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2024-05-2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精选8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篇1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手术部位细菌污染机会和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部位为人体洁净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

定义

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

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

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注: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而目前我国在病历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其Ⅰ类与本指导原则中Ⅰ类同,Ⅱ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Ⅱ、Ⅲ类,Ⅲ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Ⅳ类。参考本指导原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

(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5.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四)给药方案

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2小时开始给药。

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五)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附录2)

附录2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手术名称

切口类别

可能的污染菌

[1,2]

抗菌药物选择 脑外科手术(清洁,无植入Ⅰ 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

[3]脑外科手术(经鼻窦、鼻腔、Ⅱ、Ⅲ 口咽部手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加甲硝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

唑,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3]脑脊液分流术 Ⅰ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3]脊髓手术 I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Ⅰ、Ⅱ 眼或角膜移植、泪囊手术、眼穿通伤)

头颈部手术(恶性肿瘤,不Ⅰ 经口咽部黏膜)

头颈部手术(经口咽部黏Ⅱ、Ⅲ 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4]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加甲硝唑,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

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4]颌面外科(下颌骨折切开复I 位或内固定,面部整形术有移植物手术,正颌手术)耳鼻喉科(复杂性鼻中隔鼻成形术,包括移植)

乳腺手术(乳腺癌、乳房成Ⅰ 形术,有植入物如乳房重建术)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Ⅱ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心血管手术(腹主动脉重IⅠ 建、下肢手术切口涉及腹股沟、任何血管手术植入人工假体或异物,因缺血行下肢截肢术,心脏手术、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肝、胆系统及胰腺手术、Ⅱ、Ⅲ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二代头孢菌素,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

[3]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

[3]胃、十二指肠、小肠手术、Ⅱ、Ⅲ 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口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

[3]

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结肠、直肠、阑尾手术、Ⅱ、Ⅲ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经直肠前列腺活检

(5)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3]

Ⅱ 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

氟喹诺酮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

[3]

[4]

[4]泌尿外科手术:进入泌尿Ⅱ 道或经阴道的手术(经尿道膀胱肿瘤或前列腺切除术、异体植入及取出,切开造口、支架的植入及取出)及经皮肾镜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涉及肠道的Ⅱ 手术

有假体植入的泌尿系统手Ⅱ 术

经阴道或经腹腔子宫切除Ⅱ 术

羊膜早破或剖宫产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 葡萄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

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B组链球菌,厌氧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B组链球菌,厌氧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经阴道加用甲硝唑),或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加用甲硝唑

[3]

[3]

[3]

[3]人工流产-刮宫术 引产术

Ⅱ、Ⅲ

会阴撕裂修补术

链球菌,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皮瓣转移术(游离或带蒂)或植皮术

关节置换成形术、截骨、骨Ⅰ 内固定术、腔隙植骨术、脊柱术(应用或不用植入物、内固定物)外固定架植入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Ⅰ、Ⅱ

截肢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开放骨折内固定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注:[1]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加用甲硝唑

[3][3]

Ⅱ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加用甲硝唑 [2]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篇2

关键词:抗茵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抗菌药物,费用,使用强度,百分率

2011年卫生部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1], 为了解专项整治活动实施后我院的贯彻落实情况, 并客观评价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对我院7~12月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我院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结核病治疗三级专科医院, 调查结果对全国同类专科医院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回顾性的方法, 收集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贯彻后, 我院7~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及药品费用、住院费用;利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统计我院抗菌药物累计DDD (defined daily doses, DDD) 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平均住院天数;统计排除我院用于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治疗的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后的抗菌药物累计DDD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平均住院天数;统计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

注:DDDs:为抗菌药物累计DDD数

注:1、“未排除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的抗菌药物费用”用“抗菌药物费用”表示;2、DDDs、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为排除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后的数值

1.2 调查方法

计算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费用百分比;抗菌药物占患者住院费用百分比;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使用的抗菌药物规定日剂量 (DDD) [2]及抗菌药物强度计算公式计算每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计算排除用于抗结核治疗的左氧氟沙星及阿米卡星后的抗菌药物药占比及使用强度;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药占比、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

结果见表1。

2.2 排除左氧氟沙星及阿米卡星后的抗菌药物药占比及使用强度

我院为三级专科医院, 以结核病治疗为主, 合并结核病的患者占我院住院患者70%以上, 且多为下级医院转入的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患者, 在抗结核治疗中, 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常被用于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的治疗[3], 导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较高。而在抗菌药物强度计算中, 抗结核药物是不计算在内的。因此, 笔者计算了排除用于抗结核治疗的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后抗菌药物的药占比、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 以期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进行客观的评价。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显示, 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 我院抗菌药物的药占比、使用强度、使用百分率均呈下降趋势, 尤其从10月份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 有明显改进, 虽仍然存在不足, 但抗菌药物的使用正逐步趋于合理化, 体现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如加强行政干预的力度, 采取必要强制措施, 加强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等对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减少抗菌药物滥用起了重要作用;从以上数据也看到, 干预后就有进步。同时也应看到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干预措施的实施是一个持续改进完善的过程, 需不断进行强化, 不断进行宣教工作及适当的行政干预, 才能保证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贯彻执行, 从而达到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的目的。

3.2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 国内大部分医院抗菌药物在药品费用及住院费用中占有较大比例, 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细菌耐药情况也日趋严峻。专项整治活动后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药占比、使用强度等指标明显下降 (约下降50%) , 这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表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日趋合理, 临床医师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学习、认识加强, 合理应用趋于常态。

3.3 结果显示, 左氧氟沙星及阿米卡星这两种用于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治疗的抗菌药物占我院抗菌药物费用比例较高, 均在20%以上;在排除这两种用于复治结核及耐药结核治疗的抗菌药物后,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2月份降至30以下, 使用百分率降至50%以下, 抗菌药物使用较为合理, 表明这两种药物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有较大的影响。因此, 笔者建议, 排除用于复制结核及耐药结核的抗菌药物后, 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使用百分率更为合理, 同时也更加符合在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时抗结核药物不计算在内的原则。对于抗菌药物使用较为特殊的专科医院, 是否考虑该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特点, 制定更为合理的抗菌药物强度计算方法或强度值, 从而客观地评价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抗菌药物分类及规定日剂量》[S].2011, 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题分析 篇3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100份,到目前为止共215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3%,其中治疗用药比率为51.08%,预防用药比率为48.92%,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率为18.9%,其中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规范占5.2%,无用药指证占10.4%,药物选择起点高占46.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42.1%,给药频次不合理占5.1%。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约100份,共计2152份,其中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236份,根据各类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评价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了解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 原始资料及数据来源于我院微机室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抽取的归档病历,共计2152份,应用抗菌药物病历数为1236份。由临床药师负责,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项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医院感染诊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预后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②无用药指证;③药物选择起点高;④用药疗程不合理;⑤给药频次不合理。 1.2 分析指标 用法仅限定日剂量(DDD)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常用剂量,并参考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药物选择参照卫生部〔2009〕38号文、卫生部〔2011〕56号文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结果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 篇4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考试题(2012年)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接受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不低于

和。

2、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静脉滴注,溶媒体积不超过

,一般应_________分钟给药完毕,以保证有效浓度。

3、I、Ⅱ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前____________给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_________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__________小时。

4、《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明确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种手术患者原则上不得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50分。)

1、肾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确有指征应用者应调整给药方案。A.青霉素 B.头孢呋辛 C.阿米卡星 D.左氧氟沙星 E.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2、肝功能减退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

A.青霉素 B.磺胺药 C.氨基糖苷类 D.左氧氟沙星 E.万古霉素

3、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中,氟喹诺酮类属于()。A.A类 B.B类 C.C类 D.D类 E.X类

4、新生儿应用磺胺药及呋喃类可引起()

A.灰婴综合征 B.骨骼发育不良 C.新生儿溶血 D.软骨损害 E.肾、耳毒性

5、不能作为手术切口浅部感染的诊断标准是()

A.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B.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C.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D.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

E.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

6、下列属于特殊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

A.头孢噻肟 B.头孢地尼 C.头孢西丁 D.头孢匹胺 E.法罗培南

7、下列属于限制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

A.克林霉素 B.头孢唑啉 C.头孢克洛 D.左氧氟沙星 E.磺苄西林

8、某些抗菌药物可抑制乙醛脱氢酶,使乙醛代谢路径受阻,导致在体内蓄积,出现戒酒硫样反应或双硫仑样反应,下列药物不属于此列的是()A.阿奇霉素 B.甲硝唑 C.氯霉素 D.头孢哌酮 E.头孢他啶

9、MDR(Multidrug Resistance)称为多重耐药,请问同时对几类药物耐药可称为MDR()

A.≥1类 B.≥2类 C.≥3类 D.≥4类 E.≥5类

10、下列抗菌药物不需要避光静滴的是()

A.氟罗沙星 B.培氟沙星 C.加替沙星 D.两性霉素B E.头孢硫脒

三、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

1、由下列哪些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算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A.真菌 B.支原体、衣原体 C.螺旋体、立克次体 D.病毒 E部分原虫

2、乳汁中分泌量较高的抗菌药物有()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大环内酯类 D.氟喹诺酮类 E.四环素类

3、需要一日多次给药的抗菌药物有()

A.青霉素类 B.头孢菌素类 C.氨基糖苷类 D.氟喹诺酮类 E.克林霉素

4、新生儿期禁用的抗菌药物有()。

A.氨基糖苷类 B.喹诺酮类 C.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 D四环素类 E.氯霉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整改措施 篇5

2012年9月18日,青岛市卫生监督局对医院抗生素应用管理进行相关督导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多处不足,医院领导接到卫生监督意见书后,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立即责成药剂科、医务科、院感科等职能部门成立整改工作组,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青岛市卫生局《2012年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青卫药政字„2012‟2号)》、黄岛区卫生局《2012年青岛市黄岛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青开卫字„2012‟43号)》等文件精神,针对上级主管部门督导意见进行调查,限期整改,现将整改结果汇报如下:

一、青岛市卫生监督局提出督导意见:

(一)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设立够做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二)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不得超出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未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的药师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调配工作;

(三)不得使用未取得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

(四)医疗机构必须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

(五)医疗机构内非药学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

二、医院整改措施及方案:

(一)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设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

1、医院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各项责任内容,形成院、科、个人三级负责制,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在实处。

2、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由院长出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由药剂科、医务科、院感科联合负责具体管理及日常监管工作。

(二)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开展抗菌药物专项培训考核,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医师不得超出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未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的药师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调剂工作。

1、医院根据山东省卫生厅印发的《山东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通知要求,于9月19日、20日下午,在行政四楼会议室进行“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

此次培训由院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主办,医院全体医师和药剂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考核大会。培训中,医院药剂科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现状,此次培训的目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表现、危害、影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原因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用抗生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深入浅出的进行了剖析。

培训会后,对全体参会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 2

规范化管理的闭卷考试,考核合格者,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对考试不及格者和因故未参加培训考试者统一进行补考,对考试不合格者将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或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并全院通报,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复习补考,一直到考试合格后才能恢复其处方权,切实达到卫生厅有关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要求。

2、调整了今后医院新晋医师及医师职称晋升后抗菌药使用权限授予程序,医师提出申请,交所在科室,提出申请的医师所在科室主任根据其业务水平、工作情况,签署是否同意的意见后交医务科,经抗菌药相关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医务科以文件形式通知信息科,在His系统授予相应的抗菌药使用权限。

(三)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并分析点评结果。

1、医院抗菌药物领导小组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

2、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20张处方、医嘱,重点抽查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病例。

3、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在院内共享信息栏进行公示。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4、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 3

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

1、医院定期将通过行政总查房督查处方、医嘱权限管理,要求随机抽查处方与医嘱结果签发医师与授权管理名单保持一致≥95%,并对超规定越级使用抗菌药医师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规定给予处罚。

2、加强门诊抗菌素处方管理,一是要求处方剂量:静脉应用抗生素不能超过3天量,急诊外科预防应用抗生素,每次处方口服剂量限最小包装,静脉注射限1天量,二是门急诊不得使用三线抗生素,三是对于违反规定者,按照违规处方金额罚款,四是每月公布销量前10位的抗生素品种及用量前10位的医生名单,并全院通报。

3、要求药剂科应规范调剂的工作模式,对药师未按规定审核抗菌药处方、调剂、用药交待或未对问题处方进行有效干预的,应当采取教育培训、批评等措施,并针对存在问题组织科内业务学习,进一步加强处方质量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按规定审核调剂处方,规范医师用药行为,认真落实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五)医院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不得从事抗菌药物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剂科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并制定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定。

1、医院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剂科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2、医院药剂科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 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 4

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3、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 35 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 2 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 1-2 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 5 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 过 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 3 个品规;氟喹诺酮 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 4 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 5 个品规。

4、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区卫生局审核备案。

5、医院如需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单,经药剂科提出意见后,报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整治领导小组审议。经小组 2/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委员会 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剂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整治领导小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整治领导小组1/2 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 6 个月内不得进入医院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6、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未列入医院药品处方集和基本 5

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院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工作整治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剂科一次性购入使用。医院要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物水平,遏制细菌耐药,控制医疗费用,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医院有决心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改进方式方法、建立工作体系,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计划 篇6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使用为目的,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日常工作由医务科门负责。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订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教育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公众宣传教育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

(一)医务科

1.负责并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会诊指导与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

3.组织检查和评价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二)药剂科

1.积极配合临床和各职能科室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工作。

2.及时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的有关信息。

3.提供医院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情况、医师用药情况、医师合理用药评价的相关数据及分析报告;

4.设置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组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工作,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提出书面反馈意见。

5.每月(季)负责对以下工作内容上报工作:(1)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2)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3)住院用药医嘱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三)检验科

1.每月将各临床科室标本送检率、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报送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

2.对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按月、季做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定期到检验科了解细菌培养情况,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动向,并将耐药菌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

2.每季度将医院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根据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出对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措施。

(五)临床科室

各临床科室成立由科主任负责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科主任及医疗组长定期检查本科、本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之处,予以指导和组织整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要对本科室20%医师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评价,并填写《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

评价表》、《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汇总被评价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在次月的10日前,送交医务科备案。

四、加强抗菌药物遴选、购用的管理

(一)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的管理。

(二)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剂科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三)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四)医院定期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含复方制剂)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

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制度。

1.根据临床需要,需变更已列入医院采购目录以内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和生产企业者,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剂科提出意见后,报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 /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变。

2.因临床特殊需要,需长期应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出医院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者,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论证、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向卫生厅提出申请,经卫生厅核准同意后,按遴选程序引进。

3.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要而临时使用医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剂科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次数不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内。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

不变。

严格控制申请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对同一临床科室在1个月内连续2次以上申请临时采购同一品种抗菌药物时,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五、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我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全院临床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医院根据其职称和工作需要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住院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处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紧急情况下

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应做好相关记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临床药师担任。

六、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严格控制使用。

(三)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七、加强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规范化管理相关文件要求内容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

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至少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八、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限定日剂量)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九、严格控制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严格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会诊制度。

十、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工作

根据医院工作实际,每季度进行一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我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医院采取通报、停用、清理等措施进行干预。

十一、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病原微生物监测和细菌药敏试验的水平,确保准确、快捷出具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医师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努力达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的目标。

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季度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相应科室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医院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十二、做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要求的信息上报工作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方案》(2011年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好数据收集、上报、分析和结果上报等

工作,并根据国家、全省抗菌药物监测反馈结果,指导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相关部门及时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十三、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院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专项点评工作。每月选择全院部分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数量不低于25%)重点进行检查。每名医师的处方或医嘱不少于50份,重点抽查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外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医学科医师处方。

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问责,对其所在科室的科主任提出警告,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评优选先体系中。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

十四、加强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

临床药师要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参加临床科室日常性

医疗查房和会诊工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导,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

十五、利用医院信息化建设平台,加强抗菌药物应用信息化管理积极利用我院电子病历和HIS系统电子医嘱,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实施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线申请、处方或医嘱在线审核监测、抗菌药物用药医嘱自动停止时限控制系统等手段,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7

抗菌药物应用是否正确、合理, 基于两方面:有无指佂应用, 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①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佂应用;②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③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用药物: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动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 各有不同的适应证;④抗菌药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制订治疗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选用;②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③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 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者初始治疗应给予静脉给药, 以确保药效, 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不可局部耳滴;④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 杀灭感染灶病原菌, 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⑤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 一般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h, 对特殊情况, 应妥善处理;⑥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佂:单一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效治疗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 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

2药物的选择

2.1 明确诊断

确定是否需用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选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但病毒感染时选用抗菌药物就没有必要。咽炎、喉痛及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为病毒引起, 应用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可是普通感冒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比比皆是。

2.2 明确治病菌

同一种细菌可引起几种疾病, 如葡萄球菌可引起阑尾炎、蜂窝组织炎、气管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而同一种疾病也可由几种细菌引起,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可由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因此, 有抗葡萄球菌作用的青霉素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和明确的致病菌, 选用药物就有了可靠的依据。

2.3 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

选择药物时应将用药的安全性放在首位, 选择具有合适抗菌谱的药物的同时应了解该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癫痫患者或有癫痫史者应慎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因可能诱发癫痫) , 孕妇禁用有胎毒性药物。

3用药的疗程

应用抗菌药物时疗程要足, 以免感染复发。一般认为, 抗菌药物最短疗程是5~7 d, 对一般急性感染, 在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 d。

4联合用药原则

4.1 没有明确的指佂不宜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伤寒或副伤寒单独选用氯霉素, 肺炎双球菌感染单用青霉素G等都会收到好的疗效。

4.2 协同药物的选用 联合用药时要符合用药适应证, 选用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 一般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即可,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没有必要。治疗细菌感染, 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最普遍, 该联合具有最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 可提高疗效。

5严格控制预防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符合利大于弊的基本原则, 应有明确的指佂。应用时, 应选用杀菌药物且疗程要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慢性病例除外) 。外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针对所要预防的感染菌而选择药物, 做到有的放矢;最佳预防给药时机是在麻醉诱导期或作切口前半小时 (静脉给药) , 使在组织受细菌感染时, 患者血中及组织内药物浓度已达高峰。因此最适当的给药方法是手术切口前30 min静脉给药。预防性用药一般≤24 h。预防性用药一般只需一种药物, 多数不需联合用药。

6合理用药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6.1 氨基糖苷类的给药方案

氨基糖苷类1日1次用药已日益被广泛采用, 其依据为: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与药物在肾组织中的积聚量成正比, 每日给药剂量同时, 1次给予较大剂量者其肾组织和内耳组织内药物浓度较分次给药者低, 提示减少给药次数适当加大单次给药量可能减少药物在上述组织内的积聚量, 从而减低耳、肾毒性。②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 , 故可延长给药间期。③细菌对该类药物的适应性耐药。

6.2 β-内酰胺类给药方案

β-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其抗菌原则是适当缩短用药间隔时间, 而不必增大每次剂量, 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

6.3 氟喹诺酮类在儿童中的合理应用

本类药物在幼龄动物中引起的软骨损害限制了儿童患者使用。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类药物不宜用于18岁以下骨骼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的患儿。

6.4 药理拮抗

头孢唑啉纳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罗红霉素片, 两者合用疗效可能下降。原因是前者是针对微生物繁殖期的杀菌药, 后者是速效抑菌药, 两者合用罗红霉素可降低头孢唑啉的效价产生拮抗作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克林霉素胶囊, 作用机制相试, 均竞争细菌同一靶位, 而拮抗同类药物。

6.5 注意特殊病理, 生理状况患者的应用

①肾功能减退患者, 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②肝功能减退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篇8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5年门诊、住院三季度全部25 010张处方(其中门诊处方11 844张,住院处方13 166张),然后统计每天处方中患者年龄、每种抗菌药的用量及使用天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和药物利用指数为指标进行分析。

方法:经门诊住院处方统计,患者平均年龄35.87岁,以此年龄的患者为参照对象,根据流行病统计方法推荐的限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医院用药是否合理的依据。本组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5版或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以其计算用药频度(DDDS)。DDDS=总用药量/DDD·DUI=总用药天数,判断标准:DUI≤1.0,用药基本合理。

结果

联合用药情况,在统计抽取的有效处方25 010张中,使用抗菌药处方为9177张,占总处方数的36.7%,联合用药2151张,占抗菌药处方数的23.43%,其中二联2125例(2315%)、三联26例(0.28%)。

用药频率和利用指数,统计所抽取处方中排名前14位抗菌物药的用药频率和药物利用指数。DDDS排序,头孢曲松钠在DDDS序中居首位。DUI指标:DUI≤1的抗菌药有12种,占85.71%;DUI>1的抗菌药有2种,占14.29%。

讨论

联合用药情况,我院有床位150多张,每天门诊、住院处方达300张左右,抗菌药占总处方36.7%,未超过40%,基本合理。以甲硝唑(或替硝唑)+抗需氧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为主,就诊患者多是病情较重,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药混合感染。医生多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用。值得重视的是,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另外在统计中发现,个别处方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青霉素)为速效杀菌剂,阿奇霉素为速效抗菌剂,两者联用可能出现疗效拮抗作用,属不合理用药。

如果联合用药不当,会使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二重感染几率增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DDDS排序:头孢曲松钠在DDDS序中居首位,头孢曲松钠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是繁殖期杀菌剂,抗菌谱广。对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者,初始治疗给予静脉给药,能确保疗效;待病情好转时,应及时调整为口服给药。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DUI指标:DUI≤1的抗菌药有12种,占85.71%;DUI>1的抗菌药有2种,占14.29%,说明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DUI>1说明用药频度偏高,药物剂量过大,容易出现不良反應,应引起临床重视。

本次调查表明,个别医生没有严格按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原则开具处方。

今后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诊疗,明确诊断,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选择最优的给药途径;提高药物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遵循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原则,避免频繁地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减轻细菌的耐药性,降低医药费用,加大有效监督指导力度,开展药敏试验工作的可靠性依据,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合理。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50.

2 汤光,李大魁.现代临床药物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0.

上一篇:工作汇报感悟下一篇:劳保所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