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2024-07-19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精选9篇)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篇1

调研报告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及时总结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施州民族小学和新塘乡中心小学,对两校实施“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中,先后召开教师、学生和家长座谈会5次,发放调查问卷200余份,收集到意见和建议8条,实地参观了两校的教改成果。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恩施市地处鄂西南山区,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现辖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市国土面积3972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现有初中25所(其中农村初中21所),在校学生31703人;小学146所(其中农村小学139所),教学点71个,在校学生50585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将近80%分布在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不足,城乡学校发展极不均衡。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我市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大力推广”的原则,今年8月,率先在施州民族小学和新塘乡中心小学两校开展试点,打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推行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

施州民族小学是恩施市人民政府倾力打造的一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一流水平,教师队伍面向全市公开招考,专业化水平较高,建校三年来,学校以培养和谐发展、人格健全、积极向上的现代人才为目标,把本土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以传统经典文化 1

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为切入点,着力实施“养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智慧课堂建设、名师培养、城乡共建”五大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德”文化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先后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湖北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书画特色学校”、“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教育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新塘乡中心小学位于离市区70多公里的新塘集镇,占地面积13720平方米,校舍建设面积6517平方米。现有教师40名,17个教学班,学生900人,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半寄宿制农村中心小学。该校教师中,50岁以上的就有10人,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学科教师结构不平衡,缺乏艺术、体育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整体办学水平与城区学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主要成效

两校初步形成了“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的协作机制,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交流协作中不断提高,教学互访、实践研修等教学研究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学创新,挂职跟岗、支教帮扶等有序的教师流通机制正在形成,施州民族小学充分发挥管理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有力拉动了新塘乡中心小学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㈠协作机制初步成型。一是建立了捆绑管理机制。在认真分析两校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两所学校实行捆绑管理。二是建立了教师协作机制。按照市教育局“调整心态、重新定位、荣辱与共”的要求,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两校教师共同进步。三是建立了资源共享机制。以远程教育资源网及施州民族小学校园网为主要平台,建立

起了“网络办公协作区”,两校教师统一使用一个电子办公系统,开展教学对话与交流。

㈡教学方式明显改变。一是集体备课体系日臻完善。以教研组或学科组为单位,以导学案的探讨和编写为重点,抓好常规集体备课。采取施州民族小学选派学科指导员、教师定期互访等方式,加强校际交流,切实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二是教研形式不断创新。改变了以往听课、评课等肤浅的教研形式,以“问题研究”为主,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建设高效课堂、打造幸福教育,通过“送课下乡”、跟岗研修、汇报交流、上过关课等形式,强力推动教学改革,在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下,新塘乡中心小学教师教学方式明显改变。三是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实现了四个优化,即“教学情境优化、自主学习优化、师生互动优化、教学效果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有力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新塘乡中心小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㈢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一是办学行为得到规范。由于整合了两校教学资源,新塘乡中心小学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得以落实,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艺术教育彰显活力。以“大家唱、大家跳”艺术教育活动为切入点,施州民族小学定期派专业教师或选送视频资料到新塘乡中心小学,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辐射作用,有效推动了新塘乡中心小学艺术教育的实施。

三、主要做法

㈠推行联校管理,实现理念共享

一是校长互访定思路。为了实现理念共享,提升管理水平,两校管理层进行了多次互访调研,在交流探讨中明确了

“一体化”办学的基本思路、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施州民族小学校长袁敏先后六次带领该校领导班子到新塘乡中心小学现场办公,共商发展大计。二是中层干部互访定措施。就校园文化建设、高效课堂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艺术教育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交流意见,成立了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校本培训等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活动计划。三是教师互访促提高。新塘乡中心小学先后组织教师26人次,到施州民族小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学习体验活动。同时,施州民族小学就学校管理和该校“智慧课堂”理论到新塘乡中心小学进行了现场培训。

㈡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施州民族小学充分发挥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新塘乡中心小学的工作指导,带动该校共同发展。本学期,施州民族小学选派一名中层管理干部到新塘乡中心小学任校长,先后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18节,派专业教师指导该校艺术教育8次。在全面推进“大家唱,大家跳”活动中,还把整理好的民歌单和摄制好的民族舞送到该校供师生使用。

㈢开展跟岗培训,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建立跟岗机制。两校制定了跟岗学习时间表,分三个层次有序实施跟岗研修:决策层跟岗学习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中层管理人员跟岗学习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跟岗学习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本学期共有65人次参加了“跟岗学习”。同时,建好跟岗学习档案,为教师素质评价提供依据。二是开展结对帮扶。新塘乡中心小学24位教师主动拜师,与施州民族小学24位骨干教师结成对子,在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行“一对一”贴心帮扶,互促共进。三是推行联校教研。两校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送

课下乡”、上过关课和汇报课等活动,采取同课异构或一课多轮等形式,有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在联校教研活动中,两校教师上过关课126节,施州民族小学选派9名骨干教师,亲临指导新塘乡中心小学文科、理科、综合三个教研组的集体备课18次。

四、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打造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试点工作中,两校在管理理念、管理措施、管理方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后阶段工作中不断予以解决。主要体现在:

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英语、艺术学科师资力量薄弱,艺术教育进展艰难。

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交通不便、学校食宿条件差等因素制约着“一体化”办学模式向纵深推进;学校财力有限,无法满足大量教师互访交流的正常开销。

教师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应试教育思想在少数教师中依然存在,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思想落后影响了高效课堂幸福教育的推进,课堂教学效率不尽人意。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亮点。德育工作滞后,校园文化生活单调,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㈠强化师资培训。一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帮助新塘小学培养中层管理干部,抓好班主任队伍跟岗培训。二是加强教学互访。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育教学专题交流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实践研修,引

领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三是创新校本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我反思相结合、同伴互助与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㈡改进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构建德育工作协作区。利用节假日广泛开展“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等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孩子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班级发展共同体”联谊活动,开展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学科竞赛等联谊活动,开展城乡学生“生活体验”及“献爱心”活动,让城里孩子感受农村孩子的纯朴,让乡里孩子增长见识。

㈢加强教学研究。围绕高效课堂幸福教育,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加强个人课题的研究与管理,以“问题研究”为主,重视和支持小课题研究,突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篇2

1、对于中国的改革来说,如果没有农村的成功率先启动是不可想象的。对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初期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一系列经济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尽管经历了数次峰回路转,却始终没有爆发包括粮食危机的严重经济危机,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起到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这也形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这一段时间也就构成了中国经济的“黄金增长期”。

2、对于中国的城市改革来说,如果没有农民工的奉献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对中国而言,以“人口红利”为标志的农民工进城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五个一号文件”顺利推行的一个直接成果是,亿万农民从绵延数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模式中解放了出来,实现了劳动力自身的解放,从而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最吃苦耐劳、最廉价的、最没有保障的劳动力。由此而形成的“中国制造”优势带来了高居全球首位的巨额外汇储备,这一段时间也形成了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专有名词——“三农问题”。

3、“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瓶颈,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期目标还是经由“科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其关键均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解决三农问题需要革命性的制度创新。无论是彻底取消农业税,还是21世纪新推出的6个中央一号文件等,均属于以“少取多予”为特征的“治标不治本”的改革,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标志,中国的农村改革开始进入以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改革攻坚。

4、在中国进行改革,是要以改革者的痛苦和付出鲜血为代价的;而一旦改革失败,则是要以全民族的痛苦和付出鲜血为代价的。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剧是接受革命而不接受改革。痛苦的历史和血的代价为我们提供了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改革就是一场革命。中国30年改革的成功依靠的正是“改革就是伟大的革命”,改革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就是要“先富后富,共同富裕”。一旦“共同富裕”成为乌托邦,只是让少数人打着改革的旗号获得巨额利益,而让多数人承担改革成本,支持改革的群众基础必将丧失殆尽,“改革就算失败了”。

5、中国已经是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三十几个国家之一,且有直逼非洲的几个最腐败、动乱、贫困的国家之势。这一方面主要源于颟顸污秽的既得利益集团使改革偏离“共同富裕”的指针;而另一方面从政府到普通民众,社会责任缺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更是加剧了这种渐行渐远的发展趋向。而这也正是导致“三农问题”的制度性根源,“小岗村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也正折射出了这种制度困境。基于“经济的、社会的和制度现象的内在相互依赖性”,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革命性的制度创新。

6、中国科学院发布的“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7、低碳发展时代,在应对能源、粮食和气候变化危机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全球绿色新政的兴起,使“三农问题”的解决进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由此,“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人民的幸福快乐,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赢得应有的尊严”,领导者应“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首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同时,面对普遍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我们必须重建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

8、基于我们应该确认的事实:“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避免使中华民族再次陷入由改革到革命的历史性悲剧,就应该超越“简单化”的意识形态束缚,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就公众关切的重大问题向政府和公众提出建议、想法。由此,基于北京市的特殊政治地理优势,在办公自化学会马慕周先生盛情邀请和倡议下,我们提出了这份《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报告。

二、综述

1、本战略报告以“绿色·资本·网络·法制”为对策框架,基于我们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深刻认知,把发展“低碳经济”与推动包括体制改革在内的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把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机制与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把建立创新的东西部合作机制与构建中国反贫困模式结合起来。我们意图通过这份报告,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

(1)现代经济史从未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国际金融、粮食、能源以及气候变化的危机第一次同时发生,且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气候变化改变游戏规则。可以预见的是,在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时代,国际社会将通过展示及强制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和其它多边协定,对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经济运行模式带来严峻挑战;

(2)因为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权利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正演变成一个涉及全球环境、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问题的复杂议题,而且这一特征将在世界经济全球性转变的背景下继续得以强化,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与关键,进而通过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导权和主控权来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利益;

(3)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或者说是经济发展模式问题。而随着“气候变化由科学问题演变为政治和经济发展问题”,在一个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的稀缺性不断增加的世界,环境容量和资源占有必将构成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与重点。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迎来一个以绿色、智能(网络)和可持续为特征的全球绿色科技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即将进入经济社会的革命性变革时代;

(4)以此为背景,全球兴起了“绿色新政”的浪潮,这必然涉及政治价值判断问题,必然意味着国家将做为核心主导力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而这原本就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本战略报告正是以此为价值前提探索和建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法律体系,进而通过“绿色·资本·网络·法制”的四大“抓手”构建中国反贫困模式,最终实现由“科学发展”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型。

2、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在以绿色、智能(网络)和可持续为特征的全球绿色科技经济时代,作为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标志,以超高能耗、超高层建筑、高架路等为典型特征的大城市化发展模式已完全不可持续。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绿色节能建筑、网络化、智能化小城市集群等为典型特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大城市化发展模式,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在不到10年时间里使温室气体排放减少30~40%。

(1)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国际环保署等机构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建筑物能量消耗占全球能耗的40%,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40%,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黑洞。其中,尤以高层建筑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这意味着类似北京这样以高能耗为特征的传统大城市发展模式完全不可持续;

(2)根据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6~2007年组织的大规模农村调研发现,农村生活能耗占到中国建筑总能耗的37%。同时通过对北京地区农村建筑和能源现状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和分析,得出了供暖能耗偏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宅本身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欠佳。97%以上的农宅围护结构均无保温层,且窗户、屋顶等密封性差;二是供热设备效率低下。超过50%农户使用地炕和土暖气供暖,然而其热效率仅有40%左右。

3、中国科学院于2009年6月10日在北京发布了《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为我国描绘了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该路线图提出,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将为构筑这一战略体系提供先验示范作用。

4、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在于按照产业链一体化模式解决组织与制度创新问题、解决技术、资金与人才配置等问题。

(1)缺乏严格组织制度建设,组织化程度基本没有或水平极低。没有严格的组织制度建设,合作互惠、监督约束、利益分配、风险共担、服务保障等均无从谈起;

(2)缺乏人才。发展高度组织的“城乡一体化”体系关键在人,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而缺乏城市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参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必然成为“城乡一体化”体系的发展“瓶颈”;

(3)缺乏主导产业。“城乡一体化”体系的建立和运营需要“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组织兴产业”,否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变成了“花瓶”,最终无法持续。

因此,成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关键是:依托北京市特殊的政治地理优势和高素质人才集聚的优势,通过组织和制度创新来解决“组织联合”、“土地联合”以及“资金联合”的问题,最终通过制度建设和关键核心人才的培养实现“技术、资本、市场(网络)三者联合的问题”。

三、结论

总体上,中国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附庸西方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以牺牲社会公众阶层利益、牺牲环境为代价,以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效率产出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既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是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因此注定是不可持续的。“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将重建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伦理,将帮助我国借此获得国际气候变化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还可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宝贵的先验示范作用;最终以燎原之势,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由“科学发展”到“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

参考文献

[1]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06). [Yang Zhi,Zhang Hongguo,Analysis on Climate Change and Low-carbon Economy,Green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J]. Guangdong Social Science,2009(06)].

[2]邓小平.第3卷第139页.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3]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2008年12月18日.

[4]杨志郭兆晖主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6月.

[5]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6]奥斯特罗姆等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商务印书馆,1992.

[7]乌尔达,发展中的平等和效率问题[J].当代思潮,1995 (01).

[8]王岩,李全修,后京都时代中国基于AFOLU活动的碳汇市场展望与政策建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9(06).

[9]Bringing Broadband to Rural America-Report on a Rural Broadband Strategy[R].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2009.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篇3

一、“一个规划”描绘共同发展愿景

潍坊市寒亭区教育局明确了紧密型共同体学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薄弱学校的隶属关系、教职工人事关系及固定资产归属性质不变。共同体合作期间,所有财产、资金使用权归共同体核心学校所有,全体教职工由核心学校统一调配,工作业绩由核心学校统一考核,薄弱学校领导班子由核心学校统一安排。共同体学校把编制和学校共同体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以实现学校发展共同体与学校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推动共同体成员学校向共同追求的目标努力。

二、“四个一体”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一是管理制度一体化。共同体学校的远景目标与年度目标两校保持一致,薄弱学校的办学思路、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与核心学校一致,但不是将核心学校有关制度简单复制,而是通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剔除不适合薄弱学校的个别“成分”,增加适合薄弱学校特点的部分新规定,让各项制度在一体化基础上更加科学,更加容易操作。核心学校运用自身先进管理理念,带动薄弱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促进薄弱学校的优点在核心学校的不断渗透,以此达到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全面提升共同体学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是课堂教学一体化。共同体学校统一备课,统一评价手册和学生发展手册,在教案和课件的选择上,利用寒暑假期间,对下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集中教研,确定主备课教师,备课完成后进行集体研讨、交流,然后进行二次备课,最终形成统一教案。同时,完成单课时的教学课件,作为课时课件模板,供共同体学校各任课教师选择使用,各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任教班级的实际进行个性化的修改,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三是教学科研一体化。共同体学校创新教研合作形式,广泛开展网上教研,所有教师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工作室,核心学校的骨干教师牵头按年级和学科成立了网上教研协作组,同一学科协作组内的教师可通过网络针对每一节课进行实时有效地交流、互动,发表见解,最终达成共识。网络教育、教研共同体的创建,开辟了一条有效教研的新途径。特别是以网上教研共同体为联系纽带,共同体学校的所有教研计划活动都通过网络教研协作组实时互动、交流,拥有优秀教研能力的核心学校,成为薄弱学校提升教研能力的“后花园”。

四是师资培训一体化。为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师培训,寒亭区教育局发起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结合活动的开展,核心学校优秀教师在成员学校一对一收徒,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市级骨干和市学科带头人。通过交流学习,薄弱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普遍提高。教师们的眼光也不再局限在本校,开始关注其他共同体学校和名校的发展,以此产生新的动力,促进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三、“三个互动”夯实共同体基础

一是管理队伍互动。核心学校选派一名副校长到薄弱学校担任校长,薄弱学校的校长到核心学校挂职副校长,共同体学校的班子成员每周至少召开一次校长碰头会,交流研究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心得,沟通协调共同体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交流沟通,成员学校的管理理念有了提升,管理策略更加科学。

二是进行师资互动。建立共同体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师资交流互助活动有序开展,核心学校的教师与薄弱学校的教师交流为等额交流,核心学校派出的教师要求必须是学校骨干教师或区级教学能手;薄弱学校每年参加交流的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确保薄弱学校教师三年轮训完毕。被选派到核心学校的农村小学教师,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里,通过参与集体备课、随班听课等形式,业务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通过音乐、美术、体育教师的交流,改变了成员学校没有歌声的历史。

三是进行学生互动。共同体双方的学生结成了心手相牵的互助对子,开展童心互助班级,成立口风琴社团、合唱社团、叶子画社团等互助团队,在文体活动、互助学习等各方面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帮扶活动。经常组织结对学生进行互访,开展手拉手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大规模的“魅力春节秀”“科技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让成员学校的学生也享受到了与城里学生相同的教育;薄弱学校的学生变得开朗、阳光、积极、自信,核心学校的学生也体会到了乡村的清新和乡村同学的淳朴。

四、“三个保障”确保共同体机制顺利运行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指挥调度工作机制。领导小组负责指挥调度、协调推动、教师的调配与培训等工作。核心学校校长是所在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学校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影响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突出问题,确保学校发展共同体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

二是制定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制定《寒亭区学校发展共同体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共同体学校进行全方位“捆绑式”一体化联动考核评价。以核心学校和薄弱学校是否在教育教学质量上共同提高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薄弱学校的考核主要根据其基础和起点的不同,重点考察共同体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和家长的满意度等,根据其发展提高的程度进行评价,并加大其分值权重,将考核结果与学校年度考核和校长职级制考核挂钩。完善参与交流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从辐射带动、资源共享效果等方面定期对参加交流的人员进行考核表彰;对学校中层干部竞聘、骨干教师评选等附加农村工作经历或者支教经历。

三是加强交流合作与宣传。加强与先进学校的合作,密切跟踪先进地区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促进本地学校发展共同体健康有序地发展。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媒体宣传、编辑活动简报等形式,不断加大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宣传力度,赢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与支持,进一步提高学校发展共同体的社会认可度和满意度。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篇4

为了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学校办学健康有序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品质教育”,实现“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全面提升杭州绿城育华小学和诸暨市青山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结合两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共同体章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教育均衡、构建和谐教育为总体目标,通过建立学校互助共同体,创建学校互助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1.两校通过建立学校共同体,实施城乡学校联校行动,发挥杭州绿城育华小学示范引领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延伸;

2.两校建立有效合理的资源共享方式,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3.在共同体内实施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实施轮岗教师、干部流动考核评价等新机制;

4.提升诸暨市青山小学管理水平,推动青山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工作内容

以杭州绿城育华小学为基地,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实施城乡联校行动,构建“不同法人单位、联校协调管理“的新机制,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推动城乡学校均衡和谐发展。

(一)育华小学充分发挥指导、带动作用,在尊重青山小学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发挥育华小学在学校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已有的优势和经验,加强对青山小学的统一管理和科学指导,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1.建立学校管理互通平台。将青山小学校长列为育华小学行政会议成员,安排其定期、不定期参加育华小学学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教学业务研究、日常教育管理、教师评聘、教育评价考核等学校重要工作的研究与讨论。育华小学校长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青山小学行政会议;每学期至少一次到青山小学指导检查学校管理工作;每学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山小学的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等方面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协助其有效实施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2.全面开放育华小学教育资源,让青山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优质课展示等活动,同时,育华小学每学年派1-2名教师到青山小学进行公开课、示范课、交流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促使青山小学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制定严密的城乡学校共同教科研工作计划,把捆绑结对子双方学校教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建立统一的教科研活动制度,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研究改进青山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策略,以教科研为抓手带动青山小学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3.实施统一的学校教学管理和指导。在教学进度的把握、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的检测等方面制定统一的制度,实施统一的管理。

4.开展教师和中层管理干部交流活动。育华小学学每学期中层必须到青山小学,直接参与青山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指导检查学校工作,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和教学经验。深入开展名师带教活动,育华小学每学期安排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结对子带教”青山小学教师,并为青山小学结对子教师来校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5.育华小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城乡共享。积极开展面向青山小学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增进两校广泛的师生交流、合作和学习。

6.育华小学对青山小学每学年从教学设备、帮助农村特困学生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支持。

(二)青山小学积极接轨育华小学,借势发展,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1.主动接受育华小学的带动帮扶,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教育方法,引进骨干教师来校开展帮扶活动。青山小学要定期或不定期参加育华小学行政会议,参与重要工作研究与讨论。要安排育华小学校长每学期不少于1次参加本校行政会议,指导重要事项的决定,以及开展有关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的检查,并根据本校发展提出建设意见,调整改进学校的管理制度。2.积极对接和介入育华小学教研、科研网络,科学合理制定好教研计划,安排本校教师到育华小学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名师研讨、教师培训等活动。积极发挥本校教师优势,以项目形式参与育华小学课题研究,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

3.每年安排本校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到育华小学参与学校管理学习;安排相应教师参与育华小学交流任教。要组织年轻教师参与育华小学“名师带徒”活动,以“1对1”的结对“跟教”提升青年教师业务水平。

(三)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履行以下共同的职责:

1.构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共同体学校建立由育华小学牵头的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和学校发展通报、研讨例会制度,不定期开展学校管理的专项研讨活动,对共同体内难点问题、重点事项进行研究、交流和决策,形成统一的意见。

2.建立科学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实行相对一致的学校日常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管理、教师评价考核等,把育华小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移植到青山小学,提升青山小学管理水平和校园文化层次。

3.建立统一的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对共同体学校实施统一的质量监测和管理。开展统一的教研、科研、技能比武等活动,加强育华小学与青山小学的教育交流,提高共同体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业务技能。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感。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把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推进教育均衡化的重要举措,使帮扶引领更广泛、更深入。同时改变由过去偏重于改善办学条件,偏重于单一“注入式”的帮扶方法转变为更加重视共同体内学校的整体发展,更加强化资源整合。建设互助共同体,牵头学校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保持自身高质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已有优势和经验,加强对成员学校的指导和支持;成员学校也要在继承自身传统和成功经验的同时,抓住机遇,借势发展,增强“造血”机能,实现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协调发展。育华小学和青山小学要把建设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作为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重大战略决策。

2.切实加强领导,推进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行动。共同体要建立管理委员会,由共同体育华小学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青山小学校长任副主任。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共同体内学校行政管理交流、教师交流、教科研交流等计划,研究解决共同体内重大的管理问题,有效开展共同体内的各项工作,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做好工作台账,按照中小学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的总体要求,每项工作定人、定时、定内容,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有考核,切实落实各项任务,提高工作实效。

3.积极实践,努力创新,提高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行动的效益。育华小学和青山小学要加强实践,勇于探索,不断优化其组织机制、组织形态及活动内容形式,推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改经验、科研成果共享交流,要加强合作、强化互动,寻找共同发展目标,找到相互间最佳结合点,以共同发展创造新成果,以新成果推动新发展,真正实现交流发展的“双赢”。(此章程一式三份,双方学校各一份,上级主管行政部门一份)

杭州绿城育华小学 诸暨市青山小学

小学开展城乡共同体发展工作总结 篇5

xx年是我区确定的`“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年”。区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全市统筹统筹城乡启动大会精神,在进一步落实xx年我区“统筹城乡发展启动年”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于今年2月及时召开了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会议,对“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年”7个大的方面,25项具体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安排部署。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精心打造星海经济区。

我们按照建设“湖东新区”的标准,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由成都规划设计院对星海经济区全面进行科学设计,编制了星海经济区整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镇特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内部路网、基础设施、村庄布局等分项规划,着力打造以星海湖为中心、以湖西城区和湖东新区为两大板块的“一湖两翼”城市体系,形成一城两区、环湖而列,分工协作、布局合理,板块拉动、错位发展的城市格局。

规划中,我们坚持以宁夏理工学院和石嘴山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主导打造文化教育中心,以沙湖、“五七干校”博物馆和星海文化创业城为依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及配套产业,以石嘴山火车站迁建为契机打造宁蒙交界的区域物流中心,力争把星海镇打造成为连接沙湖与**的“中转站”、招商引资的“停机坪”、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城乡统筹的“示范区”。目前,规划设计已完成,专家评审会已通过,正等待区市相关部门批复。

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后劲。

严格按照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试点要求,牢固树立“大整合”观念,捆绑使用所有项目和资金,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2亿元。在配合搞好石嘴山火车站迁建及战略装车点建设的同时,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了农村住房、路网、供排水、供热、天燃气等基础设施。在塞上农民新居建设方面,星海家园三期11栋838户住宅楼主体工程进展顺利,425户农村危房改造已完成150户,丽日小区主体建设已基本建成,煤机一二三厂棚户区改造工程实施方案已上报市政府审批。在半小时交通圈建设方面,今年计划实施隆湖大道扩建、长城路扩建、机械装备区二号路等7条63公里道路建设。目前,已经开工建设6条57.2公里。在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方面,隆湖一站垃圾处理房正在建设,供排水、供热、天燃气正在与市星瀚市政集团协商。年内可将一站村、兴民村、六站村等中心村路灯全面纳入城市公共照明智能化管理系统。

三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农村产业新格局。

正在争取与自治区农垦局合作开发建设万亩农垦工业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高新技术、机械装备制造、轻工组装、新型材料、食品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目前,食品加工产业园供排水、道路、电网工程已开工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已流转土地6161亩。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及园艺、“适水”产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城郊型现代观光农业,1000亩设施农业已完成规划和征地,长胜“适水”产业项目已扩挖湖面100亩,龙泉村“农家乐”、“五七干校”博物馆等景点带动了乡村旅游的逐步升温。

四是统筹城乡生态建设,努力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

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标准和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核心区的要求,我区进一步统筹规划城乡生态建设,在完善提升建成区绿化的同时,加大城乡绿化力度,坚持“早行动、重规划、高密度、大规格、保成活”的原则,实施了舍予园(万亩星光生态园)、千亩北武当生态景区、10公里世纪大道、森林大道、农村社区街路置绿等11项重点绿化项目,绿化总面积达2.25万亩,栽植各类树木及草花398万株,树木成果率达到85%以上,有效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五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奋力推进农村民生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逐步将农村优势教育资源向城区及农村大社区集中;统一了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师生公用经费标准;认真落实城乡联校行动及教师轮岗等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成了隆湖一站青年文化中心和星海文化创业城,并于6月6日成功举办石嘴山市文化产业论坛暨星海文化创业城开业庆典,进一步推介了石嘴山。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出台了城乡特困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养老保险、卫生及计划生育等救助扶持政策,共发放城市低保5107户11659人1276.4万元,发放农村低保977户2126人95.8万元;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大力实施殡葬救助政策,已经救助15人7500元。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01%。加快农村大社区建设,在隆湖一站大社区实施了“一园带动五个一”工程(以星海文化创业城带动建设幼儿园、文化中心、图书馆、农民影院、养老中心),建设了隆湖一站三星级宾馆,将逐步实现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基础设施集中建设、社会服务集中管理目标。

六是统筹城乡就业,大力推进惠民富民措施。

严格按照市统筹城乡就业试点要求,牢固树立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保稳定的理念,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调查摸底工作,建立了2.3万名农村劳动力和8000余名农民工信息台账;加大城乡劳动力培训力度,实行了企业与城乡劳动力定向培训就业制度,今年已开展电焊工、绿化工、设施园艺等各类培训班21期,培训城乡劳动力2160人,85%以上的人员通过培训实现了就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规划建设了“一城两街六园”九大创业基地,开展了创业培训班23期,参加培训人员1026人,开发创业项目209个、就业岗位600个,全民创业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七是加强农村大社区党建,以党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发展共同体有关事宜 篇6

(一)各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纸质,加盖公章)、电子稿。前期已经上报过电子稿的交纸质材料,共同体学校有调整的要重新上报。

(二)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计划

(三)学校发展共同体发展规划纸质、电子稿(教管办)。

(四)学校发展共同体制度建设电子稿(统一管理制度、人才流动制度、教育教学一体化制度、教科研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统一的教师、学生评价方案)。

(五)相关的实证材料

1、联席会(议事会):会议记录、影像等

2、联谊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活动方案、计划、影像资料等

3、统一组织的教研教学活动资料

4、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的相关材料

5、共同体建设标志性成果(工作纪实、活动侧记、阶段性总结等)。

6、征集的“我的共同体故事”。

(六)创新项目:被国家、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奖励以及国家、省、市级媒体推介的项目等。

(七)以上材料于11月19日前上报教研室(纸质和电子稿,每个学校分若干档案盒)。

城乡边缘区域公办学校发展战略 篇7

编者按:2008年7月12日,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校发展研究所合作, 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小学规范化建设专家指导团项目。丰台区教委选择了10所学校作为项目学校。在一年的合作中, 专家指导团创建了核心工作站、小组工作日等制度, 开发了学校发展状态评估等工具。项目以学校需求和发展为导向, 采取一校先行、九校跟进的策略。前半年以小组工作日形式对每所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建议, 后半年以课例分析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 同时形成以学校需求为导向的策划方案或者文稿。项目小组工作成效表现为:对每所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联片学校之间互相开放, 携手前进, 打造了一种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的交流平台, 制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专家成员和学校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协作伙伴关系。10所项目学校各自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 借力发力, 与北师大专家密切配合, 对学校管理、领导、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形成了多篇论文。本刊对此特别给予关注, 期望能够为小学教育提供更丰富的经验积累。

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1-0071-01

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就学科本身来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质疑。教师职业是不是一个可与医生、律师相提并论的专门职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究竟如何?尽管教育学科借助其他学科已建立起一套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但从有理论到可操作,从应用教师专业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活动实际问题的效果来看,仍然差强人意,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着不小的鸿沟。因此,教师成长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据调查,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仅仅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作为一种职业。教师把自己的工作作为职业看待,就很容易成为“教书匠”,就难以达到专家型教师的境界和高度,甚至陷入职业倦怠。

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专业发展渠道、平台和机制,有责任让每一名教师平等分享专业发展的机遇,有责任让每一名教师成为“有教育梦想的教师”。当前,重点应是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转变发展观念,让教师专业发展从边缘走向中心。教育工作、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而艰巨。一些学校制定的教师自主发展规划,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专业能力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一些地方对教师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扔掉,使其从核心地位逐步滑落到边缘地带。当前,必须从转变发展观念入手,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对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让学校像重视“奖牌、分数”那样去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际上,从系统论来讲,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核心的教育要素。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难有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确立教师成长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让教师的专业发展逐步走进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核心地带。

第二,要完善驱动机制,让教师专业发展从城市走进农村。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农村教师、农村学生,一直是教育的薄弱点。尽管政府在农村教育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仍然普遍落后于城区。要转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教师队伍入手。一方面,把专业发展的机遇,从学历提升、职称评聘、培训研修、评比表彰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向农村教师倾斜。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教师交流机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有计划地把特级教师、学科领军人才、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同时,对农村学校安排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表彰奖励。从资金投入、领军人才、骨干队伍、表彰奖励等方面,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形成有利于每一名教师专业成长的平等机制。

第三,要拉高评价体系,让教师专业发展从低端迈向高端。教师对任教科目知识的驾驭能力普遍高于对教育学科知识的驾驭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对“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在行。而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而言,“怎么教”的短板必须补足。未来,应该建立更高层次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让更多的教师有更清晰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进而激发每一名教师树立专业理想,提高全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认同。同时,应该抓紧建立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多种结构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机制开放多元,教师平等互动,资源深度共享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机构”。

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 篇9

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共同体实施方案

2012.6

为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扶助薄弱学校进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万红小学与张羊小学开展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行动,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突出发展重点,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落实义务教育各项政策的监督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两校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水平。

组织领导:为确保互助共同体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万红小学---张羊小学教育互助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

1、领导机构

组长: 何书军 张会义 副组长:冀延亮 张立武 成员: 康效宁 王希顺 李道功 张秀丽

2、互派到对方挂职的干部

第一学期:万红小学 王希顺-----张羊小学 张秀丽

第二学期: 万红小学 王希顺-----张羊小学 马雅楠

3、互派到对方的教师

第一学期:万红小学-----张羊小学 张秀丽

第二学期: 万红小学-----张羊小学 马雅楠

主要任务:

1、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坚强有活力。领导班子在政治立场上坚定、作风过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等方面有新举措、新进步;领导班子成员在民主决策、依法行政、依规治校、干事创业、敢为人先、敢于负责、善于学习、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率作用有新面貌,凝聚力和战斗力突出,是真正的战斗堡垒,师生满意,群众拥护。

2、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万红小学的教师到张羊小学示教或听课,帮助扶持张羊小学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办学质量的意识。张羊小学的教师到万红小学听课学习,接受万红小学教师的结对帮扶,重视对张羊小学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有效地提高张羊小学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重视张羊小学教师的使用,为德、才表现好的教师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3、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万红小学是促进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学校,有提高张羊小学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张羊小学的管理,在管理上有创新、有特色、与时俱进、完善学校管理目标体系,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事项、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措施,明确责任;在决策、计划、执行、指导、检查、控制等环节中特色明显、模式独特、效果显著。

4、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加强对教师进行提高教学水平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师德建设、教育教学及科研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千方百计把教师的智力和潜力充分开发出来,挖掘潜能,努力为教师智慧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和机会,消除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各种障碍和矛盾。注重对张羊小学的教学研究,探索教学途径,求取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教学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实施、考核、评价和量化,鼓励教师科学尽责地教,激励学生聪明认真地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教学质量年年都有新的提高。

5、建立统一的教科研活动制度。万红小学每学期要在张羊小学开展2次以上的专题讲座或其他学习研究活动;组织2次以上校本教学教研活动;组织1次以上教学教研交流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示范课、观摩课、听课评课、科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和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指导帮助张羊小学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6、指导教师每月要听结对教师一节课以上,并给予评课,提出改进意见和努力方向。为结对教师上新课、复习课等多种类型的示范课各一节以上,并于课后对课堂结构、备课思路等进行分析交流。

7、由于两校之间路途较远,因此利用办公平台和潍坊市数字化平台建立两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引导两校老师进行网上教学交流。

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严抓课堂常规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开学初,两校统一编排课程表,备课组对每一单元进行集中备课,统一教法和教案,每学期定期进行教师的听课、上课、评课等教学活动。

档案管理:

1、结对领导、教师应准备专门的工作记录本,将所做的每项工作,组织的每次活动,修订的每项制度和措施,所进行的每项指导,提出的每项意见和建议,取得的每个效果,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学期结束进进行小结,工作结束时进行全面性总结。

2、共同体开展的各项工作,要有书面材料、图片资料反映,并在工作结束后,收集整理成册。

黄楼万红小学、谭坊张羊小学

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计划

(2011——2012)

2012.6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学校均衡、优质、和谐发展。黄楼街道万红小学和谭坊张羊小学力求从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观念、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共同体学校”之间的联动活动,实现城乡两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以期促进两校的共同发展。

一、总体目标

创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根据万红小学和张羊小学两校的实际,以“合作交流、共享双赢”为共同目标,以“共研、共享、共创”为基本原则。两校就管理制度、资源共享、教师培训、学生德育活动等内容形成交流、合作,达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合作共赢

二、工作措施

1、达成联校管理,实现理念共享。

开发、利用、共享两校各自的优质资源,推动两校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课程及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互助、双赢、共同提高。通过两校长期的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城乡两校将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特色创建等各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努力发挥两校师生的不同特长,打破校际界限,分享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理念,既发挥两校师生的不同特长,体现办学的“合力”,又促进了解、增进感情,牢固建立起一个“校际联姻、结对互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办学共同体。

2、创立跟岗机制,实现优势互补。

结合教育局一年一度的支教工作方案,万红小学派出具有管理经验的人

员到张羊小学担任学校管理工作,两校互派管理人员到对方学校,进行中层管理的交流。张羊小学每月派一名校级干部到万红小学定目标、定任务、定时间进行挂职锻炼,共享优质师资。万红小学帮助张羊小学培养学校管理干部,开展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帮助修订和完善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共同体中,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

3、搭建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1)、课堂教学示范

万红小学每学期组织优秀教师送教活动,把先进的智慧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送给张羊小学。两校举行的各科教学示范活动,均将邀请共同体成员校的教师参加。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先进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共同体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并且课后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掀起新一轮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教学热潮。(2)、教学专题研讨

每年确定一至二个教学课题进行交流切磋;扎实开展教育科研。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创新校本研修模式,重视和支持小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立项管理,关注过程,注重实效,逐步加大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在评价中的比重。实施共同的课题研究、优质课堂评比。

(3)、教育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万红小学校园网等载体,达成教师备课、学生练习、音像资料等优质资源共享;积极构建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通过教

育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建立起一种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

(4)、校本教师培训

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作用,通过统一的师资培训、校本教研、师徒结对、同伴互助、师资交流等方式,促进共同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一批教学骨干。通过培养名师、骨干教师,推进骨干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积极探索“常规+特色=品牌”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学校内涵的发展。

(5)、学生交流结对

双方学校的学生开展“手拉手、共进步、同成长”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实现城乡孩子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开展“班级与班级共同体”联谊活动,利用节假日等开展艺体特长交流、综合素质展示、学科竞赛等联谊活动;开展城乡学生“生活体验”及“献爱心”活动。

黄楼万红小学、谭坊张羊小学

学校共同体联席会议工作制度

2012.6

为了认真贯彻共同体学校密切联系群众的指导方针,增强共同体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教职工队伍稳定,推进共同体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召开

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共同体学校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共同体学校教师参政议政,调动和保护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创性的重要途径。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和重要问题,经提前协商可随时召开。

二、遵循的原则

联席会议坚持维护行政权威与尊重群众意见相统一的原则,协商解决涉及共同体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三、议题的确定与人员组成

联席会议的议题由共同体学校中核心学校校长或成员学校校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共同研究确定。出席联席会议的人员,根据每次会议研究的具体内容,一般由与议题有关的行政部门负责同志、项目组负责同志参加。联席会议的会务安排,由校长办公室筹办。

四、联席会议职责与程序

联席会议由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向大会通报共同体学校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共同体学校工作相关的行政措施,由大会通报围绕共同 体大局开展工作的情况和教职工队伍情况,听取大会对制定有关涉及 共同体学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和措施的意见建议,研究解 决有关共同体学校组织建设、活动设施、经费财产、工作部署等问题,并就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提出解决措施。

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由成员学校校长会签。对会议纪要确定的事项,各项目组应认真贯彻落实,并分别督促检查。会议纪要落实情况要在下次联席会议上予以通报。

联席会议视其情况可邀请共同体学校相关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旁听。共同体学校要定期召开会议,认真听取工作汇报,听取共同体学校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及呼声,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维护共同体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

万红小学---张羊小学 教育发展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副组长:

成 员:

何书军

张会义

冀延亮

张立武

康效宁

上一篇:斑羚飞度(七年级)下一篇:思想政治方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