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2024-06-10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共5篇)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篇1

院(中 心)学 科、专 业研 究 方 向指 导 教 师研 究 生入 学 年 月论 文 题 目开题报告日期

研 究 生 学 院

: : : : : :

: :

一、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题目来源

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恶性事件需要相当的公共管理能力,舆情引导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化解公共危机与无形的重要方法。因此,研究公共危机中的舆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正确舆论的引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塑造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和谐的舆论氛围。而价值观作为人进行真伪判断和价值评价的思想基础,是在社会生活的事件中形成的,对于公众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混乱,就会导致社会公众认识不一,引发社会冲突。

二、强化对正确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是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引导得当则会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乃至保证社会稳定的利器。因此政府能否做到趋利避害, 做好正确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工作,是促进社会发展、满足民众需要的重要方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严峻挑战,对于稳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执政的合法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对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导向错误的舆论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则有可能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祸国狭民。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必须加强相关研究,从而塑造健康的舆论环境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研究现状

由于现代技术革命的推进,西方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也较早展开了对舆论的研究。1899年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就写出了《社会舆论与公众》,这是人类社会科学历史上第一部探讨社会舆论与社会公众关系的专著。之后陆续有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专著诞生,如美国沃尔特 李普曼的《舆论学》、《公众舆论》等。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国外的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不但存在众多的舆论专业研究机构,而且还发行了许多专业的研究期刊,并且大大拓展了舆论的研究范围,对社会公共舆论管理、社会大众舆论传播等领域都有所涉及。舆论研究的范围得到持续拓展,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新兴学科都成为舆论研究重要的理论基础。国外网络舆论管理主要有政府立法管理、市场机制调节、技术手段控制以及网络经营者与网络使用者的自律四种管理模式,且这四种管理模式各有利弊。

我国的舆论引导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网络发展时间较为短暂,当前对于网络舆论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的舆论引导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实际操作研究与学术理论研究。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和监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为其中的翅楚之作。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反映了党和国家对舆情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公共危机是多是因民众不满的集中释放引起的。目前,我国处于群体性事件多发期,民众对通过公共媒体来表达不满已经不再陌生。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不满的民众通过舆论影响,将群体性事件不断放大,最终引发了社会危机,造成不必要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采取措施,控制错误的言论的传播,引导正确的舆论观是新闻学研究中非常有意义的内容。

本文拟首先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现状。目前,由环境引发的、拆迁引发的和P2P非法集资等引发公共危机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公共危机与舆情控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正是因为舆情缺乏管理和控制,公共事件才得以发酵,扩大,最终形成危机。当然,公共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其可能对社会发展有利,也可能对社会稳定发展不利。舆情控制也并非一味打压,禁止群众发声。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之间并非简单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舆情控制也并非主流媒体对民众言论的管控、压制,而是需要通过舆情的引导,促进冲突双方对话,促进社会的理性思考。基于此的思考,本文确定了我国舆情控制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并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对舆情控制方式和公共危机防治对策展开了阐述。

(一)主要内容

本文的具体框架如下:

1.第一章: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1.3.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1.4.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2.第二章: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阐述 2.1.舆情引导的含义及特点 2.2.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2.3.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引导与管理 2.3.1.基本原则

公共危机的中性特征

促进社会发展和破坏社会稳定的两面性 2.3.2.基本目标

(新权威主义下的社会改革路径-持续改革,深化民主、法制、平等)2.3.3.我国舆情控制的特点

3.第三章:政府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审视 3.1.引导与管理的现状 3.2.引导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3.2.2.舆论引导运作模式不协调

3.2.3.过度控制、反应迟纯导致负面舆论泛滥 4.新权威主义视角下的政府引导与管理相关案例分析 4.1.现阶段引导与管理的方式方法 4.2.应对成功案例 4.3.应对失败案例

5.第四章: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舆情引导的有效对策 5.1.完善法规制度 5.2.改进方式方法 5.3.妥善运用新权威主义 6.结语

(二)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本研究中的文献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辅以量化的研究,并揭示其逻辑关系,进行趋势分析、比较分析和意向分析。

比较研究法:结合各种处理方法,将其逐一归类列举,并将各个环节和最终结果进行分析,得到行之有效的方案。

结合学科交叉法和价值分析法。

(三)创新点

当前对舆论引导和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研究较多,相关研究大多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的从哲学,有的从社会学或者心理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分析问题。但从整体性视角,从基本原则上分析该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最新社会生活状况的变化,结合网络舆论引导及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原理对该问题深入分析,并致力于从舆论控制的力度这一角度分析问题,即从整体上把握社会舆论管制强度对社会危机发生频率的影响,从而定性分析如何整体把握舆情控制的原则,在收放有度的条件下促进社会事件多发型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在运用新权威主义分析舆情控制和危机管理上具有一定新意。

四、进度安排

2015.10-2015.11 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并搜集数据 2015.11-2015.1 资料整理阶段 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

2016.1-2016.3 论文写作阶段 在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完成论文 2016.3-2016.5 论文定稿阶段 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2016.6 论文审查阶段 将论文提交送审 2016.6 论文答辩

五、研究难点及对策

(一)研究难点

1、部分文献资料缺乏权威性。由于文献资料查阅条件的限制,论文中部分概念解释来源自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对于专业的学位论文来说,这些资料缺乏权威性。

2、相关文本内容与典型案例的详细资料数量庞大且较为分散。

3、国外文献资料相对较弱。由于文献资料查阅条件的限制,国外文献资料相对单薄。

(二)解决方法

1、通过学习,借鉴其他论文,掌握大量资料,多和导师沟通,寻求意见。

2、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文本内容与典型案例,有重点有选择地处理资料。

六、参考文献

一、著作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2.丁柏绘:《新闻舆论引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2010年版。4.高红玲主编:《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5.黄鸣刚:《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预警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6.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8.刘建明:《基础舆论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10.吕文凯:《舆论学简明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刘肖:《理智与偏见:当代西方涉华国际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2.人民日报社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13.申荷永:《社会心理学原理和应用》,福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15.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报告(2010)》,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16.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17.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8.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二、论文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载《求是》,2011年第13期。2.白少飞:《行政社会化的理念与路径: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增刊。

3.曹桂先:《和谐社会的舆论构建》,载《新闻前哨》,2005年第8期。

4.陈力丹:《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载《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年第3期。5.陈力丹:《论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载《新闻大学》,1998第2期。6.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制度困境》,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陈力丹:《我国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意识与自律建设》,载《现代传媒》,2007年第1期。

8.陈力丹:《健全有效的传媒自律机制》,载《新闻界》,2003年第6期。

9.陈桃生:《网络环境中的言论自由及其规制》,载《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0.陈振明:《什么才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11.胡键:《信息流量与政治稳定》,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2.李斌:《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策略:社会转型、网络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交集》,载《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3.李昌祖:《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载《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6期。

14.李娜:《世界各国有关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立法和管制》,载《世界电信》,2002年第6期。

15.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载《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6.李征:《基于西方社会控制理论的思想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载《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101期。

17.刘绛华:《论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转型》,载《求实》,2005年第11期。18.马冰星、林建成:《试析网络舆论引导主体的培育》,载《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9.聂娟:《我国媒介自律模式研究:评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创新网络自律机制》,载《人民论坛》,2011年第14期。

20.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载《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21.宋铮:《互动、自组织和自我净化》,载《青年记者》,2008年第15期。22.舒刚:《社会转型期背景的网络舆情监管及其路径优化》,载《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第12 期。

三、英文文献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篇2

当下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数量较多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这些事件中, 有一些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 还有一大部分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突出导致。在网络化时代, 每当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 必将会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网络自身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与网友对事件的观点与看法相互交织, 最终形成"网络舆情"。

2 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

(1) 舆论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

在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 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传统的媒体垄断新闻源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很多情况下突发事件发生后, 发布第一条新闻的往往不是专业新闻人, 而是普通大众, 公民记者和网络平台的意见领袖已经颠覆了传统单一的传播渠道。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传播渠道也由原来的单一转变为多元, 对互联网时代的舆论走向产生导向作用的意见领袖冲击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中心的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的传播中心和权威。

(2) 舆论参与者表现非理性化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特别突然, 瞬时的灾难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与破坏, 对人力、财力和物力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给生存环境和社会安定构成威胁。然而, 此时一些不理性的网友会对原本惨重的灾难雪上加霜, 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一些网友甚至产生"恶搞"的心态, 去经济化和去政治化, 缺乏理性, 对突发事件的传播信息有偏颇, 给大众的心理造成恐慌, 对社会造成不安和负面影响。

(3) 舆论的主体数量大范围广

突发公共事件与人们的切身利益相关,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无论是事件发生当地还是其他地区的群众都会关心关注, 也会发表自己的评论。然而, 每个人对事件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 立场和视角也是有差异的, 大多数的公众往往更多单纯关心自身的利益, 舆论受到个人情感的支配, 很少从全局和社会的利益考虑事件的动态。

3 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引导出现的问题

(1) 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不足

如今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 公众反映舆情的渠道已经不限于传统的信访方式, 当下人们更多使用的渠道是互联网, 网络表达已经成为公众个体宣泄情感、表达意见、碰撞思想的主要渠道。然而, 相关部门对互联网的认识不足, 对网络舆情没有足够重视, 缺乏主动性, 这样容易使事件的发展进一步恶化。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虚拟性, 人们通过网络表达舆情更加直接、传播的速度很快、范围很广。同时, 网络舆情具有隐匿的特点, 公众可以更加随意表述观点, 使得网络舆情非常复杂, 真假难辨。

(2) 舆情引导不及时造成时间移位

随着我国民主进程的加快, 公众的权利意识增强, 不断争取知情权。如今互联网背景下, 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迅速, 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就会在网上快速引起公众的关注, 网络上会瞬间汇集鱼龙混杂的网络舆情, 爆炸的事件信息充斥着网络。如果此时政府或者媒体没有及时应对, 反应迟钝, 会使新闻报道和公开的时机变得滞后, 给应对舆情造成极大的障碍, 陷入舆论的困境, 甚至给公众和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4 突发公共事件中正确舆情引导的策略

(1) 及时公布信息, 引导舆论走向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不确定性, 并且与大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 公众个体想尽快获取相关信息。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极快, 但是网上的信息有真有假, 公众很容易误信假消息造成谣言并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对突发公共事件产生模糊和不理性的偏见。因此, 政府和媒体应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做出快速反应, 发出真实准确的声音, 做到信息的公开透明, 从而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2) 培养意见领袖, 捕捉网络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 除了政府和媒体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评论和观点以外, 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对整个突发事件的影响非常大。意见领袖对突发事件的原因有自己的见解, 这种意识会影响广大网友的看法和认识, 意见领袖的言行是非常有影响力的。然而, 网络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大众无法对突发公共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甚至会被一些虚假消息误导, 做出不理智的判断。此时, 意见领袖应当为这些困惑的大众提出理性合理的思路判断, 为大众的正确态度做出引导。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应当借用意见领袖的力量对网络舆情做出正确的指引。

(3) 完善沟通渠道, 汇聚网络民意

公众希望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向有关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果沟通的渠道不通畅, 公众无法进行舆论表达, 政府和相关部门不能正确快速理清思路, 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长此以往, 必然会堆积社会矛盾, 直到矛盾过大而爆发, 造成二次灾害。因此, 政府和媒体应该利用网络新媒体搭建良好通畅的沟通渠道, 以便公众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应对面临的难题, 介入突发事件, 表达自己的意愿, 满足当家做主以及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力, 更能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篇3

一、微博客舆情的定义

随着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微博客作为网络传播的媒介之一,也是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曾润喜在《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中指出:“网络舆情就是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当绝大多数的网民的观点聚集时就会由观点向舆论转化。”[1][2]

由此看来,微博客舆情就是以微博为载体,以热点事件为核心,广大微博客网民态度、情感、观点、意见的表达,是以个传播与互动的过程,以及包括后续的各种影响力。

二、微博客舆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性

微博客舆情形成迅速,依托网络为载体传播速度快,对社会影响巨大。网络舆情比起传统媒体来说,涉及到的内容更广更全。

(一)面对公共危机反应迅速,传统媒体无法比拟。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已经逐渐成长成熟并显示出其最大的优点,即反应速度极快。这种发展趋势不仅是国内,早在包括“911”事件等在内的诸多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公共危机事件的第一信息源都来自个人博客、市民手机拍摄画面等新媒体资源。

(二)消息来源渠道多、范围广,可复制性、可传播性强,并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先导性作用。由于网络的普及,博客微博等“零技术、零许可”个人媒体互联方式的广泛应用,使得公众成为了公共危机事件信息的发布者和传递者,而不再是从前单一的接收方。

(三)网民言论所引导的网络舆情多为情感主导型,易形成极端导向,其非理性因素对于政府危机公关提出新的挑战。在危机事件中,他们关注的焦点往往不是有关部门处理方式的合理合法性,而是它面对弱势群体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四)在危机传播中,微博舆论的力量足以影响官方媒体舆论及政府决策。有传播界的学者用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来分析网络舆论的效应。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就会勇敢的说出来。而且媒体通常会关注多数派的观点,轻视少数派的观点。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3]

就对公共危机管理来说,微博客舆情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可以借助微博客舆情强大的自身优势克服公共危机管理中出现缺点;也要看到微博客舆情的潜在威胁并加以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微博客舆情引导机制

机制是指影响人类社会有规律运动的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诸要素之间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4]考虑到公共危机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具体划分为报道机制,疏导机制,以及预警机制。

(一)报道机制

根据德国学者E-诺埃尔的“沉默的螺旋”的假设,舆论的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气候有直接管理,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上营造出一个“意见气候”,而人们由于惧怕社会鼓励,会对优势气候采取趋同行动,结果造成“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在微博客舆情报道机制中,政府往往在微博舆论爆发后介入事件,可以说,政府的介入方式、介入手段及其作用直接影响了微博舆情的走向以及公共危机对公众造成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报道提供了一个事实基础,另一方面,如实准确的信息报道,有利于舆论发展走向以及事件的解决。

(二)疏导机制

对于公共危机事件,政府部门自身应参与微博客舆论的发布、信息的传递,引导网络媒体除了参与新闻报道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网络民意,为公共危机事件非冲突解决创造平和的舆论环境。政府部门把握这一机制的要点在于,积极鼓励网络成为公众表达意愿和讨论问题的有效平台,收集利用这一平台所反映的舆情了解公众需求,为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

(三)预警机制

微博客舆情预警机制是做好公共危机管理中舆情引导工作的首要且基本环节。一方面,关注网媒的预警机制是政府危机管理的主要表现,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首先,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和言论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道德体制建设,明确政府管理部门、微博客运营方、微博客适用者等各方责任。

其次,把公民权利置于首位,不断提高公众识别网络舆情能力,增强网络舆论危机意识。智威汤逊广告公司与互联网控股公司IAC做的一项调查,不到三分之一的年轻美国人赞同“现实生活中不能说的不能做的我都可以在网上实现”这句话,41%的人不赞同;而在中国的微博使用者受调查者中,73%的人赞同,只有9%不赞同。[5]多数中国公民躲在假身份和化名的后面,这也极大的增加了消息的不准确性。

最后,建立专业机构或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监测,制定预警预案,互通网络,一方预警,多方联动,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

注释:

[1]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18):79-82.

[2]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 (8):187-191.

[3]维基百科:沉默的螺旋。

[4]刘静,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防范机制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6

[5]Tom Doctoroff, What Chinese Want: Culture, Communism and China's Modern Consumer.2012.5

公共管理专业开题报告 篇4

论文题目:X市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一、选题的依据

(1、选题所属研究领域;

2、选题的应用价值;

3、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课题所属研究领域

1、论文选题属于公共管理领域,具体研究范围是X市农村社会稳定问题。

2、论文中的概念界定:

所谓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指乡镇和涉农街道区域内的社会稳定问题。

(二)课题的应用价值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大局,就是所谓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的社会稳定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出现,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的社会矛盾呈现复杂化和尖锐化的特征,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农村社会稳定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加之全国各地政策、管理模式、风俗习惯、群众素质基础等各不相同,社会稳定问题也有其差异性,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看清现象,剖析案例,查找原因,研究对策是实实在在做好农村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农村社会稳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是专家和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社会和政府管理问题,特别是近十年来,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由于城乡二元经济构的形成,由于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农村资源的争夺,由于农村民主进程的推进,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新问题,农村稳定问题成为各级政府研究的重点问题,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很多关于农村稳定方面问题的学术研究报告,主要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农村地区不稳定因素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表现在体制机制问题、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群众自身素质问题、社会管理问题等;二是解决农村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主要对策和建议,要 在教育、普法、信息、政策、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2、国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在发达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技术性的方面,也有体制性的方面。他们的社会矛盾大多集中在某一特殊问题,直接由基层引起的社会问题较少,针对社会的突出矛盾,集中研究和采取对策。由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的不同,从经济上、贫富差距的解决上来看,社会保障是影响到社会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建立相对健全制度来缓解社会压力。

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社会问题也各有不同,总体上还是在保证政权稳定的同时,处理国内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

2、研究内容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进度计划)

(一)选题的学术思想、特色和预期达到的成果和水平

1、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是摆在市乡两级政府面前最棘手、最普遍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分析社会稳定因素,有解决矛盾普遍性方法和针对性方法。

2、本论文的特点是针对性、可行性和应用性。一是论文针对X市农村的社会稳定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对X市农村社会稳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针对X市社会稳定问题提出对策。二是论文可行性是在通过最具X市代表性的L镇社会稳定问题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剖析和总的基础提出来,具有现实可行性。三是论文中既有社会稳定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又对当期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稳定形势做了分析,在此基础提出的对策具有实际应用性。

3、本论文从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入手,列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合具体乡镇特点,分析原因,找准对策,为进一步引起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视,为今后X市政府和维稳部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1、论文主要研究农村社会稳定问题,包括农村社会稳定的意义,不稳定因素及分析原因,解决方法,确保社会稳定。

2、论文目录

(三)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

1、技术路线

2、技术措施

(1)文献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章进行搜集、阅读、整理、分析。

(2)座谈法:访谈相关街道、乡镇、部分村的书记,就农村稳定、工作进行讨论、交流。

(3)调查法:查找相关维稳及政府组成 部门在稳定工作中的文件和做法。

(四)进度计划

20xx.6-20xx.9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

20xx.9-20xx.11问卷设计、发放、收集整理、数据分析

20xx.11-20xx.1完成论文前三章,论文中期检查

20xx.1-20xx.4完成论文初稿

20xx.4-20xx.5修改论文初稿,论文预答辩

20xx.5-20xx.6论文审查、修改,论文答辩

三、开题条件(根据专业学位情况填写)

(一)学术条件

本人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十五年在乡镇、街道工作,做过一般办事员、副职领导和主要领导,几乎每天都从事农村维稳工作,了解、思考、探讨、决策过农村稳定工作。2011年参加了大连理工大学MPA学习,已读完该专业的全部课程,掌握了一系列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师H教授从事公共管理和哲学教学和研究并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H教授的指导下,使我具备了撰写论文的学术条件。

(二)设备条件

课题具备研究所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打印设备等硬件条件。

(三)经费概算和落实情况

研究所需费用已落实。

四、文献综述和调研报告(要求3000字以上,可另附页)

参考文献

(1)张小平杨伍保.浅析群体纠纷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导报,2009,(3)

(2)于风伟商同杰.和谐社会下的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2)

(3)杜旭宇.农地征用时农村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对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

(4)杜胜利.正确处理农村利益分化与农村社会稳定的相关性[J].经济研究参考,2008,(36)

(5)田法成.改进农村干部思 想工作作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J].现代农业,2008,(7)

(6)黄建固.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J].现代乡镇,2008,(6)

(7)王春光:《警惕我国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和固定化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9期

(8)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

(9)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暨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0)[美]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书店,1998。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8,380,105,277,284,313,313.(12)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3)王振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版

(14)刘秉泉:《分配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群言》,2003年第9期

(15)秦兴洪,廖树芳,武岩:《近50年来中国农民收入变动的特征》,《学术研究》,2003年第11期

(16)马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求是》2004年第8期

公共管理硕士开题报告怎么写 篇5

一、MPA的开题报告是保证MPA研究生硕士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对MPA研究生培养的管理,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过程,特制订本要求。

二、根据MPA培养计划,MPA研究生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并举行开题报告会。

三、MPA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必须按照培养计划完成有关课程的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且成绩合格。

四、MPA研究生的选题一般应该是实践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类题目或实际案例分析,即论文要在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部门的管理方面进行有价值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体现一定的.创新水平。

五、MPA研究生应广泛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具体要求为:

(一)所阅读的文献量不得少于30篇,其中中文资料不少于20篇,外文资料不少于10篇

(二)对所阅读文献的思想、论点、存在问题等进行综述,以反映论文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三)文献综述内容不得少于4000字,在文献综述的后面必须附上所参阅文献的目录

六、MPA研究生应该撰写选题报告书,内容主要包括:

(一)选题的来源、依据、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预计的结果

(四)论文框架及研究时间进度安排

(五)导师的审核意见

七、MPA研究生应在确定开题的前一周按要求填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选题报告,一式5份交MPA办公室,由办公室分送研究生指导专业方向导师组成员。

八、MPA办公室统一安排MPA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会。研究生在开题报告会上进行口头报告并接受研究生指导小组的提问。指导小组会后对研究生的选题进行审议,并作出是否予以通过的结论。

上一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教学设计下一篇: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