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教学反思

2024-06-03

《地名》的教学反思(共8篇)

《地名》的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地名》这课后,有一道作业题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地图,我便先让他们自己去画。第二天,当我要他们交这项作业时,他们满脸愁容地直摇头。这时,我想:如何开发孩子们的潜能?这道作业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果我不能作有效引领,那他们又岂能有所发挥?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先“授之以渔”。于是,我就提醒他们:先把公路画出来,并在黑板上画出从他们村穿过的这一段公路,然后让他们自己画出两边的自然村落,并注明每位同学的家住地址。就这样,在我的引领下,看似难度特大的家乡地图便在孩子们的巧手下完成了。他们欢天喜地,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班长小娜同学不仅画出了家乡每个自然村落,如:湖内、许厝、祖屋、竹围……还把每位同学的家都一一注明了;另一位同学小源还把家乡地图美化了,他注明村落、同学的家,并把家乡中有特色的建筑物、景物也画出来,如龙宫届、武龙宫、田园、竹林、学校全都画出来了。如此精美的家乡地图就是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手中勾勒出的。孩子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兴奋不已。我趁热打铁,又让他们进一步勾画自己未来的家乡地图。

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时我们要给孩子们搭建发展的平台,给他们营造良好宽松的创新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进行有效引领,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地开发。

《地名》的教学反思 篇2

西域史地典籍受当时语音状况的影响, 所保留的地名变体颇多。有些地名前后之间的语音联系较为明显, 如《新疆识略》中所记“色尔奇布”和《西域图志》中所载“色尔启布”, 两者实为同一地名, 现代汉语中, “奇”与“启”唯声调不同, 可凭表面联系来推测, 还不需要专业知识加以判断, 。

而有些地名的语音联系则较为复杂, 不易分辨, 如《汉书·西域传》:“五曰高附翖侯, 治高附城。”“高附”即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两个地名以现代汉语读之, 相去甚远。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音韵学知识, 以便在历史文献教学过程中进行很好的解读:汉代语音属于上古音系统, “高”古音见母宵韵, 拟音为[kau] (1) , 宵韵与今韵母ɑo相近, 发音由低后元音ɑ滑向高后元音u, 属于前响复元音韵母, 又为平声, 发音长远, 音近于“喀”[kɑ:]。“附”古音並母侯韵, 拟音为[bǐwo]。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到“古无轻唇音”, 中古音中唇齿音“非敷奉微”是从上古音“帮滂並明”中分化出来的, 即现代汉语f声母, 在上古时期, 读为b、p。故“附”的读音略同于“剖”, 缓读则音近“布尔”。今喀布尔读为[`kɑ:bul], 与“高附”两字上古音的组合比较接近。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一生两次游历西域, 入幕安西、北庭都护府, 写下了60余首写实性很强的边塞诗。其中所记录的70余处西域地名, 对于我们了解唐代历史地理颇有益处。现以岑诗中的部分唐代地名为例, 结合音韵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分析西域史地文献中的地名语音变化。

一、入声字的影响

就传统音韵学而言, 唐代属于中古音系, 其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元代以后, 入声字派入三声, 逐渐消失。至于明清时期, 入声字则除了在诗歌中应用之外, 已不在共同语中使用。[2]而清代地理学著作中的地名对音, 因不存在入声字, 所以把入声字的辅音韵尾都记录出来, 造成和唐代地名用字颇显不同。

岑参西域诗中4次提到“赤亭”这一地名。如《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 火山五月云更厚。”敦煌文书《西州图经》中即有“赤亭道”的称呼, 可知“赤亭”为唐代地名无误。[4]P3唐“赤亭”在清代史地文献《西域同文志》称“齐克塔木”, 《新疆识略》作“齐克腾木”, 《辛卯侍行记》作“七克腾”, 今地名为新疆鄯善县七克沁镇。[5]P193

检中古韵书《广韵》可知, “赤”昌母昔韵, 入声字, 以辅音韵尾[k]结尾, 拟音为[t揶‘ǐ藓k], 正与“齐克”、“七克”音同。距其不远的“柳中”也有同样的现象, 宋王延德的《高昌行纪》记此地为“六种”。[6]P96“六”, 在《广韵》中是来母屋韵, 入声字, 拟音为[lǐuk], 也以辅音[k]结尾, 与今地名“鲁克沁”之“鲁克”音近。

地名中的入声字, 除在对音中保留其韵尾外, 还体现在地名翻译的变体中。如新疆鄯善县洋海村, 明代《西域土地人物略》记此地为“羊黑城儿”, 清《西域图志》称之为“洋赫”, 《新疆识略》则作“英格”。

李启文对《古今韵会举要》韵部进行归并, 发现入声字在消失的过程中, 其韵尾先变化为喉塞音[-揲] (中古汉语零声母影母即喉塞音, 发音近于[i]) 。因此, “黑”《广韵》晓母德韵, 拟音为[x藜k], 今普通话读音为hei, 韵尾[k], 变为[-揲], 再变为[i]。“海”在《广韵》中是晓母海韵, 上声字, 主要元音与“黑”相近, 今天上海话中的“海”仍发为[hE]。[7]P6“海”的韵尾为[i], 与今音“黑”韵尾相同。由此可以窥见, “羊黑”变为“洋海”的过程。

“赫”在《广韵》中是晓母陌韵, 入声字。“格”在《广韵》中是见母陌韵, (2) “见、晓”属于牙喉音, 可以通转。“赫、格”所属的“陌”韵, 拟音为[ek], 韵尾与“黑”同, 主要元音都属于央元音。[8]P41因此, “洋赫”、“英格”与“羊黑”一样, 入声韵尾脱落变化, 变成了今天的“洋海”。

二、古声母的变迁

岑参诗《经火山》中出现了“蒲昌”这一地名, 即今天的新疆鄯善县“辟展”乡。“昌”和“展”今读声母不同。在中古音系中, “蒲昌”之“昌”在《广韵》中是昌母阳韵, “辟展”之“展”在《广韵》中是知母狝韵, 属于两个不同的声母。两者之间的联系, 需要通过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声母变化来说明:清代古音学家钱大昕曾提出“古无舌上音”之说, 即“知彻澄”三母上古归入“端透定”三母;黄侃又提出“照三归端”说, 即“照”组三等字, “章昌船书禅”母在上古归入“端透定”母。[9]P224据此可推, “昌”和“展”的上古音系中发音部位相同, 旁纽双声, 声母相同。

“蒲”在《广韵》中是並母模韵, 今读为pú, 看起来与“辟”声母相同, 与韵母存在差别。实则不然, 还要从声母变迁的角度去解决这一问题:

成书于宋仁宗时期的《集韵》和《广韵》一样, 都属于中古音系, 其中记载了“蒲”有另一发音, 並母铎韵, 入声字, 读为bò, 白各切, 韵母拟音为[ɑk], 用于地名。並母为浊声母, 中古音转到现代汉语语音所遵循的“浊音清化”原则是“平送仄不送”[8]P116:

“並”为“帮”组字, 双唇音, 平声字 (今一、二声) 读送气音p, 滂母;仄声字 (今三、四声及入声) 读不送气音b, 帮母。“辟”《广韵》並母昔韵, 入声字, 声母本应读b, 因是入声字, 故今音转为p, 《集韵》中“辟”字仍有一音作帮母麦韵, 读bó, 博厄切, 韵母拟音为[覸k]。[ɑ]、[覸]都是低元音, 区别在于舌位前后问题, 音近可以旁转。

因此, “蒲”、“辟”中古音同属“並”母, 清化后为“帮”母, 宋代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记此地名为“宝庄”, “宝”在《广韵》中是帮母皓韵, 可以看出, 此地名原读“帮”母, 至明代陈诚《西域行程记》读此为“必残”, “必”《广韵》帮母质韵, 仍为“帮”母。

“辟”字在《广韵》中有滂母昔韵 (pi) 、帮母昔韵 (bi) 两音。而“辟展”之“辟”应读“帮”母, “昔”韵拟音[ǐεk], 入声。前文已提及, 入声字在变迁过程中, 先以[-揲]结尾, 后主要元音与韵头合并为[i], 韵尾[k]脱落, 遂音由bo转为bi, 再与“辟”的pi音相混, 故至清代, 对音则用“辟”作记录。

三、古韵母的变迁

岑参西域诗中录有战事诗数篇, 其《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中提到了“播仙”这一地名, 李志敏认为唐代的“播仙”即是“鄯善”之音转, 指代“鄯善人的部族”。[10]又据《唐光启元年 (886) 十二月廿五日书写沙、伊等州地志》 (斯0367) 中云“且末郡, 上元三年改幡仙镇”知, [11]P157“播仙”又称“幡仙”。以今音来看, “播”读bo, “幡”读fan, 差别较大。中古音系中, “播”过韵 (戈部) , 拟音为[uɑ], “幡”元韵, 拟音为[ǐ耷], 韵母也不相同。究其原因, 是上古音到中古音的变迁造成的:

“播”上古音与“藩”近。《尚书大传》卷三:“播国率相行祀。”郑玄注:“播, 读曰藩。藩国, 谓侯相助也。”其声母符合“古无轻唇音”的原则 (f在上古读为b) ;在韵母上, “藩”《广韵》非母元韵, 与“幡”的中古音韵母相同。

“幡”《广韵》敷母元韵。“仙”《广韵》心母仙韵。“鄯、善”《广韵》均为禅母狝韵。“狝、仙”除了声调不同外, 属于同一个韵部。且“元”韵与“仙”韵都是三等韵, 同属“山”摄, 语音上的联系是较为明显的。

此外, 韵母的变化还存在于不同语言的翻译中, 前文所提到的“赤亭”和“蒲昌”即存在这一问题:“亭”和“昌”的韵母与“塔木”、“展”的韵母皆有不同。“展”狝韵, 属于仙部, 拟音为[ǐεn], “昌”阳韵, 拟音为[ǐa耷], 两字主要元音一为不圆唇前半低元音、一为不圆唇前低元音, 舌位相近。岑仲勉在《吐鲁番一带汉回地名对证》中指出, 回纥译汉语的对音, 往往将后鼻音[耷]促收为前鼻音[n], 故“昌”后鼻音和“展”的前鼻音在对音中声音相近。两字韵母可以通转:“亭”青韵, 拟音[ie耷], “塔木”为“tim”或“tam”。[a]、[e]一为不圆唇前低元音, 一为不圆唇前半高元音, 舌位相近, 加上唐代于阗译金刚经, [n]、[m]鼻音通转颇多。[6]P95-97因此, [耷]、[n]、[m]鼻音韵尾混同的现象, 在对音中是较为常见的。这样, “昌”与“展”、“亭”与“塔木”的韵尾变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摘要:西域历史地名的语音变迁涉及对音及古今音变化问题, 需要利用音韵学知识来厘清其演化脉络。作者通过对唐代岑参边塞诗中记录的一些地名的语音变迁作简单梳理, 分析声、韵、调的变化对历史地名语音的影响, 可以对历史地名的教学和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西域历史地名,岑参诗,音韵学

参考文献

[1]王双怀.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的类型及其特点[J].历史教学, 1998, (10) .

[2]李启文.近代汉语共同语入声字的演变[J].中国语文, 1996, (1) .

[3]陈铁民, 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王重民原编, 黄永武新编.敦煌古籍叙录新编第七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6.

[5]钟兴麒.西域地名考录[M].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 2008.

[6]岑仲勉.吐鲁番一代汉回地名对证[A].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二册[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7.

[7]钱乃荣等.上海话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7.

[8]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第三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9]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10]李志敏.关于萨毗播仙部族的几个问题[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6, (4) .

浅谈历史地名教学价值论文 篇3

顾名思义,地名学是专门研究地名的学问,它通过对地名产生情况、词语特征、名地关系和沿革演变的探讨,从而弄清地名的起源、发展和分布的一般性规律。就其涉及对象而言,它既研究那些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的历史地名,也研究那些虽为今名但实际上是过去产生的地名。这一特点,决定了地名学在史地教学中具有特殊的认识和实践价值。

地名源流的研究,是地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在习惯上被称作地理沿革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主要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凭借丰富的历史古籍,依靠语源和语义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弄清某地在历史上有过何名,其得名的具体原因何在,而后由于何故发生演变,历史上的地名某位置在现今何地等相关内容。

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地名往往更换无常。根据地名学的研究,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政治变动、军事征服、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与意识形态的作用等。如灭元后明成祖将大都改名为北京,太平天国将江宁更名为天京,独立后的刚果将奥波得维尔改名为布拉柴维尔,这些都与政治变动有关;又如殖民扩张中英国占领津巴布韦后将其更名为罗德西亚,军事侵略后沙俄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都是军事征服引起的变化;再如随着地理知识增长而来的西洋更名,反映了文化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此外,因避晋愍帝名讳而将建邺改名建康,因朱元璋登基而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因信仰佛教而将逻些改名为拉萨等,则是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所致。

历史地名的演变,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趋于稳定,从而变成一直延续至今的名称。但不可否认,有许多地名由于历史的风风雨雨,都或早或迟地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动之快和次数之多是令人惊异的。在这类地名中,如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金陵、秣陵、建业、建康、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南京、江宁等名称;又如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蓟、幽州、燕京、南京、中都、大都、北京、北平、京师等名称。

总的说来,探索历史地名的起源和演变,弄清今名由来,古名位置和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是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地名学的探明的有关的地名特征,如地名的.词语性、地理性、社会性、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对于史地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有利于增加教学实践的真实、趣味和美感,以及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原因。具体来说,其教学价值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地名系由语词构成,属于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语词,它除了有口头的字音和局部的字形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具有一定的词义。地名的语词性特殊,主要体现在它的词义上。其内涵一是表示特定空间位置上的某一处所,一是指它展现出来的某种确定的含义。如作为地名的华盛顿,它标志着美国首都这个独一无二的特定的地方,还表现着这是为纪念华盛顿其人对美国所作贡献而命名的地名。再如我国的尚志市、左权县、志丹县等,也属同类情况。明确了地名词语性的定名所指和依据,就可以从这两方面来讲清地名。如此,则能便史地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而收其真实、趣味和美感之良效。

二、根据地学的理论,地名的地理性殊性,是指它所表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态而言。

从构词角度上看,它是以通名来表示所属类型,以专名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区别的,即对位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地理形态的地方,是通过地名的不同称谓来表示的。如果说地名的词语性赋予了它音、形、义的话,那么地名的地理性则使它具有了指位性和分类性的特征。同时,它还以自己的专名部分,反映着被命名地方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特征,构成其标志地理形态的基础。讲解历史地名时尤其应将这两点体现出来,如太平军大败湘军的湖口,就应指名是鄱阳湖汇入长江处的一个狭窄的水道。

三、地名是社会共同创造的产物,它不是某个特定地点本身,而是该地点的代号或指称。

一个地名的产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最初只是被部分提出来并认可,后来在频繁交往中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使用,这样它就按照人们约定俗成的方式传播开来。它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要求简明易记并便于读写,于是又不断向简化方向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统治者利用起名和改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遂对地名的演化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历史教学还是在地理教学中,都是应予注意的,因为象长安、安西、镇南关、绥远、绥化、怀远之类地名是俯首即拾的。

四、地名总是由繁衍生息于当地的居民以其语言定名的,这就赋予了它民族性的特征。

因此,地名反映着某些民族历史和称谓的来源,它在历史上迁徙路线以及分布范围,其社会史中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情况,特别是政治史上民族关系的变化和一些重大事件的情况等等。如海兰泡、尼满河,萨哈林等皆属满语地名,甚至连黑龙江本身也是满语“萨哈林乌拉”的意译,可见其皆为久居黑龙江流城的满族祖先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定的地名,说明这一带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实地教学中讲述这类地名时,应当考虑这种特征的重要意义。

五,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因而也有随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的一面。

但由于地名的社会性,要求通行后的地名要基本保持不变,这又使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尽管地名也发生更改,但其主流却是它的相对稳定性。如成都、邯郸等,一经定名以后,就未曾改变过。地名学研究表明:行政区划的名称随时代变化改动较多,而自然地理名称和居民住地称谓的改动则较少;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地名因政治变动一般寿命较短,而表现景观特征的地名因客体稳定则往往长久延续。同样,地名的这种特性在史地教学中也是值得重视的。

地名的来历 篇4

摘要: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虽然是一种符号标志,但同时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中国;地名;文化;历史;类型;来历

古往今来,我国有着无数的地名,从“中国、湖南或长沙”这些大地名到“道县、马家河或杨柳村”这些小地名,地名的命名或者变迁有一定的规律。透过这些规律,我们可以解读出地名背后所蕴藏着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地名中一些常用字的含义

州:行政区划单位,如郴州、荆州 阳:山南水北为阳,如衡阳、洛阳 阴:山北水南为阴,如蒙阴、江阴 河:指黄河,如河内、河套 江:一般指长江,如江南、江汉

(二)“中国”国名的由来

国,商周时期最早是用来指代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著名的“国人暴动”中的“国”就是这种意思;而把“国”以外的地区称为“野”,如“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中的“野”。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国,邦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意。

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而华夏民族最早直接统治的地区是中原地区,即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淮河上游以北,所以“中国”在先秦时期是指这片地区。后来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所有地区,沿用至今便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疆域。

(三)地名的命名类型 在众多的地名中,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按词意可将地名的来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描写自然景观型、记叙任文历史型、寓托思想感情型和其它命名型。⑴描写自然景观型

①以位于山、水的方位来命名,在这些地名中,方位词用的比较频繁。如山西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衡阳因位于衡山南边而得名,江阴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

②直接以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事物的名称命名。如五台县以五台山的名称命名,牡丹江市以河流命名,微山县以湖泊命名。

③以距离命名。一个地区一般都有一个政治、经济或者是文化中心,而位于这个中心的周围的那些地方往往会以与这个中心的距离来命名,如十八里坡。

④以地理形态特征命名,如平原县因境内地形平坦而得名,大洼县因地势低洼而得名。⑤以物产命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这些物产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有的是资源„„,有些地方会以这些物产来命名。如秦初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的象郡就是因为境内有大象而得名,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因羚羊而得名(“合作”藏语音译为“黑错”,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福建的莆田因蒲草滋生而得名。

⑥因地处河流的源头、尾闾或靠近山、水而得名。如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临沂因靠近沂河得名,临邛因靠近邛崃山而得名。⑵记叙人文历史型

①以居民的特性命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或习惯,有些地方就会以本身所具有的的特性来命名。如三国时吴的南安县(今赣州市南康区)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秦初的交趾郡因“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而得名,道县因“县有蛮夷曰道”而得名。

②以族姓命名。在农村地区的村落里,住着的一般都是或大部分是同一个姓氏的人,这些人都是由同一个始迁祖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而来,形成一个宗族,有的村落就会以他们的族姓来命名,如赵家庄、何家湾、王家坪。③以史迹命名。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政治色彩极为浓重的国家,政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地名的命名也不例外,帝王将相的活动场所往往会成为地名的来由。如文登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而得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因境内有木兰围场而得名,鱼台因县内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④以历史事件命名。能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一般都是对全国或者是某个地方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于是有些地方为纪念某些历史事件便以该事件来命名。如遂平因“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吴元济叛乱”而敕改,偃师因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重庆因“南宋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而得名。⑤以历史人物命名。历史上的人物虽然鱼龙混杂,但总有些人对历史进程或者是人民有重大贡献,于是这些人的诞生地、逝世地或者是曾经活动过的地方便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如志丹便是著名革命英雄刘志丹永远埋骨的地方,文成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谥号,长子是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

⑥以传说或神话故事命名。在自然灾害或者是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下,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艰难的,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和美好愿望,人们创造出了内容丰富多彩的传说或神话故事,虽然这些传说或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有的地方便以传说或神话故事来命名。如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来凤因翔凤山传说而得名,光泽以二郎神除妖的传说来命名。⑦以皇帝的年号命名。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或是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有些皇帝在国家不宁或新建行政区划时会以自己的年号来给地方命名。如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⑧因避讳改名。《说文解字》中说:“讳,誋也”,“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俗话说“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封建君王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于是有些地方便因避讳而改名。如三国时吴的禾兴县为给孙和避讳而改成嘉兴,北魏时为给太武皇帝拓跋焘避讳把平陶改成平遥,启封因为要给汉景帝刘启避讳改为开封。⑨还有些地名是因其他方式而命名的,从本地不同历史时期几个地名的中取一个字组成新地名,德平是从汉朝的平昌县和北魏的安德郡中来的;沿用故国名作地名,邹城则是由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邹国而来;以古代帝王将相的陵墓命名,如黄陵、炎陵、乾县。⑶寓托思想感情型

①因歌颂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命名。历史上因开疆拓土、改朝换代或其他原因而需要变动、增加行政区划时新的地方往往会因为给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得名,如西汉时在霍去病击败匈奴而拥有河西后新设武威郡。②以吉祥嘉言命名。中国人是很重口彩的,许多人认为从口中说出来的吉利话都会实现。地名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要说的,人们为了讨得好彩,便用吉祥嘉言来给地方命名。如泰安取自“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保定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吉安因“吉泰民安”而得名。③以志向或愿望命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农民想要大丰收,商人想要获利万金,读书士子希望自己金榜题名,帝王将相则希望天下长治久安或是有盖世功业,而帝王将相的志向或愿望有时会通过地名表达出来。如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敦煌则是汉武帝希望开发、经营广大的西域,宝应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⑷其他类型

除了上述三大类型地名的来历之外,还有一些地名是因其他原因而来。在民族自治区里有很多地名是音译过来的,如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喀什;因原来地名中的字生僻而改名,如“雩都”改为雩都,“欝林”改为玉林,“鳛水”改为习水;以水利工程命名,如都江堰、青铜峡。结论

对于中国来说,地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地名更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一个地方的地名从它诞生开始就与这个地方的成败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经过历史的长久岁月,这个地名便蕴藏有这个地方的独特文化。就像武当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风景美丽,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武当山的任何一座宫、一块石碑以及一段石梯都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朝天宫玉帝下凡观树的传说,一天门旁石碑上明成祖朱棣敕建武当山的故事,百步梯徐本善修路的故事等等,沉淀着历史文化,给人以一种精神世界的愉悦,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考文献

打地名的谜语 篇5

1. 空间码头 (江苏地名) —— 谜底: 连云港

2. 江流有声 (江苏地名) —— 谜底: 响水

3. 火烧连营八百里 (黑龙江地名) —— 谜底: 逊克

4. 多少事,从来急。 (河南地名) —— 谜底: 焦作

5. 黄河大合唱 (广东地名) —— 谜底: 曲江

6. 寡佬团 (陕西地名) —— 谜底: 咸阳

7. 一江春水向东流 (打云南一地名) —— 谜底: 通海

8. 孔子显圣 (打山西一地名) —— 谜底: 灵丘

9. 雨点乱处眉月小 (打一城市名) —— 谜底: 沙市

10. 空中霸王 (台湾地名) —— 谜底: 高雄

11. 千杯万盏会应酬 (打一省会名) —— 谜底: 长春

12. 辣椒市场 (河北地名) —— 谜底: 辛集

13. 野渡无人舟自横 (安徽名胜) —— 谜底: 逍遥津

14. 邮路不通 (打一省会城市) —— 谜底: 济南

15. 一年一度秋风劲 (外国地名) —— 谜底: 夏威夷

16. 漫天开价 (广东地名) —— 谜底: 高要

17. 对此如何不泪垂 (四川地名) —— 谜底: 双流

18. 垄上鸿鸟飞 (黑龙江地名) —— 谜底: 龙江

19. 淼 (广东佛山地名) —— 谜底: 三水

20. 空中城郭 (河北地名) —— 谜底: 高邑

21. 天下太平(吉林地名) —— 谜底: 大安

22. 开门视之 (河北地名) —— 谜底: 张家口

23. 用不旧 (打江西一地名) —— 谜底: 永新

24. 志在千里 (外国地名) —— 谜底: 马得望

25. 左三家右四家 (外国地名) —— 谜底: 八户

26. 淮汉 (云南地名) —— 谜底: 双江

27. 共同走江湖 (山西地名) —— 谜底: 洪洞

28. 重九闺中梦半残 (打一广西市名) —— 谜底: 桂林

29. 大树底下好乘凉 (黑龙江地名) —— 谜底: 嘉荫

30. 财源茂盛达三江 (广西地名) —— 谜底: 富川

31. 笑一笑百年少 (四川地名二) —— 谜底: 乐至,长寿。

32. 雪雨不见 (打陕西一地名) —— 谜底: 横山

33. 中华崛起雄播海外 (外国地名) —— 谜底: 夏威夷

34. 风雨送春归 (甘肃地名二) —— 谜底: 天水,临夏。

35. 火烧连营 (河南地名) —— 谜底: 焦作

36. 合则不安(猜江西地名) —— 谜底: 分宜

37. 续保(猜陕西地名) —— 谜底: 延安

38. 桥下依稀三尺浪,堤边却是一江流(猜广东地名) —— 谜底: 深圳

39. 千古无战事(猜福建地名) —— 谜底: 永安

40. 说大话(猜城市名) —— 谜底: 海口

41. 及时雨宋江(猜河北地名) —— 谜底: 泊头

42. 王祥卧冰求鲤(猜湖北地名) —— 谜底: 孝感

43. 孔融顾邕同此号(猜广西地名) —— 谜底: 北海

44. 四时花草茂(猜城市地名) —— 谜底: 长春

45. 万世太平(猜山西地名) —— 谜底: 永和

46. 廉政之风代代传(猜河北地名) —— 谜底: 永清

47. 共同致富(猜城市地名) —— 谜底: 合肥

48. 傍西楼,斜玉兔,三更三点(猜广西地名) —— 谜底: 柳州

49. 公平交易(猜贵州地名) —— 谜底: 遵义市

50. 光荣传统代代传(猜地名) —— 谜底: 常德,永兴。

51. 照料同乡(上海地名) —— 谜底: 顾村

52. 装潢适度(上海地名) —— 谜底: 黄渡

53. 峨嵋(猜地名) —— 谜底: 巴中,名山

54. 现在又陡起来了 (打一国名) —— 谜底: 新加坡

55. 太平日 (打一山东地名) —— 谜底: 宁阳

56. 处处改革换新貌 (吉林地名) —— 谜底: 通化

57. 和平城市 (打江西一地名) —— 谜底: 宁都

58. 不甘示弱 (陕西地名) —— 谜底: 宁强

59. 出头之日 (陕西地名) —— 谜底: 山阳

60. 动员备战 (北京地名) —— 谜底: 宣武

61. 惠灵顿 (四川地名) —— 谜底: 新都

62. 拳不离手 (打地名二) —— 谜底: 武功,常熟。

63. 立志飞跃 (打一湖南地名) —— 谜底: 怀化

64. 王者之堂也 (打一广东地名) —— 谜底: 龙门

65. 笋尖抽芽 (打一台湾地名) —— 谜底: 新竹

66. 小人之心 (打一湖南地名) —— 谜底: 善化

67. 喜作主人翁 (打一海南地名) —— 谜底: 乐东

68. 廉政之风代代传 (打一河北地名) —— 谜底: 永清

69. 千里钢都 (打一安徽地名) —— 谜底: 马鞍山

70.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打一辽宁地名) —— 谜底: 盘锦

71. 热爱劳动 (打一广西地名) —— 谜底: 乐业

72. 三千里江山 (打一国名连首都) —— 谜底: 朝鲜平壤

73. 让小婿动手 (打山名二) —— 谜底: 泰山,莫干山。

74. 十八载在福州,二十载在成都。 (打一河北地名) —— 谜底: 容城

75. 十二大的宏伟目标 (打一省名连地名) —— 谜底: 福建长乐

76. 身处北极辨方向 (打一江苏地名) —— 谜底: 南通

77. 统一四方 (打一新疆地名) —— 谜底: 和田

78. 东西北三面堵塞 (打一江苏地名) —— 谜底: 南通

79. 团结安定 (打一湖北地名) —— 谜底: 咸宁

80. 谈天的都市 (打一山东地名) —— 谜底: 聊城

81. 万年欢 (打一福建地名) —— 谜底: 长乐

82. 士 (打一湖南地名) —— 谜底: 吉首

83. 三五小桥映春水,一二桅杆竖堤边。 (打一广东地名) —— 谜底: 深圳

84. 女 (打一湖南地名) —— 谜底: 娄底

85. 音乐城 (打一外国城市) —— 谜底: 维也纳

86. 君子之心 (吉林地名) —— 谜底: 怀德

87. 君临南岳 (湖南名胜) —— 谜底: 天子山

88. 踪迹浮沉水一沤,烟波日暮客心愁。 (打一江西地名) —— 谜底: 萍乡

89. 正是周处 (打一国名) —— 谜底: 中非

90. 鱼 (打一外国地名) —— 谜底: 克鲁日

91. 友谊第一 (打一国名) —— 谜底: 赞比亚

92. 项羽 (打一云南地名) —— 谜底: 楚雄

93. 九州巨变 (打地名二) —— 谜底: 华容,大新。

94. 广求郎中觅土方 (打一河北地名) —— 谜底: 廊坊

95. 古梅半放人陶然 (打一海南地名) —— 谜底: 保亭

96. 宝宝康 (打一国名) —— 谜底: 贝宁

97. 桃花片片逐水流 (打一河北地名) —— 谜底: 香河

98. 喜上加喜 (打一个地名) —— 谜底: 重庆

99. 淡梅半露别样红 (打一省区名) —— 谜底: 海南

100. 猴身上找虱子 (猜一国名) —— 谜底: 毛里求斯

101. 全面整顿 (打一云南地名) —— 谜底: 大理

102. 欢度晚年 (贵州地名) —— 谜底: 余庆

103. 仙人在何方 (打一省区名) —— 谜底: 山西

104. 虎踞龙盘今胜昔 (湖南地名) —— 谜底: 衡山

105. 东征西讨北伐 (打一城市名) —— 谜底: 南宁

106. 没有夏天 (打一省会城市) —— 谜底: 长春

107. 收到一封信,赶快打开看看(打一地名) —— 谜底: 开封

108. 码头树影 (云南名胜) —— 谜底: 石林

109. 空中取物 (打广东一地名) —— 谜底: 高要

有趣的地名 篇6

以花果树木为首的地名:兰溪、梨树、桃源、荔枝、榆次、莲花、梅县、柳州、桐庐等。

以动物为首的地名:龙泉、虎林、鹿港、鹰潭、狼山、鸡西、鹤岗等。

以矿产为首的地名:金华、银川、玉门、铜陵、铁岭、煤山、铅山、石城等。

以颜色为首的地名:黄岩、青岛、蓝田、紫阳、白城、黑山、红安、赤峰、乌江等。

以方位为首的地名:东阳、南昌、西安、北京、上海、中卫、下关、左权、右江等。

最美的地名随笔 篇7

寻找最美的地名,就忽然想起了那个所在。她就在地球上特定的`那个角落,偏远而僻静,永远地在那里,随着时代地变迁而变迁,其地名却历久没变,那里除了不断有新房屋、路、街道和桥梁出现——见证着她的发展变化和不断显现的时代烙印外,其名字,几百年来一直延用着——“青杨行”;我查过当地的“县志”和网络里的说明,很简洁地——“因有青杨,成行,故名‘青杨行’”。

村子不大,却曾有清澈潺潺水流小溪穿存中间而过把村子分成几乎相等的两半,村民便习惯风别称之为“东、西青杨行”,或简称为“东行”、“西行”;东西行遂各拥东西方山岭而坐落。

其美景不一而足,但其村名“青杨行”则是最美的,不信吗?请来一瞻一观一游,负责招待哦!

地名的调查报告 篇8

题目:北京的五棵松

内容来源:?网络参考?采访家人?实地考查

一说到北京的“五棵松”,人们马上会想到五棵松地铁站,它位于西四环与长安街的交叉处,东南面是301医院,西面是永定路。

据说清朝时有个提督叫劭英,他死后墓葬在这里,在他的墓地里有五棵古松,非常醒目,后来当地人就经常以这些松树为汇合地点的标志,久而久之,“五棵松”的名字就叫开了,一直流传至今。1966年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原松树枯死掉,后来为了纪念,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又栽了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现在,北京的五棵松已经发展成为集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交通枢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地区,附近有五棵松立交桥、五棵松摄影器材城、永定路小学、五一小学、西点百货、301医院、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五棵松体育场等,其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棒球比赛和篮球比赛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今天的五棵松已不是往昔的五棵松了。篇二: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解北一小 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 梁家巷 高笋塘 荷花池 驷马桥

齐读

2、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

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

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 上网 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 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

三、书写调查报告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带给大家看看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篇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我区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民政局 史春雷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民服务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启动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根据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和《葫芦岛市地名管理办法》,我区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了地名规范化管理。

2、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完善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一些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对我区地名进行了全面清查,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处理16条,共整理出1306条标准地名信息,规范了地名更名、命名工作。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完成目前,我区基本完善了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共110个。为当地群众工作、生活、交流、交往提供了方便,通过各类导向牌的设置,服务了经济建设,丰富了全区的景观文化。同时,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确保全区都有符合标准、数量足够、布点合理、便于公共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大力推进地名规划工作

地名规划是加强地名服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要内容。行政区划应本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的原则,制定变更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葫芦岛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完成了我区的行政区划变更和调整和调整工作。

四、扎实推进数字地名工作

数字地名是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重点,也是进展较为迅速的一项工作。按照民政局研制升级的《地名数据库管理系

统》新版软件,进行录入、更改、标会等,完善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属性数据录入和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11大类地名数据有1306条。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为了不断深化地名理论的研究,近年来,我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原有的有关地名文化书籍,编纂了我区地名区制大典。使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使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高涨。

几年来,我区的地名工作检查积极探索、注重创新,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服务促进发展。以人为本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不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进了地名工作的新发展。坚持把为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要求为向导,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作,大大拓展了地名服务领域;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了地名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尊重人群众意愿,做实各项工作。

2、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注重统筹安排,分类指导,较好实现了地名管理的协调发展;注重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 解决核心问题带动整体协调发展;注重统筹服务与管理,促进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步提高,较好实现了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注重协调配合,加强沟通协商,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和谐局面,全面推进工程建设科学发展。

3、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推进发展。改革创新是地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作上的每一次深化,每一次实践,每一次发展,都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结果。

4、始终坚持合作共赢,聚智聚力共谋发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需要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科学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这些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探索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推动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抓紧抓实,措施上扎实有力,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把地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贡献。2014年11月10日篇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互联网 作者:admin 时间:2009年07月22日 浏览: 139次

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 ——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孙秀东 陈德彧 张伟

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地名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地名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为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我们采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座谈等方式,对全国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自2005年启动实施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以来,全国地名工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的转移,探索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名服务发展之路。今后一段时期,应以建立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地名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全国地名公共服务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努力,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地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服务领域大大拓展,较好地服务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一)地名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政部积极修订《地名管理条例》,开展地名标准体系建设,2006年12月出台了《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2008年8月修订了《地名标志》国家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广东省2007年新修订了本省的《地名管理条例》,上海市制定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简称为“一程序、四规则”的五项法规,浙江省近年来出台各级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制度160多件,安徽省池州市近年来出台的20多个民政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地名的就有5个。此外,各地在细化地名标志管理、楼门牌管理、建筑物名称管理、地名规划编制、地名管理行政处罚规定等系列规章和标准的基础上,还强化了地名命名更名论证制度、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实行规范化管理。

——地名规范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各地加强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规范了地名拼写译写,纠正了洋地名等不规范地名,净化了地名环境。重庆市对全市地名进行了清查,共清理整顿非标准地名250多条,规范了长江、嘉陵江上18座桥梁的命名工作,对群众反映强烈、含义粗俗的11条地名及时进行了更名;广东省重点规范建筑物名称管理,过去三年共审批建筑物、住宅区名称5000多条,并清理整顿了一批不符合要求的建筑物名称;江西省重点规范乡镇名称,三年来先后对十多个不规范乡镇名称用字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昆明、石家庄等市对洋地名进行了清理整顿;合肥市结合全市道路地名普查,对37条不规范街路巷名称进行了更名。

(二)地名标志体系基本形成继1995——1998年完成国道设标工作、2000年——2005年完成全国城市地 名设标工作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开展了县乡镇地名设标工作。全国地名标志导向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覆盖范围更广。地名标志逐步由城市和国道向广大农村地区和普通公路扩展。截至2008年10月,全国共有1909个县城、19000多个乡镇完成设标任务,分别占总数的81%和54%。上海、江苏、浙江、青海等省已率先全面完成城乡地名设标,吉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等10省完成了全部县城设标工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还超前安排,开展了农村地名设标工作,设置村庄地名标志和农村居民门牌,全国约有45%的村庄设置了村庄地名标志。——标志数量更多。2005年完成的全国城市地名设标工作共在660多个城市设立地名标志5300多万块,此后各地继续补设和更新,城市地名标志数量进一步增加。农村地区地名标志从无到有,数量猛增,目前县乡镇共设立街路巷标志约180多万块,农村设立村标约40万个。

(三)地名规划全面开展

各地按照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先行试点,抓好培训,全国城市地名规划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对部门职责、规划编制要求、图档资料提供、规划实施办法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专项培训,进行了地名规划试点。在全国283个地级市中,60%的城市完成了规划,其中,江苏、浙江、河南、贵州、新疆、青海等省的地级市全部完成,山东、江西、贵州等省有超过80%的县级市完成规划任务。

(四)地名信息化进展迅速 ——地名数据库建设。部里研制升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版软件,普遍开展软件培训,启动数据转换、集成和建库试点,积极筹建国家地名数据库。全国有24个省级、315个地级、2116个县级行政区建 立了地名数据库,20个省级、277个地级、1919个县级 地名数据库完成属性数据录入,7个省级、82个地级、254个县级地名数据库完成图形库建库工作,共采集地名数据约1600万条。——地名信息化服务。按照边建库边服务的思路,各地积极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方式,逐步展开了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等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服务。宁波市开通了81890地名声讯服务电话,被评为全市最佳公共服务平台;北京市城八区开通了617数字信息亭,平均每天点击量达60多万次;湖南省在所有市县区全部完成地名数据库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开通地名网站17个,投放地名触摸屏780多台,在社区设立地名信息亭90多个。全国共开通地名网站469个,地名问路电话服务热线266条,设置地名触摸屏2500多台,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经济社会活动交往,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五)地名文化蓬勃发展

——地名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近年来编著出版了《数字地名》、《地名学简论》、《地名规划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标准地名图集》、《古今地名大辞典》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著作和工具书。2007年民政部组织了全国地名理论研讨活动,收集了470多篇论文。湖南省组织编制了《湖南省地名志》,浙江省组织了第二轮地名志编修工作,福建省民政厅组织了闽台关系论坛,出版了《闽台地缘关系论文集》。

——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民政部组织了评选“千年古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中国地名故事”等活动,许多城市也积极开展历史地名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保护老地名,如北京开展了“胡同地名文化保护工程”,南京、济南等城市将老地名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受到联合国赞扬,并被列为试点。

——群众性地名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各地出版了大量地名文化书籍,如《济南老街老巷》、《杭州街巷里弄》、《天津地名文化》、《成都地名掌故》、《故都印记一南京地名文化解读》等。南京、合肥、池州等地开展了十佳地名评选活动,群众参与地名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

二、推进地名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在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过程中,各地准确把握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将地名工作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相结合,与本地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相结合,不失时机地解放思 想,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务实求效,不断实现了地名 公共服务工作的新发展,创造了许多有特色、有成效 的创新性做法。主要的做法和经验有:

(一)以地名服务工程为龙头,统筹各项工作进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2005年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启动后,各地紧紧依托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这一平台,以地名标准化为基础、地名信息化为载体、地名文化为支撑、城乡系列地名标志为抓手,统筹各项工作开展,促进了地名工作的全面发展。1.四个专项互相配合。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包含地名规范、地名标志、地名规划和数字地名四个专项内容。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将四个专项紧密结合,互相配合,注重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广西自2002年开始,开展了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工作,补查和更新了40多万条地名资料,为开展地名服务提供了现势基础资料;厦门市结合设标工作,对“村改居”后的地名、以及原来地名使用错误的楼门牌和街路巷牌进行标准化处理,解决地名管理中存在的生僻字、异体字和一地多名等问题;江苏省在开展县乡镇地名设标过程中,指导各地做好乡镇村道路地名命名工作,规范了全省乡镇村地名。合肥市将地名规划、地名命名更名审批以及数字地名建设相结合,在完成地名规划的基础上,对批准使用的规划地名,及时录人地名数据库,并上传地名网站供市民查询。2.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地名公共服务是一项公益性公共事业,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特别是在我国地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更需要协调好地名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针对这一特点,各地建立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黑龙江等省恢复了地名委员会,很多城市也保留或恢复了地名委员会,各地普遍成立了由民政、建设、规划、工商、交通、质检等多部门组成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了跨部门议事协调机构,各部门联合下发了有关文件,共同推进工作。宁波市在开展地名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规划部门的规划成果和技术力量,认真听取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地名规划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拓展,在时间和跨度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并对地名规划进行了规范性编修,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对相关数据、图纸进行综合运用,使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相融合,进一步提高了地名规划的质量和效果。上海市2006年开展了同名道路整治行动,该活动涉及18个部门和19个区县的相关部门。该项工作不仅规范了800多条地名,还更换了1667块路牌、10726块门弄牌、106块交通指示牌、972块交通站牌以及9807个身份证、4765本户口簿。另外,对邮政、电信、水、电、煤等各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数万个数据进行了调整和更换。3.不同地区协调发展。吉林省全面部署,统筹兼顾,积极培育示范县市,促进了全省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县分为“单项示范”和“综合示范”两部分,通过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各专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确定了四个单项和一个综合项目的考核、评比、表彰办法,激发了各地争创一流的积极性。省厅对试点单位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同时,针对数字地名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在软硬件建设、开发上,由省里统一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统一完成了“吉林省区划地名网”和50个市县子站的区划地名网站建设,统一开展了绘制市县城区大比例尺电子地图工作,统一指导开发地名信息查询系统,推动了各地区的均衡发展。4.管理和服务互相促进。各地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在管理中拓展服务,在服务中规范管理。上海市从地名普查和梳理着手,开展了同名道路整治、公路名称梳理整治、居住区和建筑物名称梳理整治、编制区域性地名规划、建立《上海市地名储备库》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地名标准化水平。)为加快地名信息化进程,上海市自2005年开始研建《上海市地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gls、database、network等技术,构建一个综合、开放、稳定、安全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市、区两级地名工作基于网络的办公自动化,借助网络提供现势准确的地名信息,宣传地名工作,提供地名资讯查询,建立地名办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将地名管理与服务实现了有机融合。5.政府和市场合作共赢。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市场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有效聚合社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取得良好效果。在地名设标工作上,多数城市采取了政府财政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设标经费问题。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时,福建省注重策划,联手传媒公司打造品牌网站,与福州雀临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公司具体参与网站运营,民政厅负责网站组稿、编辑、更新工作,采取全新方式打造网站品牌。

(二)以为民服务为核心,提高地名服务能力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民服务是地名工作的根本目的。自2004年全国地名工作会议提出地名工作的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以来,各地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践行“为民服务”的民政理念,努力探索,积极实践,有力推动了地名服务的迅速发展。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需要开展工作,根据当地实际优先发展群众需求迫切的服务项目。始终尊重人民意愿,做实各项工作,不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如地名标志设置力求经济实用,信息化服务力求准确快捷,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工程实效。在编制地名规划、进行地名命名更名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始终依靠群众力量,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促进了地名工作民主发展。2.着重强调优化服务。各地通过转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效率,完善服务内容等各种途径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方式上,由过去传统的纸质资料转变为以信息化为主;在服务领域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发布提供地名信息,而是拓展到地名标志、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在服务效率上,着力于应用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在服务内容上,不仅局限于地名本身,而是拓展到与地名有关的地图、经纬度、历史沿革等全方位的信息。3.大力提高服务能力。推进地名公众服务,实现地名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需要有一支掌握现代科技知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各地从充实人员、提高素质入手,大力提高地名服务能力。一是积极开展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一方面培训机关干部,提高他们的政策、业务知识水平,让他们熟悉和掌握信息、网络等实用技术。另一方面,培训技术骨干,负责采集、整理地名信息资源,设计、制作软件。如云南省近两年来共举办地名录人培训班17次,500人次受到了业务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二是通过招聘充实队伍。在争取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困难的情况下,公开向社会招聘业务人员。有的地方以民间组织和社团为依托,建立地名信息中心,作为企业,通过合同的形式承担一部分具体业务,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人员和费用问题。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地名工作创新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各地解放思想,在工作理念、体制机制、工作

措施等方面大胆探索,推动了地名工作创新发展。1.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地名工作不是政府工作的热点,在有些地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地不等不靠,在困难面前千方百计地抓住各种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贵阳市按照省政府“整治脏乱”、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将市区撤除的景观式路牌改造后用于县乡镇路牌的安装,既不铺张浪费,又解决了乡镇设标经费不足的难题。沈阳市抓住“村村通工程”的时机,在全市国道两侧的村镇设置了统一制式的地名标志;抓住第二代身份证换发的时机,大力推进了农村门牌编码和设置工作;抓住邮电、通信建设的时机,推动了地名工作与有关公用事业部门的协作。北京市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清理整顿了不规范的楼门牌,进一步规范了地名标志、公交场站、站牌、车厢等标识。2.依靠理念创新推动实践创新。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在新形势下,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确立了许多新的服务理念。如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名工作全局的理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使地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再比如,确立了以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机制提高地名服务效率的理念。更加注重建立科学的地名服务运行机制,整合地名资源,更多地采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服务手段,增强服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3.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北京市建立了由市规划委和民政局牵头、11个部门参加的“北京市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拓宽了沟通渠道,增加了信息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地名议事、决策和实施平台。在这一机制下,“地名多家共管”的体制问题不但不再是管理的掣肘,反而使相关各方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灵活的思路、更专业的手段来开展各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北京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平台,成为推动地名工作不断发展的推进器。重庆市针对原来“分区域、分层次、分行业”的多头管理模式,2005年调整了地名管理模式,将各专(行)业部门管理的地名全部交由民政部门审核,实行统一管理,较好地解决了多头体制的弊端。同时,还从各大院校等聘请了24名从事地名、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地名评审专家组,专门负责地名和地名规划的评审工作。

(四)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地名文化建设 1.把握地名文化的先进方向。地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大力发展地名文化服务,使地名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2.提升地名文化的内涵品味。许多地方在保护老地名的同时,不断加强对新生地名的锤炼打造,提高新地名的文化品位。在地名规划编制中普遍强调地名的文化内涵,天津市蓟县地名总体规划特别重视地名的人文基础,体现当地的历史人文特点,并将地名保护列为规划的单独一部分。一些城市对格调粗俗不雅、违背社会公德的地名进行了更名,或恢复了历史悠久、群众认同度高的老地名。一些地方在地名法规制定修订时增加了地名文化的内容,为弘扬地名文化提供制度保障。3.发展繁荣地名文化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地名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长沙市等地的民政部门与有关文化部门、文化产业机构合作,将地名由单纯的传播媒介生产为地名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和社会,既传播和弘扬了地名文化,促进了地名工作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三、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篇五:安徽地名分析报告

安徽省南北部地名异同及其分析 关键词:安徽,地名,差异,文化。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我国最早出现地名一词的书籍是《国礼》,不过当时多以具体丘名,陇名,坟名,衍名等为主。到了东汉时期,班固作《汉志》对地名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列出水、河、津、原、谷、泾、丘、池、潭、?等近四十种命名门类。极大丰富发展了地名学。被称为大明全才的郭子章关于地名有这么一段著名的言论,“意者地之灵,人之杰不尽系名称耶?地灵人杰,则以曲阜、驺人而生孔、孟,地薄人悍,即以元城、陇西而生莽、卓。” ① 所以他很早就对地名产生了兴趣,他的四个儿子孔建、孔延、孔太、孔陵分别是他在为建宁府推官、摄延平府事、督榷太平府、领凤阳山陵事时出生的,均以当时出生的地名为名。可以说他为我国地名学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的地名命名规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特征。以水为名,以地形为名,以物产为名。如洛阳,合肥,黄山。

2、反映时代变迁。以年号为名,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名。如

隆庆市,奥运村。3、4、5、反映社会意愿与企盼。如寿宁县,昌乐县。反映地名的移借。如南陵,公主坟。反映宗教特色。各地的城隍庙、隍庙街。安徽省地跨我国南北方,是一个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都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的省份在地名特征的某些方面,如地名的类型、沿革、分布等,这种地域差异也有表现。本文将从同异两个方面对安徽各地地名进行研究分析。

一、同

1、安徽各地村落乡镇名之前多冠以姓氏,如孔庄、许庄、汤家(宿州),陈圩、李二庄(蚌埠),孙岗、袁店(合肥)叶村、刘街乡(池州),杨家镇、许村镇(黄山)。需要指出的是此现象北部比南部更突出一些,原因会在后文说明。

2、许多县使用“城关镇”作为县治所在地(县城)的行政建制正式名称,其中长江以北阜阳7个,蚌埠3个,六安2个,宿州、铜陵、淮南、巢湖(现属合肥)各一个,江南,芜湖2个,马鞍山、宣城各1个②。在清代以前,我国的县城是县政府的直属地,没有乡镇建制;民国开始,部分县开始将县城也编为乡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已有大量县城建立乡镇建制,而且多无城名,一般都被当地人民称为“城关镇”。因而在建国后一般就依照习惯,各地设立了众多的城关镇、城关乡、城关区等等;部分县的县治迁移,城关镇不再是县城,但

是治所迁移后一般还是会保留历史原有称谓。自80年代起,各地陆续意识到这个问题,全国千篇一律的诸多“城关镇”开始普遍改名或分设街道为什么安徽北部的“城关镇”要明显多于南部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异

首先,淮河以北地区,地名之中多包含庙、堂、集、营、场,如大庙、尹集、王集、禅堂(宿州),许塘乡、老庙镇(阜阳),张场、高场、倪场(宿州)等,且场在此为上声,新华字典场解释为

1、平坦的空地,多指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

2、集市,同于“集”。江南地区,地名之中多包含山、塘、冲、滩、溪、湖,如芜湖的长山、工山荷花塘、湾塘、卢塘、池州的大塘冲,乌家冲、丁冲、长冲,查阅资料发现“冲”字有山区的平地的意思,属于方言,江南丘陵地带,地势起伏不平,而人们对于自己的居住地多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所以“冲”就作为很常见的村落名。江淮地区.地名特色具有明显的过渡色彩,淮河沿岸,淮南多以人文、社会因素命名地名,而合肥,北部的长丰县属于北部风格,南部的肥西县地名特色更偏向于自然因素主导!市县名的语源类型也具有过渡特征。

北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们聚集而居,宗法氏族观念较浓厚,所以村落乡镇名前冠以姓氏的现象更突出一点!南方山多水长,地势不平,人们居住较分散,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所以其村落乡镇名多包含山、塘、湖等!总体来说,在姓氏 冠名情况中,北部多以姓氏冠以人文景观,而南部多以姓氏冠以自然地貌!

上一篇:科技局工作总结及计划下一篇:中学文明礼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