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福利院的医保问题

2024-05-05

浅析社会福利院的医保问题(共9篇)

浅析社会福利院的医保问题 篇1

然而,实践中的情况并非如此。2012年12月,笔者所在高校的一位自费研究生被诊断患白血病,由于治疗费用昂贵,学校和家长在筹措医疗资金过程中才发现学生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由此引起笔者对“自费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2013年2月,笔者自行设计了一份关于高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情况调查问卷,发给全国各地的高校在读学生。截至4月初,收到反馈问卷112份,涉及高校72所。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本科生和公费研究生中,100%都能享受学校的公费医疗,而自费研究生则100%未享受高校的公费医疗,也未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高校自费研究生目前还是一个被置身于社会保障之外的社会群体。

1 是制度缺失还是实践缺漏

自费研究生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是制度缺失吗?笔者查询了国家和一些地方的有关规定,得出相反的结论,国家对高校各类学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早有明确规定。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8]11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医疗保障工作,国务院决定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同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向各省市下发了《关于印发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宣传提纲的通知》(人社厅发[2008]88号),进一步明确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在此背景下,各省市陆续出台相关的细则,规定了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保障范围、参保方式等。例如,《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京政发[2010]38号)第三条规定:本办法适用“在本市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非在职非北京生源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自费研究生如果是“全日制的非在职非北京生源”,也可以参加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就是说,在制度层面,高校自费研究生的医疗保险已被纳入“全覆盖”体系,出现的医保“真空”不在于制度缺失,而在于实践中的缺漏。

2 缺漏从何而来

部分高校学生未参保的原因在于实践的缺漏,说明社保“制度的全覆盖”尚未转变成“实践的全覆盖”,高校自费研究生成了“漏保”的群体。通过调研分析,这一实践缺漏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费研究生属于高校的特殊群体。

与本科生及公费研究生不同,自费研究生不能享受高校的公费医疗。我国高校的公费医疗制度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全日制国家统招计划内的大学生、研究生公费医疗实行属地管理,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根据学生人数实行定额拨款,部属高校每人每年60元,省属高校各地标准不一。自1997年实行高校“并轨”收费以来,本科生不再区分公费、自费,全部缴纳学费,而且全部享受公费医疗。而研究生仍然保留公费和自费之别,公费研究生既能免学费还能享受公费医疗,自费研究生需缴纳学费且不能享受高校的公费医疗。再加上高校自费研究生人数较少,成为一个“夹心层”群体,其医疗费用负担问题也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所在学校2013年共有自费研究生2000余人,而公费研究生达2400左右,本科生9700余人,自费研究生仅占公费研究生和本科生之和的16.8%。但作为一个群体,不能不引起重视。

2.2 社会保障意识缺失。

调查问卷反馈显示,91.6%的高校在读生表示“之前未听说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3.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在校大学生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此可见,在社会保障方面,公民的“保险观念建设”远落后于保险制度建设。究其原因,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方面还做得不够深入。此外,有些高校的在读生在中小学时已经办理了医保卡或社会保障卡,学校也每年统一收取费用办理续保手续。而上大学后,高校的公费医疗制度取代了之前的医保卡或社会保障卡,从而使得“社保”在大学阶段出现“断层”。对于自费研究生而言,“自费”的观念使其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读时的医疗费用也应该是“自费”的。总而言之,作为社会知识层次最高、社会信息掌握最快最多的一个群体,高校在读生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意识,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2.3 高校“组织者”的角色缺位。

各地一般规定,高校在读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方式为“学校统一办理”。例如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符合参保条件的在校学生和托幼机构的儿童,由学校和托幼机构负责办理参保缴费手续。”其他地方也有相同的规定。如郑州市规定:“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由所在学校到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办理参保手续。”应该说,这种规定的本意是发挥学校的作用,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医保。但问卷调查结果却与此相反,100%的问卷在“您所在的高校是否统一组织办理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栏里填写了“否”。由此可见,各高校的“组织者”角色目前是缺位的。

3 如何弥补缺漏

自费研究生的医保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落实职责。

国务院指导意见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同时规定“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和民政部门要通力协作,制订周密工作计划”。因此,省级人民政府应该是首要责任者,有义务将各类高校学生的参保职责进一步明确到相关部门。例如,北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工作,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市及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具体经办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在校学生、托幼机构儿童的参保缴费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市每年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负责组织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工作的部门应该是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并由教育部门负责各高校学生的参保缴费工作。但事实上,笔者担任研究生管理工作近十年,从未见过教育部门下发关于高校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文件。究竟是哪个部门不作为导致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保障的“真空”或“盲区”,笔者目前不得而知。

本文的初衷,只是希望引起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关注,尽快给在读自费研究生提供应有的医疗保障,从而弥补社保制度的这个实践缺漏。而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根据国务院2013年2月6日常务会议的决定,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这就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的“并轨”即将启动。那么,研究生全部自费后,能否像本科生一样享受高校的公费医疗?显然不能。因为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实施十几年,公费医疗制度早就应该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基本医疗保险。恰恰是这项新型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没有在高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 问题的延伸

近两年在各高校研究生招生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招生类型,即在职专业硕士。这种研究生招生在报考时将考生资格限定为“往届生源”,而将就读的形式界定为“在职”。事实上,“往届生源”中除一部分是名副其实的“在职”外,还有一部分是全脱产的“二战考研族”(考研两年以上)。这就意味着通过全国统考招进来的“在职专业硕士”并不全是真正的“在职”(可以称为“假在职”),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解决?国务院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将参保范围界定为:“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根据这一界定,“假在职”形式的专业硕士并不属于全日制研究生,既不能享受真在职的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提供的基本医保,也不能以大学生身份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因此,如果说本文讨论的自费研究生医保缺失问题在于实践中的缺漏,那么在职专业硕士中并不真正“在职”研究生的医保问题将面临制度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

[2]褚福灵.社会保障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王伟.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4]梁鸿,赵德余.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解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浅析企业医保改革中费用控制问题 篇2

【关键词】 医保改革 费用控制 分析

医疗保险被保险业称为"带刺的玫瑰",它的费用控制迄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医疗保险费用的控制又是医疗保险改革发展中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阳煤集团自1997年开展医疗保险工作以来,已经走过了14年的改革之路,从原来的在职职工、离休、退休、退职、多营系统的职工以及劳务工参加的医疗保险,到今年又增加的与集团公司控股企业形成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真正体现了以职工为本的精神。但也由此引发对医疗保险费用控制及对各医疗机构管理的难度。如何运用好有限的医保资源,服务于广大职工,已成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突出问题,也是医疗機构所面临的难点问题。现就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难点做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1. 医保费用控制的难点

1.1各医院就医职工数量的不稳定性,造成了医疗统筹总量的控制指标不够准确。各定点医院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服务层次等的问题,决定了看病职工选择就医医院的心态,职工可以选择到满意的医院就诊,因此各医疗机构就诊的医保职工流动性较大,数量是动态变化的、不稳定的,给医疗统筹经费的定量带来困难。医疗保险机构费用控制指标是根据各医院上 年度该医院医疗统筹指标的完成数作参考,而核定下一年的医疗统筹指标,年终清算时超量部分根据考核指标按比例进行扣除或奖励。为此,各医院在围绕医疗费发生情况、门诊量、床位使用、医疗设备资产、收费价格、服务范围和功能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为自己占领并巩固更多的医疗市场份额,同时还要控制好当年的医疗统筹指标,争取第二年更多的统筹指标,这样就造成了医疗统筹费用的难以控制。

1.2各医疗机构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医疗统筹经费,往往诱导职工多做检查、多开药、多做治疗,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项目,还有的医疗机构为了降低医保机构规定的药费比例而采取不合理的空收治疗费等不合规的现象,加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职工就医一旦过了起付阶段:比如在职职工是800元,退休职工是400元,比例自负会逐渐减少:例如在职职工1000以下自负25%,1000-3000自负20%,3000-6000自负15%,6000-10000自负10%,10000至封顶线自负8%,退休职工自负比例是在职职工的一半,费用越大自负越少,约束机制力度不大。有的患者抓住这一空子,自己点名开药,甚至今天上 家医院开药,明天上那家医院开药,还有的患者住院期间借着本院没有某种药的时机,到上级医院门诊开药和增加治疗费用、更有的"患者"甚至将药出售给药贩子以谋取私利,从而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上升。医疗保险机构对费用增长速度快、超预算指标比例高的医院采取缓付、督查等办法遏制医疗统筹费用不合理上升,医院为了完成医疗统筹指标数,降低均次费用,继而又采取限制药物品种、限制处方用量、分解处方、分解住院等变相推诿病人的方法,这更加大了医保中心、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

1.3冒卡就医引发的医疗费上升 ,一方面,老年职工就医多有家属陪同,挂号、付费一般都由家属排队代劳,因此各级医院在挂号、收费处一般都很难做到核对医保卡上的照片,而医生诊治时一般也只看就医记录,很难做到核对医保卡上的照片;另一方面,无医保者借有医保卡的就诊,在职职工借退休职工的医保卡就诊,甚至出现一张医保卡全家享用的现象。致使医疗统筹基金承受了超负荷的费用负担,造成医疗费用不合理上升。

1.4全免职工(包括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因公负伤致残鉴定为四级、离休干部、离休工人等)的就医费用泛滥,全免人员是一些较特殊的就医人群,他们一般是对社会或企业做出贡献或因公负伤的人员,就是因为此特殊才造成全免人员看病享有太多特殊的待遇,他们不仅本人门诊、住院医疗统筹费用高,更有甚者挂床现象严重,而且医生、护士、家属、好友、邻居只要能沾上边的,都会毫不犹豫的使用全免医保卡,致使医生、患者之间暗渡陈仓、互相利用,助长了不正之风的增长,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加大了医疗管理的难度,造成医疗统筹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2. 控制医保费用的对策分析

2.1进一步拉开三级医院、二级以及一级医院自付比例的标准,例如:三级医院1000以下自负25%,二级医院1000以下自负20%,

一级医院自负比例在相对减少些等等,这样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就医流向,使职工小病在就近医院治疗,大病、重病、疑难病会自然而然的流向三级医院。另外,二级医院应加强慢性病等工作的展开,防止小病大治等医疗资源的浪费,促使职工就医相对稳定,科学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引导分流病人。医保中心应制定严格的考核医院管理办法,从医疗质量、技术水平、药品比例、全免比例和就诊人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结算,对合理的费用给予补偿,不合理的费用予以剔除。各级医院应利用好有限的卫生资源,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与经营绩效。

2.2各级医院如果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应在医疗质量上下功夫,坚持因病施治的原则,优先考虑疗效确切、价格合理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杜绝为就医职工提供过度医疗服务的行为。职工对于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使就医职工满意才能提升医院的形象,从而职工的复诊率和就诊率自然就会上升,这将最终带来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医院还应以突出特色医疗服务吸引患者,在差异、特色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在提高医生职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同时,加强对乱开药、药贩人员的防范和制裁,还医院一片净土,让真正患病的职工得到好的医疗环境和诊疗服务,让医保基金真正落到实处。

2.3加强全民的法律知识、素质教育和医保宣传培训工作,只有全民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他们才会知道冒卡现象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更为严重的就是套取医疗保险金的行为,如果知道事态的严重性,我想没有一个人会以身试法,这样才可能杜绝冒卡这一现象,从而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升。

2.4增强对全免人员医保知识的宣传和保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医保中心应对就医人员特别是全免人员的医药费加强检查、监督,对就医产生较大费用的,尤其是一些转外或回原籍看病的费用,应多组织医务、财务等专业人员到患者就医医院现场办公、现场核查,这样就不会出现假发票、乱开发票、私开发票等乱象的发生,真正做到杜绝不良分子的钻空行为,从而降低不合理的医保费用。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应尽快制定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法,以法律形式,规范约束和保证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平稳进行。

农村医保社会实践调查 篇3

•组长:韩晶(测控091)

•组员:王晋(测控091)

•李小虎(测控091)

•陈德恒(测控091)

•分工:问卷题目--韩晶

•调查—韩晶王晋李小虎

•陈德恒

•PPT制作—李小虎

•调查分析讲解—韩晶

• 摘 要: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近些年国家又对医疗保障机构出台了新的政策,未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在昆明市呈贡县柏芝营存的村民进行调查。

•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报销情况

前言: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自产生以来,先后走过20世纪70年代的辉煌、20年代的衰退和80年代的重建失败,如今又进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与普及阶段。纵观其兴衰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其制度体系设计的合理程度与功能完善程度是决定其适用性与可持续性的关键。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区域不平衡性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分化以及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医疗费用的急剧上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医疗的供求,还直接影响着新形势下农村医疗保障的制度构架和持续性发展问题。因此,如何看待新形势下的农村医保问题、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仅仅是一个试点、总结和推广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问卷调查与分析:

1.调查地点:昆明市呈贡县柏芝营乡村民

2.调查对象:柏芝营乡村民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4.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共发放100张,回收100张

5.调查时间:2011年5月1日至8日

6.问卷设计内容:由我组组员自编的《农村医保社会实践调查问卷》共计18到选择题

国内农村医疗保障演进的制度结构与功能分析

建国以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制度的弊端愈发明显。首先,医疗费用的增长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跟不上消费水平。不仅如此,这种医疗制度还造成企业之间负担差距过大:新兴产业老职工少,医疗开销相对少,而老企业背上的是总也甩不掉的包袱。另外,个人也被免费医疗制度惯出了毛病。“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小病看成了大病,没病看成了有病。”图的是什么?报销。赚的是谁的钱?国家和企业。造成了什么后果?浪费。

基于日益沉重的医疗费用包袱,1994年国务院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并于1998年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双方负担”即基本保险由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统账结合”即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已实行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就此告终。到2000年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口5000万。

2002年4月份在哈尔滨召开的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国各地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工作进程,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确保完成今年医疗保险90%以上统筹地区启动,覆盖8000万人的工作目标。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已取得相当成效,到今年6月底,全国349个地级以上统筹地区中,307个已经启动实施,占全国的88%;覆盖人数达到5026万人,占全国应参保人数的30%.西方国家在建立社会农村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之初,工业化程度一般都已较高,由于农村医疗保险这些国家农民少,所以他们的保障对象主要是企业职工,并没有单独的农村医疗保险。我国与西方国情存在巨大差异,我国由于农民多,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这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业现代化造成农村医疗保险严重障碍。加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经济呈现出极不均衡状态,农村医疗保险二元性特征突出,城乡差距

较大。农村医疗保险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来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始终高于农村居民,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978年至1985年7年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基本保持在410元左右。1985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明显拉大,并且呈现不断加剧的倾向。2000年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87元的2.78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出农村居民2.8个百分点。到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扩大到3.15倍,增幅差距也扩大到5.9个百分点。并且由于中国实行城市福利制度,城镇居民享受大量隐性补贴,如住房、医疗福利、财政价格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更加巨大。

应该指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尤其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差别的影响而造成的不合理结果。1983年到1986年,因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而导致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总额始终在270亿元到310亿元之间,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减去了农民的利益,是对农民的一种不公平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的。

问卷具体调查情况:

• 您有没有参加医疗保险? A.有(31%)B.没有(41%)C.不清楚(28%)您对农村医疗保险政策了解吗? A.非常了解(2%)B.较了解(53%)C.不是很了解(45%)您主要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农村医保政策? A.宣传资料(15%)B.报刊(13%)C.村委会(39%)D.电视(20%)E.亲戚,朋友(13%)您知道您参保后可以享受哪些医疗待遇吗? A.知道(38%)B.不知道(62%)您是否知道发生住院医疗费用后如何报销? A.知道(30%)B.不知道(70%)您认为我市农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如何? A.很高(7%)B.高(38%)C.一般(49%)D.差(5%)E.很差(1%)您对我市定点医药机构的服务工作是否满意? A.很满意(13%)B.满意(18%)C.一般(31%)D.不满意(38%)您对个人参保情况查询方式是否满意? A.很满意(1%)B.满意(5%)C.一般(29%)D.不满意(65%)您对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的意见: A.较高(2%)B.合适(97%)C.较低(1%)D.不清楚(0%)您对我市申领社会医疗保险救助金的标准及申领程序是否满意? A.很满意(4%)B.满意(16%)C.一般(39%)D.不满意(41%)您对我是社会医疗保险工作人员服务质量是否满意?

• A.很满意(0%)B.满意(22%)C.一般(42%)D.不满意(36%)您对我市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是否满意? A.很满意(6%)B.满意(24%)C.一般(40%)D.不满意(30%)您对国家农村医保制度了解吗? A.了解(7%)B.知道一点儿(21%)C.不了解(72%)您或者您的家人医保有没有影响你们的切身利益呢? A.有(7%)B.没有(93%)您是否知道医保如何报销? A.知道(22%)B.不知道(78%)您觉得现行的医疗保障制度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A.缴费性过高(6%)B.覆盖率过低(79%)C.公平性不够(15%)您认为现在我市农村医疗保障体制健全吗? A.健全(13%)B.一般(43%)C.不健全(44%)您认为今后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多选)A.公共卫生服务体系(5%)B.医疗服务体系(28%)C.基层宣传(45%)D.医药保障体系(52%)E.医疗保障简单化(77%)

四、结束语

浅析中国社会转型下的腐败问题 篇4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当前腐败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包括群体化、高管化、巨额化、期权化、潜规则化、国际化和新型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处理好社会中的腐败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腐败现象、新特点、反腐对策、反腐倡廉

一、反腐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潘基文呼吁各国抗击腐败:12月9日是“国际反腐败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8日发表致辞说:“抗击腐败毒瘤,人人有责。”他呼吁人们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打击腐败,唾弃腐败者,树立崇尚德操的文化。2003年10月31日,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采纳历时两年多拟定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并于当年12月9日至11日在墨西哥梅里达举行高级别签署会议。这项决议还将每年的12月9日确定为“国际反腐败日”,以纪念公约的签署和唤起国际社会对腐败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在我国,坚决反对腐败,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我们发展的性质决定的。我们的发展是廉洁发展,所谓廉洁发展是指,我们进行的发展是有助于减少腐败机会发生的发展。这是一种防止既得利益集团获得巨额垄断利益的发展。是一种防止官商勾结的发展,是与不法企业主进行斗争的发展。廉洁发展是指发展不但是高效率的,而且具有好的品质。

二、腐败的含义及危害

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败的实质是一种非正式的获取政治影响的过程,当某个群体感到其核心利益在正式政治体系内被忽视或被认为是非法之时,这一群体的成员就会被吸引到那些获取影响的非正式渠道中去,而这些渠道又往往以腐败的形式表现出来。

温总理早已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毋庸置疑,腐败对党员干部具有极大的腐蚀性、对党的事业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对人民的利益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一是“害党”,腐败践踏党的先进性。腐败轻则损害党的形象,重则导致“党亡政息”,使党丧失执政地位,二是“害民”,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三是“害国”,腐败破坏社会稳定。腐败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削弱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使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纷争,进而引发**,乃至四分五裂。四是“害家”,腐败导致民生凋敝。腐败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加速器五是“害己”,腐败危害贪官自身。纵观古今,绝大多数贪官都没有好下场。

三、在社会转型下中国社会腐败的新特点

群体化: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高官化:据公开资料统计,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共有35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7人。2009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人。

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l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34亿元,人均高达l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9.3亿元,人均3109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9人,累计挪用公款12.9亿元,人均1.4亿元。

期权化:“权力期权化”交易的是一种“权力”,其不直接涉及钱物,因而形式和过程隐蔽,相互兑现往往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如高薪任职、分给股权、优厚待遇等。潜规则化: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消极的因素是滋生腐败的条件,如“潜规则”文化在官场流行,很多行为规则不公诸于世而是如“黑市”交易,公诸于世的规则,大家都不遵守。同时,中国文化中有一种消解制度的倾向,在现实中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际化:有的腐败分子利用资本跨地域、跨行业、跨国境流动的机会,与地区外、行业外、境外的不法分子相勾结,共同犯罪。

四、如何反腐倡廉,建设和谐社会

1、加强权力监督:加强权力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建立和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度,不断强化权力监督机制,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成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最终达到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目的。因此,权力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又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

权力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民主并不直接地表现为所有的人民个体都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而是将这种权力委托给人民中最能为实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优秀分子代表自己去行使这种权力,在我国即表现为先通过选举的形式产生出人民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人民的公仆。另一方面,如果人民选出的代表和代表选出的公仆不能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行使权力或违背人民的意志、甚至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则可以通过罢免的形式收回委托的代表权和国家事务管理权。因此,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权力监督,没有权力监督支撑的民主则是虚伪的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必须不断加强权力监督,这是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权力监督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法治在制度上起始于法律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从一开始它就意味着控权制度的存在和权力制衡原则的被遵守,制约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是法治的本质。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内容,也是反对公权私化抑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2、强化法治,健全法规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违法乱纪的腐败分子,必须从严从重地加以严惩,绝不枯息养奸。同时,还应建立和健全各项法纪法规,并形成制度化,使腐败分子在恢恢天网面前原形毕露。

3、强化反腐败思想教育,增强领导干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观念。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观念,就是要求我们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坚持保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只有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思想深处和老

百姓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解决好“人生为什么,入党做什么,掌杠干什么”这一重要问题,才能真正减少腐败现象,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4、改进追讨外逃贪官腐败资产的方式。以前中国追缴贪官转移到境外的腐败资产,主要采取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这样做法不仅成本高,而且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麻烦。建议采取先民事再刑事诉讼的办法。先事诉讼追回腐败资产,断了腐败分子的“口粮”,难以在国外挥霍和逍遥自在,然后再辑捕回国。中国尚未参加具有全球性的反洗钱组织——反洗钱行动特别小组和艾格蒙特小组,这不利于打击洗钱和资本外逃行为。

5、加大腐败成本,让想腐败者觉得腐败是一件赔本的买卖。从经济学角度讲,人的活动有一个收益和成本的问题,如果腐败成本越小于腐败收益,越容易使人产生腐败的动机。如果对腐败的查处及时而且严厉,就会使一些潜在的腐败动机和腐败行为夭折,因为腐败是赔本的买卖。因此,要加大对腐败分子的经济处罚和赃款赃物追缴力度,加大对携赃款外逃公职人员的追逃力度。像中央领导说得那样,就是要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倾家荡产,在政治上身败名裂,在心理上后悔莫及。通过让贪官自己真正感受搞腐败的高成本、高风险来遏制腐败。

总之,惩治和预防腐败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做到标本兼治。通过治标,抑制各种腐败行为;通过治本,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当前,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深化改革,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要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敬文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内部主要矛盾的探索》 [2]《老百姓关心的10大反腐问题》柯夫/主编 [3]赵威、陈竹华:“腐败来源资金转移的预防与监测”

浅析社会治安问题 篇5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问题:

1.农村自身影响稳定的问题日趋突出。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尽合理。

(2)农村宗族势力有抬头之势。

(3)部分农民的法制意识扭曲。

2.邪教组织屡禁不绝,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潜在因素。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基层政权组织相对薄弱的地方,邪教组织“法轮功”、“门徒会”极易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3.重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影响社会治安秩序。在刑事案件中,杀人、伤害、抢劫、盗窃等重大案件仍比较突出,这些犯罪数量多、影响坏、危害严重,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铜梁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

4.黑恶势力危害严重,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

(1)有的利用同乡、同学、亲友、狱友或者有前科劣迹的人员,纠集成伙,横行乡里,为非作歹。

(2)有的欺行霸市、垄断市场、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3)有的为人讨债,制造事端,酿成民间纠纷,严重危害当地稳定。

5.扫黄赌毒等“六害”活动不断增多,屡禁不绝。

(1)在“扫黄禁赌”行动和“网吧”的清理整治中,对易于藏污纳垢的场所,先后整治警力进行集中整治,规范网吧,收缴各类淫秽物品,查处卖淫嫖娼案件,捉获卖淫嫖娼人员。(2)还配合家长、亲友做好吸毒人员的教育、挽救、转化工作,降低了吸毒率。从赌博看,聚众赌博普遍,赌资不断增大,参赌人员不断增多。

(3)从卖淫嫖娼看,利用公开的场所与隐秘的手段相结合,更加普遍化、组织化、公开化。

原因:

1.在经济因素方面存在的矛盾

(1)贫困与摆脱贫困的矛盾比较突出。为了摆脱贫困只好外出打工,很难靠当地条件致富,部分人就把牟取不义之财作为致富之道。因而,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

(2)剩余劳动力过多与就业机会减少形成矛盾。在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他们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

2.在政治因素方面存在的矛盾

(1)政府的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与进展迅速的经济改革相比,显得相对滞后。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市场经济大潮地冲击下,显得运转不灵活,机制不协调。特别是引导农民实施再就业无力、无序,有限的安置补偿费不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

(2)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不安定因素。

(3)个别地方干群关系不协调,激化矛盾。相当部分的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处理群众的问题上不讲究方式方法,工作不彻底,留有后遗症。特别是农村的基层干部,在对待计划生育、土地征用、缴纳税费等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干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致使人民群众的逆反抵触情绪增强。

3.在法律因素方面存在的矛盾

(1)法制宣传教育滞后。

(2)政府基层干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3)执法力量严重不足。

(4)社会矛盾和社会热点引发的群体性上访案件成倍增加,影响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

对策:

1.加强治安防范和管理,消除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

(1)加强枪支和爆炸物品的管理,坚决收缴散失在民间的枪支和爆炸物品。

(2)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3)加强剩余劳动力的管理,促进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要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提供方便,促进有序流动。同时要掌握外出人员的流向和以及活动情况,加强对外出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公安机关要取得联系,加强配合,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2.要把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

(1)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

(2)积极预防、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3)严厉打击邪教、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其在农村发展蔓延的势头。

3、严厉打击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秩序。

(1)严厉打击、及时铲除危害一方的恶势力犯罪。

(2)严厉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人民利益的犯罪,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3)扫除卖淫嫖娼、赌博等社会丑恶现象。

4.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

(1)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

(2)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政治建设。

(3)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业务建设。文 章来源 莲

浅析老龄化社会的伦理问题 篇6

一、社会重心过度前倾

在生产领域,随着社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显得日益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而在这些方面与中青年人相比,老人无疑不具有任何优势。老人的社会经济价值随之下降,收入水平也相对降低,与之相对应,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则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生产的主宰者,并占据社会舞台的中心,掌握着更多的社会权利。

在社会生活领域,老龄化的来临造成老龄人口比重过大。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的“一孩”生育政策,家庭人口转变成“四、二、一”型,即在一个大家庭中通常有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人和一个小孩。一个小孩承载了祖辈、父辈六人对未来的期望,小孩自然就成了祖辈和父辈情感投射的焦点,成了整个家庭的中心,而在人数上占绝对多数的四位老人却很难得到关照。社会重心在少年儿童身上畸重而在老年人身上畸轻,老人越来越被社会生活“边缘化”。

二、代际价值观冲突加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同步到来的,一方面经济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着,另一方面在思想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革命,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越来越多元。老龄人群与年轻一代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成长环境和人生体验,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差异会导致代际间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对社会主导价值话语权的争夺。当老龄人口数量较少的时候,信奉老价值观的人数较少,争夺的力量比较微弱,而当老龄人口数量较多时,争夺的力量随之增强,代际价值观的冲突就会加剧。

“代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谓代沟就是指“代与代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3]其中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价值观念是生活方式的内在决定因素,它也是“代沟”中最核心的部分。“代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一般来说,社会发展越迅速,“代沟”越会加深,有时甚至会出现代际断裂,导致不同“代”人无法沟通,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中国,代际矛盾已经凸显,人口老龄化无疑使这一矛盾加剧,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没能有效缓解,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三、代际公正缺失

按照美国学者罗尔斯的观点,所谓公正,就是社会基本制度即社会结构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分配,或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安排。[4]代际公正即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不同代人们之间的合理分配,它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分配方式的公平,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方式,等等。在老龄化社会中,代际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之间的不公平分配上。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往往会加剧这种不公平的程度,造成青年人和老年人抢夺社会财富和资源,各自主张更多的权利而减少自身应承担的义务。由于老年人已经退出了社会权利的中心,在社会财富和权利的分配中缺乏支配权和话语权,由执掌社会支配权的中青年一代为主导制定的社会分配方式往往比较倾向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子女。这种分配方式上的不公,必然带来分配结果的不公,中青年一代和少年儿童分到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资源,而老年一代往往只得到了较少的一部分。

四、老人缺乏伦理关怀

由于不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老人都处于无权地位,而且老人自身又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因而老人的物质生活来源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自身以往的积蓄,或者说是在没有丧失劳动能力前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另一种途径是子女或社会的资助。对于我国的大部分老人来说;由于以往生活不富裕,加之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第一种途径比较困难,因此目前大部分老人的生活来源还是靠子女或者社会的资助。这就造成了老龄人对子女和社会的严重依赖。在未富先老的中国,子女有没有能力、愿不愿意资助年迈的父母,社会有没有财力、愿不愿意资助丧失劳力的老龄人就会成为大问题。在传统孝道急剧滑坡的今天,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社会不愿拿出足够的财力赡养老人的情况时见诸报端。

老人缺乏伦理关怀更主要的还表现在精神方面。一般来说,老人的精神寄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的亲情,二是社会的关爱,三是老年人的互爱。家庭是老人心灵的港湾、精神的避难所,但由于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老人们独居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子女们由于自身工作的压力和空间距离,与老人们的感情交流很少,“常回家看看”成为老人们对子女的迫切需求。此外,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人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社会的负担,很多年轻人充满着对老人的漠视和鄙夷。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还不完全,各种与老人事业相关的社会组织还很不健全,老人相互关爱的平台比较少,而且很多老人也很难从家庭的圈子走出来。

伦理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利益问题,我国老龄化社会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产生的根源也不例外。在一个社会中,不同年龄的人群有利益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这种矛盾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不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还处于现代化前期,还处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老年人正从农业时代时的社会主宰者逐步跌落成现代社会的边缘人,还处于丧失社会权力的阵痛中,所以各种代际间的矛盾本来就很严重。而在并不富裕的中国,骤然增加的老龄人口必然会加剧老年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矛盾。因此双重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伦理问题更为严重。

“解铃还须系铃人”,伦理问题要靠伦理的手段解决,大力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弘扬现代孝道精神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伦理问题的不二法门。从根本上说,孝道就是中青年人向老龄人适当让渡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它所体现的正是人类间的相互扶助、相互关爱伦理精神。“一人向隅,举桌不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给老人们送去温馨的人文关怀,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学术界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很多,目前在我国比较能够普遍采用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先老后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存在四大特点[J/OL].http://cn.chinagate.com.cn/chinese/rk/40622.htm.2007-3-10.

[2]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5亿占总人口11%以上[J/OL].http://cn.chinagate.com.cn/population/node-2340622.htm.2008-2-22.

[3]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97.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浅析 篇7

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其目的是通过保障使某些特殊的群体重新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保证现代化的实现。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世界的30%,国家的整体发展、全面推进,必须考虑到农村。作为农村社会的最小组织单位——家庭,对农村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农村人口的再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内生因素的源泉。而目前的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家庭成员的医疗、养老问题则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它已成为当今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医疗、养老问题。只有解决好了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才能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保证现代化的实现。笔者就吉林梨树胜利果乡郭家窝堡村的实际情况,整理了资料,做出以下调查报告。

一、郭家窝堡村的现状

郭家窝堡村(以下简称郭村)是胜利果乡的一个小村子,目前有10个社,9个自然屯,共约730户人家。该村较有特色的是其2001年成立的合作社。该合作社是以医疗、养老、教育为服务的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农民自愿联合成立起来的一个经济组织,以供销形式为基础,即合作社直接从厂家购进饲料,进货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其中的差价就作为股金分配,分别用于医疗、养老、教育方面。发展至今已经有社员52户,包括工人、农民、党员和宗教人士,社员除了本村的农户、还有外村的农户、其中本村村民占80%。经过四年时间的运作,合作社入社股金72330元,共积累医疗、教育、养老三项基金15436元(包括2005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专项养老基金1424.25元(包括2005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社员使用基金:用于医疗付出4017.30元,用于助学付出5681.20元。

二、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总体上,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发展起来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部分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但这也仅仅是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很多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处于一个低水平的运作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

据资料显示: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低下。199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1130亿元,其中,用于城市人口的977亿元,占全国的89%,而用于农村人口的仅126亿元,占11%。城市人均社会保险费413元,农村人均才14元,前者是后者的30倍。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只享有全国社会保障资金的11%。2003年,据最新统计,全国社会保障

支出总数约为1300亿元。和1990年相比,相差200亿元,就算把这两百亿全部放入农村的社会保障中,和城市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二)农村社会保障的范围小

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项目有:社会救济(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灾民救助)、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项目。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险为主,养老、医疗保险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医疗保险是指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而养老保险则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但社会保障基金调剂的范围却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是由政府来提供,这就使农民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和家庭来负担。如果这个家庭的经济收入非常有限,一旦有家庭成员生病,严重的便不再治疗。像这样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是很普遍的。

当然也有部分地区成立了新型的农村医疗合作社,这种合作的方式在农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但是,像这样的合作社在中国农村还没有普及,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还得不到解决。地区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东部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地区水平高,范围也广,而相对的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保障水平就较低了。

(三)社会参与程度不高

农民在参与社会保障时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一是农民自身的经济原因,二是政府的支持方面。我们的调查中,在医疗、养老方面,农民不是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而是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没有条件去投保。还有部分即使是投保了,档次也是较低的,时间也较短。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迫使他们无力承担叫高的投保资金。另一方面,政府政策的影响。在事业保险方面,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所规定的保险范围,只包括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包括农村失业人员。但是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劳动力剩余严重,大部分失业或无业人员都在农村,而这部分人的失业保险却无法满足。政策的倾斜性使农民的利益的不到保障。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家也投资了大量的资金(1990—1999年,共投入了7.9亿元),但由于农村所需要救助的人数太多,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就少了。所以国家虽然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民队伍,那也是杯水车薪。

(四)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匮乏

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保农户自己集资,另外便是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参保的集资数目就十分有限了,主要还是要靠政府财政支持。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基数过大,政府财力有限,仅仅靠财政拨款来解决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一部分社会投资,主要是来自企业单位投资。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本身就很困难,再鼓励他们进行当地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这种可能性也较小。对于城市大众型企业,没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自愿投身于这种公益事业的就更少了。资金的严重缺乏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推进。

三、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农村社会保障各个项目的建设(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社会互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事实上,广大农民的要求也不高,他们的基本愿望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只有保证农村的社会稳定,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也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与社会的稳定。基于以上几个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强化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基础

由于缺少法律制度的保障,在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时便缺乏法制的约束。譬如,国家财政支持的款项是否真正落实到基层;在资金从上级到下级流动时,监督体制是否完善并得到有利实施等。为了保证农民能真正从中得到利益,要尽快指定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体系,特别是监督制度;并且要加强各地的执法力度,使立法与执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

(二)推广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单靠个人或家庭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只有团结合作,将个体力量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体,才能抵御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比如在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上,目前国家推行一种新型农村合作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是一种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共同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与以往的合作医疗制不同的是,新制度由政府组织引导,政府承担了合作医疗基金中2/3的出资比例,资金方面的困难解决了,农民获得保障的层次也将更高,抵御大病的风险能力将更强。但这样的措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展开,仅是一些试点地区推行。对于非试点地区的农民医疗、养老问题怎么解决?笔者认为郭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方法,农民要自强自立,只有团结起来。因此,推行以互助合作形式为主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使农民自身利益得到保障,也减轻了财政的负担。

(三)拓宽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筹资渠道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支持。但中国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完全靠国家支持,也会造成国家财政的负担。因此,应该积极鼓励社会筹资,对参与社会筹资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政策性的支持。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负担。其次,对于农民个人、家庭缴纳资金,应尽量放宽尺度,收入低时就少交,收

入高时就多交,以补足收入少交时资金的空缺。这样,以达到个人缴纳、社会筹资、国家财政支持三者的有效结合。

浅析社会福利院的医保问题 篇8

南县福利院(老年公寓)正式开通医保刷卡系统“过去用药,买药,都得到医院或者医保指定的药店,现在这里开通了医保刷卡系统,可就方便多了!” 1月23日,住在南县福利院(老年公寓)的丁爷爷高兴地告诉笔者。养老机构里不能刷医保卡,这是许多选择社会养老的老人普遍面对的烦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创造更好的医疗条件,南县福利院(老年公寓)在医疗保健所增设了生化检测仪、B超机等多种医疗设备,提高了医疗保障能力,满足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日常保健和检查治疗。

通过多方筹备,南县福利院(老年公寓)医疗保健所经由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成为南县医保定点单位。医疗定点单位的成功开通,极大地方便了在院老人看病取药,受到老人及家属一致好评。

浅析社会福利院的医保问题 篇9

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及其内容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在阐述“建设和谐文化, 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部分时, 谈到“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进而又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次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这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是党在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 (1) 。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就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方针,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为确保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一步步走向胜利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 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86年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以下简称《决议》) 在论述理想建设问题时, 使用了“现阶段共同理想”的概念, 《决议》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2) 几经发展与演变,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逐渐成为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明确的内涵, 它不仅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理想, 是全体中国人民都可以认同和追求的理想, 它更是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的理想,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中间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是静止的、停滞的, 它必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3) 。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4)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直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在整个改革开放时期, 中央曾下发过一系列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文件, 在十六大报告中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全面概括:“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应当指出的是, 在不同历史时期, 爱国主义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 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也应该随之变化。第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 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5) , 是一个时代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独有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 时代精神的内涵必然出现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把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的表述, 第一次出现于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6) , 到十六届六中全会,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道, 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4) 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6年3月4日, 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委员联组讨论时, 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7) 。这“八荣八耻”具体是指“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用以指导、规范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准则 (8) , 同时, 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某种价值选择与评判的标准。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整体。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因

为什么要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有成效地开展这一工作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它不仅关涉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 同时也关涉到其必要性。在此, 笔者将其原因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全球化作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潮流, 它在为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带来战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就是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受到巨大冲击, 国与国之间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上的交流、碰撞、冲突也越来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 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意识形态安全, 促使民众形成并秉持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就成为各国在领受全球化福祉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此外, 进入知识信息时代, 以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软实力的竞争也开始在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如何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始终保持本国经济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 并为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进而提升自身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同样是各国在其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正是为了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风险与挑战。

2.2 提升执政党社会思想整合能力的需要

在执政党的多种执政能力之中, 对社会思想的整合能力是其中较为基础和关键的能力之一。它将决定执政党是否能有效地调控和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发展态势, 促使民众形成对自身奋斗目标的认同, 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完成和实现其在特定时期的各项任务以及目标。因此, 对执政党来讲, 这项能力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执政党通常都是通过在全社会倡导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 来作为其施展这项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 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思想意识发展状况的契合程度将是决定执政党社会思想整合能力高低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局势日趋复杂, 而民众的价值观念多元发展的局面而提出来的, 它必将对执政党社会思想整合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引导多元价值观念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 民众的价值观念也在多种因素的催生下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当然, 这其中有积极的因素, 但也不可否认, 相当一部分消极的价值观念已经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期, 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集中爆发与凸显, 更加剧了多元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一种主导价值观念来对民众的多元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整合, 以消除其中的负面因素的影响, 促使多元价值观念健康发展, 进而使我国社会顺利度过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对上述原因的分析, 使我们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而如果能在实践中有效开展这一工作, 其意义同样重大。

3.1 为人们提供一种价值选择和评判的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念, 其不应该也不可能去同化人们的多元价值观念, 最终达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整齐划一。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宽容的社会中, 任何一种价值观念都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然而,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则会为民众在理想信念、道德选择等方面提供一种标准和基点, 进而会全面影响到民众对自身价值观念的选取和秉持。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作用的机制之所在。正是以这样一种价值选择和评判的标准为基点, 民众在多元价值观念面前才不会迷失方向, 而是能够在内化这一标准的基础上, 对各种价值观念和取向进行有效的比较和鉴别, 最终尽可能选取能够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

3.2 为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思想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现阶段最为迫切的奋斗目标。它必然要依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整合, 会不断促使其对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形成思想认同, 进而内化为个体的内心信念, 并最终外化于其实践活动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会为党在现阶段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思想保障的。

3.3 为社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人们社会意识的核心, 其对个体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能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由于价值观念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其对社会发展进步所起的作用也就有促进与阻碍之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当前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念, 虽然有着鲜明的阶级性, 但是其内涵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是不可否认和抹杀的。因此, 它通过为人们提供某种价值选择和评判标准以及对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与整合, 就必然会在促使人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作用, 进而就会为社会的长远和健康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只有在实践中有效地促使其深入人心, 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引导和整合民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1 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

这里的理论研究着重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笔者认为,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研究更为必要。因为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它更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其理解为是我们党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信仰, 既然是信仰, 那么我们就必须用一种严谨、审慎的态度来对待,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浅层了解和解读上。虽然马克思主义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但在民众已然对其有了基本层面的理解以后, 我们就应回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尤其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上。只有对本真的马克思主义有了比较理性、科学的认识和把握, 才能坚定我们的政治信仰, 进而对以其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为准确的认识。因此, 深化理论研究无疑会为我们在实践中有效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4.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宣传

舆论宣传是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被民众接受与认可的前提, 因为它是民众认识、了解思想理论的过程。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 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力量, 以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力度。但在宣传过程中, 切忌停留在铺天盖地的口号式、标语式的空泛宣传上, 更不能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的对思想理论进行走过场、形式主义的宣传。通过对以往经验的总结, 这种宣传方式不仅不会提升群众对思想理论的认可程度, 反而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以及麻木态度, 更为严重的是, 它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理论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因此,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过程中, 我们必须从其本身的特点出发, 探寻适当的宣传方式和方法, 以期切实提升宣传的实效性。

4.3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制度机制

任何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转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制度机制, 同样,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需要一定的制度机制来提供规范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作、一种思想工作, 更加需要刚性的制度规范来为其有效开展提供保障。具体而言,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建立的制度机制主要有:长效学习机制、激励机制、德行代价补偿机制、监督机制以及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等 (9) 。只有在相关制度机制的作用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实现“由口入心”。

4.4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一直是其重要职责之一。因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应如何开展才能使其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发挥的作用, 不同于对其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导?这是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所有主流意识形态都采用同一种模式去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是不会取得实效的, 相应地, 其所传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也难以发挥整合民众思想的功效。因此,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探寻能够真正使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这样才能发挥出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应有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它不可能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 社会各方力量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心协力, 以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真正取得实效, 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06-10-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2]沈轩研.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政策, 2007 (2) .

[3]罗国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J].前线, 2007 (3) .

上一篇:营改增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镇治保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