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编程思想读后感

2024-05-20

ja编程思想读后感(精选3篇)

ja编程思想读后感 篇1

oop技术能够很容易地将大量问题归纳为一个简单的解,这一发现产生了大量的oop语言,其中最著名的是Smalltalk—C++之前最成功的oop语言。

继承表示了基本类型和派生类型之间的相似性,程序员创建一个基本类型以描述系统中一些对象的思想核心。由这个基本类型派生出其他类型,表达了认识该核心的不同途径。

早捆绑意味着编译器对特定的函数名产生调用,而连接器确定调用执行代码的绝对地址。对于。Oop采用动态绑定。当给对象发送消息时,在程序运行之前不去确定被调用的代码。编译器保证这个被调用的函数存在,并完成参数和返回值的类型检查,但是它不知道将执行的准确代码。为了实现晚捆绑,编译器在真正调用的地方插入一段特殊的二进制代码。通过使用存放在对象自身中的信息,这段代码在运行时计算被调用函数的地址。这样,每个对象就能根据一个指针的内容有不同的行为。当一个对象接收到消息时,它根据这个消息判断应当做什么。

程序员可以用关键字v i r t u a l表明他希望某个函数有晚捆绑的灵活性,而并不需要懂得v i r t u a l的使用机制。没有它,就不能用C + +做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Vi r t u a l函数(虚函数)表示允许在相同家族中的类有不同的行为。这些不同是引起多态行为的原因。

用C 语言编写的过程程序就是一些数据定义和函数调用。要理解这种程序的含义,程序员必须掌握函数调用和函数实现的本身。这就是过程程序需要中间表示的原因。中间表示容易引起混淆,因为中间表示的表述是原始的,更偏向于计算机,而不偏向于所解决的问题。

通常,面向对象程序需要较少的代码,因为问题中的许多部分都可以用已存在的库代码。

C+ +成功的原因是经济上的:转变到O O P需要代价,而转变到C + +所花的代价较小。尽可能地为程序员提供最大便利。

为C + +堵塞了C语言中的一些漏洞,并提供更好的类型检查和编译时的分析。程序员必须先说明函数,使编译器能检查它们的使用情况。预处理器虚拟删除值替换和宏,这就减少了查找疵点的困难。C + +有一个性能,称为r e f e r e n c e s(引用),它允许对函数参数和返回值的地址进行更方便的处理。函数重载改进了对名字的处理,使程序员能对不同的函数使用相同的名字。另外,名字空间也加强了名字的控制。许多性能使C的更安全。面向对象的C + +程序的速度与用C写的程序速度相差在± 1 0 %之内,而且常常更接近。用O O P方法设计的程序可能比C的对应版本更有效。

c+ +的主要目标是让程序员能更容易地使用库,这是通过将库转换为新数据类型(类)来完成的。引入一个库,就是向该语言增加一个新类型。编译器负责这个库如何使用,保证适当的初始化和清除,保证函数被正确地调用。

• 模板的源代码重用

一些重要的类型要求修改源代码以便有效地重用。模板可以自动完成对代码的修改,因而是重用库代码特别有用的工具。用模板设计的类型很容易与其他类型一起工作。因为模板对程序员隐藏了这类代码重用的复杂性,所以特别好用。

C + +的异常处理(见第1 7章的内容)保证能检查到错误并进行处理。

C语言同样有这样的限制,例如当程序超过50 000行时,名字冲突就开始成为问题。简言之,程序员用光了函

数和变量名。设计C + +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大程序设计,也就是说,去掉小程序和大程序之间复杂性的分界。

程序设计有两个原则:

1)内部原则体现在程序自身的结构中,机灵而有见解的程序员可以通过程序设计语言的表达方式了解这种内部原则。

2)外部原则体现在程序的源信息中,一般被描述为“设计文档”(不要与产品文档混淆)。

过程语言:为科学工作者使用的F O RT R A N(F O R m u l a-T R A N s l a t i o n)和为商业者使用的C O B O L

(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纯计算机科学中很成功的语言是L i s p(L i s t-P r o c e s s i n g),而面向数学的语言应当是A P L(A Programming L a n g u a g e)。

1.3.4 对象设计的五个阶段

1)对象发现这个阶段出现在程序的最初分析期间。可以通过寻找外部因素与界线、系统中的元素副本和最小概念单元而发现对象。如果已经有了一组类库,某些对象是很明显的。类之间的共同性(暗示了基类和继承类),可以立刻出现或在设计过程的后期出现。

2)对象装配我们在建立对象时会发现需要一些新成员,这些新成员在对象发现时期未出现过。对象的这种内部需要可能要用新类去支持它。

3)系统构造对对象的更多要求可能出现在以后阶段。随着不断的学习,我们会改进我们的对象。与系统中其它对象通讯和互相连接的需要,可能改变已有的类或要求新类。

4)系统扩充当我们向系统增添新的性能时,可能发现我们先前的设计不容易支持系统扩充。这时,我们可以重新构造部分系统,并很可能要增加新类。

5)对象重用这是对类的真正的重点测试。如果某些人试图在全新的情况下重用它,他们会发现一些缺点。当我们修改一个类以适应更新的程序时,类的一般原则将变得更清楚,直到我们有了一个真正可重用的对象。

对象开发原则

1)让特殊问题生成一个类,然后在解其他问题时让这个类生长和成熟。

2)记住,发现所需要的类,是设计系统的主要内容。如果已经有了那些类,这个项目就不困难了。

3)不要强迫自己在一开始就知道每一件事情,应当不断地学习。

4)开始编程,让一部分能够运行,这样就可以证明或反驳已生成的设计。不要害怕过程语言风格的细面条式的代码—类分割可以控制它们。坏的类不会破坏好的类。

5)尽量保持简单。具有明显用途的不太清楚的对象比很复杂的接口好。我们总能够从小的和简单的类开始,当我们对它有了较好地理解时再扩展这个类接口,但不可能简化已存在的类接口。

第2章数据抽象

库,简单地说就是一些人已经写的代码,按某种方式包装在一起。通常,最小的包是带有扩展名如L I B的文件和向编译器声明库中有什么的一个或多个头文件。连接器知道如何在L I B文件中搜索和提取相应的已编译的代码。但是,这只是提供库的一种方法。在跨越多种体系结构的平台上,例如U N I X,通常,提供库的最明智的方法是用源代码,这样在新的目标机上它能被重新编译。而在微软Wi n d o w s上,动态连接库是最明智的方法,这使得我们能够利用新发布的D D L经常修改我们的程序,我们的库函数销售商可能已经将新D D L发送给我们了。

2.1 声明与定义

“声明”向计算机介绍名字,它说,“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而“定义”为这个名字分配存储空间。无论涉及到变量时还是函数时含义都一样。无论在哪种情况下,编译器都在“定义”处分配存储空间。对于变量,编译器确定这个变量占多少存储单元,并在内存中产生存放它们的空间。对于函数,编译器产生代码,并为之分配存储空间。函数的存储空间中有一个由使用不带参数表或带地址操作符的函数名产生的指针。定义也可以是声明。如果该编译器还没有看到过名字A,程序员定义int A,则编译器马上为这个名字分配存储地址。声明常常使用于e x t e r n关键字。如果我们只是声明变量而不是定义它,则要求使用e x t e r n。对于函数声明,e x t e r n是可选的,不带函数体的函数名连同参数表或返回值,自动地作为一个声明。

Java编程思想读书笔记 篇2

第一章 对象导论

比起过程型语言编写的程序,用面向对象语言编写的程序更加简单、易于理解、可复用。《c++编程思想》里也有这一章,是一个抛砖引自己的玉的章节,不明白可以跳过,回头再看。

第二章 一切都是对象

java语言里面,一切都是对象,并且程序员是通过引用来操纵对象。一个简单的例子,非常轻松地让读者进入java的世界。需要注意的是java数据会储存在5个不同的地方:寄存器、堆栈、堆、常量存储、非ram存储,用new创建的一般对象都放在堆中,而特殊的基本对象放在堆栈中,如果想把基本对象也放在堆中,需要包装基本类型。

第三章 操作符

java中的操作符语法类似于c,所以学习起来一点困难也没有。要特别注意两个比较大的整数相加或者相乘的时候的溢出问题,用long或者biginteger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章 控制执行流程

我想起《pointer on c》这本书第一章就有这一句话,本书适合那些希望迅速学习一门新语言而不是被“为什么if和for很重要”的弱智问题耽搁进度的读者。呵呵,这一章很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运算、操作符优先级、类型转换、选择循环等基本特性,有c或者c++编程经验的读者可以大概浏览一下。

第五章 初始化和清理

关于初始化:

1.初始化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记。而且java编译器会很好的防止使用未初始化数据的意外,这是比c和c++更优的地方。

2.编译器初始化的顺序为:

a.类首次加载的时候,有关静态初始化的所有动作都会执行。

a1.类的加载包括首次创建该类型的对象,或者该类的静态方法/静态域首次被访问

a2.静态域的初始化在一切初始化之前,即静态变量散布在代码不同的地方,它们也会在任何方法(包括构造器)调用之前被初始化

b.当用new calssname()创建对象的时候,会在堆上开辟足够的存储空间,这块存储空间被清零,然后执行字段的初始化动作。(这里的字段初始化都是非静态的,因为静态的变量已经在a中执行完毕,而且静态变量存储在不同的地方,静态数据只占用一份存储空间)

c.执行构造器

关于清理

c++关于清理的部分包含很大不确定性。目前需要知道的事情是,正常情况下,我们是不需要调用finalize方法的,而且垃圾回收区会自动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同时我们需要自己注意一些需要关闭的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用=对数组进行“赋值”的时候,实际上是引用的传递,就是说,二者指向同一堆。

第六章 访问权限控制

关于包

你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域名,这样发布你的java程序的时候,就可以将你的包名设置为你的域名倒转。想要正确让包工作,要正确设置classpath,对于新手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挑战。我当初就难到了。

关于访问权限修饰词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两个编译单元放在同一个目录下并且都没有设置包名的话,他们对于对方都是拥有包访问权限的。访问权限修饰词是修饰方法和数据,而不是类。类只有两种访问权限,包访问权限或public访问权限。默认为包访问权限。如果不希望其它任何人对该类拥有访问权限,可以把所有的构造器设置为private。但是有一个例外,可以通过该类自己的static成员内部创建(于是就有了工厂设计模式和单例设计模式)。

第七章 复用类

有三种方法复用类:组合,继承,代理。

组合即是在新的类里面放上已经定义的类的对象,然后通过调用它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功能。

继承是通过extends关键词继承某一父类,这样就能访问父类的所有public方法(因此为了继承,一般的规则是将父类的所有数据成员都指定为private,将所有的方法都指定为public)。子类的初始化需要注意的是,(当创建了一个子类的对象时,该对象包含一个基类的子对象)java会在子类的构造器中插入对基类默认构造器的调用。但是如果没有默认的基类构造器,或者想调用一个带参数的基类构造器,就必须用关键词super显式地编写调用基类构造器的语句,并且配上适当的参数列表。

代理很有意思,(我们姑且使用导出类和基类这样的字眼,但要清楚我们不是在讨论继承里面的关键词)在导出类里保存一个基类的对象,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对该基类的种种方法进行包装。

如何决定使用哪种方法复用类呢?is-a就继承,has-a就用组合。而且,组合比继承总体上使用更广泛、代价更小。

向上转型

这个就牛逼了,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都与此密切相关。看完本书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向上转型了。

使用final的原因有很多种,一定要弄清楚为什么使用final,是由于设计还是效率。

final作用于数据的时候:final作用在基本对象比如int上,该值就成为不可改变的,一旦被初始化就无法再被更改,但是作用在普通的对象引用的时候,final使引用恒定不变,但是引用指向的对象是可变的。编译器需要我们确保final对象一定要被初始化,我们可以通过在构造器中初始化他们,以达到相对自由的效果(称为空白final,我认为这个名字容易让人误解)。java允许在参数列表中以声明的方式将参数指明为final,这一特性主要用来向匿名内部类传递数据(这很重要)。

final作用于方法的时候,说明作者想保持该方法在继承的过程中不被改变,并且不被覆盖。同时,被final修饰的方法会被关闭“动态绑定”,这样编译器就会为final方法调用生成“有限”有效的代码。之所以说有限,是因为随着编译器的牛逼,它生成的代码越来越有效。

final作用于类的时候,即是作者声明对该类的设计不允许任何继承。

学习得更深入一些,可能对以下事实感到有兴趣:java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对象,每个类的编译代码都存在于电脑中的文件夹里(文件夹的层次根据反转域名得到),该文件只有在需要使用程序代码时才被加载。具体的说,就是“类在其任何static成员函数(包括构造函数)被访问时加载”。第八章 多态

多态的重要基本原理就是向上转型:继承允许将对象视为它自己本身的类型或其基类型加以处处理。

将一个方法调用和一个方法主题关联起来称为绑定,java中所有的方法都是后期绑定(除了static方法和final方法),所以我们可以编写只与基类打交道的程序代码,并且这些代码对所有的导出类都可以正确运行。

(为什么static不动态绑定:因为static方法的主要用法就是用类名.方法名这样的方式来调用,不存在“发送消息给某个对象,让对象判断自己怎么做”这样的情况。

为什么final不动态绑定:这是早期final的一种用法,由程序员指定某方法为final,意味着程序员明了动态绑定的机制,并且声明该方法不需要动态绑定,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这种用法已经很少使用了。)

初始化的时候,导出类的构造函数会自动调用基类的默认构造函数,此过程一直递归到最基本的基类。如果需要调用有参数的构造函数就需要手动执行。反过来,如果需要进行清理工作(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需要),务必手动执行基类的清理工作先。比如继承链的每个类都实现dispose()方法,那么执行某个类的清理工作的时候,需要手动调用super.dispose()。不过此种情况下,务必在执行super.dispose()之前释放成员对象,清理顺序与执行顺序是相反的。

此外,构造器方面有更加复杂的调用机制,我们不用理它,只需要知道一条有效的准则“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使对象进入正常状态,如果可以的话避免调用其它方法”。

java编译器能够允许向上多态,就是因为java的机制能保存对象的类型信息,即rtti,正因为这种机制,java编译器也允许向下转型,以获得扩展类的“扩展出”的方法。(另,扩展类“扩展”了方法的这种继承不是“纯继承”,这样做好不好?用户自己度量)。向下转型失败的话会抛出一个classcastexception。

虽然这一章都是在讲多态,但是多态并不总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案,它有可能使事情不必要地复杂起来,我们应该总是优先考虑更加灵活的组合。

第九章 接口

一种专门提供“接口”的类叫抽象类,若含有至少一个abstract方法,该类就必须被声明为abstract的。抽象方法没有方法体,派生类必须实现它,否则派生类也必须被生命为抽象的。

interface关键词使抽象的概念更进了一步:1.这个“类”完全抽象。2.一个类可以向上转型为多种interface。要让一个类遵循某个特定接口,需要使用implement关键字。

在这一章中出现了“策略设计模式”这个词。创建一个能够根据所传递的参数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不同行为的方法,被称为策略设计模式。

策略设计模式跟适配器设计模式联合使用可以提供非常强大的功能,比如我们遇到了无法更改的类(别人编写的),想要它满足我们的接口然后放到设计模式里面去(当然满足了接口之后的用法就不止如此了),就可以编写一个适配器,包装该类同时产生我所需要的接口。

使用抽象类和接口的两个原因是:1.在多重继承关系中(这真的很常见,看看java api就知道了),导出类可以被向上转型为每一个接口。2.防止客户端程序员创建该类的对象。那么我们该使用抽象类还是接口呢?事实上,如果知道某事物应该成为一个基类,那么第一选择应该是使它成为一个接口。

接口之间的继承能够形成很好的体系,更像我们的现实生活。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不同接口中使用相同的方法名通常会造成代码可读性的混乱,令人不快。

ja编程思想读后感 篇3

李红志

程序的可读性、可扩展性、可复用性、易维护性、语法是代码的入门,算法是代码的灵魂。

第1章 编程常见错误

1.1、语法错误

1、错用函数数据类型,比如abs(x),x可能为16bit的值,如果为16bit的值,给出32bit的值就会出错。

2、内存越界访问

内存越界访问有两种:一种是读越界,即读了不属于自己的数据,如果所读的内存地址是无效的,程度立刻就崩溃了。如果所读内存地址是有效的,在读的时 候不会出问题,但由于读到的数据是随机的,它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另外一种是写越界,又叫缓冲区溢出,所写入的数据对别人来说是随机的,它也会产生不可 预料的后果。

3、结构的成员顺序变化引发的错误

在初始化一个结构时,老手可能很少像新手那样老老实实的,一个成员一个成员的为结构初始化,而是采用快捷方式,如:

Struct s { int l;char* p;};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struct s s1 = {4, “abcd”};return 0;} 以上这种方式是非常危险的,原因在于你对结构的内存布局作了假设。如果这个结构是第三方提供的,他很可能调整结构中成员的相对位置。而这样的调整往 往不会在文档中说明,你自然很少去关注。如果调整的两个成员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编译时不会有任何警告,而程序的逻辑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了。

4、栈溢出。

我们在前面关于堆栈的一节讲过,在PC上,普通线程的栈空间也有十几M,通常够用了,定义大一点的临时变量不会有什么问题。

而在一些嵌入式中,线程的栈空间可能只5K大小,甚至小到只有256个字节。在这样的平台中,栈溢出是最常用的错误之一。

1.2、编译错误 1.3、链接错误

第2章 编程知识

关键字valotile的作用是告诉编译器,不要把变量优化到寄存器里。

第3章 编程规范

1.1 整体结构

1、必须包含的两个文件:

“#include “std_inc.h”” “#include “std_defs.h””

2、一个完整的project需要有程序说明文档

3、需要有变量宏定义函数说明文档,包含变量规则命名。

4、需要有程序流程图

5、需要有硬件测试报告

6、需要有程序修改记录

7、要有软件时间控制分析

1.2 编程规范

1、定义宏定义按照功能模块来区分;

2、枚举型定义当宏定义来处理;

3、程序和数据要分开;

4、格式上要对齐;

5、空行要规范;

6、中断中调用的变量,一定要分析在计算过程中别的地方赋值是不是有非本身意义的赋值;

7、变量的意义要清晰;

8、程序要分层设计; 9、1.3 注释规范

1、变量和宏定义都要在定义的时候注释一下,作用是什么,单位,放大倍数。

2、用“#”标记需要问别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用“$”标记如果硬件改变需要进行变化的地方。

4、用“// XX”。

5、每个函数上面都要写注释;

6、程序段内不要太多的注释,多的话影响程序的可读性;

1.4 变量命名

1、变量名用小写

2、宏定义用大写

1.5 不建议使用全局变量的原因:

(1)全局变量在程序的全部执行过程中都占用存储单元,而不是仅在需要时才开辟单元;

(2)它使函数的通用性降低了,因为函数在执行时依赖于其所在的外部变量。如果将一个函数移到另一个文件中,还要将有关的外部变量及其值一起移过去。但若该外部变量与其他文件 中的变量同名时,就会出现问题,降低了程序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在程序设计中,在划分模块时就要求模块的“内聚性”强、与其他模块的“耦合性”弱。即模块的功能要单一(不要把许多互不相干的功能放到一个模块中),与其他模块的相互影响要尽量少,而使用全局变量是不符合这个原则的。一般要求把C程序中的函数做成一个封闭体,除了可以通过“实参——形参”的渠道与外界发生联系外,没有其他渠道。这样的程序移植性好,可读性强。

(3)使用全局变量过多,会降低程序的清晰性,人们往往难以清楚地判断出每个瞬时各个外部变量的值。在各个函数执行时都可能改变外部变量的值,程序容易出错。因此要限制使用全局变量。

(4)如果在同一个源文件中,外部变量与局部变量同名,则在局部变量的作用范围内,外部变量被“屏蔽”,即它不起作用。

说明:使用全局变量的作用是增加了函数间的数据联系的渠道。由于函数的调用只能带回一个返回值,因此有时可以利用全局变量增加与函数联系的渠道,从而到到一个以上的返回值。

第4章 2011-4-22:程序的矩阵化设计思想

适用于嵌入式软件设计,无操作系统,软件结构较复杂的情况。

1.6 定义

最小时延原则:软件设计过程中,在不影响其他性能的情况下,应该让数据的产生过程和使用过程之间的时延最小。

需控变量:软件运行过程中,需要控制计算顺序的全局变量。

非需控变量:软件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控制计算顺序的全局变量,比如从总线引发的中断中获取的信号。

优化矩阵:在设计函数执行顺序时,用于记录函数和函数输出变量的矩阵。1.7 软件结构的矩阵化

程序上的分层设计。层与层之间有接口。矩阵化设计。全局变量的作用范围要有设定,不能从上到下都是一种变量。分层设计后,才比较容易处理指令冲突的问题,因为指令被执行之前会有对几种指令进行判断的操作。模块化是矩阵化设计的基础,模块作为矩阵的cell,同一个层面的作为一个row,程序执行一次,就是从顶层到底层一次,只不过每次可能走的trace不同。这个trace就是程序真正运行了哪些模块。

程序应该是从模块化、发展到分层、再到矩阵。

环境识别、驾驶意图识别、干预退出预估、1.8 函数执行顺序的矩阵化

适用情况:系统信号较多,全局变量较多,在一个控制周期内,相互之间有计算先后要求。同一层次的函数较多。全局变量只在一个函数中被赋值,在多处被调用。

全局变量分为需控变量和非需控变量。

该方法是对某一层的函数进行执行顺序的设计 1.对每一个函数进行编号;

2.建立需控变量集:将每一个函数的输入全局变量和输出全局变量中的需控变量放进需控变量集。3.对需控变量集中的每个元素编号;

4.建立每个函数的输入需控变量集和输出需控变量集,变量集用需控变量集中元素编号表示;

5.逐个将函数添加至优化矩阵,每添加一个函数,调整优化矩阵,直到所有函数添加完成。得到每个函数的可存放域。

6.根据最小时延原则,调整每个函数到最优位置。7.输出可行的函数序列。第5章 编程经验

1.9 程序设计思想 控制时序的设计思想: 程序分层的设计思想: 程序的矩阵式设计思想; 变量的集中处理思想; 变量自衰减的处理思想;

估算变量的自衰减。估算变量时,由于只有满足估算条件才能进行估算,而估算条件不是持续成立的,所以只能在某些点进行估算。没有进行计算的地方,该变量就要随时间衰减,并且要给出一个health指标,表明这个被估算值的可信度。

干预退出预估的处理思想;

1.10 【2010-12-5】

1、能从CAN上获取的信号要从CAN上获取,比如发动机转速、发动机输出转矩、加速踏板位置(不知道还有用没了)、节气门开度(不知道还有用没了)、传动比(或者说档位)。

2、我觉得用115200,10ms传出100个byte没什么问题。这样的话,B+S的采集主要作用就在于同步一下压力,方向盘、横摆等信号用更高的频率采集,确认一下单片机的处理是否达到精度。

3、变量命名的规范化。全局变量中的temp,写成s32temp1,局部变量的temp,写成temp1s32.感觉不怎么好,但是总要区别一下的。

4、abs(x);的函数原型是int abs(int x)

5、尽量避免一个变量在不同程序段被幅值;

6、中断中用到的量,要小心在程序外会不会有非本身含义的短时间赋值;

7、一段代码尽量不要超过100行;

8、全局附着比局部复杂要复杂;

9、任何一段代码,要做到能用1句话描述;

10、【2011-7-4】

代码变成各种意义明确的节的优点:

1、高可靠性:每段很小,就更容易做到确认代码不会出问题,更能确认该段指令是千锤百炼的,绝对可靠的;

2、可维护性强:由于每段很小,很容易看懂,调试及修改都更方便;

3、可扩展性强:如果某一种计算有问题了,只用替换或修改某一小段,而不用到处找需要改哪些地方;

4、可复用性强:对某些小段,可能多个地方都可以用到,不用在不同的地方写很多次;

5、结构清晰:每一小段意义明确,程序结构、层次、调用关系、数据流等都更清晰;

6、可读性强:由于结构清晰,增加了可读性,另外结构清晰了,就容易写清楚注释,也增加了可读性;

7、函数无条件执行的优点:

1、结构更清晰:不用考虑是否执行了;

2、数据流更清晰:一个新的计算量由哪些变量得到,传递关系更清晰;

3、函数的模块化更好:能让函数无条件执行,表示该函数具有更高的独立性,也就是模块更完整,与其他代码的耦合程度更低,迁移更方便;

4、程序清晰之后,程序结构简单,从而增加可靠性;

5、集中处理的优点:(集中处理是只,如果一个变量的计算,在不同条件下,算法不同,那么把条件汇总到一起,在一段代码处处理这个变量)

1、结构清晰:一个变量的计算只出现在一个位置;

2、分散处理会造成同一个值在一次运算周期重复计算,后面的计算结果覆盖前面的计算结果,从而难以控制数据流;

3、【2011-7-5】

1、ESP方式的减压和泄压:开关控制方式下,两者没什么区别;

2、ABS方式的减压:减压速率和ESP减压方式差别很大;远小于ESP泄压速率,近似1/2关系;

3、Bosch 8.1的HCU,保压时有个大约90Hz的噪声,和王伟玮讨论了一下,基本上可以理解为那就是当时电机转动频率;

【2011-7-6】

1、在举升机上,两前轮确实会有转速差,并且转速差可能越来越大;

2、阀的端口,烧程序时的状态确认;没有高电平的;

3、粗略来讲,泄压速率正比于轮缸压力?

4、轮缸制动液净进入量和轮缸压力什么关系?在常用的范围内,大概是正比关系;

5、制动轮缸制动液液量增大了,谁变形了?制动盘、摩擦块、制动钳,还有谁?那个变形大?是不是制动钳>摩擦块>制动盘(最大也就0.1mm),6、主动增压时,进油速率基本恒定。HCU中的柱塞泵效率大概50%,好点儿能到60%;轮缸压力大,效率可能稍微高一点儿;轮缸压力大,电机转速稍微低一点儿。

7、【2011-7-8】

1、大型的复杂的程序,用面向对象编程效率要高得多;单就变量的private和public设定而言,就会减少很多变量赋值的误操作,相当于自动添加了一种自检验机制;其他还有很多优点。

2、应该把每个函数都做一个更新记录。这种更新记录怎么能做到比较容易看到上次的状态呢?难道只能把不同状 态都记录下来看的时候再对比?

3、【2011-7-9】

1、轴距和FMVSS126的A值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只轴距减小10%,A值减小3%(尊驰在CarSim中的仿真结果)。2DOF理论上应该成比例改变的,实际上可能悬架、轮胎的柔性有影响。

2、尊驰和C118在CarSim中仿真的A值大概都是31deg。

3、.c中的函数,必须在.h中声明,不是为了能被调用,还是为了比较直观地看到在这个.c文件中定义了哪些函数;

4、单片机上,除0,会怎样?

经测试,初步结论:正值/0 = 0xF*F,负值/0 = 1

5、坡道TCS之所以困难,就在于压力估算的偏差影响对坡度的识别,压力的持续控制也比较困难;

6、坡道对前轴载荷几乎没影响。cos(15deg)= 0.985

【2011-7-13】

1、任何一个条件执行的函数,都涉及到不满足条件时不执行了,它计算的变量清零,还是怎么处理。条件选择,都是选取一种处理方法,那么必须对任何一种处理都有对应的方法。

2、条件运算的函数改变的变量,函数不运行时也需要对变量进行赋值;函数在程序中的作用,就是为了给那几个变量赋值,不运行了,就要用其他方式赋值;

3、先分好层次,定义清楚变量和函数,画好框图再写程序;

4、定义文件之间的接口,函数之间的接口;

【2011-7-29】

1、数据后处理中用数据组合成控制信号,是不靠谱的。组合生成一些信号比较靠谱。

【2011-8-12】

1、程序要写到什么样才算好?多一个字则太多,少一个字则太少,天衣无缝,完美无暇,千锤百炼,炉火纯青。

2、一群人,怎么才能做好一个程序?首先定义清晰,规则明确,不能越俎代庖,每个人有不同的权限去维护不同的代码。每个人都要遵守其中的规则,不守规则的那个人就是系统的bug。

3、虽然说程序是调出来的,但是还是应该尽量写的时候就写完善,不能写得一塌糊涂而等调试去解决问题。写的时候,关注的只是那么几十行,而找bug的时候,关注的可是几千行,这效率能一样么?

4、大程序设计首要原则,降低各部分耦合度。

5、如果每个人负责几个文件的话,就不要轻易定义全局变量了,要尽量使用静态全局变量(作用域为本文件)。定义全局变量要先看全局变量库,并建立并进行登记。

6、以前程序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层次没分清,从而耦合度高,混乱。

7、格式上,所有的一块儿逻辑前面要有空行,比如if之类的。

8、定义一个新变量前,先检查一下是否已存在这个变量名。

9、函数中间尽量不用return,结构混乱。

10、减少调用层次;

11、程序的本质是什么?数据流;

12、函数的作用是什么?计算数据;

13、写程序的本质是什么?用矩阵化方式决定数据流的运行;

14、为什么要分层?降低耦合度;

【2012-2-5】

1、把OBJ中的一段,ID中的一段儿留给调试。也是分层的概念。

上一篇:简单房屋租赁合同模板下一篇:关于珍惜幸福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