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的爱国小故事 精选历史故事

2024-08-26

中国名人的爱国小故事 精选历史故事(精选7篇)

中国名人的爱国小故事 精选历史故事 篇1

让他牧公羊,条件是公羊产崽了,才让他回。等于是终身监禁。二是绝粮。禀食不至,不供应粮食。三是只身一人。将苏武的随从全部打发到别的地方,只让他一个人去。在茫茫草原上,只有他一个人。四是牢记使命。这是最让人感动的。

杖汉节牧羊,持着汉使节的特殊汉节无论是走着还是卧着,都拿着它。这表明始终不忘自己的出使使命。苏武出使缘于意外:元封四年,匈奴派了使节来汉,这是有地位的人。来到后,得了病。汉武帝派人治,可惜死了。

然后汉中央政府就派了路充国作为汉使带着许多礼物护送他的尸体回去,匈奴误以为是杀了使节,就扣留了路充国。汉做到了仁至义尽。双方互相扣了十几批使节。使节往来就出现了意外。怎么解决?老单于死了,新单于继位后,害怕汉朝。这种情况下,释放了善意,将扣留的使节全部放了回去。

汉武帝感激这种善意。所以就派苏武出使匈奴,带了许多礼。这是他出使的重要原因。到了后,出现了第二个意外。公元前1苏武带了张胜、常惠等出使,到了匈奴后,发生了意外。匈奴内部在酝酿内乱。这是一个投降匈奴的汉人卫律,手下不满意,还想再回汉朝。被缑王和虞常利用了。缑王是昆邪王的姐姐的儿子,本投降了汉朝,后被俘,投降了匈奴。

他们借用这批人想发动内乱,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带着她来汉朝。苏武出使前,这事正在酝酿。苏武到达后,张胜与虞常本是好友,二人见面了。虞常说了想法。母亲与弟弟还在汉朝,希望能奖赏母亲与弟弟。张胜处理不谨慎。

本是来答谢好意的,遇到这种叛乱,不能介入。结果张胜答应了虞常的要求,意味着介入了这场叛乱。一个月后,匈奴单于外出打猎,发动叛乱的缑王和虞常觉得是机会,就劫持了单于的母亲,结果就在事件的前一夜,七十人中有一个人告密了。单于是去打猎了,但是子弟立即调兵打仗了,缑王与其他人战死,只有虞常活捉了。

张胜感到惊恐了。在害怕和担忧的情况下,才向苏武报告了这事。苏武也紧张了。想自杀,常惠等人劝阻了。苏武的第一反应就是自杀,这是为了保全国格。果然发现了这事,单于就召集人们商议想全部杀掉他们。左伊秩訾出来说话了。不能杀,叫他们投降。

面对逼降,苏武威武不屈:单于就派卫律召苏武来受审。引佩刀自刺。卫律赶快急救。救过来后,审判不下去了。张胜常惠等人将他送了回来。单于觉得他太有气节了,日夜派人去间候。抓了张胜。不久,苏武的伤好了。单于让审判虞常张胜,让苏武旁听。想逼着他投降。过程中,当着苏武的面,先杀了虞常,逼迫张胜,“当死”,判死刑。如果投降可以免死。张胜一看,吓瘫了。

卫律走到苏武的面前,“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一句话顶了回去。本无谋,又非亲属,凭什么相坐?武不动。苏武坐在那儿纹丝不动,几乎没有害怕的神色。卫律说,当年我自己投降的时候,也不甘心,现在我也是享尽荣华。你为什么不投降呢?苏武“武不应”。卫律再劝他,要不听我的,将来想见我都见不到。

苏武对着卫律说,“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根本不想再见到你。卫律没有逼降成功。苏武还指责卫律,你挑起汉匈的矛盾,必然引起大的麻烦。匈奴的大难会从你开始。最终卫律报告了单于。单于听说后,越发想迫使苏武投降。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囚禁他,断了饮食,天上下着雪,苏武就靠坐垫上的毡毛吃。匈奴惊认他为神人。旧相识李陵最后的劝降:李陵劝降苏武说了五个方面。第一是忠义无法显现。你再忠于汉,再忠于使命,也没人知道。付出没有人知道的。李陵不知道被班固记录了下来。

第二是你哥哥因为汉武帝死了。第三是你弟弟也因汉武帝死了。你弟弟伴随汉武帝去祭祀,路上两拨人抢船,你弟弟奉命追杀凶手,没追上,害怕自杀了。第四是你母亲故去了,妻子改嫁了。第五是你妹妹和儿女杳无音信。五个方面,比卫律的逼降更有杀伤力。这是攻心术。

苏武听说后,回答的是,我做的一切都心甘情愿。一家人没什么功德,是靠着陛下提拔,封侯做将军。我为君死犹如子为父死。子为父死,无所恨也。这样的回答斩钉截铁。李陵还跟苏武说,还是听听我的劝吧。坚持不降,没有意义。苏武回答的是,自己觉得死了许久了,要逼我的话,我就当面死给你看。

这话让李陵感动羞愧。李陵只能无功而返。不久,他又来了,带来了新消息,确凿的消息说,你的国君汉武帝听说死了。这实际是告诉他再坚持真的没有意义。向南嚎哭。呕血,哭到血都吐出来。早晚都哭,一哭哭了几个月。这充分体现了苏武内心中忠于使命忠于国君忠于民族忠于国家最本质的四个方面。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几年,汉匈关系缓和了。西汉向匈奴提出归还苏武。匈奴单于还不想还,谎称苏武死了。又出了意外。张胜投降了,常惠想捎话给汉天子,让看守和他一起去面见汉的使节,说苏武还活着,在北海牧羊,再见到匈奴单于时,射下大雁,腿上写着苏武在北海牧羊。使者责备单于。我们天子打猎时,打下了这封信。匈奴单于傻了。只好承认苏武活着,最终同意苏武回国。

永远不老的爱名人故事 篇2

1998年,以他女儿的名字命名的“罗宾·布什儿童诊疗中心”成立以来,救助了成百上千的白血病儿童。

2004年,他以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庆祝自己的八十大寿——在3900米高空表演跳伞,募捐资金以救助更多白血病患者。自1998年罗宾·布什儿童诊疗中心建立以来,他已经为罗宾·布什儿童诊疗中心筹集了5000多万美元的资金。

2013年,89岁的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并没闲着。有一天,他突然剃了个光头,他朋友的孩子罹患了白血病,因接受化疗掉光了头发,于是他也加入了光头行列,以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病痛。他抱着患病的孩子说:“我们都是天生的光头党,小宝贝,你要好好治疗哦。”

历史名人故事精选 篇3

后人读史,常被历史的尘埃困扰。就比如李莲英吧,留给人们一般的印象,不外是“坏蛋”一个。然本文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李莲英。 李莲英(1848-1911),是清朝著名的宦官。自9岁入宫到61岁离宫,凡52年,几乎伴随了慈禧的一生,参与了辛酉政变、戊戌政变等与慈禧有关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因为慈禧的臭名昭著,加上自身存在敛财等许多问题,李莲英几乎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本着读史明智,不因人废言的态度,细细考察他实际掌管清廷后宫长达30年的历史岁月,在服务之道上却也不乏可圈可点、可资借鉴之处。

精通业务,成为宫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清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各种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礼仪制度严谨完备,定制极其严明。这从宫廷筵礼仪中可见一斑。清代宫廷不仅对皇帝饮膳、筵宴设立专档,还将重要的筵宴定为制度,如除夕、元旦、端阳、中秋、重阳、冬至等宴列为法定宴日。法定宴日的礼仪极其繁琐。比如乾隆二年除夕,自下午两点开始摆设宴席:乾清宫正中南向座北摆皇帝金龙大宴桌,左侧面西座东摆皇后金龙宴桌,下面东西一字排开摆设内廷主位宴桌。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另设陪宴若干桌。三点半左右,乾清宫两廊下奏中和韶乐,乾隆帝御殿升座。乐上,后妃入座,筵宴开始。首先进热膳。先送皇后汤饭一对盒,接着送内廷主位汤饭一盒,各用份位碗。再进奶茶。后妃,太监总管向皇帝进奶茶。皇帝饮后,才送皇后奶茶及内廷主位奶茶。第三进酒馔。总管太监跪进“万岁爷酒”,皇帝饮尽后,就送皇后酒,妃嫔等位酒。最后进果肴。先呈进皇帝,再送皇后、妃嫔等。宴毕,皇帝离座,女乐起,后妃出座跪送皇帝还宫后,才各回住处。礼仪制度无小事。清律还规定,如果“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重的还会降级、丢官甚至判刑。

可见,要想在后宫混得好,仅靠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李莲英就是宫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虽然读书不多,却心思灵巧,并勤于学习,对于后宫礼仪、事务颇为精通,像祭祀大典、皇帝“大婚”等大型活动,宫中物品的陈设位置和礼仪程序,无不烂熟于心。李莲英又善于统筹协调,安排调拨,宫中大事都能完成得很出色。他接任总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即为同治帝筹办婚事,通过精心部署,婚礼办得异常壮观,得到了慈禧的夸赞。后来,宫里的太监遇到难题都会向他请教,甚至王公大臣家有什么喜事,特别是慈禧要“临幸”时,往往都请他前来指点礼仪和布置,以讨得慈禧的欢心。

“事上以敬,事下以宽”

李莲英对他服侍的主子慈禧太后,忠心耿耿,细心周全,真正做到了患难与共。《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记载: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李莲英都会派太监或当面向慈禧问候。患难之时最能见真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在仓皇“西狩”的路上,李莲英对慈禧更是“呵护”备至。一次暴雨过后,路面极滑,在慈禧的骡车即将翻入深山之际,李莲英挺身而出,用身体拦住了下滑的骡车,不顾生命危险使慈禧脱险,而且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仍不忘询问慈禧的安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面对这样的服务,慈禧怎能不感动?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 篇4

在印度马德里东北部的朱木拿河畔,有一座坟墓,墓主人叫甘地。

甘地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他急匆匆地踏上车门,不小心一只脚被车门夹了一下,鞋子掉在了车门外。火车启动后,他没有犹豫,随即将另一只鞋脱下来,也扔出窗外。

一些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甘地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而不是一只鞋。”

甘地被当地人尊称为“圣雄”。

是啊,一个人能随时随地想到那些需要关爱和帮助的人,他不是圣人是什么?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想这样做,世界一定会像春天般温暖!

【人生可贵“退堂鼓”】

她在音乐方面独具的天赋和他人难以企及的家学,似乎没有人能够轻易地否认。

小时候素有“神童”之誉的她,从小就跟着当小学音乐教师的母亲弹钢琴,4岁时就开了第一个独奏音乐会。不但学习成绩极其出色,跳了两次级,而且还把网球和花样滑冰玩得特别出色。16岁时,进入丹佛大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她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

梦想是人生的羽翼,梦想是成功的酵母,人生因梦想而绚丽多姿。在梦想之灯的温暖吸引下,在优越天赋的滋生下,大家都相信过不了几年她就会成为乐坛翘楚。

可是,出人意料地是她打起了“退堂鼓”,开始了崭新梦想的破冰之旅。原来在的阿斯本音乐节上,她受到了打击。“我碰到了一些11岁的孩子们,他们只看一眼就能演奏那些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她说,“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内基大厅演奏的那一天了。”于是,她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并发现了新的目标———国际政治。“这一课程拨动了我的心弦,”她说,“这就像恋爱一样……我无法解释,但它的确吸引着我。”她从此转而学习政治学和俄语,并找到了她一生追求的事业。

这个美国女孩名叫康多莉扎·赖斯,出生于1954年11月14日。不久前,她被提名接替辞职的国务卿鲍威尔,她被媒体称为华盛顿“最有权力的女人”。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世界100位影响力的女性,赖斯名列榜首。甚至有人大胆预测,她有可能在20xx年当选总统。

梦想之神在自己的心头伫立了十余年,虔诚地守望了十余年,可突然一天只因为一群孩子的出色表现而訇然倒塌。还有比亲手埋葬自己的梦想更让人痛彻心腑的吗?别人愈觉的不可思议,也愈发沉淀出赖斯难得的清醒和独立的判断:人最可贵的不是发现自己的优点,而是能够精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使之消弭于无,不让它成为人生的障碍。如果赖斯执着于职业钢琴家的梦想,也许最后只能成长为一位庸凡的钢琴匠而不是钢琴家。正是可贵的“退堂鼓”,让她寻到了人生的支点,痛苦的化蛹为蝶的人生历程,如凤凰浴火般获得了美丽的新生。

执着于人生的梦想,是一种勇气、智慧和积极。但埋葬旧的梦想,告别旧的自我,孕育新的梦想,追逐新的自我,彻底地否定自我,这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甚至需要壮士断腕般的激烈。人生可贵“退堂鼓”,不是消极的退缩、坐标的摇摆,而是积极的突围。有时不敢轻言“退堂”,只是因为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甚至人生的坐标茫然无知,只得无助地固守罢了。

【哪怕仅是一点微光】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l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美国诗人郎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英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惟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的经典。

他就是华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英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名人励志故事精选 篇5

在牛顿的一生中,母亲的这个祷告对于他的个性与信仰有很深刻的影响。他经常思索母亲当年的祷告——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

1661年6月,牛顿进入剑桥大学。牛顿是个穷学生,母亲存的钱只够付学费,他必须为老师做实验助手,才能赚取生活费。如此无意中,牛顿接近了当时剑桥的优秀教授,承袭了这些教授一生的研究精华,成就了他后来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好学的牛顿在剑桥大学不但不浪费任何资源,还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好老师。亨利·摩尔是影响牛顿科学与信仰最深的老师。摩尔教授是数学家。摩尔以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敏锐直觉,一下子就发现牛顿的不同。他发现牛顿在每学期开学以前,先利用假期,将上课要学的所有课本都看完,等到上课时,牛顿已经在看比那门课更进阶的研究报告了。牛顿自己也写道:“当我走进教室上课时,常发现对上课内容的了解深度,已经超过了我的老师。”这种读书法会令一般老师倍感压力,摩尔却把牛顿找来,给他程度更深的书,并且让自己的1800本藏书成为“随时向牛顿开放的图书馆”。同时,摩尔长期为牛顿支付生活费。

1664年,牛顿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己的研究。他首先用三棱镜研究光的结构,发现光的分光有不同的折射率。1665年至1667年,英国发生可怕的黑死病,死了许多人。大学宣布停课,政府下令所有人不准离家远行,以免感染或传播黑死病。在这段时间,牛顿由无穷等比级数的解法里创立了微积分。

事后有人问牛顿,为什么他能够有这么伟大的发现,牛顿答道:“我始终把思考的主题像一幅画般摆在面前,再一点一线地去勾勒,直到整幅画慢慢地凸显出来。这需要长时间的安静与默想。”

牛顿对科学的思索与他的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常在信仰的思索里想到科学,在科学的思索里想到信仰。1666年,他开始思索地球在轨道上的运转,并且计算运转时的重力与离心力的关系。1669年,他在笔记上写下他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数学名人故事精选 篇6

祖冲之生平个人简历

祖冲之,429年(南朝宋元嘉六年)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西晋末期,北方发生大规模战乱,祖冲之的先辈从河北迁徙到江南,并在江南定居下来。祖冲之就出生在江南,其祖父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亲祖朔之做“奉朝请”,学识渊博,常被邀请参加皇室的典礼、宴会。

祖冲之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爷爷给他讲“斗转星移”,父亲领他读经书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奋,使他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特别是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

早年经历

祖冲之曾在著作中自述说,从很小的时候起便“专功数术,搜烁古今”。他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都搜罗来进行考察。同时,主张决不“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人陈腐的错误结论之中,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每每“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由于祖冲之博学多才的名声,被南朝宋孝武帝派至当时朝廷的学术研究机关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后来又到总明观任职。当时的总明观是全国最高的科研学术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总明观内分设文、史、儒、道、阴阳5门学科,实行分科教授制度,请来各地有名望的学者任教,祖冲之就是其一。在这里,祖冲之接触了大量国家藏书,包括天文、历法、术算方面的书籍,具备了借鉴与拓展的先决条件。

潜心科学

461年(南朝宋大明五年),祖冲之担任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的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吏、公府参军。祖冲之在这一段期间,虽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继续坚持学术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冲之把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法的优劣进行讨论,最终,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年)改行新历。

464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冲之被调到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东北)作县令。之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从这时起,一直到南朝齐初年,他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出了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发明了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和“木牛流马”、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还设计制造过漏壶(古代计时器)和巧妙的欹器。

晚年生活

祖冲之的晚年,正值南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祖冲之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着重研究文学和社会科学,同时也比较关心政治。

494年(南朝齐隆昌元年)到4(南朝齐建武五年)之间,他担任长水校尉的官职。当时他写了一篇《安边论》,建议政府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增强国力,安定民生,巩固国防。齐明帝看到后想令他“巡行四方,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后因南齐的统治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再加上南北朝之间的连年战争,祖冲之良好的政治主张无法在国家内部施行,更无法实现了。

5(南朝齐永元二年),这位卓越的大科学家去世,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天文历法心血之作《大明历》在5(梁武帝天监九年)才以《甲子元历》之名颁行。

数学史上的创举——“祖率”

祖冲之算出圆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祖冲之因此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7位的科学家。祖冲之还给出圆周率(π)的两个分数形式:22/7(约率)和355/113(密率),其中密率精确到小数第7位。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推算值,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后人将“约率”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圆周率的应用很广泛,尤其是在天文、历法方面,凡牵涉到圆的一切问题,都要使用圆周率来推算。如何正确地推求圆周率的数值,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古代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研究也很早。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就提出径一周三的古率,定圆周率为三,即圆周长是直径长的三倍。此后,经过历代数学家的相继探索,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日益精确。

东汉张衡推算出的圆周率值为3.162。三国时王蕃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为3.155。魏晋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将圆周率的值为边长除以2,其近似值为3.14;并且说明这个数值比圆周率实际数值要小一些。刘徽以后,探求圆周率有成就的学者,先后有南朝时代的何承天,皮延宗等人。何承天求得的圆周率数值为3.1428,皮延宗求出圆周率值为22/7≈3.14。

祖冲之认为自秦汉以至魏晋的数百年中研究圆周率成绩最大的学者是刘徽,但并未达到精确的程度,于是他进一步精益钻研,去探求更精确的数值。

根据《隋书·律历志》关于圆周率(π)的记载:“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法,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祖冲之把一丈化为一亿忽,以此为直径求圆周率。他计算的结果共得到两个数:一个是盈数(即过剩的近似值),为3.1415927;一个是朒数(即不足的近似值),为3.1415926。

盈朒两数可以列成不等式,如:3.1415926<π(真实的圆周率)<3.1415927(盈),这表明圆周率应在盈朒 两数之间。按照当时计算都用分数的习惯,祖冲之还采用了两个分数值的圆周率。一个是355/113(约等于3.1415927),这一个数比较精密,所以祖冲之称它为“密率”。另一个是22/7(约等于3.14),这一个数比较粗疏,所以祖冲之称它为“约率”。

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他的研究适应了当时生产实践的需要。他亲自研究度量衡,并用最新的圆周率成果修正古代的量器容积的计算。古代有一种量器叫做“ 釜 ”,一般的是一尺深,外形呈圆柱状,祖冲之利用他的圆周率研究,求出了精确的数值。他还重新计算了汉朝刘歆所造的“律嘉量”, 利用“祖率”校正了数值。以后,人们制造量器时就采用了祖冲之的“祖率”数值。

数学杰作《缀术》

祖冲之写过《缀术》五卷,被收入著名的《算经十书》中。《隋书》评论“学官莫能究其深奥,故废而不理”,认为《缀术》理论十分深奥,计算相当精密,学问很高的学者也不易理解它的内容,在当时是数学理论书籍中最难的一本。

在《缀术》中,祖冲之提出了“开差幂”和“开差立”的问题。“差幂” 一词在刘徽为《九章算术》所作的注中就有了,指的是面积之差。“开差幂” 即是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的差,用开平方的方法求它的长和宽,它的具体解法已经是用二次代数方程求解正根的问题。而“开差立”就是已知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的差,用开立方的办法来求它的边长;同时也包括已 知圆柱体、球体的体积来求它们的直径的问题。所用到的计算方法已是用三次方程求解正根的问题了,三次方程的解法以前没有过,祖冲之的解法是一 项创举。

《缀术》还曾流传至朝鲜和日本,在朝鲜、日本古代教育制度、书目等资料中,都曾提到《缀术》。

《宋史·楚衍传》中说“于《九章》《缉古》《缀术》《海岛》诸算经尤得其妙。天圣(1023-1031)初造新历”。

人物事迹

历法之争

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祖冲之把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法的优劣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祖冲之遭到了以戴法兴为代表的反对,祖冲之著《历议》一文予以驳斥。在“历议”中,他写下了两句名言:“愿闻显据,以核理实”,“浮辞虚贬,窃非所惧”。为了明辨是非,他愿意彼此拿出明显的证据来相互讨论,至于那些捕风捉影无根据的贬斥,他丝毫也不惧怕。戴法兴认为,历法中的传统持续下来的方法是“古人制章”、“万世不易”的;他责骂祖冲之是什么“诬天背经”,认为天文和历法是“非凡夫所测”、“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的。祖冲之却大不以为然。他反驳说,不应该“信古而疑今”,假如“古法虽疏,永当循用”,那还成什么道理!日月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精密的观测和研究,孟子所说的“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刻苦求精

在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 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 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来表示各种数目,叫做筹算法。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以留在 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只能用笔记下计算结果,而无法得到较为直观的图形与算式。因此只要一有差错,比如算筹被碰偏了或者计算中出现了错误,就只能从头开始。祖冲之为求得圆周率的精准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 50 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

数学名人故事(二)

马其诺防线上的数学家多布林

文森特·多布林是一位年轻的法国士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勇捐躯,但却被誉为数学天才。这是因为他在马其诺防线服役时,写下了不朽的数学手稿。

多布林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当反犹浪潮席卷第三帝国时,他和家人从柏林逃到了法国。1938年,年仅23岁的多布林成为巴黎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数学博士,不久便担当了整个巴黎地区同龄人的数学导师。那时他所进行的概率理论的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整个欧洲最前途无量的数学研究项目。他原本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数学家,但希特勒入侵法国,使得他的数学生涯于1940年悲剧性地中断了。面对入侵的德国军队,多布林决心奋起抗争,而不是苟且偷生,他参加了法国陆军,成为一名普通的士兵。

多布林随身携带着他的研究论文和即将完成的定理上了前线,驻守马其诺防线。在战争最初的几个月中,上司特许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继续数学研究。1940年夏,德军粉碎了法军的抵抗,多布林所在的步兵团也面临着灭顶之灾。当其他士兵纷纷后撤时,多布林自愿与两名战友留下,抵抗即将到来的德军。6月21日,当德军马上就要占领阵地时,多布林开枪自杀,宁死不当俘虏,年仅25岁。他弟弟克劳德回忆道:“幸运的是,多布林在德军攻占阵地之前,焚烧了身上所有的研究论文,以免落入德军之手。他不能容忍德国人剽窃他的思想。”

战后,多布林的名字很快便被人们遗忘了。然而在他英勇捐躯半个世纪后,法国科学院的一位官员偶然发现多布林早在1940年2月,就依据一种可追溯到路易十四时期的密藏规则,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悉心保存了起来。他用一个信封把自己演绎数学理论的手稿密封,藏在了科学院的地下室中。按照密藏规则,该信封必须经过作者本人许可方能拆封,万一作者本人辞世,就必须在自收藏之日起100年后方能开启。这样,多布林的论文手稿要到2040年才能公之于众。但在法国科学院院士和世界各国数学家多年的游说下,其弟克劳德终于在夏天,同意打破这一陈规。

于是,多布林在阿登省作战时所写下的数学手稿,就此重见天日。这确立了这位年轻士兵作为现代数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和当代概率理论的创始人的地位。这在法国知识界引起了一场轰动。法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一期特刊,刊载了多布林手稿的全文,“以示对天才的敬意”。

据法国杰出的数学历史学家伯纳德·布鲁说,多布林的论文弥补了二战前的《数学分析》和日本人20世纪50年代在概率理论方面的进展所留下的空白。多布林的研究涉及到应用数学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他预见到那些易受无规律干扰的事物的运动规律,例如粒子在诸如水这样的流体中的运动等。

约尔教授是第一个见到多布林手稿的人。他说;“我相信多布林知道,他在这场战争中将在劫难逃。你会注意到,他尽可能少地留下书面的东西。他清楚地知道,他所从事的是那个时代最有前景的数学研究工作,但可惜来日无多,但他记下了自己所思索的尚未完全成形的数学方面的成果。”

克劳德说:“我与哥哥在一间屋子中同住了,我了解他的梦想和志向。尽管60年后他才被人们所承认,但依然使我感到高兴。多布林是一个认真而有天赋的人,他不允许任何事情使他分心,即便是上前线打仗也不能转移他的注意力。虽然我对数学一无所知,但我始终为我的哥哥骄傲和自豪!”作为一位数学家,多布林无疑是位难得的天才人物,但作为一名战士,多布林仅仅是一名战士而已。多布林的遇难,是整个数学界的悲哀!历史也许会说:数学家多布林,不应该出现在马其诺防线!

数学名人故事(三)

1.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2.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3.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4.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5.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一19,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6.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7.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8.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9.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小时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高斯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一年,高斯9岁。

10.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

数学名人故事(四)

陈景润特别喜欢读书,一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么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直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来,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现在,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天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

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么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可是没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可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么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马上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

“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

党委书记马上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马上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诱发帕金森氏综合症。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逝世,终年62岁。

数学名人故事(五)

数学名人小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名人创业故事汇精选 篇7

1937年,日本侵华时,当时八岁的吕志和随父逃难至香港,中学毕业后他已开始学习营商,协助经营家族的食品批发和制衣厂。及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吕志和在困难的环境中显露做生意的本领,三年间赚了数百万元日本军票,战败的日本不肯赔偿,军票成了废纸;对当时不足二十岁的吕志和来说是一次挫折,但他咬紧牙关并不气馁,在家人的支持下,凭坚强意志力从头再起。及后数年,他跟随姨丈学懂了汽车修理技术,以创业为志愿的吕志和,早年在旺角西洋菜街经营售卖及批发汽车零件,逐渐累积资本。

吕志和发现自己与父亲在性格上有差距:父亲并非生意人的料,他喜欢一种清静悠闲的生活,而吕志和则喜欢挑战及创业。才十三、四岁的吕志和,看到在日军占领期间,香港食品短缺,便萌发了做食品生意的念头。于是他向父亲借了些资金,与祖母、母亲合作,经营食品批发生意。日军占领期间,香港的食用油及面粉十分紧缺,而做食品,油及面粉是必需品。吕志和发明了以沙河粉制造鸡蛋马仔,用木薯粉做粉皮的方法,在三年多时间里,赚到了几百万的“军票”(日军占领香港时期发行的货币),合近千万港元。依吕志和的主张,要将这些钱用来购买当时十分便宜的房地产物业,但遭吕金铨反对。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军迅速走向失败,这些“军票”一夜之间便一文不值。吕志和遭遇了做生意以来的首次挫折,失去了一次发财的机会。

抗日战争之后,吕志和见食品生意利不大,便随姨父学习汽车修理技术,了解机械知识。他对机械的知识便是在此时奠下的,这对他后来做机械生意十分有益。在学习汽车修理的同时,吕志和注意到汽车零配件的价格变化很大,他意识到这又是一个做生意的机会。于是,又和祖母合资,与姨父共同做起了汽车零件的生意。当时正值中国内战爆发,市场上对汽车零件需求正殷,吕志和借此赚了一笔。朝鲜战争爆发后,吕志和密切注意其动向。他依据经验判断,战后必有大量剩余物资出售,如能抓住机会,定会赚上一笔。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竟结识了一位与日本政界谙熟的日本人士,凭着他的关系,吕志和来到日本冲绳,与主管美军剩余物资的官员接上关系,并取得美国领事馆发出的购物批文。条件是不得将这些物资运往中国内地,仅限在香港使用。当时香港由于毗邻内地,故建设需用的起重机、铲土机和开路机等十分紧俏。得知吕志和有批文,多家公司找上门来争购,并愿出使用担保书,银行也乐意开出信用状。

吕志和忆述时曾仍津津乐道地说:“有一次,我包了一条船,满载机械和二百多辆吉普车,总值数百万元,这在当年是个不小数目,一船水货获利以数倍计。”吕志和那个时候才二十七岁。经营这些国际贸易生意,不仅为他累积了一定的财富,亦令他认识了一班富豪好友,包括同样是靠韩战禁运而发达的霍英东。霍氏於韩战结束后经营有荣,从事建筑、船务以至海沙生意,其间向吕志和购入机械。

吕志和成为“石矿大王”始自1957年。当时他为香港一 石矿场老板订购了一批开山机械,恰在此时,吕氏了解到香港建设发展很快,对砂石需求甚殷。他想,做剩余物资生意已渐无油水,需有长远打算。当年他每次刚买入一批开山机,买主已纷纷前来斟盘,加上手上有开山机,引发他开拓石矿场生意的念头。于是,他将订购的机械留下一半。又用几百万元向港府购买了一个石矿场,开始自己经营起石矿生意,动用开山机正式经营矿务,向客户供应建筑石料、石屎砖以及渠管、水泥、花岗石等。当时香港砂石场大多仍是人工凿石方式开采,工效甚低。吕志和一开始便以机械开采,成本低而效率高,他渐渐在同行业中闯出点名气来。

许多人认为吕志和把巨额资金投入石矿开采是看走了眼,甚至怀疑吕氏以分期付款方式向银行的贷款是否还得起。吕志和不为人言所动。他认为,大矿场便于新型重机械开采,效益更高。且香港经济面临起飞,对建材的需求将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他又于1963年后再度购买了大批采石机械,专注于石矿生意,博得“石矿大王”的称号。1964年,吕氏正式成立了嘉华集团,与父亲一起,斥资一亿六千万元投得秀茂坪安达臣大亚石矿场,拥有石矿场第一区的开采权。由於经营有道,用人得当,经济效益很好。1967年香港受内地影响,**不断,整个商业活动基本陷于停顿,房地产市道也一落千丈,许多建筑工地均停工。此时,吕志和的砂石断了销路,更要命的是,他向太平洋行订购了大批新机械无法付款。幸亏吕志和平时人缘好,太平洋行未逼迫他还钱,否则,破产是在所难免的。渡过这一难关,吕志和的业务慢慢恢复。至七十年代,砂石业一片荣景。1977年,吕志和将嘉华集团旗下的安达臣大亚石矿场安排上市。谁料安达臣的一位董事见市场价位高,便将手中持有的安达臣大亚股份抛售。吕志和对此很失望,伤心之余,他将安达臣大亚部分股权转售给和记洋行。不料“和记”在成为大股东后竟想吞掉整个安达臣大亚,在市场上大肆进行收购合并。吕志和心里十分痛苦,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曾和妻子在太平山顶徘徊了三日,想今后该怎么去做。这以后,吕志和把注意力放在地产业和酒店业上。

60年代开始,吕志和刚过三十岁,以锐利的眼光估计石矿场生意发展的潜力,石矿事业愈做愈大;1977年,大亚石业股票上市,接连升值,从此吕志和的名字与“石矿大王”的美誉连在一起。

在石矿业务上轨道后,吕志和於六十年代乘著香港经济发展,随后进军建材、地产及酒店等行业。本著低调踏实的个性,他没有因为地产市道兴旺而参与投机活动。

1977年,政府推售尖东首幅填海地皮,当时市场对尖东前景 并不看好,认为尖东地区是一片荒地,没有开发前途。吕志和以6,800万元投得。吕志和曾表示,早在70年代初,他就对尖东地区作了调查。发现尖沙咀旧区的发展已达饱和程度,以后要发展只能东移。且所购地皮就在海边,发展酒店业是理想位置。吕志和搜集了足够的资料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凭这些资料说服了香港汇丰银行,取得“汇丰”的支持,为他安排建设贷款。在吕志和的亲自监工下,海景假日酒店仅花了三亿多港元就盖成了。这项目赶上了80年代香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尖东地区发展成香港一个繁荣的地区,吕氏的海景假日酒店身价倍增。上世纪90年代初,该酒店市值逾10多亿元,吕志和拥有其中56%的股权,成为香港以私人而非以上市公司或家族名义控有海景假日酒店唯一的人。

吕志和一手创立的嘉华集团旗下拥有两百多间附属公司,单是酒店已有20间,更成为美国第12大酒店财团,成为新一代的“酒店大亨”。

1987年,吕氏的嘉华集团上市,集资数亿元。同年,吕志和与泰国财团合资以二亿多元购进曼谷市中心一块地皮。五年后,该地皮升值逾六倍。吕氏由海景假日酒店入手,大举进军国际酒店业。他先后在美国的旧金山、凤凰城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购买酒店。在香港,他又在旺角及尖沙咀拥有两座酒店。1991年,吕志和将嘉华旗下的国际筒业公司上市,该公司占有香港混凝土筒业百分之七十的市场。吕志和并于九十年代开始在中国的广州和上海投资,投资额达十二亿港元。此外,他还是鸿基实业、敬德建筑置业的主要股东,拥有香港旺角的史丹福酒店、北角的一幢商业大厦;在美国旧金山,他拥有海港村酒楼、皇冠广场及海景假日酒店等物业。在香港、东南亚及美国,他还拥有100多间控股公司。现任嘉华国际集团主席,东尖沙咀地产发展商联会主席,香港酒店业主商会主席,在香港、东南亚及美国共拥百多间控股公司,经营业务范围包括地产,石矿、酒店、建筑、酒楼,在香港有“石矿大王”之称,其拥有资产约为50亿港元。曾任东华三院主席、仁济医院、英国矿业学会香港分会主席。1986年被委为太平绅士,获MBE勋衔。

,吕志和与美资威尼斯人合资的银河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夺得其中一个赌牌,成为首家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出博彩经营权的港资企业,吕志和因而被誉为新一代赌王。面对新旧竞争对手正面交锋,吕志和相信,银河娱乐作为首间上市的持牌博彩经营商,绝对有足够实力迎战对手及应付任何市场挑战。而早於底,集团已成功在市场上发债6亿美元,显示集团的经营理念获投资者认同,亦同时为集团带来了充足的资金作发展的用途。进入21世纪,吕志和更向澳门的娱乐博彩业进军。

上一篇:我感悟生命的意义作文下一篇:小学英语老师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