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2024-05-23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共13篇)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1

1.首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比较两个物体面的大小,接着过度到比较图形的大小。

2.给出面积定义,让学生摸物体的表面,直观感受面积,让学生初步认识面积。

3.比较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2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 是从线过渡到面, 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 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节内容, 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意图是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来了解并掌握“面积和面积单位”。根据教材, 我做了如下思考:目标定位———立足“双基”, 注重发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力图体现“立足双基”, “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所要完成的知识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 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点,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同时注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情感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性领域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讨论, 培养其分析, 比较, 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努力促使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处理教材———尊重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本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 教师系统了解教材的体系后, 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加工或补充。基于这一认识, 我对这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处理。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方式上。在面积含义的教学上, 从实际操作, 观察引入, 先摸摸比比再涂涂比比两个层次来认识。在课前先与学生交朋友, 同好朋友比手掌面大小的方法进入整个教学。这样做, 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又自然引入本课学习内容。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实物做学具, 更便于观察、触摸和比较, 从而对物体面的大小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接着要求学生给教材上的两个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涂上颜色, 比较大小。这样在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概括出面积的意义。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目标与核心问题, 与时代要求相符。

二、课后反思

直面现实, 唤起经验。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我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展开, 再通过引导、梳理, 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一上课我先用与学生交朋友, 同好朋友比手掌面大小的方法进入整个教学并通过提问“你家住房的面积有多大?你听说过哪些面积单位?”这样引导学生走近生活, 唤起经验, 再由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概念,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用活教材, 创新教学。整堂课我活用教材, 大胆地推出上概念课的新思路, 即把课堂分为两大环节, 分别解决知识“是什么”和“为什么”两大问题。第一环节, 教学从学生学习起点入手, 通过自学课本、结合实例、思考交流来理解含义、建立表象, 一气呵成地解决了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的问题。第二环节, 让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思辩, 讨论交流, 深入探究, 让课堂动态生成, 把课拓展开来, 解决了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和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等问题。质疑问难, 激活思维。教学中“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是我经常问的一句话, 经我这么一问, 学生就积极思考, 提出了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怎样比较面积?为什么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二字?当学生回答了是因为面积单位都与正方形有关时, 我又追问:既然和正方形有关, 那为什么叫“平方”不叫“正方”呢?等学生排除困难之后, 我又顺势反问学生:面积单位为什么用正方形而不用其它图形呢?这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整节课通过这样不断提问、追问、反问, 不断制造认知冲突, 一个接一个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层层推进。这种“质疑———解疑———生疑”的学习模式, 让学生始终处于紧张又激动地思考状态, 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在这样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注意情感, 适时交流, 课堂上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 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机会, 如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通过看、学、拿、比、记、找、拼、练、量、引等方法进行。这一系列的教学措施, 无不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观念。适时的交流让学生获取了新知, 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懂得了合作的力量。

摘要:在教学中, 一个教学内容 (面积的含义) 与下一个教学内容 (面积单位) 之间的衔接, 以及结构的逻辑性, 是学生较好地感知面积的含义, 和三个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思路 篇3

这节课是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教学的内容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个部分。教材首先让学生从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理解面积的含义,接着学习面积单位,使平面图形有了度量的标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说教法学法

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球、易拉罐、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学生自己制作边长为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學具。在具体教学中,主要采用“诱导、感知、观察、操作、探索等思考方式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数一数、摆一摆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数学的知识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把整堂课设计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老师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校园近段时间的变化,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第70页的情境图,图中提供了许多有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步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面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因此,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情境图中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的大小并指导学生用手摸一摸彩粉笔盒、球、易拉罐的表面,从活动中感受到露在物体外表的面就是物体的表面。接着出示两张差别较大的白纸,请两名学生上台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获胜。引导学生明白图形只在封闭的状态下才能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总结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丰富表象,揭示面积单位

在学生理解面积含义后,让学生在学具袋中拿出三张彩色的卡片,通过重叠法,学生很快地发现粉色卡纸的面积比蓝色卡纸的面积大,绿色卡纸的面积也比蓝色卡纸的面积大,但粉色卡纸和绿色卡纸的面积单纯依靠目测法和重叠法不能确定大小。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充分借助袋子中的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待学生摆好后,指名学生上台说说自己比较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引导学生知道要正确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时,老师巧妙地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揭示今天要学习的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在学具中找出自己制作的最小的正方形,说说它的边长是多少,引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物体,哪些物体的表面与它最接近。指导学生估一估教材第74页练习中长方形的面积,并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摆一摆,接着再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到一张最大的白色正方形纸片,说说它的边长是多少,引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通过设疑,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测量教室的面积,这样学生会感觉太麻烦了。这时,老师出示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学具,通过类推的方法,说说它的边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最后老师将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感知它们的大小相差很大,为下一步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做好准备。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习题,通过学生说说邮票、课桌面和操场的面积分别运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问题,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针小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4

一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最后通过格式化的语言来说一说的大小叫做()的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先是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尊重经验,引导方法,强化认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怎样比较面积的大小呢?我通过三组活动,由浅入深的引发了学生的对面积的更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出示了一组面积相差比较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日常的生活经验,很快就知道了答案。随后,我注意引导学生小结,让学生明确日常的生活经验也是很重要的数学学习资源,并且给这一种比较的方法还取了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观察法”,再一次自然的架构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随后,我出示了一组图形,面积差别不大,引导学生比较大小。观察法不容易得出结论,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将两个图形重叠,就能很快的比较出大小来。我再次引导学生将这一种比较的方法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学生说是“重叠法”。学生借助活动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初步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

认识的不断深化是矛盾不断运动的结果。利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的面积的大小是浅表性思维活动。怎样才能充分调动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呢,有挑战性任务驱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又出示了一组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前面的两种方法对于现在的比较来说都不是良策了,怎么办呢?在学生单独解决感觉困惑时,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比较的方法。随后,我让学生拿出学具,启发学生可以用学生来帮忙。出示了学具操作的要求。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和班级的交流,得出可以用利用学具摆一摆来间接比较大小,利用的学生个数多,面积就大。学生还在操作中,直观的感知了利用正方形拼摆比较合适。在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初步的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也为下面的面积单位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效的问题应出现在思维的转弯处。“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借助特定的学具。利用的学具个数多,面积就大”是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学习认识。我出示了一组遮挡住的图形,一个图形有6个小方格、一个图形有9个方格另一个图形有15个小方格。猜一猜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是最大的?学生大多是猜测是15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可是揭开遮挡物以后,发现恰恰是6个小方格的图形面积最大?为什么呢?原来比较面积的大小,统一的面积单位是重要前提。

三是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几何意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注意利用几何直观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意识。首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面积意义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进行感知;在比较面积大小时,引导学生借助学生进行摆一摆;在认识了面积单位时,我注意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一量等,都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重视学生看一看和记一记,面积单位是具体,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了几个,认识后,引导学生看一看每一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心里记下来,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一个单位等。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篇5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借助表象才能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为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如摸数学课本封面、桌面、手掌心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体验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学习常用面积单位时,我又引导学生直观的用学具小方块去拼摆。当方块数不同,方块大小又不一样时,这样比较面积大小,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冲突,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使他们经历了从观察―― 重叠―― 拼摆―― 用统一的标准来摆―― 面积单位的建立这一过程,从而引发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正确的“面积”的表象,抽象概括“面积”意义就水到渠成。

这堂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快马加鞭往前赶,使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还不得不漠视了许多孩子的感受,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孩子们的探究是否成就将活动嘎然中止。看着孩子们活动的兴趣盎然,瞧他们的认真劲儿,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应该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6

三年级在小学属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这节课上下来,我相信有一些是比较成功的地方,比如孩子们活跃积极,整个课堂有序而活泼。但我要反思的更多的是这节课上不成功的环节。

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有关面积单位,对于为什么要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是必须知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体验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前面的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在后面教学面积单位认识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单薄,只是浮云略水一般过了。并且因为前面环节的拖沓,使得周长和面积的精彩比较以及面积单位的应用与拓展没能通过练习体现出来,所以导致教学还是不能有效地落到实处。

不管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一节课。它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自己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片段 篇7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面积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帮助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3.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大小的概念。

【教具学具】

边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不同的大长方形、小圆片和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片断】

1.充分感知,理解面积含义

师: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学生摸指甲盖、文具盒盖、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

师:刚才我们摸的面就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通过刚才摸一摸的活动,比一比哪个物体的表面最容易摸完?说说你的发现?

生:指甲盖的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指甲盖的面小。

师:哪个物体的面最不容易摸完?为什么?

生:课桌的桌面,因为课桌的面要大一些。

师(小结):通过观察和摸一摸、比一比,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板书:大小、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叫数学书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课桌的面积,文具盒盖面的大小就是文具盒的面积。举例说说身边的物体,像老师一样说一说。

(学生举例)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没有大小?

(师出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长方形比圆大。

生:长方形比三角形大。

生:圆形比三角形小。

师:下面有两个图形,瞧瞧他们有没有大小。

生:没有大小。

生:因为它们不是封闭图形。

师(小结):封闭图形才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找一找长方形的面积?圆呢?三角形呢?

师:摸一摸长方形、圆、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摸图形,课件填充颜色)

师:谁能概括面积的定义?什么是面积?

(板书:面积)

师:能用一句话把这两方面连在一起吗?

师:打开课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齐读一遍)

师:书上用了一个什么字把这两方面连在一起?

(板书:“或”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看着黑板齐读一遍面积的定义。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心中有数了。教师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分开教学,通过大量直观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2.探究比较,体验面积单位

(师介绍观察法和重叠法,课件出示△和○)

师:你能不能比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一样大。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观察法。

师:再比一比,谁的面积大?怎样比?

生:把他们重叠在一起比。

师:这种方法叫做重叠法。

3.操作实践,认识拼摆法

师:大家学得这么棒,看!喜羊羊也来了,他带来一个问题,羊村要建一所大一点的“快乐学校”,你能帮助选一块大一点的土地吗?

(师出示A型地和B型地)

师:选一块大一点的土地,就是比较这两块地的什么?

生:两块地的面积。

师:用观察法比较一下?

生:比较不出来

师:用重叠法比较一下?

生:比较不出来

师:用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比较不出来,怎么办。

师:拿出你手中A型地和B型地的图形,小组合作摆一摆,看看谁的面积大?

生:A型地用了16个正方形,B型地用了15个圆形,但比不出两个图形的大小?因为图形形状不一样。

师:只有用相同的图形来摆,才能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生:A型地摆了16个正方形,B型地摆了15个正方形,所以A型地的面积大。

生:A型地摆了16个圆形,B型地摆了15个圆形,所以A型地的面积大。

师(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选正方形来摆,也可以选圆形来摆,这种方法叫拼摆法。

师:如果要具体测量面积的大小,选择什么图形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选正方形,因为正方形刚好能摆完整个图形。

生:用圆形来摆中间会有空隙,不能代表整个图形的面积。

4.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师:老师带来了两个图形。

(课件出示:一号图形的面积由4个正方形组成,二号图形的面积由16个正方形组成)

师:猜猜谁的面积大?

生:可能相等。

生:无法确定。

师:我们亲自去看看。

(课件出示两个图形,先让学生观察,再用重叠法演示给学生看)

师:你猜对了吗?

师(小结):比较图形的大小不能只数个数,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设计 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的表象。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探索物体和图形大小的过程。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发展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学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认识表面,直入新知

师:请拿出数学课本,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要全部摸过来,再摸一摸课桌的面,也要全部摸过来,你有什么感觉?生:课桌面大。师:的确,课桌面比课本封面大,那黑板的面呢?生:更大。师:墙面呢?生:更大。师:像刚才摸到的课本封面、课桌面,还有黑板面等都叫做物体的表面(板书)。

二、操作感知,理解面积含义

1.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课本封面的大小叫做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叫做桌面的面积,你能像这样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生:窗子的面积,门的面积等(师加以纠正)。师:找的可真不少!其实生活中所有的物体表面都有一定的面积,比如操场表面的大小是操场的面积,整个山东省地域面的大小是山东省的面积。

2.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黑板的面积,如果把黑板的表面画下来是什么图形呢?生:长方形。师:钟表呢?(圆形)这是什么?魔方其中的一个面呢?这些图形哪个大,哪个小?生:长方形大,正方形小。师:像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都是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封闭图形有大小吗?(有)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大小是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大小是正方形的面积,这个图形有面积吗?为什么?生:没有,没接住口,师:怎样让它变成封闭图形呢?生:接住口。师:对呀,围起来。师:所以以后研究图形面积时,只考虑封闭图形的面积。两部分合起来可以这样描述(课件,生齐读)。

三、动手操作,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

1.操作比较面积大小。

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认识了面积,大家表现特别出色!可灰太狼听说后特别不服气,大家敢不敢和他比一比?(敢)把它请出来吧!还耍明星大牌呢,刚一露面就又藏起来了,猜猜看藏在了那个图形后边了。(生猜)他不在面积最大的图形后边,也不在面积最小的图形后边,肯定不在哪两个图形后面?生:面积最大的是蓝色的正方形,面积最小的是圆形。师: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生:(看)师:厉害,用你的已有经验直接观察出来的。感觉真准确!看后边藏了谁?灰太狼就藏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面积较大的图形后边。(生猜)还能一眼就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生:不能。师:有没有办法比出哪个图形面积大一些?生:重叠起来,师:这主意不错,重叠后能准确看出那个图形大一些吗?生:不能。师:那到底有什么好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呢?生思考。师:有些难度,没关系,我们先来看大屏幕,这是两块铺满同样大小砖块的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生:要想知道两块墙谁大谁小,我们可以数一数砖块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生:我们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时,可以摆在上面同样大小的图形,数一数图形的个数,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少的面积就少。师:思维多么清晰多么敏捷,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具袋,里面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一些小图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摆一摆,试一试,先看要求(课件,生读),看哪个小组最有秩序,完成最快,开始吧。生小组合作。小组汇报:生1:正方形摆了9个圆片,长方形摆了10个圆片,所以长方形面积大。师:你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生:有空隙,没全盖过来。生:用正方形摆。师:看看你们的摆法。生2:分别摆了9个和10个正方形,长方形面积大。生3:分别摆36个小正方形和40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大。生4:先重叠,然后比较剩下的部分,分别摆上正方形。师:这种方法更简洁地比较出了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师:小结:大家的方法真不少。咱们一块看看吧(课件)有的同学用圆片摆,还有的用正方形摆,更简洁的方法是先重叠再比教剩下的部分,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长方形的面积大。看来灰太狼藏在……到底是不是藏在长方形后面呢,咱们拭目以待。(课件)正方形后藏着谁呢?(喜羊羊)它为聪明的你们竖起了大拇指呢!

梳理方法: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比较出了各个图形的大小,回想刚才比较的方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比较出了最大的和最小的图形?生:用眼看。师:用观察法比较出了最大的正方形和最小的圆形,这两个图形不能直接观察出来,有同学想到了重叠的方法,最后借助学具拼摆间接比出了图形大小,像观察法、重叠法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

2.统一面积单位,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到了用圆形摆和正方形摆,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合适呢?

生:小正方形,因为圆形有空隙,正方形可以铺满。师:看来都同意用正方形来摆。这个小组用了9个正方形,这个小组用了36个正方形,为什么同样大的正方形用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一样呢?生: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师:原来同学们用的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所以结果也不一样。为了方便,我们比较面积大小时需要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统一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师:课件:1厘米的线段。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1厘米,数学家规定: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师:请迅速找到你桌子上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举起来,老师看,厉害,感觉可真准确,都找对了。师: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们1平方厘米与1厘米有什么区别呢?师:厘米是长度单位,平方厘米是测量面积的。请再仔细观察1平方厘米有多大,闭上眼睛思考1平方厘米的大小,睁开眼睛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生:食指或大拇指指甲盖表面的面积……师:真善于观察。估计一下橡皮最大面面积大约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生量:6平方厘米师:看来测量较小物体表面面积用平方厘米。师:那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你有什么感觉?生:太小了,需要换一个大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师:知识的迁移,了不起。你认为边长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生: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课件)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举起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找找看身边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是1平方分米。生:开关面。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学具袋的面积。生量:大约2平方分米。

(3)平方米

师:请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吧!生:太小,用平方米,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生: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举起)看,是这样吗?这就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板书:平方米)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和它差不多呢?生:1块黑板的面积。4张课桌桌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师:估计一下黑板面积大约多大?估计水平可真高。师:那你猜猜看1平方米大约能站多少人?生猜测:2个,4个等。找生站起来感知1平方米有多大。哇!还真不小!师:那就用平方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山东省的面积吧?看来还有更大的面积单位,以后我们会继续研究。

四、巩固练习

师: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课件:下面3个图形,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一些?生猜测。师:那怎样准确判断出谁大呢?生:给它们摆上同样多的正方形。师:都同意?师:像这样行吗?生:不行,因为小正方形的面积不一样,需要同样大的正方形。师: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师:看这样行了嘛?生:行。师:如果一个小正方形代表1平方厘米。这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生:14平方厘米,14平方厘米,18平方厘米。师:你是怎么得到的?生1:把左边大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右面,组成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一共有18个小正方形。师:了不起,用了割补法,把不容易数个数的图形转化成熟悉的容易数个数的图形。割补法是我们以后学习面积公式推导和求图形面积时经常运用到的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方法。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同样运用割补法,把左下面小三角割补到左上角,右下角的三角割补到右上角,也转化成了一个18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师:思路清晰,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准确。

五、回顾梳理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6页内容。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

学情分析:这节课是面积的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周长,还没有接触过面积,从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如数学书、练习本、铅笔盒、课桌、黑板等实物入手开始学习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如果要给这两片树叶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片?为什么? 生1:我想选择那片小的,因为那片树叶的面小。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

同学们都认为这片树叶的面大,而这片树叶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片小的来涂,是吗? 【设计意图: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对学生来说还很陌生,以给两片树叶进行涂色比赛,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都调动起来。】

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一)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有的物体的面小。

现在请你拿起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它的封面,感觉一下它的大小,请你再用手摸一下铅笔盒盖的面,你感觉哪个大? 生:数学书的面

请同学们再摸摸练习本的面和课桌的桌面,谁的面大,谁的面小? 生:我认为课桌的桌面大,练习本的面小。请一位同学再来摸一摸黑板的面,感觉怎么样? 生:很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学具、书本、课桌等出发,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最后比一比,使学生都参与进去,感受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从而得出面积的概念。】

咱们能摸到的这些叫做这个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的表面 刚才咱们所摸到的是物体的表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板书:大小

小结:物体的表面 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数学书的面积

课桌面的大小-----课桌的面积。(二)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是不是只有物体表面才有面积呢?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师点屏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称它们为封闭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也有大小之分呢? 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 生1:正方形大。圆形和三角形呢? 生2:圆形

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⑵圆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

你能说出在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圆形的面积最大。

现在你能用一句话完整概括出什么是“面积”吗?(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齐读

【设计意图:两组彩纸的比较,一组是同宽不同长,一组是既不同宽叶不同长,但是面积相等。意图是让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较,第一组的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想到比较的方法,而第二组同学们比较的而结果就不相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想去探索的念头,让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

(三)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出示一红一黄两种颜色的纸(同宽不同长,长也是比较接近的),看一看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这该怎么比呢?(请学生演示)对,把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没有被盖住而露出的面面积就大。这个方法在数学中叫重叠法。

我们看看这两个图形。比较两张彩纸的大小。(黄纸和蓝纸)还能不能利用上面的重叠法进行比较出来呢? 生1:黄纸的面积大。生2:蓝纸的面积大。

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点不统一,那究竟是谁的面积大呢?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究竟谁的面积大。

学生每四个人一小组交流活动。

生1:我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两张纸的面积是一样的。我是用正方形来比较 的,这张红纸片能摆12个正方形,这张黄纸也能摆12个正方形,所以它们 两个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长方形来比较的,黄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红纸上能摆 18个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 正方形来测量的,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来测量的,我发现一

个小组在开始时,测量黄纸用的是正方形,测量蓝纸用的是长方形,这样比 较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师:那你们认为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6:选用的学具的大小要一样。

师: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时候,必须得有一个 统一的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⑤自学课本,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你们知道我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又是怎样确定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第74页内容

【设计意图:为每位同学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老师还准备1平方米的学具。让同学更直观的感知它们的大小,并且还让同学们去发现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这样能够让学生记得更清楚,也更容易分清楚。】

问:谁来说说你学到了哪个面积单位?(1)认识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问:“怎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请你在学具中找一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找出并观察。)师: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量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问:“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学生举例自由发言)5

(2)认识1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分米。)问:“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请你在学具中找一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学生找出并观察。)师: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课本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问:“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学生举例自由发言)(3)、认识1平方米。(板书:1平方米。)问:“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呢?”(引导回答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板。指导活动:“如果老师想请同学站在这个1平方米的纸板中,猜想一下能站下多少个人呢?”(学生估计,猜想)老师点名一些同学上来实验,感受1平方米有多大。

三、小结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2、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3()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教室的面积是54()

练习本的面积约2()单人床的面积约2()

3、一格代表1平方厘米,各图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4、若下面每个小方格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神州五号图案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你能设计这样大小的另外图案吗?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对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同学经常接触的物体入手,多让学生动手去摸摸、多用眼看看学生所熟悉的物体,感受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让学生从实物过度到平面图形得出面积的概念。

2、在介绍面积单位的时候让学生自由发挥比较图形的方法,应该大胆的放手,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发现身边的数学,做数学的小主人。

3、在比较彩纸面积大小的时候,放手让学生去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彩纸出现两组比较好,一组同宽不同长,一组就即不同宽也不同长,但面积相等,这样处理就比较好。

4、学中应尽量把“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也可让学生多估一估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10

【内容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学生从上学期学习长度到本学期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但是面积的学习,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所以要一定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进一步学习面积单位。另外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而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时,是由物体-面-线-点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这一点,让学生由生活中体验、感知,逐步揭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

【学习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活动,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面积的意义。

2、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中,会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知道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能说出常用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意义,知道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教学重点】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 【学前准备】

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约A4大小);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学习过程】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出示一大一小两张纸。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要在这两张纸上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张纸?为什么?

指明选择,并说出理由。

师:同学们都认为这张纸的面大,而这张纸的面小,要想很快涂完,理所当然要选择这张小的来涂。

师:看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物体的面大,有的物体的面小,那现在请你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在哪里?铅笔盒的面呢?(生摸。)

师:你发现了什么(大小有什么不同)?

师:你再摸一摸练习本的面,课桌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师:观察一下黑板的面,感觉怎么样? 生:太大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的面和窗户的面哪个大,哪一个小呢?(生答。)

师:这个屏幕的面和奖状的面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

2、小结面积定义。

师:刚才通过观察交流,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这些物

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铅笔盒面的大小是铅笔盒面的面积,课桌面的大小是什么?黑板面的大小呢?你能说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表面,然后说一下它们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吗?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也学过了不少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最大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面积吗?

生汇报完后,师小结面积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至此达成目标1)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三种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小组活动。

生:(边在投影下演示边汇报。)我们小组比较的是红色的纸和黄色的纸,我们是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来比较的,比较的结果是粉纸的面积大。

师:他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就是把两个面重叠在一起,看谁没被盖住露出来了那一张的面积就大。

师:你能用这个方法比较一下这张绿纸和这张黄纸的面积哪一个大吗? 生:(在座位上演示。)通过重叠,我们知道绿纸的面积大。师:那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师举绿纸和红纸。)生1:红的面积大。生2:绿的面积大。

„„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有点不统一,那究竟是谁的面积大呢?下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看看究竟谁的面积大。

[设计意图:安排两张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纸片,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生小组交流活动。

生1:我们小组比较的结果是两张纸的面积是一样的。我是用正方形来比较的,这张红纸片能摆12个正方形,这张绿纸也能摆12个正方形,所以它们两个的面积是一样的。

师:这个同学用的都是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测量的,你为什么不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混合着来用呢?

生:因为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没法比较,所以不能混和着来用。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长方形来比较的,绿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粉纸上能摆18个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刚才有的同学在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的时候,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来测量的,有的小组选用的是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来测量的,那我发现一个小组在开始时,测量红纸用的是正方形,测量绿纸用的是长方形,这样比较可以吗?

生3:不可以,因为他们的大小不一样,所以没法比较。师:你们为什么不用圆形来比较?

生4:因为圆形摆在纸的面上,周围还有空隙。

师:也就是说,圆形不能将纸面全部盖住,用圆形来测量的话,得到的结果不会很准确,是这样吗?

师:刚才,通过咱们测量比较这两张纸的面积,你觉得用正方形测量合适呢?还是用长方形测量合适?

生5:用正方形测量合适。

师:为什么?

生5:用正方形测量方便,准确。

师:那你们认为在比较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6:选用的学具的大小要一样。

师:说的真不错,也就是说,在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表示面积单位。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是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师:为了研究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面的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各是多少。

生量并汇报。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

师: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师: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吗? 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学具。

(生用手比量1平方分米有多大。)

师:请你估计一下,课本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这是1平方米,你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吗?(让生到1平方米的纸上站,看能站多少人。)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板书课题。)

师: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联系

1、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1)一张邮票的面积是6()(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3)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0()

2、口述测量以下三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用什么做单位。(1)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2)测量课桌表面的面积。

(3)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至此达成目标2、3)

五、全课总结(略)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面积单位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的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所以我把“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以及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单位面积的必要性”做本节课的难点。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合作学习,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和操作,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五)变静为动,生动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了新颖有趣的动画情景,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通过电脑的闪烁、变色、平移、翻转等功能,将枯燥的数学教学寓于情境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

学场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篇11

1

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2利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正确地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3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推导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一、创设情境。引导猜测

1出示问题: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需要多少块面积是25平方虐米的方砖来修补?

2学生讨论:

(1)需要一块就可以了。这种想法的估计占得比较多。

(2)损坏的地面是25平方分米,而方砖是25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不一样。

3师:请大家想一想解决此题的关键在哪里?

生:面积单位间进行换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帮助修补小明家卫生间地板切入,充分体现现实问题的需要,使学生理解学习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只有赋予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用、有生命的。

4师,大家能不能猜猜。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也就是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1平方厘米呢?

(1)刚才只不过是夫家的猜测,如何来验证你这种猜测是否正确呢?

(2)分小组进行探究,拿出一个方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

5集体交流,学生大致想出如下方法。

生1: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上面摆1平方厘米小纸片,看能摆多少个。

生2:把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划分成很多的1平相米,看能分成多少个…

生3:1分米=10厘米,面积可以分别算出来,从而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二、大胆猜测,活动感知

1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睢算为辅。

师: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谁要和我交流?”

生1:1分米=10厘米,一横行摆10个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摆了10行。一共摆了100张纸片。所以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

生2:1分米=10厘米,所以10厘米×10厘米就是100平方厘米。

小结:通过验证:你能说说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吗?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解决问题。

(1)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的问题我们可以怎么解决了?

(2)生: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2500+25=100(块)

3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50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这一实践活动。通过学生量一量、摆一摆、算一算,以“动”促“思”,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找到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对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进行猜想,并能想办法进行验证;最后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初步体会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帮助学生丰富对面积单位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活动体验。知识迁移

研究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1师:想一想平方米与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的答案

(1)先测量它的边长,再计算面积10分米×10分米=100平方分米;

(2)用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里面有100个正方形;

4师小结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方法指导。

请回顾我们刚才所用的方法,都用到了哪些方法呢?

板书:猜测验证归纳

小结:这是一种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大胆猜测、小心验证、认真归纳,得出结论。如果以后我们忘了他们之间的进率,可以用刚才的方法回忆。

6全面感知,概括抽象:仔细观察两个关系式,你有什么发现?由此你还想到什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设计意图: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设计学生猜测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练习应用。深化理解

1换算。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9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6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00平方分米=()平方米

2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正方形边长40厘米,它的面积是(

)。

A、160平方厘米

B、1600平方厘米

C、16平方分米

(2)长方形长2米,宽4分米,面积是(

)

A、48平方米B、80米

C、80平方分米

3,生活中的数学。

(1)你能根据图中广告牌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校内有一块长方形花坛,长5米,宽4米。这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五、需求延伸。适当引申

1师:从我们学习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单位。表示数学课本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量教室地面的面积,用什么单位?那么量学校的面积,用什么单位?

设计意图:学生在讨论用什么面积单位时,觉得像学校这么大的面积。再用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来表示,似乎又太小了,但又说不上用什么单位。这正是教师的意图所在,有新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

2教师适时指出:这时要是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就方便多了。那么这个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去学习和研究。

设计意图: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开发教材。在课的最后,并没有把今天的内容划上一个句号。而是使新的教材体系不断充实、完善和拓展,引申到新的面积单位和进率的探求,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真正把学生的内部灵性最大限度地开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篇12

一、案例描述

1. 实 验 一 :准 备 了一 些 边 长 是 1 厘 米 的 正 方 形 , 请 同 学 们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组长分工, 相互配合, 共同操作,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每摆一次, 看看这个图形一排摆几个, 一共摆几排, 然后将数据填入表中.

摆好后, 学生交流摆法, 说出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 一共摆几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内的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吗?

【各小组由 组长分工 , 相互配合 , 共同操作 , 在活动中 感知每行摆的个数与长的关系, 摆的行数与宽的关系, 同时教师提倡先独立思考, 再相互交流, 这样有利于在培养个性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

2. 实 验 二 :先 量 出 下 面 长 方 形 的 长 和 宽 , 再 用 1 平 方 厘 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

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量法.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 哪种量的方法比较简便? (意识到只要看一排能摆几个, 摆几排, 就能很快算出这图形的面积. )

3. 试一试 :这个长方 形已经量出 了长和宽 , 你能根据刚 才的经验, 推想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你是怎样想的? 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推想方法.

4. 观察、分析 , 推导公式. 小组讨论 :长方形的 面积与它 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小结板书:长方形面积 = 长×宽.

二、评析

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主动去学习.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 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在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 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逐步发展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组织合作探究、交流, 课堂因此也变得更加灵动、富有活力. 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虽不同, 但都旨在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应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从教学角度来讲,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 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鼓励自主探索, 重视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亲历学习过程.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 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 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 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交流学习方法, 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 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知识, 情感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找到自己的位置, 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 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评点他人观点, 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延伸学习过程, 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与创新教案 篇13

——反思与创新教案

真实

需要

——《面积和面积单位》反思与创新教案

海盐天宁小学

宋建琴

[常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2、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二、教学过程: 一)认识面积

学生先说说自己的面积。然后选一个物体的面指导学生理解什么叫面积。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一般是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来激起疑问。

2、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进一步激疑,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信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但格子数小的正方形反而多,从而激起疑问。

3、感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让学生先研究平方厘米,再研究后两个面积单位。可以适当拓宽面积单位。比如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1、高估学生的认知起点

本节课,我凭着自己的想当然,认为学生肯定知道什么是面积这个概念,所以让学生先说说。其实我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也只是表面的,大多数学生听说过房子的面积是多少,而对面积概念的真正含义学生是模糊的。

2、忽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与其让把马拉下来喝水,不如让它感到口渴,自己主动喝水。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但在以上教案中,我只是想了解学生的知识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起点,没有从学生内在需要中让学生感受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因此,学生的学其实是受教师外在调控的,是有点被动的。为什么要学习面积,为什么要产生面积单位?„„这些对学生来说,感悟还不是最深刻,理解也不透彻。[改进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意识。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伟大的祖国东起乌苏里江畔,西到帕米尔高原,北到黑龙江的漠河,南到曾母暗沙;我们的祖国非常的辽阔,那我们的祖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呢?” 引入

这里提到了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什么是面积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知识。(板书课题 面积)

一、面积

1、物体的表面

(1)看看黑板和屏幕,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你比的是哪个部分?

(2)再出示长方体盒子,让学生摸摸6个面。拆开来是什么形状?怎么会多出来?

小结:像这样看得到、摸得到的面我们把它称为物体的表面。

全面理解物体的表面:出示橘子,茶叶罐的表面指出它的表面。学生指一指。

2、物体表面的大小

(1)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这两个桔子皮,那块大?那块小?(2)我们比的他们的轻重吗?还是厚薄吗?我们比的是什么?比它们表面的大小。(充分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

3、封闭图形的面积。除了物体表面有面积,一些图形也有面积。

3、面积单位

1、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度量桌面大小去感知。

2、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建立面积单位的正确表象。直接出示:这是1平方厘米、这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

3、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与1平方厘米差不多?学生说。哪些物体表面与1平方分米差不多?学生说。哪些物体表面与1平方米差不多?

[教学设想] 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因此,面积概念建立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

本节课设计主要突出“需要产生数学”这一主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改进后的教案,在引入部分我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面积的存在,如海域面积和陆地面积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新颖的,感兴趣的。他们也急于想知道海域面积是指哪部分。

1、知识内在的需要

面积这个词语,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对后续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是一种知识内在的需要。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让小学生去看一看黑板和屏幕的大小,让他们说说自己认为的大小是指哪部分。随后,我以一些常见的物体作为素材,让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知。通过摸桌子的面、长方体纸盒、桔子、圆柱形茶叶罐的表面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看、摸是第一个层次,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物体的表面,我特意让学生拆开长方体看看,想想怎么会多出来?从而理解像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面我们把它称为物体的表面。

平面图形中有些没有面积,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我安排了一个涂一涂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感知有些图形的大小无法确定,那么这些图形也就没有面积。我想这些材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正如毛泽东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地感觉它。”

2、概念形成的需要

新教材中这样定义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学生一般认为书本的封面,黑板的面就是面积,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定义呢?我从一个真实的问题中导入,黑板和屏幕哪个大?这是开头就问的,但单单这样问学生还是停留在黑板的面就是面积,所以在学生充分感知了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后,我让学生比一比桔子皮的大小,然后反问,你们比的是什么?比的是桔子皮的大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小,而不是它们的厚薄,轻重,桔子皮的大小就是桔子表面的面积。再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盒子展开后表面的面积,说说黑板的面积。这是学生知识起点上的一种需要,更是概念形成中的需要。学生不能理解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而是理解物体的面就是面积,这时需要教师引导,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有了前面作基础,对于图形的大小部分我让学生涂一涂,说一说去理解,学生应该也是掌握的。

二、在矛盾中激起探究的欲望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矛盾运动。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发展的;当原有的知识、技能、方法一时不能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时,认知就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就想动用全部相关的旧知去与新知发生积极地相互作用而获取新知。本节课,在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这个环节,我是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现实问题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建立面积概念后,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面积有大小。我是通过让学生度量桌面的大小去设置矛盾,让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学生通过摆书,体验到答案是多样的:用5本一课一练,3本练习本;6本本一课一练和6本小本子;6本书、3本本子和2本词语手册;12支水彩笔和……最后有个学生说用8本一课一练。我问:“我们的在桌子都一样大,为什么摆的数量不一样?那么多答案,你喜欢那个?学生说用8本练习本,不过每次用练习本比较麻烦。我总结说,我们的数学家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创造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度量,这个标准既不是我们用的练习本,也不是一课一练,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一些面积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这样去度量桌面是麻烦的,需要用一样东西去度量更方便。在麻烦、复杂的结果面前,学生自然而然想到,需要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学生的需要产生了,他们需要有一种同一的度量标准去度量,这样水到渠成,教学常用的几个面积单位可以出示。

三、在感知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学习主 体 构 建

——反思与创新教案

上一篇: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 会计制度下一篇:毕业老师送给学生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