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2024-06-26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精选12篇)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篇1

长存外国语学校 王 钊

自从我校开始“导学案”的教学改革活动开展以来,其教学的优势已逐渐体现。课前学生预习效率高了,课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课后学生更落实了。通过这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现总结如下:

一、导学案的设计与改良;

语文导学案由我们集体研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最初的设计只是遵照别校固有的模式,将每篇课文按课时分成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五大块。但是,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是灵活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每本教材由不同体裁的文章组成如本期必修3就有:小说、诗歌、科普文与文言文。而每单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因此,课型的灵活性就决定了教学的灵活性,导学案的设计就必须体现这一点,否则,学生不仅会逐渐厌烦这千篇一律的学案,而且也达不到相应的学习效果。于是,我们经过商议决定在同样保证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导学案进行小小的改良。

首先,对现代文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的导学案设计,我们注重多补充、多分析、多拓展。对于自读课文的导学案尽量简化,能自行完成的甚至干脆就不在课堂上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还节约了我们的教学时间。

其次,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被学生称之为第二外语,而每一篇课文都很重要,且大都要求背诵。导学案的设计必须针对高考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文言文的分析易少而精。我们将当堂练习和课后练习集中简化,改成符合我校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检测卡,每课一测。老师只需收检测卡不用收所有导学案。这样即能及时督促学生落实,又便于老师检查,还能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最后,为了使导学案更美观,更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导学案的页脚插入了相应课文作者的经典名言,如:在《过秦论》导学案中插入贾谊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师说》导学案中插入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

二、导学案的课堂运用和学生活动的开展;

“导学案导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尤其是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基础差。学生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会做以下工作:1.把学习目标交代清楚,甚至用课件展示目标;2.进行全班巡视,检查学生的学案,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指导和进行二次备课;3.与学生平等对话,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4.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疑惑和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解决不了,教师必须讲,而且要讲明、讲透,以突破重点难点。

在学生互动方面,很多学生在学案导学的课堂上,热衷于互动交流,讨论、非常热烈,学习气氛也十分活跃,可是却往往忽视独立思

考和进行自主训练。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独立自研、自做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把自学、自做与交流讨论严格区分开来,先让学生自学自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2.强化多人次的板书展示,反馈学生思维与结果的准确性,用板书促进学生认真独立的自研自做的习惯能力的培养。3.对学案要收回认真查阅,从中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加以个别或整体的纠错辅导。训练独立学习的规范性,提升效率,实实在在地落实“学案导学”。

三、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逐步完善。

目前,我们大多采用的是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其实这种评价机制在我所教的班级已经越来越显现其弊端,即各小组内总会有一两个“南郭先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总还是平时学习较认真的那几个。“四个臭皮匠”或是“六个臭皮匠”能否合成一个“诸葛亮”,还是个问题。在我们语文组有几名老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每个小组成员编订学号,由小组长列成表格,对每个成员回答问题次数,背诵默写课文情况详细记载。我觉得这是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总体说来,学案教学可操作性强,学生有准备、有侧重地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才能的施展。当然,任何事物都如一把双刃剑,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于一定的弊端,而学案与语文学科的融合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仍需改进之处,如:

1、学生只顾完成导学案,常常会忽略课本,不在课本上做任何

记录,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完全抛弃文本的情况。

2、学生过度沉浸于讨论,答题加分,而对学案中一些关键性指示语句一扫而过,不能集中精神耐心倾听教师的点拨和指引,造成学习任务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展开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希望在来年,我们能继续探索、实践这种“高效”方式,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篇2

1. 围绕阅读教学要点设计导学案例, 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要包括语篇词汇、语篇表达主题、文化背景知识、相关语法表达运用等。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语法运用是教学重点, 也是学生在阅读理解学习中的难点。

针对上述问题, 导学案的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环节知识要点, 从文化背景知识和语法运用规则等方面予以体现。在教学中, 一方面, 围绕文章表达文化背景知识拓宽文本表达主题, 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 另一方面, 呈现高频率的练习, 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语言运用知识。在知识要点设计过程中, 应该注意体现层次性, 让不同类型学生能够灵活掌握运用。

对阅读环节中的要点设计能够有效发挥预习引导作用。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 (下同) 模块八Unit1The written world的“Reading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教学中, 可运用导学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导学案设计中, 可围绕“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Charles Dickens’s writing?”设计查理·狄更斯的作品价值、代表作品、作品特色。可建议学生从其作品写作特色中了解英美文学中古典文学的特点。这样的导学案例可更好地拓宽学生的阅读学习知识视野。

2. 突出阅读导学互动探究表达过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导学案的运用不仅仅在“引导”作用发挥上, 更重要的是突出“活学”价值。这种活学就是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进行互动式的探究表达, 以此增强学习认知体验感悟, 培养综合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导学案中的拓展练习延伸作用。学生按照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合作、角色表达等方法将个人获得的知识信息在小组内交流整合, 自主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状况引导其主动探究交流, 更好地发挥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 可针对自己的疑难问题通过反复训练予以解决。

教师在引导学生互动探究过程中, 可有目的性地选择相关题目, 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互相表达交流。例如, 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3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 Lost civilizations”阅读教学中,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Reading A”中的习题, 在到学案的设计中, 建议学生依据自己的疑难, 围绕“Why was Loulan an important city about 2, 000 years ago?What do you learn from Loulan disappeared?”建议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可通过一定的练习题目要求学生思考探究, 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3. 关注阅读导学教学评价反思运用, 满足不同的学生发展需求。

导学案的运用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模式予以呈现。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语言学习个体差异, 设计一定的检测练习题。这些检测题目的设计应该呈现发展性, 让学生在导学评价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体验。这样的评价反思, 能够让学生的语言学习思维和过程变得更为清晰, 增强认知体验。

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导学案学习运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点评, 要求学生对练习的过程, 以及解题思路进行总结反思, 各小组之间派代表进行学习成果交流。以这样的形式进行评价反思, 可对学生的深入探究、方法概括、总结规律、重点回顾等方面起到引导促进作用。教师应该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激励引导, 以此增强其语言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满足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这样的导学运用反思, 更能够提高其运用有效性和发展生成性。

综上所述, 导学案在《牛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是通过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在运用过程中, 应该注意: (1)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重在预习中学会质疑; (2) 引导阅读学习过程应突出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 让学生的思维和语感得到充分激活; (3) 教师应注意“导”“学”关系, 以导引学, 培养学生善思、会学、能用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第1版) .

[2]王庆桃.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型导学案的设计[J].大观周刊, 2011, (28) .

[3]陈燕舞.新课改下高中英语导学案中启发式导学之运用[J].中学英语之友 (下旬) , 2011, (12) .

[4]刘波.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尝试[J].文理导航 (上旬) , 2011, (03) .

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一、课前准备;预习

现在,教育界推出了许多教育新模式,但几乎每种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因此,预习是学好各科的一个重要环节。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内容广而零散,而现在的学生的历史知识又相应缺乏。因此,历史教学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陌生。这样,预习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学生课前应作好充分的课堂预习。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书,而是我们应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让学生在课前试着去找重点难点,发现问题,同时可通过多种途径如上网、查资料来弄懂自己不懂的东西。如果还是不懂的话,上课就可有重点地听,这样老师上课就轻松了,学生也对所学内容更容易理解了,效果就显然了。

二、课前设计教学流程

大部分老师的每节课的教学步骤,流程大体相同,尤其是老教师,他们有经验。在设计导学案时,老师在课前先把这一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设计好。如:学习目标、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等,他们可以填空,问答题的形式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导学案在课前就应先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在课前预习中就尽力完成。而难度大的可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课堂上,以导学案为依据,根据其中的环节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来充当老师角色跟同学讲解,也可用竞答等。教师则适时点拨,甚至有时候可用具有图文并茂特点的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规范答案。这样,同学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三、精选练习:课后检测

每节课后,可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他们上课掌握的情况。在笔者实行导学案教学的年级中,备课组内的每位老师轮流提前两周准备下堂课的导学案,包括其中的习题,其他老师第二周校正,及提意见,然后定稿。习题分课内与课外两部分,根据学生情况,确定题目数量及难易。通常在课内检测中题量相对少而精,课外检测则相对多而广,并会进行延伸。课内讲解时,注重分析、审题提高学生答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技巧。课外练习,则要求上交,老师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然后再进行集中讲解或个别辅导。

四、课后总结、反思

反思是对该堂课的总结反馈,每个导学案的课后反思通常由老师或学生填写。老师可以及时总结优缺点,以便修改和完善后面的导学案,提高以后的教学。

五、定期回顾测试达到巩固要求

在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因此,教师在每单元或每专题后,要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回顾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而接下来就是进行单元测试或专题测试。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逐渐地,能力也就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就水到渠成了。

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与思考 篇4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更加科学的实施教学,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导学案”作为实施学案教学的载体,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开展“导学案”教学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由教会学生知识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进而促生高效课堂的产生。

“导学案”——一个全新的名词,伴随课改进入了我校课堂。推行初中语文导学案已近两年时间了,在不断学习、运用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本人有了些许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导学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字上“导”、“学”、“案”。

第一,“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

第二,“学”就是指学生在此课或章节中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的问题。

第三,“案”就是一种方案,它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

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六个作用: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以下个特点: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

3.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如:《敬畏自然》的导学案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情怀。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导语提示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二、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黑板展示)狼藉、混淆、深邃、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三、整体感知

(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如:

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六、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黑板文字、语言交替展示)

1.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2、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七、达标分层检测(略)

八、课后反思(略)

导学案的使用

刚开始使用导学案,我不知所措:一节课的内容,二节课甚至三节课也不能完成,有的时候恨不得马上给他们讲出来,自己也一吐为快,在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独学”环节),我认为在教室里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小组讨论时,成绩差的学生和我一样,干巴巴的坐在教室里。“展示”这一环节,又成了优等生的天堂。所以几个星期下来,我感觉就是学生成绩优的更优,差的更差,出现了两级分化。细细思考,原因出在老师身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成了局外人,学生们自然一盘散沙。我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着手改进。

(一)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目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然而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便已没有了兴趣,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力、乏味,整个预习似乎“不留痕迹”,而“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则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所以我在预习环节,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

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学生小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

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四)分层检测的落实问题。

分层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检查当堂训练情况,也可作为作业批改)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经过改进以后,我明显感觉学生学习更努力了,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效果越来越好了。

导学案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篇5

下洼二中 王新燕

从上学年开始,学校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导学案”教学模式不是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而是对“阅读、体验、互动、巩固”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炼,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使用该模式,同时对太谷模式不断整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有利于提高质量的教学模式,现将自己实施课改进行阶段总结。

一、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其产生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生

命力。

1、导学案教学法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

2、导学案教学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导学案教学法解决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导学案教学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所学的内容,在知行方面获得提高和发展。导学案教学法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由发表

见解、不断获得知行的提高。

二、教学流程

(一)编写导学案

1、概括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将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

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科学设置导读问题。

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努力把思想品德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有粗浅、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

3、灵活设计练习内容。学习是为了运用,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思想品德科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性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简单知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

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导学案的运用

1、正确把握“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课前下发给学生,以备上课时使用。提前下发让学生预习完成不太现实,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从小未养成预习良好习惯,在初中思品课中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能放在课堂上完成。上课后,学生根据“导读题”自主学习,教师作三点指导:一是读书要快,尽量节省时间;二是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问题在书中勾画出来;在“导学案”上填出来;三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要让他们进行形成性练习作初步尝试,做到动眼、动手、动脑。

2、真正做到师生共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及时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值得注意事,学生完成自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完成,二恰恰是教学的开始,这时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和广度,否则,教学流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使学生失去信心,弄巧成拙。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中每个框题的教学,教师根据导学案中的主干知识框架,用提问的方式把知识要点过一遍,并运用针对性练习把“练”这一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三、结果与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有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惯。

2、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通过导读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导学案”提纲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对照“导学案”,只须做适当的记录,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和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更加便于搞好考前复习

将若干个导学案结合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

4、切实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间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上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导学案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与提高。一是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讲得还是过多。二是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的空间,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我们以后编写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三是为了提高和检查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讨论、训练和考试,加强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校正和补救,防止知识缺陷或积少成多,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四是从长远看,“导学案教学法”不应停留在追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而应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法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以及自我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将导学案教学法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思想品德课程所面临的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一个理想的硕果。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国强民安

3.1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地位、作用;了解现代科技与教育的作用;知道“科教兴国”的含义及意义。

能力目标:理解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紧迫性、必然性,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参与实践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的强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难点:科教兴国战略。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讨论法等。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学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201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者,启发学生思考:这体现了我国在实施什么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导入复习3.1课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2、出示复习目标

(1)识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科技和教育的作用。(2)知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和中学生分别如何做。

3、熟读课文

4、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图。

二、引探

活动一: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材料。活动探究:

(1)针对材料一中反映的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实施哪些战略?(2)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3)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出谋划策。

3、交流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适合题目的答案,然后展示。

4、小结

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投入到科技创新的热潮呢?引出下一个活动。活动二:培养创新人才

1、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材料。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自行研制的航空母舰正式出坞下水等。

2、活动探究:

(1)上述材料共同传递出哪些信息?

(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在推进科技发展的征程中建立功勋?

3、交流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适合题目的答案,然后展示。

4、小结

三、引练(多媒体展示习题)

四、引展

一、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中国奥运健儿勇创佳绩,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思考:(1)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厉害了,我的国!科技成果呈井喷状态说明了什么?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篇6

在经历了三年多的学习、探索、实践、改进之后,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由热热闹闹的感性推进到冷静下来的理性选择。期间经历过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甚至有过放弃教改回归传统的想法。近期,随着市教育局有效课堂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对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用导学案助力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在我的数学教学中已经付诸实践,以下几点个人的体会与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预习学案的编与备

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和学生有效交流的保证,为了避免预习无目的笼统看书,我们应通过设计导学单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导学单要体现教材的知识脉络,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完成预先设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灵活性;要体现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要有温故知新的功能;设置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首先,主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重难点,深度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以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材,导学单上的每一句话、一道习题力求做到 “有的放矢”,使之成为学生预习的路线图。

其次,对于导学案预习部分的设计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的作用,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又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既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互助合作,又要使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有个性的发展,从而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为课堂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是哪一个老师的功劳,而是备课组全体成员合作的结果。主备教师形成初稿,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修改,最终定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二、导学案的使用与操作。

导学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代表着将要达到的目的地。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高效地学、扎实地学,在实践中发现使导学案效益的最大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案我就行了以下探索。

首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引导督促学生认真独立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发现问题。课前,教师必须批阅导学单,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备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在预习环节上提倡小组间探讨交流,组内解决基础性问题,组内搞不懂的,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上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

其次,上课时避免就导学案讲导学案,这样学生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组间竞争机制,激发各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展示成效及时精讲补充。在见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生成性的结论和规律,要及时用欣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同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再次,知识巩固与拓展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三、两次检测的查与阅

一般地,一节课的导学案有两次检测环节。第一次为预习部分的检测,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预习疑难给以点拨和指导性的意见,为课堂教学打基础。为防止学生抄袭,可适时对检测内容进行变式提问。第二次为课堂达标检测,这一部分最为重要,教师必须认真仔细的批阅,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的了解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来确定教师是否需要讲解点拨。

四、在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导学案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到“日日清”“周周清”。针对每天所讲内容,及时进行反馈,这也就要求学生增强课堂上的“负担”,减轻课外学习的负担。但课前预习在时间上又不能充分保证,造成了学生预习不充分,抄袭等现象,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合理规划,统筹个学科之间的协作配合。

2.导学案的运用,针对好学生,是很好的催化剂,更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而对于稍差的学生,他们的各种习惯都比较差、也比较懒惰,学习没动力,学习积极性不强。怎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这也是我们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篇7

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 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一个优秀的学案应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激起动机, 激发想象; (2) 紧扣课标, 开阔眼界; (3) 重视学法, 培养能力; (4) 面向全体, 层次多样; (5) 结构合理, 操作容易。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 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在此前提下寻求一些好方法。我们编写的英语导学案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句型预览、课前准备、学习过程和达标检测五个部分。有了导学案, 学生知道该预习什么,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 学习目标是什么, 应该怎样学习, 应该掌握什么。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学习, 学习效果才会好, 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愿望才能实现, 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

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六个作用: (1) 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 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2) 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3) 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4) 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5) 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6) 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因此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但自主学习不等于教师完全放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这种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教师需要做的, 就是要积极引导, 宏观调控, 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2. 一定要让学生依据学习目标提前做好下节课的

准备, 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起来才会减少盲目性,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预习自测题的安排不同于达标检测, 难度不能太大, 要有一个标准, 即围绕学习目标结合教科书和预习导学中的要点内容。这是因为, 每个学生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都渴望成功, 积极的评价手段可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信心, 减少其挫折感。

3. 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

学案上既有知识要点, 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 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要指导学生保存好每一份学案, 作为很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此外, 要引导学生对学案中教师的点拨和自己出现的错题进行整理。

4. 教师不要把学案当作练习题, 即只注重设计题目, 忽略了其引导作用。

在使用导学案的具体过程中, 忽视学生成绩的个体差异, 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所有内容。致使一些成绩稍差的同学负担加重, 成绩不但没有提高, 反而使学习兴趣降低了, 事与愿违。

5. 如何避免导学稿中的读写与英语语言的听说脱

离的现象, 避免上课走导学稿的程序化模式, 保证英语课堂的生动、有趣是考量英语教师教学素养的关键。因此讲学稿内容的编写要可操作性强, 要体现师生互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6. 在使用导学案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我们的导学案在编写的过程中, 特别突出了其过程性和创新性。所以我们在评价的时候, 千万不要用分数去评价学生, 要用课标, 用具体的中肯的话语去评价学生。避免给学生定性评价, 要针对阶段性的学习情况给与适当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积极的评价手段可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信心, 减少其挫折感。

7. 真正发挥考试积极的导向作用, 即平时的英语考

试命题时要有一定甚至相当数量的典型内容直接选自“学案”。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只要平时持之以恒把学案用好, 考试就能考好, 就会认为“学案”非常有用, 就会对后面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真正让考试成为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种手段。

总之, 导学案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模式, 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我们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 创造性地使用它, 一定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上个新台阶。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 把时间还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当前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多学。”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开展, 导学案在教学中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即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篇8

关键词 导学案 英语教学 学生主导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42-02

由于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习心智更加成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导学案教学具有明显优势。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导学案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一、小组建设与学科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建设以及其中的学科小组长的培养就尤为重要。我将班里分为6人一组,每组中有一位小组长负责开展学科学习活动。我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科小组长们一起讨论,进行常规活动规则的制定,例如,在课堂中如何围绕探究问题组织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做好小组活动记录等。在英语课堂中,活动形式较为丰富,更需要教师有方向的引导。其次,不定时认真听取小组长收集同学们对于课堂教学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小组长为纽带,教师与全班同学建立了一种默契、安全、稳定的互动关系与规则。

二、导学案教学的课前准备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导学案教学的一大特色。这里的“先学”,是导学,即有引导的预习。首先,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要适量,切不可过多。过多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完成不了任务,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并会很大影响课堂活动的质量。其次,教师的期望不予过高。因为这是学生开始接触新知识的时候,模糊、疑惑,出现错误,都是很正常的。

学生完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后,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对此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尽管教师参与了导学案的编写,对导学案的内容熟记于心,但是,空白的导学案说到底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排练与预设。记载学生想法、疑惑甚至错误的导学案,才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依据。经过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是教师学情分析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本班学生导学案预习部分的分析,教师才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立场下的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

导学案教学过程已基本达成共识,总的包括课前导学(或称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堂研讨(或称合作探究,包括分组合作、讨论质疑、展示点评等),课堂总结提升,课堂检测(或称清理过关、当堂巩固),课后巩固(或称课后作业)等五个环节。基于亲身实践经验,我特别关注学生在导学案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态度与学习状态。从学生立场的视角,探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常见而关键的要素。

1.创建平等、理解、安全的课堂环境

课堂实施是导学案教学的最重要阶段,其中课堂研讨是课堂实施的关键。我刚开始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愿动起来,不愿开口发表自己的观点。听完教师的要求,学生相互对望,在犹豫徘徊,在相互试探着。学生是很敏感的,教师是否真像口头上所说的,“犯了错误就是找到进步的空间”,学生从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中就可以轻易捕捉到答案。因此,创建安全、理解、平等的课堂环境很重要。

2.创设发问、探究、研讨的学习氛围

当把课堂还给学生后,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如人意,小组学习的低效性逐渐显露出来。当教师布置了一个探究任务,在讨论阶段,小组成员却忽视探究,忙着校对答案,最后整组得出一份标准答案,以便于超越其他小组,小组成员学习过程中诸多的疑惑却被忽视。展示阶段,小组代表争先恐后,抢着到黑板板书,列出答案,小组成员似乎已经完成任务,与学习无关的行为逐渐出现。点评阶段,学生显得有点懒散,他们知道教师完整的ppt上内容丰富,一切答案尽在其中,此时又何必费力探讨。合作学习的低效,肤浅,甚至流于形式,让人开始怀疑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

我发现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外部学习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们赞赏的目光,尤其是小组加分激励制度所支配。因此,我调整小组加分的策略,鼓励学生发问、质疑、思考,如削减了黑板展示的分值,赋予发问、质疑、表达观点同样的分值,让学生在讨论阶段更能关注自己学习产生的困惑。在小组代表展示阶段,其他同学可以继续讨论,同时关注黑板展示的结果,如果自己的观点与该同学不同,或者发现该同学做错了,其他同学同样可以上去黑板展示与修正。在点评阶段,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讨论与展示生成的资源,不断地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经过合作探究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到位,就需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了。高中生心智较为成熟,他们更关注学习结果。因此,通过教师适当的指引和鼓励,学生对于当堂检测是充满期待的。当堂检测需要提供学生安静的环境,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检测到是否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检测的结果会很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及时为学生解疑答惑,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

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导学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较高的引导能力。在利用生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预设,以一种更开放、更宽容、更多元的心态面对学生。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篇9

内容摘要: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航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其实效性就要注重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和教法学法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应坚持其灵活性、科学性和选择性。

关键词:导学案、语文教学、设计、使用、实效性

导学案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亲睐。自我校实施这一改革以来,我们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成绩也在稳步提升中。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摸索。我对导学案情有独钟,至于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导学案的实效性,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性航标,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因此,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突出学生主体性、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原则。

一份好的导学案不应是问题和练习题的简单堆积,不应是简单的试卷或习题集,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课本实际进行有特色的设计,否则导学案就失去应有的意义,成为简单的练习作业,甚至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设计学案时,要从学生易学、想学、会学、乐学为出发点,考虑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精心

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来帮助学生克服疑难,引导学生学习。

要编写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备课组的老师们必须通力合作、共同出谋划策。我校实行的集体备课正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编写导学案的阵地。每周备课组一人主备,组员审核。为了设计好导学案,组内的每一位老师都是绞尽脑汁,仔细认真地设计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一个知识点,力争呈现给学生的是最完善的导学案。

一份完备的导学案少不了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情境设计、教法学法设计等,这些也就构成了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1、目标设计要定位。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了目标,一堂课将是一盘散沙,不知所云;一篇课文将会分解得支离破碎,不知所终。所以,目标的定位非常重要,设计时要从语文学科本身特点出发,根据语文总体教学要求、单元教学安排,到与这篇课文、这个单元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来考虑。教学目标应力求在课内完成,目标设计在符合总体要求的同时,做到切合实际,切合学情,要少而精。

如《鹿和狼的故事》一文,这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既要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又能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明确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理解讲文内容;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一堂课下来,学生几乎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懂得了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还领悟到了课文的表达方法。

2、问题设计要科学。

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探索型的学生学习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统筹兼顾。

我校六年级有五个班,每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是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既要让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又要让一般学生受到激励,还要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情境设计要生动。

课堂教学设计要特别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一定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们要详细钻研教材,依据学习内容,把握课堂学习环节,适时、恰当地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形象,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我们在学习《青山不老》一文,要学生感受晋西北恶劣的地理环境时,我播放了晋西北沙尘暴来袭的景象,学生当时惊呆了,有的学生甚至叫了起来,还有的学生大喊“这风沙都和天连起来了,人的眼睛都睁不开,这还怎么种树呀?”在了解了这一恶劣的大环境时,对于后文感受老人的崇高精神的学习就简单多了。

情境设计时可以介绍背景知识,引入现实生活,使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恰当的体态动作,或借助各种媒体手段等,通过创造浓厚的情境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有效地将语文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体验融合起来,成为“活语文”。

4、教法与学法设计要优化。

要保证导学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设计时就应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方面动脑筋精心设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动”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读、主动说、主动议、主动练,指导学法,使学生会读、会说、会议、会练,通过灵活点拨、启发指导,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如设计《草虫的村落》导学案时,我先让学生自学,默读课文,想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什么?画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然后让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深的地方和自己的体会,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以及我的层层引导和感情朗读,学生也感受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以及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整堂课学生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说、议、练而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导学案的使用

在语文的导学课堂教学中,导学案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操作平台,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对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习惯;二是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具备合作学习的品质,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探究任务;三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是进行知识的讲述,而是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努力建构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课堂结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应坚持灵活性、科学性和选择性。

1、科学使用导学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导学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合作学习、探讨研究等方式把语文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完整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要理解的重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研究,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我们在学习《穷人》一文时,明确了我们的学习目标为: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对话、心理的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环境的句子。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

文,自主完成导学案,让学生尽享学习的快乐。

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相互质疑探究加之的适时点拨,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课堂,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导学案的运用受到了学生的高度拥护和赞成。

2、灵活使用导学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导学案要致力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但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因人而异,因生而定,不能全部拿来照搬。使用导学案上课的宗旨是依托导学案,但不能让导学案牵着走,这样的话,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为了做题而做题。我认为拿到导学案以后,要认真研究,必须进行二次备课,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针对本班学习情况,对导学案进行合理的、选择性地使用,达到导学案的最优化;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与学案中的具体环节有机整合,进行整合、嫁接、创新。哪些环节是为了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哪些环节是为了生成新的内容,拓展延伸;哪些内容是要进行朗读的训练和作者写作方法的渗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灵活使用导学案,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教学,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选择性地使用导学案,完善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还给学生。尽管导学案为教师们师所精心设计,但难免还是会有一些题会与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目标脱节。导学案”是一种教学思想的引领,不能把导学案当作练习册来完成习题。因此,在使用中,我有时会选择性地大胆进行取舍,必要时还会将题稍作更改或补充修订。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不要被新方案绑住手脚。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篇10

探究实验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它落实了“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课程理念。但探究实验也是新教材的一个难点,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共有22个探究实验,其中一些“探究”实验完成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课外才能完成,故开设率较低。即使有的教师布置了实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实验兴趣不高,对教师的要求大多置之不理,实验完成情况很不理想。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应用学案导学的方法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探究实验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1.编写探究实验导学案

导学案是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所以在编写时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精心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程理念。不同课型的导学案亦应有所不同。经过实践探索,本人设计的探究实验导学案包括学习课题、学习小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课题导入、导学求思、评价反思等基本内容。详见文后所附案例。

2.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精心设计的导学案,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教师将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导学案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实验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合作自主解决学案中提出的问题,理清探究思路、设计实验方案,认真按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活动,做好过程记录,完成实验报告,并把活动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在课堂上,根据导学案引导,进行交流汇报、归纳总结。课后,通过评价反思,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

二、应用导学案导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外探究实验有效性

课外探究实验应用导学案导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注重学生学法和探究技能的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有效实验的核心。下面结合文后所附案例谈谈应用导学案导学,是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外探究实验有效性的。

1.学案导疑,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动因是学员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而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源泉。教师利用导学案设疑,结合媒体辅助,依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出发,或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创设浓厚的问题情境。如在“植物的生殖”教学的最后阶段留一点时间,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带来的发芽马铃薯、蒜头,教师买来的紫背天葵,庭院内拍到的生长茂盛的明月草(凉菜)照片等,学生很快就对这些熟悉的生活经验、经历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再结合导学案的“课题导入”设疑:不带芽眼的马铃薯块能长成一棵幼苗吗?无心插柳真能柳成荫吗?倒着插的紫背天葵枝条会生根吗?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实验兴趣。

2.导学案导思,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导学案设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突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懂得应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针对性。但是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认为做实验好玩,会很兴奋,但对如何达到实验目的、怎样完成实验任务考虑甚少。因此,导学案在“设计实验”环节,设置如下问题:你们小组想要探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如何制订具体的探究方法、步骤?如何管理、观察记录?你们能根据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能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实施探究。

探究实验的设计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点,导学案中设计了系列问题:你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哪些条件要保持一致?是否都要放在同一环境下培养?根据什么实验原理?你们准备提供什么适宜插条生长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光等)?你们实验用的插条数量要多少?是根据什么实验原理?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原理,从而能针对本小组选定的探究内容制订出具体的探究方法、步骤。

关于扦插的知识学生知之甚少,如何确定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导学案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知识链接”中,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选择什么工具?选择什么基质?用什么容器装基质?如何给插条标牌?(标签纸上应该写些什么?贴在什么位置?)怎样选择插条?剪取的插条长度是多少?一般保留几个节?怎样剪取插条?插条上、下端切口的方向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切口要消毒吗?用什么消毒?从而确定本小组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

如何进行扦插?导学案中又提出以下问题:插条插入的深度要多少?基质下面要有节吗?基质上面和基质下面的叶片是如何处理的?其原因是什么?要将插条的哪端插入基质中?如何防止插条插入基质的那端碰伤?插条入土后要充分与土壤接触吗?怎么做?扦插密度(插条间隔的距离)是多少?插后要浇水吗?如何遮荫?学生解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扦插的方法。

导学案的“设计实验”起到了“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通过启发性、趣味性、层次性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让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及解答中,明确实验的方法,能自主设计出具体的探究步骤。

导学案导思的关键是“问题预设”。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依据学习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状况、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呈现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积极思维;问题应包含方法的点拨或方向的指引,帮助学生真正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积极性。

3.导学案导做,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探究实验

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但波动性也较大,做事容易虎头蛇尾,完成“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这个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没有一套督促机制而要学生主动完成是很难的。 导学案的“学习小组”明确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实验操作2人、管理浇水2人、观察记录2人、机动替补2人。确定一位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能促使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彼此积极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避免了以往做实验时要么一哄而上,要么相互推诿的状况,使得实验能顺利进行。

导学案在“合作探究”环节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报告,作为课堂上交流汇报的资料和对各实验小组评价的依据。受到这种任务驱使,学生不得不做,这就督促了各实验小组探究实验的实施。

导学案在“评价反思”环节对各实验小组的探究过程,实行多元评价,小组间比评、教师评价,倡导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能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实验兴趣和动力,激励各实验小组完成实验探究。

导学案的“导做”功能,确保学生能顺利完成这个探究实验。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要为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确保实验小组发挥最大功效,应根据实验内容,按异质分组原则,将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有机组合,组内成员分工可轮流。要特别注意培养小组长,作为教师得力的小助手,帮助教师督促、检查导学案,解决本组的疑难问题,指导本组的实验,充分发挥“兵教兵”的功能,带动全组成员共同探究、完成实验。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实验提供场所,在学校开辟一个生物角,更利于小组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备好枝剪、裁纸刀、尺子、花盆、标牌、竹棒、塑料薄膜、喷水壶等材料用具,给学生的实验提供保障。

笔者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中尝试了导学案导学。实践证明,在生物课外探究实验中,应用导学案导学,以导促学,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导学案,“导疑”激发学生“想要做”,“导思”让学生明确“怎么做”,“导做”确保学生“能做完”,提高了学生生物实验的能力和学科素养,也有效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益。

附:“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案例。

【学习课题】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

【学习小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习探究实验设计的方法,知道怎样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根据变量设计对照实验;通过扦插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成员间及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合作,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1.获得与人协作顺利完成探究活动的快乐体验。

2.通过对插条的照料、观察、记录,养成耐心细致的实验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学习探究实验设计的方法,知道怎样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完成“扦插材料的处理”的探究过程。

【知识链接】

【课题导入】

【导学求思】

一、自主学习、设计实验

1.你们小组想要探究的具体问题是什么?

2.你们根据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什么?

3.你们如何制订具体的探究方法、步骤?

(1)你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2)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哪些条件要保持一致?

……

二、合作探究、完成实验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四、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评价反思】

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一、导学案的编写

应从适用于大多数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出发编写导学案。导学案的阅读者是学生,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感知教材,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自己对教材进行理解、消化,并完成一定量的练习,然后带着问题上课,以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1.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首先要制定明确、具体、可检测、易达成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做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学习内容的制定。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一堂课的问题设计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1)高质量的导学案要构建问题链和问题组群。教师尽可能通过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紧扣教材,围绕目标的要求,将问题进行整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易有趣的一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学会自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让导学案成为学生的一名无声的老师,从而有利于减少学困生。

二、导学案的使用策略

1.以学案为导,进行自学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不同,学案要在课前适当的时间发给学生,让学生对照课本自己解决学案上的有关问题。预习工作会使学生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但是要想完成学案上的问题和题目,必须仔细阅读教材,通过难以解决的问题和阅读过程不理解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在教师讲解的时候进行重点听讲和理解。

2.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导学案教学模式”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智能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3.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及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总之,导学案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有效课堂教学的要求,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航仪,从教学效率与激发学生兴趣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习惯来看,“导学案”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从教学效果来看,能为初中数学培养推理能力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导学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篇12

一、导学案迎合新课程要求,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倡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但是该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呢?又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呢?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导学案的出现为实现这些要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自主学习方式。因此, 我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导学案, 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融合到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形式与环节中去, 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进行展现, 将知识问题化、层次化。其中的问题尽可能做到准确、精细, 在体现出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 尽可能做到能够概括学习内容, 突出学习重点。

二、教师以案导学, 学生依案自学,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何根据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是利用导学案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上课前, 教师要将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知道课堂上的学习目标, 从而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 保证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有了学案, 学生们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会感到茫然, 而是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阅读教材, 进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当节课中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为后面的学习、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 通过学案引导的预习, 学生会对本模块的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 进而初步地构建起知识体系。学生在进行自学的过程中, 可以边读边思考, 并将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标记, 方便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教学和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解决问题。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指导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 例如指导他们该如何“读书”, 并且告诉他们学案中哪些内容比较重要, 要注意哪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些都是需要精读的。还要让他们知道哪些内容只需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 这部分内容只需要泛读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将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 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要让学生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总之, 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自主学习准备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成功的重要一环, 将会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 为了让学生们的预习更加有效果, 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几部分内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 (1) 课前预习, 掌握基本史实; (2) 按照老师布置的问题,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 自主搜集资料, 与本组员共同探究问题, 由“课题组长”指挥, 准备课堂上交流。

课前自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 我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寻找答案:

(1)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 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 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 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总原则。

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 (3点) 。

(3) 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 (四项) 。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 有何意义?在新的形势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理解教材, 寻找答案, 培养了阅读能力, 也很容易地把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这些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学生的预习提供一个方向, 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教材的内容, 更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 从而在课堂上可以更加集中精力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从导学案出发合作探究, 增强合作探究学习效果。

一个人的思维总会存在盲点, 因此, 还必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探究、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对那些简单、易懂的内容, 只需要理清线索就可以;而那些疑难问题 (教材的重难点问题) , 学生们则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 分享各自的经验, 并对各自的问题进行解决, 过于困难的, 则可以尝试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交流。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 可以教师向学生提问, 也可以学生向教师提问。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 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他声像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及时加以点拨、归纳。例如对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的万隆会议, 很多学生在根据导学案预习后, 都对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产生了疑惑。我在收集到学生们的意见之后, 为学生们播放了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材料, 然后让同学们在感性的材料的基础上继续思考与讨论: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呢?该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从而帮助学生们解决这部分难题。

根据导学案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导学案能够引发出学生们的困惑, 能够激发出他们的讨论热情; (2)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 让学生敢于进行质疑、争论并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时机; (3) 讨论时, 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看书、思考和与别人的交流; (4) 要能够发现学生自主学习时所遇到的难点, 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所遇到的难点与导学案中的重难点进行推进讨论, 并要避免出现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的现象, 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 (5) 要能够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四、设置导学测验,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在导学案中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测验。这部分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还没有掌握的内容,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对于测验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级,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题目, 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测验中有所收获。导学案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知识学习后就是为了运用, 解决问题。导学测验设置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能否有效地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否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测验。测验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并要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导学测验的基础上, 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加入一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疑点。这样才能够了解到学生是否真的没有了疑惑。导学测验中要有3—5个紧扣基础知识的题目, 在此基础上再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 (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真题) 。在学生完成测验后, 教师对学生的测验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帮助他们继续巩固知识。

总之,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智慧与努力, 导学案教学也是如此。相信在众多同行的推行下, 导学案教学能够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摘要: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导学案的出现, 为历史教师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本文主要就导学案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导学案,提高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建华.高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文理导航, 2011, (07) :56, 55.

上一篇:双面科学作文下一篇:兔年祝福语--整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