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错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2024-07-16

过错阅读题答案现代文(共10篇)

过错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篇1

①人都有过错,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平凡的人。过错犹如失足,及时纠正可以恢复人生的良态,否则就会成为千古之恨。童年的过错一般不会影响人生轨迹,但是会在心灵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②常言道,七八岁的孩子讨人嫌,大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些淘气,都会给大人制造些麻烦。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打仗的游戏,一不小心用石块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窗。

父亲知道后,对我进行了严厉的训诫。他先给我讲了一番做人的道理,然后拿出铜戒尺,在我的手掌上打了三下,最后给我约法三章:第一,不许偷东西;第二,不许说谎话;第三,不许说脏话。

当时,我非常认真地做出了承诺。我哪知道,这三条看似简单的戒律其实是极难达致的人生境界。

③在我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一家四口的生活仅靠母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因此我基本上没有零花钱。有时,一些同学买零食,我只能看着,心里挺羡慕的。有一天,我在家中的大衣柜里找衣服,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崭新的一毛钱的人民币,我在手里拿了一会,感受了一下钱的声音,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当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突然,我的心底升起了一个念头——拿一张去买零食。我马上就否定了,并且为自已有这种邪恶的念头而感到脸红。但是,那个念头很快又回来了。我什么事情也干不下去,那个念头总在我心头缠绕,甩也甩不掉。我开始说服自己,那信封里一共有十几张呢,妈妈也不一定知道一共有多少张,我拿一张,妈妈不会知道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终于又打开了柜门,用颤抖的手,从那个信封里抽出一张。放进了自己的衣兜里。

④那天下午,我去商店买了一毛钱的青杏,还很得意地分给同学两个。晚上,我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但是妈妈并没有发现。过了两天,一切平安无事,我的心里踏实了。又过了几天,我又忍不住去拿了一毛钱,买了一根冰棍和一卷果丹皮。就这样,那个邪恶的信封天天在诱惑着我,而我天天在和那个信封的诱惑斗争着,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败下阵来。终于有一天,我把那个信封里的钱拿光了。这时,后悔和恐惧一下子来到我的面前。以前,当我从信封里拿钱的时候,虽然也有过害怕的感觉,但似乎并不明显。现在,看着空信封,我感到了真实的恐惧。也许,我应该向妈妈承认错误,但是,我没有那个勇气。我一直是个乖孩子,我怎么能变成一个“小偷”?一想到这两个字,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我开始安慰自己,妈妈可能已经忘记那个信封了,就让这件事悄悄过去吧。但是,空信封怎么处理?思来想去,我把它扔进了纸篓。我一心希望母亲能够忘记它。那些日子,我天天提心吊胆,生活在后悔和恐惧之中。

⑤母亲终于发现了。那天晚上,她的脸色很沉重,使我产生了一种不祥之兆。她先把哥哥找去,悄悄说了一阵话,然后把我叫进屋去,问我有没有看见一个信封里的钱。看着母亲的眼睛,我没有勇气撒谎,就都承认了,并且拿来了那个空信封。我低着头,等待着母亲的训斥乃至责骂,恨不能钻到地缝里去。但是,母亲没有骂我——母亲是从不骂人的,也没有严厉地训斥我。她沉默了很久,叹了口气。语音沉重地问我还记不记得父亲的教诲,又让我复述了一遍父亲给我立下的三条戒律。我哭了,母亲也哭了。后来,她对我讲了许多话,但始终没有提到那个会刺痛我心的“偷”字。她说:一个人犯错误,往往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人不怕穷,就怕没有志气……母亲的这些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底。

⑥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人性的修养与成熟过程来讲,童年做错事是(甲)的;青年做错事是(乙)的;中年做错事是(丙)的;老年做错事是(丁)的。因此,人生的过程就应该是不断修正过错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另外,对待过错的态度也是人生成败的一个要素。成功者主要关注自己的过错,失败者主要关注他人的过错;成功者容易宽恕他人的过错,失败者容易宽恕自己的过错;成功者善于在过错中完善自我,失败者则往往在过错中怨恨他人……(选自5月5日《中国周刊》新第1期)

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_________;一是_________。

2.文章第①段用了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作用是_________。

3.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我”的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

4.从全文看,“我”的心路历程可以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5.将“失常、经常、非常、正常”分别填在结尾段甲、乙、丙、丁的空缺处。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明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宁夏自治区中考真题

答案

1.(答出两个要点即可)

①写作的对象(话题)②行文的线索③全文的铺垫

2.议论表明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

3.心理活动 真实再现“我”的经历与成长过程。

4.懵懂(单纯) 变化(反复) 懂事 成熟

5.正常 经常 非常 失常

6.“略”。

词语理解题怎么答题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小说的技巧

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有矛盾,所以才要努力解决矛盾,这个过程中,事物得到发展。矛盾的产生、维持、延长、消除。如果矛盾早早解决,故事也就早早结束了,所以需要维持、延长矛盾。

伏笔

伏笔为以后的情节做铺垫,制造一个“原因”,目的是产生以后的“结果”。(1)逐渐清楚设置谜团,吸引读者的好奇心,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揭开谜团。开始不理解的话语,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的理解。(2)梦境:从中得到启发。读者以为是真事,后来知道描写的是梦。(3)中断:先把某件事说一半,不说另一半,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说出另一半,成为完整的事。

配角

过错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篇2

一、现代文阅读探究式教学的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 针对现代文阅读教学,明确提出了 “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并且要做到“教一篇知一 类 ”。 这就要求 老师转变 观念,逐步采用新型的现代文阅读探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几乎承担了教学的全部责任,而且几乎每一个老师都是按照一个标准来讲解,譬如,中心思想就是这样,人物的性格就是这样,因为最后考试的标准答案就是这样,容不得学生有异议。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他们不需质疑,不需思考, 只需被动接受,结果,最后学生享受不到阅读的乐趣,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但真让他们分析一篇课本外的文章,却又无从下手,显得一脸茫然。

萨特说过 :“阅读就是自由的梦。”学生阅读时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享受的,这样他们才会去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文章情节,解析人物特性,提出他们的个人见解。

现代文阅读探究式教学,就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阅读梦。这种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者。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加以点拨和补充,而且要做到公平,不能凭个人喜好一票否定。这样,学生才会提起阅读兴趣, 积极参与,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这种新型的现代文阅读探究式教学, 更重视的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视觉, 老师不能轻易去否定批判,因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代文阅读探究式教学要的就是这种神奇的和多元化的阅读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一)以基本篇目为主

现代文阅读探究式教学应该以教材中的基本篇目为主,因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现代文基本阅读篇目都是经过编委精心挑选的,不论是文体特征还是文学思想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先做好教材内部的探究然后延伸到课外的探究,才能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该如何利用基本篇目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呢?

首先,老师应该布置预习作业, 要求学生事先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记下通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抛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究和讨论,并鼓励学生把预习时记录的问题和见解拿出来进行讨论和分享;最后,老师进行适当的总结和补充。教师在总结时要注意方法的点拨,让学生真正地实现知识的积累。

比如在教 《最后的常 青藤叶》 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老贝尔曼还是琼珊”“以最后的常青藤叶为题有何意义”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探究激发学生对文本研究的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以课外阅读为辅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上有较广的涉猎面和较深厚的语文功底,但单单靠课本上的基本篇目,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把课堂上的阅读内容比作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课外阅读则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一瓢水是微小的, 如果不及时吸取更多的知识进行补充,就很容易被蒸发,了无痕迹,所以,进行扩展的课外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外扩展阅读,绝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让他们自己胡乱挑选文章阅读,毕竟学生的甄别能力还不够,而是应该由老师制定专题,划分好范围,再让学生们自行去搜查。譬如可以纵横挑选,纵向挑选与基本篇目同一个作者的文章,横向可以挑选与基本篇目同一体裁同一时代但不同作者的文章。这样,无形中也就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篇目的了解。

(三)从答案推求探究的角度与方法,做到举一反三。

过错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篇3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现代文阅读题及其答案 篇4

现代文阅读。

(1)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2)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3)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4)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5)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1)(2)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5)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你将怎么办?请讲出来听听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啜泣 纳罕 恐惧

2、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绿叶颂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5

你不如鲜花那样香飘四溢,五彩斑斓,你不如比秋实那样硕大肥美,令人赞叹。但是,你却有金子一 样的高贵品德,有春天一样美好的心灵。你终日默默无语,只知辛勤劳作,无私奉献;你倾出自己的心血,为人类酿造甘甜;你不停地为世界编织锦缎。人们离开你,将无法生存;世界离开你,将一片荒芜。

早春,寒风依然刺骨,细碎的小雪花仍在飘飘洒洒,大地还没有苏醒,万物还在冬眠。是你,绿叶,率先爬上枝头,悄悄漫过庭院。当幼小的.蓓蕾刚刚伸个懒腰,睁开惺忪的睡眼,你像一位娇美的村姑,水 嫩,丰满,绿阴一片。

盛夏的夜晚,热浪袭人。你用倩影逗孩子玩耍,你用衣袖为老人舞扇,你用亲情给人以惬义,你用细 雨催宝宝入睡。

秋天的风越刮越大,要把你赶离大树,将你抛向地面,而你却没有半点怨言。你将自己的残躯,化作 肥料,无私地奉献给大地。

隆冬季节,满目萧瑟,就连勤劳的耕牛,也躲进了温暖的草棚,享受着一年一度的冬闲。你,绿叶,却不动声色,养精蓄锐,待明年春风一唤,你便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奉献。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章的写作顺序是( )。

A、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B、按总分顺序

(2)作者赞颂绿叶是因为( )。

A、绿叶有金子一样的高贵品德,有春天一样的美好心灵。

B、绿叶终日默默无语。

C、绿叶不怕寒风刺骨。

D、绿叶终日默默无语,只知辛勤劳作,无私奉献。

(3)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对比 B、夸张 C、拟人 D、比喻

2、用“‖”给短文分段,并写出层意。

3、本文开头把绿叶跟 ——、——对比,突出绿叶 ——的高贵品质——的心灵。全文用第二人称叙述,像面对面的说话,感觉亲切自然。

4、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我们应该学习绿叶——的精神。

参考答案:

《绿叶颂》

1.(1)B(2)A(3)C

2.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总写对绿叶的赞美。第二层(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从四 个不同季节对绿叶进行赞美。

3.鲜花 秋实 金子一样 春天一样美好

4略

语言特点评价用词

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语言表达及运用

最后一美元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6

2. 文中描写了我对最后一美元的真爱及不舍,突出了这一美元对我的重要,也写出了我做出这个决定的艰难,更突出了这个决定的意义重大,通过细节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主题。

3. 他的两眼顿时亮了起来。有人在上面写满了字。他说。他没有留意那全是亲笔签名。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这一美元的意义,我也没有提醒那一美元的重要,表现了我的无私。

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是我人生碰到的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我通过了。

这次考试时对我人格的一次洗礼。表现了作者的心理。

4. 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下次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同样会帮助你。

注:最后一美元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更多的阅读等着同学们自己去攻克和探索答案!

阅读理解文言文实词解释的方法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阅读理解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1、把握诗词内容,细读标题和注释;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联系作者。

2、弄清技巧: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说明表达作用。

过错阅读题答案现代文 篇7

关键词:农村学生,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笔者曾对我市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分值进行分析, 发现其分值一般都为15—18 分, 占试卷总分约13%左右。也曾对学生的主观解答题情形进行过综合性的研究, 发现所参考学生答题失分者比较普遍, 失分率也相对比较高。 经过与相关城镇学校进行交流, 发现农村一般初中学生失分高于城镇学生,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也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周围生活

纵观历年来中考试题, 发现现代文主观阅读题不仅仅就来自于现代文, 更为主要的是现代文都是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文本。 虽然所有的阅读材料均来自课外, 但考查的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 试题材料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时代特点,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价值取向, 寓涵人文精神的显而易见, 试题材料的部分材料为创新试题, 给我们以深刻意义上的启迪。 作为阅读教学, 作为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则需要我们能够做出如此可行性的引领, 引领学生去比较理想地关注周围生活。 形成学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显得尤其重要。所以, 在现代文的教学中, 我们不仅仅就是让学生去读文本, 而更重要的需要学生去读生活。 现代文本虽然大都写的是现代生活, 但仍然不是学生所能够涉猎的目前生活;虽然大都生活都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现代气息, 可有些还不能够完全体现时代特点;虽然有些就是现代社会之过去的热点, 却不就是当前社会的热点。 于是乎我们所应当做的, 也当应就是必须去极力追求的, 让一个个学生去读生活这个相当厚重的文本, 让学生去读社会这个博大的文本。 作为一般农村学生, 更应当让学生去读农村这个充满着自然和神奇的文本。 当学生真正读懂了现代生活, 读懂了当今社会, 那学生对现代文主观题的解读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游刃有余, 那学生则会比较理想地在人生道路上去接纳社会, 拥抱社会, 改造和建设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二、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阅读方法

纵观我们一般农村学校学生参与中考的现状, 他们在现代文阅读题主观题上的失分, 其原因当是比较复杂的, 但答题时的审题不仔细, 答题草率;对文本的解读不够, 分析不透彻;表达能力不强, 致使所表达的语句是那样的句子不通、意思不明是其中最为根本性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最需要思考的当是在平时现代文的阅读感悟中让学生不够关注阅读方法。 初中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不仅仅就是我们学生, 就连我们教师也是那样的急功近利, 都不期望能做好读的基本性工作, 其感悟往往则显得是那样的囫囵吞枣。作为我们农村一般初中的语文教学, 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则显得更为糟糕。 为了急功近利, 学生总没有机会去直接介入文本, 也不是那样的能够整体介入文本, 好多的都是些比较断章取义的文本解读。 学生所能够感悟的都不是准确解读文本, 理清思路基础上的感悟。 所以,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感悟, 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 虽然现代文比起文言文阅读要显得简单得多, 但学生也需要有读的时空, 更需要有读的功夫。 现代文主题观阅读能力, 并非就需要我们去做多么的方法上的指导, 其根本还应当就是学生的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当是不争的现实,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的实践还应当建立在对文本多阅读的基础上, 而且就是比较充分阅读的基础上。 教育教学的实践比较有意义地告诉我们:初中学生, 作为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则更应当让学生能够多读文本, 因为农村一般初中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背景不一样, 所阅读现代文的时空也比较少和小, 那就更应当让学生去读了。 对我们农村初中学生, 还不仅仅就是读教材以内, 还应当去读更为丰富的教材以外。 就是我们农村学生, 读的多了, 那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就完全可能自然而然地提高着。

三、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需学生关注习惯养成

以前已经对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方面所存有的问题做了一些方面的探析, 这里不加赘述。 但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提高学生现代文主观题阅读能力也完全需要有一个学生习惯养成的关注问题。 譬如, 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一般都显得比较马虎, 总以为现代文的阅读感悟就是一目十行也是能够很快解决问题的;又譬如一些学生在解答相关感悟之问题时, 连个简单的格式都不会用, 那就不要说提出自己的主观见解了;对主观题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术语方面的要求, 可学生就是在解答时不会运用相关的术语, 阅看其作业或试卷时显得比较麻烦, 还需要对其所说的进行着比较繁琐的强音, 才可以发现其所说的是什么, 否则就是那样的不知所云。 针对这样的情形, 作为语文老师, 作为一般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主观题解答能力的培养, 完全有必要进行学生习惯的养成。 养成学生的习惯, 首先必须养成学生能够神游于现代文文本字里行间的良好习惯, 力求让学生去直接介入文本进行有充足意义上的读, 力求让学生去整体介入文本进行有感悟意义上的读。 对于初中学生的读, 应当多让学生进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养成。 我们不是多让学生去默读文本吗? 这正好让学生能够去边读边思考的。 学生在勤动笔墨前提下所进行的读书, 当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多进行一些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术语训练, 需要解答怎样的主观题, 就用上怎样的术语。 养成学生的习惯, 也还不应当就局限于教材文本, 只要学生是在阅读, 都应当让其以一定的规范进行阅读。 只有长此以往, 才可能形成习惯。

总而言之, 提高农村学生中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能力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还不仅仅就是这些, 也不尽然就是这样的肤浅和不够成熟。 作为农村一般语文老师, 在自己所耕耘的这份土地上保持着耕耘的辛勤, 也是完全可以能够获取着更为理想的效果的。

参考文献

[1]邓翠勤.提高农村初中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策略初探[J].中学语文, 2014

[2]姜鸿翔.90年代全国中考阅读命题走向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 1999

现代文阅读题解题“三法” 篇8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技巧;方法

一、细读材料,明确文意。现代文阅读题一般总是由题目和材料两部分组成。研读材料,明确题意是圆满地完成答题任务的前提。一味地追求速度,忽略对材料的钻研,未认真审清题目的意向,其结果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因而认真读题,是答好的前提,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是命题的依据,当然也是答题的依据。研读阅读材料,先要辨清是什么文体,进而掌握它的行文思路,把握它的表达技巧,要尽量从深层处领会材料所蕴含的精义。读通材料是一个方面,审清题意又是一个方面。从表面看,这类题似乎俱是“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的格局,其实,现代文阅读后面小题组合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命题者自有其设计意图,而考查的角度和重点也常常因题而异,为了增加某些题目的难度,命题者往往对试题作了一些机变或者故布一些疑阵,我们在审题时就要多思多辨,排除命题中设计者设置的“干扰”,使自己的应对思路准确地与命题意向接轨,才能收到良好的答题效果。研读材料,审清题意,两者相辅才能相成。材料领会了,命题意向没有搞清,答题往往功亏一篑;命题意向清楚了,而材料读的不透彻,答题时只能在表层上作文章,就难以达到一定的质量。我们说,阅读题,顾名思义就是要“读”,读好材料,读好题目,是答好阅读题的先决条件。

二、针对问题,切中肯綮。现代文阅读文后设置的问题都是由阅读材料派生出来的。驾驭了材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答题的效果很大程度则取决于考生是否能针对题目的要求,答在“肯綮”上。每一个具体的试题总有它具体的、特定的要求,答题时应针对考查点,将答案落在实处。要使阅读题的解答取得理想的效果,应把每一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材料中追本溯源,消除思路上的阻滞,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如果是属于语文基础知识型的试题,就要回忆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沟通彼与此的桥梁。例如解释词义的试题就要注意它的本义和引申义,特别要注意文章的布局,从中理出针对题意的经纬,分析文章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联系;如果是领会理解型的试题,则更应当对提供的材料认真研读,才能弄清命题的实质,不致于出现与材料题旨相悖的现象。

具体的试题,其类型是多样的,但无论哪一种题型,针对要求,就是要找到答题的“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解题的技巧。明确试题的考查方向和目标,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要求,养成正确的良好的答题习惯,是答好现代文阅读题的基本功,这在平时就应进行严格的训练。

三、书写工整,速度适中。考语文,每一个考生都知道作文的书写有一定的格式,但往往忽视了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卷面书写行款格式也有一定的要求。如凡文字书写,必须横式书写,注意间距与行距,不要写得过紧过松,字间的疏密应均匀,字的大小应适当。答案应填写在试题所规定的部位上,不能随心所欲,不要随便改动试题所展示的符号,一切答题款式都应符合试题的具体要求。

书写是否认真,答题款式是否规范,反映了考生的语文素质和思想素养,而这正是重大考试的考测目标之一。

草原八月末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9

车子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

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玻璃缸里的鱼,或阳光下的影。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

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1、“发号施令”的意思是___________,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用了。

A、静态描写

B、动态描写

C、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

3、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读选文的最后一段话,写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发命令,下指示;让翠绿的草一下子都变黄了。

2、A

3、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

4、示例:这段话写出了八月末草原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而且是震撼人的心灵的,是能让人真正感受到并沉醉其中的。

社会环境作用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对比、烘托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把握小说的主题,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

(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3)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思想性格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最后的花期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篇10

①从踏进南京路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她了,那个在街边卖花的老太婆。

②(A)七月底的武汉,划一根火柴,也能把空气点燃。即便是早上,街上也翻滚着阵阵热浪,令人烦闷焦躁。那些日子,每天一早我要穿过长长的街道,从南京路步行到江汉路的学校。天天在那栋深灰古朴的大楼下,与她不期而遇。

③她坐在一条小板凳上,凳脚很矮,乍一看,似乎她就是坐在地上。(B)弯曲的两腿前放着一个塑料编织的小提篮,一条褪了色的红花毛巾覆盖在提篮的两沿。一些白色栀子花,有规则地摆放着。盛开着的,结着花苞的,在深绿的叶子相衬下,白得更耀眼。花儿、朵儿、叶子都淌着小露珠,如水晶般透亮,给这些花增加了几分灵动。淡淡的清香从这些并不妖艳的花朵间溢出来,弥漫。路人吸着鼻子,寻找花香的源头,太婆便扬起胖乎乎的圆脸,扶一下掉到鼻尖的眼镜,带着汉腔:卖花嘞,“嘞”字拖长五六个节拍,不高不低不颤,却极其悦耳。

④很长时间,我于这栀子花的清香里,嗅到了家乡味道,晨昏路过这条街时,总是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在一个人的城市里静静感受异乡的温暖。

⑤大约过了半个多月,隔着人行道,我再也闻不到那熟悉的栀子花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浓郁的陌生香气。走近时,才看清她提篮毛巾上摆着两种花,我都不知花名:一种是浅白的小朵儿;另一种,是花瓣稍长的黄色长朵,花蕾像毛笔的笔头,又像未开全的黄色金针花,只是花苞的长度只金针花的三分之一。她很费力地低头弯腰,用一根细细的铁丝在穿白色小朵花。花白的短发几乎盖住了整个脸。

⑥见我盯着她,太婆脸上现出一种祥和:看么事咧?

⑦看您,也看花!

⑧她并不去扶那掉到鼻尖的眼镜,只是顺手捋一下零乱的头发:从外地来的吧,不认识这些花?倒是我惊诧起来。她指着白色小朵:这是茉莉花,花环可戴在手腕上或头上,干了都是香喷喷的; 那黄色的是白兰花,香更浓郁一些,别在腰摆或挎包链上,一整天都神清气爽。

⑨我笑笑,摇摇头。

⑩你一定喜欢栀子吧,栀子花香气淡雅,很多人喜欢。从每年的五月开到八月初,可惜现在过了花期。别看这两种小花,可以从五月开到十月初,香气更长久一些。她把串成花环的茉莉花递到我跟前,一股幽香扑鼻而来,让人想起维也纳大厅里宋祖英演唱《茉莉花》时的缠绵韵致。

⑪看着她饱经沧桑的脸,至少也有七十了,她为什么在街头卖花?许是鲜有人关注她,许是对我的疑问充满好奇,她居然打开了话匣子:(C)今年68岁咯,看我这么胖吧,有糖尿病。以前是老头子养着,老头子走后,儿子下岗了,我不能给儿子增加负担,就开始卖花。我喜欢花,每年能卖的只这三种花。卖花了。最初在汉正街那边卖,那里大多是做生意的,很少有人买花。这里的住户相对悠闲一点,附近有一家大医院,人多。小孩子喜欢茉莉花环,中老年一般买白兰花和栀子花。今年天热干旱,花也少,花期短,很快就没花卖了。

⑫说话间,有几个老太太来买白兰花,五毛钱两朵,在为数不多的花堆里翻来倒去的比对、挑选。那些娇嫩的花朵,有的蹭掉了花瓣,有的弄褶了叶片,她并不恼,只是痛惜:轻点轻点,都是爱花人。然后长长地一声叹息。

⑬我拿着剩下的两个花环,又取了两朵白兰花,给了她伍元钱,听她在后面急急地喊:还要找你五毛钱呐。

⑭此后,每次路过她的面前,她总是拿着茉莉花环冲我晃晃,咧嘴叫我:小姑娘 。我亦笑笑。恍惚间,她那满是皱褶却含笑的脸,宛如严冬里历经苦寒绽放的腊梅,隐忍、沧桑、淡雅而不屈,在微尘里,把最瑰丽的花朵,在生命的暮年,默默开放,留下一缕清香,在纷繁灿烂的世界里延绵不绝。

⑮九月初,连续下了几天雨,那条街,便没了香气。天晴的那个早上,我没等磨磨叽叽的室友,一个人快速地穿过人行道,在那百年的古建筑下,只有一辆卖衣服的手推车,却没看到她矮胖的身影,我怅然若失。

⑯是花期谢了还是她病了?我心里生出一阵莫名的紧张。

⑰我把夹在书本的两个茉莉花环拿出来,素洁的花瓣已如薄薄的蝉翼,暗香,依然沁出来。

⑱几天后,两个月的学习期满,我离开了这座城市回到了家乡。每每晨起,潜意识里,总有一股暗香沁入嗅觉神经,那是混着栀子、茉 莉、白兰花和梅花的香气,在心际萦绕,盘桓不去,她是那样质朴、永恒,让人尊敬和怀想。

题目

1、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最后的花期”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A、B、C三处画线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各起了什么作用?请根据语境分析作答。(3分)

内容 作用

A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干燥以及人们的感受 (1)

B (2)表现了老人的细致、用心和对卖花工作的热爱

C写老人的境况 (3)

3、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中所蕴含的人物的情感。(2分)

她并不恼,只是痛惜:轻点轻点,都是爱花的人,然后长长地一声叹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表现手法多样,其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主题,文章第⑰段⑱段都写了花香,请问哪段是续写,哪段是实写,它们是怎样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卖花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1、表层含义是花开的最后时期,文中指卖花的老太婆经历了生命的沧桑后,在生命的暮年默默开放,散发出绵远悠长的清香。

2、(1)引出主要人物:卖花的老太婆,并为下文老太婆卖的花给人带来清香舒适的感受作铺垫。(2)写老人所卖的花别致的情态(3)突出老人隐忍、质朴、让人尊敬的精神品质

3、顾客毫不怜惜地翻腾花朵,老人长长的叹息中包含着对花朵的心疼,侧面写出老人对花的用心和对卖花工作的热爱。

4、⑰段是实写,⑱段是虚写。这样写虚实结合,丰富文章的含义和意境。实写的“茉莉花环”照应前文第⑧段老人的花,由实物引起作者的想念之情,而虚写的“一股暗香”则写出了作者对老人留下的那一缕清香的念念不忘,写出了老人的质朴和永恒的淡雅,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和思念。

5、老人是一个慈祥、善良、爱花,在经历了生命的沧桑之后依然能笑对生命的质朴而又让人尊敬的人。

课文知识

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出版诗集:《纪念》、《游动悬崖》

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我的信念》玛丽·居里波兰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pō)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

3、《论语》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解《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3000人、贤士72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成语题常见错误类型

(1)望文生义。如果你不了解成语的意思,仅从字面意思来推测,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句一: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解析:“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而不是感叹的意思。

例句二:教师要改变那种耳提面命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多与学生沟通,做到平等、民主。

解析:耳提面命: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这与句子中的“简单粗暴”是相矛盾的。

再比如:差强人意、如坐春风、首当其冲、明日黄花、不刊之论、文不加点、万人空巷、味同嚼蜡、短小精悍等“高危成语”也需要多多留意。

在这里王老师再给各位一个小提示:一般情况下成语题中,如果这个成语你不认识,甚至根本没见过,但是从句子的表面的意思看来能讲得通,那么它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望文生义”,可排除。

(2)褒贬误用:成语中,有些是有感情色彩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就要分辨出这些成语的褒贬色彩,否则就会产生误用现象。

如: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解析:“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

(3)使用对象范围不当:有些成语是有固定的使用对象和范围,如果不顾成语使用的对象和使用范围就乱用成语,就很容易造成“牛头不对马嘴”的后果。

例句一:刘家两兄弟失散了三十年,今天终于破镜重圆。

解析:“破镜重园”只适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之间。相同的情况还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等。

例二:这篇文章写得行云流水,真可谓美轮美奂。

上一篇:中班综合活动:比尔熊骑自行车下一篇:我在刑警队学习警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