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2024-07-01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精选12篇)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1

假期期间读了《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这本书,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就使我感触很深。健康、成功与财富其实是一体,他们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选择成功或是财富,他们在离开健康之后,很快就会失去活力和生命,那么一个人即使再成功或者拥有无数的财富,最终也不会长久;相反,选择了健康,成功与财富就会随之而来。

从很小开始,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所以当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后,我真的很开心。但是,自从真正踏上教师岗位,紧张的工作节奏,作为班主任的压力随之而来,发脾气的次数明显增多了,发完脾气后,自己真的是气的不轻,很长时间舒缓不了,但是这样收效并不大。我自己常感觉似乎有的地方是出了问题的,但问题究竟出在那呢?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与此相关的是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 多年以来全社会都把目光投向普通教育,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录用、选拔、职称晋级、评价教师时, 都以升学率作为一把重要的标尺。此时的中职教师处于很尴尬的地位, 家长不重视, 学生不懂事, 社会多轻视。可以这样讲重点高中的教师只要一门心思搞好教学就可以出成绩, 而中职教师教育的对象大多是中考受搓、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薄弱, 甚至是有很多陋习的学生, 初、高中时是每个班级几个人, 而现在是大部分人都集中在了职业学校。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要教好课程外, 课余时间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专业的发展, 更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管理学生, 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去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类课堂内外的突发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看, 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一般说来, 过度压力和持续存在压力会严重干扰心理和生理机能, 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中, 更加多疑敏感, 并伴有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涣散, 兴趣爱好降低, 精力减退, 不愿与人交往, 睡眠障碍等症状, 极大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难多, 他们的苦衷更难于为外人所了解, 他们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更要有一些独特的技巧。而一旦当他们的苦心不被学生所接受, 不被家长、以至社会所认可, 工资待遇又很低, 那种失落感, 那种挫败感, 往往会更加强烈。

目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所以如何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是当今社会重要的问题。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这对教师造成了危害。如何减小教师的这种压力, 是解决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

2 学校角度

2.1 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 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我认为学校可以通过构建一个模式:坚持“两全”, 追求“三个最佳”, 做到“四个到位”, 着力实现自主式管理的优质高效。该模式包括科学完善的管理网络、完整的系列化管理制度、健全的考核评估体系、有效的学校内部激励机制, 同时高度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坚持“两全”即坚持全员管理, 全过程管理;追求“三个最佳”即通过管理力争达到最佳教学秩序、最佳教学效果、最佳社会反响;做到“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激励到位。现在我们学校就做到了有什么事情全体教师参与, 所有事务公开。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学校不仅仅只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更是教师发展自己的场所, 其宗旨是以课程改革为内容, 转变教师观念为重点, 培养教学科研能力, 完善自我, 超越自我, 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让教师之间相互讨论, 在讨论中吸取别人的优点, 摈弃自己的缺点, 然后总结一下自己以前的工作, 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创造出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当然这就要求学校为老师提供发展自己的一个平台, 肯定教师的价值,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扫除因不合理的管理而带来的压力。由于职业学校的技能教师缺乏, 近年来有十多名年轻的教师参加了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学习在专业技术上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双收获, 成为在教学第一线的骨干。

2.2 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 为教师排忧解难

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教师, 才能应付日常工作,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下一代。当今社会发展很快, 对教师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压在教师身上的担子很重, 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严重的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因此我认为学校在管理上应加强人文关怀, 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 为教师排忧解难。具体做法有: (1) 指导教师有效驾驭心理压力的方法, 增强其心理防卫能力; (2) 引导教师合理思维, 多进行正向思维与客观思维, 改善人际关系, 减少冲突与矛盾, 减少消极情绪; (3) 鼓励教师多参与群体与社会活动, 扩大心理交往空间; (4) 鼓励教师在繁忙中求休息; (5) 协助教师建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空间。学校和教师的互动, 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心理调节和保健, 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为此学校成立了乒乓球队、羽毛球队、游泳队, 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每周举行一次小型比赛, 每月一次大型比赛。每学期还和其他学校进行友谊比赛。不但老师的身体健康了而且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观。

3 教师自身

3.1 正确认识自我

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自己, 只有充分的认识自己,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展现自己, 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 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扬长补短, 我们不是经常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自己个性特点, 采用灵活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策略, 以化解职业适应障碍, 提高工作效率, 如依据自己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等来决定自己的教学风格。

3.2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 肯定会遇到一些压力。当这种压力对自己的生活构成伤害时, 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 及时的调整心态和情趣, 让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在工作和生活的同时, 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 通过运动、与人沟通等方法来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锻炼自己的意志, 增强感受及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

3.3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目前这个社会, 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能力, 更好的职业精神。时代的步伐在进步, 教师也要进步, 在工作之余也要不断充电、学习, 牢固地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与意识, 学校不仅仅只是老师工作的地方更是老师学习的地方, 把学校作为自己的学习之地, 将教育教学改革视为提升专业能力的机会, 对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重新的整理, 及时的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并改正, 有效地促成专业潜能的发挥, 缓解工作压力。

3.4 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

缓解工作上带来的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人沟通。沟通的好处有两点:既能很好的了解别人又能从对方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能认可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 吸取别人的意见, 这对于完善自我人格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一定要掌握沟通的技巧, 与别人沟通时要坦诚、友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 减轻来自同事之间的压力。

当然, 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要求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师的职业压力不可能完全消失, 也许目前教师的工作压力得到了缓解, 又会有新的压力产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真正认识到教师的压力, 从而有效地进行缓解,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 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教育。只有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教育对象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我们社会的主体才是健康的、充满活力的, 我们这个社会机制才能更好地运行。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中职教育应运而生, 改革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机遇, 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回顾一下近期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们就不难发现, 在教育转型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教师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显见, 这些冲击加之显性的课时量和大量的隐性工作量, 无疑给广大教师增加了超负荷的压力。一些教师由此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面对教师的困扰和压力, 应该高度重视, 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 让老师能够更好的工作, 获得更好地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3

一、小学教师与同事交往的心理调适

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个体化的劳动,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大部分教师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同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能给教师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缓解心理压力。那么,如何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一)与同事交往的策略

1.平等尊重

人际交往中有一个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都会自发地保护自己的价值,也应该自觉地维护和尊重对方的自我价值。如果在交往中伤害了对方的自我价值,容易引发对方消极的情绪反应和对伤害者的不满乃至愤怒。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一定要有平等尊重的态度。教师之间虽然学历有高低,资历有先后,年龄有大小,业绩有优劣,术业有专攻,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彼此都应该尊重对方。自认为具有优势地位的老师不能颐指气使,任意贬低其他老师,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有的老师做错了事情,可以抱着真诚的态度就事论事指出来,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更不可落井下石。尊重他人的人,也能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有效沟通

有些老师真诚热情,却因不善沟通而交不到朋友。因此,掌握一些有效沟通的技巧非常必要。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说话。倾听要专注,不要面无表情,毫无反应,或目光游移、漫不经心;表达要准确,要让对方正确理解自己的想法,不要引起误解或歧义;回应要积极,及时给予对方反馈信息,不要采取不冷不热、阴阳怪气、爱理不理等消极的回应方式。其次,把握沟通对象的特点。例如,与孤僻者交往,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运用暗示法,多启发,多诱导,并善于选择话题,找到他们的兴奋点。与急躁者交往,要冷静、宽容、忍让,很多时候不妨付之一笑。最后,要注意开诚布公,当面沟通,不要背后传话,更不要搬弄是非。小学教师群体中,女性较多,她们在交往中往往考虑细致,怕得罪人,这就有可能造成一些女老师有话不敢或不愿当面讲,但不讲压在心里又不舒服,于是就在背后讲。殊不知这种背后传话既容易造成误解,又容易被人利用而演变成流言,最后导致两败俱伤。这是最使人反感和最容易失去朋友的行为之一。因此,教师要提醒自己有话当面讲,当面沟通是最及时最有效的。

3.相互学习

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彼此之间的关系多不密切,也就不容易有相互学习的愿望和机会。其实,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短处,相互学习能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教师可以主动向其他同事请教,这既是提高自己的方法,也是获得友谊的途径。例如,新教师可以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老教师可以向新教师学习一些新的教育技术手段;不同学科的老师可以相互了解对方学科领域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另外,教师在交往中要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德的底线,不能一味迎合他人而放弃这些原则。对于同事违反原则的做法要有明确的态度。

(二)消除与同事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1.封闭心理

有些教师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理,对同事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情表示怀疑,因而不愿意向同事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结交朋友,对交往缺乏愿望和兴趣,孤芳自赏,使人无法接近。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情掩盖起来。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要走出这一自我封闭状态,首先要调整认知,学会从积极方面看待同事关系;其次,在行动上要主动与人交往,可以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例如主动与同事打招呼,慢慢养成一种交往的习惯;另外,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矫治孤僻的性格。

2.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扭曲、膨胀、自私的病态心理。怀有嫉妒心的人,总是对超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在言语上冷嘲热讽,在行为上打击报复。嫉妒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熟悉,和自己有相似之处却在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例如同龄人、朋友等,因此对友谊的伤害非常大。

怎样克服嫉妒心理呢?首先,认识嫉妒的危害。嫉妒的人往往以害人为目的,以害己而告终,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嫉妒的苦,主要苦在自己。其次,将心比心,利用角色互换,从被嫉妒者的立场来考虑问题:“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心中该做何感受?”多想想别人的难处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再次,走出自我中心的泥潭,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天地宽阔。平时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看到他人的长处。另外, 充实自己的生活。一个埋头工作和学习的人,是没有时间去嫉妒别人的。嫉妒他人不如奋起直追,“嫉妒别人的机遇,不如欣赏自己的脚印。”

嫉妒者固然痛苦,而被嫉妒者也同样不安。那么,怎样对待同事的嫉妒呢?第一,要有充分的自信。被人嫉妒,并不是因为得罪了对方,而是因为超过了对方,因此,不妨把嫉妒看成是另一种方式的赞扬,千万不可被别人的嫉妒吓倒而裹足不前。第二,主动帮助嫉妒者,让他感到你的成功不是对他的威胁。不要因为成功而得意忘形,看不起其他同事,否则,你不仅会招致嫉妒,而且会引起“公愤”。第三,主动求助于嫉妒者,让他看到自己的价值。一旦他感到“你也有需要我帮忙的时候”,妒火就会降温。第四,适当与嫉妒者交流感情,可以把自己的不幸、困难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告诉他,从而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3.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由于对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识引起的,是不符合事实的主观想象。有这种心理的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因而总是对别人持不信任态度。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常感到人们在议论自己,对他人言行极其敏感,因而陷入无端的痛苦与焦虑之中。要克服猜疑,首先需要有理智的头脑。当发现自己猜疑时,不要朝着有利于猜疑的方向思考,而应反问自己:为什么我要这样想?证据何在?有没有别的可能?其次,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和被猜疑者开诚布公地交流。猜疑可能是由于误解或别人挑拨离间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克服猜疑的最好办法。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其实是对他的信任,他不会因此而记恨你,反而会因此而更敬重你。另外,增强自信也能消除猜疑。有些猜疑源于不自信,不自信的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嘲笑自己,变得神经过敏,惶恐不安。

4.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者是指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他人的看法和利益。他们在交往中,要求别人事事都得服从自己,听从自己,表现出唯我独尊,自高自大,冷淡自私,爱慕虚荣等特征。自我中心者将自我与他人、与群体隔离开来,在交往中不愿投桃报李,不愿降低自己走出“中心”,最终只能将自己封闭起来,长此以往将会变得孤独和退缩,缺少朋友。一旦出现心理困扰,也很难得到同事、朋友的劝慰,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另外,自我中心者固执己见,不善合作,还会影响其才华和能力的发挥。要走出自我中心,主要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强加于人。同时,学会关心别人,主动帮助别人。

二、小学教师与家长交往的心理调适

小学阶段是教师与家长交往最为密切的阶段之一,其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与家长有共同的目标,有合作的基础,但也有各种冲突。

(一)与家长交往的主要冲突

1.教育观念的冲突

由于教师和家长所处的角色、位置、教育素养的不同,他们在教育观念上会有很多差异。教师按社会的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持有一种社会取向的教育价值观;而家长主要是想把孩子培养成符合自己和家庭需要的人,是一种个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明显带有情感色彩。这种冲突会导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态度、期望值等多方面的不同。

2.对学生期望值的冲突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群体,对学生彼此之间的长短有横向的比较,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寄予不同的期望,其期望值是现实的、理性的;家长面对的只是自己的孩子,许多家长都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普遍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超过孩子自身的条件和现实基础,带有较强的非理性。当孩子的表现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时,有些家长会责怪或怀疑老师没有能力。

3.相互期望的冲突

教师期望家长能配合自己,共同教育好学生,而家长往往期望教师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关照。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对方能在孩子身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教师要公平地对待全体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特别关注”,而家长也不可能整天围着学校和孩子转,于是,双方的期望就会产生冲突。特别是当学生出了问题或教育无效时,教师和家长就有可能相互指责;矛盾加深时,双方会更不配合,最终受害的是学生。

(二)与家长交往的心理策略

第一,对每位家长予以尊重和平等对待。教师要尊重家长的人格,把家长看成是平等交往的对象,在家长面前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要尊重家长的教育知情权和教育处置权,主动与家长沟通。不管家长的职务、职业、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如何,都要一视同仁;对成绩好的学生的家长和成绩差的学生的家长也要平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

第二,多进行换位思考和情感交流。如果发生冲突,教师可以设身处地从家长的角度分析一下,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家长,是不是也会这样”;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任意嘲笑或无情打击,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脱离实际,可以善意指出或适时引导家长正确认识;适时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例如,与家长聊聊教育孩子的不易,养育孩子的辛苦等,拉近与家长的情感距离。

第三,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教师与家长交往离不开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学生时要全面、客观。一个总的要求是多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所取得的成绩,让家长对孩子有信心,激发家长教育孩子的热情。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之处,不要在家长面前尽说学生的缺点,也不要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或把家长请到学校来,那样容易挫伤家长的自尊心,造成家长的逆反心理。

第四,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教师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年龄、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要针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例如,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地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教育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长统一认识。对于后进生的家长,要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激发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但一次不能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对于态度强势甚至“来者不善”的家长,教师要以理服人,沉着镇定,坚持原则,外柔内刚。

第五,与家长交往距离要适度。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距离要适度,不要太近也不要太疏远。与某些家长距离太近,教育中就可能有失公正,也容易过多地介入学生的家庭生活;距离太远,则彼此沟通不畅,也很难达成教育共识。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4

通过对教师心理健康和自我调适的学习深刻体会绝对是必要的,我们的心态的调整是我们教育教学的职业所决定的,陈老师的讲解是充分的,什么是健康和心理健康、教师的健康状况分析、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四个方面具体的讲述了我们职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方法和心理鼓励。我做了下面的感受总结。

身体健康、心理健全的教师,才能正常日常工作,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学生。目前,社会各界对教师期望是惯性的,认为教师就该比一般人心理适应能力调节能力要强,可是我们自己知道,我们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长期的超负荷运作正在吞噬他们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教师的职业精神及专业能力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不断学习,牢固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将学校视为自己不断学习的场。所以课程改革为内容,转变教师观念为重点,培养教学科研能力使每个教师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表现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是大家得到共同发展,获得最起码的职业心理满足。教师自身要学会自我调适:合理思维,多进行正向思维与客观思维,积极面对矛盾和困难;教师要掌握沟通技巧,做到与他人之间坦诚、信赖、友好、尊重、同情与理解,这样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减轻来自同事之间的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减少

冲突与矛盾,减少消极情绪;主动和社会的其他领域交流;鼓励教师多参与群体与社会活动,扩大心理交往空间;学校应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让教师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扫除不合理管理带来的压力。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用自己优点和积极因素感染他人,根据个性特点,采用灵活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策略,以化解职业适应障碍,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难免有工作压力。教师应学会自我调节,正视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学会自我减压。看待事物的角度要多元化,因为当今社会给每个人的空间是无限的,客观世界改变不了的时候主观世界就要改变,不改是不科学的。保持良好的心态,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通过放松训练、转移注意、与人交谈等方法来减轻工作压力。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修养,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感受及抵抗工作压力的能力。

教师生气的心理透视与调适 篇5

在班主任培训工作中,我与教师学员交流时,发现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很容易生气。于是,我布置学员撰写“生气案例”,分析和认识这种负面情绪,以帮助教师克服生气现象,提升和凝就积极教育情感。

一、对教师生气原因的透视

1.感觉教师的权威和自尊被冒犯

心理学认为恼怒是一种强烈的、冲动性的情绪。个体受到的某种背叛、侮辱、不义、恶意中伤、暴力侵犯或骚扰等,都是导致生气情绪产生的导火线。生气是一种个体在自我被侵犯过程中的过敏性感受,是自我对于威胁或干涉等外界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对抗性、攻击性情绪。所谓威胁并不仅仅指身体有受打击的危险,更多的情况是自尊心或尊严受损。如有位教师准备上课时,有个学生竟然“大摇大摆地走出教室”,这位教师的第一感觉是“火!如此无视教师的存在!”显然该同学“连个招呼都不打”的表现冲犯了教师的自尊。

2.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有些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实际情况缺乏真实和深入的了解,时时先入为主。许多老师都曾在未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主观地认为学生如何如何错,拿成人心理臆测学生言行中的含义,杯弓蛇影地小题大做,或认为学生不诚实,或认为学生不认真,或认为学生不服管教,动辄火冒三丈。工作方法缺乏民主,不听取学生意见,容易感情用事。如有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有个学生在“自娱自乐”,他提醒之后学生依旧我行我素,便生气地摔了学生的书本。其实,教师若有耐心了解该生的实际情况,就有可能避免这种主观臆断的“蛮横”教育。

3.管理和控制学生的需要

有时候,生气或者愤怒只是一种工具。由于愤怒使教师的心理地位迅速拉升,借着表现出生气的样子,重申权力,得以握有控制权。教师借生气来让学生知道某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往往非常有效。凡教师大发雷霆之后,学生无论哪方面的表现都会好几天,这样一来教师便学会了用生气或者发怒的方式来控制和管理学生。如有位教师想发本子让学生写生字,可学生“一听到又要抄写生字,就嘀咕开了”,教师把本子砰的往讲台上一扔,生气地说:“……”瞬间教室里变得异常的安静,生气起到了管制学生服从教学任务的需要。

4.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康德曾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我们认为别人是错的时候,就容易愤怒。生气的人都会说“我没有错”,或者说“我错在哪了”,或者说“我是对的”。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认为别人是错的,或者说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想要证明自己正确就要花一番功夫,于是,与学生发生不愉快,甚至冲突往往成为不少教师证明自己正确的首选方式。如面对一名忘记佩带标牌的同学,教师的第一反应是“太不像话了,学校三令五申,我三番五次强调……顿时,一团怒火在胸中燃起”。此时,教师成了学校和班级制度的代言人,成了“真理的化身”,而学生则犯了“严重错误”。

5.过于追求完美

“铃声响了,吴老师走到教室门口了,还有很多同学仍在吵闹,吴老师火冒三丈,她走到讲台前,用棍子使劲地敲桌面,大声说……”有些教师容不得学生犯任何错误,总是希望自己一到教室上课,喧闹的学生就马上安静下来,更容不得学生上课说话、做小动作等。否则,教师就很生气地板起面孔严厉地批评学生。作为教师,希望学生乖一些、听话些,甚至对学生要求高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的学生,随着信息渠道来源的多样化,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如果教师依然抱着要求学生完全整齐划一、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纪律观,不调整思维方式,生气就是在所难免。

二、教师对情绪的调适策略

1.识时务

尽管“师道尊严”的思想和事实仍然存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随着社会与教育的发展,多元化及人文化的教育思潮一浪接一浪地波及人心,板着脸的教育时代已经基本结束。“识时务者为俊杰”,教师首先应该洞察社会与事实,顺应时代变迁。教师应以“引路人”和“服务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智慧和热情来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找到自己的教育幸福和成就感。遇到学生冲犯教师的言行,要学会宽容、理解和思考,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而不能动辄生气,依靠“发脾气”来维护颜面。

这个时代的学生似乎变得特别难以沟通和管理,他们的狡辩、大胆、开放、猎奇等特点想必都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而难以理解的印象。出于管理班级与维持纪律的需要,采用强硬惩罚和委曲求全方法的老师都有,折射着教师的处境与无奈。正如罗素所言“当之所需,既不是屈服,也不是反叛,而是善良的性情与对人和新思想的友好态度”。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尊重与信任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富有协商机制和规则机制的学生管理体系,不能不说是现代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2.变自己

教师都有一种“为了孩子好”的意识,对他们抱有美好的期望,并以一种自己认为“良好的、恰当的”方式去影响他们,不知不觉使自己成为了“真理的化身”。于是,老师们总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要求是正确的,学生应该接受和履行,稍有违背或不遵便容易动怒。其实,随着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和对学生作为主动建构学习者的实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与之相应的言行表现,尤其要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某些事件或问题上表现的差异性,摒弃标准性、强制性和统一性。

另外,有些教师责任心太强,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和高标准,喜欢追求一种完美的教育表现。而实际上,学生的言行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这种落差就容易使教师与学生产生矛盾甚至激化为冲突。作为群体形式的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客观的,利用得好也可以把差异变为资源。教师要破除自己的完美心态,要看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他们的差异性和可塑性,认清问题性质,有目标分步骤地逐渐改进。

3.多学习

教师工作虽然有教育科学理论作为依据和支撑,但是教师工作更具有主观性、个人性和经验性,教师不是神仙,也容易受到自己主观经验的限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和处理问题,从而失去客观性和科学性。教育哲学告诉我们,对于教育本质的知识愈能推广到我们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则心灵控制情感的力量愈强大。如果我们使心中的情感与一个外在原因的思想分开,而把它与另一个思想连接起来,那么对于那外在原因的爱或恨以及由这些情感所激起的心灵的波动,将随之消失。这便是理智之于情感的驾驭和调整力量。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用理论观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研究,树立起积极的教育人性观,相信学生的潜力,尊重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基础,遇事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楚原因再思考“怎么办”,让教师的教育工作彰显对学生情感和人格的理解与尊重,对学生思考和见解的褒奖与激励,从而释放出学生的动力和潜力。

4.炼胸襟

赞可夫说得对:“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我觉得老师即使无法做到不生气,但至少可以做到不发怒,老师不要在心中累积情绪,要为情绪寻找出口。此外,老师还应修炼胸襟,改进教育艺术。第一,老师要开放,有弹性,广纳学生的意见;第二,提供机会,让学生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第三,老师要多与学生接触,要用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第四,老师要懂得以开明、幽默、更具创造性的方式来化解师生间的冲突;第五,任何处罚方式,都要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都要顾及到学生的尊严,而且要注意,一事不能二罚,不要在盛怒之下做决策,避免以偏概全。

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心得体会 篇6

这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在《教师心理调适和辅导》这一模块中共学习了:学校心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教师心理调适与辅导、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学生心理调适与辅导、教师幸福的艺术这五个专题。通过近段时间对《心理调适与辅导》的视频学习,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我相信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不止是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性,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让我更加尽职尽责地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在学习《心理调适与辅导》时,聆听了多位教授与从事心理工作一线老师的讲座,他们都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并且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所以在这几天的视频学习中,我都认认真真地聆听,我要学好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但会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好的教师能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在工作中要有更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并且认识到,保持这种心态对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将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对今后工作的态度,这也将直接地影响到我所教的学生,使学生们能够在健康的心态下学习、进步。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7

是的, 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 催生了新课程体系的诞生。作为一场学校领域内的“革命”, 在对陈旧的教育理念进行扬弃的同时, 也强烈地冲击着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教师, 考验着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发展能力, 制约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取决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变化, 教育改革呼唤着教师的心理发展能力。

教师的心理发展能力首先体现在教育意识上, 要求教师具有新的意识, 即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识、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意识、教学过程的实践化与参与化意识、课程评价的发展性意识。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 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 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的专业标准: (1) 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 照料他们的学习———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做出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公平对待学生;教师的使命不停留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2) 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理解学科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如何组织、如何同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的;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把学科内容传递给学生;形成达于知识的多种途径。 (3) 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做出建议的责任———探讨适于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化情境中的个别化学习;鼓励学生的学习作业;定期评价学生的进步。 (4) 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验证自身的判断, 不断做出困难的选择;征求他人的建议以改进自身的实践;参与教学研究, 丰富学识。 (5) 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

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从主讲者转变为组织者和辅导者, 组织和辅导学生去跟信息系统进行交换, 使之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去获取知识, 求解问题。教师将更多地专注于对信息教学系统运作过程的监控、研究和评价, 而且在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教育目标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发生转变, 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过渡到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从重视教材知识结构的钻研, 转变到重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建构, 从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 转变为重视学生怎样学;从重视眼前学习好坏, 转变为重视长远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在新课程中, 教师主要起“导向”的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心理发展能力还体现在深入认识教学过程, 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

(1) 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教师在上课之前, 必须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准备状态,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原有知识、能力背景, 查明学生是否已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条件。

(2) 激发学生动机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内容本身应当是有意义的, 难度适当, 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习的愉悦情绪, 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

(3) 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要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 教学内容应组织成富有意义的序列, 符合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

(4) 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 运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构成的。

(5)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地发现, 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如果能广泛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更多地注意多种教学材料, 学习便会更有效。

(6)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要想提高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教师就必须加强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修养, 加强对学生身心状况的了解,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 灵活地选择和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7) 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主动的计划、控制、调节、检查、评价和反馈的能力。申继亮等人将其划分为七个方面:一是计划与准备性。在课堂教学之前, 明确课程所教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 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可能的教学效果。二是课堂的组织性。在课堂中注意学生的反应, 排除干扰、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呈现教材的意识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及反应保持有意识的反省,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四是沟通性。教师努力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学生, 保持自己和学生间的交流。五是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不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采用各种方法评价学生的进步, 及时改进教学。六是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和评价, 分析其成功与失败。七是职业发展性。教师对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与期望。

(8) 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监督和协调的能力。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至少要完成七方面的组织工作:一是组织教学进程, 安排教学步骤;二是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对学习保持稳定而集中的注意;三是维持课堂秩序, 使学生保持应有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四是组织教材, 使学生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五是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六是组织班集体、团队和学习小组的活动;七是组织班级活动、课外活动等。

(9) 言语表达能力。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应做到“八戒”和“六性”。八戒是:一戒拖泥带水、与题无关;二戒颠三倒四、文理不通;三戒满口术语、文白夹杂;四戒滥用辞藻、华而不实;五戒不懂装懂、模棱两可;六戒干巴枯燥、平淡乏味;七戒挖苦讥笑、口带脏字;八戒陈词滥调、生搬口号。六性是:一为叙事说理, 条理清楚, 言之有据, 全面周密, 具有逻辑性;二为描人状物, 有声有色, 情景逼真, 细腻动人, 具有形象性;三为范读谈话, 情真意切, 平易流畅, 真挚感人, 具有感染性;四为借助手势, 穿插事例, 比喻新颖, 生动有趣, 富有趣味性;五为发音准确, 吐字清晰, 用词精当, 惜语如金, 富有精确性;六为举一反三, 弦外有音, 留有余地, 循循善诱, 富有启发性。

(10) 教学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 从而优化教学活动, 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和比较法等。行动研究法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 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然后把它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比较, 进行整合思考, 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之中。比较法是指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来反思自我, 通过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和方法上的差异, 从而提升自己。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篇8

那么,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病因”是什么呢?

(一)职业困扰

新时期的教学工作不再是只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这个网络时代,不分良莠的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对孩子们的心理还有思想都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教师在很多知识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固有的方法解决不了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 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自身素质

对自身能力、水平教师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从而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另外教师本身的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人格缺陷造成的心理压力;再有教师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有缺欠而造成心理压力。

(三)环境影响

一是社會不能正确定位教师的社会价值。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尤其表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评价一名教师优秀与否,无论学生、家长、学校还是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他们认为教师就是要恪守职业道德,就应该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应该安贫乐道,事事完美。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比悬殊,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心理压力。三是现今社会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增加了教师的成就动机实现难度,因而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诸多因素导致教师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多问题。“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需教师自己多下功夫。

一、愉悦自己的方法

只有身心愉悦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在我们有限的工作时间里,既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又无精神压力,更无疲态。在工作中体验到快乐的方法:

(一)以游戏的轻松心态对待工作

如果我们改变思考模式,把工作当成游戏,把学生看成我们最想欣赏的风景,我想,我们都会面带微笑。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课下常常与学生打篮球。十多年了,我现在很怀念当初和孩子们挥汗如雨,淋漓尽致游戏的情景,那时真的很快乐啊!

(二)让别人快乐,愉悦别人的同时也愉悦了自己

可耻的人自己痛苦他也不让别人好过,高尚的人自己快乐的同时也努力使别人快乐。那怎么才会得到快乐呢?很简单,使我们的学生快乐我们就会快乐,反之,学生烦恼,我们更会烦恼。记得在我精心准备的课堂上,我做好了应对任何“麻烦”的思想准备。我细心地开发学生的思路,耐心地听学生的见解,努力的寻找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这一过程中,我是微笑的,学生是自在的,我是轻松的,学生是快乐的。一节课的时间匆匆而过,下课的时候,师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积极投入,爱我所爱,人在心在

记得我喜欢的一首歌中唱到“因为爱着你的爱,所以梦着你的梦,因为悲伤着你的悲伤,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我想,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中,把学生的喜悦悲伤当成自己的欢乐痛苦,才能体验到工作的快乐,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

(四)快乐的心态轻松的行为

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诚然,选择了积极的态度,就会收获快乐。但是很多人却选择了消极的态度,收获的一定是烦恼。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呢?——改变我们的想法,我们就改变了世界。多少人在羡慕我们的工作啊!既然我们选择这个职业时是毅然决然的,而且我们要从事这个工作几十年,为什么不努力在其中寻找快乐呢?为什么把那些琐碎小事扩大化徒增烦恼呢?苦也一天,乐也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在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中开开心心每一天呢!

二、帮助自己与人融洽

恰当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快乐和烦恼,从容地品味生活里的美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自己。

(一)与同事相融

我们与领导的关系是——小舟与海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我们与领导一同认真践行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倡导教育发展时,我们就和领导站在了统一的思想高度,我们的眼界更为广阔,我们的教育能力变得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反之,如果我们把领导领悟的最新教育动态当做耳旁风,不思进取、停滞不前,我们最终会被领导所带领的新时期的教育先锋抛掷身后,渐行渐远,乃至将我们搁浅在教育思想荒芜的沙滩。

我们与同事的关系是——独木与森林。众所周知,独木不成林,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劳动,同样的学科,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备课的思路不一样,课堂效果肯定不一样,可能会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与同事关系融洽,同事会真心的对你优缺点正确的点评,甚至为你更出色的教学出谋划策,有这样的同事,你的心里就会多几分安全感,工作就会增添更多的快乐。

(二)悦纳学生

所谓“悦”即“喜欢”;“纳”即“接受”。“悦纳”就是喜欢和接受。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悦纳学生,就要认同以下两个观点。

首先,应该承认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据科学的论述:世界人口的IQ(智商)分布表明95%以上的人IQ是正常的。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条件就是智力正常。只要在良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教育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成为好学生的,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次,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只是发光角度不同,以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存在的,除了发展水平(智力高低)的差异之外,还有发展早晚的差异和智力结构的差异。有的早慧,如辽宁省盘锦市神童10岁硕士生张炘炀,有的大器晚成如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丘吉尔;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尤为突出,有的抽象思维能力独具异秉,有的音体美天赋优胜常人。有所长必有所短,扬长避短,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让我们确信:每一株花的最初都是草,每一棵草最后都会开出花!

三、自我保护,自我调适

教师的工作没有什么危险性,怎么会谈到保护呢?这要从应激反应综合症说起。

压力引起应激,应激状态下,人们可能会有一些超常的表现,但这些超常的表现都只是一种短暂的行为,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如一个弱女子遇到歹徒反而会生出很大力量勇夺凶器,这就是一种超常的应激反应。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各行各业中,最容易患这种应激反应综合症的人群依次为飞行调度员、大中小学教师、企业经理、驾驶人员和警察。教师仅次于飞行调度员!问题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我保护。

如果你近来觉得有些烦闷、焦燥、压抑,就来试试下面这些调节情绪的方法:

(一)放松心情

神经绷的太紧总会有断的时候,当它断裂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心理疾病暴发的时候。所以在自己的时间里,以合适的方式,适当的放松心情。在轻松的环境当中,我们不再是顶着巨大压力教书育人的角色,你可以当自己是音乐家,听听自己喜欢舒缓悠扬的音乐,或者是唱唱合你口味的最新流行的歌,都可以帮你缓解一天的压力;再或者喝一杯清茶,沉醉在网络里,看看自己自己喜欢的书。这一天里我们总算给了自己一点休闲时间,为自己而活着,给自己以精神的自由。

(二)分散注意力

当你的情緒激动濒临爆发点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分散注意力。注意力转移的方式很多,但对我们来说,有时候正在课堂上,不合理的情绪出现了该怎么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反复的对自己说“忍一忍,冲动是魔鬼,不要让自己变得狰狞”,静立10秒钟。这样的忍一忍,静一静,是给自己的不良情绪一个缓冲时间。忍过之后处理事情的效果远比冲动之下做出的处理要客观、公正得多。

(三)宣泄负面情绪

一个人的负面情绪积攒过多就会引发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合理宣泄的就如洪水泄放,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合理的宣泄方式通常有以下一些:

1对人倾诉。我们都有过这样体验,当我们有了烦恼和委屈时,常常愿意向知心好友倾诉,即使对存在的问题没有任何帮助,我们的心境也会有所改变,也会使自己感到轻松了许多。

2书写日志。在这个人人忙碌,为生活奔走的时代,很难有人有闲暇时间听我们的“牢骚”,所以我们也可以选择自我倾诉的方式,即通过网络“微博”的方式来向自己倾诉或向网络朋友倾诉。角度不同,感受不同,也许无意中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3运动调节。通过参加某些体育运动,如,打羽毛球、拳击等等。既消耗了我们的体力,又释放了我们的怒气,不良情绪得到了排解。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9

我通过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之后,使我受益匪浅,让我了解了现在的教师职业压力大,给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有极大的伤害。也了解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从何而来,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如何做好自己的心理调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稳定规律的生活中,去领略自身的情趣,拓宽自己的情趣范围,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多做有意义的活动。对待他人要与人为善,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对待学生要有平静心,学生本来就是制造问题的个体,只有在不断产生的矛盾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用自己的优点和积极因素感染他人,根据个性特点,采用灵活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策略,以化解职业适应障碍,提高工作效率。

3、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难免有工作压力。要学会自我调节,正视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调整好心态和情绪,学会自我减压。你不能改变生活环境,那就试着适应生活环境,多与他人交往,谈心缓解压力。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10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自我调适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的崇高的职业,教师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的现实呼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心理健康,学生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个人的事业心、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教师心理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原因和表现?教师又如何调适自己的心理呢?本节将对这些问题一一做出解答。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我心理健康吗?”——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由来已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身体、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是:○智力、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情绪十分协调;○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在此○

1具有健康心理的人,基础上,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标准:○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而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

2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做到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

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系,并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活目标,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1认知能力正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5个性结常;○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构完善;○10活动效能吻合年龄。为表现规范;○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发生变化。

(二)“您觉得自己心理健康吗?”——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的职业有其特殊的地方,因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其它职业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教师心理健康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完善人格,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和增强心理各方面的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使个体心理保持最佳状态。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呢?本书主要借鉴了西方学者和我国心理学教授俞国良的观点。

1喜欢西方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2自我调适良好;○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知识;○4掌握儿童成学生;○

5长与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及其需要;○6能帮助每个学生满足其基本情绪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课堂气氛;○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需要;○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

我国心理学教授俞国良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第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第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地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及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第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第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教师心理问题和表现

研究表明,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途径也各异,因此,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在研究中,总结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

1.生理一心理症状

从人的主观心理体验上看,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表现为:(1)抑郁

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对学生漠然等。(2)焦虑

1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如过分担心自己主要有三类表现:○

2弥散性的、非特异性的焦虑,如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人身安全问题;○

3预期焦虑。如并不怎么关心现在正在发生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的事,而是担心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

(3)更常见的症状是在抑郁和焦虑之间变动,当一种心理状态变得不能忍受时,另一种心理状态便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通常伴随着一些身体上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咽喉肿痛、腰部酸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头疼、晕旋等。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有的教师开始失去自信和控制感,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产生了内疚感并开始自责。有些教师则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教学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或领导,变得易激惹、好发脾气,对外界持敌视、抱怨的态度。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2.人际关系问题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人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情绪后一般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对于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不仅其劳动的特点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如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去看问题;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性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反应,如冲家人发脾气、打骂孩子、出口伤人等;另一类行为则是指向内部的,如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家庭事务缺少热情。3.职业行为问题

教师心理健康可使学生受益,而若教师出现种种心理行为问题,受害最大的自然也是学生。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

(1)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或者有些教师在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2)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或幼稚的。

(3)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位,另觅职业。这种怨职情绪常常会在教师之间得到互相的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士气。4.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11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调节策略

中国分类号:G443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理性分析教师的压力源

教师的压力源与教师工作的特点密切有关。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压力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工作压力:具体表现在许多教师工作量满负荷,节奏紧张,而工作绩效慢,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教师的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教师劳动的付出与回报在短时间内是不平衡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形成教师对职业怠惰。特别是目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少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职业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

2.家庭压力:教师家庭与其他家庭相比,在对子女教育和婚姻方面可能有更高的期望。而有些教师面临这些家庭生活期望无法达到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挫折感。

3.社会压力:由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现象严重,容易导致有些教师在与别人进行社会比较过程中,引起心态失衡。教师工作重而报酬少,给部分中小学教师带来了养家糊口的困难和心理压力。

二、教师心理问题的现状及表现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所谓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指教师由于职业活动和多种其他因素造成的有损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

1、心理问题严重

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在职务提拔等方面互相猜疑;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但报酬低,对自己事事求完美而导致的焦虑水平偏高,脾气暴躁,易被激怒。事实上,从调查数据的来看,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

2、体罚严重

对大量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分析,显示所发生的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而是由于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焦虑过度,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言之,是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所带来的。罚“吃苍蝇”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有之,剪断幼儿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有之,当众扒掉女学生裤子者有之,这些无不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3、教师心理障碍

不久前,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北京市对五百余名中小學老师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教师觉得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有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些教师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三、教师心理调适的策略

1、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进人性化管理等,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要善于鼓励教师。

2、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3、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所以,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读书报告 篇1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校107名不同程度职业倦怠教师 (包括职业倦怠倾向的教师) 。

1.2方法

聘请本校心理学专家陈照坤教授进行专题讲座, 对全校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适, 同时建立以陈照坤教授为主任的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历时一年后, 课题组对本校107名职业倦怠的教师发放心理调适效果问卷, 问卷包括六个问题, 每个问题有三个不同水平。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7份, 回收107份, 回收卷全部为有效问卷。

2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显示本校职业倦怠教师经过表中六种策略的心理调适, 认为及时倾诉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70.0%, 认为练就正向思维习惯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65.5%, 认为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61.0%, 认为尽量减少压力源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51.5%, 认为增强自我效能感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49.0%, 认为自我激励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42.6%。

3讨论与结论

3.1练就正向思维习惯, 学会快乐地生活

正向思维源自于正向心理学, 正向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学科, 1998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开创, 目的是研究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快乐、更成功和更有意义。简单来讲, 正向思维指的是, 在人们遇到困难、挫折或者挑战时, 不要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不要责怪自己、抱怨他人;要正面迎接挑战, 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2]。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练就正向思维习惯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65.5%。只有练就正向思维习惯,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正向思维, 才能拥有快乐人生。

3.2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

现在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大, 责任也不断增大, 很容易出现倦怠情绪。那应该如何消除呢?只要转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61.0%。例如:当你讲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还有很多学生不明白, 你就会想怎么这么笨呀, 但你换一个方向想, 这些学生不是完全听不明白, 只是想弄得更明白些, 做到融会贯通而已, 你这样一想会心情很好, 很有动力上课和对待学生了, 对工作就有了新的动力和激情, 克服职业倦怠就是轻而易举的了。

3.3及时倾诉

倾诉, 就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 毫无保留地倾吐给对方。这是一种感情的排遣, 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术, 是一种释放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也是摆脱恶劣心境的必要手段。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认为, 积贮在心中的烦闷忧郁就像一种势能, 若不及时加以释放, 就会像定时炸弹一样, 一旦触发即可酿成大难。若及时加以发泄或倾诉, 便可少生病, 保健康。一些消极情感如愤怒、恐惧、挫折等及时倾吐, 以得到某种发泄, 这对舒缓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是非常必要的。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及时倾诉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70.0%, 对缓解职业倦怠效果显著。

3.4正确了解压力、尽量减少压力源

适当的压力有积极作用, 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 而是人人都可能会有的正常心理现象。不要过于责备自己, 有时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 正是有了压力才会使工作充满了刺激与干劲。教师要善于做到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 给自己以一定的休闲, 比如, 上完课后, 不要急于伏案工作, 可以闭目养神, 彻底休息十分钟八分钟。一周内, 找个适当时机, 给心灵放一会儿假。这样做有利于调整心态安抚心灵缓解压力。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尽量减少压力源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51.5%。

3.5自我激励

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 是个奉献的职业, 不能与大官相比, 也不能与富商相比。教师劳动的收获, 主要是精神产品上的收获。当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党为人民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 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但目标太高了, 往往会使人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当我们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就要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新目标去奋斗, 在不断实现小目标的同时经常体验成功的快乐, 享受工作着的幸福, 从而工作中的倦怠症也会离我们而去。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自我激励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49.0%。

3.6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 是缓解压力、克服个体不良情绪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教师如果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不能形成积极的感受, 长期看不到自己的成绩, 就会产生消极心态, 对教学工作产生倦怠心。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的心态, 就要设法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也要善于从生活中多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积累和增

强自我效能感。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亦表明增强自我效能感对缓解职业倦怠很有帮助的占42.6%。只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 充满信心, 教师就会沉浸在鸟语花香、生机勃发的教育教学的春天里, 从而远离职业倦怠。

综上所述, 及时倾诉、练就正向思维习惯、养成换位思考的思维习惯对中职职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效果显著;尽量减少压力源、增强自我效感、自我激励对缓解职业倦怠有一定帮助。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心理咨询、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 让中职教师从而走出职业倦怠, 提升从教快乐感。

参考文献

[1]张崇良, 郇鹏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探因及对策[j].前沿探索, 2008, 5:20

上一篇:海韵文学社教学计划下一篇:写给医院的感谢信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