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

2024-06-29

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精选8篇)

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 篇1

课文预习的作用

一、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

可以这么说,预习的好处直接体现在上课的时候。而课堂学习在一个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具体说一下预习对课堂学习的促进作用。

1、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一个初三学生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在上物理课时,老师讲到热功当量,用到了一个功的单位——焦耳,这个‘单位’是初二时讲的,由于我在预习时对这个‘单位’进行了复习,弄明白了,因此课堂听讲就觉得很容易。否则很可能因为这个‘单位’造成的障碍,而听不懂上课时所讲的新内容。”?我们知道,上课有这么两个特点:一个是学新知识要用到旧知识,也可以说,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循序渐进。条件反射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给决心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年们写的信中说:“我一谈到卓著成效的科学工作所具备的这个最重要的条件,心情就不能不激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再循序渐进。你们从一开始工作起,就要在积累知识方面养成严格的循序渐进的习惯。”这就是说,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学习时,要遵循一定的次序来学习,这样才能更快地前进。

如果你在学习新课时,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了或遗忘了,那就意味着你头脑中知识的序列或者说学习的阶梯中断了,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还谈得上什么课堂收获呢?上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你在听课时出现了知识障碍,现查旧书来不及,也不可能;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初三学生在学习热功当量之前搞好预习,那么在上课之前就可以发现要用到“焦耳”这个单位,如果记不清楚了,就可以翻开旧物理书“功和能”部分,查到“焦耳”的出处,认真复习一下。而在复习“焦耳”时,又可能涉及到“牛顿”这个单位,可以再去查旧物理书的“力的单位”部分,把力的单位“牛顿” 搞清楚。

在学习初中代数“有理数”时,学生容易出现运算错误,这是因为小学的分数没学好。如果上课前把小学中分数的知识弄明白,那么对学好“有理数”就会大有帮助。

总之,坚持预习新课用得着的旧知识,不仅有助于扫除学习新课的知识障碍,还会给课堂学习带来直接的好处,对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起概念系统,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也会带来极大的好处。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的要强。我们知道,实际上预习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再加上个人能力的限制,因此,不可能在预习时,把教材全都领会,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问题,盼望着上课时能得到解决,这样,听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自然就比较强了。

通过预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领会,上课时经过老师的讲解、指点与启发,对知识的领会便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具体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学习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么分析问题的,又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少不了验证一下自己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而且可以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所以,表面看同学们都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课,实际上每个人听讲的起点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没有预习的学生,如果再加上基础差,上课时,要想听懂就很困难了,因此他根本没有精力去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

预习还可以使你抢在老师前面思索,考查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如何。例如,老师写出:硝酸银和氯化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gNO3+NaCl= NaNO3+AgCl↓时,预习过的学生立刻就能知道老师下一步要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所以可以迅速地在头脑中过一遍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银沉淀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当老师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就可以和老师写的进行对照、检查,看自己想得对不对。经常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上课也会更加专心致志。

3、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

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写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板书以后,继续往下讲课,又讲了几处知识上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并做了两个演示实验。这时,有一个学生只顾专心地抄录老师的板书,既不听讲,也不观察实验。老师提醒他时,他还误认为嫌他抄笔记太慢。后来,老师让他打开《化学》课本看一下,他一看书就笑了,也不再抄板书了,而开始专心听起讲来。为什么?原来,他抄的板书在课本上全有,与老师的板书与课本上的内容一字不差。可见,不预习的学生,在上课记笔记时,就可能出现上述的盲目性。而预习过的学生,因心中有数,就可以着重记书上没有的部分,至于书上已有的内容,则可以少记,或留出空行下课时再补记。这样做,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问题上面。?对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来讲,也不妨选择一两门学科,自己做做预习笔记,并以此作为上课记笔记的基础。当然,预习笔记上要留出空白,以便把上课老师板书中有价值的内容补充进去。这样做,预习会更加专心,钻研得也会更加深入。选择什么学科试做预习笔记呢?应当先选那些老师也是依据课本设计板书的学科,以便减少两种笔记的差异,这样做,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预习是从上课盲目记笔记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的好方法。

课文预习的好处

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讲,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下面先说一下自学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自学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工作中再学习的效率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可能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要想在一生中都能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只靠中学学的那点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再学习,而这种学习则主要靠自学。钱三强教授说过:“自学是一生中最好的学习方法。”

其次,自学能力也影响着大学的学习质量

?我们知道,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特点是:知识量大、难度大、理论性强、讲课进度快、笔记多(因为有的学科没有书)、课堂教学的比重减少、自习时间增加、教师讲得精而要求学生自学得多。一节课下来,有时要看的教材内容多达几十页,要靠自己钻研;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减少,时间主要靠学生自己安排、自己掌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大大加强。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很不适应大学的生活,他们看书的速度慢,抓不住要领,预习更是来不及,听讲时反应不过来,听课质量差,因而课下要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弥补上课听讲的不足,学习十分被动。由于自学能力差,而使大学学习的适应期延长。

第三,自学能力直接影响中学的学习质量

?在中学学习期间,老师的指导和传授,可以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提高各种基本能力,但这只是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如果承认预习、上课、课后复习、作业、阶段复习等都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的话,那么,除了上课这一中心环节外,其他环节就主要靠自学了。为什么同在一个教室上课,而学习质量常常有很大的差别呢?差别就在于自学能力的强弱影响着预习、课后复习、作业、阶段复习等自学环节的学习质量。

自学能力这么重要,应当怎么培养呢?

自学能力只有在自学的活动中培养。在中学的学习活动中,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做作业都可以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过预习在培养自学能力方面有着更显著的作用。

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首次接触新知识,要自己读,自己想,所以长期坚持预习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快,思维敏捷,善于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和比较归类等,因此,能比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这种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一旦形成,近可以大大促进中学的学习质量的提高,远可以促进上大学和工作中的进一步学习,可以说,自学能力关系到人的一生的学习。?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预习仅仅是为听课服务,它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一点。一个中学生只通过老师传授这一个渠道来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预习中形成的自学能力,将使中学生的头脑迅速地充实起来。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课前,就能对课文的各段大意加以概括,对文章的层次、线索,也分析得头头是道,有时还敢对名家作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所表现出来的较强的自学能力,是与他长期坚持预习分不开的,预习为他的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

总之,在中学学习期间,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略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自学能力的提高。抓住了预习,就抓住了提高自学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学习效果讲,预习还可以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课文预习的良好效果

由于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讲水平,加强上课记笔记的针对性,使上课的效果大大增强,所以使得作为学习中心环节的课堂学习状况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学习的被动局面,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课堂学习时间;上课听懂了,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也大大节省。当然,预习也要花费一些时间,但与课堂听讲,课后复习和做作业效果的增强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

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 篇2

1. 预习可以改变学生听课的被动性, 给学生以自学的空间。

对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听课很盲目, 不能把握听课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预习, 其实也就给了学生自学的空间, 也给了学生思考的余地, 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从而使学生上课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习愿望。

2.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掌握好, 会形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通过预习, 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 对简单的问题, 学生能从容而顺利解决, 增加了表现的机会;对复杂的问题, 学生可以用前面节省下来的充裕时间来解决课堂中的难点。对于有些例题, 则是仔细审题, 然后合起书来, 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之后再翻开书对一对, 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所做, 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 强化记忆, 提高课堂效率。

3. 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

预习过程中, 学生边看, 边想, 边写, 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 使学生对新课的内容加强了解。这样学生在做笔记时就更有针对性, 记住关键点、重点和疑难点, 上课就可以带着问题去探究。而且通过预习还可以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为学习新的知识铺平道路, 使听课变得容易和轻松。对预习中不理解的问题, 会更加集中精力去听, 同时分析不理解的原因。更主要的是, 这样做能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动态性发展, 避免了因忙于记笔记而影响听课的状况。

4. 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必定要走上社会, “终生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预习, 就能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就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后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前预习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 要让学生能够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 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预习一般分为全册预览、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三种, 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指导预习要遵循一定的模式。

预习和课堂学习一样, 有着一般的步骤和方法, 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操作步骤, 以便学生有模可循。大体可分为读想、写补、做练。

读是预习的第一步, 课本是学习的依据, 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 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 可以记下来课堂上认真听讲, 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2. 在预习过程中要适当做学习笔记, 可以把重点字

词、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分别做上标记, 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主要包括看书时对问题的理解和心得体会等。而且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 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旧知识有不清楚的地方, 就要及时复习, 把与新知识相关的基础打好, 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 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 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预习时, 一定要把课本中的例题动手做一做, 因

为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 而且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 通过试做, 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 内化新知, 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 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 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 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 篇3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同时也是学习的基础;预习是初步的实践,自学的演练。预习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教学活动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预习是我们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一条途径;也就意味着预习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 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预习一般是学生自己独立地去阅读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内容;要学生自己去思考与理解。如果学生能长期坚持做好预习,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预习英语课文,不是简单地通读一遍了事,其中还有一番揣摩、比较和查对等,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功夫去认真对待。这种功夫下大了,就能领悟到学习中的奥秘,同时可以提高学习能力。随着预习次数的逐渐增多,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断地得到提高。长期以往,当学生再一次打开一篇新英语课文时,就能自己顺利地阅读并理解,并能较为正确地领会课文内容,最终,提高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 预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然后再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预习能使学生知道那些是难点与重点,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会有的放矢,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一些难点及重点上面去。一般说来,大多数学生对新的课文都可以看懂,但有时会遇到一些句子结构及单词的含义难于理解,这些问题可能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预习时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会特别注意听老师的讲解和举例。这样,听课的目的就明确,上课时学生能就积极地跟上老师的思路,学生集中了注意力,老师上课的效果就好,学生也能学得好。另外,在预习中自己认为理解了的东西,听课时,可以集中注意到老师讲解与引导的思路,这样学生可以判断自己的思路与理解是否与老师的一致。

三、 预习可以提高学生记笔记的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的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新单词时,会举一些例子,造一些句子,有时老师会用書上的句子,有时会用一些常用的句子。假如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还有时,老师经常讲一些常用的固定搭配,这些学生可能在预习中没有看到,所以学生要认真去记。而且通过了预习,学生可以把笔记做得更加有条理,便于自己今后的复习。如果学生在记笔记时,能够做到避轻就重,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英语结构及难句的理解与消化上。相反,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道老师所讲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书上有,哪些书上没有,就会无从下手,会从头抄到尾,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且自己的笔记没有一点条理,东一点西一点,这样盲目地听课,自己会觉得很累而且效果也很差。

四、 预习可以增强记忆效果

有人认为,只有复习才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其实,预习也非常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因为通过预习,自己不懂的知识会深刻地印在自己的头脑中,久久不能忘记,例如,英语中的一种新句型,学生可能在预习中已背出来,上课时再听老师讲解——举例——自己再模仿,以后再看见此类型的句子就能理解并运用自如了。另外,如果学生在预习中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有很大差别时,在听课的过程中,就会有两种理解对比,有了比较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就会有更多的认识,印象也会深刻得多。还有,如果学生在预习中没有弄懂,课堂上依然没能听懂,学生再一次请教老师或在复习时才彻底搞清楚的问题,经过这样多次学习与研究,花费不少精力与时间而获得的知识,就更难以忘记。这样做记忆效果更好。

五、 预习有利于评价学生小组合作成果

教师可以通过预习,检查小组学习合作成果。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合作成员间意见的交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进行小组活动评价过程中,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要进行个人评估和集体奖励相结合且以集体奖励为主的方法。同时还要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行为表现的评价。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又能体现集体的成功对组员的鼓励作用,更有利于预习效果的提高。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评价小组间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聪明人并不一定能成功,只有能吸取别人意见、会与他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功。

总之,预习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所以,平时在教学中,要抓好预习,指导好学生预习,使预习落到实处,长期以往,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效的预习活动的开展需要我们各位英语教师不断探究,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学生课前预习技巧 篇4

圈点画线虽然并无统一的规定,但多数人却有一些习惯性的标记方法。如用圆点(·)或圆圈(o)表示重要精彩的语句;用双圆号(oo)表示一段精彩内容或语句的结束;用几个并列三角形(△△△)表示课文中几个并列的观点或事务;用惊叹号(!)表示自己非常欣赏的语句;用问号(?)表示对课文中有关问题的质疑;用波浪线(~~~~~)表示关键性的语句和段落;用加重点(………)表示段落中关键性的字;用单直线(_)、双直线(=)和三直线(≡)表示课文中重要程度不同的概念或定义。

每次阅读时可用颜色不同的笔加以勾画,这样有利于区别阅读的层次。不同颜色代笔不同的见解和意义,能使理解步步深入。但要注意:有所不画,才能有所画。阅读中也不要到处去勾画,勾画的太多反而有碍于重点的突出。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会有一套自定的习惯记号,每种记号很自然地表达了他所要表达的意义,既简便明确,又节省了书写的地方。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篇5

寻甸县金源乡安秧小学潘艳芹

课前预习的确是一种好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表现。其实上课无非三个大环节要把握住:一课前学生能否认真预习新课,二课上学生是否专心听讲,三课后学生是否会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但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做好了,上课学起来很轻松,老师讲解时也不费力。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小小年纪却要学很多知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五门功课都要学,一门都不能落下。要把这五门功课都学好,预习是最关键的一步。

小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高,因为年龄小,还不懂得读书的重要,而且小学生天性爱玩。那么怎样教会小学低段的学生学会预习新课呢?

首先要让小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小学低段语文预习可以这样来安排:

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要求圈出生字,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给课文每一个自然段标上序号,认真读写课文后面田字格里要学习的生字,要把生字变成熟字,课前要试着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语文学科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学科。小学中段语文学科怎么来预习呢?首先,生字、新词肯定要自己完成,通过查字典、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实在弄不明白的,留到上课听老师讲解分析来消化,要是老师上课没讲到,或是自己没听到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

课后问老师或同学,还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来学习。其次是理解课文内容,课前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后面提出的重点问题自己能不能解答。如有疑问,上课要注意听老师讲课,争取弄明白每一个问题。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老师可以带领学生预习课文,教会学生怎样预习,把重点难点理出来,以问题或纲要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等学生已经学会预习了,老师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请教老师。当然,老师必须耐心地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鼓励其继续努力,这样学生有了预习的动力,才会主动预习,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学生课前预习有什么意义 篇6

一、预习作业的设计保证的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作为一项作业布置给学生,但是学生的参与程度往往是明显有差异的。在计算题的预习中,即使请学生做一些题目也仅仅能够看到一个结果而已,对于孩子是怎样思考的,思考的程度有多深,从哪些角度进行了思考,这样的一些具有个体的,内隐的过程却难以了解。有的孩子即使结果都是正确的,往往可能只是一种对例题的简单模仿而已。

现在请孩子在阅读数学课本后,根据提示的要求完成一篇数学日记,就使得孩子的预习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机械模仿了,促使学生必须首先去阅读书本内容,然后还要对此进行思考,最起码要归纳出自己知道了哪些内容,这就保证了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课前对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思考,这就保证了预习的有效性。

教师也能够通过对数学日记的阅读了解比做几道题目更多的内容,对于孩子预习中思维的过程、孩子预习后到达的程度、掌握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等都能够有所涉及,这样有助于教师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的起点,也使得预习效果在课堂中得到体现。

二、预习让孩子和老师产生了“同频共振”

“同频共振” 是声学中的一条规律,当音质同频率时,一个大型的交响乐团就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和谐乐章。

在数学课堂中,如果学生的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达到同一频率时,师生间就会产生认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会出现师生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预习作业,孩子们首先就在心理上做好了学习新知的准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会有所侧重地听讲,而且思维会一直跟随老师,注意力会很集中,这样的听课效率就高。

通过预习,孩子在课堂学习时就有盲目的跟着老师动,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对于教师或其他孩子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进行解答,让孩子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能转化为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了孩子进入“预习——听课——成就感” 良性循环的自主学习。

三、预习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升

数学教育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数学,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使学生学会学习”。

而通过预习,学生对于一些知识性的结论都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并不一定能够达到理解的水平,可以说这时候,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于这样的学生起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起点可以定位在解决“知所以然”的层次上,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网络,渗透联系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作为首要目标。预习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就使得课堂教学目标的提升有了可能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后,通过有意识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数学学本的习惯,帮助学生学会看懂、读懂课本,理解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7

直面现实, 我深深地意识到“再也不能这样教, 再也不能这样学”, “预习”需要前思后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 我认为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授之以渔。结合语文学情, 我对有效预习有了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 正确导航

结合单元学习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 制定出明确的、难易适度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目标导航。提前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步骤、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 避免预习的盲目性。

1. 感知文本, 读思结合。 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应作为预习的首要目标, 初中的课文都比较长, 仅靠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 远远不够, 只有课前充分朗读, 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 进而生发疑问, 静静地思考, 对文本才会多一些自己的认知和独特的体验。

2. 积累双基, 学以致用。 语文学习离不开基础积累与应用, 平时要求学生都备一个本子, 名曰:“文海拾贝, ”预习时, 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精美的、富含哲理的语句摘抄在里面, 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修辞种类的不同, 分类抄写其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并仿写。此外, 课文后面常有一些经典补充资料, 这也是一座丰富的宝库, 里面有很多知识值得积累、借鉴。预习时用心筛选, 摘录记诵也极为有用。

3. 预习作业的设置坚持由易到难、便于操作的原则。 初读课文, 预习以勾画、提问、查阅、仿写、批注为主, 可在书上完成。作业要难易适度, 量不宜过大。教师还要照顾个体差异, 分层设置预习作业, 实践证明, 越是尊重个性差异, 预习效果越好。

二、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1. 重视反馈评价, 提升预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 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 想要强化预习环节, 而不流于形式, 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对学生预习时的出色表现, 要及时鼓励和表扬, 让学生体验到预习成功的喜悦。课堂上, 让预习做得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 谈自己的体会感想。还可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预习的好处, 使同学们认识到, 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习成绩, 使学习更轻松。客观评价学生的预习作业, 让学生对预习保持持久的动力, 进而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并乐此不疲, 这种方法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最具积极意义。

2. 课前督促检查、 课堂及时反馈, 维持学生预习的热

度。每天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苦差事, 很多学生预习时较难做到自觉, 更难做到坚持。因此, 教师对预习的完成情况课前要督促检查、课堂上要及时反馈, 课余时间以聊天的方式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 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三、交流分享, 提高课效

1. 用竞赛检测预习效果。每次上课, 我都设置“预习抢答”环节来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检查,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交流经验, 取长补短, 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分组开展预习经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及时发现问题, 适时点拨, 以保证预习效果。

3. 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指导。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 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后就可在家里预习, 若父母能抽出时间督促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在有能力的情况下, 适当地予以指导, 预习会更有效。

如何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 篇8

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我认为,必须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到:

一、制订“预习单”,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要体现因人而异和因文而异的原则。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我根据教材特点及每单元的训练目标,同时考虑到三、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采用“预习单”的预习方式,(见下表)。

这份预习单既统一了要求,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了分层要求。在实施“预习单”的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带“☆”的为必做题,其他为选做题。这样,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适当降低了难度,而对优秀学生来说则是提高了层次,增加了分量。如“我的疑问”这项内容的预习,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从不理解的句子及课文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方法等着手提问。

另外,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以及每个单元不同的训练目标,预习要求也不同。新教材文章题材丰富多样,有的课文内容浅显。语言简练、清新,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爱读、爱看,也有感悟,那么,预习的重点可放在朗读上;有的课文内容较深,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缺少情感体验,预习的重点可放在资料的查找及质疑问难上……如《军神》这篇课文,学生对刘伯承缺少必要的了解,对文中人物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就鼓励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刘伯承的资料。课堂上,学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既增强了他们对文中主人公的感性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查找、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指导预习方法,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的步骤,应根据预习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初始阶段,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

1.默读:①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们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或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或描写了一些什么景,或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②用横线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③用直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者觉得写得好的句子。④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字、形近字、近义词、反义词等,在课文的空白处标出来。

2.查问:①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解决在默读中遇到的字词等问题。②利用学习过的各种方法(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谜语,巧妙联想)记住生字字形,并给生字口头组词。③理解要掌握的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④用本课新学的一些词语造句。

3.朗读:①读课题,思考:我想知道些什么?②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第三遍(低年级不做要求)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③大声朗读你不理解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是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句子)。

4.摘抄:①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就摘抄下来,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②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到学校再跟老师、同学交流。

5.拓展:①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②仿写句子或者段落。

三、激发预习的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在预习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预习的习惯。

1.及时评价预习过程。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

2.充分利用预习结果。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学生在课前预习时,遇到疑问,要鼓励学生自己看书,查阅有关资料,试着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就放到课堂上,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学生才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作文--常见话题下一篇:生活中的点滴作文【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