致,风格上要协调,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

1.4 滨水区的人性化、多功能化

滨水景观的作用就是服务于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中,要注重设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联系,了解現在城市居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把城市滨水区真正意义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这里要考虑:景观的空间识别性,是否有独特的文脉气息,自己独到之处的景观特色,是否根据本区域的文脉把滨水区塑造成富有特色景观区域的代表性场所;滨水空间的可达性,所设计的景观路线是否合理,是否提高了更多步行人流。要考虑到人多方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要求,尽才会使滨水景观设计更加人性化的发展下去。

现在的河流景观设计已经和河流两岸的风景有机结合起来,这就造就了除行洪之外的更多功能。如:各种主题的滨水公园供游人嬉戏、露天的小型“博物馆供游人瞻仰”、露天茶座、健身设施、亲水平台、音乐喷泉等等。这些不仅丰富了滨水景观的内容,同时也切实给游人增加了乐趣。

1.5 分阶段主题突出化

在滨水空间设计中,每一定长度,一定要有个主题来突出亮点。或小型花园、或一组小品。现在城市的河流更多是作为城市的生态象征,营建具有多重功能、意义的河流,已成为设计者的共识。但由于实际场地的限制,所以多采用修建滨水公园或在一段河流上修建一组小品的方法突出其休闲功能。如:依托历史,在河道某段修建仿古木船;在呆板难看的混凝土挡土墙上做文化墙,增加文化韵味。

2 以成都府南河为例,分析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实践和启示

府河和南河,又称锦江。属于都江堰灌溉系统、长江水系。自古水量丰沛,孕育了成都2500年繁荣经济与文化,是城市的母亲河(如图2)。1993年——1997年期间,成都市政府对将要废弃的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拯救成为城市中一道新亮丽的风景线,并成为市民外出休闲的好去处。现今两河环绕城市中心区,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成都人民为之骄傲。

成都的滨水景观的构成是由河流、绿化、道路和建筑组成。设计随形就势,一水变化,形成水、绿、路和文化四个层次,树依水而绿、水依城而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映衬。为城市再现了自然风韵,给城市注入了新的勃勃生机。绿带上13个风格各异的开放性景园,随水圈和42公里路圈流走、连续,同时将文殊院、王建墓、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楼等城市重要名胜古迹串联起来。使滨水区形成一条极富历史内涵的文化风景线画,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环城两河两岸各具特色的大城、皇城、少城三个道路框架保存着古代成都“层城重城”的印记。而滨水路圈的建成,恰好将三个框架合成一个网络,合理、有效的缓解了市区交通拥挤状况。

城市滨水区再开发是一个复杂性的现象,它所包含了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物质层面,更有着经济、社会和政治层面上的深刻内涵。成都府南河再开发的成功整治改变了本市滨水区域,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a.对城市居住社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投入大型公共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开发新居住社区,共同形成一个富有生气的城市新区。在带动该区的房地产开发的同时,另一方面,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为居民的提供一个休闲场所。B.对城市景观产生的影响。滨水休闲区将自然景观引入到城市中,将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促进休闲空间的蓬勃发展。C.借助滨水空间规划促进城市发展大众休闲,从而带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规划中汇集了社会中的历史文化因素,形成城市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居民的休闲活动的交互,从而使城市未来的经济结构、发展更加趋向多元、合理。

3 结语

本文对现今城市滨河景观的设计趋势进行了总结归纳,对国内外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梳理。同时以成都府南河整治改造为例,从设计理念、设计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一些启发性影响。希望对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2

[2]汤振宇、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6.7

[3]侯莉钗.北京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城市滨水慢行道景观设计研究 篇9

关键词:滨水;景观;慢行道;厦门

中图分类号:TU98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161-02

1 概 述

近年来,城市绿道理论体系趋于成熟。在深化城市绿道与功能空间、市民生活的过程中,城市慢行道的概念逐渐形成。城市慢行道是以路、河等线性空间为依托,构成的线性绿道体系。滨水慢行道强调城市水系的活力,拓展市民休闲活动空间与场所,增强城市功能区域的交通联系,营造城市生态廊道和景观视轴。滨水慢行道还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拓展起到控制作用。因此,加强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探索

2.1 设计原则

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要把握生态原则、体验原则、文化原则。生态原则,要求滨水慢行道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构建野生动植物栖息场所的功能,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系统和滨水生态系统。应结合河道水文开展设计,提高滨水区域的防洪排涝能力。体验原则,要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通过植物的色彩和芳香,景观铺装的材质,潮涨潮落的水文变化,风声、雨声、虫鸣鸟叫的听觉体验,增强人们对慢行道的感官体验。慢行道具有散步、锻炼、步行等功能,慢行道与居住区、商务区的连接,促使人们获得便捷的交通。慢行道营造的私密空间和交往空间,吸引人们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文化原则,即是城市滨水慢行道能够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底蕴,展现场地中的故事,激发人们对物质空间基础上精神情怀的体验。

2.2 设计理论

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应遵循景观格局理论、行为感知理论和场所精神理论。景观格局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廊道组成。斑块,即是城市中各类绿地。基质,即是城市的山水环境和自然风光,廊道是城市中具有线性特征的绿地。滨水慢行道属线性廊道,具有分隔景观基质,联通景观斑块的功能。滨水慢行道在城市景观格局中,具有输送物质能量,构建连接通道的功能。滨水慢行道的分隔和联通作用,增强了城市景观格局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行为感知理论认为,关于自然环境的感官体验是推动景观游憩的关键要素。滨水慢行道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空间,应根据人的行为特征开展设计,通过植物景观、铺装景观、滨水景观的色彩和材质,激发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增强场所中人与自然的互动。

场所精神理论认为,场地景观应表达地域文化,展现地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滨水慢行道景观要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场所空间的文化氛围,通过隐喻、再现、象征等手法,表达人们对历史的尊重。

3 厦门海沧滨水慢行道景观设计

3.1 现状分析

海沧滨水慢行道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滨海沿岸,东起海沧大道,西至滨湖北路,全长约4 km。海沧滨水慢行道环绕海沧内湖(北湖)设置,穿越滨海住宅区、商务区、城市公园等重要区域,与东屿村隔湖相望。海沧滨水慢行道周边现状呈现若干特点。

首先,城市人口密集。海沧滨水慢行道沿途设有中骏海岸、海景国际、加州海岸等城市住宅,以及鼓浪屿酒店等城市商业综合体,人流、车流较为密集,给局部交通带来较大压力,市民短距离出行时间较长。

其次,现状植被良莠不齐。海沧滨水慢行道沿途设有居住区绿地、商务配套绿地、城市公园(202台地园)、城市街头游园等公共绿化。202台地公园树木丰茂,景色宜人,景观品质较高,其余公共绿地植物种类单一、长势较差,部分绿地已废弃。沿海沧滨水慢行道散步者逐段废弃的步行道,铺装以砂石为主,宽度约1~2 m。

第三,滨河区域水质出现污染。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滨河水面局部出现富营养化。沿海防风林的未成体系,导致滨河景观乔木经常遭受风袭,养护管理难度较大。

此外,滨水区域尚存在局部破旧民房及附属建筑,部分民房为传统风格,虽未能列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但体现出地域建筑的风貌,具有保留价值。

3.2 滨水慢行道

根据现状分析,海沧滨水慢行道以“交通慢行、休闲慢行、文化慢行”为主题,着重于解决若干问题。

首先,解决海沧滨水沿岸市民短距离出行问题。以现状滨河砂石路为依托,形成环绕北湖慢行步道。同时,将慢行步道延伸至各居住区、商务区,使区域内短距离交通通过滨水慢行步道解决,缓解外围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打造“交通慢行”。其次,修复滨河慢行道两侧植物景观和亲水景观,营造植物生态群落,构筑生态驳岸,形成观赏、游憩、休息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市民创造游憩场所,打造“休闲慢行”。

第三,深入挖掘厦门历史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的精髓,结合现状场地内的旧式民房,设置历史展览室、服务用房等附属建筑,传承场地的地域文化,打造“文化慢行”。

3.3 植物景观

海沧滨水慢行道景观注重色彩、芳香、声景的营造。色彩方面主要是:以白色为主,绿色相衬的纯洁主题。以白色和黄色组成的明快主题。以粉红与粉蓝组成的高贵主题。芳香方面:在沿河景观中要设置不同浓度的芳香植物。植物的花香、果香、叶香,其浓度是存在差异的。植物芳香分为清香型、浓香型、淡香型、幽香型、甜香型。景观设计中,强调不同花香的植物搭配,同时兼顾考虑植物种植位置与地形、风向、方位等的关系。声景方面:植物与雨的结合营建声景观。将阔叶植物栽植在建筑旁,通过屋顶的雨水打击形成美妙的景观。植物与风的结合营建声景观。考虑松柏等容易发出声响的植物栽植在风口,形成美妙的声景观。

3.4 亲水景观

亲水景观是海沧滨河慢行道的亮点。根据滨水区域高程与水位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即自然式、亲水式、台地式。

部分滨河区域陆地与水面顺畅衔接,形成涨潮与落潮的水位变化景观。这些区域适于采用自然式慢行道。自然式慢行道分三部分。滨水部分为自然湖岸,设置鹅卵石、砂石,种植低矮的滨水植物。随着地形坡度和高程的增加,远离水面的区域设置植物自然群落,以耐水湿的乔木和灌木为主。中间为慢行道,采用塑胶跑道铺装,两侧为花岗岩侧石。植物群落区靠近城市用地,具有一定的宽度和高度,以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等形成密林。植物群落区增强了滨水慢行道与城市用地的分隔,使滨水慢行道更为幽静。如图2所示。

部分滨水区域水位相对稳定,适于采用亲水式慢行道。慢行道紧邻水面,采用塑木铺装。塑木是高分子合成材料,具有防水、防晒、防腐的特性。坡地群落紧邻慢行道,结合地形设置灌木、小乔木、乔木,形成滨河植物景观天际线。在坡地群落外围是滨河公园和健康绿道,滨河公园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健康绿道可开各类健身活动。如图3所示。

部分滨水区域水陆高程较大,则采用台地式慢行道。慢行道由亲水木平台和木栈道组成。亲水木平台从驳岸中悬挑出来,伸向水面,为人与水面接触创造条件。木栈道设置在台地上,慢行道紧邻木栈道。在木栈道和慢行道另一侧为密集的植物群落。

本项目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水陆高程关系,设计了三种驳岸形式。通过滨水步道、木栈道、亲水平台的设计,增强人与水面的接触。通过植物群落的密集种植,增强滨水慢行道的幽静感。如图4所示。

3.5 附属设施

附属设施是海沧滨水慢行道的附属设施,主要涉及驿站、景观雕塑、标识系统、灯饰等。

驿站是滨水慢行道沿途的综合服务点。海沧滨水慢行道中,每隔1.5 km设置一处驿站。驿站提供休息、茶饮、充电、自行车租赁等服务。驿站由场地内传统建筑或废弃建筑改建而成,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使建筑掩映在树丛中。驿站采用全透明玻璃表皮、天窗等设施,增强建筑的透明度,减少室内采光能源消耗。

景观雕塑是体现地域文脉的重要途径。海沧滨水慢行道景观雕塑展现出传统底蕴和时尚文化。传统文化侧重于展现渔民生活,如以垂钓和捕鱼为主要特色的情景雕塑。时尚文化侧重于展现海沧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金属、塑料、玻璃等现代材料为主,如自行车雕塑等。

标识系统在滨水慢行道中具有重要作用,既能够体现慢行道的景观主题,又对区域环境设置具有标示和识别的作用。海沧滨水慢行道的标识系统以绿色为基调,展现出生态环保的寓意。指示牌中设置了传统回纹造型,体现出海沧的历史文化和底蕴。指示牌主体采用金属材料,又具有现代时尚感。

4 结 语

众所周知,滨水慢行道对城市生态格局优化、交通压力缓解、休闲空间拓展具有积极意义。厦门海沧滨水慢行道依托原有沿海步道、现状城市绿地开展设计,体现出“交通慢行、休闲慢行、文化慢行”的理念,通过植物景观、亲水景观、附属设施的设计,达到较好的效果,成为城市滨水慢行道设计的范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论文写作中,受到海沧环湖公园设计团队的积极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张兴赟.河道、绿道、生活道——通过构建滨水公园及绿道慢行系统 引导都市慢生活[J].浙江建筑,2014,(3).

[2] 崔彦权.寒地城市滨水区慢行系统规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 学,2014.

[3] 张文婷.北京滨水绿道慢行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 学,2013.

[4] 韩凤伟,张志丹,黎小艳.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A]. 城市时 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 通规划)[C].2013.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之要素 篇10

1 项目概况

伊洛河位于中岳嵩山北麓河南省中部巩义市。规划用地范围由洛河黑石关铁路桥至南河渡下游橡胶坝, 总长约10km。沿河左右两岸规划用地宽度30~200m不等, 总规划用地面积约为4.98km2。

2 现状分析

2.1 自然资源

伊洛河自巩义西部入境, 东北流入黄河, 城市南面位于嵩山北麓, 地势由南向北急剧降低, 伊洛河带状平原区为境内地势最低处, 周围有广阔的黄土丘陵。区域内山水相依, 是城市灵性之所在, 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设计依据和需要展示和表现的。

2.2 历史文化

巩义历史悠久, 区位优越, 因“山河四塞, 巩固不拔”而得名。又因地扼古都洛阳, 故史有“东都锁钥”之称。境内有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多处。城市地处 (黄) 河洛 (水) 交汇处, 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的重要代表, 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古老的智慧结晶, 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华夏子孙, 根在河洛”, 弘扬河洛文化, 强化文化主题, 发掘历史踪迹, 唤起历史记忆, 协调串联与周边历史文化遗迹的关系, 是本设计的重要内涵。

3 总体规划布局

规划以连续性、亲水性为主导, 以“网络功能”塑造为切入点, 将沿伊洛河的亲水活动面和堤顶活动面作为景观规划的主要展开面, 以两岸坡地绿廊为基面, 以康店伊洛河大桥、南河渡大桥等城市主要人流来向为主要节点, 形成“二轴四区多点”的规划结构, 通过构造各种性质的功能网络和绿化、道路等联系网络, 形成沿河具有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联, 形成景观及观景活动轴线;

四区:结合当地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将全线分为黑石关自然生态景观、康店历史人文景观、庄头农耕田园风光景观、南河渡现代城市生活景观四大景观区域。

多点:孝康公路大桥、南河渡大桥、采文苑、金龟探水苑、百万康庄园、孝康广场、邙洛广场等重点地区设置多处主题广场、景苑等景观节点, 犹如沿景观轴线分散布置的明珠, 构成完整的景观网络。

4 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以河道为主体展开景观, 通过沿河两岸纵景观、对岸景、鸟瞰景展开设计。为城市提供具有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活动丰富、休闲亲水的城市郊野公园。

4.1 景观分区

基于对基地的分析和整体的立意构思, 规划采用组团式布局的手法, 将全长10km的洛河景观区分为4个主题区段:黑石关自然生态景观, 康店历史人文景观, 庄头农耕田园风光, 南河渡现代城市生活景观, 每个景观区段长约2~3km不等。

4.1.1 黑石关自然生态景观。

黑石关地处陇海铁路桥上游, 与邙岭夹岸相对如门, 洛水出其中, 自古以来为东西京咽喉, 是兵家必争之地, 曾经演绎了许多历史故事。现状由于挖砂作业, 导致河岸破碎, 需要加强整理。

景观设计以体现历史的苍茫和自然意境为主基调, 营造秋冬的萧煞。黑石关铁路桥两端因基本无集散人流, 两岸滩地设置湿地公园, 种植柳树, 结合亲水步行道, 营造“风传柳圃”、“月满芦州”的景观氛围。

4.1.2 康店历史人文景观区。

康店区段在整个10km长规划范围内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最为丰富, 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康百万庄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周古城”, 并有“东周古渡”等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现状左岸有大片居住和产业用地, 自然植被稀少, 右岸以农田为主, 建设用地相对充裕。

规划将康店区段作为洛河景观带的重点景观功能区, 景观规划基调以历史人文景观为设计主线。左岸为避免大拆大建, 以堤顶活动为主, 适当加强亲水活动, 在康百万庄园和镇政府前设置采文苑、金龟探水苑、百万康庄园、东周古渡等公共亲水活动场地, 彰显河图洛书等历史传统。

右岸重点加强公共活动空间的设置, 设计主体借重本地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 规划围绕孝抗广场, 在其南北两侧分别设置了紫荆三台、踏雪问诗等主要景观区, 并点缀洛水听园等, 满足多种人群的活动需求。

4.1.3 庄头农耕田园风光区。

此区段正是洛河拐弯处, 水面宽阔, 自然景观独特, 河道左岸堤陡直达水面, 背靠整片邙岭, 河边右岸有较为大片开阔的滩涂场地。结合此处自然景观, 将该区定义为农耕田园风光区, 构思将右岸的大片滩涂农地进行整理和分区组织田野小道, 种植油菜高粱等四季色彩变化的农作物, 并可考虑适当恢复和安排水车, 磨盘等饶有情趣的传统农用工具或布置小品雕塑作为市民参与的活动。近水面的滩地留有一定的宽度, 可安排垂钓活动, 放风筝等传统项目, 并在堤顶安排农家小屋, 市民在此既可充分体验农家生活特色, 又可欣赏对岸的自然风光。在庄头宽阔的水面靠岸处布置黄河鲤鱼、黄河虾等水产养殖基地, 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田园风光。

为吻合农耕田园风光区的功能定位, 景观设计以体现原生景观为主, 左、右岸仅设凌波苑、桃花源等少量的人工景观区。

4.1.4 南河渡现代城市生活景观区。

南河渡景区地形有自己的特色, 左岸 (南河渡镇) 城市干道与防洪大堤之间有较为开阔的可发展用地, 右岸 (孝义镇) 南河渡桥上游有洛河支流石河道经过, 下游为高速公路以路代堤, 景区到橡胶坝结束。

由于此景区可用地范围较大, 且现状已有较大的人工工程, 因而将该景区定义为自然与人工、历史与现代相结合, 并根据各地块条件, 地形特点, 充分安排市民休闲、活动、节庆各种活动场所, 并考虑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该区段是洛河景观带的端部, 也是与城区较为接近的部分, 规划将其作为全景区的高潮所在。规划在左岸以李宓点将台、邙洛广场等呼应历史文化, 以锦茵龙腾、迷幻乐园等体现时代特征;右岸设置田中水府主题景观区, 并以月影沉壁、密林寻踪等收尾, 缓慢延伸至橡皮坝全部景区结束。

4.2 景观轴线和视线通廊

依据带状景观区景观组织的基本要求, 出于与城市道路的关系、旅游景点和历史文化遗迹关系、与滨河两岸的关系等的考虑, 规划沿洛河左右两岸设置了两条景观主轴线, 景观组织沿轴线展开。同时, 以纵向联系道路、景观节点轴线等组织多条景观通廊, 以加强纵向的景观展开, 提升景观品质。

4.3 景观节点

景观节点包括景观区段的主要景观节点和人流活动中心, 景观区域内的道路、桥梁和高速公路门户节点。景观节点的主题结合节点所处区位的自然、历史、文化传统、建设要求所在区段的景观意境等进一步深化设计。

各景观节点的造景元素地块条件、视觉要求、活动特性, 吸收传统造景元素, 如塔、亭、台, 并赋予时代精神。

5 交通规划

5.1 车行系统

机动车是沟通规划地区与周边城区及联系各景区主要的交通方式。

5.2 步行系统

各个景区内部主要支撑步行交通。步行系统以景区大堤堤顶和亲水活动场地为主线, 大堤绿廊内设置林中漫步道作为辅线。各景区内部有游览小路串联各活动场所如广场、游

5.3 电瓶车与自行车系统

本景区呈长带状, 游览线路长, 规划特设电瓶车游览线路。在堤顶康店大桥, 南河渡大桥主要入口节点设置电瓶车服务流线。

为满足自行车游览的要求, 规划将林中漫步道兼做郊野自行车游览路径, 道路设计兼顾自行车通行的要求。

5.4 公交系统

规划地区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起点之一, 规划在主要景区活动点附近安排城市公交港湾式停靠站。条件许可时, 建议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结合客流分布, 在景区增设公交首末站。

5.5 停车场

根据当前城市郊野游憩活动的出行特征, 规划充分考虑停车要求, 在主要景区入口附近安排汽车和自行车停车场。并在黑石关区段和庄头区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对停车位提出具体的控制指标。

5.6 水上交通

在景区沿岸, 安排多处码头, 方便水上活动和游览, 并安排了水上游览路线。

6 绿化设计

根据滨水环境特征, 绿化规划针对迎水坡、背水坡、滩地和堤顶的场所特征不同, 采取不同的绿化手法, 并根据不同景观区的景观特征, 分布赋予绿化的或背景或观赏或生态等不同功能。以体现物种多样与植物生态功能为规划基础, 结合不同景区的景观基调, 合理运用树种, 形成滨水景观区鲜明的景观特征。

在绿化布局上, 以带状背景林与成片的植被景观为基底, 以小片种植为点缀, 形成丰富的景观构架.同时兼顾植物季相和色相的变化, 合理调配, 使得四季有不同的观赏效果。

注重湿地、亲水活动区、迎水坡、堤顶等植物配置的立体结合, 形成错落有致的垂直空间绿化.其中湿地以芦苇、香蒲为主力品种, 同时结合当地的水生植物, 营造出苍茫.浑厚的原生态景观;亲水活动区、迎水坡考虑到临水, 种植水杉、杨树、柳树等耐水性植物;堤顶以遮荫和实现观赏性, 选用合欢、广玉兰、红枫等冠大荫浓, 造型优美的景观树。

结合当地白沙梨、石榴、苹果、水白桃等名优特产, 开辟生态农业经济果园, 形成特色田园风光区, 使经济与观赏相结合。

上一篇:五年级语文上23课下一篇:管理专业生个人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