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

2024-05-16

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共7篇)

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 篇1

总结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来的经验得出,社会治安预警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治安预警工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它的建立必将强化和促进综合治理工作。现就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谈几点思考。

一、充分认识掌握治安信息是建立治安预警机制的前提

实现治安预警,就必须掌握高质量的治安信息,研判、分析反馈治安信息,指导实践。而要掌握高质量的治安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治安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治安信息,掌握其在建立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才能针对问题及时掌握了解大量真实的、前瞻性的、深层次的治安信息,做到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治安信息是建立治安预警机制的前提。

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指令、代码、数据、信号等所包含内容的总称。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之分。治安信息可理解为在治安管理中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社会治安消息。是治安管理活动中接受和发出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等内容的总称。如我县因占地拆迁、企业转制、移民安置、民间纠纷等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渗透和破坏活动情况、青少年和流动人口犯罪数据、杀人、抢劫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恶性案件发生原因等,都是重要的治安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重要信息,才能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二、加强领导,建立治安预警机构,畅通治安信息渠道

(一)承借综治成效,建立预警人员组织机构。如果专设预警机构成员,势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工作紊乱。利用现有综治机构,赋予其预警职能。

1、建立以综治委员为成员的社会治安预警领导小组。以综治办主任为组长,综治委成员为成员开展工作。综治办为日常信息处理机构,负责对辖区社会治安预警机构及工作人员的选配、调整,实施工作检查和奖惩。对预警信息进行汇总、筛选、核准,提出决策建议。

2、建立督促检查机构。成立以综治成员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社会治安预警督查督办组。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负责对社会治安预警信息情报的督查督办,中继和传递。

3、建立专群结合的工作网络。以110报警站(点)、治安报警点、公安巡警、单位保卫、门面、门卫、社区巡逻队、“四车两员”、路政道班、乡(镇)综治干部(专干)、村组治安员、中心户、山湾院坝联防队、守楼护院队等群防群治组织为成员的社会治安预警工作组。负责对信息情报的调查、考证、巡视、搜集和报告。

(二)因地制宜,建立预警信息网络机制

1、设立社会治安预警信息网站。以现有综治网络为载体,建立预警机制网络,科学管理,合理使用。收纳所有预警信息工作人员的姓名、住址、固定电话、手机(小灵通)进行网上横向信息交流,纵向信息传递,把信息预警工作全部纳入系统视线。

2、建立科技防范预警系统。一是在公共场所、交通要塞、车站、大型商场、金融、财会、宾馆等部门和地段设立电子监视和报警系统,以实现对流动人口、闲散人员的监控,一有情况,适时报警。二是在社区、村组、山湾院坝、险要路段设立治安报警点、Ip电话和村、组长、中心户、零散户三点一线的流动预警、报警线。

三、建立治安预警机制要做好治安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工作

(一)收集工作。治安信息只有收集才能得到。收集工作是治安预警工作的起点,也是信息工作的重要环节。要求做到四个方面:一是及时性;二是全面性;三是连续性;四是准确性。方法有交流法、调查法、查阅法、分析法等。

(二)处理工作。即分离出一些失效和无效信息进而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处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级信息,即简单的整理,只供了解;二是高级信息,是对原始信息进行比较系统归纳、分析研究,可作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三)传递工作。按一定方式方法将信息从A地移动到B地的过程。要求:一是渠道畅通无阻、速度快、质量高,即迅速准确;二是安全保密。

(四)反馈工作。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可控制决策的顺利进行,防止瞎指挥,贻误工作;可以将工作效果和决策措施相比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四、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治安信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治安信息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信息本身就会失去价值,而且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预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一是真实,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和想象;二是要准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

(二)坚持治安信息时效性原则。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收集传递,就会成为“马后炮”,贻误战机;在这个原则上,尽最大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多“胸有成竹”,少“雪中送炭”和下“及时雨”。

(三)坚持治安信息适用性原则。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些治安信息冗长、范围大、内容复杂,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分类、筛选、加工和利用,根据不同的决策使用对象,提供对路的信息,有的放矢。

五、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必须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审批制度和督办制度

(一)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程序,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和时限,是建立健全治安预警机制的根本制度。

1、报告范围: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情况;正在酝酿、策划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政治骚乱和**或较规模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事件;较大规模的聚众围堵、冲出党政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事件;阻断交通要道等事件;较大规模(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闹事、械斗事件;涉及民族、宗教事务的事件;其他治安信息等。

2、报告形式:坚持真时性、时效性、适用性原则,根据报告内容的紧急程度和保密等级,采取先口头、后书面的形式,可明传、可密电。

3、报告时限:重要情况应在2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对事态正在发展和正在处置的重大事件,及时续报结果。

4、报告程序:重大情况应立即向党委、政府和综治办报告;一般情况向单位报告后逐级上报。

(一)审批制度。各单位和部门在报告时,应建立审核把关制度,以减少差错和失误。

(二)督办制度。对处理的重要信息和需要反馈结果的信息,要加强催促和督办工作,限期完成。

六、建立日常性治安预警工作机制

(一)实行领导责任制。与所有预警单位和部门领导签订责任书,将预警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对造成重大责任后果的单位领导实施责任追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二)督促检查机制。由督促检查工作组对各预警工作按各自的职责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目标考核。

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 篇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直接牵涉人们生命及财产和当前热点、重点、焦点、难点的社会管理工作, 我们决不能采取临时的、单一的或搪塞应付回避推拖的方法, 更不能有惧怕心理和厌烦情绪, 应以积极谨慎的态度,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使该项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模式化, 避免临时动议, 减少盲目性, 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一、组织领导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是搞好任何一项工作的首要前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不例外。每个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应分别成立社会治安综治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信访维稳领导小组、治安保卫委员会和员工居民调解小组等, 要按其工作性质和范围, 规定划分职责或权限, 并随着时间和人员变化, 及时进行补充、调整和完善, 从而形成了一套长期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目标管理机制

要认真研究制定了综治工作年度目标计划, 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季度或月份的具体实施方案, 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消除责任盲区, 使综治工作的目标、计划、措施和要求让每个责任人都知道。特别是要将这些目标完成情况与月、季、年度检查考核、干部述职测评和绩效工资发放挂起钩来。

三、群防群治机制

主要是动员和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首先是搞好宣传教育, 可以利用会议、展板、报刊栏、宣传卡、声像播放、飞鸽飞信和网络信息港、知识竞赛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 从而达到广泛宣传、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是建立由组织倡导、由群众自觉自愿参加的互助联防组织, 如义务执勤小分队、楼片邻里互助组、民事调解帮劝组等等。第三是单位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要积极热情对群众性的群防群治活动予以支持和肯定, 并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给予帮助和解决。

四、技防落实机制

在搞好人防的同时, 认真搞好技防落实机制, 不断提高技术防范能力, 也是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它可以弥补人防的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具有优于人防的特点。仅就加强物资管理、防盗防破坏而言, 要对各小料库、办公室、档案室、文秘室、财务室等重要办公场所安装防盗门和防护窗栏, 必要时可加装防盗报警器和室内摄像头;对库区料场、出入大门、围墙一线、车辆停放处、易燃易爆场物品存放地点和重要施工作业场所, 可以安装防盗报警装置和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等设施。这样做可以起到一箭三雕作用:即警示震慑犯罪行为、阻止和延缓犯罪行为以及查证落实犯罪行为。另外, 也能对装卸物资现场和安全生产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五、应急处置机制

我们要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对事态发展趋势, 做出科学判断, 犹如下象棋至少看三步, 像打仗作战先布局一样, 坚持做到预防为主、未雨绸缪, 预测不同情况、不同时段、不同群体或重大会议、节庆活动、自然灾害等可能发生的局势, 制定出相应的、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必要时可对其有效性进行模拟演练)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事前有备、事发不惊、处事不乱、事后无憾。

六、督促检查机制

首先要经常督促过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目前状况, 并给予提醒、警示、指导和帮助, 同时要注意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建立检查考核制度, 进行检查是搞好综治工作的重要环节。第三是一定要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考核, 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 对其检查的内容通过量化表示出来, 或列出分值, 或划出等级均可。

七、信息告知机制

首先是要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无阻, 传递机构和工具运转正常;其次是作为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 应将有关会议、文件、通知、指示的内容或精神及时地传达给下级, 并提出相应要求;再次是作为下属单位责任人和有关岗位 (科、组、室) 应将贯彻落实情况, 特别是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给上级。

八、激励追责机制

首先是要建立激励机制, 应在单位管理费或首长专项奖励基金项下列出综合治理奖励子项, 对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 在授予政治荣誉称号的同时, 给予物质奖励, 安排其接受荣誉疗养或类似观看奥运会亚运会、参观世博会等尽可能使先进者得到实惠的奖励办法, 对有突出贡献者可以重金奖励。其次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做错为, 特别是由此而使矛盾激化升级、造成政治影响、经济收到损失或涉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单位和个人, 必须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轻者可以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大会检讨、取消评先、扣奖罚款;重者可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总之, 建立完善以上长效机制, 是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性质和当前形势任务要求所决定的。因此, 坚持实施这些机制, 对于进一步搞好综合治理工作, 建设平安单位, 维系人际关系和谐, 保持社会稳定发展, 保卫国家财产完整, 保护人们生命安全, 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摘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文章结合油田企业情况, 总结南阳总库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 强调要建立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论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 篇3

关键词 专利 专利预警 机制

一、建立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必然性

建立一套专利预警机制能够有效避免专利纠纷,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一个参考依据,避免重复研发,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的创新中去。在企业遇到重大专利纠纷时也能增强企业的应对能力,不至于在专利战中被竞争对手利用专利优势打个措手不及。随着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我国的专利预警事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这也标志着我国的专利预警事业上升到国家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

国外在专利保护这一方面起步较早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措施,由于侵犯他人专利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重大,后果难以承受,国外企业都会建立一套自身的专利预警机制。这种新型的机制是企业通过收集国内外与本企业主要产品和研发方向相关的专利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加以分析判断,对可能会发生的专利纠纷以及危害程度对企业管理层进行预警。这套预警机制能够避免企业在产品研发上面的重复技术开发,不仅能为企业节约资源也能为企业指明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将更多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到新型技术的研发上,还能避免企业生产的产品中使用了他人的专利而导致的专利纠纷。

国内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性也积极投入大量的资金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上,但是对于建立专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还不是很清楚,往往被国外企业利用专利优势进行打压。目前国内企业处理专利事务主要采取外聘专利律师的方式或者由企业内部的法律事物部门进行,单独建立专利事物处理部门的企业不多。国内企业应该借鉴下国外的专利预警经验,设立自身单独的专利事物处理部门并培养一批企业内部的专利预警人员。

二、建立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知识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能够有效的对知识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保护,既能保证创新者的利益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持续进行新技术研发的动力。世界各国纷纷立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制度。因此,企业在利用知识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专利技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与科研能力,灵活运用自身掌握的专利技术,敏锐的观察到技术的未来走向才能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较差,没有认识到专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缺乏对自身产品行业相关专利信息的深入了解,导致知识产权纠纷频繁发生,成为了自身发展的阻碍。没有核心科技就不能打破技术垄断壁垒,我国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大量的争端,如果跨国公司对其进行专利攻击,能够有效的遏制国内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能向国内企业索要巨额赔偿。

三、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

专利预警机制包括:专利信息的搜集、专利信息的分析、专利信息的反馈、专利信息的预警。企业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预警部门指导专利预警工作的进行,聘用社会上或者企业内部技术人员进行预警工作的培训,层层环节的建立最终达到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行。

首先是技术人员对社会上与企业产品和预研项目相关的现有专利发展信息进行搜集,包括专利的申请、撤销、授权、终止、无效情况。由于专利文献内容丰富信息量充足,能够为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依据值得重视。

其次是建立一个内部的专利分析数据库,对已经搜集回来的相关专利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对是否存在与本企业有争议的专利进行判断,并建立一套评判标准和分级警报制度。对于已有的专利比较出和本企业正在使用或者预研发专利相同或者相似的给予危机警报,对于正在申请的专利比较出和本企业正在使用或者预研发专利相同或者近似的给予警戒警报,对于社会上其他部门在研的专利比较出和本企业正在使用或者预研发专利相同或者近似的给予正常警报。通过警报的程度可以直观的得出企业未来几年产生专利纠纷的可能性有多大,也可以直观的得出企业未来几年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方向,为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做出指示。

再次是建立一个信息的反馈机制,能够将专利预警的结果直接上报给企业的管理层,这些管理层在接受到预警信息以后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与企业的生产、研发部门进行沟通,得出未来产品生产和研发的走向。能够将预警机制搜集并加以分析的结果及时呈递并反馈回来管理层与生产、研发部门的相关意见。对企业生产、研发部门的工作进度与社会上的工作进度进行对比以后对已经发布危机警报、警戒警报、正常警报再次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估。

最后综合社会上已有的信息和企业内部的信息进行专利预警,做到能够从根本上防止潜在危机或者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应急措施,尽快的对已有的失误进行补救,减少或者消除专利纠纷带来的损失,从而达到及时防控的目的。

四、结语

企业专利预警机制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积极配合,涉及到企业的管理制度、发展方向、资金周转、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但是专利预警制度的建立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政策方针。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联合起来整个行业进行专利预警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进行行业标准的专利相互许可机制,不仅能够增强行业的凝聚力还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节约自身的研发成本,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何铁宝.企业专利预警机制探索[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0).

[2]贺璐,周向前.生物疫苗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构建研究[J].企业导报,2012,(07).

作者简介:

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 篇4

一、国税部门职务犯罪的特征

在当前的情况下,国税人员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较之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要大得多,是我们遏制的主要对象,我们所研究的职务犯罪,主要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作为犯罪的一个种类,具有犯罪的所有基本特征:(1)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性。职务犯罪作为一类相对特殊的犯罪,具有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独有特征:(1)主体单一性特征,即职务犯罪的主体是具有某种与公共利益相关职务的人;(2)行为的职务关联性特征,即犯罪行为与其犯罪主体的职务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实施职务犯罪,必须是利用了与其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3)客体特殊性特征,即职务犯罪侵犯的共同客体是国家对职务行为的管理活动及社会公众的利益。这是职务犯罪与其他犯罪的重要区别之处,也是职务犯罪对国家政权和社会公众具有特别重大危害的主要表现。

国税部门职务犯罪既具有上述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又有其具体表象:

1、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主体是一个特定主体,非从事税收工作的人员不能独立成为本罪的主体。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税务机关正常的税收活动和税收征管秩序,侵害了国家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秩序,必然危害税务机关的正常活动,侵害税机关的正常活动,也就必然危害税收机关的征管秩序。

2、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往往利用职务之便,在行使税收执法权和税收行政管理权过程中牟取非法利益。对职务犯罪而言,非法利益主要是物质上的获取和精神上的满足,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权钱交易是职务犯罪的典型表现,也是政治和经济以某种扭曲方式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少数税务工作人员利用国家赋予的权力作交换,谋取金钱、物质及其他利益,以满足个人私欲的一种畸形的交易行为。税务人员执法犯法、以税谋私,是税款流失的原因之一。以来,税务总局直接组织查处的大案要案,都与税收执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有关。涉案税务人员有的失职渎职、玩忽职守,有的收受贿赂、贪赃枉法,有的内外勾结、通谋参与。

3、贪污受贿、徇私舞弊、失职渎职是税务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多发生在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收处罚等环节。如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出口退税审批、发票管理、纳税额核定、减免缓等方面的违法行为。有的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敲诈勒索纳税人,索贿受贿,造成巨额税款流失。在主观方面,税务工作人员渎职犯罪属于故意犯罪,即行为人明知纳税人应该缴纳税款,为徇私情而故意不征或少征税款,或者行为人明知纳税人不符合发售发票、抵扣税款、出口退税的条件为徇私情而故意为其发售发票、办理抵扣税款或出口退税等。少数税务人员与不法企业通谋,骗取出口退税,有的还伪造材料,隐瞒真相,弄虚作假,不征、少征应征税款,给国家税收造成重大损失。

4、职务犯罪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发展、更加活跃,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和手段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以“合法”形式实施职务犯罪;二是利用股票发行、上市和企业破产、拍卖、投资等时机,非法收取股票等有价证券和其它好处;三是利用社会关系网进行犯罪;四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目的和手段从单向向双向、多向,由个体向纠合性发展,内外勾结、里应外合作案增多;五是贿赂犯罪中,行贿与受贿双方利益一致,相互包庇,行贿者不再追求一时一地的利益,而是图谋“长线投资”,通过源源不断地投入,建立牢固的“金钱——权力”纽带。职务犯罪较之一般犯罪的危害性更为严重,其有多次作案的可能,在社会上更易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二、对国税部门预防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职务犯罪是国家权力异化的典型形态,是腐败现象的最高级、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因此是最严重的腐败。税务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它侵害了国家税务机关的征管秩序和正常征管活动,由此而带来的影响和危害是巨大的,也是党员干部腐败的一种表现,损害了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形象,既危害国家,危害社会,也危害家庭。

职务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方面的原因。宏观原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道德文化因素、法律因素等。政治因素是指现行的政治体制不完备,权力运行中存在弊端,国家公务人员管理上存在漏洞;经济因素是指由于落后社会生产力的局限,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权力冲突,市场竞争机制的局部紊乱,社会物质利益分配失调等因素;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因素是指思想、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道德领域的缺陷与不足对职务犯罪的影响等;法律因素主要是指对职务犯罪追究、惩处的立法和司法上存在缺陷。微观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各种管理制度上存在的漏洞,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袭,社会舆论导向的偏轨,组织不纯,执纪不严,执法疲软,赏罚不明,国家监督机制运转不力等。主观因素是指个人需求失控,欲壑难填;人生观腐朽,价值观颠倒;私欲恶性膨胀,利令智昏,公仆意识淡漠;特权思想严重,对工作不负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

在税收工作实践中,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治本之策。防范职务犯罪胜于惩治职务犯罪。惩治于既然只能治标,防范于未然才能治本。这种理念已经在现实中转化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治理职务犯罪的实际行动和重要经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使用非刑罚的方法,通过疏导心理、依靠健全制度、运用警示教育,能够制止职务犯罪于未然状态。打击是被动的,预防则具有更大的主动性,是先发制人。只重视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治理职务犯罪的工作就会陷于被动,专门机关就会因为整天忙于查处职务犯罪而疲于奔命。要获得主动权,只能从预防人手,寻找时机,实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把治理职务犯罪的工作重点放在预防方面,通过广泛的预防犯罪网络,主动发现犯罪的苗头和征兆,进行预警,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可以将职务犯罪制止于萌芽状态。此外,预防职务犯罪是治理职务犯罪的一种低成本策略。每年发生大量的职务犯罪案件,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引发难以数计的间接经济损失。案件发生后,国家追诉犯罪,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能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大幅度减少职务犯罪人数,就可能节约大量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公民福利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预防职务犯罪最为划算,是低成本策略最佳选择。

三、当前国税系统行政管理和执法方面存在的可能出现问题(易发职务犯罪行为)的薄弱环节

税务机关作为主管税收行政执法的职能机构,除内部行政管理行为外,其外部职能主要体现在实施税收征收、管理、检查以及实施税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方面。通过认真研究各项工作流程,结合近几年国税系统所出现的常见职务犯罪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国税系统有的工作环节上由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监控力度不够,监控缺乏连续性,一些潜在危险仍然存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行政许可方面:在整个流程中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一是申请行政许可的办事群众想在规定时限内提前办理,二是提供不合格或虚假登记申报材料,为达到目的,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使工作人员给予方便。

(二)税款征收方面(这里主要指对个体工商户和部分采用核定征收方式的纳税人的税款征收)。主要有两个环节即核定税额和核定征收率应引起注意:一方面由于是定额收取,加之经营者的经营规模不易准确把握,在核定税额时难免有较大的伸缩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纳税人往往兼营多个行业的应税项目,且主营项目可能经常变动,这就给核定征收率时适应不同的行业标准提供了较大的伸缩空间。在确定征税标准后,由于经营户的频繁变动,如果对新增经营户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在征收环节上就容易出现少收、漏收、收人情费以及多收、乱收等现象。

(三)税务管理方面:主要集中在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审查、纳税人使用发票的审批和减免税、出口退税、延期缴纳税款的审核、审批等方面,纳税人为达到获取资格和享受优惠的目的,可能提供虚假材料,以及采取其他不正常的手段拉拢工作人员,相关工作人员由于长期与纳税人的接触,出于人情方面的考虑,可能出现不按照规定程序认真审核资料、负责任地开展实地考查的现象,甚至可能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帮助纳税人蒙混过关。

(四)税务检查方面: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在实施税务检查的过程中,违反稽查工作规程,或由于不能自觉杜绝吃请受礼的问题,导致出现查大报小等“放水”的现象,或者为纳税人通风报信(出谋划策),帮助纳税人逃避处罚。二是对涉嫌犯罪的税务违法案件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不移送,越权处理,以罚代刑。

(五)行政处罚方面:从发现案源到立案、调查取证、采取强制措施、案件调查终结到审核和作出处罚决定等环节中,有的环节如不注意监控,不加强预防和监督,出现不规范行为甚至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大,如:办案人员接到举报或在日常管理、检查中发现案源,管理相对人想私自了结,办案人员认为不易被发现而擅自不进行立案调查;在调查取证上,如果当事人事前已暗示办案人员或与办案人员达成某种默契,办案人员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将自已认为合适的证据收集起来,把不利于减轻处罚的证据放弃或毁掉,以此达到减轻处罚的目的;在作出处罚决定时,滥用自由裁量权,因为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处罚自由裁量的幅度很宽,如不增强工作透明度,不进行必要监控,很容易滋生不规范行为甚至腐败行为。

(六)内部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涉及干部人事任免、大宗物品采购、大额资金支出等方面,基于现行领导体制,如不能很好的执行民主集中制,对这些须由“一把手”拍板定夺事项,很可能出现由于失去必要的监督,导致的权力寻租。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在税务行政管理和执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可能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对工作程序的监管,增大工作透明度,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严格监控关键工作环节,强化事前监督,使预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

四、加强对工作程序的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无数典型案件表明,职务犯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违法和规避办事程序。如果我们能够守住法律程序这道防线,将违法行为遏制在违犯程序这道槛上,那么更为严重的职务犯罪就可以避免,从行为学上讲,当事人根据比较效益,也就不会冒被发现的风险,继续实施其他犯罪行为。因此,加强程序监督应当是今后一个时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重点,对国税系统来讲,程序监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行政许可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限时服务工作制度,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不同类型的工作,研究确定合理的办理时限,并将其对外公告,严格每一工作环节的时限要求,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严格审查登记申报材料,对登记材料的真实性由主管部门负责核实,并由考核督查部门进行不定期的随机抽查;三是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让办事群众全面了解办理涉税事项的条件及程序。

(二)在税款征收方面:一是承担税额核定职能的单位(部门),应集体研究确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地段、不同经营状况的经营户的应纳税额和兼营不同应税项目的纳税人适用的征收率;二是要加强与工商、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依托税收监控系统做好信息比对,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漏征漏管户,督促有关责任人员及时排查;三是定期组织管理员对责任区域开展交叉检查,发现问题的,对有关责任人要做出必要的组织处理。

(三)在税务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税负核定、停歇业户管理的监督制约,各工作环节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的要求层层把关,谁签字谁负责;二是对减、免、缓税的审批等内容进行监督制约,严格落实减免缓集中审议制度,防止发生内外勾结偷逃税款、明缓实欠、明欠实免等现象。

(四)在税务检查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环节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各项业务的时限要求,让每个岗位的干部清楚自身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做以及应当达到的要求(标准)。二是要落实稽查工作底稿制度,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疑点必须当天在底稿上登记,由参与检查的所有人员签字确认,并及时向部门负责人汇报,体制上形成监督制约机制。三是法制部门要对每一起案件的稽查程序是否合法、处罚依据是否准确、案件定性是否正确、处罚是否到位进行认真复查;上级稽查部门要不定期对办结的稽查案件组织复查,防止重责轻罚、高定低罚、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问题的发生。

(五)在行政处罚方面,一是严格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执法,法制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二是案件指导、核审部门应会同办案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时限内制定出各类案件的办结时限并严格执行,建立信息反馈表,待结案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指导审核部门备案。

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篇5

关于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社会化”一词的原义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渐被社会学家们引用到组织领域,成为一个组织依靠社会、动员社会,又作用于社会,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互动过程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共青团的工作基础、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我们跳出“就团论团”的模式,大胆解放思想,调整团的组织设置,构建新的运行机制,完善团的服务机制,优化团的资源配置,走社会化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

一、共青团组织设置、运行机制、服务机制、资源配置社会化(以下简称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⒈社会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换,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极大解放,综合国力极大提高。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各类不断发育完善的市场逐渐成为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主导。青年的从业特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团组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与党组织一一对应,工作方式以行政命令为主,青年的流动性也不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也受市场需求的调节。一方面,在城市、经济强镇和企业,外来青年大量涌入,而传统的组织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方式对此显得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大量流出,团组织有名无实,工作无法运转。同时,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共青团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青年的流动既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大量优秀青年人才集聚,易于发挥整体功能。经济发展又为共青团提供了可供调配的资源。作为上层建筑的共青团,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加快社会化步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⒉社会化是共青团的性质决定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它首先是一个群众组织,是社会团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共青团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社会团体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小。共青团必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出更大的力,才能得到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尊重。奉献来自于实力,一个人要奉献,时间、劳动技能、身体、奉献精神缺一不可,一个组织也一样,其作用取决于自身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及所能调配的种类资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作为其子系统的共青团各基层组织单位分布在各条战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对汲取大系统的营养有着许多便利条件。从共青团的实践来看,团的许多名牌工作和活动之所以能够打响,除了团干的努力外,更多的还是党政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青年的参与。作为社会团体的共青团,应该而且必须走社会之路,根据党政府的工作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团的活动内容,拓展团的工作领域,延伸团的工作手臂,使广大青年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参与经济建设,服务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⒊社会化是由共青团的任务和自身的现状所决定的。党建立共青团的目的,是因为需要有一个先进青年组织作为团结全国青年的核心,协助党加强对青年一代的培养教育,带领广大青年去完成各个时期的任务,不断地为党造就、输送力量,因此,共青团的主要任务是团结、教育和服务青年投身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团组织为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有限的条件与无限的责任形成的反差和矛盾,一直困扰着团的工作,特别是人、财、物“三缺”现象,使团工作举步维艰。据统计,我市目前专职团干与团员青年在人数上比例达∶,共青团的经费主要靠行政拨款,时常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形。共青团要光靠这样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其所担负的繁重任务,确实有些力不从心。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青年工作不能靠共青团“单打一”,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需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开发社会资源,优化工作环境,为青年健康成长办实事、办好事,共同承担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重任,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

二、建立共青团社会化工作机制的思考

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㈠适应社会发展,建立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组织机制

共青团组织设置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适应社会、科学合理”。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系统功能的体现的原则,对现有的组织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

根据我国城市和农村二元社会结构将长期存在的现实,团的地方组织机关可以改变原有机关、学校、企业、农村四线并举的现状,按职能分为团务工作职能和社会事务职能。社会事务职能方面主要包括社会服务、对外联络、事业开发、社团管理、创办实体等事务,有效协调各类资源,推进工作。团务工作职能主要包括团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下可分城区工作和农村工作两大块。

在城区,应当与城区党的组织建设相配套,建立街道团工委,作为社区团工作的协调机构,由街道团工委牵头,社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团组织参加。加强团的各类阵地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在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发展和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上做文章;在农村,要着力加强乡镇团委的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团委的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对青年大量集聚的强镇,可以按行业设立一些团工委,由镇团委委员兼书记,使团委委员会有具体有形的工作依托,增强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对一些经济强村,可以建立村级团委,加强对本区域工作的开展;对一些外出青年较多的村,可以考虑聚点到片,推广“强镇带村、校村共建”的模式,努力推进村、校、企业的强强、强弱、弱弱联建,共享资源,共建阵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对这些基层团支部还要广泛推行“海选”,由团员青年民主推选自己的“领头羊”,扩大团内民主,激发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通过探索此类组合型、联合型的团组织设置模式,能够使团的组织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共青团新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共青团的优势集中体现在政治地位明确、组织网络健全、社会动员能力强大,因此共青团运行机制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构建行政推动和社会运作相结合的灵活的、引导性的运作机制。根据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牵发党政关注,引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像希望工程、“手拉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保护母亲河”等团的名牌工作,无一不是符合了以上要求的。

共青团工作载体的职能化是社会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而且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强镇已初具了小县(市)的规模,但由于部分的设置上没有像县(市)这么齐全,许多职能无人承担或不能得以很好的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活力源于活动”,但共青团干部由于转岗较快,不易于持久发挥作用,如果有几项固化的职能能够承担过来,解决基层无事可干的问题,则团的地位和作用就能得以更好的体现。共青团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承担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的发布等方面的部分职能。在实践中,团的基层组织可以尝试承担农业科技推广、企业文化塑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众性文化建设、社区服务和管理等的部分职能,这些社会化运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扩大团工作的覆盖面,而且能在更大范围内增强团的影响力。

共青团工作评价的开放化是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改变团的领导方式的同时,我们还应走出团的自我评价的误区,注重社会评价与团内评价相结合,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开放的团的评价机制,在工作运作上,团组织要学习借鉴一些企业管理经验,吸取和运用现代科学教育方法和量化考核办法,采用工程量化的标准进行工作运作和管理,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明确,可定量,有流程,能操作。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使团的奖励与社会奖励接轨,努力使共青团工作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有了动力外,还要有一定的保障机制,使许多东西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除了用好用活《团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各级政府关于共青团工作的有关政策外,还要积极争取出台有关政策,对团干的待遇,团的`工作经费,阵地建设等作出具体明确规定,为工作提供依据。

㈢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青年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就要做好竭诚为青年服务的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已成为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矛盾。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广泛延伸工作手臂,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需求,不断改进服务青年的手段,推动服务青年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建立完善的青少年服务体系。首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青年的基本状况。要深入农村、企业、学校、社区,对青年的思想、学习、工作情况进行广泛调研,跟踪了解青年群体的分布与变化,掌握不同青年群体的需求状况,为做好服务青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抓住青年学习、维权等方面的需求,扎实推进服务青年的工作。通过实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帮助青少年学知识、学文化;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深化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开展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创办“青少年法律学校”,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要围绕发展这一永恒主题,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举荐力度。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是育人,要在坚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引导和基础性的岗位实践锻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社会所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举荐,一是要举荐优秀团干部和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为党政的后备干部;二是要举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新学科、新产品、新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三是要举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主管的后备人才。同时,要重点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青年人才评价鉴定机制、青年人才信息资源储备机制和举荐青年人才的党团衔接机制。

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优化共青团的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拔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共青团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共青团资源配置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源于社会,服务社会”。按照遵循经济规律,平等互利,节俭高效,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结合的要求,以达到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获取资源,高效益使用资源的目的。在目前,可以尝试以下几条途径:

⒈通过青联、青企协、少工委、未保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优秀青年和与青少年事务相关的资源,优化共青团工作环境,及时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这主要是发挥组织上的优势。

⒉通过有效的机制和利益相挂钩,将各方联结起来,推进工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合股,即由团组织与社会力量采用合股的方式,进行开发,实行利益共享。如实践中的青年科技示范基地的创建和运行;二是合作,即由团组织设计某项主题活动或工作,由企业出资协办,可以给企业冠名权,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三是租赁,由团组织筹资建阵地,在保团味、打团牌的前提下以租赁的方式承包给青年进行经营管理,使之按市场化运转,成为共青团创经费,树形象的阵地,如青少年宫的部分硬件设施;四是嫁接,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如一些乡镇的青年活动中心,这样既达到了服务青年的目的,又增加了团的活动阵地,可谓一举多得。

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 篇6

“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研

究与示范”申报指南

本项目针对我国社会公共安全的形势和特点,“平安城市”建设、“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试点工程” 建设,从社会治安风险、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效能评估及应急处置应用技术研究,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关键应用技术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开展研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社会公共安全防范技术领域的相关理论和关键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为我国社会治安动态防范体系的建设提供从基础理论、系统架构到关键应用技术与产品的全方位的技术支撑。

本项目按照“统一目标、分类实施、交叉促进、突出优势”的原则,设置七个课题:

课题

一、社会治安风险、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效能评估研究 课题

二、典型社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

三、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

四、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视频数据采集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

五、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交换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

六、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视频图像的智能分析处理应用技术研究

课题

七、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技术研究 项目实施年限 :2006年10月~2008年12月。

一、指南说明

二、课题内容

课题

一、社会治安风险、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效能评估研究 1.研究目标

该课题研究完成后,我国公安机关及相关部门,可以依据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理论,利用有效的社会治安动态防范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建立相应的预测预警模式和应急处置机制,从而为各级政府制定社会治安规划,实施宏观安全防范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为逐步形成有效的社会治安动态预警、综合防控体系奠定基础。

2.主要研究内容

⑴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价技术

主要研究和分析影响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社会重大活动的确定原则及其可接受风险基准,研究各种类型的活动安全风险分析评价方法、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标准、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建立相关模型,实证分析方法及示范。

⑵社会治安动态预测预警体系研究

主要研究社会治安动态预测预警基础理论;社会治安动态预测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及量化方法;预测预警模型设计方法;社会治安动态信息采集技术与方法,预警分级标准及报警模式。

⑶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效能评价技术

主要分别研究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防范系统、城市重要目标安全防范系统、城镇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报警系统、单位内部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住宅小区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公共聚会场所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政府宏观监管效能评价体系及综合考评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及示范。

3.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社会治安动态预测预警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警情分级及报警模式;建立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和标准;建立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方法、政府宏观监管的效能评价体系及综合考评方法;提交社会治安动态预警分级标准、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等级标准、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的效能评价标准;通过进行城市社会治安防控综合试点,提交2个试点城市的相关项目的社会重大活动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社会动态防范系统效能评估报告。

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105~150万元。

课题

二、典型社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以地铁和大型商场(超市)等公众聚集场所为对象,针对化学毒剂泄漏等突发事件,构建典型社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模式,获得高效的应急处置方法与技术,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应急处置能力,遏制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2.主要研究内容

以地铁和大型商场(超市)为对象,针对化学毒剂施放等突发事件,建立恐慌情况下人群的疏散模型,采集我国的疏散基础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并在实际管理中综合应用;建立化学毒剂洗消技术基础数据库和危险评价方法,编制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洗消处置技术导则。针对化学毒剂泄漏等突发公共事件研究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方法和式样;研究调集相关救援力量综合演练所研制的应急指挥模式,编制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导则。

3.主要考核指标

⑴针对地铁和大型商场(超市)等社会公共场所,建立的恐慌情况下人群的疏散模型要能够考虑人群疏散的心理及行为规律、能够结合人群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具有创新性;编制的人群安全疏散管理对策和应急预案制定原则应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实际应用。

⑵建立的典型社会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方法和式样要求可操作性强,编制的预案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得到专家和公安消防部门认可;建立的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模式符合实际,高效可行,能指导应急救援行动,提高公安部门的救援指挥效能,并在一个城市的实际演练中得到印证。编制的典型公共场所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导则得到示范城市的演练印证,并要逐渐推广。

⑶建立的典型公共场所突发化学毒剂的洗消方法科学、合理,运用上述方法所编制的预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得到专家和公安消防部门认可;所研究的典型公共场所化学毒剂洗消危险性评价方法切实可行,能指导应急救援行动,并在一个城市的实际演练中得到印证。

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70~100万元。

课题

三、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1.研究目标

提出城市公共安全报警与视频监控网络系统集成平台的功能要求、系统构成、监控管理模式、安全性要求等,编制出相应的技术报告及系列标准;研制出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集成技术和相关设备;开发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选择条件成熟的城市进行工程示范。

2.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调我国有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资源现状和相关部门的管理需求,研究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需求分析和平台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和技术实现方式、方法;形成指导、规范平台建设、规划的系列标准或技术规范;研究数据控制、通信和视音频编解码等系统协议,研究用户管理、设备管理、安全认证、分布式数据库、图像数据的存储备份、视频分发、报警转发、Web服务等技术,实现城市区域联网的社会治安监控报警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控;选择具备相关基础、技术条件、应用前景广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集成平台示范工程建设。

3.主要考核指标

⑴调查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社会资源现状并形成分析报告; ⑵对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建设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⑶确定城市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和技术实现;

⑷形成指导、规范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建设、规划的系列标准或技术规范;

⑸研制城市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防范、综合处置系统集成平台系统软件;

⑹系统集成平台的总体功能/性能指标及要求为:

 可移植性:支持主流数据库和操作系统,满足用户对多种环境和数据的要求;

 可靠性:系统能长时间稳定运行,保证系统能进行多级级联。提供操作日志管理,屏蔽用户的输入错误,对系统的操作历史提供监控与审计功能。

 安全性:系统要保障数据存储的安全,数据传输的安全,数据访问的安全;系统管理的各类信息涉密级别不同,能够实现独立管理,存储、传输、访问的安全性要求,基于属性的灵活的访问授权控制,系统应能根据访问用户的身份,确定相应的授权,提供权限规定的查询、统计服务。 互操作性:同一级用户可以根据管理员的设定控制管理指定的设备、音视频资源。任一级公安机关有权限用户可通过共享平台实现可控的跨区域的视频监控资源共享。系统应能提供WEB服务,以方便系统内用户以B/S方式使用。 可维护性需求:具有对系统内设备进行检测诊断的能力,可以动态适应网络传输状况和网络带宽的能力,根据网络带宽和流量情况管理接入用户。

 可扩展性: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增加级联的层级,各层级内可根据要求更改部署。系统软件采用分层架构以方便扩展。

⑺运用上述标准、技术及集成平台在适宜的城市进行工程示范。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350~500万元。

课题

四、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视频数据采集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实现针对城市、社区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治安防范资源的数据采集,以支持完整系统形成快速报警及应急响应机制,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治安工作的应用需求。

2.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使用环境中的照度、温度、湿度、气候、震动、烟尘、电磁辐射强度等参数,确定视频数据采集装置的选型原则,以及与之对应的防护及辅助照明方法;开发适合公安应用的全天候非致冷被动热红外视频采集设备、制定技术标准;研究在摄像数字化模块中嵌入安全认证部件、嵌入数字水印或数字签名等技术,建立具有司法证据的图像数据资源。

3.主要考核指标

⑴提交确定视频监控前端设备的参数设定原则以及与之对应的防护及辅助照明方法的技术报告。

⑵提出可信任侦破案件图像资源概念,研制出能够为警务应用提供可信视频图像证据的设备。该设备具备如下功能/性能:

支持设备认证机制,以确保设备的合法性;

能在视频图像信号中嵌入数字水印或数字签名,以确保图像不被篡改;

有必要的防拆卸、防毁坏措施,在被拆卸、毁坏时能自动报警; 满足安防取证图像质量要求; 具有视频图像信息加密编码能力; 压缩码率:128kbps~3Mbps,码率可调。

⑶制定非致冷被动热红外视频采集设备在公安领域应用的技术标准或相关应用指导文件。研制能在复杂光照条件、复杂气象条件及大跨度空间范围下正常使用的全天候非致冷被动热红外视频采集设备。其主要参数/功能/性能为: 关键焦平面热成像器件空间分辨率: 352×288像素;

系统响应波长:8 μm ~14 μm,远红外波段;

模拟视频信号输出:CCIR(灰度红外图像)/PAL(伪彩色红外图像);

具有视频图像信息加密编码能力; 支持设备认证机制,以确保设备的合法性; 相关系统接口:RJ45 10M/100M以太网口。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210~300万元。

课题

五、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交换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研究解决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交换的相关技术问题,编制相关技术标准,研制针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移动视频传输设备,使之能够兼容现有各类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视频监控信息的实时互联互控。

2.主要研究内容

⑴研究确定视频网络控制系统与前端视频图像采集设备间的通信、传输、控制协议,研制符合协议的视频网络控制系统及适合各种传输信道的接口适配器或协议转换器。

⑵研究适合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使用的视频、音频数据的编解码技术和格式,解决现有数字/模拟视频系统的兼容问题。

⑶充分考虑现有公安通信网络资源,研究可在突发事件现场机动使用的无线视频图像传输设备。

⑷研究上述相关技术在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示范平台上的示范应用。

3.主要考核指标

⑴视频信号编码器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为: 满足安防取证图像质量的要求; 具有设备认证功能及视频图像信息加密编码能力;

符合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对通信协议的规定(SIP等); 输出:RJ45 10M/100M 以太网口。⑵视频信号解码器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为: 满足安防取证图像质量的要求;

具有设备认证功能及加密数字视频图像的解码能力; 满足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对编码格式的适应性要求; 符合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对通信协议的规定(SIP等); 输入:RJ45 10M/100M 以太网口; 输出:1路或多路复合视频。

⑶无线视频图像传输设备的主要功能/性能指标为: 最小传输数据速率:384 kbps;

传输图像分辨率:352x288/帧,25帧/秒; 最大传输总延迟(视频输入到视频输出): 1s; 支持设备认证及传输信道加密功能;

支持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所规定的通信协议(SIP等); 与系统的接口:RJ45 10M/100M以太网口。⑷数字视频交换/转换设备主要功能/性能指标:

视频交换功能:可以将监控中心中的若干个前端设备(摄像头)通过交换形式将数据上传到公安专网,即实现综合视频交换机的功能;

协议转换功能:可以将相关行业标准规定的通信协议(包括课题3所制定系列标准中所规定的通信协议,即SIP)、规定的操作转换为不同前端设备可识别的指令,实现联网通信的功能;

解码功能:可以将不同厂商采用不同编码算法编码后的码流解压为数字视频流,即实现解码器组的功能,可以实现多种解压算法以兼容现有监控资源;

统一编码功能:可以将解码后的数字视频流编码为规范的统一编码格式,实现编码器的功能;

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140~200万元。

课题

六、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视频图像的智能分析处理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通过智能分析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具有智能研判能力,有效解放警力,显著提高公安工作效率。

2.主要研究内容

⑴研究静止背景下活动人物目标快速检测及报警技术; ⑵研究视频监控图像中机动车的实时识别和分类技术; ⑶研究视频监控图像中多物体快速跟踪技术;

⑷研究上述相应技术在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公安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实际应用,并根据具体警用业务需求开发对应的智能辅助研判系统软件。

3.主要考核指标

⑴根据预定的策略和部署,同时识别跟踪多个移动目标。⑵当人的图像面积占到超过整个画面面积一定比例时,能够识别出移动物体是人还是物,并应能达到足够高的识别准确率。

⑶能够识别出运动中的机动车的类型及颜色。

⑷基于上述目标识别技术,形成具有行为分析能力和策略部署的安防监控系统软件。

4.课题经费

国拔经费105~150万元。

课题

七、社会治安动态防范系统中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技术研究 1.研究目标

研究确定视频监控用产品级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产品的评测指标和方法;形成视频监控用产品级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产品的评价规范;建立功能完善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产品的测试分析平台。

2.主要研究内容 ⑴搭建应用于视频监控模式产品级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技术的测试平台;

⑵制定应用于安全技术防范领域的人脸识别的产品级检测标准。⑶主要考核指标

建立人脸检测、人脸识别应用于视频监控的产品级静态图像测试库,用于识别和黑名单测试,测试库3个,每个库1万人,每人含光线、角度、环境变化的图片;

建立一个应用于视频监控的产品级动态图像视频库,其中人数为300,长度为3分钟左右;

应用于视频监控的产品级的人脸检测、人脸识别的评测系统,包括产品评测指标和产品评测软件。

制定人脸检测、人脸识别的相关标准。4.课题经费

建立社会治安预警机制的思考 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市场经济;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在当今理论界,对财务风险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多观点,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这个定义是得到普通接受的。

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可以将财务风险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存货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跟不上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

(二)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偏高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现阶段,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因为当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过快、流动资金严重短缺时,必然会向银行借入资金。借入的资金将会产生借款费用,这些费用与还款的压力有时就会构成一定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的赊销、垫资比重加大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和产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和垫资的方式销售产品、承揽工程。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和垫资,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四)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规范性

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也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则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五)企业内部财务监审制度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能更充分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现阶段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六)企业理财人员风险意识不强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和方法

(一)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设计如何应对方案,否则风险来临时,企业毫无准备,必然会招致失败。因此,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经营管理策略,提高企业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二)制定科学的投资和资金计划

对新项目投资要准确测算项目资金需求,防止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实际资金需求超出预算,项目尚未建成就出现资金缺口。在生产经营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从严控制款项的收支。按订单采购原材料,科学组织生产和经营,以减少库存积压,加速流动资金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同时,企业在年初制定年度预算时,要预测全年现金流量,预算资金缺口,提前准备融资方案,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预警机制

企业必须立足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如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根据市场变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负债结构要合理

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在制定负债计划的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还款保证,企业负债好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流动比率不低于1:1,最好流动比例保持在2:1的安全区域。流动比率越高,表示短期偿债能力越强,流动负债获得清偿能力的机会越大,债权越有保障。因此,企业应根据需要对长期、短期借款合理安排,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应制定详细的还款计划,进行必要的还款计提,以免债务到期日无法偿还,带来连锁反应,影响企业的信誉和生存。

(五)负债规模要适度

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负债总额和资产负债率,做到适度负债,量力而行,随时衡量自身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企业负债比率是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等,以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对企业所有者来讲,当企业资本收益率大于筹资资本时,资产负债率越高越有利,但资产负债过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偿还能力,为筹资带来困难,对债权人来讲,资产负债率越低,风险越小。为了增强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必须着力于补充自有流动资本,降低资产负债率。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最理想是控制在30%~50%左右。

(六)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上还可以采用一些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转移法

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例如,在对外投资时,可以采用联营投资方式,将投资风险部分转移给参与投资的其它企业。采用发行股票方式筹资时,选择包销方式发行,可以把发行失败的风险转移给承销商。采用举债方式筹集资金,企业可以与其他单位达成相互担保协议,将部分债务风险转移给担保方;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2.回避法

即企业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现实的基础上,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企业在选择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性投资时要根据企业自身承受风险得到能力进行评估、分析。一般而言,股权性投资远大于债权性投资的风险。

3.分散法

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风险较大得到投资项目,避免因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多种经营方式下,一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以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企业对外投资多元化是将资金投资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

4.降低法

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财务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企业可以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也可以建立风险基金,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四、结束语

上一篇: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下一篇:关于感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