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2024-07-27

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共8篇)

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篇1

普通文章 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市委政法委 李荣杰

2010年5月16日至22日,市委组织部带领我市部分科级干部赴昆山进行了学习考察。本人做为成员之一亲身聆听了苏州、昆山、常熟等地率先发展的经验,实地感受了昆山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巨大成就,被昆山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浓厚氛围深深震撼!

昆山1985年以前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种粮贫困县,20年时间迅速成长为一个现代工商业城市,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2005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了小康。如今,昆山已站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起点: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目标是到2015年左右,总体发展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到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通过全方位了解昆山,人们对昆山的目标和未来充满信心。

“落后生”何以摇身一变,成了头名状元?其发展的奥秘是什么?昆山经验早已通过中央各媒体走向全国,各地也纷纷到昆山学习取经。学贵在用,遵化向昆山学什么?从江苏、上海考察归来后,我连日消化理解,逐渐加深了对“昆山之路”的认识。主要有四点启示:

一、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昆山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同年10月7日,新华社发布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撰写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指出,这18个地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重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利用已有发展条件,努力挖掘发展潜力,不断创造新的发展优势,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昆山的成功实践证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管起点多低,只要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咬”住目标不放松,就一定会有大的发展。地理位置不是关键,更重要的在于人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敢学、敢想、敢干”作为解放思想的突破点,向解放思想要出路、要办法、要干劲、要发展。有大思路才会有大作为、大气魄才会有大开放,大开放才会有大发展。

二、必须改善发展环境

要谋求经济的大发展,就必须抓好环境的大优化。昆山加快发展,就是从改善环境做起的。按照国际惯例,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经营环境的指标有六项:政府效率和亲商程度、法治环境、综合商务成本、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化水平、市民文化气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共四大类18项25条,其中包括经济发展4条、生活水平7条、社会发展6条、生态环境3条,以及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政治文明等内容。

“昆山环境”名不虚传!从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形象大使”到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昆山各方面的环境优势已经凸显:一是人才环境。在昆山,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已经形成,给干事创业的人提供了平台,吸引了世界各地一流的人才到昆山,各类人才在昆山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要我们有宽广的视野、开阔的胸襟、完善的政策,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定能迎来“揽得天下英才”的喜人局面。二是政府服务。昆山在全市干部中牢固树立了“权力就是责任、工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每个环节每个岗位都按新的机制和规范运转,大力打造零障碍的发展环境,消除了“吃、拿、卡、要”等特权问题,实现了政府由管理型向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在昆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35个部门442项审批一站式办公,自2003年运行至今已对审批服务8次大规模提速。在全市各行政执法部门推行行政指导,即行政执法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根据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采用具体的指导、示范、建议、劝告、警示、鼓励、指示等非强制性方式,征得行政相对人的配合和同意,引导其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从而有效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三是法治环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就已确立的治

国安邦的基本方略。要实现率先发展,法治环境既是一项重要目标,也是一个重要保障;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法治手段来引领和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要实现和谐发展,法治是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最有效途径。近年来,昆山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为重点,不断提高全市各领域的法治化水平,实现了法治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昆山现有户籍人口69万人、外来人口140万人,却看不到机关和居民住宅安装防盗窗!2005年人民群众对治安满意率达94.4%,并逐年上升。目前昆山正瞄准建设全国先进法治县市目标,推动法治昆山建设再上新水平。

三、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昆山后说:“都像昆山,小康社会就实现了。”昆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眼光谋求长远发展,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的“带头大哥”。2003年开始,昆山市打破城乡界限,把昆山927平方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完善全市农业、服务业、社会事业、土地综合利用等专业规划,坚持“富规划、穷开发”,做到“三个定下来”,即把农业保护区面积布局定下来,把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形态定下来,把城镇体系布局定下来。实施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完善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五道保障”,率先构筑了农村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人口向城镇、住宅向社区“三个集中”,促进镇村建设呈现新的格局。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环境、社会管理等八个一体化发展,为推动昆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必须真抓实干

昆山市在任何情况下,历任市委书记始终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敢闯敢冒敢争先。对看准的事,分秒必争去“抢”,有胆有识地去“闯”,一抓到底,抓到实处,抓出成效。

遵化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西铺村曾因23户贫农靠三条驴腿办起“穷棒子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被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上世纪六十年代,沙石峪村农民战天斗地,“万里千担一

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被周总理誉为“当代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红旗”;从2002年起遵化连续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200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扩权县(市)之一。唐山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了2010年推动“发展观念、发展速度、发展方式”三个跨越的要求,遵化在新任市委书记郭竞坤的带领下,开展了向全市科级领导干部征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活动,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到川、浙、苏、沪等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为遵化的大发展蓄势。预祝遵化各方面建设都有真举措、实现大发展。

愿我的点滴启示,是遵化更多人的同感。她将汇聚成振兴遵化的强大力量,不仅是我辈之幸,更是子孙后代之福!

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篇2

文化立校———扮靓自己,让人通过内涵一眼认出你

文化立校,那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是如东教育一块会说话的宣传牌。在如东实验中学,我深深感受到这里追求和彰显的校园文化体系包括了静态文化、动态文化、教师追求和学生影响等多个层面,它涵盖着以校风校训为载体的浓郁积极的校园静态文化,涵盖着以学生活动为载体的生机勃勃的校园动态文化,同时包含着以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运行制度等为载体的教师层面的校园管理文化,和让学生能时时处处浸染其中,直接以学生为对象的校园育人文化。说到底,我理解这文化就是“魂”,师有师魂,民族有民族魂,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管理者和全校师生共同打造和长期保卫的“校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建设,换而言之,就是一所学校的标识。例如,参观过程中见到的园林校园、人文校园、智慧校园、生命校园、创造校园等,都是质朴大气的校园文化标识。文化是标识,但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几块牌子、若干标语的事情,这个“校魂”是长期积淀和培养出来的,也是全校师生一言一行展示出来的,更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和活动所要体现和紧紧围绕的。

如东实验中学就是这样的,它以“学会超越,追求卓越”为精神支柱,以“使学生享受到幸福而完整的教育”为办学理念,这就是学校的“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底蕴和外在标识。在此“校魂”的统一建构下,如东实验中学又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文化、德育文化、课程文化和教师文化。在育人过程中,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更重要的是教师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且趣味盎然的民主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真心的爱他、尊重他、信任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幸福而快乐的事,并且学校还通过评选“校园之星”“体育之星”“学习之星”“文学之星”“科技之星”等活动,促进特长生更好的发展,这都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在德育方面,如东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生的精神状态,充分相信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倡导成功体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同时开展“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开展“新公民教育”,通过公民知识、公民品德、公民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关心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承担责任,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进一步拓宽了德育文化内涵,从而对学生强化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的教育。

如东的教师,亲切友好,重视合作,有良好的团队精神。他们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崇高精神———“敬业、吃苦、奉献”,他们践行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他们做到了“工作苦点甜点不计较,担子重点轻点不计较,待遇高点低点不计较,荣誉多点少点不计较”。我刚在《江苏教育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语文教师的表情该是什么样的》,想到在如东学校的参观见闻,我不禁感叹:教师的职业表情就应该是如东这样的,教师的人生姿态就应该是如东这样的。他们的身上让你感受到敬业是快乐的,工作是充实的,教育是幸福的,人生是积极的,他们很团结也敢于竞争,他们很努力同时也很自信,他们很辛苦但却很快乐。校园中的他们,当仁不让地从自己的身上向你展示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而我们身边的教师呢?你的言行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自怨自艾,牢骚满腹,损害的不仅仅是你自己的形象,更降低了我们集体的气质;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质量的滞后,更是你教育生涯的无为。参观学习中,我们都感觉到如东的教师是比我们辛苦的,比我们累的。但是我们却又发现:每所学校的师生精神状态都很好。人是需要点精神的,有了一种精神,人们就会以苦为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而这种精神,就来自于他们务实有效的德育工作。宣传画廊、校史展览、校园功绩台、升学光荣榜、得奖喜报……处处洋溢着拼搏上进的热情。人的潜能是令人吃惊的,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从内心想学要学,就没有学不好的。他们提出“积极情态,高效学习”的观点,老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学生的学习积极兴奋,老师和学生都有了积极情态,当然就有了高效学习。他们不是逼着学生学,而是鼓动着学生发自内心的要学,鼓动着学生勤奋的学。有人说如东的教学质量离不开他们的“死揪”,毋庸讳言,如东教育的高产出的确离不开高投入,但我理解,他们的“死揪”是有效德育支撑下的“勤奋”的代名词,是建立在科学性上的对教学高效率的不懈追求。由此,我想到,我们这里的教师与如东教师相比,差距不仅仅在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文化素质上,更大的差别来自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差别,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积极的情态、上进的热情和属于教师的特质文化表情,说到底,我们缺的是追求,对教育的追求,对教学的追求,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朴实教学———追求高效,去除浮华尽显真课堂本色

在如东听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课堂务实高效,目标清晰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学流程简洁,师生活动干净;我所听的两节课上得都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平淡,但效果都很好,没有花架子,师生活动直指教学目标;课上的教师激情风趣,旁征博引,很享受地沉醉在自己的课中;课上的学生积极,兴奋,学有所得。

如东教育出现了还很多“现象”,也创造了很多“奇迹”,确实在基础教育中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咋舌的神话。究其根源,改革课堂教学是如东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与众不同的是,课改中的很多课堂都在追求时髦,要求与时俱进,而如东的课堂则在努力追求朴实,力求实效。“千层之台,起于垒土”,如东强调课堂教学在学生培养中的“垒土”之功,在教学中“不要求抓住每一分钟学习,只要求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们早就认识到,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高质量的需求,大家都在努力苦干了,这种情况之下,提高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有效教学。他们提出,教学有没有效率,不仅仅在于教师是否吃苦,也不仅仅在于教师是否认真,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增强目标意识,增强效率意识。只有目标清晰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教学流程简洁,师生活动干净,方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正是这样,我们的如东之行才看到了今天的“以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问题设置为情境”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真正实现了让学生“课课有得、课课有思、课课有悟”的整体目标。

反观我们周围的课堂,高效不敢奢望,低效、微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课堂却比比皆是。我们身边的课堂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老师进入课堂,完全凭着老底子教课,很少去思考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反正只要是我想到或者说是在教参上看到的我都毫不保留地讲给学生,不加取舍,也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需要,是否接受得了,就是一个劲往下讲,讲到哪里下课铃响就在哪里结束,下节课继续讲,课内损失课外补,这节课损失下节课补,死缠烂打,无视时间,当然效率更无从谈起。另一种可以说是有些追求的老师,他们努力钻研新课标,接受新理论,学习新方法,今天学习这明天学习那,学来学去竟把自己给学没了,往往在他们的一节课上,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情境表演、学科整合等,一股脑儿全上,课堂看似精彩纷呈,实际却远远偏离教学目标,到最后只能是邯郸学步,学不得法,将课上成“四不像”。按理说,这两种情况一个是肯吃苦,一个是有追求,两个课堂虽说是低效或是微效,但还都勉强过得去。更有甚者,课堂简直无效甚至负效,有时一节课听下来,就连我们成人,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听课教师都被教糊涂了,何况是学生?

怎么办呢?这就更要求我们要向别人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两点很重要。我想,我们不仅要学方法,更要学理念;要学人家的“实在”而不羡人家的“花样”,要活学而不照搬。如东实验中学的“协进课堂”模式以及中间体现的理念就值得一学。如东的课堂讲求一个“实”字,倡导“四精”:精讲、精练、精批、精评。如东实验中学的“协进课堂”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民主开放的课堂模式,它以“自主学习———多元探究———引领提升”为基本模式,以“协进学习”为基本策略,以协进备课和协进评价为基础保障,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最高目标。学校评价一堂课,首先看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如果一位老师的课堂是深入浅出的,但学生在睡觉,或看课外书,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教师上课的状态也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课堂上教师的状态总是激情洋溢的。如东实验中学的集体备课也值得学。他们的集体备课提出存“大同”(共案)求“小异”(个案),注重实效,教师不仅有课案,还有学案,每一堂课以学生“理解、掌握、拓宽、提升”为终极目的,特别是他们推行的“导学案”,把以往的“教学”换位成“学教”,倡导“先学后教”,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份完善科学的导学案的形成,在教师走进课堂的前前后后要经过五次备课过程。导学案的推行,要求学生“先学”,教师针对学生学情“后教”,“以学定教”,使得课堂教学起点恰当,容量适度,落脚点正确,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如东的作业布置与批改中的“实”更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提出“宁可教师多费时,不让学生做废题”,推行“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错必纠、有练必评。他们用教师的大量“题海淘金”代替了学生无休止的“题海”折磨,用教师的累代替了学生的累,从而实现了作业布置的精当和准确,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而且解放了学生。

精致管理———务实笃行,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

“务实、精致”是如东教育的又一块名片。走进每一所学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个呆在教室里和学生共处的老师,可以看到老师紧张地忙着备课、批改作业的场面,很少见到闲聊的、乱转的,杂乱无章的现象也很少见到。如东之行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高效率,正是来自于他们关注细节,把小事做到极致的“笃行”精神。

如东实验中学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落实了“精、细、实”,让我们来看看实验中学的精致化教学管理:一把手校长主管教学,教学校长分管教学,年级主任全面负责教学,备课组长学科教学负责制,班主任班级教学负责制,各部门协同配合负责制。包含三项精致内容:1.实施精致化教学人员管理:加强校本培训,强化岗位责任,健全激励机制(即人员选聘制,教学考核制,年级组阁制),以人为本,激发潜能;2.实施精致化教学对象管理:增强主体意识,培养良好习惯,优化学习环境;3.实施精致化教学行为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节,讲究教学实效,做到“四抓”(抓细备课、抓实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六认真”(认真备课、上课、选编批改和讲评作业、辅导、组织考试、组织实践活动)。窥一斑而见全豹,他们强化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他们强调目标管理,把目标细化到各种层次,让所有师生明确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他们的管理细到坚持每周以班级为单位开班情分析会,讨论分析到每一个学生。他们的管理实到每个学期每个新教师(他们界定新教师不是依据年龄,而是依据是否第一次上这套教材、上这门课)都要上亮相课、过关课,老教师要上观摩课,全校教师上比武课。

如东的精致管理还体现在他们的制度精致。一个单位工作能够顺利推动,各项措施能够有效落实的保障之一就是有效的监督机制。所到学校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他们的监督机制简单有效,精致务实。他们非常重视一个“实”字,学校管理层层包干,年级组长包到班主任,班主任包到任课教师,不让一个学生落伍。他们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强化教学过程控制。他们狠抓学校教学规范化的落实,确保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他们突出抓备课和上课两个基本环节,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夯实基础,滚动提高”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提高课堂效率;他们的教学工作更是突出了一个“实”字,班主任对学生的全程化关怀、全程化服务,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程化跟踪。他们的教师在钻研业务方面也是踏踏实实,我到他们办公室转了一转,看到好多老师都在讨论、交流,处处彰显着精致化管理。

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篇3

一、基本情况

按照部署和安排,研究班在德国期间,共计完成了32个单元的培训任务。我们系统学习了德国社会和经济体系概况,德国的教育体制概况及其法律背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职业培训教师的培养,德国品牌声誉和高技能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高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模式等,专题讲座共64个课时;研究班一行先后访问了柏林州政府教育、青年与科技部,柏林职业教育新科目鉴定机构(ASIIN),杜塞尔多夫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等3个政府部门,以及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ZWH)和杜塞尔多夫-勒沃库森工商会等2个行业协会;先后实地考察了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柏林经济和法律应用技术大学、Martin Wagner职业学校、德国铁路(DB)培训学院、柏林工程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以及德国技术信息、工业电子和能源管理能力培养中心,柏林手工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德国供暖空调手工业联合会(SHK)柏林分会培训中心等3个培训中心;同时,研究班学员还与德国的官方代表及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班做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学习扎实,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二、主要收获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组织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1.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占40~50%。德国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在德国,从总理到一般百姓,无不重视职业教育,能工巧匠备受尊重。据了解,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都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2.熟悉了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视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教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特征,被称为“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类学校也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专科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另一类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的延伸。德国的各类教育之间可灵活互通,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都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3.了解了德国政府、行会和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

德国的政府、企业与行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工作。一是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授权给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和政府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到中等义务教育范畴,在公立职业学校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二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职业教育的招生到受教育者的培训,从职业培训岗位数目到培训计划直至培训的物质设备的配备等,基本上都由企业负责,企业直接决定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行会负责为教育企业提供咨询,为教育企业的教师提供培训,对企业和企业教师进行评估、认证,监督企业开展教育,为企业招收受教育者提供支持,组织中期考试和最终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调解受教育者与企业间的纠纷等。

4.认识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德国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主要行会机构有300多家,各个行会基本都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协会辖区范围内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大事项,以此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德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实现的:企业依据教育合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基于工作的实践训练,并支付给学生生活津贴;职业学校依据《义务教育法》,为学生免费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州政府为公立职业学校提供财政支持。

5.体会到了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与其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遴选、入职、晋升、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德国很重视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应聘教师经过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6.认识到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相当完善,在立法体制方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在为学徒工提供合法培训条件方面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企业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有《培训员资格条例》等。德国通过实施严格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各阶层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二是建立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德国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由公共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三是建立了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类行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共涉及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培训工种。四是建立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制度。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实践技能,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7.感受到了德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德国人严谨认真、遵守纪律、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德国很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企业不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还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学校既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教育,也开展职业意识和素养教育,并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中德不同的工业背景和文化土壤,我们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不能不经选择地移植,而是应取其精华。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我省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教育工作的呼唤和期盼,更是助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特别是对我们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职业教育更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真正解决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强省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经济强省转变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当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2.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借鉴德国的经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健全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等工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办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建议省政府出台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激励政策,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应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的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3.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议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等得力措施,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使中职学校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

4.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议建立健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5.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建议加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力度,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在经费投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要调整普通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招生计划。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要制订有效措施,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6.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议修订《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订《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三是加快推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四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7.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建议加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境)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二是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实施办学项目。三是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培训。聘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到我省任教。

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

(二)昆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昆山市东靠上海,西临苏州,面积927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2003年全市完成gdp430亿元,财政收入66.25亿元,进出口总额139.2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近年来,昆山市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先后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等特色园区,其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gdp、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均占全市的50%左右,2003年在全国4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三;全市共批准外资企业3400家,合同利用外资190亿美元,实际到帐74亿美元,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it生产基地之一。

(四)浦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上海市浦东区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1994年规划建设了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区域面积12.03平方公里,累计投资3亿多元,开发面积近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0多家,每年接待外来人员20-40万人次。目前,开发区已完成1平方公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了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温室工程安装制造、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被批准为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之

一、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绿色蔬菜温室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几点启示 太仓、昆山、薛城、浦东等地加快发展的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经验可贵。对于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重要启示:

(一)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太仓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他们每抓住一次发展的机遇,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当前,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就需要认真做好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的文章,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破解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考验为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好开放型经济的文章。大家在学习考察中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开放型经济的差距,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关键是开发区和园区的竞争。太仓、昆山等地经济的崛起,无不得益于开放型经济抓得早、干得好、上得快。昆山市建立了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一批功能性特色园区,太仓市突出太仓港口开发区、太仓经济开发区“两区”开发,引进了一批跨国公司的旗舰型项目和龙头型企业,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带和聚集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争取了主动,赢得了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国家土地、信贷政策调整的新形势,更要突出园区的龙头作用和聚集效应,主动承接国际、国内资本的转移,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激活民资,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三)加快区域发展,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太仓、昆山两市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了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太仓市提出优势和特色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着力培植石油化工、造纸、能源、再生资源、环保、旅游等六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以德资为主的欧美企业群体、以电子信息和汽车配件产业为主的日韩企业群体、以同济科技园为载体的高新企业群体等三大特色群体。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聚集。他们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特色、促进产业升级的经验,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加快区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太仓、浦东、薛城等地的实践表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跳出农业调整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资产性收入;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扶持壮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巩固农民生产性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主攻农民创业性收入;四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是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民福利性收入;六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农业税减免等政策,确保农民政策性收入。

(五)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太仓、昆山等地认识早、行动快,统筹发展的思想已经贯穿于工作实践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太仓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同步推进新港区、新城区、新社区建设,营造了最宜人居、最宜创业的人文环境。昆山市推行征用土地补偿“年薪制”、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三道保障”,建立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村村通”、扶贫济困等民心工程,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注的吃水、就医、行路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六)加快区域发展,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太仓、昆山等地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必须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来抓。要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着力打造“有限政府”、“透明政府”、“便民政府”,努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要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努力营造稳定乐业的社会环境。发展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太仓、昆山等地工作创一流、发展高速度、城乡大变化的背后,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超常规的辛勤付出。必须始终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事业选人,凭政绩用人,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干事创业环境。

赴江苏、苏州的学习考察报告 篇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道路交通管理的要求便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全市公安交警的执法规范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学习借鉴在执法规范化方面成绩突出的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特别是民警执法水平,进一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6月9日 至14日,我们XX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行十余人在XX的带领下赴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学习和考察了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这次三市之行,使我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收益匪浅。同时也深深感到差距之大,压力之大,责任之大,深知任重而道远。现围绕本次考察学习工作的主题,对照考察学习的实际情况作汇报如下:

一、总体概况

我们XX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行十余人先后考察了苏州交警支队园区大队、金阊大队、杭州交警支队西湖大队等地,分别与支队领导、大队、中队干部以及基层民警进行了座谈,并结合考察内容对口进行了讨论交流,全面学习了他们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交通管理精细化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宝贵经验。

二、考察地交通管理工作的成功经验

(一)当地党委、政府对交通管理工作非常重视。

在苏杭两市兄弟单位考察学习期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当地党委、政府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非常重视,并将其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紧抓不放,同时还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记得余杭车管所指导员给我们说的一句话:“我们车管所现在不差钱,为了建设车管所,我们市委、市政府领导专门召集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研究、协调,开通拨款‘绿色通道’,直接一次性拨款450余万元用于车管所建设,从人、财、地、物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还有杭州市从20xx年开始,政府每年投入3500万元用于只能交通建设,连续8年投入近3亿资金。20xx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把缓解“行路停车难”问题作为事关民生的“七难”问题着力解决,以两办名义出台《关于破解“停车难”问题的实施意见》,并专门下拨经费700万元用于交通管理社会区服务站的开办和日常运作经费,从人、财、地、物等各方面给予充分保障。

(二)管理方法有效。

一是执法严,规范有序,力度大。苏杭两地都以执法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升队伍形象。在苏州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学习考察时发现,每位交警都有一本《五大明星交巡警工作法》的小册子。苏州市推广郭晓红执勤工作法,郭晓红之所以能做到万起纠违无投诉,主要体现在坚持严格、规范执法的同时,针对不同交通参与者,采取不同沟通方法。在完善“郭晓红执勤工作法”的基础上,又推出了“陈忠路口作业法”、“时刚假牌证识别法”、“袁明治安卡口实战法”、“叶青车管窗口服务法”等,形成了五大明星交巡警工作法,相应建立了“五个工作室”,并将“五个工作室”作为全支队民警随岗培训的重要基地,带动队伍执法能力素质的整体提升,在全市营造了规范执法、争优创优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为了强化民警执法规范化教育培训,苏州支队在基层所队配建了计算机训练考试室,开发了法律法规、指挥手势、规范用语、服务群众等“一口清”练兵软件,实时公布民警学习训练和考试情况,在提高民警综合素质的同时,有效提高执勤执法规范化水平。

二是交通设施先进,通行率高。两地道路成网,渠化度高,每个路口、路段的交通标志、标线都极其完善,主干道、次干道完全做到机非分离,人车分离,城区建有四通八达的快速立交桥,基本呈现出立体交通格局。即使是小街小巷,微循环畅通,基本没有违法建筑、摊点占道现象,更没有“马路经济”对交通的干扰和影响。在道路渠化方面,杭州提出平面交通立体化概念,在左转待转区的基础上,首创了直行等待区,与信号倒计时联动,实现一次起步通行能力明显提高。为解决部分车道忙闲不均的问题,设置了遥控可变车道,车辆根据指示牌而不是地面标线行驶。为提高通行效率,20xx年以来,通过迁移绿化、展宽进口道、设置路段调头车道等措施,实施170项交改项目,去年又推出了潮汐车道,早晚高峰提早10分钟结束。

在交通设施方面,两地的交通设施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服务市民的实际交通需要。以杭州为例,主要道路的机非绿化隔离缺口基本都设置了减速垄,较大路口在中心隔离区设置了行人二次过街的等候安全岛,背街小巷出入口都设置了让行标志或施划让行标线,立交隧道下坡与弯曲道路上设置了减速标线。此外,杭州还先后推出了自发光车道指示牌,突起夜间发光路标、彩色人行横道线,彩色人行隔离墩,彩色公交专用道等创新交通标志标线和设施,这些都反映了交通设施的人性化。

三是制度完善。苏杭两市在道路交通管理上有比较完善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市里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近10个,在实施中严格执行,同时两支队也分别在内务管理、民警奖惩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严格的规章制度。

四是队伍管理独具特色。两市在队伍管理中都引进了精细化的理念,监督制约机制健全,苏州支队采取“以军队化管理为主,现代企业式管理为辅”的模式,推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廉政工作机制,设立廉政问责谈话室、建立民警廉政档案,开展民警心理咨询,并自主研发了廉政风险防控计算机管理软件,为执法办事民警配发录音、录像笔,在事故处理、违法受理、治安卡口、车辆检验上牌等重点部位安装监控设施,对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各类数据适时采集,运用分析,对工作流程中可能发生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的权利和权限进行风险报警,实现了对权力运行的适时监督和过程控制,在技术上防止出现违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警营文化浓厚。如在苏州园区大队,随处可见各类挂版,从单位的荣誉历程,到队伍的精神规范,再到民警的.工作状态,还有民警亲人的温馨寄语,更有摄影角特色栏目展示民警文学、艺术作品,处处透着和谐、文明的警营文化。

五是协调意识强。深刻认识全面理解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涉及层面广、牵涉部门多的特点,遇有综合性工作或任务,立即请示当地政府,多以“一个部门牵头,成立临时机构”的组织形成来推进,从而确保了工作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

三、考察学习的体会

此次学习考察,我们感觉到了自己的差距。但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要冷静客观对待。苏杭的诸多优势是我们不可比拟的,比如:政府出资、优越的地理环境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客观学习上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他们的发展趋势、现代理念和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效法的。考察地的经验给我的体会很多,主要有四点。

(一)政府支持、领导重视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关键。

交通管理工作应该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领导的重视,进而推动全社会齐抓共的管,综合治理,走交通管理社会化之路,才能破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瓶颈,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践可以证明,交通管理工作只有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工作机制才能完善,工作成效才会明显。

(二)执勤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我们应该建立基层执法质量服务长效机制,落实基层执法质量服务措施。每年支队将通过抽调各大队法制骨干组成执法服务队,到基层开展一至两次执法服务活动。各大队要组建执法服务队,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执法服务活动。执法服务主要以抽查违法行为处理案件档案、与一线民警面对面座谈交流、开展执法法律咨询等方式进行。切实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解决民警法治理念和执法为民意识淡薄、纠正重处罚轻教育等执法理念问题。二是解决路面执勤执法不规范、适用法律不准确、处理程序违法、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等执法问题。三是解决法制员制度等规章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四是解决执法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执法队伍文明执法、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执政为民。

(三)精神饱满是交警形象的基本要素。

我们看到的交警,制度整洁,帽套手套,以及武装带保持洁白,个个看上去显得非常有精神,在指挥交通时的手势十分准确而且力,不但体现自己的良好精神面貌,更向驾驶员提供准确的形式信息。能够做到以上这几点,老百姓肯定会认为这名交警是闪亮的,至少是威武的。

(四)服务人民群众做的很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警察这个职业越来越体现出它为社会服务性的一面,这个社会存在着不少的弱势群体,所以我们在路口执勤的时候,见到比如说老人,小孩,残疾人,孕妇等要过马路的时候,可以上前进行搀扶。遇到群众问路,要耐心地解答。要带着爱心去服务,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困难留给自己。

赴江苏洋思中学学习的考察报告 篇6

在杨思中学学习考察期间,我们首先听取了江苏省泰州市洋思教育研究所倪高扬关于《学洋思,学什么?学洋思,怎么学?》的洋思教育研究报告,然后又听取了江苏省课改专家王力耕《从洋思模式谈新课改下的教改与创新—教必须有效(课堂教学四变三结合)》的专题报告,最后亲自到洋思中学进行现场观摩。通过学习考察,我们不得不为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洋思中学领导和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洋思中学高效务实的课堂教学以及洋思中学严格科学的精细管理所折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洋思中学的确堪称我国一颗璀璨的东方教育明珠。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一、洋思中学的过去和现在

洋思中学曾是一所初级中学,创办于1980年(校址在农村),当时只有5个教学班,13名教职工(其中一名公办教师,4名民办教师,8名代课教师),用2.4万元,盖了26间简易平房,设备几乎全无,课桌椅全是借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洋思中学已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2000年起实行国有民营,面向全国招生;2002年被评审为“中国名校”;2005年8月投资1.7亿元迁址进泰兴城。现有教学班65个,教职工382名,学生3800余名。目前,洋思中学已产生了惊人的办学效应,出现了“四多”现象:

1、外来择校的学生多。洋思中学许多学生来自外地,遍及27个省市。这些学生的家长都是慕名而来的。

2、宣传报道的媒体多。有《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报刊相继报道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洋思现象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后撰写了相关文章进行报道,轰动了教育界。

3、参观学习的人数多。据洋思中学的领导介绍,来洋思中学参观学习者每天有几百人。有时一个教室内听课人超过百人,教室内容纳不下,听课者只能站在教室外走廊旁听。

4、学校创收的经费多。由于外地学生多,学校收取的赞助费多,仅收取外来参观学习的门票费每天约1万元,一年要数百万。

二、洋思中学的基本经验

洋思中学为什么敢于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中学为什么能一路走红,经久不衰?我们认为,主要是洋思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实在而有效的学校管理经验,并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1、坚守一种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一走进洋思中学,我们便立即发现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镶嵌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8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洋思中学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办学理念。洋思中学领导和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个教师都有责任把学生教好;适当的方法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他们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洋思人把“吃苦就是享福”作为座右铭。他们不选择学生,不挑剔学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从起始年级抓起,从起始学科抓起,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所有的教师工作非常严谨,他们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高效率快节奏,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为了学生,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无怨无悔。这种吃苦精神,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2、用心营造一种有效的育人环境

一走进洋思中学,我们立即被它的校园文化所吸引:一个整体的规划,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勇于进取的文化氛围,校园广场、教学楼、学生宿舍与食堂,到处都是一尘不染,窗明几净。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诸如“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的目标开始”、“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随处可见;爱迪生、罗素、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苏霍姆林斯基、孔子、鲁迅、郭沫若、钱伟长等巨人都成了学校的教育者,其谆谆教诲,不绝于耳,构成了强大的教育场。小广场上的雕塑体现着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勤奋南路”、“创新北路”等路名,诠释着学校的文化内涵。“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有多少长进”、“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该怎样努力”、“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就能解决什么问题”等一些人性化、激励性的标语极富感染力。最有特色的是洋思独出心裁的“横梁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必背篇目内容如“曾经沧桑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俱怀速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初中英语全部单词如“motherland”(祖国)、“garder”(花园)、“hard”(刻苦)、“succeed”(成就),“八荣八耻”等内容悬于通前直后的 120米四层连廊及饭堂的横梁上。“镜子文化”也只有洋思人想得出,144根坚柱四周无不镶嵌着透明的镜子,镜子上镌刻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入,而是不会学习的入”“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弱者坐待机会,强者制造机会”等上千条积极进取的语句——这让全校师生,也包括参观的我们,走到哪,既能看到自己的外表,学做一个端端正正的人,更能不断得到启示,获得新的认识。洋思的独特“文化”造就了洋思超然的质量、神奇的发展、深远的影响。整个校园内花团锦簇,绿草成荫,树木葱茏,清香四溢,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极为和谐,为师生工作、学习创设了一个文明向上、竞争和谐的良好环境。具体的说:洋思中学就好比一个大泡菜坛子,各色各样的学生在这个大泡菜坛子三年之后最终都会泡成同一种“味道”:思想品德好、行为习惯好、学习习惯好、身体素质好、文化成绩好。

3、坚持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洋思中学的教学质量之所以高,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为了优化课堂教学,他们进行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成功实践,这是“洋思经验”的精髓所在。

所谓“先学后教”就是:开始上课时,老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教师的责任是认真谋划好学生自学的全过程,创造学生自学的环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教,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

“当堂训练”就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做到“小步走”、“问题设置和试题设计梯度明显、清晰”,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洋思中学要求作业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他们认为作业留在课外不能保证质量,学生的课外作业多,对于巩固知识与技能、提高能力没有好处;作业留在课外,会降低课堂教学质量,会助长教师“满堂灌”的不良风气;作业留在课外,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剥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空间。

另外,洋思中学有一个特殊的观念,每堂课要从始考到终,以“考”促学,让学生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像中考、高考那样对待每一节课。课堂分成若干个板块,每个板块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看书、查资料、讨论、思考都有时间要求,如看书三分钟后回答问题,讨论四分钟后作练习,六分钟后背诵课文,三分钟做完以下习题。有错及时纠正,难题及时解答,重点及时强化。这样知识落实,反馈迅速,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过程兴奋积极,课堂效率高。

4、实施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三清”活动

为了教好“难教”的学生,洋思中学坚持搞“三清”活动。所谓“三清”,即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向每月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做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需要周末留下来“清”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洋思就像一个巨大的染缸,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到了这里,很快就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学了。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清”过程中,思想教育时时渗透,学生在扎扎实实学好知识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意志也得到培养,全面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5、推行一种有效的学法模式:“兵教兵”战术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这种战术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具体的做法就是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不仅用在课堂上,更多的则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帮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优秀学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教学”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6、课堂中用不中看

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所以,凡是真心诚意地前往洋思中学取经的人都会深入课堂观摩教学实况。我们兴致勃勃地涌进课堂,大失所望地发现洋思中学教师的课并不怎样:精彩处不多,高潮处少见。课始教师揭示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进行自学,暴露问题后,教师点拨释疑,学生再练习,当堂完成作业。在“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这一环节,他们始终注意练习的内容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间不少于15分钟;练习的形式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只注意检查纠正学生练习中的不良习惯。

细究起来这课不正是我们课改追求的境界么。这种教学结构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使教师变前台“演员”为幕后“导演”,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紧张,学到了知识、学到了能力、学到了方法,这种课充满了生活般的互动交流,突破了那种教师讲得尽善尽美,学生蛰伏于教师权威而被动、压抑的惯例,那种只重视“双基”却淡漠基本品质养成的惯例,那种单向授受几无反馈调节的惯例,那种学生在课堂上只吸收不消化留待课后承受负担的惯例。

7、引入一种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承包责任制 洋思中学将承包制引入了学校管理,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办学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建立责任体系,以灵活的机制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承包制的形式下,育人责任层层落实。校长负责全部工作的争创一流,包括德育工作创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育达标、学校安全稳定、青年教师培养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保证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达标,负责“后进生”转化和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食堂工作人员要保证食物安全卫生、菜谱科学合理,使师生准时吃到热菜热饭、菜肴烹制味美可口;宿舍管理人员要保证宿舍、浴室内无打闹、欺负小同学、失窃等现象,让学生按时作息。

承包制极大地激励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发扬。他们正确处理了学校这个“大家”和个人“小家”的关系,以自己的形象、精神、爱心、贡献感染人、鼓舞人、凝聚人,形成了一个坚强的、有力的战斗团队。为了教好每一位学生,洋思中学没有一个教师搞有偿家教,他们人人爱岗敬业、个个奋发向上。这就是洋思中学不断进取、发展的力量所在。

8、完善一种有效的教师培训制度:务本求实的校本培训制 洋思中学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历看,原洋思中学的师资水平较低,近几年由于充实了大量的新教师,虽然学历构成有所改善,但如何使这些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尽快适应洋思中学的教育教学,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为此,他们高度重视校本师训,力促全体教师尽快成功。

(1)注重教师的提高和发展。他们认为提高了老师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因此他们主要通过假期的培训让教师学业务理论,学习下学期的内容。互相听课评课、确立教法模式、加强师德方面的教育。强化教师的自我和整体的提高,不让不过关的老师进课堂。

(2)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他们个人相对水平并不高,但能够群策群力、集群体智慧、集体备课、不走形式、重研讨、落实到位。推行师徒制,让新教师一上讲台就能胜任教学工作,少走弯路,使学生少受损失。同时学校给师傅发带徒费、给师傅适当减少工作量、搞“师徒捆绑式考核”使教师间的合作式教学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优化了教师队伍。

(3)强调教师的三个对话,即与学生对话、与同行对话、与专家对话。应该说,洋思中学既是学生发展的摇篮,也是老师成长的基地。

三、洋思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

1、一个好的校长才能办出一所好的学校。洋思中学是同蔡林森校长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蔡林森就没有洋思中学的今天。蔡校长是一个思路严谨、善于思考、善于提炼的思想者,是一个善于贯彻和坚持的优秀管理者。他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措施来源于他的亲身实践经验,从经验到思想再到管理,一切都显得如此自然,有严密的逻辑美。例如,在自己一双儿女从最初的“失败”到后来的“成功”中体验到:自己的孩子能教好,别人的孩子能教不好?再提炼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办学思想,给学校带来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校长,自己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定位,不能从学校实际出发,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最终只能是“四不像”,一事无成。可贵的是,蔡校长不仅有思想,而且能贯彻下去,特别是能持之以恒。他能兼收并蓄,学校的教学模式包涵许多大家已知的教育理念或模式,如目标教学模式,而且能体现最新的新课程理念。点子不多,贵在鲜明;变化不多,贵在坚守。最重要的是人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事业追求,需要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蔡校长在办学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饱尝了巨大的艰辛。所以,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在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事业追求的影响下形成的学校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是学校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常常羡慕江浙人的富有,却忽略了他们的异乎寻常的勤劳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2、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减轻课业负担。目前,我们认为我县绝大部分农村中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束手无策,甚至放弃不管,放任自流。而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一般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所以,我们认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我们相信:“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课堂教学,但学生不动不是好课堂。”

3、加强对师生的养成教育对学校管理非常重要。洋思中学以完备严谨的管理模式作保障,不仅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而且抓教师的养成教育。洋思中学蔡校长说:“管理,是用外在的约束教育人;教育是用内在思想管理人。洋思中学以改革开路,用责任制治校,并充分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使学校管理步入民主、科学、严密的轨道。学校在公有民营的体制下,把“包”字请进学校,在学校运作过程中层层落实,实现了人人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管理,实际上是养成教育,不能小看。要治理好一所学校,不是一套管理制度就可以,而需要一个外在的约束教育,也需要内在思想管理人。

4、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心中必须要时刻“装”着后进生。洋思人坚守一个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是这样说的,更可贵的是他们也是这样坚持做的。从各班最后一名后进生抓起,抓好初一起始年级。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校坚持不分快慢班,把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与优生同桌,便于“兵”教”“兵”。教师上课的起点是后进生,辅导的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作业也优先批阅。学校实施后进生验收制度,查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5、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情况和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等务必紧密结合,认真挂钩,方可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并举得成功。从洋思中学二十多年所走过的历程,有一个经验告诉我们:一所学校在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惟有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并用比较刚性的考核制度作保障,方可举得最后的成功。不然的话,只能是昙花一现,半途而废。

6、学校要持续发展,教学理念要紧跟时代,教学改革应持之以恒。从洋思中学二十多年所走过的历程,进一步告诉我们:一所学校惟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与时俱进,才能在改革的洪流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

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篇7

一、融合增效, 创新教研“管理运行”机制

成立太仓市教培研中心后, 将原来线性管理的教研、科研、培训与信息四个部门拆分重组, 以条块融合的方式, 形成主任室统一领导下的一室三部 (即:办公室、中学部、小学部、信息部) 基本格局, 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四位一体”赋予每个部门都具有教研、科研与培训的职能, 每个部门在侧重自己原有一条线工作的基础上, 融合与渗透其他二条线的功能, 这样, 在与上级业务部门工作对接时, 以一部门为主, 各部门分条线合力对接;同时各部门向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以教研为核心, 以科研为引领, 教培研一体的综合性指导、引领与服务。

二、融合提升, 创新教研“科研引领”机制

在科研的引领下, 太仓市的教研机制得到不断创新, 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科研引领的教研新机制在太仓市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落实, 逐渐成为太仓市教科研的一大亮点。

1. 在中心层面, 太仓市有多种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

形式,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每年一次的“聚焦课堂, 学会学习”县域大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形成了“主题学习-集体备课-磨课研讨-同题开课-课堂观察-反思提升-择优发表”教研模式。活动的主题是“以生为本, 学会学习”, 在活动前, 中心科研部门围绕主题编写《课堂教学改革学习资料汇编》, 为活动提供主题学习资料, 各项活动都围绕主题展开, 最后经反思提升, 形成活动成果, 精选其中优秀成果发表在《太仓教育》上。

2. 在学科层面, 积极建设学科教学工作组和学科教

学实验基地, 广泛开展“以生为本, 学会学习”为主题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研究、解题交流、展示推广等系列学科科研活动, 学科教学工作组的各项教研活动都在教科研的理论引领下, 运用科研方法开展实践研究, 有效地改进了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 在教师层面, 一大批老师借助融入科研的教研活

动的集体智慧, 根据教学实际, 积极探寻学科教学纯净提升的增长点, 开展课题研究, 从而诞生出《有效运用学案的策略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场的实践与研究》等高级别的优秀教研课题。这些课题产生于教学和教研, 同时也使教研的内容更明确、教研的目标更具体、教研的重点更突出, 大大提高了太仓市教研活动的内在质量。

三、融合发展, 创新教研“研修一体”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太仓市各学科和骨干老师的带头引领作用, 积极开发教研培训团队与资源, 形成本土化的教研培训团队与资源。其次是形成研修制度, 规范操作程序。如把经过修定的骨干教师考核制度的相关内容, 作为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激励杠杆;修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相关内容, 将学科教研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统计;形成研修一体教研活动的操作规范, 要求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研修计划和研修目标, 要有适合教师层次发展的研修内容, 要有一定形式的研修实效评价等。第三是创新研修形式。研修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是专家或骨干老师讲座, 可以是专题研讨, 可以是同题课堂教学, 可以是教学安全比较分析……但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证券、独立的活动评价、个人的教研反思等。

四、融合延伸, 创新教研“信息拓展”机制

在信息部门的大力协助下, 太仓市的教研信息化改革拓展到教学资源开发、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等各个教研领域, 开发建设了多样化的区域性信息化教研平台, 营造了时空开放、实时互动的教学研究环境。

首先是在信息部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太仓市所有骨干教师、所有专业研究人员都在太仓市老师博客平台创建了自己的博客, 各学科教学工作组都建立了自己的教研Q Q群, 正在建设的太仓市学科教研网站为各学科提供学科网络教研空间与科学资源库平台, 部分学校正在尝试运用最新的白板技术开发集体备课平台。网上教研打破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给每位教师的教学带来切实的帮助, 使一线老师与名师对话、与专家研讨成为现实, 这些优势都大大增强了教师参与网上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是构建了区域性的视频直播平台, 开创了全新的教研方式。教研活动视频直播, 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异地的教研互动。无论是聘请全国名师所上的名师课堂, 还是本市骨干教师所上的优质课堂, 中心的多媒体视频直播室都能通过网络全程呈现给全市每一位老师, 并能通过现场切换, 实现不同现场之间的, 主会场与分会场之间的互动交流, 这一平台不但免去了老师来回奔波的辛苦, 还能惠及所有教师, 成为优质资源高效分享的教研平台。

第三是搞好了科学精确的质量监控平台, 支撑了教研的分析和诊断。太仓市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通过对原有网上阅卷系统中简易数据分析功能的完善, 提高了服务于教学质量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诊断与反馈、指导与服务的功能, 为学科、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诊断, 为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制定下阶段教学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赴江苏昆山学习考察报告 篇8

培训考察团在澳期间,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尤其是成人的继续教育事业,走访了西澳大利亚劳动教育就业部、南澳大利亚劳动教育就业署;与科文大学、科廷大学、西澳警官大学、南澳富林德斯大学、南澳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协会、澳大利亚雅思培训中心等部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参观考察了西澳和南澳的议会、最高法院、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和悉尼奥运村等。澳大利政府的三级运行体制;澳大利亚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不间断性、标准化的特点;以及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都给培训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大家对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认识,也给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带来很多有价值的启示。澳大利亚法律法规对全民终身教育的保护,使教育培训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也为澳大利亚政府的全民人力资源开发的国策夯实了基础,加之澳大利亚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使得它的终身教育体系显示了巨大的活力和勃勃生机,这势必为澳大利亚的长远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通过培训考察,全团同志有很大的收获,概括如下:

一、澳大利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框架的几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澳大利亚政体运行分三级体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对全民教育坚决保护和积极支持。在澳大利亚全国的公务员队伍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全国的36所大学,政府出资办34所,2所为私立大学。三级政府在教育培训上既分工又合作,联邦政府指定国家培训机构,对所有行业的培训教育制定标准、教育大纲和职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培训教育机构则按国家标准和认证体系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实施和操作;国立大学、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有着畅通的接口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和利用。在教育的整体构架上,逐渐形成了开放的、弹性的、灵活的、不间断的、标准化的和富有人性的培训教育体系。

(一)开放性——即面向所有澳大利亚人的教育体系,同时积极向世界出口教育资源

澳大利亚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几个方面,教育门类齐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义务教育结束后,人们进入社会工作,在此之后,你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回到学校读书;所有的教育资源是对全社会开放的,你可以在几小时内,拿到澳大利亚的任何一家图书馆馆藏的书籍;国家的标准是对所有人一样的,不管你在任何地方学习,不管你的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在国家制定的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国民教育、私立教育、政府培训、企业培训是互相开放、互相承认的,你不管在哪里拿到的证书,到其他地方都有效。澳大利亚的教育产业,已经形成了出口市场,中国是它最大的输出国之一。

(二)灵活性——即弹性的、可变化的、多选择的、课程科目设置不断随社会的发展改变的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是澳大利亚教育区别于其他国家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互相灵活转换,可以阶段性地选择和切人,可以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也可以转换专业去学习新的技能;教育的提供者有政府、注册教育机构和私人,你可以自由地去选择;不受年龄、职业、职务的限制,所有的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终身教育;教育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在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完全脱产培训,也可以阶段性脱产学习,可以在岗位上培训,也可以参加流动培训,可以参加拿文凭的培训,也可以参加不拿文凭的培训;培训项目的开发和确定也有灵活性,培训机构与政府、行业经常共同调研培训需求,对哪怕只有一两个人的小型企业,也会把培训送上门,随时随地开发出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

(三)不间断、可选择的人性化教育体系——即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可以自由进入学校学习,体现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人性化特点

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永远处于主动的选择之中,尤其是成年人,对教育的选择就更加主动。对任何人来说,教育都是终身的,是不会停止的。在一间培训商务推销师的课堂里,我们就看到了20岁的女孩和50多岁的妇女在学习同样的课程。西澳警官大学的校长,大约有50岁,他并没有渎过硕士学位,但目前正在科文大学攻读在职博士,这是学校根据他的经历和水平为他订做的专门课程。在澳大利亚,此类情况很普遍,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不间断的继续教育,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人性化特色,用澳大利亚人自己的话说,“这是真正意义的继续教育”。

(四)标准化——即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严肃性和真正意义的标准化

澳大利亚所有的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都是宽进严出,进门是敞开的,但出门的标准对任何人都一样严格。而这个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每隔3年根据发展调整修正一次。澳大利亚政府对教育的规范,体现在对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对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上。政府要求在教育的操作上,企业、协会、学校协调起来,共同形成合力。他们的教育实践证明了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国家的标准是开放的,但所有人在同一个标准面前是平等的,在不同的地方上同样的课程,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企业可以放心地使用在不同地方培训出来的人。象教育培训这样规范的运行,在其他行业和部门也随处可见,澳大利亚是一个规范意识很强的国家,例如:在对培训者能力导向培训教育项目上,不仅仅是通常概念的培训,还包括了设立培训的标准、实施过程、按既定标准评估学员能力等内容,以统一规范的课程按照既定的标准培训培训者。这种能力标准是教育机构和行业部门共同制定的。 二、几点思考 在开阔视野,了解澳大利亚终身教育特点的同时,如何结合我国的继续教育实际,取他人之优势,发展自己,也是全团同志思考的问题。大家认为,学习澳大利亚在终身教育上的优势,不仅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方式方法,更要学习现代培训教育观念,将真正意义的终身教育观点,引入国内继续教育管理及操作实践中。比起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的主要看法是:

(一)树立新的培训教育理念,鼓励和支持国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国力的最重要国策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上,还显得说得多,做得少。终身教育的观念在澳大利亚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然和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国,往往是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同志,才有比较先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但是,光靠这些同志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都深入了解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才能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加速我们人力资源开发的速度和步伐。

(二)国内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立法执法工作,急需加强

西方许多国家终身教育的成功经验,往往都是法律法规的保障,澳大利亚的情况也是如此。随着我国加入WTO,全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法律意识会逐渐增强,这对我们加快继续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保障全社会公民继续教育的权利,无疑是有利契机。我们要抓紧这个机会,尽快出台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全民终身受教育的权利。

(三)加强各有关部门、行业、社会团体、学校、企业在培训教育上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利用和共享我们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培训教育需求

澳大利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全方位协作,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为了保证人们的学习需要,澳大利亚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会携手分工,只要能帮助人们学习,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服务。而在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权利垄断和利益竞争。这种情形非但不能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反而给人们的学习带来重重的麻烦和阻碍。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个问题,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中,研究如何把全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何在继续教育的工作中,加强部门、行业、学校、施教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祖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四)建立各行业、各类岗位的培训教育国家标准并严格执行

上一篇:优秀班风的建设下一篇:大学转学需要什么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