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导师工作手册

2024-07-17

育人导师工作手册(共7篇)

育人导师工作手册 篇1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被级部选派做全员育人导师经验分享,实在是有些意外,在座的很多老师也是我的导师,经验何其丰富,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我的班主任工作刚要满三年,在育人工作上也谈不上有啥经验,就当是汇报一下我的工作吧。

作为班主任育人工作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每天要和出现问题的学生打交道,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进行指导,当然这样育人工作也会让一些普通的学生、不太会犯错误的学生被忽略,成为班里默默无闻的一员。全员育人导师制,让每位学生有了被关注的机会,任课老师的参与帮助班主任们分担了平日工作中的压力。

但是在初步实行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每天班内还是有处理不完的问题,就导致分配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交流,也想过育人工作不仅仅要和学生单独的面谈,平时的课堂,日常的的碰面,偶然的事件,都是老师育人的时机,尝试过一段时间发现,还是具有随机性,有些学生很少会有交流的契机。这也是困扰我完成全员育人工作,全员方面的困扰。一个学期下来也基本上就每次考试后针对学生成绩的分析,时间上基本上利用自习课,以及自己值大班后两节的时间,基本上一个学生谈话下来20到30分钟,大多数都是我在说,学生没有一个心理准备,突然被谈话也比较拘谨,大多的话题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在20分钟的谈话当中打开话匣,找到育人的契机。由于担任18名学生的育人导师,在时间上不可避免的有些学生谈话次数较少,所以也采用过集体谈话方式,让学生一个一个对自己的近一段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对学生整体提要求,缺少了针对性。所以也坦白的说上学期的育人工作,我其实做的并不好,个别学生谈话次数少,最后也是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在最后要交育人本的时候补上几次。当然上学期的育人工作,对于个别学生的成长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全员育人导师制,我理解的是,全员既指的是老师全员参与,又指学生全员受到导师的指导,所以从全员二字上来反思自己的育人工作做得并不好。

本学期我的育人对象有16名,反思上学期的育人工作,我有些犯愁,学期初班级工作繁杂,又加上作为班主任也是班级48名学生的导师,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去处理,手机、恋爱、课堂违纪、心理辅导等等,让我在在分配开始的两周里仅仅让学生填写了基本情况,一直没有开始我的育人工作,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育人工作对于学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是育人方式方法上让我很苦恼,有时不得不利用下班时间多留一会儿,或者谈不完再占用学生上课时间一会儿完成育人工作。我在反思自己的工作,如果这样下去,还是会和上学期一样。所以本学期,我改变了工作方式,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面临的困难,节省了时间,育人工作也初见成效。下面给老师们汇报一下我本学期的育人工作。

本学期我采用了和学生书信交流的方式。交流的内容不限,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交流不同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也汇总了一下这种育人方式的优点。第一,书信交流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准备的把自己的情况写下来告诉老师,可以把想说的仔细斟酌,减少了老师突击性的找学生谈话给学生带来的被动性,无准备性,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好好地梳理一下告诉老师,使交流的问题具有了针对性。第二,书信交流的方式可以有目的的进行育人,比如考试之前布置给学生,写一下自己的复习计划,定一下考试目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计划性,目的性;考试后布置学生对自己的成绩进行反思总结,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分数的退步的失落或进步的满足,更好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考试,查找问题;若近几周没有特别的事情,就布置学生写一下近期烦恼的事情,或者开心的事情,包括学习上的、生活上的,同学之的交往等等,只要想倾诉的都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针对的进行指导;也可以结合着级部开展的生涯规划,布置学生规划一下自己的大学及专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三,书信交流的方式大大节省了我的时间,我也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他们回信,鼓励学生,给学生建议,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再进行面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基本上回复16名学生的书信用不了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第四,操作起来很方便,每个班选一名负责人,帮我传达主题和收发交流的书信,保证了老师月学生的及时沟通。当然学生也可以随时和和老师书信,不需要约时间,只要把纸条放在我的桌子上即可。

下面给老师们展示一下,部分书信内容。

xxx,我班上学期一直占据前三名的学生,因为上学期脊柱长了一个肿瘤做了手术请假两个多月。学生回来后压力很大,通过书信的方式了解她的压力所在及时的疏导,帮助学生稳定情绪,做好指导,学生回来之后两次考试都能维持在班级10名左右,比较稳定。针对她的问题也单独谈话,帮助她建立信心。

xxx,分班之前是特色班的学生,文理分班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上学期学习一落千丈,也因此随之而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违纪,恋爱,厌学等问题。其实,从上学期起,针对他的违纪问题就多次和他谈话,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直是我在说教,学生的内心比较抗拒,一次谈话下来很难让他开口,效果甚微,从他的几次书信中也能看出来,从一开始的不愿意交流,到慢慢的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本学期成绩大幅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帮助他去转变。

xxx,我班文理分班后外出借读,一直没见过面,因在借读学校学习跟不上,本学期开学后中途重返二中。这个男生比较内向,不苟言笑,开学之初谈了几次,了解不多,因回来的晚,没有分配导师,我就成为了他的暂代导师,通过书信的方式,我迅速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性格,思想,适时的给与指导,第一次月考考了我班第二名,期中考试考了我班第一名。与他书信交流中,他在外校的经历和自己对学习的认识,认识到了人外有人,校外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平时比自己还努力,自己还有什么可抱怨的,也成为了我鼓励其他同学的事例。

xxx,我班新推选的监督部部长,也是我的课代表。这个孩子活泼、做事认真,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我鼓励她担任新监督部部长,给与她肯定,在工作和学习活动的平衡上,我鼓励她大胆尝试,也及时的帮助她反思,总结,现在成为了我班人气很高的班委。xx班新疆生都是我很喜欢的学生,也都是我从预科一直教上来的学生,说实话这些孩子比本地生要认真懂事,从他们的书信中也能看得出来,总结的很认真很仔细,xxx,时间原因我就不一一汇报了。

其中,xxx这名男生,说实话,当时分给我的时候我是很头疼的,因为上学期他上我的课,没有一节课是不睡的,班主任苏老师也找他谈了很多次话。实际上,我很幸运,在苏老师谈话的契机上,我碰巧选择了书信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一直想和xx老师说的话,通过书信传达给了我,我在恰当的时间给了他恰当的鼓励和指导,让我欣喜的是,一学期没解决的上课睡觉问题,因为一个契机解决了,迪力穆拉提有了改变,作业也能尽力去做一部分,更让我高兴得是期中考试他交给我的反思,虽然不到10行字,但是句句都是心里话,他大体是这样说的,老师我这次考试每一科都认真对待了,把自己会答的地方都答上了,相比之前的考试,进步很大,我知道我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不会放弃,会继续努力。很遗憾,书信在交流的过程中他弄丢了,不能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喜悦。

育人导师工作手册 篇2

一、高校班导师的职责如何定位

现在很多高校都配备了本科学生班导师, 班导师和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大学的班导师与基础教育的班主任的重要区别是:大学班导师重在“导”而不是“管”。因此对班导师的如何定位, 是发挥班导师作用的关键。

(一) 要处理好学业导师 (学术导师) 、班导师和辅导员。

三种关系一般来说, 学业导师是专业课程教师, 主要是在专业上指导学生, 重点是专业教育和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辅导员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是学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 同时担负大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而班导师大部分是由专业教师兼任的, 主要是抓班级学风, 抓大学生的日常学习, 在日常的课程讲授和学习生活中, 用学识和学术去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 职责更微观。因此, 班导师一定要和辅导员、学业导师进行紧密结合, 互相配合, 才能形成合力。也就是说, 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都在班导师的工作范围内, 认清楚了这个工作职责, 班导师的角色才能扮演好。

(二) 做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

顾名思义, 班导师是一个班的导师, 因此不要忘记“导师”这个词, 更不要忘记“导师”的作用, 即及时引导学生, 认真指导学生, 在日常学习上做学生的良师。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 又是教育的主体, 任何有效的学生工作都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和发挥学生的自理意识列为重点。班导师在抓学生的学习时, 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省、自强、自我塑造, 发挥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主动性, 将班导师工作由“外部压力型”向“内部启动型”转变, 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 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作用, 提高教育效率, 增强学生工作的效果。

(三) 做大学生生活上的益友。

班导师不但要成为大学学习的导师, 还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朋友, 这样才能体现班导师这一个工作本身所体现出的教育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党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班导师对学生学习上的引导, 既要体现教师的爱的情怀, 还要多多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尽可能地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 做学生的贴心朋友。近年来, 大学生这一群体显露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抑郁、多疑、情绪波动、自卑、孤独、依赖、焦虑、自我中心、嫉妒等不健康心理表现牵动着家庭、学校、社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甚至给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班导师一定要协同辅导员,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他们的烦恼和忧愁, 把他们的困惑当做自己的困惑, 认真地去理解, 去梳导, 去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班导师的作用, 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四) 做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引路人。

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 拿一个正规文凭, 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培养能力, 发展智慧, 寻找方向。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 大学生毕业不再由国家分配工作, 使大学生自主就业与自主择业带来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就业难使得很多大学生不得不思考将来的发展, 比如考研、出国, 还是自主创业等, 这就为班导师工作增加了难度, 也为班导师工作提供了机遇。班导师应该在大学生学习、就业、考研和出国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引导, 延伸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 让他们走向更加高远宽阔的天地, 谋求更多的生存与创业机会。

二、高校班导师如何发挥育人作用

班导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后, 要想做好班导师工作, 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练好内功, 树立好榜样,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督促学生, 发展学生。班导师要发挥育人作用, 以下三点不可忽视。

(一) 班导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以德感人, 以品正人, 在精神上和人格上给大学生树立榜样。

现在,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表率作用不够, 为人师表的影响力不够, 还不太适应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需求, 这是值得注意的。有学者指出, 有些教师存在着关注教学多, 关注育人少;关注智育多, 关注德育少。这正是因为忽略了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在育人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学是教师的义务, 育人也是教师的义务。教师本人的师德水平、表率作用, 是教师义务中的核心内容。“德以率众, 才以出众, 情以系众”[1]。班导师作为高校教师, 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至关重要。说得通俗一些, 班导师一定要热爱教学、热爱教育, 要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情系学生———这是师德之魂。

(二) 班导师要有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以较高学术水平赢得大学生的尊敬, 以良好的课堂教学风貌赢得学生的喜爱。

班导师既然是从专业教师中选拔来的, 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是不必说的, 在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中也应该是佼佼者。如果班导师欠缺严谨的治学精神, 不能在专业上有较高的造诣, 不能在科研和教学方面走在别的教师前面, 就难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有专家指出, 由于师生之间有不同寻常的感情交流, 因此教师的治学态度、方法及人格魅力更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他们的人品学识是一种最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力量。[2]因此, 班导师一定要以教学与科研名师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只有自身学风正、治学态度好、专业水平高,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仰并发挥导师的作用。

(三) 班导师要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和组织能力。

没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和组织能力, 是不可能把一个班级带好、带出成绩、带出水平的。现在高校一个班级, 小的有二三十人, 大的有六七十人,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有着不同的知识层次和文化背景, 也存在着比较大的心理与性格差异, 要管理好, 组织好, 不但需要班导师有人际交往能力, 有组织协调能力, 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还需要班导师把班集体建设成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团队的具体措施。因此, 班导师一定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学习领导科学和组织科学的知识, 克服个人意识, 培养全局观念, 还要有包容心和危机应对的策略。

温家宝总理在同北京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时, 曾就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提出了四点要求, 其中第四点是“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温总理指出, 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 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他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充满爱心, 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 行为示范。按照温总理的要求, 班导师要处处以身作则, 以高修养、高品德、高水平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三、做好高校班导师的具体措施

从某种程度上看, 把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建设得生龙活虎、充满朝气且富有创新精神, 让班级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长成才, 绝非易事。根据我从事多年班导师工作的经验, 要做好班导师, 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 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 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我们在对一些高校的新生做问卷调查时发现, 新生普遍对所学专业不了解, 选择专业的原因为是:要么社会热门, 要么家长的意思。因此, 如何开展好专业教育对学生四年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不了解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自然就会迷惘, 甚至觉得专业无用, 没有学习动力。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来说, 班导师对学生进行入学专业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大一新生刚刚从高中学习生活中走来, 心理和认识还停留在中学生的水平, 班导师一定要让他们顺利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端正专业学习态度, 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 探索学习世界, 了解专业的价值。一段时间后, 班导师还要帮助学生逐步了解职业需求和职业要求, 辅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 加强班团组织建设, 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

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刘建在2010年北京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会上指出, 班团组织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层组织, 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载体。上个世纪末, 高校实行学分制以来, 班团组织形态相对涣散, 凝聚力及育人功能趋于弱化, 一些高校对班团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大不如前。现在看来, 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班团组织在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无可替代。[3]班导师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选好班干部、团支部, 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团干部队伍, 开展创优争先活动, 形成良好的班级学风。如果班级有着浓郁的学习氛围, 每一位学生都对学习有浓厚兴趣,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那么这个班级就能在整个学校或学院中脱颖而出。

(三) 形成和谐师生关系, 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班导师一定要处理好导师和学生的关系, 还要使班级的同学之间建立亲密友好、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关系。同时, 班导师还要着力培养和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让学生在体现自我创造力的人文环境中得到身心的发展。课堂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他们更多的是在大学创设的人文环境中成熟成长。就是说, 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 更是在大学创设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人文环境是一种不教之教的潜移默化。[4]班级文化是大学人文环境的一个有机部分, 要靠班级活动来支撑, 没有高雅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活动, 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如, 在班级举行读书活动, 举行踏青, 举行演讲比赛, 举行茶话会, 举行主题班会, 举行学习交流活动, 等等, 这些既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 又可为同学之间互相了解提供机会, 促进班级团结, 密切同学关系。班级文化的目标, 是以班为家, 树立班级荣誉感, 形成争创优秀班级的意识。

山东省教育工委副书记田建国说:“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的全面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激发学生发展潜能, 这是教育的本质价值。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 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 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 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 发掘学生天赋, 发展学生强势智慧,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给学生自信, 才能保证教育成功。”[5]高校学生工作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 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班导师的育人工作头绪多, 归根到底应该立足于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各种问题, 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发展潜能、提高学业和展望未来, 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崔文志.影响高校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成因分析.北京教育 (德育) , 2009, (12) .

[2]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63.

[3]刘建.真抓实干, 务求实效, 切实做好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北京教育 (德育) , 2010, (4) .

[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61.

实施育人导师 突破德育瓶颈 篇3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经济等方面的限制,在学生身上存在下列情况:家长忙于外出打工的多,同孩子相处以及教育孩子的时间少;学生家长知识水平偏低的多(有的甚至是文盲),家庭教育条件好的少;学生父母急功近利的多,学生有远大志向的少;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多,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及特长的少。学生四多四少的整体状况,既增加了对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增加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传统的只靠班主任个人,而其他任课教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班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全新的教育时空下,育人的方式及内容、育人的管理及评价体系等已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同时也反映了德育工作,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德育工作脱离社会实际、学生实际,德育方式落后,德育内容僵化教条,评价体系单一等。

如何创新育人模式,突破德育工作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我校将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注焦点,牢固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和“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成就更好的未来”的办学宗旨,突出“育人”主题,在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实施育人导师制管理,把思想道德建设有机地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了学业帮扶、人格熏陶、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为一体的新的育人模式,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

一、育人导师制的特点

育人导师制,就是每学期开始,由班主任根据班内学生的综合情况及有关信息分为优等生、中等生、问题生三类,任课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或由这些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导师。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砺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对责任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这种育人模式呈现出了三个特点。

1.贵在一个“全”字上

“人人是育人之人,处处是育人之地。”如何让学生在各种育人合力的文化沐浴下,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生命的丰富,享受教育的幸福,玫瑰学校的德育在“全”上做足了功夫。

一方面,组成以班主任为总导师,全体任课教师都参与的班级导师组,每一位导师都有分包的若干学生组成的责任小组。这样全体教师能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且对象固定、责任明晰。

另一方面,学校在努力创建浓厚的德育育人环境的同时,还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让社会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成立了班级、级部、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开放周、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校联谊会等活动。聘请公检法系统领导定期为全体师生作法制报告,增强同学们的法制观念;聘请社会名人为校外辅导员,经常性地为同学们作报告,以洗涤心灵,激发斗志。学校还通过减负减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各种社区活动,体验社会、感受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的实践中成长。

2.落在一个“导”字上

全体导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的同时,还要对责任小组内的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学业辅导。导师工作主要有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概括而言,导师在工作中自觉承担起了三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

在该制度的具体实施中,学校要求每名导师两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要做到“八谈”,即谈人生、谈学习、谈安全健康、谈家庭、谈教学、谈心得、谈交往、谈文明,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八必谈”的内容,也就是成绩进步必谈、学有疑问必谈、安全健康必谈、学习退步必谈、活动参与必谈、精神不振必谈、同学交往必谈、违反纪律必谈。

3.新在一个“活”字上

导师根据自身特长及受导学生不同时期特点,或与之面对面谈心,或通过家访、家长会、书信等各种载体与受导学生进行交流。采用如激励法、故事法、行为契约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自我教育内驱法等一些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家庭、生活上的困难。

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每一学科的思想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地理、生物课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实施育人导师制的效果

育人导师制在形式上做到了教书与育人并重,在过程上做到了对学生全程管理,在内容上做到了全方位服务。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德育实效,得到了广泛赞誉。

1.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师生认可

在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中,学校明确要求导师每周进行一次以上学生座谈或单独交流,根据学生在校的思想、纪律、生活、行为等表现,提供有效地指导。特别要对留守学生、单亲学生、问题学生、学困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帮助。曾遭遇问题学生的张辉老师说:“有时,真的感觉导师就像是捏橡皮泥,捏得好就是一件绝妙的作品,捏得不好,就剩下一堆烂泥。可要捏出一件佳作,就要求导师用真情对待学生,用心灵和他们沟通交流,要学会用心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学生陈媛媛说:“如果要用几个名词来形容我的导师,我想我会选择恩师、父母、朋友。和导师在一起的感觉很自然,很平静,也很幸福,许多真心话可以向他倾诉,他总会耐心倾听。感觉我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师生,变得像小说里的‘友师了。”

在导师们充满爱的帮扶下,孩子们一天天在进步,师生的融洽度空前提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友爱关系已经形成,导师们都享受到了育人的快乐,玫瑰学校师生们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2.推动工作整体攀升,学校受益

通过育人导师制,玫瑰学校推动了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方式创新、教师队伍优化、学生潜能发掘、教学质量提升等各项工作整体攀升,如果说育人导师制代表了学校文化并不为过。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一致认为,在导师与导生组成的小组团队中,同学问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助,而心理有压力时,也可通过与老师交流,得到及时释放,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校不再是知识体的加工厂,而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乐园。学校不再是师尊生卑的传统关系,而是和谐、平等充满亲情和友情的乐园。

几年来,学校依托育人导师制,在保优、转优和补差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科学的工作,使优生不掉队,中等生大批转化,成绩薄弱者紧紧追赶。特别是一些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无法顾及的中等生,由于得到导师的及时关怀和帮助,他们从成绩下降或提高困难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一批优秀导师脱颖而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人数逐年递增,教学质量稳中有升,这些无一不浸透着导师们的心血,无一不与育人导师制管理有着密切联系。

3.回归“教书育人”本位,家长、社会赞誉

在玫瑰学校,学生都有一个“导生成长档案袋”,它是育人导师制覆盖学生成长各个方面的一个缩影。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从玫瑰学校的实践看,在育人导师制管理模式下,教师正从导“学”走向导“育”,从学生“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真正负担起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导师们把对孩子们的关爱延伸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把受导学生看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特别让留守学生、单亲学生、特困生等特殊群体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导师对学生来说,既是任课者又是班主任,还是生活指导者、感情沟通者、人生规划者……也许,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

育人导师制是一项塑造心灵的工程,它在师生间架起了一座心灵沟通的彩虹。随着育人导师制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每一个学生必将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位教师必将享有教育的幸福!

育人导师工作总结 篇4

首先,我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通过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为每个学生建立了详细的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同时,我组织了多次的学业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我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我积极协调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关系,促进家校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使家庭教育更加有效。同时,我鼓励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定期与家长沟通: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家长会,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和个人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

2.建立学生档案: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的档案,包括家庭背景、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3.组织学业辅导:定期组织学业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开展主题班会: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5.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6.关注身心健康: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7.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使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8.鼓励学生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协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尊重教师、热爱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学生学业进步:通过学业辅导和关注学生学业进展,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提高。

2.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通过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家校合作加强: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和积极沟通,家校合作得到了加强,家庭教育更加有效。

4.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鼓励参加体育活动等措施,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了保障。

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与家长沟通不足:部分家长工作繁忙或无法参加家长会等原因,导致沟通不足。

2.学生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对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

3.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多样化沟通方式:采用多种沟通方式,如电话、短信、微信等,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2.丰富活动内容:设计更多元化、有趣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制定激励措施:设立奖励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4.加强自身能力提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全员育人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5

我校通过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发生了转变,有效的促进了教师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1、增强了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以单一的传授科学知识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以说教为主,忽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关注与培养。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垂直的单向管理,师生之间平等地位和互动关系缺失,“育人”意识薄弱。经过学校“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明显改变,在学生管理中注重与学生谈心、及时交流、沟通,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育人责任感得到明显增强。

2、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特别是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导师制”以一种“全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提倡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使生成长为一个自尊、自信、宽容的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校自实施导师制以来,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得到家长的普遍认同。

3、增进了家校联系

美国学者科尔曼在其报告《教育机会均等》一文中最先提出:学校教育只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很小的因素,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更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一方面引起了我们对学校教育的质疑,另一方面也启示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能走“象牙塔”的道路,需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全方面的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并施之个性化的教育。“导师制”就此做了实践性的探索。在学校的《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中规定了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工作的常规制度。

4、教师教育方法得到改进,师生关系明显改善

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师生的平等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在平等中实现及时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彻底转变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5、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导师制着力于教育理念的更新,通过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教育方法、提升学生德、智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导师制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这一制度的实践应用,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双赢”,教师经历实践磨练,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全员育人导师制”作为推进个性化、亲情化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载体。强调个性化、亲情化、渐进性、实效性原则,以生为本,因人而异、目中有人、尊重个性、面向全体。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的是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教学相长”的局面在导师制下得到有效体现。

沙河站中学

育人导师工作手册 篇6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育人作用,履行人民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职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指导,真正构建起“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机制,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宗旨,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我校德育工作新模式。根据各级文件精神吗,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义

1、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初步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

2、实施亲情化、个性化和全员化的育人模式,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通过“一对一”、“一帮一”的指导,重在过程,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

二、内容与形式

(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内容。全员育人导师制是一项全新的育人制度,其主要内容是育人。全员,是指育人工作的全员性,全体教职工参与育人。学生与导师建立学导关系;导师对所带领的学生负责,并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帮助解决思想、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困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形式。全员育人导师制的主要形式是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在这一模式下,班主任仍然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而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则成为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教育过程中,导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学生家长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对学生共同关照、全员育人的目的。

三、组织实施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且有效的补充,是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思想状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摸底调查,将教育引导部分学生的任务分解到任课教师身上,使每位教师成为多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导师”的德育工作机制。“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对象由班主任摸底,各级部主任把关审核确定;主要针对行为偏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个性发展有特殊要求,以及在集体授课条件下,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的学生。每位任课教师需要受导多名学生;具体到每位任课教师受导哪位学生,由各级部主任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协商确定;班主任老师对班级全体学生负责,不指定受导学生,也就是说班主任应对班级上、中、下所有层次的学生进行受导。通过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思想引导和生活指导,带动、影响、促进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为全面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工作原则

1、全员性原则。一是学校所有管理者都是育人者,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二是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拔尖学生,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重视边缘学生,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更要关注后三分之一学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2、全面性原则。每一位导师既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也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思想心理的疏导者,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3、发展性原则。导师必须以促进学生发展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协商确定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长远目标、阶段目标。

4、对应性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导师,每一位导师都要有关爱的学生。导师要深入了解共同体内的学生,因材施教,采取针对性措施。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及认知基础,循序渐进,跟踪管理。

5、人本化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导师制的前提和基础。导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随意泄露学生的个人隐私,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亲情般的关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6、自主性原则。任何学习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通过导师的引导,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有动力;培养良好习惯,使学习有保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保证学习效率。从而达到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协调发展。

五、对导师的要求

1、教师要将每一位受导学生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主要内容是: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阶段性培养措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一对一的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实施教育关怀。每位教师每月至少要与受导学生谈话一次,每学期不少于四次。

2、任课教师要对受导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教师要不定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分析检测试卷等,查找学生学习上的不足,经常督促学生学习文化课和提高专业技能,检查、指导各科知识掌握情况。

六、导师职责

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引领他们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思想引导(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各类学生积极进步。(2)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

2、学业辅导(1)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业基础制订学习与发展计划,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定期向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了解该生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3)定期帮助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3、生活指导(1)关心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习惯。(2)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助,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4、心理疏导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挫折等问题。对结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与各相关教师、家长联系,为学生排忧解难。

七、制度保障

1、摸底调查,建立档案。

导师要调查所带学生,为他们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详细情况、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生跟踪档案等,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2、建立家访联系制度。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系制度。每月至少与受导学生家长联系一次,每位导师必须对受导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地了解,对其家庭情况简要分析,密切与家长联系,共同探索有利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3、谈心和汇报制度

导师坚持每周至少与学生个别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习方法、生活、行为等方面帮助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同时要求受导学生每半月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4、“全员育人导师制”领导小组不定期举行导师、受导学生座谈会,听取导师育人情况汇报。

八、工作职责及要求

(一)班主任导师的职责是:

1、负责本班导师与学生的选配和协调工作。

2、协调班内各位导师之间的工作。

3、与导师一道负责班级思想道德教育。

4、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查补薄弱环节,提高班级教学质量。

5、组织和培养班集体,领导班委会对班级进行“五自”教育管理。

(二)科任导师的职责是:

1、能热情诚恳、主动积极地接受学生的申请,或者学校的委托,全面深入地了解所指导学生的兴趣、个性和特长,采取整体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个别辅导为主的方式,关心帮助分包学生。

2、从关心学生学业进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改进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因人而异地制定指导计划,在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习惯、学习过程等方面向所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并接受学生在学习等方面的咨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活动发展个性特长的热情,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明确要求、悉心指导、定期检查。

4、关注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过程,通过与学生频繁而深入的交往,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成功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学生,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防止和纠正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与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联络,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困难。

6、系统考察和评定所指导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及时填写工作记录,每学期提交一份工作总结。

九、考核与评价

学生发展共同体与导师制对学生强调多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定。在学习上看学生主动学习,有计划学习情况,学习进步情况;同时看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情况。

1、学校建立学生发展共同体与导师评价激励机制。每学期评比优秀学生发展共同体与乐于助人小明星、进步小标兵,每学年开展一次优秀导师评选活动,学校均进行隆重表彰,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优、晋职、聘任的优先条件。

2、按照《考核方案》,参与承包学生的教师每人享受基础分5分。

3、以上学期成绩为基数,教导处和级部评价导师指导学生成绩提高情况,成绩与导师工作评价、教师考核挂钩。最高奖励3分。

4、导师的工作列入学校管理常规的一部分,导师的全部活动都要认真作好记录,导师按要求及时、认真地填写好《导师工作手册》。学校组织教学常规检查时一并进行,纳入教师教学常规考核中。

5、学生发展共同体的反馈评价。教导处对教师每学期期末考核一次,共同体对导师满意率达100%得1分,90%以上得0.8分,80%至90%得0.6分。

6、在对导师的考核中,凡对学生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或学生对导师不满意的,每有一人次扣导师1分,扣满5分为止。

十、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学生发展共同体与全员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共同体与导师制工作的领导、实施、评估工作。教导处、级部和大队部具体负责实施的日常工作,做到领导到位,分工负责,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南尚小学“学生发展共同体与全员导师制”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杨 勇 副组长:高 亮

成员:于永林

屈宗诗

闫 鹏

阴 猛

吴立平

育人导师工作手册 篇7

一、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中情感元素的缺失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 在教育过程中, 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德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做, 理智告诉人们用什么方法去做, 而情感则告诉人们愿意怎样去做。

1.学生渴望导师的真情关怀

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求职的艰难、家长的期望、个人的发展等各种问题, 他们经常感到彷徨、失落与迷茫。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非常需要有人能够倾听他们的心声, 能够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心理疏导。 因为情感的孤独、沟通的焦虑、成长的烦恼经常令他们无所适从, 渴望能够得到真诚地指导, 从而以合理的方式释放。 然而, 他们对于多数指导教师毫无情感的“说教式”的指导方法却感到极其厌烦, 尤其对于走过场、做样子的“领导型”指导方式非常抵触;对于敷衍塞责、蜻蜓点水的“应付型”指导方式更是形成逆反心理, 从而造成师生感情的对立, 结果是根本达不到导师工作应有的指导效果。

2.导师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 师生双向沟通发生阻塞的结症所在就是缺乏情感。由于情感元素的缺失, 使得导师的指导工作失去了人情味。导师经常消极、生冷地控制着整个指导过程, 即使苦口婆心地劝说学生, 他们也未必领情, 因为隔靴搔痒的指导效果满足不了学生们心灵深处的情感需求, 师生交往的心理落差由此加大, 心理距离由此拉大, 出现隔膜、猜忌, 导致双方产生误解, 甚至矛盾, 师生间成了相互熟悉的陌生人, 导师的工作效果自然收效甚微。导师应该深刻地了解情感沟通的内在规律, 掌握情感沟通的方式和技巧, 以免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抵制情绪, 要让他们感受得到导师的真诚与关爱, 建立持久的情感纽带, 消除不良情绪和心态, 以免积怨太深发生恶变。

二、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中情感元素的注入

在“导师制模式”下, 师生间的“导学关系”需要倾注的三个情感元素分别是热情、激情、友情, 它们是导师与学生间情感认同、情感建立、情感交流这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推动要素, 也是情感注入的三个节点。

1.热情是导师工作情感认同的切入点

导师的指导热情直接影响到学生主体的内心感受, 热情是导师开展工作并获得学生情感认同的切入点, 是导师个体能否获得学生情感接受的关键, 也是师生建立互信的桥梁和纽带。 导师的热情是其参与指导活动, 以及对待活动主体即学生的一种内心真情实感的外在流露, 折射出的是一种慈爱、一种态度、一份责任。导师的热情表现在:指导全程充满爱心, 对学生的进步给予真诚的关切, 倾注满腔的热情, 视帮助学生成长为己任和天职, 把火一样的温暖无私地奉献给他们。 导师的热情如果能够充满浓浓的情谊, 借此就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能够滋润学生心灵深处的荒漠, 能够开启他们积蓄已久的力量源泉。无精打采、爱搭不理的冷漠态度自然得不到学生们的情感呼应, 导师工作自然很难开展下去。然而, 导师的热情却能够唤起学生的热情, 能够获得他们的倾情配合与积极互动, 预期的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2.激情是导师工作情感交流的共鸣点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和情绪体验, 在激情的支配下, 每个人都能从身心中释放出蕴含已久的巨大潜能。导师的每项工作都离不开激情的引发与点燃, 从大学生活的适应性引导、专业前景的展望, 再到职业生涯的规划、理想信念的追寻等, 每项指导内容无不牵涉到情感的激励与情绪的感染。 学生的激情来自于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学生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体, 但是他们的激情有时会处于半枯竭状态, 导师的职责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兴奋点, 激活他们沉睡、甚至冷漠的情感世界。教师的激情来自于对导师工作的特别感动与兴奋, 来自于对学生主体的深情期待和无限热爱。师生激情之所以能够产生共鸣, 是因为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就是心与心的碰撞、良好情绪的感化过程, 师生间的交流已经形成非常友好的界面, 导师在准确掌握了学生情感的脉搏和节奏的基础上, 保持与之合拍并切同步, 从而找到合集与交集, 在交汇处形成共鸣, 至此, 导师工作的开展就拥有了雄厚的情感基础。

3.友情是导师工作情感建立的突破点

师生间的友情已经成为导师开展工作所必须建立的重要感情基础。友情能够滋润心灵、温暖心田, 能够搭建温馨的港湾和情感归宿。但是友情建立的前提是学生已把导师视为良师益友,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学高”与“身正”是良师的两个硬性指标, 真情与爱心是益友的两个软性指标, 不是所有的良师都能成为学生的益友, 甚至普通朋友可能都做不成, 因为朋友身份的确认完全来自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认可, 所以每位导师都应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亦师亦友的双重角色, 这既是学生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期盼, 也是导师指导工作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每位导师都应努力并争取打开每位学生心灵围城的坚固城门, 让他们敞开心扉, 沐浴友善的阳光。如果学生能在QQ群里主动加导师为好友, 这就是学生对导师朋友身份的一种认同, 说明导师在“组织”上已经成为学生们交际圈中的成员, 学生从心里已经消除了对导师的抵触情绪和戒备心理, 并从被动转为主动来求得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师生交流的方向和性质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导师工作的开展已经具备了一个友好而充满情谊的平台。

三、导师制下师生关系中注入情感元素的关键

尊重、真诚、魅力都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在情感的交流上, 学生需要尊重;在心灵的体验上, 学生需要真诚;在情商的外化上, 导师需要塑造完美的个人魅力。

1.尊重是学生情感的需要

尊重的渴望来自于苦闷而持久的情感饥渴, 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人的尊严产生于内心的敏感地带, 一旦遭到挫伤便以数百倍的力量来捍卫, 并且与人的价值、自信、动力和愉悦等要素息息相关。学生是具有主体意志和思维的独立个体, 他们的独特个性都应该得到尊重, 用尊重去善待和塑造学生, 教师职业才能成为最感动人心的崇高职业。师爱不是施舍, 而是对人格的尊重、对情感的抚慰, 敬畏人格是体现导师高尚师德之所在。 倡导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满足个体需求,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得到强化与升华, 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然而, 教师的尊严却不是来自主观感受, 而是来自学生情感与道德的评判。另外, 尊重不但关乎情感, 而且还关乎法律, 从法学角度分析,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 有受教育的权利, 导师和学生作为人的存在, 在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都是有尊严的人, 导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实施依法指导。

2.真诚是滋润心田的甘霖

导师与学生的流畅沟通需要真诚来疏导, 需要信任来为继, 真诚就像一股清泉倾泻在一片干涸的心灵家园里。真心实意并且坦诚相待是从内心深处感动学生的善举。导师用真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 以此博得他们的好感, 继而建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这份深情宛如一缕温暖的阳光, 融化了冻结在他们心中的坚冰。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说过, 当人际关系缺乏真诚时, 交际圈里的人就不可避免地患上相互猜疑的心理疾病, 但是仁爱之心却是一剂对症的治愈良药。真诚实质是一种无私的爱, 这份高尚的爱如果播撒在学生们的心田, 秋季就能收获美丽的希望。在校园里, 爱生、爱师、爱校、爱国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 严慈相济的爱已经在心灵孤岛的周围筑起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这道风景展示给人们的是: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 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

3.魅力是导师情商的外化

导师的人格魅力在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它是导师情商的外在表现, 它承载着导师的丰富情感。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 亦称情绪智力, 是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导师的情商主要表现在能够理性管理自身情绪、激励自我、激励学生、能够辨识学生情绪、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人格魅力是导师在实践中凝练并升华出来的一种内在、持久、强大的吸引力, 其中个人的魅力元素包含个性、学识、能力、风度等各个方面, 是导师综合素质的全面展现。导师的魅力之所以重要,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学记》有句古训道出了其中的原委:亲其师而信其道, 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 进而行其道, 乐其道。导师若想让学生接受其指导, 首先必须使学生认可并接纳导师本人, 心悦则诚服, 言听则计从;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导师要注重修炼内功, 提高综合素养, 魅力四射是师生双方都期盼的导师应该具备的理想状态。

四、结语

导师制模式下师生关系的情感元素分析远非仅注重热情、激情、友情等元素就能全部解决的, 应该采取多项措施, 比如: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制定配套的考核标准、建立畅通的反馈信息渠道、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等等, 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 才能把导师制的改革进程向纵深的方向推动。

摘要:在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导师制育人模式”的过程中, 做兼职导师工作的授课教师与其指导的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尤其要把情感元素植入其中, 导师工作才能扎实地开展而不走形式。本文主要从师生关系中情感元素的缺失和注入, 以及注入的关键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最后提出建议, 推行导师制的教学改革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为其保驾护航。

关键词:导师制,情感元素,热情,激情,友情

参考文献

[1]车丽萍, 秦启文.管理心理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11:110~116.

[2]赵广海.导师制:为学生成长护航[J].辽宁教育, 2011, (09) .

上一篇:学校阅读推广活动总结下一篇:员工军训心得体会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