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2024-08-07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通用7篇)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篇1

各市、县委,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党组(党委),各大学党委: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已经省委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

2011年6月17日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颁布后,党校事业面临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加快发展,争创一流,谱写党校科学发展新篇章,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省委党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若干意见》,坚持“党校姓党”原则,牢固树立“五种意识”,充分发挥“五个作用”,(“五种意识”则是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永康市委党校的大局,就是围绕永康市委市府中心工作,完成有关的党员干部培训,研究永康实践,为永康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服务这个大局则是完成党的事业的具体作为;要牢固树立党的意识——不忘党的性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忠于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不懈,把握规律,研究理论,更注重实践;要牢固树立勤俭意识——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勤俭办学,节俭办事,清正廉洁;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严格治校,从严管理。从而真正发挥“五个作用”:则充分发挥培训轮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阵地作用、充分发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生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积极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促进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作用。)适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教育培训新要求,自觉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和“十二五”发展战略,实施具有时代特征、安徽特色的党校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党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校跨越式发展,在创建一流党校上取得重要进展,带动和促进全省党校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推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一)教学工作

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围绕提高领导干部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紧密联系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的实际,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体制机制,以更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推进研究式教学为主线,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年期间,常规班次教学的学员满意率达到90%以上。建立起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安徽特色、适应干部教育需要的教学新体系。

1、完善教学布局和内容。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对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培训项目,制定教学计划。按照“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一个中心”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为中心;“四个方面”就是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第二十二条 党校教学布局要坚持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心,着眼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以掌握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为重点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以把握时代特征和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为重点拓展学员的世界眼光,以强化大局意识和应对复杂局面为重点培养学员的战略思维,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和改进作风为重点加强学员的党性修养。根据形势和任务的要求,不断充实和创新教学内容,优化党校教学布局。),优化党校教学布局,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知识教育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作为党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把理论教育的重点放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全过程,注重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在主要抓好理想、信念、宗旨和作风教育的同时,注意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加大安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省情和区域经济等方面内容的教学份量,抓好推进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的培训。

2、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广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突出按干部类别开展培训。改进讲授式教学,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充分调动教员和学员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倡导异地培训、实践教育、分段式培训。积极为学员提供选学菜单,逐步增加学员自主选学的比重。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等,为学员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立足本地,面向省内外,选择对学员有重要考察借鉴价值的村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教学联系点和现场教学基地。

3、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教学实施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学习考核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完善常规班教学专题竞标制度、新专题论证制度、集体备课制度、试讲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优秀课程激励制度、教学指导小组跟班制度,试行项目招标制度。狠抓各项制度落实。组织学员对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师资水平、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把教学工作与业绩考核、职务晋升、奖励等有机结合起来。

4、推进继续教育。坚持国家标准、突出党校特色,坚持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第一,继续办好脱产和在职研究生班,稳定办学规模,增强党校继续教育的竞争力。妥善做好函授教育收尾工作,稳步推进函授教育转型工作,积极开拓对社会各方面人才的培训工作。

5、抓好学科建设。制定和完善学科建设规划。重点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继续深化和拓展具有党校特色的优势学科;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适应党校教学需要,发展领导干部所急需的,符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的新型学科、应用学科,并逐步建设成为党校独有的特色学科,逐步形成既与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相衔接又具有鲜明党校特色,既符合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又适应领导干部培训轮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需要的学科体系。重视学科之间的交流协作,加大学科融合力度。加强全省党校系统学科建设的协作工作。

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健全重点学科建设及管理、学科带头人培养选拔等制度。建立校内校外两支队伍,用好两种资源。切实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研骨干的支持与培养力度,力争形成一支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科队伍。

6、加强教材建设。着眼安徽党校教育的特点,组织编写体现时代特点、具有安徽特色、适应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的党校教材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充分发挥“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增加教材出版基金,统一教材编印、发行工作。

7、强化学员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要求,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果。做好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管理、组织管理和生活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员管理全过程。坚持党性教育,严格党性锻炼考核,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学风建设,严格学员考勤、请销假、生活管理、考试考核等制度。

(二)科研工作

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原则,以发挥“思想库”作用为着力点,以研究和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稳步推进“科研精品”战略,力争五年期间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数比前五年增加20%。

1、实施精品工程。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确定科研选题,加大研究力度。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为中心,组织实施精品工程,力争在国家级课题立项、学术专著出版和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科研成果上有新突破,不断提升党校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大力推进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提高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的水平。

2、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项目管理、科研激励、科研成果考核评价等制度,规范重点课题的发布、评审、立项和成果评估办法。不断完善“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机制。合理确定教研人员的科研工作量,严格业绩考核,完善激励机制。

3、加强科研协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依托,发挥校学术委员会作用,组织科研协作,实行联合攻关。发挥党校系统优势,在全省党校系统科研协作攻关上发挥省委党校引领作用。加强与实际工作部门和政策研究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国(境)外学术界的合作和交流,建立健全党校科研对外交流与协作机制。

4、抓好图书馆建设。积极推进图书馆转型发展,建成馆藏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规范、服务手段先进、突出党校特色和安徽特色、现代化多功能的新型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

应用现代信息手段,继续推进图书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建成能够基本满足我省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的特色数字资源库群。形成分工合作、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完成所承担的全国党校系统数字资源建设任务,完善图书馆管理集成系统数据库,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省情数据库,建立体现我校优势学科和理论研究的专题数据库,增加具有党校特色数据50000条,丰富各类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馆藏资源体系。

5、巩固理论阵地。坚持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努力提高《理论建设》办刊水平,扩大在学术界的影响。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力争把《安徽党校报》办成全国一流省级党校校报。

(三)信息化建设

以提升应用智能化水平为核心,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党校教育发展的全面深入融合,实现由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为主向深度应用融合转变,由为教学服务为主向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服务转变,由为校内服务为主向校内服务与系统内服务相结合转变。

1、构建网络体系。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部门局域网,加强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络设施的配套和升级工作,健全数字图书馆网络设施。建设安全可靠的万兆以太网网络平台,无线网覆盖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场所。完善VPN网络,向上接入上级党校网,横向连接党务专网,提升省委党校与市、县党校网络互联互通的应用水平。建立和完善数据中心,完善主机房建设,构建高可靠性和超大容量的存储系统。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特别是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库建设,建立课件制作基地和课件素材库,建成全省党校系统网络信息资源中心。逐步开展云计算应用。

2、强化信息应用。在校园网及基本应用系统基础上,通过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多媒体教室集中管理系统、情景模拟教学实验室、学员管理系统、行政后勤管理系统、楼宇管理系统、音响及报警系统,升级和改版校网站群平台,完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远程教学应用平台和安全监控系统等,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达到“数字校园”的要求。

3、保障信息安全。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重点加强上网行为管理,做好数据容灾 备份和网站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网络安全和发展、使用和普及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远程教学网管理体制,建立全省党校系统网络联结、资源共建、信息共享的管理体制和协作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的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全省党校信息化工作评估体系。

(四)行政后勤工作

按照管理科学化、服务规范化要求,推进后勤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服务、经营关系,努力形成环境优美、管理科学、服务优质、运作高效、保障有力、文明和谐的局面。

1、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和严格执行《省委党校财务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财务统管。强化预决算管理,加强对资金运作全过程的监管,加强成本核算。不断完善校内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审批程序,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严格落实政府采购制度。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创建节约型党校。

2、管好国有资产。充分利用国有资产,挖掘潜力,拓宽经营服务渠道,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为党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益和质量。

3、强化基础建设。加大对教学、科研办公等硬件设施投入,逐步更新设施,添置设备,实现教学、科研办公自动化。完成新建教学综合楼工程,争取新建一幢学员楼。努力创造条件,建设教职工活动场所。科学规划校园,提高绿化标准,完善配套设施,确保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和谐。

坚持勤俭建校、勤俭办学。努力提高医疗、食堂、物业服务水平。下大力气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对校园绿化、住宅区物业管理、维修等工作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努力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

4、建设平安校园。坚持“预防为主、单位负责、突出重点、保障安全”的方针,加强教育,强化管理,群防群治。加大经费投入,以防范为重点,实现对重点要害部位电子监控管理,达到技防、物防、人防紧密结合。加强普法教育和民事调解工作,创建平安校园。创造条件实行教学办公区和生活区分片管理。

(五)队伍建设

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校教职工队伍为目标,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抓手,以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全面提升教研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专兼结合、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需要的教研队伍,为进一步发挥党校干部培训主渠道和“思想库”作用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1、加强和改进师资的培养和选聘工作。制定和落实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实施培训者培训工程。完善培养方式,通过挂职锻炼、实地调研、跟班学习等途径,切实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业务水平。实施开放式培训,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境内外知名高校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学习进修。强化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优化人才结构,引进高端人才。探索建立符合党校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引导优秀师资积极参与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坚持专兼结合,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择优聘用专职教师,大力选聘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全省党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为实现优秀师资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省委党校组织人事工作暂行规定》,坚持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制度。坚持公务员考试录用、考核制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建立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定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约束机制,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鼓励干事创业的制度环境。

(六)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立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加强党员队伍自身建设入手,以促进党校发展为目标,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拓展党建工作内容,努力提高机关党的工作科学化水平。

1、加强校委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校委班子自身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把校委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校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行校务公开。建立和完善重要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改进和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机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廉洁自律、求真务实为根本,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施教、从严管理,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党校,促进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和人文环境。继续深入开展效能建设,加强对校委决定的重大事项落实情况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提高工作执行力。

3、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和把握新时期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职工头脑,努力建设学习型党校。教育和引导教职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和妇工委等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加强离退休职工的服务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政治生活待遇,努力办好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充分发挥离退休职工的作用。

(七)业务指导工作

以体制规格建设为抓手,以教学科研为重点,以分级分类指导为原则,进一步推动全省党校系统建设与发展。

1、加强对下级党校业务指导。督促指导市、县级党校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党校教育规律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市、县级党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办学渠道和企业党校办学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党校办学质量评估体系,每年对四至五所市级党校进行评估,五年内对所有市级党校评估一遍。指导市级党校对县级党校进行评估。加大市、县级党校教学、科研交流活动力度,进一步拓宽市、县级党校教师培训渠道。探索业务指导的有效方式,创新业务指导的手段和途径,切实提高业务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篇2

郝首阳: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国外军民融合已发展得日臻成熟和完善。其中高新技术两用化特征最明显, 军事装备技术中85%采用的是民用技术, 纯军事技术只占15%左右。以第一军事经济强国美国为例, 其军事装备技术的军民通用性已高达80%以上, 全美有80%以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美国的国防动员服务。

俄罗斯同样非常注重发挥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据有关资料显示, 军民两用技术在国防工业中占到70%以上。

除美国、俄罗斯之外, 法国、英国、德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也在大力推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军地资源的双向利用, 大力推进和提高国民经济平战转换的能力和效率, 提高国防实力与国防潜力。

记者:为了实现军民融合的制度化、常态化, 一些国家在国家立法层面上是如何做的呢?

郝首阳:美国在冷战结束后, 为促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一体化, 相继制定《1992年国防工业技术转轨、再投资和过渡法》、《联邦技术专业法》 (1997) 、《技术转业商化法》 (2000) 等一系列法律。除此之外, 还出台各种条列、规定、计划, 细化军民融合发展要求, 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协调融合发展。

俄罗斯国家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方法开启于1990年制定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工业“军转民”法》, 之后又于1996年颁布《1995—1997年俄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 并在1997年对国防工业“军转民”政策进行调整, 将“全面军转民”调整为“以武器出口促进军转民”。国家杜马于1998年通过《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法》, 至此国防工业“军转民”以法律形式确定。俄罗斯政府还制定《1998—2000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 对军工企业实行优化改组, 使军工企业数量缩减2/3。2001年7月, 普京政府批准《2001—2006年俄罗斯国防工业改革和发展规划》。通过这一系列法律法规, 确保了对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引导。

英国政府在促进军事及民用技术发展中, 则是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着意淡化、弱化军民技术之间的界限。如英国议会科学技术办公室1991年发表《军用与民用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报告, 强调加大对“军转民”潜力大的军用项目的投资力度。1998年发表的《国防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国防技术》绿皮书中就指出:加速国防科技成果在国防经济中的推广,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未来的武器装备发展需要。2001年英国国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的国防科技和创新战略》, 提出: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已经成为提高英国科技水平和国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余如法国、德国等都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出台诸多法律、法规。它们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 以军事法律体系为主干, 以专项促进立法为推手, 以行业法规和政策计划为配套”的四个层级的法制保障体系。

记者:为了实现军民融合的适用性和高效化, 一些国家结合各自不同的国情和现状, 采用了哪些不同的发展模式呢?

郝首阳:据我的研究, 一些国家主要采用4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军民一体化”模式。美国凭借其经济最雄厚、科技最先进、军事最强势的优势, 无论从宪法军民一体化发展的顶层体制上, 还是构建军事法律体系中, 都体现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 凡对涉及军民互动的相关事宜都在法律条款中作了明确规定。地方大学为部队培养军事人才。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 如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 直接在政府的倡导下把民用技术以商业化形式转移到军工领域, 推动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相互结合, 即依靠民间科技力量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确保了军事技术水平与民用工业技术水准在兼容发展中双提高, 收到事半功倍的高效率。

第二种是以俄罗斯、印度为代表的“先军后民”模式。俄罗斯利用其国防工业强大的生产和科研潜力, 使国防工业成为不断向国民经济提供先进技术的源泉, 大量生产品质优良和富有竞争力的民用品, 而且还利用军工企业的两用技术加速对军工企业的结构改造与促进, 缓解当时面临的现实民需不足民用落后之矛盾, 其根本也是由国情决定的。据有关资料显示:许多技术如微电子技术、光电器件、计算机和雷达、核技术等, 都属于两用技术。

第三种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以民掩军”模式。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 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在政治上就受到很大限制, 不允许有官办的专业从事武器装备生产工厂, 它们就凭借政府扶持, 建立以私营企业为主的军事工业。即通过独特的寓军于民战略, 利用军民两用技术, 进入国防领域使其国防科技工业的竞争力并不低于其它发达国家。

第四种是以以色列为代表的“以军带民”模式。以色列举全国之力, 优先在军事技术与装备上寻找优势领域, 跃进世界先进行列, 如其制导技术, 以其辐射、带动民用工业技术, 以这种独特军民融合, 相互促进使国家整体工业水平跃上台阶, 成为工业发达国家。

记者:郝主任, 请您根据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我国自身国情, 谈谈我国军民融合的客观必然性。

郝首阳:国际上从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现实, 以及西方各国战争的谋略和实战演练看, 现代战争已大相径庭于传统战争, 它模糊了战争前方和后方的界限, 高新技术的制导和立体快速反应, 使对方几乎所有目标都处于战略前线。我们也只有聚目发展前沿, 加强探讨国防动员路径, 做好军民结合、平战结合, 寓军于民、军民融合, 全面提升国防动员力量, 从思想理论上和体制改革上创新, 付诸于实践创造, 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新要求, 创造新成绩。

从国内来看, 近些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急剧增多, 它的突发性特点大大超出正常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心理惯性, 会瞬间致使各种经济体及人员措手不及。面对这种情况, 只有从体制上落实好军民融合式发展, 形成一种高效和有预案、有准备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 才能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彼此通用, 在整合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的前提下, 做好应急救援与救助, 使国家财产损失和人民生命损伤降到最低限度。

当前, 我国的深化改革正处在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期, 国防经济的深化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显得越来越强, 国防和战争及救援的损耗、补给、保障都在“军民”之间进行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不可回避的协作与融合。同时, 国防的需求又必然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 而在国民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 更能对国民经济起到引导、调节、刺激作用, 某种程度上, 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加强转型发展, 又好又快增长, 能起到助推作用。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国防与军队建设道路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上世纪50年代, 毛泽东提出“军民两用”思想。他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 提出了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军工企业生产实行军民结合的思想。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又提出国防建设要实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调、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这些都传承着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江泽民又与时俱进地提出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的指导方针。进入新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结合新的要求与时代特点, 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鲜明战略思想, 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提炼和升华, 是一种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正确指导思想。郝主任, 请您谈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统筹“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

郝首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军民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在宽领域、高层次、深程度上把国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一个整体科学体系谋划军事与经济发展的思路。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看, 军民一体化, 就是要发挥两方面各自的优势, 实现各种资源优势的交流、融合, 在两者之间架设起一个桥梁, 使生产力和战斗力相互转化与传递。在静态的潜心研发与动态的信息传递上相互支援与借鉴, 形成相互牵引、相互补充、相互激励的良性传运机制, 促进我国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全面提升, 长远发展。从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来看, 就是要站在顶层的高度视角思考、考虑问题。在仔细分析各自差异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全局调控、科学规划, 使彼此相互有机协调, 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 从而实现整体的有机联动、凝聚效应, 推动整体发展跃上新台阶, 实现质的升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民融合所探索的实践看, 军民融合, 优化接合, 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我国在航天、电子等工业基础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 就是在发展国防建设中奠定和发展起来的。

记者:郝主任, 请您谈谈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 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进程。

郝首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差异于西方经济制度。它以公有制为基础, 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 具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优势。在当前推进军民融合中, 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现代军事企业发展的印证看, 国家经济实力本身就是国防实力强大的重要体现。公有制的雄厚经济基础, 为军事经济的强大提供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发展, 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国家凭借这样的实力宏观调控, 能够做到协调两者关系, 实现尽量减少和降低两者矛盾, 把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到两者之中。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 我国经济正处于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 我们要紧紧把握这条主线, 将军民融合纳入整个经济结构调整中, 在优化结构中实现双赢, 在坚持依靠科技力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走出新路子。

记者:为实现富国和强军的高度统一, 如何厘定“军民融合”的发展目标呢?

郝首阳:党的十七大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亿万人民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他国, 但经济的振兴需要国防事业的坚强保障, 而国防事业的强大又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所以, 中国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必须充分考虑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两者不可偏废, 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将两者统筹于战略思考地位。

记者:郝主任, 请您谈谈如何确保军民融合的发展方向。

郝首阳:要确保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军民融合的提升, 为的是维护祖国的安全,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永远不称霸。在这一进程中, 我们始终要加强党的领导。我国建国60多年来取得的军民融合的成就, 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现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 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持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以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凝聚人心, 团结力量, 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要从党的奋斗目标的高度, 统领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设计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 凝汇全党智慧, 通过国家法律程序, 科学制定有关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计划, 最终实现利国、利军、利民之路。

记者:在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在思想上、观念上进行哪些转变呢?

郝首阳:第一要解放思想, 就是要勇于突破传统思想。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现实实践中, 克服自成体系的思维定势和本位主义的思维定势。要开阔视野, 逐渐消除行业或块状壁垒, 克服各自为政的局限。第二要从整体利益、效益出发, 消除自我利益为上的狭隘观念。第三要转变观念, 就是要进行观念革命, 敢于创新, 善于创新, 立足中国实际国情, 面对世界, 面向未来, 不断探索。克服“小而全”“本位主义”思想, 以最新、最前瞻的思想理论分析现状, 解决问题, 预想未来。要有勇气打破各种体制、机制上的条条框框,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创新实践, 创新理论。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篇3

学费等收费标准的通知

【颁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发文字号】发改价格[2003]1011号

【颁布时间】 2003-08-22

【生效时间】 2003-08-22

【时效性】

中共中央党校:

你校《关于申请核定中央党校办学收费标准的函》(中校函[2003]27号)收悉。经研究,根据《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中央管理的教育系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价费字[1992]367号)第一条规定,现就你校研究生院、函授学院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学费等收费标准通知如下:

一、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学费标准。

(一)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研究生,每学员每学年8000元;

(二)委托培养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班学员,每学员每学年6000元。

二、短期培训进修费、教材费收费标准。

(一)短期培训进修费收费标准由你校根据提供培训进修服务的费用支出情况,按照补偿服务成本的原则确定,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备案。

(二)函授学院教材费按实际成本收取。

三、考虑到参加你校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学费由所在单位

支付的特殊情况,为便于单位结算,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学费可按学年交纳或一次交清,具体缴费形式由学员自主选择。

四、你校收取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学费等收费,应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申领《收费许可证》,使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并自觉接受价格、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你校收取委托培养在职研究生学费、短期培训进修费、教材费,应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审计署关于加强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通知》(财综[2003]29号)的规定,全额上缴中央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六、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篇4

日期:12-23 作者:admin 通过对近几年申论考题的分析总结,安徽省委党校公务员考试辅导专家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申论考试基本围绕一个大的方向或主题来展开命题: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

发展问题,涉及当年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个具体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比如2002年的网络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给定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这些影响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从而揭示出,要正确对待网络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政府与企业合作建设网络”、“建设稳定安全正常的网络社会”等都是不错的申论文章标题。2003年的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与公共安全问题,材料列举了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揭示了安全生产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成为亟待解决和应对的重大社会问题。第一次出现写讲话稿的新题型,申论要求提供两种讲话情境,为设定的发言人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请任选一种。2004年的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交通问题,材料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指出了困扰我国一些大城市发展的交通拥堵问题。这是当年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2004年申论试卷只有两道题,一是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二是要求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第一次出现了报告文体写作的新题型(报告文体类型主要有:工作报告、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以及答复询问的报告等)。2005年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问题,第一次出现了评论文体写作的新题型(评论文体类型主要有两种:立论性评论和驳论性评论)。申论文章标题已给出,明确要求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申论文章。2006年的我国各级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建设问题,即我国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问题,申论材料来自某部长在网上与网友的交流谈话,大致内容讲的是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相对优秀的申论标题有“加强我国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勿让天灾变人祸——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建设”等。

2000年、2007年、2008年以及2009年的申论考试基本都在围绕如何发展的问题(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问题)命题。2000年考的是噪声扰民问题(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主题:让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申论题材反映的是,一印刷公司为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引进安装了四台最新设备,经济效益虽然大幅提高了,却造成了严重的噪音扰民的社会问题,引发法律诉讼,由此引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2000年申论考试的真正主题。2007年考的是关于废弃土地再利用和政府征地过程中的占补问题。材料主要讲的是,土地在被转让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举例说明如何才能在现有土地资源紧张情况下做到土地持续利用。申论试卷要求,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2008年怒江水电资源开发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2009年考的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要真正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好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几个结构性问题,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为了发展,如何发展呢?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一句话,要科学发展。由此引出这几年公务员申论考试背后隐藏的重大现实理论背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小康社会理论,五个统筹理论,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以及“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三农”问题及新一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精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以及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建设的精神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由此很自然地引出重大社会民生问题成为近几年公务员申论命题的重要方向和重点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引出一系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问题(比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公务员申论命题的又一个重要方向和重点内容。这已经为近几年的申论考试实践所证明。据此,我预测,今明两年公务员申论考试命题思路的重点,仍然在我国社会经济“如何发展”上。涉及“如何发展”的核心理论即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是考生在申论复习中要重点把握的理论内容,我们形象地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称之为“申论考试的万能理论”。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又引出了“如何发展”的次核心理论即和谐社会理论,涉及到当前重大社会民生问题。近几年的基本国策、大政方针都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紧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肯定属于申论命题的重点范围。

根据近几年的跟踪分析和研究,考生应对公务员申论考试要看的书籍是中宣部理论宣传局出的《2009年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历年考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速度、认知、分析、领会)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2000年、2001年、2002年申论材料的字数限制在1500到2000字,2003年、2004年、2005年保持在4000字左右,2006年一下子提高到8000字以上,2007年调整回落到6800字,要求考生除具备必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外,要更加注重综合概括分析能力的训练。

申论试题的题型、题量和结构每年都在不断调整变化中。题型变化最大是从2007年开始。出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新题型,如结合材料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概括说明工矿废弃地整治做法的目的和意义,结合材料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材料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列出相关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等。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是申论命题的基本思路,但近几年申论命题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对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申论题型不论怎样变化怎样灵活,其实始终遵循着一定之规,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考生在复习中能把握这些规律,申论考试争取高分并非难事。

一、申论是什么?

1.申论是考试科目,也是文体名称。

作为考试科目,2009版省考大纲即《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0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指出“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这表明申论是应用于公务员录用考试之中,具有规范作答要求、相对固定程式的笔试科目,是测查阅读理解、解决问题等具体能力的科目;作为试题,是以给定资料为依据,按照规定要求作答,就特定问题展开分析论证,表达应试者的思想认识,说明事物的道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的主观试题;作为文章体裁,申论的答案主体是以论说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相对完整意思和篇章结构的书面语言形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机关常用文书规范的议论文体裁。“申论”作为动词,有申述、论述、引申论述的意思,在申论考试的语境中,是指依据给定资料,对材料反映的事实、蕴含的观点展开引申论述,阐明并论证作答者的观点。以给定材料为依据,是申论考试的最本质特点,也是最基本的作答要求。

2.“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

对于“申论”考试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有的省级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做出了比较明确和细致的解读,对于准确认识“申论”、指导作答实践较有意义:“从字面上理解,‘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所谓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测试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申论》给定的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应试人员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用文字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从词语释义、作答要求、测查目标、材料内容、作答方法等几个层面,对“申论”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其中“准确理解材料”和“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这三个关键句,既是有条件关系的,又对把握申论要求具有特别实用的意义。

二、申论命题的题材涉及哪些领域?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所有的申论题材都没有超出这五个方面。具体的切入角度不同、方式不同,表现为不同的层次高度、不同的门类领域。

第一,层次高度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内容有高与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之分。高层次、宏观层面、根本的战略方针和指导思想:2006年下半年天津市申论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9年国考申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多主题复合型试题)。具体的工作原则和操作方法:2006年国考申论《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07年北京社会在职申论《城市摊贩管理》,2008年上海申论《政府绩效评估》,2009年江西申论《金融危机下改善民生》。

第二,从门类领域来看

申论考试题材有综合与专门、全面与局部、跨越多个领域与涉及单一领域的区别。典型的综合性、跨领域题材:2008年浙江申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门性、单一性题材:2007年湖北申论《保证食品安全》,2008年江苏申论《推进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制造业》,2008年陕西申论《治理行业不正之风》。

第三,从出现的频率来考察

申论试题以具体性微观题材、专门性单一题材居多,其中涉及具体的专门领域主要有:

经济管理:2006年浙江申论《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007年甘肃申论《消除垄断,维护公平》,2008年北京申论《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结合,规范市场秩序》,2008年辽宁申论《改革招商引资体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服务型政府密切相关。

政治文明:2007年北京申论《听证会制度的发展》,2007年上海《树立公务员精神》,2007重庆《遏制政府浪费》,2008江西《预防职务犯罪》,2008福建《强化突发事件中的政府责任》,2009年黑龙江省申论A类、B类《促进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强化政府在产品质量检验中的责任,杜绝权力寻租》,2009年春季福建申论《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与加强和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密切相关。

文化建设:2009年北京申论《道德建设与社会管理并重,提高国民文明素质》,2008年山东申论《弘扬感恩精神,促进社会和谐》,2008年山东军转申论《弘扬抗震精神,保持机关干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2008年山西申论《阅读经典,传承文明》,与弘扬主旋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相关。

社会管理:2007年山东申论《规范网络捐助》,2008年吉林申论甲类《规范管理民间互助基金》,2007年江苏、2008年广东申论《社会救助》,2008重庆申论《发展养老事业》,2008年吉林申论乙类《规范发展社会养老服务》,2008年湖南申论《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2007年安徽申论《规范考研辅导市场》,2008年黑龙江申论《规范群租房管理》,2008年天津申论《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

生态文明:2008年国考《怒江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2007年山西申论《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

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考试还没有开始,策论型文章作为公务员考试申论中一种重要的文章类型,广大考生一定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安徽省委党校专家从多种角度为各位考生解读这种文体,并为各种考生解析申论和策论的关系,帮助准备参加2010年安徽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顺利通过申论考试。

一、申论与策论的关系

在现行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用语环境里,策论型文章基本等同于以对策为主、兼有论述的文章。

从考试史和文章史上看,严格意义上的策论,是古代官吏选拔考试中的一个科目,正规名称是“策问”,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预先拟制好书面问题,向通过会试等前几道考试程序的知识分子提出,出题叫做“问策”,考生作答叫做“对策”。其题目多为最高统治集团比较关心的治民、治官、治国方面的现实问题,如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官员怎样效忠帝王、修身为官、治理国家等。典型的试题如万历五年殿试策问,试题为“习先王之术,于古今治理讲之预矣”,即要求考生阐述古今治理——治国治民的原则和方法;下一次殿试万历八年的试题为“用思追古帝王之治,悉心敷对”,即阐述古人的治国方法。考生的答案名为“对策”,但与现代汉语中的“对策”意义完全不同,是对应“问策”的意思。

可以看出,古代策问考试的内容偏重伦理、理念的导向,不涉及时政,不提具体问题,没有诸如“黄河水灾应当怎样治理,赈灾资金如何防止被贪污挪用”的问题,也不要求回答具体可行的措施,即制定现代意义上的“对策”,这与当代申论考试通过具体问题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根本的不同。策问考试的答案名为对策,内容实际以论为主,如万历八年张懋修的对策卷开篇写道:“臣闻帝王之道,天道也。故必有合天之心法,以端化理之原;亦必有宪天之治法,以妙化裁之用。”随后的答卷主体为阐释理论,阐明考生对“古帝王之治”的理解,没有结合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措施建议,考试也不要求提出措施,而现行申论考试却要求以作答对策措施为主。策问考的是考生的理论、道德修养和书面表达能力,申论考试除上述项目之外还有拟定对策、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且重点是实际工作能力;策问的试题包括字数较多的“材料”,内含出题者代表皇帝表达的关于待解问题的意见,对作答有一定的指向和提示作用,这与申论的给定资料有一定相似性,但策问的试题内容完全是理论性的,与申论给定资料的理论与事实混杂有本质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古代策问考试指导思想是儒家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出题者和作答者都不能违反儒家思想,不能脱离这一思想体系,这与申论考试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和现代科学精神命题根本不同。

根据以上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古代曾有过的策问考试与当前通行的申论考试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两者有一定的渊源,也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但不宜将申论中的策论型文章与历史上的策问考试及其答卷等同起来。

二、“策论型文章”的题材特点和写作思路

策论文章在古代官员选拔考试中也有相对应的名词,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层次的科举考试科目——制科考试的两种作答文章体裁,“策”与“论”是分开的,以对策措施为主的文章叫“策”,以论述阐发事理为主的文章叫“论”。宋代嘉祐六年,仁宗皇帝举行不定期的制科考试,苏轼应试,作“进策”25篇,《教战守》是其中一篇“策”;作“进论”25篇,包括《留侯论》、《晁错论》。这里的对策,同现行汉语中的同名词语基本是同义的。

对策与论述内容在文章中可以统一起来,但古代考试或文章写作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策论文章”或“策论型文章”这一名称,现代申论考试作答要求中的“策论型文章”是从其字面本义来定义的,笼统地说,就是把对策与论述内容统一起来、融为一体的文章。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申论所称的“策论型文章”接近于古代政论文体中的“策”,这是以皇帝为对象的,就国家政治事务中的某一实际问题陈述见解、提出谋略和对策性建议的文章体裁。其基本套路是篇首提出问题,如“当今生民不知安危,如何使百姓居安思危”;然后就问题的各个方面展开分析,如不知安危的危害何在,居安思危的意义何在,采取措施促使百姓居安思危的必要性;主体部分是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一般比较具体,如开展国防教育、组织民众参加民兵训练、对优秀典型给予表彰奖励等。我们可以看出,由论述引入对策的“策”这种政论文体,是从古代绵延至今、一直都在使用的,其撰述内容、基本结构与当今的“对策建议”、“策论型文章”本质上是相通的,形式上也有近似性。可以认为,符合兼有问题分析、理论阐述与对策措施条件的文章,即为策论型文章。借鉴古代的“策论文章”,像历代名臣就时政问题进献给皇帝的奏议,参考其中的安排结构、组织材料、阐述论点的方法,乃至一些至今仍有价值的观点,摘引一些名言警句,作为一种知识积累和参考范例,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申论作答者,理解“策论型文章”一词,最实用的还是头脑中要牢牢记住文章必须有对策内容,并以对策为主。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对策提炼、形成和表述能力,阅读学习古代的“策论型文章”就是可行途径之一。

五步助您通过2010年安徽省考申论之三

日期:12-23 作者:admin 视野开阔、见解深刻”是写好申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视野开阔,是文章立意、思考问题的广度要求。指文章要上下左右、纵横古今,广泛联系与论述问题有关的各个方面,如成绩与问题、理想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教训与经验,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在宏大的背景上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从而发现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见解深刻,是文章立意构思的深度要求。文章作者思考所需论述的问题时,要尽力向深处开掘,选择一定的角度,站在一定的基点,顺着一定的理路,对问题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深度。

广度和深度并不是一种绝对性的要求,并非一定要见人所未见、云人所未云;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提示,不一定要超越他人,但求文章能够具有独特的价值。要求作者尽可能运用广泛联系和深度发掘的方法,从广博的视野和深刻的考察出发,达到分析的综合性、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深刻性、独到性,这种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体现着高水平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国考对高层次人才所首先看重的。

以“农村公共服务”一文为例,广度,要求横向联系,由此及彼,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推而广之,联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设想以此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下好一子、带活全盘,产生多方面的作用。为此,视野就要超越“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本身,而进行多方面的布局,如改革乡镇公共服务体制,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引导农民自治组织的发展等。国考省级以上职位作文的这点要求,启示了思维不能局促化,不能局促于一村一镇的一隅,甚至不能局促于农村本身,要联系到城乡一体发展、共同进步,联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和谐幸福的全局上去。

深度,要求纵向开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点突破,逐层深入,鞭辟入里、详细透彻地分析一个问题,说明一个观点。这要以“深入思考”为前提,以法律和政策精神为准绳,不断发掘论题的本质内涵、深远意义和深层次要求。例如,仅仅看到乡镇以下行政机构臃肿庞大、人员过多、浪费过重、效率过低是不够的,还要看到这种旧机制、旧模式在加重农民负担、降低政府公信力、执行力、损害党的执政基础、拖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等方面的危害,深刻认识推行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并尽可能与党的执政理念、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工作的政策精神和决策部署相联,把认识的高度、立意的层次向上拔高,高到既引人重视又令人信服的程度,形成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对策思路,既切中时弊,又妥善有效,立足合理性、恰当性,富于创新性。

对于负载着鉴别高层次人才使命的阅卷者来说,没有广度,不足以动其心;没有深度,亦不足以动其心。广度与深度是高质量文章须兼备的两种素质,宽而有序,深而合理,即便没有过于夸饰、文采富丽的言辞,同样可以打动阅卷者。

要做到省考申论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要求,在把握政治方向准确性的前提下,写作思路需要大胆放开,极力左联右挂是为“广”,层层深入透析是为“深”,精炼恰当地采撷给定资料中的事实和理论论据,引用权威论述和成语格言,使用排比整齐、富有气魄的句式,都有助于为文章点睛和生色,将文章打造为精品,大大提高文章“坐二望一(类文)”的几率。

给定材料是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试作答申论的基础。精读并利用有价值的材料,略读并扬弃没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这是作答申论试题的前提。党校专家为考生支招有效辨别材料的价值。

一、事实性材料和理论性材料

所有申论给定资料中涉及的材料,不管形式和内容如何,万变不离其宗,按其性质都可从根本上归结为事实或理论两类,同时也有两者混合一体、交叉出现的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实例、做法、经验、数字,均属于事实;访谈、讲话、官方文献、理论文章、网上言论所透露出的观点,均属理论;两者交错互见的,则属混合性材料,混合的形式并不能改变材料本身为事实或理论的本质。因此,所有的给定材料本质可归为两类,一种是用于反映事实的,一种是用于说明理论观点的。

二、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和干扰性材料

按照给定资料对于作答有无价值、价值大小、起什么作用,可将材料分为必须依据的、只需参考的、干扰作答的三种,即依据性材料、参考性材料、干扰性材料。

1.依据性材料

典型的依据性资料有两种情况:

A、是客观再现资料内容类试题的依据:2009年浙江省考申论第一题,根据“给定资料1-18”提供的信息,整理一份情况反映。给定资料1-18均为作答这一题必需的依据。

B、是主观作答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作文立意的依据:2009年上海市申论材料2,陈述事实与观点,分析了农民子女接受教育难问题的两点原因:一是户籍制度的限制,二是相关政策没有充分落实,是作答第二大题第1小题“分析我国教育不平等原因”的依据。

2.参考性材料

所谓参考性材料主要是作答主观题型的参考。材料的内容对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作文立意有参考价值,但不是必须利用,材料反映的观点和事实可以作为论据,也可不加利用;要以提炼出答案的思路,也可不加提炼。

2008年国考材料10,介绍了美国在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水电资源实行综合治理、带动当地经济全面发展的经验,对于《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一文的撰写,有其对策思路的借鉴价值,如可提出借鉴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治理经验,在开发水电资源的过程中完善流域管理、加强环境保护,全面发展经济、使居民共享开发利益。但这种借鉴并非作答所必需,只属于一种参考。

3.干扰性材料

干扰性材料是与全部材料的主旨相脱离、与题意相背离、对作答没有利用价值,起干扰判断、增加试题难度作用的材料。干扰性材料不是所有的申论试题都有,但在给定资料中占有一定比例。

2009年北京申论第6条材料,新加坡对美国游客采取处罚措施,并非针对本国国民的文明行为进行管制,而是涉外执法问题,与答题没有直接联系。这是有意把阅读者的思路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属于典型的干扰性材料。

2009年中共xx党校工作思路 篇5

一、指导思想

2009年我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建设一支党性强、作风正、永葆先进性的党员队伍、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校理论教育的“阵地”作用,为我校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2009年中共xx党校工作思路。

二、总体要求

2009年我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理顺党校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拓展工作内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科研质量,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升行政后勤服务水平,从而为更好地推动宁海县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三、工作目标

2009我校将重点实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举办16期主体班,培训干部3000人次。力争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二是干部函授教育招生达到70人,函授教学和管理在全市党校系统继续保持较好水平。三是撰写科研论文15篇以上,争取10篇以上在省市党校系统或相当级别的理论研讨会上获奖或入选。完成结合本地实际的调研课题4个以上。四是到各单位社会宣讲30场以上,不仅要做到有求必应,还要做到效果显著。五是努力完成党校迁建前期的相关准备工作。六是完成党校虚拟网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党校网站的相关板块设计,整体推进党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创新,整体推动我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1、大胆创新,开辟培训工作新局面

(1)在培训内容上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08年的干部培训在内容上要突出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这个重点。同时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来安排培训内容,在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抓好理论教学的同时,着力在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上求拓展,既体现干部教育培训在内容上的与时俱进,又体现针对性、实用性。

(2)在培训方式上创新。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拓展培训思路,创新培训方式,某些层次较高或专业性较强的班次,可委托上级党校或高等院校培训,使优质外部资源为我所用,体现干部培训的开放性,党建工作计划《2009年中共xx党校工作思路》。

(3)在培训手段上创新。在巩固提高菜单式培训、讲授式、研讨式教学的同时,着力在案例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力求有新的突破,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超前谋划,开辟函授教育新途径

(1)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努力拓展办学新渠道。函授学历教育是党校(行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党校函授教育很好地发挥了它的社会效益。面临中央党校明年停办函授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满足干部群众终身教育的需求,我校(院)要开辟新的办学渠道,与有关全日制国民教育系列大专院校合作办学,尽可能多开设符合我县成人教育需求的实用专业,把函授教育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努力办好,办出特色。

(2)努力提高办学特色,开办更高学历函授班次。目前整个社会的学历层次已明显提高,大专、本科的生源已近枯竭,众多办学主体之间竞争又很激烈,继续开办大专、本科班也比较困难。明年我校(院)将开展调研,了解党政机关学历状况、社会生源状况、联合办学单位状况等,探寻开办更高学历班次的可能性。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篇6

2015年是个旧市组织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规划的最后一年,市委党校作为个旧市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组织开展好全年的普法依法治市工作,根据《关于个旧市2015年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的工作意见》(个发〔2015〕20号)文件要求,结合《中共个旧市委党校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贯彻落实云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坚持贴近基层、服务群众,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常态,大力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确保“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努力开创我校法治宣传教育新局面。

二、突出普法重点,结合党校实际,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按照“通知”中“市委党校要加大干部法治培训力度,把宪法、法律列为干部培训必修课”的要求,我校认真组织研讨和布置。在2015年将与相关部门协调,重点加大在各主体班次中的法制宣传课程所占比例。

1、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和

— 1 —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为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氛围;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精髓以及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2、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精心组织开展好“学习宪法 尊法守法”主题活动。把主题活动作为重要载体,突出宣传宪法,系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通过自学、培训、讲座、考试等多种形式推动“六五”普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这一平台,广泛开展以“一学三讲”即“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宪法大宣讲活动,不断提高全校教职工宪法意识、法律素质。

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围绕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全校教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学习,推动法制宣传教育更好地服务全面深化改革、服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加强重点普法对象的法制教育。以“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领导干部、公务员、党员、教职工等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工作。坚持和完善校党委中心组学法、— 2 — 法制讲座制度,坚持抓好全校教职工学法用法,举办预防职务犯罪法制讲座活动,全校教职工每年学法时间应不少于40个小时。

5、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在文明校园创建中,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三、丰富形式,健全机制,增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效性

1、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党校充分发挥理论和科研优势,已组织教师参加“六五”普法讲师团,及以党校教师为主要力量组织市委的各种理论宣讲团,积极开展社会普法和“依法治市”工作。适时组织参加普法骨干培训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我校基层法制宣传员队伍、法律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培训指导,推动工作开展。

2、开辟法制宣传栏。加强公共场所法制宣传设施建设,建立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宣传法律知识,进行安全提示,促进校园治安稳定和谐。

3、开展好各类专项法制宣传活动。11-12月份,组织参加 “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宣传栏、展板、网络等大众传媒作用,扩大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

4、建立健全示范点制度。推进“依法治校示范单位”建设,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召开现场会、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工作全面开展。

5、我校在开展“送学上门”的培训工作中,也要把普法工作纳入其中,积极探索农村村民、社区居民、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建立和完善其学法用法制度,切合实际地组织开展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民事纠纷、婚姻家庭、交通安全、禁毒

— 3 — 防艾、环保计生、劳动维权、反邪教等法律法规的培训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意识。

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各项任务得到落实

1、健全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校“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以加强对全校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的领导。

2、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各科室要充分认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普法工作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和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党校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负责工作规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并及时将法治建设规划、情况、总结等信息资料上报,每年都要结合工作考核,检查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落实情况。

3、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发挥好培训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加强对教师和学员的法制教育。培训科和成教科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分别制订法制宣传教育的相关活动要求,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法制教育活动,可以班会、外出宣讲、社会实践、报告会、看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行。

4、建立专兼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充分发挥党校的人才优势,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研究,加强普法讲师团队伍的建设,同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充实党校法制课的教师队伍。

5、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落实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订阅书籍、开展活动、进行宣传等工作,以确保我校“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共个旧市委党校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篇7

《法理学》

一、简答题

1、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点P248-249 答:法律定制一般称为“立法”,是指国家专门机关遵循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意志,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创制、修改和废纸法律的专门活动。

法律制定既包括有立法权的专门的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也包括经授权的国家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法律制定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

法律制定是一项包括多种形式的法律变动的专门活动。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P99 答: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P130-133

答:从层次上来看,当代中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有以下六种:宪法、法律、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章、国际条约。

4、法律继承 P115

答:所谓法律继承,是指在法律发展过程中,新法在审查、批判旧法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吸收旧法中的合理因素,使之成为新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包括一国国内的新法对旧法的继承,也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新旧法间的继承。法律内容非常广泛,即包括外部的规则制度的继承,也包括内在的精神文化的继承。

5、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法律结构的构成要素P147 4个

答:构成法律结构的要素有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技术性规定。

7、法学体系的特征P56-57 4个

答:法学体系的特征有系统性、层次性、现实性、开放性。

8、司法的基本原则 P284-290 5个

答:司法的基本原则是

1、司法公正。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司法平等原则。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5、司法责任原则。

9、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P261概念 P262必要性

答: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解释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法律的含义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法律解释的必要性或实践意义在于

1、法律解释能够为法律实施提供比较具体的标准,缓解法律的抽象性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2、就我国现状而言,法律解释是使法律符合时代精神、适应会发展并维护法制统一的必要手段。

3、法律解释是弥补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是使法律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并且保持法律自身稳定的需要。

10、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P224-226 P229 新旧16字方针

答: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八大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手法新十六字方针。

11、法律移植 P116-117 含义、两大类型、影响因素

答:法律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有选择的引入、吸收、同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使之成为本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弥补本国法律的不足。

法律移植有两种类型,一是被迫的消极性的法律移植。二是主动的积极型的法律移植。

影响法律移植的因素有

1、地理、气候、人口等自然条件。

2、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4、文化因素。

12、法律的特征P98-99 两大方面

答:

1、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规范的一般特征,即规范性和概括性。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13、法律的规范作用 P100-102 5个

答:法律的规范有以下作用:

1、法律的指引作用。2法律的评价作用。

3、法律的预测作用。

4、法律的强制作用。

5、法律的教育作用。

14、当代中国法律渊源(与3题重复)

答:从层次上来看,当代中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有以下六种:宪法、法律、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章、国际条约。

15、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178-180 3个要素

答: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内容和要素,根据法律关系的一般原理,任何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才能构成,即主体、内容和客体。

16、法律责任的特点 P184 3个

答:法律责任的有法定性、强制性或必为性、当为性三个特点。

17、守法的要素P274-275 3个

答:守法是社会主体依法享受权利旅行义务的活动,由守法的主体、内容和范围等要素构成。

二、辨析题

1、法制与法治区别P217-219 答: 首先,从约定俗成的意义上说,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的用法历来不同。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各种制度而言的。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的一个概念:主张法治意味着否定人治,赞成人治则意味着反对法治。法治和人治被人们在对立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在中外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如孙中山等也倡导以民主政治和法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和人治,并有精辟论述。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任领导人中,也同样是在与人治相对的意义上运用法治一词。

其次,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不同。法制的基本内涵是指法律以及与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与人治不同甚至对立的一种治国理论和治国方略或原则。作为一种治国理论,法治和人治探讨的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关键问题。“法治论”认为,关键在于要有一套良好的法律制度,并予以充分实施;“人治论”则相反,认为关键在于国家领导人是不是贤明,“法律只能作为办事的参考“.主张法制并不意味着否定领导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而是认为领导人贤明与否不应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种治国原则,“法治论”主张法律应有极大甚至无上的权威,不能听任个人和组织的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论”则相反,它主张或默认组织和个人的权威高于法律的权威,权大于法。

再次,虽然法治与法制具有内在联系,即实行法治必须要有法制。但我们不能说有了法制就必定有法治。从人类的政治法律实践看,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法制,但却不一定是在实行法治,如当年希特勒统治的德国和蒋介石统治的中国也有法制,但都不是在实行法治。

最后,即使在动态意义上理解“法制”,也与现代意义的“法治”相去甚远。“法制”的动态含义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简单地说就是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对此,我们可以提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什么法?“恶法”还是“良法”?二是如何才能保证做到“依法”?“依法”的程度如何?显然,这些都是动态意义上的“法制”概念所不曾也无法回答的。与此不同,现代“法治”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它不局限于形式或逻辑意义上考虑问题,不单纯以“有法”、法律完备为满足,还要求在价值层面上考虑法律的好坏,而且,作为现代“法治”的一个鲜明特征,它还强调《宪法》和法律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因此,现代“法治”要求在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各个环节上贯彻民主原则,实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和互相制约,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体现法律的正当程序原则。

总之,在中国用法治置换法制,其意义就在于与人治的彻底决裂,法制将真正成为法治下的法制,而不可能是“人治底下的法制”,更不可能再是“法制底下的人治”。倡导法治,反对人治,为解决以下两个始终困扰着中国政治体制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一是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国家和社会的治乱兴衰主要寄托在一两个领导人的英明和威望上,因而在指导思想上忽视甚至无视法治的意义;二是权大于法,办事依人不依法,依言不依法。

2、社会法律监督的种类P308-309 4种

答:在我国,社会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公民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组织监督、执政党的监督。

3、法学研究的对象 P3 法律现象

答:法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静态的法律,而且还包括动态的法律,同时法学围绕法律现象这一中心,还要研究法律与经济、政治、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想象的关系。

4、法所具有的特征 见简答第12题。P98-99 答:

1、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规范的一般特征,即规范性和概括性。

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5、法律的社会作用 P102 3个

答:法律的社会作用有

1、分配社会利益。

2、解决社会纠纷。

3、实施社会管理。

6、广义的法律

答: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如我国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第62和67条规定了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法律。

7、法律作用的种类P100-103 规范作用、社会作用两大方面

答:法律的作用可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

1、法律的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2、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分配社会利益、解决社会纠纷、实施社会管理。

8、立法体制的含义P253 答:立法体制是指关于立法权配置方面的组织制度,其核心是立法权限的划分问题,即在一个国家中,哪些主体享有立法权或可以参与立法,各立法主体享有哪些立法权限。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是由该国的国家管理形式及国家结构形式所决定的。

9、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依据P112 经济基础及阶级本质

答:所谓法律的历史类型,即根据法律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其阶级本质,对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法律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四种不同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10、法律与道德的国家强制力P99-100 强制形式不同

答: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法律要想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对违反法律甚至犯罪的行为实施限制或制裁。道德规范是由社会舆论、人的良心以及习惯和传统的力量加以维护。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但具有国家强制性的也并非都是法律。

11、法律的特殊性

参考答案一:参见简答题之2.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P99 答: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参考答案二:

答:

一、权威性

二、强制性

三、稳定性

四、统一性

12、守法的主体P275 3个

答:守法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类

1、一切国家组织和武装力量。

2、非国家组织。

3、公民。

13、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

参见简答第2题

P99 答: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以规定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14、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

参见简答第3题 P130-133 答:从层次上来看,当代中国法律的正式渊源有以下六种:宪法、法律、中央法规、地方法、规章、国际条约。

15、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法的形式P199 含义

P201-203特点

答: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海洋法系、英国法系,是指以英国中世纪的法律,特别是以普通法为基础产生与发展起来,以英国法和美国法为代表,以及在英美法律传统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统统外部特征的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总成。其特征有

1、判例法为主的独特法源。

2、法官在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3、法律的务实性及其经验主义基础。

4、注重程序,实行对抗制诉讼。

16、立法的基本原则P250-253 4个

答:立法的基本原则有科学立法原则、法制统一原则、民主立法原则、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18、国家法律监督的种类P303-307

4类 答:国家法律监督的种类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检察机关的监督、国家审判机关的监督。

19、正式就职时要公开向宪法宣誓的主体

答:《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在我国,就职宣誓的主要是经全国人大选举的是国家主席、副主席,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经任命的是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委部长。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的主要有各部部长、委员会主任,高院副院长、审委会成员、法官,高检副检察长、检委会成员、检察官等。

三、材料分析题

1、法律的本质P96-97 三方面

答:法律的本质有三个层面:

1、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2、法律体现为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的意志,同时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法律所体现的意志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法律关系P177-182 含义 要素 分类

答:法律关系是指根据法律所确定的主体之间具体行为的法律相关性,具有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常见有以下几种分类:

1、按照据以形成法律关系的法律规则所属法律部门的不同,划分为宪法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诉讼法律关系等类别。

2、根据构成法律关系的主体是否具体化,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3、按照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不同,划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4、根据法律关系之间因果关系与相互间地位不同,划分为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法律责任的种类 P185 答:法律责任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最常见的是根据不同的部门法所确立的责任种类讲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4、法律规则的分类P150

3种

答:

1、根据行为模式与调整方式不同,可将法律规则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

2、根据强制性不同,可将法律规则分为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

3、根据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可将法律规则分为确定性规则和非确定性规则。

5、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力

参见辨析题之10题

P99-100 强制形式不同

答: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法律要想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对违反法律甚至犯罪的行为实施限制或制裁。道德规范是由社会舆论、人的良心以及习惯和传统的力量加以维护。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但具有国家强制性的也并非都是法律。

6、法律渊源的形式P1 29-130 7种

答:法律渊源主要有制定法、判例、习惯、法理、法学家的学说、国际条约和协定、宗教教义和戒律。

7、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P149 3个

答: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有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8、广义法律和狭义法律

(参见辨析题之6)

答: 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如我国的法律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和人大 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宪法第62和67条规定了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法律。

9、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P181-182 答:按照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地位不同,民事法律关系术语平权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属于隶属型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是不对等、不一致的。

10、法律制裁和法律责任的种类P186 制裁种类:人身、财产;P185法律责任种类

答:法律制裁就是不以责任主体意志为转移,法律责任归责主体依照法律对责任对责任主体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是作用于人和社会最为严厉的方式。制裁针对人身或财产,主要是国家强制限制人身自由、剥夺人身自由、剥夺生命或限制、剥夺财产等。

法律责任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最常见的是根据不同的部门法所确立的责任种类讲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违宪责任。

四、论述题

1、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P183概念 P184特征

答:法律责任是一种特殊义务,具体是指一方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或约定的义务从而产生一种新的特定的义务,是由违反第一性的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法律责任有以下特点:

1、法律责任的法定性。法律责任承担的最终依据是法律,而非别的任何社会规范。

2、法律责任的强制性或必为性。法律责任的承担有特定国家机关运用强制力量归结,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障实施,不以任何责任主体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3、法律责任的当为性,法律责任主体应当补救由于自己违反第一性义务所带来的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所带来的损害。

2、法律的本质见材料分析题之1.P96-97 三方面

答:法律的本质有三个层面:

1、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法律作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强制性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从本质上看,法律首先表现为一种意志,实际上乃是一种阶级意志和国家意志

2、法律体现为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的意志,同时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法律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的国家意志。法律不仅确认和保护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包括维护一般的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等。

3、法律所体现的意志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法律在本质上受制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任何特定社会阶层的法律都必须在现实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内制定法律,因此,物质制约性是法律本质中最根本的属性。

3、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见材料分析题之7.P149 3个

答: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有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假定条件是经过对事实状态中相关条件和情况的归纳与抽象并将其规定在法律中,从而构成具体使用某一法律规则的前提条件。行为模式是构成法律规则的核心部分,对人们的行为标准与方向做出法律要求和规定,指出人们所具体享有的法律权利和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及其方式。法律后果是指在一定情形下,法律对其调整范围内的相关事件与行为的动机、内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法律评价所得出的记过。

4、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的区别结合材料分析5,辨析10,参见P99-100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

答:

1、道德与法律的一般关系

法律与道德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任何法律秩序都以道德的价值秩序为基础。在现代法治国家,只有社会道德的核心部分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道德与法律有区别:有着各自作用的范围,起保障实施的强制力也有不同。就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而论,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就对社会成员的要求而言,道德的要求比法律更高;就强制力而言道德是靠舆论强制力约束的,而法律则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的。

一般来说,道德禁止或许可的行为,也是法律上禁止或许可的行为。还有一些行为道德上不许可,法律上却是许可的;也有一些行为,道德上许可,但法律却是禁止的。

2、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的关系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作为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组成部分的思想道德对法律有着重大影响。反过来法律也积极地影响着道德的发展。

第一,只有通过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制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由于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是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去犯罪,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刑罚是治标的,而道德建设才是治本的。

第二,在立法中注意法律的道义基础,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的规范中;同时,道德教育则要把遵纪守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提出来,使法治和德治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那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出现的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比如“见死不救”、“虐待父母”、“破坏家庭”等,就可以在立法时予以适当注意。这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改善社会风气,进一步推动法制建设,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怎样对待公平和效率问题,等等。我们应当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指导思想,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为早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而努力。

5、法律的社会作用 参见辨析题之5.P102 3个

答:法律的社会作用有

1、分配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属于稀缺的资源,无法被社会成员同等的拥有,任何法律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对社会利益进行分配,这汇总分配体现在立法当中。法律对社会利益的分配随着社会变迁的出现以及利益角逐,可以重新建立利益分配格局,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解决社会纠纷。法律对社会纠纷主要通过司法活动予以解决,国家通过司法的裁判活动,使违法者受到惩罚或承担责任,使社会纠纷得到平息。法律的方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终的和最有力的手段,能使社会秩序等到切实的保障。

3、实施社会管理。法律的社会作用还包括积极的实施对社会的管理作用,国家需要发挥积极的只能,根据法律行使权利。

6、执法的基本原则P280-28 2 共6类

答:

1、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未经法律许可,行政机关不得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义务的决定。

2、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行政管理时,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客观、必要、适当、合理。

3、正当程序原则。是对行政权进行程序控制,以防止行政权的滥用,通过行政程序公正实现行政实体公正。

4、效率原则。要求执法主体从保护公民权利和国家利益出发对行政相对人的各项要求及时做出反应,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

5、诚实守信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进行执法活动时要讲诚实、守信用。

6、责任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必须对自己的行政行为承担责任。赋予行政机关必要行政权力的同时,必须规定其相应的责任,确保权利与责任相统一,做到有权必有责。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

答: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5个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8、国家法律监督P303 概念、性质;种类

答:法律的国家监督是一种法定监督,即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国家监督具有权威性和特殊性的作用。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的权限、程序和效力由宪法和法律、法规做出明确规定,构成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核心。

上一篇:关于旅途作文300字下一篇:一年级寒假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