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首歌引发的思考

2024-06-25

由一首歌引发的思考(精选9篇)

由一首歌引发的思考 篇1

八年级(上)“食用真菌”一节,在教学进度按排临近期末的阶段。此时正值深冬时节,在野外根本找不到新鲜的蘑菇。另外,学校周围也没有蘑菇的种植户,校内相关的资料很少。仅凭课本上的一点图片资料来上好一节课相当困难。在此情况下,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像往常一样,踏着铃声走进教室,不过多了一部录音机。孩子们脸上露出了不解的神情,一些同学小声的交谈:“这是要干什么?”

我郑重地向他们说:“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首歌,下面请欣赏这首歌。将放音键按下,从录音机中飘出《采蘑菇的小姑娘》的优美旋律。开始时,孩子们在倾听。一会儿,有一些同学开始合着音乐哼起来。后来,所有的孩子跟着节凑打起了拍子。听了两遍后,对他们说:“好听吗?”“好听”“这首歌不仅旋律优美,歌词也好。这首歌描述的是一种什么场景?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歌的词吧!”

我将抄有歌词的小黑板挂到了前面,同时提出以下问题。请根据歌词回答: 1:蘑菇的形状、结构?

2:蘑菇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提示:温度、湿度、阳光等)3:蘑菇的数量和分布是怎样的? 4:……?

在完成上面几个问题的同时,又展示了有关蘑菇形态结构、发育过程的幻灯片、也穿插了教师的讲解。

在整个课堂活动中,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此时也伸长了脖子和同学们争论着。

活动结束了,学习任务完成了,孩子哼着歌儿走出了教室。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轻松、愉快;孩子们更轻松、愉快。” 在从前的生物教学中,只有在实验的时候孩子才表现出一点兴趣。只要涉及到抽象的理论、专业术语、概念就是昏昏欲睡,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课上的一个实验很难以掩盖知识的“乏味”。生物课堂 1 往往是“实验课乱嘈嘈,理论学习静悄悄”,即使有人参与也只不过是“独绣一支”、“红杏几支”。

在本节课中,孩子们为何一反常态,表现的如此活跃呢?会较长时间的保持兴奋呢?

其实,仔细一想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其一:在课堂的导入上,孩子们遇到的是一种新的形式————歌曲导入。这在以往的生物学习中不曾遇到的情景。另外这首歌节奏欢快,给人一种轻松的感受,适合于孩子的口味。恰好和以往的“枯燥、乏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创设出了一种宽松的、愉悦的学习情景。先“跟着歌儿哼着”,后“跟着节奏打拍子”。这已经说明孩子开始就已经陷入老师设置的这口“美丽的井”。至使,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孩子都会沉浸在兴奋中。

其二:这一节课中把多种教学形式运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在开课伊始运用了音乐教学中的“欣赏”,在课中分别运用了语文的“分析”,生物的“图片观察”、“讲授”等多种方法。在一节课中,将几种方法穿插运用,使孩子们的感官不断地接受新的刺激,从而不断地形成新的兴奋点。

由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除运用传统的“实验”“资料分析”“讲授”等形式外,充分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手段、形式穿插在其中来调控课堂环节。使生物课堂变得“新、奇、特”,给孩子们以全新的刺激,较长时间保持兴奋,继而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真正的动起来,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达到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终目的。

由一首歌引发的思考 篇2

在教学诗歌《归园田居》时, 我没有像平常那样, 介绍诗歌背景、作者, 或通过故事引出作品, 而是从题中的题眼“归”入手。学习时, 我围绕“归”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陶渊明从哪里归?陶渊明归到哪里?陶渊明为什么要归?陶渊明归后的生活怎样?问题提出后, 嘈杂的教室顿时安静了, 同学们拿出笔, 认真读, 认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 一段时间后, 我分别找几个同学回答, 其答案还不错, 尤其可贵的是, 诗歌学完诗也能流畅背下来了, 一节课的效率非常高。

这则教学实例, 引起了我的思考, 那就是: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找到好的课堂教学切入点。好的切入点是教学的关键, 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 使教和学两方面心中有数, 目标明确,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 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它犹如是照相摄影时的最佳角度, 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关键的一剪。切入点选好了, 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便会迎刃而解, 正所谓“提纲挈领”;切入点选不准, 便会使学生如坠烟海, 教师也茫茫然, 正是“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 它是文章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通过它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入手, 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从而以此为主线来展开语文教学活动。如我在教《动物游戏是个谜》一文时, 我从题眼“谜”着手设计问题:“谜”是什么?科学家对这个“谜”进行了怎样的探索?“谜”最终解开了没有?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几人一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时, 我以题目中的“演讲”一词为切入点设置了思考题:本文写了一次演讲, 那么从哪些方面写了这一次演讲呢?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很快理清了文章的内容:演讲稿;演讲者的实相、神采气度;演讲时的开场白、声音、神态;演讲的主要内容及演讲效果。这样很快分析了全文, 达到了教学目标。

2.从文章的疑点入手

古人云:“学贵有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 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 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基础, 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 引导学生去探求, 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 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如《祝福》一文, 可以围绕祥林嫂的死这个疑点入手设计问题:她为何死于年底三十?她是怎么死的?她经历了什么……可以很好地探讨出文章的主旨。

3.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 不仅概括主要内容, 还能体现课文结构, 反映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 因此, 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 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 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 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 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 顺藤摸瓜,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 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我在教《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 我便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先让同学们读全文找中心句, 学生不难找出该文的中心句是:“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全文围绕中心句展开, 接下来的内容就容易了, 哪些段落体现了北国的秋的清的特点, 哪些体现了静的特点, 哪些体现了悲凉的特点, 学生围绕这一系列问题便能读懂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用意。

4.从文体入手

每种文体都有其文体特征, 这种文体特征决定了文章内容, 熟知文体特征便能很好的理解全文。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 它既是一片记叙性的散文, 也可以说是一篇悼文, 那么悼文经常会写些什么?悼文离不开两大内容:追述死者的英雄事迹;对死者进行评价。明确了这一点, 再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 同学们不难找出:文中三、四、五节是追述死者生平事迹;六、七节是对死者的评价;而一、二节是交代写作的缘由, 这样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为进一步分析全文奠定了基础。

5.从插图入手。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 可首先引导同学们一起看插图, 看看图中的人物有何特点?同学们很快能发现他把自己封得严严实实的, 那么这就是所说的套子, 可是这还仅仅是看得到的, 他的身上还有看不到的套子, 引导同学们在文本中寻找, 从而进一步讨论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原因, 文章的主旨。

当然, 文章的切入点还很多, 比如从文章背景的切入、文章的重难点切入、人物切入等,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同的教者有不同的切入点选择。但不管是哪种切入点, 在选择的时候都要注意它的基本要求。

三、切入点要注意些什么呢?

1.选择切入点要关注到教学的主体——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师选择切入点时要把对学生的考虑放在首位, 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学生的理解能力, 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习惯等, 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当真正的教学活动的主导, 让他们有探究意识, 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 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区, 深入透彻地理解、分析文章。

2.选择的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 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

我们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影响, 导致对文章主体的理解有时欠全面, 甚至不准确。因而, 选择的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体思想, 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题, 提高分析鉴赏文章的能力, 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结语

由一首打油诗引发的思考 篇3

上学期末,我发现班上许多学生课余时间好像在争相传诵着什么,开始我也没有太在意,因为学生之间互相传阅文章、诗歌之类的事情以前经常出现。

但到后来,我发现情况有点不对劲,一些学生在摇头晃脑朗诵的时候,脸上都露出暧昧、诡异的笑容。我很快意识到这“笑容”里肯定有问题。于是,我走到孩子们中间去探个究竟。

开始,他们都不说,只是偷偷地神秘地笑着。在我的鼓励和要求下,有一个学生终于把他们传诵的东西抖露出来了——原来是一首打油诗。看完这首诗,我大吃—惊,怎么写成这样?!诗的原文是这样的:

方婧飞,戴子锐追,

美丽的曾榆雅唐骏陪。

恶毒的陈璇讨人厌,

愚蠢的夏俊豪住进垃圾堆。

面对这样一首歪诗,我真是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同学之间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

我该怎么办?如果当即对孩子们发一通火,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这样会有好的效果吗?不能这样感情用事。于是,我强压住心中怒火,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孩子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疑惑、惊讶的表情。

2一番思考

回到办公室,我把这首诗认真读了几遍,陷入了沉思。六年级的小学生怎么写出这样一首不健康的打油诗?从其他老师口中,我得知,自从《还珠格格》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后,社会上曾经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

小燕子飞,五阿哥追,

聪明的紫薇尔康陪。

恶毒的皇后讨人厌,

愚蠢的容嬷嬷住进垃圾堆。

可见学生是受了电视剧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他们为什么不把一些健康向上的内容填进这首打油诗呢?这说明其中也有学生的主观原因,那就是有极个别学生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一些偏差。

打油诗中一二句涉及到了“男女关系”问题,三四句涉及到了对同学进行人格侮辱的问题。孩子们可能只当是开开玩笑而已,并没有太多的恶意。但这种现象的出现却反映出了潜伏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另外,这首诗对诗中提到的几个学生带来的心灵伤害是很大的。看来,这个问题不容忽视,有必要找一个好的时机,通过一个好的方式专门就这首打油诗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教育。我知道,这次教育搞得好,可以让坏事变成好事,反之,则有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所以我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慎之又慎。

经过调查分析,我发现方婧与戴子锐、曾榆雅与唐骏之间并没有什么“男女关系”问题,陈璇与夏俊豪两位同学也不像诗中所描写的那样。关于“男女关系”问题,随着学生生理发育、性的成熟早早到来以及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老师和家长如果总是避而不谈,讳莫如深,反而会导致学生总想去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从而产生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反之,如果对此过度渲染,又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所以,在教育时一定要把握好度,要恰到好处。关于对同学进行人格侮辱的问题也暴露出了学生们在人际交往和品德修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样不能等闲视之。

3一堂班会课

经过了充分准备,我在一次班会课上专门就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教育。这次班会课的主题是“诗”。

当我把那首打油诗抄到黑板上时,孩子们在下面窃窃暗笑、小声议论。

我说:“这首诗如果光从形式上来看,写得不错,‘追’、‘陪’、‘堆’三个字压了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但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就不怎么样了,甚至只能算是一首庸诗、坏诗。可见写好一首诗不光要有好的形式,更要内容积极向上。就如同做人,良好的外形重要,扎实的内在美更重要。如果说这首诗的作者有才的话,也只能说是歪才。”

说到这里,教室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在认真听,认真想。

我接着说:“咱们班的方婧同学,大家喜欢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喜欢!”

“曾榆雅同学,大家喜欢吗?”

“喜欢!”

我趁势接着说:“是啊,方婧和曾榆雅两名同学,学习勤奋、遵守纪律、活泼可爱、成绩优异,这样的好同学我们当然都喜欢!欣赏、佩服、喜欢好同学,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大家有上进心,有向好同学看齐的意识。如果戴子锐同学和别的同学的成绩能‘追’上方婧同学,如果曾榆雅同学生病或者遇到什么困难,唐骏同学或其他同学能‘陪’护她,鼓励、帮助她,这样又有什么不好呢?这样很好!另外,陈璇同学虽然性格有些急躁、好强,但她也有很多优点啊!同学们说说陈璇同学有什么优点?”

学生们有的回答“聪明能干”,有的回答“爱帮助别人”,“整理内务麻利,打扫教室积极”。我趁热打铁说:“陈璇同学有这么多优点,大家讨厌她吗?”

“不讨厌!”学生们齐声回答。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别人,特别是对于同学和朋友,我们在看到他们缺点的同时,更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说到夏俊豪同学,尽管成绩较差,但他并不愚蠢啊!相反,他很聪明,而且有很多优点,心灵手巧,会折纸剪纸。你们说这样的同学蠢不蠢?”

“不蠢!”

说到这里,我顿了顿说:“作为你们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非常鼓励你们进行文学创作,包括写诗,但不管你们写的作品水平怎么样,首先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你们如果真的有才,不妨用这首打油诗的形式写一首真正的好诗交给易老师欣赏欣赏!”

说完,我发现班上有两名学生的脸红了,脑袋往下低垂着,教室里其他学生都在认真聆听和思考。我知道,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

课后,有许多学生都交来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好诗,其中一位在班会课上红了脸的学生交来了这样一首诗:

纸屑飞,扫把追,

美丽的花儿小草陪。

高大的杉树惹人爱,

讨厌的蚊子住进垃圾堆。

看到这样一首内容健康向上的好诗,我发自内心地笑了。

4几点心得

自从这次班会课后,我们班上学生相处得更加融洽了,从来没有出现过写情书、早恋、开不健康玩笑等不良现象,学风和班风都有了好转。

通过这次“打油诗”事件,我悟出了一些道理: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方法,要注意学生的接受心理。遇到一些问题,不能简单化处理,而要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受到教育,让坏事变成好事,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获首届“健康杯”征文优秀奖)

论文—由《雷雨》引发的思考 篇4

班级:英播(1)班姓名:田丁伊学号:20090601121

繁漪的爱情与人生

——由《雷雨》引发的思考

我一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不仅在于其内容丰富、能够吸引读者,还在于能引发读者的同感、令人深思。《雷雨》确实是一部很经典的著作,读罢剧本后,回味无穷,心也为之惆怅,整个人的情绪也被那气氛所感染,不自觉地想到很多事情。

其实,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雷雨》这个作品,不过更多的是看电影。只记得当时很讨厌繁漪这个人物,觉得她很可怕。那时的我单纯地认为想方设法阻挠人家爱情的人就是坏人,在四凤家窗外的那一幕更是让我不寒而栗,觉得她和鬼没什么两样。

但是,随着自己的成长、阅历的加深,再读《雷雨》,让我感触良多。这次仔细地阅读了《雷雨》的剧本,我看到了很多以前没看到的东西,也感受到了更多的感受。想想曾经想当然地认为萍凤之恋就是故事的主体实在是可笑,其实,这个作品中包含了很多主题,反映了很多思想,每个人物都是复杂、矛盾而活灵活现的,就如我们一样。我开始渐渐发现,其实繁漪这个人物是最鲜活、最充实、最能反映作者初衷的人物,她是整部戏的亮点,也是整部戏的中心。我也不再讨厌繁漪,而是多了一分同情、一分理解,一分欣赏。

我眼中的繁漪,是个集多重矛盾于一身的人物。她出身门第,有机会接触到新式教育,但是却无法摆脱旧式女性的命运。我想想着她曾经也是一个活泼烂漫、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美丽女孩,就像每个女孩一样,幻想而期待着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但是,她却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嫁给了比自己大许多的周朴园。她在这里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埋葬了自己的情感,渐渐地也埋葬了一颗向往美好的心。面对没有给她幸福的周朴园,她渐渐麻木、冷漠;生活在那么一幢暗无天日、死气沉沉的大房子里,她也随之黯然、死气。面对这一切,她失去了曾经对自由对爱情的向往,失去了那颗曾经单纯、美好的心,她似乎彻底地被命运征服,她开始一天天等死。故事当然不会就这么结束,剧本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我相

信是没有人的一生可以如此黯淡,没有插曲、没有波澜地慢慢结束。也许没有大风大浪,但哪怕只有那一点点涟漪,也会让这人生鲜活、生动起来。繁漪,她遇到了周萍,就是这么一个她不该爱的人,这么一段有悖伦理的感情,让她又活了起来。但是,她不去管什么该不该,她不去管什么伦理道德,她只是去爱,用尽自己的力量。我真的不得不说,女人就是这么感性的动物,她可以因为没有爱而变成行屍走肉,她也可以因为爱而重生。她爱周萍,可是在我看来周萍根本配不上她。是的,周萍是个外表鲜亮的大少爷,放到今日,也许是个帅气十足、家资雄厚的富二代,真不知该有多少靓女像苍蝇蚊子一样嗡拥而去。但是,他的确不配拥有繁漪的爱。繁漪的爱是那么单纯、那么勇敢,而他,却是个胆小鬼。他也许曾经试图反抗,但是终于还是妥协了,他选择了放弃。面对即将溜走的爱情,繁漪拼劲了全力去抓住。她想方设法从中阻挠,阻挠不成又不惜放下尊严去乞求,终于,她还是无力挽回。但是,即使如此,她还是没有选择就此放手,而是为着自己的爱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她,选择了鱼死网破。在她眼里,她没有孩子,没有丈夫,没有家,什么都没有,而她只想作萍的爱人。面对这么一个抛弃自己的男人,当他的身世被揭晓,她甚至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同情他,去照顾他的感受,足以见得她爱得忘我。

虽然这段恋情有悖伦理,但是她面对感情的执着、勇气,面对命运的不屈不挠着实令我心生敬畏。我不禁想看看当今世界的很多所谓的爱情,没有存款勿谈恋爱,没房没车勿谈结婚,莫非爱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呼之即来,不要的时候挥之即去?我承认,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下去,因为爱情的土壤就是生活,没有爱情可以脱离生活。但是,我却还是那样地鄙视那些戴着有色眼镜张望、瞄准目标,适时出击的“猎手们”,她们知道自己是不劳而获,却张扬地将不劳而获当作“美德”。我不禁又想起舒婷的《致橡树》,莫非这已经是过时的东西?那我甘愿当个过时的人罢。不过,我会坚持相信,只要一起努力,生活会好起来,爱情会得到持续不断的滋养,并在这个过程中根连着根,心连着心。

说到奋斗,不得不提一下那“第九条好汉”——雷雨。周公馆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但是,没有一个人想死,每个人还都在为着自己的将来做着垂死挣扎。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命运早已安排好了一切,雷雨将这“一家人”带上了最终的悲剧。说实

由招商人员述职引发的“思考” 篇5

日前,我们××镇通过竞争选拔的6名专职招商人员到镇政府回报前一阶段招商引资工作成效。这是该镇强化对专业招商人员监督检查、促进他们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责任的重要举措。我镇要求专业招商人员每月底要按时回镇汇报本月招商进展情况,交流招商经验,提出招商意见和问题。从3月份述职情况来看,我镇专业招商人员共收集有价[:http://]值信息16个,洽谈客商9人,争取来沭考察客商4人(次)。

对我我镇6名招商同志已经取得的成绩,确实是可喜可贺。但是其成果不知道有没有触动到我镇其他的工作人员,全员招商早已启动,但是不知道招商的思想是否已经启动。

一、应该继续加强工作人员争先创优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引进大项目、关键项目和龙头项目。

二、加大精力投入,在现行条件下,领导重视与否、精力到位与否,对招商引资的成效至为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责任心强不强、主观努力够不够等问题。

三、创新方法。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招商队伍和运转协调的招商引资组织体系。

四、优化环境。对照外商的期望要求,继续加强政策体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生活环境、部门服务环境等建设。

由一个馒头所引发的思考 篇6

中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近几年来,社会上食品安全问题可谓屡见不鲜。从地沟油到增白剂;从铁酱油到三聚氰胺;从转基因到抗生素;从染色脐橙到蜂胶造假;从激素门到乳业诽谤门··· 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啊!是否我们今天所吃的食物中,会在不知名的情况下被查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

前不久,上海多家超市销售违法使用色素的馒头产品被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公众的质疑。看了上述报道,我不禁对学校食堂里的馒头产生了恐惧。仿佛拿在手里的不再是那香喷喷的小馒头,而是比鹤顶红更毒的毒药。“用色素化装的馒头,居然能堂而皇之摆在大超市的货架上”真是不禁使人怀疑:难道超市的经营者都是残障人士?智力退化到连三岁孩童也明白的道理—做人要厚道,都淡忘了吗?可那年利润过千万的收入有从何来呢?

与此同时在4月11号左右,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工业园区马坊村掀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问题牛奶”事件。据获悉,到目前为止,在此次平凉牛奶中毒事件中,因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新鲜牛奶已导致3名幼儿死亡;36名患者大部份已治愈出院;尚有3名患者留院观察。牛奶中毒的阴影笼罩在马坊村,同时也萦绕在全国公民的心中,久久不能忘怀。

“染色”馒头、“健美”猪肉、“回炉”板鸭、“问题牛奶”,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隐藏在我们的身边呢?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口吐白沫、呼吸困难、瞬间休克、无疾而亡,最后连咋死的都不清楚。真是可悲!可叹!

由“弃考”引发的思考 篇7

一、弃考之殇

根据调查, 弃考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境贫困的孩子, 他们中大多数是农村的;另一类是家境富裕的孩子。尽管两者都选择了弃考, 但放弃高考的原因以及弃考后的打算却迥然不同。

农村学生放弃高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流的今天, 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总体来讲是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的。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而每年的高考则是决定着他们命运的重要转折点。为此, 农村孩子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 而家长们也会为了让孩子能上大学而不惜砸锅卖铁。可为何极为期望自己孩子有出息的家长今天却允许孩子放弃高考, 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呢?有人说是“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有人指责家长目光短浅, 其实家长做这样的选择是迫于无奈。我们知道那些放弃高考的学生几乎都是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 通常他们是考不上好大学的, 等待他们的是高职、一般专科, 或是三本。这几类学校与“好大学”在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上都是无法相比的, 但学费却照样非常昂贵。在就业的寒冬时期, 从这几类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高投入、低产出的现实逼迫学生退出了这场只输不赢的战争, 也被迫打破从小就做的那个“鲤鱼跳农门”的梦, 走上了艰辛的打工之路。

家庭富裕的孩子放弃高考并不是无奈之举, 而是主动地为孩子选择良好的教育。他们很多也像农村孩子那样是成绩平平的学生, 在国内分数这把单一标尺的衡量下, 也很难奢望考进国内的名牌大学。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 他们选择了让孩子出国留学。

一个是无奈, 一个是主动;一个令人心酸, 一个让人震惊。这异常的现象背后共同说明了什么, 隐藏着什么危机呢?

二、殇之何处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放弃高考, 他们都共同地放弃了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这是否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呢?有专家对上名牌大学的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发现高考状元毕业后大多“销声匿迹”, 仅1/10的状元职业“有案可查”。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与当初所受到的关注和期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高考状元没成为职场上的翘楚是个人原因造成的, 但也不可否认, 培养他们的高等教育也有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8年初公布的24所不同类型的在京高校约1.6万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 高校的教育质量很难令人满意。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在“专业相关实践技能”、“书写具有一定理论性的文章”以及自主创新方面的能力评价较低。种种情况表明, 我国的高等教育有毛病, 需要改进。[1]

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突出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飞跃。但伴随着高等教育数量的持续增长,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

1. 高等教育结构上的问题

从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关系来看, 整个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社会不仅需要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学术性人才, 而且更需要把现有科技转化为产品和现实生产力的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因此, 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首先在数量上应达到合理的比例。基于此规律, 供给上述人才的高等教育也应遵循比例合理安排自身结构。但这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兴起了盲目攀升、盲目升格之风。各地片面追求高校升格和规模化, 把中专、专科升格为大学。随着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 科研职能不断被强化, 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大幅上升, 造成有经验有学识的教授忙于指导研究生, 忙于科研, 无暇顾及对本科学生的教学和指导, 本科教育日益受到冷落, 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趋势。更加令人担心的是, 一些高等职业教育也未能站住脚跟, 在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放弃了自己的特色, 模仿重点院校的课程设置组织教学, 造成学生既不能接受较完整的高等教育, 又不具备较高超的职业技能, 真是“文不能文, 武不能武”。[2]

2.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高校的持续规模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缓解了高等教育的入学压力。但扩招的同时也导致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扩招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国高校教育资源的短缺和紧张。在师资配置上, 我国高校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失调和水平低等问题。如在一些高校中, 某些课程的师资匮乏到需要几个班合班上课的地步;有的教师一个人讲几门课程, 而且学科跨度较大;在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上也存在着严重短缺现象, 如西南某省33所高校中, 全部在用的教学仪器设备有1/3以上已经达到报废程度, 专科与职业技术学院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不足500元, 全省高校生均年购新书量不足2册, 全省高校图书中50%左右内容老化。[3]办学条件的严重滞后造成了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扩招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入学质量相对下降, 生源质量的下降给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产生了消极影响, 有的学校在无奈中不得不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 直接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它不具有强制性, 人们有选择读与不读的权利。要留住出国留学的学生, 还给农村孩子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 我们就必须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种种不如意现象, 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高等教育发展中数量、质量、结构之间的关系, 因此,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处理好三者关系, 做到适度扩招, 狠抓质量, 协调结构。

参考文献

[1]蒋凯, 王烽.2008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平静中酝酿突破.[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jylps/2009-05/06/content_17732542.htm.

[2]李力, 孙向阳, 高超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应对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

由奖品引发的思考 篇8

上周,我的一篇作文偶然获得了全国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为此,我自然感到特别高兴。同学们纷纷向我祝贺。我想,这是件好事,说明我在同学中引起了重视,在他们心目中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但随之许多事纷至沓来。我们班有一条老规矩:比赛得了奖的同学要全班请客,比如给每人买一根冰棍。买些糖块、瓜子之类的。为这,我可是花费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呀!另外感情好一点的朋友还要单独请客或买纪念品。我的奖品——六支圆珠笔和一本大辞典,也惨遭劫难。圆珠笔刚领就被大家抢光了。抢到了圆珠笔的同学高兴得手舞足蹈,没抢到圆珠笔的同学倒埋怨起我来了,说我偏心眼、不和我玩了……那本刚刚发到手的崭新的大词典被观赏者传来传去弄得脏乱不堪,我不明白,为什么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何以变得如此不文明?

当我翻阅完这篇日记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孩子获了大奖的确可喜可贺,可这种变味的祝贺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发生在我们校园里的怪现象,绝不是仅此一例。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不禁为之一惊:在我们可爱的孩子们身上竟发生了如此多令人费解的事。

现象:

金钱至上。不久前,学校召开了表彰大会,对上学期被评为“三好”“优干”“标兵”以及在某些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予以奖励。会后,我却听到一连串的抱怨声,什么“三好”“优干”“标兵”,所付出的劳动程度不同,奖励不应该等同;什么“奖支钢笔是废物,奖钱才实惠”;更有甚者,竟把刚发给的奖状揉成一团随手扔掉了。总之,奖状不如奖物,奖物不如奖钱,钱少不如钱多。

浪费有理。校园中小学生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非但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做法,反而抱着这样一个逻辑:浪费有理。“味道不好,咽不下去”“反正我是付了钱的”,简简单单、随随便便的几个理由,不合胃口就机掉;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停水时未关的水龙头在来水后哗哗流水,拧不紧的水龙头嘀嘀嗒嗒滴水却无人理睬,很多同学冲刷拖把让其尽情“洗澡”,这种现象着实让人感到心痛;开学之初,文具店罩的生意奇好,问到学生是否是初次购买或为什么换购新文具时,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就喜欢这些花样百出的新款”。几位店老板也证实,“这些东西其实挺耐用的,只是一年一个样,学生们就图个新鲜。过时了就换掉……” 请客风盛行。近年来,一股“请客风”正在校园蔓延,入队、入团要请客;评上“三好学生、当上干部要请客:考试、竞赛取得好成绩要请客;过生日自然也要请客。请客者中,排场些的是下馆子,一顿几十元、百把元不稀奇;中档的或买一个大蛋糕,或到小餐馆要上几个菜吃一顿,开销也不小;最简单的是给全班同学每人买几颗糖,也得花费二三十元钱。如此破费究竟是为什么?一位五年级学生说,他也不想这样做,但是为了”而子”又不能不这样做,同学都这样,不能让别人说自己太小气。一位六年级的学生解释:“这是时尚!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豪爽、够朋友,请客送礼也是在衡量友情的深浅,这是一个潮流!”

荒唐证泛滥,“网恋许可证”“扁人许可证”“光棍证”“良民证”等,这些看似荒唐还充斥着暴力色彩的另类证件近日却在校园里刮起一股流行风。“光棍证”上写着:“中国孤男寡女管理中心颁发,××同志没老婆,没情人,没女友,真真正正光棍一条,望广大妇女同志多关爱,多疼爱,多怜爱。”孩子买上后贴上自己的照片再填上姓名、年龄等信息。

追星族增多。因为要讲究时尚,同学们便喜欢上了各种明星:体坛明星、歌手、演员……无数耀跟的明星令学生目不暇接,“明星”的生活也成了学生下课讨论的焦点。晚上同家,发现儿子正拿一竖笛在吹奏,于是便问:“在吹什么?”他说:“是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主题曲,我们班已有很多人会吹了,我这两天一定也要会吹。”“为啥?你不是对音乐没有兴趣吗?”“可是学校流行,若不成功,怎能与时俱进!”以前的流行歌曲还只在成年人之间流行,而现在已越来越低龄化了。

灰色童谣几时休。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校园洋溢的永远是朗朗的读书声,快乐的欢笑声。然而就在校园的某个角落,你会耳闻一些极不和谐的声音:在操场,有孩子们跳皮筋时的特殊“伴奏乐”;在教室,有孩子们说笑时的特殊玩笑话。这些特殊的“伴奏乐”与玩笑话,净是一些不堪入耳的灰色流行童谣。这些充斥着恶搞和暴力色彩的“灰色童谣”已经成为严重侵蚀孩子们心灵的“精神鸦片”。但一些学生认为“不会这些时尚童谣会显得很老土”。这些“灰色童谣”有的是改编过的流行歌曲或唐诗。如“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调。”“祝你一路顺风、半路掉坑、两腿一蹬,壮烈牺牲!”“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看,这就是当今流传于中小学生之间的校园童谣,实在是让人怵目惊心。

思考: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的原因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正确,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社会教育出现了某种偏差:

首先,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指挥下,“德育让位”的现象还依然存在。从幼儿同开始直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可有可无,有些学校甚至根本就不开设德育课,使孩子从小就没有接受正统的学校德育。因此,学校道德教育深度缺乏是学生价值观偏差的重要原因。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然而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和追求分数给学困生造成了心理压力,许多学生、家长与老师把学生读好书看成是将来唯一的出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培养。应试教育带来了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苍白,孩子失去了学习快乐和憧憬;教师的冷落,学业的无望,使学困生破罐破摔,于是厌学、辍学纷纷而来。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重功利价值,轻精神价值,做点事讲价钱,谈报酬,见到麻烦事就躲,甚至连教师让干的事都不愿干。学生谈崇高的理想少了,讲狭隘的实惠、庸俗的多了,常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

其次,家庭道德教育缺乏信度。末成年人的道德成长,家长是第一任教师。第一,家庭道德教育缺乏信度是学生不良导向的直接原因。孩子是父母掌上明珠,家长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对孩子的不良苗头总是轻描淡写,总认为“树大自然直”,家长关心的

只是孩子身体,而道德教育却只字不提。第二,家长对子女道德教育简单粗暴,一旦满足不了孩子要求就放任不管,造成家庭关系疏远,感情隔阂,学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离家出走。有的家长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断地给孩子学习加码,孩子承受不了过重的负担感到厌烦,产生逆反心理。第_二,家长自身素质低,常在孩子的面前发牢骚,家长不良言语给是非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的孩子起了催化作用,多数独生子女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成人的无限期望,孩子很小时就在家长的“摆布”下参加各种辅导班,在学校中又承受着方方面面的竞争,同时网络、新鲜事物又充斥着他们的心理。他们从小受到大人们的过度呵护,过分宠爱,结果出现一些人格失衡的现象。或待人处事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虚荣心很强,或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极脆弱,或处事懒惰,不愿劳动,对集体、他人冷漠不关心,缺少助人为乐的热情,或妒忌心强,看不到他人的超越……在孩子与他人争吵时,总袒护着自己孩子;在捐资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家长却不热心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大扫除,家长总在泼冷水,学生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反差大,难以置信,许多家长只知道溺爱孩子,不但没有让孩子懂得感恩,反而丧失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使孩子产生一种心理:凡是我要求的父母都该给,如果父母做不到的就是无能,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再次,社会道德教育缺乏力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但现实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还是互相脱节,工作机制不太完善,社会道德教育缺乏力度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社会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腐朽思想意识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孩子心灵中,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不少青少年,看到有的企业家、商人、文化程度不高,经济上却是暴发户,出手“不凡”,食必美味佳肴,穿必进口名牌,玩必夜总会舞厅,“卡拉OK”……导致了心理失衡,觉得“读书无用”。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动摇着他们稚嫩的心灵。随着社会的发展,网上的信息逐渐模糊了青少年的道德规范。网络游戏、光盘、书刊、影视上经常充斥着一些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东西,对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青少年正处于道德信念和理想萌芽时期,他们年龄小,道德评价水平低,分析问题能力差,现实生活中许多与社会进步不相称,不健康的东西,时刻侵袭着孩子们,社会只顾消费,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生价值观出现偏颇,困惑和动摇。

对策:

发生在校园里的种种怪现象,不正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吗?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我认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要向社会、家庭延伸和拓宽,为学生创设一个学校、社会、家庭一致的教育氛围:

第一,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思想是行为的指南,有什么样的认识往往就会显示出什么样的行为。提高德育工作者思想素质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首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认知引导,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不对的行为;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热爱教育事业,强化德育责任和德育能力,为人师表,不仅要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而且还应做健全人格的表率者,使学生学有榜样,用高尚的情操感染儿童,用正确的思想战胜不良的欲念,为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确定了导向。

第二,要丰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是主导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教会学生做人是首要任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学校要积极开发优秀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教育内容,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通过对话、交流,说理、疏导等多渠道、多形式、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文明行为习惯。

丰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还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德育方式多样化,德育渠道多元化,开展向英雄、模范、志愿者学习的活动。要特别关注学生成长。加强心理辅导与行为疏导工作,举办心理素质教育讲座,组织讨论、演讲、辩论、结对子化解他们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发掘学生闪光点,不断激励他们进步,培养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丰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还应与校风校纪校规教育相结合,抓道德行为的训练。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分层次制定出不同年级的德育内容、目标和方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德育基地为依托,充分挖掘社会、自然环境等德育资源,创造德育情境,在生活中获得切身体验,构建青少年精神支柱。同时还应与优化校园环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优美环境中感受现代文明人的生活追求,陶冶学生情操,让墙壁说话,提倡使用文明用语,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以民主、平等态度,科学方法循循善诱。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要优化家庭道德教育艺术,家庭道德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改变家庭道德教育方法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增强学生道德教育,家长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要。家长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被敬重的,是积极向上的化身,哪怕微小的细节都会给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要以“唯我所用,唯利是上”的金钱观、价值观误导孩子,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强自身品德修养。因此,家长应该克服各种不利孩子良好道德形成的言行,要知道,孩子就在身边。如果父母教育观念有偏差,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家庭的精神污染,就会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学校要全心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氛围熏陶孩子,让家里的精神生活充实高雅,优化家庭道德教育,加强学生道德意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让孩子帮助父母干家务活,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教育孩子有责任心,从现在开始,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开始。

论文(由“助学金”引发的思考) 篇9

“国家助学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以资助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国家助学金是发给贫穷的、家里生活条件不好的学生,能够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应该感到十分高兴,因为这个对于家庭贫困同学来说,可以说是莫大帮助。全家都会为此高兴,不但减轻家里的负担,也同时激励了受助同学的学习劲头。国家助学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贫困学生,与此同时,也体现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投入是非常大的。由此可见,党和国家是无时无刻都在关注那些弱事群体的,而且我们相信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教育事业工作和助学工作都会越来越好的。

但是,目前形式却不是那么的令人乐观。在很多学校存在着一级一级的剥削,更有甚者,有的班主任还让那些申请助学金的同学缴纳最低50%的助学金,否则不交的话,就别想考虑申请助学金,说什么那样对于得奖学金的同学来说不公平,为什么有的大学的奖学金和国家规定的相差那么多呢?(最少相差一多半)说什么充当班费,我都纳闷,为什么别的班级不用交税,而有的班级班主任还要让获得奖学金的同学“缴税”呢?国家没有规定这样荒唐的事情吧,还是老师自己想得到些什么呢?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了一篇这样的文章,题目为《辅导员,叫我如何说爱你》,现摘录如下:当我们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辅导员”这个亲切的字眼就注定与我们大学生息息相关。这个取代了一直以来我们习惯的班主任角色的人物,却有着比班主任时代不可比拟的权利,当然,还有责任。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公认为最纯洁之地的大学校园里,“辅导员”这个角色似乎也变了味。绝对的专制导致绝对的腐败——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辅导员执掌了学生各方面的“生杀大权”。推优、入党、先进评选、各种奖学金,无一不是由他一人说了算。没有钱的学生希望拿奖学金(请注意这奖学金不是几百而是上千,这对他们拮据的家庭意义不同一般),有钱的希望入党(当然还有些厚着脸皮觊觎各种本与他无关的金钱的),而既不要“钱”又不要“利”的还剩下几许(据我了解还没看到)。因此,辅导员自然成了至关重要的人物。于是乎,辅导员,这个本应“辅”与“导”我们的人,不仅没有做到他该做的,反而常常成为了我们要求进步的阻挡者。

大家都知道,大学里每年都会评国家奖(助)学金、省政府奖(助)学金。由于奖金数额高受到了很多同学的关注,那些品学兼优的家庭情况不太好的同学也很希望能争得这次机会,为父母减轻些负担。可是结果呢?我们“敬爱”的辅导员将国家助学金给了一位手提电脑不离手,动不动请客下馆子而每学期必挂的“公子”,而唯一的一个国家奖学金名额给了一个学习成绩极其一般的学生。不凭别的就凭一点:他们和他的关系不一般。我无语!可又能怎样?去找他理论?要知道我们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要受他的领导,也许他将来发发慈悲还会将别的机会给你,而一旦闹翻与你何益?我只是为那些拼命学习的我可怜的朋友们,不值,他们学习,是为了将来,更是为了父母,为了他们过的好些,当他们为了学费省下每顿饭时,你还在那大鱼大肉吃着某些人请的饭时,辅导员,你心安吗?一个辅导员,一个至少是本科学历的高才生,连做人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高校素质教育培养的到底是什么人才?

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请你在做某些决定时,换一换位置,好吗?尤其是对于弱者,不管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他们比别人更需要你的帮助,而不是你无休止的伤害。请别让那些整天围在你身边转悠的人们遮住了你的眼睛。我还记得在论坛上看到的那句让我骤然间感伤与感动的话:如果我们的辅导员能对我们好一点,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活就会有意义的多。

还有一篇文章更“可笑”,题目为《大学的国家助学金还用“交税”吗?》,内容大致是该班班主任让那些申请助学金的同学缴纳最低50%的助学金,否则不交的话,就别想考虑申请助学金,说什么那样对于得奖学金的同学来说不公平。

有的学校干脆就直接把助学金平分给了学生,不管你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亦不论你是富门子弟还是穷家孩子,一律均分。

像以上的这些例子,令多少人为之心痛。国家设立“助学金”这一项,明文规定是为了资助那些贫困的学生,可结果却是这样被你们糟蹋了。

在我们这里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记得那是在大二开学之初,我们那班长就我们大二这一学年的国家助学金的事咨询我们班同学的意见,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平均分配,即大一未拿过助学金的这些同学平分。这个决定已经在班里宣布了,并且得到通过,可谁知,等到助学金下来的时候,国家考虑到物价上涨严重,为每一档次的学生增加了1000元,就是因为这样子,我们班的同学之间起了争

论,以前的学生不愿意了,他们拿的少了,不公平,说平分的时候他们也要。可大家想一想,有这样的吗?他们已经得到了,就算按照正规程序走,他们也不可能得到的。最后,我们那班长也真够“可以”的,挨个游说我们这些人,为此,他还专门找我说这事,他怕一个人不行,又找了两个人一起去跟我说,其中一个人是这次的一等助学金获得者,另一个人是上一学年三等的获得者。事后,我问了一些其他同学,班长根本就没有找过他们,他去找我,无非就是因为我手中拿着钱,带着其他两个人的目的是:你看,人一等的都没有意见,你二等的为什么有意见?人三等的钱最少,你要考虑照顾一下,毕竟是同一个班的同学呀!我说,我没什么可说的,因为班级的事情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何况,你们决定的事情不可能因为我一个人而改变,我何必要跟你们浪费口舌呢?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可是那班长一直问我有意见吗,最后,我说,我没有意见行了吧!他们走了。这件事,惹得我们班里的学生对班长都有意见了,班里面沸沸扬扬的,表面上是风平浪静,实际上是矛盾重重。

从这件事,可以发现一些问题:1.作为一个领导,必须有魄力;2.没有金刚钻,别揽钻探活;3.人要言行一致,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一班之长,言行一致,才能服众;干事又魄力,才可以威众。如果你自己言行都不一致,怎能让同学们服你,干事没有魄力,何以压众?你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钻探活,没有工具,就别干活,而且干也干不好!

题外话多了,下面来说一说具体怎么解决助学金的发放。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完善助学政策,大幅度增加助学经费投入,较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公平。

为保障好事办好,“好经”不被“念歪”,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监察部等部门注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制度建设,制定严格规范的程序,推进资助工作的公开、公示,加强监督和检查。

设立资助资金专户,专款专用

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为了加强管理,助学工作不仅有制度、有政策,还有机构、有人员。中央、省、市、县四级都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以及普通高中等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其事。

以陕西省为例,该省成立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统筹协调,研究制订实施办法,各设区市政府设立相应机构,各学校设立专门资助中心。教育厅和财政厅制订相关操作办法,教育厅将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情况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财政厅负责下达预算并拨付资金,确保承担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审计厅和监察厅负责资助资金使用的审计与督查。陕西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立资助资金专户,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各学校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资助资金专户,统一管理各类资助资金。

资助“透明化”,接受社会监督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资助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学校应把资助人员名单、资助的资金进行详细张榜公布,包括资助对象家庭住址、所在班级,以方便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

比如安徽省,为了保证真正的贫困学生能享受到资助,3年前该省就在高校里建立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数据库,定期调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不但公开资助政策,还公开资助对象的条件和资助金额,避免出现资助强度偏大或偏小的情况。

又如,山东省潍坊市开发了网上“困难学生资助阳光监管系统”,其中“资助公示”一项,是将全市所有受助学生向社会公示的页面,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此页面,点击资助公示,弹出受助学生的详细信息。

同时,近年来各地加大了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了比较好的氛围。各级有关部门和各学校都尽力宣传新的资助政策,使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群众共同参与管理和监督。

开展定期督察、审计和抽查

教育部会同财政部、监察部等部门加强对资助工作的督察,每年都派出5个以上的工作组分赴各地进行督察。督察的重点是政策是否到位、资金有无被挪用等。对截留、挤占挪用、弄虚作假套取资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同时,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计和抽查。已经查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个别中等职业学校虚报学生数,冒领资助款项。针对这种情况,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中央、省、市、县四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设立中等职业学

校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举报投诉电话,长期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公众可登录教育部网站查询电话号码。

一些地方还探索有效的监督方法。比如上海市规定,该市学校和院(系)每学年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受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上一篇:有偿补课的教师问卷下一篇:浅析在血液检验标本中误差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