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体会

2024-07-09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体会(通用8篇)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体会 篇1

怀揣着对教育的无限热情,在中心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于2014年9月25号来到了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两个多小时的参观给我感到震惊并且受益匪浅。

一、寻梦

首先由贾校长就学校“育人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教学方式,做了精彩的汇报,在汇报中我初步了解了“育人活动化”,是指通过活动为全体学生提供展示才艺、锻炼能力、激发责任意识、提升精神境界的平台,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全人培养的目的;“活动课程化”,是指将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化发展以及节日系列实践活动以课程的形式固定下来,持续、扎实地开展下去,实现育人课程化、体验化、序列化、常态化,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每一项育人活动的设置,都是学校经过论证和长期积淀形成的,而不是突击搞一两天就结束。在这些活动背后,有一系列常态化的校本课程的支撑,尽管课程很多,但是多而不乱,学生们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校进行双向选择。

随后我们自主参观了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如果说早上贾校长介绍的双语学校,只是让我们如瞎子摸象般对双语学校有了点的认识,那么参观了双语学校之后,他们的表现则给我们提供了一顿精神大餐和视觉上的盛宴。在这个学校,没有应试教育的重重压力,只有素质教育的层层提高。

二、圆梦

这次孟津之旅,为我们漫无目的的教育之路指明了方向,也更让我们懂得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那里的学生,愿学、乐学、好学、善学;那里的老师,愿教、乐教、好教、善教,他们为成就学生而默默无闻地努力着。正是有了一份对教育的执着,使双语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成为了教育路上的追梦人,即使他们已经处于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但他们仍有步不停步,知足不满足。

在看了孟津学校开展的许多活动后,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读书节”。我觉得教育不是你教的学生能考多少分,而是你教给他的知识他在生活中运用了多少。以前总把成绩看得很重,严厉地批评没考好的学生,急切地关注自己班在学区的排名。为后进生补课,占副课教学时间讲练习题,还把这美其名曰是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了他们成才。可这样教育出的人才有用吗?我还不是为了自己的教学成绩,才这样拼死拼活吗?是我太自私,这种自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只会听从老师去学习的机器和只知道机械地装知识的容器。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同学们下课后都不愿走出教室,考虑到一直坐在空气不流通的教室里,对他们的健康不利,我也让他们自由组成活动小组。这两天,看到他们在操场上打沙包、打篮球、跑赛、跳皮筋,玩得不亦乐乎,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的人居多,因此,教师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是小草,就让他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之才。从孩子们幸福的脸上,我看到了生活教育、轻松教育的成功,也尝到了赴外学习的甜头。

三、反思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体会 篇2

大拇哥 (本栏目主持人) :李校长,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16年第一期刊载了有关专家为贵校量身定制的实验教学生态方案。不少读者反映, 从办学生态的视角来指导实验教学的设计, 提法很新, 很受启发, 但大家更期待进一步了解与之配套的后续项目开发、课程开发, 乃至办学机制的调整思考和动作。我想请您谈谈与之相关的顶层设计。

李海林校长 (以下简称“李校长”) :可能一些人看来,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坐落的地理位置并不理想, 建在距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的崇明岛;而我却恰恰看中了这一点:教育必须摆脱功利化、标签化等非教育元素, 从校园布局开始, 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读书学习、教师教书深造的环境。再加上我们是寄宿制学校, 世外桃源的校址因素反倒成了学校的办学亮点。

亮点之一:感受最纯正的美式教育。这一点可以从学校“有信、有望、有爱”的校训中直接感悟。学校地处崇明国际生态园区, 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英伦风格, 高雅纯正。这所国际化、数字化、生态化的国际学校, 不仅得到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强大的学术力量和管理系统的全面支持, 更是坐拥上海优质教育资源, 有充足的国际教育交流通道。

亮点之二:覆盖全学段的灵活教育。这一点可以在“高于见识, 雅于品味;纯于德性, 正于言行”的校风里充分体现。学校实行十二年一贯制 (包括小学部、初中部和国际高中部) +小班化双语教学, 追求中西融合的教育理念,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健康体魄和艺术情怀的少年英雄和青年才俊。我们的成才标准是:获得稳定的价值观和理性态度;掌握21世纪所需要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养成受益终身的体育精神和运动习惯;拥有纯正的审美品味和心灵滋养方式。

亮点之三:东西方融合的办学特色。这一点被全面地写进了学校的愿景与使命里, 即办一所有温度的学校, 办一所负责任的学校, 办一所适应学生的学校。学校整体设计和实施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 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由中国课程专家和美国课程专家共同研发了一套适应性强、个性化程度高的学校课程体系, 由中国教师、美国教师和加拿大教师共同授课, 鲜明的外语特色, 频繁的国际交流, 能保证学生进入全浸染式的美式教育环境。

东西方教育的甄别优化

大拇哥:办学特色的话题, 已经为社会所熟知, 也成为了各所学校开展课外兴趣 (实践) 活动、选修课、拓展课的常态。但我们注意到, 您在规划学校课程的过程中, 却坚持以科技与艺美为抓手, 全面探索课程实验生态变革思路, 还在学校里专门设立了“课程发展中心”, 因此, 读者们非常想深度探寻李校长心里国际教育与课程发展之间的考量预设。

李校长:所谓国际教育, 准确地说, 应该是东西方教育文化的融合产物。所以只有在全方位接触国内外的最新教育脉络之后, 才有可能梳理和集合各方所长, 形成自己的育人之路。这其中, 有不少现实的参照点。例如, 上海正在推进的《自贸区深化教育改革方案》、“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行动计划、“PISA国际评估测试”等都是面向世界的教育新探索。再往稍远了看, 2015年方兴未艾的全国创客教育、互联网教育、慕课教育等也都属于对接国际的教育新探索;如果我们放眼世界, 2015年10月7日美国最新法案《2015年STEM教育法案》 (STEM EducationActof2015) 生效。澳大利亚教改将迎来四大转向:政府拨款1200万澳元推进STEM教育计划、提高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质量、1~10年级加入印度语和土耳其语以及推进全国阅读与数学测试在线开展。我们还注意到, 曾经与教育“八竿子打不着”的领域, 也在看好并瞄准教育, 如“互联网+”思维下的实验室, 不仅要实现现代学科教学的实验教学功能, 更要能产生和累积数据, 即通过“互联网+”的过程, 自然产生出学生学习和师生教学过程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能通过云计算服务, 经过充分的以人为本的统计与分析挖掘, 形成智能化的数据报告, 而且能智慧地提供给不同的人群共享和参考, 成为教与学、师生发展和教学质量等各方面评价、决策的数据, 也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变革, 促进教育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再如, 国际潮流已经在关注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把视角锁定在由硬件技术的快速迭代引发的软硬实力的交互作用。

以上种种经验, 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 但我们觉得, 如果简单照搬, 不仅难以兼顾学校自身诉求的全面达成, 更有诸多隐含其中的精髓思想难以品味消化。因此, 作为一所新建学校, 我们就自然希望更深入、更全面地建构自己的新课程体系。

大拇哥:在本文的上篇, 我们已经对学校积极倡导的“现代学校实验设计”有所了解, 然而读者们也在期待, 实验生态维护中, 一定不止实验环境和实验装备, 伴随而来的课程开发和课程重置工作, 也会关系到学校目标预设的达成度, 是目标效度的最大化体现。那在学校制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李校长更看重哪几方面课程的开发和改造呢?

李校长:你刚才用了一个词组“哪几方面”, 我觉得非常精准。因为“这几方面”的定义, 就直接跨越了现有学科的传统壁垒。适度地模糊学科边界, 才有可能形成学科嫁接、学科融合、学科交叉的全新课程生态。当然, 考虑到现行的国家课程分科模式, 也兼顾到师生、家长和社会对学科分类的思维定势, 我们会从两方面来走:一方面,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重置来扩大邻近学科的共同语境空间;另一方面, 逐步渗透对大学科、综合学科、项目式融合课程、基于资源的开放课程的培育等, 鼓励师生自主开发微课程等模式来直接引导课程的多元化生态营造, 系统地设计发展路径;鼓励师生根据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教育改革深化的关键点, 寻找学校乃至学科特色项目的“最近发展区”;鼓励教师们从课程与教学、管理与文化、评价与改进等领域选择合适伙伴, 组织针对不同问题的实践研究团队, 形成新课程发展共同体;鼓励教师们在协同研究、互助合作、经验借鉴中, 共同攻克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从而促进学校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滋润泥土的耕耘建构

大拇哥:我们知道, 理科强调实验。那在您的学校, 实验元素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李校长:我需要对上述问题做些修正。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 我们不只局限在理科课程;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仅仅强调“实验”。怎么理解呢?我稍作展开:

之所以我们不局限在理科课程, 是因为我们在全面探究基础教育层面的所有课程之后发现, 所有课程的动手环节固然是一块短板,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现行的课程框架还止步于经验知识的传授, 而不是知识学习。所谓学习, 不仅是一种效仿, 更是一种习得;相对于传授的评估, 也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记忆, 而不是举一反三和创造性应用。因此, 在课程建设方面, 教育部鼓励开展“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目的就是为了激活基层学校和师资对课程的多元化解读、切口深的挖掘。这才有了教育部装备与发展中心针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 提出了“创新装备与推动实验教学变革研究”要求。要求要充分明确或理解实验室的性质与价值, 达成三方面的功能作用:①实验室是学科教学或课程实施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功能之一, 是引领与推动学科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②实验室的功能与技术成为了教师发展的物质支撑, 能有效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生活工作方式。③实验室是帮助学生自主应用且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 学科实验室不只是学科课程实施的一个工具或平台, 更是一种课程资源, 是精神意见、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从以上解读作进一步的延伸, 我们不难发现, 不只是课程大纲中规定的理科课程需要实验, 我们的所有课程都应该充实实验环节, 尤其是要大胆鼓励“实验”和“试验”并举。从语义辨析的角度来看, 试验应该是包含在实验内的, 但目前基础教育层面的实验更多的是倾向于“试验”, 即对事物或社会对象的一种检测性操作, 检测正常操作或临界操作的运行过程、运行状况等。而实验本身是对抽象的知识理论所做的现实操作, 用来证明实验正确或者推导出新的结论。

还有一点, 就是目前明确设置的课程实验大多处于简单论证检验、形象阐释理解的阶段, 缺少了实验应有的开放性、多元性、多样性、包容性等特质。我们以为, 中小学教学实验生态从硬件支撑上, 应接纳“互联网技术+数字传感技术+学科实验仪器+学生和教师实验设计”, 形成基于数字与网络化的智能实验环境;这既包括了技术元素的嵌入与整合, 也包含了课程开发过程、课程教学环节的有机集成, 就好比我们过去只注重坚守课程本身的规律与内在要求, 严格规范实施, 但却有意无意地冷落了师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设计, 而这一方面的需求, 尤其需要通过包括试验在内的手段来及时地加以论证和验证。因此, 为了推动改革与突破, 学校的教学实验环境装备必须与之配套, 通过实验生态的整体“形式变革”与“技术推动”, 让改革与创新真正落地, 具体到实验环境装备上, 我们赞同有关“三个二位一体”和“三个三合一”的提法:一是将学科实验室的准备室与教师办公室、教师实验工作室融为一体。普通的常规仪器存放进实验室内, 贵重与核心仪器放在准备室内。准备室实现教师办公室、实验准备室和实验教学教研工作室功能的三合一。二是将实验教室与普通教室、实验仪器室融为一体。将普通教室的功能、常规仪器存储的功能与学生实验课的实验操作功能三合一, 不仅能推动每节课都在实验室上, 并全天候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还能让理科教师的日常办公、教研和实验课准备工作变得更方便、即时和协同。三是将实验室管理员与理科教师融为一体。不懂学科的管理员是不可能管理好实验室的, 不去管理实验室的理科教师也是难以准备好与做好实验的。准备实验的过程, 是备课的过程, 是收纳管理实验仪器的过程, 是研究与创新实验开展的思考与准备过程。二者分离, 将导致二者职业技能萎缩退化;二者融合, 将推动二者共同进步与职业能力发展与进化。因此, 改革与突破的最佳路径, 是将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和常规课堂教学的职责三合一, 所有任课教师必须集这三项职责于一体, 而年轻教师的培养要从实验管理与教学助手开始。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推动理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把理科教师的专业主义精神与职业伦理充分体现出来。

提升价值的成长加速

大拇哥:您在引用泥土与金子的比喻时, 一再强调“播种”和“深耕”, 从课程重整试验到课程发展的生态硬环境一体化设计, 应该也贯彻了您的这一办学思想。我们想知道, “播种”和“深耕”课程的生态呈现会给我们哪些眼前一亮的惊喜?

李校长:与其说是让人眼前一亮, 还不如说是希望让教师们感受阳光。无论中外, 课程建设既是一种必须, 也饱含了必要。换言之, 课程并非是一个盛器。首先, 课程的设计应该过好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这一关, 因此, 我们反对课程设置的简单碎片化操作。其次, 课程体现了完整且明确的教学诉求, 以及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 这就是所谓“一课百案”, 因此, 我们在研讨课程教学经验的过程中要慎用案例化教研, 至少要交待清楚学情、班情以及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后续环节。再次, 我们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实验技术, 但我们始终倡导低结构设计, 努力做到技术为教学服务, 而不是教学被技术绑架, 尤其是在武装一些最新实验环境的过程中, 要求做到三个暂缓:①快速成长的实验技术引进暂缓。科技水平的迭代发展速度非常快捷, 我们在投资实验设备的过程中, 不该为不成熟产品买单。②数字实验结果过于理想化的实验项目暂缓。因为实验本身意味着诸多的不确定性, 而经过人为干预的数字实验设计, 通常会给人们一种假象, 以为最优化的实验结果是一种常态, 而缺失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足够的观察空间、细微的实验步骤 (方案和配方) 调整空间, 以及对实验结果充分的预后心理准备空间。③学科交叉实验不重复引进。最后, 追求让课程建设成为师生共同的运作舞台:一方面, 我们会通过鼓励教师申请学科 (个人) 的专属工作室, 以帮助他们成长;另一方面, 我们也要求课程开发不要忘记学生,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为自己、为新纪元学校留下他们独立学习的成果,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课程设计师。

大拇哥:李校长, 我们发现贵校的课表与众不同, 从小学的课程设置到高中的课程选择, 都凸显出一种深层次的有关成长的学术思考。针对这一方面, 也请您为我们做个介绍。

李校长:确实, 我们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 不仅有条件突破学段的硬性分割, 更有条件提前介入到学段衔接阶段。可以说, 我们的课程充分顾及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 再到高中毕业这一身心变化最快、最大的阶段各方面的成长需要。

在这方面, 我们的课程定位, 首先要基于中国教育的短板来加以调整。其次要坚持教育改革开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的人才目标培养标准是学生学业水平指数标准、身心健康标准、品德与行为规范标准、外语能力标准、阅读素养标准、工程技能标准、艺术素养标准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标准。

我们的小学课程体系、初中课程体系、高中课程体系, 分别如表1、下页表2、下页表3所示。

兼顾个性的生态苗圃

大拇哥:有人说, 今天的教育更像是一台复印机, 其造就出来的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流水线产品人。对于这种担忧, 新纪元学校有没有想通过教育来有所改变?

李校长:当然。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 我们致力于两个方面的重点突破:一是给学生们一张可以自由选择的课表;二是让学生尝试在校期间, 给自己创建一门课程。

美国的南伯灵顿高中尝试了一种被称为“蓝图” (Big Picture) 模式的做法, 它是围绕自我导向型学习 (Self-directed Learning) 的理念和行动准则开展的。在来自导师、专家、父母和同龄人的建议下, 每位青少年参与者都会创建一门符合自己兴趣的个性化课程。我们注意到“蓝图”模式中, 鼓励青少年积极探索自身已有的兴趣, 然后围绕这些兴趣主题, 重新想象并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方法, 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各自的课题领域里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因此, 当“蓝图”引进新纪元后, 我们并没有直接套用, 而是先发动学科教师了解和熟悉其中的规律、规则;然后要求他们在课程积累的过程中, 不简单地追求数量上的增加, 而是更多地强调课程改造和课程开发中的艺术性, 并着力打造课程内涵的学术特质。从课程设计开始, 还要准备好多元评价体系的检验, 如我们的森林调研课程、田园实验课程等。

我们计划在三年内形成跨学科 (大学科) 课程孵化机制, 打造成长生态课程三个系列 (自然生态实验课程、国际航海课程和榫卯营造桥梁课程) ;我们将尝试五级实验生态迭代保障体系, 即打开既有学科实验室的大门, 允许学生拿着经过论证的实验项目申请组合跨学科实验;结合地域特色建立学校特色实验室;游说周边企业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走进高校开放实验室;最后请中科院做最高端的保障。

我们实行全人教育理念, 即全学段一体化课程环境浸润下的更多选择、更快成长。它包括分层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走班模式的全校大课表[起始阶段可以指定某两天、某两晚打破班级、年级模式, 实行学科专题 (项目) 短课程走读]、学生在完成通识课程之后可以选择量身定制以及全学段的学科跳级和年级跳级。

我们推进课程建设主体下的教师专业成长。具体措施有:帮助教师申请创建自己的学科教学和教育管理特色工作室 (孵化名师) ;鼓励教师与学生结对, 发展基于学科实验的中长期项目 (课题) 培育架构等。这些措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深度钻研和学生的学术化知行思维训练。

不同学段课程再开发 (国家课程校本化) 的施力侧重, 偏向于基于教材的深度研讨和表征形式的技术开发。结合学校业已制定的小学段课程定位, 以及起始年级的特点, 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具象思维实验课程设计, 操作点有:强化绘本阅读与识字阅读的关联, 在发掘左右脑的同时, 同步开发学生基于艺术审美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知识的渴求欲望;在评价系统方面, 以团队合作为主 (不要过早打上个人奋斗、个人竞争的烙印) 。在小学后续阶段和初中阶段, 从“二维码教材立体化”实验入手,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 对既有的多媒体教参内容做改造和编辑, 通过扫描教科书里的二维码, 就能在学校走廊等公共区域的计算机上获得有关的图文、影像信息, 自主适应教材内容的预习和理解。之后, 还可以加入课本广播剧创作、单元学习回顾的自创检验系统 (如自编试卷、自编实验、自编延伸阅读等) 等教学技术表征手段。

编后:从新纪元双语学校出来, 迎着西斜的落日, 我行进在跨越长江的隧桥上, 海水江流、夕阳蓝天、闹市田园、理想现实……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让人没有想到的是, 入海口的美景里, 还兼及着现代人孜孜以求的新学习生态, 这就是全新的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北海双语学校参观学习有感 篇3

北常完小张海珍 最早谈起“幸福教育”这个词,是在西张完小的标语牌上:“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就吸引了我。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这我理解,每当我们做教师的看到孩子们有进步时;看到孩子们试卷上的满分时;看到家长们赞赏的眼光时,我们的确能感觉得到教师那种特有的幸福。可是,对于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我总不理解。我想:学习本身就是辛苦的,每天起早贪黑,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习题,背不完的课文,幸福学习从何谈起。要不自古以来,就有“十年寒窗苦”之说呢?今年元月3日,张校长给了我一份文摘,介绍山东北海双语学校的“幸福教育”,就又重新勾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一行六人,于元月4日出发,带着满腹的疑惑,踏上了前往“幸福学校”的幸福之旅。在整个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触动一:校园的文化建设

步入校园,立即就被校园的整洁、优美、大气、充满文化气息所吸引。以德命名的办公楼、教学楼、操场、墙壁处处彰显着文化,我们无论走在那里,都会看到一些不同内容的双语文化宣传标语。流连其间,就像是处在文化的殿堂,真的被那种浓厚的文化味所折服,“小雅居”“小雨榭”……一个个动听的名字伴随着每个孩子。在这里,学校成了孩子的乐园。你说:这样的环境,孩子能不幸福吗?

触动二:平等的课堂

走进双语学校的教室,我惊奇的发现,教室内没有讲台,学生的课桌都是三角形的,通过和老师交流,才得知,这是高峰校长的独特设计,三角形的课桌,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便于合作学习。可见,在这里,每一个细节,校长和老师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让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学校的管理者,细微之处见真功。师生关系更平等、融洽。你说:这样的课堂,孩子能不幸福吗?

触动三: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们参观的路上,迎面走来一队学生,当走到我们跟前,都立正喊老师好,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里的孩子真可爱,当我们随着庞主任来到餐厅里,看到有上千名的学生一起用餐,但是秩序非常好,没有一个人插队,用完餐后,孩子们都自觉的把自己的残羹收拾好,一块倒入垃圾桶内,可见这里对学生真正实施了素质教育,这时,我又想起了在北海双语学校墙上看到的一幅标语:细节决定品质,细节决定未来。孩子从小养成的这些好习惯,会让他终身受用。你说:这样的孩子能不幸福吗?

触动四:名师作坊效应

北海双语学校还有一点最让我心动的就是“名师工作坊”。学校每年定期聘请国内外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窦桂梅等来学校讲课,并聘请了省特级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坊”,青年教师也选择合适的工作坊加盟其中,与专家近距离接触,很快进入一种学习和成长的状态,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触动五: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参观完北海学校,我们又来到六所联盟学校进行了参观学习,每一所学校都深深打动了我,回来后,我又反思了自己的工作,使我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拟定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创建书香校园

“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北海双语学校每个班级的座右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广泛积累,成为“语言的富翁”成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源头活水,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奠定基础。因此,本学期建议每个孩子用手中的压岁钱购买一本课外读物,开学后充实班级图书角,资源共享。坚持每周二下午开放一小时为学生自由读书时间,周六周日允许学生借书回家,利用节假日读书,并记好读书笔记,摘抄其中的好词佳句。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创建书香校园。

二、创建幸福课堂

目前,我校教师还是注重课后训练,搞题海战术,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本学期,借鉴北海双语学校的教学模式,创建幸福课堂,使学生学得轻松,而且效率还高,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加大教研力度,在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突出学生自主的学习地位,以小组学习为主进行强化。第二注重课堂效率,象40分钟要质量。学校采用临时听课,随机抽查的办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力争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后不增加学生负担。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萍乡实验学校参观学习有感 篇4

王洪

2015-12-21 2015年冬月11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系一行7人来到萍乡实验学校(国际部)新校区参观学校。就我个人而言,总结了一下几点。

第一、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欧式风格的建筑,宏伟气派,绿化的覆盖率高,学校划分几个不同的片区,每个片区都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让人感觉非常舒服和自在。

第二、学校师资力量强大。实验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800余人,配置有500余名老师,领导干部较少,专职教师和班主任居多。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自分开管理,各年级分开管理,有机结合,自成一体。

第三、学校管理规范。在参观教学楼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每个教室后面都放有一张小办公桌,作为班主任的办公室。班主任老师不再另设办公室,规定班主任每天必须在教室坐班3节课。班主任工作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评价合格的班主任给予重奖,不合格的班主任予以调岗,由后补班主任接上,实行全过程监督。学校实行扁平化管理,各学部全面负责学部教学、学生工作,各年级负责本年级的教学和学生工作,各职能科室负责为师生提供服务。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明细,激励得当,福利待遇好,教职工关系融洽。第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内部建有各种运动设施,如:网球场、高尔夫球训练场、攀岩场、影视中心、汇演中心等。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施展。另外学校还建有校外综合素质拓展基地,每年暑假都组织大量学生参与,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第五、集团化办学。实验学校由深圳东升教育集团独资举办,集团下属多所学校,财力雄厚,整体实力强,应对风险能力强。

学校给我映象整体较好,但我也看到了几个问题。第一、民办学校,头一个难题就是生源问题。实验学校领导在介绍招生时,似乎有点王婆卖瓜的意思,报名人数众多,学习费用贵,入学考试难,录取率低。对于这个问题,由于是参观学习,我没有深入的询问。但我想,学校生源未必如实验学校领导所说,起码在众多学生见到老师都未有必要的礼节礼貌。

第二、升入问题。实验学校学生升入主要有两条,一是:继续在本校就读。二是:出国学校。当时我向他们校领导说,关键还是要看3年以后的高考。这么大量的学生,不是都能出国留学,主力肯定还是要参加国内的高考,在当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任何办基础教育的学校都要面临这个问题。

第三、处理各种社会关系问题。实验学校领导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无意表露,学校高中部有两个班的学生是通过各种渠道入学的,6各高中班占据了2个。这说明学校办学者的难处,也是办学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处理得不够好,必定会影响到办学。

第四。、学校课时量的问题。实验学校的课时量是一天9节课,住校生还有几个小时的晚自习。当前国家教育部提倡给学生减负,学生的课时量如此之大,可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了。

针对实验学校的优势与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学校要长久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提升质量。目前我校在数量上已经在全省领先了,但还不能说是质量领先。我们的加工还停留在粗放式加工上,附加值不高。我们应该走精细化加工线路,提升产品质量,以质量立校。当前学校师资正在逐步加强,但未有明显变化,教学质量堪忧。学校在师资方面的投入也在加强,但有时候钱还是没有花在点子上。希望学校领导认真思考,我校现有大量的兼职教师,且支付的费用不低,但收获的效果如何?学校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对课堂疲倦,无心学习,学校的流失率正在逐年增加,这一切不是说紧靠个人就能解决的,学校大部分教师还是很努力,很用心的。但这个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连线成面,齐心协力,方能打破局面,创新发展。

第二、加强学生管理。目前学校的学生管理随意性较强,大多数工作还是只停留在面上,班主任工作是各有千秋。一个班级的好坏全凭班主任个人,责任心强的班主任成绩明显,责任心稍弱的班主任平平淡淡,班主任主要精力也放在学生纪律、出勤上面去了,德育和素养培育工作缺乏,全校也未形成一种增创佳绩的局面。班主任工作没有明确的指导,工作量较大。评价和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新、科学性,实用性不强,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全过程管理。请学校领导认真考虑。

第三、加强招生工作。目前学校招生工作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3年时间,达到现在2000多人的规模,实属不易。但是,日常工作中总是碰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校外招生人员私自收取高额介绍费,许以各种承诺,忙着疏通各种关系。一旦没有达到要求,最终还是由学校来善终。但这对学校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学校是不是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加以重视。

第四、加强就业工作。当前学校的就业率还是不错的,就业单位多,学生就业人数多。但这个光环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就业后流失的问题,这是一个恶性循还,一个学生说好必定周边的人都会说好,因为他是亲身经历者,影响力比任何人说话管用。就业是我校的生命线,这个线要牵好才能走得更远,这对我校十分重要。

以上内容,乃精心构思,发自内心。紧代表我个人观点和建议,话都在文字里,希望不面谈,还希望校领导不要将此报告公开。

电气控制系

王洪

赴丹阳华南实验学校参观学习感受 篇5

开发区中心小学何国香

2009年10月17日上午,我们开发区中心小学的全体教师前往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参观学习。这次参观,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美的视觉享受。

走进华南实验学校的校园仿佛走进了花园般的校园。我被华校浓厚的校园文化所深深吸引,感受着华校每一面会说话的墙,感受着他们在“活泼+规范”、“优秀+特长”的目标指引下教育出来的“礼智行善美”的现代“淑女、绅士”。“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现代文明人一定是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华南实验学校积极营造氛围,全面构建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态到生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愉悦感。学校充分构建墙壁文化:公共走廊内精心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展览学生书画作品。文化长廊布置成天文园、地理园、历史园、科技园、生物园、军事园、趣味数学、成语故事、艺术人生等二十多个文化板块,使整个校园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视线所到之处,处处都带有教育性,生命气息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流淌。在有形无形中激发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渴望,心灵也随之得到净化。

追求教学的高质量,更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更让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在王文忠副校长的热情接待

中,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具体情况,从他的介绍中让我感受到漂亮的建筑和优越的条件是学校实力与形象的一种外观表现,然而学校的根本不在于物质的建筑而在于思想的建筑。“走进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置身于现代化的环境与氛围中,人们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与激动,人们难以摆脱学校的巨大吸引。但是仅凭外在条件来衡量一个学校是很不全面的,仅凭对一个学校的外在印象来选择一个学校是很不理智的。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不仅要拥有最现代化的物质建筑,同样也要拥有最现代化的思想建筑。”

参观齐巴尔吉迭双语学校心得 篇6

——也门勒乡中心学校李玲

2013 年6 月15日下午,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到齐巴尔吉迭学校参观学习交流,下车后由齐巴尔吉迭学校的工会主席及讲解员带领参观学校的校园建设、班级文化、食堂、幼儿园、实验室、微机室等九大室。参观后一些校园文化及学校管理、班级建设让我感受深刻,现从以下几方面说说我的感悟:

一、温馨和谐的校园文化

首先齐巴尔吉迭学校的绿化做得好,教师们自己动手植树、种花,让人在校园有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他们学校的标语用得很恰当,另外在走廊、转角处展有学生的作品等,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和素养。

二、教师认真努力

参观每个班级后我感觉到,作为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教学也是平凡的,但这平凡中蕴含着独特,这种独特是一种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教学态度庄重而大方,神态和蔼可亲,语言生动而充满激情。因为齐巴尔吉迭学校是双语学校,教师的汉语水平较高,尤其是年轻的教师,汉语说很标准。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富有活力,对课堂上的方方面面进行剖析,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的提高。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

在我们参观美术室时,室内贴满了学生的作品,一幅幅具有民族特色、充满童趣的作品让我们大开眼界。在劳技室中,摆放了许多学生制作的小手工和小创作的作品。在微机室中,学生聚精会神的操作着电脑,用电脑了解着外边的世界,与世界联通。在体育室中,各种体育器材摆放整齐,学校开设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摔跤是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选手们努力的将对方摔倒,有一种拼搏的精神。

参观后,我们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学生节目演出,民族特长生节目丰富多彩。最后观看了学校简介电教片,了解齐巴尔吉迭学校的发展。

参观双语小学学习体会 篇7

今天,在梁校长的带领下,我们xx实小的全体老师参加了聊城东方双语小学。

早晨六点半出发,天气稍冷,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到了学校,等待在校门口的几位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看来学校应该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天的对外开放时间。

初进学校,感觉到学校的设施很齐全,卫生非常干净。紧接着我们去了一年级的教室,第一节是阅读汇报课,参观了几个班后,我发现,这里的孩子上课很专心,大部分学生上课时对参观老师视而不见,并且上讲台阅读汇报的同学落落大方。尽管他们才是一年级的小孩子,感觉非常值得学习。

紧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一年级的数学课,感觉老师教学水平一般,毕竟是年轻新老师,比之xx实小身边的几位老教师差的太远,当时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很积极,而且纪律非常好,当时我在想,如我们学校也是每班配备50名左右的学生,是不是可以做的比这个更好。

随后的观摩,让我慢慢对这个学校有了一些新的看法。然后我们观看了学校的阳光大课间,以及参观学生宿舍,我们发现,整个学校都在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很明显的事情,这个学校,这里的学生,已经在平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于学校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对学生有良好的影响,而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则是对这个学校的最好的肯定。

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参观学习体会 篇8

喜欢诗,因为诗是心的歌。

——题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李白的愁绪在皎洁月光的激发下,思乡之情跃然心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古代友人的感情交往犹如深千尺的潭水,更如广袤无垠的大海,当不得不悲伤离别时,那曾与朋友吟诗畅酒的场面浮现眼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才华横溢的曹操在晚年依然能吐露出不服老的壮心,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诗歌的美在世世代代中吟唱、传诵,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在鉴赏诗歌的的洪流中,我也是其中的一位。

面对书架上那厚重的唐诗宋词,年纪虽小的我却对陈旧古风的唐诗宋词仰视好久。翻开沉甸甸的封面,排队站立、码放整齐的诗句印入眼帘。历经风霜的诗句相对于我——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确实头晕目眩。但是,教语文的妈妈给我耐心细致地讲解后,我犹如拨云见日一样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磕磕绊绊的理解中,我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心情格外高兴。从此,品评诗歌已经成为我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家喻户晓的晏殊写下的这句被称为“千古奇偶”的诗句,之所以被载入史册,是因为它那古诗必有得对偶形式用的非同一般的绝妙。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要去在意失意或者失败,也许成功与获得就与你近在咫尺。只要能准确理解得与失、成与败的含义,你就一定不会悲观失望、止步不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著名诗人朱熹用酣畅的笔墨阐述了传承千年的治学方法。只有不断的学习与努力,各方面能力就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才能勇立潮头,才能不会被历史洪流所淘汰。

诗歌的魅力无可阻挡,在无形的阅读与鉴赏的过程中,我仿佛每天都在与古人对话,每天都会神交知心朋友,诗歌也早已成为我的心灵之音。

上一篇: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下一篇:新时代 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