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

2024-08-01

教学模式(共8篇)

教学模式 篇1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也就是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你的教学活动进程,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根本性的问题,所以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比较深层次的改革,而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则不一定会触动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这类根本性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既然是一个教学系统,从系统论的观点考虑,几个要素就不是简单地、孤立地拼凑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所谓教学模式正是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不管是文科、理科,是数理化还是语文、历史、地理,只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中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就必定具有这种稳定的结构形式。

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它是解放初期从苏联传来的。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

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决不应忽视这一方面而走到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甚至也忽视教材)的作用。

教学模式 篇2

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掌握更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整个过程都是需要学生的学来进行配合来提高学生个人的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社会学要的人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 “教学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一切活动办法的总和”; (2) 是构成比较完整的有秩序活动方式方法的体系。教学法并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教学对象、教学理论、教学实践还有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的原则等有关授课的一系列问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为升学和未来工作做准备,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在停留在知识的能力还要求人们必须有强健的身体, 所以中学生的体能训练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体育课时一门比较大的课程其中又包括许多小的项目, 在此笔者则针对中学生体育教育的篮球教学展开阐释篮球运动是一项不单单是一个要求自身能力的竞技活动, 它还考验一个人与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型运动。上在近些年来, 篮球以其合作性、娱乐性与健身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进来。篮球逐渐成为青少年交友、健身和释放激情的途径。喜欢篮球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但了解并掌握篮球技能的学生很少, 如何利用体育课程来满足学生对篮球的渴望也就逐渐成为困扰学校和老师的一个问题。篮球教学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独特作用, 在加强学生组织能力、提高体能、改善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塑造人格方面效果显著。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出一大批的篮球骨干力量。我国传统的学校篮球教学活动中, 都把“教授———复现式”的教学模式视为唯一遵循的教学模式, 这种思维严重限制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能动性, 也严重制约教学过程科学化的推进, 造成教学质量减低, 教学氛围不活跃、效果不良的现状。

2、中学篮球的合作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 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显著的优势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美国的斯莱文教授是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 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 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篮球课是一门以篮球和健康的基本只知识与技能以及它们的学习方法为学习内容以肢体和身体锻炼为手段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必修课程。篮球以其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成为现代中学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篮球与合作教学模式相结合就形成了稳定健全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理论, 这一点无论是在理论上的课程设计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在一个科技日益更新的时代下, 国家的教学目标也呈现出多变的迹象, 那么多对应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层变不得, 也必须做到紧随时代的脚步, 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传授技能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模式;二是提高身心发展素质能力的模式;三是培养篮球情感态度兴趣模式。合作教学模式虽然与篮球教学的需要相匹配, 但是合作教学模式的起步较晚应用到篮球的教学中更是时间较短, 所以现阶段的篮球教学模式还只是停留在探索的阶段, 不同地区和教师都有其各自的理解还没能将篮球教学模式提升到理论研究层面上来。

3、中学篮球教学中传统与合作模式的博弈

笔者曾有多年的篮球学习和教授的经验, 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归结如下: (1) 中小学生篮球基础普遍薄弱。部分是因为学生年纪较小, 部分是并重视篮球基础知识的教育, 只把篮球当做一项娱乐的活动。无论怎样都很难实现篮球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样很可能出现教师疲于条条框框的教学, 学生讨厌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 (2) 学生篮球水平存在差异。上面的第一个弊端就会导致每个学生对对篮球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 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明显要强于没接触过或接触很少的同学, 但篮球又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活动, 这样不但给老师授课带进度来一定的影响而程度还会影响一些学生的积极性而促使课堂缺少篮球本该有的活力和激情。 (3) 应试教育忽略体育的重要性。我国的应试教育导致很多学校和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减少体育课次数, 这样就更难完成原本的教学任务, 体育老师只能挑选相对重点和基础的内容教给学生。综上所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体育教学需求。因此, 寻找一种能够适应现阶段体育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的必要。而合作教学模式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 合作教学课堂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 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 要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合作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 学生也不再是传统的学, 而是师生之间成为合作的伙伴。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辅助指导的作用而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其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 还能激发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篮球的技术技能水平, 激发了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刺激学生的发挥学习自主性,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长处同时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总结:合作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 使学生更全面的发展。合作教学注重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起辅助作用, 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真正的参与者, 而非被动的接受的“收容箱”,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同时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更多的同仁可以接受并将这样教学模式发扬下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和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 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更加的严格, 尤其同时具有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大。伴随着新课标课程的改革不断加深, 传统个体灌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在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团队的合作意识越来越得到学校的重视。在这样的一个发展大环境下合作教学模式在国内外逐渐得到了教师的广泛接受并将其发展下去。中学生是长身体的重要时期, 因此对于中学生身体健康与锻炼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中学篮球教学模式为切入点来分析传统和合作模式的利弊。

关键词:初中篮球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学习兴趣,合作意识,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苦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2002.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赖志奎等.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6.

[4]章红兰.运用教学设计手段优化体育教学过程[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5]王子南.合作教学——基于合作的教学创新模式[J].河西学院学报, 2003, (04) .

[6]郭荣美.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03) .

[7]谭军.在新课标下对中学篮球教学的分析和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教学版) , 2010, (02) .

[8]鲍东毅.篮球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4) .

[9]闫德俊.论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取向及建议[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11, (05) .

“教学模式”与“模式化教学” 篇3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不同的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就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很多,很难说哪一种是最好的,也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没有一种模式能适合所有学科和所有教学内容。而且,教学不是一个机械化的行为,不是死板的生产线,同样的教学模式,不同风格的教师使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激情四射的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能效果很好,而遇到冷静严谨型的教师,完全可能情境全无。甚至学生的特点也可能影响教学模式的效果。

教学无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模式,模式要选择。没有完全无用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到处管用的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是指将教学过程模式化,忽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能力的区别,一律采用某一种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程式化的教学行为。很多地区把某一种模式强行大面积推广,导致千人一面、千课一面,这些就是模式化教学的负面效应。

1.模式化教学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应该多元的。比如语文学科,它的教学目标是丰富而多样的,有时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有时是写作能力的提升,有时是人文情怀的熏陶……有时候一节课会强调某一个目标的达成,有时候则是很多目标融合在一起。一味的模式化教学很难兼顾到不同目标的达成。为了完成不同的教学内容,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的课型也是多样的,新授课、练习课、实践课、复习课等等,很难想象某一种教学模式会能适应几乎所有的课型。比如某地要求每一节课均采用“导学——探究”的教学模式,但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探究几乎无法进行下去;再如要求语文教学必须读写结合,戏剧教学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当堂达成、当堂巩固的教学模式有时会很有效果,但如果遇到《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教学时,每节课都要达成、巩固却很容易使一篇优秀作品被拆得七零八碎。

2.模式化教学忽视了教学过程的丰富性

教学过程是丰富的,这里面有师生智慧交流闪光的火花,而模式化教学往往会扼杀这种丰富性。某一位老师在讲授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时让学生讨论探究,有学生指出作品似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游戏之作,并无兴寄之说,并举出同时代其他词人的事例,指出在宋初文坛这是一股潮流,马上有学生反对,有学生赞同,一时讨论热烈。这本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机会,然而教者却叫停了。课后问及原因,却是因为按照学校推广的教学模式,剩下的一段时间应该用于总结和训练,每堂课都是如此,概莫能外。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特别是在教学行政部门强力推行某一模式的情况下。课堂是一个生成的环境,有很多机会稍纵即逝,当教者将精力放在模式的步骤推进时,就会错过很多的课堂精彩之处。长此下去,再热闹的课堂也会变得没有生机。

3.模式化教学忽视了教师的差异性和能动性

教学过程与其他生产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是产品生成的操作者,而是过程的参与者。教师是有思想和个性的,教师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追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乃至兴趣爱好、表达习惯等影响其教学风格的形成,拥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模式化教学有时也会扼杀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一些语文教师说他们刚工作的时候,教一篇课文会查阅很多资料,将很多信息进行整合、筛选,力求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而在接受所谓的教学模式以后,便渐渐地只注重模式相关环节中的知识,不再寻求拓展了,可以说教育行为的千篇一律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应有的活力,使教师对教学行为产生厌倦心理。

4.模式化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模式化教学往往暗示了学生知识接受和能力形成的固定线索,是一种预设性很强的教学行为。而僵化的教学模式更是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听到一堂名为“‘导学—点拨—生成—训练’教学模式实践”的课,每一个步骤相对固定,学生自学在前,教师点拨在后,然后在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中生成知识点和能力点,最后是当堂训练巩固。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课堂也会很热闹,特别是在讨论环节,学生也在思考,也有争论,思维也很活跃。但是长时间的模式化教学,会使学生渐渐认识到结论的唯一性和过程的唯一性,慢慢就会知道最后的那个结论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被压制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各种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很盛行,却并没有发展成模式化教学,因为那时的研究大都属于教育研究的自觉行为。而当前,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广,使得模式化教学大行其道,各种专著、调研报告纷纷出炉,模式化教学大行其道,这是一种怪现象,导致教育的新的危机。

究其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很多教学模式是以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提出的,而具体的目标依然是直接指向应试能力,特别是大多数以训练为主要环节之一的教学模式,都有应该教育的影子;二是宣传和功利的需要,一些学校和地区因为某种教学模式而声名远扬,这似乎成了宣扬教育品牌的一条捷径,于是各种换汤不换药、换名字不换内容的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教学模式 篇4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知道,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在讲台黑板上讲解并辅以黑板板书,学生在座位上听讲与练习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活动是教师依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依序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学生则经由上课专心听讲、练习和课后的温习来熟练课本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必要时教师补充许多教材或经由考试增加许多练习的机会。传统教学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2)学生是知识的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3)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1)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2)有利于学

生思维能力的培养;(3)是几千年教学模式精华的结晶;(4)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以教定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2)以本为本。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3)教路单一。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4)学法单一,目标单一,问题单一,评价单一,过程单一等。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优点: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怀境的创设。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3.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4.互助互动,培养协作式学习。5.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发展。缺点: 1.教师的准备不足时,容易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住处源的地位有所降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身获取知识的能

力,指导他们的学习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地降低了,学生探索性学习自由空间则更加广阔。教师不再像过去直接以知识权威的身份出现,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的机,引导他们在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者转变为管理者、辅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改变了千百年的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会失去以往的权威地位,在这个住处丰富的环境中,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出乎意料的情况和问题,教师必须在不同的情况下做出不同的反应,如果教师在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上不能够完全具备,或对课堂上将会出现的情况准备不足或随机应变能力稍差时,就有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这也给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带来了局限。2.对教学条件要求较高,有些学校难以实现。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学校的教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教学模式,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教与学之间是分裂对立的,教就是教,学就是学。没成师之前,学生就只能是学生;成师之后,“不耻下问”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情,就象孔子那样,只能是圣人为之,凡人不可为之;偶尔为之则会被同行不屑、被学生不敬。

互联网出现之后,这个界限将被彻底模糊。

事实上,“教”与“学”具有“一体性”。“教”中有“学”,“学”

中有“教”,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矛盾体。这里的“一”,可以是一个个体的教学单位(通常可以是班、级、校),也可以是一个个体人的。矛盾着的教与学,无论在个体的教学单位里,还是在个体的人身上,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对立统一。每一个具体的“教”与“学”有各自的发展变化。但是,作为人类社会在“教”与“学”的文化历史上,又有着某种程度的共同性。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有着“教科书即教材”、“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教科书即教学依据”等观念,把教学变成了教科书的教学,停留在只教学生识记一套教科书的范围内。尽管有识之士们一直呼吁正确看待教科书、还教科书一个应有的地位,但囿于现实中打破这一观念误区物质力量的不足,以至于谬种流传,形成为“传统”。一旦考试中出现多了联想、比较、理解、运用等形式的话题,少了死记硬背的死题,就有人感到不适应,而茫然失措。

其实,教材是指教学的材料,与教学有关的材料、信息都可以成为教材。以经济学教学而言,除经济类教科书外,历史的原始资料、经济方面的著作和读物、图册照片声像、文物和模型、统计数字等等一切客观存在的信息都可视为教材。而网络的信息资源,正是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经济教学材料。因此,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冲击着“教科书即教材”的传统观念,为教科书的科学定位提供了更为充实的物质基础。

在网络模式的经济学教学中,一切信息都可以转为教学材料,我们的任务就在于有选择地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达到培养学生掌握经济

学学科学习能力,形成科学经济观的目的。

网络教学优势下,要求教师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实施者,根据学生的需求共同建构各种学习情景。传统“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教背书”的“教书匠”,既是课堂的主导者,又是知识的灌输者,已经不符合信息社会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师:他(她)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合作者,既是学习者,更是研究者。

教学模式 篇5

2013年8月,我们课题组成立。经过分工,我在杨庄镇一中主持进行美术欣赏课“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工作。我以课题为中心,加强教育实践、总结等各方面的工作,探索美术欣赏课互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模式,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采用互相提高,共同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实践以来,我越来越体会到了其中的好处,也更习惯于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努力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好的竞争气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更自主的创造氛围。

“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步骤是: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2、分析范品,了解方法,引导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

3、自主探究,质疑解疑;

4、师生互动,自主表现;

5、拓展思维,鼓励创新。

实践以来,我惊喜地发现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浅显的谈谈自己对“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比较的研究。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是一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指导者,又是点拨者、激发者、欣赏者、调控者、评价者。教师更用心地去做导演,让每个学生演好自己的角色:更用心地设计好课堂,让整个环境都能为教学服务。

传统模式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被教师主宰,问题由教师提出;只要有学生回答了,就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曾经围绕课堂问题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大约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优秀生厌烦教师的说教,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因基础差而听不懂或似懂非懂。“大一统”教学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难以解决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问题,也就造成了将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消极应付的状态。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现状。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美术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学生缺乏学习美术活动的外在诱因,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使学生在内心对美术学习抱有极大兴趣,才能使美术学习卓见成效。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动机、鼓励尝试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愈好。教师可以对学生自学中的进步进行表扬,对美术学习成功作努力和能力方面的归因反馈来激发学习动机。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表达:“老师发现,同学们都有很强的美术自学能力。通过努力自学,许多学生掌握了老师本来要讲的一些内容。即使是过去美术成效较差的学生,这节课通过自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希望学生们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当然,教师除了言语上的激励外,还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所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可以以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录像、范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做活动或游戏来激活学习热情,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学之前,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阅读美术课本时重点看什么,感兴趣的是哪部分,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把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用符号在书上标出,或用笔记的方式记下来,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这样,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美术自学方法,初步形成自学习惯后,有些内容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老师在学生美术自学教材过程中,所需要做的就是及时给予指导,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强化,对那些应付学习的学生加以督促。

传统模式的美术课偏重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普遍存在着单纯重视美术技法传授的现象,忽视美术文化,忽视学生对美术学习过程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教育注重开发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促进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的本质,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多媒体技术兴起于80年代末期,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采用计算机的数字记录和传输传送方式,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具有广泛的用途。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时,若能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及美术的“愉悦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那么他们的创作灵感将很容易被激发。学生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好奇心。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他们的思维和情绪在期间纵横千里,乐此不疲。

我以七年级上册《在美术世界里遨游》为例做一下说明:讲到欣赏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创设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情景,同时为学生展示与《父亲》相配套的画面,创设了一种真实情境,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课件中切换成《父亲》并提问第一环节中的问题如何解答。学生感受情景,进行思考;大部分同学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多数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这时,教师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认真感受作品内涵,积极探索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教师引导画面并作适当解析,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

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然后教师启发性地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锻炼了学生在大集体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获得灵感的机会,同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保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课堂气氛异常高涨,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训练学生质疑、猜想的能力。让学生沿着提出问题的思路去寻找、去探索,得出各问题的结论。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心智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内显的行为,不易检测,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创新意识为前提的。通过实践中和实践后的调查,观察发现,学生对提出问题的频率,深度和广度都有明显的提升,对问题探究的欲望更加的明显。学生面对一幅幅陌生的作品,从以前被问到感受如何时经常表现出哑然无语到现在能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视觉感受,并大胆说出自己对一些作品的评价与判断,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美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认为“活动延伸,外化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样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宽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大综合素质,更好的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活动延伸,外化创新”可采取多种方式,或由学生做或教师做或师生共同做,或由学生写成小论文的形式、调查报告等来完成。

在这种格局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团结,发挥团队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传统的美术课程忽视美术文化教育意识,忽视学生对美术学习过程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教育注重开发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促进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的本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篇6

麻城三中 金涛

作为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课程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等新的历史课程理念。为历史学科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1 理清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差异

传统的课堂观和教学观以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教师“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教与学表现为两方面:

以教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使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最终遏制了学生学的“力量”。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历史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地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地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而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人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以及关注人的结果。前苏联教学论专斯卡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专家的一语点破了关注学科的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现在中学生厌学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 贯彻新教学理念,重在教学模式的转变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如何体现知识、能力、情感、品质的有机整合,使课堂教学由知识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转换,本人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实验以下几点转变。建立师生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行为(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中师生合作互动必然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全面讲授,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听、记、练。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按照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建立互动合作关系过程要注意下面几点:①应该理解、尊重学生。②不但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尊严。④注重师生互相理解,积极互动,共同学习和发展。随着教师主观意识对角色的转变,必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2)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带有专制武断的作风。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教师只能服从,不能反对,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此,在贯彻新课程理念过程中,必须转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更多的是尊重和赞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价值与尊严,赞赏每个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赞赏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即使是很小的成绩。利用“活动与探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变学生接受学习学生探究学习。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而是在足够的实践和空间范围内,由自己分配时间,进行方案设计,并准备和展示,对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时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发挥到了最高点,也使学生学习行为发生了质的转变(“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在开展探究活动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探究活动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技能上,应放在通过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习得方法,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②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共享探究成果。③探究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想法,发现的问题,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解决发现的问题。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转变呆板、单一的灌输形式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此,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听讲、联系、复习、考试”单一学习方法,利用教材的演示实验,课堂讨论,历史问题,小故事,新闻报道,历史•技术•社会,生活动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4 把握教学深广度,转变“双基”在新课标中的教学。

新课标已不再以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课程标准,不在于知识本身是否具有系统性,而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才能学得最好,也许个人的知识体系不太完备,但这种建构知识具有最强的可发展性,那种一味追求体系的严谨和完备,不惜偏离和超出课程要求,拓宽、加深知识,强加给学生一个生硬的“系统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并能积极地自主建构。如有些概念在现阶段无法给出严格地,学生容易理解的科学定义。只能对核心概念给出一般定义,对一般概念给出描述性的说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尺度,忌一见概念就下定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模式与教学模式辨析 篇7

关键词:模式,模型,教学模式

0 引言

“模式”一词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见到, 它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 经济、社会、科学、教育、文化等多种领域都能看到“模式”。《汉语大词典》 (1989年) 中对“模式”的解释是:“事物的标准样式”。 “模式”兼容了实物与形式两大类, 它不只是实物的“模型”, 还可以是非实物的“模型”。

1 什么是模式

1.1 模式的来源

模式来源于思想, 它是以感性的事实存在为起点, 但又不停留在感性的当下, 而是要创造出感性存在中不曾出现过的东西, 所以模式并非只是思想感性的再现, 也是理性的思想创造。例如“教学”这一模式就是人们为了满足“经验传递”的需要, 经过思考而产生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需求而进行思考, 进而产生思想, 经过对思想感性的认识后, 进行理性的构造产生了模式。

1.2 模式的形成过程

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它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要、解决特定的问题, 在一定的简化、抽象、假设重要条件下, 理性地再现原型客体或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性;它作为中介, 是可以帮助主体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构建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法,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这是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模式/模型是对原型的否定, 获得的新型是对模式/模型的否定。其中用到了相似、简化、抽象等科学方法。等模式建立之后人们往往会把它用到一个实例中去证实、检验、修改。所以模式构建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图2中, 从实践出发, 经概括、归纳、综合, 可以提出各种模式, 但此时的模式只是一种假设, 在未证实之前它决不是理论, 但被证实后, 即有可能形成理论;另外在理论的指导下, 经类比、演绎、分析, 提出各种模式, 到实践中加以应用, 解决不同的问题, 从而促进实践发展。模式可以来自实践, 也可以来自各种理论, 所以模式还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中介, 模式可以上升为理论也可以指导实践, 这个过程也是双向的。模式是客观实物的相似模拟 (实物模式) , 是真实世界的抽象描写 (数学模式) , 是思想观念的形象显示 (图像模式) 。抽象程度越低, 模式结构就越复杂庞大;抽象程度越高, 模式结构就越简单。

经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模式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 是属于认知范畴的。

1.3 模式的正确认识

模式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只要存在人类活动就会有新的模式不断产生, 并且用模式与客观环境发生作用。模式是人类主动构思、主动创造的, 世界上绝对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让我们来使用, 没有一个绝对恒定的模式来供作万世沿用, 也绝对不会有一个万能的模式, 能应用到实践的各个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我们要不断突破旧有的模式, 创造出符合时代使用的新模式。这是历史现象, 也是模式的功能与作用的体现。我们不能否定模式, 否定模式就是在否定人类活动的特殊本质;我们不能贬低模式, 贬低模式就是意味着贬低思想的价值与作用;同样, 我们也不能拒绝对模式的使用, 拒绝模式的作用就是在拒绝思想对行动的指导。

模式同人类思想的发展一样, 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古人构想出来的模式, 今人试行过的模式, 都是我们创造自己模式的资料。所以模式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播经验的工具。模式还具有指导的功能, 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 有助于完成任务,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应用模式时要辩证地看待它, 在使用它时还要注意它的情景性, 不能死搬硬套, 不能把它看成是实践的唯一标准, 不能让它束缚了我们的思想, 形成教条主义。应该在时代的要求下创造性地应用它, 这才是模式的本质。

2 教学模式的形成

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有目的性的, 它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解决教学问题。根据以上对模式的分析, 可以得出教学模式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概括、提炼出教学模式;二是从教学理论出发, 提出假设, 设计模式, 然后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改而后形成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学模式的形成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的方法:前者为归纳法, 后者为演绎法。

归纳法研究教学模式的起点是教学经验, 是对众多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 再根据某种理论, 把其升华为教学模式, 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模式。这种实践形态的教学模式通常是理解、领悟, 是情境性和个性化的, 通常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这种模式的形成理论依据不足, 理论概括层次不高。演绎法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为出发点, 提出假设, 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模式, 再将设计的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 并反复对其进行实验、修改、完善。这种以教学理论为依据设计的模式, 目标明确、理论基础充实, 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论的发展史表明, 人们对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约30岁时即开始设舍讲学, 在其长期教学实践中致力探求“学而知之”的教学方法, 把学、思、习、行视为教与学活动的四大要领。宋代大儒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 将儒家的教学过程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引《中庸》中的“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作为施教与治学必须遵循的一般程序, 既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又发展了孔子的教学过程思想。

早在古罗马时代的学校里, 文学课的教学就已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程式。首先教师朗读课文, 学生附读;接着教师讲解分析, 学生边听边记, 最后由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据记载, 这套教学程式虽没被概括为理论模式, 但却流传广泛, 曾支配欧洲中等学校语文教学1000多年, 直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上海育才中学在教改实践中摸索出“读议练讲”教学模式。80年代初, 我国一些成人教育工作者, 针对成人的心理特点, 摸索出“学导式”教学模式。从以上的这些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来自教学实践的, 有的已经发展形成了理论, 有的还没有。形成理论的又返回去指导实践, 再次发展成为新的教学模式, 进而形成新的理论。没有形成理论的在未来的某一天也有可能形成理论也有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淘汰。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的存在、否定它们的价值。纵观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具有宏观稳定、微观灵活的特征。

从教学模式的形成到发展, 可以看出它们是演绎而来的, 即前文提到的演绎法。它们形成之后对实践进行指导, 又在实践中不断完美自己, 从而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3 正确看待教学模式

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目的性。为了达到目的, 思想便产生了, 它可以是灵光一现, 也可以是长期思考的结果。模式以感性的事实存在为起点, 但又不停留在感性的当下, 而是要创造出感性存在中不曾出现过的东西, 所以模式并非只是思想感性的再现, 也是理性的思想创造。

4 结语

从模式的角度来看教学模式, 我们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 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产生是因为需要, 它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视野不够宽而否定它的意义:它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徐继存, 王传金.教学模式研究:何去何从[J].克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0 (2) .

[3]朱永海, 张新民.也论“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10) .

[4]赵学谦.教学模式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

[5]李尚明.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2007 (3) .

[6]郝志军, 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 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12) .

教学教学模式初探 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问题互动;理论基础;遵循原则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确立,是在完全解读新课程的要求、学习借鉴外校先进经验、在大兴安岭地区实施“和谐教学”的大背景下、在呼中一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引领下,结合学科特点和我自身的教学风格,通过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出的一套适合文理科的高效教学模式。

一、“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遵循原则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生成问题,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遵循的原则:

抓住一个中心:课堂上始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满足两种需求:满足学生知识的需求;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把握三个根本: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根本;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根本。

二、“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具体操作

其基本组成是“六环四问一中心”。

“六环”是指本模式由六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是讲授新课的敲门砖,是引入知识的关键。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在设计每节课的导入时都精心准备,以激发出学生求知的欲望。

环节二: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习目标的明确,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而预定的目标将成为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的确立,真正起到了导学、导教、导测评的作用。

环节三:妙点揣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进行。”这是课标中的建议。所以在这个核心环节中,我把要探究的问题称之为妙点,根据问题的多少把妙点分为问题探究一、问题探究二等等,每一妙点的揣摩则分为四个步骤完成:即发问、析问、解问、练练,

环节四:达标测评: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本环节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发散性、有梯度的练习题,一方面可以检查不同程度的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课业负担,实现了堂堂清。

环节五:拓展延伸:“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时应该由课内向课外进行的适当延伸,以扩充课堂教学的容量。所以这个环节中,我会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既可以有效的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地掌握情况,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继续钻研的平台,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当代教育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环节六:成果采撷:就是对本课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此环节既有学生的初级归纳,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找到学生的发光点;又有教师的补充完善,形成一定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习的目标。

“四问”

“四问”是在妙点揣摩中分四步进行。

1.发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这是推进此模式的智慧源泉。

2.析问: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当有疑问时,学生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首先应该是两人一起的小范围交流,其次是组内的讨论,如果有难度时可以把组内问题写出来,进行全班合作讨论。这样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彻底扭转“满堂灌”的弊病。这是推进此模式的形式保障

3.解问: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初步得到问题的答案,进行展示交流,最后教师点拨,共同得出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是推进“问题互动”模式的重要环节。

4.练问:根据解问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实战演练,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是推进“问题互动”模式的必要手段。

总之,在这一环节中,教学始终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真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一中心”是指整节课都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三、实施“问题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

1.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2.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

3.激发了学生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4.增强了课堂活力,实现了教学相长。

“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让我与学生体会到了模式与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是,教学始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处于封闭与开放的平衡中,所以我认为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既有模式依模式又不唯模式,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在原模式下灵活的变通,从而最大化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上一篇:赴上海交通大学培训下一篇: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