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工作经验总结

2024-06-30

一村一品工作经验总结(精选9篇)

一村一品工作经验总结 篇1

九、浙赣、皖赣和即将建成的向莆铁路交汇境内,沪昆、福银、赣粤三条高速都有出入口与**快速相连,105、320、316三条国道穿境而过,距离南昌市中心仅30分钟车程,赣鄱总干及支渠横穿全镇,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和良好的生产条件,催生。规模种养的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一、“一村一品”工作现状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坚持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镇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也十分明显,新村芦笋、剑霞果蔬、黄山鱼苗、棠墅土豆、高田甜瓜、璜溪生猪、黄堂龙虾、沙潭番茄、西洛甲鱼、蔬菜菜苗、辜坊大蒜、南店蛋鸭、合气菜柳等农产品基地规模逐渐扩大,辐射效益日益明显,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去年,黄山村神龙渔业5万吨草鱼鱼苗基地落成,成为全省最大草鱼鱼苗生产基地之一。新绿洲农业基地在316国道旁边规划建设600亩大棚蔬菜基地。农村流通组织日益增多,全镇成立黄山鱼苗、剑霞果蔬等农业合作社47个,依托农业合作社与基地、协会、农户实行联合协作,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全镇共建成村级农贸市场等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6个;蔬菜村组建、扶持专业搬运队,梁西村村民结合自身优势,从流通入手,自发组建了梁西村运输车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由最初的“小打小闹”逐渐发展到拥有大型货车20余辆的大车队,它们将我镇的无公害蔬菜、瓜果、河头鱼苗等现代农产品运至周边省市。

二、“一村一品”工作成效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全镇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16个,专业村小组72个,带动近4320户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时候。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每年的700元,增长到现在的2100 元左右,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使全镇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剑霞村从XX年成功引进江西锦绣实业有限公司落户,建设规模1000亩,其中精品园区300亩,其产出的无公害蔬菜及“早春红玉”等知名品种远销广东、珠海等地区。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农业结构调整注重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特别是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农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规范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种植农业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镇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我镇已拥有农业加工企业35个,开发农业品牌20 个。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

四、“一村一品”工作建议

1、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省性的 “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规划体系,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区域性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形成全省、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

2、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主任和优秀党员,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让他们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加强对种养大户、农民种植户的技能培训,形成全面铺开的、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从业技能。同时,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配套措施,建立便捷的品牌注册和申报通道,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3、拓宽融资贷款渠道。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从政策层面建立信用贷款制度,解决农民缺少质押物贷款难的问题,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贷款渠道,制定方便农民专业合作和行业协会融资贷款政策,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帮助提升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

4、建立长期帮扶机制。要建立长效机制,长期提供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方面帮助,要建立全省性的信息流通平台,科学分析市场动向,继续畅通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对农业产业发展实行地方税收补贴,要建立专项资金帮助解决无公害蔬菜检测等问题,形成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良性机制。

一村一品工作经验总结 篇2

关键词:盐湖区,一村一品,探讨与实践

近年来, 运城市盐湖区充分发挥运城中心城市区位优势, 整合资源要素, 创新产业模式, 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在全区形成以红枣、双季槐、油桃为主和林农、林果、林牧复合经营的特色村70多个。“一村一品”建设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让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1“一村一品”建设以科技为先导, 产研结合, 争创名牌, 力促产业升级

盐湖区委、区政府确立“提档升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的发展思路, 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鼓励支持专业村镇引进新技术, 开发新产品, 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组织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参加“品牌节”, 推介展销产品, 注册产品商标, 争创名优品牌, 推进“一村一品”, 促进产业升级。安邑街道办事处任村地处盐碱滩地, 农业产量低而不稳, 村民仅能维持温饱。该村深入调研, 科学调产, 因地制宜, 在盐碱滩大栽枣树, 举全村之力建成优质冬枣丰产园67hm2, 并通过外出考察观摩、引进良种、国际专家讲课、建立种植实验基地、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赢得技术支持, 探索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冬枣丰产栽培与贮藏保鲜技术。该村还建成由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命名的“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山西省红枣贮藏保鲜试验示范基地”, 培育出具有盐湖区特色的两个冬枣新品种, 被山西省红枣协会誉为“中国冬枣之冠”, 分别注册了“河东脆”、“五千年”两个商标。“五千年”冬枣在首届全国优质鲜枣及枣加工品评选会上荣获中国红枣优质产品奖, 并通过国家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省红枣协会授予任村“山西示范枣园”证牌。2010年, 该村农林副总产值1 362万元, 其中冬枣产值800余万元, 人均收入11 000余元, 比2000年增长10倍。

2“一村一品”与林业工程项目相结合, 整合技术资源, 完善经营体系, 推进规模发展

林业部门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 把发展易栽、易管、见效快的双季槐作为“一村一品”建设的重点。并结合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世行贷款造林工程, 集中技术资源优势, 引导扶持群众在北山峨嵋岭旱垣区和中条山区大规模营造双季槐生态林, 现已建成集中连片的双季槐示范基地667hm2, 形成沟东、石沟南、八将门、三路里等6个槐米特色村。2010年, 盛产期槐米收益面积达到334hm2, 生产优质槐米55万kg, 销售收入1 650余万元, 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7 850元, 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48%。上郭乡路家庄结合实施退耕还林, 营造优质油桃、苹果经济林213hm2, 建设3 000t贮藏保鲜恒温库1座, 打凿深井8眼, 建成1个果品交易市场, 成立了四良果业有限公司;组建由10名经纪人组成的营销队伍, 形成健全、完善的林果产业经营体系和成熟牢固的产业链, 实现产、贮、销一条龙服务和一体化经营。盛产的油桃、苹果产品注册“露露红”商标, 并通过无公害认证, 远销上海和广西、广东等省 (区) 。2010年, 人均纯收入12300元, 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20倍。

3“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融为一体, 创新模式, 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

盐湖区委、区政府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把“一村一品”建设纳入城郊观光农业发展规划, 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融为一体, 林、农、果牧相互复合, 创新模式, 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农林复合模式, 点、线、面结合, 宽林带、多层次、立体化布局, 乔木建带, 花灌点缀, 绿化网带之间建设蔬菜大棚。园区建设总面积1 334hm2, 建成东阳、中阳、西阳、北古、东古等特色产业村11个。绿化园区建设主干路辐射路27km, 建设园林绿化景点11个, 营造农田林网200hm2, 绿化面积15.47hm2, 栽植乔灌花木25.60万株, 建设大棚1 000多个。园区景色秀丽, 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客商络绎不绝, 大棚菜火爆热销, 亩销售收入3.0万元以上。地处峨嵋岭台地的郭村三面环沟, 地形支离破碎。他们充分发挥“沟”的资源优势, 确立“农林结合、种养并举、突出乡土特色、多元发展沟域经济”的思路, 推行沟坡造林、林下种药、沟内养鸡的发展模式。在坡地营造经济林, 沟边点缀风景树, 村边栽植小片林, 路边设置景观林带, 植树4.70万株, 美化了山村环境。组织群众栽植核桃66.67hm2, 在核桃树下种植柴胡、丹参等中药材6.67hm2, 在沟里发展林下养殖, 饲养凤乌鸡5.0万余只。并建起“金凤凰山庄”生态园, 吸引游客前来采生态酥梨、品绿色乌鸡蛋、购山区特产、体验农家窑洞生活。这两个景点形成集农、林、种、养、游一体的发展格局, 促进了农民增收。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 000余元。

4“一村一品”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一村一品”建设存在问题

盐湖区“一村一品”建设虽初步形成区域化发展格局, 取得一定成效, 但与先进县 (市) 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主导产业规模偏小。部分“一村一品”专业村虽然特色突出, 但主导产业区域集中度不高, 规模偏小, 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刚刚起步, 不少专业村群众参与度低, 大多数农户还没有真正融入“一村一品”发展之中, 小打小闹、自产自销、增收缓慢, 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二是龙头企业不强, 带动力不足。目前除了加工苹果的“海升”企业和加工蜜饯山楂的几家小企业以外, 还没有干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蜜枣加工还是小作坊式生产, 带动乏力。三是标准化程度低。大多数乡村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培育重视不够, 标准化生产还未大面积推行, 销售的主要是初级产品, 多数产品仅限于包装层次。全区林果产品仅任村冬枣和路家庄油桃取得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 其余均无牌子, 市场竞争力不强。

4.2 对推动“一村一品”建设的建议

4.2.1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发改、林业、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 进一步优化惠农支出结构, 建立林业专项基金, 大力扶持林业基地、新兴产业、新产品培育和农民培训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争取银行支持, 加大政策性信贷扶持, 扩大小额贷款范围和规模, 并要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一村一品”建设。要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手段, 建立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

4.2.2 搭建服务平台, 加强品牌培育

政府的林业、发改、金融、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机制, 在信息培训、品牌认证、商标注册、基本设施建设、信贷、市场营销与技术推广等方面, 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多方位服务。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努力开发绿色、无公害、有机林产品, 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名牌产品。要大力支持专业村认证绿色有机产品, 注册驰名商标, 组织开展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2.3 扶持龙头企业, 促进产业升级

一村一品工作经验总结 篇3

陕西省围绕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开展结对帮扶,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一村一品”的迅速发展。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达1177个,“一县一业”示范县一个,从业农户43.67万户,从业人员100多万人。产业发展涉及粮、果、牧、菜等10多个产业。2007年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00元,比上年增长13%;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增加了3个百分点;建立合作经济组织686个;建立绿色、无公害基地282个,获得国际、国家和省认证的产品达110个;辐射带动3500个推进村。“一村一品”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7年11月17日至12月6日,陕西省组织了1196名“一村一品”示范村负责人分三期在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了学习培训。这次培训是袁纯清省长与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同志达成的意向,由陕西省委组织部和省农业厅联合组织实施,旨在实地学习华西村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该省“一村一品”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参加培训的人员共1300余人,学员们感到收获很大,学到了华西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综合素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加快社会主義新农村建设步伐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陕西省2007年省财政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3500万元,安排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1547万元。同时,在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组织实施了贷款贴息项目。每个示范村贴息1万元,贴息规模1200万元。(丁波供稿)

一村一品包扶工作总结 篇4

一、产业发展情况

景村街社区“一村一品”的发展集生猪运销,仔猪运销、生猪养殖为一体,在11年的基础上,2011年发展态势良好,群众热情较高,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仅此一项使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3元

1、生猪运销。2011年社区发展本地运销户68户,通过基地及龙头企业的引导,辐射带动周边丹凤、商州、庙坪、城关、石门、永丰等地发展运销户520余户,其所收购的生猪都运往景村街社区基地,基地通过联系将生猪运往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北京等14个地区,或者直接送往基地屠宰冷冻场。目前,景村街社区有运销生猪车辆68辆,发展外地客户580余人,全年共运销生猪8万余头,仅此一项实现收入380万元。

2、仔猪运销。2011年社区发展仔猪运销车辆38辆,带动周边庙坪、官桥、柏峪寺、古城、三要、永丰、城关、石门等地发展运输车310余辆。仔猪主要销往陕西(澄城、合阳、蒲城、白水、潼关、临潼、西安、咸阳、宝鸡)、河南、湖北、山西(运城、芮城、风陵渡)等地,年外销26万余头,社区实现收入221万元左右。

3、生猪养殖。以洛南县明和食品有限公司和郑州红宇屠宰冷冻公司为依托,2011年社区养殖规模再创新高,全年实现生猪存栏3800头,母猪存栏170头,生猪出栏6800头,创收185万元。

4、其他产业。在“一村一品”的带动下,社区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推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运输业、饮食等产业迅速发展,转变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的多种功能,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包扶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研究安排全年包扶工作。元月12日,局班子听取了包抓领导和驻村指导员上年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安排2011年一村一品包扶工作。元月28日,包抓领导***到景村社区,在听取驻村指导员的汇报,查看景村社区运销场点,养殖大户后,与村干部共同研究确定全年产业发展计划。3月16日,包抓领导***再次深入景村社区进行督促检查,并就建好运销合作化组织、加快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安排,全年包抓领导6次深入村组进行调研、座谈,和社区干部共同商议、制定发展方案。

2、扩大运销队伍建设。

2011年,景村街社区在11年运销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扩大运销队伍规模,新增生猪运销13户,增加车13辆;发展仔猪运销8户,增加车8辆,辐射带动周边等地发展新运销户80余户,极大的推动的全县生猪运销产业的发展。

3、加强舆论宣传。为增强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利用春节前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时机,鼓励群众积极创业,大力营造发展一村一品的浓厚氛围,全年共发布公告4次,制作标语68条、条幅2条,召开会议4次。

4、加强培训教育。邀请镇防疫站技术人员进行养殖技术、疾病防治培训8次760人次。并采取上门指导等形式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和规范种养户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

5、协助做好村组各项工作。协助的工作主要有:和社区两委班子共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大战线”植树造林,共栽植杨树4500多株,扦插柳树XX余株,成活率达到95%;核桃建园,新建良种核桃园50亩、点播100亩;做好7组民房5户25间的拆迁重建工作;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建设,先后粉刷河东新街居民住房墙面2700余㎡;铺设马路砖3500㎡;安装路灯50盏,修建河堤栏杆180米;硬化鲁家巷至景村中心小学路面380米,同时对街道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将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计划生育“三查”工作做到不漏一人;此外,协助村委会做好党建活动等工作。落实包抓责任,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市、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包抓考核管理办法及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等要求,切实落实包抓责任。

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棚菜、精细菜等蔬菜种植播种到480亩;烤烟栽种110亩;药材50亩;林果380亩;桑蚕45亩。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兴办个体私营企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新发展个体经营户24户,私营企业1户。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在争取资金上需下功夫。景村社区是全市唯一一个以营销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发展工作具有初探性、组织性、服务性、带动性,专业合作组织初建运营,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许多工作,因缺少启动资金,不能顺利开展,虽然市乡企局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了一些资金支持,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需要包扶单位积极争取各项资金,需要市、县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重视并协调给予资金扶持;二是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我社区生猪运销产业具有一定知名度,享有较好声誉,但如何打造成一个规范化的知名品牌,需要进一步努力;三是基地建设滞后。由于养猪成本较高,群众投入有限,加之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影响总体养殖数量不能快速提高,生猪来源不能满足运输需求。

四、2011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本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为基础,以发展龙头企业和完善生猪运销和生猪养殖合作化组织为突破口,以规范管理为切入点,努力开拓市场,通过运销带动养殖,通过养殖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扩大运销规模和集散地影响力,提高本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增强群众组织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坚持产业优先、科技引领、生态先行、人才保障、企业带动、资金扶持的方针,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坚持“一村一品”工程与新农村建设、与科技入户工程、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国家扶持的农业项目建设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本村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产业富民强村。

(二)目标任务

大柳村一村一品典型经验材料 篇5

发展情况简要介绍

一、大柳村基本情况

大柳村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北角,武下公路9公里处,属于井泉灌区。全村7个村民小组,420户,1761人,耕地面积2750亩,人均耕地1.3亩。

近年来大柳村抢抓机遇,精心安排,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为目标,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西瓜种植,使全村的西瓜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427座800亩,基本实现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一户一棚的发展目标。全村95%以上的日光温室种植户都以种植日光温室西瓜为主,仅日光温室西瓜一项全村年收入700多万元,人均西瓜收入397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2010年大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高出凉州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00元,高出武威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49元。

二、特色产品介绍

武威市凉州区大柳村日光温室西瓜主要以绿皮红瓤瓜栽植为主,适当栽植黑皮红瓤瓜和绿皮黄瓤瓜。

——绿皮红瓤瓜。以“美丽”为典型,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口感好,多汁,含糖量高,普遍种植,单果5公斤以上。

——黑皮红瓤瓜。以“香甜无籽”为典型,其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耐储运,黑皮,肉汁多爽口,瓤红色,单果达4公斤以上。

——绿皮黄瓤瓜。以“黄肉金星”为典型,属于小型瓜,单果3公斤,含糖量高而均匀,入口即化。从坐果到成熟33天,富含叶黄素,具有极佳的抗癌美容功效。

三、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大柳村是武威市凉州区率先发展日光温室的示范村,自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来,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日光温室产业,大柳村在原有传统日光温室西红柿、辣椒种植的基础上,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选择市场上稀缺的日光温室西瓜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日光温室的经济效益;日光温室西瓜一年可种四茬,成品6斤左右,全部实行装箱销售,每箱4-6个瓜,按照产品质量的不同售价每箱80-120元不等,照此估算,每座日光温室的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

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提高了大柳西瓜的知名度,按照“政策扶持,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服务促动”的发展方式,大柳村在区、乡两级的帮助指导下,成立了“大柳绿洲瓜菜运销协会”,增强了发展“一村一品”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大柳村日光温室西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柳西瓜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大柳乡的“无公害西瓜”享誉省内外,大柳西瓜走出了甘肃,销往新疆、青海、宁夏、郑州、陕西等多个省市。

四、发展一村一品的经验和成效

1、抓住工作重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村上两委会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发展,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以“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的发展方式,重点培养有科技创新意识的产业能人,鼓励他们率先引进新品种进行示范种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大柳村的西瓜产业。

2、加大科技培训,实施特色西瓜战略。村上每年都要从市、区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日光温室种植户进行培训;并组织农民技术员和优秀示范户到外地实地参观、学习,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种植,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先后推广应用了嫁接育苗、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搭架或吊蔓等技术,配合使用滴灌设施、二氧化碳发生器、自动卷帘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实现了一村一品产业的优质、高效、高产。

3、选择适宜品种,实施科学栽培。近年来,大柳村以名优西瓜品种及配套技术引进为切入点,共引进新品种10余个。通过广泛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模式的京欣、美丽等品种。大柳村日光温室西瓜主要以绿皮红瓤瓜栽植为主,适当栽植黑皮红瓤瓜和绿皮黄瓤瓜。

五、示范村镇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2016年一村一品总结 篇6

创建“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对我村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下面就我村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快产业培育,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 一年来,我们按照大力发展猪、羊养殖、玉米小麦种植等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

(二)狠抓示范带动,推动一村一品发展步伐 我村在抓一村一品工作中,围绕我县农业五大主导产业,通过县上抓示范点,镇上抓重点村,村上抓示范户,上下联动,层层示范的工作方式,推动了全村一村一品建设快速发展。

(三)健全组织体系,增强一村一品发展能力 坚持把培育适应“一村一品”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一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推进,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搭建分散小农户经营与大市场对接的良好平台,吸纳本村及周边村镇农户积极加入,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已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

一村一品工作经验总结 篇7

一、我乡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设想

今年以来,在市、县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并取得可喜成效。我乡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壮大特色产业经济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也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转变;农民收入由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务农、务工、经商等多元收入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面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全乡“一村一品”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突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种植专业、特色化。农技部门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实施了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的推广与应用。将乡园艺场作为品改示范基地,带动全乡柑桔高接换种600亩,低产园改造1300亩,品改1200亩,完成了无公害水果栽培2700亩,其中柑橘2500亩,稻田软盘抛秧3000多亩,高产优质油菜栽培4000多亩,平衡施肥800亩的推广任务。

二是运行市场化。我乡在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生产时,注重专业市 1

场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

三是发展组织化。我乡积极引导农民联合起来,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来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经济。四是鼓励多种经营,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农业增收与非农增收两手抓,两手都要出成效,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切实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致富能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培训和服务,在扩大劳务输出数量的同时,着力提升劳务输出质量,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每年要新增劳务输出人员300人,实现劳务收入 350万元。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在发展经济中的优势。

二、几点做法

(一)抓宣传、鼓动,提高思想认识。我乡通过组织人员外出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宣传 “一村一品”专业村典型和经验,在全乡营造发展氛围,增强全乡人民的发展意识。并把“一村一品”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

(二)抓典型示范,发挥带动作用。今年我乡重点抓好南丰、桔橙等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突出连片开发和建设,形成“精、专、新、特”的“一村一品”产业格局。每个示范村实行一个科级领导包抓、一个技术服务单位实施、一支包村干部队伍驻村、一个实施方案的“一村一品”工作“四个一”包抓制度,采取一户带多户、一片带一组、一组带一村的办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乃至“一乡一业”的新格局。

(三)抓技术推广,提高产业发展科技水平。我们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推广名、特、优主导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灾害防控农业主推技术。通过科普赶集、现场会、手机短信,组织技术人员到各村开展技术培训,利用电视栏目开展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宣传和技术指导。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扩大培训对象,把农村劳动力对外输出与就地转移结合起来,加大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力度。

(四)抓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引导各“一村一品”示范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乡政府指派农技站杨天友,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下乡进村,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定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五)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要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二要加大示范村农田基建和土地平整等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三是实施沼气推广工程。优先安排主导产业示范村发展以改厕、改圈、改灶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建设工程。

罗卜田乡人民政府

一村一品工作经验总结 篇8

4关于对洛南县“一村一品”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县“一村一品”工作的开展情况,促进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对我县“一村一品”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总结经验主要有以下六条:一是政府引导,品牌战略催生特色产业;二是强力辐射,骨干示范促进农业强村;三是龙头企业提供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主导产业靠进,向规模经营推进;四是立足当地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五是示范带动,由小到大,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六是以产业为基础,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搭起农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拓宽市场,加快产业化的进程。我县始终坚持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的相关部署要求,把握机遇谋发展,合力攻坚求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村一品”工作正在成为我县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发展“一村一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是政府及其农业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生猪、蚕桑、核桃、烤烟、药材、劳务等为主导产业的专业村 210个,初步形成了 1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和 150个推进村,“一村一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7年,全县畜、桑、果、烟、药、劳务六大特色产业总收入达到 7.8亿元,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 52%。六大特色产业人均收入 132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71.6%。2007年全县农民收入达到 1844元,达到了全市的农民收入平均水平。农村六大特色产业开发开始由“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升级,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一村一品”工作正迈向全面纵深地发展。县人民政府在“一村一品”工作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目标明确,规划符合洛南实际。县政府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洛南县十一五“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按照户均 8头猪、一人外出、半亩烟田、一亩桑园、一亩本草、二亩核桃的规划目标和做强牧业、做大桑业、做优果业、巩固烤烟、发展药业、扩大劳务的思路强力推进,使“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升级。着力打造“洛猪”品牌,向出栏、仔猪“双百万”目标奋斗;打造“洛桑”名牌,新建桑园 5万亩,跻身于全省蚕桑产业大县;着力打造“洛果”核桃名牌,新发展良种核桃 100万株,累计

达到 500万株,跻身于全国核桃产业名县;打造“洛烟”名牌,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 10万亩,跻身于全省烤烟第一县和全国烟叶大县、强县;着力培育“洛军”劳务品牌,实现年输出劳务 10多万人。规划要在 2- 3年内,力争把烟、果、桑、药培育成收入过亿元产业,把畜牧、劳务培育成收入超 4亿元产业。

二是机构健全,实施措施具体有力。县上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在农业、畜牧、烤烟、林业等部门还设立了具体的办事机构,抽调了专门的办事人员,具体抓 “一村一品”的落实工作。制定了《洛南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作考核办法.》和《洛南县一村一品驻村指导员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 2007年起,县上将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年度综合考核的范围,实行月汇报、季检查、年考核的制度,按照“抓点示范,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目前 18个示范村的示范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150个推进村工作已全面展开,“一村一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态势。

三是资金整合,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上设立了“一村一品”资金专户,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进一步加大了对“一村一品”工作的投入。2007年,县财政共投入“一村一品”专项资金 1060万元。今年春季县财政共投入“一村一品”资金 700多万元,各部门调剂资金 800多万元,主要用于 5000头良种母猪引进,洋芋三项技术推广,核桃育苗、春季造林等工作。

四是龙头企业起步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开始显现。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县政府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抓好“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升级转换的重要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办事程序,有力地推进了龙头企业的稳步发展。九州公司 1600绪剿丝厂已经完成征地、环评、立项等工作;成华工贸公司 6万吨马铃薯精淀粉加工项目已完成技术论证和征地工作;飞鹏公司 3000吨核桃油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百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项目已有新的投资商,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通过示范带动全县已发展万头生猪基地乡镇 12个,3000亩以上烤烟乡镇 15个,2000亩以上蚕桑基地乡镇 16个,5000亩以上核桃基地乡镇 18个,4000亩以上药材基地乡镇 6个,有力地促进了“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的发展。

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解放程度差,观念陈旧。多年的“小农经济意识”依然根深蒂固,总是觉得种粮是老把稳,在技术、资金、投入上相对要少,且比较稳定,而发展产业投资大、要求高、见效慢、风险大,加之,土地面积有限,现有的一家一户绺绺田,种粮与发展产业有一定矛盾,在土地流转上有很大困难。所以,因循守旧,唯粮是举,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步子不大。

二是发展产业资金严重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得知,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政府投资少、群众没钱投、企业无力投,多数产业发展户因资金严重不足而举步维艰,导致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优势差,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大。三是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服务组织不健全等,导致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搞单干,不能适应产业大发展的要求,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另外,由于农业的抗灾能力弱,一有灾害就会有较大损失,群众比较担心。

四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由于群众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知识缺乏,我县产业的标准化技术推广滞后,导致大多数群众不能按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没有实行精耕、细作、科管,而是粗放耕作、粗放管理。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施用过量,农产品化学残留、农药残留超标,从而影响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到市场销售和加工,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五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够。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我县几个特色产业目前都有龙头企业在筹建,但由于受资金、土地、投资环境、审批程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企业建设缓慢,龙头带动作用一时还不能显现。

六是“一村一品”工作严重地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有的职能部门对“一村一品”工作缺乏热情和支持,有的乡镇在“一村一品”工作上毫无建树,缺乏工作亮点,调查组去了没啥看。政府对乡镇和部门虽有考评目标,但考核机制不健全,赏罚不明,那里黑了那里歇,工作好的无人表扬,工作差的无人批评。在加强领导、工作考评方面存在缺陷。制定的考核办法流于形式。

七是全县“一村一品”工作发展均存在着三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生产结构趋同,缺乏独辟蹊径、异军突起的产业。二是农业产品加工程度不高,基本上是原始产品出售。三是发展水平偏低,经济效益不高。“一村一品”工作还是停留在低级阶段,没有进入到沿海一带的高级形态。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县的“一村一品”工作,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和体制创新,全面优化“一村一品”的发展环境;三是推进科技兴农,切实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四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继续完善“一村一品”的发展机制;五是加快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六是积极开拓市场,进一步拓宽“一村一品”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讲,我们对以后发展我县“一村一品”工作提出以下建议和意见:

一、要继续加强政府引导和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要教育各级各部门及基层干部群众,继续牢固树立发展“一村一品”“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指导思想,以培育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采取外出参观学习、开展县内流动观摩、大户示范带动等方法。编发资料、举办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新群众的守旧观念,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农情信息的收集、筛选工作,继续开办好“农业天地”、“畜牧观察”“科技苑”等栏目,对“一村一品”作主题宣传和报道,通过宣传教育和科学引导,使农民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竟争意识,达到想干、会干、能干好的目的,为发展“一村一品”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要加大各项投入,为发展建立坚强后盾。产业要发展,资金投入是关键。在发展“一村一品”上要采取群众出、部门筹、财政扶、银行贷的办法,像新农村建设那样,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并进行捆绑使用,将项目资金集中向“一村一品”倾斜,重点扶持一些有市场、效益好、潜力大的产业和项目。对资金的使用要跟踪问效,减少资金浪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促进“一村一品”快速发展。另外要加大科技投入,选育优良品种,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开展配方施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科学化、高效化。再是要加强领导、加强干部力量的投入,实行领导包产业,干部包村组、包技术、包服务、包任务完成。实行严格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各级各部门抓“一村一品”工作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对于工作不力的部门和乡镇,要实行问责制度,创新奖励和惩戒机制,用铁的手腕,把“一村一品”强力推进。

三、建好龙头企业,为“一村一品”发展增添引力。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进入门槛,提高服务质量,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按照年初既定的计划着力建成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实现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发展目标。同时坚持围绕产业办协会、建好协会兴产业的思路,积极支持产业协会的发展,让协会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产业发展。

一村一品典型材料 篇9

下北罗村位于灵丘东北部丘陵区,距县城30公里,空中草原旅游路环村而过。该村山青水秀,耕地广袤,土肥地整,田畴纵横,台交错,农耕文化浓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林业为辅。共有耕地4300亩,人均3.5亩。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无霜期偏短,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农民丰富的耕作习惯,造就了谷黍、豆类等杂粮生产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谷杂粮需求日益旺盛,下北罗的杂粮面食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远近文明的特色产品。2010年全村种植杂粮3200亩,约占耕地面积75%,实现产值20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78%,杂粮生产从业人员300多户400多人,人均增加纯收入1950元。

一、主要做法及经验

下北罗村的小杂粮因品质好而美名远扬,但传统的种植模式及品种的老化单一,没有把传统优势及区位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从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根据石家田乡党委、乡政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搞示范、建基地、创品牌、舞龙头、促增收、把小杂粮做成大产业的基本思路。我村党支部、村委会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一村一品发展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狠抓特色农业发展。我村大力推动农户联合种植,全村胡麻、黍子、谷子、山药都已集中连片,形成了规模化种植既有利于田间管理,又有利于成品粮的销售,村民们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收入也快速增长。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4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

二、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合作经济

下北罗村对农产品加工作坊、杂粮种植大户进行了整合,培育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入社农户达100多户,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一条龙,购销一条线的良好发展格局,2010年合作社盈利达30万元。

在杂粮产业发展过程,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时捕捉市场信息,认真筛选过滤,瞄准市场行情,寻求经济增长点。下北罗生产的苦荞、小米等杂粮品种质优价廉,但由于其附加值低,一直只是本县居民馈赠亲朋的特产,没有形成产业。为此,在发展杂粮生产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传统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搭上市场经济快班车。2007年初,乡政府以下北罗村优质杂粮为主题制作了《中国杂粮第一乡——石家田》电视专题片,并参加了广东全国名镇博览会、深圳全国农产品交易会,广泛宣传该村杂粮产品的绿色生产环境,产品优良品质,对提高产品知名度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狭隘的小农经济严重束缚着下北罗村杂粮产业化发展,乡、村各级政府及时把脉问诊,引导农民放下包袱,号召种粮大户,村干部带头示范,统一供种、统一管理水平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区域化发展,赋予了杂粮产业发展旺盛的生命力。2007年全村整合土地300亩建立了杂粮生产示范区,种植谷子、大豆、苦荞,当年的产品全部由灵丘县益寿面食品厂以高出市场价格0.05元的价格全部收购,使农户尝到了甜头。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生产优质杂粮,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村组织根据地域特点,及时引进优良品种示范推广。近年来先后引进了晋谷21号、晋黍3号,特别是去年引进谷子品种“张杂3号”、“张杂5号”,亩产600多斤,籽粒饱满,色泽圆润,口感清香。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2008你那下北罗村谷、黍、豆类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苦荞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地理标志》认证。

去年,应用机械化地膜覆盖播种技术,示范面积5亩,田间表现苗齐、苗壮、穗大码匀,瘪谷率下降。解决了谷子间苗耕作耗工费时的问题,同时抑制了粟灰螟的危害,提高了产量,节约了成本。与此同时培育了科技示范户15户,致富带头人20多人。

四、强化基础设施,提高基地生产能力

下北罗村积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协同县农委实施了灵丘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灵丘县绿色杂粮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基本实现了渠、路纵横,埂塄加固,田堰平整,改善基本农田3200亩,增加农机总动力2500K瓦,配套农机具40台套,打机井一眼,杂粮基地生产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下北罗村建立起占地6500亩的山西省灵丘县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肥料资料利用率,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明显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加快新技术研发和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区亩均增产粮食50公斤,累计增产32.5万公斤,增加收益48.75万元,提高肥料利用率10%左右,相当于现有基础上节肥20%左右,亩均节约化肥投资3.2元,共节约投资2.08万元,以上各项总计项目区每年总增收节支50.83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节支228元。

下北罗村以3个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进行粮食的统一收购、销售,降低了农民的销售风险和成本,市场化的营销模式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包村的县农委多次在农闲时组织了小杂粮专项种植技术培训。去年我村打机井一眼,使部分耕地得到了有效灌溉,大大地增加了粮食亩产量。

五、产业发展规划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为重点,以打造绿色杂粮基地为目标,以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为突破口;以完善合作社经济为龙头,在几年内把下北罗村建设成为我县绿色杂粮生产基地;灵丘东北山的生态畜牧基地;周边城市工矿企业劳务输出基地;农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福地。

上一篇:秋风无奈相思四年级作文450字下一篇:关于读书的精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