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2024-07-25

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共6篇)

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1

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2月26日向各界披露了其2010的报告,报告由立信大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进行了审计,并出据了毫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报告》共有150页,包括公司基本情况简介,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股本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情况,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情况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报告,备查文件目录共十一节。

(1)公司的基本情况简介。通过阅读年报,可以得到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名称及缩写,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吴光权,公司董事会秘书及其授权代表的姓名及联系方式,公司注册地址、办公地址及联系方式,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名称,登载公司报告的中国证监会指定国际互联网网址,公司报告备置地点,以及公司股票上市交易所、股票简称和股票代码等。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本次报告中提到的天虹商场最近一次变更登记是在2010年9月15日。

(2)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从中可以看到2010年天虹商场的利润指标中营业收入为10174361408.07元,同比2009年增长了26.28%;而利润总额达到了641081495.55元,同比2009年增长了36.22%;在主要财务指标中基本每股收益从2009年的1.02元增长到1.28元,增长了25.49%。其中在报告期内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3310022509.16元。

(3)股东变动及股东情况。具体包括股本变动情况和股东情况介绍。2010年5月5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10)597 号文核准,公司采用网下向询价对象配售与网上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定价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5,010万股,发行价格为4 0.00元/股,其中网上定价发行4,0 08 万股股份,网下向配售对象配售1,002万股股份。本次发行后,公司股份总数为4 0,010万股。其10名的持股股东主要为中国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39.52%),五龙贸易有限公司(38.75%),深圳市奥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7.90%)。

(4)股东大会简介。具体说明报告期内召开的股东大会和临时股东大会的有关情况。2010年7月31日公司召开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同意选举吴光权先生、等为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选举麻云燕女士、苗健先生、郭晋龙先生为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独立董事。选举仇慎谦先生、梁瑞池先生为公司第二届监事会监事。报告期内

各期末,公司正式合同员工的人数从2009年的10560人到2010年的12326人,分别有现场营业人员83.65%,研发和质量控制人员3.56%,营销人员6.40%,财务人员

3.65%,行政管理人员2.74%。按教育程度分,硕士以上0.58%,大学本科13.18%,大专14.47%。

(5)董事会报告。2010年年初明确了“区域、网络、创新”的经营主题,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1.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8%;实现利润总额6.4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2 2%、36.25 %;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额12.62亿元,持续保持稳健发展态势。

同时,回顾2010年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对策,优质门店资源的稀缺以及租金成本上涨对公司连锁发展的影响

中高端人才相对短缺,实施“内部培养为主、招聘为辅”的人才培养机制 20 11年公司前景和展望:

公司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自始至终地为顾客倾注一点一滴的关怀”的公司

使命和“将天虹塑造成为全国一流的连锁零售企业”的公司愿景,确保公司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速度,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1、品牌战略

公司实施双品牌战略。两个品牌分别为“天虹”与“君尚:

业务模式公司将逐步形成“以有形连锁零售业务为核心,以电子商务业务和品牌代理业务为两翼”的业务模式。

遵循“快速发展华南、东南、华中,稳步发展华东、华北,伺机进入西南、西北”的发展布局,将争取年均新开设10 家左

右门店。

分红情况前三年

(6)监事会报告,具体包括报告期内监事会的工作情况,包括召开会议的次数,各次会议的议题等。监事会应对公司依法运作情况等发表独立意见。

(7)重大事项。具体包括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报告期内公司、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受监管部门处罚的情况,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及人事变动情况,公司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的简要情况及进程,公司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等

一系列与公司经营相关的重要事项。

(8)财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2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随着新常态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布局的逐渐展开,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也成为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热点。“十三五”规划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立足新常态、形成新思维,抓住新机遇,应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议题为导向。作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型企业包括有色金属、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等产业类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问题,往往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取而忽略了社会效益问题。此外,资源性企业的产权性质多以国有企业为主,理应在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发挥示范效应。目前,考察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的主要渠道来自定期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资源性企业通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发挥资本市场的信号传递功效,有利于企业自身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选择上市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搜集2010-2014年间472份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围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披露数量、披露内容及披露信度等内容展开分析,提供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经验证据,提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善建议,以期促进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的共赢发展。

一、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

社会责任报告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主要披露渠道,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的重要桥梁,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的规范程度主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名称和篇幅形式展现。在资源型企业2010-2014年度472份社会责任报告中,主要以“社会责任报告”为报告名称,也有部分企业采用“可持续发展报告”作为名称,如表1所示:

社会责任报告篇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充分程度,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篇幅见表2:

与年度财务报告相比,资源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篇幅显著不足,可能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与充分性。其中篇幅最长的中国神华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多达118页,最少的河南同力水泥有限企业发布的201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仅有4页,平均篇幅为23页,超过三分之二的社会责任报告篇幅在20页以下,可能导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完整度低和充分性差,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篇幅相差巨大,说明没有相应的规范引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

二、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数量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广泛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广泛性主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反映,如图1所示。

社会责任报告发布趋势特征显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逐渐引起资源性企业的重视,社会责任履行开始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活动;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比例特征反映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尚未形成资源性企业的普遍共识,部分企业仍然未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原因在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范畴,缺乏强制性披露规范。

(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连续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连续性主要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累计发布次数反映,见图2:

由图2可知,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连续性相对较好,有助于增强社会责任信息的可比性。超过三分之二的资源型企业累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次数超过4次,说明大部分资源型企业已经将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日常经营活动内容之一。与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的增加趋势相吻合,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已经在资源型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三、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

(一)社会责任报告框架结构

社会责任报告结构主要涉及前言及后记,反映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形式的相对规范程度,见表3:

由表3可知,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规范性较差,可能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的质量。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前言与后记完成度均不够理想:其中报告前言结构不完整,大部分报告中仅仅集中介绍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没有发布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模型和关键绩效表,不能直观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导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质量偏低。前言应该有的报告目录普遍缺失,说明报告前言规范性较差;报告后记内容存在大幅度短缺,其中参考索引、意见反馈和外部评价的信息披露占比不足五分之一,对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内容质量产生了影响。总体来看,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没有形成行业规范,缺乏强制性的政策督促企业发布规范的社会责任报告。

(二)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

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主要围绕责任战略、责任治理、责任融合、责任沟通四个维度展开,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资源型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不重视,可能影响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大部分社会责任报告对企业在战略制定和日常经营中是否有融入社会责任理念的行为和利益相关方进行信息双向传递、接收、分析和反馈的过程没有披露,也没有对社会期望进行回应,可能会影响利益相关方诉求,因此企业应该加大对社会责任的战略、治理、融合和沟通信息披露程度,在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方面应该有较大变革,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

(三)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

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普遍披露了常见的利益相关者,并说明了社会责任绩效履行情况,这也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键内容。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情况一般是围绕经济绩效、安全绩效、环境绩效与社会绩效展开,见表5:

由表5可知,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完整度相对较高,但披露形式相对单一,可能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从总体上来看,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涉及面较广,但是大部分企业侧重于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披露,而忽略了科技创新、推动就业、纳税贡献和响应政策四个维度的信息披露,说明环境问题和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企业在安全绩效、政府绩效和员工绩效方面的披露程度相对有限。在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内容披露中,企业往往只披露正面信息,如公益捐助、社区建设、员工福利、节能减排量和社会认可,而对员工流失率、废物排放量和事故发生率等负面信息披露内容少之又少。在经济绩效内容披露中对企业已经意识到承担的、并且可以是量化的信息没有用定量的信息予以表现出来,关键指标没有形成统一的报表进行披露,对外部信息使用者造成不便,可能会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比性。

四、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度

(一)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

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包括报告编制标准、编制原则和质量控制原则等,这也是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来自于深沪两市,因此编写依据有上海证券交易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的有关准则;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等国际组织都相继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国务院国资委、社科院和工业协会等部门也陆续出台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引,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多样化,可能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比性。资源型企业除参考深沪两市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外,还参考了国际组织和相关协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说明企业已经开始和国际接轨,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但是有接近五分之一的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没有说明任何编制依据,说明社会责任报告的规范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由于没有相关政策引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导致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多样化,影响社会责任信息可比性。

(二)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情况

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可信度主要依靠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相关的鉴证要求与审验规范,因此资源型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缺乏第三方审验或鉴证情况,具体如表7所示:

整体来看,资源型企业鉴证情况不甚理想,可能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信度。大部分资源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缺少独立的第三方审验机构鉴证和外部评价来印证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反映资源型企业主动接受第三方机构鉴证意愿较差。外部评价多以披露企业正面信息为主,如政府嘉奖、社会肯定和经营业绩等,对企业可能出现的上报事故率、千人事故重伤率和高层管理人员腐败事件避而不谈,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五、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完善建议

(一)研究结论

资源型企业2010-2014年度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结果显示:第一,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数量特征显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逐渐引起资源性企业的重视,但尚未形成资源性企业的普遍共识,部分企业仍然未定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原因在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要属于自愿性信息披露范畴,缺乏强制性披露规范。第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分析显示社会责任绩效信息披露完整度相对较高,但是披露内容相对单一,社会责任报告规范性普遍较差,大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披露不重视,影响利益相关方诉求,原因在于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没有形成行业规范,缺乏强制性的政策督促企业发布规范的社会责任报告。第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度显示资源型企业鉴证情况不甚理想,导致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内容可信度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依据多样化,影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原因在于缺乏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外部评价以正面社会责任信息为主导,极少出现负面评价。

(二)相关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积极倡导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企业自身认识到社会在责任的重要性和积极性才能驱动企业不断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视为一种自愿性行为,不断提企业社会责任素质和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对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和树立企业正面形象有积极的意义。第二,强化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引。实施社会和政府的双向规制,发布相关政策明确社会责任报告标准,发挥社会舆论、媒体监督和外界评价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鼓励和监督的规制作用,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履行机制,从而有效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双向指引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第三,引入社会责任信息鉴证评价。科学有效的外部评价和第三方评审机制是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信度的内在动力,通过引入权威的第三方鉴证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利益相关方直观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参考文献

[1]陶小马、郑莉娜:《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上海管理科学》2013年第4期。

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更好地调动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高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高管人员在关注公司当期效益的同时,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进而促进公司效益的更快增长,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

第二章 总经理年薪构成第三条 总经理年薪构成总经理年薪由基本年薪、住房补贴、绩效年薪、EVA年薪等构成。

在正常完成公司经营计划的情况下,总经理年薪四种构成之间的关系是:(基本年薪+住房补贴):绩效年薪:EVA 年薪=4:3:3。

第四条 基本年薪

每年年初,由公司董事会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根据公司上总资产、营业收入及毛利三项财务指标,对公司进行评价,并结合企业类别、评价标准、总经理工作年限、市场同类企业高管薪酬水平等,提出总经理基本年薪水平意见,报公司董事会批准后执行。总经理基本年薪一般在每年 4月份调整。

第五条 住房补贴

总经理依法享受住房补贴,其金额为基本年薪的 13%。

第六条 绩效年薪

总经理的绩效年薪由其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具体核算方法如下:

总经理绩效年薪=(基本年薪+住房补贴)×M1×绩效考核系数(M1 为调节系数,由公司董事会根据正常完成公司经营计划情况下的年薪构成比例适时调整)。

绩效年薪的核定程序如下:

(一)每年年初,由公司董事会基于公司经营目标及 BSC,确定总经理的绩效目标;

(二)结束,由总经理对其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自评;

(三)由公司董事会对总经理的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审批,确定具体绩效年薪水平。

第七条EVA年薪

总经理 EVA年薪以公司经济增加值 EVA为核定指标,当 EVA≤0 时,无 EVA年薪;当EVA>0 时,EVA年薪=EVA×M2(M2为调节系数,由公司董事会根据正常完成公司经营计划情况下的年薪构成比例、年初 EVA 预计值设定,适时调整)。

第八条 奖金池的设立及应用

考虑公司业绩波动及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对总经理年薪的影响,当总经理的年薪总额超过最高年薪封顶额时,超额部分将转入由公司为其设立的奖金池;当总经理的年薪低于基准年薪总额时,则从其奖金池中提取留存的奖金,以基准年薪总额为上限补发年薪。奖金池内留存的奖金在总经理任期内滚存,任期届满后则清零重新执行。

最高年薪封顶额的确定方法:

总经理最高年薪封顶额根据总经理固定年薪(基本年薪与住房补贴之和)与浮动年薪的合理比例测算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EVA年薪/(基本年薪+住房补贴+绩效年薪+EVA年薪)≤M3,M3 为调节系数,由公司董事会适时调整。

第三章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年薪构成第九条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年薪构成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年薪由基本年薪、住房补贴、绩效年薪和奖励年薪等构成。

在正常完成公司经营计划的情况下,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年薪四种构成之间的关系是:(基本年薪+住房补贴):绩效年薪:奖励年薪=4:2:4。

第十条 基本年薪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基本年薪原则上为总经理基本年薪的 60%-80%,一般在每年4月份调整,由公司董事会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根据副总经理级高管员上一薪酬情况、结合公司经营状况及员工上一整体常规调薪比例状况,提出各副总经理的年薪水平意见,报公司董事会批准后执行。从调整当月起,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的基本年薪按新标准执行。

第十一条 住房补贴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依法享受住房补贴,其金额为基本年薪的 13%。

第十二条 绩效年薪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绩效年薪以基本年薪和住房补贴为基础,根据月度绩效考核结果按月发放: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绩效年薪=(基本年薪+住房补贴)×M1′(M1′为调节系数,由公司董事会根据正常完成公司经营计划情况下的副总经理年薪构成比例适时调整)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绩效月薪= 绩效年薪÷12×月度绩效考核等级

第十三条 奖励年薪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奖励年薪包括 EVA 奖励年薪和 KPI 奖励年薪两部分,具体由公司董事会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根据总经理 EVA 年薪的一定比例(M2′)、结合副总经理考核结果确定,报公司董事会批准后执行。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奖励年薪 = EVA奖励年薪+KPI奖励年薪,其中,EVA奖励年薪= 总经理 EVA年薪 × M2′× 考核系数(M2′为调节系数,由公司董事会根据正常完成公司经营计划情况下的年薪构成比例、年初EVA预计值设定,适时调整)

KPI奖励年薪 =(基本年薪+住房补贴)× M1′/ 2 * 考核系数(M1′为调节系数,由公司董事会根据正常完成公司经营计划情况下的副总经理年薪构成比例适时调整)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奖励年薪的核定程序如下:

(一)每年年初,由公司战略管理部基于公司经营目标及 BSC,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中筛选 KPI 考核指标或行动方案作为各副总经理的考核目标,由总经理与各副总经理沟通确认并设置具体权重;

(二)若战略管理部根据各季度战略回顾会议对企业 BSC 进行调整,涉及各副总经理的考核指标值的修订,需由公司总经理重新确认和下达。

(三)次年年初,由各副总经理对其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自评,再由战略管理部核定 KPI 指标与行动方案完成结果,由人力资源部提供360度考核分数结果;之后,由总经理审核确认各副总经理的考核总分数,原则上考核总分数排名居前 20%的副总经理对应考核系数为 1.1,其余为1.0。考核总分数计算方法如下: 考核总分数 = KPI指标/行动方案考核分数×80% + 360 度考核分数×20%

(四)由公司董事会对各副总经理的考核结果进行审批,确定具体奖励年薪水平。

第四章 年薪的支付和管理

第十四条 总经理年薪的支付

1、基本年薪和住房补贴:总经理的基本年薪和住房补贴按月发放,列入企业当期成本。

2、绩效年薪和 EVA年薪:会计结束后,由公司董事会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根据总经理绩效考核结果、公司 EVA 完成情况,提出总经理年薪兑现方案,报公司董事会批准执行,列入次年的经营成本,总经理绩效年薪和EVA 年薪总额的 80%由公司直接支付给总经理,并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绩效年薪和 EVA 年薪总额的 20%(税前)作为风险金,由公司转入指定帐户统一管理。

第十五条 总经理风险金的管理

公司为总经理建立风险金管理帐户,并按当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息。风险金的提取标准为总经理当绩效年薪和 EVA年薪总额的 20%(税前)。总经理任期内各年存入的风险金,原则上在第四年(含存入当年)返还第一年所提的风险金本息,其他风险金返还依此类推。

总经理正常离任,经审计在任职期间无重大经营责任的,存储的风险金本息一次性退还;如有重大经营责任,公司将视责任大小扣发其全部或部分存储的风险金。

第十六条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年薪的支付

1、基本年薪和住房补贴: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基本年薪和住房补贴按月发放。

2、绩效年薪: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绩效年薪分 12个月根据绩效年薪、各月绩效考核结果发放。

3、奖励年薪:会计结束后,由公司董事会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根据总经理EVA年薪的一定比例(M2′)、考核结果确定,报公司董事会批准后执行。奖励年薪于次年初一次性发放,列入次年的经营成本,副总经理奖励年薪(税前)的80%由公司直接支付给副总经理,并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奖励年薪(税前)的 20%作为风险金,由公司转入指定帐户统一管理,并按当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十七条 副总经理风险金管理账户

公司为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建立风险金管理账户,风险金的提取标准为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当奖励年薪总额的 20%(税前)。企业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任期内各年存入的风险金,原则上在第四年(含存入当年)返还第一年所提的风险金,其他风险金返还依此类推。

副总经理级高管人员正常离任,经审计在任职期间无重大经营责任的,存储的风险金本息一次性退还;如有重大经营责任,公司将视责任大小扣发其全部或部分存储的风险金。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高管人员依法享受各种基本社会保险,并按公司制度享受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及劳动保护等福利。

第十九条 外派高管人员按月度基本工资与绩效月薪之和的 50%享受外派补贴。

第二十条 高管人员任职不满一年,按实际任职期限核发年薪。

第二十一条 高管人员年薪为税前收入,个人所得税由高管人员本人承担。

第二十二条 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需设立特殊激励方式以吸引人才的,不在本办法管理范围之内,公司将制定相关管理办法。

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4

§1 报告目录

一、利润分析

1.水平分析 2.结构分析

二、现金流量表分析

(一)现金流量表增减变动分析

(二)现金流量分析

三、有关财务指标分析

(一)获利能力分析

(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四、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销售萎缩,成本的增长率大于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率

(二)借款增加,获利能力降低,偿债风险加大

2010年年度财务分析

一、利润分析:

1、利润额增减变动水平分析 ⑴净利润分析:

2010年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3061.07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5934.2万元,减幅66.3%。净利润下降原因:一是由于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4683.4万元,二是由于所得税税率增长,缴纳所得税同比增加1258.0万元,其中利润总额减少是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⑵利润总额分析:利润总额4327.83万元,同比上年同期减少4683.4万元,下降52.0%。影响利润总额的是营业利润同比减少2873.5万元,营业外收入增加381.9万元。

⑶营业利润分析:营业利润3192.2万元,较上年6065.6万元大幅减少,减幅47.3%。

2、利润增减变动结构分析及评价

从2010年年度各项财务成果的构成来看,产品销售利润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38%;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0.9%;本期营业利润占收入结构比重1.65%,同比上年的2.97%下降了1.32%。

从利润构成情况上看,盈利能力比上年同期都有下降,各项财务成果结构下降原因:

①产品销售利润结构下降,主要是产品销售成本和三项期间费用结构增长所致。目前降低产品销售成本,控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增长是提高产品销售利润的根本所在。

②营业利润结构下降的原因除受产品销售利润影响以外,其他业务利润同比占结构比重下降也是不利因素之一。

二、现金流量表分析

(一)现金流量表增减变动分析:

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8180万元,同比增加376.5万元,增长2.1%;

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543.8万元,同比上年-1300.3万元,净支出增加1234.5万元;

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6058.4万元,同比上年7635.2万元现金净收入增加 38423.2;

4、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38955.5万元,同比上年12435.6万元 净支出减少26519.9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上升213.3%。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18180万元,说明尚不足支付经营活动的存货支出,而投资活动未有回报,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是正数说明目前正处在偿付贷款时期。整个现金流量虽然是正数,但量相对不大,公司的现金流量不是很乐观。

(二)现金流量数据分析

1、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表明经营的现金收入不能抵补有关支出。

2、现金购销比率92%,接近于商品销售成本率90%。这一比率表明生产销售运转正常,无积压库存。

3、销售收入回笼率91%,表明销售产品的资金赊销比例太高,此比率一般不能低于95%,低于90%则预示应收账款赊销现金收回风 险偏大。

三、有关财务指标分析

有关财务指标如下表:

报告日期

2010.12.31 盈利能力 总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率(%)销售净利率(%)股本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销售毛利率(%)三项费用比重()非主营比重()主营利润比重()股息发放率(%)投资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元)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元)成长能力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营运能力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存货周转天数(天)存货周转率(次)

0.7406 13.4202 0.8328 2.3198 1.6522 85.9194 1.5559 130.8301 35.2705 10.3462 14.0806 9.9791-27.046 599.1238----

259291014.29 0.45 0.44 1843213.98

-5.254-66.376 1.6841 28.433

11.8295 30.4324 194.8685 1.8474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总资产周转率(次)总资产周转天数(天)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天)股东权益周转率(次)偿债及资本结构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利息支付倍数()

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股东权益比率(%)长期负债比率(%)

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资本化比率(%)固定资产净值率(%)资本固定化比率(%)产权比率(%)清算价值比率(%)固定资产比重(%)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元)

2.3203 0.5352 672.6457 0.9087 396.1704 1.6362

1.0938 0.6312 36.5203 175.601 2.4946 29.3339 13.1225 135.1194 240.9022 90.9911 30.9081 69.326 131.6959 236.0085 144.2888 21.7096 70.6661 4059109475.57

报告日期 2009.12.31 盈利能力

总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

2.8288 13.4956

总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主营业务成本率(%)销售净利率(%)股本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资产报酬率(%)销售毛利率(%)三项费用比重()非主营比重()主营利润比重()股息发放率(%)投资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元)净资产收益率(%)加权净资产收益率(%)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元)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存货周转天数(天)存货周转率(次)固定资产周转率(次)

2.911 4.5296 2.9745 86.2756 4.3842 135.1986 37.062 13.7317 13.7244 11.052 40.6162 305.4034 0.2894--

275207342.43 5.94 6.14 35005190.12

93.8968--11.9779 5.9889

20.6428 17.4395 179.2561 2.0083 2.5947

总资产周转率(次)总资产周转天数(天)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天)股东权益周转率(次)偿债及资本结构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利息支付倍数()

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率(%)股东权益比率(%)长期负债比率(%)

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比率(%)长期资产与长期资金比率(%)资本化比率(%)固定资产净值率(%)资本固定化比率(%)产权比率(%)清算价值比率(%)固定资产比重(%)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元)

0.664 542.1687 1.2209 294.8644 1.8399

1.2254 0.7079 30.7656 237.5139 1.5188 37.0505 15.5656 149.3236 169.902 84.146 29.5834 69.4727 119.4973 164.7548 163.5674 24.8122 62.9495 3160488283.98

(一)获利能力分析

总资产报酬率10.35%,与上年同期13.73比下降3.38%;销售毛利润率14.08%;降0.36%;销售净利润率1.56%;降2.82%;成本费用利润率2.32%,降2.2%;说明销售收入成倍增长,但获利能力呈下降趋势。

(二)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109.4%,与上年同期比下降13.1%;速动比率63.1%,增长7.7%;表明本期因贷款额的增加,用于流动的资金同比增长很快,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很强;现金比率42.1%,超出安全比率的20%。表明偿还短期债务的安全性较好,但同时说明资金结构不太合理,流动资金未能充分用于生产经营。

(三)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与上年同期比总资产负债率70.7%,增长7.8%,尚在安全范围内;产权比率236.0%,一般应在50%为好,该比率过高,说明财务结构不尽合理,未能有效地利用贷款资金;利息支付倍数175.6%,下降61.9%;表明因利润减少利息支出增加,长期偿债能力较上年同期在下降。

四、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产品销售成本的增长率与上年同比大于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具体表现在:成本增长率大于收入增长率;毛利及毛利率下降;企业2010年度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上年下降5.3%,而其成本下降5.6%;国内产品销售额呈下降态势收入增长小于成本增长。

(二)负债增加,获利能力降低,偿债风险加大。

1、对外负债总额一年内增加87890.1万元,增加44.2%,其中以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形式占用的外部资金有明显上升。其应收账款严重高于应付账款1.9倍,全部应收款也高于全部应付款的1.4倍,表明 其对外融资(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获得的资金完全被外部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占用。

2、赊销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大,造成营运资金紧张,严重影响了现金净流量。2010年末应收账款余额23052.9万元,销售收回的现金流量少,不足以支付经营现金支出,加重了财务利息支出的负担。

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5

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利益出发, 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建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行动, 取得了显著成效。

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一) 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效

节约能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 “十一五”以来, 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了节能工作力度, 并以此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通过完善法规标准、加大问责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以及开展全民行动等措施, 推动节能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1. 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中国将“十一五”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并且建立了目标责任制, 对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政府官员进行问责。2009和2010年, 中国政府继续对全国31个省级政府和千家重点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评价考核, 并向社会公告考核结果。

为了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 2010年中国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和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 明确了103项节能减排任务的承担部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主持召开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力气、做更大的努力,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2010年8月, 国务院组织13个部门, 组成6个督察组, 对全国18个重点地区进行节能减排专项督查, 促进各地加大工作力度, 努力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企业的能效管理。

2.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针对工业耗能占能源消耗总量比重偏高的状况,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等措施, 进一步加大结构节能工作力度。把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2010年10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提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立足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 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政策导向。2009年以来, 中国还启动了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 发起设立了18只创业投资基金, 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成长。选择部分城市建立低碳新能源产业园区, 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产品。

3. 完善制度标准和价格政策

中国通过深化能源价格改革, 进一步完善节能降耗经济政策。2009年以来, 实施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 多次调整成品油价格, 不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2009年11月, 提高全国销售电价, 进一步优化了电价结构, 更好地体现了公平负担成本的原则。2010年6月, 上调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 取消价格双轨制, 扩大浮动幅度, 引导天然气资源合理配置。自2010年6月起, 全国电解铝、铁合金等8个行业的限制类企业电价加价标准由每千瓦时0.05元提高到0.10元, 淘汰类企业执行的电价加价标准由每千瓦时0.20元提高到0.30元。在此基础上, 各地还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应加价标准。同时, 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单位产品能耗 (电耗) 标准的, 实施惩罚性电价, 对超标一倍以上的, 比照淘汰类电价加价标准执行。

4. 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 全国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9.7亿元、节能财政奖励资金89亿元, 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2389个, 形成年节能能力5620多万吨标准煤。初步统计, “十一五”前四年,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287.6亿元, 用于支持地方和企业重点节能工程项目, 形成节能能力1.4亿吨标准煤。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根据《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制定并下发了《“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 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为: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工程、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电机系统节能工程、能量系统优化 (系统节能) 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此外, 还制定了一些政策, 加快推动节能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 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 鼓励低碳消费方式。

(二) 发展绿色低碳能源

中国积极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核电等低碳能源。中国非化石能源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 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支持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法规和经济政策

2010年4月, 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 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 完善了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制度和优先调度办法, 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时《能源法》立法加快,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已经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并于2010年10月施行, 对优化能源结构将产生积极影响。中国还在抓紧制定“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新能源发展规划, 将提出并落实未来五年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任务。

2. 核电

2010年新开工建设3台机组, 在建规模达到24台机组, 装机2665万千瓦, 在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目前正在研究调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快沿海核电发展, 并积极推进内陆核电项目。中国大力推广第三代核电技术, 并使其成为短期内的主流技术路线。此外, 目前还在开展以快堆、超高温气冷堆、超临界水堆技术为代表的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工作, 为核电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 水电

2010年, 水电总装机突破2亿千瓦, 目前, 中国已建成大中小型水电站4.5万余座, 不仅是世界水电装机第一大国, 也是世界上在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并逐步成为水电开发创新的中心。中国未来的水电发展要统筹生态环境和移民安置, 促进水电开发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 太阳能

财政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暂行管理办法》, 支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 2010年拨付资金8.36亿元, 共支持了99个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总装机容量为90.2兆瓦。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和《加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实施方案》, 确定了两批47个示范城市和98个示范县, 对纳入示范的城市和县, 中央财政予以专项补助。

5. 风能

中国大力支持发展风力发电。目前已初步建立起覆盖风资源评测、风电设备产业化、上网电价、税收优惠等政策体系。2009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从2010年起, 取消了风电设备国产化要超过70%的要求, 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资金投资风电建设。

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 中国风电项目发展迅速。2005~2009年, 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五年实现100%以上增长。截至2009年底, 风电装机容量为2580万千瓦, 仅2009年新增装机就超过了1300万千瓦, 2010年全球每三台新装风电机组就有一台在中国, 目前, 总装机已突破3000万千瓦, 提前10年完成此前规划的2020年风电发展目标。

6. 生物质能源

规范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有关部门于2010年7月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 要求对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实行标杆上网电价政策。

2010年安排中央投资52亿元, 用于支持建设户用沼气183万户、乡村服务网点14052个、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6844处、大中型沼气工程690处。到2010年底, 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 小型沼气6.5万处, 大中型沼气4700处。据测算, 4000万户户用沼气年均可替代薪柴和秸秆4800万吨, 相当于1.32亿亩林地;年产沼气154亿立方米, 可替代1100万吨标准煤,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00多万吨。

(三) 增加森林碳汇

中国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碳汇能力。2009年6月, 中国政府召开全国林业工作会议, 这是60年来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召开的林业工作会议, 明确指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 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2009年11月, 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确定了林业发展规划的3阶段目标和22项主要行动。

1. 继续实施国家重点造林工程

中国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速生林基地建设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2009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 2009及2010年, 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转向完善后续工程规划、巩固建设成果阶段。从2010年起,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开始在20个省区开展造林补贴试点工作。此外, 颁布施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力度。

2. 积极实施碳汇造林项目

碳汇造林是中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2010年, 国家林业局进一步加强碳汇造林管理工作, 对现有碳汇造林项目实施备案管理制度;对新开展的项目实施注册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碳汇造林项目管理工作, 促进碳汇林业健康有序发展。国家林业局开展碳汇造林试点, 引导企业自愿捐资造林增汇。制定了《碳汇造林技术规定 (试行) 》与《碳汇造林检查验收办法 (试行) 》。2010年8月, 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目前已获得社会各界捐资近3亿元, 并相继设立了大连、北京、山西、浙江等专项。企业捐资在全国十多个省 (区、市) 完成造林100多万亩。

3. 加强林业经营及可持续管理

2010年7月, 国务院颁布了《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提出今后十年要保证全国森林保有量的稳步增长, 实行林地分级管理, 建立林地保护管理新机制。

出台森林经营和可持续管理政策。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松材线虫病防治 (预防) 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修订了《国家级公益林管理暂行办法》, 并印发了《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根据《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 (试行) 》的要求, 各试点单位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从2010年起提高了中央财政对属集体林的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启动森林经营工程, 加强全国林木种苗工作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 有序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目前, 国家林业局正抓紧组织编制《全国森林经营规划纲要》。

(四) 开展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

为积极探索现阶段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又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强度、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2010年7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 在全国开展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 这是落实中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举措。

统筹考虑各地方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布局的代表性, 首批试点包括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中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 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 将适应行动纳入到国家政策框架中来, 并着力强化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 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海岸带治理、防灾减灾、人类健康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 适应气候变化的原则

中国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成功实现适应进程的关键途径, 应综合考虑减缓和适应之间的协同作用, 通过持续调整和系统化运作, 使适应政策、相关制度、具体措施和管理系统更具弹性, 降低脆弱性, 减少气候变化对环境、人类健康、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增强适应能力。

适应气候变化, 应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加以推进, 从长远战略的高度, 使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结合起来:坚持重在预防的原则, 加强对气候变化影响规律的研究, 作出科学预测, 建立危机管理体制、防灾体系, 做到防患于未然;坚持适度适应的原则, 适应是否适度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资金和技术条件, 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征作出综合判断;坚持与减缓协同的原则, 在采取适应措施时, 综合考虑与减缓的优化组合问题, 强化互为促进型的适应行为, 使之产生协同效应;坚持广泛参与的原则, 在适应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评价过程中, 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坚持国际合作的原则, 通过国际合作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解决跨领域、跨区域的的适应问题。

(二) 农业领域

2009年以来, 中国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农业部出台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热带作物病虫害疫情监测与防治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植物新品种保护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中国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大规模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开展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 扩大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

(三) 水资源领域

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强化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2009年2月,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 水利部加强流域管理和水资源调度工作, 颁布了《海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河口管理办法》、《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和《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办法》等文件。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2009年以来, 先后开工建设了一批流域性防洪重点工程, 加快了骨干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 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加快了塔里木河、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 扩大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用3年时间完成了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目标。

2009年, 国家投资在全国建成5万处集中供水工程, 11万处分散供水工程, 解决了60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009年以来,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投资402亿元, 解决了1.2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55%。

(四) 海洋领域

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在海域使用管理方面,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 制定了《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评价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在预报减灾方面, 出台了《全国海洋预警报会商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通知》。加强海洋气候观测, 加强对海岛、海岸带和沿海地区的保护管理, 加大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力度, 强化海洋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五) 卫生健康领域

中国将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纳入卫生工作领域。卫生部印发了《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试行) 》。加大了气候变化与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我国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项目, 参加全球环境基金 (GEF) “应对气候变化, 保护人类健康”全球项目, 承担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基金气候变化与健康项目, 为有效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积极努力。

继续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的实施, 组织举办了多部门参加的气候变化与健康国家级和区域培训会, 并以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 在广东、江苏、重庆、甘肃4省市开展地方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试点工作。

(六) 气象领域

气象部门着重提升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和决策服务能力, 完成了气候环境代表性评估, 开展了自动气候站考核试验、卫星陆表遥感辐射校验野外观测试验、利用遥感信息建立草原冷季载畜量计算模型研究、草原干旱对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等一系列观测试验, 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华中5个区域中心启动了本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编制工作, 针对北方低温、西南干旱等气候变化热点问题, 完成一系列决策咨询报告。

公众意识和行动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中国注重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以实际行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一) 政府积极引导

2009以来, 中国各级政府通过举办节能宣传周、环境主题日科普活动、论坛、展览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普及和传播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 不断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 取得明显效果。

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10年6月12日至18日举办了2010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攻坚、全民行动”。节能宣传周期间, 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 广泛宣传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重要性, 形成更加浓厚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国家节能中心、各级节能监察机构、节能技术服务中心积极配合开展宣传活动, 组织节能减排网络行动, 发送节能减排公益短信, 推行节能环保驾驶, 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 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宣传周期间各地积极推行绿色消费, 贯彻执行“限塑令”, 抵制商品过度包装, 利用宣传周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空调、节能汽车、高效节能电机等。同时, 各部门围绕“节能攻坚、全民行动”主题, 举办政府行动、企业行动、社区行动等针对不同群体的宣传活动。

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科普日等主题日, 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通过社区家庭排放调查、发放气候变化宣传教材, 举办“参与碳补偿, 消除碳足迹”等活动, 宣传普及低碳知识, 提高人们的减排意识, 引导居民实践低碳生活。2010年“六五”环境日主题确定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并开展青年环境友好使者推动全民低碳减排行动, 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第二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成都展会举办了“地球, 我们的家园”气候变化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通过演出原创舞台剧, 以新颖独特、轻松幽默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了气候变化科普知识, 激发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危机意识。

举办了各种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论坛、展览, 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2010年6月, 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了以“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为主题的2010中国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览会。2010年11月, 商务部等12个部委举办2010年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 向公众大力普及绿色理念和绿色知识, 倡导绿色消费, 积极塑造绿色的生活方式。

(二) 非政府组织在行动

近年来, 中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他们活跃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各个方面, 为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志愿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行动援助等民间组织牵头组成的“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小组”, 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面向公众、民间组织公开征集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 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讨论, 2009年11月发布了《2009中国公民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立场》, 反映了中国民间机构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三) 媒体、公众广泛参与

2009年以来, 主要新闻媒体加大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报道力度。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先后制作了《面对气候变化》、《应对全球变暖——中国在行动》等一系列专题报道节目, 拍摄了《关注气候变化》系列宣传片。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和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天津会议期间, 中国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大量报道, 向公众和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成就。

中国媒体还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消费的理念。2010年3月, 北京日报等单位主办了“绿色北京·低碳出行”大型环保倡议活动, 推出了低碳出行专刊, 宣传环保节能、低碳生活、从你我做起的理念, 倡导广大市民朋友少开车, 多乘用公共交通工具, 并发放《“绿色北京·低碳出行”市民互动问卷》60万份, 收集广大市民建设绿色北京的意见建议。2010年8月, 中国新闻社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办了“低碳发展, 低碳生活”公益影像展, 通过180余幅精彩照片, 展现了中国低碳发展的绿色画卷, 让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也向国际社会和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低碳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的互联网媒体也积极关注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网、人民网、搜狐、新浪等媒体都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专题网页, 及时追踪报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新闻, 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中国能源网还每月发布一期“气候对话”视频节目, 邀请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公众人物到节目中对话讨论, 呼吁全球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气候变化, 参与到保护地球气候的行动中来。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提出了“低碳世博”理念, 确定以“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主题, 将大量新能源、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世博会, 使世博会成为广泛宣传低碳、环保生活理念的重要活动场所。

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立场和主张

(一) 积极建设性参与国际谈判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需要各国携手合作, 共同应对。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长期以来, 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 为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09年12月,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期间, 温家宝总理与各国领导人展开了密集的磋商, 推动形成《哥本哈根协议》, 凝聚了政治共识, 为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积极参与2010年的国际谈判。两工作组先后举办了4次谈判会议, 《公约》工作组的谈判案文和《京都议定书》的主席案文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展。中国积极参与了上述会议以及各个谈判议题的磋商。为坚持公约、议定书的主渠道地位, 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 中国于2010年10月在天津承办了两工作组谈判会议。

(二) 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原则立场

在当前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 中国政府坚持以下原则立场。

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 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公约》和《议定书》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和法律基础, 凝聚了国际社会的共识, 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依据和行动指南。“巴厘路线图”要求为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应确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减排承诺期的进一步量化减排指标, 并就减缓、适应、技术转让、资金支持等做出安排。

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在两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大量温室气体, 是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理应承担率先大幅减排的历史责任。发达国家过度排放, 挤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排放空间, 而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需要合理的排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现实能力看, 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掌握着先进的低碳技术, 而发展中国家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技术手段, 还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艰巨任务。因此, 发达国家应通过率先大幅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腾出必要的排放空间, 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过程中, 在发达国家的支持下根据各国国情采取积极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手段。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 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护气候, 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的实现。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和平行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等问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应当同等重视。减缓是一项相对长期、艰巨的任务, 而适应则更为现实、紧迫, 对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的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是发展中国家得以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根本保证。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 积极参与国际对话

中国继续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 积极参加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加强多双边外交活动中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 努力促进国际社会凝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

中国领导人积极推动和参加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政策对话。2009年9月22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讲话, 阐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立场和主张, 并表达了加强国际合作的意愿。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东亚峰会、中欧工商峰会、亚欧峰会等重大多边外交活动中, 就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绿色经济等问题多次阐述中国采取的行动, 呼吁加强气候变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国际合作, 加深了各方对彼此立场的理解。

开展与各国多层次磋商和对话。加强与美国、欧盟、丹麦、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部长级磋商, 与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墨西哥、印度、巴西、南非、巴基斯坦、埃及、委内瑞拉等发展中国家开展对话和交流, 增进战略互信。

积极举办和参加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国际会议。派团参加了在印度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转让部长级研讨会、格林纳达部长级研讨会和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州长峰会。2010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办的第四次“21世纪论坛”, 开设了“合作应对挑战, 实现绿色增长”、“气候变化、新能源以及国际合作”等专题研讨会。2010年5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了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 来自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尼日利亚、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的政府官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参加会议, 为各国加强气候变化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二) 广泛开展与各国的务实合作

积极援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2008~2013年将为发展中国家援助100个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等小型清洁能源项目。在2012年前为非洲援建100个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等小型清洁能源项目和小型打井供水项目, 援建农业示范中心, 派遣农业技术专家, 培训农业技术人员, 提高非洲实现粮食安全能力。中国关注小岛屿国家援助诉求。先后为太平洋岛屿国家援建80多个项目, 其中包括很多清洁能源项目, 如援助斐济小水电项目, 援助汤加示范生态农场技术合作项目、援助瓦努阿图沼气技术等。注重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的合作, 2010年安排了16期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国际研修班, 共为受援国培训380名官员和专业人员。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推动中日节能环保合作, 与美国能源部开展社区节能领域合作, 与欧盟开展建筑能效与质量的合作, 与英国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发展合作, 与加拿大开展采用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与瑞典开展城乡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

地方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北京市与新西兰惠灵顿市探索分享保护自然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促进双方城市发展绿色和高科技经济。武汉市与法国在城市交通与出行、建筑科学与技术、垃圾处理领域进行广泛合作。重庆市与加拿大在《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框架下, 共同鼓励并推进双方项目在重庆实施。

(三) 拓展与国际组织、国际机构的务实合作

中国以多种方式大力加强同国际组织、国际研究机构的务实合作, 学习并借鉴先进技术, 大力推进国内相关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科学研究工作, 与各国携手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与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国外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气候变化领域合作, 签署了一系列合作研究协议, 实施了一批研究项目。相关研究成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与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开展了项目合作, 与亚洲开发银行开展了碳捕集与封存能力建设, 与全球环境基金开展了中国技术需求评估项目合作, 与美国气候工作基金会及能源基金会合作, 开展编制温室气体清单能力建设及相关政策、技术路线研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事务, 广泛参与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气候变率与可预报性研究、全球和区域海洋环境评估数据库等合作计划, 加强了在海洋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家合作。

(四) 继续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和机制改革

中国积极参加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发布实施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每年组织专家计算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 及时公布和共享信息, 大大提高了CDM项目开发和审定核查效率。截至2010年10月底, 中国已经批准了2732个CDM项目, 其中1003个项目在EB注册成功, 预计年减排量2.3亿吨CO2当量, 占全球的60.8%。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数量占78.9%, 节能和提高能效项目占8.6%、甲烷回收利用占5.7%。

通过CDM项目开发, 有效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促进了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积极性, 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 为继续活跃国际碳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C D M项目国际合作面临挑战, 相关决策的透明性、一致性和公平性有待提高, 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较大, 2012年之后的规则仍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加快清洁发展机制改革。中国将积极参与相关机制改革进程。

天虹商场2010年度报告财务分析 篇6

1.1 调查对象

上海地区二甲以上的70家医疗机构是上海地区医疗设备主要消费市场。本年度调查以该70家医院的售后服务直接管理部门作为数据的基本调查对象,还增加了一线的使用部门(超声科、放射科、血透室的医生或技术人员)参与调查评分。共计收到调查问卷549张。

1.2 调查范围

时间区段上主要是调查2010年度厂商及授权服务商的售后服务表现。本年度继续选择放射影像、超声、监护、麻醉、呼吸和内窥镜,今年还新加入了血液净化类设备,共7类医疗设备生产厂商。通过专家推荐,调整后各类参评厂家分别有:放射影像类7家;超声影像类9家;监护类7家;有创呼吸类7家;麻醉设备类7家;内窥镜类7家;血液净化类7家。同时为了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增加了对其他非主流产品的评价,故在每个种类中增加一个“其他品牌”,共计51个待评价品牌。

2 调查结果(以下公司名称均以字母代替)

2.1 放射影像类

本次放射影像类满意度调查样本共计收到涉及到68家医院的共计83张调查问卷。涉及三级医院32家,二级医院36家。

2.1.1 满意度统计(见图1)

与2009年的成绩相比,2010年放射影像类设备的各项指标的均值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每项上升率都在5.5%以上。预防性维护和维修人工费两个指标更达到了8.6%。其中,前两个维修效率的指标,G、P和S都超过了4分。

2.1.2 满意度排序(见表1)

仔细分析排行榜的前3名,除了“维修人工费和零配件价格”这个指标,其他5个指标都被市场占有率相当的三大品牌所包揽。P有3项挤入前2,G也颠覆了去年S的成绩,有4项指标领先。但在维修费用方面,D1和其他品牌却异军突起,一举占领前两位,三大品牌却不得不让步,这不由让人深思其中意味。

2.2 超声影像类

本次超声影像类满意度调查样本共计收到涉及到71家医院的共计95张调查问卷。涉及三级医院32家,二级医院39家。

2.2.1 满意度统计(见图2)

与2009年的结果相比,2010年6个指标中,仅有“现场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维修效率”1个指标的平均分是呈上升趋势,而其他5个指标的均值都有1%~5%左右的下降。其中,“保修合同所包含内容和价格”下降最明显。但同时也要看到,P有两个分项指标超过4分。

2.2.2 满意度排序(见表2)

P除在“维修人工费和零配件价格”外的其他指标上都处于第一,而M1公司却在这个指标上明显领先于其他品牌,足见国产品牌的确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但在其他服务指标上还有待向国际品牌学习。另外今年G的成绩也有所上升,和E都有多个指标位于第二。同时,H公司维修工程师的水平和效率也得到大多数客户的认可,排在第二位。总体综合满意度排名上P和E分列第一和第二。

2.3 监护设备类

本次监护类满意度调查样本共计收到涉及到68家医院的共计68张调查问卷。涉及三级医院32家,二级医院36家。

2.3.1 满意度统计(见图3)

与2009年相比,2010年监护类的各个指标的成绩比较喜人,仅有一个保修合同的指标均值略有降低,其他5个指标的均值都有1%~3%左右的提升。其中,“维修人工服务费和零配件价格”的指标均值上升最明显,达到3.5%。P和K2更有多个分项指标冲击4分成功,甚至最终综合满意度也是4年来首次达到了4分。

2.3.2 满意度排序(见表3)

在2010年的调查中,K2公司再次出现了高度一致的评价,在6个单项和综合满意度排名上均排名第一。尽管P公司最终的综合指标依旧居于第二,但仍有3个与价格相关的指标被M1公司赶超,可见价格因素仍是国际品牌的软肋。而M1公司在综合指标上居于第三位。

2.4 有创呼吸类

本次呼吸类满意度调查样本共计收到涉及到68家医院的共计68张调查问卷。涉及三级医院32家,二级医院36家。

2.4.1 满意度统计(见图4)

与2009年相比,2010年呼吸类的各个指标的成绩可谓喜忧参半,前3项的指标均值都有上升,尤其是“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维修效率”,提升率达4%。而后3项与价格有关的指标均值却有1.5%~2.5%左右的下降。但前两个效率指标都有比较多的品牌超过4分。

2.4.2 满意度排序(见表4)

D2公司在5个单项指标上领先,而N在零配件价格因素上抢占第一的位置,M2在零配件到货方面成绩较去年有所下滑,W今年的排名上升势头很猛,有两项指标挤进前两名。总体综合满意度排名上D2公司处于第一,M2公司位居第二位,而且综合指标上两家分数仍是非常接近。

2.5 麻醉设备类

本次麻醉类满意度调查样本,共计收到涉及到68家医院的共计68张调查问卷。涉及三级医院32家,二级医院36家。

2.5.1 满意度统计(见图5)

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M、力康和海尔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明显过低,根据专家组讨论决定,将不对他们进行最后的排名。与去年相比,今年麻醉类各个指标的成绩提升得也很快,其中预防性维护的上升率达到5.7%。D2今年也有两个效率指标超过4分。

2.5.2 满意度排序(见表5)

2010年麻醉类的排名与2009年惊人的相似。D2继续保持优势,再以6项全胜的成绩夺冠。同样的,G和B1分列第二、第三名。这一成绩也与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成正比。另外要指出的是其它一些品牌厂家的市场占有率也有所上升,他们的产品和服务也是值得期待的新军。

2.6 内窥镜类

本次内窥镜类满意度调查样本共计收到涉及68家医院的共计68张调查问卷。涉及三级医院32家,二级医院36家。

2.6.1 满意度统计(见图6)

与2009年相比,2010年内窥镜类的各个指标的成绩可谓全面飘红,所有6个指标均值都有3%以上的上升,特别是“等级维修的内容和价格”指标的均值上升率达到9.6%,说明各家公司对此项工作投入了力量,有明显改善。

2.6.2 满意度排序(见表6)

三个效率指标和维护保养检修领先的是OL公司,而FU也有两个单项指标领先。SZ公司则是进步神速,包揽了5个指标的第三名。总体综合满意度上OL处于第一,FU公司和SZ公司则列于第二和第三位。

2.7 血液净化类

本次血液净化类满意度调查样本共计收到涉及到71家医院的共计99张调查问卷。涉及三级医院32家,二级医院39家。

2.7.1 满意度统计(见图7)

血液净化设备是2010年首次参加评分调查的品类,但成绩却是相当令人振奋。它是7类产品中评分最高的产品。7个入选品牌中有5个品牌或多或少都有指标冲击4分以上,最多者有5个指标都在4分以上。甚至有3个品牌的综合满意度也超过了4分。

B3首次参加评分调查,就得到了高度一致的评价,以6项指标全部名列第一而完胜。D3和R也各有两个指标位列第二,F则因为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效率得到了不错的分数,而其他品牌由于保修价格相对较低也在血液净化设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B3和R的综合满意度评分分列第一和第二名。

3 2010年度满意度指数分析总结

3.1 不进则退,持续推进方可保持领先

对照往年的厂家满意度排名结果,本次调查的各厂家排名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这也反映了这些公司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完善服务,取得了用户好评,在排名上也有所上升,但这种领先需要公司保持持续完善的精神,再接再厉。

3.2 各方重视,预防性维护环节满意度走出低谷

在卫生部推出“医疗器械临床安全使用规范”的要求背景下,医院正在推进开展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保养工作,其间得到广大供应商合作伙伴的积极配合。部分厂商在保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反映在其满意度指标上有所提高。

3.3 聚焦国产,国产厂家服务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本次调查中有更多的国产产品进入评价范围,在同类产品的服务比较中,国产厂家的市场占有率提升明显。但却没有厂家进入前2名,在总体上与其他国际品牌的厂家的市场占有率和服务满意度相比还有差距,还需要加油!

3.4 维修费昂贵的情况普遍存在,是制约提高整体满意度的瓶颈

本次调查分析中特别对7种设备的6个单项指标进行平均统计,可以发现其中维修费用和保修费用项目均为满意度最低的,且绝大部分均值在3.5分以下,说明维修费用方面普遍没有得到用户的满意,尤其在大型设备和缺少竞争的设备维修市场上。但由于医疗器械市场的高技术性、上游集中性等特点,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上游厂家用心努力,利用世界产业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好时机,适时调整生产和维修策略,顺应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潮流,控制医疗诊断、治疗服务的运行成本,协助医疗服务机构用更加节省的资源和更优质的服务为民众的健康服务,为当前的医改形势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2010年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控中心发起了第4次医疗设备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活动。参与调查的医疗设备产品的种类扩展到了7类。本文将展示此次调查的统计分析结果,希望能够积极引导供应商共建一个和谐的售后服务市场。

关键词:医疗设备,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

参考文献

[1]李斌,汪黎君,何德华,等.基于区域性协作与满意度调查的售后服务管理的新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09,(2):70-72.

[2]汪黎君,李斌,郑蕴欣.医疗设备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方法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73-74.

[3]谢松城.医疗设备售后服务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医学工程人员问卷调查[J].医疗设备信息,2004,(6):1-3.

[4]张红雁,李斌.医疗设备供应商评价指标集的建立[J].医疗设备信息,2006,(6):21-22.

[5]毛畅华.顾客满意度及其测评方法述评[J].电子材料与电子技术,2007,(2):33-37.

[6]李斌.当前医疗设备采购的SWOT分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6,30(3):206-208.

[7]何德华,李斌,郑蕴欣,等.大型医疗设备售后服务最优标准及量化评估方法[J].医疗设备信息,2007,(10):59-60,77.

[8]Nigel Hill,John Brierley,Rob MacDougall.How to Measure Customer Satisfaction Second Edition[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9]李斌,汪黎君,张立方,等.2008年度上海地区医疗影像设备主流厂商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4):297-300.

上一篇:《救火英雄》下一篇:土地确权档案整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