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礼仪

2024-07-27

握手礼仪(精选7篇)

握手礼仪 篇1

握手的先后顺序:

当多人在场时,要按照,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女士后男士。如果对方是长着、领导、贵宾,一定要先等对方伸手之后才可上前握手,如果对方没有伸手的意思,点头致意即可,尤其是对方是女士的时候,要更加注意。

握手的姿势:

伸出右手,手掌和地面垂直,四指并拢,拇指稍微张开。手臂弯向内侧,手尖微微向下。总之一定要自然,还要方便别人伸手来握。

握手时间:

握手时间一般控制在3~5秒,尤其是和女士握手时更应注意时间。握手时建议说些问候语比如说“你好”等。

握手的一些细节:

握手前一定要摘掉手套再进行握手,女士如果手套外戴有戒指可以不摘手套直接进行握手。男士如果戴有帽子也一定要摘掉,以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按照国际惯例,军人可以戴手套和帽子握手,但是握手前必须要行军礼。

不宜左手握手;不宜交叉握手;不宜戴墨镜握手;有些人有手汗,建议握手前整理下衣服将汗拭干以免尴尬。

与人握手时手心不能朝下哦,这是许多略虚弱滴MM容易犯的错误;

和女性握手的时候,应该让女性先伸手;

职场上握手最适合的距离是0.5m到1.5m;

握手礼仪 篇2

一、握手的要求

通常, 和人初次见面, 熟人久别重逢, 告辞或送行都可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有些特殊场合, 比如向人表示祝贺, 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 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

握手时, 距对方约一步远, 上身稍向前倾, 两足立正, 伸出右手, 四指并拢, 虎口相交, 拇指张开下滑, 向受礼者握手。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 显示着一个人强烈的支配欲, 无声地告诉别人, 他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应尽量避免这种傲慢无礼的握手方式。相反, 掌心向里握手显示一个人的谦卑与毕恭毕敬, 如果伸出双手, 更是谦恭备至了。

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态是两手的手掌都处于垂直状态。这是一种最普通也最稳妥的握手方式。戴着手套握手是失礼行为, 女士可以例外。当然在严寒的室外也可以不脱。比如双方都戴着手套, 帽子, 这时一般也应先说声:“对不起”。握手时双方互相注视, 微笑, 问候, 致意, 不要看第三者或显得心不在焉。

除了关系亲近的人可以长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 一般握两三下就行。不要太用力, 但漫不经心地用手指尖“蜻蜓点水”式去握手也是无礼的。一般要将时间控制在三五秒钟以内。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诚和热烈, 也可较长时间握手, 并上下摇晃几下。

握手时两手一碰就分开, 时间过短, 好像在走过场, 又像是对对方怀有戒意。而时间过久, 特别是拉住异性或初次见面者的手长久不放, 显得有些虚情假义, 甚至会被怀疑为“想占便宜”。长辈和晚辈之间, 长辈伸手后, 晚辈才能伸手相握, 上下级之间, 上级伸手后, 下级才能接握;男女之间, 女方伸手后, 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当然, 如果男方为长者, 遵照前面说的方法。

如果需要和多人握手, 握手时要讲究先后次序, 由尊而卑, 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 先长辈再晚辈, 先老师后学生, 先女士后男士, 先已婚者后未婚者, 先上级后下级。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 可以只跟相近的几个人握手, 向其他人点头示意, 或微微鞠躬就行。

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 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 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 如果已察觉对方没有要握手的意思, 点头致意就行了。在公务场合, 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 它主要取决于年龄、性别、婚否。

在接待来访者时, 这一问题变得特殊一些:当客人抵达时, 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 就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 后者就表示“再见”。这一次序颠倒, 很容易让人发生误解。应当强调的是, 上述握手时的先后次序不必处处苛求于人。

如果自己是尊者或长者、上级, 而位卑者、年轻者或下级抢先伸手时, 最得体的就是立即伸出自己的手, 进行配合。而不要置之不理, 使对方当场出丑。当你在握手时, 不妨说一些问候的话, 可以握紧对方的手, 语气应直接而且肯定, 并在加强重要字眼时, 紧握着对方的手, 来加强对方对你的印象。

二、应当握手的场合

遇到较长时间没见面的熟人;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和认识的人道别;在以本人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 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拜访他人后, 在辞行的时候;被介绍给不认识的人时;在社交场合, 偶然遇上亲朋故旧或上司的时候;别人给予你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表示感谢、恭喜、祝贺时;对别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得知别人患病、失恋、失业、降职或遭受其他挫折时;向别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

三、握手的八禁忌

我们在行握手礼时应努力做到合乎规范, 避免违犯下述失礼的禁忌。

1. 不要用左手相握, 尤其是和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时要牢记, 因为在他们看来左手是不干净的。

2. 在和基督教信徒交往时, 要避免两人握手时与另外的人相握的手形成交叉状, 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 在他们眼里这是很不吉利的。

3. 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墨镜, 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戴着薄纱手套握手, 才是被允许的。

4. 不要在握手时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或拿着东西。

5. 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或长篇大论、点头哈腰, 过分客套。

6. 不要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 好像有意与对方保持距离。正确的做法, 是握住整个手掌。即使对异性也应这样。

7. 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 或者上下左右抖个没完。

8. 不要拒绝握手, 即使有手疾或汗湿、弄脏了, 也要和对方说一下“对不起, 我的手现在不方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四、其他会面礼仪

在国内外交往中, 除握手之外, 以下会面礼也常见。

1. 点头礼。

又叫颔首礼, 它所适用的情况主要有:遇到熟人, 在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宜交谈之处, 在同一场合碰上已多次见面者, 遇上多人而又无法一一问候的。行点头礼时, 应该不戴帽子。具体做法是头部向下轻轻一点, 同时面带笑容, 不要反复点头不止, 也不必点头的幅度过大。

2. 举手礼。

行举手礼的场合, 和行点头礼的场合大致相似, 它最适合向距离较远的熟人打招呼。行举手礼的做法是:右臂向前方伸直, 右手掌心向着对方, 其他四指并齐、拇指叉开, 轻轻向左右摆动一两下。手不要上下摆动, 也不要在手部摆动时用手背朝向对方。

3. 脱帽礼。

戴着帽子的人, 在进入他人居所, 路遇熟人, 与人交谈、握手或行其他会面礼, 进入娱乐场所, 升挂国旗, 演奏国歌等情况下, 要主动地摘下自己的帽子。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不脱帽子。

4. 注目礼。

注目礼的具体做法, 是起身立正, 抬头挺胸, 双手自然下垂或贴放于身体两侧, 笑容庄重严肃, 双目正视于被行礼对象, 或随之缓缓移动。在升国旗、游行检阅、剪彩揭幕、开业挂牌等情况下, 适用注目礼。

5. 拱手礼。

拱手礼, 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会面礼。现在它所适用的情况, 主要是过年时举行团拜活动, 向长辈祝寿, 向友人恭喜结婚、生子、晋升、乔迁, 向亲朋好友表示无比感谢, 以及与海外华人初次见面时表示久仰大名。拱手礼的行礼方式:起身站立, 上身挺直, 两臂前伸, 双手在胸前高举抱拳, 自上而下, 或者自内而外, 有节奏地晃动两下。

6. 鞠躬礼。

鞠躬礼目前在国内主要适用于向他人表示感谢、领奖或讲演之后、演员谢幕、举行婚礼或参加追悼活动等。行鞠躬礼时, 应脱帽立正, 双目凝视受礼者, 然后上身弯腰前倾。男士双手应贴放在身体两侧裤线处, 女士的双手下垂搭放在腹前。下弯的幅度越大, 所表示的敬重程度就越大。鞠躬的次数, 喜庆的场合下, 不要鞠躬三次。一般追悼活动时才用三鞠躬的礼仪。在日本、韩国、朝鲜, 鞠躬礼应用十分广泛。

7. 合十礼。

合十礼, 就是双手十指相合为礼。具体做法, 是双掌十指在腑前相对合, 五指手指并拢向上, 掌尖与鼻尖基本持平, 手掌向外侧倾斜, 双腿立直站立, 上身微欠低头。行礼时, 合十的双手举得越高, 越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但原则上不可高于额头。行合十礼时, 可以口颂祝词或问候对方。也可以面含微笑, 但不应该手舞足蹈, 反复点头。在东南亚、南亚信奉佛教的地区以及我国傣族聚居区, 合十礼普遍使用。

8. 拥抱礼。

在西方, 特别是在欧美国家, 拥抱礼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和道别礼。在人们表示慰问、祝贺、欣喜时, 拥抱礼也十分常用。正规的拥抱礼, 讲究两人正面面对站立, 各自举起右臂, 将右手搭在对方左肩后面;左臂下垂, 左手扶住对方右腰后侧。首先各向对方左侧拥抱。然后各向对方右侧拥抱, 最后再一次各向对方左侧拥抱, 一共拥抱3次。普通场合不必这么讲究, 拥抱次数一下、二下、三次都行。在我国, 除某些少数民族外, 拥抱礼不常采用。

9. 吻礼。

握手礼仪:从掌心开始的交流 篇3

握手时,双方距离一米为宜,双腿立正,上身略略前倾。

手掌和地面垂直,手尖稍稍向下,从身体的侧下方伸出右手。伸手时,手肘不要太弯曲,显出一副很害羞的样子,应该自然大方地尽量把右手向前伸,但伸出的手不宜抬得过高或太低,太高显得轻佻,太低又使对方不容易注意到。

伸手时,四指并拢,拇指适当张开,再以手掌与对方的手掌相握(拇指根部相抵),上下摇动1~3次。握手时注意力度,过轻或过重都是失礼的。

握手的时间一般以摇动1~3秒为宜,如果是表示鼓励、慰问和热情,而且又是熟人的情况,时间可以稍微延长,但最长也不应长过30秒。 j

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

谁先伸出右手

在社交场合,握手时谁该先伸出手是礼仪规范的重点,通常应该按照以下的次序:应由职位或身份高者先伸出手;女士先向男士伸手;已婚者先向未婚者伸手;年长者先向年幼者伸手;长辈先向晚辈伸手;上级先向下级伸手;主人先向客人伸手;客人告辞时,应先伸手来与主人相握。

适得其反的握手方武

握手礼仪有比较多的禁忌,如果有一个小细节没有注意到,会容易让人在第一印象中认为你很失礼。

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失礼的。

如果在抽烟时需要与人握手,千万不要换手持烟去握手,而是应该把烟放下,再伸手相握。

与别人握手时不能三心二意、东张西望;不要用左手与他人握手;不要在握手时争先恐后;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不要在握手时戴着墨镜;不要在握手时将另一只手插在衣袋里;不要在握手时面无表情、不置一词;不要在握手时长篇大论;不要在握手时把对方的手拉过来推过去;不要以肮脏不洁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手与他人相握;不要在与人握手后,立即揩拭自己的手。

什么时候不该与人握手

职场礼仪之握手和交换名片礼仪 篇4

据清代学者赵翼在其著作《该余丛考》中记载:“古人通名,本用削本书字,汉时谓之谒,汉末谓之剌,汉以后则虽用纸,而仍相沿曰剌”。可见,名片的前身即我国古代所用的“谒”、“剌”。

名片发展至今,已是现代人交往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联络工具,成为具有一定社会性、广泛性,便于携带、使用、保存和查阅的信息载体之一。在社交场合与他人进行交际应酬时,我们都离不开名片的使用。名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它直接承载着个人信息,但负着保持联系的重任。而名片的使用是否正确,已成为影响人际交往成功与否的一个因素。

名片的用途十分广泛。最主要的是用作自我介绍,也可随赠送鲜花或礼物,以及发送介绍信、致谢信、邀请信、慰问信等使用。在名片上面还可以留下简短附言。

一、 名片作用

名片用作自我介绍,是社交场合最简单的方式,也确有不少好处:

1、建立今后联系所必须的信息;

2、可以使人们在初识时就能充分利用时间交流思想感情,无需忙于记忆;

3、可人们在初识时言行更得体,不会因要了解对方情况又顾忌触犯别人的私人领地而左右为难,也不会要介绍自己的身份和职位而引起别人不快;

4、使用名片可以不必与他人见面能与其相识。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名片可以代替正式的拜访。

5、不同的国家交换名片时,有着不同的礼仪:在日本,无论接受名片还是递上名片,都必须双手,都应当微微弯腰。在阿拉伯地区,绝对不能用左手接受名片,更不能用左手递名片给阿拉伯人。

二、 名片的交换

名片的交换是名片礼仪中的核心内容。在社交场合如何交换名片,往往是个人修养的一种反映,也是对交往对象尊重与否的直接体现。因此交换名片务必要遵守一定之规。

(一)携带名片

我们在参加正式的交际活动之前,都应随身携带自己的名片,以备交往之用。名片的携带应注意以下三点。

1、 足量适用

在社交场合活动中携带的名片一定要数量充足,确保够用。所带名片要分门别类,根据不同交往对象使用不同名片。

2、 完好无损

名片要保持干净整洁,切不可出现折皱、破烂、肮脏、污损、涂改的情况。

3、 放置到位

名片应统一置于名片夹、公文包或上衣口袋之内,在办公室时还可放于名片架或办公桌内。切不可随便放在钱包、裤袋之内。放置名片的位置要固定,以免需要名片时东找西寻,显得毫无准备。

(二)递交名片

在与人交往时,递交名片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 观察意愿

握手礼仪 篇5

在很多场合,你不难发现男士总是颇有顾忌的去握女士的手,而女士呢也是躲躲闪闪,即使是握手,也只是象征性的碰一下对方的手.握握手,真的这么难吗?怎样握手才是恰当的呢?

礼仪是一种文化的折射,不同的场合应该遵循不同的礼仪.

熟识的朋友间,握手不是必须的,只要双方觉得舒适自然就行.

握手遵循的是“尊者优先”的原则.在上司面前,应该由上司先伸手;在客户面前,应由客户先伸手;在长者面前,应由长者先伸手.

在社交场合,尤其是与外国朋友在一起,男女之间应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由女士先伸出手示意与男士握手.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及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在职场应表现的大方而独立,所以在商务场合握手的礼仪不受女士优先原则的限制.

历史性的握手 篇6

第一次历史性的握手:20世纪70年代,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很重要的一个年份。因为这一时期,中美、中日关系发生了改变。美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采取的是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的政策。特别是朝鲜战争中,美国的第五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涉中国的内政。当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但是,美国不撤兵,仍然继续敌视中国,还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到了60年代,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企图从南面威胁中国,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和中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这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美两国方面来考虑。从美国方面看: (1)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2) 美国长期敌视中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3) 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之中。所以,美国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方面看: (1) 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大量增兵,构成了对中国的直接威胁,1969年还发生了珍宝岛冲突。 (2) 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3) 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尼克松在一次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这样,两国的关系就逐渐地靠近了。中美之间关系的改善有四个关键性的事件:第一,1971年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第二,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第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第四,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当专机缓缓降落在北京机场以后,尼克松走下舷梯,在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的时候,就远远地向前来迎接的周总理伸出手,两人握手长达一分钟,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也很感动地说:“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日本认为这是“越顶外交”,因为日本在二战后一直追随美国,也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但这次美国和中国缓和关系,却避开了日本。所以,刚上任两个月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年9月也访问了中国,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中美、中日的建交,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

深入课改话“握手” 篇7

一、问题“握手”,接轨数学与现实

【教学误区之一】教材被许多教师视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课程资源,长期把教学定位在教材层面,侧重于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形成。如此“照本宣科”,不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容易忽视主体的能动作用。

【课改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对象六年级学生)

有这样两道选择题。

(1)甲数的1/2与乙数的1/3相等。比较:甲数( )乙数。(A.>B.<C.=D.无法确定)

(2)梨质量的1/2与苹果质量的1/3相等。比较:梨质量( )苹果质量。(A.>B.

【思考】以上二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语言表述上分析,题1是抽象的数学问题,而题2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问题;从数值上分析,题1中的甲数与乙数可以是任意数(包括自然数0),而题2中的梨与苹果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实物,其质量必须是非零正数;从调查结果分析,题1的正确答案是D,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呈常态趋势,题2的正确答案是B,但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呈非常态分布,这说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的数学问题认知上存在困惑。“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用数学”已耳熟能详,加强数学问题教学与现实问题解决的接轨,对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其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培养学生从现实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问题出发,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问题中认识、发现数学,并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的数感。二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材中的许多数学知识,如,“繁分数”、“质数和合数”在生活中很少用到,但是并非一时未应用于生活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之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之“学有价值的数学”;勤于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之“获得必需的数学”;乐于诱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研究生活数学问题,使之“在数学上得到发展”。

二、活动“握手”,链接课内与课外

【教学误区之二】不少教师苦苦追求狭隘的课堂空间,而忽视了学生广泛的课外实践,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践意识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习情绪低落。

【课改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对象六年级学生)

【思考】调查表明,学生的课外活动偏少。在大力倡导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今天,更应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一是要加强个体课内外活动。叶澜教授认为,当数学和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一味地强调课堂教学活动,而忽视课外实践,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学生引向课外的生活,促进个体的课本知识同生活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在课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买卖活动,在课外,我们可以征得家长的同意,开展“周末我当家”活动,让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和孩子一起实践;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调试可口的糖水品一品等。联系实际生活,选取数学素材,搭建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课内外活动舞台,让学生积极投入学数学、用数学的课内外活动中。二是要加强群体课内外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之一。组织群体性的数学课内外活动,是实现学生之间互动交往、增进情感、共同提高的有效手段。如,学习“比例的应用”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比例知识测量一棵大树或建筑物的高度。这种群体性活动,能有效弥补个体活动之不足,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数学调查、数学实验等活动。

三、学科“握手”,整合个体与整体

【教学误区之三】学科本位凌驾于课程结构之上,片面地“就数学教数学”,造成学生“数学思考”与“思考数学”失衡。

【课改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对象六年级学生)

【思考】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科教学的孤立性仍旧存在。学科整合、渗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这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一是要渗透育人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育人树德”。过去,不少教师把这一目标曲解为是《思想品德》、《语文》学科的教育任务。其实,数学学科也共同担负着这一任务。“育人树德”的素材,从显性方面说,有教材介绍的数学史实,如著名数学家、经典案例、数学名著等,教学内容,如时、分、秒、纳税、利息等……教师应随数学活动的进展,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从隐性方面说,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隐藏在“数学练习”中,如:“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我国鸟类种数占全世界鸟类种数的百分之几?”这一题是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二是要渗透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数学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协调与渗透,使教学发挥联动效应。如,学习“循环小数”时,我们可以联系《科学》学科,提出:“在自然界或生活中,有这样‘循环’的自然现象吗?”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其他学科的意识。三是要渗透“信息”意识。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活动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点。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学生提供数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查阅数学资料,获取数学信息等,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学段“握手”,衔接基础与延续

【教学误区之四】学段教学严重脱节,一些高段任课教师责怪低段学生基础扎不牢,低段任课教师指责高段任课教师教不好。这种现象在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课改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对象七年级学生)

【思考】上表显示,基础学段与后续学段教学差别较大。学段数学衔接问题,是任何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加强数学衔接教学研究,使学生平稳地从低学段向高学段过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九年一贯制”的推行、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教材也随之考虑数学教学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其目的是使每一个生命能够更自由、更健康、更具个性化地发展。那么,如何加强数学各学段教学的衔接呢?一是加强衔接学段数学教材研究。低段数学是高段数学的基础,高段数学是低段数学的延续。加强衔接学段数学教材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着手,分析、比较数、式、形、体、思想、方法等,剖析教材的连接点、异同点,研究衔接教学方法,使过渡学段数学教学尽可能自然衔接,为学生步入高年级学习数学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二是提倡衔接接受段任课教师“互动教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研是加强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相互深入课堂听、评、议课,研究衔接阶段的教法与学法,共同探索适应衔接阶段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减少衔接教学上的过程痕迹。三是实现衔接阶段学生之间“互动学习”。这是减轻衔接阶段学生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特别要为衔接阶段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四是强化家长对不同学段教育的认识。常听家长说:“我的孩子升中学后,各科成绩总不如小学成绩……”教师应帮助家长提高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及心理品质的认识,共同教育学生,使他们顺利完成学段过渡。

作者单位

福建省柘荣县宅中中心校

上一篇:《盲人提灯笼》阅读答案下一篇:向省委巡视组专题汇报反腐倡廉工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