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习惯养成

2024-08-30

语文习惯养成(精选10篇)

语文习惯养成 篇1

同样是一个班的同学,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习效果比较好,有的学生效果比较差呢?很多老师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家长也有这方面的困惑。我觉得,这里面除了IQ(智商)外,还和EQ(习惯和综合能力)有关。而且,IQ的高低主要是先天因素决定的,而EQ更注重的是后天培养。提高学生的EQ水平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我觉得,目前孩子们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懒惰。有一些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能拖则拖。布置的回家作业,还没有做好就交上来了,第二天给我一个回答:“我忘了。”或者是少做几个也好。当老师不在的时候,有些同学不抓紧时间做作业,总是先东张西望,看别人做作业,居然可以一个多小时就写五个字!还有的同学明知道还有作业没做好,就先在外面玩,不叫他进去就想不到进去完成该完成的作业。等到老师质问他怎么没完成的时候,他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接受”老师的批评,过后却又忘的一干二净,下次照犯不误。还有一些同学的懒惰表现为对什么事都缺乏兴趣。上课时对举手发言缺少兴趣,懒的说;对学校里的活动不感兴趣,懒的参加;拿到借的书,往书包里一放,懒的看;让他们玩的时候,有的同学都坐在座位上不动,懒的出去玩。胆小。有一些娇小点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在校内也不善言语。遇上什么不公平的事,也不敢来告诉老师,而是回家后对着家长嚎啕大哭,然后第二天由家长来学校向教师反映。这类学生的成绩往往还可以,但

他们上课的时候基本上不发言,除非特别有话想说。而且内向胆小是一种性格,没有很好的方法去改变它,老师也不忍心去批评这群挺乖的学生,所以一直是无能为力的一种现象。自控能力差。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和年龄有关系,高年级的同学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可达20—30分钟,中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以达到15——25分钟,但却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其实这也难怪,现在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因为在他们看来,学习已是一种强压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而不是他们自己想学习。没有学习的动力,缺乏目的性,当然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了。而且现在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体比我们小时候多得多,教师的教学手段更新相对较慢,传统的灌输式、读讲式教学更是让学生“提不起兴趣”,上课时自然会“开小差”了。有一部分男同学的自控能力更是差,坐端正,认真听讲的时间连五分钟都熬不住。手里不拿点东西玩就会很难受。还有的甚至和旁边的同学小打小闹,放在桌底下的脚也能成为武器。作业敷衍了事。这一方面和学生的作业量大有关系,像我们语文的作业本有好几本,都是需要写大量字的,写慢了就会少掉玩的时间,所以就加快了一些速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学习的不感兴趣导致了对作业的不感兴趣,当然不会认真的把字写好了。还有的同学是做作业的时间没抓紧,后来来不及了就写得很快。还有一些同学似乎天生写不好字,对字的结构的领悟能力较差,或者审美能力不强,看不到自己的字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作业质量不高和这些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写字是语文教

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产生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很多。但我发现,在独生子女中,孩子的坏习惯多;其次,父母不经常在家的,孩子问题也多。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们会发现,一位对自己非常严格的老师,他的学生各方面也不会太差劲。老师认真板书的,大部分学生的字也能比较工整;老师能在课堂上有感情朗读的,学生也能带着情来读书。甚至,我们可以从学生考卷上的字迹来推断出这是哪一位老师的弟子。由此可见,教师的习惯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在生活中,教师比普通人就多了一份职责:做学生的楷模。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让学生做的事情,自己先要禁止。要知道,我们的背后时刻都有几十双眼睛在看着呢!

2通过多种手段提高课堂吸引力。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习惯有关,也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关。一些特级教师为什么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为什么能让孩子学的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应用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紧紧抓住孩子的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而且他们知道孩子们对什么感兴趣,能够以孩子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被孩子牵着鼻子走。我在课堂上也尽量采用能激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方法来教学。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时,我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说话时的语气,读好语言外,我还让学生上台表演,有的说,有的演,学生学得快乐,也学得到位。

在学习《军神》一课时,我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音乐所创设的情境,带着感情来朗读,再也没有人一字一句的死板的读书了,从朗读中理解到的内容也很深,基本上不用老师再详细地讲解了。教学之后,我有一个体会:在要求学生学会创新的时候,教师也同样要对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一成不变的方法连教师自己都乏味了,你说学生能不乏味吗?能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吗?

3多感官学习。理论研究表明:运用一种感官来学习,远不如运用多感官学习的效率高。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上课时多动动手,多动动身体,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印象更加深刻。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不仅可以集中注意力,而且还有利于把握课文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促进。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只要有互相提示,互相欣赏的机会,我都会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而且要求每人都要发言。如,我在教学《蒲公英》这一课时,我布置了这样的学习内容: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一下蒲公英种子们的不同态度。猜猜他们在想些什么?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想法。由于这个要求需要几个同学的合作才能完成,而且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学习任务,这样,大家学起来热情就高涨了,而且每个人都有所收获。

5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也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家庭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对自己的事情认真负责的,他也会要求子女做到这些,长期如此要求,该学生肯定是一个做事一丝不苟的好孩子。反之,家长整

天打麻将,对生活是无所谓的态度,那他的孩子耳闻目睹,当然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无所谓。在他眼里,大人可以怎样,我也可以怎样。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我都对家长们说:“希望你们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同时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要严一些,不要认为孩子还小,就放任他们,什么都依他们,能代劳的什么都帮他们做,这样的教育只会让他们难以长大。”我还对家长们说:“其实学生们的智力差距并不是很大,那为什么成绩的差距会那么悬殊呢?关键还是学习习惯的差距。一个从小被要求细心做每一道题的学生,他会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成绩当然比较理想。而父母从来不检查作业的孩子,他的目标就是完成,不讲质量。”我呼吁家长们在工作的同时也要多抽出点时间来关心孩子,陪伴孩子,让他们在有伴的情况下好好地读读书,认真仔细地做作业。注意培养学生的羞耻心。羞耻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为内在的不安、难过、自责和批判等,是克服消极因素、自觉抵制不良诱因干扰的一种精神力量,是对可耻、卑鄙行为的强有力的抵制。羞耻心的产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一个人受到的羞辱过多,羞耻心就较弱;自尊心强,羞耻感也强。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羞耻心时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少批评,多宽容,多鼓励,不要拿其他学生的优点和某一学生的缺陷相比较等。还要对学生的羞耻心给予适度的、适时的刺激,还要注意把学生的羞耻心及时升华。对“难教”的儿童,重要的一点就是点燃他们的羞耻心的火花。

决定课程改革的因素是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和学生心理规律。因此,新的课程计划中不再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语文习惯养成 篇2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 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 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 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 “长此以往”, 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 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 要么放任自流,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 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更新观念, 优化语文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养成勤于阅读, 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 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 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A.说明的对象是什么?B.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C.采用哪种说明顺序?D.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E.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 让学生通过阅读, 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5个知识点。通过阅读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 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 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 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 自觉推行素质教育, 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A.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 中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初中三年, 阅读中外名著20本, 阅读千字文200篇。B.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 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束, 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二、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 重写而轻听、说, 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 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 边听边思索, 这是每位初中生能做到的, 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 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 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 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 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 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 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得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 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 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 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假若这学生能深入思考, 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 想到可能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于是翻开字典, 发现主持人念错了, 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 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 从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语文习惯养成 篇3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途径

小学生养成教育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深知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语文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学得轻松,对学习也充满信心,而且基本上每门功课也都能均衡发展。而语文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的学生,则学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基础没打好,从而影响到其他各门学科。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1、自制力较差,易受外界干扰。据对老师的访谈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每班总有一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要不断提醒。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通常是一边上课,一边表扬哪些同学认真听,哪些同学发言积极等等。很多低年级家长也反应,做家庭作业时,孩子往往三心二意,边做边干别的事,甚至要家长坐旁边监督才能认真做,否则就不做。同样,在学校里,低段教师也反映,班级中总存在着一些学生也要教师亲自监督才会做作业。

2、语文学习的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明确。有些学生由于一开始学习基础不好等原因,得不到好成绩,于是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力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还有一些学生,由于没有竞争意识,无视学习结果,以自我为中心,无视老师,家长的要求,学习散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且很多学生往往只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喜欢花时间去涉猎课外知识。

3、书写习惯不佳,做作业马虎。调查发现,越是到高年级,书写质量越差,高年级作业量增多了是原因之一,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低年级时书写习惯没有养成。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抄写生字时要不笔顺不对,要不笔画不对,纠正其错误之后,依然会再次出现同类的错误,而且一部分学生书写潦草,页面不整洁。书写姿势更是让人失望,握笔姿势错误,眼睛离作业本的距离太近,有的甚至整个头都要碰到了作业本。而且不少学生在有格子的本子上会认真书写,没格子时字又变得潦草起来。

二、导致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习惯的形成除了学生发展不平衡的个体差异外,往往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有来自于教学政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影响,以及教师平时教育教学的影响。

1、新课程改革落实不够。新课程改革无疑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一次冲击、突破和创新。但是,如今新课改中依然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相差甚远的问题,许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对课程改革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最大的缘由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课改的理念,努力去组织一些花俏的学习活动,一节课“吹拉弹唱”穿插其中,课堂上出现浮夸的现象,而语文最基本的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则抛之脑后。

另外,由于课堂评价制度未能及时创新,许多教师还把握不好必要的课堂秩序和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教师对新课程解读的模糊,课堂教学实践与课程理念的不协调,使得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依据。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不足。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好的人生,就要给孩子一些好的习惯,就要在生活中时刻做出好的榜样;如果家长没有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是非常难的。一方面,老师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身心健康积极和谐地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却又对孩子百般宠爱,对孩子的不良习惯也视而不见,也不会坚持培养,生怕孩子受苦。于是孩子成了两面人,教师在学校里苦口婆心的教育成果在家里毁于一旦。

3、教师语文教学研究的浅薄。直以来,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将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很不利于我们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课时负担很重,每天少有零星的课间休息或者空堂也都用来批改作业了,很少有时间来好好研究语文教学,每天只知道陀螺一样,完成课时目标,上学生完成多少作业,考什么满意的分数。对于學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改进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途径分析

1、多元激励,调动小学生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积极性。作为语文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施以不同的激励方法,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在积极性,增强教学的原动力,焕发学生”愤、悱”的精神状态,转变学生的被动行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每个孩子都喜欢激励,喜欢别人给他信心。在他成功时积极嘉奖,在他失落时,树立信心。老师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2、深化课改,全面落实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综合目标。要想不断地深化素质教育,加大新课程改革的力度,我们必须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是把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身心愉悦,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寓教于乐。

3、加强师训,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质量水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尚品德,还要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如果学生乐学,那么好习惯的养成就容易多了。如果一个教师善于根据自己素质的特点,选用某种教学方法来弥补素质的不足,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通过积极参与进修培训,来提高业务水平;通过向名优教师学习,来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总结经验教训。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通力配合,深化改革,全面落实新课改;教师坚持不懈提升业务素养,在激励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引导;家校合作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环境,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方法总结 篇4

一边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一边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研讨观摩活动,坚持边教学、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实践者和研究者。形成一种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又从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吸收与内化的良性循环过程。

2、改实验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要把语文课改实验同语文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课题研究推动课改,以课改促进课题研究。

3、程的追踪与信息的综合、反馈、总结相结合。

高中语文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

1、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围绕课内学习,拓宽视野,广泛阅读,尽量多地阅读比较优秀的课外读物,边读边思、边读边记,读写结合,并定期归纳整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养成积累语文材料的习惯。通过不断的积累、感悟,语文素养一定会逐步得到提高。

2、勤做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钩玄提要,(4)写读后感。

3、勤查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4、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中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有必要熟读成诵,特别是古典诗词和文言文。中学时代是学生记忆力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为语言的使用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勤于写日记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因此,只要有利于练笔都可以写。写日记要注意把观察能力的训练和感受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高考语文冲刺备考攻略

一、语文基础题型的掌握,学会构建语文复习框架图。语文基础题是语文拿高分的基础,前面的选择题及默写题就是基础题型的体现。很多高三同学应该深有体会,如果选择题错了大部分,连及格都很难考到。所以语文想要高分,还是要讲到基础。基础的掌握,可以通过复习框架图来记忆。复习框架图就是关于字音、词语辨析、语序排列等题型分别归类,及发现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将平时做题的思路总结,然后构成整体知识框架。在连接每个知识点,记得写上该题型的例题,从例题中去学习语文基础思想。

二、语文阅读题型的模板思维掌握。阅读题有很多拿分技巧,如果你仔细去归纳总结就会发现阅读题答案都存在一定模式。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答案模式总结下来,及熟悉它。比如,一般古诗鉴赏,就是要求掌握表达技巧。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方式去总结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的不同答案模式,然后针对各种类型阅读题对自己进行一个训练,看看自己能否将这些答题模式灵活运用。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先从背阅读题答案开始,背了几篇阅读题答案,你会发现阅读题答案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三、语文作文素材需常积累。高考语文成绩的提高和作文往往是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从平时素材抓起。高考作文多是议论文形式,就要求我们掌握一定事实举例,用在作文中可令作文加分。同时注意论点中心的突出及开头结尾的新颖和留有余味,做到以上方面,相信你对于作文有了一定的掌握,面对作文就不会再慌乱无措了!

语文阅读怎么答题才能得高分

首先,我们先说一说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小学的阅读理解一般比较简单,在文中都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中学的阅读理解就会带有作者一定的感情色彩了,考查的阅读技巧也慢慢多了起来。接下来我们以高中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为例,来浅谈一下如何答题。

通常来说,高中的阅读理解重要可以分为几类:小说、散文、记叙文。一般来说,在高考的试卷中,散文的形式偏多,这也是几种体裁里面较难得分的一类阅读。对于散文类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感情往往表露得不够明显,抑或是比较深沉。他可能只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某种事物或者是通过每一个阶层的人物生活来间接反应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或批判,或感激。对于这种类型的阅读,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们大多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再说小说和记叙文。其实小说和记叙文类的阅读还是有着相同之处的。如果是讲述一件事情,无非有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做这类阅读题时,同学们需要注意这个顺序问题:顺序、倒叙和插叙,接着就要想到全文的结构问题,或总分、总分总,然后顺道就得想起前后呼应、首尾照应等等。

其次,值得一提的是,一般记叙类的文章都会带有大量的描写,或写人或写物,因此赏析句子是难以避免的。在这里小编建议同学们能够熟悉各类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的运用和赏析。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小说类体裁的阅读理解里,通常会都伴有“明线”和“暗线”为线索。简单的来说,“明线”就是作者交代的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暗线”就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埋下的伏笔或铺垫。

语文习惯养成 篇6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该如何养成呢?我觉得要从态度和方法两方面着手:

1、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探求新知识的前奏,能为学好新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的预习,往往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预习的方式有:(1)借助教材自身的编写特点,整体感知课文。(2)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3)借助已有知识,在预习中印证加深。

2、朗读课文的习惯。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而语感的获得,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读”来完成。在朗读过程中,要把形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够更好得体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气势、韵味和语言的美。

3、勤于思考、质疑问难的习惯。读书时要多想、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告诉我们,对待学问必须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从轻信。

4、勤读书、勤作文的习惯。要写好作文,必须从平时抓起,在多读书的同时,还要多练笔。养成写日记、做摘记、写小评、随笔、读书心得的良好习惯。

5、写好字、说好话的习惯。写一手工整规范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平时写字要工整、规范、美观大方,书写认真,不写错别字;说话要力求做到简洁、流畅、得体、有条理。

6、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的过程就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信息、再造信息的过程,古人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读书时,要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圈圈点点、勾勾划划。

浅谈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篇7

一、小小儿歌背起来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儿歌琅琅上口,易读易背。课前,我把小儿歌抄在黑板的两侧,预备铃一响,在领读小老师稚嫩响亮的声音带动下,全班同学一齐拍手读起来:“上课铃响进教室,安静坐好迎老师。站立问声老师好,精神饱满学知识。”“你拍一,我拍一,说话姿势要注意。你拍二 , 我拍二 , 说话不要 摸小辫……”日复一日,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把小儿歌牢记心头,行为习惯得到了熏陶,文明素养得到了提升。

二、传统文化读起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流传了千百年的民族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童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背诵下来的诗文能终生不忘。“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 维艰。”课 前两分钟 读一读、背一背,孩子们不但记住了经典的语句,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养成了勤俭节约等好习惯,受益终生。

三、优美古诗吟起来

古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诗作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深受人们的喜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为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古诗文基础。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仿佛看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中感受到诗人喜雨的心情。一首又一首,一个学期竟然背诵了50多首诗,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更使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的灿烂,感受到中华美德、民族精神,激发了爱国之情。

四、名家诗歌诵起来

古诗短小精悍,现代诗歌浅显易懂,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青波。”同学们抑扬顿挫的朗读,让人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迷人的水乡图。“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读着读着,孩子们渐渐读懂了诗人余光中的那一份绵绵的愁绪,朗诵得越来越有滋味。一天、两天,爱上朗诵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五、绕口令说起来

绕口令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不仅能有效地锻炼孩子的口才,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还能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我把暑假诵读培训得来的绕口令一股脑的教给孩子们:“东洞庭,西洞庭,洞庭山上一根藤,藤条头上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定铜铃静。”“白石塔,白石搭,白石搭白塔,白塔白石搭。”孩子们觉得挺新鲜,喜欢极了。张大了嘴巴,一个字一个字努力地练习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读着,笑着,乐着。

六、成语接起来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曾说过:“用成语可以让对话简单明了,很多模糊的观念、很多复杂的话,用4个字一下就解决了,可以把对话的字减少,好处多多啦!”不仅如此,掌握更多的成语知识,还能开发智力,锻炼大脑的反映敏捷速度。成语接龙简单有趣,很快班级里就掀起了一股成语热。下课了,有的孩子没等我走出教室,就赶紧拦住我,说自己最近又学会了几个新成语,还会说出它们的意思呢。望着孩子天真渴望的小脸,我赶紧大大地表扬他一番,孩子乐了,看到围观的同学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他,孩子更高兴了,学习成语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七、故事讲起来

小学生是爱听故事的,孩子多听故事,在头脑中会储存大量的语言信息,将对他们以后的口语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故事的孩子能够锻炼他的语言智能、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他的自信心。讲故事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每个孩子利用周末精心准备一个小故事,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以内。从周一到周五,按座次轮流上台讲故事,最后评选出故事大王,颁发喜报。一周的轮流讲故事结束了,五十个孩子们分享了五十个故事,故事其中蕴含的道理胜过老师千百次苦口婆心的说教,这些孩子还会难以管理吗?

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篇8

为什么《语文课程标准》要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呢?

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校学习语文,从一生来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自学语文,则是终生所需要的。学生不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路,总归是要由学生自己去走的。学生从小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的情况下,非常自觉地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写作,从而服务于社会。学生时代播下了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诚如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由此看来,《语文课程标准》将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有道理的。

就学习语文来说,要让学生掌握母语,其实就是使他们养成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良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举凡一切语文行为,包括识字(正音、释义、辨形)、写字、遣词、造句、使用字典词典、读书、听话、说话、作文等等,都有一个由掌握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问题。”

就拿写字来说,小学生一入学就要严格训练正确的写字姿势,并要严格训练描红、仿影、临写。一开始学生写字比较吃力,比较缓慢,写字姿势也不稳定。教师通过反复的严格的训练,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逐步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写字姿势才渐趋规范、定型,写出的字渐渐“入体”,写字的速度也渐渐加快。良好的写字习惯一旦形成,便如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叶老《语文教学二十韵》有云:“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我们做老师的都学过小学语文,自身的体验告诉我们,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水平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是中小学时代形成的一些语文学习技能和习惯。前人说“幼学如漆”是很有道理的。小时候背会的课文一辈子都不能忘,一旦需用,会立即显现,脱口而出。小时候养成的语文技能和习惯,刻骨铭心,习以为常,可以终身受益。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正确写字姿势的培养,必须从学生初入学时抓起,因为初入学的儿童可塑性强,写字姿势尚未定型,在这个阶段抓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写字姿势的“三个一”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低年级学生手小力气小,为了写字时使得上劲,往往握笔离笔尖太近。握笔离笔尖近,视线被手遮挡便看不到笔尖在纸上的运行。于是身子前倾,以致胸脯紧贴在桌边;头又势必偏向左侧,以致眼睛离本子太近。由此看来,要抓“三个一”到位,关键是“一寸”到位。由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手部肌肉不甚发达,对于“一寸”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应以学生坐正时看得见笔尖的运行为度。

还要让学生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咱们天天为了实际需要而写字,其实是天天在练字,更不必特别划出练字的时间。”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这么一种良好的习惯: 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的速度,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练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养成卷面整洁、爱护文具等习惯。

二、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认为,应当讲究阅读的质量,也就是说要在“懂”字上下工夫。遇到“拦路虎”不要轻易放过,要认真地查查字典,不理解的词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意思。要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些课文还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里“过电影”。小和尚念经——读而不谙其义,这样的读就没有什么意义;“口”到了,“心”却溜了号,更是读书的大忌。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还要培养小学生在读书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彩的段落应该反复诵读,心领神会,有的还要背下来,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以备随时调用。

还要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他们喜欢读书读报。要“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自己的书,要边读边做记号。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可以摘抄好词佳句、精彩段落和有关知识,也可以写写读后感。

三、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良好的习作习惯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我以为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

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把握事物的特征,比较事物的异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给教师的建议》上册)

要养成认真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有的学生往往想到一点就写,写了几句写不下去了,又涂掉重写,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想一想这篇作文重点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从头到尾都想清楚了再动笔。要让学生乐于动笔,勤于写作,就得改进作文的命题,加强学生自主拟题的练习,多写日记、书信、随感等。要善于选用恰当的词语、句式准确、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小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觉,以为词藻华丽就是好作文。有的小学生还喜欢从“作文词典”中寻章摘句,用来拼凑自己的作文。其实大谬不然,一篇作文思想内容是灵魂,语言文字只是躯壳。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充实的内容,文字再漂亮也是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

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有不少小学生作文写好后,往往一交了之。没有认真修改初稿的习惯,这或许是小学生习作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学生的作文写好了,要让他们把初稿念一念,一边念一边改。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这种修改作文的方法。他说:“写完一篇东西,念几遍,对修改大有好处。”又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作为叶老那样的大作家,对自己的文章尚且不厌其烦地修改,对小学生来说,不是更应该养成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作文的好习惯吗?

四、 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

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听”很容易。学生天天听课,天天听别人讲话,难道还不会“听”?事实并非如此,“听”也是大有学问的。有的同学听人讲话心不在焉,听了以后不知所云,这就不是好的习惯。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比如听课,就要学会抓住中心,记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侧耳倾听,并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参加讨论或辩论,要听明白各人的主要观点,看法有分歧的要能听得出分歧在哪里。经常训练学生的听力,就能使学生的耳朵逐渐聪敏起来,提高其吸收、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良好的说的习惯也要从小培养。虽然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口语的能力,但并不规范、准确、完善,往往是满口方言,语句凌乱,有的还夹杂着一些粗野的话。进入小学以后,要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语,提高说的质量。如坚持说普通话,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话要一句一句说清楚,要能送到听话人的耳朵里。语调要有起伏,语流要畅达,语速要适中。有不良习惯的,如说话哼哼唧唧,结结巴巴,或带口头禅,还要个别进行纠正。

在小学阶段需要培养的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主要就是这几个方面。有一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虽未标明“习惯”字样,其实也是需要培养的学习习惯,如写日记的习惯,搜集名言警句的习惯,背诵、赏析美文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等等。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在这方面,于漪老师提出的“教师要精心、耐心、有恒心”是值得借鉴的。于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学生同是字写得马虎、歪斜,她就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他们怎么用笔,怎么握笔,簿本放的角度,眼睛和簿本的距离等等,分析研究写得歪斜的原因,因人而异地指导。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高有低,习惯养成的时间有长有短,比如书写格式,老师交代了好多遍有的学生还是记不住,可于老师从不急躁,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予以指导。

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如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到位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走了样,这就需要抓“反复”,进行再纠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的确需要细水长流,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

其次,是要学校与家庭,拧成一股绳。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新的语文教育体系。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是需要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就拿坚持写日记来说,就远不是仅在课内就可以养成的。要写好日记,教师要在课内给予指导,要教给他们方法,如要经常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要天天写,坚持不懈。然而这些观察活动主要是在课外进行的,又主要是在家庭中动笔写成的。要使写日记每天坚持不辍,形成习惯,家长的督促检查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不光是写日记,所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需要学校和家庭齐抓共管。

第三,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等特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句话对于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由此看来,教师本人具有学习语文的诸多良好习惯,就能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良好影响。比如说,教师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小学生便会由衷地钦佩,倾慕,并进而心揣手摹。由此而产生的内驱力,对于养成小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初中生语文学习应养成的习惯 篇9

1、熟读、背诵课文、美文的习惯。

2、阅读优秀课外作品,鉴赏、评析、写笔记的习惯。

3、推敲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4、写曰记、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5、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

6、听、看时事,说、写评论的习惯。

7、说普通话,讲述事理有见解、有条理的习惯。

8、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初中作文的要求

1、内容务实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为时而著、或为事而作,做到“情真意随”。

2、选材求真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充分表达对生活的理解。

3、构思求巧 独立运作,突破思维定势,一扫“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

语文习惯养成 篇10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论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示范激励法

一些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往往自己先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背诵一遍。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背诵信心无疑是有很大激励作用的。此外,由于人们的记忆力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学生开始练习背诵之后,教师就要深入学生,一方面进行背诵指导,一方面及时发现背诵课文“千里马”,并让这些“千里马”在全班同学面前作示范背诵,这样做,对于增加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背诵信心,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6.关联词提示法

并联词不但能体现复句关系和句群关系,而且也能体现议论文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议论文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议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文中有这么一段:“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使举国之少年而查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段文字中含关联词“……而……使……则……使……则……故……而……”其中第一句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第二句中的“使……则……使……则”构成两对关联词,分别表示假设关系;第三句中的“故”连接上下两个句子,表因果关系;“而”连接两个分句,表并列关系。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7.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格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格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例如,背诵课文《口技》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先用排比句式“百千……百千……百千……声……声……声”,接着用“顶针”句式“人……手,手……指……人……口,口……舌……”生动地描写了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恐万状的忙乱场面。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8.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播放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

9.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10.分层背诵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比如《为学》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理清思路,划分层次,找出联系。全文可分三大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大段,提出全文的观点:人求学确实有难易之别,但只要努力去学,就能变难为易。要记住这一段,一是要理清它的主要观点,二是要理清由一般事物到具体事物的推理过程,三是要抓住对照的写作特点。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为第二大段,是用“僧之南海”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第二自然段头一句是第一层,交待地点、人物;第六自然段是第三层,交待结果;中间贫富二僧的两次对话是第二层。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大段,总结全文,勉励晚辈应向贫僧学习,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前一句承上文而引出后一句;后一句顺着上文而来反问点明题旨。经过这样梳理一番,再反复读几遍,就很容易背诵了。

11.图表背诵法

图表是一种直观的简化的表达方式。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把背诵章段的结构,用主要词语(最好是原文)设计成图表(也可借助教师的板书设计),然后对照图表诵读几遍,再依据图表尝试背诵,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

12.辅助背诵法

指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帮助记诵。比如,《诗经》二首的《伐檀》、《硕鼠》,都运用了重章迭句、反复咏唱的形式,每章只在韵脚处换了几个字,其余字句不变,所以,只要背过一章和换韵的那几个字,文章就都会背诵了。《庖丁解牛》一文,可利用词组熟诵课文:目皆全牛——目无全牛——神遇全牛——游刃有余——技经肯綮——批郄导款——目不转睛——踌躇满志。屈原的《涉江》诗,可利用“涉”的路线,理清脉络:抒理想——渡潇湘——上沅水——入溆蒲——忆历史——写“乱”章。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得既快又好,心旷神怡。

13.整体背诵

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一遍又一遍地、从头到尾地进行记诵。优点是脉络连贯、加深理解。缺点是内容太多,容易疲劳。

14.整分背诵

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其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扬长而避短,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诗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住,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复习率,形成强刺激。

15.尝试背诵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哪里易背,哪里难背,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重点朗读,熟读直至会背。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体的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诵的效率高得多。

16.“三步记忆法”

第一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17.“五次反复法”

为了使背诵的课文长期不忘,有的教师就采用此法,即早读时重背昨天课堂上背过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反复。第二次批复是每个单元结束后,同时进行第三次反复,这就是把上单元已过关的课文再重复背诵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复,主要是结合期中、期末的复习进行。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高一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爱阅读的习惯,精读的习惯,默读的习惯,朗读的习惯,速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用工具书的习惯,好问的习惯;记日记的习惯,写随笔的习惯,先构思再写作的习惯,自己修改文章的习惯,书写工整、美观的习惯,注意行款、格式的习惯;专心听话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与人文明交际、恰当表达和交流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集中精力上课的习惯,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自主探究的习惯,与人合作学习的习惯,随时留心学习语言的习惯……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逐渐养成这些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它虽然不像别的学科那样能很快见效,但是只要你持之以恒,就能养成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收到显著的成效。比如阅读,我们阅读的多了,慢慢地就爱阅读了,会阅读了,阅读的感悟能力也就提高了;我们写作,经常写,就越写越爱写了,一天不写就会觉得不舒服,慢慢地写作水平也就提高了,还可能发表作品,品尝写作带来的乐趣;我们进行口语交际,经常练习,慢慢就会善于倾听,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得体的表达,懂得怎样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强了;我们上课,我们学习,慢慢懂得了上课应该怎样集中精力,应该怎样抓住重点,了解了学习的有效方法。这些反复实践、反复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就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我们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

所以说,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实践、长期历练、不断积累,才能逐渐养成。正像叶圣陶所说:“锻炼语文习惯要有恒心,随时随地当一件事做。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

上一篇:高中作文:传说与城堡下一篇:教科室工作计划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