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2024-05-30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精选11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1

白马小学传文武

人们在大量的实际计算中总结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应用简便计算在保证准确的基础上,既可以提高速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已在这方面的看法。.一、熟记常用数据

计算中的常用数据如果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如:25×4=100,24×5=120,75×4=300,3/4=0.75=75%,1÷8=0.125=12.5%等等.二、利用和、差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例如:267+199367-296

=267+200-1=367-300+4

=466=67+4

=71

三、利用积、商变化规律进行简算

例如:48×25

=(48÷4)×(25×4)2700÷125

=12×100=(2700×8)÷(125×8)

=1200=21600÷1000

=21.6

四、改变运算顺序进行简算

例如:623-(400-277)125×9×8

=623+277-400=125×8×9

=900-400= 1000×9

=500=9000

五、分解某个数进行简算

例如:125×32

=125×(8×4)76×99

=1000×4=76×(100-1)

=4000=76×100-76×1

=7524

六、利用“奏整法”进行简算

例如:560×125

=560×(1000÷8)

=560×1000÷8

=70000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2

首先谈谈中高年级简便计算的现状:

一、学生已经有了简便计算的意识,但经验有限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与技巧,与之前的直接计算相比,学生已初步体会到了简便计算的便捷,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但学生现在还只是机械地或者说是模仿性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并没有真正理解各种运算定律和性质所适用的题型。比如:有的学生在老师教会153-85-15=153-(85+15)=153-100之后,见到287-187-56就直接写成287-(187+56),只顾考虑形式上的模仿,丝毫没有发现这样的计算是舍近求远,毫无价值可言。同样在计算25×4÷25×4这道题时,有同学得到的结果是1,犯错的原因是学生一味注重凑整法的运用,形成了思维定势。

二、简便计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都有体现,教师缺乏有效的梳理和贯通

其实简便计算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从低年级就有,例如在一年级教学8+5时,有的孩子就想到了可以将5分成2和3,如果让2先和8相加,得到10之后再与3相加得到13,有少数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凑整法在计算中的优势,使运算变得简便,但此时简便计算在多数学生的计算中体现得还不是那么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简便方法在计算中的运用变得广泛起来,后来我们学习了几个小数相加可以用凑整法,几个分数相加时也可以用凑整法。由此发现简便教学实际上贯穿于小学学习的始终,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纵向地来思考教学简便计算,学生肯定能够很熟练地掌握。讲解高年级知识时可以引用低年级简便教学的例子,把多个数变成几个数,把较大数变成较小数,把一般的数变成特殊的数,化繁为简,进行数学建模,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变形意识不强,不能灵活运用

随着学生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同学们接触到的简便计算题型已不再那么简单和单一,而是变得丰富、灵活起来。如在计算22×99+22时,有的同学会感到很困惑,也许会思考“到底哪个运算定律中同时出现了加法和乘法呢?”有点像乘法分配律,但又缺少了和22相乘的另外一个数,怎么办呢?这是因为未能对22进行正确的变形,其实22就是22×1,这样的话这个式子就能变形为22×99+22×1,从而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又比如计算37×56+370×4.4时,应先利用积不变的性质将370×4.4转化为37×44,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将原式转化为370×5.6+370×4.4计算。

又如以下错误计算:

成因分析:学生常运用的运算性质是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即a-b-c=a-(b+c),a÷b÷c=a÷(b×c),这两个性质经常反过来运用,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基础题学生掌握还好,但在实际的计算中会出现像上面前两题那样的拓展题,要用到添括号、去括号的知识,而添括号、去括号是学生中学阶段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对添括号、去括号的原则理解不清,应用起来有难度,造成计算错误。

四、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针对中高年级的简便计算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具体方法

1. 加强口算练习,培养简便意识

把口算练习放在每节课的开始,不断反复地练习,定期举行口算竞赛活动,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口算、心算、笔算、简算、估算能力,激发学生的速算兴趣,同时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更快提高。例如:

让学生强化掌握基本的凑整方法和简便计算的技巧,教给学生给每个数字找一个最好的朋友,出现25就找4与之相乘,出现125就找8与之相乘,当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简便计算也就水到渠成,运用自如了。

2. 注重学生的发展,允许多种声音出现在课堂上

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允许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要允许多种声音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避免我们教出的学生一个个都是标准件。例如在教学25×48时,有的同学想到了把48拆成40+8,利用乘法分配律分别与25相乘,也有同学想到了把48拆成50-2,再分别与25相乘,这样做都可以。“还有不同的做法吗?”一个小小的追问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这时一个孩子回答道:“老师讲过25有一个最好的朋友是4,所以我把48改写成了4×12,然后利用乘法结合律让25和4先相乘,得到的结果再与12相乘得出1200。”多好的一种方法,还有孩子对25进行了拆分。那节课上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其实方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要是学生能够理解的、能够掌握的、能够正确运用的就是好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做,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他们学得快、记得牢,老师也轻松了,何乐而不为呢?

3. 改变目标定位,注重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

曾经我在黑板上写了这样一道题:23×102=?结果很多同学拿出笔就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进行计算,足以看出学生脑子里那种简便计算的意识并不是根深蒂固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清楚地明白,我们在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一种“最优化”的意识。教学时多问几句“你的做法是什么?”“谁还有不同的做法?”“还能做得更简单些吗?”让学生时时事事想到简便方法,把复杂的事情做成简单就是大不简单。

4.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

四则简便运算的学习可以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首先是观察。看到题目之后不要慌慌张张地去做,应当先仔细观察,观察参加运算的数以及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联系学过的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寻找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其次是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要进行思考,有些四则简便运算题比较灵活,有可能第一步不能直接进行简便运算,那就需要转化,通过改变运算符号、运算顺序等,才可以寻找到简便运算的方法,从而使计算过程简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计算简便。

再次是计算。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进行计算,计算的过程中要细心,力求一次做对。

最后一步是检查反思。习题做完后应及时进行检查,并要学会反思,如果出错了要问自己为什么错、以后在做题中要注意什么,等等,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及时进行检查、验算等良好习惯至关重要,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终生受益。

教会学生是我们的职责,会教是件快乐的事。幸福地教学生,让学生快乐地学,将简便的思想植入学生的脑中,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用简便的方法去计算、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的美,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摘要:如何能让学生算得快、算得对,如何在计算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在计算尤其是简便计算中的任务和目标,一直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个问题。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允许个体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关键词:学生思维,学数学,简便计算,口算,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小学数学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简便计算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80

何谓简便运算能力呢?简单地讲,简便运算能力就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定律、性质,把原本较复杂的计算转换成较简单的计算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呢?

一、晓算理,准确把握简算技巧

简便计算之所以简便,就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规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些运算定律的运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把简便计算的方法也就是算理教给学生,使学生准确把握简算技巧,进而提高计算效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简便计算的算法算理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1.变序法。即运用学过的运算法则或者运算定律,变换运算的顺序。(1)2468+2937+532=2468+532+2937=3000+2937=5937(加法交换律);(2)(225×96)÷25=225÷25×96=9×96=864(除法运算性质)。2.凑整法。即把计算题中的已知数转化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678-98=678-100+2。3.分解法。即把数学算式中的某些已知数进行分解,使之便于口算。如457×11=457×(10+1)=457×10+457。4.抵消法。如(+3)与(-3)互相抵消,这样一来,就可以减少运算过程,进而提高计算效率。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在数学简便运算教学中,对于简便计算的方法并不是仅有以上几种,还有许多特殊的方法都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也只有在明晓算理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准确找出简便计算方法,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简便计算能力。

二、勤练习,丰富学生简算过程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由于习题的多样性,导致即使是同一道计算题,它的简便计算方法也不止一种。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进行简便算法多样化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进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计算“14×”这道题之前,要让学生养成不要拿到题目马上就进行计算的习惯,要先观察,看看这道计算题有无简便运算的可能,如果有,就进行简便运算,如果没有,再按照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经过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可以用乘法分配率解答“14×)=14×1=14”。当然,这道题的简算过程比较明显,还有一些不是很明显的,如”,只有让学生多练习,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发现习题中简便运算的一些规律,进而不断提高计算效率。

小学数学计算习题有些对简便算法做了明确的要求,有些并没有明确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能够独具慧眼,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找出计算题中需要简便计算的部分,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

三、重提升,对比纠错明晰方法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虽然知晓了简便运算的算理,也明白了简便计算的渠道不止一种,但是,在具体的计算实践中对于选择哪种方法进行计算较为简便还不是很明晰。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技巧,教师还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于如何简算有个更明晰的认识。

例如,“2008×99+2008”这道题,教师要求简便计算,有学生这样做“2008×99+2008=(2000+8)×99+2008”;有学生这样做“2008×99+2008=2008(99+1)=2008×100”。为了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这两种不同的简便方法进行对比,并说说哪种方法好一些,为什么?如此一来,在形象直观的对比中,简便计算带来的便利一览无余,有助于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总结和提升。比如“35×36”这类习题,有的学生采取“35×30×6”这样简便计算的方式,这是因为学生混淆了运算定律,此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对比“35×36=35×(30+6)=35×30+35×6”与“35×30×6”,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在对比中提升自己的运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计算方法不明或者简便运算法则混淆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对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采取简便计算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及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4

作者姓名:窦春梅

工作单位: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杨广小学 详细地址: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杨广小学 邮政编码:652799 电话:*** 【摘要】: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因而,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加强口算、简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计算错误、学习习惯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则是众多老师困惑的一个难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乐于计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得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抢答练习”“找朋友”夺红旗”“送信”“闯关游戏”“数学接力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同时可以采用计算“免做”的方案(连续三天计算全对者可“免做” 三天计算)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二、弄清算理,掌握方法

1、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要引导学生把算理说出来。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则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最后形成计算技能。

如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的除法:42÷2时,许多学生会总结这样的算法:先用一位数去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用一位数去除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当学生得出这样的算法时,一定要让 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教师可以让学生摆小棒,帮助理解算理。将小棒10根捆一捆,先将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再把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根小棒,也就是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就是21,因此42÷2=21。学生理清了算理,明确了方法,懂理会法,从根本上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2、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计算时会出现如下错误情况:如:25+75-25+75(应等于150,而误得0),3.6-3.6×0.5(应等于1.8,而误得0),7.56÷0.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

三、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练习

一、两位数的加减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 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

四、重视简便运算,提高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

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计算速度的重要途径。

简便运算的基础是一些数学运算性质及运算定律。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等。如:182+37+18+263=(182+18)+(37+263)、29×75+29×25=29×(75+25)、15-7.8-2.2=15-(7.8+2.2)、9÷12.5=(9×8)÷(12.5×8)等。

小学数学中简便运算方法很多,有些计算可利用“和、差、积、商”的变化规律把已知数转化为整

十、整百、整千等的数,也就是我们说的“凑整法”,凑整法的目的是通过改变运算顺序或改变运算数据等来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如:327+101=327+(100+1)、9+99+999=10+100+1000-

3、21×9.9=21×(10-0.1)、9999×2222+3333×2222=3×3333×2222+3333×3334=3333×(6666+3334)等。

学生通过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做到了: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

五、将易错题进行对比练习。

学生在旧知识的学习和强化的过程中掌握了计算方法,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过去所用的方法不合理地移用到新的计 算中,比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常出现将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的情况;学了乘法分配后,往往和乘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相互干扰,计算8×4×125时,他们就错做成(8×125)×(4×125)。

我在教学中,将易混易错的题目放在一起(每生一本计算错题集),让学生区分比较,通过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纠正错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纠正错误。如:38.41+5.7和38.41×5.7;(25×40)÷(50×2)和25×40÷50×2;16.9-(8.5-1.5)和16.9-(8.5+1.5);25×(4+8)和25×(4×8)。在练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详尽地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避免混淆,以巩固正确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保计算的质量和速度。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有以下常见错误: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学生的计算错误,从现象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1、养成良好审题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 仔细。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查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几条: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法则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

2、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班级中的学生的态度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连书写都不规范,经常将“3”写成“5”,“1”写成“7”等,我便通过让他们去练字等手段来尽可能地使他们的书写令人“看得懂”,做到少抄错题、不抄错题。

3、养成良好验算习惯

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我认为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计算完一道题后,或采取笔算验算,至少也要采取口算、估算验算;还可以灵活地运用一些检验方法,如方程的检验则可用代入法。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5第1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5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领域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低年级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例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就是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因此,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计算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需要的产生也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一般而言,教师形象生动地讲授、画图、幻灯、录像、实验演示等教学方式的有效配合,都会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直接的学习兴趣总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演示:停车场里相继开来了大客车、中客车和轿车三兄弟,分别向小朋友问好并自我介绍。小轿车:“我有三个座位。”中客车:“我有三十个座位。”大客车:“我有45个座位。”根据这一教学情境我让学生提出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进一步进行计算。然而有的学生在计算45+30、45+3时就发现不知道该怎么算,从而产生了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使计算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许多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想出结果,学习计算。精彩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及年龄特征,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使之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我以故事导入:春天到了,天气暖洋洋的,小兔弟弟一大早就挎着小篮子上街去了。小兔弟弟来到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开心极了,就对小猴先生说:“小猴先生,我想买一些桃。”小猴先生说:“可爱的小兔,我只剩下1盒桃和这3个桃了。你想买几个桃呀?”小兔弟弟说:“小猴先生,我想买9个。”(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故事情节)我马上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一盒桃再加3个桃,小猴先生一共有几个桃?小猴弟弟买了9个桃,还剩多少个桃?算式怎么列?通过创设这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打好口算基础,提高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级开始学生就学习口算,从口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到二十以内进退位的加减法。再到下学期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我们可以感受到计算学习就象爬台阶、滚雪球一样,计算难度越来越大。基础的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尤其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后学生之间计算能力的差异会日渐拉开了距离。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1)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

(2)口算内容有计划,要求有层次。

口算的内容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新、旧知识必须交叉混合训练,针对学生现状及大纲对计算内容的不同要求、分层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制订相应的口算量表。

(3)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

低年级的最基本口算是100以内加减法和一位数乘法。我们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如低年级的口算可以采用开火车、找朋友、对口令、抢答等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口算。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才能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生活实际出发理解算理,掌握计算能力

要想会算而且算得快、算得好,理解算理是教学的关键。而理解算理主要靠激发学生要算、想算、怎么算的过程。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低年级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我认为要从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探究出合理的算理。例如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首先在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小兔子要请客,它为好朋友准备了两盒牛奶,第一盒里有9瓶牛奶,第二盒里有8瓶牛奶,小兔子一共准备了几瓶牛奶?小朋友你能帮小兔子算一算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动物进行引入,学生会感到很有意思,愿意帮助小兔子算一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在学生考虑了一会儿后,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有多少瓶牛奶吗?这时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该怎么办,于是凑十法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发现了,既从第二盒中拿出一瓶放在第一瓶中,第一盒凑成十,加上第二盒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或者从第一盒中拿出两瓶放到第二盒中,第二盒凑成十,加上第一瓶中剩下的7瓶就是17瓶。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很快并且很直观地理解了凑十法的算理,这时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而理解算理更有益的地方还在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计算8加几、7加几、6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能够进行知识间迁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一旦学生在计算中遇到了问题也能根据算理推算出不会算的题目。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算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

四、优化算法多样性,运用计算能力

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强调算法多样化不等于只强调算法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升。算法多样化之后,教师应指出哪种方法是一般方法,并着重引导学生加以研究。低年级学生反思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没有教学中有步骤的优化,他们很难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能力。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要组织学生及时、积极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自觉比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好的计算方法。如在教学13-8的例题时,学生就有很多算法:生1:因为8+5=13,所以13-8=5。即“想加算减”;生2:因为10-8=2,2+3=5,所以13-8=5。即“破十法”;生3:13-8可以用13一个一个减,减8次,是12、11、10、9、8、7、6、5,所以13-8=5。即“连续减”;„„ 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和争辩后,再和自己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选择并掌握了他们认为好的计算方法。学生在积极交流中,汲取了别人好的“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学生对于计算方法掌握就更为深刻。

五、培养学生计算兴趣,发展计算能力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书写不认真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大量事实说明,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时,一定要学生做到

认真、仔细。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不是加法忘了进位,就是减法忘了退位;或者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除法做,因此,学生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计算。平时学生除了对规定的验算题目进行验算外,基本上不能自觉验算每一步。所以要强调学生算完一步要及时检查是否正确,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6

论文摘要:IT产业的迅速发展及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从业人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目前高校计算机相关各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的,其原因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需要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保证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通过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强化实践教学的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论文关键词: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教学管理

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包括职业技术学院都开设与信息科学相关的专业,据统计每3个大学生中就有1个是学习信息相关专业的,每4个大学生中就有1个是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在人才市场上,IT方面的毕业生“供过于求”,但高端的IT企业却在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导致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普遍较差,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IT产业的需求。对于二类本科院校而言,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提高学生的高端行业就业率,根本途径就是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时既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从而符合高端IT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

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计算机各相关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沿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制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大纲是按研究型的人才模式培养本科生,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校期间仍然过多地学习理论知识,因为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实践环节的考察缺乏严格的标准。导致很多本科生毕业后还要到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去学习一门热门的开发技术,才能就业。

学生的学习观念在大学期间需要转变,很多学生仍然抱着高中时代的学习理念不放,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不教学生就不学,甚至一个知识点还希望老师讲解多遍才能理解。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是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在实践中做出来的,如果学生遇到实际问题都不会自己动手探索,何谈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逐步让学生从高中时代的填鸭式教学过渡到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IT行业中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主流的开发平台几乎每2~3年就会升级一次,每次升级后的版本都会有大量新的概念需要重新学习;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基于桌面系统的应用逐步过渡到智能移动设备上,由于智能移动设备本身硬件特性的限定,开发人员在移植应用程序时又会碰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掌握新的概念,学习新的技术,解决新的问题,都需要自己动手实践,通过自己的探索消化吸收。这就要求IT行业的技术人员在学生时代就养成良好的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课堂、实验教学过程中,对重要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加以举例,并要求学生在课程实验环节自己动手完成。例如:在数据结构这门课中,学生已经掌握树的逻辑结构、遍历、节点的添加、删除算法等理论基础。但此时算法所针对的树是在内存中的逻辑结构,并没有实际存储到磁盘中,那么如何将内存中的树存储在磁盘上呢?这个问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来,并要求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数据库系统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关系数据库存储数据,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关系数据表来存储树。可以在课堂上实际演示如何设计数据表存储树结构、如何通过递归算法将数据表中的层次数据绑定到窗口程序的树控件中,如何在窗口应用程序中对树控件中的节点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通过这一实例,即在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概论两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据表、设计应用程序界面、操作树控件,让学生体会到现在他们所掌握的树不再是数据结构中那个虚无缥缈的“树”,而是可以实际编程控制的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既巩固了理论基础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学习到了在课本中无法学习到的知识,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习兴趣。通过在教学过程的积极引导,学生就会从害怕动手逐步发展到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多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计环节动手完成一个小型的项目。目前课程设计环节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周,可以布置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完成。题目一般要求学生综合多门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自主学习课外知识,自己动手完成。例如:对于操作系统综合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实现生产者―消费者进程同步问题,同时以图形的方式将进程同步的过程展示出来。这就使得学生除了掌握如何实现进程同步,还要自学GDI+图形编程才能完成。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要求实现多个缓冲区的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并且可以通过事件控制同步的过程。

在实习、毕业设计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自主实习、自主毕业设计,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动手能力。在本科学习阶段,实习和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环节,相对于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的时间更长,要求更高。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工程实践的能力,但由于IT企业的特殊性,很少有类似于工厂的大企业,一次能够容纳下所有的学生进行实习。

毕业设计一般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整个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完成一篇毕业论文或设计,但结果往往是学生为了完成论文而写论文,论文题材老旧,内容匮乏,跟不上时代发展。所以在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毕业设计的单位可以就是学生签约的工作单位,以真正参加工作的方式完成这两个实践环节。让学生到企业中以工作的方式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认识到社会需要怎样的IT人才,又可以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思考,完成工作任务,还可以结合实际的工作体会,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近年我院很多省级优秀学士论文都是出自这类学生之手。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案的实施

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学生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做出合理的评判,从而从教学管理的层面保证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课程实验的题目要结合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并作适当扩展,要求教师制订详尽的课程实验指导书。指导书以操作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基本实验,对扩展及提高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实验可安排4~8个学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对每次实验的成绩评定,主要考查学生扩展部分完成的情况。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在理论计算、查阅资料、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软硬件设计等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课程设计的`题目设计难度要适当,在兼顾课程重点内容的同时一般要求学生以目前主流的开发平台完成一个小的项目。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分期检查,并制订学生完成情况统计表,记录平时完成情况成绩,作为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完成后,要求学生用5~10分钟的时间进行答辩,并记录答辩成绩。课程设计的成绩由完成情况成绩、答辩成绩、报告质量三部分组成。成绩评定重点看学生是否是自己独立动手完成设计及在设计中有无独到的见解及创新。

实习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程训练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劳动观念。在鼓励学生参加自主实习的同时,对于没有条件联系自主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院统一组织参加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期间的管理一般也按到企业工作的模式,进行严格的考勤管理。学生在基地实习期间,按照学院和基地共同指导的实习计划,完成实习的相关内容。学生实习完毕后,需要参加由学院和实习基地共同组织的实习答辩,根据实习项目完成的情况及答辩情况当场给出实习成绩。教师在答辩提问时重点考查实习项目是否是由学生独立动手完成。

四、结束语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7

一、培养计算兴趣

以往的观念认为熟能生巧,单纯加大计算强度,就能够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事实上这样机械的训练,反而让学生“拒计算于千里之外”。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将被动、单调、枯燥的机能性训练,变成学生主动认知的内部动机,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才会使他们乐于计算,并最终达到善于计算。我认为要使学生对计算感兴趣,应该注意平时训练的方式方法。在教给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基础上,分层次采取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游戏、竞赛等方式,借助多媒体、闯关卡片和其他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竞赛、自编计算题等训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计算时出现了错误,教师应抓住契机,及时讲解题的原理,让学生知道算理,纠正错误。这样,计算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得到了充分训练。

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计算准确率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 很多时候不是不会计算,而是在计算中看错、写错数字,看错、写错或漏写符号,忘记进位、退位,点错小数点等所致。这些看似极小的,不涉及知识性的错误,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一个“通病”———不认真。

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在书写、运算、分析、推理等方面严谨、规范,为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其次,对学生严格要求。课上认真听课、思考、及时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课后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多做练习,经历计算的过程;书写上要工整、规范;计算后必须验算(验算要教给学生方法,如:估算检验、带入原题、加法验算减法、乘法验算除法等),让学生经历改错的过程,改掉粗心大意的习惯;教师要细心观察,展示错误案例,引以为戒。最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需要有足够的信心、耐心和毅力,也要统一方法、严格要求。

三、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计算准确率低的原因是包括生理和心理多方面的。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学生计算方面综合能力欠缺。例如:运算法则、性质,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领会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就像我们平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某些学生背诵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而一做题便错误百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机械的识记,也是没有领会其内涵,不会如何运用所致。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授之以鱼”。教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技能的同时,发现学生有错误,及时纠正,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耐心指导学生改正错误。还要适当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强化学生计算的综合能力,在反复巩固训练中,学生就会逐渐理解算理,领会运算法则、定律等的实质,减少计算失误。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

四、强化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能力对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有着直接影响,是学生数学基本技能中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下工夫, 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在训练中要注意做到经常性。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准备一些有针对性的口算题,数量不宜多,但一定要精。口算形式要体现竞争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如:低年级可以“开火车”、“连一连”等;中年级可以使用口算卡片、游戏等形式训练;高年级可以进行抢答,听算、视算等形式训练。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中了听课的注意力, 更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还有一些特殊数值和运算的识记,如:对4×25=100,8×125=1000等特殊数值和运算的识记 , 对于学生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效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归纳,并要求识记。

五、加强计算练习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生理解掌握了算理、运算法则和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之后, 教师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 使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单纯的机械训练是枯燥的,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训练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灵活多样性。如:借助多媒体、教具、学具等开展训练;以游戏、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速度;训练的内容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计算。例如:学完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技能的熟练程度,我在课上以竞赛的方式,为学生发放了作业单, 选取了2道整数除法的计算题和3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题,再列出5道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验算。整数除法学生已经学过并且非常熟悉,而后两类题在计算上与整数除法大同小异,学生做起来由易到难, 很容易完成,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计算的成就动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计算中体会到了“转化”的思想。由此可见,训练时所选择的计算题的基础性和针对性很重要,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算理、运算法则之后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技能,而且能使学生在计算和改错中悟出计算技巧。

增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 像联系生活实际方面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8

一、掌握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数学,基本功必须扎实,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例如,学习小数的运算法则,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数位是如何排列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如123.456这个数,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前,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后,小数点之前的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其中3在个位上,2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小数点之后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其中4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6在千分位上。学习分数亦是如此,首先必须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性质,掌握通分、约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含义,只有基本知识掌握了,学生在运算中才不至于出错,例如, = ,这就是约分,分子分母各除以一个2,结果还是相等的,再比如 是一个真分数, 则是一个假分数,真假分数的区别在于分子与分母比较大小,如果分子小于分母,这个分数为真分数,如果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则是一个假分数。这些基本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它如同一幢大楼的基石一样,至关重要。

二、强化口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每天坚持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炼,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可以做许多口算小卡片,随机挑选学生回答,每天适当巩固,温故而知新,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

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数据的记忆能力,如25%=0.25= ,50%=0.5= ,12.5%=0.125= 等常见数据,还可以让学生背诵20以内的平方数,如15×15=225,16×16=256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简便运算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以及质量。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提倡“注重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教学同样也应该实施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合理启发,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数学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建立知识模型,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有一天,小方和小华去买文具,他们准备买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每本作业本4角钱,每支铅笔6角钱,问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所需要的钱数吗?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有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分别求出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的总价,再把二者相加,即4×5+6×5=50(角);二是根据题目可以看出买作业本和铅笔的数量都是5,因而可以先把二者的单价相加,再乘以数量即可,也就是(4+6)×5=10×5=50(角)。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4×5+6×5=(4+6)×5,这种关系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在这个形象的数学模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四、比较分析,灵活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较分析哪种更简便,使更多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可在班级里面举办简便算法大赛,汇集全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如11×2×5,可以先算11×2=22,再乘以5,最后得出结果为110,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可以先算2×5=10,再乘以11,等于将11扩大10倍,直接口算得出110,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快捷方便,教师更应多鼓励这些简便算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基本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运算定律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口算能力以及特殊数据的背诵记忆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正确、快速、简便地进行数学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绝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扬子津小学)endprint

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以后进行数学运算和开展数学研究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数字计算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我们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一、掌握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数学,基本功必须扎实,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例如,学习小数的运算法则,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数位是如何排列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如123.456这个数,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前,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后,小数点之前的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其中3在个位上,2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小数点之后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其中4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6在千分位上。学习分数亦是如此,首先必须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性质,掌握通分、约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含义,只有基本知识掌握了,学生在运算中才不至于出错,例如, = ,这就是约分,分子分母各除以一个2,结果还是相等的,再比如 是一个真分数, 则是一个假分数,真假分数的区别在于分子与分母比较大小,如果分子小于分母,这个分数为真分数,如果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则是一个假分数。这些基本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它如同一幢大楼的基石一样,至关重要。

二、强化口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每天坚持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炼,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可以做许多口算小卡片,随机挑选学生回答,每天适当巩固,温故而知新,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

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数据的记忆能力,如25%=0.25= ,50%=0.5= ,12.5%=0.125= 等常见数据,还可以让学生背诵20以内的平方数,如15×15=225,16×16=256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简便运算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以及质量。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提倡“注重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教学同样也应该实施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合理启发,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数学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建立知识模型,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有一天,小方和小华去买文具,他们准备买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每本作业本4角钱,每支铅笔6角钱,问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所需要的钱数吗?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有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分别求出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的总价,再把二者相加,即4×5+6×5=50(角);二是根据题目可以看出买作业本和铅笔的数量都是5,因而可以先把二者的单价相加,再乘以数量即可,也就是(4+6)×5=10×5=50(角)。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4×5+6×5=(4+6)×5,这种关系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在这个形象的数学模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四、比较分析,灵活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较分析哪种更简便,使更多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可在班级里面举办简便算法大赛,汇集全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如11×2×5,可以先算11×2=22,再乘以5,最后得出结果为110,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可以先算2×5=10,再乘以11,等于将11扩大10倍,直接口算得出110,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快捷方便,教师更应多鼓励这些简便算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基本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运算定律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口算能力以及特殊数据的背诵记忆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正确、快速、简便地进行数学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绝招”。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扬子津小学)endprint

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以后进行数学运算和开展数学研究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数字计算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我们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一、掌握基础知识

要想学好数学,基本功必须扎实,充分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例如,学习小数的运算法则,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数位是如何排列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如123.456这个数,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前,哪些数是在小数点之后,小数点之前的依次为个位、十位、百位,其中3在个位上,2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小数点之后依次为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其中4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6在千分位上。学习分数亦是如此,首先必须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性质,掌握通分、约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含义,只有基本知识掌握了,学生在运算中才不至于出错,例如, = ,这就是约分,分子分母各除以一个2,结果还是相等的,再比如 是一个真分数, 则是一个假分数,真假分数的区别在于分子与分母比较大小,如果分子小于分母,这个分数为真分数,如果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则是一个假分数。这些基本知识是小学数学最基础的内容,它如同一幢大楼的基石一样,至关重要。

二、强化口算能力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每天坚持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炼,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乐趣,如可以做许多口算小卡片,随机挑选学生回答,每天适当巩固,温故而知新,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不可磨灭的记忆。

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数据的记忆能力,如25%=0.25= ,50%=0.5= ,12.5%=0.125= 等常见数据,还可以让学生背诵20以内的平方数,如15×15=225,16×16=256等,不仅有利于学生简便运算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以及质量。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新课程教学理念中提倡“注重生活、联系实际”,数学教学同样也应该实施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合理启发,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数学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入手,建立知识模型,在教学中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有一天,小方和小华去买文具,他们准备买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每本作业本4角钱,每支铅笔6角钱,问一共需要付多少钱?你能以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所需要的钱数吗?学生在思考中发现有两种解题思路:一是分别求出5本作业本和5枝铅笔的总价,再把二者相加,即4×5+6×5=50(角);二是根据题目可以看出买作业本和铅笔的数量都是5,因而可以先把二者的单价相加,再乘以数量即可,也就是(4+6)×5=10×5=50(角)。这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学生4×5+6×5=(4+6)×5,这种关系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在这个形象的数学模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乘法结合律的含义,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四、比较分析,灵活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找出不同的解决办法,比较分析哪种更简便,使更多学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教师可在班级里面举办简便算法大赛,汇集全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习不再乏味枯燥。如11×2×5,可以先算11×2=22,再乘以5,最后得出结果为110,这时候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乘法结合律,可以先算2×5=10,再乘以11,等于将11扩大10倍,直接口算得出110,相比而言后者更加快捷方便,教师更应多鼓励这些简便算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师基本知识的传授,更离不开运算定律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口算能力以及特殊数据的背诵记忆能力,这对于小学生正确、快速、简便地进行数学计算是必不可少的“绝招”。

如何培养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篇9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载体和工具,在各学科的学习及日常工作中应用之广、作用之大,已为人们所深知。计算机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它的发展和更新速度极快,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

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传授给学生太多的知识,大部分知识的学习还得靠学生课外自学。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计算机学科特点,经过不断研究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

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的一生大部分知识的掌握,其实都是靠自学获得的。从古至今,一些有成就的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一生中有所作为,是与他们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分不开的。学习不是学生时期的阶段性行为,而是一生的事。曾荣获最高数学奖――沃尔夫奖的著名数学家、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院士,九十岁时还在书房读书,研究他一生热爱的微分几何学。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举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需要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观念;明确每个学生都要根据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和掌握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只有经过自主学习和不懈努力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计算机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来学习掌握。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不能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科特点少讲精讲,重质量,重效率,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兴趣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学生对计算机一般都有一种神秘感和好奇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如在讲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我将课前制作的一个带有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的演示文稿给学生播放观看,学生感觉神秘有趣,产生了好奇心,于是自己也想动手尝试制作。学生通过看书、想象、讨论及教师指导完成了各自的作品。继而我又组织同学将各自的作品在展台前放映,相互对比,让他们思考如何设计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好胜心促使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查阅资料,与同伴协作研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2.采用目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我定向

所谓目标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前与学生共同探讨和确定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法。设定的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让学生明确下一节课的任务,安排学习程序,制订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例如在讲述windows资源管理器时,我给学生设定的目标是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文件的选取、复制、移动、查找和删除操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学生很快抓住了重点,做到了有的放矢。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重视实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只靠看书学习,不去动手操作,那就是纸上谈兵。因此计算机课堂不该成为教师一个人表演的舞台,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主创新的乐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大胆探索、敢于发现、敢于创新的意识。在讲授如何使用WindowsXP附件功能时,我引导学生使用画图软件绘制出精美的图画,使用录音机录制自己的声音文件,这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为了提高上机的质量,我还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如在学习“Excel”数据处理软件时,我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各科成绩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尝试用“Excel”菜单功能算出总分、平均分,按平均分进行排序、单科分类汇总、筛选出及格与不及格学生名单等。这些看来只有教师才能做的事情,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去动脑思考。通过创设这样的主动学习的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我经常在实验课上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和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自学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

学生最初学习的知识是零散的,如果不将所学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就不能全面透彻地掌握并灵活地应用这些知识。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如在学完每一章节后,采用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每一章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抓住重点,把握难点,使知识系统化,力争让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记忆深刻,掌握牢固。

5.合理运用辅助教学软件,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其实,提高学生计算机自学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机房开放方式,在机房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辅助教学软件,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既提高了计算机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给学生自学计算机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目前较好的辅助教学软件有提高汉字录入速度的《五笔高手》,学习使用flash的《Flash学习软件》等。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以将开发的计算机教学课件、测试软件放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辅助教学软件自学,并可利用测试软件对学习效果做出评价。

三、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除了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外,还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充分施展才华、展示自己新奇想法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就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竞赛,通过表彰奖励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想培养出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首先自身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新的、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篇10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家长在孩子的全面培养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于孩子的计算逻辑培养。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比如教学“认位置”,即“聪聪”的左边有几人?右边有几人?一排共有几人?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队伍中,化身“聪聪”,和学生一起像玩游戏一样,不但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培养学生在计算中的细心

细心的反面是粗心,粗心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而遍观成人中的粗心者,多是从小养成的,可见,小时候的培养至关重要。“细心是一种习惯,与性格有关系,但不是天生的,一切习惯都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克服孩子粗心的弱点呢?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

1、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在一旁看电视,甚至是打牌搓麻将。儿童的注意力是极易受到干扰的,要养成孩子一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

2、叮嘱孩子认真检查作业。

3、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4、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

5、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6、让孩子多做一些细活儿。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持之以恒的结果,小孩子不可能自己养成,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首先,大人要做出细心的榜样,以成人的细心来感染孩子,整个环境是细心的,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细心起来。

三、培养学生心算运算能力及数字记忆能力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大纲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1、口算教学必须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应具有长期性。

2、理清算理。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

3、利用一些技术来训练孩子的心算与口算能力。如采用数字卡片和幻灯拉片。也可以用一些抢答、急答、对数、数字接龙等孩子喜爱的计算游戏来提高他们大脑运算技能,从而提高孩子的速算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篇11

一、兴趣引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激烈地竞赛都会让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故事激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利用课本资源围绕学生喜闻乐见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展开情节,以生动有趣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为背景,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2)游戏激趣。计算是相对单一、枯燥的学习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乐在其中,美不胜收。平时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创设 “金钥匙”“小动物找家” “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摘苹果”等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计算知识。

二、算理引导

大纲要求“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可见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掌握算理的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的根本。

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24×13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然后是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因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

三、习惯引航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是否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 ,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

2.检查的习惯

一检查题目,二检查竖式,三检查计算,四检查得数。

3.反思的习惯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②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③验算看看计算是否正确。

四、练习延伸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我认为教师设计练习要做到“五性”: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生活性和开放性。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后,我让学生在复述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数学门诊的方式,出示较为直观的改错题,让小医生们分析一下“病人病因”,并开方治疗。而这些“病人”正是我针对新授中学生出现较多错误的地方而编选出的错题。如格式上的数位对齐,看错符号,没有加进位数等。这样使枯燥的练习充满了趣味性。我还有意安排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①六一儿童节,我们折了千纸鹤布置教室,折了14串,每串12只,一共折了多少只?②老师去书店买了一套12本《十万个为什么》,每本 24元,老师共花了多少元?③我们三年组共298人去看电影,电影院有14排座位,每排22人,我们能坐得下吗?在这些“融练习于生活”的问题中,让学生获得用乘法计算解决身边问题的活动体验。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賦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新课标要求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①( )÷4=35……( )②( )÷( )=40……6,这两道题答案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这样的运算规律和法则。

上一篇:音乐会主持词集总下一篇:个人工作总结车间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