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2024-06-17

《国学经典》活动方案(共13篇)

《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1

“国学经典”特色项目建设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品味和效益,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决定开展“国学经典”特色项目建设,其意义在于通过传诵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彰显国人本色。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社会条件分析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随之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始举办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举办了首届“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中华诵·2012经典诵读大赛”已经是第六届。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各大社会媒体,电视广播也积极开展一些讲座式栏目,如“百家讲坛”节目已家喻户晓。目前全国上下已形成“学经典、诵经典、历行经典”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继承,而且身体力行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优秀美德。基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国学经典”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文化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做人,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项目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经典文化”为特色,树立“传诵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彰显国人本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开展以“国学经典”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将经典文化与学科知识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

学校特色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经典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民族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人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对话,探讨和创新经典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经典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经典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

三、特色项目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国学经典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项目的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悟经典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项目,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文化底蕴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项目建设构想

(一)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校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打印了以《弟子规》、《少年中国说》为学习内容的《国学经典》,作为校本,每天全体集体诵读,感悟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发动学生去搜寻、积累更多经典,全校组织大型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课余让学生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名人名言、经典诗歌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

(二)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构建宣传专栏。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经典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宣传窗和黑板报开设“经典文化”专栏,使之成为学生亲近经典文化的桥梁。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一些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每天上午大课间进行集体诵读,定期开展一些班级诵读比赛,国学经典学习笔记展览,个人诵读风采展示以及一些经典文化故事演绎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心感受经典的优美。

3、营造经典课堂。每班每周设一节《国学经典》课程。教师精心备课,悉心讲解,引导学生体会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4、形成校园文化。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它变为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五、特色项目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经典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

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都兰二小强烈的个性符号。

《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2

摘要:21世纪初,回归传统、复兴国学的热潮悄然兴起,国学的价值和意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孔子文化月”活动的举办不仅凝聚了高校的人文资源和智力资源,而且为推动国学普及和经典教育健康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孔子文化月;国学;经典;教育

2008年3月20日至4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举办了以“走近孔子,寻求我们的精神家园”为主题的“孔子文化月”活动,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举办了六场学术报告,组织了两个论坛(洙泗论坛、国学论坛),每周放映孔子文化专题纪录片,举办百部国学名著展、孔子生平事迹展等。“孔子文化月”活动,不仅凝聚了一批有志于学习、弘扬孔子文化的国学爱好者,而且为推动国学普及和经典教育健康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举办“孔子文化月”活动的起因

1.孔子的历史地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评价孔子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写道:“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继承了上古三代的历史文化,并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与发挥,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伦理范畴。可以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2.孔子文化与人文精神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孔子上承夏商周三代之传统,从礼乐制度中发掘其人文内涵,成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先导。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破除了对鬼神的膜拜,将人类的关切集中到人类自身。孔子把人类的目光从虚幻的鬼神世界和未知世界转移到人类自身和现实世界,思考现实世界的秩序和人类的生存生活问题,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教化功能和现实主义伦理倾向。

孔子“以文化人”的内涵在于提高人的修养和境界,而“化”的结果是使人成为有文化的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人的根本性存在,它自然、粗朴,抑或带有野性,还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应该是文化所化之人,享有质与文的完美结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化之于人,是那样重要。所以孔子崇尚三代文化,倾心于文化的传播,删诗书,定礼乐,赞易,作春秋,为教化万民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和资源。

3.孔子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杨叔子院士曾经在许多场合讲:“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传统、自己的人文,就等于丢失了身份证,成了地球上的黑人黑户,只是一个种族,不能称之为民族。”文化传统毁灭掉很快,然而重建起来就难了,重建不了就成了失落的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而弦歌不绝,铸就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传统,这一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其生命之源就在于国学之传承,经典之传扬,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源头活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十七大报告号召我们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可见,没有文化的繁荣,就难以实现民族的真正崛起;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国学普及和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国学,换言之就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国学最核心的价值就在于其人文传统,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厚德载物、以民为本、诚实守信、和而不同等方面。国学的普及关键在于经典教育。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这是一个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安身立命的文化滋养。

当前,传统学术文化的断层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大学生在学习上明显追求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学习国学对于升学就业毫无用处,而忽视了其对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影响,结果导致理想信念淡薄,思想上崇尚非主流、边缘化,盲目追求所谓的个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开展,这一切都和传统文化的断裂有关。要扭转这个局面,只有靠普及国学,开展经典教育,提高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人格品质、道德礼仪方面的修养,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全球华人的民族认同感。

三、如何让国学走近大学生

1.更新教育观念,厘正对国学的错误认识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说:“教育孩子,使他们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化的‘人文修养,这样就会使人倦眼顿开,欣然为乐之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培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开篇就提出了教育的目标,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应该以此为精神。

高校应把国学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坚决摒弃教育观念上的工具理性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确立国学教育的重要地位,以人文精神的培养来取代说教灌输。如果教育只是功利性地培养人们的工具理性,那就抹杀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价值意义。教师体罚学生、片面追求升学率、拜金主义流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等诸多现象表明,传统的失落和人文精神的丢失已经造成了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上的失序,这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陷。现在看来,要挽救大学生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必须通过国学教育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伦理观念。

2.加强对国学的学术研究

现在不少高校都成立了国学或儒学研究机构,这是大好事,说明国学得到了重视。国学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是推动国学教育的前提,学术的繁荣会大大推进国学的进一步普及。目前,国学人才还是相当缺乏的,文史哲专业的毕业生由于现实原因大都转行从事其他工作,而一些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高校不仅要培养一大批国学教育人才,还要建立完善的机制保证国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3.经典教育进课堂

现在的大学课程体系中,英语是必修课,且所占比例很大,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却非常少,这是对自己民族历史的不尊重,可能导致民族文化血脉的自我斩断。因此,高校要提高认识,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设相应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选取中国哲学、文学、史学、文物遗产、金石篆刻、书法、国画、国乐、中医、民俗、民间艺术、古典建筑、传统服饰等方面的经典内容开设选修课,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国学的主阵地。

4.营造浓郁的国学氛围

根据“孔子文化月”活动的经验,笔者认为校园里国学活动在国学教育中还是起着很大作用的。例如,可以采取“五个一工程”,即每所高校一个“人文大讲堂”,每个星期一个专题,每个月一个沙龙,每个学期一篇论文报告,每年一次文化考察。如此下来,学生定会有很大收获。

总之,高校应努力打造国学普及平台,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接触和了解国学,比如,成立有实力的国学社团,举办国学沙龙、经典诵读、经典征文、传统文化辩论会、演讲、展览、古乐演奏、实践考察等活动。国学内涵极其丰富,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使国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国学教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耳濡目染,要身临其境,要自觉践行,不能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大学国学梁启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梁漱溟.中国文化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3]杨朝明.孔子的智慧[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4]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3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无论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考虑,还是基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的迫切需求,都责无旁贷地要重视起经典作品、古诗词的教学和研究探讨。根据本校教务处的计划,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本学期,我们六年级语文开展了“诵国学经典美文 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的优良品质,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活动主题:“诵国学经典美文扬中华传统美德 ”

三、活动时间:2017年3月10日——2017年5月15日

四、诵读内容:

《中华诗文名句精华》《增广贤文》《国学经典》《古诗文必背80首》

五、活动内容安排:

1、向学生推荐国学经典诵读的书籍与文章,各班制定诵读方案。

2、每位同学进行优美词句的摘录

(二)活动组织实施:(2017年3月10日—2013年5月15日)

(三)三、具体实施方案

1.利用每天午间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本周所出示的诵读任务。

2.建议学生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3、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

4、以班为单位进行诵国学经典美文 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比赛。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活动方案 篇4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活动方案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特开展以“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新课程改革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倡导阅读传统经典,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丰富我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汉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大店中学特举行“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二、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三、活动时间:

2014年4月28日

四、参赛要求:

1、参赛对象为五至九年级学生。

2、每班必须在4月22日前上报参赛名单及诵读篇目。

3、诵读篇目自选(优秀经典诵读书目),不拘一格,要求紧扣主题,形

式多样,精神饱满,突出个性,注重实效。每个节目时间3-8分钟为宜,如需配乐请自备。

4、比赛形式以朗诵为基本形式,可以伴以配乐朗诵、吟唱、舞蹈等

不同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

五、活动组织

1、组织领导:大店中学政教处、团委。

2、组织实施:大店中学语文教研组。

六、评比奖励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语文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参赛者的诵读形式、表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不记名打分。

2、评分办法:根据比赛情况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

分,以总分累加排名。本次评选采取10分制,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所有评委分数的平均分为参赛队(队员)最后得分。

3、奖项设置: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

若干名。

4、评分标准及办法:

<1>、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向上。诵读内容为古今中华经典

诗文和各地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人名作,体裁不限,格调积极向上。(2分)

<2>、脱稿诵读,精神饱满,形体语言得当。衣着得体,仪态大方,姿态大方(1分)

<3>、普通话语音准确,语调正确丰富。吐字清晰、宏亮,表达流畅,节奏韵律明显。(3分)

<4>、正确把握诵读内容,声情并茂,能准确把握作品内涵与格调,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引起观众共鸣。(3分)

<5>、朗诵熟练,声音洪亮,诵读形式富有创意,整体呈现生动,富

有表现力。(1分)

七、现场具体工作安排

1、评委小组

组长: 杨海平主持人:陈媛、张倩

组员:任岩、姚娟、侯艳丽、吴静、王亚慧、李星、姚春红、张瑜

记分员:李元、王纹文

工作职责:组长负责评委小组的领导工作,评委小组主要负责现场的评奖工作。

2、宣传小组

组长:李反超

成员:任变变、任平

工作职责:组长负责宣传组的领导工作,宣传组主要负责现场布置,包括音响的调试和横幅的悬挂工作,活动全程的摄像录影及刻制光盘工作等。

3、主持人陈媛、李群

八、相关事宜

1、各班要集中精力,抓紧时间,扎实做好选材和诵读形式的编排训练工作。

2、未尽事宜,另行通知,希望各小组要明确目标,落实职责,规定时限,高质量的完成工作。

大店中学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篇5

活动时间:2016-04-17 班级:初中各班 教师:语文老师

学情分析: 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兴趣,增强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

内容选择: 组织学生经典诵读比赛

活动目标: 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兴趣,增强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经典诵读活动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

活动过程: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一、比赛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

二、比赛目的

通过组织学生经典诵读比赛的方式,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兴趣,增强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的浓厚氛围,积极推动经典诵读活动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

三、比赛时间 : 2016年4月17日

四、比赛地点 : 阶梯教室

五、比赛对象 : 7—9年级学生

六、参赛要求

1.以班为单位参赛,要求学生参加,着装统一,整齐大方。2.比赛内容由各班自行从《国学经典读本》、唐诗宋词等书中去挑选,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尽量配乐。比赛形式由各班自行安排。

七、评奖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班的诵读形式、表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分年级设奖。一等奖:3个 二等奖:3个 三等奖:4个

八、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九、人员安排

国学经典选读 篇6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国学经典活动实施方案 篇7

一、比赛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

二、比赛目的

通过组织学生经典诵读,小品,舞蹈等比赛的方式,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经典的兴趣,增强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中华经典古诗文的浓厚学习氛围,积极推动国学经典动进课堂、进校园、进家庭。

三、比赛时间 : 2015年4月19日

四、比赛地点 : 前操场

五、比赛对象 : 全体学生

六、参赛要求

1.以班为单位参赛,着装统一,整齐大方参加。

2.比赛内容由各班自行从《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书中去挑选,尽量配乐。比赛形式由各班自行安排。

七、评奖办法

1.邀请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组成评委会,根据各班的诵读形式、表演特点及诵读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

2.根据比赛情况和现场评分,分年级设奖。一等奖:2个

班级量化加5分

二等奖:1个 班级量化加3分

三等奖:1个 班级量化加1分

八、评分标准

比赛采取100分制,其中:

a.作品内容(15分):选材内容符合比赛要求,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b.节目形式(15分):形式灵活新颖,令人耳目一新。如有配乐,配乐与所朗诵篇章意境吻合,节奏和谐;

c.语言技巧(40分):普通话标准,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嗓音条件较好,声音圆润悦耳,语言流畅,语速得当;

d.临场表现(30分):衣着得体,体态语适当,表演到位,台风大方,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现场效果好。

九、人员安排 会场布置:政教处 组委会:语文组

评委: 朱炎 钟馨 罗晓菲 米雪 郑健民

三年级“国学经典”竞赛活动方案 篇8

——2011—2012学年上学期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

三年级“国学经典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国学经典知识”竞赛

(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展示活动,反映我校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成效,推进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加强对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积淀校园文化底蕴,推动教育内涵发展。)主办部门:三年段 主要负责人:许丽双

参加对象:以班为单位,每班派选代表3人 活动时间:11月 日下午二、三节 活动地点:六楼多媒体教室

活动形式:本次竞赛采取集中闭卷测试方式,内容以《唐诗三百首》为主,答题时间60分钟。

奖项设置及评奖办法:一等奖6名 二等奖8名 三等奖10名

(**同学在筱塘小学国学经典知识竞赛中,荣获一等奖,特发此证,以资鼓励。)(**同学在筱塘小学国学经典知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特发此证,以资鼓励。)(**同学在筱塘小学国学经典知识竞赛中,荣获三等奖,特发此证,以资鼓励。)安全保障措施:赛前各班主任组织参赛学生学习比赛相关秩序要求,比赛现场每班安排一名监考教师看护现场秩序。活动内容:

(一)(一)日常活动 1、1、各班在班级环境布置中开辟“阅读经典欣赏”栏目。2、2、每天一次为时10分钟的集体诵读。3、3、每周一个早读的时间上一节经典诵读课。

(二)(二)以赛促读 1、10月份举行国学经典诗文诵读征文比赛。2、11月份以《唐诗三百首》为主要考察内容,举行国学经典诵读知识竞赛。

为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相应我校“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浸润精深文化中陶冶情操、丰富内涵、塑造形象、提升修养。三年段的部分选手在六楼多媒体教室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知识竞赛”比赛活动,这次活动历时40分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最后评出了一等奖6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0名。

比赛虽已结束,但经典诵读活动还应继续,因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人文精神的根基,是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财富,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小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少,且处于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学习语言能力强,通过诵读文化经典,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歌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歌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

(为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书香浓郁的文化氛围,开展了诵读诗词文化活动,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朗读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沐浴文化的恩泽,接受传统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主办部门:三年段 主要负责人:陈剑华 参加对象:以班为单位,每班派选代表4人 活动时间: 月 日下午二、三节 活动地点:五楼会议室 活动形式:诗歌朗诵比赛

奖项设置及评奖办法:一等奖3名 二等奖4名 三等奖6名

(**同学在筱塘小学“歌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同学在筱塘小学“歌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同学在筱塘小学“歌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中,荣获三等奖,特发此证,以资鼓励。)

安全保障措施:赛前各班主任组织参赛学生学习比赛相关秩序要求,比赛现场每班安排一名监考教师看护现场秩序。比赛细则 :

1、围绕“歌唱祖国”为主题,内容自定。参赛内容必须健康,积极向上,切合主题,适合少年儿童朗诵。从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综合评分。

2、参赛采取抽签为序。

3、参赛选手原则上要求脱稿朗诵。

4、参赛选手必须用普通话朗诵,发音准确,感情充沛,声音富有表现力,达到一定朗诵效果。

5、每号选手朗诵时间2——5分钟。

《品读国学经典》 篇9

——作者(夏海)语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品读经典、思考人生的学术随笔集。作者從我国古代文史哲名篇中,选取部分思想深邃、富有文采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在介绍作品内容和文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对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阐释。《品读国学经典》视野宏阔,从先秦管子《牧民》开篇,到清朝《曾国藩家书》收笔,横跨两千多年时间,品读三十六篇经典。这些经典绝大多数是散文,其中,有韵文和骈体文;源于《古文观止》有二十二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和魏晋时期各五篇,唐朝七篇,宋朝六篇,明朝、清朝各四篇。

【精粹预览】

保民而王 实施仁政

《齐桓晋文之事》出自《梁惠王上》篇,是孟子文章的代表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而且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特色。这就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明快畅达、跌宕多姿,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君子同道 小人同利

《朋党论》是欧阳修政论文的代表作,他提出了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的著名论断。《朋党论》是与庆历新政相联系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倡导和推行,欧阳修积极参与,目的是通过澄清吏治、厉行法治和富国强兵,拯救北宋开国以后形成的时弊。

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

苏东坡的坎坷经历没有成就他政治上的事业,却造就了文学巨匠,为中华文化贡献了精品和经典。他把宋文、宋诗和宋词推向高峰,其散文既以才智驰骋,又文理自然;其诗干预社会,思考人生,艺术风格刚柔相济;其词开一代新风,豪放俊朗,清新洒脱。

《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10

阅读点燃智慧,好书引领成长。为了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在班班上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推动班上的读书活动。我校组织召开“书香校园”的征文比赛。

一、活动主题:让书香溢满校园

二、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三、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征文比赛,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通过本次征文比赛,让同学们高品质阅读,阅读经典。

3、通过本次征文比赛,提高同学的阅读鉴赏能力。

4、通过本次征文比赛,提高同学们得人文底蕴。

四、活动时间。

1、2012.11.27—2012.12.14写征文。

2、2012.12.18—2012.12.20由评委评选优秀作品。

3、2012.12.21颁发奖品。

五、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流程安排。

1、同学们写好以“让书香溢满校园”为主题的征文。

2、按时将完成的征文交予学校德育团队处(宋主任),再由评委进行审查。

3、进行颁奖仪式。

七、征文要求。

1、统一用信签纸书写(由德育处宋主任负责)。

2、主题鲜明,内容丰富。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4、征文不得抄袭,必须是原创。

5、不能有错别字。

6、字数800字以上。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50元颁发荣誉证书 二等奖二名20元颁发荣誉证书 三等奖三名10元颁发荣誉证书 优秀奖颁发荣誉证书

九、经费预算:共计200元。

《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11

国学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方案

为纪念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贯彻落实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全民阅读精神,进一步深入普及中小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从小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努力营造书香校园;鼓励学生热爱阅读,传承经典国学精粹,弘扬传统文化,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康市图书馆在“三秦书月 书香安康”活动中,与我校联合开展“推动全民阅读 共建书香安康”——4.23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

一、活动时间:2014年4月21日上午9时至11时30分

二、活动地点:汉滨区长岭九年制学校

三、活动主题: “推动全民阅读 共建书香安康”——4.23世界读书日〃国学经典诵读进校园

四、活动内容:

1、向长岭九年制学校赠送国学经典等各类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图书500册,确保人手一册。

2、宣读“国学经典阅读倡议书”

3、进行国学经典《弟子规》吟诵比赛活动。

五、活动领导小组:

长:刘学勇

副 组 长:王忠明

徐荫文

安全负责:王开雪

划:罗贤琴

张 丹

持:孙

会场布置:王鹏群

周慧芸

音响设备:龚晓昭

影:向景廷

节目组织:高武燕

后勤接待:郭绪华

王 芳

学生场地划分:陈海英

六、活动议程:

1、主持人开场白并介绍与会领导。

2、刘学勇校长致欢迎词。

3、安康市图书馆馆长讲话。

4、捐赠仪式。

5、图书馆副馆长宣读“国学经典阅读活动倡议书”。

6、吟诵《弟子规》比赛。

7、颁奖: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3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

8、学生感言。

9、联谊互动:

①学校学生群体诵读:《弟子规》 ②图书馆朗诵:《图书馆之歌》 ③独舞:《鸿雁》 ④ 歌伴舞: 《我相信》 ⑤学生舞蹈:《春晓》 ⑥ 双人唱:《为了谁》

10、大会总结

长岭九年制学校

大师眼中的国学经典 篇12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雪朝》、《欧游杂记》、《你我》、《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等。

【作品扫描】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

《经典常谈》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一本国学入门书。

【精彩撷取】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大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了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栗,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中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斯的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个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备工未,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苟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次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的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名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提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关键解读】

书名缘由

《经典常谈》中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朱自清在序文里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明确说明了本书的读者对象。其实,本书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所讲皆为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第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这是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尽管他在书中谦称:““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又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本书未用“国学”二字。朱自清说:“‘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也不赞成用“国学概论”一类做书名,因为“‘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但本书内容,除了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另外关于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诗人等,也在介绍论述的范围之内。又是书,又是人,都得评述一番,放在一本小册子里,当然也只能“都只有一点儿”。但如何掌握这“一点儿”,使之恰到好处,就要看写作者的学术功力与水平。本书是掌握这“一点儿”成功的典范,因此本身也成了经典——通俗化学术读物中的经典之作。

写作风格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这一章中如此写道:“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这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用的也是他的散文手法,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例如“儿化词”(词尾加“儿”音的词语,北京方言),本来只有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有看到,他大量使用这类“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起来。

朱自清围绕“经典”,从大量有关的史事史话中,选择融合最重要的部分,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因为史料太多,所以必须加以选择;又因为经过筛选的史料,不能原样照搬,还得融会化解,使之成为全书的有机组合。这手段便是一改写,二翻译。改写主要用于史事叙述方面,翻译主要用于人物对话方面。

大约朱自清在昆明写作本书的同时,范文澜在延安集合了几位青年史学家,开始写作多卷本《中国通史简编》,对史料的熔铸提炼,基本上也采用改写翻译的办法。不仅所有人物谈话用白话翻译,连诏令、制策、奏章也改成白话,作为历史书通俗化的尝试,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参考

朱自清在序言中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他在写书过程中,参考了雷海宗《中国通史》、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等,却始终保持独有的学术观点,不作左右摇摆。如《诗》一章,论杜甫的诗,引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话。也不用流行术语,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说到《西游记》只说“以设想为主”,说到《水浒》、《红楼梦》只说“是写实的”或“写实的作风”。对古典文学作品务求实事求是评论,不乱贴标签,体现其务实的学风。

或许给予如此启示:读一本书,一方面固然希望这本书有独立的见解,予读者以新知;但是另一方面,读者自己也必须保持或学会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不妄信,不盲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出版版本

《经典常谈》一书过去有三种本子:四十年代重庆文光书店的单行本、八十年代三联书店的单行本(此后又印行过多次)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者。现在最容易入手的大约是《全集》本。叶圣陶先生曾经为三联单行本《经典常谈》写过一篇序,分析朱自清这本书的长处,很是到位;该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为附录。

叶圣陶对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真可谓呵护备至,朱自清刚开手撰写,他就读了前几章手稿。1943年6月26日叶圣陶日记上载曰:“作百三号书致伯祥,附佩弦之《经典常谈》三十面,以后次第分寄之。”为了让朋友及早读到,叶圣陶把一本书拆散,当作信“次第分寄”。

《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13

——xx学校“国学经典伴我行”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书香校园”建设,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代新人,根据榆次区教育局“国学经典伴我行”活动安排,我校为保证此项活动的有效开展,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校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名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等优良品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领导组: 组 长:任老师 副组长: 许老师 成 员:全体教师

三、活动主题

“经典启迪智慧 国学浸润人生”

四、活动目标

1.传承国学经典文化。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弘扬人文精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提升境界,开阔胸襟,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3.夯实学生文化底蕴。通过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夯实文化功底,培养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建设具有区域特

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道德、文化、情操、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活动内容

按照榆次区教育局开展的“国学经典伴我行”精选的推荐数目,我校重点学习唐诗、成语和《弟子规》。

六、实施途径及要求

1.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利用舆论宣传,在校园内张贴标语、宣传画、名人名言等将国学经典在校园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创建良好的国学经典氛围。

2.利用午读,阅读经典。

利用每天中午25分钟读书的时间,除了阅读公共阅读书目(自读课本)外,我们重点安排学生诵读我们的唐诗、成语和《弟子规》。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求跟班指导,要对难理解的地方在加以解释和理解强化。

对《弟子规》,我们提高了要求,上学期只要求诵读,初步了解《弟子规》的大概内容,这学期我们根据学生实际,相应的提高了要求,《总叙》和《余力学文》要求学生全部背诵,除此之外,一到六年级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每个班再选择一部分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仅要记忆,还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具体如下:

一年级诵读《亲仁》,二年级诵读《出则弟》,三年级诵读《入则孝》,四年级诵读《信》,五年级诵读《泛爱众》,六年级诵读《谨》。

除此之外,高年级还要求每班背诵古诗20首,具体如下—— 四年级必背古诗:

《江南》《悯农》《锄禾》《静夜思》《登鹳雀楼》 《青松》《春晓》《春雨》《山行》《枫桥夜泊》

《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梅花》《望庐山瀑布》《绝句》

《望洞庭》《峨眉山月歌》《风》《元日》《江雪》 五年级必背古诗:

《清明》《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小儿垂钓》 《小池》《江上渔者》《滁州西涧》《静夜思》《江南》

《悯农》《寻隐者不遇》《静夜思》《登鹳雀楼》《题秋江独钓图》 《所见》《锄禾》《清平乐 村居》《青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年级必背古诗:

《鹿柴》《咏柳》《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宿新市徐公店》《七律 长征》《望天门山》《游园不值》《小池》 《古朗月行》《江上渔者》《滁州西涧》《独坐敬亭山》《观书有感》 《静夜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冬夜读书示子聿》《出塞》低年级积累成语—— 一年级成语积累: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二年级成语积累:

描写秋天的成语有:指时间过得快的成语有:遵循事物规律的成语:要不断学习的成语是:描写冬天的成语有: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是:与革命烈士有关的成语:形容节日热闹的成语是: 三年级成语积累:

关于树木的成语,关于山水景色的词语,关于动物的成语,关于卧薪尝胆的故事,关于现代大都市的景象,关于风雨的成语,关于刘伯承刮骨疗毒的成语,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带数字的成语。

3.通过校园歌声,传递经典。

通过我校的上午和下午校园歌声,将国学经典以歌曲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营造学习经典的氛围。

4.观看国学视频,感受经典。

每周五下午,我校从5:30-6:00半个小时的时间,将全校同学分为两个学段,观看国学视频,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故事中感受经典。

5.学科教学,渗透经典。

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注意挖掘本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中华文明成果、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认同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

6.丰富诵读方式,家校共读经典。

运用读、吟、讲、赛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同时,鼓励师生共读,家长与子女共读,使诵读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7.在活动中,融入经典。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或一些特殊的纪念日中,开展多种多样以国学经典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教育,让国学经典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文化之中。

8、书法进课堂

每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统一为书法课,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的进行练字活动,有讲解,有记录,有评价,争取把书法活动落到实处,规范汉字书写。

9、活动促学习

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国学教育,利用传统节日搞一些活动: 八月十五话中秋——有关中秋节的古诗集锦 重阳节时谈敬老——敬老爱老手抄报比赛 新年新气象——有关元旦的故事集锦

低年级国学故事比赛、中年级国学诵读比赛,等等。

七、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5月中上旬,发动、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要制定方案,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5月下旬—2015年11月,为重点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是:营造校园国学文化氛围,教师专题培训,探究课程设置、探索各学段必读篇目与选读篇目,编写校本教材、国学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指导、申报研究课题,要求师生共读同比,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活动(教师国学课堂比赛、学生诵读比赛、经典故事比赛、国学知识竞赛等、),杜绝形式主义。

第三阶段:2015年12月,展示、总结、评估阶段

主要任务是:展示的主要内容为:学校“三字经”“弟子规”学习情况,语文综合素养展示:抽取班级、教师进行现场诵读展示;师生读书成果汇报展示:用编排节目的形式汇报国学活动的成果,每班汇报节目不少于1小时。

上一篇:张家口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下一篇:司法考试刑法试题详解每日一练(20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