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2024-09-03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共10篇)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篇1

【内容提要】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已有很大转变。但是,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存在着,由教师情绪失控而导致的教育行为失控现象,这对幼儿身心发展、个性形成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将产生不利影响,还会给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投下阴影,甚至影响师生互动过程。

半年来,我对本地区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教育行为进行观察、了解。采用了观察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六所幼儿园的大、中、小班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随机观察;并对其中一所幼儿园五个班进行半日活动观察。访谈法侧重了解教师对教育行为失控的理解和认识。

我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以下教育行为失控现象。第一,教师面对幼儿的种种不良表现,往往过多呵斥、惩罚,这不利于幼儿对错误的认识,同时会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造成不利影响。第二,教师往往由对幼儿的印象、喜爱程度来决定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易使教师喜爱的幼儿形成骄纵的个性,教师头疼的幼儿出现沉默、反常行为,而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第三,教师压制幼儿的个性,人为剥夺幼儿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会使幼儿缺乏创造性。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教师教育行为失控会给幼儿造成种种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应该自省自察,从而转变教育行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出现教育行为失控现象,我认为与教师自身素质,幼儿园领导的管理及幼儿教育的外部环境有关。对此应从这三方面着手改善教师教育行为。第一,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建设,优化自身文化知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及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第二,幼儿园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园里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工作考核,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第三,通过各种途径优化幼儿教育的外部环境,得到家长及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

总之,幼儿园教师教育行为存在的不足之处,必须引起幼儿园领导及教师的重视,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

【关键词】教师行为失控研究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已有很大转变;如,尊重儿童、信任儿童、注重个别教育等观念已逐渐为幼儿教师接受、认可和重视。但是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存在着教师认识上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情绪失控,从而导致教育行为失控(教育行为失控是指教师在其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教育行为违背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的现象,这对儿童身心发展、个性形成和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将产生不良影响,还会给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投下阴影,甚至影响师生互动。为此,我认为必须对教师教育行为的现状进行研究。

经过查阅1997到2002年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研究》杂志中有关教师教育行为的文章,我认识到研究者对这一课题仍然比较重视,涉及最多得是有关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质量方面的文章。研究表明,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有很多,有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对 >>

幼儿心理与行为的理解及评价、对适宜教育方法和策略的掌握、行政管理、工作评估、外界环境的支持与指导等。

教师行为转变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只有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开展研究才能取得成效,因而需要幼教研究者真正深入实际和广大幼儿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发展并检验有关措施与方法,以实现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达到促进幼儿教育的目的。

幼儿园这几年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有了提高和改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总是正确适当吗?通过实践观察,我发现一些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教育行为失控现象;因此,我决定对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教育行为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任务及目的

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教育行为失控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园教师的教育行为,找出教师行为失控现象存在的原因,提出对策以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幼儿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对象

在本地区随机抽取六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一班对幼儿教师进行观察和访谈,教师的年龄在25岁至35岁之间,高中和大专文化为主,从事幼教工作均在五年以上。

四.研究方法

利用半年时间对各幼儿园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教育行为进行观察、了解。采用观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相结合。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各园大、中、小班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随机观察;并对其中一所幼儿园五个班进行半日活动观察。(观察提纲见附录1)

访谈方法是侧重了解教师对教育行为失控的理解和认识。(访谈提纲见附录2)

五.研究结果

通过观察,我发现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存在这以下教育行为失控现象

1.教师面对幼儿的种种不良表现,往往过多呵斥,惩罚。

幼儿园里幼儿整天在一起活动,他们之间经常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争执,甚至打斗现象,教师在为幼儿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幼儿的态度和行为而情绪受到影响,出现烦躁,发火等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而导致教育行为失控。如,教师正在组织全班幼儿玩玩具,这时幼儿乐乐抢了幼儿壮壮的玩具,壮壮来找老师告状。教师 把幼儿乐乐叫过来,教育了他几句,就让他回去了。可没多久,又有几名幼儿来告乐乐的状,教师有些生气了,把乐乐叫过来训斥道:“乐乐,你为什么老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那么多玩具,你还抢!”“我没抢!”见乐乐顶嘴,老师更生气了,“没抢?!小朋友怎么都来告你的状,就你淘气!你别玩了。”

在幼儿园里,教师每天都要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有些幼儿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常常会将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给破坏,这时教师情绪往往失控,从而教育行为失控,出现大声呵斥,甚至当众惩罚幼儿的现象。如,全体幼儿正在听教师讲有趣的故事,突然有个“小捣蛋“拽了旁边小女孩的辫子,小女孩疼的“哇”得一声哭了起来,教室里一下就乱了,教师火冒三丈,几步跨过去,将捣蛋的幼儿拽了起来,“看你还欺负人不!”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但原来愉悦的气氛已不复存在。

在教师的权威下,幼儿的“捣乱”行为和他们之间的冲突表面上解决了,可实际上,幼儿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而是认为教师不好,老是训斥自己,他会想我怎样才能逃过或减轻老师对我的惩罚呢?而且,教师对幼儿经常大声呵斥还会给幼儿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幼儿会学着教师的样子大声呵斥其他幼儿,他们会认为大声呵斥别人也是人们之 >>

间交往的一种方式,而这会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造成消极影响。

2.教师往往由对幼儿的印象,喜爱程度来决定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

在幼儿园里,每个班都有几十个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自身条件也不同,因而其生活、行为习惯、表现也不同。有些幼儿就显得特别聪明、乖巧、而有些幼儿就特别淘气、顽皮。教师的行为失控就表现在她们会对聪明,乖巧的这类幼儿过分偏爱,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各种活动和给予更多的表现机会,甚至幼儿做同样的事,教师对待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琪琪是一个令班内教师头痛的孩子,而宁宁是一个乖巧的孩子。这天,他俩都跑来告状,说有小朋友打他。教师看了琪琪一眼,说:“老师知道了。”就让琪琪回去了。“宁宁到老师这来,怎么回事?“老师和颜悦色的询问事情的经过……教师自有解释:琪琪平常就爱没事找事,他不打人就不错了,还会被人打?宁宁一向老实、乖巧、不会惹事的,一定被人欺负了。

同样是被人打,教师由于把琪琪归为“爱没事找事的”一类,把宁宁纳入“乖巧”的一族在这种稳定的印象下,面对幼儿相同的需求,教师做出了不同的判断和处理。但琪琪挨了打,还不被教师理解,他会与和“宁宁不平等的待遇”进行简单的比较:为什么老师不理我?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呀?……幼儿越比较越愤懑,就会通过不断地捣乱等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教师不能平等的对待幼儿,长此下去,那些聪明、乖巧的孩子易形成骄纵的个性,他会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 教师稍加批评,也会挫伤其自尊;而顽皮、淘气的幼儿,也会对教师失去信任感和亲切感,他们会表现出沉默、反常等行为,而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

3.教师压制幼儿个性,人为剥夺幼儿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

家长都想通过幼儿园教育,使幼儿学到知识,希望别的孩子会的,我的孩子也会。于是在幼儿园中,教师会对幼儿严格要求好让家长满意。但教师却忘了幼儿虽然年龄小,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往往只要求幼儿听从教师的指导,不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结果幼儿的个性往往会被压抑。例如:一节美术课上,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幼儿想像以拟人化的手法画出鱼群欢乐的动态形象。教师已提醒一名幼儿好几次了,让他在指定的画面上再添画一些水草,使画更漂亮,可幼儿始终不动笔,教师有些烦了,问:“你怎么还不画?” 孩子非常自信的说:“我觉得已经很漂亮了,不用再画了.” 教师一听皱了皱眉头说:“你在这画上水草会更漂亮!”……终于幼儿不得不画起来。

教师失控的教育行为仅仅是为了达到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却剥夺了幼儿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而幼儿创造性的火花,也被教师的做法给熄灭了。从此,幼儿只能循规蹈矩做事,已达到教师的要求。

六.讨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教育行为失控会给幼儿造成种种不良影响,同时,如果这种情绪和行为是经常的,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会改变教师自身的个性和性格。我们发现,自己干教师时间长了,性格越来越急躁,这或多或少与经常性的行为失控有关,而这种不利因素又可能反作用于幼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与我们工作的目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是背道而驰。因此我们为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自察自省,从而转变我们的教育行为。那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为什么会出现教育行为失控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面的问题:

第一.幼儿教师自身素质方面。

幼儿园教师在尊重幼儿,注重幼儿个性发展等观念上已有很大转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育行为失控现象,可见教师还没有真正做到观念和行为的统一。而作为教师如果观念和行为不能彻底转变,她就不可能克服来自机体内、外的困难,克服工作的情绪化,也不能去体验工作中的愉悦、感受成功并安于幼教事业。因而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师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把爱心化作实际行动,做到爱岗敬业、尊重热爱每位幼儿。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因幼儿自身特点或幼儿某些不良表现的影响,而导致的教师教育行为失控都是在情绪失控下非理智做出的,难以想象,一个喜怒无常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因而,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水平,不但要加强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宽容精神,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学会微笑、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幼儿。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育行为失控现象,很多是因为教师知识、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引起的。如,教师在儿童发展方面知识的不足,使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行为,把幼儿好动的天性,视为调皮、捣蛋,而对幼儿过分呵责;教育技能的不足,使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及不能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等。因而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教师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用和幼儿完全平等的身份及幼儿喜闻乐见的语言、表情、手势去组织、指导、帮助幼儿。

第二.幼儿园领导管理方面。

幼儿园班级内 幼儿人数众多,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孩子们喧闹的环境和层出不穷“不听话”行为,如果不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天长日久,教师对幼教工作,对幼儿的热爱之情就会随着时间的消磨而淡化;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因而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可通过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各种幼教法规、规程,并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以规范教师的行为;还可通过学习优秀教师事迹、开展师德形象讨论,评选师德标兵等形式,来学习先进人物的好思想、好作风,从而净化思想,升华认识。

长期以来各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把上课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也是教师的中心任务,因此园领导评价一个教师好不好的标准是看她会不会上课,课上得好不好,而对教师日常活动中对待幼儿的态度、行为关注较少,考核不足;因此,我认为应当调整原有考核标准,放宽对教师上课的要求和限制,以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施情况和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实际能力的获得为评价重点。这样,教师的责任感增强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失控现象也会减少。

<<

幼儿园教师工作繁琐,既要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又要负责幼儿安全、健康、卫生,还要应付上级检查,工作压力大,作为幼儿园领导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上多关心职工,使教师滋生的不良情绪和障碍得以及时缓解,工作得以很好的进行。

第三.我国幼儿教育外部环境方面。

我国在儿童教育方面一向是以施加高强度的规范教育为主,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加之现在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受传统的“玉不琢不成器”的观念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影响,较重视幼儿的知识学习和规矩的养成而忽视幼儿好动的天性和个性。这就需要幼儿教育方面的杂志、刊物给予舆论、信息上的倡导,使大家明白教育幼儿不仅仅是学知识、懂规矩及照顾好幼儿,而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不只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努力,还应得到家长、社会的广泛支持和配合。

七.小结

通过对各园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教育行为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应当引起领导及教师的重视,以便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使教师的素质得以真正提高。

八.附录

【附录1】观察提纲:

1.日常生活中。

1)幼儿来、离园时,对情绪不好的幼儿,教师是否给予安慰,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是否能够搂一搂、抱一抱。

2)当幼儿无意出现过失时(撒汤菜、摔了、吐了、大小便弄到衣服或床上时……),教师是妥善处理、耐心安慰幼儿;还是指责、埋怨幼儿。

3)当幼儿有意出现不良表现时(打架、骂人、抢玩具等),教师是不受幼儿自身特点影响,对他们的态度、行为一样;还是喜欢的幼儿耐心教育,不喜欢的幼儿训斥、批评。

4)当幼儿生活上遇到困难(生病、穿不上衣服等)时,教师是否耐心照顾和帮助幼儿。

2.教学、游戏、户外活动中。

1)个别幼儿有说话、捣乱等不良表现,教师是呵斥、体罚、变相体罚;还是根据幼儿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进行教育。

2)教师是否在照顾全体幼儿的同时兼顾个别幼儿,因人施教,引导、鼓励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并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3)教师是否同等对待幼儿,不论是教师喜欢的幼儿还是不喜欢的幼儿,让他们在活动中都 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4)活动结束时,教师是客观评价幼儿,指出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成功和进步;还是嘲笑、挖苦活动中表现欠佳的幼儿。

【附录2】访谈提纲:

1.你认为存在教育行为的失控现象吗?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你是否有因个人情绪失控而导致教育行为失控的现象存在?

3.在现实教育中行为失控的表现有哪些?

4.你认为产生教育行为失控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5.采用何种方法可以防范教育行为失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摆脱幼儿的消极影响与控制——教师教育行为改善的重要一步》 庞丽娟、董奇、陶沙 原载 《学前教育》 1997年第3期

2.《退一步海阔天空——谈教师对惩罚行为的控制》 王晓燕

原载 《学前教育》 1997年第9期

3.《努力保障教师教学主体的地位》 葛凤林、李红 原载《学前教育》 1999年第9期

4.《对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张雪

原载 《学前教育研究》 1999年第5期

5.《一个实习生眼中的幼儿教师——建议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 沈建洲 原载 《学前教育研究》 2001年第6期

6.《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顾荣芳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篇2

一、教师过分斥责自制力差的幼儿, 不利于幼儿认识错误

自制力差是由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精心布置了一个活动区, 幼儿却不能领会教师的意图, 将玩具扔一地;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活动, 由于个别幼儿的违纪行为, 活动不能进行下去。这时, 教师的情绪很容易失去控制, 大声斥责孩子, 甚至惩罚这些孩子。然而, 对于教师的发火生气, 自制力差的孩子, 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 而是在想, 怎样才能逃过或减轻老师对自己的惩罚。

教师对幼儿经常大声呵斥, 还会对幼儿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如幼儿学着老师的样子呵斥其他幼儿。孩子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模仿, 对知识经验缺乏的幼儿来说, 他可能认为大声呵斥别人, 也是人们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 而这与我们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可见, 教师失控的教育行为, 会被孩子模仿, 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工作中, 教师首先要有足够的耐心, 控制情绪, 原谅孩子们所犯的一些“错误”。即使孩子真的违反了“规则”, 老师也要查清根源, 让孩子真正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对能力弱的幼儿采取过急的态度, 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形成

自信心是坚定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 自我评价能力较差, 大多是靠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进行评价, 尤其是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自信心的程度有很大的影响。

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 教师辅导一名平时在各方面能力都较差的幼儿, 老师一遍又一遍教, 这位幼儿就是不开窍, 渐渐地, 这位老师的话语中, 焦急成分增多, 幼儿也显得不安起来, 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 最后到低头默默不语;这时, 正好旁边的幼儿之间也发生矛盾, 随之听到了告状声, 等待老师的解决, 老师的情绪终于控制不住了, 盯着那位能力弱的孩子, 生气地说:“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快让你妈妈领回家吧!”那个孩子委屈地哭了。

再如:幼儿园要检查孩子们学习跳绳的情况, 班里每天利用户外活动时间组织幼儿练习跳绳。半个月过去了, 还有两位小朋友不会, 老师一次又一次的示范讲解动作, 结果还不行, 老师着急说:“你们俩怎么回事, 今天学不会就别吃饭!”第二天, 两位孩子都不愿意来幼儿园, 并和妈妈说, 自己是一个笨孩子。可见教师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容易失去控制。教师斥责孩子的这些话, 虽然是情急之下说的气话, 却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对那些能力差的孩子来说, 在做其他事情时, 也会缺乏信心。老师要信任每一个孩子, 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 采取少批评、多鼓励的教育方式, 要以肯定的口吻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做好”、“你肯定行”、“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样, 孩子就会从成人肯定与信任的态度中, 获取强大的推动力, 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内驱力, 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克服困难, 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自信心不断的增强。

三、教师压制幼儿个性, 影响其创造力的发挥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 发展他们, 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 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 要给幼儿极大的自由, 使幼儿巨大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由于某些幼儿的表现出乎教师的预料, 致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

如一节美术活动课, 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学会添画, 丰富画面内容。教师已经提醒了一个孩子好几次, 要他在画面上添一些内容, 使画面更加漂亮, 幼儿就是不动。教师有些生气, 但孩子非常自信地说:“我觉得已经非常漂亮了, 不需要再画了。”这时, 老师为孩子的“公然抗命”而恼火, 并斥责他, 强迫他按照老师的意愿去做。

教师这种失控的教育行为, 仅仅是为了达到一节课的教学目的, 然而却剥夺了幼儿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从此, 幼儿也许只会循规蹈矩, 自我创造精神被老师粗暴的做法熄灭了。

与之相反的一个例子:在一次美术活动中, 有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中企鹅和北极熊在一起玩。老师问:“企鹅生活在南极, 怎么来到了北极呢?”孩子说:“企鹅生活在南极, 没有伙伴多寂寞, 它能和北极熊生活在一起多快乐呀!”老师及时表扬了他不仅画面有新意, 还有爱心。并把他的作品挂在“展览栏”里, 当别的小朋友来看他的画时, 他总是很高兴, 并非常高兴地介绍他的作品。

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老师要对幼儿具有创新意义的行为, 给予及时的强化, 允许一些看似不符常规的行为出现。

四、教师过分娇纵“好孩子”, 影响其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师教育行为失控也表现在对一些孩子的过分偏爱上。有的孩子长得漂亮, 有的孩子聪明活泼, 有的孩子会讨人喜欢, 教师对这类孩子过分的肯定、爱抚等等, 易使这些孩子形成骄纵的个性。

如:在一次“猫捉老鼠”游戏活动中, 有一个扮演猫的小朋友违反了游戏规则, 钻进“鼠洞”抓老鼠, 其他小朋友大声喊, 花猫不能钻鼠洞!这位小朋友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却说:“管得着吗?老师喜欢我!我就能进去!”边说边显出一副骄傲的样子。

再如:在一次公开课中, 老师正声情并茂讲“猴子捞月”的故事, 突然平时受宠的浩浩小朋友站在椅子上大声喊:“猴子大笨蛋!猴子大笨蛋!”给老师以措手不及, 其他老师暗示浩浩, 可他满不在乎地说:“猴子就是大笨蛋么, 张老师还说我聪明呢!”

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幼儿会将教师的这种亲昵性交往行为不分场合地加以应用, 还会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 有时教师稍加批评就会极大挫伤其自尊心, 甚至会由于老师与其他小朋友的亲昵而心生嫉妒, 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 教师在工作中, 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 即使遇到特别招人喜爱的孩子, 也要有意识地藏起那份“爱心”, 不要让他们感受到优越感, 要让他们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生活;幼儿;品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76

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品格习惯,便会错失良机,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我国幼儿目前存在着依赖性强,独立性差,意志力薄弱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日常生活活动,以坚持性原则、主动性原则、自制力原则、适应性原则为指导的实践探索,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性,养成不怕困难、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为适应未来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注重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生活能力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安全感和面对事情的乐观程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在这一阶段不断地走向成熟。良好的身体、强健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自理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标志,这也是幼儿走向独立生活必备的条件。

幼儿的自理能力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形成的,因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反应的灵敏程度有异,因此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他们的自身发展情况,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不断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幼儿的自尊心也会因赞美而得到满足。对一些能力薄弱的幼儿,教师可以指导其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等的正确方法,也可以尝试一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尝试着自己做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

我现在所在的班级大班,幼儿的自理能力基本是没问题的,但是也不乏特殊者,我们班有一个幼儿在穿衣、吃饭方面和其他幼儿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像吃饭时,大部分幼儿都能按时按点吃完,他就会边吃边玩,到最后看见大家都送碗了自己心里才开始着急,狼吞虎咽地吃几口最后就把剩下的饭倒掉,我反复观察了几次并最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得知,孩子在家里吃饭、穿衣都是姥姥帮忙,自主意识非常差,造成这种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幼儿的身心发展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幼儿的不断积累,更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与引导,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的培养上,独立、自主最为重要。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进行各种能力不断培养的基本条件,所以园方要不断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自主做事、独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 利用生活中的自然资源,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可以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朋友。如在上厕所排队时,让幼儿自己找好朋友手拉手排队;在食物分享活动时,让幼儿自由交流:“你吃的是什么?”“你尝尝我的!”“哇,真好吃!”同伴间的交往在自然而然中建立。在主题活动“玩具总动员”中,我发动幼儿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开展“我的玩具大家玩”的活动,利用玩具给幼儿创造交往的平台,并在活动中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的幼儿,促进幼儿间建立起平等友爱的关系,培养幼儿人际关系的积极情感。还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你拿了同伴的玩具时应该怎样说?”等话题,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社区生活作为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例如,在主题活动《安全小卫士》中,鼓励幼儿主动与警察叔叔交流、沟通,观看图片展,和警察叔叔一起指挥交通,看消防员叔叔们的消防表演等,通过这些实地参观、亲身体验的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许多安全防卫的常识,同时提高了交往能力,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视野,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探索欲望。

三、引导幼儿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孩子们不知道的问题,幼儿阶段是好奇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他们可能一遇到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就会问“为什么”,虽然这三个字看上去普通平凡,但是里面却蕴藏着幼儿求知的欲望和满足好奇心的意愿,教师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回答,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并怎样去做,如果遇到教师不理解的问题可查阅有关资料并弄明白,再给幼儿一个准确的回答,而不能含糊其辞、理直气壮,从而打消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在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很重要,它是幼儿获得问题并理解答案的主要途径。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考观察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观察、探索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积累经验和丰富的认识中,才能进一步揭晓答案。在科学领域的发展上,教师要在幼儿知识能力的水平之中引导幼儿在探索中思考、在积累中尝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全面发展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园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的结果,所以,各个园所、各个教师都应将科学探究纳入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不断为之努力、奋斗。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篇4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

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究竟有什么影响,我在全园范围内作了一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使用观察法和谈话法,结果显示:

1、在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

63%的幼儿能坚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67%的幼儿能保证每天刷牙一次,26%的幼儿能做到早晚刷牙两次。结果显示:在幼儿卫生习惯较好的家庭中,家长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占98.5%,只1.5%的家长表示会在幼儿不注意的情况下偶尔偷次“懒”;而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其家长在生活卫生方面的表现成了幼儿养成不良习惯的活教材。另外,家长在医疗卫生部门工作的幼儿,都有很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以上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随心所欲的教育,结果只能使幼儿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2、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方面。

统计分析显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与幼儿家庭结构有很大的关系。从本次调查结果看,需要家长帮助脱衣服的幼儿占被调查总数的16%;吃饭需要家长来喂的占被调查总数的15%;玩过的玩具需要家长来收拾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3%。把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幼儿与其家庭结构互相对照发现,他们当中有85%是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里。

三代同堂家庭中,爷爷、奶奶等祖辈家长视幼儿为掌上明珠,事事不舍得放手让幼儿做,幼儿既得不到学习和锻炼,又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所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3、在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学习习惯的好坏与家长的学历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学历越高,知识就越丰富,越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对幼儿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得心应手。那些学历较低的家长,知识的贫乏,使他们认识不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幼儿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更不能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4、在培养幼儿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方面。

我重点调查了对待家中老人的态度。36%的家长能做到注意自己在家中尊敬老人,为孩子树立榜样,10%的家长虽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但也注意教育幼儿要尊敬老人。这说明占被调查总数96%的幼儿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尊老教育,这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尊敬老人方面的表现也是比较好的。另外4%的家长没有想过教育幼儿尊敬老人这个问题,自己在家中的表现也比较随便,结果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幼儿在尊老方面表现较差。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篇5

虽然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无碍孩子们宝贝地位的不可代替。随着“熊”孩子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幼儿的任性行为,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面对年幼的“熊”孩子,人父人母们该何去何从呢?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与界定

笔者通过对 “快乐幼儿园”五位任性幼儿的父母,以及辅导老师的访谈,总结了任性幼儿们为达目的的几种任性的“手段”。

一是哭闹。这是最常见的幼儿行为。面对幼儿的哭闹,大部分父母都会选择妥协。并满足幼儿的种种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二是哀求。面对孩子可怜又可爱的表情,人父人母们迅速被孩子的温情攻破。三是死缠烂打。通过死缠烂打、软磨硬碰,本身忙碌的人父人母们,都只得满足孩子的要求,以求脱身。

二、针对幼儿任性行为,常见父母管教方式梳理

根据弗洛依德关于儿童的精神发展理论,从儿童出生至大约6岁,是儿童性格行为养成发展的重要阶段。通常认为,在这个时期,要保证儿童人格的健全,必须充分满足儿童的身心需要。在这个阶段,来自父母家庭的良好教养,对儿童的指示、引导作用尤为明显。笔者通过对G区“快乐幼儿园”五位任性幼儿的父母访谈,综合梳理出以下几种共同的父母管教方式。

一是放养、放纵型管教。以程小虎(化名)小朋友为例,他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人员,平时非常忙碌,无暇进行照顾。因此,主要是由爷爷奶奶进行接送和照顾。而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常年生活在农村,为了照顾孙子,才来到城市,因此主要采用的还是过去的管教方式。

平时,他们对于程小虎的任性行为,出于宠溺,都尽量地忍耐。表现非常明显地事件,是程小虎在爷爷奶奶偶尔不能满足自身的一些要求的时候,会用在街边听到的脏话,谩骂爷爷奶奶。程小虎小朋友的这种任性性格,很明显是由于爷爷奶奶隔代教育的宠溺导致的。对此,我们采访了程小虎的爷爷奶奶。他们指出一是出于对孙子的天然宠爱,二是害怕媳妇认为没有带好孩子,因而对程小虎的任性行为也是听之任之,无法给与有效的监管。

因此,正确的养成幼儿的生活常规,培育行为准则,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不能因为单纯的宠溺和一些顾虑而放纵孩子的任性行为。

二是严格、粗暴型管教。在笔者采访的五位任性幼儿中,有一位陈玉祈(化名)小朋友,虽然大部分时间也是其外公外婆照顾,但是他的父亲,一位公安干警,对他的管教非常严厉,而且一般以体罚为主。通过访谈,笔者了解陈玉祈(化名)小朋友的一个生活习惯,即每天穿衣,要求必须穿用吹风吹热的衣服。在其父亲不在家的时候,外公外婆都能照顾他的这个要求。

一旦他的父亲在家,他就不敢提这个要求。据说是因为一次他提这个要求的时候,他的父亲刚好回家办事,听说后把他狠狠打了一次。诚然,陈玉祈(化名)小朋友的父亲在亲子教育中树立了威信。但这种盲目、粗暴的威信,最后让陈玉祈(化名)小朋友变成既是外公外婆面前的小霸王,又是爸爸妈妈面前的小绵羊。笔者的认为这种片面粗暴型的管教,缺乏对幼儿的引导、教育作用,其表面上的显著效果,不能掩盖对幼儿品行养成的失败,甚至更容易造成幼儿欺软怕硬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对父母管教方式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遏制幼儿的任性行为,还是应采取教育、疏导的方式。当然单纯给孩子们讲道理,确实事倍功半。幼儿的是否观念,首先还是基于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形成。再次通过自身处理各种事物的经验教训,得到固化和强化。笔者认为家长在管教方式上应综合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幼儿的任性行为加以遏制。

一是注意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生活中,容易为新鲜且分散的事物吸引,进而转移注意力。一旦被更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幼儿很快会忘掉之前所提的任性要求,转而寻求新的刺激。比如幼儿在商场追求一个上百元的布娃娃。尽管他也清楚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娃娃,但他依然任性地要拥有。这时候作为引导者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前面还有卖娃娃的,我们看看有没更可爱的。”这就很巧妙地勾起孩子追求新事物的兴趣。然后带着孩子继续逛商场,并引导孩子看商场其他的商品,很容易就会让孩子忘掉刚才的娃娃。

二是要与孩子“约法三章”。比如每次逛街的时候,为了预防孩子们吵着要吃街边摊贩不一定卫生的小食品。家长们可以提出要求:“带你上街可以,但不能吃街上的小吃。”如果孩子不同意,就坚决不同意带孩子上街。一旦孩子上街又要求吃小吃,而最后又没有阻止孩子,那么可以在下一次带孩子上街的时候,以“不诚信”为由,拒绝带孩子上街,以此培养孩子的诚信理念。

三是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每当幼儿做出任性行为,以求得到大人的关注,达到一定目的的时候,家长们可以采取无视、冷处理的方式,给孩子营造一个无助的情境。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无法让大人满足他的要求,他自然会放弃任性行为,转而寻求其他的途径,达到他的目的。家长们在采取冷处理后,应过一段时间,给孩子讲道理,告诫孩子父母不理他的原因。

四是通过激将法激励孩子。比如孩子任性地不吃蔬菜,家长们可以采用激将法,“你看某某小朋友长得好高,你这么矮,就是因为不吃蔬菜。”通过激将,激起孩子的好胜心,他们自然会放弃任性行为。

结语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篇6

一、成功立项切实制订课题实施方案2006年9月份我园所申报的课题《幼儿一日生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被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功立项,同时被我市教体局确立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2006年重点课题,这既标志着我园教育科研工作有了新的突破,也更激励我们努力工作、奋发图强搞好课题研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为了使此课题保质保量的完成,我园特制定了《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是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以园长为组长,副园长主抓,保教主任、年级组长为主要成员,形成了全体保教人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热烈氛围。二是明确课题研究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保教人员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建立高标准、高水平幼儿园为最终目标。三是建立健全课题研究的规章制度。四是重审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五是确立课题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根据园内实际情况筛选出了最基本,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三种习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即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学习习惯,各班又根据本班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一子课题在自己班内实施研究。大、中、小班分别确定了子课题:让小班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言语习惯、培养幼儿谦让与合作的习惯。并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需要,确定采用抽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个案跟踪法、针对比较法与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六是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实施步骤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调查,观察阶段(时间:2000月);第二阶段:分析并制定目标阶段(时间:2007年1月);第三阶段;实施培养阶段(时间:2007年3月2008年3月);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时间:2008年4月)。

同时又制定了家长调查表,进行家长调查工作。各班又积极观察幼儿开展前期测量工作,然后的确定目标与研究工作将逐步进行。教师们的积极精神和认真劲头是史无前例的,我们相信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素质将会有很大提高。

二、注重过程脚踏实地搞研究平时注重过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扎扎实实开展好研究。首先制定了家长调查表,进行家长调查工作。本调查随机抽取我园小、中、大班120名幼儿及其家长(其中小班30名、中班45名、大班45名)。

采用的调查方法是分层抽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于2001月21日给各班抽样孩子家长发放了《幼儿身边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表》,对与幼儿经常接触的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职业、职务、爱好,每天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和方式,对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观念、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同时我们又采用个别访谈法了解家长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做法。通过调查与对原始资料的处理,我们基本掌握了抽样孩子的家庭环境,家长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养态度和教育理念,从而也可看出当今社会家长们对自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视程度,并为我园开展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材料。然后制定各种观察记录表,在各班展开观察记录工作,收集到了各子课题孩子表现的最原始数据,并对观察记录资料整理、分析,各子课题写出了观察报告。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加强实施过程中资料的收集管理,将阶段计划,游戏活动设计、观察记录、反思随笔、案例分析、照片资料(幼儿作品、幼儿活动)、理论学习资料等分类归放。今年4月份幼儿园对课题开展情况先自查,并积极要求教体局进行中期检查验收。

三、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搞科研提高教师素质是关键,应在培训教师上大做文章。首先在选择课题立项上积极培训指导教师如何从日常工作的问题入手选题,问题怎么变成课题,课题如何论证等。同时在大、中、小各班调查幼儿一日生活行为存在问题,总结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四个子课题。11月27日对教师进行了《幼儿一日生活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培训实施方案,学习课题研究的基础知识,如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12月18日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方法的培训,促使教师掌握研究方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法,学习如何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11月30日、12月5日、12月6日三次分别在三个大班对教师进行观察法的观摩培训,最后收集到大班幼儿谦让与合作情况前测所需要的数据,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水平,也胜利完成了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为以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于2007年1月8日进行了研究经验交流培训会。在会上,各子课题组不单单交流了自己的中期研究成果,还深刻的谈到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在这次研究中得到显著提高,对幼儿园开展这项工作有很高的参与兴趣。

四、完成工作近期工作方向根据课题计划,目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前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调查,观察阶段(时间:2001月)在这一阶段,我们通过发放家长问卷表及班内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表现状况进行摸底。第二阶段:分析并制定目标阶段(时间:2007年1月)在这一阶段,各班根据调查,观察的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A(好),B(较好),C(较差),并制定出了具体的近期和最终培养目标。如:培养幼儿谦让与合作的习惯培养目标:让幼儿去与同伴友好相处,体验分享的快乐;让幼儿懂得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并能为别人服务。再如让小班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养目标:使小班幼儿能够做到不挑食,不洒饭,不玩耍,安静地进餐;使小班幼儿能够独立穿脱衣服,并在午睡时做到按时入睡,不影响他人休息;使小班幼儿能够主动入厕,独立整理衣裤,并能够做到饭前便后主动洗手;使小班幼儿学会轻拿轻放,及时整理玩具。

经过两个阶段的实践工作,园课题组教师认真写出了幼儿行为观察报告和幼儿家长调查报告,《幼儿身边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报告》、《中班孩子言语习惯的观察与思考》、《大班幼儿谦让与合作情况的观察报告》和《关于小班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察思考》等研究报告应运而生。《幼儿身边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调查报告》还在中国幼教研究权威CN刊物《幼07儿教学研究》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孩子倾听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实践与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立》分别在06年河南省幼儿教育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浅谈幼儿独立性培养》在06年济源市教育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中获二等奖。教育行为反思随笔《小猪回来了》发表在《河南幼教》07年第一期上。

2007年3月新学期开始进行第三阶段的工作,即写出对幼儿有针对性的矫正实施方案,编制各种游戏教育活动,在各个实验班开始实验,并做出大量的实验记录。让孩子在游戏教育活动活动中体验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处,并积极通过言传身教和环境教育逐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总结出我园在培养孩子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经验。

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成才、成人,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相信我们的辛勤工作一定会对幼儿教育有实实在在的贡献。

优势:

1、各园领导、教师对习惯养成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普遍认为本次习惯养成测查工,作非常有意义确实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2、一些幼儿园已将习惯养成工作纳入幼儿园的科研或教,研课题中有的幼儿园还将习惯养成与幼儿园特色建设相结合,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相结合。

3、教师的研究意识增强,为使幼儿能形成良好习惯,对幼儿的学习材料进行研究,精心设计了具体操作方法,保证了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正确性。(如:经过尝试,教师发现带棱角的铅笔比圆柱形铅笔更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铅笔本身的棱角可以更加明确幼儿手指的分工,有效减轻了幼儿握笔书写的难度。)

4、小学校长对幼儿园的习惯养成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非常欣赏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状态并认为幼儿园教,师在幼儿习惯养成的方法上恳于动脑赞扬教师能将习,惯培养巧妙地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督导室的老师们表示,一定要将幼儿园习,惯养成中好的信息传播到小学使幼儿的良好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得以延续,并保持终生。

虽然幼儿在习惯养成研究受到了领导、教师、家长的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在习惯养成测查中的一些问题:

1、测查中,教师将活动的落脚点放在了本活动的教育目标上,没有放在习惯养成上的指标上,没有突出习惯养成的主题。

2、教师在把握测查指标上缺乏灵活性,仅就指标上有的,提示与幼儿进行交流致使创设真实情景的愿望与现场测查的气氛不相符合,这种“上死课、死上课”的现象,造成教师、幼儿情绪较为紧张、尴尬的场面。

3、教师对习惯养成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往往是只关注要测查的习惯而忽视了其他习惯。如:只关注了学习习惯。的培养却忽视了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只关注了幼儿是否会整理小书包,忽视了孩子是跪在地上整理的。

以上结果表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强化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意识,并要明确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有好习惯。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对有关测查指标作进一步调整,补充与筛选,使课题研究更加深化。

今天,由教研、督导、园长(校长)一行三人组成的测查员队伍来到的幼儿园,对幼儿良好习惯进行测查。

“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是南开区的十一五立项课题,经过了几年的研究,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围绕有关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各幼儿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使课题研究进一步深化,并检验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局领导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习惯养成指标的制定,经过多次研讨、培训,一份一百多题组成的习惯养成评价标准已出台,培养什么样的人?他的规格是什么?现在有了答案。

各幼儿园围绕标准进行了学习,并将标准落实在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培养,孩子们已形成了一些在幼儿时期应具备的良好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卫生习惯、锻炼的习惯等在本次测查中有了体现。仅就“给小椅子洗个澡”这个主题,所测查的是幼儿劳动的习惯。孩子们将摸布浸泡在水中,而后拧干,将摸布折成正方形后开始有序的给小椅子“洗澡”,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里后外,无论是椅背、椅面、椅子腿,甚至是塑料椅子背上的小缝隙、椅腿底部外显的横切面都仔细擦拭,孩子不仅动作规范而且边擦边观察自己擦拭的效果,擦完后,幼儿将摸布洗净、拧干、搭在盆边或平铺在桌上。

当我看到幼儿由擦椅子动作规范变为非常投入的给心爱的小椅子“洗澡”时,由衷地感到欣慰:将椅子擦干净已成为孩子的需要!他们在擦拭椅子的过程中所体现出认真仔细、有始有终以及良好的坚持性,都是孩子将来从事学习和工作所必备的良好的品质。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篇7

【关键词】教师;幼儿冲突;应对策略

一、调查背景

瑞吉欧认为“幼儿冲突是所有成长(心智、社会性的)动力”。大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幼儿冲突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然而要实现幼儿冲突中的教育价值,教师的干预行为是否恰当合理极为重要。

我小组成员均为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在面对幼儿冲突时,常常显得十分困惑:从理论上知道幼儿冲突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但在实际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幼儿的冲突。希望通过了解其他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从而提升自己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但教师们从自身经验出发而总结出来的应对策略不一定科学合理。于是,我科研小组成员希望通过问卷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来摸清教师们的应对策略及其背后的原因,再梳理出可行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在了解教师对幼儿冲突的认识及其应对策略认识现状的时候,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在问卷调查法中,发出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7份,有效问卷75份。其中20%答卷者的工作时间为2年以内,41%答卷者的工作时间为2—5年,23%答卷者的工作时间为5—10年,16%答卷者的工作时间为10年以上。在访谈法中,我们总共访谈了8位教师,每个工作时间段分别2名。

三、调查结果

1.对“幼儿冲突”概念认识不到位,不同教龄教师认识差异性较大。

只有25.3%认为“幼儿甲不遵循游戏规则,幼儿乙向教师告状”属于幼儿冲突。教龄为2年以下教师中只有14.5%认为上述情况属于幼儿冲突,教龄为10年以上教师中75%认为上述情况属于幼儿冲突,不同教龄教师对幼儿冲突认识差异性较大。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师对“幼儿冲突”认识也更加深刻。

2.对幼儿冲突原因的认识有待改善。

提问“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现在的孩子太自私,不懂得谦让”,有22.7%的教师选择了同意。显然,上述只是引起幼儿冲突的部分愿意,教师应该选择基本同意或者不同意。虽然22.7%只代表了少部分教师,但是教师作为专业的工作者,应该深刻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3.多数教师认为幼儿冲突具有其自身的价值

提问“你对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如何理解时。74.7%教师表示同意,25.3%教师表示基本同意。提问“幼儿冲突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教育契机”如何理解时,60%教师表示同意,25%表示基本同意。60%的教师认为,幼儿之间的冲突是幼儿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教育契机。其中以教龄为2—5年的教师对幼儿冲突价值认识最为准确。在对教龄为2—5年教师的调查中,73.3%的教师同意幼儿之间的冲突是幼儿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教育契机。

4.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简单且程序化。

面对幼儿冲突,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干预,以及如何干预。但是在实际中,面对幼儿的冲突,只有8.8%的幼儿冲突,教师会选择先观察,而这一类冲突的原因均为争抢物品。当幼儿发生了身体攻击时,教师100%干预,83.3%的冲突事件的应对策略为将幼儿分开后,并用语言简单干预即结束,应对策略非常简单;若有一方幼儿哭泣后,教师会问原因,指出双方幼儿的不对指出,然后要求大家做好朋友和好,体现出程序化。

现场观察到的教师对幼儿冲突干预策略的统计分析

冲突类型

干预策略 旁观 直接干预 分析解决 忽视 合计

物品争抢 3 11 14

语言冲突 5 5

身体攻击 5 1 6

告状求助 1 8 9

合计 3 17 1 13 34

5.教师对幼儿冲突价值的认识具有表面性。

既然承认幼儿之间的冲突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教育契机,那么,在面对幼儿冲突时,就应该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但是,在我们观察到的幼儿冲突事件中,只有8.8%的幼儿冲突事件中,教师做到了既关注孩子的冲突,也不盲目介入。当幼儿发生了身体攻击时,教师100%干预。在访谈中,教师们表示“打起来了,肯定要马上把他们分开,打出问题来了就麻烦了”。不难看出,尽管教师承认冲突的价值,但在实际工作,教师干预的出发点是处于安全的考虑。

四、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一)原因分析

1.由于缺乏对儿童心理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对幼儿冲突的认识,不管是冲突概念还是冲突原因、价值及态度的理解都不够全面。

2.幼儿园一日生活環节紧,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幼儿之间的冲突。在访谈中。75%的教师表示,“没有这么多时间去纠缠在这上面,后面都是有安排的。”

3.职业倦怠,让教师在应对幼儿冲突时程序化,而没有去思考该如何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去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这么解决的嘛!”这是访谈中,问及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去应对时,教师们给出的答复。

(二)对策思考

1.发放相关资料,让教师们认识幼儿冲突。

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在很多时候都是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去处理幼儿冲突。加之,自身幼儿基本理论修养的欠缺,所以很少反思自己在处理幼儿冲突后的行为。针对此种情况,提升教师在幼儿冲突对幼儿成长方面的意义的理论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开展讲座或者研讨等形式进一步加深教师对幼儿冲突价值的认识。

利用幼儿园年级会议时间,教师们可以将一周所遇到的幼儿园冲突归类整理后进行分享。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幼儿冲突的,年轻教师把自己的困惑讲出来,让年级上的教师帮助自己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策略。

3.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让教师更加专业敏锐对应对幼儿的冲突而不是程序化地应对。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的原因是不同的。作为幼儿园管理层,一方面要营造爱岗敬业的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帮助教师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提升自身业务能力;作为教师本身,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心态,始终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工作。

4.利用典型事件向教师们提供解决幼儿冲突的范本,并向教师讲清楚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典型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享典型事件,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学会分析幼儿冲突,并对幼儿冲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准确快速地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例如:【访谈七】

一、访谈时间:2010年10月31日

二、访谈对象:李老师(班主任 教龄:5—10年  中班级)

三、访谈过程:

......

问:您能谈谈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幼兒冲突吗?

答:记得在带大班的时候,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首先,她的家里对她从来都是表扬。久而久之,她也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最棒的。当她听到别人比她强时就接受不了,表现出很强的嫉妒心。有一次,我表扬了班上的另一个孩子。不一会儿,被表扬的孩子就哭着过来说,她打了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教师首先要依靠教师的威严去提示她避免做出伤害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与家长的沟通异常重要的,可能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教师非常有必要向家长讲清楚孩子的在园表现,并讲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

要转变这种比较特殊的孩子,还需要一次特殊事件来作为催化剂。也就是需要抓住教育契机来促进孩子的改变。例如:上述案例中的孩子,有一次欺负了另外一个孩子,孩子的父亲比较厉害,一大早就来到幼儿园等她,要看看她到底有多霸道。孩子见到陌生的大人始终都有些胆怯,当她看见这么凶的大人时,整个上午都躲在我的身后。我认为,这是个教育改变她的好契机。我告诉她,如果以后她改正了,老师就不让叔叔来幼儿园找她了;如何她继续欺负小朋友,叔叔来的时候,老师也不会帮忙了。这次事件后,她的霸道行为明显了减少。

论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 篇8

一、园家共育的幼儿家庭教育案例

小鱼(化名),男,他平时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与父母住。小鱼外婆的照顾下缺乏日常行为的规矩制定,而且对其奖惩不明,且小鱼经常在幼儿园与同学发生冲突,并且大多由于其言语粗鲁造成。例如,当小雨在晨间游戏时,鱼其他幼儿玩耍时,会说出一些粗鲁的语言(笨蛋、傻子等)导致其他幼儿会与他发生争吵。还有当小鱼与某幼儿在玩区域游戏时,他看到其他幼儿在理发店带发夹时,会去评论其他幼儿的发型,比如“你带这个发箍好丑”导致与其他幼儿发生冲突。

在母亲和奶奶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大人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制定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并且小鱼等类似幼儿存在长幼无序的心理观念特质。

二、园家共育幼儿家庭教育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摸清家庭教育工作现状,并分析现状。通过研究调查访问,发现造成小鱼现存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充足,不仅缺乏父母的引导,而且其外婆对其教育主要是自由放任和怂恿,任其自然发展的教育结果是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蛮横无理、爱耍脾气;同时,存在幼儿成长环境不良所造成,而其深层次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给予对应的幼儿关怀不足。家庭氛围从正、反两方面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而不良的的家庭氛围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比如玩牌、酗酒等会给孩子带来较差的环境影响,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给人安全感,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慢慢的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园家共育的幼儿家庭教育探索实践

第一,查阅并学习资料,研究问题幼儿心理特征。

上述类似小鱼家庭教育的幼儿家长,普遍对于孩子相对关心不足,任其自然是主要的教育态度,从而使得广大幼儿的内心遭致忽视。从而形成其相对冷漠和攻击心理。

第二,向家长征询服务进行研究探索。首先我可以利用家园联系簿、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尽可能地让家长关注并了解幼儿园活动,发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差异与变化。这样让家长意识到家园紧密配合会对幼儿发展的好处,最终家长表示愿意转变现有做法观念,并愿意经常关注幼儿班级正在开展的活动内容。

其次,根据本研究建议,问题幼儿家长拟尝试以以下方式进行教育改进:(1)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机会,并与之主动沟通,增进感情。(2)接受并尝试运用积极正面引导方式鼓励幼儿进行学习。(3)结合幼儿特点与兴趣,进行灵活家庭教育。(4)当面临幼儿与家长矛盾时,主动进行内部协调。(5)积极与幼儿园做好家庭教育的主体协调配合工作。(6)经常关注幼儿的行为活动,多同幼儿进行交流,并愿意多同幼儿游戏。

(三)园家共育的幼儿家庭教育实践案例总结

第一,家庭教育主体对象变化。经过本研究经历一年的家园合作教育,基本杜绝了幼儿的伙伴交往攻击性行为,广大问题幼儿也逐渐形成了懂事、礼貌的文明行为举止习惯,并能积极地进行建立伙伴关系沟通。

第二,家庭教育主角变化。同样,历经一年的家庭教育改善指导,家长们逐步形成其家庭教育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方面的显著转变,并且其家庭教育素质和能力也获得明显进步;同时,家长间形成了家庭教育的自我沟通机制,并不断完善其自身的家庭教育和亲子观,教育方式逐步走向民主化,形成与其子女间的“利益伙伴”的平等关系。

第三,指导者变化。幼儿教师的素质经过近一年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之后,也获得了相应的显著提升,特别是广大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与相关家长、家庭取得联系,动态化分析当前幼儿的问题所在,并在幼儿家庭教育过程中进行前期干预、中期评估和后期的吸收分析,充分改善了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家庭教育的进展掌控力。

三、园家共育的幼儿家庭教育创新实践总结

1、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是可行的、有效的。一年来,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对象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逐步控制并基本杜绝。

2、孩子的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教育松懈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强化、巩固。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坚持齐心协力,共同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亲社会行为。

3、在本次过程中,我觉得父母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水平,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高低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家长的素质水平提高了,才会了解孩子,关心幼儿的发展,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行为,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4、在家庭环境中消除子女攻击性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甚至犯罪的诱发因素和条件也能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篇9

【关键词】幼儿教师 ;行为 ;社会性发展

一 、概念的界定

1.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2.教师互动行为

教师互动行为专指教师与幼儿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样定义是因为在国内外的心理科学研究中也将教师与学生互动时的行为表现,称为教师互动行为。虽然在最近的教育科学研究中也有将教师互动,用来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本研究仍然遵循心理科学研究的中提法。

二、教师的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影响幼儿总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教师行为有领导、犹豫和不满。具体说,教师越善于领导幼儿,幼儿的社会性就发展的越好;教师对幼儿越不满,就越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教师越犹豫、不满越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教师的领导行为与幼儿社会发展的社会认知、生活习惯、内外向和依恋家人四个方面有关;教师的友好/帮助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情绪稳定性有关;教师的犹豫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同伴关系、诚实公正、共情和助人、好胜心和自尊心五个方面有关;教师的不满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同伴关系有关。具体说,教师的领导行为有利于幼儿社会发展的社会认知、生活习惯、内外向和依恋家人;教师的友好、帮助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情绪稳定性;教师的犹豫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同伴关系、诚实公正、共情助人、好胜心和自尊心;教师的不满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同伴关系。

三、师幼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传统的教育观

教育观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幼教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幼儿教育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在我国一些地区、园所,对幼儿早期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偏差,在社会性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误区。

2.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欠缺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历来是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和核心点,关注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也是当今世界幼儿园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还是不够的,还基本上局限于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真正对幼儿园课程本身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致使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

3幼教师资水平不适应

目前对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实施,虽有一些供参考借鉴的教材和指导方案,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大多依赖教师个人对社会教育内容的认识和把握,以此来进行探索和施教,因而教师自身的素养(尤其是社会素养)以及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观念等都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工作的成效。而且尽管《纲要》己把社会教育作为幼儿培养的重要内容给予定位,但是对幼儿教师进行社会教育的培养、培训内容涉及甚少。

四、 互动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思想,更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观念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向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要求。而现代化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21世纪的孩子与过去的孩子相比,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们聪明、好动、调皮、好探索,不喜欢受老师、成人的束缚;教育的现代化与幼儿发展的需要对传统的幼儿社会性教育思想与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与观念,势在必行。

2.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幼教师资水平

构成幼儿园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人的基本要素,二是物的基本要素。前者主要是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后者主要指幼儿园教育的物质环境与条件。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幼儿是最重要、关键的人的要素,教育也主要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展开,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关键在于转变幼儿教师的观念,其实质就是要落实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文化素养。

3.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

人的社会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的活动的外部条件。环境是现代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现代环境观的提出,是世界教育发展到终身教育阶段的结果。幼儿园是幼儿主要的学习与生活的场所,特别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为幼儿创设并有效利用有利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活动环境,目的是为了在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大效应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是幼儿全面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中,幼儿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而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师幼之间的互动实现的。虽然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地交流过程,但处于领导地位的教师决定着互动的性质、方向等。因此研究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的行为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首先将进一步证实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因素的理论;其次,为提高当前幼儿园中师幼互动的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一定实证研究的依据;再次,从教师素质研究的角度看,探明教师行为的特点及与其它变量的关系是研究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罗鸣.教师与幼儿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福建教学与研究2004.

[3]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对幼儿教师教育行为失控的现状研究 篇10

关键词:区域环境;幼儿主体;社会性体验

一、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1.刻板的活动规则,削弱了幼儿的活动热情

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是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过程。当然,区域活动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教师应该灵活引导。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刻板地规定了区域活动的原则,如在人数的确定上,很多教师直接规定幼儿数量,在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教师便强制性地引导幼儿参与其他活动区的游戏;在游戏的规则上,教师也会进行事先的引导和过程的监督,以保证区域活动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这些刻板的活动规则,削弱了幼儿的活动热情。区域环境不仅有装饰和营造氛围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建立游戏规则。有规则的环境远比有规则的语言和训导更有意义,而目前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就是要由语言规则向环境规则转变。

2.区域设置形式化,幼儿缺乏参与自主性

许多教师都已非常了解区域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他们也在努力地根据教室的布局,开辟幼儿园区域活动场所。但是,很多教师只注重区域环境创设的形式,弄成了“大花脸”,显得嘈杂喧嚣,内容却不够全面,位置长期不变,设置的区角偏向于某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同时,区域活动通常是根据教师的思想和意愿来设置的,没有全面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很多幼儿不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区域活动,某些区域甚至沦为一种形式,经常没有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在幼儿园教育的不断探索中,出现了多样化的区角设置,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但是通常一个教室设置5~6个活动区,那么活动区的选择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设置相似的活动区,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上,注重成人的审美习惯,忽视区域环境的灵活性以及幼儿在环境中活动的便利性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的积极性。

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不到位

新课程提出,幼儿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促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并不是幼儿的主体活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思维进行指导,对活动的进展进行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充当区域活动纪律的维护者。教师要对区域活动的规则和活动的纪律进行调节和要求,对不遵守纪律的幼儿进行纪律约束。教师的另一个职责是矛盾的调节者,调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的矛盾,及时制止发生争吵和推搡的幼儿,阻止危险发生。这样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对幼儿的保护上,却忽视了对教育过程的引导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很多幼儿教师只是东走走西看看,未能够及时地关注到幼儿的活动,在指导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有些教师因为观察得不够深入,不知道幼儿想干什么,要干什么,便随意性地根据自己看到的片面性的情况进行指导,打断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挫伤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在活动中的发展。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区域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成长,也包括心理的健康成长。当前,很多幼儿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基本上都在围着孩子转,孩子接触的基本上是成人环境,再加上父母的宠爱,孩子会产生一些自傲、自私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同时,随着社会大背景的变化,父母基于幼儿的安全考虑,基本上剥夺了幼儿在离园和周末期间与同龄人共同嬉戏玩耍的时光,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由选择游戏伙伴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自由地跟同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有利心理环境。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成年人的引导,而且需要同伴交流的支撑。同伴环境是幼儿成长中的一种必须环境,在同伴交流中幼儿才能够学会分享、合作,学会合理地表达等新时代需要的才能,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区域环境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

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核心精神,也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很多幼儿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以哭、闹等方式获得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的环境使幼儿没有合作的体验,遇到事情大多是直接请成人帮忙。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是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忙,共同完成游戏任务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很多同伴之间都会有接触,会通过相互借用工具,共同利用积木搭建公园。这样,幼儿之间就会产生语言的交流和动作的配合,这些对于幼儿合作精神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展示自己,幼儿与同伴、活动内容的接触面更加广泛,也为合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三、创设有效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行为的策略

1.环境创设突出隐形规则信号

区域活动是幼儿常规活动,应该建立活动规则,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基本保证。但是,显性的规则过于刻板,有失活动的灵活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建立隐形规则信号。例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教师可在活动区门口画上小鞋,幼儿如果要参与活动,需要将鞋子放在小脚丫上,鞋子没有地方放说明幼儿需要自主选择另外一个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每一个活动区的参与人数。在人数的控制上,一些教师通过游戏卡的方式,每一个幼儿参与区域活动,都需要佩戴游戏卡。区域活动规则除了人数的规则外,对活动规则也是有要求的,一些教师设置了图书领取证,幼儿领取一本书需要把图书卡放置在借阅书的位置,看完后及时归还,领回图书证,这样就能够引导幼儿有计划地选取书籍并进行阅读,养成阅读后及时归还的好习惯。在表演区,幼儿在服饰造型上存在随意性,有的幼儿可能整个活动时间都在认真地装饰,却放弃了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造型和环境,幼儿在服饰造型完毕后,需要在“照相机”面前拍照,对自己的造型进行确定,然后将服饰道具整理整齐后,才能上舞台进行表演,这就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活动进程的重要方法,增加了灵活性。

2.灵活的区域划分增强幼儿自主性

区域活动的划分是为了将幼儿进行分流,保证活动的完整性和深入性,保证幼儿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但是,在实践中,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各个活动区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幼儿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将各个活动区的活动联系起来,丰富活动的内容,增加幼儿的主体参与性。例如,在一起活动时,幼儿以给小朋友过生日为主题,各个活动区分工合作,娃娃家负责准备午餐,表演区负责准备节目,手工区负责制作新衣服,建构区负责建构生日宴会厅等,这期间幼儿需要进行相互流动和参观,这就需要活动区的划分要相对灵活。具体来说,一是通过丰富材料,每一个区域活动的主题可以多样化。例如手工区,既可以制作工艺品或树叶、豆子的造型,也可以给衣服钉纽扣,还可以是大型的合作作品或小型的个体作品等,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各活动区实现隐形分区,通过帘子、线条来实现分区,而不是固定化的柜子,尤其是合作度较高的活动区之间,这样幼儿就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活动区中,如以参观者的身份到不同的游戏区进行参观,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娃娃家游戏中等。再者,灵活的区域划分还表现在不同的主题下,各个活动区所需要的场地大小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主题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增减,真正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参与。

3.区域环境创设注重功能性

区域环境的布置不是为了美观和评比,不是为了成人在参观时的视觉体验,而是要注重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引导作用,注重其功能性的发挥。例如,在某幼儿园参观建筑区的环境创设时,看见墙面上展示的是各种成人化的高难度作品,这样的墙面展示是从视觉上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刺激,但是从功能上来看对幼儿并没有引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幼儿的思维。幼儿的作品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幼儿在利用积木和辅助玩具进行建构上具有创新性,能够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都是好作品;而墙面上成熟化的作品显然是暗示幼儿,只有成熟完整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如果从功能上分析,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搭建积木的氛围,可以是沙滩、公园、机器人等作品,以增加活动的感受性。而在活动区中,区域不应该由作品展示占据空间,建构区更注重建构过程对幼儿的引导作用,作品可以以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展示在墙面上,对于成品允许幼儿进行拆除,以保证活动的空间。再如,一名教师在手工区环境布置时,利用幼儿钉纽扣的作品与幼儿共同制作挂袋,一起装饰环境,既作为活动区的墙面分割,又引导幼儿根据工具的用途进行划分,放置在挂袋中,这就使环境和功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幼儿的参与性特点,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和教育。

综上所述,区域环境不仅是装饰美化,还具有教育的作用,幼儿教师就是要通过环境创设,让环境说话,增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参与性。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健康的心理环境,加深了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性体验,增加了幼儿的社会性认识。具体来说,教师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要突出隐形规则信号,借助灵活的区域划分增强幼儿的自主性,注重区域环境的功能性,从而提高区域活动效率。

参考文献:

[1]毕晓芬. 幼儿园玩沙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行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管倚.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及其教育功能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夏小芳.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有效性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课题项目:“幼儿园环境创设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ASA13-05,14SB0297)。

上一篇:设备管理工作总结(模版)下一篇:关于漫步作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