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诗歌

2024-07-28

关于爱国的诗歌(通用10篇)

关于爱国的诗歌 篇1

我心中的祖国,像一个巨人,它高大雄伟,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它坚实的脊背,任凭风吹雨打,依旧从容不迫,顶住了亿万年的沧桑。

我心中的祖国,像一位母亲,那么慈祥,孕育着(zhe)千万炎黄子孙,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她(ta)用她(ta)的臂膀,保护着(zhe)56个中华民族,繁衍生息。

我心中的祖国,像一幅美(mei)丽的画卷,地大物博,风光秀美(mei),大漠收残阳,明月醉荷花,辽阔大地上多少璀璨的文明还在熠熠闪烁。

我心中的祖国,像一本书籍,记录着(zhe)东方神韵的精彩,传承着(zhe)人文风貌的风流,传颂着(zhe)千古流传的美(mei)丽动人的传说。

这就是我的祖国,我深爱的祖国,我爱你源远流长灿烂的历史,我爱你每一寸土地上的花朵,我爱你风光旖旎壮丽的河山,我爱你人民的性格坚韧执着(zhe)。

祖国啊,祖国,我心中的祖国,你永远充满希望

关于爱国的诗歌 篇2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 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 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 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 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 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 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因此, 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 “六十年间万首诗”, 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 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 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 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 孕育了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 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 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 陆游热爱人民生活, 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 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 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 梦中夺得松亭关”, 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 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 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 诗歌中体现了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 无情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 梦绕梁州古战场”, 恰恰解释了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 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 一跃而起, 过关斩将; 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 披荆斩棘, 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 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 故诗中有闻: “酒为旗鼓笔刀槊, 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 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 “夜闻雁声起太息, 来时应过桑乾责” ( 《冬夜闻雁》) 。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 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 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 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 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了老百姓的身上, 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 而且还深刻了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 深深查验自我, 对老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 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 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 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 “身杂老农间, 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 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 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 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 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 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 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 深深体现了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 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 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 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 忧人民之忧, 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 他就写了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 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 有大雨滂沱的忧虑, 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 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 草木虫鱼无孔不入, 纷纷被纳入诗中, 正所谓“村村皆画本, 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 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 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 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 虽然走向仕途, 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 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 挺身而出, 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 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坚持“雪耻御侮, 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 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 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 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 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 如“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 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 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 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

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 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 并且他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 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 听我长歌歌镜湖”, 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 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 故傍碧山飞”, 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 饱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四、结束语

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 他的充满着爱国思想感情的庞大诗篇给宋代的诗坛特别是给那些迂腐顽化、萎靡不振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激情澎湃的战斗气息。但是, 诗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 避免不了存在着许多时代性的、阶级性的局限。诗人虽然与人民共同生活数年, 接近人民, 并且体会到了他们的痛苦和希望, 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 还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紧密结合起来, 所以他的爱国情怀与抱负只是寄托希望在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想法和决策上面, 还要依靠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建立自己为国奉献的伟大事业。他还把对抗外敌、舍命救国的志愿常与个人的功名成就紧紧纠缠在一起。于是, 当他一旦遭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厌弃和打击时, 便会顿感失去力量与支持, 而产生一种孤独、空虚、悲观的思想感情。遂他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采取逃避的态度, 时而以“狂放”“旷达”“不羁”的性格从精神上将自己麻醉。所以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有不少消沉、感伤的情绪融入其中, 有时甚至在他写得那些慷慨淋漓的诗中也避免不了夹杂一些消极的情绪。难能可贵的是,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直至终寝时候, 还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毋忘告乃翁。”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是多么的深厚和挚烈。

陆游的诗歌以南宋现实残酷的环境为背景, 广泛真切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黑暗, 跳动着这一封建时代的脉搏。他的诗歌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有力, 所涵盖的层面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生活方面。陆游诗歌中所洋溢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风格多种多样、气壮语豪, 感情真挚、激昂、慷慨, 从诗歌的本质特征来说, 是无比自然地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就像一泓清灵却看不见底的深泉, 一旦激发, 却具有震人心弦、贯穿人心的巨大艺术力量。后人对其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深入研究和宣传, 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精神, 是极其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摘要:通过对陆游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分析, 具体论述了他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人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理想的深远影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 2009.

[3]游国恩, 李易选.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4]钱钟书.唐宋诗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浅谈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篇3

关键词:陆游;诗歌;民族精魂;爱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197-0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就攻陷了汴京。“儿时万里避胡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给幼年陆游的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其父陆宰是一位爱国志士,深受其父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29岁赴进士考试,受秦的忌恨而不得入仕,直到秦桧死后才入仕。但在后来的仕途中,陆游因力主抗金又两度被罢职,自66岁以后一直闲居故乡山阴。最终怀着“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痛憾恨与世长辞。

陆游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惊人,仅《剑南诗稿》保存下来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在历代诗人中翘居首位。陆游的诗亦可谓各体兼备,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为人所推崇。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

陆游“虽做过官,也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陆游的爱国诗词正是他爱国情感与心态的再现和反映。面对接连不断的战争,苦难深重的百姓,支离破碎的江山,他渴望投笔从戎,然而报国无路。满腔的热血、满心的赤忱,却只能诉诸于冰冷的笔触之下,这种强烈的渴望征战沙场、救国救民的愿望无法实现的苦楚使陆游的爱国诗更是荡气回肠。他的爱国诗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以梦喻怀,始终不变的是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一、报国献身的豪壮之情

陆游所处的南宋时期,正是中原沦陷,国土丧失过半之时,且面临金国的频频入侵。南宋的当权者却是妥协媚外,苟和求安。幼年避难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人民的生灵涂炭,国土沦陷的现实,以及深受其父和其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陆游渴望中原收复,九州同一。他不但怀有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而且具有“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但他却永怀“恢复”之志。其诗表现出了他永怀一生的报国献身的豪壮之情。早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在早期的《夜读兵书》中,陆游就说道:“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决心和壮志。在其中年的《关山月》这首诗中,诗人的一句“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无不把诗人心中面对中原被异族统治的气愤、悲痛之情深深地表达出来了。在其《书愤》这首诗歌中,诗人回顾自己的曲折坎坷的抗金复国之路,仍说道:“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时年62岁的诗人仍要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表明仍要报效祖国,恢复中原。82岁时,诗人还在慷慨高歌:“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时至暮年,还渴望着抗金复国。可见,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而且有慷慨救国的胆识,忘身卫国的决心。在国难当头之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报国的战士,具有“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二、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的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出陆游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出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激情。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这首《书愤》中,诗人从对早岁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忆出发,哀叹自己壮志未遂,抒发了无比深沉、愤慨的感情,并且倾泻出强烈的爱国激情。正如严修教授所言:“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成了他永远的遗恨。”“他的诗在慷慨中有悲愤,豪爽中有沉郁……这些诗句是悲歌,是叹息。是诗人用泪水写成的……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对投降派的愤怒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另外,陆游还在《追感往事》、《客从城中来》、《北岩》、《关山月》等诗中痛斥那些不恤国难、唯知奢靡享乐的官僚。面对着“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腐败现象,他痛心疾首地大声疾呼:”於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

四、表达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的感情

陆游在诗中表现着对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怀。部分作品则揭露了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以至在《两獐》、《疾小愈纵笔作短章》等诗中出现了这样光辉的思想:“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初非若胡羌。奈何一朝愤,直欲事殴攘?”这种对”盗贼”的看法已经冲破一般文士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书叹》则是以巨大的艺术概括,揭示了整个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榨:“有司或苛取,兼并亦豪夺,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可谓是句句沉痛,发人深省。在悲愤交加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

抗敌御侮、收复失地、为国雪耻,是陆游一生不曾放弃的理想,也是陆游生活与诗作的主题。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山水田园诗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竖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的旗帜”。

参考文献:

[1]邹志方.陆游诗词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钱钟书.唐宋诗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爱国主义诗歌朗诵稿 爱国的诗歌 篇4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国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史的萧声

倾听如

一首梦般柔细的歌

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

饮霜雪的冰寒

绽东方的芬芳

鲜明矗立的旗 像

黄河的浪 东流 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

是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

烟云变幻

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的心中的丝路

孤帆远影

故乡的明月 是仰望北斗的磁场

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

曾经也穷困过典当过手头的软细

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

五千年 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拍卖的古董

文人的爱国诗歌 篇5

专横

跋富

捕风捉影

越看越上瘾

人们潮起潮落

对书敏感着神经

只要读书

不怕没出路

千言万语叮嘱

父母好辛苦

很快

儿女

一瞬潜入

沈醉而不知归路

成人

精准无误

沉迷于幸福

却更圆滑世故

玩弄花言巧语

天衣无缝

得意忘形

慢慢飘逸了故土

成天虚无

把自己牢牢捆住

以为真的

像帝王挥金如土

可以任所欲为

把人摆布

敢怒而不敢言

只好折服

还面带微笑

比谁都酷

一代一代

只好读书

只好悄悄

叮嘱儿女

读书

读书

终于不经意

失足

赫然感觉

人之残酷

可惜人类

大势所趋

苍天啊

依旧如故

关于爱国的诗歌 篇6

一、南宋中期士风与陆游爱国思想的形成

中国历代王朝在遭受动乱时候, 往往会出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士人, 如战国时的屈原, 唐朝的杜甫等, 他们忧国忧民, 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呼喊奔走。南宋中期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矛盾贯穿于整个南宋王朝, 爱国主题逐渐成为时代精神的表现, 弥漫于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 正是他们的作品, 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梁启超《读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对陆游的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予以高度赞扬。

宋王朝山河破碎、国家分裂, 金兵仍在继续南侵。在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中, 陆游看到了金人的残暴, 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 “赵魏胡尘干丈黄, 遗民膏血饱豺狼” (《题海首座侠客像》)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 南宋王朝统治者只图奢侈的生活, 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存亡, 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 与金人签订不平等的“隆兴和议”, 不惜用王朝的土地和人民的财产来换取苟延残喘的机会, 而对内则加紧压榨剥削, 使广大的人民生活贫困不堪, 同时又以残酷的手段杀害抗金将领, 摧残抗金力量, 致使中原地区长期沦陷。但是与此相反, 南宋军民却不甘屈服, 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金兵南下受到了千百万普通群众的坚决抵抗。从公元1126年金兵第二次南侵扰时, 太原军民誓死同金军战斗到底, 到建炎之初, 中原民众自发的组织了无数忠义部队, 给南下的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成为了抗金的主要力量。在南宋朝廷由于投降派掌握实权, 如宁宗曾说:“ (韩) 侘胄朕之肺腑, 信而不疑”。 (卷三十六) 投降派陷害忠良, 广大民众和部分爱国志士又展开了反对妥协的斗争。陆游在不断加剧的民族矛盾中一方面看到了昏君的苟安、奸臣的误国, 另一方面又看到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和南宋人民的英勇反抗, 正是这样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 将陆游造就和培育成一位伟大的时代歌者和爱国者。

家庭环境的熏陶对陆游爱国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陆游出生于书香家庭, 其父亲陆幸, 在政局动乱, 朝廷腐败的社会环境下, 是位富有民族思想的爱国者。在徽宗时做过常平使者等官职。在高宗时, 受到秦桧的排挤, 他同当时许多爱国士大夫来往, 以国仇为念, 不忘抗金收复宋王朝的失地, 他们“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 乾陵斧柏之忧, 未尝不相与流涕哀锄”。 (卷三十) , 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些给幼年时期的陆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那些爱国志士来陆家谈论国事的时候, 陆游都在旁聆听。其中给陆游印象最深刻的是山阴傅松卿, “每言虏, 言畔臣必愤然扼腕裂眦, 有不与具生之意。士大夫稍有退缩者, 辄正色责之若仇”。 (卷三十一) 陆游在这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家庭里, 被父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 看到士大夫那种忧国忧民的言行, 为国献身的忠义精神, 对叛臣疾恶如仇的鲜明态度, 使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的壮志。可以说, 正是这种充斥在家庭环境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为陆游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起了奠基作用。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老师的谆谆教诲不可分割。陆游十八岁时, 开始从曾几学诗。曾几, 字石甫, 是当时有名的大诗人, 曾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曾几因和陆宰有旧, 因此在他罢官之后, 于韶兴十二年去山阴陆家和陆游见面了, 从此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曾几是以诗才闻名天下的诗人, 陆游跟从他学诗, “不仅在学术思想上进入以胡安国为代表的‘武夷学派’体系, 而且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也取得重大成就”。陆游不仅向曾几学习做诗, 还向他学习如何做人。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前夕, 幼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促成爱国思想的萌生, 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曾几表现出刚正不阿, 坚决抗金的爱国精神, 以人品高洁享誉当时。着对于陆游而言, 起着标榜的作用。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说曾几“孝梯忠信, 刚毅质直, 笃于为义, 勇于疾恶, 是是非非, 终身不假人以色词”。曾几力主抗金, 反对和议, 为人正直, 爱憎分明, 被秦桧所罢免。在金兵入侵的年代里, 曾几写了不少抗金的诗篇, 对陆游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创作爱国主义诗篇起到了示范作用。陆游自幼年以来所受的影响, 除曾几外, 还有胡国安传下的尊王攘夷的思想, 有朱熹、张式、杨万里、周必大这样一群士大夫的感染。在这样的思想文化氛围里, 爱国思想已经在陆游心中扎根, 并且始终成为他六十余年创作的主线, 至死不渝。

正是在南宋特定的时局背景下, 受家庭爱国主义传统的熏陶和老师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下, 陆游将读书和救国的事业联系起来, 一步一步地步入了南宋诗坛, 诗文激荡着爱国情怀, 成为一名“中兴之冠”的伟大诗人。陆游一生历经四朝, 是当时动荡社会的见证者, 他力主抗金, 将爱国气节及理想贯穿其诗歌创作中, 将浩然正气融入到诗歌中, 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题成为陆游诗歌的精华和灵魂。

二、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及其表现

南宋王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朝廷昏庸腐朽、国家山河破碎, 士人风气中少了北宋末的颓废隐逸, 取而代之的是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爱国热情, 文学作品多描写社会现实, 反映贫苦民众心声, 渴望恢复故土、统一祖国, 将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陆游的诗篇中充满了“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爱国精神对其诗歌创作影响首先表现为对金人南侵的憎恶。当时金人施行残酷的民族统治, 再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征调,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民生疾苦。诗人对金人实行的残酷民族压迫表现出极大愤慨, 他写道“中原昔丧乱, 豺虎厌人肉。晕金输虏庭, 耳目久习熟。” (《闻虏乱次前辈韵》) 。他的诗作深刻的批判金人毒害中原人民的滔天罪行:“赵魏胡尘千丈黄, 遗民膏血饱豺狼。” (《题海首座侠客像》) 。其爱国之情如此强烈, 时时关心人民疾苦。金人在北方的进行野蛮的摧残和破坏, “虏骑所至, 惟务杀戮生灵, 劫掠财物, 驱掳妇女, 焚烧仓屋产业”。 (卷二百四十七) 残酷的现实, 使得心怀天下的陆游内心悲苦, 更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理想。

其次表现在对南宋王朝投降派的憎恨和愤懑。南宋朝廷面对金兵的步步进逼, 只图保存偏安、附庸的局面, 他们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 企图以投靠金人的来延长其腐朽统治。宋朝廷内的地主官僚集团还从各方面排挤、打击朝廷内的主战派。在爱国和卖国的斗争中, 许多著名的英雄人物和爱国群众遭受了残酷的迫害。陆游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 揭露了南宋卖国集团祸国殃民的丑恶行径: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 新亭对泣亦无人!

这首《追感往事》诗写于1201年, 陆游处于晚年时期, 这一年是南宋嘉泰元年, 南宋宁宗朝廷腐败官员相互拉拢、弹劾, 为谋一己私利而不顾收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诗中诗人批判误国的投降派岂止秦桧一人, 那些贪图享利的腐败官员也难逃其责, 面对山河破碎, 不必说希望南宋统治者组织救亡, 连担忧国事、相对而泣的人也找不到一个。诗人愤懑权贵们纸醉金迷的轻歌曼舞, 眼看文恬武嬉、士气低迷、兵器生锈, 而他们却“穷边指淮淝, 异域视京雒” (《醉歌》) , 早已忘却的收复中原的大业。诗人批判投降派偏安一隅, 不思收复失地, 统一中原。再看《夜读范致能<揽誉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抓涕感其事作绝句》:

公卿有党排宗译, 帷握无人用岳飞。遣老不应知此恨, 亦逢汉节解沾衣。

宋帝国的半壁山河已经沦于异族统治之下, 而且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也始终存在。宗泽是抗金将领, 组织义军, 重用岳飞, 屡败金兵, 他多次要求宋高宗收复失地, 都被投降派阻止, 最后忧愤成疾, 郁郁而死。陆游在诗中表现了对朝廷排挤宗泽、陷害岳飞的愤懑, 诗人不仅是指责当权者用人不当, 更展现出无畏强权的决心与精神。

再者, 陆游爱憎分明, 他对残暴的异族统治怀着无比的仇恨, 对统治集团的妥协投降表示不满和愤怒, 而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却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和关怀。且看《太息》:

北陌东仟有故墟, 辛勤见汝昔营居。豪吞暗蚀皆逃去, 窥户无人草满庐。

诗人于嘉泰四年 (1204年) 十月作于山阴, 次年 (1205年) 权臣韩侘胄组织伐金。晚年的陆游对沦陷区的贫民在天灾人祸袭击下的辛酸生活感到怜悯, 广大人民在这种水深火热的苦难中, 不得不“伐桑卖黄犊”, 过着流亡逃窜的生活。南宋统治集团依靠偏安的局面在江南大肆兼并土地, 残酷的压迫百姓。同时由于统治者过着腐化的生活, 而且每年还要定期向金缴纳“岁币”, 因此加在人民身上的苛捐杂税就更为繁重了。诗中充满对农民的无比同情, 对统治者的愤怒, 凸显出农民生活的悲惨。

爱国士风对陆游诗歌创作影响的另外一方面在于, 它的诗歌中多表现对于祖国美丽雄伟的山川自然的热爱, 如《哀北》:

太行天下脊, 黄河出昆仑。山川形胜地, 历世多名臣。哀哉六十年, 左衽沦胡尘。抱负虽奇伟, 没齿不得伸。老夫实好义, 北望常酸辛。何当拥黄旗, 径涉白马津?穷追殄犬羊, 旁招出凤麟。努力待传檄, 勿谓吴无人!

诗人怀着无比自豪的激情, 用高昂、雄壮的基调, 赞颂了三峡、剑门、黄河、华山、太行、秦岭、潼关等壮丽奇艳的山川胜景。诗人游历过宋王朝的自然山水, 以清丽明畅的语言, 清隽流畅的诗句表达的对如画山水的热爱。两河流域本是汉族文化的发祥地, 而如今却被异族占据、践踏, 到处都是一片残破、惨淡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 报国之志虽然奇伟, 但英雄壮志难酬, 空度岁月, 但在心中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一刻也没有荒废。在祖国山川自然的赞美语境中, 陆游的爱国情怀得到多层次的解读。

纵观中外文学史, 爱国诗歌贯穿古今。陆游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其希望时刻杀敌复国, 而面对南宋小朝廷的偏安定局,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是陆游饱尝苦闷。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 痛斥统治者的腐败软弱, 抒发统一中原的壮志, 但是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将爱国主题的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贯穿到他的诗歌创作中, 甚至融入到他的整个生命中, 成为南宋爱国文学的标志。

三、结语

南宋中期, 残酷的现实与个人执着的复国理念碰撞, 必会在文学上得到释放, 产生带有强烈情感与理想追求的文学作品。陆游高举前代屈原、贾谊、杜甫诸公的高昂爱国激情, 代表广大士人的心声, 创作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爱国主义作品。正如朱东润先生所说:“丰富多彩的生活, 积极地人生观, 坚强的生命力, 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 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 这一切都收入到他的诗篇。”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既有对灾难深重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又有对权贵和昏庸官吏的蔑视, 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眷恋, 又有对沦陷区民族压迫的满腔悲愤。正如陆游用自己的满腔心血凝成传诵千古的爱国诗篇, 他的爱国诗歌不仅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而且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对后世影响深远, 每当国势倾危时, 陆游及其诗篇成为鼓舞人们反抗侵略的精神力量。

摘要:南宋中期, 随着金、元的相继崛起,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 致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富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慷慨悲愤, 期望实现南北统一, 爱国士风随之高涨, 进而影响到当时的诗坛创作, 爱国精神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本文从南宋中期的社会环境入手, 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士风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士人风尚角度来分析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极其深刻内涵。

关键词:陆游,南宋中期,爱国士风,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 (卷11)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3.

[2] (南宋) 陆游.《渭南文集》[M]吉林:吉林出版社, 2000.

[3]邱鸣皋.陆游诗.《从曾几新论》[J].文学遗产, 2002 (02) .

[4] (元) 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浅论杜甫诗歌爱国之情的表现方面 篇7

关键词:杜甫;诗歌;爱国之情

杜甫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宦之家,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大将军兼大学者,祖父杜审言乃初唐著名诗人,才名远播。杜甫自幼饱读诗书,教养深厚,深受儒家思想浸润。

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为读书和游历时期,“放荡齐赵间”,漫游吴越、梁宋、齐鲁等地;天宝五年(746),他来到长安应试求官,但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居然没有一个人被录取,杜甫也因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客居长安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即位,他前往投奔,中途为叛军所俘虏,历尽艰辛万苦,最终,“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杜甫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但好景不长,他因上疏营救宰相房琯触怒皇帝,被贬官,从此永远离开了朝廷。乾元二年(759),关内大旱,杜甫弃官西行,开始了近十一年的西北漂泊生涯。他带着家眷先后流落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甘肃成县)一带,由于生活异常艰辛,不得不再次长途跋涉,搬家到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住了下来。后来,好友严武被派来镇守四川,在严武的保荐下,他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因不合,离开成都,辗转流离于蓟州、江陵、岳州、衡州一带。公元770年冬,历经命运折磨的杜甫穷困潦倒,贫病而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他格外地关注国家和民生。由于国家的骤然巨变和生活的动荡不安,他长达半生的流离失所经历,使他对现实的黑暗和苍生的苦难得以深切的认识,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因而其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他被尊称为“诗圣”。

1.杜甫诗歌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出仕愿望上

杜甫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人生愿望就是出仕报国,政治理想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希望统治阶级施行德政,以德治国,到达国泰民安。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像开元年间的盛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青年时期的杜甫,信心满怀,憧憬未来,并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这时,漫游时期的杜甫到洛阳应举不第。但他没有灰心,天宝五年(746),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可他还是不死心,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再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左拾遗。从漫游时的应举,到困顿长安十年的应举;从献赋做官,到做左拾遗,他生命的二十多年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始他始终没有放弃出仕的梦想,没有放弃报国之志。

2.杜甫诗歌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穷兵黩武的揭露谴责上

正因为有了对国家深深的热爱,才有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深刻揭露与讽刺。“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集中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怨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指皇帝,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表现了诗人进行政治讽刺的勇气。又如诗作《丽人行》,无情地揭露了玄宗宠妃杨玉环及其兄妹不可一世的骄横气焰,以及他们丑不可闻的荒淫生活,这些都是同时代的诗人不曾写或者不敢写的主题。

杜甫还深刻地揭露严重的阶级对立、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表达了爱国怜民的思想。

3.杜甫诗歌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同情上

杜甫组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集中揭露了唐代兵役制度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石壕吏》更是形象地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的暴行,并通过老婆婆之口,声泪俱下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但诗人又怀着沉痛而矛盾的心情,劝人民为平息叛乱去参军:“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更可贵的是当诗人因幼子饿死而惭愧、悲痛时,他看到的不只是自己一家,而是由此“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到了比他更痛苦的人。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由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想到天下穷人,渴望得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他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可见,杜甫的爱国之情与同情人民疾苦的心深深地融合在了他的诗作中。

4.杜甫诗歌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上

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生致力于“致君尧舜上”,但他颠沛流离,一生壮志莫伸。杜甫的《蜀相》、《八阵图》、《登高》等几首诗反映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杜甫生平最敬仰诸葛亮,他对于这位“伯仲伊吕”、“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实现灭魏吞吴,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很有感触,所以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名句。《古柏行》中由孔明庙而想到其身世为人,“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是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哀。《八阵图》以洗炼语言赞颂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其中亦有对诸葛亮壮志难展的深切叹惋[2]。“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都是杜甫壮志难酬的集中表现,但这些感慨的诗句,亦是杜甫诗歌爱国之情的流露。

杜甫的一生是艰辛的一生,坚定的政治理想和动荡的混乱时代共同造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离乱途中体验了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真实地展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文人爱国情怀,“穷亦兼济天下”,或许,这就是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爱国之情的根源。

参考文献

[1]杨海云.坎坷人生路悠悠爱国情——浅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结[J]甘肃教育.2011.15

现代的爱国诗歌集锦 篇8

篇一:《唐人街》

黄雍廉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华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

风是历史的萧声

倾听如

一首梦般柔细的歌

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

汇集着中华的二十四番花讯

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

饮霜雪的冰寒

绽东方的芬芳

鲜明矗立的旗像

黄河的浪东流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

是一座璀璨的浮雕

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

烟云变幻

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

海便是你的心中的丝路

孤帆远影

故乡的明月是仰望北斗的磁场

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

曾经也穷困过典当过手头的软细

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

五千年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拍卖的古董

而是一盏会带来幸福的神灯

篇二:《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篇三:《祖国颂歌》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

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

走在世纪之初的我想到祖国,满怀激情

祖国--

在这里

我为您放歌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千年历史的积淀

文明源泉的汇合您是黄河壶口的飞瀑

铺满天山的白雪

您凝重而深邃

宽广而博大

滚滚江河是您的鼻息

沸腾海洋是您的血液

您是世界的主题

是我生命的一切

祖国啊,祖国--

您是天安门城楼的一声呐喊

社会主义熊熊燃烧的火焰

您是人民革命的一声号角

乘风破浪的一张风帆

您坚强而自信

进步而前卫

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活跃着您的智慧

东方蒸腾的旭日喷发着您的活力

您是世界的创作者

社会主义的实践人

祖国啊,祖国--

您是南海之滨的一缕春风

罗湖小村的一抹朝阳

您是青藏高原的一道铁轨

塔里木油田的一组井架

您远见卓识

艺高胆大

小渔村的翻天巨变证明了您的胆识

人民满脸的微笑写的是你的伟大

祖国--

您创造了生活

改造着世界

祖国啊,祖国--

您是世界和平飘扬的旗帜

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者

您是扞卫真理的勇士

哺育子女的妈妈

您正直而博爱

坚强而慈祥

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

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

祖国--

您抚慰了战火中人类的伤痛

送来了和平的黎明

祖国啊,祖国--

您走过千年历史,跨越了世界文明

您明晰千古,坚定为英特纳雄耐尔生生不息

您仁慈博爱,扞卫着绿色与和平

我们为是您的儿女而自豪

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

祖国--

我们与您同心

我们拥您前进

您的儿女们坚信

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关于爱国的诗歌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2-0067-02

为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泛收集有关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表现》项目调查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分发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8份,回收有效率为89%。在认真梳理、分析调研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以下调研报告。

一、调查情况简介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刻关注国家动态

据统计,87%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阅读网站新闻,搜索相关论坛,观看电视新闻报道等方式了解国家时事,关注国家动态。

尽管寝室没有电视,学生在了解外界信息方面主要依靠网络和报纸书刊,信息量有限,但在这种情况下,仍有绝大多数同学了解和关心涉及国家主权的问题,说明多数的学生是时刻关心国家时事的,从而反映出多数学生是爱国的。

2.从实际出发,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

调查显示,93%的学生愿意加入志愿者行列,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纵观近几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大事,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志愿者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救助受灾群众。同样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更有大批志愿者出现在大街小巷,向国内外友人提供帮助。这些行为都在无形中感染着人民群众,唤醒着更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3.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据了解,81%的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方面偏向理性化,反对用暴力或更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对在抵制日货方面的打砸抢行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为题,如参加由合法的签名游行示威活动、在外国餐厅就餐时索要发票等。

4.提升自身修养,展现爱国主义精神

调查中发现,有68%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去,成为国家的后备力量,在国家为难之时挺身而出。75%的学生有意向继续相关专业的深造,希望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现代化非武力的专业化技能解决国际争端。

二、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虽然反映出了很多主流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人们的期望相比,有些学生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教育的。根据调研情况所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成度还不够

调查数据显示,12%的学生对国家大事一点也不了解,同时,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对国家的事的了解基本源于听周围人的讨论,甚至根本不知道。

就此我们认为,对待时事的关注程度很大程度上能显示出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程度。由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时事的关注程度还不够,这就显示出了大学生对国家现状和前途的不关心。

2.一些大学生的爱国行动的参与热情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14%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合法的爱国游行等活动。与此同时,8%的大学生认为当中国遭到外来侵袭的时候,个人权利至高无上,他们表示不会去参军。

我们认为,大学生缺乏参加爱国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认同度和参与程度还不够的,有8%的学生认为个人权利至高无上,换句话来讲,也就是这些学生认为个人权利高于国家,在国家主权遭到侵略的时候也不会挺身而出,为国献身。

3.一些大学生對爱国主义行动过于偏激

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学生认为对于达赖集团策划暴力犯罪事件、破坏奥运圣火传递、西方反华势力恶毒攻击中国等事件,应动用武力来解决。这种激进行为过于偏激,更多是寻找娱乐趣味,我们应该客观看待事件,不应采取不理智的行动。

4.一定比例的学生对祖国的认同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32%的接受调查的大学生表示如果有可能将会移居海外,不打算移居海外的只有26%,另外还有18%的人犹豫不决。

打算移居海外的学生认为,国外的经济较比国内发达,国民素质较高,教育体系发达,生活条件好,政治制度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等。他们认为国内各方面较比国外都相对落后。我们认为崇洋媚外的心理,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较低。

三、解决办法

1.增强集体荣辱感

参加座谈会的同学纷纷表示要做好分内工作,多参加校园活动,增强集体荣辱感,作为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只有集体观念强,才能形成强烈的爱国情。

2.不断推陈出新

爱国主义教育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应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滋润我们的心田,让人们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也不一定要铺天盖地,也许一部电影,一卷著述,一则故事,一首歌曲,一个游戏,一个活动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祖国的可爱之处,让人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此看来,形式的创新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同样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确保与时俱进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媒体在宣传爱国主义的时候,引用的还是很久以前的例子,虽然很有代表性,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符合时代特征的人物事迹会有更好地宣传效果。

4.正确引导,注重实践

大学生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做事容易激进,易被眼前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理性思考问题,因此需要大学生用一种理性的思维指导自己的爱国行为,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大这一方面的教育,学校方面可以举办相关社会实践,如体验贫苦生活,让大学生亲身去体验,去了解,使感性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高度。

[1]陈海青.钱伟长爱国主义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桂莲.爱国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梁衡.爱国的理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于诗歌教学的一些思索 篇10

诗歌教学属于文学教学, 自有其不同于非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而诗歌又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殊性, 因此, 诗歌教学也就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中国是诗的国度, 不仅有着数量繁多的诗歌作品, 而且有着丰厚深邃的诗歌创作理论和欣赏理论。古典诗歌中有山川田园的自然美, 有英雄志士的人格美, 有凡间儿女平淡真实的生活美, 有天上仙界超凡脱俗的想象美, 有雄浑粗犷的阳刚美, 有隽永含蓄的阴柔美, 也有动静交错同异相映的趣味美。发掘这些美的因素, 将之和语文教学、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使学生品读诗歌, 热爱诗歌, 感受美, 提高审美能力, 构建高尚人格, 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 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也是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何使诗歌教学充满乐趣和活力, 把诗歌教学和语文整体教学、现实生活相联系,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根据教学实际和体会, 我们认为诗歌教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为主, 感染学生心灵。

也可以说,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关键, 它作为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应该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始终。拿来一篇陌生的现代诗歌, 让学生通过朗读 (可以是教师范读, 也可是学生朗读) 初步了解诗歌, 即认知性朗读, 读准字音, 感受节奏,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之上, 逐渐对诗歌产生学习兴趣。朗读也是探究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的一字一句, 实际上都包含了对诗文的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讲解。亦即理解性朗读。而在理解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就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针对诗歌的内容及特点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 进行表情朗读、美读, 增强朗读的感染力。使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 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这比干巴巴的说教要生动得多。另外, 朗读的形式, 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诗歌内容可灵活机动。.通过朗读诗歌教学来感染学生, 唤醒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通过默读、朗读、诵读, 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泳、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 融化到血液中, 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二、创设氛围, 赏析意境。

“情”与“景”有机结合, 学生自然会沉醉其中, 身临其境, 更深层次次地理解诗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具体的如:音乐感染。每次学习新诗的时候, 我总是尽量找结合本诗内容的音乐, 在学生朗读时, 适时播放, 创造一种和谐优美的教学情境, 酝酿情绪, 为进入课文意境作好感情准备。

“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指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具体描绘的景物和生活画面。为了达到“意”与“境”完美统一, 更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 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主题, 我采用这样的方法:给诗文配画。课前让每个学生预习所要学习的每首诗, 自己理解诗歌的内容、大意, 并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程度给每首诗配一幅画。这一预习工作, 深受学生欢迎, 一方面他们愿意主动积极地去了解诗文, 理解其意, 另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绘画兴趣, 每一位同学各尽所能, 精心绘制出每首诗的插图。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 都涌现出一批佳作, 这一活动首先从预习这一点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占主动地位。如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 朗读这一重点突破后, 我让学生向我汇报预习的结果, 同学们立即把《过故人庄》的配画摆在课桌上, 我的眼前青山延绵, 梯田横卧, 绿树成荫环抱着一座小村庄, 两个久别重逢的故友边喝边谈话。画面是那样纯朴清新, 充满了芬芳的泥土气息, 农村的田园风光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诗的“境”全然而出。这时, 我清楚学生已掌握诗的大体内容, 已通过画表达诗的大意, 这首诗的学习已完成了一半。学生看到自己、同学的作品后, 倍受感染, 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此情此境, 抓住学生活跃的思维, 把本首诗的重点内容以几个独立思考题的形式, 让学生思考自答:这一首诗向我们展示什么样的画卷?画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根据画面, 结合诗歌内容, 谈谈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内容? (学生的回答, 只要言之有理, 老师一定要予以肯定) 。通过这一组题, 诗的“意”也迎刃而解:叙述诗人过访故人庄的全过程, 描写恬静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赞美朴实真挚的友情。诗画结合, 较轻松地领会诗的大意, 转过头来又对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感受他的田园诗的风格。诗的“境”也有具体可感的画面, 引人联想, 师生共同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 以这种特别的方式, 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赏析意境”完成诗歌教学的又一关键。

三、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的表现力量。

诗歌的内容凝炼、含蓄, 自古诗人就注重炼字炼句。古代许多优秀的诗篇大多运用贴切的词语描摹物态, 抒写情怀。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的表现力,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而且利于培养学生赏析诗歌, 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在了解内容, 理解诗的意境的基础上, 应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如《过故人庄》中, 首先理解“过”的含义, 过:过访、访问, 弄清题目含义。又如:“故人具鸡黍”一句, 其中这个加点的“具”字较关键, 具:备、置办。本句中“具”字一解决, 文意就较明显。“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合:聚。这一字充分体现绿树成荫, 环抱小村的自然景象。郭:城;斜:立。这几个关键字词一解决, 诗的语句自然就疏通了。类似这样的例子, 几乎每首诗中都存在。关键词语的分析应紧扣课文, 并注意对比, 而且仍应将朗读放在重要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理解“一字传神, 境界全出”的妙处。

上一篇:月亮遐想作文下一篇:委托检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