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2024-07-04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精选10篇)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篇1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思考推恩令的巧妙在哪里,培养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探索、学生互动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是两汉强盛的顶点,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学习的重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推恩令”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比较法、引导启发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我们的民族为什么被称为汉族?

(二)讲授新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

(1)措施一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含义、具体措施以及影响 情景剧: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措施二政治上:削弱诸侯国势力:汉初分封制的具体介绍(分封的对象、目的和危害)、推恩令(目的、提出者、内容和作用)

(3)措施三政治上:强化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刺史

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

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4)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措施的影响

七、课堂复习训练:使用多媒体展示题目,课堂巩固

八、布置课外作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条件

2、具体措施

3、影响

1.皇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葆江山呢?

2.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3.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4.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为皇帝指点江山,评头论足。

5.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6.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不动摇。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篇2

一、巧用生成, 加大历史教学的深度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有很多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 如何突破难点, 是每一历史教师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历史课堂教学是活跃多变的。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课堂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守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而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魅力的图景。 ”[2]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捕捉学生的生成信息, 并加以巧用, 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深化,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笔者在教授汉武帝的“大一统”时, 设计一个问题: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达到什么效果?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汉武帝通过一系列措施, 使西汉达到“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这时学生甲提出一个问题:“能说汉武帝时西汉达到了‘大统一’的局面吗? ”对这一问题, 笔者没有回避, 也没有及时地回答, 而是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认为‘大一统’与‘大统一’有区别吗?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后, 笔者向学生展示了百度词条里的解释:“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 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 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 通过学生讨论和笔者的解释, 学生对“大统一”和“大一统”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对汉武帝的“大一统”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正是学生的生成, 使历史课堂教学深度提升。

二、巧用生成, 拓广历史教学的广度

历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 它包罗万象, 海乃百川。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限于时间和空间,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历史知识都教给学生, 只能将某些历史片段呈现给学生。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呈现历史知识,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是每一个历史教师不可懈怠的责任。 笔者认为, 巧用生成, 既可以适当的拓广历史教学的广度, 又不会脱离教学内容, 实现教与学的平衡。 在讲授汉武帝为何要颁布推恩令时, 笔者给学生呈现这样一段材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 千乘万乘, 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 府库的珠玉宝器, 多于京师。 设问为“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诸侯王的势力大到威胁到中央统治。 这时学生乙问:“老师, 梁王是分封来的吗? 秦朝不是已经废除了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了吗? ”笔者顿觉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问题, 于是趁机追问:“谁能来解释这个问题? ”学生互相看看, 一脸茫然。 笔者给学生呈现了如下材料:

刘邦在建立西汉政权后, 为巩固统治, 他大封他的子弟为王, 称为“同姓王”, 高于列侯。 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个, 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 权力很大, 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 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 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 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 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 史称“郡国并行制”。

通过这样一段材料, 学生增加了汉初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知识, 也明白了汉朝诸侯王的来历, 认识到诸侯王的权力很大, 更理解汉武帝为何要颁布推恩令, 达到前后知识的贯通。 正是巧用学生的生成, 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 诠释前后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拓广历史教学的广度。

三、巧用生成, 提高历史教学的信度

“历史学是介于科学和艺术、客观和主观之间的一门特殊科学, 其客观性、科学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史由证来, 论从史出’”[3]。 最大限度地追求真实是历史教学的本真, 在教学中要做到“疑而求证”、“证实方信”、“无征不信”、“孤证不立”。 “搜寻史料—鉴别史料—解读史料—运用史料论证, 这是史学研究的普遍过程。 对于中学生而言, 显然不必掌握系统完整的史证方法和理论, 然基本原则及方法不可或缺”[4]。 学生由于历史知识的有限性或是对历史知识一知半解, 对影视作品中反映的历史内容不加辨识, 往往将历史影视作品等同于真实的历史, 从而对历史产生误解。 在历史教学中, 学生经常会在课上谈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 巧用学生的生成, 可以提高历史教学信度, 让学生根据历史知识辨别影视作品中反映的历史内容的真伪, 达到历史学求真的目的。 笔者在教授汉武帝的大一统时, 学生丙兴致高昂地谈论电视剧《汉武大帝》, 针对这种状况, 笔者提出:《汉武大帝》中的情景都是真实的吗?学生争执不下。 为了培养学生求真的素养, 笔者举例说出《汉武大帝》中的虚假情节。 如在第一集中, 刘彻把中书令司马迁召进宫, 对着《史记》训斥司马迁。 此时出场的司马迁, 竟然有着长长的胡子。 根据史书记载, 司马迁受宫刑后, 出狱任中书令, 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因此司马迁在《汉武大帝》出场时, 应是受宫刑之后, 他绝对不可能长出胡子。 再如李广并非战死, 而是自杀身亡。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 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 而又迷失道, 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5]。 在《汉书·李广传》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由此可见, 历史影视剧中的情节并不都是真实的。 历史影视剧是艺术创作, 它们来源于历史史实, 但不等同于历史现实, 在欣赏时要注意辨识。 这正是巧用了学生的生成, 纠正了学生对历史影视作品的错误认识, 提高了历史教学的信度。

四、巧用生成, 提升历史教学的效度

历史课堂教学是活的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方案, 而应根据教学现场, 灵活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 激活课堂。 通过巧用生成, 教师可以提升历史教学的效度。如在本课课堂作业时, 笔者将学生丁整理的汉武帝的措施投射到背投上:

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削藩”, 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半两钱;思想上实行主父偃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外交上派张謇通西域……

笔者让学生判断学生丁的整理是否正确, 如有问题, 请他们找出并改正。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 做出改正, 改正一:将“削藩”改为“推恩令”;改正二:将“半两钱”改为“五铢钱”;改正三:将“主父偃”改为“董仲舒”;改正四:将“张謇”改为“张骞”在此巧用学生的生成, 让其他学生在学生丁的作业中, 找出史实错误, 并加以改正, 既帮助学生丁纠正了错误, 又及时巩固了课堂知识,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效度。

总之, 历史教师面对课堂生成问题, 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巧用,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历史学习的良好氛围, 打造魅力课堂, 收到非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建议 (修订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C].钟启泉, 等.解讯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薛伟强.中学历史学科特质述论[J].历史教学, 2016 (1) .

[4]薛伟强.中学历史学科特质述论[J].历史教学, 2016 (1) .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篇3

一、对“板书课题”环节的反思

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师生问好后,我开门见山,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并且板书课题:《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导入环节简洁明了,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这一环节我的表现非常成熟,导入很好,接下来的环节就会更顺畅一些。

二、对“出示目标”环节的反思

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课标的基本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

列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历史的比较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教师课件展示的史料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体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始材料。通过历史故事的感悟和基于史料基础上的问题设计、以及秦皇汉武的对比,学会体验历史,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人不但要有强壮的体魄、勇敢的心、睿智的头脑,同时也应该学会如何选择、如何用人,以及自我反省的意识。三维目标的出示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必须进行的一个环节,课后回顾,我意识到上述所出示的目标言语过于深刻,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不容易理解,如果能够用更简洁的语言来阐述相信会更好一些!由此,我认识到:一定要对学生说学生能听懂的话!

三、对“自学指导”环节的反思

出示目标后,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开始自学,因此“自学指导”这一环节特别重要。我对这一环节的学习和探索花的时间也是比较多的,因为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才会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学指导”这一环节,我告诉学生自学的内容:本课所涵盖的所有章节;自学的方法:看书,边阅读边找出学习目标中所列出的目标;自学的时间:10分钟;自学的要求:看完书后要进行提问检测。

四、对“先学”环节的反思

学生自学过程中,我用鼓励的语言和语气让学生们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没有讲过多的闲话。我知道,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非常宝贵,一定要让学生在专注地学习过程中有所获,有所得。学生看书结束后,我就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学习目标和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提问时,充分照顾到后进生,因为后进生暴露出的问题最多,也最具有典型性,如果一开始就让优等生来回答,就不能发现学生在看书、自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问题,更不可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故事、阅读史料、谈论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课堂气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原因之一,可能史料的难度对学生来说较大,毕竟是七年级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和积淀。

五、对“后教”环节的反思

“后教”,不是指老师教,而是通过学生与学生合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最后是老师与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在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达到加深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本节课,教材依次安排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个子目。因为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不管是老师的讲,还是学生的学都有较大的困难。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把握,我有意识地把教材内容的顺序做了调整:“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调整体现了三者与皇帝之间的亲疏关系,便于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汉武帝的丰功伟绩,为后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同时,告诉学生总结阐述道:本节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汉武帝的三大烦恼,三大举措,促成大一统格局”。在引导学生评价汉武帝其人的同时,还引导他们关注汉武帝的新烦恼——来自北部的匈奴的威胁,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对“当堂训练”环节的反思

“当堂训练”的目的是通过严格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检测每位同学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也便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便于课后进行必要的辅导。本节课“当堂训练”环节,我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同时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十道练习题,训练题的难度和深度均等,能够对学生所学达到检测的目的。在时间把握上稍有欠缺,个别学生没有完成,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鉴。

以生为本,以教促学。从教以来,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我从观念上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立足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上,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以往那些简单的花样翻新和繁杂的课堂活动并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本文系甘肃省白银市教学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13]G199)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篇4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和表演历史短剧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出现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汉武帝为现实“大一统”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难点: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的理解。

【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沁园春·雪》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提到了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封建帝王,我们已经了解了秦始皇,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汉武帝的风采。

【内容探究】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同时看似一派繁荣的“文景之治”的背后也暗流汹涌,存在诸多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4页第一段的内容,看一看在汉武帝即位后面临什么样的烦恼?

2.学生讨论后回答: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地方上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

3.教师讲解: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5页第一段的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4.教师讲解:“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封定封号。

5.教师可在黑板上用图示法演示“推恩令”的效果图,并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5页的相关内容,问:“推恩令”的实行,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那“推恩令”妙在何处?(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6.教师讲解:通过“推恩”这种相对和缓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了削弱王国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了侯国的忠诚。除“推恩令”的措施外,汉武帝还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刺史制度。)1

7.教师讲解: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皇权的问题解决了,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教师过渡] 解决王国问题后,汉武帝可以高枕无忧了吗?相信看了汉武帝与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景你就会明白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教师可指导学生表演情景短剧:一日,汉武帝在长安召集诸子百家的学者,讨论治国方略。

生a(汉武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会集殿堂,是想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才可永保江山呢?

生b(法家):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严厉刑法,看今后谁还敢对皇上不忠!

生c(道家):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用道家思想为妙。

生d(儒家,董仲舒):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您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生a(汉武帝):董爱卿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教师引导,重点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实行后产生的重要影响: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第三段的内容,问:在思想上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请同学们再阅读相关的内容,思考这两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比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哪些相同之处?

5.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上述两个问题,讨论结束后回答。[学生回答]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利: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实质上,都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影响上,都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还都产生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消极作用。

[教师过渡] 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对此,汉武帝是怎么解决的呢?

三、盐铁专卖

1.教师展示教材第56页“材料研读”部分的内容和图片《五铢钱》。并提问: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造成农业荒废,经济混乱,财政亏缺。)假如你是汉武帝,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 2

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2.教师讲解: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实现“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措施,汉武帝终于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篇5

汉武帝“大一统”

教材分析: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教学目标

1、重要知识点: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2、情感培养: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认识统一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3、分析能力:正确评价汉武帝

重点: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评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用投影仪打出汉武帝的人物图像教师:(指人物图像说)图中的这个人物就是汉武帝。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他的一生见证了西汉王朝的鼎盛,可又有谁知道,就是这位功勋卓著的大汉天子,内心里总有着无穷无尽的烦恼!今天这节课,老师会带着同学们走进汉武帝的内心世界,知晓他的烦恼,感受他的忧愁,并期待大家能为他老人家排忧解难,用我们的智慧开创出别具一格的大一统格局!

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一: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汉朝初年,刚经历战争不久,国家贫穷,因此,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思想,以适应休养生息政策需要。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盛,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治国策略是一百年不变?还是要与时俱进呢?

1、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孔子的儒家学说,禁止其他各派学说的发展。

2、我们应怎样评价呢? 把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学说在封建统治中的正统地位,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多次下诏求贤,并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用儒家思想来培训官员,教化百姓,从此,研读儒学的风气一天一天兴盛起来。

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二

一、削弱封国势力

1、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动作?

(引导学生答出:分封诸侯王,尤其是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

刘邦自己后来也认识到,这些诸侯王的存在对他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他去世之前,就已经着手剪除异姓诸侯王,以确保刘姓江山的稳定。可他哪里料到,被他寄予厚望的刘姓子弟在他死后的岁月里骄奢淫逸,渐成隐患。

2、PPT课件展示:“西汉金缕玉衣”插图,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

(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

3、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推恩令”作用在何处?

分组分享教学活动三:

三、强化监察制度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采取“福尔摩斯破案”的活动形式。具体做法是,给学生2分钟时间,迅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利用PPT课件相继展示5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回答正确数量最多的学生被授予“福尔摩斯”称号。

问题1:汉武帝是如何强化监察制度的呢?(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问题2:司隶校尉和刺史的职能是什么?(司隶校尉负责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问题3:教师:秦朝有哪个职官与司隶校尉的职能相似?(御史大夫。)教师补充强调: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问题4:汉武帝是如何限制丞相权力的呢?(汉武帝起用一些出身低微的亲信官吏,任命他们为侍中、常侍中,让他们参与商议军国大事,以削弱丞相的权力,从而改变了汉初以来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问题5: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教学小结

略。

板书设计

第15课

汉武帝“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削弱封国势力: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

在地方设刺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进大一统格局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篇6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史实。

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③认识“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措施的异同。

②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国家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及其作用。②正确评价汉武帝。

难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探究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四、学法指导

比较学习法、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秦皇汉武”,引出课题。2.解题:介绍大一统的含义。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提纲,讲明要求。

(1)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2)汉武帝采纳——的建议,把——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推行————政策。

(3)汉武帝采纳——的建议,颁布——,削弱封国势力。(4)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上,派——,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打击地方豪富。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板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结构图。

3.学生展示交流。

(三)合作探究 1.喜忧参半——原因篇

(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国力衰微。

(2)武帝之喜: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奖励耕作、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国力达到最昌盛时期,这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武帝之忧:

资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通过两则史料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统治时期,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思想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二是诸侯王势力大,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2.披荆斩棘——过程篇(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情景剧表演,对比了解各学派的观点,明确武帝的决断。②介绍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说,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顺应了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被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③理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

④了解为落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汉武帝在选拔官员和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

⑤分析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⑥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措施的异同。(2)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①西汉王国问题的产生和危机。

②议一议:当时,诸侯王势力壮大,直接威胁到皇帝的地位,需不需要削弱诸侯的势力?让学生认识到削弱封国势力的必要性。

③讨论削弱封国势力的危险性。

④列举汉景帝发布“削藩令”,引发“七国之乱”的史事,让学生认识强制削藩的弊端,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巧妙削弱封国势力形成对比。

⑤明确“推恩令”的内容,并用图形分割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并能认识到其巧妙之处。

⑥总结“推恩令”的巧妙之处,概括其作用。(3)强化监察制度

①出示“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表”,了解汉武帝强化强化监察制度的具体措施。

②比较秦始皇、汉武帝监察制度的优劣。

③想一想: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认识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的作用。

3.巩固大统——影响篇

①总结归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②补充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外交上的功绩。③总结: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巩固和发展,为我国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④赞扬汉武帝的功绩。

(四)评价人物

①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②引导学生列举汉武帝的功与过。③同桌评价交流。④全班展示交流。

⑤布置课后作业:撰写历史小论文《我眼中的汉武帝》。

(五)趣味练习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篇7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课我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课,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件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c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㈠知识再现:、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5、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课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上课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课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景象。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文景之治是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文景之治使汉朝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4、作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太学

3、B

4、D

5、综合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通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不过在其统治期间也曾连年征战,大兴土木,造成财力困乏,激起多处农民

初中历史教案大一统的汉朝优秀 篇8

长垣一中初中部文综组 康利芳

[新课导入]

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真想用一个小游戏来测测大家。(小蜜峰游戏)抓住他人的同学请举手,这些同学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十年二十年后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被抓住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一定是善于合作、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好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来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看看那时的领军人物是如何做的。

[新课学习]

自读文本 梳理知识

1.文景之治

(1)背景:西汉初年,经济 。

(2)措施:汉高祖和后继者均注重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 ;注重发展 ;提倡 ,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 。

2.汉武帝的大一统

(1)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

A 客观:汉初的休养生息带来的经济繁荣;

B 主观:汉武帝 。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A 政治上:接爱 的建议,实行 。

B 思想上:接受 的建议,实行 。

C 文化上:在 兴办 ,大力推行 教育。

(3)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

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 ,开始进入 时期。

深层探究 合作交流

1.西汉初社会状况怎样?汉高祖、文帝景帝又是如何亲力亲为的?

2.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等方面是如何实现大一统的?

3.唇枪舌战:话说秦始皇和汉武帝!

展示提升 拓展延伸

学习汉朝,我们还得从秦朝说起。有人说秦始皇是迎祥祈福的阿拉丁神灯,却有一位老人泪水汪汪地说他是充满邪恶的潘多拉魔盒。(播放相关视频)看过之后,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话要说。(一组展示:分析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

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西汉初该是什么样的状况?汉初的几代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二组展示:汉初经济萧条 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期,他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三组表演:汉武帝发现主父偃 董仲舒 卫青)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什么建议呢?(四组图解:推恩令)

? ? ? ? ?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董仲舒也给汉武帝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五组表演;诸子百家觐见 儒家胜出)于是,就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汉武帝大一统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导入

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统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关于黄老之学】

⊙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

⊙ 特征: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 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 “纵民之欲 ”, “与民休息 ”,“顺民之情 ”,“顺流而与民更始 ” 1.兴起的原因

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

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

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

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

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 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对西汉社会的影响和之后地位的衰落

黄老之学作为西汉初年的一种有效的过渡学说,其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巩固了新生的西汉政权,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中央集权。(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权对立等。)

5.黄老之学由盛转衰的原因:

主观上: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

【解释】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汉的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建立强势国家。

客观上: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汉武帝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青睐。

★教材小字部分补充了景、武帝时期黄老学派与儒家学派的争论,展现了这一过程的激烈与残酷★ 【过渡】既然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为什么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呢?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1.背景(结合黄老之衰落的原因作简单介绍)①诸侯问题尚未解决,威胁中央

【材料】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 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②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豪强势大

【材料】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横,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史记·平准书》 ③匈奴威胁仍未解除 【材料】“军臣单于立四岁,匈奴复绝和亲,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史记·匈奴列传》 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新儒的内容)

(1)体系构成:先秦儒学并不是新儒学的唯一来源,新儒学是汉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宣扬大一统思想)为基础,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有思想体系。

(2)主要内容:①“天人感应”——是新儒学的基础(目的和作用:加强君权和抑制暴政)A、君权神授论:人君受命于天,对人间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迎合了当时汉武帝专制集权政治需要。

B、天谴论: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祸(如地震、冰雹等)进行警告。所以,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统治才能长久。C、影响:“天人感应”的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于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但是,它的君权神授的思想赋予了君主崇高的权威,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也包含了限制君权,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②“春秋大一统”(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的大一统 ③“三纲五常”

【目的】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思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法家、黄老之学、阴阳家等思想

2、天人观:“敬鬼神而远之”----“天人感应” 政治主张:“民贵君轻”----“尊君卑臣”

汉代经学把先秦儒学神学化了,虽然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但有碍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禁锢思想发展。

归纳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 春秋时期:产生 • 战国后期:发展

• 秦朝时候:遭受打击 • 西汉初年:不受重视

• 汉武帝以后:正统思想、地位独尊 3.影响

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从文化史上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插图《授业图》介绍了汉代经学的发展 积极:(1)政治上:①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②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

(2)思想上:儒家思想成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确立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①儒学的独尊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后世科技文化的发展。

②儒学成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③儒家思想主张“人治” 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

课后探究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从思想内涵来看,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大一班环保教案 篇10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它还是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保护好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及时地在幼儿园内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教育活动,将环保知识渗透进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根据幼儿园的绿色学校,绿色内涵,绿色幼儿园的目标,我们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下教学活动。

可爱的城市美容师

活动目标:

1、萌发爱护环境的意识。

2、学习尊重清洁工人和他们的劳动,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3、了解清洁工人的工作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知道不能随便乱扔垃圾,不乱吐痰。

活动准备 ppt课件:城市美容师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理解“城市美容师”的概念

1.小朋友你们知道美容师吗?他们是干什么工作的?

教师:城市美容师是环卫工人,我们的城市经过他们的劳动,才变得又整洁又漂亮,所以称环卫工人是“城市美容师”。

二、了解清洁工的工作

1.谈话交流 :清洁工人每天都做些什么事? 2.ppt课件

(1)画面上有谁?在干什么? 小结:干净的马路上有的清洁工在扫地,有的清洁工在开清洁车,有的清洁工在擦路标。

(2)下雨的时候清洁工在干什么? 小结:清扫积水,清理垃圾和疏通下水道。(3)清洁工在小区的墙面上干什么? 小结:清洁工人在小区里清理垃圾广告。

教师:每天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有着环卫工人勤劳工作的身影。他们认真打扫大街小巷,有了他们勤劳的劳动我们城市才变得清洁美丽。

三、感受清洁工人的辛苦。

1、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工作,什么时候运送垃圾?

2、落叶满地、烈日当头的时候,他们在干什么?

3、看着刚刚清洗干净的地方又被过往的行人留下不该有的垃圾和污秽时,他们是怎样做的?

小结: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我们常用“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来赞美环卫工人美好的心灵,称他们是“城市美容师”。

3.教育幼儿尊重清洁工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果实。(1)讨论清洁工的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提问:如果没有清洁工人会怎样?

小结:清洁工人工的工作很重要,他们使我们的城市变得又干净又漂亮,使人们感到舒服和愉快。

(2)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清洁工人的劳动成果。

小结:清洁工人把城市打扫干净了。我们应该爱清洁、讲卫生,不随地乱扔东西,不随地吐痰,爱惜我们的城市,让它变得更干净,更美丽。

保护水资源

活动目标:

1、明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保护水资源的办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水污染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儿歌导入,引导幼儿谈谈谁的用途。

儿歌:“水呀水,是个宝,人们生活少不了,庄稼要它来浇灌,花草树木也需要。”

提问:儿歌中说到水有什么作用?你知道水还有哪些作用?

小结:刚才小朋友说了水的这么多用途,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二、展开

1.观察比较清水河脏水,讨论脏水的危害。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桌上的清水和脏水的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发现和对脏水的感觉。

提问:你发现清水和脏水有什么不同?

(2)讨论脏水的危害。

教师:小朋友看到脏水都很不舒服,那请你想一想,脏水还能喝吗?还能用来浇花、养鱼吗?脏水都有哪些危害?

小结:江河受到污染,水就成了脏水,脏水里充满了病菌和有毒物质,每年因引用不卫生的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2.讨论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保护水资源的办法。

ppt课件:水污染

(1)提问:江河里的水为什么会被污染呢?

(2)演示课件,与幼儿一起分析水受污染的原因。

小结:未经处理的而排放的工业废水是严重的污染源。一些造纸厂、化工厂、印染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污水,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江河的水质。

3.引导幼儿根据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现在请你和小伙伴商量一下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说说你有什么好注意。

总结幼儿力所能及的做法,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如: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爱护花草树木;垃圾分类;建议父母使用无磷洗衣粉等。

三、结束

鼓励幼儿争“保护水资源的小卫士”。

小狐狸卖空气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2、理解故事内容,能围绕故事情节,开展讨论,用较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城市空气净化的初浅知识,并

二、活动准备:故事视频、PPT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通过分次听故事,开展讨论,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1、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客人,他是谁呢?出示小狐狸的图片,2、小朋友,小狐狸都生活在哪里的呀?

3、今天呀,这只小狐狸要开店了,你们猜猜看他会开什么店呢?

师:小朋友们给小狐狸出的主意都很棒,那接下来认真的听郑老师给你们讲这个故事。来听下这只小狐狸到底开什么店?

2、播放小狐狸卖空气视频。

师:老师的故事讲完了,小朋友,小狐狸在哪里,开了一家什么店? 这些新鲜空气都是从哪里运来的呀?为什么要从深山会有新鲜的空气呢?

(二)对小狐狸得这种空气污染过敏症,展开讨论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

1、小狐狸去城市里玩的时候得了一种病,是什么病呢?为什么会得病呢?

小结:空气污染的原因汽车的尾气污染、工业的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爸爸吸烟呀、都会使空气污染的。

(三)完整欣赏故事,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哦,因为这些废气排出来使空气污染了。可是过了几年以后,城市里有没有发生变化?

幼:城市里种满了绿树,草坪和鲜花。

师:城市里种满了这些绿树,草坪和鲜花。那空气会怎么样呢

幼:种上树,绿化环境了,空气变好了。

师:绿树,也被称为绿色的植物,树木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噪,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它还可以把空气中不好的东西吸进来,把好的氧气排出来。所以我们要不要保护我们的树木花草呢。可以不可以摘他们,幼:要,不可以乱摘它们。

师:今天我们回家有个作业,跟你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画一幅保护我们环境的画。好不好。

(五)延伸活动:

1、科学:幼儿与家长商量出更好的方法来让城市空气更新鲜。

2、亲子活动: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欣赏城市美景。

3、美术: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美丽的城市。附:故事《小狐狸卖空气》

小狐狸住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那里有茂密的森林,参天的大树。有一天,它从深山来到了城市,他看到了很多高楼和汽车,感到很稀奇,就在城里住了几天,这天早上一起床,小狐狸就觉得嗓子干干的,鼻子痒痒的,浑身不舒服。小狐狸去医院看病,医生对他说 :“你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要天天呼吸新鲜空气就能治好你的病。”小狐狸回到了深山老家,天天呼吸新鲜空气,病很快就好了,他想 :“我为什么不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呢??”小狐狸把新鲜空气装进大葫芦带到城里,卖给了一位老奶奶。过了几天,老奶奶高兴的对小狐狸说 :“吸了你的新鲜空气,我的气喘病好多了,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买新鲜空气的人越来越多,小狐狸就用大罐子把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开了一家新鲜空气专卖店。几年过去了,城市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处是绿树、草坪和鲜花,就像美丽的大花园。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

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知道其简单寓意。

2知道不乱扔垃圾,能主动拣拾看到的垃圾,树立的环境保护意识,3、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过程,知道不当的垃圾处理方式会给环境带来危害。

活动准备:PPT——白色垃圾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你们知道每年的6月5日是什么日子?

2、教师简单介绍:每一个有意义的特殊的日子,我们都会用节日的方式来纪念它,6月5日就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世界环境日,在这一天它告诉所有的人们,要爱惜、保护身边的环境,这样我们以后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二、出示PPT——生活中的垃圾

1、请幼儿仔细观看图片,教师提问:请你猜猜这些都是什么?你在哪儿见过,你们家里什么时候也用过它呢?

2、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获得的关于垃圾寿命的知识、信息。

教师总结:烟蒂1——5年,香烟滤嘴10——12年,防水纸5年,纸张2——5个月,皮革、锡罐50年以上,尼龙布30——40年,毛袜1——5年等

2、了解垃圾的处理过程。

垃圾可以在我们身边存活这么长时间,用一次性次性发泡塑料饭盒盛装食物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其次,由于它们都无法处理掉,而人们又乱丢乱扔,就会影响周围的环境。垃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环卫工人是怎样处理垃圾呢?

(1)观看录像《垃圾的分类与循环再造》,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再造情况,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2)提问:“垃圾可以分成几类?”“那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

总结讲解:垃圾会通过掩埋、焚烧等方式进行分解。其中有些垃圾很容易被分解,如食物、一些自然垃圾(如落叶),掩埋一段时间就会腐烂;但有些垃圾是很难分解的,如塑料和玻璃做成的东西,需要掩埋很长时间。现在,人们将垃圾进行分类、加工再造,又变成了有用的东西。如:菜皮、果皮、肉骨头可以做成很好的农业肥料;纸张、纸盒可以做成造纸的原料;旧塑料、碎玻璃可以造成新塑料、新玻璃。

三、畅谈:怎样爱护周围的环境

1、说一说:怎样保护幼儿园美丽的环境?

2、谈一谈,怎样让家里人也学会保护环境?

鼓励幼儿宣传、督促家人不随手扔东西,少用一次性塑料袋等。

3、教师小结:看到干净的,充满绿色的环境我们都喜欢,这样让人感觉很舒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而且要提醒家里人同样的做到,只要大家都认真去做,我们周围的环境才会越来越美好。

五、学一学、背一背

《乱扔垃圾可不好》

小猴子,蹦蹦跳,爬上大树摘香蕉;

吃完香蕉皮乱扔,不讲卫生真糟糕。

小花猫,喵喵叫,吃完小鱼胡子翘,鱼刺扔进垃圾筒,讲究卫生妙妙妙。

上一篇:一年级一班热爱祖国主题班会下一篇:历史的感悟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