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2024-06-27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共16篇)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

我走在深秋的山上,萧瑟的秋风拂起了一地黄叶,沙沙,惆怅。身心不觉疲惫,随性躺在了树下,仰望被落叶覆满的天空,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灵魂逸出了身体,惊奇地打量着世界,如此寂寥的秋,正是“凄凄惨惨戚戚”之景。

忽然,一个微小的声音响起,我向下看去,居然是一片落叶,叶枯黄,似乎生命已到了尽头,“你快不行了吧。”叶的声音听不出丝毫悲哀,却仿佛有一种解脱,“你遗憾吗?”“怎么会,这枯死的身体禁锢着我,我即将融入泥土,化作新生命,再次生长出来!”一言未尽,就沉入了土中。似乎看见,老树中又多了一个全新的生命,酝酿中的生命。喜悦回荡在空气中,久久不散。灵魂凝结在了空中,“死亡即是新生。“

一阵狂风呼啸而至,在惊叫中被卷入天穹,我惊惶,在空中摇摆不定。

找回了平衡,正想回身质问,风却不语,无声地飘然不见。”雁!“惊奇的我看着优美的人字雁群,呆了。只见苍茫天地间,孤独的`雁群由远及近,心中的悲戚油然而生:”你们是要离开这悲寂的秋吗?“雁们发觉了我,“你怎么会这样想呢?”另一只雁也是用惊讶的目光看我:“秋天可是孕育生命的季节,我们的离去是为了明年的归来啊,多好的季节。”我疑惑:“怎么会?”

一只通体黝黑的小雁发话了:“秋季的离开后,明年会有更多的雁归来,种族的兴旺也不全靠着迁徙了。”,“秋天里的大雁,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雁,渐渐远去,天似乎不那么浑浊了,思考着那番话,还萦绕在耳边,“离去为了归来,不是吗?”我在心中自扪。

风轻轻地将我送回地面,“秋可不是悲寂的,它是一个起始,轮回的起点啊。”

我站起来,凝视着无形的风,“没错啊。”脚步轻快地向山下走去。

黄叶满地,但已不再悲凉,看天,多清澈,无暇,金黄的季节,多美好。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2

近年来的风景区建设中,人们对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兴起了一股建设热潮。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国民对游憩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同时,由于佛教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诉求相契合,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自然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但是此类风景区规划建设中存在如下现象:

1.1 快速交通使传统游览路线衰落

由于对旅游意境的认识不足,形成了“观光旅游”—快速而点到为止的游览方式,一条道路通到景区中心,快速的索道交通将人们直接送往最佳观景点,这样虽然使人们很快就能达到一个目的地,但同时也丧失了原有的文化美学中所讲究的“名山访古”的韵味,甚至出现了部分游人“过寺门而不入”的现象。

1.2 风景区内的游憩活动与传统的宗教活动氛围冲突

具体表现在寺庙里人头攒动,静谧的宗教场所声音嘈杂,游客丢弃的废弃物随处可见;景区内现代游乐设施齐全。宗教场所宁静而又庄严肃穆的气氛完全被破坏,这些都对正常的宗教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1.3 佛教文化景观氛围的丧失

人们更多注意的是对旅游利益的索取,而没有注意到对景区内文化景观氛围的保护。旅游带动的商业氛围,红灯绿酒,尘嚣鼎沸,与佛教所需的氛围实在难以协调,使佛教信徒寒心。

2、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的特征

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既有宗教功能又有公共游憩功能。这种宗教性、公共性、游览性使它与其他的风景区既有共同的特点,又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在:

2.1 具有风景区内部的“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具有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能性,并不等于我们对文化线路的探讨仅仅是围绕申报世界遗产而展开,它无疑具有更深广的内涵。这里笔者借用这一概念来阐述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的特点。

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的空间形态都是在历史的自然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佛教文化的传播决定了风景区内寺院布局的形成。作为朝山进香的游览道路,它联络着风景区内所有的寺院、主要景观,穿插以各种形式的宗教文化名迹,构成一个交通网络,这个网络的扩大延伸是随着风景区的扩展而逐渐完善的。佛寺作为佛教文化最集中的场所,又成为了“文化线路”空间的主体和序列的高潮重点。寺院建筑和交通网络与佛教文化一起构成了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内部的“文化线路”。

如普陀山的干道从码头“短姑道头”直达佛顶山顶,连系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是香客渡海登岸后的主要朝觐路线,也是普陀山的主要游览线。虽兴衰千余年,几度规划,但它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文化线路:“朝山面圣,祈福进香”。其游览道路结合宗教创意,进香顺序由南而北,经过观音道场普济寺、“拜菩萨见佛陀”的法雨寺,最后至供奉释伽摩尼的慧济寺。宗教含义由菩萨而佛陀,层层递进。

2.2 具有宗教和游憩的双重功能

宗教功能在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中占有主要地位。烧香拜佛是僧众和游客在寺院中的主要活动,故此类风景区通常具有标志性的佛教建筑,如佛寺、佛塔、佛像等,这些佛教建筑是景区内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和载体。除佛教建筑外,佛教文化还有许多表现形式:如佛教雕塑、佛教音乐、佛教绘画、佛教法器、佛教经典、佛教节日及佛教碑刻等。

游憩功能处于从属的地位,宗教文化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密切。为了吸引信徒,集聚资财,游览观赏活动大多在寺院中展开,猛烈的刺激了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的开发。

宗教和游憩的双重功能使此类风景区的景观不仅具有宗教内容,同时也具有旅游的观赏游乐内容,其建筑物既是信徒事佛烧香的场所,又往往成为观赏游览的景观建筑。

2.3 具有“活”的文化景观资源

佛教是一种多层面的文化统一体,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从社会存在角度来说,佛教以它特有的力量吸引着广大的群众,通过特有的教义和教仪直接影响着广大群众,内至内在精神世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外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角度来说,当人们在佛教的影响下通过信仰来实现自己精神追求的时候,又会根据自己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时代的精神需要来创造民众佛教的种种新形态。佛教在中国发展至今,已经成了中国信众最多的宗教之一。只要产生宗教的社会基础还存在,佛教信仰就不会消失,佛教文化也会不断延续下去。因此,宗教信仰力量是佛教文化“活”的主要原因。

“活”的文化,也具有近乎无限的发展潜力。因而,佛教文化总能不断的发展、更新,创造出更多属于现在和未来的新文化景观。

3、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的规划

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规划与一般的风景区规划在规划程序、内容上都大致相当,但由于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特殊的文化景观资源,使得其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也就更加突出与尖锐。据其特点可以发现,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发展、建立完善的游憩活动体系、佛教文化景观氛围的营造。

3.1“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发展

目前大多数景区中的道路由于旅游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造或重新修建。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状态改变无法抗拒,但是这也不成为其破坏“文化线路”的理由,尊重历史上道路的建设原则才能更好的延续和保护历史文化。

3.1.1 完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一些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由于位置偏远,与风景区外的服务基地的交通联系相对不便,或者需要多日的游程,而旅游者急需欣赏风景区内的美景,不愿停留在距离偏远的服务基地,容易使核心景区成为游客的逗留点和集散地。为了使游客能最方便快捷的进出景区,疏通景区对外交通的联系,加快游客向风景区外的服务基地扩散,减轻风景区内的接待压力,这就需要对机动车道路质量现状进行改善;需要对道路的顺畅性进行改进。

风景区特别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更多的是要体验一种佛教文化的意境,应提倡采用传统的步行游览的方式,于行进途中观赏自然景观的变化,感受佛教文化的氛围。所以在保证满足游览时间的基本要求下,应鼓励游客在风景区内多以步行的方式游览,避免快速游览。同时,出于为身体状况欠佳的特殊人群的考虑,也可以适当设立机动车观光路,以生态环保型的电瓶车等作为代步工具来游览。

3.1.2 完善线性空间序列

前导香道既是寺院的主要交通路线,也是游览的序幕景观。长长的香道,在宗教意义上成了从“尘世”通向“净土”、“仙界”的情绪酝酿的阶梯。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精心选定路线,点缀山门、山亭、牌坊、小桥、放生池、摩崖造像、摩崖题刻等,起着铺垫渲染宗教氛围的作用,把散乱无序的自然环境空间变成曲折幽邃、节奏明晰、景观丰富、序列完整的空间,借以激发游览的兴致。香道部分序列的设计目的在于烘托寺院建筑的佛教气氛,为建筑群的高潮展现充当良好的开篇。寺庙、香道、风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才能强化线性空间序列。

3.2 建立完善的游憩活动体系

在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中的游憩活动仍以宗教信徒的宗教朝圣活动和非宗教信徒的宗教观光活动为主。一般风景区中存在的休闲度假活动在此主题风景区中只是极少数人的体验活动。

故游憩活动体系可以通过三个层次加以构建:核心活动(专项的佛教文化活动)→附属活动(大众化佛教观光旅游活动)→外围活动(营造氛围的佛教文化活动)

第一层次——核心活动:主要是满足宗教信仰者的旅游需要,是宗教信仰者的朝圣活动,针对特定的游客而设计,所以其宗教文化价值较高,是宗教地特有的活动,是宗教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障,也是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二层次——附属活动:主要是针对大众宗教观光游客而设计,迎合大众化旅游者的游憩需求,是一般旅游者参观宗教景区景点的游憩活动,是借助、利用宗教文化遗产及其风光胜迹来吸引大众游客进行或观光或游览或度假的多样化目的的活动。

第三层次——外围活动:主要用以营造氛围,可以是节庆活动,也可以是相关佛教文化的活动,最为关键的是要营造活动的氛围,既有人气又有文气,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将游憩活动进行三个层次的构建之后,应建立不同的游憩体验分区,区分三个层次活动布局的区位。佛教本来并不依靠旅游存在,佛教建筑也不是都和文物建筑或旅游景点划等号。佛教的本职是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而不是依靠其建筑或法事表演供人观光。借用梅贻奇的一句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和大学同为精神产品提供者的佛教寺院,也非巨像大殿之谓也,乃高僧大德之谓也。因此,在我们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游憩活动与宗教活动的关系。

3.3 佛教文化景观氛围的营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的表现力在于我们的认识和领悟,如果我们从景观对象中领会不到这种表现力,那么即使在理智上有许多理由让我们相信这是美的,我们还是感觉不到美。因此佛教场所氛围的营造对于笔者研究的此类风景区至关重要,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方法来体现景观的文化内涵,触动参观者的心灵。

3.3.1 通过象征,创造佛教文化景观

正如詹克斯所说:“隐喻越多,这场戏就越精彩,讽示得微妙的地方越多,神话就越动人。”佛教艺术在早期均以象征性的方式来表达,印度佛教艺术采用菩提树、台座、法轮、足迹等象征符号来表示,并成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约定俗成的象征性装饰。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也在不断地接受着中国化的改造,进而融入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寺院的装饰中最常见的佛教象征性主题如象征圣物的摩尼珠、法轮、经幢;象征圣树的菩提树;象征圣花的莲花;象征佛国天界的天龙八部护法神;象征佛陀释迦牟尼的“卐”字符等。这些都是借某一物象来表示一个概念,使人产生联想。

随着现代景观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于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观不仅要具备形式的美感,还要具有深层的内涵。设计者可以利用佛教象征方式创造出富有内涵的文化景观形象。

3.3.2 利用植物,营造佛教文化氛围

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作为连接宗教与世俗的纽带,既要体现出佛国仙界的氛围,又要呈现出天人和谐的人居环境。崇拜佛祖遗物是佛教信条的显著特点,与佛祖生活直接有关的某些植物也理所当然的作为圣物成为众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因而设计师可尽量多利用此类植物。

佛教文化是抽象的,植物是自然的,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手段巧妙地将抽象的具象化,自然的人性化,视道如花、化木为神,从而使自然的植物与抽象的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产生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蓬勃生机的植物造景艺术效果。

4、结语

最后,由于风景区自身佛教文化资源特点、分布不一样,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必须从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摘要: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开发是近年来我国风景区开发的热点之一,但目前我国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开发存在着盲目建设和破坏性开发等问题。为此,本文把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特点、规划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佛教文化,主题,风景区,规划

参考文献

[1].张国强,贾建中主编.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3].吴承照著.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5].赵光辉.中国寺庙的园林环境[M].北京: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

[6].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英)D·斯科特著.熊宁译.极少主义与禅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3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 篇4

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坐在窗前读书的我,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在书页上洒了一些碎金子。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春》。读完后我不禁伏案深思——春到底在哪呢?于是,我背起旅行背包,开始进行一场名叫“寻觅春天”的旅行。

我漫步在静谧的小河旁,看苍翠欲滴的绿萍在水面上慵懒的飘浮着,河畔上高大的垂柳仿佛是着绿装亭亭玉立的少女,温暖的春风拂着她们柔顺、飘逸的长发,她们在和煦的春风中默默地微笑着。

如果说柳是春的使者,那么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朵则是春最为明艳的一张明信片。温婉的桃花、优雅的梨花、轻柔柔的山茶花、华丽的蔷薇花、颇具西域风格的明丽的郁金香、鹅黄透明的蒲公英陆续登台,春天在一片花团锦簇中显得无比荣华瑰丽,但我最爱的却作文是那一簇朴素而优美的满天星。她默默躲在春天的角落中,不追求名利,不爱慕虚荣,暗暗地绽放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她的花是小巧玲珑的洁白,鹅黄透明的花蕊勾勒出一个素静的少女。正如她的花语——我甘愿作配角。

拾一片长出的新叶,你会嗅到春天的气息,朝气蓬勃、欣欣向荣。捡一朵芬芳的落花,不由得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诗词:花飞花落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想到这,心里不由得有一些惆怅,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鲜花的凋零原来是为了来年春天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一作文 篇5

那是外婆的家,我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所以老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老屋坐落在乡间的一条小道边,是用土砖砌成的,老式的木质门,老式的木质窗,都能显现出老屋的古朴。穿过开满美丽的月季花拱门,推开那古朴的房门,就走进了一个小小的院子。院里有一棵金桔树,到秋天,树上就挂满了金黄的小桔子。再穿过一道侧门槛,悦耳的风铃声传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往事如一副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春天,鸟语花香,金桔树开始开花,依在墙上的蔷薇也开始绽放。那时候,我经常和外婆一起上山去拾杉树枝用来生火,虽然会被刺出血,但是却十分有趣。

夏天,蝉声鸣鸣,我最喜欢在枇杷树下乘凉。到了大暑,枣子开始成熟,一个个红红的枣子挂满枝头,十分馋人。于是我经常偷偷搬来梯子摘几个来尝尝。

秋天,瓜果飘香,后院中的柿子也成熟了,桔子也个个金黄,挂在树上,好像一个又一个的金元宝。这时外婆喜欢在院子里支一台桌子,一把椅子,冲泡一杯茶,每当看到外婆喝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就十分好奇外婆喝的到底是什么,于是我就偷偷抿了一口,谁曾想这东西会这么苦,苦得我直皱眉头。外婆在一旁笑着说:“别看它苦,这可是清凉去火的金银花茶呢。”现在想起,还总是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冬天,寒风凛冽,最有趣的事情就是在灶边烤红薯了。我经常偷偷拿来几个红薯,穿成串,放在灶下,每当炊烟中夹杂着红薯的香味时,烤红薯也就好了。虽然好久没有尝到了,但那香甜的口感仿佛还在味蕾上跳动。

以人生的风景为话题作文 篇6

风景无处不在,可人的感知力却太过匮乏。风景不是旅游景点的代称,用双手拼成一个长方形放在眼前,随意的定格在一个地方,那长方形内的画面便是一处风景。那是一处真实有生命的风景。可是现代人的生活步调太过紧迫,心灵总始终不停的逼迫人们快点再快点。谁还有心情放慢脚步观察一下周围的风景呢?路边的`迎春花开了,草坪昨天被人修整过了,街口的面摊换了新的招牌……可是注意到它们的人,只有晨练的老人和放学路上偶尔逗留的孩子。而大多数中年人的风景不过是照亮回家路的红灯;酒吧群魔乱舞的热闹;饭局上奢侈的名酒。偶有空闲时间拿着奔波得来的钱去了三山五岳,游了杭州西湖,领略了夏威夷北海道。回来的收获却多为满身的疲惫和几张宾馆的发票。孰不知,只要用心看,在街心公园中静静的坐一会儿便是风景无限了。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只要有心,从一朵花中便可以看到一个世界的精彩。

越来越浓厚的商业气息充斥着生活的角角落落。昨天还是沉淀着历史风韵的青砖绿瓦,今天已变作标准的高楼大厦。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原来独有的特色风景消失殆尽,剩下的是千篇 一律的现代化标志。坐上车走他个二三百公里,下车一看那楼房那街道和自家门前的毫无二致。一股悲凉涌上心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风景之中吗?

所以请放慢自己的脚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看看上班路上是否有了新的变化,或者干脆改变一下上下班的路线。忙了一天之后别总是对着电脑电视或喝酒打牌打发时间,和家人出去散散步。走在路上对每个不经意与之对视的路人微微一笑,你就是他们的风景了。于是我们互为风景,这个世界便是风景无限好了。

人生的风景在于你的生活态度。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然后放在心里发酵。一幅美好而又幸福的风景就在那一步之外了。

以底线为话题的写作指导 篇7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以“底线”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要就该作文材料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选定立意时, 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能体现材料、话题的本质意义, 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和深刻, 自己有话可说。

底线的内涵是什么?底线是最低限度, 是不可以逾越一步的界限。它关系到自身行为的一个需要固守的界限。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等, 这些做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就是人生的底线。譬如说对待亲情很珍惜, 对待爱情不背叛, 成就事业靠实力, 所得金钱要合法等等, 皆是人生底线。陶渊明、朱自清、齐白石因为把握住了做人的底线, 而名垂青史;秦桧、汪精卫因为失守了做人的底线而遗臭万年。这些是历史事实性材料。剽窃抄袭, 官员公款赌博、庇护走私;医生销售假药、索要红包;商人偷税漏税、伪造假账, 这些是现实性反面事实材料。现实生活中, 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 超越或突破了, 就会付出代价。

“道德底线”在不同的领域、场合, 对于不同的人, 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具体分析出哪一种道德。如守信、爱国、忠诚、善良、仁厚、能关爱别人、有奉献精神等。坚守人格底线, 具体分析出是维护自身的尊严, 坚持自己的追求, 志趣, 信仰, 原则等。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 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 就是处事的最基本的准则, 也是人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假如我们为公众设定一个过高的道德底线, 结果会怎样?汶川地震后, 有人心怀大情大义, 舍弃一切去救灾。他们的美德值得敬重, 也可鼓励每一个人都向他们看齐。但是, 我们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必须做到舍己为人, 因为那是道德上限。我们只能要求一个人必须做到坚守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毕竟是在极端情况下也不得逾越的红线;在正常情况下, 在可能达到更高标准的时候, 我们需要追求, 需要超越。卓越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 呼唤着超越。我们没有完美的人格, 但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底线上, 向着更高的高度攀升。

其次, 设置好的分论点, 论证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链。

当一篇议论文立意明确之后, 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 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 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常规的分析法, 即面对中心论点, 可以提一些问题, 如“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就此列出分论点, 然后再进行筛选。

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对金钱坚决说不, 这是良知的底线;敢于质疑权威, 坚持事实, 这是求知的底线;一心为民, 精忠报国, 这是为官的底线。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守住自己的底线, 创造人生的辉煌;守住自己的底线, 缔造企业的传奇;守住自己的底线, 铸造了民族的傲骨。 (2) 坚持自己的底线, 方可赢得他人的尊重;坚持一名企业家的底线, 方可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誉;坚守良知的底线, 方可赢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 (3) 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商鞅变法的壮举;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海尔企业跨国公司的梦想;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4) 坚守道德底线, 为自己赢得荣誉;坚守道德底线, 为企业谋求利益;坚守道德底线, 为国家赢来别国的尊敬。从“怎么办”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坚守底线, 需要破茧成蝶的耐心;坚守底线, 需要舍己为人的勇敢;坚守底线, 需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 (2) 底线, 需要我们用坚韧的毅力去坚持;底线, 需要我们用奉献自我去支持;底线, 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去打破。 (3) 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诚实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不畏死的精神。 (4) 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执着自信。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8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作为一名从事初中语文教育的老师,我深深知道作文教学在应试教育和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下,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抑制了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即便我们大力呼吁推进素质教育,但是遗憾的是我们依然在主观上忽视作文教学,在客观上没有一套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法。针对作文教学水平的长期低下,我总结了如下原因。

1、主观上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长久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是“以阅读为本位”。作文教学时间少,作文训练量严重不足,大纲规定的篇数,也常常不能完成,作文教学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处于次要的地位。

2、作文教学思想的落后。长期以来,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指导思想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文体中心”论,这种作文教学仅局限在文体训练的范围内,偏重写作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和文章的质量,却使作文教学走向机械化、模式化的道路,造成学生作文思维定势。

3、学生严重缺乏生活实践。作文灵感来源是生活,但是当下的学生升学的压力下,成天游弋于试题、答案的汪洋大海,生活范围仅限于寝室、教室、厕所和食堂,课外生活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仅靠教师作文课上传授的几条技巧怎么能提高作文水平。

4、教师自身水平不够。作文教学是一门实践课,首先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但是现实却是许多教师自己本来就不会写作,却一本正经地教学生写作文。教师没有写作经验,单靠教学参考书上的那几条怎么去评价、指导学生作文呢?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二、关于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作文教学的几要素大致如下:阅读、观察、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内容、语言文字、结构布局、分析归纳总结。由于作文教学缺乏统一的布局和安排,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显得随意和盲目,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缺少明确的目的,学生把写作变成了一项机械的重复活动,原本生动有趣的写作课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趣味。下面根据作文教学的几个要素,具体谈谈作文教学的系统性思想及训练构想。

1、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积累材料厚积薄发的源头。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阅读是基础,感悟是关键,运用是提升。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哪怕是童话、故事、漫画书等,也能对学生积累词汇起到一定的作用。中学阶段的阅读就可以适当扩大,中外名著、《美文(青春文学)》、《少年文艺》、《萌芽》都可以拿来阅读,一味地看作文训练反而拘囿了视野,固化了思维。

2、观察。观察是写作基本功的训练内容之一,小学一般练习定点观察,比如观察某棵树,某个建筑物,某个人。中学就可以练习某时间段内的连续性观察,比如一个人的一天,某棵树的四季等。 没有仔细的观察就没有直观的感受,但是只有直观的观察也不够,因此中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也要学会思考和总结,这才是观察的意义。

3、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写作能力的直接体现,叙述能力,小学阶段偏重单一的叙事能力,例如针对某物某事某人的片段性叙述。中学可以训练对有内在关联的多件事的叙述,可以叙述不同的人不同的神态和反应。抒情能力,小学多是直接抒情,中学需要练习借物抒情,借景抒情,依托人物动作、神态等的抒情,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抒情。

4、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作文的立意高低,作文离不开思维。小学一般同类思维,很少发散、对比思维,这是由小学生的特点决定的。中学生就可以训练对比思维、因果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等。

5、内容与语言。关于文章内容,小学以记叙为主,可以指导夹叙夹议以叙述为主。初中除了写人记事之外,要侧重于内心情感和个人见解的表达,表达的方式上侧重叙述抒情描写的结合。在语言文字上,小学生要求流畅。中学生则在其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形象生动,用词准确等等,清晰明了是基本的要求,文字精准,有一定的感染力才是对初中生的要求。

6、结构布局。谋篇布局是文章的骨架,小学的时候对这方面不太重视,着重训练片段式写作。初中生应该开始重视这方面的训练。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写东西不会愁怎么串接灵感,也不会把文章写的七零八落。

7、分析归纳总结。分析归纳总结是一种高层次的要求,小学作文教学一般不做过多要求,但是初中生需要加强这方面训练了,这种能力的提高可对高考作文有直接的好处,也对培养好的思维习惯,对其他学科有所帮助。

从写作能力方面来看,初中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最佳时期。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系统性,我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具体设想。

初一侧重要求学生重视阅读和摘记训练。教导学生对于一本好书,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

初二侧重于积累生活,拓展随笔练习。生活是文章写作的源泉。文章的内容及其表达,和作者的生活知识储备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阅历浅,知识贫乏,很难写出好文章。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广博的知识,不仅给作者提供了大量的写作信息,而且可以激发作者的写作欲望。学生通过大量的随笔练习,学会在生活的感知中积累经验,为灵感的触发和文思的活跃提供更多的水源或燃料。 初三侧重于要训练思维,文章结构与布局安排的能力。写作是以思维为核心组织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没有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谋篇布局的能力和技巧难以发挥,写作对象也主很难如意地转化成理想的文章形式。为此,初三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对策、观点,惶惶不可胜数,此类论文也比比皆是,当然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我这里重点谈论的是中学作文中的系统性教学,严格来说,这不是我的首创,只是我的一个设想,供广大同业参考。

以风景为话题作文 篇9

起初,我并不觉得大海有何吸引力,能使母亲如此着迷。只觉得那翻滚的海浪冲击着暗礁,狂热之意回荡于心间,趣味无限,却无法理解母亲眼中的海是淡然、平静。

母亲是一个喜好清静之人,性情温柔和蔼。她的谆谆教导使我受益无穷。有好几次,碰到麻烦,母亲明知是无端生事,却无怨言,只是一笑而过,淡然处之。我十分不解,想问个明白,但看到母亲的平静,我也不好多问。

我始终带着这由我自己提出的疑问,不得解释。一次偶然,母亲又带着我去看海,我的心充满兴奋与喜悦,为的是可以再看看小时候玩乐的园地。

走在沙滩滩上,平滑的沙粒整齐、均匀的铺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柔弱的夕阳照耀着沙粒,海风轻拂着我们的脸庞,这一切都是多么的自然、舒适,好似浑然天意。海面波光粼粼,缓缓涌动的波流一望无际直至天空与海平面的相交线,宁静却不失波澜壮阔的美感。这一切都与儿时的记忆无差别,但是已物是人非。小时候的我只能仰望高大的母亲,而现在却能毫不费力的斜睨着她,看到苍老逐渐侵袭这容颜,而我却依然让她操心,顿时感慨万千,感慨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无情

走在温暖的沙滩上,静听母亲的温柔细语以及大海涌动的奏鸣曲,心中一股强烈、异乎寻常的情感涌动,望着浩瀚、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于胸中的情怀,虚怀若谷的气度,那宽广,那淡然,那宁愿底下与世无争的态度,即使被污染也不怨天尤人的非凡气度!

所谓“上善若水”所合乎的就是这宽广无边的大海情怀罢,既然水往低处流,那为何人往高处走?少一份计较,多一份淡然;少一份怒火,多一份平静,原来母亲的安宁是这样呵!果然是我太过天真。心中顿觉海阔天空,我早已不在母亲身旁,我的灵魂飞于大海之上,我与大海融为一体,升华、交相辉映……

以风景为话题作文 篇10

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妈妈忙着烧饭,让我去楼下倒垃圾。刚走到楼下,对面来了一个清洁工,大约50岁的样子,矮矮的身材。只见她低着头、佝偻着腰有节奏地扫着垃圾……她突然抬起头,只见她消瘦的脸和大大的口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到我手中的垃圾,她微笑着迎上来,拉开她的大垃圾袋,我顺利地将垃圾扔了进去。我刚转过身,后面来了一个漂亮的高个子姑娘。她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白白的脸蛋,美丽的大眼睛左顾右盼。突然,“啪”的一声,一口痰从她小巧的嘴里吐出来。我还没缓过神来,她又拿出瓜子来吃,一边走一边吐着瓜子壳。旁边的人都向她投去鄙夷的目光,可是她丝毫不在意,依然旁若无人地边走边吃瓜子,身后留下了一地的瓜子壳……

这时,清洁工轻轻地走到姑娘身边,低声细语地对姑娘说:“请不要将瓜子壳吐在地上,这是我们自己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保护。”可是姑娘眼皮抬都不抬,反过来讥讽清洁工:“切,走开!你只不过是个清洁工,我扔的垃圾就该你扫。”说着一把推开清洁工,趾高气扬地走了。清洁工毫无防备,被她一推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在地。我一下子愣住了,心想:这个漂亮的姑娘怎么能这样做呢?然而,更让我吃惊的是,清洁工并没有责怪那个姑娘,默默地把她扔下的瓜子壳清扫干净,拉着垃圾车离开了。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两翼,一翼损伤或薄弱,语文素养就高不起来。在每年的中、高考中作文分数占到了试卷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它将担负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书面交际能力的重要任务。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学生“写”与“改”严重脱节的现象。大部分教师还未意识到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也是修改作文的主人。仍被以往的“重学生写,轻学生改”或“学生写,教师改,天经地义”[1]的观念所禁锢。这样就造成了教师批改作文量大,占用时间多。一次作文上百篇,且要全批全改,甚者精批细改,一本平均十几分钟,也要花上好几天,留给老师研读教材、钻研教学的时间就相对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把大量时间耗在学生作文批改上,而换来的却是“徒劳无功”。同时,学生也渐渐养成了依赖心理。认为改作文就是教师的责任。当拿到教师批改过的作文,匆匆看一眼分数和批语,就扔进书桌,根本没花时间去了解不足的地方和思考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错别字给他指出也懒得改正,何况其它问题。这样造就了学生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改”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改变作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作文教学——以学生为本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2]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张志公先生曾指出“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具备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动笔的能力”[3]。除了具备写的能力外,还需要改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4]这种修改能力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有规律的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5],“是语文学习的主人”[6],只有让学生自己变得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能动性。才能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判断、评价能力也不太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因为他们具有一种向上心、好奇心。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能恰当地肯定、鼓励,善于巧妙地帮助学生发现作文修改中的成功和进步,就能满足学生成就感。为了进一步增强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会努力去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一旦养成自我修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使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鉴赏评价等逻辑思辨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

作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自有一套成熟的思路,教师要帮学生找出一条路子,明确作文修改的基本要求。其实以学生为本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反而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因为“教是为了不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可通过古今中外名人的具体事例来让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如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成《红楼梦》;俄国的托尔斯泰说:“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他写的《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改了十二次,从而成为世界的经典著作。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8]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而只有学生本人在“频改”中才能领悟文章“入妙”之法。再者,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特点。初中第一次作文就让学生自己修改,他们就会觉得新鲜,老师要利用“第一次”的契机,正确引导,让他们感受到修改作文的乐趣。最后,要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心理学表明,青少年很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劳动。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并作出具体、切要、有指导性的评价,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逐渐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统一标准,教给步骤

学生有改的兴趣和冲动,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及能力的重要前提。此外,还需要给予学生批改作文的步骤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规定运用统一的修改符号和标准。

1.统一修改符号

修改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只是起一种辅助作用,能让学生知道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修改程序。教学中要求掌握的修改符号,如改用号、增补号、删除号、调位号等,为了修改方便,老师制定的修改符号,如是错别字的就用小圆圈标在该字下面、不符合语法的用波浪线在句下标出、重复啰嗦的用双直线划出等,这些符号要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牢记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便于使用。符号不能定得过多过细,够用即可。

2.制定修改标准

修改标准是为了让学生修改时作参考,明白修改作文要从哪里入手。一是制定常规标准,主要从拟题(除命题作文外)、卷面、错别字、语病、标点符号、表达方式、创意、字数等方面制定出详细修改标准。可以印发给学生,以便长期使用。二是制定特定标准,要结合每次作文训练目标,从文章的文体、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制定出标准,这一标准可以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如修改《_______里的新鲜事》(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的题目),我们可以这样制定修改标准,常规标准为:①拟题是否恰当,是否有吸引力;②卷面格式是否整洁正确,书写是否工整;③是否有错别字;④标点符号是否规范;⑤是否有语病;⑥表达方式是否恰当;⑦是否有创意;⑧字数是否达到。特定标准为: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立意是否独特;②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是否典型、新颖;③文章层次是否合理、清晰,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完整;④语言是否准确、简练、流畅、富有个性;⑤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写清楚、具体;⑥详略处理是否得当。满分100,各项标准赋予相应的分值,要设基准分也行,各项标准分值就降低,老师根据学情自行确定。

3.授予修改步骤

教给学生修改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够从易到难,从点到面,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作文修改。首先,小声朗读作文一遍,整体把握作文写的情况如何,主要问题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为修改做好铺垫。其次,细读作文,标出错别字、不规范标点符号、语病,然后作修改,并赋予相应的分数。修改其它项也要这样做。第三,跳读作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开头是否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落笔点题,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看文章的立意、中心、选材、内容、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情况如何。结尾是否能收束全文、深化主题、耐人寻味。最后,才看文面、书写、字数,是否达成要求。

(三)授予方法,加强训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说明了教师教给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重要性。方法的授予,让学生有“法”可依。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素养。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养成。”[9]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反复训练。在引导中掌握方法,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1.师批法

师批法,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发现需要修改之处标上各种符号或提出修改意见,批阅后也不要急着打上分数或写上评语,这样,学生拿到作文后,才不会看完分数或评语,往书桌里一塞就了事。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注认真加以修改。

2.面批法

面批法,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并能很快地反馈到学生的修改情况。教师在书面批阅的基础上,将学生请到面前,让他们一边读自己的作文,一边对标出的错误之处说说自己的修改意见,有的学生看不懂批语,或是提不出自己的的修改意见,教师可以当面说明具体的修改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分析,指导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3.群改法

群改法,是指全班学生共同修改同一篇作文,老师点拨、启发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修改,使学生直接感知、领悟修改作文的过程,具有示范性。做法是:老师先把全班作文浏览一遍,选择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然后印发给学生,也可以用投影仪投在白幕上,最好印发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作批注。接着,教师结合作文训练目标确定修改目标,目标要明确、突出,不能过多,面面俱到,依照“修改标准”学生自行修改。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学生自我修改后,都要求他们重写一遍。教师要对学生重写的作文粗批一遍,评定一个合适的分数,以激励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这也是检验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提高的标尺。老师还要对学生修改情况进行分析,及时给予反馈,进行评点,对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好的地方要给予表扬、鼓励。只有老师重视了,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逐步改变学生作文水平不尽人意的状况。

平时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修改能力都要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一开始训练,就要全面修改,这样会把学生“吓倒”,更不利于我们的教学。课外练笔,也可以由学生自我修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和指导。这样,也是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10],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修改作文,更好地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不断地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这样,就能减轻我们老师的工作量,就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若能以学生为本,正确地引导学生,能够牢记叶圣陶先生的话,“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11],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便指日可待。

注释:

[1][2][5][6][7][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4][9][11]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8]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参考文献:

[1]李昕霞.初中学生作文自改法的探索[J].作文教学通讯,2002,(1).

[2]郑红梅.再认识:作文教学中的修改[J].作文教学通讯,2002,(3).

[3]白乐敏.作文评改创新浅述[J].作文教学通讯,2002,(12).

[4]刘利民.“‘分组互批,三导两评作文评改方式”教改总结[J].语文教学通讯,1999,(10).

[5]覃忠专.中学生作文批改方法新探[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0,(9).

[6]魏书生,张彬福,张鹏举.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2

一、建筑风景摄影构图的实践视觉分析

在各种类型的摄影当中,建筑风景摄影更能够通过构图的不同使画面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个建筑摄影当中的构图有可能是建筑的外观直接所呈现出来的,也有可能是摄影师根据想要表现的东西不同,通过独特的拍摄角度或是建筑复杂的转折结构间接表现出来的,所以构图不同,营造的氛围将和最后表达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区别。

(一)“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是构图的基础,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三分法”是把取景框的长和宽用两根线等分成三份,横竖两条线组成一个类似于“井”字图案,这四条等分点会相互形成四个点,这四个交叉点就是可以安放拍摄主体的位置。这四个点形成的线段比例基本上遵循黄金分割,所以当主体落在这些黄金分割点的时候,自然就增加了视觉的吸引力,更符合人类的视觉审美要求。如图1,主体是那颗带有建筑反光的银色金属球,这颗球的位置位于长的三分之一处,处在黄金分割点上,因此,画面中的这个金属材质的球体能够增加视觉吸引力,而球中映射的画面也值得探究。

(二)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构图方式,对角线构图富有动感,容易产生线条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在建筑风景摄影当中,很少有成对角线趋势的建筑,只有摄影师想要表达一种特有的氛围才会用到这种构图方式。如图2是用仰视的角度拍摄的,建筑的轮廓把蓝天和建筑一分为二,增添了画面的冲击力。但是画面显得有点苍白无力,而且没有内容,所以除非想要表达一种独特的氛围,可以避免这种直白的构图方式。

还有一种隐形的对角线建筑构图,就如图3当中,虽然并不是完全符合了对角线这种形式,但是整个画面的主体内容基本上都在左下部分,还有整个画面的动线都是呈现对角线的趋势,画面有主有次,动感且富有视觉冲击力。

(三)采用景物做框的构图

利用原来的景色作为框架的构图,能够使画面更加自然,与景色融为一体。借助不同的框架,可以强化画面效果。在具体拍摄的时候可以通过画面中本来就存在的框架,把拍摄主体放置在框架的中间,可以完美地体现出主体,加深人们对画面的印象。如图4,这张照片是我在利用车门与车身之前的夹角作为框架拍摄的。还有图5,是在王氏纪念馆拍摄,采用的是建筑本身的结构作为画面的框架,突出在画面中心的王氏父子雕塑。

二、摄影构图整体性结构的实践视觉分析

总结了构图方法后,观察一些优秀的作品时,会发现不管是经典画作还是摄影作品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画面的完整性。画面是否会出现整体性的构图,取决于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线条和形状。如图6,图中的橘色花排列成了“L”形,准确来说就是画面中有效的或者是比较鲜艳的视觉元素在画面中呈现了一个“L”形的线条。在有的画面中视觉元素就会展现出一个形状,比如说正方形。在摄影作品的拍摄中,应该首先观察相机的取景框中的结构线,结构线就是利用景色中本来就存在的一条“隐形”的线把摄影作品中想要表达的视觉元素串联起来,建构出想要表达的画面。这些隐形的线有时候是画面中光影的明暗交界线,有时候是被拍摄对象的本身的轮廓,有时候是被拍摄对象之间组成的一条隐形的线条。如图6,构成画面整体性的一条结构线就是一个近似于英文字母“L”的,用橘色花组成的形状,但在图中同样也出现一条光影组成的“隐形”线,把左右两边有较弱化的区分,虽不明显,但是也构成了画面中第二强的“结构线”,这样的画面有主有次,节奏感强,使画面结构清晰,又富有美感。从图7和图8的对比中也可以发现,它们都采用了放射法构图,利用建筑本身的柱子,形成了由中心点向外发散的整体结构。但相比之下图8的画面更加有冲击力,图8除了用集中视线放射法构图之外,还连接右上点和左下点分成左上部分和右下部分的颜色深浅的对比。要说明的是在图8当中最明显的结构线应该是对角线,第二明显的结构线就是由中心点向外发散的整体结构,主次感直接体现出画面的节奏感。如图9中,最明显的结构线就是遥远的地平线,但是再细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河流和河流的栏杆组成的两条透视线也将画面完美地分割开来,产生节奏感。图10和图11也是因为结构线的方向和位置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构图和氛围,例如,图12和图13的对比也是如此。

对于建筑风景摄影来说,摄影者在取景的时候,不仅要利用拍摄物体本身,也可利用各种物体的反射,比如水面、金属、镜面等可以反射折射物体的材料进行拍摄,拍摄的时候不能只拘泥于主体本身,不然会限制住思考,使画面没有新意。除了构图的本身,摄影者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创造出整个造型结构,其中包括光与影,线条与色调等造型要素的组合。

三、结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好的摄影作品的构图必须是有整体性的,同时也不能缺少了节奏感,这个节奏感需要把握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次必须是要有效区分开来,不然画面会没有重点,再美的景色也不会变成美好的照片。理论知识积累得多少并不是关键,在实际的拍摄当中,往往就会因为太多的客观又或者是主观因素使摄影者错过很多拍到好照片的机会,所以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应该先掌握好相机当中的操作,熟悉硬件设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想要表达的画面最后对准主体拍摄。摄影技巧和方法的练成的关键点在于练习,多观摩一些比较优秀的摄影作品,通过临摹别人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摄影画面中,慢慢积累形成自己的摄影方法和技巧,完成优秀作品。

摘要:在各种类型的摄影当中,建筑风景摄影更能够通过构图的不同,使画面具有不同的含义。好的摄影作品的构图必须是有整体性的,同时也不能缺少了节奏感,这个节奏感需要把握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次必须是要有效区分开来,不然画面会没有重点,再美的景色也不会变成美好的照片。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应该先掌握好相机当中的操作,熟悉硬件设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想要表达的画面最后对准主体拍摄。摄影技巧和方法的练成的关键点在于练习,多观摩一些比较优秀的摄影作品,通过临摹别人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运用到自己的摄影画面中,慢慢积累形成自己的摄影方法和技巧,完成优秀作品。

关键词:建筑风景,摄影构图,整体性结构,视觉实践

参考文献

[1]周佳瑾.用摄影技巧展现园林空间美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2]蒋小宇.徽派古建筑摄影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左庆.突破条框——新闻摄影构图浅谈[J].青年记者,2013(4):60-61.

[4]赵浩.浅论摄影构图的原则和方法[J].时代教育,2008(5):151-152.

[5]赵自然.优雅的形式——当装饰风格邂逅形式审美[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以风景为话题作文 篇13

瓦蓝的轻纱与皎洁如雪的白云缠绕着,阳光沐浴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透过树枝、树叶的缝隙如鎏金般洒向这塑胶跑道,每一位“树兵”都“怒目圆睁”,站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监视着这里的一切。那被阳光沐浴的四个大字闪出耀眼的金光,生生刺痛了我的眼睛。一阵微风吹来,树叶被演奏出了一曲优美动听的歌谣。我尽力把这美好的景象记下,放在记忆深处。

走到教室的走廊,这里早已没有我们以前的打打闹闹。往教室看去,老师在黑板上永无止境的写着,同学们在一旁奋起追赶。一支一支粉笔在老师手上无声的消失,而飞溅出来的粉尘却有着无可取代的知识。阳光从一个窗子洒向教室,一阵凉风,吹翻了书本,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我欣赏着这个教室所拥有的和谐。

走到百花园,一阵香味扑鼻而来。看啊,这是自己以前最喜欢的地方,这里拥有着我们最多的回忆。花儿、蝴蝶、蜂儿。一同翩翩起舞,微风为它们演奏着舞曲。这优美的地方,来欣赏的却只有寥寥几人而已,真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个地方,虽然有许多事物已改变包括我们自己。我欣赏着这里的一切,无奈少了我们之前的欢声笑语。我欣赏着这个有我们一起许下诺言的地方,但诺言早已如同秋天里的落叶已飘走。

以风景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篇14

留在心底的风景

我去过许多地方,看见过高耸入云的玉龙雪山,去过怪石磷峋的云南石林,感受过苍山洱海的神秘,但我心里最美的一道风景却是公交车上的那枚硬币。

那天,我和妈妈一起回老家过年,我们准备好了衣服、食品、生活用具和钞票,本以为是万无一失了,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乘公交车时才发现,身上只有一块钱零钱了。总不能让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又不能只让我一个人走,面对自动投币机,我们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车上的司机也眉头紧皱,他那眼神似乎在说:“明知道要坐公交车,为什么不准备好零钱?”司机一个劲地按着喇叭,也已经不耐烦了,车上的人也议论纷纷。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妈妈急得满脸通红,汗珠立刻从额头上滚落下来。我因为紧张,加上车厢闷热,衣服被汗水浸湿了,紧紧地贴在身上,十分难受,脸上火辣辣的,狼狈不堪。

正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时候,车厢后面滚来了一枚硬币,闪着银光,让人感到它十分神圣纯洁,伴着硬币而来的还有一张纸条:你们用吧,没事!我们觉得一阵微风吹过,宛如被一双清凉而又温柔的手抚摸着,如火烧一般的脸也渐渐降了温,妈妈立刻投了币,我们如释重负般地缓了口气。我想,那硬币是世界上最亮的那一颗。我们边说“谢谢”,一边找了个空位,还在四处寻找着那个并不认识的、不知名的好心人。但从人海中,哪位是那个好心人呢?虽然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他却要帮我们,也许这就是人世间那段最美丽的风景吧。美的是什么?是硬币?是人?不,是人世间那互相帮助的心,是人世间永恒不变的救别人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那份情。硬币、人固然美,但再美也比不过人世间的互帮互助的高尚品格。

以风景为话题的初中作文 篇15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概述

科学是人类探究了千百年的话题, 至今为止, 还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能够给科学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但是根据几百年来人类的研究来看, 科学是能够反映自然、社会和思想哲学的客观规律的, 因此在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科学的因素。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十分综合性的学科, 它牵涉到了各个学科的概念、范围很广, 主要是建立在人文艺术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上。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 它的历史距今已经有千百年了。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就可以看出, 人类对风景园林的历史悠久。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 风景园林的规划也在不断随着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但是无论怎样变迁, 它都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的主导之上的。

科学技术究其本质而言, 就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方法论, 它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严密的方法。在科学技术主导之下创建的风景园林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 能够和人类生态和谐共生的。

2 雨水回收利用的意义

社会经济在不断地发展, 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也在飞速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与此同时, 很多问题也在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例如生态环境的恶化、绿色植被被破坏、环境污染、洪涝旱灾等等。这些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到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 因此规划设计人员就必须利用现存的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离开水资源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但是近年来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却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因此必须要注重水的回收利用。雨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但是它并不会随时随地按照人类的需求产生, 对雨水回收利用不当或者不够重视还可能导致雨水资源污染、地面下沉、地下水匮乏等问题。因此, 必须要重视对雨水的回收利用。从风景园林规划的角度来看, 雨水花园是一项十分成功的雨水回收利用的例子, 它充分利用了雨水的可持续循环再利用性, 形成了雨水的良性循环。

3 雨水花园的科学技术原理

雨水花园起源自美国, 最早是建成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它是一项成功有效利用雨水回收建成的风景园林景观, 既能够达到良好的视觉欣赏效果, 又能够有效地节约资源, 回收利用雨水。就目前而言, 雨水花园已经是一种可以用于控制雨水和利用雨水的专门工程了。

一般来讲, 雨水花园都建于地势较低的低洼地区, 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地势, 也可以是人工挖掘的。降雨后, 天然土壤或是人工土壤会对雨水产生过滤效果, 经过滤后污染较小的雨水会慢慢深入底层土壤并蓄积其中。后期可以利用蓄积的雨水对园林中的其他植被进行灌溉或是营造其他水景观, 例如喷泉、池塘等等, 以此来形成雨水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见图1) 。 (1) 雨水花园的选址。雨水花园的选址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主导, 充分考虑所处地区的气候气温、地势地形、降水情况、自然特征等等, 然后再科学地进行分析, 确定该地区是否适合建成雨水花园。雨水花园选址的面积和当地的降雨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 需要采用比例估算的方法, 根据汇水面积来进行计算。举例来说, 雨水花园实际面积=径流量÷24小时的雨水渗透深度=汇水面积×所处地区24小时最大降水量÷24小时的雨水渗透深度。在进行实际的计算之后, 设计规划人员还应当综合考虑投资成本、后期管理等细节问题。 (2) 雨水花园的结构。雨水花园对于雨水的回收利用主要是通过汇水下渗积蓄的方式来实现的, 考虑到雨水花园对雨水的净化过能和雨水渗透的速度, 目前比较常见的雨水花园建造结构主要有两种:雨水花园和双相雨水花园。 (3) 雨水花园的渗透技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在设计雨水花园时, 需要考虑建造成本、使用效率、综合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对于雨水花园的渗透设施的设计是尤为重要的。雨水花园的渗透设施是一种具有多种综合效益的节水型排水蓄水设施, 它的构成包括渗水浅井、渗水洼塘、渗水管沟等。在进行渗水设施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雨水情况、地质情况等等, 然后综合这些情况来进行构造设计。目前大多数的雨水花园中都采用了浅草沟的渗透技术 (见图2) , 这种科学技术是通过一些土壤、砾石、植被等来使雨水净化渗透, 继而积蓄再次循环利用。在实际的园林景观设计时, 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铺设一些浅草植被, 其下铺设一些细小的碎石, 形成浅草沟的模式。在浅草沟的种植的植物需要满足耐湿的特点, 这样效果更佳。 (4) 雨水花园中雨水径流的收集技术。收集雨水径流只要指的是将屋顶、道路、地面等降雨径流进行收集, 继而再次循环利用。这些雨水径流收集之后, 只需进行比较简单的处理就可以用来灌溉植被或是营造水景观, 可利用率很高。雨水花园中对这种技术的利用主要是将园林中来自屋顶或道路上的径流进行收集, 接着用于营造喷泉、水雾、池塘等园林景观。在设计规划风景园林时, 设计人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收集径流。第一, 花园中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选择具有渗水性的地砖铺设, 地砖与地砖之间也采用具有良好渗水性的材质铺装。第二, 花园的停车场的停放区铺设地砖时, 采用嵌草砖, 砖缝中也种植满草种。第三, 花园中的步行道可以铺设细小的随时和鹅卵石, 这样既增加了花园的情趣, 又能够很好地收集雨水径流。 (5) 雨水花园中的植被配置。植被是风景园林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选择合理科学的植被, 有助于雨水花园对雨水的回收利用。举例来说,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中上海园雨水花园采用的植被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在需要沉淀雨水的地区, 选择的植被是与水体接触面积较大的、根系发达的芦苇、香蒲等。在雨水过滤的区域, 选择的是能够降解有毒害物质的植物, 例如慈姑、菖蒲等。在需要改善水质的区域, 栽种的则是光合作用能效高的植物, 例如美人蕉、千屈菜等。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凸显。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也是风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审美元素。面临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必须利用科学技术, 合理地回收利用雨水来使得园林中的水资源循环利用。雨水花园是一个比较好的合理回收利用雨水的风景园林规划的例子。其中采用的浅草沟模式、渗透技术、植被配置等都以科学技术为主导, 使得雨水循环利用, 既节约成本, 又能很好地营造风景园林中的水景观。

参考文献

[1]李春娇, 贾培义, 董丽.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与方法[J].中国园林, 2014, (1) :93-99.

[2]赵亮, 陈蔚镇.图解“风”与“水”——流体景观元素模拟与分析法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 2014, (11) :23-27.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初中数学课堂 篇16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情境;生活材料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数学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对数学价值的体现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导入课时,我选择了生活情境创设法:某服装标价650元,某女士以5折少30元购得,业主净赚50元,请问,该衣服的进价是多少?这种情况在商场搞活动的时候是经常见到的,所以,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教师顺势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引导出来,这样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材料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的一些实物,比如:无把手的杯子、篮球、柱形、枫叶、五角星等等。并鼓励学生在观察中自主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要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王金仁.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

上一篇:砖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一篇:社会实践自我评价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