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六单元

2024-05-10

九上语文第六单元(通用8篇)

九上语文第六单元 篇1

题解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从古到今,历史上就有许多杰出的人物,有文学

家、著名的将军、学者、领袖等。请你以“风流人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要求,发表你对所选择人物的看法,或者对他的生平作介绍等,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在500字以上。范文

忧劳可以兴国 ——读《周恩来》

读罢《周恩来》,掩卷沉思。周总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不朽贡献,这不禁让我想起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的名言:“忧劳可以兴国。”

平日,常听老人们谈起总理,谈他对人民的挚爱,谈他卓越的才干、宽广的胸怀、崇高的威望,内心里充满了对他的尊敬和仰慕。我似乎觉得他是神圣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读完此书,以前听来的散乱的片断终于渐渐连成片了,清晰了,完整了。周总理活生生的神姿风采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走下圣坛的周总理,内心的那份震撼真难以言表。

总理的一生堪以“日夜忧劳,殚精竭虑”来形容。从他年轻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起,他一刻也没有停止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刻也没有停止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操劳。大革命期间,他才26岁,就担任了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身兼数职,既要从事军事工作,组织革命武装,又要领导工农运动,还要在统一战线内部进行各种斗争。每天早晨,他步行到码头,乘船到黄埔军校工作,傍晚又返回广州,晚上还要参加各种会议,过党的组织生活。在他的筹划、组织、安排下,各方面的工作井井有条,他过人的才华和敏锐的头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又亲自指挥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虽然得了疟疾,脸色铁青,但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从政治上和军事上总结了经验教训,有条不紊地对善后工作做了安排。那时他高烧达40℃,有时烧得神志不清,还喊着“冲啊,冲啊”,但一当清醒之际,依然从容镇定,和贺龙、叶挺同志一起指挥对敌人的反击。为了组成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不顾生命危险,在国民党内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日寇投降后,为了和平建国,他不顾身患伤寒,几次与蒋介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夙兴夜寐,日理万机,为使疮痍满目的祖国大地变得美好富裕而呕心沥血。“文革”后期,他身患癌症却为保护我党的优秀干部而奔走操劳,直到停止了呼吸。就这样去了啊,总理,您为祖国人民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一生的忧劳,对您的无畏的拼搏,对您的无私的奉献,整个中华民族将永远感谢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以忧劳而修身齐家平天下,以忧劳而兴家兴邦兴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们的传统美德。从越王勾践、唐太宗到孙中山一脉相传,代代相续,在总理身上又得到了新的升华,他赋予这传统美德以新的含义,它被继续发扬成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排除万难、奋力前进、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让这种精神永远放射出灿烂神圣的光芒,指引着我们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感受鲁迅

小时候,曾学过很长时间的简笔画,画过的物品各式各样,头像只画过两个:一个是大眼睛的小姑娘,另一个是嘴上有着“一”字胡的瘦削的中年人。

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侧面像画的是鲁迅,只知道他的胡子很像一个隶书的“一”,如果把“一”字画得直一些,圆满一些.老师就会用红笔在下边批一个挺高的分数。于是便整天练着画中年人的胡子,精雕细刻地描画着一个个“一”。后来读了《一面》,就在每次画画的时候,将中年人的嘴角画得翘起来,很夸张的样子。因为我猜他是喜欢孩子的,会对我笑。每每有人看了这样的画,都不相信画的是鲁迅,信了的就怪怪地看着我,然后一言不发地走掉。“他经常骂人的,很严肃。”另一些人笑嘻嘻地说,纠正我的错误。于是我就抱起画册,一言不发地走掉。

至今没有成功地画出鲁迅的样子。面部线条的逼真被直直的胡子和夸张的嘴角掩盖了。感觉到鲁迅的锐利和其背后的悲悯,我却只能用有些造作的胡子和虚伪的嘴角来表达,笨拙地希望别人能理解他,说不上崇拜,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尊敬。因为记得一句话:“没有见到过星空的民族不会想到要探索宇宙。”所以一直固执地认为鲁迅是他那个时代少数仰望过星空的人之一,因为比别人看得更高更远,才有别人体会不到的深刻和悲凉。总觉得他对待祖国如同对待自己一个走上歧路的至亲,即使狠狠地鞭笞对方,仍然饱含着深沉的爱。或者,正因为有爱,所以才有尖锐的目光和评判吧。

很多文人“活着”,靠着鲁迅死后人们转托在他们身上的尊敬,这股力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养活这许许多多的“文人”。鲁迅的嘴角依然微微地上扬,“一”字胡仍旧直直的,夸张地微笑,夸张地严肃,用瘦削的手点一枝烟,用锐利的目光看着这个世界,“笑到咳嗽”,笑人们的愚蠢和冷漠,躲在严肃的外表后面,慈爱地笑,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怜爱。

校友袁隆平印象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开场的第一句话是:“我只是个普通人„„”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永远的贝多芬

贝多芬,作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并不为过。人们敬仰贝多芬,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更多的是他那坚忍不拔,敢于同命运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给予我们的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命运极其坎坷,甚至可以说“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当他还是孩童时,就被父亲剥夺了原本可以尽享欢娱的童年时光,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苦学提琴。然而,痛苦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叩门。在他30岁时耳聋又无情地对他施以酷刑,这对贝多芬内心深处无疑是一个惊天霹雳,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绝望之际,他几乎好几次寻求自杀。于是,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哀号:“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倘若我干别的职业尚可,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

但与此同时,他又发出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完全屈服!”这斩钉截铁的不屈誓言,怎能不令人惊服、振作、讴歌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这颗趋于毁灭的心?还是让贝多芬自己来回答吧:“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还是道德!”可见,贝多芬强忍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摧残,完全是出于对自己神圣使命的执著追求。他把对音乐的追求,对人类的奉献视为比生命更可贵的灵魂。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贝多芬的耳疾和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恐怕在许多人眼中仍是一个谜。最难以置信的是,一个聋子是如何创作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英雄交响乐》?又何以能谱写出豪放宏伟的《命运交响曲》?更是怎样去神话般地弹奏柔和明澈的《月光曲》的?翻阅他大量音乐作品,更令我惊奇的是,他的大部分音乐巨作都是在耳疾之后以靠咬着木杆来感觉音符所完成的。贝多芬从何而来如此非同凡响的灵感,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激昂的性格?这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久久翻腾,无不让人感奋不已,并使我油然想起奥里森·马登的一句名言:“纵观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杰出人物,他们当中一大部分人曾经有过艰辛的童年,甚至备受命运的虐待,但强者总是善于找到生命的支点,及时调整心态,并承受艰难困苦,用恒久的努力去打破重重围困,铸就卓越与伟大。”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0分,在狂风暴雨中,贝多芬结束了他57年的人生旅程,孤独地死去了。死时拳头紧握,或许在最后的时刻,他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让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让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我喜欢三毛

我爱三毛的书,我喜欢三毛的写作风格,更佩服三毛这样的作家。

三毛所写的书全都是她的真实生活经历。有些同学不爱看别人的自传体文字,可我不然,对陈平女士的作品十分喜爱。她的性格、脾气无一不在文章中表露出来,让人看了有喜有悲有笑有泪。三毛19岁离家,49岁回国定居下来,30年来在外行走江湖,饱尝酸甜苦辣,如没有坚强的意志,怎能走完这30年。她每一本书都是用乐观的语调写成的,可见三毛这个人十分乐观豁达。她曾说过:“我惟一锲而不舍,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的,只不过是保守我个人的心怀意念,在我有生之日,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从三毛的这些话里,我们不正可以受到乐观主义人生观的启发吗? 我不知大家看过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没有,这本书记叙了三毛以极大的毅力和苦心,背井离乡,远到万里之外的荒漠中居家谋生,以血汗为代价,执著地换取特殊生活经验的经历。

初看这本书时,我不时被三毛那幽默的语言弄得哈哈大笑,可看第二遍时,我哭了,可以说为三毛而哭,三毛能写得如此幽默。但若细细体会,你才会觉得生活的不易,而在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生存下去,更为不易,何况跟一群性格、风俗、文化上有着很大差异的撒哈拉人住在一起,真是吃不消。要是换了我,只怕住不上两天,就要拍屁股“拜拜”了,但三毛用她那坚强的毅力,宽阔的胸怀,别具一格的人生观克服了种种物质、精神上的困难,一住数年。并和当地人关系很好,我真是自愧不如。别具一格的人生观我至今还没有,坚强的毅力我只好说以后再锻炼,宽宏大量那我可说不上,常常为一点小事跟同学吵得翻天,看来我得向三毛好好学习。

三毛的14部书,《撒雨稻哭温背梦》、《万送倾谈随我闹》等,同学们有兴趣,不妨读读,会对你的写作有很大帮助的。这里,告诉你们一个三毛的小秘密:她19岁出国后所写的文章有不少写错的国文,但她敢于投稿,还叫编辑找出她文中的错字。平鑫涛先生慧眼识英才,发现了她这匹千里马,才使她成为一位鼎鼎有名的作家。

三毛有好的方面,也有她的短处。别的且不说,就在上世纪最后一个马年(1991年元月4日),她撇下年迈的父母,无数喜爱她的读者,飘然而去——自杀。她为什么要自杀,至今是一个谜。我不想讨论这个伤心的话题,也不想揭开这个谜,但我想用三毛自己曾说过的几句话写给冥冥墓中的三毛:“三毛你曾对别人说:‘你的失败,比你的成功,对你更有用。’三毛你还说:‘在生活上,我是一个赌徒;从小,冰淇淋我是不买的,我一定要打出一个天霸王来,而我发现的一点是,你做的事情,只要尽力去做,就能做到。你要移山,山不过来;你说,过来!它就会过来。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比喻,但是,我始终对自己有着信心„„’”三毛的二分之一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在赌,她到底是赢了还是输了,这需要大家共同思考。

最后,我告诉大家向三毛学习写作的心得:我之所以写作,也只是有感而发。我的习作文章,往往也就是我的生活,我最坚持的一点是我不放弃赤子之心,至于文章的好坏毫不在意。

说不尽的乔丹

也许你不喜欢运动,也许你不会打篮球,但你一定会知道一个伟大的名字——迈克尔·乔丹。

曾几何时,扣篮大赛上飞燕掠空,技惊四座,人称:“飞人乔丹”;曾几何时,一柱擎天,六合诸侯,雄霸天下,扶公牛王朝走上世纪之巅;曾几何时,三进三出,壮心不已,宠辱不惊,堪称一代豪俊。

战斗!球场如战场,在球场上要想生存下去,惟一所能做的就是学会战斗。后仰跳投、三分、从罚球线起跳的精彩扣篮、决定胜负时最后时刻的绝杀,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球技使乔丹在球场上游刃有余,独步天下,高山仰止,无与争锋。

智慧!霸王何等英雄!40岁的乔丹体力江河日下,精力大不如前,但他却能“读懂”场上的局面,知道如何破解对方的防守,统帅三军,转战四方,震慑诸强。

博大!乔丹的个人技术绝对一流,时常在关键时刻扮演“终结者”的角色。但乔丹并不专横,一旦出现机会,他便会毫不吝啬地把最后一投交给科尔或皮蓬,送队员到光辉中央。霸业为重,为队让功,侠之大者。

执著!一个人的成功源于他对自己的事业的热爱与执著。“我能够接受失败,但是我不能够接受不去尝试。”奥尼尔宁愿用40岁时的赋闲时间投入来追溯和缅怀昔日的光荣与梦想。但40岁的迈克尔·乔丹愿意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对无限的追求之中,他想把缺少真正中锋和控球后卫的华盛顿奇才托升到季后赛。完成又一次有意义的挑战。为了这个目标,拖着不再年轻身体的乔丹,愿意以一代球王的尊严作为代价。40岁的乔丹至少体现了巨大的勇气,40岁的乔丹胸中仍然勾勒着两个字:天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乔丹之风,山高水长!有了永不放弃的战斗精神,有了运筹帷幄的智慧,有了无私博大的胸怀,有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迈克尔·乔丹无愧为伟大的绝世英雄!今天,当40岁的乔丹将要告别篮球,告别比赛,告别球迷的时候,当光头、23号、飞翔、掌声、欢呼都成为过去的时候,乔丹终将无愧于自己、篮球和这段峥嵘岁月。

九上语文第六单元 篇2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呼唤小学语文教材中应该适当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篇目的比重,让学生更好地在语文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这种呼唤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共鸣,相信不久将付诸现实。在这种情形之下,对小学语文课程而言是机会更是挑战。如何挖掘教材中渗透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的尺度如何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怎样与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诸如这样的问题已紧迫地摆在大家的面前,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探讨。

挖掘教材中的丰富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文课堂激情共舞,把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文课程有效融合是众多人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和利用语文课外学习资源,符合当下提倡的大语文教育观。

纵观小学语文各个版本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优秀传统文化,只是展示的方式存在异同。有的以整个单元呈现,如人教版第十二册以“地方特色民风民俗文化”为主题自成一个单元,里面包括《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四篇课文;有的以零星的方式呈现,有机地穿插在每一个单元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在选择这些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篇目时,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以单元方式呈现的课文有主题,教学起来相对说有章可循,而教学这些零星分布的课文有一定难度,挖掘的深浅、教学的手段方法是我们考虑最多的,而正是由于这些课文的特殊性,也给我们挖掘教材带来了灵活性与弹性。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为主,这个单元有五篇课文,分别是《要好好学字》、《朱德的扁担》、《梅兰芳学艺》和《大禹治水》、《孔繁森》,我们不难发现维系这五篇课文的一个共性,这个共性就是文质兼美,贯穿着主题思想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健全人格作用不可小觑。由这个共性衍生了众多的点,也就是说思想教育的侧重点,这些侧重点与学情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对症下药”,根据所需灵活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大禹治水》一课,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大禹治水的精神,这种锲而不舍、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更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时代精神。以大禹治水的精神为圆心,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半径画一个圆,我们可以做如下设计:

一、走近大禹

1.认知生字,识记“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认识的大禹;

3.师生交流,进一步了解大禹。

二、了解洪水

1.这是怎样的洪水?有什么危害?

2.为什么要治?怎样治?

三、感知大禹精神

1.大禹治水中发生了哪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2.自由讨论大禹身上的哪些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第一个步骤中,用自己的话说说认识的大禹旨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话去概括。而交流环节,更多的则是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体差异,学生个人的认识、积累的知识、初步的文本理解等因素在这儿交织、碰撞,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就如同拥有源头活水。

第二个步骤中,主要围绕洪水的危害展开教学,认识洪水的危害,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治水的艰难,而治水的艰难则映照了大禹的治水精神。有人认为这个步骤不存在什么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其实不然,在当时人们对洪水除了害怕还有敬畏,对待洪水有如神般的崇敬,而这种复杂的迷信心理正左右着许多人的行动。从另一个方面而言,这无形增加了治水中人为造成的困难。因此,我们不妨让学生分辨是非,懂得科学比迷信愚昧重要的多,科学治水对治水的成功犹为重要。

第三个步骤是教学的主旨,千百年来人们对大禹治水中发生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津津乐道,我们的学生一定也不会例外,我们可以让问部分学生通过补充说完整的故事,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大禹的精神。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显然学生是意犹未尽的,我们可以因势利导适当拓展,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课本之外的故事并尝试说说故事折射出的人物精神。只有这样,大禹的形象才会愈加丰满,大禹的精神才能从文字层面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预设中给我们留下的空间是非常大的。例如在识记“禹”时,老师告诉学生“禹”是一个象形字,接着出示“禹”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许多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发现,有的说“禹”字像一只长长的虫,有的说是像一只头伸得长长的虫,而有的则说像是一只手捉住一只虫……精彩纷呈的发现过后,老师适时小结,这就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字,每一个文字的背后就是一个故事,蕴含着智慧,书写着美丽。最后老师出示顺口溜:有一个人,一只手捉住一只毒虫,他就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他就是禹,治水的英雄。相信这样的教学学生终身难忘,因为它悄无声息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学生收获得不仅仅是汉字的书写,还拥有了一次特殊的汉字体验,感受着浓浓的文化内涵。

当然,这种弹性的空间我们要善于灵活运用,虽然弘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势在必行利在千秋,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众多“变性”、“不确定性”,所在在挖掘与运用中就要具体分析,分别对待,既不可浅尝辄止,也不可面面俱到,取什么,弃什么,都要有一个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再说说《梅兰芳学艺》的教学,这是一篇文化色彩深厚的文章,这个“艺”有着广泛的范围,如果我们以“艺”为抓手就有发现许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我县虽地处偏僻,但却有着500多年的建县史,加上地理位置特殊,与众多市县相邻,多种文化交织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些具备丰厚底蕴、喜闻乐见的资源。如传承三百多年,被称为“戏剧孤本”,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寿宁北路戏。这是一个特殊的剧种,我们发现了它的价值也正循序渐进,一步步利用着秉承着它的价值,其中“北路戏进校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教学中,因为许多学生之前都曾有过和北路戏“结缘”,甚至还有着学习北路戏的经历。这样一来,他们对“学艺”的感触就不会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有着诸多自己切身体会。从梅兰芳至学生个人,从京剧到北路戏,戏里戏外,相信学生的体会一定与众不同,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

实际上,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众多,每一个节日的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多有涉及,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诗,教学时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地让学生说说春节的习俗,地方与众不同的传统;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可以将诗中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阳节的习俗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积累。

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又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构筑了一个熠熠生辉的资源体,只要我们有心拾取,巧加利用,定然收获颇丰。如在寿宁本地,有具地方特色的迎奶娘、闹元宵、八月初一“乞丐节”……地方特色民风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融地方民族特色、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与一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广阔的空间,这其中不失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的素材,为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九上语文第六单元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石(quán)参差(cēncī)寂(liáo)摇(zhuì)

(chuàng)尔(chù)然(yǐ) (kān)

忽(xī) 幽(suì)(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竹②良朋

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奇而坚②二者③久乃已 ④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篇4

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B.恣睢(zìsuī)胆怯(qiè)给予(jǐ)

C.狗吠(feī)戳穿(cuó)妒忌(dùjī)D.诧异(chà)过瘾(yǐn)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鄙夷隔膜撅断朦胧B.恣睢跌落皱痕煞白

C.阔绰瑟索栈桥萧索D.一缕阔悼打拱嚼着

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

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

作捕写)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放乡》――《徘徨》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一《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一《心声》——《儿童时代》

6.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7.下面短语在结构和意义方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项是()。

①教育杂志②学习文件③进口商品④我要炒菜⑤实现理想

A.①⑤B.①②C.②③D.③④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17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1分)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作者鲁迅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8分)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5.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3分)

(二)(10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的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2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4分)

3.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分)

(三)99分的苦恼(22分)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1分)

A.“暴风骤雨”的“骤”,注音:;B.“一瘫”的“瘫”,注音: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2分)

A.“坎坷”:;B.“顿悟”:。

3.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3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D.99分所引起的**。

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

4.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3分)

5.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2分)

A.于是就有(甲)(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B.老远就喊着(乙)(走冲迈)进门来了。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继而是,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3分)

7.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6分)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8.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三、表达交流(3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1.C2.D3.B4.D5.A6.C7.A

二、(一)1.中年闰土A

2.(1)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2)生活艰辛。(3)生活贫寒。(4)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3.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4.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5.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1.B

2.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的。3.略

(三三)1.A.zh6uB.tan,2.A.比喻人生道路坑坑洼洼,不得志B.忽然领悟

3.BADC

4.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5.(甲):引发(乙):冲

6.高兴失望瘫

7.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要求“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8.A(从表面上看,全家都笑了。但实际上矛盾并未彻底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有新的发展,像“99”分的苦恼还会出现的。)

三、略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白壁微瑕()

2、卑躬曲膝()

3、互相推委()

4、关怀倍至()

5、如法泡制()

6、英雄倍出()

7、隹宾满堂()

8、巧装打扮()

9、一张一驰()

10、病入高盲()

11、黄梁美梦()

12、好高骛远()

13、迫不急待()

14、陈词烂调()

15、趁心如意()

16、语无论次()

17、相形见拙()

18、直接了当()

19、毛骨耸然()20、名列前矛()

二.选择(2×2)

1、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是()(2)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

处。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

(4)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

成丘墟。

A.烘托寂静进入摧毁

B.映衬平静进入毁坏

C.烘托平静扑入摧毁

D.映衬寂静扑入毁坏

2、作品都出自同一作家的是()(2)

<1>《背影》<2>《孔乙己》<3>《白杨礼赞》

<4>《故乡》<5>《荔枝蜜》<6>《藤野先生》

A、<1><3><6>B、<1><3><5>C、<2><4><5>D、<2><4><6>

维度B(22)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22)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2)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2×3)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2)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40)

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根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笑狐狸:饿疲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经历,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种种经验。

只有经历过,你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验,这是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的。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些经历都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都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是十分可贵的人生体验。

请以“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要忘了拟个题目。

(3)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600字。

题目

第三单元测试(100)

维度A(66)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璧;

2、屈;

3、诿;

4、备;

5、炮;

6、辈;

7、嘉;

8、乔;

9、弛;

10、膏;

11、粱;

12、务;

13、及;

14、滥;

15、心;

16、伦;

17、绌;

18、截;

19、悚;20、茅

二、选择(2×2)

1、C;

2、D

三、作文(40)

维度B(22)

1、庆幸(2)

2、比喻的是雪亮的刀,这些刀在梨树上跳跃飞舞的姿态;用高难度的芭蕾舞演员来形容刀,其实是说梨农们砍梨树时非常讲究技术和技巧,就像芭蕾舞演员们高超的舞技一样。(2)

3、谜:初春砍果树的新枝;底:集中养料开花结果(2×3)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2)

5、形容词用做了动词,主要是说养料都集中供给了最后的开花和结果,酝酿出世间最芬芳香甜的果实,宛如一壶好酒般醇香动人。(2)

6、一刀砍下去,是把树枝砍下去了,树会痛,可是只有把过多的不必要的树枝砍下去,有限的养料才能够更好更集中地供给精华的枝干,让它们更好地发展,所以刀之伤中蕴含中对树枝未来生长的最良好的祝愿和希望,在这伤里充满了爱,伤中也是爱。(2×2)

7、刀爱(2)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分)

1、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2)

2、(1)对比;(1)(2)突出思乡之情(2)

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2)

4、心得内容(3);语言表达(2)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

2、C3、C4、B5、D6(略)

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

(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

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

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

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8、自由平等幸福

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

2、C3、C4、B5、D6(略)

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

(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

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

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

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8、自由平等幸福

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第六单元语文 篇5

本组围绕着“人间真情”这一主题选入了六篇课文(古诗有两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间真情和爱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体现里朋友间真挚的爱。

《搭石》通过对“搭石”这一乡间平凡事物的描写,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歌颂了其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

一位台湾青年和一名医学博士,为了挽救一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生命,不顾自身安危,在地震中沉着冷静地抽取骨髓,最终让大陆青年重焕生命的光彩。《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示了爱的奇迹。

一名十多岁的小男孩不幸失去了亲爱的母亲,当他来到学校后,他的老师、同学以及同学的父母,都给了他无心的关爱。《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

在一个圣诞前夜,一个小男孩、一辆新车、一个成人、两次误会,向人们阐释了爱的哲理:《给予是快乐的》。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表现手法。

3、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单元教学措施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快乐的真谛。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3、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具体措施

1、《古诗两首》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时,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生齐读全诗。)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齐读)。

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

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2、《搭石》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一、教学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能过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在读、找、画、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找、画、议”法、“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请同学们把平时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单元“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读懂课文,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进一步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重点:

1、“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

2、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在余震中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难点:通过阅读感悟,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措施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静心品味语言,进一步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在四十分钟里,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课文朗读、重情感感悟、重语言实践,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具体措施:

第一课时认识重点字词,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第二课时进行生字巩固练习和课文延伸写话练习。

一、提取生活体验,引发情感积蓄

在新课伊始,让学生理解“桥”的另一层含义——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以引入“桥”也是生命的纽带,轻松导入新课学习。

在课文学习中,我还多次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如在创设了一个“有阳光,有花香的早晨”这样一个情境时,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一个早晨,你会干什么?早锻炼,散步等都是学生日常所见的生活场景,可是课文里的“小钱”却静静地躺在床上,这样的解疑水到渠成,情感的体验油然而生,引导学生说说:你周围18岁的大哥哥在干什么?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小钱”的生命垂危,急需救助的客观现实这样的交流,有效地利用了语文课堂,既是语言交流的提升,也是情感体验的深化,拉近了故事背景和学生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品读感悟

课文描写了两个场景:“小钱”静卧病床等候骨髓移植;台湾同胞冒着余震危险抽取运送骨髓人间真情凸显,两岸骨肉真情感人至深在两部分的品读感悟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第一场景的教学上,采用了重点词语导入的方式出示“凋零

含苞

绽放”,先让学生读一读词语,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词语意思,再由表达“花——人”的意义引申,体会“小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接着引导学生从“苍白—红润”这对反义词中,进一步体会病人的痛苦在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时,让学生说说:都找到了哪儿?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让学生感悟到找到适合骨髓的不易,为后面课文理解的情感体验埋下伏笔,完成了情感传递。

在课文学习中,感受“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无私形象,主要通过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运用“默读”课文的方法,静心阅读,勾画批注,从而形成个性感悟情感的表达是需要完整语句的,所以在这一环节的阅读交流中,还结合朗读训练,找出重点句子,感情朗读,细说体会,多次出现“

知道,骨髓可以使

,可以使

”,让学生结合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凋零、含苞、绽放、苍白、红润)填空,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一心想着他人的高尚品质,既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又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在课文中,还可以采用了补充语言材料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奔波”的意思,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多种朗读方式,深化语言理解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在本课教学中,应尝试用多种朗读方式来达到“读好课文”的目的。

1、自由朗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初读中,只有让学生充分自读,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人物形象,才能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

2、情感渗入,指导读好重点句子在体会到“小钱”的生命危在旦夕时,指导学生用同情、关爱的语气来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台湾同胞倾力救助时,指导学生用坚决、钦佩、感激的语气来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涓涓流出”;在“小钱”得救时,两岸同胞的博爱感天动地,指导学生用深情的语气配乐读“小钱得救了„„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只有读出神韵,才能加深体会。

3、范读引路,创设课文情境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背景,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环境渲染法这一段优美的描写,和“小钱静静躺在病床上”形成对比,但又为文中人物的美好情感的烘托埋下伏笔所以,教师范读,通过教师舒缓的讲述,既让学生尽快走进课文学习,又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感。

4、《卡罗纳》是本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这本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措施:先让同学们感受卡罗纳的不幸,再走进身边的人,感受关爱,这条情感主线,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研读,从而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来进行教学。

1、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谈谈妈妈给予他们的爱,从而赞美母爱。然后通过引用歌词中的语句,“离开妈妈的孩子像一根草”等等,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失去了妈妈,以后的生活将会怎样?”让学生自己去说。通过“赞美母爱”和“失去母亲”这两点形成落差来揭示课题《卡罗纳》。

2、让学生说说失去母亲后的卡罗纳的心情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能表现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痛苦心情的句子,并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从而感受他的不幸。

3、从“失去爱”到“得到爱”这个转折点,我是这么处理的:先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再让他们自己找出一份份的爱,来品位老师、同学、我和我的母亲对卡罗纳的关爱。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感悟、朗读。说到老师的关爱时,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卡罗纳的老师会怎样跟大家说这件事,再去读悟;说到同学的关爱时,让学生以卡罗纳同学身份的去读,读出人物的感情。所以这一部分也花了很长的时间。

4、然后联系生活,安排了一次拓展说话:假如卡罗纳来到了我们身边,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你愿怎样帮助他?对他说些什么?为他做些什么?

最后总结,让学生明白爱只需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或是一个深情的眼神。

5、《给予是快乐的》本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文字比较朴实,内容比较浅显,很适合学生阅读,文中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产生的心理变化交替叙述,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依为课文的切入点,作为学习全文的经纬。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是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体会他的心理变化,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借助学习提示和阅读连接学会略读课文的方法,能够抓重点句,人物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获得的快乐和给予的快乐,通过自读自悟,教师适行点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并以分角色表演加深体验。最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说出“我也曾因为 而感到快乐。”。

具体措施

让学生谈什么时候会觉得快乐?“-------是快乐的”通过补充课题,把学生德清感兴趣激发出来。进而揭示课题,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要求,说说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说保罗两次错怪小男孩,然后根据“保罗想错”两次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再抓住“保罗两次想错了,错在哪里”这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让学生自己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了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前先给自己3个学习要求:

1、自由读相关段落,令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次。

2、保罗的想法为什么会错?联系小男孩来谈谈认识。

3、学生读看以后,可能会说“男孩……”我随机抓住。

例如: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引导:从这“睁大了眼睛”这一表情,你读懂了什么?再请学生把自己当作文中的小男孩,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阅读告诉大家。

4、抓住“哇!我希望……”如果是你,你会希望什么?但是可是令保罗吃惊的是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对于小男孩说出这样的话学生可能有很多感受,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这句话的不同感受。

引领学生研读保罗的第二错。

男孩的想法是那么出人意料,令保罗吃惊,也令我们感到惊讶,文中男孩的哪些行为,那些想法更令保罗惊讶,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然后学生继续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在自己有感受的地方写下一个词或一句话。

借此让学生再读读第11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了()这一填空,既总结了全文,使学习课文又回到了整体。拓展升华感情

1、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对于指导学生做人有着深远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学美好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此,要结合文后的“阅读连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给予是快乐的。

2、填空题: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男孩的弟弟因为()而难忘,男孩因为()难忘,而保罗因为()而难忘。

6、语文园地六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习作

这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两者任选其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日积月累

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停顿;再讲一讲──教师简要讲一讲大概的诗意,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读出感情,但是不要求所有学生知晓诗意;最后背一背──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教师通过背诵竞赛、相互检查、全班抽查等方式予以落实。成语故事

这篇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读懂成语故事,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热望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

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

3、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4、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6、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7、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根据本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目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第二课

习作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2、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2、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第四课时

成语故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篇6

一进村庄,一阵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现在正是豆子成熟的时候。一眼望去,在田野里,蚕豆的叶子密密麻麻的,有一些已经解除了尖尖的小豆芽,有些还是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还没凋谢。

到了下午,我和奶奶决定去体验一下摘豆子的乐趣。我戴上草帽,挎上小竹篮,在奶奶的带领下,来到了田野里。一见到豆子,我高兴极了,卷起袖子就摘了起来。奶奶一见心疼地说:“摘豆子是有讲究的,不能全部都摘,袖子的豆子还比较软嫩,你要摸一摸它的豆荚,如果是硬的,就是成熟了,可以摘了,如果是软的,那就是还不成熟,过几天再摘。而且,豆荚在茎的下部成熟得早,可以摘,顶端的嫩,不能摘。”听到这些话,我恍然大悟,原来摘豆子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我问奶奶:“你怎么懂那么多呀?”奶奶抚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这一些都是我们农民一辈子的经验。”我是懂非懂地点点头,按照奶奶的话,摘起豆子来。不过一会儿,我们就摘满了一篮子的豆子。

夕阳西下,我们回家了。到了晚上,我吃着亲手摘回来的、香喷喷的炒蚕豆,美味极了!吃一口,令人回味无穷。

第六单元自测题 篇7

一、基础练兵场 (21 分)

1.阅读下面语段, 根据拼音写汉字, 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4 分)

突然会有人吟诵精美绝伦、感人肺fǔ () 的诗句……似乎天空本身也在和我们 () 唱, 四周的海洋也情不自 () 地颤lì () 起来……

2.下列句子中, 加点成语的使用的一项是 () 。 (2 分)

A.两个骗子织出了并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 皇帝为了证明自己不愚蠢, 夸赞这是一件的衣服。

B.他屡次触犯法律, 受到法律的制裁, 真是啊!

C.天津港发生了的大爆炸事故。

D.出差在外的爸爸突然回来了, “欢迎你, 爸爸! ”李明地说。

3.下列句子中, 语病的一项是 () 。 (2 分)

A.为了让我们诚信做人, 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教育着我们。

B.这次愉快的踏青之旅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C.为了避免饮用水事故今后不再发生, 环保局加大了宣传的力度。

D.遨游于蔚蓝的王国中, 真是心旷神怡啊!

4.默写。 (4 分)

(1) ________,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

(2) 终日不成章, ________。 (《迢迢牵牛星》)

(3)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一诗中, 既是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5.综合实践活动。 (9 分)

中新网9 月4 日电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大阅兵, 吸引了所有中国人包括港澳台同胞以至全世界无数人的眼球。 阅兵的阵营、气势, 振奋人心, 令许多人热泪盈眶。现场观众和在电视机前收看现场直播的观众, 都可以真正感受到中国和中国人民确实是“强起来”了, 有大阅兵的壮观场面为证, 绝非虚言。

70 年前的中国, 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或综合实力, 确有积弱之处。 更早一些, 例如100 年前, 日本军国主义者就贬称中国人民为“东亚病夫”。 试问, 如今还有没有哪个人敢这样称呼中国人民?

分析表示, 这次大阅兵, 无论是规模或技术水平, 都创下了历史纪录。

看这次大阅兵的全过程, 单是方队行进步伐的整齐划一, 已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用“震撼”二字形容。

(1) 请为上面的新闻拟一个标题。 (2 分)

________

(2) 9 月3 日上午8 点, 正在等待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大阅兵现场直播的你, 突然接到好友的来电, 邀请你到公园游湖, 欣赏美景。 你该如何拒绝他呢? (3 分)

________

(3) 连日来, 广大网民纷纷为阅兵活动“点赞”。 网民“大桔子”感慨地说:“当中国人民军队以严整的军容昂首走过天安门广场, 接受全世界目光的检阅时, 那场景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 ”请你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也为阅兵活动“点赞”。 (不少于50 字, 4 分)

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 (39 分)

(一)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完成6~7 题。 (4 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________

7.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 分)

________

(二)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 完成8~10 题。 (11 分)

日喻

苏轼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 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 ”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②,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 而眇者不知其异,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而人之未达也, 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 虽有巧譬善导,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 自烛而之龠, 转而相之, 岂有既乎? 故世之言道者, 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或莫之见而意之, 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③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选自《苏轼集》, 陶文鹏、郑园编选, 凤凰出版社2006 年)

【注释】①眇:瞎子。②龠:笛类乐器, 比笛短, 有七孔、三孔等说。③苏子:苏轼自称。

8.结合语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告之曰 () (2) 为日也 ()

(3) 烛而得其形 () (4) 有巧譬善导 ()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 分)

(1)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 而眇者不知其异,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________

(2) 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________

10.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说理?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________

(三) 阅读下文, 完成11~14 题。 (12 分)

高科技材料让你拥有超能力:可隐形和变形

在影片《新神奇四侠》中, 四位男女主角在穿越太空后, 拥有了神奇的超能力。科学家表示, 借助于高科技材料, 人类将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这些超能力。

神奇先生:伸缩技术

在材料设计上, 伸缩性指的是可自修复或可重构的能力。在没有人类干涉的情况下, 自修复材料可通过重组化学键或使用病毒, 实现损伤部位的自修复。 事实上, 这类材料目前已被应用于诸如自愈合混凝土等领域, 未来或将被应用于海军舰只上的防腐涂料中。 可重构材料则能在不同的环境下改变自身的属性。 从微观尺度上看, 通过吸收或放射能量, 个体分子键可具备可逆的变形能力。 聚合材料可以实现宏观的形态变化, 例如, 放置于光或电荷下, 聚合物可自动卷缩或伸展。

隐形女:隐形技术

要令物体消失于无形, 需要科学家致力于图案与光线的研究。 隐形材料有着特殊的图案, 且具有传导与隔绝元件, 能管理物体周围的电磁辐射。 在隐形材料领域, 科学家面临着三大挑战:改变这些图案的大小、控制三维光线, 以及设计适合多波长的图案。

很显然, 成为一名隐形超级英雄很具诱惑力, 未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隐形技术将在美学领域大显身手, 例如, 将具备隐形特性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电力线, 或者纽约帝国大厦顶部的护栏。 此外, 隐形材料还可应用于高速计算机中的光学处理器, 以及高能天线中的天线材料。

石头人:超高硬度

要令人具有超高硬度, 需要着眼于分子级的科学原理研究。 纳米技术就是一种纳米级的物质控制技术, 分子级介于1 到100 纳米之间, 或百万分之一毫米。 利用纳米技术, 人们可以改变单个原子和分子, 从而改变物质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光学属性。 碳是纳米技术应用的最佳原材料之一, 如石墨烯就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二维碳材料。

纳米技术还带来了碳纳米管的开发应用。 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 重量轻体积小, 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 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硬度是钢的100倍, 且比人的头发纤细10000 倍。 在不久的将来, 一旦碳纳米管具备了节能属性, 将可被广泛应用于长寿命锂电池、1TB闪存、智能电话的化学传感器、织入衣服的电子布线, 以及高硬度轻质复合材料等消费品中。 然而, 大规模生产植入碳纳米管的材料结构目前存在很多局限性, 其中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大规模增加碳纳米管的长度。

霹雳火:耐热技术

应用热力学原理的高科技材料, 因其分子键特性可以抵抗超高温度。 总体上来说, 越坚硬有力的材料就具有越高的熔点。 而要作为一种保护屏障, 这种材料还必须具备弱导热性。 举个例子, 一辆车 (或者一个超人) 要以超音速速度移动, 就需要使用这种超耐材料, 耐得住3000 华氏度 (约合1648 摄氏度) 的高温。 借助这种耐热材料, 我们可以改进太空飞船设计, 使其可以进入更遥远的太空, 或者探索更炽热的星体———如太阳表面。

霹雳火拥有控制火的能力, 能够用火包裹住身体并发动攻击。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 耐热材料可能只会在安全防火领域中一显身手。 此外, 耐高温材料还将被应用于超高效率发动机中, 实现燃油消耗的减半。

(选自新浪科技网, 本刊有删改)

11.文章开头提及影片《新神奇四侠》的作用是什么? (2 分)

________

12.文章介绍了哪四种新型高科技材料? (4 分)

________

13.试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 分)

________

14.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越来越多的幻想将会变成可能, 你能说出一种高科技材料并说说其发展前景吗? (3 分)

________

(四) 阅读下文, 完成15~17 题。 (12 分)

秋天, 我在北方等你

门外楼旁, 随风摇摆的垂柳白杨, 经历了一个夏季的生命勃发, 终将在秋声里逐渐凋敝, 而那渐弱的蝉鸣, 渐响的秋风, 恰似一曲离歌。

阳光变得温柔惬肤, 在不经意间催老了生命。 早早地被乡村的鸡鸣犬吠声叫醒, 披衣出门漫步于乡间小路, 深呼吸, 感受一下初秋过后微凉的空气, 顿觉耳清目明。 一缕金色的阳光跃过地平线, 穿过雾霭, 投射在黛瓦灰墙上, 亮得有些刺眼。 闭上双眼, 静静地站立, 享受阳光, 一股暖意流淌在身体上, 让人品味着被阳光熏醉的感觉。 鼻子里飘进了炊烟的味道, 那是木柴燃烧后的气味, 是远居城市永远无法体会的人间烟火味。 炊烟聚集在乡村的上空, 是一片乡下特有的人间烟云。

屋后有一株枣树, 如今已挂满了枣子。 横斜的枝杈一半伸到了墙外, 红了半边脸的枣子还带着没有退去的晨露。 忍不住伸手摘下几粒, 放到口中咀嚼, 甘甜的味道占据了你的味蕾, 让你还想再去采摘。 无论枣树是谁家的, 你尽管摘来, 枣树的主人不会有任何的抱怨, 甚至还要再给你摘上一兜。 听到你夸赞枣子很甜, 枣树的主人会很欣慰。 也许枣树的主人会是一个乡下老头, 或是乡下老太, 满脸的皱纹如同枣树皮, 可每条皱纹里都带着笑。 他 (她) 们体格健硕, 虽然岁月侵蚀了他 (她) 们的肌肤, 骨骼却如枣树的枝条, 坚硬结实。 从满脸的皱纹里, 你会看见时间的无情, 也能看到人心的善良。

沿着曲折的小路, 去东边的山梁走一走。 路边的野草微微有些泛黄, 叶子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从草丛间蹚过, 露珠滑落在脚上, 湿了鞋, 湿了裤管。 满地的蒲公英高举着一个个白色的绒球, 随意折下一个, 用嘴一吹, 无数个小降落伞随风远航。 那是无数个飘飞的梦想, 也是一季生命的希望和延续。

山坡上满是玉米地, 风吹过, 叶子唰啦啦地响, 远望去, 似一波绿水在山坡上起伏流淌。 玉米缨子已经干蔫枯萎, 原本翠绿的皮也已变成了黄褐色, 凑近了可以闻到玉米的清香。 不禁想起了小时候最爱吃的烤玉米———用炭火把青玉米带着皮烤熟, 柔软中带着韧劲儿。 想到这儿, 早已勾起了肚里久违的馋虫。 在城市, 也有卖烤玉米的, 可怎么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 一种在城市丢失的味觉, 再也找不回来啦! 玉米地里会间种几垄黄豆, 既保证了通风, 又得到了一地多产的效果。 此时的黄豆荚已经颗粒饱满, 也是煮青豆的最佳时候。 儿时, 会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到谁家的黄豆地里捋来青豆荚, 用衣襟兜着, 跑到山坡下, 架起两块石头, 在石头中间点起柴火, 把偷来的青豆烧着吃, 吃得满嘴黑乎乎的, 而那种味道是儿时特有的, 暂且把它说成是偷来的味道吧! 回到家里, 有人告状, 也会免不了被家长打屁股。 可烧青豆的味道却胜过了挨打的滋味, 至今留在记忆里。

阳光移到了头顶, 我也信步来到了山梁上。 回望整个乡村, 披上了金灿灿的阳光, 好像在重温一个遥远的梦, 抬眼看到, 伸手不及。 空气逐渐温暖, 道路变得清晰, 村庄被周围的庄稼地包围着, 道路又把村庄分割成条条儿块块儿, 那是儿时成长的摇篮, 是少年时玩耍的天地, 是青年时最想逃离的地方, 如今又是现在的我好想回归的地方! 秋意渐浓, 曾经美丽的相遇都停留在美好的记忆里, 容颜不再, 物是人非。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多想邀你也到北方看一看, 看一看生我养我的地方, 也看一看淳朴的民风、纯净的大自然。

夕阳无声落下, 夜来寂静。 不知何时起, 又有些许风声轻叩着窗棂。 推开窗, 把徘徊在夜里的风放进了屋里, 阵阵凉意告诉我, 秋天就在窗外。 挽住一袭秋凉, 放在一杯氤氲的酽茶中喝下, 秋的味道在口中久久回味, 那是一饮而尽的痛快, 似凉还温的惬意, 多像人生的情, 温温的, 无限绵长。

在灯下, 敲打着键盘, 伴着秋凉, 循着记忆, 把走过的人生慢慢梳理, 一腔情愫诉之文字。 只想在生命的秋天, 折一束月光当作信笺, 寄给遥远的你, 里面有“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的感慨, 也有“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的落寞, 还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祈愿。

很想和你说:秋天, 我在北方等你!

(选自心念汐的天涯博客, 本刊有改动)

15.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性散文, 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 又各有什么特点? (4 分)

________

16.本文的语句比较优美, 请试找一句加以赏析。 (3 分)

________

17.文章的标题是 “秋天, 我在北方等你”, 作者笔下的秋天也极具情趣, 作者难道仅仅只是写秋天吗? (5 分)

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 (40 分)

第六单元自测题 篇8

1.阅读语段,完成下列题目。(5分)

坚强是自我的坚持,是对尊严的撼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仙李白坚持自己的清白之躯,他公平正直,没有偏私,不阿谀别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的坚守。人生中难得的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长久的坚持和因为坚持所体现的意力!坚强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次次的成功失败对心智的磨lì,它是我们痛定思痛的大彻大悟。

(1)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摧眉( ) 磨lì( )

(2)上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2分)

改为 改为

(3)画线句可以概括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1分)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是否多读书,也是提高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

B.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措施。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

3.排列语句顺序恰当的是( )。(2分)

①还有摇荡的水草 ②游人从桥上望去 ③那鱼就在水草和石头间滑动 ④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下的鹅卵石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4.诗文默写。(6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见一斑。

(5)耳闻不如目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智者见智。

5.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的到来,总让人把目光投向阅读。今年的读书日期间,某校决定开展以“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10分)

①【浸润书香】为营造活动氛围,积极倡导好读书、读好书,请你为学校的电子显示屏写一条含有“经典”一词的宣传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语言】学好语文读为先,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鲁迅先生曾说:“读书要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读书应当像石床的矿工一样,把‘渣’甩在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这两位大师表达的主要意思分别是什么?(4分)

鲁迅的意思:

柯勒律治的意思:

③【评说经典】选择《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中的一部,就作品的内容和阅读感受,写一段推荐语。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30字左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百家争鸣】对于是否在教室里增设“图书角”,同学们反应不一,展开了辩论。请你以辩论中一方的身份,阐述自己鲜明的观点和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6~9题。(16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①,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②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③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④其直。

(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①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②目:名词作动词,看待。③伏愿:希望。④旌:表彰。

6.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不 得 已 而 为 盗 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毋负张公( ) (2)去官十年( )

(3)会元夕( ) (4)既览而喜曰( )

8.翻译文中画线句。(4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联系选文,简要分析张养浩的优秀品质。(6分)

nlc20230901135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0~16题。(19分)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1)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2)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3)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是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4)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5)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在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6)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7)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是最充分地展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8)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有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9)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决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10)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难找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11)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12)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匿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0.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中两处加点的“昏睡”分别是什么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第(4)段“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和第(6)段“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两句中的“这”分别指代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第(7)段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怎样让我们的生命更精彩、更有意义。(不少于50字)(3分)

【链接材料】

(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节选自臧克家《有的人》)

(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节选自《生命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5.请以“ 的滋味”为题,进行作文构思。

写作要求:想一想横线上填什么,然后把构思中的情感倾向设想一下,选择什么样的事,有什么样的经过,再升华出一点什么,表达出你最深的感悟。600字左右。

答案请点击《初中生世界》主页(www.czssj.cn)查看

上一篇:山东师范大学编导真题下一篇:请假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