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透视

2024-06-28

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透视(精选8篇)

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透视 篇1

石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1强烈的岩溶化过程 强烈的岩溶化过程从两个方面促进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较快的溶蚀速度,不仅溶蚀母岩全部的可溶组分,也带走大部分不溶物质,降低碳酸盐造土能力;另一方面,强烈的岩溶化过程,有利于地下岩溶裂隙和管道发育,形成地表、地下双层结构,不利于表层水土的保持,加速了石漠化的形成和发展。

2地质条件 石漠化多分布于纯灰岩地区,这是因为纯灰岩中可溶性物质易于淋溶流失,只是一些不易溶解的物质成分残留下来形成残积土,然后风化演化为土壤。另外,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形成1m厚的土壤将需要50万年左右的溶蚀时间,而石漠化地区因缺少土壤和植被,其岩溶作用要相对减弱,因此要形成1m厚的土壤所需的时间将会更长。

3地形、地貌因素 西南地区地貌以峰林为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石裸露,持水性差,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4植被生长环境 西南地区缺土、缺水和偏碱性的小环境对物种的选择性使那里的森林常具有旱生、石生和喜钙的特点,使物种多样性受到限制。

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 1过度樵采 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2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

3过度开垦 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4乱砍滥伐 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5乱放牧 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三石漠化的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为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要充分认识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开展西南喀斯特地区大规模治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研究整理出一条适合喀斯特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生存条件改善的成熟的技术路线。同时,在有关新闻媒体上进行重点报道,引起全社会关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问题。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石漠化防治要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 并严格检查验收,严明奖惩制度,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各项治理目标的如期实现。

3科学论证,深入分析。研究制定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综合规划。采用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实地调查与收集资料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石漠化遥感解译技术、高压帷幕灌浆技术、岩溶水自动监测技术和物探技术等专门技术,进行科学分析,形成技术经济分析报告和有关政策研究报告。

4制定规划,开展专项治理。各地要按照“先治害,后兴利”的原则,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及时进行专项治理工程。要坚持把石漠化治理与开发结合起来,做到以治理促进开发,以开发带动治理,实现治理与开发协调发展。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对已石漠化的土地,要采取全面治理的措施;对轻度石漠化和尚未石漠化但潜在危险很大的土地,要重点采取预防措施;对已经治理好的要采取保护措施。5强化科技,提高治理成效。石漠化地区立地条件差,治理难度大,必须坚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要组织科研人员对石漠化造林技术、优良乔灌草种引进等方面的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争取有所突破。要筛选一批技术成熟、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科技成果和治理模式,重点予以推广。要抓好农民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普及各项石漠化治理技术,提高项目科技含量。

6把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石漠化治理必须兼顾农民的利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薪材短缺的地区,要大力发展薪炭林,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减轻对森林的樵采压力;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要营造经济林、竹林等,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既满足社会对林业的生态、社会需求,又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7加强法制,严格保护。石漠化的防治要从源头上抓起,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一手抓治理,扩大林草植被;一手抓保护,严格监管,依法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

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透视 篇2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分析,造林技术,探讨

1 陆良县基本情况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 隶属曲靖市, 地处北纬24°44′~25°18′, 东经103°23′~104°02′, 北麒麟区、马龙县接壤, 东于罗平、师宗相连, 南与泸西、石林县毗邻, 西与宜良县相邻, 东西宽65.62km, 南北长62.8km, 全县国土总面积1989.59km2, 总人口676435人, 人均耕地0.8亩, 林业用地89657hm2, 境内最高海拔龙海山2687m, 最低海拔大莫古镇的回辉哨村1640m, 相对高差1047m, 纵观全区地势呈南高北低。

2 石漠化概念

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 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 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 由于人为干扰活动造成植被持续退化, 同时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 (或砾石堆积) 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3 陆良县石漠化情况

根据陆良县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 陆良县国土总面积198959hm2, 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143707.3hm2, 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4736.9hm2, 非石漠化土地面积78970.4hm2。石漠化土地面积中石漠化土地47708hm2、潜在石漠化土地17028.9hm2。

在石漠化土地中:极重度石漠化1359.4hm2、重度石漠化7223.4hm2、中度石漠化21497.5hm2、轻度石漠化17627.7hm2。

在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中按地类统计为:有林地27817.4hm2、疏林地4360.2hm2、灌木林地12222.6hm2、未成林造林地2213.6hm2、无立木林地2134.3hm2、宜林地1021.2hm2、旱地14633.4hm2、未利用地107.7hm2。

4 陆良县石漠化成因

4.1 岩溶地质构造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陆良县地质构造单元属杨子准地台, 处于黔、桂地台和昆明凹陷的结合部, 为滇东岩溶高原的一部分。境内由于构造运动强烈, 各时期海陆变迁大, 地层和岩性也比较复杂。太古界昆阳群地层和上古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出露。太古界昆阳群地层出露于坝子西部的牛头山隆起带和马街、召夸镇西部的终南山、杨梅山一带, 为深灰色或灰色硅质岩、火山岩、细砂岩及板岩互层, 部分地区有紫色砂页岩零星分布;上古生界的二迭系、石灰岩、泥盆系地层见于北部的竹子山、东部的龙海地区, 以及南部的召夸、大莫古和牛头山隆起的东襄阳边缘地区, 由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页岩组成, 玄武岩仅在龙海山2300m左右的地段和召夸镇与师宗县交界处有局部出露。除湖积淤泥外, 在山间洼地和江河两岸还留下了第四系残积层、坡积层和冲积层, 油泥土、砂砾组成, 为坝区、沟谷洼地的主要成土母质。形成岩溶地形的主要为上古生界并最为发育, 碳酸盐岩比重大, 占总面积的60%左右, 特别是纯碳酸盐岩的大面积出露, 为石漠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4.2 岩溶地貌特征是石漠化形成的势能基础

陆良县地处乌蒙山南部延伸带, 境内三面环山, 东有龙海山, 西有牛头山, 北有竹子山, 山脉中部为平坦开阔的大坝子, 南盘江从中迂回过境, 坝区的东西两边为山区, 东面龙海山突兀拔起, 由北向南延伸, 西坡陡峻, 坡度为30°~40°, 基岩裸露。东坡平缓向东倾斜, 到篆长河一带渐趋平坦, 碳酸盐岩地层广泛出露, 有峰丛、峰林溶蚀洼地、漏斗、石芽原野、落水洞等岩溶形态;西边山峦起伏, 沟壑幽深, 南部山丘孤耸, 类似丘陵;北始响水坝;南盘江自北向南迂回过境, 境内形成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貌, 是滇东北较典型的岩溶地貌之一, 地形地貌的山地性和地表崎岖破碎性是石漠化形成的势能基础。

4.3 人为活动干扰是石漠化形成的动力条件

陆良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人口众多, 有总人口676434人, 人均耕地0.8亩, 畜业兴旺, 野外放养黑山羊237377只、绵羊17378 只、牛75101 只, 人类和牲畜的生存生活因素逐渐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 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 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负荷重, 压力大, 为了生存和生活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扩展已成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模式; (2) 破坏植被和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 乱砍滥伐, 滥垦滥耕, 铲草皮等行为使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土地石漠化加剧; (3) 过度放牧是加剧石漠化的又一因素, 我县绝大部分地区的群众为了节约养殖成本, 牲畜的养殖仍处于传统的放养方式, 放养的黑山羊、绵羊、牛、马等对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长的石生灌丛植被危害极大, 一旦破坏, 植被很难恢复, 仅存的一点土壤会随着降雨逐步流失, 岩石裸露加剧, 造成土地石漠化。

5 陆良县石漠化造林技术

5.1 造林地块规划

陆良县石漠化试点造林地块规划在龙海山面山一带, 隶属马街镇、三岔河镇、板桥镇, 试点造林以乡镇为单位, 分三年实施, 一年实施一个乡镇, 造林地块规划原则为岩溶区, 岩石裸露面积60 %以上,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 土层比较薄、土壤少、立地条件差, 降水量相对较少的区域。

5.2 造林树种和林种的选择

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树木培育目的和适地适树的原则, 种植的主要树种为圆柏、华山松、芷柏、川滇桤木和少量的核桃和金银花, 林种设计为防护林3061.8hm2、经济林86.5hm2。

5.3 造林种苗质量要求

绿化造林, 技术是关键, 种苗是基础, 尤其在立地条件差, 石漠严重的岩溶地区, 种苗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造林成效, 为确保造一片成功一片, 种子必须由林业部门统一采种或购买, 本着就近育苗, 降低运输成本和运输风险的原则, 由造林承包单位在林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 选择一块良好的圃地或指定的苗木生产单位育苗, 苗木出圃造林必须是经林业检疫部门检疫合格的Ⅰ、Ⅱ级营养袋苗, 苗高和地径视苗木品种而定, 华山松苗高10~15cm、地径0.1~0.15cm, 圆柏、柳杉苗高30~50cm、地径0.2~0.3cm, 核桃苗高60~100cm, 地径0.8~1.5cm。

5.4 造林树种混交设计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力, 提高成林后林分的抗病虫害、抗火险、抗自然灾害能力, 充分发挥林分的生态功能和体现林分生物多样性特点, 陆良县石漠化试点造林针阔树种的混交比例设计为8∶2, 混交方式根据地形和立地条件采取块状混交, 造林密度111株/亩, 株行距2×3m。

5.5 造林地整地

石漠地区造林整地很关键, 既要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又要确保原生植被被过度的再次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的再次发生, 选择合理的整地方式尤为重要。陆良县石漠化地区造林采取的是以人工开挖整地为主结合爆破整地为辅的方式整地, 整地规格为40cm×40cm×40cm, 整地的时间必须在造林一个月前完成。

5.6 苗木移栽

为确保造林成效, 尽快使造林地块郁闭成林, 在定植穴回填土壤时对每塘施复合肥0.4kg, 然后再将营养袋苗脱袋后进行栽植, 苗木移栽时做到土壤夯实, 苗正根舒、内低外高, 从而起到截流保水的效果。

5.7 抚育管护

抚育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 促进幼树能健康生长, 抚育的时间是造林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雨季, 连续抚育两年。所以, 在造林之后, 一定要重视幼林地的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一是安排专人管护, 与管护人员签定管护协议;二是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加大爱林、护林的宣传力度;三是林业部门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监督和检查, 由部门向社会共同营造一个热爱林业、重视林业的良好氛围。

5.8 造林组织形式

石漠化地区造林由于造林难度大, 造林条件差, 仅靠当地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难以保证造林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 陆良县石漠化造林是由政府采购中心向社会公开招标, 经过公开、公正、公平招标后, 交由有造林资质的专业造林单位负责施工。中标单位中标后, 由项目实施单位与中标造林单位签订相关的造林管护合同, 再在林业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的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下, 由中标单位严格按造林作业设计完成造林施工任务。

6 结语

石漠化地区造林由于土壤肥力不足、土层薄、岩石裸露面积大、施工条件不均衡, 仅采用常规的造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造林效果, 因此, 在石漠化地区造林的时候, 不仅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树种, 整地时还要分片施策, 按地形和立地条件确定整地方法, 在三年的试点造林中共完成石漠化造林3158.3hm2, 其中防护林3061.8hm2、经济林86.5hm2。选择的造林树种有金银花、柳杉、圆柏、核桃、华山松、川滇桤木。采取的整地方法是营造防护林以人工开挖为主爆破为辅, 营造经济林用小型挖机开挖。经检查, 造林保存率均在85 %以上, 平均树高有1~1.5m, 这充分说明陆良县石漠化地区的造林试验是成功的, 造林技术是成熟的, 是可以推广的。

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近几年自然灾害如干旱, 霜冻较为严重, 新引进试种的金银花枝叶部分全部冻死, 部分川滇桤木也不同程度遭受冻害, 少量的幼苗因干旱而枯死, 给造林承包单位带来较大的补植工作量, 建议在将来的石漠化推广造林中应选择乡土树种为主要造林树种, 即能明显体现造林成效, 又能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陆良县统计局.陆良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R].陆良:陆良县统计局, 2014.

[2]云南省林业生产工程规划院生态分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生态分院, 2008.

[3]王德炉, 朱守谦, 黄宝龙.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8 (6) :87~90.

[4]孙杰萍.陆良县土地沙漠监测及防治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4 (23) :40~43.

[5]郭柯, 刘长成, 董鸣.我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石漠化治理[J].植物生态学报, 2011 (10) :991~999.

[6]王世杰, 李阳兵, 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 2003, 23 (6) :658~666.

[7]袁道先.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7 (5) :41~43.

缺水是沙漠化的主要成因 篇3

中亚沙暴区

亚洲中部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为过量抽取灌溉用水,乱砍滥伐森林,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沙漠化十分严重。中亚地区盐土面积广大,造成了沙尘暴和盐尘暴的混合发生。

沙尘天气源地分为境外和境内,2/3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1/3左右。我国西北地区属于中亚沙暴区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惟一在中纬度发生高频率沙尘暴的区域,而且地处高原地带,故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古都是沙尘暴的高发地区。

澳大利亚沙暴区

澳大利亚是个干旱国家,陆地面积的74.8%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许多地方气候干燥,加上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导致土地逐渐沙化。澳大利亚的中部和西部海岸地区沙尘暴最为频繁。虽然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且主要城市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不过,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也都遭受过沙尘暴的袭击。

北美沙暴区

北美洲的沙漠主要分布于美国西部和墨西哥北部,与沙漠接壤的荒漠干旱区。美国西部的亚利桑那、得克萨斯等州都是沙尘暴的高发地区。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沙尘暴横扫2/3的美国国土,并肆虐长达10年之久。其中,美国西部大平原是重灾区。1934年,美国西部大平原发生一场特大沙尘暴,在这场被称为北美黑风暴的灾难中,几十万人流离失所,众多城镇成为荒无人烟的空城,并引发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到1940年,大约250万人离开大平原。而这个“尘土飞扬的十年”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美国当时对西部草原的过度开垦和连年干旱造成的。

中非沙暴区

谈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策略 篇4

谈土地荒漠化成因及防治策略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对于如何进行沙漠化的防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 者:姬莉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贵阳,550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9) 分类号:P5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类型   成因   防治策略  

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透视 篇5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成因分析 教学设计湘

教版必修III

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成因分析”教学设计

sgcdj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

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

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七、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层层深入,尽量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 电脑室

【课前准备】

1.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2.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学生推举一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同学为组长。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西北荒漠化景观图: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问题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到过西北地区?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继续问:大家想不想亲身去体会一下呀!

学生回答:想!

教师点拔: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西北荒漠化的成因。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1:

主题:理解什么叫荒漠化。

探究途径:教师提示本县的一些荒漠化景观(如学校后山的红砂岩山、本县正在开发的东华寺旅游区的石山景观)。让学生思考这些景观属不属于荒漠化?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小组讨论后得出:

对荒漠化的理解:

(1)由于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由于土地使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耕地、森林、草地等生产力下降。

过渡: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土地退化的情况?

小组讨论后得出:

如我们养在花盆里的泥土,长期只给它浇水而不施肥,就很容易板结;家里开的荒山,如果耕种不合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使农作物减产......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归纳:现在地球上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荒漠化已经演变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探究活动2:

主题: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途径: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探讨答案。

要求:分别设计3个形状大小大体相同的锥形土堆,其中一个土堆覆盖上草皮,另外两个什么也不盖。

①将等量的水轻轻倒向两个土堆(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②将等量的水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③将不等量的水分别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实验结论:(1)有草皮的土堆水土保持较好,没有草皮的水土流失较严重;

(2)水倒得越急,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3)水倒得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引导:根据实验情况,小组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

结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⑴自然原因有:黄土高原自身土质比较疏松,地势崎岖,加上该地夏季暴雨比较集中;

⑵人为的原因有:破坏植被造成黄土缺少植被的保护,使水土流失加剧,人类在此起到关键的作用。

过渡: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荒漠化。这里主要是水蚀的作用。那么,对于西北内陆地区一大片沙漠景观,又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活动3:

主题: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探究途径:展示相关图片“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

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

中国年降水量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析过程: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文--多为内流河,水量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植被--稀疏,对地表保护作用差。

引导:以上各要素都促成了干旱的特征,这里主要是风蚀的作用。

结论:⑴西北荒漠化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①西北地区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②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等。

展示相关图片: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土地石漠化

⑵荒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水蚀作用和风蚀作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华北平原--石漠化

3、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4.在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种群灭绝

5.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7.下列不符合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的是()

A.增加牧区水井数量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答案:1.C 2.C 3.B 4.B 5.B 6.D 7.A

【课后活动】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本P38活动第2题。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顺利地掌握了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同时引起学生对身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学会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2.由于教学过程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托,知识归纳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或生活经验缺乏等,都有可能会影响上课进度,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延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用心

爱心

专心

精心收集

中国古代死刑的文化透视(二). 篇6

(二)姜晓敏

【学科分类】刑法总则 【出处】中华法律文化网 【写作年份】2011年

【正文】

四 死刑的执行

(一)执行的地点

行刑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市朝,从春秋时起大都如此。凡处死王公大臣或名士大夫,就在朝门外,如北宋时在汴京(今开封)五朝门,明清时在北京午门;凡处死普通罪囚,就在热闹的街市进行,这即是《礼记·王制》篇所说的“刑人于市,与众弃之”的意思。为了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一般对他们的行刑都不公开,而是令其秘密自裁。监刑人奉上一杯毒酒、一柄宝剑、一段白绫,允许其自由选择死亡方式。

我国古代的死刑,不仅处决手段残酷,而且大多数死刑执行的全部过程都是在稠人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下公开进行的。这一点从进入阶级社会伊始就形成定制,直至清末依然如此。民族学资料表明,公开罚罪,甚至让部族成员共同参与进行处罚的现象,早在原始时代末期即已存在。推始其本意,主要表示部族全体成员对处罚的认可和执“法”的公正。当部落首领权力膨胀,这一形式很可能被用来威慑部众,巩固首领自己的权势。进入阶级社会后,这一层意义被大大加强,“刑人于市”也就成了古之通法。究其用意,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借此机会继续对犯罪者在人格上进行凌辱,以在伦理上达到“与众共弃之”的社会效应。古代刑人,必先标明犯人的罪名押解示众。其时,死刑犯不论男女,往往要裸形(剥脱衣服)。据说,这是为了施刑决死的方便,但在穿衣蔽体已含有遮耻心理的社会中,当众被他人扒衣露体,无疑是一种耻辱。北魏孝文帝曾想改变这一做法,认为去衣裸体,众人围观,有伤风化。但事实上,晚至元、明、清,仍是去衣裸形。这一点,从《窦娥冤》的木刻插图及清末秋瑾烈士在临刑前提出不准去衣的要求中均能得到印证。此外,犯人处死之后的陈尸示众及戮尸,也含有弃、辱之意在内。古代的斩首之刑就叫“弃市”。其二,是通过残酷的施刑过程,包括让一些罪犯“陪杀场”,以加强刑罚的恫吓作用,使民众不敢犯上作乱,这是公开行刑的主要目的。其三,公开行刑时,为了保证不发生意外,往往要派出一定的武装力量负责警戒刑场、保卫行刑,其中不无显示统治之威严和强盛之意在内。为防止死刑犯借公众聚观处刑之机散布不利于统治者的言论,一般会在其口内塞入木丸、核桃等物。

古代的刑场往往选择在热闹的十字街头,除了威慑民众、“杀鸡给猴看”的目的外,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依靠十字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来驱赶鬼魂阴气。

古人认为死刑犯的血具有驱邪、消灾、治病等功用,所以常有人向刽子手购求,刽子手往往将死刑犯的血收集起来,待价而沽。鲁迅的小说《药》就表明了这一点。

(二)执行的时间

我国古代非常注意死刑执行的时间。被判死刑的人,除了重要罪犯(如钦定要犯)或在非常时期(如战争中)应立即处决之外,从古至清都定在秋后处决。《左传》中就有“赏以冬夏,刑以秋冬”的说法。原因是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此时行刑,正是顺应天道肃杀之威。所以,《礼记·月令》篇说:“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治,缮囹圄,具桎梏,……戮有罪,严断刑。”历史上,除了秦时一年四季都可以执行死刑外,其他各代处决犯人都在入秋以后,这就是古时常说的“秋决”。行刑的具体月份,各代的规定稍有差别。西汉时规定在十月至腊月之间,一到立春就不能再执行死刑。唐代规定,若不是在秋分至立春之间处决死刑者,要判一年徒刑。明代规定,执行死刑在秋分以后、立春以前,若有在立春以后至秋分以前处决死刑者,杖八十。

除了在选择季节上有“秋决”的习惯外,执行死刑的具体日期也有一定的限制。如唐代规定,在大祭祀日、致斋(举行祭祀或典礼以前清整身心的礼式)日、朔日、望日、上弦日、断屠日月(官府下令禁止宰杀牲畜的日子或月份)、二十四节气、假日以及下雨未晴的日子,即每月初

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加上二十四节气日、雨未霁、天未晴及大祭享日和闰月的全月。这样除来除去,一年中能执行死刑的日子是屈指可数的。不仅如此,在可以行刑的日子,行刑的具体时辰也有规定。白天行刑必须等到午时,夜间行刑必须等到天明,这在各代已是通例。

应该指出的是,借助戏曲、小说的传播而为大家所熟知的“午时三刻”这一行刑时间,并非古代法律的明确规定。古代的“时”和“刻”实际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上午十一时至下午十三时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和他有关连的人员。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全世界几乎所有古代国家,执行死刑都要求在白天进行。比如20世纪以前,欧洲国家普遍是在“日出之时”处刑。这里的共同考虑因素显然有防范上的理由,也有威慑民众的理由。不过,像中国那样考虑鬼魂阴气因素的却很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报应”,得到“福报”是善事积累的结果,得到“恶报”则是恶事积累的结果。如《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传入后,因果轮回的说教和传统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更在民间根深蒂固。

照理说,法官、监斩官、刽子手都是在执行法律,他们合法判人、杀人,不应像一般的杀人行为那样受到报应。不过,考虑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和“天理”、“人伦”之类的规范体系相比,其神圣色彩要淡薄得多。因此,作为法官、监斩官、刽子手个人来说,总觉得单靠法律护身还不足以避免报应,还必须要靠那“午时三刻”的阳气以及其他的一些手段来匡正祛邪。

按照清代长随的教科书《公门要略》的说法,当时的法官在死刑执行令上签字时,是由刑房书吏将死囚的犯由牌(也称姓名标子)倒呈长官,长官提朱笔,刑房书吏就势往上一拖,让死囚姓名上勾到红笔痕,这就算是那枝朱笔签发的死刑执行令,法官不直接对此负责。那枝朱笔就此抛弃,再也不用。而监斩官为了辟邪,出发监斩时总要穿上全套公服,罩一件大红斗篷来辟邪。行刑结束后,总要绕道去城隍庙烧香,让城隍老爷管住可能跟在身后的鬼魂。回衙门后还要大放爆竹,官轿再进大门。全体衙役出动,在大堂院落排列整齐,挥动棍棒“排衙”,驱赶鬼魂阴气。

古代君王为了极力表明自己的不忍刑杀,在死刑执行之日,往往还要作出不食酒肉、取消歌舞娱乐活动等姿态,以示自己的仁德。如唐太宗就曾言:“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下令“刑人日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并宜停教”,“彻乐减膳”等等。

赵旭在《唐宋死刑制度流变考论》一文中对唐代死刑行刑的具体时间进行了考证。《大唐六典》记载:“仍日末后乃行刑。”五代时有人引用唐代的《狱官令》,可以佐证:(后唐长兴)四年(933)六月,大理寺张仁椽?奏:“……准(唐代)《狱官令》:‘诸大辟罪,官给酒食,听亲故辞决,告犯状,日末后行刑。’另外,《太平广记》记载,刘崇龟镇南海之日,为引诱杀人后逃窜的罪犯,“以他囚之合处死者……侵夜毙之于市”。为了使其信以为真,死刑的执行必然合乎制度。“侵夜”即刚刚入夜,与“日末”语意吻合。正史与野史相印证,证明唐代的死刑的确是在日末执行(“入夜”当与“日末”同意),并非如近代戏文中表现的“午时三刻”,而是黄昏时分。

(三)执行的赦免

中国古代帝王握有大赦之权,而儒家一般赞成赦罪,将其作为“德治”、“仁政”的一种表现。所以,尽管法家坚决反对赦罪,但赦罪不仅在古代历史上绵延不绝,并且从汉朝开始形成经常性发布大赦的惯例。“不但皇帝即位、改年号、册皇后、立太子、生皇孙要赦,平叛乱、遇灾异(包括日月蚀)、帝后有病要赦,郊祀天地、行婚丧寿庆大典要赦,甚至获珍禽异兽也要赦。而且名目繁多,有‘大赦’、‘曲赦’(局部地区)、‘特赦’、‘常赦’、‘恩赦’、‘郊赦’等等。”赦罪的滥用,减少了不少死刑的执行。如唐太宗曾放出390名死罪犯人归家,如期返回后又全部赦免,这一事例在社会上流传甚广。最初的赦宥只是针对因过失或意外事件而触犯刑律的轻罪,对这种轻罪罚以赎金犹嫌太重,所以干脆赦免了事,而且专为一人一事而论。后世曲解其旨,经常滥赦,且定为常制。这一状况曾遭到西汉匡衡、东汉王符、宋代欧阳修、明代丘浚等人的激烈批驳,但是历代依然大赦风行。特别是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僧侣经常以“修佛事”、“作功德”为名,要求释放在押重犯,包括死刑犯。其国师、帝师等宗教领袖同帝王一样,拥有颁发大赦的权力,严重干预了国家司法权。

据学者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还形成了大赦的专门仪式。北齐律规定:到了大赦的那一天凌晨,由朝廷的武库令拿出一只“金鸡”,放置在宫殿门前。把京城在押囚徒全部集中到宫殿前广场上,擂鼓千声,宣告赦令,然后一齐给罪犯解开枷锁。这只金鸡的意思有两种说法:一是看天象的官员发现天上的天鸡星移动位置,就应当有赦,所以做一只金鸡;另一说法是金鸡之制起于西凉的吕光,意思是鸡是八卦中巽的神象,巽为号令,所以以鸡为号令的标志。唐朝的大赦仪式也和北齐一样,当天由武库令布置金鸡和鼓,金鸡高四尺,嘴里叼着一幅红色的绢,系在一根七丈高的高竿上,树立在广场。把罪犯押到皇宫前面,擂鼓千声后再宣诏,当场释放。外地的大赦诏书用绢写成传送。宋代大赦的场面更是热闹,简直就像是杂耍表演:金鸡的高竿挂下四根粗绳,先由四人缘绳攀登到竿顶,抢夺金鸡嘴叼的红绢。擂鼓结束后,装扮成仙人的官员再乘木鹤从城楼上缘绳滑下,向宣诏的官员传递赦书,然后宣旨,把一件严肃的事情变成了喜庆的节日。

死刑的废除

自从西汉文、景时期进行了以废除肉刑为主的刑制改革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不断发生主张恢复和反对恢复肉刑的争论,此起彼伏,形成了好几次高潮。但是,关于死刑是否应当废除的争论,却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虽然早在中国封建社会处于颠峰阶段的大唐天宝六年,唐玄宗出于“务好生之德”的目的,曾公开下诏废除死刑,但这一举措却没有进入盛唐如此众多的才子、臣子的视野,引起深入而广泛的讨论,该诏令本身也似并未发生实际的效力和影响。尽管在时光静静地流淌了一千多年之后的1893年,浙江人陈虬在其著作《治平通议》中,首次对死刑提出了批判,但仍旧没有发生多大影响,几乎不为后人所知。为今日大众所耳熟能详的是,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在1764年出版的《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对死刑的愤怒谴责。废除死刑的思想之所以较早产生于欧洲,与基督教宣扬生命是上帝给的,世俗的法律不能剥夺人的生命这一观念有关,亦与启蒙运动时期社会契约论的盛行密切相关。与之相对照,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却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一观念。尽管宗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有相当的影响,但外来的佛教与本土自生的道教从未占据正统思想的主流。佛教虽讲慈悲,却宣扬“四大皆空”,认为生就是苦,只有死才能真正获得解脱,身躯不过是个臭皮囊;道教也以抛却凡尘、得道成仙、飞升上天为修炼的主要目标,因而都很少关注死刑。加之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很早就建立了相当强大的国家政权,确立了国家刑罚的观念,因而实践中严格贯彻“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原则,法律不允许被害人家属和仇人私下和解,严厉禁止收受赔偿。而西欧中世纪日耳曼各部族及古代中国周边的一些游牧民族,则将杀人、伤人、抢夺妇女等现在看来明显属于犯罪的行为,视为是一种私人之间可以使用赔偿、当作一项债务来解决的侵权行为。欧洲中世纪长期通行的《撒利克法典》规定,杀死一个自由的法兰克人,赔偿200个金币就可以了事。这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因为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杀人偿命”乃天经地义之举。这无疑不利于废除死刑思想在中国的产生和传扬。即便是1893年的陈虬,其批判死刑仍是以“伤天地之和而致阴阳之乱”的中国传统观念为立论基础,而与西方的天赋人权等思想相去甚远。加之“兵刑合一”、“重典治吏”等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所以只要世界上的局部战争还在继续,只要贪官污吏还在为非作歹,那么赞同保留死刑的就会大有人在,这是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废除死刑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漠化成因的文化透视 篇7

1.1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近几年以来, 云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 并从非石漠化逐渐向石漠化, 从轻度石漠化逐渐向中度甚至重度石漠化的方向转变, 石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导致整个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 云南省存在岩溶土地的地区共有115个县 (市、区) , 近20几年来, 云南省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增加了3798.3km2, 石漠化面积发展速度很快, 其中, 石漠化土地约占全省岩溶面积的28%左右。云南是我国岩溶分布区域最为广泛以及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由于石漠化地区表土薄, 土壤流失很严重, 甚至有些地方已出现全部裸露的现象, 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造成云南省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低下, 严重威胁到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平衡。

1.2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原因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有2方面, 分别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有4点: (1) 云南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地层非常坚硬, 孔隙度小、持水性较低; (2) 岩溶地区的地形地貌多样复杂, 有高原地带, 还有向平原过渡的高原斜坡地带、峡谷等, 间接导致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及水土资源流失比较严重; (3) 水文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岩溶区水热资源分配不均温差变化较大; (4) 岩溶区植被具石生性、旱生、喜钙、绝对生长量低、生长缓慢, 以及群落结构简单、适生树种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的特点。人类活动因素有2点: (1) 土地开垦过度利用, 林地和坡地耕地化, 且耕地数量不断加大;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缺土缺水少林草, 最终导致岩溶区基岩裸露, 形成土地石漠化。 (2) 森林乱砍乱伐, 造成植被破坏。云南属煤炭资源分布相对丰富的地区, 由于受交通条件和经济贫困限制, 广大岩溶区的农村燃料主要是林木, 因此, 造成适于生长缓慢的薪炭林灌丛植被被砍伐严重而急剧减少, 使森林覆盖率超低而出现荒山秃岭等现象, 并逐渐形成土地石漠化。

2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对策

2.1 岩溶地区的树种选择原则

依据云南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类型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合的树种。以选择抗逆性强、速生、生长稳定、防护性能好的本土树种为主, 适当引进一些生态的经济效益好的树种。对于云南石漠化地区比较适宜种植的树种有香椿、滇楸、金银花、光皮桦、南酸枣等, 依据不同地带的石漠化类型特点和石漠化程度, 进行分类治理。所选树种要具备以下3个特点, (1) 旱生性:由于石漠化地区属于干旱环境, 适应干旱环境的只能是耐旱植物; (2) 喜钙性:因石漠化地区的土壤特征是偏碱性和富钙, 比较适宜喜钙植物生长; (3) 岩生性:石漠化地区的岩生性植物根系发达, 能够深深扎进岩石, 并从岩石缝隙汲取营养和水分, 适宜在岩石上生长, 因此, 岩生性植物比较适应那种环境。

2.2 严格依法行政, 保护森林资源

在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规划之中纳入石漠化防治, 同时, 其也是政府的主要政务内容。强化法制建设, 增加执法的力度, 做到一手抓保护, 一手抓治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严格监管抓好保护工作, 既要依法保护已有林草植被, 又要扩大林草植被, 防止出现新的石漠化现象; (2) 针对毁林开垦、滥收滥购、滥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现象十分猖獗, 势必加剧土地石漠化, 必须定期进行专项整治活动, 重点打击各种危害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 (3) 提高防治石漠化的科技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重视综合治理, 谨遵“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原则, 对超量超标排放污水的企业单位需要统一整顿治理, 防治岩溶地区石漠化想象进一步扩大, 防范于未然; (4) 加大生活用水的管理力度, 建立大坝, 以补给缺水区域, 让枯水期河道的水量尽可能充足, 同时, 也增加了自身净化污水的能力, 很好地防治石漠化现象。

2.3 实施退耕还林, 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在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林地, 主要以生态林建设为主, 在条件较理想的地段可以建成经济林或者生态经济林。具体如下: (1) 可采用提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的相关技术, 也可重点采用复合经营和块状混交技术。营建经济林的模式采用乔灌———草———生物篱防护技术, 对岩石坡面可应用以藤本植物为主的岩面植被覆盖技术; (2) 基岩裸露70%以上的地段, 积极采用少量人工促进技术结合封育, 利用草本、藤木、灌木等进行一定范围覆盖, 而局部主要以微地形补栽快速生长、萌生力较强的树种;同时, 基岩裸露70%以下的宜林荒地荒山, 以建生态林为主, 经济与生态兼用林为辅, 充分利用已有的植被进行恢复, 局部造林与封育相结合。选用适应石山且生长快的经济型生态树种, 采取人工种植方式, 应用提高保存率和成活率的造林技术以及生长快速的营林技术, 主要以片林作为主要的方式, 局部使用复合型模式进行构建; (3) 确定科学、合理的林草种植结构以及植被恢复方式, 注意在降水量较多且利于森林植被生长前提下, 实施以林为主, 草本植物为辅或者林下种草的相关植被恢复方式;同时, 注意在降水量较少、干旱的石山地带积极采用以草本植物作为主要的植被恢复方式, 进行修复。

3 结束语

云南岩溶区的土地石漠化治理模式, 如草地畜牧业、封山育林、生态移民模式和生态农业等, 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植被恢复以及石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和经验, 充分发挥了较好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但这些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适用范围和地区还不够明确, 各种模式所需的配套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 对不同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不能采用单一措施, 要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的特点来采用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罗文生, 宋维峰, 尹义发等.云南石漠化防治现状[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0 (1)

新疆土地荒漠化成因及现状 篇8

关键词 荒漠化;现状;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荒漠化形成环境背景

(1)从地理区位来看。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群山环绕,是世界上的干旱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干旱区的主体。乌鲁木齐永丰乡地处亚心,距太平洋2500公里,距印度洋2200公里,距北冰洋3400公里,距大西洋6900公里。

(2)新疆最典型的气候特征是干旱。受深居大陆腹地以及群山阻挡的影响,新疆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但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左右,是降水量的数十倍,甚至百倍。请看右图:

(3)新疆水资源短缺。新疆共有河流570条,年径流总量为884亿立方米,仅占到全国地表总径流量的3%;新疆单位面积的水资源量为53,253m3/km2,远低于世界单位面积的平均水资源量800,000m3/km2。

(4)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新疆河流以中山带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内分配极为不均,其中6~9月的径流量占到全年总径流量的80%以上。新疆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若将新疆划分为面积大致相当的二部分,那么西北部的水量就占全疆水量的93%,而东南仅占7%。

(5)植物稀少。新疆国土面积中40%的土地是不毛之地,42%的土地为荒漠植被覆盖,森林、湖泊、湿地等面积仅占全疆面积的12~18%。

(6)沙漠面积大。新疆共有10片沙漠,总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沙漠总面积的63%。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7)绿洲面积小。新疆地貌轮廓表现为“三山夹两盆”,山地与平原的面积大致各占50%。其中,沙漠面积占26.43%,戈壁及碱滩、草甸面积占20.34%,绿洲面积4.28%,水域面积0.40%。而绿洲仅仅是沿山麓地带,呈星星点点块状分布。

(8)人为影响。目前新疆人口近两千万人,绿洲面积约7万多平方公里,分别是50年代初的4.1倍和5.4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绿洲面积的扩大,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造成了河流下游区域和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加剧了荒漠化进程。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以及过度放牧等也是引起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二、新疆荒漠化现在的状况

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复杂,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1)沙质荒漠化形式多样。新疆沙漠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流动沙丘外侵,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二是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活化,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和绿洲与荒漠过渡带较多;三是潜在沙漠化土地转变为沙漠化土地,在弃耕地、断流河道下游和干涸湖泊附近较多。

(2)沙质荒漠化快速发展。新疆沙漠化土地总面积9.31万平方公里。目前沙漠化土地面积仍以每年168.8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3)盐渍化土地广布。新疆盐渍土面积 1336万公顷,占土地面积 8.05%,新疆的荒地资源面积达950万公顷 , 其中盐渍土地面积 556万公顷, 占荒地资源面积 58.49%。

(4)土壤盐渍化危害严重。新疆盐渍化的耕地面积约126.7万公顷,约占现耕地面积31.4%,其中强度盐渍化耕地 占18.0%,中度的占33.0%,轻度的占49.0%。

(5)草地退化。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其天然草地退化面积达213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44.4%,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670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近14%,减少草地240万公顷,目前年均退化面积达29万公顷。产草量下降30%-60%

(6)水土流失。新疆水土流失面积达十几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1%。近50年来,新疆各地共发生大小洪水一百多次,冲蚀草场耕地,其中1996年和1999年的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亿元以上。山区土地侵蚀造成的泥石流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发生的重大泥石流灾害15次,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三、结语

土地荒漠化不仅仅是我们新疆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也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治理不但需要人人关心,而且需要全世界共同行动,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新疆生态环境极度脆弱,荒漠化问题较为突出,荒漠化防治也是任重道远。因此,新疆热忱欢迎大家共同讨论治理新疆荒漠化问题,为新疆成为我们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阵地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下一篇:五一劳动佳节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