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

2024-08-13

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精选15篇)

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 篇1

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快乐、聪明,这似乎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智能开发是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孩子的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他的运动能力逐渐得到了锻炼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幼儿大脑的成熟发展。所以,在幼儿阶段,培养他的运动能力是很重要的。如下几点是我家乐乐在成长过程中,我认为比较有成效的:

1、多带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乐乐3岁时,看见我和他爸爸打羽毛球就特别感兴趣,看到拍子就要抢着玩。后来我给他买了套小的玩具拍,在家经常和他一起玩,这样即锻炼了他的手、脚、眼的协调能力,还培养孩子的对体育活动的爱好。从拍子都不会拿,到现在乐乐已经可以和我对打好几个来回了,可以感受孩子在运动中得到的进步。

2、从下鼓励小孩自己做手工:因为孩子小的缘故,一般大人都不太放心让小孩单独使用剪刀、刀片等工具。但是我认为,只要大人在一旁陪同,给孩子一个机种,放开手来让他自己来,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眼、手的协调能力得。

3、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良好的平衡力是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的体现,也是小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如让他单脚跳、走直线等。

4、训练幼儿身体的敏捷性:做父母的应该下班回家或周末,如果有时间,带着孩子到户外走走看看,爬楼梯、爬山,或让他做知己喜欢的活动,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来锻炼身体的敏捷性。

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 篇2

一、球类运动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很多幼儿在进行各项活动时, 对教师展开的关于音乐、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较大, 但对于运动却没有较大的兴趣。这种情况是我们活动过程中的一大弊端, 其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良好成长。幼儿的思想和认识还不成熟, 对运动的思想观念较浅, 此时教师对幼儿的指导便尤为重要。球类是一种有利于调节幼儿身体能力的运动, 通过和同伴一起玩相关球类运动, 能有效地锻炼幼儿的身体。另外, 球类运动可以发展成为各种游戏。例如拍皮球、接球、传球、踢球等。教师通过展开各种球类活动, 能够充分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幼儿对球类运动产生较大的兴趣, 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球类运动中, 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也相应有着较大的作用。

2. 有利于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幼儿教育所针对的主要对象为3至6岁的幼儿, 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身体抵抗力较差。加上他们的健康意识不强且其父母工作繁忙, 使得幼儿的身体健康受到一定的威胁。幼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幼儿的启蒙教育, 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幼儿的身体。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球类运动, 既能增添课堂教学的娱乐性, 让幼儿的教学和运动能够有机地结合;也能够让幼儿积极投入到运动中,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幼儿的身体抵抗力。由此可见, 球类运动的开展对幼儿教育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幼师应该抓住球类运动的优势, 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3. 有利于帮助教师取得幼儿信任。

据调查显示, 在最开始进入幼儿园的100位幼儿中, 仅有10位幼儿能积极地配合幼师的教学。这组数据显示幼儿和幼师之间的信任存在一定的问题, 许多幼儿对陌生的幼师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从而阻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 教师必须尽快取得幼儿信任, 为以后的教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很多教师通过教孩子唱歌、跳舞、绘画等来取得幼儿的信任, 球类运动是能够增进师幼之间情感交流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球类运动, 能够快速地拉近师幼间的关系, 让幼儿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 彼此建立信任。

二、有效运用球类运动协调幼儿能力的措施

1.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 其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 应该注重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 既要保证他们能够提升幼儿的协调能力, 还要有耐心、细心地照顾幼儿身体状况。

2. 合理地为幼儿制定球类教学活动。

每一个班的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理解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为了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师必须因材施教。首先, 大班的孩子思想和认识都逐步加深, 对身边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针对这一阶段的幼儿,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难度相对较高的球类活动, 例如篮球和足球等。这些竞技性较大的球类运动, 能够增进学生之间关系的友好、和谐, 利于幼儿从小培养团结互助的能力。其次, 中班的幼儿要求主要体现在提高幼儿控制球的能力以及手、眼之间的协调能力, 幼师可以通过教导学生左右交替排球、幼儿之间相互传球等来达到具体教学目标。最后, 小班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讲解相关球类运动知识、练习拍球和滚球等来培养幼儿对球类运动的兴趣, 帮助幼儿了解相关知识和基本动作。只有按照以上步骤,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 才能更为有效地通过球类运动提升幼儿的协调能力。

3. 创新更多有利于提升幼儿协调能力的球类活动。

在幼儿园中所开展的球类运动来看, 其主要以篮球、足球和皮球为主。这些较为普通的球类运动虽然在幼儿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幼儿的个性发展, 已经让幼儿逐渐失去了对球类的兴趣。这种情况的出现, 使得幼儿的好奇心被磨灭, 使得球类运动无法有效地发挥提升幼儿协调能力的作用。针对这一点, 教师应该对球类运动做出相应的改进。通过创新出更多球类活动, 重新激发幼儿对球类活动的兴趣, 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协调能力的提高。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篇3

一、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教师应想尽办法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构图上、色彩上、内容上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在游戏中,特别是在游戏角色的确定上,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作为教师,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

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情景,给幼儿提供更多参与、分工合作的机会,让幼儿懂得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或一件事情,必须分工合作、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才可以顺利完成。

二、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搭积木游戏前,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要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友帮助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快乐,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

四、适时鼓励和引导

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鼓励,如“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时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倾听能力 篇4

——巴南区一品中心幼儿园:田忠滋

[摘 要]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指能够安静、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谈话、表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能听懂别人的表达内容,并根据要求作出相应的回应。帮助幼儿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就能让他们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能开启思维的火花,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大班 幼儿 游戏 倾听能力 培养

什么是倾听?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来听,它也是一门艺术。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的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其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两者一唱一和有排解矛盾或者宣泄感情等优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 见而少言。寥寥数语,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听”的重要性。学会倾听是一种本领,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尊重。莫里斯说:“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然而当我们走进幼儿园大班上课的课堂,不容乐观的场景时时在我们眼前出现:有的孩子老师在讲课,他在下面左顾右盼、交头接耳、搞小动作,请他回答问题,不是答非所问,就是尴尬站着,有的干脆打断老师的讲话,把话题扯到十万八千里;面对老师的有趣提问,要么一个孩子的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孩子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老师我来——”的叫声此起彼伏,孩子们的发言却是一再重复,要么是老师指名一位孩子回答后,其余举手的孩子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对于老师的“开放式提问”如“小朋友们,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你能跟同一组上的小朋友讲讲吗?” 气氛更是相当热烈,老师的话还没有落尾,大家都围着开始讨论,可是如果你到其中一组去仔细一听,就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在讲,就是没有人听等等。想一想:这些活跃课堂里,孩子们在倾听吗?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们的不良倾听习惯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成人不重视倾听能力的培养

许多成人认为听力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必要培养,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则训斥、责备孩子,如大人讲小孩子听等。训斥、责备的式则使孩子失去倾听的欲望和兴趣,会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还有一种极端的表现就是成人以孩子为中心,认为插话等是孩子自信、能干的表现,往往过分顺着孩子的意思,以致使孩子愈加不会倾听。2.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局限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特别是有些幼儿聪明活拨,表现欲特别强烈,在集体活动中常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其他幼儿的发言。所以幼儿有时候根本没听清楚或听得不完整。3.成人的消极榜样作用

父母、老师等是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成人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对孩子产生影响。有些成人在和别人交往时、和幼儿交谈时就不会倾听,因此,孩子在无形中习得了他们的不良行为。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言语活动。

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它对于发展幼儿语言、思维十分有益。

幼儿的不良倾听习惯,不仅影响了活动质量,更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品格形成,影响了幼儿以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大班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倾听习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们以后学习系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和质量。如何让幼儿认真倾听,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活而有序呢?

一、为幼儿提供人际交往的环境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在行为方面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喜欢和同龄的小伙伴交往,在任何地方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可以不经他人介绍,孩子之间会很快自然而然的熟悉起来,并一起做游戏。幼儿生长在这个社会中,可以试着带领幼儿走出自己,让幼儿去接触园里其他的幼儿。如:带领幼儿到其他班级交流互动。让幼儿看看别班小朋友讲故事、唱歌、说笑话来表现自己。幼儿在同伴面前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当看到别班幼儿表现自己时,幼儿也会想着去表现自己,当幼儿需要有更强的表达能力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体验,但又说不好时,他们就会注意倾听别人说话,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模仿别人的语言,从而也提高了幼儿的倾听能力。

二、设立倾听角

在区域活动中专门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为幼儿设置一个倾听角,并在倾听角内投放耳机、录放机、故事、儿歌、童话磁带及相应的图书,让幼儿在晨间或每天的分区活动随时进行倾听练习。所设置的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中大班幼儿的语言越来越丰富、词汇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时可以给孩子准备较长的、词汇量丰富的、情节复杂的故事、童话、儿歌,如《小羊和狼》、《渔夫和金鱼》、《小熊请客》等。我们还可以利用倾听角与个别幼儿进行交谈,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如说说“今天想听什么,昨天听了什么”,我们也可以和幼儿一起

倾听。

三、在一日活动中设计环节,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 1.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倾听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与孩子们协商制定了几条倾听规则:老师或父母讲话时,能认真倾听,不随意打断或插话;与同伴交谈时注意倾听别人说话,不随意打断;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讲给别人听;在活动中,能认真倾听并大胆回答问题。

教学活动中,我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及时告诉幼儿,倾听别人说话也是有礼貌、尊重别人的好行为。当一名幼儿回答问题后,再请另一名幼儿复述答案,有时也会请幼儿重复我在活动中所说的重点内容,并积极暗示、引导孩子:“今天姚进一小朋友听得多认真啊!”“太棒了,姚进一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表扬了认真听的小朋友,还为其他小朋友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渐渐地,幼儿的倾听意识、倾听能力有了明显提高。2.在游戏中培养倾听习惯

“传话”游戏是我班幼儿经常玩的一个游戏,而且每次都玩得兴高采烈。游戏玩法是:把幼儿分成几组,采取先易后难的方法,让幼儿比赛传话,传的既对又快的一组为胜。孩子们为了争 活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由于教师没有注意强化幼儿的优良行为而造成的。当幼儿感到教师在对待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行为就会增多。因此,我非常善于发现幼儿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并在这些优良行为出现后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设立奖励措施,满足幼儿被肯定的需要,刺激强化,巩固良好的行为。如对倾听得认真的小朋友,奖给小粘贴。活动中,我把自己编的幼儿喜欢听的、较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实际生活的优美的句子说完让幼儿马上复述。

4.特设“活动”中培养倾听习惯

在离园前这段时间,孩子们的情绪都比较浮躁,为了稳定孩子们的心神,锻炼倾听能力,我就设立了一个:“猴子老师讲故事”的活动。我讲的都是每天在幼儿园和班里发生的事情,在每次讲新故事前,都会提问前一天讲的内容。在这个“节目”里,孩子们感觉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听得仔细,玩得开心,每个幼儿都体验到了倾听的乐趣。幼儿只有懂得倾听、善于倾听,才能理解语言,才能与别人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师用心倾听幼儿,在点点滴滴中教幼儿学会倾听,幼儿才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5、用提问来调动幼儿倾听的的积极性

在听一个故事、一段音乐之前,我会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来听,迫使幼儿必须认真仔细听;可以抓住时机与幼儿交流:“你听到了什么?说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听好吗?”另外我还会要求幼儿的答案和别人不同,幼儿在这一要求下自然地注意听别人说话了;还会让幼儿复述故事的对话和情节等。总之幼儿有了任务意识后,他知道必须认真仔细地听才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对老师的提问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如:在语言活动中,当我要给幼儿讲述故事之前,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明确倾听的目的,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往往更能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如:故事《重要电话》,因为内容较多,我就采用分段讲述的方式。当故事讲到一半时,故意停下来,让幼儿猜测如果自己一个人在家会怎么办?幼儿就纷纷发表在自己的见解。然后我提出问题“让我们来听听看,故事中的莎莎是怎么做的,她的做法跟我们班的谁最像?”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就能很好地将幼儿的注意力又引回故事中来,对故事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教师做幼儿学习的榜样

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经常是幼儿模仿的典范,教师的行为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倾听孩子的良好倾听习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幼儿学会倾听,让孩子倾听自己的言语、指令,却忽视了自己去倾听孩子的表达。幼儿的情感需要沟通,幼儿的心灵更需要呵护。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幼儿沟通,当孩子有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时、当孩子有委屈想辩解时、当孩子有秘密想倾述时,即使你再忙再累也要抽空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听幼儿说话时心不在焉,似听非听,那么幼儿对教师说的话也常会充耳不闻。当孩子向我讲述自己的见闻时,我一定面带微笑,并用眼神告诉孩子我在认真倾听,同时帮助孩子把话说清楚,让孩子觉得老师也认同他的讲述,为他的讲述喝彩。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慢慢增强了,会越说越棒,同时在老师和同伴讲述时他会象老师那样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了。

五、家园合作强化幼儿倾听习惯的形成。

倾听习惯不仅仅在幼儿园培养,家庭中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们很多时间是和大人们共同度过的。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和家长交流,开家长座谈会,商议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方式方法。把教师专门训练倾听的游戏教给家

长,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训练。如:我们班开展的说新闻活动,就需要家长的参与,请家长督促孩子将亲身经历(旅游、周末见闻)记录下来,或是家长帮忙幼儿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家先进行新闻播报等。这一系列活动都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完成。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善于倾听,才能理解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方式,只有理解才能与别人交流和沟通。幼儿也在有意识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对语音、语调和语义内容的理解水平。所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倾听习惯的培养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作为教师,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幼儿认真倾听,使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保持下去。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5

摘要:幼儿期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广大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家长要与孩子多交流,让孩子多说话,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教师也应该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谈话氛围;教师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促进幼儿语言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口语 表达能期力 多说多练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的掌握对幼儿智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整个幼儿语言训练的中心环节。因此,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家长和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实践证明,家长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创建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良好环境,对幼儿口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浅议了家庭与幼儿园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供广大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参考。

一、家长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家是幼儿的生命的摇篮,是幼儿最温暖、自由、快乐的港湾,因此家长对培养幼儿的口语有很大的影响。

(一)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口语学习环境幼儿口语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环境,因为家庭成员的语言水平和文化修养及父母对幼儿教育的兴趣等,都对幼儿的口语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尽量做到:一是和孩子说话时要语速适中,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避免用严厉的声调对孩子说话,少用命令的方式叫孩子去做事等。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讲普通话的环境,用规范化的语言来影响孩子。成人说话时要发音准确、语言清晰以加快孩子的学话进程。三是要充分利用广播和电视中的儿童节目,让孩子多模仿规范、优美的语言,使孩子增加词汇,丰富语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要耐心、认真听孩子说话由于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常常不能完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作为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善于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把握孩子的思想脉络,理解孩子的意图,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说不明白而嫌孩子罗嗦,甚至严厉斥责孩子。有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刚刚一开口说话,没等孩子把意思表达充分,就简单地用“啊”、“哦”去敷衍,或用“知道了”等方式去打断孩子的话。似乎孩子的话不值得认真对待,长此下去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孩子若长期生活在紧张压抑的语言环境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形成口吃。孩子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父母不仅要耐心听孩子说话,还要鼓励并指导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对话环境,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家长要与幼儿多交流,让幼儿有机会多说话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指导孩子看图书讲述、续编故事等。如让孩子在观察那些形象突出、色彩鲜艳的图画时,家长可提出问题来引导孩子用连贯的语言表达。比如,可问图画中有什么?他们分别在干什么?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样不但启发孩子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记忆,还能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讲话,比如,让几个小朋友开展讲故事比赛,看谁的儿歌念的好等。这些都既能增加生活情趣,又能锻炼幼儿的口语。在家长与孩子交流时可用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大家听。孩子为了让大家明白就会很努力把话说清楚,这样就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连贯讲述的能力。

(四)要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知识儿童的语言是在交往活动和游戏中,以表象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表象愈丰富,形象思维愈发展,其语言就愈发展。

丰富的生活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源泉,家长应有意识的积极引导孩子接触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积累经验。通过让孩子多观察各种事物,扩大孩子的眼界,增长知识,从而丰富孩子说话的内容,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当前,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娱乐活动,如平时让孩子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娱乐场所玩耍或到风景名胜地观光旅游等。父母应利用带孩子外出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兴趣,在孩子观察时或观察后,父母可以很自然地、轻松地跟孩子交谈。长此以往,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好问、好思考、好想象的要求,而且能加深孩子的认识,对其提高口语表达水平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二、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口语能力的培养幼儿入园后,为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良好环境。

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与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对幼儿说的话必须是清晰易懂、精确的、连贯的和规范的,为了使幼儿掌握更多口语词汇,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及课外活动,这样可以为幼儿提供“演讲的舞台”,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此处,教师要对某些发音不准的幼儿及时加以纠正,要大力培养幼儿有关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另外,在幼儿语音上,语音不清和口吃是一些病理状态,应特别加以注意,适当给予关怀、处理和治疗。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6

进入大班,孩子们面临升入小学,怎样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呢?

一、观察幼儿,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要让幼儿学习得好,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观察,要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以及游戏,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如果幼儿是被动的,教师教什么,他就听什么。这样的学习就不会有成效,也不会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鼓励幼儿积极自主选择

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同样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自主选择是指鼓励幼儿在一定环境中按自己的兴趣、需要、目的进行选择探索发现。大班幼儿的独立性、行动目的性逐渐增强,在活动中他们渐渐有了自己为自己做主的强烈愿望。为此,教师必须创设让幼儿有机会选择、有条件选择的环境,以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

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尊重幼儿,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探索。

《纲要》多次提到:“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这充分表明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对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教师应给予尊重和保护。在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对能力一般,不主动举手表现的幼儿,教师可以主动提问他,待他回答正确后,教师应及时表扬,同时别忘了提醒他:“下次会回答时,要大胆举手,不然老师还不知道你这么能干呢。”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批评指责,找一些鼓励的话安慰他。

五、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开出自信的花

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篇7

一、培养兴趣, 启发幼儿积极观察

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它的向往, 从而自觉地去观察它、研究它, 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兴趣在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要从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入手。

幼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在教学中, 我抓住这个特点, 启发他们积极自觉地去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如《保护牙齿》一课中, 谈到用醋能把硬蛋壳泡软, 为了让幼儿亲眼看到这个现象, 我除了让幼儿回家做这个实验外, 还在教室里亲自做这个实验, 让幼儿天天观察蛋壳的变化。四、五天后, 幼儿惊奇地发现硬蛋壳果然变软了。

二、循循善诱, 引导幼儿正确观察

幼儿的观察兴趣浓了, 我又注意引导他们正确观察。

首先, 让幼儿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 或由上到下, 或由左到右, 或由人到物, 或由近到远。这样的指导经常坚持, 日积月累, 幼儿的观察就不至于杂乱无章了。

其次, 幼儿观察事物比较粗略、笼统, 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常常容易把相似的数字、图形等混淆起来。我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所要分辨的对象, 通过认真比较, 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差别, 自己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 幼儿记忆自己发现的知识, 比记忆老师灌输的知识牢固得多。

三、多方配合, 促进幼儿深入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 我还注意让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 以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增强观察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 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的, 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学《乌鸦喝水》这一故事时, 我引导幼儿分别观察水瓶高、瓶口小, 乌鸦喝不到水的情景;观察聪明的乌鸦往水瓶里放石子, 使水面升高的情景;观察乌鸦喝到水的情景。这样, 幼儿通过观察、思考, 动手又动脑, 既提高了观察能力, 也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所要学的内容。

四、奖赏鼓励, 教育幼儿经常观察

在教学中, 我注意通过奖赏鼓励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观察书上的图画、观察自然景物、观察自己和周围的生活, 养成经常观察的良好习惯。鼓励幼儿做有心人, 利用一切条件, 抓住一切机会, 从一人一事中看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使幼儿的观察力得到不断地发展。

总之, 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以百倍的耐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呵护孩子们创造的火花, 并伴随着他们一块成长!

摘要:观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人们思维、想象、理解、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培养兴趣, 启发幼儿积极观察;循循善诱, 引导幼儿正确观察;多方配合, 促进幼儿深入观察;奖赏鼓励, 培养幼儿善于观察, 多方位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篇8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一定要在轻松快乐的语境中进行,让幼儿心情轻松,无论幼儿说话的水平如何,教师都要给他帮助和鼓励。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2示范一: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示范二: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三)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貼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故事、儿歌、绕口令、相声等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都可拿来当材料,让幼儿对其中的自然现象、动植物特征、人的外貌的语言等词语,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9

语言对孩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可以能与人进行交流,而且与智力发展密切相关。

1.幼儿说话与年龄

2~4岁是孩子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孩子的词汇量增加较快,组织语言的速度变快,句子长度增加,家长也都能够与孩子多练习对话。其实,孩子在1岁到2岁期间,孩子也在理解语言,吸收语言,并在内心以内语言的形式进行着语言组织工作,家长也应让孩子多接触语言材料。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既不能放任自流,以为语言会自然而然在学会,也不要操之过急。家长要顺应这个规律,为孩子提供学习语言的有利条件。

小儿最初的语言活动是从听懂成人所说的词开始。例如,9个月的婴儿多次听到大人说“红色”或“看看”这两个词,并见到红色的颜色和看的动作时,即在大脑中建立起联系,接受了这些词。

1周岁左右,就可以模仿出来了。在这一时期,孩子喜欢听大人讲简单的故事。父母用清晰的声音讲一些小孩子感兴趣的事儿,最好伴有动作和表情,促使他们学着听懂话,学着讲话。孩子爱听的故事,听过了还想听,所以不妨明、后天再重复讲述或扩大些内容。

1周岁以后,孩子会走了,在领他们做一些简单游戏如拍皮球、堆积木时,可以边玩边教有关的话“垒高”、“给我球”等。1岁半以后常到户外去玩,应引导他认识外界的事物,说明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孩子学说,要从简单的复述开始。父母说一句,孩子跟学一句。然后,教长一点的句子。再大些,讲完一个故事后,要求孩子简单地复述,讲得不完整时,立即帮助纠正。还可以让孩子看图画,说内容,大人同时提出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孩子用自己编的话来讲。讲得好时,要及时表扬。教唱儿歌,念孩子能懂的短诗也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2.幼儿语言迟缓怎么办

如果孩子3岁甚至4岁还不会说话,家长就应加以注意了,首先要弄清是生理原因(发音器官正常与否)还是心理原因(机会、环境等)造成的。家长应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孩子发声器官有异常的现象若能早期发现,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治疗和训练后,便能使他顺利地讲出话。有时则是心理因素使孩子无法正常地说话,但这种情形,孩子大都能在短期内突然地说出话来,父母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同他人的孩子比较,因为个体之间的差距相当大。孩子语言发展稍慢一些,这并不表示自己的孩子愚蠢,智能有问题,只是时间较长而已。重要的是,父母要尽量和孩子讲话,增加他讲话的机会。

但培养幼儿口语能力时应注意正确发音,吐字清楚,纠正语病、口吃等坏习惯。教授美好的词句,不可对幼儿说粗鲁、下流的话,也不宜让孩子模仿电视小品里的各地方言。

3.培养学龄儿童的.语言能力

孩子过了3-4岁时期,进入了5-6岁时期,这个时候孩子已基本上掌握语音、语调和一定数量的词汇,能进行日常对话了。此时,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家长要进一步丰富扩充孩子的词汇,让孩子学说较长的句子和较难的句子,并帮助孩子组织语言描述事物和现象,扩大孩子语文覆盖面,可以让孩子说顺口溜、绕口令、背诵唐诗宋词,复述科普故事,描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等等。

丰富词汇,是培养孩子口才的重要途径。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3~6岁是人一生掌握词汇最迅速的时期,抓住了这个关键期丰富孩子的词汇,孩子的语文就会充实而生动。在孩子刚学说话时起就抓紧日常生活中的每个时机随地进行词汇教育。上动物园、参观博物馆,教他学会形容各种动物、人物、事物。这样实地观察、直观形象使孩子能发准词音,记住词义,正确运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思维的发展,有时会出现词汇贫乏、用词不当的现象,父母要加以纠正。

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篇10

众所周知小班孩子是幼儿园中自理能力最差的,也是最难培养的,自己今年是担任小班的班主任,关于这个自理能力我也做过一番研究,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批评。

那么小班孩子的生活自理究竟包括那些方面?哪些技能是他们应该基本掌握的?哪些技能他们可以去尝试?

学会各项生活技能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幼儿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班幼儿是直觉形象思维,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幼儿的动作和知识发展是通过活动而习得的。为了让幼儿学得轻松愉快,我们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使幼儿乐于学习。

如小班幼儿盥洗的主要内容是洗手,我们的要求是:按顺序正确洗手,洗手后用自己的毛巾擦手,并且在老师的提醒下,逐步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洗手的习惯。在组织孩子盥洗时,我们发现孩子不易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因而洗不干净,还容易打湿袖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将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干。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还将这些动作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边念儿歌边洗手。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兴致勃勃地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孩子们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卷起衣袖淋湿手,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手心手心冲冲水,手背手背冲冲水,洗完小手甩三下,一、二、三,搭间房子往回走。”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洗手了。

进餐也是小班孩子能否适应集体生活的一大难关。我们对小班幼儿进餐的要求是:学会使用小勺,能独立进餐;细嚼慢咽,不边吃边玩,基本保持桌面和衣服的整洁。

小班幼儿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强,对于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成人都不该忽视,应鼓励他们最微小的表现独立性的愿望。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幼儿独立意识,表扬他:“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门,重新扣一次好吗?”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提高自信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自理能力不断提高。定期的评比,可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自觉性。我们在班上创设了“能干的一双手”专栏,根据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分项评比。如:穿衣、扣钮扣、穿鞋袜、取放点心杯、自己吃点心、洗手、整理玩具、搬椅子等。每项内容用一具体图画表示。如:取放点心杯用一个杯子图表示,并逐条向幼儿讲述要求。达到某项要求的幼儿,可在相应的地方得到一个红五角星,谁得到的红五角星多,就证明谁的小手最能干。幼儿的上进心较强,有表扬的评比,他们都会更努力去做。

如何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篇11

关键词 独立能力 品质培养 工作实践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些空闲来自由安排。人的独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都想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世界,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独力能力呢?

一、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其独立性不断发展。

孩子在两岁时,就有了自己进餐、喝水、穿衣服的愿望和能力,在3岁时就可以独立进餐、穿衣服。在生活中,我们要少包办多指导,让幼儿多动手,鼓励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后,小班的幼儿开始吃饭会掉饭粒,甚至会弄到满桌满地都是,我们不但不能指责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要鼓励他们一次做不好,做多几次总会有进步。我们要针对性地让幼儿玩一些游戏,加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肌肉的灵活性。比如:舀豆游戏,还可以用硬纸皮做几个挖开嘴的小动物,让幼儿喂小动物吃豆。在游戏中孩子掌握了喂食的技能,也给自己进餐时增强了信心。这样,就能很好地强化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独立能力。

二、为幼儿创造自我独立的条件,让幼儿自主选择,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能力是一项长期、繁琐、细致的工作。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真正让幼儿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当孩子在早晨起床时,可以教孩子自己洗脸。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我们可采用游戏的口吻说:“今天妈妈要和宝宝比赛,看谁把脸洗得又快又干净。”

早晨来园,我发现我班的王浩宇总是让妈妈背,我要求以后来园要自己走,并在课堂上以儿歌的形式告诉幼儿,小鸟自己飞,小狗自己跑,小朋友自己走,从而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当孩子对某些小动物产生兴趣时,我们可以让幼儿负责喂养小鱼、小猫、小鸟等,让幼儿知道这是他的宠物,以后就靠他喂食、换水。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在做事情中,享受“独立”所带来的乐趣。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和毅力,遇事容易打退堂鼓或把任务转给成人。这大多是成人娇惯、包办代替的结果。那么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大人应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在生活中,要培养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要让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往往幼儿遇到问题缺乏思考,如我班的静伊小朋友遇到问题爱哭鼻子,老师每次都教导她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事情很小,后来,她再也不哭了。

四、注重家园沟通,强化家园要求及评价的一致性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場所,教育要求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因此,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小朋友做的一些事情,回家后家长不要替孩子做。要反复强化,形成巩固联系,只有孩子在园在家的行为习惯一致,得到了统一的评价标准,才能促进形成独立的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篇12

一、给幼儿主动权

首先,我们要充分信任幼儿,相信他们具有主动发展和自我教育的天赋,给予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活动的权利。

其次,我们要赋予幼儿自我努力的权利,允许幼儿出错,等待幼儿自己发现,教师不要迫不及待地指导和纠正。工作材料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是开启幼儿主动性发展大门的一把钥匙,是沟通幼儿与环境的一种媒介,让幼儿学会自我教育,帮助幼儿进行内在的自我建构和心理发展。

最后,我们要赋予幼儿创造的权利,努力使独立和自由的精神深入幼儿的内心。如果幼儿只有选择工作材料和工作时间的自由,而在材料的操作方法上没有自由,只能按照固定的方法和步骤反复练习和摆弄,是不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纲要》指出:老师的态度和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可见,老师在幼儿心目中占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老师要热爱、尊重幼儿,多一些细心、耐心和童心,对待那些性格活泼、开朗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要给予充分的赞扬和肯定,促使他们进一步发展;对待那些内向、胆小、交往能力弱的幼儿要理解和鼓励,以亲切的语言与和蔼的态度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和交往的欲望,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对交往的畏惧心理,营造一种友好氛围。老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抚摩、一个拥抱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亲切、温暖和快乐的感觉,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在与他人共同生活、互相交往、自由游戏的过程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时,教室可以借助环境的教育功能,关注幼儿的交往需要,为他们创造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促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以激发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愿望,让他们在同伴互动中积累交往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幼儿在“超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中,自由组合,不仅习得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如“收银员”与“顾客”间的交往,“售货员”与“顾客”间的交往等。使幼儿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同伴友好交往的技能。如“炒黄豆”的游戏中,当小朋友翻“黄豆”时,我马上给予鼓励和肯定:“你真棒!”当幼儿翻不过来时,我鼓励说:“没关系,再试一试。”并帮助他们寻找解决的办法,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一鼓励,幼儿的兴趣就更加高了。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成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消除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每一次起床后,把被子叠好,这对他们来说有困难,但如果他能在成人的不断要求下坚持做到这点,以后就会养成正确叠被子的习惯,由外在的要求变成自身的动力。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他们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四、多让幼儿解决自己的生活自理问题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和家庭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儿童养尊处优,独立意识越来越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当幼儿生活不能自理时,需要多加照料,做父母的也有这种责任和义务。施教者过分控制幼儿与照料幼儿一样,会使孩子不能依靠自己,也没有自控力。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会做,都难不住,其将来学习和工作都会富有成效;而缺乏自理能力的幼儿,事事都不会做,处处怕困难,这样的孩子不仅将来会遇到许多磨难,还会逐步产生自卑心理,以至在学习和工作上觉得处处不如其他人。虽然有些事情幼儿做不好,但还是应该让幼儿自己做。

五、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孩子能否自信地表现自我,如今成了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家长们总是希望老师能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展现机会,从而使自己的孩子克服性格中的胆小、羞怯,变得落落大方;教师也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孩子个性和谐发展,在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自信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信心是确信自己的能力,有把握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敢于追求目标的情感体验。自信心强的幼儿能较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客观困难,在新的活动任务前不胆怯,能主动参加;遇到困难不畏缩,能积极解决困难;讨论时能大胆发表意见,不轻易改变主意。自信心总是与主动、独立、创新、勇敢、坚强、开朗、乐观等健康心理相联系,而缺乏自信心或自卑感则常是与被动、依赖、保守、怯懦、软弱、抑郁等消极心理联系。生活中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时,自信往往是获得成功的一把钥匙。所以幼儿要从小树立自信心,才能快速接受新知识,适应新环境,大胆地创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许政援,吴念阳,闵瑞芳.3—6岁幼儿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影响发展的因素.心理学报,1987(01).

[2]张丹华.诱因对3—6岁儿童自控行为发展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03).

[3]谢军.3-9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04).

[4]杨丽珠.对幼儿自控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 篇13

通过学习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我觉得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一、多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伙伴关系。如:晨间活动时,鼓励孩子们之间谈谈来自幼儿园之外的消息,区角活动时,除了幼儿自身游戏,选择伙伴以外,教师可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人为地干预他们的活动,给孩子创造交往机会,尤其对那些不善言谈的幼儿,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创造机会与人交往。

二、通过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自带玩具,让幼儿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幼儿园,交往的范围的扩大,使小班幼儿一时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情绪不稳定,在活动中与小伙伴争抢玩具,自己有了困难不主动和老师说等。为了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体验分享的快乐。我们在小班上学期,开展了“玩具交换日”活动,定期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如:有的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又不敢去交换,这时,老师悄悄地在他耳边说:你的玩具也很好玩,小朋友会愿意和你交换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小的孩子也高兴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到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谁的玩具好玩?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体验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对这一活动非常喜爱,经常追问哪天是“玩具交换日”,并将自己最好的玩具带来和小伙伴一起玩。通过这种活动,拉近了幼儿之间的距离,也使幼儿变得喜欢上幼儿园了。

三、积极与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放学与家长简单的交流或者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四、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孩子树立自信,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促进孩子树立自信强化自信的方法很多,抓住锲机进行正面引导尤为重要。孩子如果能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情不自禁地向前努力。也能满足其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增强其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在实践中所做的任何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予以支持和适当帮助。并尽量可能地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 篇14

摘要:《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本论文从如何把握住幼儿语言学习这一关键时期,使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迅速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字:大班幼儿 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表明 0-6 岁是幼儿语言习得的迅速时期,特别是 3-6岁被称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大班幼儿经历了两年的幼儿园生活,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思维逐渐活跃,也具备了一般同周围小朋友和幼儿园老师交流的能力,在学习上也渐渐学会了看图书、识字和算数等,学习兴趣也是十分浓厚的时期。如何衔接好幼儿园与小学间的生活,是幼儿成长和学习的关键。

我们将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来说如何发展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对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第一,家庭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语言学习环境。家长应多给孩子买一些健康向上、具有开发智力作用的好书刊,提高孩子分享的兴趣。此外,幼儿时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在幼儿睡觉前父母以给他们讲故事的方式哄他们睡觉,不但有利于培养幼儿美好的品德的养成,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问爸爸妈妈故事的发展和表达自己对故事人物的看法。父母在节假日的时候拥有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这个时候可以静下来听听孩子一周在幼儿园的生活状况,可以主动问孩子学到了什么、和小朋友相处得怎么样、以及老师又教会了哪些儿歌。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来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以及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性格。在家长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游玩时,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

第二,学校方面:营造良好的幼儿园语言学习环境。幼儿园老师可以针对大班幼儿的阅读特点,在教室设定一个图书角,给幼儿提供大量的绘本,充分利用幼儿的课余时间让他们阅读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在保证图书的更新和多样性的同时,老师可以定期开展故事演讲活动,鼓励每个小朋友分享自己看到的故事和自身的感悟,让幼儿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之中。同时还可以让幼儿带自己在家读的书过来,将家庭阅读和在幼儿园的阅读结合起来,在空余时候随时可以拿到自己的书进行阅读,老师也可以经常选择他们带来的绘本中优秀的作品朗读给孩子们听,增进了他们对自己书的自豪感,老师的朗读也暗示着其他孩子们去关注同伴的书,使他们的图书能够在幼儿园的班级里得到共享,他们为自己的书能得到关注而骄傲。班与班之间也可以进行绘本书漂流,从而形成一个不断交流不断共享的良好阅读氛围。

(二)树立幼儿学习榜样,发挥榜样带头作用

首先,在家庭中家长要树立好榜样。大班幼儿处于模仿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父母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得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家长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交谈,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并对孩子日常看的动画等小故事进行讨论,激发孩子说的兴趣,让他们想说、敢说。与此同时,要时刻提醒幼儿要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并且要习惯用礼貌语,让孩子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其次,在幼儿园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榜样作用,众所周知,大班幼儿十分听老师的教导,同时老师的语言习惯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老师除了要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教导小朋友上课以外,在课余时间也不能随意用不规范的语言和幼儿交流。此外,还要给幼儿寻找同班小朋友中值得表扬和学习的榜样。幼儿在集体学习中表现是否活跃,需要老师结合大班幼儿逐渐渴望得到老师认可的心理,给予表现突出的幼儿当面的赞扬,并鼓励其他小朋友学习。针对那些不爱表达的小朋友,要给他们找一个学习的小伙伴,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友好互助的品格,而且让他们分享他们每天的新鲜事,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并在他们取得进步的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

(三)开展有趣的交流活动,提高幼儿表达机会

由于大班幼儿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比小、中班要高,所以可以针对他们开展一些趣味交流活动。常见的幼儿趣味交流活动主要有谈话活动、猜猜看和角色扮演。在幼儿园开展谈话活动就是让幼儿进行自由交谈。自由交谈能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老师可以对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来提问,比如怎样描绘自己的家?在家里最喜欢和谁交流?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小动物等等。在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同时也让其他小朋友加强了对他人的了解。猜猜看是由两个小朋友配合玩的游戏,老师可以组织小朋友进行分组,以小组计分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参赛兴趣,在一个小朋友描绘老师给的卡片时候,让另一个小朋友猜猜他描绘的是什么。这样的猜猜看不仅可以让幼儿有想要清楚表达的意愿而且可以指导幼儿学习更多的语言词汇,同时也让幼儿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玩的自主性游戏之一,它不仅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环境,而且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幼儿的思维正在进一步向抽象化发展,因此在游戏中较多出现用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比如对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和故事进行角色扮演,幼儿会进一步提高自己阅读和接受信息的兴趣。这也正是锻炼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演一演、说一说来巩固对语言的掌握,真正的运用于学习、生活中,更进一层次的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提高课堂学习趣味,培养幼儿语言学习兴趣

大班幼儿处于正式进入学校学习的准备阶段,幼儿天生爱玩的性格特点使得在学习中表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等,如何提高老师课堂学习的趣味,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要表现在语言学习课上,在其他音乐、数学、英语等课程上老师也要注意提高课堂兴趣。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语言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幼儿的联想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可以通过一串串音符、节奏及旋律的变幻而编奏出不同的故事,在幼儿充分感受音乐、理解体验音乐形象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幼儿表达能力。在数学课程中似乎都是数字的加减而缺少语言文字的表达,在训练幼儿的思维反应能力的同时显得有些枯燥无味,老师可以开展趣味数学竞赛让小朋友在说说玩玩中进行加减运算,并且针对应用题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和应变能力。英语作为外语,大班幼儿的学习不宜过于复杂,主要是对基础有个大概的认知并且要培养幼儿深入学习的兴趣。英语与汉语的交流是老师又一可以激发幼儿说的兴趣的方式,因为对外语的未知而让幼儿产生好奇心,从而会积极向老师询问,在交流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在大班幼儿的学习课程上采取学科交叉,综合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老师上课的语气和提问方式也是提高幼儿上课注意力的关键,做到综合学习和趣味问答可以使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其中不仅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关系到幼儿园的学习教育方式。要想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营造家庭和幼儿园的语言学习环境的同时结合家长和老师的积极引导和教育。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同心出版社,2006年版。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篇15

一、从节奏入手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刚入园, 生活和音乐经验极少。在教学中, 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 我让幼儿去寻找生活中各种声音, 长的, 短的, 粗的, 细的, 让幼儿来模访, 使他们明白节奏的概念, 知道生活中的节奏是千变万化的。接着, 我还将歌曲、舞蹈的节奏用图表表示出来, 同时教会他们学习看图表, 让幼儿敲击身体的各部位, 或者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相同的节奏, 例如, 在做律动《拍手点头》时, 我让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 我们除了用手和头来做这个律动外, 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或者什么模仿动作来代替先前的动作呢?并让每个孩子都来试一下, 要求和别人做的不同, 结果有的孩子拍头, 有的拍脸, 有的梳头、穿衣, 还有的孩子拍屁股等。有一幼儿提议用小碗和小勺来敲打, 结果, 效果也挺好。孩子们通过各种尝试, 玩的可开心了, 下课的时候, 孩子们还嚷着“再来!再来!”

到了中、大班, 我的要求逐渐提高, 在进行整体教学法教打击乐的基础上, 进一步教幼儿看指挥分两组、三组、五组来演奏, 并配上乐器演奏, 幼儿由于有了基础, 所以很快的就能掌握一首新曲子的节奏了。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知识, 创设有利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 我注意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为幼儿创设一个音乐氛围, 早晨幼儿一入园就能听到优美、轻松的曲子, 在这种情况下, 和幼儿的交谈也会变得非常的柔和富有情调。当幼儿进行自由活动时, 我会播放一些欢快动听的曲子让小朋友欣赏, 并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舞蹈, 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使幼儿从不会听音乐、不爱听音乐直到喜欢听音乐, 为音乐教学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幼儿园, 我为幼儿创设音乐氛围的同时, 还和家长配合, 请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造欣赏音乐的环境和氛围。因为幼儿感知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听—逐渐熟悉—产生兴趣—感知音乐的语言、要素—学会分析、理解—促进更深入的感受—形成对音乐终身热爱的过程。因此, 为了加深印象和体验, 好的音乐作品需要反复地聆听, 目的就是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够经常听到音乐的环境, 使幼儿熟悉音乐作品, 并通过熟悉逐渐产生热爱, 从而提高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在感受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去积极的表现

采用听觉、视觉同步开放的参与形式, 让幼儿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使音乐教学活动化、游戏化。在音乐课的教学中, 我在选材时首先考虑的是幼儿的水平, 尽量选一些能够使幼儿接纳, 又适合表现的题材, 并根据不同风格的题材进行相应的教学处理。例如, 教幼儿欣赏舒曼的《梦幻曲》, 由于该乐曲旋律舒缓, 优美平静, 不适合表演, 我于是用配乐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 选择了一首动听美好的故事插进去, 让幼儿一边听音乐, 一边听故事。由于故事的内容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很贴近, 使幼儿很容易感受到了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 引起了幼儿共鸣, 收到了较好效果。又如, 我在教幼儿听乐曲《水族馆》时, 该乐曲是很明显的二段体曲子, 第一段, 柔美、飘逸, 第二段节奏明显较快。为了进一步让幼儿理解这个曲子, 我画了一张图, 边指图边讲故事, 一边还合着音乐的顺序, 同时还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表演, 将幼儿分成两组, 一组扮水草, 一组扮小鱼。第一段设计成水草跳舞, 让幼儿自由表演, 第二段设计成小鱼与水草玩捉迷藏的游戏。当我刚放第三遍音乐的时候, 孩子们已经不需要老师提示, 就能区别不同的两段音乐, 这节课我运用看、听、说、动等形式进行教学, 幼儿的兴趣很浓。课间的时候, 他们还一边哼着曲子一边玩游戏呢!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创作欲望, 我还根据幼儿已有的水平, 为他们设计了整套音乐活动, 供幼儿在户外或课间时欣赏。在这些活动中, 我注意乐曲不同风格的搭配, 让幼儿的感受和表现在这些活动中得以延伸, 从而使幼儿的音乐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四、在生活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事例

我还从幼儿周围生活现象入手, 贴近幼儿生活找音乐, 使音乐看得见, 摸得着, 更具有亲切感、共鸣感, 更易于接受。如在教切分节奏×××时, 学生总是把握不好。我无意中发现娃哈哈的电视广告词正是这个节奏, 而且这广告词幼儿耳熟能详, 于是在课堂上让幼儿念:甜甜的|酸酸的|……然后再移植到×××上来, 幼儿一学就会。此后这种节奏再也不会念错了。

五、注重培养幼儿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贯通的能力

将音乐教学与各种学科相互渗透, 相互运用, 充分调动幼儿的听、想、说、动, 进行综合教学。例如:在幼儿欣赏《化蝶》的曲子时, 我让幼儿先来听音乐, 并为这首优美的曲子配了一则美丽动人的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容, 启发幼儿用简短的语言说说他们的感受, 并说出为什么是这种感觉。然后, 引导幼儿通过想象来表演这则曲子, 并提示幼儿优美缠绵的部分应该怎样表现, 激烈、高昂的部分又应该怎样表现。重点让幼儿在表演中突出花和蝴蝶相亲相爱的感情, 在活动的最后, 我鼓励小朋友用自己喜爱的色彩、线条、图形、符号等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画好后再向小朋友们讲述一下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画?孩子们很感兴趣, 这节课除了达到了音乐教学的目的, 孩子们在语言、动作、美术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采取从节奏入手、丰富幼儿的生活和知识、引导幼儿积极表现等教学措施, 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上一篇:好笑的搞笑语句下一篇:励志文章短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