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读后感

2024-05-13

《浴血荣光》读后感(精选5篇)

《浴血荣光》读后感 篇1

自一九二一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1年的风风雨雨。我们的革命前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新中国。正值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看着全国人民喜迎十八大的盛况,书架上那本厚厚的《浴血荣光》却让我感慨万千。

第一次翻阅《浴血荣光》是在国防科技文化活动月征文比赛的时候:为了让我的文章富有时代气息,我在书中获得了灵感。书中两首诗吸引住了我的目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让我感受到军人的自豪与骄傲;“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使我体验到军人的豪迈与激情。于是,围绕着“携笔从戎,报效祖国”这样的一个中心,描述着一个学年的国防生生活,抒发着心中无比的激动与热情,我写了两篇征文。从那以后我有不懂的问题就在它里面找答案,困惑的地方就在它里面寻求解释,孤独的时候就在它的海洋中漂泊。荣耀与责任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不要说为祖国做贡献是一种责任,因为那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潜在的本能。做贡献,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要求、一个信念,更是为我们美好家园保驾护航。中国

有五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爱国情!上个世纪,中国遭受多国的侵略,却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足以证明我们爱国之情。现在,我们这些热血沸腾的新青年,抱着知识报国的决心,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国防生,成为付诸实践的新一代。“国防生,国防生,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这就是在桂电国防生三年告诉我的道理!只要天上还有星星在闪耀,生活的道路上就不会没有坎坷,让别人去做生活中的骄子吧,我坚持自己选择的国防之路!绿色军营。

从军之路步履维艰。很多大学毕业到部队的国防生们都告诉我们:从军报国不是唱高调,只有激情是靠不住的。初进军营,肯定会有心理落差的,思想斗争也是在所难免的。但就是过了这段不适应期,你还会打退堂鼓的。吃苦倒没什么,可就是每人说话,寂寞、压抑,还有精神上的痛苦是无法轻松抹去的。说真的,我也怕这些问题,也问过自己,就是没有答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本书——《中国国防生》。是它使我了解到:环境是要适应的,改变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绿色军营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没有勇气面对。相信自己,可以在军营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21世纪,是新军事变革发展时期,这对我军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战略机遇。此时正是我们有志投身国防建设的国防生知识强军,发挥才能的大好时机。因为现代化、信息化建设需要知识储备多,专

业技术过硬的人才,这就给我们国防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校期间,打牢军官素质的同时,也要学好专业知识。身负着军事变革的大任,肩负着祖国复兴大业,所以我们任重而道远啊。

刘荣光:70年前浴血缅甸打鬼子 篇2

时光飞逝,当年的战士如今已是风烛残年。他们纵然生活困难,却从不曾埋怨哀叹。

1942年到1944年间,国民政府在贵州征召了大批青年入伍赴滇缅作战。在中国远征军中,“黔军”参战的成建制部队共有五个师,另有大批黔籍青年分散在其他各部。在整个赴缅作战和滇西抗战期间,贵州籍军人做出了令人交口称赞的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万余名贵州健儿将生命留在了滇缅山区。他们之中既有柳树人这样壮烈殉国,并被追封为少将的英烈,也有许多刘荣光这样浴血沙场,而后荣归故里的无名英雄。

被抓了壮丁

1922年,刘荣光出生在岑巩县思阳镇桐木村一个贫苦的农家。1岁半的时候,父亲因病不幸去世;15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年少的刘荣光孤苦伶仃,他光着脚板帮地主放牛,到龙江河边给船主拉纤,艰难地生存下来。19岁那年,一件意外的事改变了刘荣光的人生。

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由于兵员不足,常常在民间抢抓壮丁补充到部队。那天,刘荣光在岑巩老县城思阳外面的柑子园经过,几个保丁围上来,把刘荣光抓住捆上,与其他壮丁一起送到镇远师管区。当时一起被抓去的,还有10多个附近乡寨的小伙子。

1941年冬天,刘荣光等人从镇远坐煤炭车到达贵阳,整训之后送到昆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新编22师。而这个新22师,在后来血与火的抗日战场中成长为国民政府五大主力之一的新六军。

“我们是坐飞机去的印度,沿着驼峰航线飞过喜马拉雅山。”刘荣光记忆清晰,侃侃而谈。1942年8月,刘荣光到达印度汀江。走出机舱,看到一长溜绿色帐篷,绵延足足有一公里长。这里,就是中国远征军的集训地,新22师,新38师均在这里,按照美军标准集中整训。

刘荣光被编入新22师65团2营6连,是二等兵。他很清楚的说出自己当年军队长官的名字:师长廖耀湘,副师长李涛,团长傅宗良,营长周波,连长江浙胜。

刘荣光领到武器、钢盔,还有两套呢子衣服,一块手表,一支钢笔,军饷是6卢比。“我每个月领6块钱,那个钱叫卢比,领到钱也没地方花,言语不通嘛”。大家被集中在兰姆伽训练,主要是练习打从林战,在南亚的热带树林里面苦练本领。

我们是在为国家民族打仗

几个月的训练结束后,战争开始了。刘荣光的第一仗是白水河之战。

“上头说日军打到了新平洋,我们就出发了。全是在丛林里行军,前面两把大砍刀,在森林中砍出一条路来。”在白水河,刘荣光真正见识了战争,对手是日军第5师团55联队。

“以前都是鬼子来打我们,现在是我们找到鬼子的门上去打,特别解气。”刘荣光说。白水河一战,盟军的战斗机像燕子一样在日军阵地上掠过,丢下一枚枚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把日军阵地烧成一片火海,鬼子被炸得哭爹叫娘。火力覆盖之后,步兵发起冲击,刘荣光和副班长以及另一个战士为一组,也冲了上去。“啪”的一声,那个战士就倒下了。副班长端着枪扑向那个鬼子,鬼子一刺刀捅过来,插进副班长的肩膀边的锁骨里,卡住了。刘荣光眼睛红了,冲上去对着鬼子肚子就是一枪,那鬼子惨叫一声,和副班长抱在一起滚下了山坡。

“副班长叫陈营生,江西人,我还记得名字。那个战士的名字,就不晓得了,真正成了无名烈士。”想起战友,刘荣光眼泪流了下来。“说实话,我的第一堂战争课就是这两个战友教会的。以前还有点怕打仗,这次见了血,也不怕了,我们是在为国家、为民族打仗。”

白水河之战后,挟胜利之威,新22师连接着攻打打瓦洛、孟拱、密支那、卡玛引等地。刘荣光和战友们一起,大战数十,小战无数,把耀武扬威的“皇军”打得鬼哭狼嚎,一败涂地;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堂堂威风,浩然正气。

在密支那,刘荣光于硝烟弥漫中,听到“轰轰隆隆”的巨大声音。他看到无数的坦克像铁流一样碾过日军的阵地。“我们就跟在坦克后面,冲进密支那,伤亡小多了。”刘荣光说,他看见死了的鬼子横一个竖一个躺在地上,血肉模糊;他还看见被俘的鬼子被押送走。“鬼子据说是不投降的,有个什么武士道?现在这个时候,他们也投降了,被我们打怕了。”刘荣光所在的新22师在缅甸血战,打出中国军队的威风,这支部队也获得了一个光荣的称号——“中国虎”,威名震天下,成为国民政府王牌中的王牌。

“鬼子狠,我们比他们更狠,鬼子凶,我们比他们更凶。”刘荣光自豪地说。

抗战胜利,光荣受降

1944年5月,国民政府为加强中印缅战区的军事力量,将第54军第14、50师和新编第1军新编第22师合编组成新编第6军。新6军也就成为国民政府“五大王牌”之一。1944年冬天,刘荣光和战友们一起,被运送到湖南芷江,在雪峰山与西进的日军决战。雪峰山决战的时候,日军已经完全没有抗战初期那种士气,他们情绪低落,士气涣散,武器和装备也远远比不上刚从缅甸回来的中国远征军。雪峰山战役,以中国完胜为抗战献上了闭幕礼。

1945年8月15日,是刘荣光永远难忘的日子。那天,突然传来日军投降的消息。新6军被运送到南京,担任日军投降时期整个南京城的警戒任务。在光合门机场,列队的日军向他们交出武器,集体投降。“那一刻我最高兴,心里说你们也有今天啊。”

塔山虎和万岁军

抗战结束后,刘荣光被国民政府送到东北打内战。

1946年,刘荣光在一次战斗中被俘,成为东北野战军4纵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光荣加入解放全中国的战斗行列。1948年冬天,辽沈战役打响,4纵被摆放在塔山一线。东北全局,系于塔山,国民党集中海陆空军,对塔山阵地展开猛攻。刘荣光坚守在战壕里,轰轰的炮弹就在身边爆炸。他丝毫不惧,炮击一停,马上从土堆里钻出来,与国民党军队拼杀。塔山一战,日月无光。整整6天,国民党军队难有寸进,4纵打成威名赫赫的“塔山虎”。

全国解放后,刘荣光作为41军的一员驻扎在广东潮州。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刘荣光所在的团被临时抽调到38军,进入朝鲜作战。“美国人的飞机厉害啊,蜂子一样在天上飞”。 刘荣光说。在第二次战役中,刘荣光和战友吃着炒面,几乎没有睡觉时间,就这样拼命跑。“我们的铁脚板跑赢了美国人的汽车轮子,把他们堵得死死的。”美国人武器好,但是意志不如志愿军,刘荣光和战友们前赴后继,冲上去对着美国人狠揍。这一仗,得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好评,“万岁军”成为38军的荣誉称号。而刘荣光,也成了万岁军光荣的一员。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956年,离家十多年的刘荣光回到家乡。家里人几乎都认不出他了。“我有个二哥,以为我早死在外面了,纸钱包封都不晓得帮我烧了好多年。我做梦都想不到我会回来,老天厚待我啊,没让我死在外面。可是那么多的战友,打日本的,打美国人的,就这样,都去了。想起来,我就掉泪。”刘荣光说。

《浴血荣光》读后感1500字 篇3

鲁 超、吴份山

“金戈铁马,已被高速公路上如过江之鲫的车流所取代;战火硝烟,也早被城市森林中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消融;沧海桑田。战争与革命已经过渡到和平与发展……”这是金一南教授《浴血荣光》序言里的一段话,朴实的话引发的是深刻的思考。

最近拜读了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编写的《浴血荣光》,感受颇多。该书把目光集中于历史中的风云人物,以人物的经历、话语、性格凸显人格的魅力和历史的残酷,深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袖人物的命运浮沉。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书,在那个热血澎湃、激情燃烧的时代,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活跃着以李大钊、毛泽东、朱德等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为信仰奋斗的仁人志士。在那个年代,他们不为升官发财,只为一片执着的信念;他们不畏生死,只为追求共产主义的胜利;他们不图回报,只为救亡图存和伟大复兴。正是因为心中有了信仰,脚下才有力量。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命运,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洗礼。

信仰是对历史的铭记。只有深切体会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艰辛,才能打牢信仰之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没有鲜花和掌声,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只有13名党员,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在历史沉浮中,这十三名代表有的成为俘虏,有的成为背离人民的叛徒,有的脱离了党组织,走到最后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面对大革命的失败和挫折,面对反围剿的失败,面对左倾投降主义和右倾激进主义的错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放弃信仰。历经土地革命,十四年抗战和三年决战,毛泽东等最终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尽管命运有浮沉,但是历史终究还是让一个伟大的政党成功地领导着中国向世界强国进军。这是大势所趋,这是人民的选择,这是浴血荣光的成果,这是信仰的力量。

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胜利,带来了尊严。为了民族的存亡和民族复兴,他们倾注满腔热血,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命运,信仰的力量使被苦难夹裹着的共产党人历经了苦难并最终走向了辉煌。来之不易的今天,安逸的生活是浴血奋战的领袖们打拼来的,他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让中国独立和富强。身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更应该铭记历史、坚定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习主席的信仰,坚定对强军兴军的信仰。

信仰不移,永葆共产党人本色。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不会坚定,精神信念就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红军时期与朱、毛并列的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叛变;农家出身、黄埔一期的高材生共产党员李静庵在升官发财与革命流血之间,选择了不愿上进的行为;五四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早期缔造者之一,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雨中迎接的张国焘公开不愿上进的行为,加入中统称为蒋介石的一枚棋子。反观“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1925年救过蒋介石的命,为了信仰坚决不投降蒋介石,毅然决然同党走在了一起。那些政治立场动摇、信仰不坚定、令人鄙夷的背叛者静静的躺在历史中,永远的消失了;然而那些浴血荣光的领袖们在我们心中长存。任何时期。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这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现在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相比革命时期的艰苦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红色基因不能丢,革命精神牢记于心,这是我们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历史已经过去,但是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继续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浴血荣光读书笔记 篇4

通过认真阅读并学习《浴血荣光》,我了解了中共第一代领袖人物的命运沉浮,也切实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为了解放新中国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慷慨精神,正是老前辈们顽强地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才建立了新中国。看如今繁荣、稳定、富强、和谐的美好生活,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带领我们科学创新、求真务实的老师,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革命的那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落实到实际学习和工作当中去,真诚的面对工作,勇于承担起工作中的职责和使命。

“金戈铁马,已经被高速公路上如过江之鲫的车流所取代;战火硝烟,也早被城市森林中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消融;沧海桑田,战争与革命已经过渡到和平与发展„„”这是金一南教授《浴血荣光》序言里的一段话。朴实的话语引发的却是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有些人沉湎在酒绿灯红的物欲之中,忘记了无数先辈的流血牺牲;有些人沉醉在急剧增长的财富之中,忘记了昔日对手的虎视眈眈?有些人沉迷在举世瞩目的成就之中,忘记了民族崛起的万分艰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惟独无法割断历史。在正处于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一批像过去那样胸中有主义、心中有信仰,经受得起各种斗争考验的共产党人。书中有两首诗吸引住了我的目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让我感受到军人的自豪与骄傲;“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使我体验到军人的豪迈与激情。中国自古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不要说为祖国做贡献是一种责任,因为那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潜在的本能。做贡献,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要求、一个信念,更是为我们美好家园保驾护航。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爱国情!上个世纪,中国遭受多国的侵略,却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足以证明我们爱国之情。现在,我们这些热血沸腾的新青年,抱着知识报国的决心,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付诸实践的新一代。只要天上还有星星在闪耀,生活的道路上就不会没有坎坷,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艰难险阻迎难而上,既然没办法改变环境,那我们就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浴血荣光》中有提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有太多苦难、太多挫折,太多失败,最缺乏的就是胜利。书中也写到了李大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的领导不为官、不为钱、不畏苦、不惧死的革命精神,他们年纪轻轻就干大事,他们只为主义、只为信仰,他们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命运,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洗礼。我们今天的条件同革命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革命精神都不能丢。大力弘扬革命精神,使革命精神成为我们的强大动力。革命精神是我们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不是一个小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就不懂得过去,把握不了现在,更谈不上如何追求

未来。轻视历史,只能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越来越浅,在发展中迷失方向。只有铭记历史,特别是我党我军历经困难而又铸就辉煌的历史,才能明白为什么近现代史上,那么多的团体力量,那么多的风云人物,只有共产党才走到了最后,成为中国人民、中国历史的最终选择,成为救亡与发展两大命题的决定力量。如此,我们的精神就有了“根”,我们的信仰就有了“源”。金一南教授说:“回顾我党我军这段历史,绝不是简单地为了回顾和歌颂,我的目的是追寻力量的来源„„只有深深知道这个党、这个力量是哪里来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拥有未来。”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更需要我们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务实之风,从身边的先进学起,从小事做起,继承我们党和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烟火弥漫的岁月,虽然这一切已经过去,但我会铭记,通过我们使革命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革命精神有了更全、更新、更透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大学生预备党员中的一员,做好、做细每一项学习任务,是我长期不变的信念。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以本次学习为契机,将所学、所感、所悟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恪尽职守,扎扎实实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不是每一本书都会带给我们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但《浴血荣光》却给我带来了那缕烛光,打破了黑夜里的孤寂。使我不再彷徨,不再

浴血东征观后感 篇5

影片由香港导演梁宏发执导,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馥荔和香港著名功夫片演员刘家辉等一批明星参演,是惠城区重点打造的“五个一”文艺精品之一,是惠城区创省“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品力作。影片以东征期间国共两党首次合作之后的首次并肩作战攻打惠州为题材,片中所有场景均取景于惠州,充分展现惠州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和地域特点。片中除了体现出战争场面的激烈之外,还注入浓浓的军民情、深深的战友情和朦胧的红色恋情。

《浴血东征》讲述了东征军攻打惠州城的故事:

东征军黄埔教导团一营长马亮和刘阳奉命作为东征军的先头部队,首先进攻惠州的门户飞鹅岭。马亮率奋勇队在炮火覆盖后进行攻击,但炮火没有消灭敌军隐藏的暗堡,导致第一次进攻失利。

农会干部宋大嫂带领挑夫和村民给东征军送食品和药品的时候,被飞鹅岭守军伍仁抓获。伍仁询问不出情报,开枪屠杀宋大嫂等村民。农会干部吕强侥幸脱身,带领马亮等士兵,从飞鹅岭后山爬进敌军的阵地,刘阳在前方进攻,前后夹击,一举拿下飞鹅岭。伍仁趁乱引爆炸药后逃脱。

五眼桥阵地是惠州的最后一道屏障,阵地前有几百米的开阔地,守军不仅有重武器把守,还扩宽了城墙下的壕沟,意在此地与东征军一决胜负。东征军炮兵进行炮火覆盖,但因距离太远,马亮和刘阳等战士冲锋的时候,遭到敌军的猛烈阻击,伤亡惨重。为减少伤亡,马亮只好退回阵地,研究作战方案,想出“步炮协攻”的好办法。

伍仁派李副官率军半夜偷袭东征军的炮兵阵地,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最后被吕强杀死。

经过惨烈的战斗,东征军终于攻上了惠州城。

“,我到北京学习期间偶遇该片文学顾问、作家梁晓声,他建议我写一部关于东征的小说,我当时就采纳了这个意见,从那时就开始酝酿创作思路,历经6年小说才写好出版。”电影《浴血东征》改编自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陈雪的长篇小说《东征风云》,他在首映式上畅谈创作动机:“这本小说顺应了我市宣扬‘四东文化’的.潮流,去年又恰逢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于是借着拍电影的东风,我就把它改编成影视剧本。”

曾参与电影文学剧本《东江特遣队》及大型历史民俗歌剧本《东坡与朝云》创作的陈雪透露,他计划年内编著一本东坡寓惠诗文选,书中将摘录东坡在惠期间的100首诗文创作,并配以相关文学创作背景及个人解读。

战争片是传扬革命精神和民主革命的好方式。“这部电影挺有意义的,对了解惠州的历史文化很有帮助。电影中提及的所有关于惠州的人、事、物都让我们倍感亲切。”来惠三年的“新惠州人”张璇观影后直呼过瘾,认为通过电影宣扬惠州形象更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在观影过程中只要一出现独具惠州特色的有关介绍就会引发观众阵阵欢呼。年近花甲的曹桥莲与她的3个朋友被电影中关于盐跫那哦味旱美指霾煌#“我们几天前一起扭秧歌的时候就约好了来看电影,今天下午特地从仲恺过来。电影很不错!”

电影打斗场面激烈,演员演技精湛,希望多加一些非战斗场面的故事内容,那在艺术上会更好看。

我从这部影片中寻找历史的记忆,思绪不断,被这电影的情节所感动。惠州山美水美,希望今后的本土影片能多穿插一些风景拍摄,同时也希望年轻人能透过影片多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利用网络将影片向海外宣扬开去,宣传我市的文明建设

要把战争的宏大场面表现出来,要在战争背后的运筹中体现智慧。如果电影能更深入体现国共合作的历史主题会更好 故事背景

1925年9月,第一次东征时就已被打败的陈炯明各部,趁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机,重占惠、潮、梅、汕各地,并频频调集力量企图反攻广州,广州国民政府岌岌可危。为扭转被动局面,彻底消灭广东军阀势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广东国民政府毅然决定进行二次东征,首攻目标为素有“粤东门户要塞”之称的惠州。东征军由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组成三路纵队,向东江地区陈炯明总部发动进攻。10月中旬,东征军在省港罢工工人和东江农民的配合下,迅速对惠州城形成三面重围。

上一篇:中 班与大班 评 语下一篇:毕业升学宴学生家长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