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

2024-07-16

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精选9篇)

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 篇1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心得体会

新大双语九年级

宋金华

我们兴华学校初中部、新大双语初中部和金冢子中学作为一教科研共同体,兴华学校小学部、新大双语小学部和金冢子小学作为一教科研共同体,我有很多体会。

(1)送教下乡,观点碰撞,共享成果。

我们兴华学校初中部、新大双语初中部和金冢子中学作为一教科研共同体,兴华学校小学部、新大双语小学部和金冢子小学作为一教科研共同体,作为核心学校,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的好东西无私地与成员学校共享。几年来,学校经常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将课和观点报告送到对方学校去。课后我校教师还做了精彩的观点报告。通过评课、研讨,不仅传递了教改信息,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联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整个活动在我校的引领与当地教管办的协助下,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和社会效益。

(2)来校学习,全面融入,生活化培训。

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 篇2

宁波大榭开发区位于东海之滨。大榭教育部门积极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体系。以实现有意义的师生对话为基本策略,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简洁、扎实、高效”的活力课堂。合作型研修活动的开展,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参加各级各类业力竞赛中纷纷获奖,教师业力及论文发表等人次呈逐增超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关爱行动”、|“学习共同体系建设”等课题研究成果显著。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充分激活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小学质量稳步担升。

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 篇3

关键词:共同体;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4A-0041-05

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1]每年都有大批民办学校因生源枯竭而陷入困境,甚至倒闭。另一方面,新的民办学校不断涌现。《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5.52万所,比上年增加0.63万所;在校生4301.91万人,比上年增加223.60万人。民办学校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百姓对教育的多元需求。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民办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成为民办学校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2]

一、新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学校)位于苏州市相城区相城大道与富祥路交汇处,是苏州高铁新城首所民办高端寄宿制学校,是苏州高铁新城与南京师范大学共同推进的一个战略合作项目。学校投资巨大,以“高起点的办学定位、高品位的学校环境、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为要求,推行小班化、寄宿制教育模式,面向全国招生。实验学校目标是:力争用3~5年时间,办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一体化的高品质、有特色、国际化、苏州一流、江苏省著名的学校。学校2015年9月1日开始招生。在建校初期,学校面临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制约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师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新建学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学校提出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等还不能很快地被教师群体深刻地理解、认同,他们对于理念的认识还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新的办学理念、共同的发展愿景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新的教师群体由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教师组成。他们原有的学校文化背景、管理方式、教学习惯都会对学校共同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在磨合阶段,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师对学校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都还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

(二)教师专业身份认同障碍

实验学校所在的苏州市相城区外来人口子女占据生源主体。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受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提高了教育难度。没有好的生源作为保障,教师对学校发展前景怀有疑虑,对自身发展缺乏信心和动力。实验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公办学校招聘来的优秀教师,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通过荣誉证书、获奖证书来认定的。到了民办学校以后,教育对象变了,运营模式变了,学校发展环境变了。很多原本很优秀的教师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还有一些教师是从外省市招聘而来,还存在着教材不熟、教法陈旧等水土不服现象。考虑到民办学校办学成本,学校初期实施人员精简策略,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没有明确的中层管理队伍。教师学科结构不健全,人员较少,同学科群体无法形成。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无法激发内驱力,教师普遍工作量不足,常规评价机制无法实施。

(三)教师学校归属感淡漠

对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来说,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对其职业的稳定性产生冲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因素:对公办学校编制的追求;更高薪酬待遇单位的诱惑;政策福利保障更好的区域的吸引;对一些热点地域的向往。(2)家庭因素:爱人单位调动、照顾子女入学、照顾年迈父母等。(3)学校因素:学校知名度不高,首次招生面临困境;办学成果呈现的滞后性,办学质量亟待市场的认可与支持。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教师不能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他们频繁地在学校之间跳槽,对新建学校更是缺乏归属感。

二、共同体概念内涵及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启示

(一)“共同体”概念内涵

“共同体”概念来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共同体”的界定是:追求善的社会团体[3]。在英语中,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有“共同性”、“联合”或者“社会生活”的意思,斐迪南·滕尼斯在1881年的社会学名著《共同体与社会》中,将“共同体”这一概念从“社会”的概念中分离开来。滕尼斯所说的共同体,包括了地域共同体、血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三种类型,主要关注其中的社会联结或纽带的性质。[4]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共同体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原有的基于“共同理解的自然而然性”转变为经过协商的共识。在当代,共同体的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并且在不同语境和话语体系下对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往往难以达成一致。但是,“总体而言,共同目标、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是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也是共同体赖以生成的基本要索”[5]。在原始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被不断瓦解的同时,它也被嵌入到新的语境中而获得重构,如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新兴“共同体”概念不断涌现。无论社会连接方式是“共同体”的,还是“社会”的,对象征美好精神家园的“共同体”精神的追求一直存在着。

(二)“共同体”精神培育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契合

从本质上来讲,共同体就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自主认同、能够让成员体验到归属感的人的群体。人们寻求身份的建构,寻求能够使自己归属的共同体,使自己获得身份所象征的知识、关系、资源等,同时为了寻求“共同理解”、追寻身份认同而进行协商、承受焦虑以及处理分歧等社会交往活动。“共同体”精神培育正契合了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共同体精神表现为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对自己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形成了共同体中无形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民办学校初创时期尤为重要,它将为师资队伍的稳固、教师群体文化的生成带来基础性的保障。

其次,共同体精神表现为向善的追求。因为对美好精神的追求而使得大家集聚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依存。对于新建民办学校来说,这种“善”就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就是教师自身的教育理想,就是学生的茁壮成长。向善的追求让学校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原动力,让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第三,从共同体培育的层面来说,学校可以培育多种共同体,可以是按群体对象来区分的学生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师生共同体,还可以是按主题内涵来区分的教学共同体、科研共同体、管理共同体,也可以是以目标意义为区分的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等;使诸多的共同体形成以学校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同心圆。

因此,针对民办学校初创时期的特殊困境,我们将共同体精神的培育作为保障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三、培育共同体精神,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一)建构精神默契,形成命运共同体

民办学校的运营机制与公办学校有本质的不同,实验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教师均为聘任制。与公办学校划片招生、不愁生源形成强烈反差的事实是,民办学校的生源是学校发展的保障,而生源是否富足取决于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因此,我们在校内强调三种意识:一是“危机”意识。民办学校的生存一直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民办学校一旦运营出现问题,民办学校里的人也就失去了岗位。实验学校里的人应怀有深切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情感。学校利用暑期教师培训反复引导教师讨论“我怎样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学生毕业,我会失业吗”,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亡”的意识。二是“责任”意识。在民办学校中,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学校的发展紧紧维系在一起,因此,每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都会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形象代言人。只有树立了“责任”意识,才会有“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三是“发展”意识。民办学校的发展风起云涌。在苏州地区,优质民办学校之间竞争非常激烈,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每所学校都是考验。实验学校必须不断进行内涵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要发展,个人更要发展。只有靠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才能赢得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组织教师开展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并升级到生涯发展规划设计,将个人的发展计划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

(二)达成理解共识,构建文化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能够维系共同体存在的是一种行之有效、为其共同体成员认可并共享的文化,它是一种自然语言,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通过共享共同体的意义和规范,成员间能够达成共识,尽管个体在价值观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认同、参与、投入,成员们也会因目标、精神与情感的联系而形成文化共同体。

1.梳理核心理念,营造向心氛围

学校根据核心理念制定了各学部三年发展规划,利用教师会、家长会、开放日、新闻见面会等渠道广泛宣传学校核心办学理念,让理念深入人心。学校还组织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征文比赛,引发教师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对学校理念的认同,形成组织发展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个成员真心向往并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体现着大家的使命感与价值观。

2.制定章程规约,实施科学考评

开学伊始,学校分别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师考勤制度、教学常规工作要求、教科研管理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等。通过定期培训让每位教师明确各项工作流程、工作实施标准,每月定期对教师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细化常规管理,留存文本档案。比如,某项教育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宣传、反馈等环节都要有专人负责,各司其职,最后所有资料归档保存,积淀学校文化历史底蕴。

3.调动多种媒体,塑造文化形象

学校统一设计和制作了学校视觉标识系统,在宣传册、笔记本、纸杯、信笺、主要墙面、导视牌等位置醒目地显示学校的视觉标识。学校设计制作了新颖的校园网页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办公系统,提升了教师的办公效能。设计了微网站、校园APP,为学生配备了智慧学生证,建立了与家长沟通的多种渠道。规范学生校服着装,规范教师工作着装,建立了师生礼仪行为标准。通过这样的管理哲学及文化符号系统,形成了学校共同体的规定性、稳定性和优越性,同时也提升了学校共同体的文化品性和品位。

(三)参与协商认同,建立管理共同体

1.实行扁平化管理

学校建校初期,各年级师生很少,如二年级只有1个班,初一年级只有2个班,每个学科只有1位任课教师,无法形成独立的管理机构,考虑到运营成本,在学部内部暂时不设中层管理岗位。这样的决策虽然给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也为扁平化管理创造了可能。

2.采用分散式管理

除了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以外,每位教师还承担了一定的学校行政与管理工作。学校将除教师教学以外的工作量都折算成课时,计入教师的总课时。全校形成了一个管理网络,每位教师都是管理网络中的一员,他们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这种紧密交织在一起的职责关系使得学校教师在建校初期就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应对一些学校发展的具体项目(如大型开放日活动、开学典礼、学校特色项目申报与建设、与外市区的教学研讨互动)时,管理网络立即行动,学校教师团结一致,分工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在行动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共同体所追求的行动认同,自然生成。

(四)合作沟通分享,培育学习共同体

共同性是实现民办学校和谐发展的理念与体系支持。而实现民办学校发展共同性的路径之一就是构建民办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和谐学习共同体。正如佐藤学教授所指出的,学习共同体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天地、教师互助交流学习的场所、社区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而连带进行学习的课堂。[6]

1.打通学科界限,培育教师合作文化

针对每个学科教师数少,无法形成教研团队的现状,实验学校创造性地实施跨学科“集慧式教研”,即将若干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教研团队,每周定时开展教研活动。“集慧式教研”的实施,将教师个体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教研团队,个体和团体之间确立了相互依存观和双赢观,没有权威的干涉,只有平等的对话。由于教研主题突破了学科的界限,教师变得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思。教师在团队中的他人那里获得对自己专业素养的肯定与信心,增强了发展动力。这种教研方式,也改变了原有的不同学科教师各自为政、互不融通、知识割裂的状态,促进了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

2.打通学部区域界限,实现区域教研联动

(1)建立跨学部“知识联盟”。在小学、初中分设的学校,常常会出现不同学制之间脱节、课程缺乏系统性、教育缺少连续性的现象,重复教育与教育缺失并存。而南师大苏州实验学校15年一贯制的设计理念,有利于打破这一壁垒。新学期,实验学校小学部共有6个班,初中部2个班。我们整合了小学初中的师资资源,一方面安排部分教师跨学部任课、跨学部教研,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跨学部师徒结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各学部之间加强理解与合作,缔结知识联盟。学校还通过“教师沙龙”、“教师读书节”等引导教师形成知识协作与共享关系。

(2)构建“区域教研网络”。新建时期,由于行政管理的对接工作没有顺利开展,学校一度成为“教研孤岛”。从总校长、校长到教师的“外乡人”身份,也使得学校对本地教学要求与教研水平一无所知。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局面,实验学校主动出击,邀请兄弟学校开展互动交流,邀请区教研中心的专家来校指导。深层次的教研观摩、研讨让老师们在知识共享中,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将教育知识共享行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转变为内心的需要,促进了学习型组织的形成。

3.打通大中小学壁垒,搭建理论与实践互动平台

在实验学校理事会的倡导下,学校充分发挥南京师范大学全国一流的基础教育资源、人才、学科、管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为实验学校提供专业指导。

(1)制定学校课程方案。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设计制定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体系,包括不同学制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办法、实施保障等,为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2)促进优秀研究成果转化,参与教师课改研究,提供最新教改信息。帮助各学部梳理课改理念、模式,制定实施策略,组织教师培训。

(3)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并帮助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指导教师开展基于工作实践的课题研究。

4.打通师生与家校隔阂,促进合作共享式学习

(1)建立“成长导师制”。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成长导师。成长导师的角色定位不是班主任,也不是学科教师,而是全面负责学生生活、心理、学业等方面的指导,能够解决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家长所带来的困扰,培养学生健体、启智、立德、集美,实现涵养德性、增进知识、发展能力、强健体魄的统一。成长导师制促进了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与情感的融通,为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协作打下基础。

(2)培育“合作式探究”课堂。实验学校教育学生努力完善自我,发现自我,激发潜能,追慕美好,绽放精彩。学会对话世界,对话自然,对话社会,对话他人,对话自我。这种对话精神必须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学校着力打造“趣味课堂”,努力形成“乐学善学”的学风,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育师生合作文化。同时,通过“学习伙伴制”建立起生生之间的合作机制。用“优秀学习小组”评选、“阳光少年”学分制评价等方式对生生合作行为进行激励。

(3)拓宽“家校社区合育”渠道。调动家长与社区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相城区社区学习资源,组织学生深度了解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观历史博物馆,围绕苏州地区的文化、历史、建筑、环保等专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针对寄宿制学校特点,学校开辟了网上班级空间,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开设家庭教育讲座,设计家长课程。

四、成效与反思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是贯穿民办学校发展始终的关键问题。在建校初期,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通过共同体精神的培育,让学校内部成员在平等、尊重、民主的关系之中,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彼此分享观念、经验和知识,分享情感体验,寻求共同理解,求得归属感,从而实现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一个由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共同组成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正在形成。

共同体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教师队伍建设的困难与挑战也将不断涌现。培育共同体精神进而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铸就了教师队伍团结、稳定、长期发展的内核,为民办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敏,何华宇.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09(4).

[2]吕桂珍.对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从学校文化的视角[J].民办教育研究,2008(1).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8.

[4]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张志旻,赵世奎,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技政策与管理,2010(10).

[6]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11.

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 篇4

为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充分发挥各校优质资源作用,实现教育均衡化为目的的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工作的深入开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2年我校与三马路小学结对。自校际间共同体建立以来,由于校际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且活动组织灵活方便,便于进行深度交流。我校从学校和教师的需要出发,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为核心内容,继续深化校校联动、共同参与的合作管理机制,加强固定合作研讨项目的深入开展,促进区域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马路小学与坊安李家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协同做好共同体建设工作。学校切实加强共同体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重视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狠抓过程管理。加强学校对共同体的过程性指导,三是加强人文关怀。共同体对指导教师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对结对学校学习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助,在重大节日期间对支教教师和外出学习教师进行走访,在考核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评优树先向外出学习教师倾斜。

四是李家小学和三小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并成立了小学教科研一体化,定期在小学范围内召开研讨会和选派骨干教师到共同体学校进行教研教改活动。

五是三小为我校积极捐书,让城市孩子富裕的存书、看过的书,捐给农村孩子,让这些书继续发挥作用。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共同体各方切实履行职责,毫无保留地将本校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提供给对方,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切实担负起帮助、指导、促进对方学校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责任和义务。三小选派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教学经验,确立了“全力打造均衡优质和谐的教育品牌,创建最亮丽学校”的办学目标,实行统一管理,并积极推进两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容校貌整治,加快学校建设和发展。

二是打造师资队伍共同体,促进教师素质提升。采取从主体学校抽调教师教师到我校对应班级授课的形式,对我校老师进行传、帮、带工作。通过上课、参与教学研讨等形式跟班学习。目前主体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等很多教师,在省市赛课中获奖。主体学校优秀教师团队加盟我学校,将充分发挥“1+1>2”效应,大大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证。

三是打造教研共同体,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共同体在教学进度、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制订统一的制度,开展统一的教研、科研和教学常规检查等活动,实行相对一致的教学管理。建立共同体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系统,随时掌握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促进教育质量共同提高,优质均衡。同时,三小积极开展面向我校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指导、研究改进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策略,坚持以科研为抓手,带动我校改进教育管理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四是结对帮扶结硕果。自活动开展以来,三马路小学对坊安李家小学给予了大力的帮助,投资6000元为坊安李家小学购置了户外看板,美化校园环境,有效地改善了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三、先进的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是选派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在共同体工作启动后,主体学校立即开展了交流人员安排工作,开学后再选派出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

二是积极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两校在开展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还分别举行了语文、数学、英语的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教师集体备课、课堂展示、集体评课等环节,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积极开展学生间交流

我校参与三小校级趣味运动会,让学生在交流中认识自己、认识三小,找到存在的不足。

四、存在问题:

一是我校教育发展由于受城乡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一直存在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实问题,使不同群体受教育的层次、质量存在差异;二是注重面上的东西,只求形式,不重效果;三是缺乏载体,拘于传统;四是缺乏促进机制,可持续的动力不足。

五、下一步建设推进方式:

通过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双方学校在看到对方优势的同时,更看到了自己学校发展的方向。

1.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把学习研讨纳入教师考核。2.定时组织人员交流。提出具体要求,加强交流合作。

3.互动教研,携手共进。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座谈、理论学习交流会等,共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在以后的日子中,我校将与三小在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目标上,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校在原有基础上向更高位的文化内涵和个性特色发展。

李家小学

教师发展共同体计划 篇5

新课程已完全打破传统的管理、教育、教学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好坏之分、上下之别已不存在,每一个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中得以升华,是优是劣是好是坏都将按新的“游戏规则”来评判。教师要想在这场改革中赢得主动,惟一的选择就是主动投入课程改革,把课程改革当作自己脱胎换骨、自我更新的天赐良机,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自觉追求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牵涉到个人的、组织的、外在环境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各因素如果能够有效地加以整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将会更为顺畅。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而需要切实可行的计划。

一、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定位及目标

积极探讨具有教育特色的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完善基于网络的新课程资源库。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创造一种研究氛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1、通过三年为周期的共同研究,有效推动本共同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力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共同体成员在课堂教学上出精品,在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实现共同体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以引领我镇学科教学共同发展。

2、在实践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瞄准各科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前沿,探寻教研教改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确定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课题,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在实践探索开展具有诗性教育特色的课堂有效教学的科研活动。

3、每年承担至少一次县级以上级公开教学研讨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形成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4、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的教学经验和优秀地理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形成共同体共同的多种教学特色,探寻比较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

5、争取做出一批成果。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辅,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含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评析)、论文、课题报告等形式呈现。

二、教师发展共同体创建规则设想

教师发展共同体将努力研究与探讨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共同参加教育科研,不断充实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造就具有学科教学特色具有诗性教育特点的优秀地理教师。

1、制定地理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成长目标

第一年:对地理教材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看法,不仅能独立上出高质量的课,也具备指导他人上好课的能力,享有学科发言权。第二年: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撰写高质量的论文。第三年:成为县级以上的骨干教师。

2、教师发展共同体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结合我镇实际教学情况,以各完小为单位并根据学校全体教师实际,聘请县有关专家绩效骨干教师担任辅导教师,在班主任工作、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

(1)、制订规划。发展共同体结合成员的自我发展计划,促使每位成员尽快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成员的专业成长。

(2)、读书自学。发展共同体成员要系统学习学科的前沿理论与课程改革理论,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发展共同体成员的共同成长。阅读的教育理论书籍和专业书刊。

(3)、专题研究。发展共同体成员要积极参加共同体确定的科研课题,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发展共同体成员定期互听随堂课,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

(4)、外出实践活动。学校创设条件,让发展共同体成员能够定期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性实验。

(5)、联合教研活动。通过校际联合教研活动,引导地理教师发展共同体老师们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重建,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并在相互切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教师发展共同体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方向

1、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具有诗性教育特色的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研究。

2、从事该项研究意义及目前所具备的优势

有效教学源于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运动。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后,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多余的联系,蹩脚的启发,廉价的表扬,热闹的讨论,花哨的板书,抽象的学法指导,琳琅满目的教具”等只见形式不见效果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效教学作为纠正这一偏差的手段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坚持推进有效教学的“三个原则”,一是结构化原则。二是情景化原则。三是个性化原则。力争重点环节的“三个突破”,即要在备课、上课、作业与考试三个环节上力争有所突破。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也意味着教师从一般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近年来对教材与课标的研究、学案编制与使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希望通过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凝聚一部分优秀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研究成果。

3、研究的主要内容

开发校本选修课;建构基于新课程具有诗性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4、研究的主要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的策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5、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学校发展共同体德育研讨会发言稿 篇6

学校发展共同体德育研讨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附小与**二小举行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总结暨德育研讨会,在此,我首先给大家拜个早年,对为两校发展及共同体建设实际行动的各位领导与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良好的祝愿。其次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

各位班主任老师的交流朴实无华,你们的经验是实践中形成的积累,奉献中闪现的思考,创新中凝结的智慧,期待大家互相借鉴,努力把工作做好。下面我就两校共同体建设和对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同大家交流汇报。

一、学校发展共同体工作。

在市县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和两校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我们两校发展共同体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合作效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自愿同盟、诚信结对、深度融合、相互借鉴、互利双赢。一是实现了教师高水平的交流。交流教师自愿报名,缓解了单位委派的压力,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既安居有乐业,我对附小交流来的三位老师的工作是满意而又感动的。二是学习福利共享。我校的7名教师参与了**附小赴榆林、山西的外培活动;附小的两位老师参与了我校去榆林英语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三是实行了课堂资源的共享。本学期两校安排了马**、郝**、崔**、马**、艾**、李**、任**、王**八堂示范课,进行了坦诚友好、客观真实的评课交流。四是国庆活动精彩纷呈。9月份,两校组织了“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主题鲜明,精彩纷呈。两校师生用辛勤与智慧,凝聚出成功与喜悦,让老师和孩子们感受到自信和尊严。五是办学理念的共享。两校在教学评价、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合作。元旦前夕,我就高效课堂的一点拙见同绥师附小教师进行了交流,虽然一些观点还不是很成熟,但我愿意接受附小老师的验证和检验。下学期,延军校长将在我校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交流辅导。六是进行今天的德育工作研讨,我想对提高两校的德育实效起到深远的作用。下学期,我们两校在传承现有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努力把合作效益最大化。

二、班主任工作的一点思考。

首先我谈谈班主任角色是什么?

1、班主任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家庭——学校;学习——习惯))。

2、班主任是学校的多半边天(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第一要务,班主任工作不会放在第二位;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师生的幸福指数)。

3、班主任是家长的良师益友(自信做家长的良师;甘愿做家长的益友)。其次我和班主任分享几句话:

1、博爱高于一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响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热爱你,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热爱你,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魏书生)。

2、示范是最好的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谎言的诱惑,更不是惩罚和约束)。

3、人品就是水平(人品是最高的学历,有没有岗位,有没有饭碗,有没有尊严,有没有财富)。

4、细节决定成败(墨菲定理;飞机失事)。

5、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的教育法令;放弃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是放弃几十分之一,对一个家庭就是放弃百分之百)。

6、评价团队才能形成团队(团队的意义——大雁、大海;团队的形成——捆绑式评价)。

7、爱你没商量,批评多商量(知道为什么,自我反省,不对立情绪)。

8、人的进步需要表扬来激励,也要批评来提醒(精彩极力,糟糕透了)。

9、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关系着幸福;认可是最大的报酬,坦然就是尽力而为)。

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 篇7

一、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的建设

备课组是学校教研组下设的教研组织, 是落实学校“同伴互助”的主要组织。我校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的建设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 (1) 备课、上课; (2) 听课、评课; (3) 课外作业的布置。

1.备课、上课

我校致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每个备课组提供了专门的备课室。各备课组每周“定时间”“定地点”进行备课活动。主备的教师讲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 同组教师补充和说明。

例如, 在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 有教师设计课的伊始, 让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来比较两个看似差不多大的图形的大小。而有的教师提出疑惑, 学生的基础只是数小正方形的个数。摆小正方形和数小正方形虽只一字之差, 但是对孩子的思维要求却是不同的。数小正方形要求较低, 只需孩子们直观地观察, 再数一数即可;而摆小正方形则需要孩子们准确地摆出来, 再去数。

2.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己上课过程中, 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而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 可以更快速地成长。从这个角度看, 听课、评课也必将成为教师合作共同体建设的主要环节。

例如, 某教师在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 先让学生们用边长1 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 一个学生说出发现之后便进入了第二个环节。在推导正方形的面积时, 学生出现了很多错误。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同组教师共同探讨, 学生们在推导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出现问题, 主要是前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理解不清晰。每一次试教后, 组内成员都积极研讨。

3.课外作业的布置

作业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巩固, 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也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调整自己的上课进度与内容。因此, 把课外作业的布置作为教师合作共同体建设的一项工作也是合理的。

课外作业是指教师针对学生掌握情况编制的有针对性的作业, 比如小练习、试卷以及提升题。教师合作共同体建设将一学期的内容进行分解, 组内的每个成员只负责某一个单元、某几个单元或某几个课时, 任务量大大降低。另外, 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 组内的教师可以进行讨论。这样的作业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也更高效。

二、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的价值

教师合作共同体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可见, 教师合作共同体有着自身的优势, 而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的价值,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具有发展性

备课组的主要活动内容有学科研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组内所有成员在其中都会有一定的发展。

(1) 学科研讨

在教学中, 每位教师都会碰到一些困惑。在学科研讨时, 教师将自己的困惑抛出去, 其他教师便会分享自己的经验, 这位教师吸取经验并总结, 自身就得到了发展。在这样的相互研讨交流中, 每位教师都会得到各自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简单的解决问题》中, 某教师发现自己班的学生在做“红花有27 朵, 红花比黄花多7朵, 黄花有多少朵?”时总是用加法。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了建议:“学生们是产生思维定势, 看到多就认为用加法。而解决这类题, 是要让学生们分辨谁是多的, 谁是少的。求多的用加法, 而求少的用减法。”

(2)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活动的常规项目, 主备人结合教参谈谈教材设计意图以及教学建议, 其他教师补充。在这个过程中, 主备人准备了一系列的材料, 他对本节课或者本章节的内容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是有发展的。而其他教师在聆听主备人的讲解时, 对某节课中的某个点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或是有疑惑, 提出来, 同组成员一起讨论, 随着讨论的深入, 组内的每个成员对该节课或该章节的理解都更加深刻。组内的所有成员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

(3) 课堂教学研讨

课堂教学研讨是教师在一定时期内, 在同组成员的协助下, 反复揣摩教材的设计意图及各个环节的设计, 从而使这节课成为精品课。对于上课教师而言, 他仔细研读教参和教材, 精心地设计教案, 这本身对于他来说就是一次收获。除此之外, 同组成员听完他的课, 对他的课堂行为给予的建议, 也使得他的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发展。而对于听课的同组教师来说, 上课的教师给其呈现了具体生动的课例, 他们对课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教材, 而是具体生动的实例。这无疑也是听课教师的一次业务水平的发展。

2.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具有时效性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进度较为紧张, 每个教师的空余时间并不富足。例如, 组内的某位教师接到上级通知, 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 准备一节精品课。在这样的情况下, 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便可以以团队的形式花最短的时间完成, 组内成员人人参与课的研讨, 分工明确, 有人负责教具, 有人负责作业纸, 有人负责教案, 有人负责课件……使得原本需要按顺序完成的事在同一时间段完成, 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成本, 体现了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的时效性。

3.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具有高效性

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将教案、教具、课件、练习等工作量分解, 组内的每位成员只负责一小部分, 使得教师从大量纷杂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把握也更深刻, 这样设计的教案、课件的质量也更高。教学准备做充分了, 教学目标无疑也能更高效地完成。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具有高效性。

三、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建设的三点思考

1.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要明确共同体的目标

教师合作共同体的目标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关注教师自身成长。大部分教师都是怀有这样的目标加入是共同体的, 然而也有一些教师是为了获得校内的加分才加入共同体。这些教师在教师合作共同体中, 从不发表自己的想法, 也不主动参与, 对于他人和自身的成长都没有贡献, 那么便会使得教师合作共同体失去它原本的价值。因此, 组建共同体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统一他们的目的, 形成明确的目标。

2.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的成员要有团队精神

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也是一个小团队。在这个团队中, 有一些教师善于钻研, 在工作中常有自己的小发现、好方法。但是由于教学质量的考核, 他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别人, 生怕别人窃取了自己的成果, 并且对别人的发展也不上心。这样的合作共同体也就形同虚设。因此, 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要有团队精神, 明白这个团队在进步, 自身也会进步。

3.备课组教师合作共同体要形成平等和谐的氛围

教师发展学校共同体 篇8

关键词:教师共同体 教师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21-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广泛实施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方法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被提出,教师共同体就是针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而提出的一种有效的策略。教师共同体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的教师群体。教师共同体的建立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减缓教师心理压力,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育潜能,真正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1 建立教师共同体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新手教师的成长

教师共同体中包括新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处于两者之间的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研究证明,新手教师在教学行为、知识结构、问题解决和教学监控能力等方面与专家型教师存在着明显地不同。专家型教师和正在成长中的教师经由个人实践已经形成了个人的知识与理论,这些个人的知识与理论不同于以各种媒介形式存在的公共知识,它们是属于教师个人所有的,具有私有性。新手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师共同体中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或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来间接学习这些私有的知识和理论,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2 有利于支持教师间的合作和人际交往

在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更加需要合作。教育领域中的教师们同样需要合作共事,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经验。教师共同体鼓励教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实践工作,并在提高教师的合作技能上提供有效地支持。教师们通过在教师共同体中合作完成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在心理上获得了支持,获得了更多的新想法,汲取了更多的新营养。教师共同体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的空间,教师们既可以在其中谈论有关工作方面的话题,商讨决策工作事务,也可以谈论生活中的任何话题,彼此之间交流感情,互帮互助,增进友谊。

1.3 有利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公正地评估

以往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只是定期通过一次或少数几次教学活动来认定,这种评估方式忽视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过程。教师共同体对教师工作的评估采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内容中增加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参与教师共同体的积极性、参与度,以及活动中情感、态度的变化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教师的整体评估中增加了教师合作方面的内容。在教师共同体中采取这种评估方式有利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估,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2 教师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2.1 自发组织阶段

教师共同体的建立需要遵循自愿的原则,任何强制的做法都会导致结果与初衷的相互背离。当一部分教师开始意识到教师共同体的存在价值时就会去自发组织起一个教师共同体。此时,这些自发的组织者成为了教师共同体的第一批参与者。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制定出共同的行为准则。教师共同体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参与教师人数比较少,活动目标比较单一,制定的行为准则不够完善。

2.2 发展壮大阶段

在参与教师共同体的少数教师初步取得一些成绩之后,接下来教师共同体会引起越来越多教师对它的关注。一部分教师开始认识到教师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并在心理上开始接受这一新的事物。在不受外界压力影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自愿参与到教师共同体的各项活动之中,参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共同体在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参与教师人数较之自发组织阶段有了显著增加,活动目标更加多样化,制定的行为准则正在逐步完善。

2.3 规范调整阶段

随着参与教师共同体的教师人数的增加,教师共同体内部可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形成将影响团体的结构和凝聚力。随着活动目标的实现,任务的逐步完成,共同体持续再生产的力量也在逐步减弱。这时候需要对教师共同体进行规范调整来保证其继续向前发展。

3 维持教师共同体发展的条件

3.1 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

当前教学实践中,造成教师之间缺乏深入交流和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合作的技能。合作意识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生存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合作意识才能更好地参与教师共同体中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对那些缺乏合作技能的教师要为他们多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逐渐提高自己。

3.2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行为准则

由于教师们的工作比较繁忙,在教师共同体的活动过程中,他们会选择参与和自身的目标相一致的某项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每项活动的组织要求拥有明确的目标,制定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去约束教师们的行为。只有这样,教师们才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至于不偏离最后的活动目标。

3.3 建立活动评估制度

合理的活动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教师们参与教师共同体中的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有利于教师共同体持续稳定地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活动评估制度,不仅不会削减已有成员的参与热情,而且能吸引更多新教师的加入,逐渐发展壮大教师共同体的队伍。

作为教师群体性的组织,教师共同体已经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作为一个较新的事物,还处在摸索和完善之中。通过教育研究人员和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教师共同体在教育改革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越英.打造学习共同体促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4:41-42.

[2]王现军.新课程需要建立教学共同体[J].教学与管理,2004,10:36-37.

[3]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67-71.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工作总结 篇9

我校是新建校,19位教师中有15位是90后,面对这群曾被社会贴上“个性张扬”标签的90后,辽小就是他们专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他们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为了充分发挥这群90后的结伴、协同、互通、互助作用,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新教师队伍,我校将具有共同愿景和共同发展需要的教师组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以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一、多元学习,调动教师内驱力

1.心灵宁静,爱岗敬业,筑牢精神乐园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阳光、活力、创新是这群90后独具的时代特色,但面对复杂的教育现象尤其是繁杂的教学任务、调皮好动难以管理的学困生等问题时,这群90后往往会浮躁、缺乏耐心甚至难以应对。所以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入职后的首次宣誓、师德活动月系列活动、观看优秀影片、过好第一个教师节等)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使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让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重塑21世纪教师新形象,筑牢各自的精神乐园。

2.博览群书,以书为友,提升素养促内涵

读书是每个人成长的最佳途径,除了统一必读书目《教育文摘》《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外,我们根据90后的个体独特性,改变以往统一书目、统一阅读的旧习惯,让老师们自己提出阅读书目,书目种类繁多:有提升专业水平的、有励志的.、有陶冶情操的、有家庭情感方面的等等。然后开展自由组合式的读书杂谈活动,建立个人文集,每月进行好书推荐和观点分享。

3.对话专家,思想碰撞,拓宽思路亮心灯

专家的引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与专家对话是我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特色,通过专家对教育理念的前瞻认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和评价,进一步帮助教师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内涵和教学思想。学校先后聘请华师大戚业国教授、刘启辉、高卫星、周莉、王莉莉、区市教研员、区督导室等各级专家来校讲学、指导。

4.教师合作,多彩学习,资源共享齐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引领、交流、合作学习(青蓝工程、名师引领工程、双导师制、外出学习汇报、骨干教师经验交流、基本功练习等),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教师在各自的发展领域上更加明晰方向。

二、强化研修,激发教师成长力

校本研修是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通过实践、反思、研究、再实践为特征的研修活动,是一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的学校文化环境。

1.潜心研究,勤于写作。学期初,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个人学期重点工作计划、个人学期小课题研究计划,并组织老师基于校情、学情、班情等开展校本研修(语数英音体美均有学科课题)。学期末教师要梳理、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获得的感悟、收获以及存在问题,记录宝贵的数据和各种影像资料,形成第一手文字资料,促进教师研究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一年来,有两位老师的文章在国家级、区级刊物发表。

2.勇于实践,善于积累。小讲台呼唤大教师,教师的真功夫永远在课堂。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20节,并通过推门课、亮相课、成长汇报课、视频案例反思课、一人一精品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引领课、模拟课堂等多种形式,丰富和开放课堂教学。既研究教师又琢磨学生,师生共同触摸教育,促使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其大量的积淀由“内化”转变成含有更多精彩的“外显”,有朝一日,红日喷薄。一年来,有1位教师获得省、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有3位教师获得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10人次的教师获得区公研课,截止到目前新校启用后分配的八位新教师,有7位已经取得区研究课资格。

3.善于反思,再登新高。回顾是最好的反思,交流是最好的学习。为了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随时记录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所思、所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每学期末都会进行期末工作总结交流会,全面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各项工作,通过总结成绩、审视不足,为各自发展、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而砥砺前行。

每学期的总结,既是对共同体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也是对下学期工作做成部署与安排,理清了思路,凝聚了共识。在今后的教研教学实践中也将不断锻造自己,不负韶华,筑梦前行。

三、精彩展示,扩大教师影响力

要想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仅仅局限于校内的小圈子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扩大教师影响力以及辐射面,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走出去”实践的机会(去贵州支教、接受电视台采访、进行区级层面的专题报告等),使他们在教育教学的田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锤炼自己的能力。

上一篇:我的中国年节日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方案下一篇:“读书推荐卡”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