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赏析论文

2024-06-19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精选8篇)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 篇1

摄影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现在照相机已经普及了,手机上也都有自带的摄像头随时可以拍摄,但是我们只是处于简单的拍摄并无任何技巧而言,拍出的照片也没有美感。学会欣赏摄影作品是摄影者的基本功之一,因为会欣赏才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经过《摄影艺术赏析》这门课的学习,我对摄影艺术赏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下是我经过学习学到的知识和一些感想。

摄影艺术欣赏也叫摄影鉴赏。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因此,摄影欣赏和摄影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它具有以下的性质和特点:

1.摄影艺术欣赏是对摄影作品的接受与反馈 摄影家创造出来的摄影作品,必须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能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就如同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就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就只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石块,摄影作品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观众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生命力。

2.摄影艺术欣赏是一种主体创造活动 观众在摄影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摄影作品无论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其中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它们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3.摄影艺术欣赏是审美经验与综合效应的活动 从根本意义上讲,摄影欣赏和摄影创作一样,都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在摄影欣赏活动中这种主体力量集中表现在观众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将这多种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获得强烈的美感。

对于摄影艺术的受众,特别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怎样才能在面对一幅摄影作品时不但能懂得摄影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能够捕捉到摄影家在作品中带给观众的激情,从而体会到美的感受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到一种“空”的状态,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进行欣赏时,要把自己看作是一块海绵,随时准备吸收摄影画面中传来的一切信息,从而进行下一阶段的体验。

其次,要深入体会摄影画面所传达的情感。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和普通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优秀的摄影作品中蕴涵着人类的丰富的情感。不同的形象、线条、影调、色彩这些形式手段终究只是传递情感的中介物,摄影者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以情感动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体会到摄影者按下快门时那一刻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再次。要努力唤起自己内心的联想和想象。事实上,任何的艺术性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对一幅摄影作品唤起想象和联想的时候,不要忽视标题所提供的信息。摄影作品的标题非常重要,它常常标示出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另外摄影作品还非常注重画面的节奏,观众可以从画面提供的音乐性节奏展开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解力和感受力。艺术理解力和感受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主体长期大量的审美实践积累。要提高大众的摄影艺术欣赏能力,首先,需要全社会的重视。要多举办摄影大赛,产生好的作品,同时还要有面向大众的摄影展览,让普通观众都有机会接触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力。其次,要主动阅读摄影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要对摄影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作品,真正理解作品奇妙的艺术魅力。最后,提高自己的摄影欣赏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艺术欣赏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社会纪实性照片。

摄影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不过百多年时间,但它却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早期的摄影主要是贵族化的活动,现代摄影技术特别是数码摄像技术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能拿起相机,成为生活的记录者。现代摄影的发展同摄影创作和摄影欣赏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当代摄影领域。受众的欣赏、互动和反馈对摄影创作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摄影艺术欣赏水平,为摄影艺术也为全社会艺术素质的提高发挥作用。

摄影艺术赏析论文 篇2

“惠东渔歌”流行于惠东县的港口、稔山范港、盐洲新渔村、巽寮新渔村等地。当地的人称它为“鲘船歌”或“城歌”, 它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种类, 受当地的风俗、语言、文化、庙堂音乐、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的影响, 使之同出一宗的渔歌在演唱风格上略有所异, 各具特色。但它们始终保留着原有的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具一格的韵味。

渔民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阶级的欺压和凌辱, 称他们为“疍家仔”。“出海三分命, 上岸低头行”, 是渔民在旧社会艰难生活环境的写照。渔民爱唱歌不是单为欢乐, 而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之中, 因而只能以歌自慰, 以歌解忧, 所以, 他们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自己的渔歌, 特别是妇女更善唱歌。旧社会, 他们不能栖身在岸上, 只好四处漂泊, 四海为家。宋史书记载:“疍户, 生于江海, 宿于舟楫, 随潮来往, 捕鱼为生。”南宋周去非在《岭南代誉》卷三中举述:“艇人, 以舟为室, 浮海而生, 语于福、广, 杂于广东、西之音。”每逢年节他们有群艇聚集在避风港内的习惯, 特别是每年的中秋夜晚, 他们有对月而歌的习惯。在婚嫁时有唱歌、斗歌的习俗;亲人分离、相聚, 或是老人与世长辞等时都是以歌代言。因此, 在客观上就决定了渔歌的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它既有悲哀、伤感、发泄心头积郁的情愫;亦有沉重、拼搏的劳动号子。那时, 渔民上岸时, 只能光着脚, 低着头, 穿着破衣服, 否则, 随时都有被殴打, 渔妇被侮辱的可能。旧社会的渔妇为了避免被陆上人误认为穿新衣服, 就把上衣做成两色, 以表示穿的是补了的衣服。直至解放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 渔妇还保留着穿两色上衣的风俗习惯。这也是我们常在舞台上看到渔家妇女穿两色上衣的由来。

二、“惠东渔歌”曲调及演唱特色

“惠东渔歌”是惠东渔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的种类繁多, 如《妹仔调》、《嗳依嗳调》、《俺介姆调》、《罗茵调》、《乙尺上调》、《贤弟调》、《梁兄调》、《嗳哎调》等等。在普查中所了解到的就有二十九种曲调品种。渔民出海时以歌引航, 以歌添劲。渔妇在家唱的《织网歌》、《晒网歌》等, 歌词较冗长, 富于叙事性, 以歌抒发内心的忧患;每当风雨交加的时节, 渔妇们面对大海, 祈求亲人平安无事返航, 唱着《平安歌》;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 渔妇们唱着《纺线歌》、《思君歌》等, 这类歌情丝绵绵, 思绪万千;每当渔家女儿出嫁时, 渔家姑娘唱起《叮咛歌》, 嘱咐女儿到男家后要怎样做好媳妇, 语重心长, 歌声温切。渔民的风俗习惯与生活和陆上的汉族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特别是婚嫁的一套程序, 从始至终都是以歌代言, 别具特色。解放后, 渔民逐渐移居于陆上,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他们的渔歌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 现在唱的“城歌”就是新歌的意思, 充分体现了新社会的渔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因而, 这些歌的曲调较之原始渔歌开朗、辽阔、豪放, 歌词内容积极向上, 真正体现了渔民为追求美好而唱歌的愿望。

三、“惠东渔歌”的艺术特点及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从“惠东渔歌”的歌词结构上看, 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二句式结构的, 这种结构较为单纯, 歌词要求一呼一应, 以后可不断反复;一类是四句式结构的, 即起、承、转、合, 且一、二、四句要求押韵, 如果有多段歌词时, 转段时可同韵或转另韵。二句式结构或四句式结构的都有五字句、七字句、也有少数八字句的, 起句形成有三字的、五字的、七字的, 渔歌的衬词、衬句甚多, 几乎每首渔歌都有, 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且一般渔歌的调名都是以它的衬词、衬句来定曲名的。所以, 渔歌的衬词、衬句多, 不但显示了它的独特风格, 而且我们还可以用来区别它的种类。传统渔歌常用的衬词、衬句有:啊、咧、啰、喂、哪、嗳、介、哆、嘟等, 而嗳依嗳、阿阿香、贤弟吟、梁兄吟、罗茵哎、乙尺上、啦打啲嘟啲等都是从地方戏曲, 如“白字戏”、“潮剧”或民间乐曲中的衬句或某个歌段落移植、吸收并溶化在渔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衬词、衬句已成为渔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是广大渔民对这朵绚丽的民间音乐奇葩———传统渔歌, 用心血长期辛勤栽培发展的结果。惠东渔歌的歌词内容大多是唱海、唱鱼、唱船上事物, 唱人与人之间的思念和真情。惠东渔歌的歌词以情歌歌词来唱的极少, 这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地位戚戚相关。

从“惠东渔歌”的调式结构上看, 常见的有两种:一是上、下句结构的乐段, 一呼一应, 随后便是它的反复。二是为了适应歌词的起、承、转、合的需要, 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发展, 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重复。第一类是传统渔歌的基础, 第二类是传统渔歌的发展。从“惠东渔歌”的调式上看, 多为五声音阶, 且从“徵”、“宫”两种调式为多, “角”、“羽”为次。渔歌在旋律进行上多为音阶式的级进和小跳, 大跳也时有出现。级进一列音多是调性色彩很浓的主和弦音, 大跳多在四、五、六度间进行, 但都是以“滑跳”方式顺着音阶上下滑进的, 如常用1234 3432 1765 1232等, 这种滑进手法使渔歌的旋律优美、流畅, 婉转动听。渔歌曲调的旋律, 多用重复、模仿、扩充、延伸、演变等手法, 这和一般的歌曲创作应用手法大体相同, 但独特的手法是相当强调使用衬词、衬句, 不论是开头句, 还是曲调进行中, 尤其是在结束句中经常重复用衬词、衬句组成的结束句和音型, 这更能表现它的独特风格。如“啦打啲嘟啲调”、“嗳依嗳调”等等, 都具有渔歌衬词、衬句的特殊功能和绚丽色彩。渔歌“徵”、“宫”两调式中的“4”音, 在旋律进行中要比通常键盘乐器上的“4”音升高一点点, 但不到半度, 它的振动幅介乎“4”与“﹟4”之间, 惠东渔歌的“7”在唱法上要比正常的“7”音低一点, 但不到半度。这就充分表现出渔歌的独特风格, 这也是因为用当地的语言演唱戚戚相关的缘故。渔歌“3”音的应用, 使曲调明亮、舒畅、清新, 使人有海阔天空之感, 倍觉心旷神怡之意。同时, 渔歌在整个旋律进行上较多地出现倚音、波音、滑、跳音, 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采用的拍子多为二、四拍子, 也常见有混合拍子, 但大都速度缓慢, 节奏脉冲动力不大, 平稳而舒展, 有如人们在划船摆渡, 浏览辽阔平静的海洋中。由于他们的生存环境较为艰难, 所以他们在演唱时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

四、结语

“惠东渔歌”的应用价值随着它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提高。它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渔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依据, 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珍贵素材。惠东县每个音乐工作者都应尽力去挖掘和发展它, 让“惠东渔歌”这颗光彩夺目的南海明珠永远闪烁在祖国的南海之滨。

摘要:“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特色,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歌曲。

关键词:惠东渔歌,历史渊源,民歌曲调,演唱特色

参考文献

[1]林立.初探惠东渔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J].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2]柏林林, 黄虹, 李方.在发展中保护在创新中传承——惠东渔歌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相关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4, 1

《蜡烛》艺术特点赏析 篇3

一、视角独特,线索分明

这篇战地通讯抛开敌我双方攻守桥和桥头堡的战斗过程,出人意料地写住在方场一边地窖里的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发现一个红军战士在偷袭桥的战斗中,牺牲在方场上,于是她在敌人的炮火中艰难地走到方场中,用手掌舀干一个大的弹坑里的积水,又走到牺牲了的苏联战士身旁,吃力地将他拖到弹坑里,在亲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后,手捧浮土为他堆起一个小坟堆,然后摸出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时的花烛,插在战士坟顶点燃,用烛光为他点明天堂之路。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苏联战士的敬意与哀悼。作者将故事放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向人们展示的不仅仅是苏军战士的英勇无畏,更主要的是赞颂了在反法西斯阵营里军民用血肉结成的情谊,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文章借小小的“蜡烛”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可谓视角独特。从摸出蜡烛之后,直到结尾,一直围绕着烛光展开细腻的描写,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特殊的氛围中,烛光彰显了特殊的意义,造成一种诗的意境。结尾像抒情诗一般赞美烛光,让人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眼前总是那一点烛光,久久不能忘怀。这对意义非凡的蜡烛分明就是全文的线索,那“永远燃着”、“不会熄灭的”火焰,俨然成了正义、友谊、爱心的化身,是人类美好情感的体现。

二、无声的动作与有声的背景对照鲜明

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气氛的沉闷。是的,文中老妇人自始至终都没说一句话,她只是在慢慢地、默默地做着她想做的事。“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又坐在那里,也许有一小时”,“又休息了一会儿。几小时的工夫,她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老妇人太衰老了,她行动缓慢,力气衰竭,稍动几下就得休息一会儿,我们读着文章,似乎都可以听到她的喘息声,可她却极有耐心地用了近一个晚上的时间来安葬苏军士兵,点上蜡烛为他守灵。第二天,在见着来寻找同伴的苏军士兵时,她也没有说话,只是“朝这些脱了帽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在这种慢节奏的叙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老妇人的良苦用心,她这一系列无声的动作所传达的是对苏联红军的爱戴和敬意,她把烈士的精神当作是这一晚上行动的力量源泉,把烈士当儿子,并为他守灵,一位母亲的胸怀跃然纸上,震撼我们的心灵。与之相对照的,是那不停响起的、或远或近的敌人炮弹的炸裂声,在这一天当中没有停止过的声音里,我们可以听出敌人的怯懦。它的出现,既反衬出了老妇人的执着坚毅、临危不惧,突出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的感人行为,又在不时地提醒着读者:这可恶的声音,就是文中所写的“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产生的根源,就是导致成千上万热爱和平的人丧生的罪魁祸首!无声的动作象征着善良,有声的背景代表了残暴,两者交织在一起,鲜明地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三、伏笔重重,精于照应

细读全文,我们可以找出六处伏笔和照应。如第2段所写的“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暗示此地进行过一次殊死较量,双方动用了重型火炮,所以第21段写老妇人马上找到了一个大的炮弹坑也就不足为奇了;第13段写到“炮弹翻起泥土,柱子似的”,为第26段老妇人捧土堆坟埋下了伏笔;第28段老妇人从怀里摸出一支大蜡烛,这件事在第14段里就有过交代——“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第6段里连长说“等明天攻下桥后再埋葬他吧”,于是自然就引出了老妇人不忍心看苏联青年暴尸方场,夜里掩埋死者这件事;第34段连长派士兵去找死者的尸身,既照应了第6段连长所说的话,又暗示着桥已被攻下,这次战斗已经结束。正是这种巧设伏笔,精于照应的写法,使文章脉络贯穿,结构尤为严谨。

四、细节描写别有意味

老妇人的饰物——一条黑色大围巾——在文章中出现了六次,这看似不经意出现的寻常之物,其实却是作者情感抒发所借助的意象。年轻的苏联红军士兵牺牲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在异国他乡捐躯,可谓浩气长存、永垂不朽,作者巧借这黑色的大围巾来寄托对烈士的哀思。黑色,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文中一再突出围巾的颜色,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文中的这种意味,读者只要融情入事,是容易领会的。结尾处“黑色大围巾”的字眼高密度出现,使庄严肃穆的气氛骤然浓烈,作者顺势将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总之,《蜡烛》一文是一首赞美诗,是一曲颂歌,既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又有高超的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借鉴。

(黄道荃 江西省兴国县潋江中学 342400)

钢琴艺术赏析 篇4

管风琴是键盘乐器吗? 1 【单选题】弦鸣乐器是由弦振动发音的乐器,与键盘乐器相关的弦鸣乐器包括(C)。

A、管风琴、手风琴、簧风琴 B、管风琴、古钢琴、近代钢琴 C、古钢琴、近代钢琴、现代钢琴 D、古钢琴、手风琴、现代钢琴 2 【单选题】所有形式的管风琴都有(B)。A、音栓、音箱、杠杆、琴键 B、音栓、杠杆、琴键、供气装置 C、音栓、杠杆、脚键盘 D、音箱、键盘、音管、供气装置 3 【单选题】(C)与钢琴在键盘乐器的演进过程中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A、簧风琴 B、手风琴 C、管风琴 D、古钢琴 4 【单选题】17世纪末、18世纪初,管风琴音乐在(A)进入鼎盛时期,管风琴音乐成了宗教音乐的代表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5 【单选题】(D)的作用使管风琴的音色变得多样化。A、琴键 B、杠杆 C、音管 D、音栓 6 【单选题】巴赫和亨德尔都是杰出的音乐大师,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A)的盛期。A、管风琴 B、古钢琴 C、手风琴 D、近代钢琴 7 【判断题】管风琴不是键盘乐器。× 8 【判断题】管风琴是依靠音栓发音。× 9 【判断题】巴赫和亨德尔都是管风琴大师。√ 10 【判断题】17世纪末、18世纪初,管风琴是宗教音乐的代表。√ 钢琴乐器的前身 1 【单选题】发音比较柔弱、纤细、音量有限是(B)。A、古钢琴 B、击弦古钢琴 C、拨弦古钢琴 D、羽管键琴 2 【单选题】古钢琴属于哪个时期的键盘乐器(A)。A、巴洛克时期 B、古典主义时期 C、浪漫主义时期 D、印象主义时期 3 【单选题】拨弦古钢琴通常会有(B)键盘和音栓装置,来改变力度和音色。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4 【单选题】根据乐器分类法,由弦振动发音的乐器称之为(A)。A、弦鸣乐器 B、体鸣乐器 C、膜鸣乐器 D、气鸣乐器 5 【判断题】古钢琴和管风琴是同时出现的。× 钢琴诞生了 1 【单选题】近代钢琴的制造模式在(D)年左右确立。A、1800年 B、1790年 C、1710年 D、1850年 2 【单选题】钢琴结构比较复杂,下面(C)是钢琴最重要的配件甚至可以称之为它的灵魂。A、琴键 B、踏板 C、击弦机 D、琴弦 3 【单选题】钢琴的键盘由白键和黑键按(A)半音关系排列而成。A、十二平均律 B、纯律 C、五度相生律 D、音律 4 【单选题】现代钢琴中的立式琴设有(C)踏板。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 【单选题】钢琴的音域从A2 —(D)A、c4 B、c2 C、c3 D、c5 6 【单选题】立式钢琴中的右踏板命名为(B)A、消音踏板 B、延音踏板 C、柔音踏板 D、弱音踏板 7 【单选题】近代钢琴由(C)个琴键组成。A、86个 B、66个 C、88个 D、80个 8 【单选题】钢琴因为它宽广的音域,绝美的音色,被人们摘取了(A)的桂冠。A、乐器之王 B、乐器之最 C、乐器之后 D、乐器皇帝 9 【单选题】自现代钢琴问世以来钢琴至今已有(C)年的历史。A、一百多年 B、二百多年 C、三百多年 D、四百多年 10 【判断题】钢琴外部形态分为平台式和直立式两种。√ 11 【判断题】现代钢琴中的立式琴作为练习用琴设有两个踏板。× 欧洲音乐之父——巴赫键盘音乐 1 【单选题】钢琴平均律曲集是(A)创作的。A、巴赫 B、亨德尔 C、海顿 D、莫扎特 2 【判断题】巴赫是巴洛克音乐最杰出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3 【判断题】巴赫的《C大调前奏曲》收集在巴赫《钢琴平均律曲集》中。√ 4 【判断题】巴赫的键盘音乐扎根与宗教音乐和德国民间传统音乐之中。√ 5 【判断题】巴赫的故乡在英国。× 德国出生的英国音乐家——亨德尔 1 【单选题】巴赫和亨德尔是同年出生的,同是德国人,他们的音乐创作把(A)音乐推向顶峰。A、巴洛克 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D、印象主义 2 【单选题】(B)音乐将德国的庄重、意大利的妩媚、法国的华丽和英国的朴素熔于一炉,形成了一种极为广博的“世界型”风格。A、巴赫 B、亨德尔 C、莫扎特 D、贝多芬 3 【判断题】《G大调恰空》共有二十一个变奏。√ 4 【判断题】亨德尔出生于英国北部。× 5 【判断题】《G大调恰空》是巴赫所创作的。× 交响乐之父——海顿 1 【判断题】 海顿出生于德国。× 2 【判断题】《f小调变奏曲》是海顿创作的,作品中抒发了细腻的情感,带有忧郁的诗意。√ 3 【判断题】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是基于典雅、精致、富于装饰性的洛可可风格。√ 4 【判断题】海顿的《f小调变奏曲》仍沿袭巴洛克时期音乐。√ 5 【判断题】海顿出生在音乐世家。× 诗与音乐完美结合 1 【单选题】《小星星变奏曲》是(C)创作的。A、亨德尔 B、海顿 C、莫扎特 D、贝多芬 2 【判断题】莫扎特作为“音乐神童”的他所展示的不仅是高超的技艺,还有超乎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 3 【判断题】莫扎特的父亲给了莫扎特与生俱来的天赋、全面的音乐熏陶、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判断题】莫扎特1756年生于德国。× 5 【判断题】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包括了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体裁。√ 理智与激情的碰撞 1 【单选题】(D)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A、海顿 B、巴赫 C、莫扎特 D、贝多芬 2 【判断题】贝多芬的故乡在法国。× 3 【判断题】《F小调奏鸣曲》“热情”正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也是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作品。√ 4 【判断题】如果说巴赫站在复调音乐之巅,贝多芬则站立在主调音乐之峰√ 钢琴诗人的忧伤 1 【单选题】《升c小调圆舞曲》是(C)创作的。A、海顿 B、贝多芬 C、肖邦 D、李斯特 2 【判断题】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作曲家是肖邦。√ 3 【判断题】《升C小调圆舞曲》是肖邦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有感而发所创作的。√ 4 【判断题】肖邦的音乐创作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作。√ 5 【判断题】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是在法国创作的。× 键盘上的技术狂人 1 【单选题】

(D)键盘上推出双音音阶、八度音阶、大跳八度和弦等高难度技巧。A、海顿 B、贝多芬

C、肖邦

D、李斯特【判断题】李斯特是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 3 【判断题】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曾使李斯特热血沸腾,并满怀豪情地创作《革命交响曲》。√ 4 【判断题】李斯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家。× 5 【判断题】钢琴曲《钟》是李斯特所改编的。√ 音乐之恋 1 【单选题】《狂欢节》是(D)的钢琴作品。A、肖邦 B、李斯特 C、勃拉姆斯 D、舒曼 2 【判断题】《狂欢节》这首作品是勃拉姆斯所创作的。× 3 【判断题】舒曼的钢琴作品虽然不是他最主要的创作体裁,却是他全部创作的起点。√ 4 【判断题】舒曼和勃拉姆斯都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5 【判断题】舒曼的启蒙钢琴老师是维克教授。√ 印象大师——德彪西 1 【单选题】(A)是印象主义的创始人。A、德彪西 B、勃拉姆斯 C、舒曼 D、拉威尔 2 【判断题】印象主义音乐不仅在创作手法上对浪漫主义传统进行了大胆革新,而且在音乐表现的美学观念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3 【判断题】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中仍留有古典主义痕迹。× 4 【判断题】彪西的钢琴小曲《月光》,灵感源于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的同名诗篇,原诗描绘几个已故舞人在月光下跳着魔鬼般的舞蹈。不过德彪西的音乐着重于描绘月光的美丽与神秘。√ 俄罗斯学派浪漫主义第一人 1 【单选题】

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四季》里面共包含(C)钢琴小曲。A、10 B、11 C、12 D、13 2 【单选题】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创作于(A)年。A、1875年 B、1876年 C、1877年 D、1878年 3 【判断题】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钢琴作品是四季。√ 4 【判断题】舞剧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 5 【判断题】柴可夫斯基的故乡在德国。× 6 【判断题】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对旋律性的重视。√

二十世纪民族乐派的不同声音 1 【单选题】钢琴的民族乐派最先崛起在(A)。A、俄国 B、德国 C、北欧 D、法国 2 【判断题】《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判断题】俄罗斯音乐与本国的民间文学、民歌及民间舞蹈密切相关,多半是有标题性的内容,音乐的旋律线条悠长、气息宽广、热情而忧郁。√ 4 【判断题】民族乐派的钢琴作曲家强调发展乡间音乐。× 5 【判断题】拉赫玛尼诺夫是印象主义时期的作曲家。× 二十世纪键盘上的不同声音 1 【单选题】(B)是表现主义钢琴音乐的主要代表。A、巴托克 B、勋伯格 C、格里格 D、普罗科菲耶夫 2 【单选题】“十二音体系”是(A)创作的。A、勋伯格 B、巴托克 C、格里格 D、巴赫 3 【单选题】北欧音乐家中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的要数挪威作曲家(A)。A、格里格 B、勋伯格 C、巴托克 D、拉赫玛尼诺夫 4 【单选题】钢琴教学巨著《小宇宙》是(C)创作的。A、普罗科菲耶夫 B、勋伯格 C、巴托克 D、德彪西 5 【单选题】将八度以内的12个半音不分主要、次要,全部平等对待叫做(D)。A、平均律 B、纯律 C、五度相生律 D、音体系 6 【判断题】梅西安是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及鸟类学家,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最具独特性的作曲家之一。√ 7 【判断题】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德国作曲家。× 8 【判断题】巴托克是20世纪成功的民族主义作曲家,同时也是新民族乐派中对钢琴音乐贡献最大、最有创作性的作曲家。√ 给音乐注入伟大声明的艺术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 1 【单选题】阿图尔·鲁宾斯坦最擅长演奏(A)的作品。A、肖邦 B、巴赫 C、贝多芬 D、海顿 2 【单选题】阿图尔·鲁宾斯坦是(A)钢琴演奏家。A、美籍波兰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3 【判断题】鲁宾斯坦不仅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在勃拉姆斯、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的作品诠释方面,也因其个性鲜明且富有创造性的诠释而独具一格。√ 4 【判断题】鲁宾斯坦是美籍波兰钢琴演奏家。√ 浪漫派钢琴泰斗——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1 【单选题】下列哪位钢琴演奏大师是在20世纪诞生的钢琴家中,可以说是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最完美、最富创造性的一位。C A、阿图尔·鲁宾斯坦 B、里赫特 C、霍洛维茨 D、布伦德尔 2 【判断题】人们称霍洛维茨是整个20世纪最后的一位古典派钢琴大师。× 3 【判断题】霍洛维茨是美籍俄罗斯人。√ 4 【判断题】在20世纪诞生的钢琴家中,霍洛维茨可以说是在钢琴演奏技巧方面最完美、最富创造性的一位。√

大器晚成的钢琴大师——斯威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 1 【单选题】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是(A)钢琴演奏家。A、苏联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 【判断题】里希特演奏曲目非常广泛,从古典派到浪漫派和印象派乃至现代派,几乎无所不能。√ 3 【判断题】里希特只擅长演奏肖邦的作品。× 4 【判断题】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自幼随其父学习钢琴。√ 音乐学者——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1 【单选题】布伦德尔不仅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还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著述家,下列著作哪个是他所著(A)。A、《音乐的思考与再思考》 B、《钢琴技术练习的合理原则》 C、《法国的钢琴音乐》 D、《讲课记录》 2 【单选题】下列哪位钢琴演奏家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大师(D)。A、霍洛维茨 B、里赫特

C、阿图尔·鲁宾斯坦 D、布伦德尔 3 【单选题】布伦德尔层在世界各大都市经常演奏(A)全套奏鸣曲。A、贝多芬 B、海顿 C、莫扎特 D、勃拉姆斯 4 【判断题】布伦德尔生于南斯拉夫的维森堡。√ 5 【判断题】布伦德尔只擅长演奏巴赫的作品。× 唱片大师——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1 【单选题】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是(D)钢琴演奏家。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苏联 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钢琴家被称为“全集录音大师”(C)。A、布伦德尔 B、里赫特 C、阿什肯纳齐 D、霍洛维茨 3 【单选题】在西方钢琴演艺界,哪位钢琴演奏大师有“键盘运动的马拉松健将”之美誉(B)。A、马尔塔•阿格里齐 B、阿什肯纳齐 C、霍洛维茨 D、布伦德尔 4 【判断题】在西方钢琴演艺界,阿什肯纳基素有“键盘运动的马拉松健将”之美誉。√ 5 【判断题】阿什肯纳齐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 6 【判断题】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是美国钢琴演奏家。× 女中英杰——马尔塔.阿格里齐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钢琴演奏家被称为“女中英杰”(C)。A、阿什肯纳齐 B、布伦德尔 C、马尔塔•阿格里齐 D、里赫特 2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钢琴演奏家曾连续夺得了意大利和瑞士两个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A)。A、马尔塔•阿格里齐 B、阿什肯纳齐 C、霍洛维茨 D、布伦德尔 3 【判断题】许多钢琴家在年轻时总是激情四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内省,但是阿格里奇不是这样,从她近几年录制的肖邦,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人们听到的是比以前更为狂放和具有气势的音响。√ 4 【判断题】马尔塔•阿格里齐是一位出色的男钢琴演奏家。× 5 【判断题】阿格里齐连续夺得了意大利和瑞士两个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引起轰动。√

英雄传奇——范.克莱本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钢琴演奏家是20世纪极富传奇色彩的钢琴英杰和钢琴隐士(C)。A、阿什肯纳齐 B、霍洛维茨 C、范•克莱本 D、布伦德尔 2 【单选题】范•克莱本是(D)钢琴演奏家。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3 【判断题】克莱本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从小就受音乐熏陶。× 4 【判断题】克莱本只仅仅录制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作品。× 钢琴怪杰——阿尔图劳.贝内德蒂.米凯兰杰利 1 【单选题】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杰利是(A)钢琴演奏家。A、意大利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2 【单选题】米凯兰杰利最擅长演奏(C)作品,可以说是用全部生命雕刻和塑造的。A、肖邦 B、贝多芬 C、德彪西 D、莫扎特 3 【判断题】米开朗杰利是一个著名的有怪癖的钢琴家,以经常临时取消演出而“臭名昭著”。√ 4 【判断题】阿尔图劳•贝内得蒂•米凯兰杰利是一位美国钢琴演奏家。× 5 【判断题】米开朗杰利擅长演奏德彪西的作品。√ 键盘奇才——格伦.古尔德 1 【单选题】古尔德是(C)钢琴演奏家。A、美国 B、意大利 C、加拿大 D、法国 2 【单选题】大凡只要提起钢琴大师(D),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与怪杰两个字联系在一起。A、范•克莱本 B、布伦德尔 C、米凯兰杰利 D、古尔德 3 【判断题】古尔德是英国二十世纪最具精神魅力的钢琴演奏家之一。× 4 【判断题】古尔德演绎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已成为音乐史上的 瑰宝。√ 5 【判断题】古尔德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特制琴凳。√ ”多一个手指”的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 1 【单选题】毛里齐奥•波利尼最擅长演奏(A)。A、肖邦《夜曲》全集 B、贝多芬全套《奏鸣曲 》 C、巴赫《十二平均律》 D、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2 【判断题】波利尼1942年出生,早年在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 3 【判断题】波利尼是一位既弹琴又指挥的“双料音乐家”。√ 4 【判断题】波利尼演奏曲目广泛而多样,演奏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深厚的音乐涵养。√ 5 【判断题】波利尼是一位拥有十一根手指的钢琴演奏家。× 钢琴传入中囯 1 【单选题】公元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朝见明朝皇帝,在他贡献的礼物中有一件乐器,即当时的(B)。A、拨弦古钢琴 B、击弦古钢琴 C、古钢琴 D、钢琴 2 【判断题】“学堂乐歌”是一种将日欧歌曲曲调填以反封建歌词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歌曲,这种歌曲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差甚远,但其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3 【判断题】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4 【判断题】秦汉时期,“丝绸之路”为中国音乐打开了东西音乐文化交流的窗口。√ 5 【判断题】关于钢琴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只有一种观点。× 你所熟悉的那些中国曲调 1 【判断题】《夕阳箫鼓》不是钢琴改编曲。× 2 【判断题】王建中将唢呐曲《百鸟朝凤》改编成钢琴曲《百鸟朝凤》。√ 3 【判断题】钢琴改编曲不会损失一些原有乐器和曲调韵味,而且在音乐的立体化和多声化方面都大有益处。× 4 【判断题】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钢琴音乐艺术发展被极大的限制了,演奏者不允许演奏西方的钢琴作品,只有以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标准写成的钢琴曲才能生存。√

奏响世界音乐舞台的黄河协奏曲 1 【单选题】钢琴协奏曲《黄河》第一乐章的曲名(A),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精神的概括。A、《黄河船夫曲》 B、《黄河颂》 C、《黄河愤》 D、《保卫黄河》 2 【单选题】钢琴协奏曲《黄河》是由(A)乐章构成的。A、四个 B、三个 C、二个 D、一个 3 【判断题】“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 4 【判断题】《黄河》是第二部表现了人民战争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 中国元素原创音乐 1 【单选题】谭盾创作的钢琴组曲《忆》里面共包含(C)首小标题。A、6首 B、7首 C、8首 D、9首 2 【判断题】谭盾创作的钢琴组曲《忆》,是一部独具民族特色的钢琴组曲,收编于《谭盾钢琴曲集》。√ 3 【判断题】《忆》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民间的一种舞蹈。× 4 【判断题】《忆》是谭盾 1978 年从湖南到北京前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当学生时写的第一部作品√ 钢琴古韵 1 【单选题】钢琴曲(D)创作于 1973 年,是王建中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的钢琴作品。

A、《夕阳箫鼓》 B、《百鸟朝凤》 C、《忆》 D、《梅花三弄》 2 【判断题】在改编曲《梅花三弄》引子的叙述中,速度很慢,在缓慢沉静的情绪中,一拍一个音,一拍一个和弦, 轻描淡写的歌唱着。√ 3 【判断题】古琴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审美和文人品质,这也是古琴的本质内涵,是古琴得以传承的关键。√ 4 【判断题】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摒弃了传统乐曲的艺术意蕴和文化精神,完全借鉴西方钢琴演奏技巧特点所创作的。× 中国钢琴演奏家 1 【单选题】(B)是第一位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以及美国五大交响乐团长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著名音乐厅举办独奏音乐会的中国钢琴家。A、孔祥东 B、郎朗 C、傅聪 D、李云迪 2 【单选题】(A)老师是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乐坛中最具影响和权威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她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A、周广仁 B、傅聪 C、郎朗 D、李云迪 3 【单选题】(C)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审美和文人品质。A、古钢琴 B、钢琴 C、古琴 D、二胡 4 【判断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钢琴演奏方面获有国际声誉最早的钢琴家要数傅聪,他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5 【判断题】傅聪的父亲傅雷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 6 【判断题】傅聪先生出生在钢琴世家。× 俄罗斯钢琴学派 1 【单选题】俄罗斯钢琴学派深受(B)的触动,追求把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技巧动作结合起来。A、巴洛克音乐 B、俄罗斯民间音乐 C、古典音乐 D、浪漫主义音乐 2 【单选题】俄罗斯学派艺术核心特征就是强调(A),坚持以声乐的观点来阐述钢琴的声音,追求使琴声去接近亲切的人声。A、歌唱性 B、音色 C、完整性 D、手指独立性 3 【单选题】俄罗斯学派对键盘的控制也非常精细,倡导(A),着重训练八度技巧及和弦技巧,正确使用手臂的重量,无论用什么力度也决不发出难听的敲打之声。A、弹得很深 B、弹得很浅 C、自然重量 D、重力弹奏法 4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位大师不属于俄罗斯学派(D)。A、涅高兹 B、伊贡诺夫 C、戈登威泽 D、布索尼 5 【判断题】俄罗斯钢琴学派仅研究俄罗斯民间音乐。× 6 【判断题】俄罗斯钢琴学派是在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长期熏陶下,积极学习西方优秀钢琴演奏技术,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传统,并在此传统的外壳中孵化出独特的风格。√ 德奥学派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德奥学派代表人物是(A)A、巴克豪斯 B、伊贡诺夫 C、科尔托 D、玛格丽特·朗 2 【单选题】德奥学派善于研究手指运动时的肌肉状态,首推出弹琴和(C),提倡肩、臂、肘各部分的互相带动。A、放松法则 B、放松腕部法则 C、肌肉运动法则 D、手指法则 3 【单选题】德奥学派以莱比锡、柏林、维也纳为教学中心,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得益于(D)的德奥钢琴曲目。A、巴赫 B、贝多芬 C、海顿

《琵琶行》艺术赏析 篇5

(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这首叙事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诗人精于构思,在叙述时能够着意调遣,使之形成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之势。譬如,诗歌首节写到诗人送客时的情景就一波三折:刚要“醉不成欢惨将别”,却又“忽闻水上琵琶声”,致使“主人忘归客不发”;描述琵琶女演奏结束以后,又写她自叙不幸身世;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之后,又要请琵琶女重弹一曲等,使全诗具有一种跌宕多姿、委曲动人的情致。同时,全诗叙事写人层次分明,诸如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自叙身世,描写诗人自己引起的遭际感慨与情感共鸣,尽管有如此多的铺叙内容,却能做到上下关联,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二)、细节描写,成功刻画人物待征

本诗成功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情致,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鲜明形象。从“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逼真地表现了琵琶女心事重重、满腹沦落之恨,以及她不愿见人、更不便明说的复杂心理特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二句,通过一系列细微动作与表情描写,把女主人公在开始诉说身世时的矛盾、迟疑、欲说还休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是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六句,使读者脑海里自然会感知出琵琶女以声传情的演奏技艺和满腹愁怨的鲜明形象。可见,诗人把琵琶女的高超的弹奏动作与乐曲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它在听者中产生的艺术效果三者自然融合,立体描绘,因而起到了相互辉映、突出人物形象的极大作用。

(三)、比喻生动,巧绘乐声

诗中对琵琶女演奏的乐声的摹描绘新奇美妙。表现在:一是大胆想象,巧拈普通而常见的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动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如“大弦嘈嘈如急雨”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一层,诗人以其天才的想象,借助各种比喻,准确、具体、生动地描绘了音乐急与徐、强与弱、高与低、起与止等变化状态,成功地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动人心魄,叹为听止。二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音乐的声情并茂与无限魅力。其一,诗作通过对听者感受的描写,将音乐情声并茂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了。如“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既细致地描写了琵琶声压抑低回的旋律,又传达出女主人公失意悲苦的心绪,从而为完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的表达,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其二,通过景物描写与环境烘托,生动表现音乐的动人魅力。诗中写当“曲终收拨”时,四弦像“裂帛”般戛然而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江上月色的点染描写,营造特定环境下四下悄然的意境,衬托出琵琶乐声不绝如缕、余音袅袅的艺术魅力,同时,它又收到了加重全诗抒情气氛的艺术效果。

(四)音乐之中显真情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确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前奏——琵琶悠然到心头

“千呼万唤使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这是一段低沉、压抑的琵琶,似乎在诉说心中的苦悲,又象是在倾诉一段隐情。或许,低沉、压抑的并不是这琵琶声,而是诗人的心境。诗人被贬作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司马,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政客(注:司马在当时是一个闲职);时值秋季,诗人送友人远行于渡 口。此情此景,不免会产生一丝悲凉的情愫。

欢乐曲——对往事的回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虹》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怨泉水冰下难。”这是一段欢快、明朗的旋律,从诗中可以感受到它的清脆动听、婉转悦耳。这是琵琶女在回忆美好的往事,回忆火一般红艳的青春,如花似玉的青春。或许,这曾是她人生最灿烂的时刻,也是她最得意的时刻。自然也成了她记忆里最深刻的烙印。

沉思曲——对青春流逝的感叹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肝肠寸断的感叹,感叹岁月的流逝,青春已一去不复返。往日的欢乐、辉煌早已逝去,留下的,只有悔恨交加、痛不欲生。

悲愤曲——对命运的控诉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弦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此时的琵琶声,变得高亢激昂、急促紧迫。这像是一种控诉,是对上天的不公平对待的控诉,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控诉,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控诉。

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情与伤感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段,听完了琵琶女含泪的自述,诗人叹息不断。为何叹息?同情琵琶女悲惨的遭遇,同时也是在感伤自己。感伤自己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不仅不得重用,反遭贬职,此时满怀的悲怆、孤寂,纷纷涌上心头来。回首一段心酸的记忆,诗人早已泪眼朦胧。于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分段分析

本诗分为四段:

西方影视艺术赏析总结 篇6

姓名:郑xx 学号:2009050431xx 系别:管理系 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

西方电影是西方文化的博物馆,也是一座光影声色的迷宫。如果您走进了西方电影的片库,扑面而来的印象一定是片目繁浩、纷红骇绿。在这座鱼龙混杂、光怪陆离、似梦非梦的迷宫中,就需要有人插上一些标识„„

其中我看过的最喜欢的电影有《肖申克的救赎》、《罗马假日》、《2012》、《简爱》、《埃及艳后》等。下面我就详细介绍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

关于《肖申克的救赎》,未看这部片子之前,听朋友说这片子是《越狱》的电影版,看完后,感触颇深。我想,如果说《越狱》是对生的渴望,那《肖申克的救赎》更多的便是对生的思考了。我想,朋友所认为的这部片子与《越狱》的关系,只是因为两者都是以越狱为主题罢。只是,作为两个多小时时长的电影,注定它给人咀嚼的蕴味要深刻得多,《越狱》是上学期看的连续剧,印象中,那时候对社会这个无形的监狱感触很大。有形的监狱与无形的监狱,到底哪个才能让人找到安全的归宿?

在《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片子里,仿佛已找到了答案。当在监狱里生活了50年的博斯获假释时,面对陌生的世界,他惶恐迷茫,“我不喜欢这地方,它令我太焦累”——世界变化得直快,或许,监狱才能给人一种安全?对于监狱,“开始,你恨它们;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博斯最终选择了解脱,当看到他上吊时画面固定了的那一幕,留给生的人又是怎样的一种思考与无奈呢?“不再有痛苦的感觉了”——这是他离别前最后一句的感恩。或许,就像瑞德说的——“他应该死在这里(监狱)”。

影史上真正的无冕之王!如果一个人一生只看一部电影的话,那就应该看《肖申克的救赎》。人人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电影更能改变人的命运,特别是陷入低潮中的人,《肖申克的救赎》公认是史上最能改变一个人的电影,没有谁能否认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面临许多无奈和困难,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对无法自控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活下去呢?肖申克的救赎给了我们答案,让芸芸众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些真切的举动,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肖申克的救赎》又名《刺激1995》,虽然它在奥斯卡败给了当时另外一部伟大的影片《阿甘正传》,但我依然认为它是最有现实意义的电影,最能告诉我们如何活的快乐生活的勇气。它告诉我们,面临灾难,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和坚强才是最大的救赎。

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是杀害妻子以及妻子情夫的凶手,尽管这些是强加在他身上的冤狱,但他却无力改变这一切。他也从此开始了他漫漫的监狱生涯。故事一开始就将他定位在一个被飞来横祸强加于身的人,在监狱里面,安迪要面对变态的性骚扰,更要面对监狱长和狱警的残暴,他始终保持着低调,他仿佛很无力的承担着这一切。渐渐的他利用他银行家的特长帮监狱其他人做帐,以至于最后帮监狱长以及其他监狱的管理人员做帐,逃税,只道他最后成功越狱,获得自由和新生。

故事情节仿佛有些老套,但却表现如此有张力,情节安排紧凑,以至于倒最后当他成功越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他每天用一个小锄头挖一点土,然后第二天早上把土放在口袋里面,散步放风的时候再把土悄悄的撒在地上,每次土不能多,不然就会被发现。安迪要忍受怎样的煎熬,他也知道这样做太慢,他缜密的思维和强大的意志让我为他叹服,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做到呢?我会不会因为太过于心切而导致失败呢? 除了这些,在获取图书馆经费问题上,让我看到了安迪的执着和乐观。他为了监狱的图书馆,一次次的给州长写信,他不知道写了多少封信,最后终于如愿以偿。这份执着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电影对于生活习惯和人的惰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当老人离开监狱的时候,他什么都不会做,最后他终于上吊自杀了。是的,是社会造成了他的悲剧,但是他自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电影一次次的用一个普通人的执着和坚强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希望,只要坚强,我们就会得到很多,尽管我们不得不失去很多,面对灾难,面对不公,坚强是最好的注解,勇气是最好的救赎。安迪最后把监狱长的钱骗光,监狱长的账本也被送到了检察官手里,等待他的是法律的审判。生活存在于细节中,当最后安迪准备好一切的时候,我当时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带上监狱长的皮鞋,最后只倒他出现在银行,只有擦亮的皮鞋和西装革履才能让他如此轻松的提走如此大额的现金而不被怀疑,安迪永远是安迪,冷静,执着,信心,乐观,只有他才能战胜生活,获得新生,我们何尝又不是呢?

每次当我沮丧无奈的时候,我都会看这部电影,每次看我总能从那里获取勇气,因为我知道,我没有面对安迪承受的那么多灾难,我没有理由放弃勇气和希望,努力就是救赎,就有希望。这部电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节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的伟大内心世界,也告诉生活中的每个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气才是最大的救赎。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安迪,引用尼采的那句话说:那些不能将我置于死地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有力量!

名师教学细节处理艺术赏析 篇7

一、咀嚼教材挖掘的细节功夫

观摩名师课堂, 其教学设计虽粗放而大气, 但教学细节却处理得细腻而到位。有效整合利用了教学资源, 对教材具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把握。让我们追随着名师的足迹, 来咀嚼他们挖掘教材的细节功夫。

【案例1】教材留白的细节处理智慧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张齐华老师将教材中的一道习题 (如图1) 中的等分线作了隐藏处理 (如图2) , 先出示第一条, 告诉学生把一张纸条全部涂色, 可以用数“1”来表示, 请学生估计一下, 现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

由于图中没有明确的分隔线, 学生不能直接看图说出分数, 一些学生只能凭直觉, 想象阴影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来估想分数, 所以学生有的猜, 有的猜。课件验证后得出涂色部分是。教师继续出示第三张纸条, 同样请学生估计。许多学生一下子就估计出是, 教师让学生交流是怎么估的, 有没有什么窍门。原来学生用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与第二张纸条的进行比较, 发现涂色部分只有第二张纸条的一半, 所以确定用来表示。教师用课件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随即总结道:“瞧, 借助观察和比较进行估计, 这是多好的思考策略呀!”然而, 精彩并没就此打住, 接下去, 张老师再提出问题:“照这样分下去, 想象一下, 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此时, 大部分学生已能轻松地运用发现的规律想象出后续分数。也许有人会认为这题已完事了, 但张老师凭借这张小纸条继续大做文章, 让学生观察涂色部分和对应的数, 并交流各自的发现。学生有的发现同样一张纸条, 它的要比大;1里面有3个, 1里面有6个;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涂色的一份也就越小……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 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 从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到数学思维策略的综合训练, 再到极限思想的有机渗透。朴素的内容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 这一切都源于张老师对教材进行的细加工。他增加教材“空白”的细节素材, 为学生发展思维提供了条件。学生为了能填补这个认知“空白”, 很有兴趣地、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方法, 也就会比原来“直白”的教材表述得到更多的收获。

【案例2】教材链接的细节处理智慧

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 有这样一道例题:首先, 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情景图找出需要的条件, 整理成如下表格以解决相关问题:

然后, 教材要求学生“根据解答的结果, 填出括号里的数”:

3本→18元

5本→ () 元

() 本→42元

教学中, 教师考虑到教材对知识的表达方式比较含蓄, 担心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 在例题呈现的两个环节中添加了一个沟通的演变过程———用电脑演示:分别隐去两张表格的框线, 取而代之以箭头, 合成最后一题的形式。如此细致展示、巧妙添加、连续引申的过程, 不仅能让学生快速地填出答案, 还使他们体会到这种方法比列表式更简单、更方便, 从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克服了原来题目与前面题目割裂开的现象, 使学生从整体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咀嚼课堂调控的细节功夫

名师的课堂之所以令人陶醉, 除了其具有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起伏跌宕的教学过程外, 更主要的是有恰到好处的动态调控艺术。在他们的调控下, 课中闪现的意外被点燃成一出出精彩的生成。

【案例3】遭遇尴尬的细节处理智慧

在“图形的特征”一课的教学中, 特级教师钱金铎的徒弟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课件出示:一只聪明可爱的小熊在造房子, 不一会儿房子就造好了。 (画面定格)

师:小朋友, 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小眼睛最亮。

生: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窗子。

师:真能干!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我还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门。

生:没有烟囱。

……

这位教师满头大汗地上完了课。他本想让学生从小房子中发现平面图形, 再感悟其特征, 可学生想到的却是小熊的房子中还缺什么。这位教师更没想到自己违心的一句表扬, 却活跃了学生的另类思维, 致使课堂一次次偏离预设的“轨道”。课后钱老师点评道:这样的提问空间太大, 容易使学生不着边际, 生成太杂。需加强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如何处理这一尴尬细节呢?经过一番推敲, 于是就有了方案二:

教师课件出示情境 (同上) 。

师:小朋友, 你发现了什么?看谁的小眼睛最亮。

生: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窗子。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啊!如果你是小熊, 你打算把窗子设计成什么形状呢?

生:我打算把窗子设计成正方形, 因为我觉得正方形方方正正的, 很漂亮。

生:我打算把窗子设计成长方形, 因为我家的窗子就是长方形的。

师:那就请用小棒把你设计的窗子的形状摆一摆。

(学生用小棒摆, 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所摆图形的特征)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 (争先恐后举手) :我还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门。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啊!如果你是小熊, 你打算把门设计成什么形状呢? (方法同上)

情境创设是低段教师常用的一种导课形式,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在方案一中, 教师眼中的“小房子”就是一种虚拟的摆设, 是导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工具, 是一种教学途径。而学生心中的“小房子”就是小动物们的家, 他们融入了自己的所思所想, 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言语:我发现小熊的房子上没有窗子, 我还发现了小熊的房子上没有门……作为一个教师,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天真充满爱意的话语, 它们可是引导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也是我们教学资源中开发不尽的宝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 变“尴尬问题”为进一步学习的资源, 使课堂教学幻化成最精彩的瞬间。

三、咀嚼教学语言的细节功夫

听名师的课, 常常让我们一唱三叹。细思量, 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课堂教学的语言。名师们巧妙的教学策略和灵动的教程推进, 正是因为他们的妙语生花的轻巧“点击”、从容调遣, 才得以让他们在课堂中“随心”演绎、挥洒自如。例如, 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 他的评价语言也可谓是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拷贝不走样。”“看得出, 你们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真可谓就地取材, 极好!”“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 但他们的创造仍然十分美妙, 不是吗?”“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智慧, 成功演绎‘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创造力。”……

张老师在课上对学生寥寥数语的评价, 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语言魅力, 如诗般优美。他借此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 从而把他们带入魅力的知识天堂!细细咀嚼, 不难看出, 张老师不仅是在真心赞美学生, 更是在精心诱导学生。他的评价不但融入了真挚的感情, 更渗透了学习方法策略的引导, 不只是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对或错, 还知道了其中的原因。毋庸置疑, 这样的评价方式才真正起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怀古诗“留白”艺术赏析 篇8

关键词:怀古诗;留白;赏析;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2-0062-04

“留白”,雅称“余玉”,就是在整幅画面中刻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借以表达一种“空灵”美,以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留白”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现语言,古老的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手法,称之为“计白当黑”。在虚白的背景上突出集中地表现人、物的状态,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的表现形式特征,目的、内容、形式得以高度统一。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之一,画面中留白部分即是“虚”是“无”,与物象的“实”(即“有”)体内容相依相存,“虚”从“实”来,“无”中生“有”。为了突出主体而留出大片空白,自从黑来,自与黑是正反对比的辩证关系。没有白的形态变化,黑色的形象也就无所依托,所谓“黑以白现”就是这个道理。老子很早就提出了“有无相生”的命题:“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道德经》十一章)以车轮、器皿、房子为喻,说明“无”与“有”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典籍中,也对“留白”问题多有精辟的论述与探讨:所谓“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清邓石如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清笪重光《画筌》),清代张式《画谭》云:“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这种“以无胜有,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显示了中国传统艺术智慧,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社会追求对客观物象形貌的精细刻画与模仿,讲究再现。由于历史、政治和地域等诸元素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与民族文化心理有独特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和理念,那就是重表现和含蓄,长于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局部”来表现“整体”,以“虚”来表现“实”,追求“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这种潜在的审美标准广泛地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这一特点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不仅产生了难以计数的作品,而且随之形成了深刻独到、科学全面的理论体系。按照前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的体裁也随着历史的脚步前进,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形成了从先秦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为主流体裁的衍变路线。在以上诸文体中,唐诗空前繁荣,题材广泛。而含蓄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总体特征之一,对于篇幅有限的古典诗歌来说,含蓄的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正是在中华民族传统而独特的审美思想的观照下,“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唐诗形成了趋于含蓄朦胧的“空白”意识,如“不全之全”、“黑白渗透”、“朦胧模糊”、“虚实”、“有无”等,以传达审美过程中的言外之意、无言之旨。这种空白的含义既指视觉形象、艺术结构的形式空白,又有寓寄的、情感的、意境的内容空白。这些“空白”意识与文学意境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一体,融会贯通,客观上增加了鉴赏文学作品的难度;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文学审美的趣味性,试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分别论述如下。

苏子在《赤壁赋》里感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辛弃疾《永遇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临江仙》),都表现了古人对时过境迁的感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即使曾经赫一时的繁华,也终究不可避免地湮没在历史的风烟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物是人非或物人皆非的沧桑之变,自然容易引发骚人墨客几多今昔之叹与慷慨悲歌。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建安十七年(212)孙权重建并更名石头城,是建康西部的防守要塞,相传诸葛亮曾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六朝统治者都视之为重地,到唐初已是废城荒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成为历代诗人凭吊历史沧桑的对象。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于和州刺史任上罢归路过金陵,感慨六朝兴亡,作《金陵五题》以引古鉴今。《石头城》是组诗的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历来备受赞誉。

首句石头城的地形之险见于言外。用“故”用“空”,时间与空间结合,唤起沧桑怅惘、苍莽悲凉的吊古意识。围绕故都的群山依旧,而那些国家久已不复存在了。这里曾经被诗家称为“金粉六朝”,但由于荒淫误国、相继迁灭,“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已经败落成一座“空城”,人事不修则险地又何足恃。“潮”水拍打着“空城”不见回应,方知昔日的车水马龙、纸醉金迷不再,只好惆怅地“寂寞回”,凄凉的潮声恰似失落的叹息。这两句总写江山依旧,而石头城已荒芜,情调悲凉,感慨极深。盛衰浮沉,寂寞的是山、是潮、是月,是诗人、是历史。山在、江在、月在、空城在,虽然“青山依旧在”,但已是“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了:人不在、风流不在、繁华不在,王朝不在、时代不在。巨大的时空反差冰冷无情,正如矗立在面前的那堆废弃乱石。

三四句写月照空城,以明月作为古今治乱兴亡的见证,抒发更为深沉的感喟。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只有那一轮明月照常从“淮水东边”升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过来看一眼废墟遗迹。横贯石头城的秦淮河,曾经是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桨声灯影、彻夜笙歌,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吊古之情,从“围故国”的山、“打空城”的潮到照“女墙”的月而推向高潮,一切都包蓄熔铸在具体意象之中,意境较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更厚重、更深邃。

这首诗咏叹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怀、字字真情,景中寓情言外见意。六朝相继多少风流事,诗人并未涉及城内的草木人事,而是写城外沉寂的群山、凄凉的潮声、朦胧的清月。周边景物表面上似无关古城历史,实则每一句里都隐含着常与变、瞬息与永恒之间的对比。诗人把四周群山、

潮水、当空皓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自然又巧妙地融入变与不变的哲学之思。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仅二十八字,似“空”实赡,含蓄隽永、力透古今,境界雄浑莽苍、深邃幽远,读来悲凉之气彻骨。

《金陵五题》自序:“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日:《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唐诗品汇》载:山水月色皆无异于东晋,而“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增订唐诗摘钞》云:“寓炎凉之情在景中。”清沈德潜评:“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华,俱归乌有,令人于言外思之。”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题三闾大夫庙》是戴叔伦大历中出仕湖南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的五绝,被称为近体诗中的头号微型盆景。三闾大夫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官衔,三闾大夫庙即屈子祠,在湖南泪罗县汨罗江边玉笥山上。屈原忠君爱国,却两遭楚怀王、顷襄王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都,屈原极度绝望,自沉汨罗江殉国。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沅江、湘江是屈原第二次流放地的两条主要河流,其诗篇中多次出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屈原《怀沙》),“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屈原《湘君》)。沅水湘江汹涌深沉的水奔流不息,恰似屈子绵延不绝的深重怨恨,互文借喻。首句高亢如天外奇石直落,次句如浑厚古钟震鸣,开阖呼应,境界阔大纵贯古今。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招致腐朽贵族集团的嫉恨。忠心报国却横遭当道奸臣谗陷,“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汉贾谊《吊屈原赋》)。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哀愤慨和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气,弥漫在天地间。首句中“流”字实是水、“怨”双关,意谓屈子深重的愁怨,任那沅、湘两江之水流淌了千年也洗刷不尽。这样屈原的悲剧似乎跨越了时空距离而永恒,表达了长久以来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与赞颂。李瑛认为:“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清李瑛《诗法易简录》)洵为中肯之评。

仰望屈庙附近的枫树“层林尽染”如火,“(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湛湛江水兮上有枫”(屈原《招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千载而下三间庙周围的景色依然是江碧枫丹、风摇叶落的画卷。作者追昔抚今,化用屈原诗中的名句,结句“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自然流出。落日余晖下,秋风拂过枫林落叶纷纷发出萧萧低吟,似也在诉说屈子千年的冤屈与不平。红叶飘坠如在眼前,簌簌作响似垂耳际。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更觉幽怨绵延,无限伤感化入秋日寥廓苍穹。“以景截情”,画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诗意隽永而余韵难歇,深远的情思融会在特定的景色描绘里,使人觉得身临其境而韵味绵绵。后两句由虚转实,以一幅秋景紧承前句之“怨”,含蓄点染,空际传神,深化了对屈原的不尽悼念之情,意超言外。“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唐杜甫《梦李白》),暗用《招魂》语含蓄自然。此诗结句,历来得到诗评家的赞誉。《诗法易简录》称:“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钟惺认为:“此诗岂尽三闾,如此一结,便不可测。”(明钟惺《唐诗归》)施补华评:“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包容性的艺术。本诗未述屈子生平业绩、庙宇砖瓦梁椽,而以屈原诗篇语词绘眼前景,字面上不及屈原而意义紧联着屈原。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意绪,一腔幽思含蕴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一唱三叹,情不能已。这首小诗语短情长、语浅情深、语近情遥,虽只寥寥二十字,却兼备明朗与含蓄之长,成为咏屈原的诗文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他的不幸遭遇令司马迁无限景仰与同情,诗人戴叔伦也情承一脉:“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唐戴叔伦《湘中怀古》)。

诗歌中的“留白”艺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道德经》四十章),“无”中生“有”,“无”是“有”中的“无”,非绝对意义上的“无”。同样,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虚”其实也是“实”、是“有”,也非绝对意义上的“无”。清人戴熙云:“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肆力在实处,而索趣在虚处”。“留白”技法从形式上的空白逐渐发展到思想感情表达上的空白,水墨之间的空白就开始在文字间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独特艺术魅力。李戏鱼在《中国画论·神韵说》指出“诗之妙处在无字句处”,李白在《玉阶怨》中对女子在室内的两个细微动作的描写,足以引导读者感受人物内心千回百转的不尽幽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无比憎恶、对生灵涂炭的深切同情汹涌澎湃。“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唐孔颖达《毛诗正义》)诗歌重在抒写人的主体心灵,由于自身体裁的特点,加之中国重含蓄蕴藉的审美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推崇有所保留的写意、造境,借助于意象、依靠必要的“留白”,以极具暗示性和模糊性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或者更为广博深刻的蕴涵。“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清袁枚《随园诗话》),梅圣俞说:“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清郑燮《原诗》)大师们都一致肯定了“留白”艺术的重要审美价值与普遍存在性。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艰,若不堪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境界,“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的艺术方法,留给读者一定的咀嚼、品味的“空白”余地,引导读者在曲径通幽、迷离恍惚中领略“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的求索之乐趣,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历来重视虚与实的结合,注重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艺术效果。宋代包恢说:“诗有表里浅深,人直见其表面浅者,孰为能见其里而深者哉犹之花焉,心其华彩光焰,含蕴蕴藉,隐然潜寓嗜反少,何也?知花斯知诗矣。”(宋包恢《书徐致远无弦稿后》)“空白”可以使文章虚实相生、富有张力,利于打开读者的情感闸门,推动、诱导他们进行开创性的想象和联想活动,实现“第二次创造”。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过:“诗写出来原就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这就是暗示,即梦幻。”(法国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读者的“猜想”解读,将大大丰富甚至超越艺术作品中隐含的本原意义,一切已经被表现在作品中的东西将被发掘出来,作家、艺术家有意留下的空白、间隙、象外之意、盲外之情,活跃在读者的心际,从而可能远远超越作品表现的限度。读者在“空白”中的再创造,把创作与欣赏、读者与作者联结起来,共同创造、丰富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窦娥冤》语),是意境的艺术魅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凝聚着艺术家匠心的“留白”艺术,正是解读作品深层含义的密码。正是借助“留白”艺术,那些注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经典作品,才越发绽放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3]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二):形势门[M],仿宋建康府学刊本,光绪十三年,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7]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上一篇:关于逃课的保证书下一篇:写给孩子鼓励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