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2024-05-08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精选12篇)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1

一、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

目前,县档案局和档案馆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是县委、县政府直属的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

单位,内设办公室、业务指导科、保管利用科三个科室,有正式干部职工17名。县档案馆建于1986年,总建筑面积890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614平方米,1996年达到省三级馆标准。馆藏档案共有全宗179个,案卷59792卷,资料12517册,录音、录像、磁带31盘,照片档案3303张,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县从民国到现在的发展历史。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档案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档案工作逐步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1、档案馆建设稳步推进。一是馆藏日渐丰富。一方面接收了破产、改制企业和撤销单位的档案,先后将县七二六厂、化肥厂、建材厂、物资总公司及其下属的金属机电公司、燃料公司等19家破产企业,工业局、商业局、乡镇企业局、二轻局、劳动局等5家已撤销单位的档案接收进馆,理顺了破产企业和撤销单位档案的归属问题,确保档案得到安全管理。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档案征集工作,四年来共征集700余册具有相当历史文化价值的材料,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提升了文化品位。二是档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县档案馆每年接待利用档案者600多人次,提供档案3000多卷(册),复印材料4000多张,为领导决策、编史修志、解决纠纷、查找工龄等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始凭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是搞好项目包装。四年来,县档案局每年从省档案局争取到一定数额的珍贵档案抢救经费,2006年申报的《**县民藏古谱征集及数字化拍摄》项目被确定为国家级项目。

2、机关单位档案工作健康发展。近年来,县国土资源局、县司法局、县环保局、县人民医院、县农行等11家单位被认定为省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2007年又有县建设局、县烟草公司积极创建省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全县机关单位档案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

3、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有序发展。一是加强乡镇档案工作。目前,全县24个乡镇和仙都农管处全部通过档案工作省三级以上认定。二是推动村级建档工作。2006年底,五云镇官店村、新建镇六村2个档案室顺利通过省档案局组织的“省行政村示范档案室”考评验收。三是抓好全县山林承包档案工作。在全县山林延包试点中,县档案局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指派业务人员现场培训指导延包合同及相关文字材料的填写、归档工作,使之达到“齐全、完整、规范”的要求。免费为各乡镇提供山林权属档案,共查阅山林权属证书206份,复印4214张,确保了山林延包工作的顺利进行。

4、民营企业、重大活动和重大项目档案工作得到加强。县档案局积极组织业务人员到各民营企业调研、讲课,提高业主和员工的档案意识,并与县工商联联合举办民企档案工作业务培训班,对全县20多家企业进行档案业务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了各企业档案员的业务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积极配合有关单位做好全县重大活动、重大项目的档案工作,如在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公祭黄帝等重大活动期间,县档案局派出业务人员对活动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使各项活动的记录得以完整保存。

二、我县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档案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周边县市相比,差距却在拉大,尤其在库房建设、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容乐观:

1、馆库面积严重不足,大量档案无法进馆。县档案馆现有库房面积仅为614平方米,馆藏档案和资料72309(卷)册,各库房均已达到饱和。一是已接收档案无法进馆。目前县档案局已接收的19家破产企业、5家已撤销单位,以及教育局、组织部等单位的档案计6000余卷,由于无法排放只能堆放在县档案馆各办公室、会议室和库房的环形走廊内,管理不规范,安全无保障。二是到期档案无法接收进馆。由于库容爆满,十年一度的档案接收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各单位已到接收年限的档案只能存放在本单位档案室内,而大部分单位档案室面积狭小,档案设施落后,远远达不到档案保管要求,有的单位档案室已饱和,无处存放的档案只能散放在各办公室里,无法集中保管。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县已到接收年限的档案达20000多卷,如果县档案馆不尽快开展接收工作,将给档案的安全埋下隐患。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2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肉、蛋、奶及畜产品的供给量也随之增加, 对营养的需求同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 我们舟曲畜牧业发展既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机遇, 又充满严峻的挑战和竞争。为了落实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畜产品消费安全, 加强动物及畜产品检疫、监督势在必行, 是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用上满意的畜产品的有力措施。

1 现有机构及检疫监督人员状况

按照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5】15号) 相关要求, 省以下分别设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和健全技术支持体系等。据此, 2007年3月将原舟曲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分为舟曲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舟曲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舟曲县畜牧草原站。分别承担着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饲料的检疫、监督、监管等行政执法工作;动物疫病监测诊断,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畜种改良、草原建设。

舟曲县共有检疫员97名, 其中本科7名、大专学历62名、中专28名。县级持有行政执法证件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14名。

2 承担责任

我县2011年共有各类畜禽201335 (头、只、羽) , 其中牛27434头、猪39995头、羊21425只、鸡66953羽;每年各类畜禽及产品流通量大17.5万 (头、匹、只、羽) 和19000kg。由于舟曲没有固定的动物及动物产品交易市场, 没有定点屠宰场。据这一实际, 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标准和要求, 工作任务重, 动物检疫及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薄弱, 特别是乡级及村级的检疫员、检疫协检员都是兽医防疫的兼职人员, 并且兼职各乡政府的包村行政工作, 因此, 很难顺利开展各环节的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3.1 检疫、监督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执法水平不高, 对贯

彻动物疫病实行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工作方针难以落实到位。

3.2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不健全, 动物卫生监督基础设施

差, 监测手段落后, 执法难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尤其在我县饲养分散且量大面宽, 流通频繁的特殊情况下加强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吸收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也是我县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的需要。

3.3 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缺乏经费保障, 设备

简陋着装不齐, 失去执法的严肃性, 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

3.4 由于历史及客观原因, 到目前为止, 我县还没有一个规

范统一的屠宰场及交易市场, 开展各项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都处于被动状态。

4 意见和建议

4.1 加大执法人员法制及技术方面的培训力度, 提高整个动

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让执法人员成为即懂得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者, 也是掌握和熟悉相关专业技术的行家能手, 真正成为畜产品质量的安全卫士。

4.2 建立健全检疫、监督执法机构, 尽可能吸收一些懂法懂

专业技术的人才壮大队伍。将乡镇动物检疫员、协检员纳入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管理, 实行动物检疫员派驻制度, 协调、理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与乡镇动物检疫报检点的管理体制, 明确乡镇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是县动物卫生监督所的派出机构。

4.3 各级党委、政府及 (畜牧) 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动物卫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3

关键词:社区 ;文化活动;群众文化;社区居民;制度化;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48-01

郧县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鄂西北汉江上游下段,秦巴山东延余脉褶皱缓坡地带,史称“五丁於蜀道,武陵之桃源”。古老的汉江孕育了郧阳悠久的历史,繁衍出脍炙人口的动人传说,形成了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近年来,郧县文化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文化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红红火火地开展了多项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了全县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活动场所、设施严重缺乏

我县城关有六个社区:东岭社区、菜园社区、中岭社区等。社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简陋,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的文体活动场所面积低于应有的基本要求,甚至有的社区根本就没有。目前我县除少数大型新建居民小区以外,绝大多数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是由以前的住宅、架空层、物业管理房等其他用房调整过来,普遍存在空间狭小零碎、层高不足、噪音扰民、设施简陋等诸多问题,且大多为小茶馆,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每到一个社区走访,接待人员都告诉我们,知道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相应的惠民政策,但就是没有一个社区的文化设施和场地是符合要求和达标的。拥有宽敞明亮的办公楼,但群众文化娱乐设施基本没有,国家辅助建设的“农家书屋”只有菜园社区基本符合要求,但没有开放、投入使用。还有一部分居民业余时间只能看看电视、打打纸牌,导致社区文体活动场所、设施严重不足的原因本人认为有:

(一)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建设标准。是县内至今可能还没有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和详细规划。

(二)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缺乏成片开发,许多居民小区不成规模,公共文体设施不全。

(三)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大部分的城市用地都用于商业,居民区房地产也尽可能利用土地资源来建房销售,根本没有预留出建造社区文化设施的空间。

(四)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监督、落实机制。虽然规划部门在规划居民区时按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规定要求,留有文体设施用地和要求配套建设文体用房,但由于缺乏监督落实机制,大多开发商没有按要求建设,即使建设起来也被挪作他用。很多小区原本规划有文化场所,建成后却成了物业公司的办公场所和其他营利性门面。

二、工作、活动经费缺乏

地方政府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工农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几乎没有投入。文化是经济的魂,经济是文化的根。文化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总认为文化事业是公益事业,不产生经济效益,干好干坏不影响政绩,于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像抓教育、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那样有声势、有力度,把文化工作看成可有可无,与中央的政策要求和群众的愿望形成明显的反差。致使不少企业和单位认为自己并没有发展社区文化的义务。由于发展社区文化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严重地阻碍了对社区文化的发展。有些文艺团体想举办一些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因缺乏资金投入和场地设施,也往往是无果而终。

三、缺乏有效管理

目前,社区文化工作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但发展社区文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部门。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千头万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多项中心工作已经让社区居委会六、七个工作人员忙得焦头烂额,哪来时间管理社区文化,也因为没有资金投入丧失信心。当前,因为上级部门没有文件精神,政府中作为主管基层政权、社区文化的民政局、文化局并没有设立专门发展社区文化的科室。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工作规划中也难以设计社区文化,且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四、缺乏专业型文化工作人员

当前,上级有关社区工作的文件也大都未明确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居委会主要的工作,在目标考核中,也没有把开展社区文化工作列入必备的考核内容。街道文化服务中心文化职能相应弱化,对社区文化工作组织指导不力。整合后的街道文化服务中心,原有的街道文化室配备的工作人员大都取消,或是有其编无其人,街道和社区文化工作一般放入宣传工作中,基本由宣传专干兼文化专干,现有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应付政府的中心工作或其他工作任务,导致文化的阵地和功能萎缩,难以有效地对社区文化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服务。而绝大部分社区没有专门的社区文化工作专干,大都由居委会干部兼管,而且一般不知如何让去抓问题工作。导致大多居委会对社区文化工作采取勉强应付态度。由于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文化工作不重视,或是没有人具体分管,或是管理人员素质等问题,造成大多社区的文化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使社区各种人力资源尤其是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缺乏有效组织和有效利用,社区少有的文化场所也因缺乏管理人员,而处于半关闭状态。裁员社区的“农家书屋”就是一个例子。书记的涉及面很广,有种植、养殖方面的,小说、散文类的少儿读物等等,非常丰富多彩。

我个人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以下入手:

整合社区文化资源.一方面,充分利用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的文化设施资源,将社区内的场、馆、站、室对居民群众开放。充分利用社区的人才资源,合办各类协会、培训班等,保障社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县建设局免费为县武术协会提供了办公室和办公设施,目前该武术协会发展壮大,人员已经突破千人,连续两次在十堰市国际武术界上展示,为郧县乃至十堰市争得了荣誉,成为本县群众文化的一张名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文化志愿者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发动社区各阶层的文化名人、问题骨干、退休老干部等组建文体志愿者服务队伍;依托辖区单位、社会团体、各类文化培训场所等社会社会资源,建立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基地;利用社区文体志愿者服务基地,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演出”的文化氛围,以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虎在需求。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4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三台县芦溪镇中心小学校 肖伟 ***

摘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提高,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实现中小学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文章具体结合了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举措和基层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现状 对策

正文:

时下,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家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县教育界的重大举措,全县从上至下,无不在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而努力,从上至下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育资源平台使用培训及围绕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活动及检查也席卷县内各个角落,掀起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热潮。然而,作为基层学校的一线信息技术人员,在这潮流之中,在深感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任重道远的同时,也隐隐觉得这场革命之中,还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忧的地方。

一、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硬件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1.1学校的硬件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于大规模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地处丘陵,工业经济发展极为滞后,是一个劳务输出大仙,区域经济发展也较为不平衡,县内各校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虽然以“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为学校增加了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用于学校信息技术发展的设施仍然有着较大的缺口,许多学校的教学、办公电脑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以芦溪小学为例:全校师生近2997名,所有电脑不过130台(班班通42台(套)、微机室(32+1;48+1)、办公电脑(6)),每百名师生占有电脑率4.3台,平常的课堂教学已经是捉襟见肘,办公电脑更是紧张,虽然老师们用了智能手机,但他毕竟不能替代电脑。相对县内农村学校而言,芦溪小学还算好的,其他学校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1.2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学终端的匹配还要靠家庭、社会承担,农村的经济水平及家长的认识不足,还远远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各种教学平台的搭建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教学;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或者掌握知识与技巧,并最终形成技能。这些目的的实现,都最后归结于学生,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终端。让每一个学生拥有教学终端(智能机、平板、电脑),有多少孩子的家庭能够给孩子如此的配置?即便家长给孩子们配备了这些终端,又有多少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拥有宽带网络?留守老人们又如何能够监管孩子们在网络上的行为?

这就是我们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情况:财力不雄厚,硬件无保障;人力支撑薄弱,监管辅导无根基。

(二)教师、学生及社会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再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人去使用它,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不能把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师自己的教学中,那么这些教学工具也就失去它们的价值。因此,人员素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那我们的人员情况如何呢?

2.1部分教师仍然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模糊,不求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推进

在农村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用着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化教育建设的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不少教育管理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研究甚少。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已经适应、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与新的教育模式及思维,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能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对于课堂教学,还热衷于“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单一传统授课模式,大搞“题海战术”,根本无心顾及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后果就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背道而驰,制约甚至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

2.2师生或忙于日常教学,疏于关注教育信息化;或年龄偏大偏小,信息技术素养偏低 以我县今秋努力推进的绵阳市教育资源中心平台的资源建设、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实名制注册搭建的学习的平台活动为例,从县电教站到学校各层次都开展了针对教师的培训,不可谓不用心。然而,从基层的操作情况来看,收效甚微,老师们大多不知道如何去操作:即便我们举行了专门的培训会,并且把操作步骤制成了PPT、视频放在邮箱、QQ群、甚至通过校讯通平台将操作步骤发送到老师们的手机里,许多老师仍然是无动于衷,要么就应付了事,理由很简单:一天要上四五节课,还要批改、辅导,还要应对家长、学校及家庭的临时工作,身心俱疲,何来时间去搞这些不能直接给教育带来效益的行头,况且学校就那么几台机子,一天挤不进去,就忘完了;当然还有一部分是真的什么都不懂,前面的也就成了很好的托辞。所以,在基层这些工作,基本都是学校里的信息技术教师或者是中层在上级要检查考核时集中打突击完成了的。试问:这对教育信息化有何促进作用?也就仅仅是一堆数据而已。

2.3学生监护人情况极为糟糕,信息技术素养根本无从谈起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我县农村学生大多由其婆婆爷爷监管。他们能够打接电话就不错了,能够用手机发短信的就凤毛麟角了,又怎么会去上网等等。最终,在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师生实名制注册活动中,几乎都由老师代办,平台上统计的也就是一堆数据,上面的也看到这些注册率了,似乎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是实际却仍然是白纸一张:兴师动众一场,会的还是会的,不会的还是不会的,大家都没有丢失什么,也没有获得什么——除了一部分人的疲于奔命,忙于应付。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人为环境:或自我满足,或疲于应付,或呆若木鸡。

二、对策与思考

(一)切实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我们的国情中,教育还是学校的事情,要想把教育,尤其是把基层教育办成全社会的事情,估计还需要漫长的等待。所以,我们还得从学校入手,致力于改变学校的硬件设施,只有学校拥有了足够师生们用的硬件,师生们才会有机会去练习、熟悉、提高,才会真正的关注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及教育实现信息化后给自身带来的切实利益,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上合理分化,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步骤、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具体的工程,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在推进工作中,我们不要一来就是全县全员参与(老师、学生一把抓),而要分层次、分批次、分年龄段逐步推进;即便在同一个项目的推进中,也要讲该项目分段进行,不要搞整项工程的打包推进;同时,在县内也可以分片区推进,在经济状况及硬件设施配备较好的区域里搞好试点,起到标杆效益,从而带动其他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也给其他后来者一个可以借鉴的模板,使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少一些浪费。

(三)开展多层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3.1实行分层式培训

在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资格上综合考虑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任教的条件、教师的影响力等因素。建议开展两个层面培训方案。一是初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普通的新学教师,使其能尽快适应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比如近几年已培训过如何启动应用程序、如何浏览“因特网”、学习字处理软件、文档的编辑与美化(艺术字、剪贴画)、文档的打印、演示文稿的制作等内容。二是高级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接受过初级培训,操作较好和学科能力强的教师,培养信息技术和学科带头人。这种培训具有很强的鼓励性和探究性,其目的是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骨千,以此来带动其他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建立集中培训考核机制,实现培训考核与教师个人考核挂钩制

在分批次、分层次开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集中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为了切实的发挥集中培训的作用,培训机构应该建立考核机制,对参培教师的培训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并最终与教师的个人岗位考核挂钩,确保培训效果,这样也才能真正的为基层学校培训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为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

3.3 建立每学期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考试制度,逐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如何?是不是培训合格后就不闻不问了?是不是培训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培训后有无提升?这些都需要检验。怎样检验?就是上级部门组织每期信息技术操作考试,并将考试结果计入教师个人考核,从而促使教师不断的去学习,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以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同阶段的需要。

(四)改变现行教育信息化考核体制,不要只关注学校层面,应更多的关注教师个人层面 在现行的教育信息化考核体制中,更多的关注于学校层面,只要学校某些方面没有达到上级要求,就直接通知学校怎么怎么,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权限的问题,学校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详情。因此,上级部门完全可以利用管理平台后台的教师个人信息直接与教师个人联系,省去中间环节,既提高了工作效益,又远比学校层面更直接也更有力的推进了工作。

(五)切实解决教师编制问题,为学校配齐或者培训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信息技术教师,打造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县各校的编制还是几年前的事业单位编制,这已经严重滞后于现在的学校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学校人员严重不足,一部分学校人员严重超编。超编的学校还好办,但是缺编的学校就很难开齐开足课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首先被分摊的人员,不能专心于信息技术工作,也就会导致学校信息技术工作推进滞后;同时,现在的各校信息技术教师基本都是半路出家,能够独当一面的人虽然有,但也只是少数人而已,因此,还应大力开展学校专人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人员、分管领导)的业务培训,努力为基层学校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专业人才,并结合时代特征,为专任(兼任)信息技术教师解决好工作量考核、评优晋级等政策问题,让他们到有技术、有奔头、有干劲,真真正正的全心为教育信息建设而埋头工作,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结语:

我县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篇5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一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走向市场,广大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也开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持续发展,试图继续依靠“单位”来实现社会整合已不大可能,唯一选择只能把“单位”承担的一部分整合职能向城市社区转移,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二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企业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大批下岗人员流向社区。如何把解决下岗人员的管理、教育、生活安排、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三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急剧增加。社区能否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好,事关城市的繁荣安定。四是在社会发生变革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各种思想观念以及利益之间的相互冲撞,社区现实生活中不断出现着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盗窃等各种社会治安问题时有发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哪一个部门、单位是做不到的,只有形成合力,抓好基层社区建设,才能使社会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县全面加快了城市化步伐,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的重任无可置疑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管理水平,既是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展示城市良好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来办厂经商,投资兴业,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居民群众对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建设也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和需求。总之,城市社区建设在城市三个文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将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做好社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把我县社区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县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的渐进深化的过程。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县民政局和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初在县城何家桥、清家堰、机房街成立三个社区,先行挂牌试点。当年7月,社区建设工作在县城全面推开,并建立了县城市工作委员会、县人民政府城市工作办公室,与太和镇党委、政府实行“一套人马,四块牌子”合署办公,撤销了城南、城北、城东党工委,建立了紫云、平安、子昂三个街道党委和街道办事处。通过近一年来的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合理调整社区规模,重建社区组织体系,完善各项制度,优化社区干部结构,理顺内部工作关系,初步形成了适应我县实际情况的社区运行机制。

一、我县城市社区建设开展的主要工作

1、明确社区定位,合理划分社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逐渐感到社区的定位应当确定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其理由是:原有的居委会规模过小,区域界限不明显,社区资源馈乏,居民的依附性也较差,不利于社区功能的发挥;街道办事处是政府的派出机关,是政权组织,在街道层面上组建社区,无法体现社区的自治性质。这次,我们按照社区的基本要素,即主要依据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按照有利于社区管理、自治、资源利用,有利于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则来组建新社区。在县委、县府领导下,207月,将原城南、城北工委的6个村和城东工委的13个居委,以地域条块为基础,通过区域合理调整,合并重组为10个城市社区,划分出居民小组90个。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6

李善君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开发利用好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与国际接轨,为社会服务,是我县当前和今后将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强效能,转变工作作风

1、加强学习,解放思想。一是组织档案干部认真学习各级有关改进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的文件,领会其精神和科学内涵,深化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的发展思路上来;二是加强自身的政治业务理论学习,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综合水平。积极组织法律法规、业务理论辅导讲座、由每名档案干部每年主办一期板报宣传。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心思集中到事业上来。

2、转变作风,增强能效。一是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弘扬抗震精神,向先进和英雄人物学习,发扬档案人应有的敬业精神,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普通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并逗硬落实,切实把行政效能建设与行风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3、“反躬四问”贵在坚持。“反躬四问”,即:一问今天工作任务是什么;二问今天干了些什么;三问今天成效有什么,四问明天打算干什么。学习和借鉴农村村级督导员管理机制,建立相应的约束和督导机制,长期坚持执行,每名档案干部要自我约束,时刻警醒,立说立干,干就干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以优异的业绩和良好的形象取信于民。

二、强业务,提升管理水平

1、开展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一是抓好县级机关、乡镇的档案规范化建设和等级认证工作;二是对524个行政村,49个社区开展建档工作,每年按5个村、2个社区的建设进度完成规范化等级认证工作;三是定期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验收工作。四是建立规范的“八大民生工程”档案,整体提升全县档案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档案协作组制度。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在县级机关、乡镇、大型企业组建档案协作组,其档案业务建设、干部培训、科研、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档案保护抢救和利用等均由协作组成员单位以年会的形式组织开展,全面建立乡镇、企业档案协作组制度。

三、重发展,创新工作内容

1、加快新馆建设进程。坚持“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建设新馆为契机,丰富馆藏内容,增加藏量,将县档案馆建设成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县档案保管、档案利用的两个中心。一是尽快启动新馆建设。组织专门班子,抽调专门人员,对档案新馆建设进行科学选址,精心立项。建成后的新馆将成为接收、保管、缩微、熏蒸、装裱、复制、陈列、展览、查阅、政府信息公开、业务教学、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并且能容纳全县各级各部门形成的200年长期、永久档案。二是加大档案接收力度。继续开展接收文书档案的前提下,重点接收全县重大活动形成的档案、名人档案,馆藏档案内容将在原文书、会计、科技、人事、城建、人口、地质、矿产、纪检、勘界、照片、音像、林业、名人、重大活动、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新增就业、就医、社保、环保、房产、国土、婚姻等民生档案。

2、征集建立特色档案。巴中是一块红色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抢救征集“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建立“红色档案”是认真贯彻市委部署,是全市争取大政策,促进大和谐的一个重大举措。通过老红军亲历、亲见、亲闻再现当年南江儿女参加红军、支援红军、无私奉献的光荣历史,充分发挥红军文化“育人、为民”的作用。

四、系民生,改善工作方法。

1、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政府公开信息是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档案馆开放政府公开信息,有利于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加集中、规范、权威、系统、有效的政务信息,方便群众对政府公开信息进行“一站式”查询,是政府公开的一个主要措施。为把老百姓关心的事办好、办实,建立现行文件服务中心,组建专门班子,落实专人定期收集政府及各行政机关制发的公开信息,特别是加大教育、医疗、卫生、计生、供水、供电、供气、住房、食品药品、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保、公共交通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的收集力度。通过政务外网、群众接待及办事窗口等方式定期公布政府公开信息。逐步使档案局(馆)服务公开政府信息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不断提高档案部门服务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水平。

2、积极发挥档案在三大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服务作用。继续开展“五个一”(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声问候、一杯开水、一个满意的答复)为民服务的基础上增加节假日接待服务、电话查询服务、信函服务等服务承诺。特别是对法律援助者、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孤儿、孤老、孤残实行免费服务。在服务工作中积极开展使用文明用语,杜绝禁忌用语,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7

一、综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一) 档案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档案规范化的保证, 由于医院档案工作涉及部门众多而又分散, 专业性技术性强、档案保管程度有差异等特点。医院各部门确定兼职档案负责人, 形成组织网络, 层层到人, 层层落实。健全档案管理体系, 使每位兼职档案员都要从全院档案工作的大局出发, 加强档案意识, 积极上交有价值的资料归档, 从而确保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二) 档案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完善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根据《档案法》的要求, 建立健全档案归档制度、档案查阅制度、档案销毁制度等。并结合医院自身特点, 制订医院档案分类方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 规范行政文书、病案记录、护理记录以及检验、检查报告等, 通过制度管人、管档, 保障档案归档质量。

(三)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提高档案专兼职人员素质, 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医院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档案管理知识和医学常识, 还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以及高度责任心和进取心。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一系列工作效果的优劣。

(四) 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医院档案编研工作, 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通过对档案内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医院工作需要, 按专题对医院的档案文件进行收集、筛选、加工、编纂或撰写成各种较为完整系统的材料, 如大事记、年鉴、制度汇编等资料, 能极大地改善利用效果,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查阅档案材料, 可促使档案人员熟悉档案内容, 有助于提高对档案科学管理的能力和增强为利用者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促使档案人员转变思想观念, 由传统的档案保管为主, 转变为主动开发利用档案资料, 有助于提升档案工作的地位, 获得广泛支持。

(五)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 医院逐步实现了政务和办公的网络化、自动化, 以及医院电子病历、HIS系统等软件的应用, 档案信息化对档案工作来说是自身发展的要求, 又是时代发展的机遇。

二、综合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收集整理不规范。在日常文件材料收集、整理中往往存在收集不及时、不齐全、不完整, 整理不系统、不规范等现象, 有些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没有及时收集归档或被遗漏, 有些已归档文件材料内容不齐全、不完整。

(二) 档案管理人员不稳定。医院档案归由党政办管理, 专职人员由党政办人员兼任, 采取各科室设置兼职档案员的方式, 但由于人员调动换岗等因素, 兼职档案员队伍不稳定, 因此影响了档案的整体工作效率。

(三) 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不够。目前, 医院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工管理水平上, 利用计算机制作电子检索目录, 但没有实现信息网络化, 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因此, 仍须依靠人工检索查找利用档案, 利用率低。

三、今后加强医院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 加强学习, 增强意识。要加强档案法的学习及宣传, 增强全员档案意识, 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责任意识。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大宣传力度, 使全院教职工都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 以及日常工作的密切关系, 从而更好地支持档案工作, 提高档案的地位和价值。

(二) 完善制度, 健全档案管理体系。明确职能, 完善档案“三合一”制度, 将医院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 将档案管理与科室工作实绩考核奖惩挂钩, 使档案管理与医院业务发展同步。

(三) 重视编研, 发挥档案的利用效率。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地收集整理档案信息资源, 编写各种专题汇编等, 为利用者提供多层次、多方面、有实效的信息。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四) 加大投入, 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一是加大资金投入, 引进档案保护设备, 如档案库房的去湿、空调设备, 高效灭虫、灭火设备等;二是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 引进档案管理软件, 用计算机储存整个医院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 方便使用者及时查找、阅读, 既节省时间也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提高工作效率。如档案管理软件、扫描系统等。切实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自动化和现代化。

摘要:本文对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做了概述, 分析了综合医院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深入探讨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综合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瑛.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3) :209.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0.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摇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档案记录了学校办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当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来看,其管理方法落后,信息化水平低,难以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需求。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工作质量,

1.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1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就当前高职院校而言,升学率和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升学率和就业率上去,学校的口碑就会好,进而也就造成了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就放在如何提高升学率和就业率方面,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却非常少,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经费不足,无法购买现代化的设备,以至于档案工作难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1.2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档案管理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工作人员都是老一辈的人,许多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从其他岗位调过来的。一方面他们对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强,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1.3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其档案信息也越来越多,对档案管理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就当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对档案信息的记录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信息化水平低,档案管理效率低。同时,在采用传统方法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不利于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改进对策

2.1提高重视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档案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校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学校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提到日程上来,校领导不仅要加以重视,同时还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其次,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档案管理工作配备先进的设备,进而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进而更好地为高职教学服务[1]。

2.2加管理人员的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未来市场的竞争中必将成为人才与科技的竞争。因此,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想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就要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来提供保障。首先,学校必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同时要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方面知识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其次,要全面落实责任制,将档案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管理人员的身上,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2]。另外,学校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里,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着处理速度快、安全性高等特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在档案信息记录的时候,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档案信息错误的出现,进而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同时,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资料、数据等相关信息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管理,形成标准的档案管理体系,从而将档案管理现代化引入到正常的轨道中[3]。

2.4档案的整理

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作为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就必须对高职院校档案进行有效的整体。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轉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重要文件的正本与历次修改稿可各为一件;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中形成的文件,无定稿的或打印出来的定稿上无领导修改手迹、批示而定稿不存档的,将正本与发文稿纸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会议记录、介绍信存根等按其原来的装订方式,一个自然本(册)为一件,未装订的式样同一的表格,以一定的单位组合,可装订在一起的为一件;来文与复文可为一件,未装订成套的会议材料各为一件,正文与文件处理单为一件。

2.5档案的分类

高职院校档案不仅包括了教学档案、学籍档案、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同时还有会计档案等,为了更好地提高档案管理水平,使得档案信息得到充分的了用,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分门别类的将档案进行保管。如,按年份分类,如2009年形成的《2008年工作总结》应归入2009年。将每年的归档文件按永久、定期分开,永久的档案放在一个区域,并作好标签,定期的档案放在一个区域,并进行区分。

3.结语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我国对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一再放宽使得我国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给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了学校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高职院校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档案管理配置先进的设备。同时,要完善档案管理相关体制,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统一的管理系统,进而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教学。

【参考文献】

[1]叶丽群. 浅谈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特点、现状与改进[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18-19.

[2]王磊,乔永会. 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及改进对策[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138-139.

[3]王韶频. 从高校档案管理法规视角谈高职院校档案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以苏州高校档案工作协作组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为例[J]. 黑龙江史志,2014,19:223-224.

我县城乡居民就医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9

摘要:就医难、看病贵是我民生事业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分析了我县城乡居民就医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词:基本情况现状问题对策

近期,我们先后深入到马楼乡、仓头乡、鲁阳街道办事处就全县城乡居民的就医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实地察看等,广泛了解城乡居民的愿望,并征求了部分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目前我县城乡居民就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一、我县医疗卫生工作基本情况

1、我县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状况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东临叶县、宝丰,西接嵩县、汝阳,南毗方城、南召,北靠汝州、石龙区,是国务院重点建设扶持县。县境东西长90公里,南北宽44公里,总面积2407平方公里。辖6个镇、14个乡、5个办事处,558个行政村。总人口8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90%以上。全县在职卫生人员1662人,村级卫生技术人员1313人,执业医师599人,执业医生131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2.3人,各类医院共有病床1386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1.6张。

二、我县城乡居民的就医现状

(一)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框架基本形成。

截止目前,全县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家(公办综合医院3家,中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卫生防疫站1家,医学教学机构1家),民营综合医院1家,乡镇卫生院22家,村卫生所及个体诊所630家。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达90%,村卫生所、室覆盖率达86.4%。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乡镇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所(室)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

(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乡居民就医条件有所改善。

近年来,投资1130万元,完成新建、改建农村中心卫生院7家,基本建设面积7300平方米,完成非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基本建设面积14037平方米。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就医条件。

(三)医疗保障和救助体系建设得到加快,城乡居民看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689191人,参合率达94%。截止12月底,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县农合办对本县定点医疗机构和县外就医人员住院情况进行了审核,共计补偿860000多人(次)、补偿总金额8000余万元。

三、城乡居民就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卫生人才匮乏,量不足质不高

2009年末,全县共有在职卫生人员1662人,其中高级职称21人,占1.26%;中级职称191人,占11.5%;初级职称713人占42.9%;无职称737人,占44.34%。全县各医疗机构中执业(助理)医师仅599名,加上乡村执业医生1313名,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仅2.3名。加之乡村医生,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走上工作岗位,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较低,一般只能诊治头痛、发烧之类的小病,且为了生计,乡村医生只能半医半农,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医疗服务。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现象在城乡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卫生人才匮乏,量不足质不高的现状,难以有效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就医需求。

(二)城乡卫生资源分配失衡

一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全县28家公立医疗机构中,县城6家县级卫生机构除了在医疗仪器、设备上的优势外,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2人,而服务农村的22家乡镇卫生院仅有卫生技术人员343名,使占全县总人口90%的农村人口享有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只占到33%。全县有18%的卫生院只有卫技人员2—6人,象仓头、背孜、熊背、土门等山区卫生院,服务半径都在20公里左右,医生人数却在6人以下,难以适应农民健康保障的需要。

二是乡镇卫技人员流失严重。由于卫生院工作环境差、待遇低、收入少,人才逆向流动,有的一评上职称,就想往城里调,乡镇卫生院有一技之长、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卫技人员大量被上级医疗卫生单位挖走。有的干脆辞职,到城市干起个体行医,单向的人才流动使本来人才匮乏的农村卫生事业“雪上加霜”。同时,大专毕业生又不愿到卫生院工作,大多卫生院近10年来没有高学历人才进入,形成恶性循环,技术断层现象严重。

(三)城乡疾病预防保健任务艰巨,居民卫生保健水平低。

调查显示,我县城乡居民日常几乎没有常备药,居民预防保健意识不强,卫生保健知识欠缺,城乡居民整体预防保健水平低。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一是群众自身的文化素养较低,还较多地存在着落后、愚昧和不健康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卫生意识差,“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观念根深蒂固。保健意识差,小病拖、大病磨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很多农民抽烟喝酒不心疼,但花钱看病舍不得。二是卫生保健宣传不到位,保健知识欠缺。健康教育是让群众少生病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然而群众的卫生保健知识知晓率非常低,城乡居民的健康教育阵地几乎是空白,80%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农民对自己的患病不知晓,也就更谈不上有病早治和日常备药。三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室诊所因资金、人员所限,现有的条件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和疾病防控诊治需求,预防保健能力低,居民健康体检工作滞后,短时期内提高城乡居民的整体保健水平还难以实现。

四、关于解决城乡居民就医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和补偿机制。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福利性的事业。政府应全面承担公共卫生投入和公立医院的建设发展资金。对县、乡两级承担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立医院,实行在编人员工资财政供给,基本建设、人才培养定项补助。要改革现行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薪酬分配方式,彻底废止八十年代以来实行的浮动工资制度,实行固定工资制度。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奖金应与医院及卫生院的经济收入脱钩,改变目前“以药养医”的弊端,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由目前的“经营创收”转到“服务保障”上来,充分体现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优化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完善城乡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模式。根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县乡村各类型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和布局,实现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进一步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室卫生所的指导和监管。建立完善城乡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行政和业务管理,统一机构和人员调配,统一药品采购渠道。通过卫技人员的合理流动和调配,全面提高城乡医疗机构的整体服务和保障水平,彻底改变目前卫技人员逆向流动,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的局面,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就医需求。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10

一、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情况

目前,我县有行政单位XX个(党委机关XX个,人大机关XX个,政协机关XX个,政府机关XX个,政法机关XX个),群团机关XX个,事业机关XX个(包括乡镇事业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教育系统事业单位)。

我县XX个乡镇中,一类乡镇XX个(XX镇)设党政机构XX个,事业机构XX个;二类乡镇XX个(XX镇、XX镇、XX乡)设党政机构XX个,事业机构XX个;三类乡镇XX个(XX镇、XX乡)设党政机构XX个,事业机构XX个。

(二)编制核定情况 我县共有各类编制XX名。

按编制类别分:行政编制XX名(县直行政编制XX名、政法专项编制XX名、乡镇行政编制XX名),机关后勤编制XX名(县直后勤编制XX名、乡镇后勤编制XX名),事业编制XX名(县直事业编制XX名、乡镇事业编制XX名、乡镇卫生院编制XX名、教育事业编制XX名);

按经费来源分:财政全额拨款编制XX名,财政差额拨款编制XX名,自收自编制XX名

(三)人员配置情况

好像没有新的机构、编制、人员就无法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以项目争取、考核、检查验收等理由对我县部分单位的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等相关问题发文件、提要求,“条条”干预现象比较严重,给我县编办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和困难。三是人员管理部门无视各单位“三定”规定的严肃性,在人员调动方面不是以编制为准,而是以领导意图为准,随意调动人员,造成人员混岗现象。四是有些县上领导,无视编制管理法规,给行政单位核定事业编制、在行政内设股室核事业编制,造成混编现象。

(二)机构编制核定缺乏统一的标准。长期以来,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在核定机构编制时,没有一个较为完善和可行的标准体系。编制部门在审批机构编制时主要是根据有些领导的指示精神、参考周边地区的作法等,编制核定不够科学。如我县XX局,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只核行政编制 名,下设事业单位核编 名,共 名编制,而城管局作为直属机构核行政编制 名,下设事业单位核编名,工作人员有人,在全县编制极为紧张的现状下空编制名,造成了编制资源浪费。所以说机构编制的核定,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科学的分类标准体系。

(三)“三超”现象相对突出。为了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各级编制部门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大量工作,也取得一些令人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在机构编制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比较集中和突出的主要是“三超”问题,即“超编制调进人员”、“超规定设置机构”和“超职数配备领导”。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刚性管理办法和

要求很不相适应,机构编制部门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受到削弱,要想全面有效行使管理与监督权,查纠克服超职数配备领导、超编制进人等违规现象,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抓管理制度建设,有效规范机构编制工作行为。我们应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具有规范性、操作性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为各部门、各单位在编制管理上提供了办事指南和工作便利。

一是出台“进编预审制”。全县各级各类单位进人,必须认真按照核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在人员进编预审工作中,县机构编制部门严格实行“三个审查”,即一审用人单位是否空编空岗;二审进编程序是否合乎规定;三审所进人员是否具备条件。否则县编制部门将不予受理任何进编申请报告。

二是实行“用编公示制。”我们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把机构编制的各项政策、各个环节公之于众,透明公开,实行阳光操作。通过公示,既增加了机构改革的透明度,又确保了定编定岗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机构编制管理深入每个干部职工的思想。

三是建立“考核督查制”。将机构编制管理情况作为各级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任期内坚决控制机构编制“三超”现象,严格执行财政供养系数控制目标规划。同时还应建立机构编制督查制度,对离任的党政主要领导由上级有关部门对其任期内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并将考核

性质、经费渠道等情况登记造册,并实施动态管理;四是根据人员变动情况调整《人员机构编制统计表》和编制实名制数据库。

(三)抓部门综合协管,逐步建立机构编制配套协调约束机制。

机构编制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单就编制部门一家管编制是管不住的,也是管不好的。只有与组织、纪检、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动起来,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机构编制配套协调约束机制。

一是实行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的挂钩管理。进一步清理明确单位工作职能和经费供给渠道,县财政部门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财政供养机构和人员进行部门预算和核拨经费,彻底改变了过去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相互脱节“两张皮”状况。

二加强机构编制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树立“编制是龙头”的意识,坚持只有在编制部门审批的机构编制范围内,组织部门才能按照规定领导职数任免配备干部,人事部门才能在编制限额内办理人员调动、核定工资及职称评定手续,财政部门才能核拨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银行才能给予开设帐户并发放工资。否则,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一律无效,这样在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形成共识,才能有效地防止了机构编制反弹、人员无序增长和超配领导职数等现象。

我县杂交水稻施肥现状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施肥技术

近年来,由于种粮效益低,加上城市化建设速度快,许多劳动力从农业产业中脱离出来,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少数人耕种着大面积的土地,如何合理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成本,以提高种田经济效益,成为摆在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县自从1976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至今有30多年历史,杂交水稻与化学肥料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我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我县杂交水稻施肥经历了从农家肥—单质化肥—复合肥的演变和发展过程,随着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水稻土壤内在因素的不断演变,出现了施肥技术、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特别是农业部认可并列为超级杂交稻品种有些单产可以达到800㎏,而我县农村现行的施肥水平仍停留在500㎏的水平,不能充分利用土壤光温资源和发挥超级稻的增产潜力,成为制约提高单产的外在因素。

1 我县杂交水稻施肥状况

由于我县属于山区县,各乡镇的地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地区的施肥技术和施肥水平不尽相同,形成了当地习惯用肥方法,根据对近3年来各地施肥的调查,我县现有施肥方法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型:

1.1 传统的实用型施肥方法 一般亩施碳酸氢铵50㎏,过磷酸钙50㎏,尿素12.5㎏,氯化钾10公斤总用肥量122.5㎏,其中氮(N)、磷(P2O5)、钾(K2O)分别为14—6—6㎏,每亩肥料成本130元左右,亩产500—550㎏。这种施肥技术使用多年,使用群体较大,这种施肥方法兼顾了水稻生长“三要素”,搭配比较科学,单产较稳定。不足的是“三要素”搭配不够合理,氮素多,钾偏少,总养分尚不能满足高产杂交水稻生产的需要。由于肥料量较大运输过程费工费力,混拌施用过程容易挥发、损失,肥料利用率较低,目前这种施肥方法正面临挑战。

1.2 缺钾经济型 亩用碳酸氢铵50㎏,过磷酸钙50㎏,尿素10—15㎏,总用肥量115㎏,其中氮15.4㎏,磷6㎏,亩成本100元,一般单产500㎏左右。这类施肥方法分布在边远经济科技欠发达乡村,肥料施用方法是基肥和分蘖肥各50%的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尿素作追肥和穗肥各5公斤,这种施肥方法因为没有施用钾肥,造成植株偏氮贪青,表面上长势旺盛,实际上因为缺钾营养失衡,植株不健壮,抗病抗倒能力弱,结实率低,单产不稳定,容易爆发稻瘟病和倒伏,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这些地区的农户思想落后不知道钾肥的作用,总认为钾肥贵,施用后不见明显效果,不愿意使用。

1.3 轻便经济型 每亩用25%(N13- P2O55- K2O7)水稻专用配方肥50㎏,尿素10㎏,总用肥量60㎏,其中N:11.1㎏,P2O5:2.5㎏,K2O:3.5㎏,亩肥料成本90元,亩产量400—450㎏。该施肥方法在长期不用钾肥的地方1—2年有一定夺的增产作用,以后如不增加用肥量就会造成减产。其优点是施肥轻便,节约成本,省工省力,兼顾了水稻三要素,缺点是磷、钾肥严重不足,氮肥也不足,不能满足水稻高产的需要,投入不足,产出也较少,使用此法的农民多为从事其他行业,种田只图省事,施肥方法简单,一般是在水稻插秧后15-20天将100斤复合肥加5公斤尿素一次性施入,晒田复水后施5公斤尿素作穗肥,其结果自然是产量很低。

2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施肥技术

我县自2010年开始进行水稻土壤化验,为配方施肥提供依据,根据中等肥力田块,每生产100kg稻谷需要施纯氮2.4-2.5kg、五氧化二磷1.2kg、氧化钾2-2.5kg;如:亩产500kg稻谷要施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6kg、氧化钾10-11kg;现根据我县各地水稻生产,结合高产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以下高产栽培施肥方法,供各地参考。

(1)单质肥料的施肥,可采取亩施碳酸氢铵50kg、尿素12.5kg、过磷酸钙50kg、氯化钾15kg;

单质肥料配方的施肥方法:基肥在插秧前1-2天结合耙田时施用,亩施过磷酸钙50kg、碳酸氢铵50kg,施肥后耙匀再移栽;分蘖肥,插秧后7天亩施尿素7.5kg、氯化钾15kg,穗肥在晒田复水后看苗色情况亩施尿素5kg左右。

(2)低浓度水稻复混肥的施用,必须增加氮磷钾用量,可采取亩施复混肥(氮13%:五氧化二5%:氧化钾7%)50kg、加尿素15kg、过磷酸钙(12%)20kg、氯化钾10kg的方法进行施肥;

使用低浓度复混肥的施肥方法:基肥,亩施复混肥40kg,过磷酸钙20kg,施肥后耙匀再移栽水稻,移栽后7天施分蘖肥,亩施尿素10kg、复混肥10公斤,晒田复水后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10kg。

(3)高浓度进口复合肥(氮16%:五氧化二16%:氧化钾16%)的施用,一般亩施40kg左右即可满足水稻生产需求。但后期必须看苗适当补施穗肥。

我县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篇12

一、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基本现状

1. 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制约科研档案工作发展的原因是对科研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有些人没有认识到科研档案管理在整个科研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是把档案管理理解为繁琐的行政事务, 缺乏对档案管理深层次的研究。二是片面强调科学实验工作的重要性, 而忽视科研档案工作的基础性作用, 缺乏促进科研档案工作发展的政策性导向, 从而导致了对科研档案工作的投入不足、重视不够。

2. 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 高校的科研档案管理是参照《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进行的, 缺乏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虽然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提出了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的一些要求, 但具体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如规定档案部门必须参加重大科研项目鉴定、评审工作, 归档不完整、不齐全的项目材料, 档案部门有权拒绝出具证明, 科研管理部门将不予组织鉴定。但是, 一方面参加鉴定的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另一方面当前学校重视的是课题项目的申报、评比, 追求的是科研项目数量以及科研经费的增加, 要求全校各部门一切工作要为此服务, 档案部门极少能因归档的不完整而影响课题的申报鉴定评比, 这就导致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 管理模式和方法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信息化。网络环境下以电子化为表现形式的科研档案不断增多, 档案信息程登录。而传统的科研档案以纸质案卷为主, 形成周期长, 加工难度大, 成本高, 而且查阅不方便。这种管理方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高校科研工作对科研档案的利用需求, 极大地制约了科研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1. 增强科研档案管理意识。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勇于开拓, 不断创新, 全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 认真学习科研档案工作法令、法规, 把它作为开展科研档案管理的有力保障和重要依据。要善于依法治档, 坚持做好广泛、深入、持久的法规宣传工作, 让广大师生了解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让他们从根本上理解、支持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 从而使科研档案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并提高档案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 如参加科研项目会议、深入课题组指导立卷归档工作等, 积极主动地把科研档案工作融入到科研活动中去, 把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要求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 切实促进科研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2. 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及时掌握和研究新形势下科技档案业务指导的新特点、新方法, 找准切入点, 科学高效地指导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措施, 依靠行政干预, 做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管理人员还要转变思想观念, 变被动地接受任务为主动地开展工作, 协助、指导研究人员做好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等工作, 避免因管理不力而造成科研档案管理的混乱。

3. 增强科研档案管理成效。

高校校园网络化建设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也是档案能够充分发挥其提供信息资源职能的前提保证。近年来, 科研档案数量不断增加, 原来的手工操作管理已不能适应当前高校科研发展的要求, 因此, 把计算机、复印机、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运用到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中, 既便于查阅也便于管理。网络化的管理弥补了手工操作的诸多不足, 省时省力, 既提高了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也提高了科研档案的管理效率。

上一篇:2016端午节活动简报下一篇:机电工程安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