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2024-09-13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通用8篇)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篇1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于上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为占中国80%的农村居民提供了接受基本医疗保健的经济保障,被公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三大法宝之一。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农村的经济改革,合作医疗制度因为失去集体经济的支持而先后解体。由此导致亿万农村居民就医风险迅速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下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随后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提出了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保证广大农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战略。面对重建和发展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机遇和挑战,政府正积极制定和健全符合农民根本利益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筹资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并对贫困农民实行医疗救助,努力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在政府的指导下,广大农村建立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合作医疗发展也发生了可观的变化。因此,我决定做一份新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状况的调查,希望能从中有新的发现,并能就此提出个人观点。为研究本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更客观的评价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特地进行一次调查活动。

此次调查活动通过随机对农村人口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成安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问题1:自从你加入农村合作医疗至今,有没有给您带来帮助?

问题2:您觉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好吗?

问题3:您生病时一般去哪里买药或看病高吗?设备完善吗?

问题4:您选择这个地方看病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5:您去看病方便吗?

问题6:你们这里到与你们距离最近设备完备的大医院有多远车程?

问题7:你们附近的诊所医院医生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

问题回答结果

问题157%的人被带来帮助

问题257%有必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问题350.2%的人生病时自己找药,不去门诊或医院。

问题451.6%的人认为在附近医院看病价格低

问题562.4%的人认为看病方便

问题649.1%的人认为就医车程较远。

问题749.6%感觉诊所医院医生水平有限,设备部完善

*此表仅供参考

有以上的调查结果引发我们对构建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的振兴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水平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相对较少,而前我县推行的是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生病后,只有住院治疗发生的医药费才有可能得到报销补偿。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不需住院治疗,参保又生病的农户享受不到报销,体会不到优越性。改革农村医疗制度,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现有的农村医疗体制虽然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但是基本适应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振兴

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

另外部分农民参与意愿不强。主观上,部分农民健康风险意识淡薄,互助共济观念淡薄。同时,部分农民认为只有住院才可补偿报销,且补偿比例较低作用不大,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乡村医生那里只花20多元,而到定点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不信任和对政策稳定性的怀疑,加上部分农民经济困难看不起病,农村存在“小病熬、大病等死”的现象。客观上,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农民增长的卫生需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供的保障程度低,补偿过程中手续烦琐,另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各方面也对参与意愿有一定影响,如对潜在的医疗风险缺乏足够认识。

以上问题不是偶然的出现的,是制度上的缺陷和人为操作导致的,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矛盾。一是低水平交费、低水平保障与农民高期望值之间的矛盾;二是受益面与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三是自愿参加与基本目标之间的矛盾。用人不当,手续繁冗,大大降低办事效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跨入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制度的创新和改进。

经过多方调查和听取意见总结到了一些对策建议:

把起报线降低些,再降低些。农民挣钱不易,他们希望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要得到回报。建议的新医保工作,一是要降低住院门槛费,乡镇卫生院起付标准由500元降为200~300元,甚至是0起报线,县级由1000元降到500元以下,报销比例也要适当提高;二是要扩大报销药品范围,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在看病中自负药过多的现象;三是对全年没有获得补偿的参保农民,提供免费体检或按户发放一定量的常用药品,增加群众受益面,提高群众参保积极性;四要进一步探索把门诊也纳入参保实施范围的新路子。

另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对于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非常重要。要保证我国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村医疗保障系统的健康和谐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卫生管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上,必须有法律作为坚强后盾,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今后的医疗服务保险市场将由医疗服务的供方、需方和保险公司共同组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确保其顺利、有效地运转。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篇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简称“新农合”, 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2002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10月,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 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 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笔者前往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崇左市大新县、北海市铁山港区、钦州市灵山县、贵港市桂平县展开调查, 走访了五县新农合管理部门和相关新农合医疗服务机构, 并且在每个县的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到非常宝贵、真实、最新的信息和数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村民参合率为96.8%。新农合宣传以政府及村委宣传为主, 但60%是随大众一起参加, 30%是认真了解后才参加的。五县先后于2005、2006、2007年实施, 各地开始全面实施的时间不同。收费标准统一10元/人, 无乱收费现象。近60%村民使用过合作医疗证, 医疗证使用率相对不是很高。村民使用医疗证后都能享受到相应服务, 不过一般生大病才用。近55%村民能接受报销程序, 但还有45%的人觉得麻烦或不清楚。村民整体上能接受报销的比例, 但仍有近30%的人觉得报销比例低或不清楚具体报销比例。各县的参合率如下:桂林市资源县91.%、崇左市大新县85.4%、北海市铁山港区90.6%、钦州市灵山县85.49%、贵港市桂平县91.6%。可见, 各县参合率都在85%以上, 并且正在不断提高。

从走访调查、问卷调查、官方数据参考中可以看到, 各地基本上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 为农民提供了相应的医疗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广西整体上实施的效果较好,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农民及基层干部问题

1. 农民及基层干部的意识问题。

大多数农户受教育程度低, 保险意识薄弱, 对相关的政策不知道或不清楚。此外, 作为宣传者的村干部宣传方式比较单一, 内容不够通俗, 甚至有的干部并不了解政策, 简单解释“交钱后看病就有报销”, 起不到宣传引导的作用。

2. 农民的证件身份难认定。

现行使用的《合作医疗证》无照片, 因而不排除冒名顶替, 一人参合、多人享用的现象。定点医疗机构无法对参合人员身份进行把关。此外, 新农合工作人员缺乏, 报销工作量过大, 也让他们无法核实报销人员真正的身份。

(二) 医疗机构问题

1. 定点医院收费高, 农民利益受损。

许多农户反映, 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 大医院的床位费太贵, 睡不起, 为了能报销, 有病往定点医院跑, 路费、餐宿费, 再加上虚高收费等, 花销很大, 即使得到补偿, 但农户也无力承担。

2.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大部分建于上世纪70年代, 由于投入不足, 年久失修, 加上医疗设施设备陈旧老化, 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参合农民就近看病的需要, 此外基层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得不到参合农民的充分信任。

(三) 报销机制问题

1. 报销比例不合理。

农户普遍反映报销补偿率较低。医疗费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不科学。起付线太高, 农民担心小病无受益, 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封顶线太低, 农民担忧大病无保障,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补偿服务环节手续过于繁杂。

由于镇合管站没有专职人员, 农民在办理手续时经常碰不到经办人。有过报销经历的农民普遍反映, 出钱容易、拿钱难, 有的要往返走几趟, 耗时耗精力。

(四) 管理机构问题

1. 管理机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 人员配备不足, 工作都是依靠单纯的手工操作, 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对有需要开展调查核实的一些工作, 没能及时调查核实。

2. 基层合管办经费不足。

部分镇尚未建立固定的新农合公示栏 (宣传栏) , 未能每月定期把报销情况张贴公示到村屯;此外, 业务用房不足、办公条件简陋, 制约了基层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的发挥。

(五) 资金制度问题

1. 筹资机制不稳定。

由于新农合筹资采取“农民自愿”的原则, 尽管做了大量工作, 但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此外, 不同类型的农民对合作医疗的需求不同, 这些都增加了每年筹资的难度和不稳定性。

2. 资金运行公开制度未到位。

调查表明, 目前试点镇 (街道) 和有关村对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情况没有较好实行公开公示制度, 使得农民群众对政府办的“好事”心存疑虑, 担心监督管理是否有效, 资金是否安全, 制度是否持久, 合管办是否办事公正。

(六) 法律问题

立法滞后, 政策不过硬。

近几年, 虽然国家比较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 但还没有把新农合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 新农合的法律地位不能得到确认, 因而在认识上有时难以取得共识。为了统一思想, 加大工作力度, 许多地方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采取签订责任书的形式, 与有关人员的工作实绩考核挂钩, 以此促进基层干部参与合作医疗的组织发动和实施。但是这种行政措施容易受到宏观政策变化、领导人变更、地方中心工作调整的影响, 随意性较大。另外, 新农合实施过程中, 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三方之间无法建立契约 (合同) 关系, 当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 申诉无门, 也影响了农民。

四、建议

每个新事物都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虽然新农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但只要及时解决问题, 新农合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增加培训力度和拓展宣传途径

加强村干部的培训, 使其透彻了解最新的新农合政策。此外, 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 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有专门的人员为农民群众解疑释惑, 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严厉打击“冒名顶替”行为,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健康发展。

(二) 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中的医院机制

1.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杜绝大处方及重复检查等, 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让参保农民就医得到更多实惠。

2. 进一步完善医疗单位药品采购制度, 逐渐降低并有效控制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

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 尽量使医药价与市场同价。物价部门应加大对医院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

3. 及时调整补偿标准。

根据医疗市场的变化和疾病病种多样性和复杂性, 扩大报销范围, 提高报销比例, 实施新农合大病救助方案, 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 也不出现透支, 以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4. 因地制宜对农村特定群体提供帮助。

如结合计划生育政策, 从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角度出发, 对一些农村常见的妇女病检查与治疗、分娩等制定一些特殊的照顾政策。继续在全区开展育龄妇女健康服务活动, 对儿童实行一些免费保健服务等。对当年没有发生医疗费的农户提供免费体检, 这对没有较好自我保健意识的农民来说, 让参合农民体会到好处, 有一定的吸引力, 有助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 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区, 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三) 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

1. 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和健全区、镇 (街道) 、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每个镇 (街道) 至少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 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村级卫生室 (不包括个体诊所)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 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

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卫生院工作, 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 特别是要加强市、区、镇 (街道) 、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 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 建立健全管理模式和机构

1. 建立广西新农合网络系统。各地合管办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办公。

2. 保障新农合办公费用的发放。

3. 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定时到各县各镇各村抽查, 检查新农合的日常工作情况。

(五) 完善资金筹集及管理

1. 开拓筹资渠道。

增加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积极鼓励和引导集体资金、社会资金的投入, 如允许乡镇企业为合作医疗投资的资金在税前列支, 或按其投资的数额, 给企业减免一定限额和比率的税收, 提高企业为合作医疗投资的积极性。此外, 积极探索在参合群众中开展多档筹资、多档补偿的运行机制, 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农民的需求。如家境富裕的农民个人可以缴纳多一些, 其享受的补偿比例也会相应提高。

2. 确保基金安全和使用规范。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存储, 统一管理, 封闭运行。要积极探索由县统筹向市统筹过渡, 把基金盘子做大。对现行的“一县一策”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 形成一两种相对统一的补偿方案, 避免相邻县之间差距太大。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各级经办机构对参合农民的就医费用进行跟踪监测, 一方面合理调节参合农民的就医流向, 提高县级以下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比例;另一方面, 要在市、省级医疗机构中设立定点医疗机构, 实行直接减免, 既方便农民就医, 也减少经办机构的工作量。

(六) 建立健全有关新农合的法律体系

立法规范政府和经办机构的管理行为, 以法强制政府作为, 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完善新农合管理机构政府、医院和农民的利益博弈中发挥法制的协调均衡机制, 切实维护“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让新农合有法可依, 犯法必查, 保障新农合的有效运行。这对推进新农合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自宽.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 .

[2]宫晓霞.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J].农村经济报, 2005, (8) .

[3]王小丽, 谢玉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缺陷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1) .

[4]吴菊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EB/OL].国际在线网, 2006-03.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课题报告[R].2005.

[6]任晓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问题分析[J].理论学习, 2007, (6)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调查报告 篇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在政府不断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出台的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自2003年试点以来,成效显著,得到农民的普遍拥护。本文通过调查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大庄村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情况,对新农合实施过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良性发展。

一、调查分析

(一)村庄概况

济源市是河南省新农村合作医疗第一批试点,自03年起就推行新农合政策,参合率以每年平均7个百分点的幅度递增,在河南省省率先实现了农业人口的全覆盖。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大庄村位于坡头镇内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全村1300多人,共分为14个大队。村子整体经济水平较低,村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贫富差距较大,而且大队里的财产很少。全村有300多人外出打工,单纯靠务农维持生活的较少。全村参合率高达99%以上,群众支持率较高。

(二)调研目的及意义

本次调查以南省济源市坡头镇大庄村为例,探究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施行现状,希望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大庄村的深入走访,获取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当地实施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掌握当地政府及医疗机构对新农合的统筹情况,切实反映新农村合作医疗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根据所获得的资料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完善与提高。

(三)调研对象及方法

调研对象主要包括大庄村村民、村卫生所医生、村支书、坡头镇卫生院新农合办公室负责人,并参照了济源市卫生局、坡头镇卫生院的有关信息。我们所用的调研方法有:深度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焦点小组等方法。

二、资料分析

(一)新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落实情况

08年新农合进行了改革,个人交费由10元增至20元,国家、当地财政补贴由20元增至40元,报销上限由2万元增至3万元。这些改革政策在坡头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在访谈过程中,大庄村村民基本上都知道08年改革的内容,对改革后相关政策的变动也有一定了解。农民从08年以来都改为交纳20元,并且年末到卫生所看病划价金额由8元增至16元。

但是改革中存在村民只了解改革后村民交费、在村卫生所划价金额的变动,对于国家、地方财政要缴纳费用、报销比例的变动并不了解的情况。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对新农合的政策宣传的力度较小,镇新农合办公室只对住院病人发放传单,村卫生所只负责收费;农民看到身边人确实受益,知道新农合是惠民政策,就响应参合,而自身对国家政策改革不主动了解。

个案A

大庄村村民,张金芬、王玉芬

张金芬和王玉芬是大庄村5队的两名妇女。王玉芬是一位农民,53岁,夫妻两人以种田为生,家庭经济水平中等;张金芬是一位73岁的老人,患白内障和高血压多年,常年用药,家境较差,常常因为经济问题而舍不得用药。

当我们问大庄村实行了几次医疗变革,每次变革的内容是什么时,她们回答:“04年以前没有医疗报销,花多少钱都要自己拿。04年到08年是每人交10元,村里补贴2元,国家、镇上交多少不清楚,能报销40%—60%。现在每人交20元,其他交多少不清楚,不知道报销比例怎么调整的。”

当我们问如果今年如果没有报销,交的20元钱能够挪用到明年累积使用时,她们回答:“一般20元钱到年底要花,去医疗队拿药可以抵20元钱。不知道来年能不能重复使用,因为人总会生点病,所以都去医疗队买点常用药。”

当我们问去镇级以上医院报销的程序时,她们回答:“去镇级以上的医院报销,把证件直接交给住院的医院就行。报销超过1000元的要拿到市里批准,10元钱的时候是300元以上的允许报,现在交20元报销的最低标准是多少还不清楚。”

我们发现她们只了解自己日常能用到的相关政策,而对新农合改革缺乏全面认识时,问她们“对新农合改革后的新政策不太了解,不去卫生所询问一下吗?”她们笑笑,回答:“村里的人都不问,国家政策已经颁布了,政府不会贪污这点钱,农民比较厚道。”

而当被问到对新农合政策满意不满意时,她们回答:“国家政策没有什么满意不满意的,不报也这样,报了更好些。国家的政策咋样都是会好一些的。”

(二)高参合率的背后:村民的态度与存在的问题

参合率的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新农合政策刚开始实施时,大庄村的参合率并不太高。很多农民看到刚出台的政策,都持观望态度。随着新农合的逐步开展,很多参合农民从中受益,这些受惠实例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新农合是一个惠民政策,积极参合,09年大庄村的参合率高达99%以上。

但是在高参合率的背后,仍然有少数没有参加新农合的人。据我们了解,不参合的人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觉得自身身体条件好,不会生大病,不愿参合;当我们问镇医院新农合办公室值班人员“为什么有少数人不参加新农合”时,值班人员回答:“可能年轻人觉得自己在身体好,很少得大病,不需要。”一种是极为贫困的孤寡老人,实在没有能力支付20元的费用,而无法参合。在与大庄村14队的村民刘新道、刘开亮访谈过程中,当我们问他们大庄村的参合率如何时,他们回答:“99%以上的人都参加新农合了。大庄村14队有一个60多岁的老人杨西平,因为家里穷交不上钱所以没入。”

(三)各方对信息的掌握不一致、不全面

在访谈过程中,许多大庄村村民所说的报销内容中的费用与新农合办公室人员的回答不一致。对于报销手续是否繁杂,不仅村民内部的回答不一致,而且导致报销麻烦的原因,村民与新农合办公室负责人的解释也不统一。

村民原芬在接受采访时说:“报销最低限度是300元钱,检查费、医药费都不报销,住院费可以报销,报销比率是50%左右,不低。”但是当我们就报销哪些项目这一问题询问镇医院新农合值班人员时,她的回答与村民给出的答案不同:“医药费、检查费、手术费都能报销;急救费、车费、一次性用品的费用——比如注射器——等费用不能报销。”而镇医院新农合办公室的负责人李友芬的答案是:“住院费、检查费、治疗药物费用都能报销。新特药、试用药不报销。不在报销范围内的药要与病人签订协议。”

至于报销手续是否繁杂这一问题,村民原芬反映说:“一般是将手续交上去,一个月左右才能拿到钱。有熟人能快一点。办理出院手续,然后交上费用条,一二十天才能结算。”而当我们问村卫生所医生报销程序是否麻烦时,村卫生所医生回答:“去省级医院的手续必须直接拿回来到本市或本县报销,交到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去市里领取报销费用;去济源市的医院,手续直接给大夫,就能够报销。”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宣传力度不够。据新农合办公室值班人员说,镇医院只给来住院的人发宣传单,不会派专人去各村宣传;村民自身也不主动了解新农合政策,而是盲目跟从国家政策,糊涂参合。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住院报销“封顶线”、“分级按比例报销”、“有些药品不能报销”等设置,村民并不清楚。即使是卫生所的医生,对新农合也缺乏主动了解的态度。当被问及新农合政策还需要哪些改善的时候,卫生所医生回答说:“国家很重视新农合改革,这都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我们不懂,配合就行了。”

(四)部分村民对新农合的报销政策不太满意

虽然大部分村民对于新农合政策都持支持态度,但是部分村民对新农合政策仍有一些意见。村民对新农合的报销政策意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报销的起付线较高,能报销的钱太少;二,报销的上限相对于高昂的手术费而言,对家庭的帮助太小;三,新农合报销多为事后补救而不是事前预防。

村民李友芬反映:“新农合报销的不够。乡、县一级的都给报销,但是钱太少。自己得了肾结石,花了100多,因为没住院不给报销。只有住院、生大病才能报销,但是医疗花费主要在平常看病,这部分钱却很难报销,而且报销的起付线高能报销的钱少,并且在村医疗队看病不能报销。”

有的村民认为,新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报销只能是在手术完成后,交上手术费用等相关材料才能报销,却没能解决有的家庭手术前没有钱交纳手术费、无法及时进行治疗的问题。而且由于新农合规定了报销上限2万元,(08年改革后上限改为3万元),对于手术费高昂的家庭来说,报销的钱相对帮助较小。

个案B

村民张春来,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自家开一个小面粉店,生活拮据,是贫困户,领政府补助金。妻子患脑出血,为了给妻子做手术家里四处借债,但是还是没有及时筹够手术费,妻子第一次脑出血后没能在病情较轻的时候进行治疗,导致第二次脑出血,不仅手术费用增长了数倍,而且由于病情加重、手术不及时,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妻子如今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也因为四处借债,成了特困户。

张春来在回忆给妻子治病的曲折经历时,情绪仍然很激动。他说:“新农合报销只能在妻子做完手术后报销,却不能在动手术前解决没钱付手术费的问题。况且新农合报销上限两万元,而住院及维持到现在已经花费将近二十万,报销的那些钱对于这么大的支出,帮助并不大。新农合报销这么迟,等给了钱了,自家也成了特困户了,妻子的病还耽误了。”他一再向我们提议:“新农合应该能提前报销才行。”

三、思考及建议

(一)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尽可能多地受益。

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适当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准确地测量农民疾病的风险,适当提前报销相应费用,以免出现没钱支付手术费无法看病的现象,让补助金真正能解参合农民的燃眉之急。落实“大病二次补助”政策,在帮助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的同时,对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重、难以承担的部分,应给予适当补助。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大的实际,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对农村救助对象应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协调互补,共同解决贫困农民看病就医难的突出问题。

(二)加强宣传,正确引导。

在宣传方式上注意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走村进户把道理讲清;把政策宣传与服务指导相结合,从而增强农民自觉参合的主动性。医疗机构要与村委会加强合作,通过举办新农合知识普及讲座等方式,让农民清楚明白新农合政策内容,保障村民能有效地运用政策为自身服务,引导农民加强对新农合运作过程的监督。

(三)加强各部门协调,形成合力。

“新农合”工作应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健全组织,明确职责,由卫生、财政、农业、食品药监、物价、民政等部门齐抓共管。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各部门要协调共进,互相配合,如卫生部门做好新农合的医疗服务;民政部门负责特困户、五保户农民的参合资金交纳等,从而在各部门之间形成一个高效的工作机构。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篇4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研报告

调查背景:

改进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为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

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今年寒假期间,本人发动“保山市隆阳区蒲缥大学生联合会”成员专门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进行调研,采取访谈、问卷、文献等多种调查方式,对农民、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入调查,努力探寻现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存在的不足及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完善农村医疗保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调查时间:

2011年1月26日——2011年2月22日

 调查地点: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 调查对象:

农村居民、政府工作人员、医疗工作者

 调查方法:

问卷、文献、访谈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2份;访问医疗工作者及政府工作人员10余人)

参考文献:

[1]李颖.我国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回顾与创新[J].北方经济,2006(09).[2] 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民出版社,2009(05).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发展宏观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二、“新农合”在保山市隆阳区的发展:

(一)区域概况:

保山市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全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

改革开放以来,隆阳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建设、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形成了粮油、烟草、蔗糖、畜禽、林果、蔬菜、咖啡、丝麻、山葵、药材花卉等十类优势农业产业,全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7.8:21.1:21.1调整为2005年的32.58:27.05:40.37。2005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现价)48.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15.93亿元,第二产业13.23亿元,第三产业19.74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9元。优越的立体气候,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给隆阳区带来了立体农业之利,已被国家列为滇西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全国粮棉大县(区)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隆阳区将逐步成为我国内地向西南边疆实行经济技术转移的支撑点和接力点。

(二)“新农合”发展成效: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篇5

在新农合发展到第十年进行总结和思考,有助于不断完善制度、提高水平,有利于广大农村居民获得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从2002年底,国家首次在浙江、吉林、湖北、云南四省重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起,今年已是第十年。总结新农合运行状况,盘点经验,改进不足,是推动新农合不断完善发展、加强整个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

目前新农合发展状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资金筹集方面,新农合由各级政府给予财政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方面,管理机构对全部基金进行审核、管理、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使用和监管情况;理赔方面,当参合人员在定点医院发生可报销医疗费用时,先行垫付后按一定比例报销。

我国在2008年已基本实现建立全国范围内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目标。到2010年,新农合参保人数达8.35亿,参合率达95%。“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初步建立了由55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3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培养培训、对口支援、执业医师招聘等多种方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逐步形成了卫生部门监管、多种形式经办机制,促进了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在改进优化新农合统筹补偿机制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医疗保障基金的风险管理和精算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取得了很大成绩,受益农民规模不断提高,参合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有一定减轻,医疗救助体系得到建立健全,但在运行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制度设计尚待完善

首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理念的基础是大病统筹,大部分无需住院但必须接受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没有纳入统筹范围,这对于大多数低收入农民来说,即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费用负担依然很高,不利于农民参合积极性的提高;其次,大病统筹忽视了贫困农民在小病治疗费

用上的负担,以至于这些农民小病无钱治、不愿治,最后拖成大病;再次,目前,新农合费用报销制度实行补贴报销制,即参合人员先将费用缴齐再按比例报销,这一制度使一些经济困难农民因不能垫付费用而放弃医疗,政府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与新农合防贫济贫的初衷相悖。

2.参合农民药费负担仍重

参合农民药费负担重不在于新农合补贴比例低,而是一些乡镇卫生院等定点医疗机构成为定点单位后,平均住院费和门诊费用出现普遍上涨,小病大治、无病用药、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大处方现象问题突出,加重了农民负担,甚至出现在定点医院报销后,费用仍比药店直接购药还贵的现象。因此,新农合需要继续严格控制药品售价,降低农民的医药费用负担,加强药品采购管理,对合作医疗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或配送等方式,在保证农民用药安全的同时,降低药品成本。

3.管理成本还需控制

目前,各级政府对新农合的管理成本较高但效率却不高,主要体现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混杂无序。有些地区的管理机构是卫生局,有些地区则是县级医院,甚至出现几个机构都涉及管理的职责不清问题。一方面,容易出现职能错位、缺位;另一方面,也导致管理机构运行费用占比过大,行政成本、协调成本高。新农合的目的在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清晰区分管理职能,降低各种管理成本,才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这一目标。

4.报销程序过于复杂

新农合报销涉及很多规定,如起付线、封顶线、家庭账户、分段累进、慢性病目录、药品目录等,在报销程序方面,参合农民需出具医疗证、身份证、出院小结、专用处方、费用发票、费用清单等10余种票据,这种制度设计虽然有助于防范一定风险,但繁琐复杂,特别是对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来说更不易理解,很多农民为报销一次费用需要往返多个部门,这样的经历很可能影响农民继续参合的积极性。

5.基金监管不到位造成风险

基金监管的不到位表现在对医疗机构缺乏恰当有效的监管方法。按照国家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规定,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应设在卫生行政部门,经办机构隶属县级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但实际大多数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设在卫生部门,基金收支也由卫生部门经办。这样,卫生部门既负责基金收支管理,又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管,很容易出现监督机制无法落实到位问题,存在基金支出风险,发生医疗基金亏损、挤占、挪用等问题,资金管理安全存在隐患。

6.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篇6

【摘要】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在我国农村合作化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群众自愿参加,实行集体互助。在农村,一般由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共同筹集医疗资金。免费或部分免费开展疾病的防治工作。合作医疗的建立,加速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增强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力量。这对保护社员身体健康,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在一些城市居民亦有合作医疗。合作医疗的推进还不够彻底,在个别地区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合作医疗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宣传力度,加快推进速度,完善体制,规范制度仍需要更进一步努力,要真正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仍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摸索,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也是关系到全社会医疗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发展现状和建议

0 引言

从2003年开始,国家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广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因病返贪、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统筹为辅,体现了互助共济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为了解合作医疗在乡镇地区发展现状,我来到市中心医院以及周边乡镇地区进行走访调查,以当面访谈的形式为主,通过问题设计了解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参加调查的人数累计达到40人次,受访者基本涵盖不同的经济水平。

1.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1.1参加合作医疗的受益情况综合分析调查的结果,大约有68.3%的人认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明显减轻经济负担,20.7%的人认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在调查过程中没有人认为这项制度增加的家庭的日常支出造成不必要地开支。在医院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对医院的报销制度有一定的了解,进几年,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制度逐年升高,在市级医疗单位从几年前的40%提高到近80%,我同时从参加合作医疗的村民中了解到,不仅报销比例有

所提高,而且每年需交纳的参保金在同级医院比较也逐年下降。近几年,参加合作医疗的单位也逐渐增多,由原来只有乡镇医院的定点单位逐步发展到省级医院。当问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否对农民群众有好处时”有90%以上的人认为有好处,没有人认为这是一项劳民伤擦的举措。

调查发现,农村合作医疗确实是一个利民惠民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缓解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年 “小病撑,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情况基本不复存在。并且近年来,随着政策不断的更新改进,民众受益越来越多,在医药方面的负担也越来越小。

1.2城乡医疗差距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医疗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取决于医疗条件的差异,有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也有医生医疗水平的薄弱,加之管理上的不完善,运营的不正规化致使民众对乡镇医疗单位的信任度下降。

在调查中了解到,乡镇级医院和省级医院无论在参保费用还是在报销额度上均有差异。大部分地区每人每年都缴纳20元作为参保金,但也有些地区缴纳的却是30或者40元,不过也有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例如抚顺市石文镇,其缴纳的参保金是由村委统一支出的。不同地区的报销比例差距是相当大的。例如,石文镇乡镇医院报销比例为80%,在省市级医院(例如市中心医院)报销比例达50%。而在附近地区在乡镇医院报销比例却只有60%,在省市级医院(例如市中心医院)却只有40%,而有些地方在省医院(例如市中心医院)却报销不到一分钱。

我从数据上来看,政府鼓励居民在本镇内就医即提高本地区医院的报销比例并降低参保金额,而很多居民认为本地区的医疗水平有限,宁愿花多些钱到医疗条件更好的省市级医院就医,这样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又加重了城乡医疗发展的不平衡。

在调查中了解到,报销医药费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在医院凭发票直接报销。其一是凭发票到村委或者本地政府报销。无论上述哪种报销程序,报销之前还是必须要自己把医药费垫着。但报销程序时间是有所不同的,在出院时就可以到就诊医院的新农合窗口报销,可以当时就领取补偿金,可是在政府报销的必须在出院15天后将发票交至新农合办公室,新农合办当天受理报销请求,但需要一个星期后才能拿到补偿金。在医院中报销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新农合窗口工作人

员不足或者不在值班的问题,在调查地——市中心医院,新农合窗口和商业保险窗口是一起的,我们发现商业报销的窗口中有4到5个工作人员,但新农合窗口却无人值班。被调查者也抱怨在新农合窗口前等待时间或者排队时间过长。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民众认为报销程序有点复杂,但还可以接受的。不同地区的差异也是存在的,报销程序复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对新农合的看法。每个地方的报销范围都只是医药费,并不包含检查费(例如CT)以及床铺费等。而检查费用和床铺费用也是挺高的,出去医药费的报销外,很多农民还是看不起病,尤其是看大病。所以在“民众对新农合建议”中有51.7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扩大报销范围。

1.3受访者对新农合的建议在调查过程中在被问及对新农合的建议是,不同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也有人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建议。在归类后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提出了“扩大报销范围”的建议,也有53.2%的人提出了“提高报销比例”和约51%的人提出了“提高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也有约20.8%的人提出了“简化报销程序”的建议。在被问及“是否对参保金有任何建议时”,基本上所有人都表示参保金目前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调查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施虽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系列问题,但是在建设基层农村医疗设施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新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使对基层医疗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基层医疗设施建设的速度仍然慢于大型重点医院的建设,与一般地市级医院的差距也十分明显。新农合辅助建设乡镇村卫生院的目标实现得并不理想。如何加快自身建设,努力在农村做到“小病不出乡”,是现阶段各乡镇村卫生所建设中主要奋斗目标。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城乡医疗问题的根本途径。

2.对于“新农合”的发展建议

2.1正确认识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这项工程的艰巨性和挑战性。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要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仍需做出巨大的努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该在统筹规划下采取因地制宜的实施方法,根据本地区发展的现状灵活掌握实施步骤,制定中短期实施目标,不能因噎废食,反而应该积极推行,努力完善,以满足不同发展地区的不同需求从而造福广大农民群众。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增加了政府

筹资责任,突破了原有村级社区限制,提高了社会化程度。可以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原有社区型医疗保障与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过渡形式,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已经具有了未来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因素,其发展方向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2.2在积极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实施方法(1)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不论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充分认识到新农合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从而在全国各地区推广新农合政策。(2)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水平。实施新农合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做到让农民“有病可医”,更是要做到“小病在基层,大病重点治”的标准。所以应该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条件,能够做到保障有力,这样既可以完善医疗服务,又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分配。(3)通过宏观调控,是各地区均衡发展,保障新农合医疗的公平性。在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方面应该考虑各地区发展差异,通过宏观调控缩小差距,是广大农民群众无论所处的环境如何都能享受到相对平等的医疗保障,能够尽量避免或缩小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新农合保障的失衡。

3.总结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

1.研究目的及背景

本次研究主要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 全方位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的发展, 为湖南省新型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建议及实践指导。

乡村旅游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 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 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 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始于19世纪50年代的欧洲国家,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和北美的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乡村旅游地。但当时的乡村旅游仅仅是诸多旅游活动中的一个项目, 没有形成产业, 也不是乡村发展中令人关注的领域。就世界范围来看, 乡村旅游是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开展起来的。Frederick Martha指出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和评价乡村成本和效益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到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带来了当地乡村文化和乡土环境的破坏。Duncan Hilchey通过对299位顾客的调查, 对农业旅游的客源地、游客特性、市场运销组合、游客偏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Anthony Dunnett对乡村旅游概念、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优先采用的战略。总的来看, 国外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较早, 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

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开始较晚, 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 最早的研究集中于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农村旅游业, 强调农村旅游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 但没有深入涉及农村旅游的开发问题。1992年杨旭和1995年江华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特性和开发的地域条件, 提出开发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提出使得大量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使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方面。

经历了1998年“华夏城乡游”, 1999年“生态旅游年”, 2006年“中国乡村游”的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 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的乡村资源纷纷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中国迅猛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背景下, 乡村旅游确实可以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很好的发展途径, 但是其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是不是所有农村都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和在不同的农村资源环境下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 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 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发展地方经济的模式被专家学者们提出来, 并决定用于湖南新农村建设中。湖南省农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 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 又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 又为农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明确了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实现农民增收,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们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指导方针。

2.研究设计与数据调查分析

2.1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遵循和恪守了清晰性、中立性、简单性、可靠性、完整性、规范性等原则, 以提高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本次调研的问卷由导语、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发展乡村旅游对被调查者各方面的影响、被调查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和感谢语组成。问卷采用匿名形式, 有助于获得被调查者最真实的想法。

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结构。主要采用单选题的形式, 这部分的调查主要了解所调查乡村村民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是调查发展乡村旅游对被调查者各方面的影响, 包括收入来源、乡村环境、经济状况的前后对比和发展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采用单选、多选和开放性问答题的形式进行调查。

第三部分是被调查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 包括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支持度、对旅游业的了解度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2.2数据来源及问卷总体情况

本文的调研数据来自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影响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为所走访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村民, 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 调查地点为长沙光明村、益阳赫山区塘湾村、湘潭昭山示范区 (马山) 、长沙花明楼炭子冲。在几次的实地考察中, 向当地居民共发放问卷200份, 成功收回问卷178份, 回收率为89%, 其中, 无效问卷12份。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 得出了与实地问答大同小异的结论, 并以此对所了解到的全部资料进行整合。

3.湖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3.1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次, 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 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据介绍, 目前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已经达到359家, 遍布内地的31个省区市, 覆盖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每年的三个黄金周, 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 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2015年湖南实现旅游总收入3712.91余亿元, 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73亿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3712.91亿元, 同比增长21.71%,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工农业示范点从110家增至162家, 旅游占全省GDP11%, 我省在建设乡村旅游线路和特色时, 强调乡村旅游质量和新型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质量的升级;目前, 各升级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都通过相应标准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的保护, 采用不同特色, 结合各个消费人群, 采取针对性产业链服务。

3.2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目标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几个村镇进行实际考察中了解到, 湖南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经济, 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就能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的目的。具体到各乡镇又有具体的发展目标, 基本有几种类型:

长沙光明村目的是打造由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产业支持与市场运作的两型社会, 即环境友好型、资源整合型。努力将家园打造成公园。

益阳赫山区塘湾村目标是努力保持原生态, 打造成具有原汁原味、别有韵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湘潭昭山示范区 (马山) 和长沙花明楼炭子冲的计划是由4A级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使旅游与文化、休闲、艺术、娱乐结为一体, 引入国内高端知名商务酒店, 区别于低端、现代化的农家乐, 使原汁原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打造不同于一般的美丽乡村。

3.3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

3.3.1传统农家乐模式———益阳赫山区塘湾村

益阳赫山区塘湾村以开办农家乐为主, 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 如竹制品加工等, 满足客人的需要, 而且利用农家乐周围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 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吸引游客。

3.3.2休闲农庄与观光购物农业模式———光明村

光明村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 休闲农庄占地有一定的规模, 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和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 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 如:国梅农庄、葡萄采摘园, 为客人提供以观光旅游为主兼带吃、购、住等方面的服务, 这种模式可以面向各个层次的游客群体, 客源回头率高, 市场稳定。

3.3.3景区依托模式———湘潭昭山示范区 (马山) 、长沙花明楼炭子冲

湘潭昭山示范区 (马山) 和长沙花明楼炭子冲依托旅游景区 (昭山风景区、刘少奇故居) 开展乡村旅游, 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 吸引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 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 从而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的发展。

3.4发展的实际情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要改变我国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薄弱的现状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而要解决这些的根本问题, 关键在于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据目前对新农村示范点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 家庭年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 但目前一半以上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打工, 少数居民留在家中务农, 真正因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还不到三分之一。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调研小组一起去了四个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长沙光明村、长沙花明楼炭子冲、益阳赫山区塘湾村、湘潭昭山, 目前就所调查的几个示范点的情况显示:虽然各村政府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建设, 加大农业投入, 将土地进行流转承包, 进行房屋和道路的改造建设, 并建立许多项目, 如蔬果采摘园、乡村娱乐会所、农家乐等, 提高乡村的就业率, 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但就实际的发展状况却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发展。如:

第一, 长沙光明村, 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年轻人外出打工, 土地的流转是通过将村民的土地收购并邀请外来的投资商进行开发, 然后提高政府的收入。虽然村民会定期得到一部分的政府补贴, 但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其中。真正从事采摘、乡村会所、农家乐工作的人员非常少。

第二, 益阳赫山区塘湾村, 政府投资修建水库、敬老院等配套设施, 进行环境治理, 并且引导村民进行竹制品加工, 但是,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资源单一, 导致无法引来游客。

第三, 湘潭昭山, 有潇湘八景之一的山市晴岚和昭山风景区为依托, 又有美丽乡村两个, 即黄茅村、立新村, 一乡一镇, 投资大约两个亿, 并且地处长株潭交界处, 地理位置优越, 有一定的客源。但由于正在扩建当中, 并且政府宣传不到位, 其知名度并不大。

第四, 长沙花明楼炭子冲, 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刘少奇故居, 日接待游客数量非常庞大, 使其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由于游客数量过多, 超出其承载量,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4.成因及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4.1成因

4.1.1旅游产品的单一与不完善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向旅游者销售的所有服务和产品。旅游产品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起来的特殊产品, 由交通、住宿、饮食、游览、购物、娱乐六大要素构成, 并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中。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多数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过于单一, 大都局限于农家乐、蔬果采摘等, 没有太多具有特色和新颖的产品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娱乐, 而现有的旅游项目开发得不够完善。

4.1.2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不理想

虽然政府响应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乡村改造, 如统一乡村房屋样式, 新建路灯, 修整道路及路旁绿化,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为了改善乡村环境为村民某福利而进行的改造建设, 但实际效果却并没有如理想的那样发展, 村民的经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根据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对乡村旅游地的实际走访发现, 56%的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外出打工, 政府的投入并没有使村民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队伍中。

4.1.3管理理念及管理水平的限制

经走访发现, 虽然很多村镇对乡村进行了一定的规划, 但由于知识的缺乏和管理理念及管理水平的限制, 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 仍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光明村的荷花池, 原意是想要美化增加旅游买点, 但是没有考虑到适合性与荷花的季节性, 没有想到荷花不开放季节的情况;炭子冲的人工湖, 原意是想要挖田造湖, 增强观赏性, 结果由于管理不当, 美丽的人工湖变成了臭水湖。

4.1.4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的家庭是全家都从事本村的旅游相关工作, 12%的家庭是部分人从事本村的旅游相关工作, 20%的家庭是个别人从事本村的旅游相关工作, 而高达66%的家庭是没有人从事本村的旅游相关工作。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像无息贷款开办农家乐这样的政策, 但是只有少量的村民愿意投入其中。这充分说明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

4.2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4.2.1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引进了一些外来投资项目, 如:果园种植、树木培栽、景区开发等, 整体上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 但是, 这些项目只提高了本村很少一部分村民的经济收入, 大部分村民的收入还是没有得到提高。调查报告显示: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前, 有3.93%的家庭年收入是在1万以下, 75.84%的家庭年收入是1万-3万, 20.22%的家庭年收入是3-6万;发展新农村建设后, 75.84%的被访者认为当地发展旅游并没有真正改善居民的经济收入, 只有24.16%的被访者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真正改善了居民的经济收入。

4.2.2环境变化有好有坏

发展乡村旅游之后, 乡村的整体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 但是后期维护工作不到位, 而且基础设施的投入基本没有成本投入。乡村绿化逐渐变多, 道路变得宽敞平整, 乡村路灯新建起来, 部分地区甚至采用了高科技智能技术的太阳能照明设施, 可见乡村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但是, 随着旅游的逐步发展, 游客的增多, 环保工作的不到位, 使公共卫生逐渐变差, 在调查过程中有56%的被访者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后, 本村的垃圾增多, 卫生变差了。

4.2.3村民经济意识改变效果不明显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 部分村民的意识逐渐有了改变。以前, 村民的收入来源只是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 自从乡村发展旅游, 部分人抓住机遇, 改变了自己的创收方式, 创业意识逐渐凸显, 如开办农家乐、竹制品加工厂, 出售特产等。但这只是部分, 大部分的村民意识仍没有太多改变, 仍然拘泥于打工和务农。

5.结论

5.1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预测和建议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普及, 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光明。虽然目前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足, 但是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乡村旅游将会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潮流。经过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调查走访, 结合当地村民对本村旅游的一些看法, 给出如下几点建议, 希望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所帮助。

第一,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现如今, 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政府应该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加大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 真正站在村民的角度为他们谋福利, 提高乡村的经济效益。

第二, 提高村民的积极性。经过实地调查发现, 大部分村民对乡村旅游并不了解, 更没有积极加入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列。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力度, 给村民普及乡村旅游的知识, 让他们知道发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利益, 提高村民的积极性。

第三, 增加服务内容和项目。在调查中发现, 部分乡村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都会出现旅游产品单一、可参与项目少的问题, 政府可以多开拓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丰富其游览价值。

第四, 提高经营者素质和服务水平。由于经营者之前并未接触过旅游相关工作, 因此经营素质和服务水平都不高, 在经营过程中更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 政府应正确引导, 培养一批有素质和服务意识的经营者, 争取让乡村旅游越办越好。

5.2有待研究的问题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状况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类型;取得成效;解决对策

肥城市位于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是资源豐富的鲁中宝地,闻名中外的肥桃之乡。全市总面积127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607个村委会,总人口9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是22万,肥城市是全国明星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山东省经济强县(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肥城市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明星城市,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市,并被确定为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市和全省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示范市。截至2010年6月底,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9家,其中农民专业协会87家,合作社302家,发展社员9.6万人,带动农户8.1万户。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8730万元,合作社实现年销售收入3.2亿元,社员纯收入平均比一般农户高19.5%。王庄镇魏家坊益农有机蔬菜开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2009年度全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类型

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按照依托单位和产生方式划分主要有专业大户带动型、龙头企业依托型、产业辐射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主要是鼓励有经营头脑、组织能力强、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热心为农民群众服务的能人来挑头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有罗窑村生猪产销合作社、西里村肥桃运销合作社。龙头企业依托型典型有孙伯镇的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孙伯镇孙东村与龙大集团绿龙公司合作,成立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的有机农场经营模式,农民以地入股,每股年底可得800元的“股钱”,年终根据盈余分得“红利”,进场务工的还可以拿到“工钱”,入社股份农户每亩收入最高达3500元以上。产业辐射带动型,安庄镇前寨子村,地处纯山区,以种植大樱桃为主,以前交通不发达限制了樱桃的销售,2007年在村委会的领导下成立了大樱桃协会,已发展会员421人,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在协会的领导下,拥有固定资产20多万元,流动资金5万元,果树技术员113人,存放果品的场地达到210平方米。协会注重对会员进行技术培训,为果品注册了“安驾庄”牌商标,申办了无公害认证,2005年安庄大樱桃标准化示范园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生产的大樱桃由购销服务队统一销售。

第二,按照从事产业可以划分为蔬菜加工型,果品加工型以及畜禽加工型。截至目前,肥城市已发展有机蔬菜17.8万亩,年产量50万吨,规模以上有机蔬菜加工企业达到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先后有北京汇源、龙大集团、山东美佳、台湾弘海等知名企业落户肥城,年加工能力13万吨,相应也扶持建立了280多家有机蔬菜协会及专业合作社。果品加工型主要有西里村肥桃运销专业合作社,安庄镇前寨子村的大樱桃协会;禽畜加工型主要有老城镇罗窑村生猪产销合作社、王瓜店镇武邦勇养鸡合作社和奶牛协会。

二、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

肥城市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产业化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首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老城镇罗窑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分散进货、销售的模式,转为统一采购和集中销售,由于批量大,每头猪平均节约生产成本50元,销售价格提高40元,平均每头猪为农户增收90元。其次,合作社特别是股份经营的合作社,通过内部利益分配,社员可以以其股份获得股本受益,年终还可以按照交易量获得二次返利,实现多次分配。孙伯镇孙东村与龙大集团绿龙公司合作,成立有机蔬菜股份合作社,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土地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的有机农场经营模式,农民以地入股,每股年底可得800元的“股钱”,年终根据盈余分得“红利”,进场务工的还可以拿到“工钱”,这样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入社农户亩收入最高达3500元以上。

第二,加速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现代化。肥城市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科技推广、品种改良渗透到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从而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一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成的问题。肥城市王瓜店镇兽医站联合肥城八戒食品公司和108名养殖大户成立的生猪产销合作社,广泛开展科技入户活动,为社员统一提供良种、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进行饲养管理和防疫,饲养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八戒集团被国家列为生猪生产储备基地。

第三,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各种矛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肥城市的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实现经济利益,增加农民收入,还有利于农民开展自我培训、自我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让群众安居乐业。针对农村社会治安面广难度大的问题,以肥城市各级乡镇派出所为组织领导,各村成立了治安联防协会,每村大约有95%的农户参加,会员昼夜值班巡逻,不仅起到防盗的作用,还随时制止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如果邻里有纠纷也可以随时调解。

第四,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肥城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积极推进农村节约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问题。罗窑村村党委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决定利用猪粪发展沼气,通过“一池三改”、“猪—沼—菜”、“猪—沼—果”等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现在,全村各种模式的沼气池发展到420个,温室大棚24个。沼气池建多了,2009年5月20日,罗窑村又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沼气合作社,有沼气池的群众全都入股加入了合作社。

三、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肥城市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产生,经过90年代的平稳发展,在21世纪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受宏观环境和农户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内部管理有待于规范提高。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己进行管理,受专业、技术、资金、信息等影响,许多管理工作不到位,内部缺乏严密、合理、完善的管理。个别协会牵头人只充当了外地商贩的代收人,而没有更多地把广大农民的生产和销售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信息不畅,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农民大多数是分散经营,没有管理和经营经验,缺乏基本的应变能力,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脆弱。广大农村信息网络极不完善,信息进村入户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稳定、不完整。由于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落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来制定方针,因此产品优质率不高,名牌产品不多,销售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和随机性,这些都影响了社员的经济收入。

第三,科技推广慢,标准化程度低。农民大都处于分散经营阶段,不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更难以组织标准化生产,不能从源头上把住、把好农产品质量关,造成农产品质量差、档次低,无法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再加上农产品保鲜、储存、包装、运输等环节水平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等指标往往超标,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人才资源匮乏。由于农村青年大都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弱妇孺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村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强,同时,合作社的牵头人,大多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多数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因此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难以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限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四、针对肥城市新农合组织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必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扶持农业产业化。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在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政府部门要积极规范行为。通过电视台、电台做宣传,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宣传渠道和形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意见》向广大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由企业注册局牵头,深入到各工商所,对辖区内特色农业进行摸底调查,对农业产业化基础好、畜牧养殖及产品种植形成规模的村,上门进行政策法规宣传,实行政策促、靠上抓的形式,引导农民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二,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肥城市政府应尽快制定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积极给予扶持,特别是在资金、信贷、税收、经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照顾,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扶持,金融部门积极安排资金、简化程序,提供信贷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相互协调,搞好服务,真正形成合力,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

第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要以联办、联心、联利的联结机构为核心,正确处理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利益分配关系,通过产销订单,最低保护价,随行就市,合同、契约等形式实行初次分配。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规范账目,定期向社员公开收支情况,做到账目清楚,收支有序,监督有力。在抓好发展、引导、服务的同时,注重抓好监管、关注市场经营环节,继续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执法力度,清理农资农机经营主体资格,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种子、农机等坑农害农的行为,净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

第四,典型示范,提高素质。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活动开展正常、农民参与热情高的合作经济组织应重点给予支持和扶助,并帮助合作社和协会完善运行机制,培植示范样板,总结推介经验,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训,要求他们不仅会管理,还要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对全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知识化、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孙亚范.新型農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向德楷,杨崇德.中国农村合作经济[M].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1992.

4、王景新.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魏道男,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7、魏宪朝.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探析[J].理论前沿,2007(15).

8、魏宪朝,于学强.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

9、贾学英.关于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6(11).

10、肥城市关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R].

11、泰安市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情况的调研报告[R].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M].法律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中国cro行业情况分析下一篇:当好理财人共园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