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晨检工作要求

2024-05-25

学校晨检工作要求(精选8篇)

学校晨检工作要求 篇1

亲爱的家长,从您的孩子入园第一天开始,每天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保健医生对你的孩子进行晨间检查,且天天如此,月月如此,那么你知道幼儿园为什么要晨检吗?

晨检是幼儿园每天必须进行的一项严肃的保健工作,它的内容包括一摸——幼儿的额头和手心,怀疑发热时测体温;二看——幼儿面色和神态,有无疾病和传染病的迹象;三问——幼儿食欲、大小便;四查——幼儿个人卫生和有无携带

不安全的物品。

保健医生经过晨检,让孩子到班上报到,之后将与班及教师及时进行沟通,以便班老师心中有数。幼儿带入园的治疗药物,由保健医生统一登记,定时喂服。晨检结束后,还要详细登记患病幼儿的病状,体征、视病情进行全日观察和追踪,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为学期或年度多发病,传染病的患病率统计提供依据。为此,希望家长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1.来园时必须带孩子参加晨检。2.疑有疾病或传染病迹象,应主动与保健医生联系,我们将视病情进行全日观察、追踪、隔

离。

3.不要让孩子带危险物品。

4.每天带手帕或餐巾纸,勤剪指甲、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校晨检工作要求 篇2

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创新

1.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论述为我们深入、扎实、持久地搞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确定了目标。职业学校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要教育学生先学会做人, 再学会做事。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 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创新德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3.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

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 更要育好人。职业学校要引导教职员工从思想上摒弃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 从校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应确定“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的新育人观。

4.树立就业导向的理念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 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 转变办学理念, 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也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动力。从而保障适应就业导向的德育管理目标的最终实现。

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机制创新

1.《优化德育运行机制学校德育大纲》规定,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的德育工作管理体制”。在新的形势下, 职业学校要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必须优化德育运行机制, 组织有机网络, 从不同角度落实德育目标。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可分三个层面:

(1) 决策层面。由校党委 (党总支) 书记挂帅, 分管德育副校长负责, 学工处、保卫处、系部联合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学校德育, 制定德育目标, 确定德育任务。

(2) 行动层面。在行动层面构建四大系统, 即党团部门、学工部门组成的思想政治管理系统, 全体任课教师组成的教书育人系统, 全体行政人员组成的管理服务系统, 全体学生组成的自控系统。在校党委 (党总支) 的统一领导下, 四大系统协调一致, 发挥合力作用, 全方位落实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

(3) 协作层面。学校加强与社区、企业和家庭的联系, 营造良好的校外育人环境, 协作落实德育工作的开展。

2.改进德育评价机制

德育评价是指对德育行为、德育效果进行评价, 包括学校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和对学生个体品德的评价。

(1) 教师德育工作评价。职业学校应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 对德育工作上成绩突出者要有一定的奖励举措, 在评优、晋职、晋升等方面要向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倾斜。尤其是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以及特困生、特长生教育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教职工加大奖励力度, 努力形成一个“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新局面。

(2) 学生个体品德评定。在评价内容上, 应结合行业和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品德要求, 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道德与职业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行为表现提出具体要求, 对学生做出综合、全面的评价。

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创新

1.加强核心价值教育,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党的十七大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其基本内容。职业学校应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整个德育实践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当然,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候, 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 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塑造健全个性心理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中考落榜或初中的中等生, 多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缺少自信, 有的缺少上进心, 有的面对挫折无所适从。职业学校应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内容和时间等,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同时, 职业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咨询。要积极创造条件, 建立心理咨询 (辅导) 室, 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 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心理特点, 帮助学生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优化心理品质。

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职业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 也是为将来走上职业岗位作准备的过程, 所以职业道德教育对他们格外重要。目前, 有一部分职业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仅仅局限于毕业班学生。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职校生各个年级。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诚信、敬业为重点。通过教育, 要让学生清楚就业目的, 把握基本准则, 树立自我评价观念。

4.增加美学教育内容, 陶冶学生高雅情操

职业学校应增加美学教育内容。学会观察自然环境美, 可以使人心旷神怡, 更加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美, 可以使人坚固信心, 更加努力奋进;学会欣赏文学艺术美, 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从而成为一个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通过美学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从而使他们对毕业后踏入社会生活充满信心。

实现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创新

1.创新日常管理, 培养良好习惯

日常教育管理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以行为引导教育为主线, 开展各项常规工作,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引导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行为引导教育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既能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 又能让学生以自身的行动感受文明行为。行为引导教育要根据每一阶段的具体情况, 确定学生行为引导重点, 做到月月有重点。

2.构建自律机制, 增强自治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成立学生自律机构, 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参与结合起来, 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增强学生的自治能力。学校的广播、橱窗、党校、团校, 都可以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学生会、文学社、艺术团、兴趣小组等社团,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干部值周制、班风班容评比制、书画比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等, 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的能力。

3.挖掘德育资源, 优化育人环境

职业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支持, 充分发挥家庭、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教师要主动联系家长,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同时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有利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形式, 多渠道创建校外德育基地。各部门要形成合力, 防止出现互不协调、各管一块的情况, 部门之间、教师之间要有机协调、互相配合, 共同落实德育任务。

4.深化德育科研, 推进校本德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规定, “学校要把德育的研究项目列入科研规划, 建立德育研究组织,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职业学校应结合德育工作面临的实际, 确定研究课题, 探索德育规律。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校本德育, 通过有针对性的探究, 形成一批有价值的德育研究成果,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拓宽德育领域, 提高德育实效

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活动。一是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大力实施创业行动工程。职业学校要从激发创业意识、引导创业行动、培植创业能力的目标出发, 通过专业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为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深层次改革的新形势下, 职业学校只有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 努力实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 才能顺承时代要求。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 [M].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 2007年.

[4]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7) .

学校晨检制度 篇3

一、晨检人员:辅导员、医护、行政值班人员

二、晨检报告、操作细则

1、实行职责追究制度,并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处理学校卫生工作。

2、常规晨检:“特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日统计报表”报告由班长统计并报告值班辅导员,值班辅导员每一天早晨8:00前(重大情景第一时间)向校值班医护人员报告,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景汇报校领导,并按照:“长春建筑学院卫生事件防控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理,并做好统计后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3、师生发现同学身体不适,通知其到卫生所检查,如有发热症状(38度以上)及时通知其家长送医院就诊。

4、学生患水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必须回家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课,直至病情痊愈凭病愈证明经校医复查后回班级上课。

5、学生患有气管炎、胃肠炎等常见病、慢性病在发病时期,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劝其回家休息治疗,坚决不带病上课,以免贻误病情。

6、晨检时应当认真、细心、经过一看:仔细观察学生的面色(红润、尚可、一般、差)精神状态(好、较好、一般、差),发现学生面色和精神状态不佳时、要及时通知其到医务室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辅导员通知家长带学生到附近的医院就诊,随时和学校坚持联系。二听:听患病学生、其家长和同学的阐述;三问:每一天了解特殊症状、一病缺课学生的家庭情景,家中有无成员发热,是否有疫情接触(不可隐瞒),有疫情接触学生(有医疗和家长证明),要在家观察两周才可到学校上课,并上报;四联系:对没来校的学生,辅导员要打电话了解情景并登记,如有发热学生要及时和医务室联系。

7、每日晨检情景要做好记录,辅导员早读时间要检查本班人数及学生身体情景,异常对异常情景更要做好详细的记录,资料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异常情景纪要等。

8、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制度,实行追踪访制,由辅导员分别对患病的学生进行每日追踪电话随访、及时了解其诊治情景。居家隔离病人做到“三不“即不上班,不上课,不外出”。

9、学工处及教务处负责督促各年级的常规晨检及“特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日统计报表”工作。

10、校医护人员每一天统计学校患病学生人数及情景,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办法》,加强疫情报告,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程序,确保有疫情立即报告,同时要及时处理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及时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

11、学工处应做好学生预防重大疾病教育工作,督促年级、班级做好晨检工作。

12、教务处要做好任课教师的预防重大疾病的教育工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情景要及时通知辅导员和校医。

14、校卫生所严格按照学校消毒制度按时消毒。

学校晨检制度2014 篇4

为增强学校疾病预防与控制力度,提高师生防病意识,保障师生身体健康,防止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结合当前防疫形势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晨午检制度。

一、学生晨检工作制度:

1、每天早上及下午学生进校前,由校医作为检查人负责进行晨午检工作。晨午检主要采取询问、观察、触摸等形式,如发现学生身体不适,特别是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以及不能确定的其他症状时,立即登记并通知学生家长,同时将学生送医院进行检查确诊。

2、对未到校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应及时电话联系,问清原因并尽量与学生通话,以确定学生的真实情况。如果学生有病要问明病情及去向,如实登记到晨午检统计表上,并做好过程跟踪了解,直至学生痊愈。

3、班主任老师填写好晨检统记录签字后交校医处检查。每日于8:30及14:30做好晨午检工作,要做到认真、细致,无遗漏。

4、班主任老师要做好学生及家长宣传工作,提倡学生之间相互督察。告知学生在家或校外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流感症状或其他不明症状时不能到校,应尽快报告学校并到医院诊断治疗。

5、病情痊愈,持二级以上医院痊愈证明到学校卫生室开具返校通知单方可回校上课。

二、教职工晨午检工作制度:

1、高度重视教师晨午检工作,指定专人承担晨午检检查和信息报表等有关工作。

2、教师晨午检工作应在每天早上及下午第一节课前完成。

3、教师应积极主动配合协助部门检查人的晨午检工作。出现发烧、咳嗽、咽痛等流感症状或其他不明症状时,不能进课堂,应立即报告负责人,尽快到医院诊断治疗。教师在校外出现病情症状时不能到校,应及时请假并尽快到医院诊断治疗。

4、对生病请假的教师要问明病情及去向,如实登记到晨午检统计表上,并做好过程跟踪了解,直至痊愈。

学校学生晨检制度 篇5

1、一摸:用手摸幼儿前额、颈部,颌下淋巴结是否肿大,是否发烧,可疑者测量体温,发烧幼儿禁止入园,好言劝家长带去医院就诊,痊愈后再来园。

2、二看:观察幼儿精神状态、面色、眼睛有无异常,皮肤是否有外伤、皮疹,传染病防控期间要检查幼儿咽部是否红肿、皮肤有无皮疹等。

3、三问:询问个别疑似不适的幼儿家长孩子在离园后、来园前这一段时间的饮食、睡眠、大小便、精神状况、情绪、行为等情况。

4、四查: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对易感幼儿进行重点检查,方便早发现、早隔离,同时检查幼儿入园时有无携带弹珠、小别针、利器等不安全的物品,发现问题迅速处理。

城镇化提速对学校布局提出新要求 篇6

学校布局属于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一部分, 其动态调整须同步于城镇化进程。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布局, 说到底, 就是农村中小学在哪里办学的问题, 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推进的大背景紧密联系的, 受很多因素制约。但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学校布局及其调整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因素。近10年来, 在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中, 这种关系愈发密切。

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适应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一个时期以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 城镇化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方面, 农村乡镇大幅度合并, 数量减少, 对学校布局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 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变化,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大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 对学校布局调整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将大力推进城镇化作为新时期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城镇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有效地服务与配合了国家推进城镇化的战略。

可以预见, 未来的学校布局仍将随着城镇化进程处在动态的调整过程中。2011年,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 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总体看, 我国城镇化依然明显滞后, 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 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 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 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也在60%以上。

学校晨检工作要求 篇7

校长要当好引路人

校长对于学校特色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校长要把准特色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特色不是学校的办学目的,学校特色建设追寻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脚点是要看学生是否享受到了高质量、高品质的教育,是否获得了全面发展。因此,校长首先要当好思想的引领者。校长不是思想家,但一定要有思想。还一定要有能力,把思想变成大家的共识。面对困惑,要勇于探索,面对阻力,不言退缩。其次,要当好文化的引领者。在传统文化认同升学率的精英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校长要顶住压力和学科成绩一俊遮百丑的尴尬,主动去进行课改,进行文化引领,引领家长和老师支持配合学校特色建设。最后,要当好研究与创新能力强、有坚定的品格和批判精神的建设者。我校的剪纸特色,从挖掘开发到确定和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兴趣小组到全校普及、从简单剪贴到精致成品的过程,但我们始终坚持务实、渐进、适用和有效的原则,从不照抄照搬,从不摆花架子走过场。特色方向看准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教育理念、组织实施和科研上,能根据青少年心理成长规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发现新的办学规律、新的适合本校的办学思想、新的模式运转,高水平高起点地创造特色。

要有步骤地分段推进

学校特色建设一般要经历选择和孕育、组织和发展、完善和巩固三个阶段。选择和孕育阶段是学校特色建立的初始阶段。

由于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文化积淀、生源基础等)的不同,学校的教育资源实际上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资源决定了学校特色建设的不同选择。因此,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研究学校历史、发展,进而上升到理论和文化层次。校长对学校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弄清哪些是自己的优势项目,有什么条件实现,然后组织力量找准切入点实施。

我校的“剪纸特色”,实际是校本课程成为优势项目时选择并确定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原则,在这一原则要求下,各个学校都在寻找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项目进行开发。铁力市有开发“三字经”的,有开发“中华经典诵读”的,有开发“四自五爱”的,真可谓百花齐放。我校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中发现,我们农村有剪窗花、刻挂钱烘托节日喜庆气氛的习俗,汤光义老师有这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喜欢又乐于接受。于是,我们决定将古老的民间剪纸艺术开发为校本课程,结果一发而不可收,优势和特色凸现出来,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我们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将其确定为学校特色,并在教师大会上达成共识,要举全校之力,把这一特色做大做强。

紧接着我们就组织人力物力,扩大剪纸课程的覆盖面,号召全校师生为剪纸特色构建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然后我们与铁力市文化馆专家联手,狠抓了提升剪纸作品档次的工作,从起初的简单剪贴到自制蜡板剪刻,完成了初级作品向精品的过渡;从最初花钱到专门店铺装裱到去哈尔滨进料和自制工具自行装裱,实现了纹样、剪刻、装裱一条龙自己化。随着系列剪纸精品的不断推出,剪纸作品参加校级、县级、地级的竞赛和展出越来越多,实现了师生特长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从而完成了选择和孕育、组织和发展、完善和巩固三个阶段的目标。

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学校晨检工作要求 篇8

建设“学习型”高校

我国早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意志,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密集的教育组织, 担负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才库、智力城和动力源的作用, 其辐射力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社会组织, 尤其在目前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 努力创建学习型高等学校就成为现实而又迫切的必然选择和有效对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将对我国高校主要职能的发挥提出新的要求。“转方式、调结构、打造经济升级版”必须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 个人或组织对于知识的拥有、创造和应用程度直接决定其对社会的贡献度, 在便捷的资讯技术和发达的传播网络中, 海量且快速增长的知识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公共资源, 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 这就使得每个国家、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深切地意识到: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 有效地对知识进行筛选、接受、利用、创新等,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主要职能的高等学校,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自然应当借鉴和吸收学习型组织理论, 努力创建学习型高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将给我国高校管理模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求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补充新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要求高等学校主动适应“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的需要, 增强办学活力, 加强与生产科研和社会的联系, 而传统高校很难完全满足这一要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 30年后很多大学将很难以现有的模式办下去, 要想生存就必须作出改变。建设学习型高校, 就是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改革。

建设“服务型”高校

服务型高校的定位, 其本质的思想就是高等学校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服务型转变, 突出以教学为中心, 以育人为根本, 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通过服务功能的发挥, 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有机联动、互融互通, 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求高等学校确立服务理念, 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服务型高校是一种全新的大学发展定位, 强调以服务理念为主导,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 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来配置学校的办学资源, 布局和设计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管理流程和校园文化,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高校人才培养中服务对象的需求,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大量复合型专门人才, 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与科学技术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 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 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社会服务职能实际是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延伸, 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 高等学校不仅要提供一般性社会服务, 其重要使命还在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高等学校要贴近社会需求, 调整专业学科布局, 特别要关注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关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为社会发展提供紧缺人才, 从而实现“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 实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的办学目标。

建设“创新型”高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高等学校既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 高校应该也必须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意味着从投入式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 这需要先进知识、创新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强有力支撑,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 首先要引导和支持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其次要鼓励创新的高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切实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三要通过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其实给高等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和战略取向, 以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还要求高等学校通过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 促进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解决, 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中南大学在国内首先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 服务创新型国家”的理念, 其内涵除了在教学、科研方面强调创新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外, 还强调理论创新与文化引领, 注重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崇尚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倡导学术民主、敢为人先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和学者都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无拘无束地成长, 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力。高等学校是生产道德和知识的地方, 是锻造一个民族灵魂和智慧的圣地, 是一个国家科技和文化的加工厂, 建设创新型高校是在新的层次上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 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发展创新文化、培养创新精神、特别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 用理论创新的成果为自主创新提供指导和支持, 努力完成高等教育的使命,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建设“低碳型”高校

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 我国环境、能源、资源、生态等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 高等学校需要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加快建设低碳型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通过培养广大师生低碳、环保的观念和思维, 通过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完善管理制度、建设长效机制等措施, 实施低碳型高校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求高等学校加快推动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在校园内外的研发和应用。首先, 在校园内, 高校校园应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建筑节能提出要求;要重视校园生态环境保护, 提高校园资源的利用率, 采用无害化技术, 对校园的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校园风尚, 鼓励学生节约用水、用电, 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等。目前, 全国范围内以建设低碳、绿色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探索与实践方兴未艾, 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使用“绿色大学”的概念, 于1998年提出从“绿色教育”、“绿色科研”和“绿色校园”三个方面开展“绿色大学”建设;由同济大学首倡, 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发起, 于2011年3月10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筹建会, 协商决定成立“中国绿色大学联盟”, 引领和推进了我国低碳型高校建设的发展。其次, 在校园外, 高等学校要积极推广节能、节水、节耗材的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科学研究, 开发一批符合清洁生产原理的新工艺、新技术, 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让低碳环保技术快步走出大学校园, 尤其要加快科研成果在冶金、化工、建筑等高污染或高排放生产领域的推广, 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效支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求高等学校要把低碳、绿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节能环保是公民的责任, 节约是现代人的一种教养, 要使低碳、绿色观念在大学生心目中落地生根, 让大学生养成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思维方式, 掌握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思维方法。高等学校在教学课程设置、课题研究方向上, 必须关照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 教育部已经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倡并鼓励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建设低碳型高校, 把环保精神孕育和绿色清洁技术研发的重心从社会前移至高校, 势必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夯实基础, 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课题, 又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项核心任务, 高等教育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 反过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对高等学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通过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低碳型”的高等学校, 来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低碳型”高等学校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等教育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支撑[N].光明日报, 2010-11-12.

[2]邵国良, 王满四.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与经济的转型升级[J].教育与经济, 2012 (01) .

[3]袁金祥.高校应主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N].光明日报, 2011-6-16.

[4]崔践.以人才红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N].广西日报, 2013-12-19.

[5]赖德胜, 李长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育改革发展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 2010-07-06.

[6]吴启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人才强国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02) .

上一篇:一鸣惊人成语小故事下一篇:毕业生自荐书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