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

2024-06-21

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通用8篇)

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 篇1

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动态线的确定。

使学生在画人物动态时,如何掌握动态的特征及其速写方法。

教学准备:

人物动态速写印刷品,范画,动态速写过程图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常规。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教师的动态速写范画让学生观看,接着向学生讲解速写的涵义。

速写是有记录生活,为创作准备素材之用,也是绘画的一个门类,这 要 求以迅速、概括的方法描绘对象,通常是用简洁的线条来记录各种形象和动态的。

2、根据教材分析,讲述人物动态的运动规律和动态速写的基本方法。

人的动态千变万化,这些变化都是由头、躯干和四肢的屈伸及摆而形成的,如颈、腰、肩、肘、膝等主要关节,每个关节的转动屈伸均有一定限度和范围,在活动中人体的重心经常移动,身体的不平衡与平衡相互交替,这就形成各种有节奏的优美的动作。

速写就是要用较短的时间把人物的动态特征准确的描绘下来。

3、挂出教师预先绘制的动作速写过程图,并用粉笔在黑板上作示范,使学生明确速写过程(从动态线开始,然后再画其他,从整体到局部)。在示范时,注意向学生讲解人体的各部分的基本比例运动规律和袋子体重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人体比例及速写步骤。

三、学生速写。

(要求学生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观察掌握人物动作的大势早,经过分析找出动作的重心、支撑点和动作特征的动态线,然后在画面定位,用简括的线条轻轻勾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细节上。)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分组互画,每组选一个同学为模特儿,供同学写生。速写时间为20分钟。

四、讲评:

抓住动态的表现作重点讲评。

第2课 画人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对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定的了解。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2课 画人像

2、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2课 画人像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人物的脸型和表情

教学难点

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学准备

具有各种特征的人物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有关人物肖像描写的其他材料(如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 猜猜“他”是谁

2、说说“他”的特征

仔细观察,“他”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式等)说说“我”的特征

二、新课

1、每个人对自己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谁能用较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2、说说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

《蒙娜 丽萨》

出示艺术作品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达 芬奇、《蒙娜 丽萨》

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看达 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作简单的介绍。

出示艺术作品《凡 高自画像》

学生观察、体验、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凡高,增加学生对凡高及其作品的认识。

学生说说特征,教师总结。

毕加索的人物肖像画

现代版的《蒙娜 丽萨》

三、探索

1、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想想:画人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又与什么有关呢?

2、学生讨论、猜想。

3、教师总结:这主要跟摄影术的发明有关。在摄影术发明以前,像国王、王后、富商这样的重要人物都要通过雇佣画家来为他们画肖像。这些肖像充满了他们生活的线索,人们能从华丽的服装或是严谨的制服上看出被画者的身份。摄影术发明以后,画家们开始认为逼真地再现人物肖像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开始思考创作肖像画的新方法。他们开始探索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绪。

这就是肖像画的起源和最初的作用。

四、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人物特征,那人物特征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哪个方面表现出来呢?(人物头部)

2、人物头部是反映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包括相貌,精神状态,还有性格特征。人物头部的特征主要是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作品又往往通过人物面部的刻画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

3、脸型

你属于什么脸型?(如国字脸、瓜子脸等)

教师出示几种常见的脸型

请学生说说各种不同的脸型具有哪些特征?

小结:画人物头部时,我们应该先整体把握人物的脸型,再去刻划人物的五官。

4、同学们,你们“哭过”、画人像“笑过”、“怒过”、“乐过”、“惊喜过”吗?(有过)

请几名学生上台来表演“哭、笑、怒、乐、惊”的表情。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相互讨论: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五官中的哪些变化表现出来的?怎么变?

每组同学选取一种表情用简笔画的形式将它画下来,并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请学生逐个分析刚才所画的表情,画得如何?有没有将表情特征画下来?没有的,如何改?

教师总结:人物表情主要是通过人的 眉毛、眼睛和嘴巴的变化 来实现的。(出示各种表情图片,说清每种表情的变化规律)

五、临摹练习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2课 画人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擅长的表现方法来选择一幅肖像画(可以是书上,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进行临摹。

六、学生习作、教师进行辅导:

尝试观察和描绘你生活中的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

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体现人物特征?

七、小结:

展评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到台前讲述人物都有哪些面部特点,作品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等等。

第3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3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

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3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师:你能用间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习近平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

(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密、色彩)

三、指导学生作画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五、小结、作业评讲

第4课 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4课 美术 中的比例知识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 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的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维鲁维斯的人》时达?芬奇在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所绘,用以说明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例关系。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建与1163年。它正面每一层的高宽比例是按黄金分割律设计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总体效果协调统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

今天,我们学习美术中的比例关系,它有助于我们探寻美的奥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

小资料:把一条线条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

三、讲评上节课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颜色灰暗一些。

四、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五、作业展评

第5课 偶戏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5课 偶戏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学重点

收集一些布袋偶戏的资料。教学难点

偶戏道具的装饰方法。教学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线绳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偶戏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瑰宝。偶戏的种类较为丰富,有提线偶、仗头偶、布袋偶和皮影等。偶戏的表演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2、讨论交流

课前我让同学们本地区的偶戏和偶戏的历史。下面请各小组把你收集的偶戏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二、新课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5课 偶戏

1、欣赏课文图片

请同学们看书,和同学讨论课本上的偶戏这几幅图片都是什么偶戏?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言。

2、了解一些制作木偶的方法。

师:看!有那么多的装饰方法,偶戏我们也来试一试吧,每个小组装饰一个小纸偶,组长作好分工,看哪个组能在五分钟之内装饰好并且拿到讲台上来。

生:(按组装饰小纸偶。)

师:噢,上来了那么多的小朋友。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你有更好的方法去装饰它吗?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学环节说明及反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把自己探索得出的装饰方法和材料马上应用起来,并且通过学的评价进一步探究纸偶装饰的一些要素,如:颜色的搭配、和谐、符合角色形象等

等。更进一步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四、同学们已分组编好了童话剧,还根据角色分工做好了初步的纸偶。现在,开始装饰我们的纸偶。注意要美观,要符合角色形象,做好的小组就可以表演童话剧了。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现在开始。

生:(分工装饰小纸偶。)

五、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童话剧表演,好吗?你们除了看表演,还要观察纸偶是怎样装饰出来的。

六、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装饰了我们的小纸偶,并进行了童话剧的表演。只要用心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的装饰方法和材料。

除了用纸偶表演童话剧,还可以用木偶、皮影、手袋布偶等表演童话剧,请大家欣赏它们的装饰。(放录象)

第6课 提线纸偶 教学目的

1、学习纸偶的装饰方法。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6课 提线纸偶

2、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的综合素质。

3、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己的创作意图。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6课 提线纸偶 教学重点

纸偶的装饰。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6课 提线纸偶 教学难点

纸偶的装饰方法。教学准备

彩纸、各种各样的纸偶提线纸偶.教学过程:

一、欣赏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欣赏。

二、新课

1、出示小纸偶,问,它是用什么材料装饰的?

它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板书:方法)还有一个问题是考考你们聪不聪明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把它装饰得更好吗?

2、课件展示: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用五颜六色的糖果纸装饰,用粘、绑的方法。

用彩色的易拉罐装饰,用剪、贴的方法。

用五彩的毛线装饰,用编、缠、粘的方法。

3、讨论:你们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材料:布、电线、包装纸、棉絮提线纸偶

方法:绑、粘、剪贴、编、、、、、、。

三、小组合作

请与小组同学合作编个故事,进行角色分工后,提线纸偶

用各种彩纸制作纸偶,并准备简单的背景、道具。然后,演给其他组的同学看。学生表演纸偶戏。

四、小结

让同学们用互评的方式评出优秀小组。

第7课 动物的脸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训练,培养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2.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动物的脸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教学重点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动物的脸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教学准备

笔(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报纸(做垫纸用)一张、国画颜料、墨、调色碟、水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欣赏范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思考问题:(幻灯)

2、学习几种主要的运笔方法

勾染法(大象)、中锋破笔法(狮子)、破笔点染法(猴子)、勾线点染法(狒狒)、丝毛法(猫)

3、分析国画《猫头鹰》的表现技法。

①猫头鹰基本造型

②猫头鹰形体结构: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结合幻灯教学,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猫头鹰的画法编成通俗易懂的小诗歌来进行教

学,教师在画鸟的羽毛时要突出重点,尽量讲得详细一些。

画法配诗:

褐墨点头部,接着画身翅,浓墨画嘴眼,淡墨勾胸腹,浓墨画翅尾,背斑趁湿点,浓墨再画爪,猫头鹰俱画成。

画法步骤:

说明:先用墨赭画头顶,接着画身体和翅膀注意水分不要太多,润笔、枯笔相结合。

四、学生练习

1、画一只猫头鹰,教师巡回辅导。

2、学生临摹不同姿态的猫头鹰(运用幻灯片)

五、作业布置

老师提出作业要求:按作画步骤,用宣纸或毛边纸,动物的脸临摹或创作一幅猫头鹰图。

有趣的汉字

教材分析:

将象形文字纳入美术教学中,是新教材的一个大胆尝试。其实在上学期的语文课上学生已经初步、浅显的了解了象形文字了。美术课上设立这一课,更应该从培养学生对想象、创新的热情方面入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的造型美感,激发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用图画形式表现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对象形文字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产生兴趣。

2、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象形的造型方法,较明确的表达词语的意义。

3、培养学生对想象、创新的热情。

教学准备:

学生:回去搜集有关象形文字的资料。带绘画工具。

教师:光盘《文字国》、电脑多媒体设备、有关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示范操作的各种绘画制作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展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一段象形文字,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争辩。教师公布答案,告诉学生这是象形文字。

教师讲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将自己搜集、了解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了解祖先创造、运用象形文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和表现欲望。

活动二:

教师播放光盘《文字国》,向学生展示象形文字的演化轨迹使学生得到启示。引导学生寻找象形文字是怎样抓住实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特征,略去细节的。

活动三:

学写象形文字。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色彩来临摹象形文字的演变,可以给每一组字画上漂亮的边框。

活动四:

试着自己造一个象形文字,指导学生大胆的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表现。力争表现出词语的意思。作业完成后又学生来向大家进行介绍。

第二节:

活动一:

教师运用象形文字在黑板上写一段祝福的话给学生,请学生根据每个字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特征情况猜猜老师写的是什么祝福。

出示几段学生运用自造象形文字写的话,请学生欣赏、评述。

活动二:

想象自己是原始人,要用象形文字来记日记。

老师在黑板上写几句简单的话,请学生选择一句用自造象形文字来表现。

1、今天天气真好,我和爸爸去森林打猎,打到一只羊,我们把它烤着吃了。

2、今天我和姐姐去河边捕鱼,一共捕了三条。

3、下雨了,我们住的屋子漏雨了。

4、晚上,我和哥哥坐在石头上看月亮。

在作业过程中激励学生自由的创造表现,通过多次实践,力争表现出词语的意义。

活动三:

引导学生用图画形式表现一段话,内容不限。

告诉学生象形文字能用容易、准确的表现实际的具体形象,但对抽象的概念很难准确的表达,提醒学生注意选择那些可以表达的词语进行作业,增加成功的机会。

活动四:

将做好的作业展览在教室的展板上,互相欣赏、评述。

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多看一些古代文字资料,尽可能寻找可以辨认的象形文字,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评价:

1学生对象形文字的内容和学习过程是否产生兴趣。

2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象形的造型方法,较明确的表达词语的意义。

3是否激发出学生对想象、创新的热情。

札记:

我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时并没有想到学生能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一年级三班的同学拿来的这张《文字国》的光盘对我这节课的帮助很大。鼠标经过光盘上的每一个字时,这个字就由象形文字慢慢的演变为现在的文字,还配有这个字的实物原型,非常的形象。这张光盘帮了我的大忙。凭借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找不到那么多的资料的,而借助于学生的力量不仅渠道丰富,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9色彩的色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体验不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

3、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教学重点:

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教学难点

调配时水和色彩的分量 教学准备:

颜料,水,毛笔,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自然是美妙的。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世界是彩色的,色彩的色相 有千变万化的色彩。(出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学生观察生活和大自然中的色彩。)

观察过自然中的色彩,观察学生的衣服、学习用品之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自己了解的色彩。思考一下,生活中的色彩有哪些,有多少种?

二、新课。

1、复习三年级开始的色彩知识: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间色,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老祖宗”,有称三原色。三原色两两相配,产生三间色。

2、什么是色相?

色相,顾名思义即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如大红、普蓝、柠檬黄等。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色彩的色相 的。所有的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叫色相。

3、欣赏课本中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

(1)、挑选自己喜欢的色相,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色相在生活中的应用

(3)、自己准备用哪些色相不同的色彩画一幅什么样的画。

4、小组交流发言

三、学生作业

创作一幅色彩画

四、小结

10色彩的明度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加深对色彩要素的理解。美术教案-色彩的明度对比

2、掌握色彩的明度的处理方法,并能在绘画中运用,提高学生用色的造型的能力和技巧。美术教案-色彩的明度对比

3、掌握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培养审美情操,美术教案-色彩的明度对比激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色彩去创造艺术美和表现生活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传授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掌握色彩的明度处理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色彩的技巧。

2、难点:让学生接受色彩的明度对比知识和对色彩明度进行操作,并在绘画实践中运用。从知识到应用是一个较复杂的转换过程。教学中要抓住这个重要环节,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美术教案-色彩的明度对比

四、课前准备:

范画若干幅;

颜色本身的明度差别;

色彩明度较强和稍弱的示图;

同一题材不同明度对比图。

五、教学过程 :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色彩和明度对比的知识。

2、提问:

(1)什么叫明度?

(2)你能指出你衣袖上色彩的不同明度吗?

(3)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色彩的明度对比?

3、明度演示:

(1)让学生观察彩色纸条(红色),当我将纸条拉紧时,学生看到纸条上均匀的彩色。颜色没有深浅变化。

(2)当我将彩色纸条折成弯形状后,再让学生观察,出现纸条的颜色与前次见到的不一样,让学生指导出同种颜色的深浅变化,并让他们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3)让学生上讲台,自己挑选另一种颜色的纸条,按和的操作步骤进行曲演示,并指导该色纸变化的现象。

(4)屐基同探讨:一种固有色由于受光强弱的不同出,现不同的明度变化现象,使色彩产生一种节奏美感。

4、提问:

(1)我们从演示中发现色彩明度变化的现象,在绘画时如何反映?

(2)如何使一种颜色出现不同的明度?

(通过加白提高明度,加黑减弱明度。)

5、演示色彩明度的变化:

(1)先将纸面中间涂上本色,加白调匀后涂在本色左边,再加白调匀后涂在更左边。

(2)用一支干净的笔加黑色小许调匀后涂在本色的右边,再加黑少许调匀后涂在更右边。

6、指导学生进行色彩的明度对比练习。

7、作业 讲评。提倡多练习,并引导学生课外多动手。

8、全课总结。

第12课 人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通过欣赏课本中两组范画,领略绘画想象力的丰富多姿。

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怎样根据课本上提供的人物造型合理地添加与形象相配的环境。

教学重点

根据人物的姿态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可以添加什么服装和环境。

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人物造型的多角度开发和想象。作品要画出新意。

教学准备

人物造型图、绘画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类由于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环境,人类能离开环境单独存在吗?

生:不可能!

小结:我们在家、在大自然、在学校、在任何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人物与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2、揭题:人物与环境

二、新授

1、出示人物形象

提问:老师这里有几个人物,你能根据他们的姿态,想象他们都在做什么吗?你能想象当他们的身体方向发生变化时,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讨论、回答

2、在原有人物的基础上,想一想,添加什么样的背景好呢?

3、打开课本,学生欣赏课本中的人物添加。

学生说说课本中的人物添加给你什么启发?

生:可以将人物位置调换、颠倒、横放、旋转不同的角度来想象人物在做什么,在什么环境中。人物的衣着也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活动的不同来进行添加。

4、你还能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人物形象想象出其它的活动和环境吗?

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及创造力。为学生作业打好基础。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可自愿选择课本提供的人物造型或自己找一组或一个人物原型。

自由发挥想象添加人物活动情况和服装及周围环境。

尽量避免与周围同学雷同。画好后在小组中互相欣赏,讲述画中的情形。

四、作品展示、评价

对画得出人意料的作品给予“特别想象力”奖。鼓励创新意识强的学生。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与环境的想象和添加,发现了自己有着惊人的想象力,我们能够把一个或一组简单的人物原型想象成参与各种活动,穿着不同服饰,身处各种多变的环境之中,真是有趣极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使大家的记忆力、观察力得到的提高,以后还可以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和游戏。

第13课 光盘架的设计

教学目标

1、选择适当的材料,根据光盘的尺寸,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13课 光盘架的设计利用插接的原理,使光盘与架子形成富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整体。

2、体验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简单的制作光盘架,体验制作的快乐

教学难点

创意表现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光盘架小制作)光盘架的设计老师这有一个很简单的小制作,你们看看,他可以派什么用?有什么益处?

2、学生猜想交流

3、现在生活水平好了,我们一定有很多学习与娱乐的光盘,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帮助,今天我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光盘架,将这些光盘有秩序地摆放在一起,既方便查,又可增添生活情趣。

4、板书课题:光盘架的设计 人美版第九册教案 第13课 光盘架的设计

二、师生探究

1、生活的多彩使我们的光盘种类繁多,市场上便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架子(展示更多工艺光盘架)观察选用的是哪些材料?

不锈钢 木材 铁 布 等等

2、这些漂亮的光盘架美观耐用,光盘架的设计使用方便更是装饰家居的理想物品,那设计时应该注意哪些什么问题呢?

①平衡 ②尺寸 ③选材 ④插接口的设置

小结:制作时用较硬的包装盒纸或硬纸,也可使用其他材料。根据光盘的尺寸,利用插接的原理,使光盘与架子形成富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整体。

三、体验创新

1、我们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是未来的创造者,你觉得你的创新思维怎么样?

2、先来欣赏这些小创新者的作品吧。(出示书上的若干作品范图)

集体讨论:选材 造型 创意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想法看法

3、有比较才有发现,有胆量才有惊喜,老师期待着你们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用自己或小群体的智慧设计制作一个既实用又有个性的光盘架。

四、学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作品:

1、自我推荐

2、相互展示

3、师小结 鼓励

六、总结全课 生活赋予我们很多的乐趣,制作光盘架的全过程你开心吗?热爱生

活,感受生活,你会更乐观,更接近成功!

第14课 杯子的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用语言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2、学会观察、学会体验。

教学重点

设计造型漂亮,功能实用的杯子

教学难点

观察了解杯子各部分的用途,体会设计者杯子的设计的设计意图 计

教学具准备

杯子若干个 图片若干副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你注意过平时喝水的被子么?出示几个:这些杯子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你喜欢什么?为什么?

3、哪个地方最合你的心意?

4、你呢,想选哪件?说说原因。

二、师生探究

1、欣赏了这么多东西,你发现每一类物品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形状 花纹 色彩(师板书)

2、小朋友观察得真细心,一件可以使用的东西,要让大家都喜欢,我们不仅要改

变他的形状,还可以改变他的花纹和颜色。

3、根据这些方法,伟大的设计师们设计出了杯子的设计更多美观实用的物品,现在,老师请大家当回小小评论家,来看一看,评一评,一起来欣赏书上的作品:分析其造型、材质、功能等

三、体验并感受

1、学生欣赏并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2、这些精美的杯子显示着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们鲜明的设计意识,每一处的设计

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3、如果你是设计师,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杯子?(师生交流)

4、再来看看书上的杯子设计,杯子的设计理解设计者的设计意识。(比较这些杯子,想想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四、作业要求

1、设计时要注意什么?(构思大胆、设计合理、实用美观)

2、根据你的观察,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杯子。

3、学生作业,师指导

五、小结展评

第15课 有人脸的器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造型设计的知识,培养泥塑造型能力。

2、发挥想象力,用泥做一个有人脸的小罐或杯子。

3、提高学生德望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有人脸的器物。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设计一个有特点的人脸器物。

课前准备

橡皮泥(纸黏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见过特别漂亮或特别奇怪的杯子吗?有人脸的器物 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回答(略)

二、新授:

1、老师书上有两种特别的器物,一起来看一看。打开书本,欣赏“大禾人面铜方鼎”(商)和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提问:“这两种古代器物有什么特别之处?” “大禾人面铜方鼎”以人脸为装饰图案;“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整体以人为造型。)

2、这样的设计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略)

3、古代人为什么要在设计中将人脸运用进去吧?学生回答有人脸的器物(略)

4、“同桌相互观察彼此的脸。”

“你看到同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笑)教师用简笔画画笑的表情。

“你还会表演其他表情吗?”

学生表演,教师画

5、“原来人脸这么有意思,我们也来设计一个有人脸的杯子或罐吧!”

6、欣赏范作。

“几件范作有什么不同?”

(材料相同:紫沙泥。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造型不同,人脸表情不同。)

7、“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脸器物?”

学生回答(略)

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四、展评:

1、介绍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

2、教师总结。

唱起来跳起来 教学目标

1、与同学交流自己喜欢的歌曲与舞蹈。

2、掌握喷雾法的表现技巧。

3、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

学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难点:

用喷雾法的表现方法完成一幅作品。课前准备:

(学生)喷壶、颜料、水、剪刀、纸等。

(教师)剪纸作品、歌舞录象、喷雾画范作等。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激起兴趣

1、播放一段歌舞录象,鼓励学生随着音乐跳起来、唱起来。

2、学生就坐后提问:我们为什么在听到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想唱想跳?

3、让学生说一说对歌舞的感受。(听到音乐感到„„看到跳舞也会„„)

二、欣赏作品、体会内涵

1、欣赏一些歌舞题材的美术作品。

2、讲述音乐与美术的内在联系。

3、分析画面里人物动态的表现。

4、介绍新的表现方法:喷雾画

三、教师示范、学生尝试

1、师生一起操作

1)取出预先刻好的人物剪纸作品固定在底板纸上;

2)在喷壶中加入颜料和水调和;

3)对着作品进行喷射;

4)稍后取下剪纸作品,一幅喷雾画就完成了。

2、出示个别学生作品,分析成败之处(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3、学生第二次尝试喷雾画(要尽量避免前面的失误。)

要求:剪纸作品待干后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再剪一些简单的造型(如花、草、鸟、云、月、星等)让画面更完整。

4、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评

1、评价标准:

1)形象是否清晰

2)色彩是否协调

3)构图是否合理、饱满

2、选出优秀作业

五、总结延伸

1、小结本节课学习成果。

2、鼓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

第18课 献出你的爱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希望工程”培养乐于助人、珍惜现有的良好学习环境和热爱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感情。、2.感受各种材料特性,探索巧妙运用各种材料、各种方法制作,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

3.培养思维的扩散性,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及审美经验的提升。

根据了解到的有关边远地区小朋友学习情况,展开丰富想象再创作表达爱心。

教学难点

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把自己的创作意图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带好各种废旧材料、各种纸(彩色纸)、剪刀、双面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出课题

1、出示“希望工程”摄影作品,先请学生欣赏,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有何发现?

师生交流

2、出示课题《献出你的爱心》

三、进入角色、思考探索

1、出示学生爱心作品,请学生感受、思考。师生交流

2、学生小组活动

(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多方面联想、讨论

(2)自主评价交流(小组间完成评价,并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交流合作

各小组展开活动,制作出各组的“爱心物品”献出你的爱心

五、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展评

六、师生小结,课外延伸

第19课 小花铲

教学目标

1、通过利用废旧塑料瓶设计制作小花铲,培养学生因形造型的能力和对性状的构

思、加工能力,训练他们使用剪子的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感受制作的快乐,增强他们的小花铲 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用废塑料瓶制作小花铲,造型要简练,并充分利用瓶子的形状。

教学难点

利用瓶子的形状进行设计。

教学准备

各种废塑料瓶、剪子、课件、小装饰、小花铲的成品和半成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桌上的用具安排。摆放好用具。

二、导入

1、乱扔废塑料瓶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2、废塑料瓶的潜在利用价值是什么?小花铲 学生发表。(如:污染环境„„)学生思考

后发言。

三、新授

1、观察,小花铲如何制作的?在制作时要注意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

解决?

2、学生观察、分析:外形与瓶子接近,要有手柄,要有突出的部分用来铲土。

(注意要安全使用剪子。可能会剪不动,可以用刀子割。)

四、实践

1、请你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可以和同学商量,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2、学生尝试制作。

五、小结

点评作业:表扬有创意、造型简练的作品。

六、拓展

1、塑料瓶子还能做什么用?你还可以怎样处理它们?

2、学生发言。

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 篇2

关键词:生活日用品,设计,应用式思维

1 案例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四年级第7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属于美术四大教学模块中的“设计·应用”模块。结合《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本模块的要求, 本节课实现的重要目标应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所以设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了解生活日用品的外延及其造型的不同, 能够进行大胆丰富的联想;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对生活日用品的形状、颜色、用途、组合、变形等方面的联想, 能够设计制作优秀的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对生活日用品的观察与联想, 培养学生们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同时要善于想象, 大胆想象, 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依据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分五个环节展开我的课堂, 分别是:创设教学情境, 展示设计内容→小组合作探究, 以设计内容为主题画“生活应用式思维导图”→选取某一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构思作品→作品创作→展示交流。

2 课堂实录

2.1 创设教学情景, 展示设计内容

创设教学情景:播放一群退休奶奶们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用品表演的视频《锅碗瓢盆交响乐之彩云追月》 (齐鲁电视台“超级运动会节目”) 。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感受美的音乐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观察, 这些普通的生活日用品可以进行重新的设计应用, 从而焕发新的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重新思考生活日常用品, 他们除了能够满足原有的用途外, 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退休奶奶们可以做到让他们焕发新的“生命”, 让它们散发出美的旋律, 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这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我还可以再怎样利用发挥他们更独特的价值呢?

展示设计内容:生活日用品。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生活中的哪些物品属于生活日用品吗?下面大家看这些图片, 请说出哪些属于生活日用品? (PPT课件展示若干图片)

生:1、3、4、5;师:很棒!同学们找的很好, 但是请你们告诉我这些生活日用品可以再怎么分类吗?生1:厨房里用的;生2:打扫卫生用的;生3:学习用品。

师总结:同学们的分类很明确。生活日用品按其用途可以分成:厨房用品、文体用品、床上用品、清洁用品等。

2.2 小组合作探究, 以设计内容为主题画“生活应用式思维导图”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选取组长。)

师:对某一件生活日用品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联想让它重新焕发新的魅力呢?

生1:形状;生2:颜色;生3:外形;生4:变化形状;生5:改变方向。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很棒!生活中的某一件生活日用品我们可以从形状、颜色、用途、组合、变形等多个角度进行发散思维, 成为另一件新的物品或具有其他的作用, 焕发第二次“生命”。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对某一件生活日用品可以从哪些角度、方面进行联想, 通过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思想的碰撞刺激大脑神经, 从而能够迸发出更多的精彩想法。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这个工具引导学生对某一件物品进行全面的发散想象, 不受某种思维定势的限制, 实现日用品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

2.3 选取某一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构思作品

师:你对自己画的思维导图作品满意吗?在画之前你又想到过自己能有这么多想法吗?

生:没有;师:那就鼓励一下自己吧!

生:…… (拍手鼓掌) ;师:那么, 下面请从以上自己画的“生活应用式思维导图”作品中选取某一个联想角度构思作品, 同时确定你制作作品所需的材料。

【设计意图】: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构思作品, 同时考虑作品所需的工具材料, 使学生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上提高自己。

2.4 作品创作

师:请将自己的作品构思创作出来。

【设计意图】:将自己的创意制作出来, 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美术语言的运用能力。

2.5 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的作品都非常的棒!下面我们开始装裱自己的作品, 装饰到我们的教室里吧。

生:布置展览, 学习交流。

【设计意图】:设计让学生们布置展览的过程, 不仅可以让学生初涉关于布展的简单知识, 同时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3 分析与反思

张庆林在他的《创造性研究手册》中指出, 小学后期在创造性成绩上会出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四年级剧降”, 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进入这些年级时学校氛围上的变化和社会化导致的, 但是只要教师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并采取一定的教学努力是可以制止的。笔者在以前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现象, 班级内极个别的学生在面对有想象力的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当问他为什么不画时的回答是“不会画……”。本课笔者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设定的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3.1 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神经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学者东尼·博赞研究的对大脑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研究成果。一幅完整的思维导图包含以下几个要素:中心图像、由中心发散出去的相互联系的分支线条、线条上的简短的关键词或形象图像。它形象的把大脑的思考网络呈现于纸上, 通过线条的连接和色彩的刺激促使大脑围绕中心图形向更远更深层析发展。本节课借助思维导图将学生头脑中迅速迸发出来的关于某一生活日用品的联想全面、迅速的呈现于纸上, 让学生们看到以前所没有发现到的自身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种方式极大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学生们在积极心态引导下展现这个年龄应有的想象力。

3.2 创设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首先展示的是已经退休的阿姨们用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演奏美妙音乐的视频, 给学生们以美的震撼。四年级学生本身有强烈的好奇心, 在面对新奇事物的时候他们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热情, 同时也刺激了他们的想象头脑, 也会迸发出其他的更有趣的想法。总之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是略高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活动。

3.3 在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下师生共同探究、想象

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篇3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 篇4

一欣赏

1、出示肖像作品(国画、雕塑、油画、版画、线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工具和画法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出示图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是一幅世界上最伟大,最著名的肖像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的作品。画家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特别注重刻画,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含义无穷,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很多人都说这是一种神秘的微笑。

3、小结:肖像艺术重在传神,“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形”我们都知道是指的人的外表;“神”指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在优秀的肖像作品中,形神是皆备的,两者缺一不可。

二、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把人物的形象和神态很好的结合起来呢?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物外貌的基础上再去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猜一猜

拿出自己的照片,让你的同桌根据你的神态猜一猜你当时的心情。并想一想如何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四、画一画

选择自己喜欢的肖像图片,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改画。并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上背景。

五、课后拓展

从课外书上,网上,杂志上去观察更多的人物肖像,并向同学描述人物的外表和神态。提问:1.你看到的都是些什么地方?你最喜欢那一个设计,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卧室,都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谁能告诉大家你的那片小天地是怎样的?

3.你对你的小天地满意吗?

4.你理想中的小天地是怎样的?它的布置应当具有什么功能和特点?

5.你准备怎样去改进你的那片小天地呢?

(学生讨论)

想一想,在你动手的时候你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内容、比例、层次等)

三.学生作业:

要求:可凭记忆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自己的居室。

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交流讨论

1.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有什么值得我们学的地方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拓展:

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试着设计我们的教室、校园等。

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 篇5

在小学美术中若干以人物为主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多种表现方法,并且达到准确地表现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美术知识、技能水平有限,对人物造型方面只是初步的了解,认识和表现。所以在教...

在小学美术中若干以人物为主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多种表现方法,并且达到准确地表现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美术知识、技能水平有限,对人物造型方面只是初步的了解,认识和表现。所以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上,我恰当、合理、科学地运用了欣赏、观察、分析、讨论、演示、练习、创作、交流、展示等形式。学生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中,了解了人物脸型、发型、五官等的特征,并能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人物创作。在交流中,思维相互启发,在创作中,经历了情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那么审美教育就自然在其中了。

这节课打破了传统人物写生课中,教师讲授、演示全体学生画一个人物的模式,教学过程中以欣赏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采用欣赏、评析、讨论、创作、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学生在多样化的欣赏中,相互学习、交流、启发,了解了不同人物脸型、发型、五官的特点,并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创作。

教学中,我寻着人物画情感的思路,让画家的情感弥漫课堂,把我的情感带入课堂,使学生的情感融入课堂。这节课环环相扣,具有表现力,个性化,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在愉快的小欣赏、讨论、创作中,造型能力得到提高,思维空间得到扩展,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通过本课教学,利用大量图片展示了各个年代、用途、造型、材质的杯子,使学生在欣赏中培养其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设计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能对生活中常见的杯子进行功能、材料、外形、尺寸等方面的分析,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在设计时是要与使用相联系的。启发学生从实用角度出发,用设计的思想进行杯子的设计。

二、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杯子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了解的知识,设计出有个性、功能性又美观的杯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了解设计要素,渗透设计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分析杯子各部分的设计意图,了解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难点:运用设计意识,设计出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杯子。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杯子若干

学生:卡纸、直尺、铅笔、水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猜一猜)

孩子们喜欢游戏,用变魔术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头脑中迸发出设计的意识。出示课件——杯子的设计

二、引导阶段:(赏一赏)

杯子展厅

1、古代的杯子

课件出示古代杯子的图片

问题:你喜欢哪一只,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说说喜欢的原因。

2、现代的杯子

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哪些材料制成的杯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

三、分析探究:(探一探)

杯子的结构

出示杯子实体,让学生分析一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杯子的结构:杯身、杯口、杯底、杯柄、杯盖

四、精品欣赏:(看一看)

1.欣赏新颖独特的杯子

说说杯子的杯身和杯口有什么特点

2欣赏特殊功能的杯子

五、杯子设计:(想一想)

如何绘制一张杯子的设计图,请同学们欣赏设计图,找一找设计图包含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杯子设计图——杯子图形、简单的功能说明、各部分的尺寸、物品名

再对书本上的学生作业作简单分析。

六、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做一做)

1.绘画设计,按自己的感受和设想任意一只既新颖独特又美观实用的杯子。

2、设计图标出相应的尺寸、材质、功能、物品名。

五、课堂小结:(说一说)

1.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杯子设计作业。

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 篇7

教材地位:《标准 (2011) 版》中对扇形的要求是“知道扇形”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扇形, 理解圆心角, 感受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学生初步认识扇形, 为后续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 认识扇形, 了解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圆片、活动角、课件

教学片断:掌握扇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1) 师:拿出你手中的圆片, 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举起来, 仔细观察, 扇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二:认识扇形的基本特征)

生: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有几条对称轴?折折看, 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 并总结出扇形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只有一条。

(2) 师:放下手中的图形, 请看黑板, 在这个圆中有扇形吗? (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在圆中放了一个活动角, 活动角的的长度与黑板上所画圆的半径相等, 活动角的顶点放在圆心上——图一左一)

生:有扇形。

师:这个图中的扇形中哪儿, 谁能帮我指出来, 它的圆心角又在哪儿呢?

指名学生上到黑板前指出来。

师:仔细观察:这个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现在呢?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大——图一)

生:变大、变大、变大。

师:我是通过改变什么而使扇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圆心角的大小。

师:观察真仔细!再观察, 现在扇形的大小又有什么变化 (教师多次拉到活动角的一边, 使活动角变小——图二) ?

生:扇形变小了, 变小、变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改变圆心角的大小, 扇形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生2: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师:还有谁说得更详细一些吗?

生3:在同一圆中, 圆心角越大, 扇形越大, 圆心角越小, 扇形越小。

师:我们通过下面这个图再来验证这一结论:仔细观察, 在这个三个扇形中, 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大?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大?哪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最小?那这个扇形是不是最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同一个圆中, 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的大小。教师板书。

三、教学反思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 我通过让学生任意折叠成一个扇形, 加深了学生对扇形的表象认识;再仔细观察图形手中的扇形;最后动手操作折一折来研究扇形的对称性,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体会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的关系, 虽说简单, 但是要想使学生能理解, 并且印象深刻, 教师通过活动角直观动态地呈现扇形的大小变化, 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有关。在这之后我又通过同一个图内三个大小明显的扇形以及它们对应的圆心角来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 有利于深入掌握扇形的特征。

在本节课中, 我开课简洁, 开门见山, 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导入, 在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巧妙的建立起一个联系的纽带, 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为高效课堂迈出了第一步。

教学流程的设计上, 体现了“以学而导, 学导结合”的教学理念,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课堂上我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观察, 交流和动手操作中, 使学生真正地读懂扇形, 了解了扇形的特点。让学生成功的亲历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 实现了预期目标。

练习设计合理, 有梯度, 并注重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如在认识了圆心角之后, 马上出现了一组图, 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圆心角, 讲练结合, 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圆心角的认识。在巩固应用、内化提高的环节中, 设计了4 个练习:分别是根据扇形的含义, 在生活物体找扇形;判断哪些图是扇形;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画扇形, 培养学生作图能力;拓展介绍扇环的相关知识, 求扇环的面积。练习题层层深入, 既考查巩固了学生对扇形特征的理解, 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前,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 合理地把握了扇形概念的教学要求。《标准 (2011 版) 》中对扇形的教学要求是“知道扇形”, 所以只要学生“能用实例说明对象的特征, 或者能根据特征辨认和举例说明对象”即可。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适当地补充了扇形的轴对称性。

五年级上册人美版美术 篇8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负数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上册,通过以下几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编排的独具匠心。

(一)生活经验的切入点

由于当前大量媒体的介入,在生活中,学生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有关气温方面的信息,在天气预报中也经常看到负数,他们已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数是用来表示零下温度的。这一生活经验,五年级的学生已相当熟悉,由此展开负数的教学时机已经成熟,此“时”此“境”引入负数,更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此可见,借助温度引入负数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对于“海拔”的概念,学生相对来讲有点陌生。但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三年级上册“认数”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已3次接触到了“海拔”一词,分别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青海湖湖面的海拔高度,新藏公路的海拔高度。在当时的教学中虽然不要求教师一定要介绍“海拔”一词的词义,但学生多少能领悟到“海拔”一词的含义,这对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也经常接触到诸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升高、降低等相反意义的量,这些生活中的知识为学生认识负数构建了平台。

(二)知识储备的生长点

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数都是自然数,学生已能熟练地利用这些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数随着负数的出现,学生对整数认识范围的扩展,自然地变成了正数(0除外),实现了知识间的同化和顺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将为学生在七年级系统学习有理数,做好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二是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本单元在教材安排上没有出现负分数,只出现了一个表示温度的负小数(-88.3℃),其目的是消除学生以为负数只有负整数的错觉,帮助其建立完整的有理数的感知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必要再补充类似认识负小数的练习,教学的重点仍然要集中在认识负整数上。

(三)认知能力的支撑点

应该说,经过四年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数学视野得到了很好的扩展,思考能力、克服困难的信心有了较大提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认识整数,初步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中,已能准确而又熟练地利用数来表达、交流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本册教科书在第一单元便安排了负数的教学,让学生对数的认识“豁然开朗”。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并没有过多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结论,而是重点帮助学生遵循知识发展的过程来构建知识,教学内容编排得清晰而有层次。先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温度知识切入教学,利用+4℃和-4℃的巧妙对比,有力地强化了“0刻度”和“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一对相反方向的量。之后,以直观形象的海拔高度作为例1教学的支撑,顺势直观地描述了正数和负数,简明扼要。例3、例4的教学,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正数、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加深对正数、负数具体含义的理解。但两个例题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例3强调的是,定义正数、负数一般约定俗成的规则。例4则强调的是依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自主定义规则。之后的“试一试”,教材呈现了抽象的数轴,但却并不出现数轴的名称,强化直观,巧妙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真可谓“到位”而不“越位”。这种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编排,便于设置适宜的教学坡度,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实施策略

从本单元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不难看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例1、例2的教学应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相反方向上的量”这一关键,借助提供图片的形象直观,适度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对比分析中自主认识正负数的意义。例3、例4的教学要明确:合理定义生活中正负数的规则是前提,依据规则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对正负数作出合理的解释是重点。特别是例4的教学,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充分体会本题情境与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从而初步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教学的实践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一是认识温度计,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特别是零下温度。二是认识数轴,能正确填出数轴上所缺的数,并予以简单分析。整合教材呈现的资源,做一个仿真温度计,对于这两个难点的突破大有裨益。水银柱的上升与下降,动态地呈现出温度的变化过程,有力地强调了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方向性”。温度计本身就是数轴的模型,教学中,可以把仿真温度计横放在黑板上,先让学生找到0刻度的位置,然后再找出几个不同的温度,顺势画一个带箭头直线,自然地生成数轴。之后,再引导学生填出数轴上的数便水到渠成了。下面将结合教学片断,具体阐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片断一:

1.教师出示一幅北京冰天雪地的图片。

师:看了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感觉?请你猜一猜当时的温度可能是多少?

学生纷纷猜测当时的温度是零下多少度。

师:同学们猜出了许多不同的温度,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所猜答案中有一点是相同的。

生:都是零下温度。

2.是啊,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说明:课始,巧妙地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画面,营造出了浓浓的“负数氛围”,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怎样用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的思考,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这种“先入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片断二:

1.出示上海、南京和北京的相关图片及温度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具体温度,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等相关信息。

2.认识温度计。

师: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的气温呢?能谈谈你是怎样认识温度计的吗?

学生交流后,教师简单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

追问:你认为看温度计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先找到“0刻度”,零上温度要从“0刻度”往上看,零下温度要从“0刻度”往下看,方向正好相反。

师:(出示温度计)现在温度计上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零摄氏度。

师:谁能在这个基础上,拨出上海的温度零上4摄氏度?

学生小心翼翼地拨出零上4摄氏度。

追问:请谈谈在拨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生:一个小格表示1摄氏度,从0往上拨4个小格。

师:让它再回到4摄氏度,谁能拨出北京的温度零下4摄氏度?

生拨出温度后,仍然追问上一问题。

生:从0往下拨4个小格。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想法。

生:不一样,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

生:一个在0上面4个小格,一个在0下面4个小格。

师:是啊,他们的方向正好相反,我们怎么用数来表示这一相反方向上的量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顺势教学它们的读法和写法。

师:+4可以写成4,-4也可以写成4吗?

生:不能,这样就分不清谁是正四,谁是负四了。

[说明:生活中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量:标量与矢量。而负数的引入正是为了清楚地表明量的方向性。课堂上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借助温度计教具,“放慢镜头”教学温度计的认识,有意识地安排了+4℃和4℃的对比,既直观形象地强调了量的“方向性”,又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同时,在对比中,学生加深了对“0刻度”这一分界点的认识,为教学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打下基础。]

片断三:

1.教师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略。

师: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预设一:学生能回答出,和海平面相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作+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

预设二:如果学生感觉困难,课件出示例2海拔示意图,先闪动表示海平面的虚线,然后依次出现: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相反意义的量。之后,以练习一的1、2题作为巩固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呢?

生:是用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

生:还有表示海拔高度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提供数据中不含0)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得出两种分法。

2.直观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3.师:(同时出示温度计图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刻度”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观察图片,你发现刚才我们用正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上温度和比海平面高的高度。

师:用负数来表示什么?

生:表示零下温度和比海平面低的高度。

师:观察图片,你认为正数和0有什么关系,负数和0有什么关系呢?请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师:(单独出示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图)南京的温度是零摄氏度,那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说明:借助生活经验认识正、负数及0的意义,知道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现,直观形象而又突出本质,让学生再一次亲身感受相反意义的量。之后顺势迁移引出对数的分类。在分类时,教师有意将“0”排除,以避免对学生不必要的干扰,而将对“0”的处理放在正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之后,更有利于学生对“0”的意义的理解,也便于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看,“认识负数”属于概念教学的范围,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巧妙地定位在: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更好地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以下两点应予以关注。

(一)关注课程资源的优选、整合

“认识负数”这一单元,以其丰富的信息量,新颖而又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明确而又具体的教学要求与实施策略,为教材使用者提供了方便。但在课堂教学教程中,我们还应合理地开发一些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1,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精选了3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作为切入点。但是,教材所呈现的温度计与实际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的温度计有所不同。因此,从“数学化”、“生活化”的角度来看,教师应以生活中的温度计为原型,设计一个仿真温度计作为教具,对教材提供的资源予以补充。

2.作为例1的支撑,例2呈现了有关“海拔高度”的问题。对于“海拔高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并不熟悉,教师也不一定非常详细地讲解相关知识,但作为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了解:(1)海拔高度是指以海平面为标准的高度,海拔的起点叫做海拔零点或水位零点。1956年起。我国的海拔零点统一为青岛零点。(2)1981年国-家测汇局公布,位于我国新疆吐鲁番市东南30千米处的艾丁湖湖底的海拔高度为154.566米,并建议用-155米作为我国陆上最低点的标高。(3)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汇局公布,珠穆朗玛峰顶岩石面的海拔高度为8844.43米。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到温度计,有的学生会马上想到“体温计”。因为“温度计”大多数学生只是听说,却很少有学生见过或者亲自用过。而“体温计”,大多数学生不仅见过而且用过,也有认识“体温计”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会提出“体温计上有没有负数”等这样那样的问题。虽然这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却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练习课上也可以就“体温计”上的刻度范围组织讨论,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许能起到“此时无‘负’胜有‘负”’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化”、“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认识负数”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这一点在素材的选择、呈现的方式等方面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程中,不能过度地关注“生活化”。因为,生活中的数学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水平上。还应让学生在“数学”的层面上体验负数的魅力,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典型习题

为巩固所学知识,教材提供了适量的练习,习题的呈现方式不同,练习目标各异,内容直指例题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和方法上面。在充分使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生活实际,还可以精选一些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例如,在

例1教学之后安排如下练习:用温度计分别显示出吐鲁番盆地某日的最低气温(-7℃),最高气温(25℃),让学生先说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并写下来,之后组织学生谈一谈感受。接着教师谈话:“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对这一奇异现象的生动描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随之出示例2图片。本题的设计,既及时有效地复习了刚刚学过的知识,又自然地过渡到例2的教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作为机动。考虑小学阶段,不再安排有关负数知识的教学,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的综合练习课,而练习目标则主要定位在“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与“数轴”的复习上。

案例分析:

(一)基本练习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数量。

(1)如果青年路小学今年预计招收新生320人,记作+320,毕业学生280人,就记作()人。

(2)世界最高的淡水湖在南美洲,高于海平面3812米,记作( )米。位于阿拉伯半岛的死海,水平面低于海平面396米,记作( )米。

(3)明明的父亲收入3800元记作+3800元,那么,你认为1600元可以表示( )。

2.按照生活习惯用正负数表示下面各数。

(1)河水上涨5厘米记作( )厘米,下降3厘米则可记作()厘米。

(2)从同一港口出发,甲船向南航行60千米可记作( )千米,乙船向北航行80千米可记作( )。

(3)小亮玩电脑游戏,得了46分可记作( )分,输了38分则可记作( )分。

(二)变式练习:小华的位置

1.按照自己的理解,有顺序地读一读上面的数。

2.如果小华从0点向东走2米,记作+2米,那么向西行2米可记作()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从0点向( )走( )米。如果小华的位置是一4米,说明他是从O点向( )走( )米。

4.如果小华的位置是-6米,猜猜看,他有可能是怎么走的呢?仔细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三)拓展练习:生活中的“体温计”

1.观察“体温计”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为什么“体温计”上这样设置刻度范围呢?你能对此作出合理解释吗?

上一篇:校园植物行活动简介下一篇: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