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的感悟

2024-05-10

关于中国历史的感悟(通用8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感悟 篇1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类似的话,只能靠记忆拼凑起来,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与其说与赶超思想有关,还不如说与反“反冒进”思想有关。这句话引起了我的不解。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听取叶飞的工作汇报时说反冒进的人强调稳妥。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老是稳慢就会出大祸。对反冒进的人,办法就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提出新的口号,使他们无法稳。“冒进”是他们反对“跃进”的口号,我们要用“跃进”“代替”“冒进”,使他们不好反对。这就很可以说明,大跃进名词的由来也直接与反“反冒进”有关。其实,早在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就有了大跃进思想的萌芽。在这一年7月和10月举行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和中共七届六中会议上,毛泽东对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严厉批判,人为地掀起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情况下,毛泽东又进一步认为,中国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应当批判和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在有关八大的准备工作中,毛泽东提出,八大的“中心思想是要讲反对右倾思想,反对保守主义”。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右倾保守思想在许多方面作怪,使许多方面的工作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发展。因此农业和农业以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迅速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高潮的新形势。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一股层层抬高数量指标和忽视综合平衡的冒进势头。195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明确提出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要求。在批判“右倾保守”,“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口号激励下,国务院各部纷纷修改长期计划指标,把15年远景设想和《农业四十条》中规定12年或8年的任务,提前在5年甚至3年内完成。基本建设项目也随之纷纷上马,“各方面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出现了急躁冒进错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次冒进是“大跃进”运动的前奏。

这样急躁的心态不就是需要时间降降温?需要时间平淡一下?

此外,除了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感想外,也让我初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

以下我将就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谈谈我的认识。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向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他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他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此外,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如今拥有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7000多万名党员的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总的来说,党的性质、宗旨,坚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党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适应执政环境,加强执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 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学习,我更加深刻了认识了中国近代的这段血写的屈辱和抗争史。这是一段有关民主生死存亡的整容抗争岁月,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牢记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对中

关于中国历史的感悟 篇2

关键词:近代中国,落后,原因

中国的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有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但却无法力挽近代中国落后的狂澜,其实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在明末清初之际出现过转型的机遇,但终究由于种种原因而丧失。

在封建王朝末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镇的手工业中,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迹象。有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为代表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程朱理学思潮;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科学巨著。与此同时,16~17世纪西方文化开始向世界各地渗透,以利玛窦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大量东来,将西方的科技文化信息,如天文、历算、地理、美术、音乐等介绍到中国,打开了中国士人的眼界,激励了中国某些“最有学识的人”开始追踪世界科学。另一方面,东学西渐,耶稣会士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儒教、道教、园林、艺术、器物、书籍、植物种子传入西方,向西方提供了认识中国的窗口,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然而历史并没有这样选择。这股冲撞旧制度、发展新科学、交流中西文化的浪潮,在满族入关和清王朝建立之后,却被断然煞住,从而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的大好时机。真是可惜之极,痛恨至极,然而痛定思痛,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压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西方在16世纪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快速兴起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需求,从而激活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更加完善的封建主义社会,它不但严重地限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还在思想领域压制了创新思维。统治阶级内部的保守势力反对变革,这是阻碍中国人创新思维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第二,国家实行封闭政策不利于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发展。中外历史证明,国家只有开放,才能使国家获得多方面的新信息,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西方的科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基础上迅猛发展起来的。而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实行严密封闭的愚民政策。行政封闭和思想禁锢使中国与国外缺乏信息交流,中国人信息不灵通,与外界交流少,思维方式处于长期封闭的状态,中国科技落后不可避免。

第三,统治者迂腐至极,不进则退。中国领先了世界2000多年,到明末清初时中国人与外界交往都是一种“傲视蛮夷、泱泱大国舍我其谁”的态度,因为他们发现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比他们更先进,长期处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怎能不骄傲自满?他们还能向别人学习吗?而回观当时的西方,只要与中国交往,必定发现诸多他们视为奇迹的东西,丝绸是那么华美、瓷器是那么精湛,水利工程浩大,农耕器具先进,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等,无不是让外国人瞠目结舌的先进技术。西方人在强大的威胁和刺激之下能不拼命学习、力图富国强民吗?两种存有巨大反差的认识结果是中国的指南针把列强带到中国,中国的火药炸开了中国的大门!

第四,曾被落后民族灭国的历史后遗症造成科技的车轮倒退。鲁迅曾说,中华文明的真正衰落就是因为元朝和清朝这两次野蛮的异族入侵。战乱和满洲人带来的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社会经济严重倒退,政治上野蛮的民族压迫、种族歧视,文化上大搞文字狱,加上无情的经济寄生和严厉的禁海令,清朝统治者这一系列罪恶的殖民行径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扼杀了华夏文明的生机。

第五,中国的教育方式也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其实中国的科举考试是个非常先进且有效的制度,唐朝从进行科举考试以后,国力强盛,贫穷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有出路,这更激发了人们的上进心,对国家而言也大有裨益。但到后来(至清末),科举考试却变了形,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彻底征服了中国的士人。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式太过于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到外国留学的学生,关于书面知识的考试分数肯定高于其他国家的学生,但在实践中,中国学生就显得笨拙许多,这就是所谓的书呆子。科技的发展需要的是实战能力强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否则中国科技落后是必然的。

第六,官僚主义横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近代后期,代表中国的依然是国民党,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是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贫瘠与落后,对广大农民的剥削致使中国的农村生产力长期受到限制。在统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首先,加强了对金融业和工矿业的垄断,并实行专卖制度,对外国援助的物资以及进口产品也进行集中管理和分配。对农村则采用“粮食征购”“征界”的办法来满足战时的需要。这一系列政策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因资源和市场的枯竭而无从发展,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十分突出,直接导致国民政府的腐败和丧失人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彻底摆脱了压在炎黄子孙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中国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开明领导下,放眼世界,开拓未来,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

当前在关于钓鱼岛冲突的问题上,我国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在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问题上决不让步,决不允许国家领土有一寸一毫的损失,决不允许国家人民主权受半点的损害,决不允许近代百年耻辱历史重蹈覆辙,这显示了如今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国人已经挺直腰杆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落后是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的。现在,只要我们认清原因,扬长避短,就可以在新的世纪里重新走到世界的前列,也正因为我们上一代的忍辱负重和我们这一代的奋力拼搏,我们的孩子们才会有机会生活在世界先进强国中!当然,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提醒他们的是,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警钟长鸣,发愤图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力争将来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与骄傲!在世界历史的发展道路上不进则退,未来的中国不能再重蹈覆辙,要永远让我们的祖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参考文献

[1]曹大为、赵世瑜.普高教科书政治文明历程 (第3版) [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2]曹大为、赵世瑜.普高教科书经济成长历程 (第3版) [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3]曹大为、赵世瑜.普高教科书文化发展历程 (第3版) [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关于“墙”的历史感悟 篇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这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占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翦伯赞《内蒙访古——一段最古的长城》

材料二 德国的柏林墙是东德于1961年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在柏林墙建立之前,大约有250万东德人逃入西柏林。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评价柏林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于抵御外敌,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百姓的墙”。

——北明《德国柏林墙的故事》

材料三 三八线——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有名的纬度线。这是一条人为的分界线,对朝鲜人民来说则是一条血泪线、分裂线,统一的国度、无数的血缘亲情都被这条怪胎线隔断了。直至今天,仍是两国人民挥之不去的伤痛。

——陈清贫《我在朝鲜的三天三夜》

材料四 长城:农耕游牧对抗之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中华上下五千年,两大民族、两大文化在长城脚下的对峙,贯穿历史的前前后后,长城内外演绎出许多壮丽的历史话剧。许多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就在这里发生,许多改朝换代都与固守长城的得失有关。

——吴鹍《长城·柏林墙·以巴隔离墙》

材料五 在欧洲土地上,尚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Berlin Wall)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柏林(含西德的首都西柏林)和西德(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德国:柏林墙》

材料六 除汉民族外,与长城历史关系最密切的有匈奴、契丹、突厥、鲜卑、柔然、女真、蒙古等几个主要民族。经过两千多年的同化过程,这些民族有的作为民族整体失去了本民族原有的特点和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的同化了其他民族,在同化过程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点,使本民族的特性也发生了变化。

形成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而长城的历史大致伴随其形成的整个过程。

——董耀会《对长城研究中民族问题的认识》

材料七 1990年1月1日,成千上万名柏林人在新开放的柏林墙边载歌载舞,庆祝柏林城结束铁幕的分隔后新的10年的开始,但是,很少有人猜想到,他们也在迎接德国重新统一的一年。科尔总理本人也承认,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德国仅在一年时间内就结束了40余年的分裂局面。仅仅10个月之后,东德总理德梅齐埃便向他的国家告别,红、黑、黄三色旗在全德飘扬,科尔成为全德领导人。10月3日东西德的合并成为几个月来的急剧变化和强硬谈判的归宿,在欧洲心脏建立了一个经济大国,改变了本大陆的军事平衡。

——《参考消息》(1990年12月24日)

材料八 近年来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出现了一些新面貌。

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朝韩运动员携手举旗入场

2007年3月28日朝韩离散家属见面会

2007年5月17朝韩铁路开通

2007年10月2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和韩国总统卢武炫会晤

材料九 从地理环境上说,我们是无法分离的。我们不能把各地区从彼此的位置上分开,也不能在它们之间筑起不可逾越的城墙。我们不是敌人,我们之间感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林肯总统1861年的演说

(1)墙有两种: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从历史的角度列举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各两例。

(2)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长城、德国柏林墙和朝鲜半岛“三八线”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柏林墙和“三八线”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长城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根据材料四,你认为这条分界线的历史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战国、秦汉、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

(4)根据材料五,归纳柏林墙的修筑产生了哪些影响。

(5)指出西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活跃于长城一线的主要少数民族。并归纳历史上长城内外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

(6)历史上曾有好几个游牧民族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地区。列举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全国性政权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为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不约而同地“汉化”了。概述其“汉化”的主要表现。

(7)根据材料五、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柏林墙成为“最为短命的长城”。

(8)根据材料八,概述近些年来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关系发展的趋势及其主要表现。与德国不同,朝鲜半岛直到今天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分析其原因。

(9)根据材料九,说明美国内战中林肯总统的目标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感情纽带”指什么。

(10)综合以上各问,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有形的墙:长城;柏林墙。无形的墙: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包围、孤立和封锁;当今海峡两岸的隔离状态。

(2)不同原因:战国长城是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而柏林墙则是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入西柏林;“三八线”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共同原因:内部纷争、大国争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3)历史含义:是民族政权的分界线或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分界线。史实:战国时期,中原汉族政权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防御北方蒙古高原匈奴的进攻;秦汉时期,中原汉族秦朝、汉朝隔万里长城与匈奴抗衡;明清时期,汉族明政权修缮万里长城,与北方蒙古政权瓦剌、鞑靼并存。

(4)影响:①加剧了德国的分裂;②加剧了美苏的冷战;③阻隔了柏林人民之间的往来;④限制了西柏林与联邦德国的联系。

(5)民族:西汉:匈奴;隋唐:突厥、回纥、靺鞨;明清:蒙古、女真(满洲)。主要方式:和亲、战争、册封、管辖、迁徙、互市等。

(6)民族:蒙古族、满族。表现:①采纳汉族先进的社会制度;②采用农耕方式;③学习汉族文化;④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7)原因:阻止了人民的正常交往;造成了国家的分裂,违背了统一德国的民族意志;苏联放弃对东欧的控制和“冷战”格局的崩溃。

(8)趋势:南北关系走向缓和。表现:南北首脑会晤;离散亲属见面;朝韩铁路开通;文化交流加强。(能从政治、亲情、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回答即可)原因:①意识形态的分歧依旧存在;②双方有效的沟通还不够;③大国的利益之争;④双方经济差距的拉大。

(9)目标:维护联邦统一。“感情纽带”:同为美利坚民族。

关于中国历史的感悟 篇4

《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是首次以重大考古成就诠释“中国之新疆”历史本质的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摄制,于1月25日--2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连续开播。八集纪录片内容涵盖了“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四大历史主题,呈现出一个既雄浑又亲切、既悠久又现代、既美丽又多彩的中国新疆历史画卷,有力的诠释“中国之新疆”的历史本质。

自纪录片开播以来,洛浦县各级党员干部群众纷纷通过电视直播、央视客户端、微信平台等进行收看,在全景权威的影像中真切了解新疆数千年历史演变与各民族、多文化交融汇通的进程,深刻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

关于中国历史的感悟 篇5

202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感悟1

大家好,我的家乡是新疆!那里山清水秀,还有许多物资。

我们那里有宽阔的草原,草原上有牧人`骏马`牛羊等牲畜.马儿们都在奔跑着,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像是在嬉戏。它们玩得多么开心啊!马儿们`羊儿们正在吃草,还有的正在嬉戏,嬉戏的牧羊们跑渴了便到河边喝水,跑累了就在草地上歇息,跑饿了就去啃食青草,喝好`吃好`歇息好的又都会加入到嬉戏的队伍里。牧人们骑着骏马在奔驰,看上去很帅气。蓝蓝的天,青青的草,静静流淌的河水,再加上这么美丽又俊俏的动物们真像一幅引人入胜的图画!

天池是一个不错的地方,你一定要去哦。那是个美丽又迷人的湖泊,在它的周围分布着高高矮矮的山脉。湖泊的旁边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非常的美丽,离湖稍远的地方有成片的树林,炎热时动物们都跑到树林里面去凉快呢,湖里面有很多鱼,有些游人会在那里钓鱼,而且或多或少都有收获呢!你还可以在那儿游泳,但一定要小心鱼来“吃”你的肉。介绍了这么多美景,肯定还有特产,下面我就带大家去见见吧。

哈密瓜和马奶葡萄是我们那里的特产,只要你在它们成熟的时候去吃上一口会让你忘不掉它们,那个香甜,那个清凉,能让你再也感觉不到口渴。哈密瓜有黄皮的,也有青皮的,黄的软,青的脆;葡萄有无籽的,是青的,还有有籽的,有紫红的和青的,酸酸甜甜的很好吃,当然要数马奶葡萄是我的最爱,你还可以把它们晒成葡萄干拿来卖。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很想来,那就要赶快噢!因为九月正是最好的时候哦!

202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感悟2

“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搏格达峰遮不住金波银浪,塔里木的石油新城灯火辉煌,亚欧彩虹伸向那天空海洋 ,一块宝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正如这首歌中所说的,我觉得新疆是最美的地方。新疆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山川壮丽。既有一泄千里的河流、万顷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境,神秘莫测的沙漠奇观,其中最美最神秘的要数“人间仙境”的喀纳斯湖了。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神秘莫测”,喀纳斯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那里碧波万顷,群峰倒影,与雪山、草原、白桦林组成的一幅美丽的画卷,犹如“人间净土”。喀纳斯湖水的颜色很丰富:有深绿的、淡青的、乳白的。湖水颜色非常多变,一年四季不同时间的湖水的颜色也不一样。

早晨山里的气温很低,山里笼罩着一层薄雾,看起来朦朦胧胧。山上有很多毡房,牧民正在做早餐。薄雾和炊烟萦绕,草地、远山及一幢幢房屋,犹如置身在“仙境”的感觉,美轮美奂。

乘区间车前行,来到了“卧龙湾”,因为湖水中间的小岛酷似恐龙,所以叫卧龙湾。卧龙湾水很清,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湖水四周的山上森林茂密,有白桦,云杉,红松,听说还有许多珍贵的动物,有:雪豹、雪兔、棕熊。

从“卧龙湾”继续走,你会在峡谷中看到一蓝色月牙形湖湾,那就是美丽静谧月亮湾。月亮湾会随喀纳斯湖水变化而变化,是镶在喀纳斯河的一颗明珠。

这里天空湛蓝,绿草茵茵,湖水、雪山,好像一副美丽的油画。

我爱美丽的喀纳斯,我爱美丽的新疆。

202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感悟3

有一首歌唱到“新疆是个好地方”,我去了新疆,果然体会到她的好,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还是个歌舞之乡呢!

新疆是个旅游胜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在成千上万个景点中,我最喜欢的要算“火焰山”了。那里夏天的气温最高可达72。6℃,没出发时,我还以为我会变成“烤马腿”呢!那里的山是火红火红的,近看像熊熊烈火,怪不得它要叫“火焰山”呢!

新疆的物产也很丰富,瓜果飘香,农产品品种多样,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啊!在新疆,瓜的品种就有许多种,有白瓜、有哈密瓜、有西瓜——,那里的瓜像密一样甜,让我和爸爸妈妈都赞不绝口。新疆的水果中,枣子特别好吃,那里的枣子大大的,皮红红的,味道甜甜的,而且保存的时间长久。葡萄也是水果中的一大特色,在新疆的葡萄园里,有成千上万株葡萄,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晶莹剔透,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新疆还被称作歌舞之乡,记得那次我参加篝火晚会,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唱起了动听的歌,载歌载舞,好看极了。只可惜,那么好听的民族歌曲,我竟然一句也听不懂。

新疆真是个好地方。

202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感悟4

在我国西部边陲,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新疆。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新疆是一块荒蛮之地,我也曾这么认为。可等我真正到了那里,才发现自己错了,原来它竟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神奇。

新疆,拥有享誉“天山明珠”的天池。那里的湖水又清又蓝,好似一块闪闪发光的蓝宝石。天池四周是群山环抱,绿草如茵、繁花似锦。云杉、塔松等各种树木漫山遍野。抬起头向天山那边望去,顶峰的冰山和积雪,闪烁着银光,倒映在这清澈见底的湖水中,好似一幅绰约多姿的山水画。就连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也陶醉其中,写下了一首传神的诗篇。

新疆,最美的是拥有“人类最后一块净土”之称的喀纳斯。喀纳斯是一个座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那里不但具有北国风光之雄浑,而且具有江南山水之娇秀。湖周层峦叠翠,山林好似画屏。每当秋天到来之际,金黄、殷红、墨绿,把山坡打扮得五颜六色。喀纳斯的湖水像只变色龙,一会儿似一池翡翠,一会儿似蓝宝石,一会儿似五彩的飘带,令人惊叹。每当烟雾缭绕,青山绿水若隐若现,好似仙境,令人称绝。

听导游说,新疆还有博斯腾湖、库车大峡谷、火焰山等名胜,各种少数民族,香甜的瓜果,各式各样的和田玉。还有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那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与矿产。若让我一一的介绍,估计写几本书多说不完。

新疆土地富饶又美丽,广袤又神奇:新疆的人民热情又豪爽、淳朴又善良:这里是诗人的王国,画家的宝库,史学的天堂,旅游的乐园!

2021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学习感悟5

我的家乡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伊犁区,大部分时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白皑皑的雪山不分日夜的发着蓝色的光。

入秋的草原是由绿与黄夹杂的,喀入秋的草原是由绿与黄夹杂的,喀什河奔腾不息的河水分隔了草原和森林,草有高有低,有的枯黄,有的墨绿,有的深不可测,有的尽收眼底。

什河奔腾不息的河水分隔了草原和森林,草有高有低,有的枯黄,有的墨绿,有的深不可测,有的尽收眼底。草原是高低不平的,有无数起伏的草坡,还有连绵起伏的高山,山上,百花争奇斗艳,在草丛中,一脚下去,会从中飞出蚂蚱还有蝈蝈,头顶,湛蓝的天空辽阔无垠,蜻蜓在蓝天与大地之间飞舞着,远处的草地上,一群黄牛悠闲地吃草,不时有被惊起的蝴蝶慌乱的拍打着翅膀,飞远了。

远处,山脚下,洁白的蒙古包在绿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醒目,而蒙古包的背面就是迷宫般的森林了。

森林神秘莫测,参天大树的枝叶遮住了耀眼的阳光,偶尔风吹过,才有被枝叶分割的七零八落的阳光散落下来,散落在森林中的.草地上,扒开草丛,可能还会看见蘑菇,一丛一丛的,像珊瑚一样。

好运气的话,可以见到在小溪中嬉戏的野鸭子,“嘎嘎嘎嘎”的叫个不停地向下流游去,如果有兴趣,还可以从河中钓鱼,不过可得手的机会较少,因为鱼也很狡猾的,特别是鳕鱼,它们在雪水中,因雪水冰冷刺骨,水流揣急,所以,要钓到它,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关于中国历史的感悟 篇6

纪录片拍摄气势恢宏,有详实的历史资料,现地人物实景,3D特效动画,还有中外历史研咳嗽蹦托慕步狻6孕陆死此担芄豢吹揭徊拷樯苄陆纷ㄌ馄倬跽业搅斯槭舾校贤泻褪姑小U庵指星樯畈赜谛模诿娑院棋衬鹨鹇讨蓿镐赶噶鞯氖焙颍挥勺灾鞅欧⒍觯忌毡继凇

新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华夏文明通过这条移动的河流,将中华文化传播至西方,通过古老驼队,西方人的生活传入中原腹地。自秦汉以来,新疆已永久划归中国大一统的领土疆域,纳入华夏版图。历朝历代,几经变迁,新疆各民族交融并汇,难分难离。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各异,新疆人民热爱这片休养生息的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灿烂的西域文明。

此片以时间线为轴,从“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大维度切入,以重大考古成果梳理新疆的历史脉络,纵贯古今,一个又一个历史事实,一件又一件珍贵文物,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从何处而来,又向何处奔去。 回鹘人、月氏人,塞人,蒙古人,不同的族群在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锡伯族从东北一路西进,去往遥远的伊犁河谷,安营扎寨,生生不息。历代王朝,派出官员,出使西域,建立都护,惠远将军府,惠及远方子民,每一块城墙的方砖,每一片城郭的青瓦,写满历史的印记。高昌古城、交河古城的断壁残垣,见证过往的战火,凝聚集权一统的意志。

从张骞、班超出使西域,能够体会丝绸之路来之不易;从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的设立,能够看到唐代与西域之间的紧密往来;从众多回纥将领到元代诗人贯云石,能够了解西域文人武士在中原朝廷的参与;从八卦之城特克斯到儒家经典教育,能够体会千百年儒学道学对西域的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融入民族血脉。

当你品尝新疆甜美的葡萄,清脆的库尔勒香梨、哈密瓜的时候,你会对这片广袤的土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当你走入地下数十米的坎尔井,吐鲁番炎热的气浪被扑面而来的清凉取代的时候,你会不由得赞叹火洲盆地的人民无穷的智慧。天山南北,勤劳的各族人民兴修水利,灌溉万亩粮田,开垦拓荒出一片片沙漠绿洲。

作为新疆人,我们生活于这片土地,却并不了解这片土地。新疆历史记印,为我们打开了解新疆的大门,主动学史、读史,为正在发生的历史做好记录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我们有义务了解新疆历史,走进新疆历史,只有这样,才知道自己是谁,又身在何处。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力 篇7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立足生活, 体察历史

历史就是生活事件的串缀, 学习历史就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分析和观察重要的历史事件, 培养学生对这些事件的感悟力, 我们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写一些小体会, 经过不断地培养, 学生就会形成细心体察历史的习惯。例如, 分析身边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 512汶川地震, 两会的召开, 十七大等, 通过培养学生写历史感悟, 学生的历史兴趣明显提高, 历史感知能力增强, 历史敏锐度增加。作为教师, 要善于从学生的感悟中去引导启发学生, 例如, 一位学生在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感悟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师, 这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什么要去登月呢?月亮上什么也没有,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钱用来建设学校, 要知道我们连学生宿舍也没有呢。”这样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发现学生思想上的许多东西, 可以知道从学生的角度怎么认识这样的历史事件。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事件入手,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感悟能力才能不断得到锻炼。

二教会学生对历史质疑反思

历史的记载有太多人工斧凿的痕迹, 有许多历史被人为地篡改了, 不是变得过于美好高大, 就是变得过于渺小猥琐。作为教师, 要教会学生对历史大胆质疑, 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会反思的人生就是无意义的人生”。人类因为质疑和反思而不断进步。没有质疑的历史是盲目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也就失去了其真实性, 历史教学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怀疑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 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作为教师, 要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大胆质疑的教学环境, 鼓励学生针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对于学生那些有悖常识的提问和与众不同的思维, 教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对于学生提问中的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 它使我国当时的社会体制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鸦片战争使我国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是一个封建社会, 那么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带着这个疑问,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也促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历史, 从而使学生的历史感悟力得到开发。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第一, 要保护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在课堂上, 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 教师要在肯定的前提下去分析, 不能一棍子打死, 例如, 有的学生在分析袁世凯时没有像其他学生那样说袁世凯是一个卖国贼, 而是从袁世凯的性格特点入手, 从他的军事才能、政治野心等层面作了分析, 把人物放入当时的历史现实中去考虑。有的学生对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孙中山在众望所归的情况下还要把大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呢?”教师就要一点点剖开历史让学生感悟革命党人为了国家的前途退步求全的政治胸襟。这样, 在教学中有质疑, 有解决才能有进步。

第二, 教师要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对于学生来说, 课本就是权威性的东西, 什么都以课本上的为准, 但我们要告诉学生, 权威性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东西, 随着时代的进步, 这些对历史的认识可能也会变得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作为学生要用通法通则去分析历史, 在对历史真相的探究中感悟历史。例如, 对毛泽东的评价, 我们不能去神化毛泽东, 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他。对于一代枭雄曹操, 不能让学生仅凭《三国志》就把曹操定位成大奸大恶之人, 要告诉学生历史编纂者的汉室正统观念使得曹操的形象被进行了丑化和歪曲, 真实的曹操也同样同情人民疾苦, 对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的社会有着深深的忧虑, 曹操的“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 “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这都是学生应该知道的。

三指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历史事件, 培养历史感悟力

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无数个小的历史事件的堆积, 只有把这些小的历史事件分析透了, 才能对大的历史事件有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要尝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和多侧面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敏锐感悟力。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走入历史,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 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想感情等多方面去感受和体会。可以尝试开展“假如我是xxx”的活动, 让学生以历史事件的亲身体验者来感知人物和历史。例如, 对于二万五千里长征, 不能仅仅让学生的感悟停留在对革命者战胜艰难的精神敬仰上, 还要让学生从中体会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仰, 乐观的革命精神, 坚如磐石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用心找寻培养学生历史感悟力的方法和契机,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感悟力, 历史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

关于中国历史的感悟 篇8

中国共产党;建党标志日;中共一大

提起建党日,人们自然会想到早在1941年中共中央就将7月1日定为建党日。然而,这只是在特定情境下所确立的建党纪念日,并非历史上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日。在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5周年,而党的诞生地却纷争不止的今天,对建党标志日进行历史查考更具正本清源的现实意义。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原本是毫无争议之事。早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的5月29日,新华社发表社论《祝上海解放》就宣称:“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 此文是经过毛泽东审阅修改的,这也就意味着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判定得到了曾为中共一大代表的党的领袖的认可,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在紧接着七一来临之际,宋庆龄在上海发表题为《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庆祝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的文章,热情洋溢地欢呼:“欢迎我们的领导者——这诞生在上海、生长在江西的丛山里、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困苦中百炼成钢、在农村的泥土里成熟的领导者”[2],继续明确将上海作为党的“诞生”之地。

以人类诞生比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不与党的创建活动同起始。党创立初期的文献由俄文回译中文显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仅以平实之语表述党的“成立”。[3]情况在1936年发生突进,那年共产国际高调纪念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15周年,时在苏联的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撰写了追述当年大会召开情况的回忆文章。陈在文中抒情道:“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此告终,而领导中国革命,为中国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奋斗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乃正式生产而呱呱堕地了。”[4]虽未用“诞生”一词,却有其实。

以人类诞生比喻政党的创建,不排除受海外影响的可能。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问世的译著《日本社会运动史》,就赫然出现了“社会民主党的诞生”的章节标题。[5]金则人、黄峰1938年编译出版的《列宁》,第一章之“十一”题为“布尔塞维克党的诞生”。[6]虽然该书中译本在中国问世要晚于陈潭秋的回忆,但是俄共(布)领袖人物传记的政党诞生喻在苏联应该早就出现,对陈潭秋可能有所影响。无论如何,陈潭秋应当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喻的原创者,中国共产党诞生喻,就此确立。此后,1947年、1948年解放区纪念建党的诗文有《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六周年》《献:向中国共产党——人民的灵魂诞生二十七年致敬》等篇,重新以诞生喻称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新中国成立后,纪念党的诞生文章层出不穷,党的诞生喻渐成熟语。

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比喻。二者不能作引申对应式的不当比附。陈潭秋将“共产主义小组”作为“党的组织的胚胎”,首开先例。[8]今人踵事增华,放大瑕疵。比如,将预定的中共一大会期称为“预产期”,将李公馆和博文女校称为准备的“产房”,将马林、尼克尔斯基称为“催生婆”,将中共一大第6次会议遭遇警察搜查称为“难产”,将建议并安排代表到嘉兴开会的王会悟称为“接生婆”,进而将嘉兴南湖称为中国共产党的另一“产床”。诸如此类,看似讨巧生动,细究起来多不妥当。究其根源,实因不甚了解当时无产阶级政党纷起成立于诸国的史实,误以为共产党建立并无例可循,反倒要借助喻体来作为参照。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实处于十月革命后共产党在世界各国纷起成立的国际政治大背景中。除了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时称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荷兰共产党,以及在俄境内成立的芬兰共产党、俄国境内德意志人侨居区共产党,与旧俄领土内涌现的乌克兰、拉脱维亚共产党等若干共产党组织在十月革命成功两年内成立外,另有32个共产党则于1919年至1922年在世界各洲成立。[9]后一阶段的建党热潮,主要得力于共产国际的推手,尤其是1920年7、8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二大,明确“共产国际开始进入组织建设时期”[10],要求“目前各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分散的共产主义力量,在每一个国家中成立统一的共产党”[11],并就“正式加入共产国际”做出规定:至迟在共产国际二大闭幕后4个月内“必须召集党的特别代表大会,以便作出结论”,“凡是愿意加入共产国际的党都应称为:某国共产党”[12],等等。凡此进一步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加强了组织建设的规范性。

再看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建党日,除去会期一天的,其确立大体也可分为三类:一是大会的首日,如印度尼西亚、伊朗、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13]、罗马尼亚[14]、比利时[15]等国共产党以及蒙古人民党[16];二是大会就加入共产国际的表决日,如法国共产党[17],这仅发生在前身为社会民主党一类的政党,通常是在大会中后期;其三,因表决加入共产国际而导致分裂且左派属于少数,为此左派另开大会组党,如卢森堡共产党[18]、意大利共产党[19],实际上仍以另开大会的首日为建党日。另有资料显示,个别共产党似以成立大会的最后一天为建党日,但是深入了解实情却并非如此。比如,通常所说的1919年8月31—9月1日,从美国社会党分裂出来的两支左派力量分别成立了“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和“美国共产党”,两党都宣布加入共产国际。[20]其实是美国两个共产主义派别的代表在那年8月30日社会党大会上被赶了出来,这两派遂先后于8月31日、9月1日开会,成立美国的两大共产党组织。而“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年9月1日,正是其开会的首日。[21]

由于第二国际在中国没什么社会基础,中共上海发起组又断然拒绝与无政府主义,以及梁启超、张东荪鼓吹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妥协,这就决定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只有采取第三种方式,且无与社会民主党左派联合的可能。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并不需要就改名、加入共产国际等重要事项表决来作为建党日,更不会有组织分裂、另立山头的可能。为此,中国共产党理应取大会首日这一各国共产党最为常用的建党日确立方式来定下自己的生日。

可能会有人强调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的特殊性:中共一大的第6次会议突有陌生人闯入,不久法租界巡警闻风而来,“一大”代表险遭不测;于是,原定于当晚结束的大会又引出了到嘉兴续开的尾声。其实,无独有偶,共产国际推动下在世界各国成立的共产党,也有在成立大会中遇险的,而且情况更加糟糕。罗马尼亚共产党1921年5月8日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罗共一大,有资料显示,截止5月12日会期是5天。[22]然而,这最后一天会议未必就是原定的闭幕日,因为罗共一大遭到政府当局的镇压,“出席大会的代表被捕”,以至原拟好的党章都未能在会上表决通过。[23]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成立被迫延后,该党仍以罗共一大的首日为其建党日。[24]

这方面,在世界政党史上似乎还存有一个反例。1898年3月1日至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明斯克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该会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履行了宣告社会民主工党成立这一正式手续。但它没有提出党纲和党章,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又并不适合于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大会后,全部中央委员又为沙皇政府所逮捕,党的地方委员会跟大会前一样,还是一些孤立、彼此不相联系的组织。因此,1903年7月30日召开的第二次党代表大会继续承担起建党的使命。该会起初在布鲁塞尔举行,因受比利时警察的干涉,后移至伦敦。[25]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通过了党纲和党章,选举了中央委员会,今著有的认其“正式建立了党。”[26]更需要铭记的是列宁对该党二大的评价:“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思潮和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起。”[27]这应该才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于1903年说的根源所在。质言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是苏联共产党的红色之源,到1917年起该党改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28]

据此可见,在共产国际既定政策作用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建党模式上,有着巨大的区别。即便是中共一大7月30日会议发生的意外导致最坏结果,其建党日的确定也应参照罗马尼亚共产党为是。

历史亲历者追述中共一大召开的情形,也佐证中共一大的首日实已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代表张国焘回忆说:“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了。我被推为主席,首先宣布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29]中共一大代表李达回忆当时情形:“开会时,马林首先用英文演说,大意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世界上很有重大的意义,第三国际添了一个东方的支部,苏联布党添了东方的朋友,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了。他在演说中,强调着要致电第三国际,报告中共的成立。”[30]大会主持与共产国际代表先后发言,都强调了党的成立。事实正是如此,中共一大的召开首重的是确定党正式成立,其他如工作计划、制度建立、宣言发表与选举领导核心等,都在其后。即使部分使命没有完成,也可采用变通办法或交付下次大会。

确定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建党标志日,有利于党的诞生地的再度确定。因为历史原因,上海与嘉兴先后成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地。然而,若论党的诞生地,就只能是唯一的,应与历史上的建党标志日协同,确定上海为是。

确定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建党标志日,并无意与既定的建党日构成冲突。因为国内革命斗争异常的激烈,加之往事已久,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大”代表在十数年后都无从记起大会的具体日期。对此决策者采取权变方式,将中共一大召开的7月首日定为建党日,至今看来仍颇觉英明。贯彻于此决策中的首日原则,从另一方面再度印证将中共一大的首日定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建党标志日所具有的合理性。事实上,如前文所述,毛泽东还确认了上海是党的诞生地,这就与大会首日原则形成了有意味的呼应。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编.新华社社论集1947-1950[M].1960:174.

[2]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M].人民出版社,1952:157-158.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A].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56.

[4]陈潭秋.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A].陈潭秋文集[M].人民出版社,2013:244.

[5]岗阳之助.日本社会运动史[M].上海联合书店,1929:53.

[6]金则人,黄峰编译.列宁[M].光明书局,1938:105.

[7]毅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六周年[J].知识(哈尔滨),1947,4(1):2-3.若.献:向中国共产党——人民的灵魂诞生二十七年致敬[J].鸭绿江,1948(3).

[8]陈潭秋.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报告提纲[A].陈潭秋文集[M].人民出版社,2013:249.

[9]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等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下卷)[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646

[10][11][1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3.685-686.694-725.

[13][17][18][20][22][27][28]钟清清主编.各国共产党总览[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804.174.983-994.1129.567-575.718.396.426.579.1059.891.891.

[14]范恒山.政治体制改革辞典[M].中国物资出版社,1988:743.皮纯协,徐理明,曹文光.简明政治学辞典[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383.

[15]朱庭光.当代国际知识大辞典[M].团结出版社,1995:97.

[16]蒙古人民革命党百度词条

[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eh_j5GwrhEP5R

-4Z1Jjx29ajQSZrNs7qtigqYgAdc_HGZsGjCDtx8HStOftA49XPR0b5JPpS16WDTK9U5Ek-q,2016-04-25.

[19]陆人译.意大利共产党简史[M].人民出版社,1953:28-30.

[21][美]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180.

[23]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世界政党党章编选组.罗马尼亚共产党章程汇编[Z].求实出版社1988:1.

[24]沈杰飞.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的十五年[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9.

[25]校纪英编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形成[M].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26-27.48.

[27][苏]斯特鲁契柯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列宁为争取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纲领而作的斗争[M].新知识出版社,1956:1.

[29]张国焘.我的回忆[A].吴殿尧主编.亲历者说建党纪事[M].解放军出版社,2011:95.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实训方式下一篇:师范专业英文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