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2024-06-13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通用8篇)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篇1

中方县中兴学校贺永宏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它完全是以教学为中心,简单机械,教师照本宣科,严格按课本的知识体系逐字逐句的讲授,三尺讲台变成了教师的舞台,而学生却只能充当观众、听众,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致使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创新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期盼、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数学课堂教学在新形势下有了很大变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已逐步形成。如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快速提高课堂效率,最合适的学习方式应是启发式、开放式、讨论式、探究式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要让学生满怀自信地接受数学,欣赏数学,乐学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投身其中,用最佳方式,高效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巧妙的新课导入不仅起着承上启下,促进知识巩固,深化的作用,更能唤起学生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诱导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精心设计,设疑激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尤其是在问题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巧设疑问,同时顾及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吊起他们求知的胃口,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由优、中、差生抢答,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动手操作,提高兴趣。

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课堂上可以动员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用他们手中直尺、圆规、剪刀,剪出一个个精美的三角形,当学生按要求圆满完成操作实验,并从中发现规律后,发觉每位学生脸上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由于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又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产生了对知识的强烈求知欲,真正达到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目的。

4、授之以渔,提高效率。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传授学法给学生。要使学生乐学、会学。一个问题往往有好几种解法,教师要善于把同一个问题的各种解法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灵活巧妙的解题方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探求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学法得当,教法灵活,学生自会成功,信心必然增强。

二、分组协作,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

1、合理分组,引入竞争。在当堂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协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教学机制,首先把全班同学按学习成绩、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在学习中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可以举手抢答,同一问题同小组成员补充说明答对的小组可以得不同程度的奖励分数。另外,练习时,尽量让每组学生都有爬黑板进行课堂展示的机会,当堂亮分,每堂课最后都选出一个优胜小组。老师对优胜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并奖励一面小红旗,同时根据累计分数,每周评出明星小组,并颁发明星小组奖牌.而且每学期根据各小组的总得分评出优秀小组。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团结一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兵教兵,兵带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原来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模式的综合运用。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信息交流;由教师传授知识技能,注重结论为目的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强调经历数学问题的体验,力求使教学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学习的互动载体。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遇到难题,小组展开讨论,你争我辩,小组活动时采用“一帮一”的形式,让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增强了小组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小组协同作战的能力,从而带动了全班整体数学水平的提升。

三、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包括: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尊重、信任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硬环境是指教室的环境卫生、指标,桌凳是否整齐,有无名人格言及激励话语,制度保障等。作为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专门育人的学习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气质的形成。将名人画像、激励格言等张贴在一侧墙上,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从中受到激励。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自己的组训。比如:有的小组自己在黑板上写下:“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有的写下:“只有懒学生,没有笨学生”,并以此作为激励,还有的写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使学生认识到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应努力拼搏,把握今天,珍惜时间,满怀豪情,激扬人生。

四、分层教育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形式。

“班内分层教育”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尤其是对复习课最有效。所谓“班内分层教育”,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育。

首先对学生分层。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要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知识链;另一方面是把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知识链。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高升,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每组题时,要求A组同学解完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同学解完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同学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差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育,使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的要求。

实践证明,教师放开手脚,给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自在轻松,课堂效率定能大为提高。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篇2

一、课堂开始要“趣”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那么这一堂课的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而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提问就至关重要。善于提问的老师高明处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提问题具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兴趣而愉快地接受知识。

比如在教学《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不直接引出课题,而是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教室门前的那棵大树,想知道它有多高,怎么办? ”有的学生说可以爬到树梢上去测量; 有的说可以将树连根拔起再测量;还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和树一样高的竹竿,再把竹竿的长度测量出来……教室里一下进入了讨论的热潮, 这个时候我故作神秘地说:“我既不用把树砍断又不用那么长的竹竿, 只需要一根木棍就可以办到。”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我吸引住了,接下来再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这一节课的学习。

二、知识铺垫要“巧”问

佩里在研究时发现: 只有在自我成就感、求知欲形成之后,才能具有较高思维形式。提问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之时巧妙设问,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 ,这时的提问最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开其心”“达其意”的最佳效果。

在课一开始,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新知和旧知的联系,以及旧知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或教训, 帮助学生为新知的获取搭建“脚手架”。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提问:2个人平均分4个饼这是学生已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4个人平均分2个呢? 通过这样一个巧妙的问题,学生就会对此进行思考、展开讨论,进而认识和理解分数。

三、教学重点要“精”问

好的提问不在多而贵在精, 一个好的问题, 恰似湖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所以在教学知识重点之时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避免那些貌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则牵着学生走、陷学生于被动的“满堂问”,教师要紧扣教材学习目的和教材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设计的问题少而精。除了问题的设计要精心外,提问语言也应精确,问题的表述决不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失误或困扰。

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讲“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让学生通过自学以后说一说它们的关系。学生积极地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可以用字母表示r=d/2……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都给予了肯定,接下来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 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学生一听不仅要有答案还要有验证答案的方法,所以立即开始动手操作。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不仅达到了课标对该内容要理解和动手实际操作的要求, 而且教给了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 在研究数学问题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四、教学难点要“导”问

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在认真思考了以后就需要老师去启发他,但有些时候又不能直接得出结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导问”引导学生,分解知识难度。

比如在教学《探索规律》时,在出示了一组有变化规律的算式后,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算式中,你们能发现什么? 第一个学生说: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依次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第二个学生补充: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第三个学生进一步讲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此处对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并用语言准确归纳,所以老师进行了导问: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扩大的倍数和积扩大的倍数是怎样的?生(齐答):相同。教师:那么这句话怎么表述更准确?学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就扩大相同的倍数。对于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要让学生准确的讲出来是很有难度的,但是通过我们通过“导问”的形式,降低问题难度,进而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效果。

五、知识疑点要“质”问

巴尔扎克:“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质问,巧设对立面,从而活跃讨论气氛。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进一步弄清三角形的分类,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有的学生回答“是”,有的学生回答“不是”,有的学生回答“不确定”,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这个时候老师将班上持不同答案的学生分成了“是、不是、不确定”三组,就这样学生之间因为答案不同形成了对立面,相互质疑,相互提问,在2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就把标准答案找出来了———“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答案的探索,更多的是学生在不断地思考、质疑、提问、再思考,而对一个问题不断思考和质疑这一优良品质远远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篇3

一、 数学课堂交流及现状分析

课堂交流是指课堂情景中教学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行为过程.它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也是认知、情感、智能等方面的交流,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由于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中学数学课堂交流除了涵盖课堂交流的一般性之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例如根据数学的抽象性,教师与学生对一个命题的证明进行交流时,可以采用边板书边交流的方式.又由于中学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知识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此数学教师应懂得如何开发学生的思想和疑问,以适当的方式把它们揭露出来,以使它们成为进一步思考和加工、讨论和完善、提炼和概括的对象,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也证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就是共同体成员之间所进行的讨论交流活动.然而,大多数农村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形成了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和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忽视课堂的多向交流,或者只常常关注交流的结果,满足于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的多样性,而没有关注到交流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是如何进行有序的思考和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的,从而形成了一种表面化的交流.

二、 数学课堂交流的原则

要想使数学课堂交流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情境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2) 层次性原则,一是指数学课堂交流不能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尤其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应开展多层面的、交流,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层面的交流,而且也要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过程、情感体验的交流;二是指数学课堂交流的对象所处的层次不同,课堂交流要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3) 针对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数学课堂交流是师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而展开的.另一方面是指交流的主题是根据教学的过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的,不是教师事先安排、设计好的.

(4) 多样性原则,是指数学课堂交流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多向交流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方式多样化的过程.例如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师生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材变活,让学生与教材进行交流.

(一)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积极的数学课堂交流氛围

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交流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它必须要求数学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生在课堂上交流是基于相互尊重、信任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多向沟通以达到共同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例如教师对学生板演数学证题过程的不完整现象,不是指责,而是予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是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不是冷漠对待,而是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予热情的赞赏和鼓励.这样,就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探求真理、富有感情色彩的数学交流过程.其次,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交流,教师一旦把高度的热情引入课堂,就是把无限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注入了课堂,这必然会使学生精神焕发,课堂交流气氛也就积极活跃.另外,数学教师在课堂之外也应注意与学生的沟通,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树立自己的亲和形象,通过改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的数学课堂交流氛围的形成.

(二) 钻研新教材,力求教学信息的精确性

课堂教学信息是构成课堂交流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师生、生生交流的中介和载体.数学教材是课堂教学信息的主要来源,新课程的理念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数学教师钻研新教材时,一定要体会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吃透教材内容,这是一项极其复杂和重要的思维活动,关系到教学信息传递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三) 全面正确了解地学生,深层次地开展数学课堂交流.

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意识、能力和个性心理特征等诸方面的发展,数学教师只有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才能有的放矢,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信息和设计课堂教学计划,合理地开展课堂交流,才能在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与学生引起共鸣.数学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使学生有自己交流主题的观点和主张,在课堂上还要留给学生充足交流的时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序地开展交流.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他们获得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后,要想把自己的观点清晰地、地表达出来,就必须暴露自己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推理过程,这是数学思想的交流,这个过程比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有意义,更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与学习共同体的交流与思想碰撞,往往能带来问题的纠正、方法的改进、命题的扩展以及数学思想的进一步归纳、概括和提升.

(四) 正确运用言语与非言语交流系统

教学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言语、声音、身体或情境等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言语交流有口头言语交流和书面语言交流两种形式.运用口头言语交流的一般要求是: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在书面语言交流中,主要对板书提出了一些要求:板书规范、准确、清楚、布局合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除了掌握上述的一般教学语言的艺术外,还要注意数学语言和数学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师在运用数学语言阐明、论证数学问题时,要把握准确性、逻辑性、规范性三个特点;在运用数学教学语言时,应遵循适应性、启发性、教育性原则.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还要注意使用适当的非言语交流,课堂中的非言语系统主要包括面部语、体态语、服饰语以及空间和运动语.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4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数学的课时减少,而内容方法并没有太多删减,这就给原来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提出了挑战。在40分钟内教学生相应更多的内容,那么每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讲练得精,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要通过导入明标,也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9月28日育才小学李丽老师上的《垂直于平行》一课,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做扔橡皮游戏,收集扔两次后的情况:

1、两次都扔在桌上,2、两次都扔在地上,3、一次扔在地上,另一次扔在地上。由此归纳出:(1)(2)属于落在同一个平面内(桌子或地上),(3)不在同一个平面内。这一“扔”,不仅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更重要的是深深触动了学生大脑兴奋地中枢,学生学习的兴趣悠然而生,更让学生终身难忘。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0分钟的利用率。例如,每节课一定要留相应下节要讲的一到几个问题,让学生回去作为作业完成。学生不会做肯定要看书,这也不失为是一种预习提示的好方法。开始的时候学生觉得有些吃力,后来逐渐的培养,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这部分作业了。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1.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

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图形中,我们尝试着时常穿插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讲圆柱体积之前,利用自习时间要求学生每人多次用长方体教具拼组成另一立体图形,同时,要注意两个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直观地归纳出相关的联系,短时间内得出体积的计算公式。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2.要精讲例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3.习题的选择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保障

基础性练习:新授前的这种练习有明确的目的及极强的针对性,是为新授作铺垫的。每一节课要有相应的基础题,题量不要多,一两题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上节课的重点。

针对性练习:新授课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例如,在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应用时,学生总是搞不清楚如何入手,这个时候就要进行难点上的配题,将类型题归类,每类讲一道练一道作业再留一道,这样就会将难点突破了。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理解。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操作性练习:通过画、剪、拼等操作手段,寓教育于实践中,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

口述性训练: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来说清算理,培养初步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中,即使难题,老师也要再先提示以后试着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来讲解该题;对于中等题和基础题一定要让学生独立分析,如何从问题推算到条件,对数量间关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1.优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备课的基础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掌握本课的重难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是指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生实际,重点、难点出示及时,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不会的,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抓住难点展开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要想好在你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映,还要想好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即问题预设。为下一环节的质疑点拨做充分的准备。

3.备课时要注意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妙设疑,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讲课时,恰当地设疑可以给抽象的语言增添催化剂,唤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刺激大脑兴奋中枢,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我认为,课堂提问的目的,一是启发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有疑即问;二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认真听讲。所以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设疑——把问题设在关键处、疑难处、转折处及规律的探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感知、理解、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主动掌握知识。好的备课设计问题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越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表现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最终导致对数学厌烦、放弃。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讲课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时不能一味讲、满堂灌,而是通过各实际中的例子,把学生吸引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去,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转为乐学。

五、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进入了平常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分钟的内容在三十五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

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数学课堂巧“设计”,效率必提高 篇5

严雄新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二中)

摘 要:在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后,从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入手,谈谈学习氛围、教学引入、例题处理、问题设计、解题思想、课堂练习、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处理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学习氛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数学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否每节课都需要活动,每节课都需要讨论和小组学习?我们是不是丢失了教学中最宝贵的东西――“有效”。

3月28日,笔者有幸聆听了张晓鹏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课,让我明白了一堂好课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充满魅力,回味无穷。

一、营造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能力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钢琴曲,并配上一些优美、平和、宁静的图片和激励人奋进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按摩。

二、设置课堂起点低,直入主题的教学引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发现:现在的公开课动不动就用问题情境引入,一上来就是一大段的文字,搞得学生云里雾里。还没等学生弄明白,部分教师为了赶时间,幻灯早就过去了。而张老师的课则不同,他在上课前先是对教材作了深入而透彻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过程。张老师为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采用了起点较低的复习引入: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与角具有怎样的性质?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这些知识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已经掌握的,这自然难不倒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紧张情绪也得到了缓解。接着通过画对角线直入主题――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三、灵活运用,巧妙处理教材中的例题,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我们有时可以对一些内容加以取舍和提炼,对部分内容的教学顺序也可做前后的调整。()比如,我们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做适当地改变。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的一道例题,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C,AB=5,AC=4,对角线相交于点E,我能求________。

(比一比,看谁问题编得多)

不一会儿,有的学生补充了五六个问题。经过交流,该题可以补充成十多个问题。设置这样一些开放性例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注重例题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梯度,利于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及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打开数学课本,我们不难发现书上每节课都有1、2个例题。例题不仅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且给学生的规范书写作了重要的示范。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若能恰到好处地使用例题就能让例题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得更淋漓尽致。比如,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O是对角线的交点,

(1)若BC=10 cm,AC=8 cm,BD=14cm,求△BOC的周长;

(2)若BC=10 cm,△OAB的周长比△OBC的周长小3 cm,则AB的长是多少?

(3)有没有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8 cm和14 cm,它的一边长为12 cm?为什么?

我在原例题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一小题和第三小题,第一小题的增加降低了原例题的难度,第三小题的增加则是结合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和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的一个知识体系的综合运用。整个例题的设计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拔高的问题呈现模式。这样的问题设计,利于学生新知识的生成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渗透一题多解的解题思想,利于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去训练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和发散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意识。如: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学校想在中间留一条直的小路,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块,请你来想想,可以怎样分?有多少种分法?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呢?

六、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和难点的巩固

人们常说:“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练习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本班实际,适当设计练习。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设计选择的习题可以从基本练习、对比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开放性练习、综合练习、应用练习、操作练习等中选择一些进行设计。

七、布置分层作业,利于开发和发展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考虑使人人都掌握必需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需要的数学知识。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作业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作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和弹性,可以满足各阶层学生独立自主和自由选择。另外,我认为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有梯度、大小循环、分层递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定势。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关注教材,科学地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篇6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教的主体”变为“学的主体”,以求“教是为了达不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原来站在课堂边缘地带的学生要站到课堂的中心位置去主宰课堂,真正地让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数学课堂当然也不例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功夫主要在课外,要通过精心的备课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面对各种各样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法,其中有一共性:那就是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去接纳你这个教师,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大家都知道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逻辑思维较强且枯燥乏味,所以容易让大部分学生乏味甚至厌学。新课程标准就是根据这一特征大胆改进教材,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还是通过动手、合作、交流等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的知识。让四十分钟不知不觉地悄然而去。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所以我以为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个突破口是教师的素养。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单纯看他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主要看他有没有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我在课前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内容,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重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适宜的教学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数学学习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和谐情境”“乐学氛围”,用各种各样的幽默,类比等丰富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跟学生说这是在准备材料,讲例题时我跟学生说前面材料准备好了,你现在能把“亭子”建好吗?例如讲辨析题时,我问学生你们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吗?能发现题目中会伪装为好人的“妖精”吗?例如在讲无理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句导语:“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很多数,而且这些数都有很多同类朋友,可我们从小学就认识的‘π’至今都没有帮他找到一个朋友,好孤单呀!今天这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帮他找朋友。”通过这些言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的作用不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并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在心目中留下一个

深刻的你,这样的数学课才能深入下去。

第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不能走入误区,多数人认为知识传授好了就是提高效率,这实际上还是一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去思考、去动手,结果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教学任务。这也说明我们的教师并没有真正地领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所以笔者以为第二个“突破口”就是要真正地了解什么是提高课堂效率,以及要了解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设计教学程序,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要把课后留给自己。新课程认为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是国外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为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标准。要勇做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课内给学生,把课外给自己。第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是注重研究教学中的细节,现实告诉我们,在大框架定位恰当的前提下,一个个精彩的细节才能支撑起一节节好课。比如,数学教学语言的精简表述,各环节之间的恰当过渡,课堂调控的合理体现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细节。课堂的度的把握,研究的空间很大;情境设计、多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避免一味追求数学问题情境化设计的形式化;数学活动让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避免活动中动手与动脑脱节,无体验与反思的“热闹”;合作学习,营造独立思考与思维碰撞相得益彰的空间,避免只“作”

不“合”、只“议”不“思”的表面化、形式化;媒体使用要恰如其分的为教学中心服务,避免以教师的“精美”设计取代学生的正常思考,以“大容量”取代学生的过程体验等现象。第五,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开放的教学和双基落实的关系。

新教材提供的信息、背景丰富多彩,新理念下的探究随时进行,比起传统方法下的单一传授,机械训练、反复强化、双基落实的时间相对减少,如何在每节课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经过体验、探索、落实双基、提高能力、发展思维很值得探讨,却是目前老师的困惑迷惘之所在。我在教学中注重“三个化”:

(一)数学学习概念习题化

数学“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使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我根据教材的小步子、及时强化、变式和目标值得测定等心理学原理。通过反映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变式习题演练,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问题解决智能化。“问题解决”即善于解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它与知识、技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知识、技能的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而问题解决则是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

如何把“问题解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呢?

1、把“问题解决”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解决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有把概念、法则和定理等知识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究过程等问题,让学生彻底了解,才能把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使学生由“学会”提高到“会学”的层次。

3、重视解题后的反思。解题过程包括从审题开始的预测,直到一种解法完成的延续这样一个思维的全过程。

4、善于把问题进行转化。数学教育的核心是数学思维教育,而数学问题的解答则是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素质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的数学教育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能够通过恒等或同解等方法,将问题转化,由繁到简,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训练方法科学化

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课堂训练应注意以下问题:

1、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此,教室可结合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随着学生对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

2、训练的时间多长,数量多少,都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以便在不增加学生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

3、习题的编排要体现出教育性原则,应做到低起点、小步子、快节奏、大容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内、外两方面强化学生的求知欲。

4、针对习题,精选习题。例如:为引入新课,选编知识衔接题;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从而实现训练目标。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篇7

一、课前精心备课

课前备课是我们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一,我们要按照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作为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大量查阅资料,研读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重难点。准备课堂上要用的教具、学具,制作有关课堂上所需的课件,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大量预设,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设计。

第二,我们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学习数学方面,学生存在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异,面向全体,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一次听课我受益匪浅,那位教师在教学“通分”时,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方法,有的学生列算式,有的学生画图形,有的学生用纸片对折,还有的学生用学具摆,二十多分钟过去了,还不能明确结果,我们听课老师在下面都着急了。心想用自己的课件给学生演示一下不就迅速解决问题了,可是这位授课教师不慌不忙,课后交流,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希望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课件尽管有它的作用,但并不保证适合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各不相同,听完他的课后,我写了一篇反思,如何真正地做到实际意义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考虑在课堂上给接受能力强的孩子“锦上添花”,又要考虑到给学困生“雪中送炭”。

二、课内精心上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讲故事、猜谜语、师生互动做游戏或动画引入等。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自然而然就进入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周长”时,创设了七星瓢虫跑步的动画情境,同学们平时爱跑步吗?有一只七星瓢虫也爱跑步。一片树叶就是它的跑步场地,仔细观察,谁来说说七星瓢虫跑的路线?学生有的回答沿着树叶边沿跑;有的回答沿着树叶的周围跑。接着我回答,同学们说得对,七星瓢虫沿着树叶边线跑,它跑多远呢?学生说一周,接着引出课题。利用鲜明的色彩、精美的动画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让学生在直观中感悟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进入教学新知环节,各种教学方法综合并用,方法合适事半功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图表、测量、身边资源、漫画等来浮现关系。例如,我们在学习“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时,让学生上讲台实际量一量黑板的长度,发现用米作单位不能用整数表示时,便产生了分数。在讲述和理解单位“1”时,这个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学生在找单位“1”时,充分利用教室里的资源,很快说出了很多,全班学生、一块黑板、一本书、全体听课教师、一厘米长的线段等都可以看作单位“1”。利用身边事物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数学原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学生既轻松学习了知识,又进一步认识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形象又生动,使学生视听并用,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另外课堂上大胆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俗称指尖上数学,这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时,就让学生利用实践袋里的学具动手实践,拼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拼完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很快就知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学生又利用剪刀把自己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剪开,观看展开图,很快又明白了长方体对面相等,相对的棱长度一样长。正方体6个面都相等,12条棱长一样长。一节课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动手操作,但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我提出的问题。

大量使用各种评价语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你真棒、一个竖大拇指等各种赞美的语言和行动,始终贯穿课堂,这时课堂气氛宽松,学生信心满满,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我班上有一个学生,在一、二年级时,接受新知能力有点差,我就在课堂上不断地表扬他,使他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自信逐步提高,他变得越来越喜欢回答问题,越来越喜欢上我的课。在我的不断表扬下,他的各种综合能力在课堂也表现得很出色,他在课堂上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我也是用这种方法提高了全班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精选课堂练习,力求少而精,练习设计有坡度,不要大量机械练习,练在点子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后深刻反思

我的做法是写反思日记,我和学生都写,记录我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失败的地方怎样补救。学生反思自己的收获和还有什么疑惑,看了学生的反思日记,我很快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再利用下节练习课进行巩固,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不断追求和探索。

摘要:<正>课堂是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且执著追求的目标,如何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课堂效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科教学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课前精心备课课前备课是我们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一,我们要按照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作为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大量查阅资料,研读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重难点。准备课堂上要用的教具、学具,制作有

参考文献

[1]路文静.浅谈怎样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J].新校园(理论版),2013(2):154.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篇8

【关键词】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质量、水平等提法在报刊和杂志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大家越来越关心和重视课堂效率。更说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确实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重要任务。下面从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一点认识。

一、提高教师的认识,这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前提

认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要看教学效果,更要看教学效率。例如,四年教学“小数加减法”这个知识点时,所需时间如果是8分,结果一位教师花8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老师的简单教学就达到目标;另一位教师花15分。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学生都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这个知识点,但从教学效率这个角度看,前者好于后者。

不但要注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能一味地以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效果,而丢掉教学效率,教师应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

二、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任何的认知和学习,都须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学也一样,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对学生的启发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不然,学生认知会产生极大的障碍,不仅影响学生对数学兴趣,也影响学习效果。我们教师首先要备好教材,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明确本教材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对教材把握到位,才能对问题的展示与处理显得科学合理,游刃有余。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数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时的一些细节,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两个方面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

如在教口算除法时,如果运用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40÷2=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4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4捆,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40除以2,可以把40看作4个十,除以2,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刚才计算40÷2时先把40根小棒看作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2捆,就是20根。这样教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学生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学生包括中后进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数学课堂的保证

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果他们不能有效的参与到其中来,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不会好。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1.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认真倾听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强调课堂倾听的重要性,课堂是进行习惯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听的过程当中学习知识,找到同学发言中的问题,提高自己听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解题的习惯。细心是解答数学问题不可或缺的。认真仔细审题是正确解题关键,学生在做习题时出现错误,很大一部分不是缺少必要知识,而是没有认真仔细地审题。我曾在一次监考时发现一位同学在解答题目时草稿纸上的竖式用铅笔写得非常清楚且整齐,当时我在想怎么高年级还用铅笔列竖式·后发现,他在答完试卷后开始检查,一道一道按次序检查,查完一道用橡皮擦一道,这样就很清楚查了哪题。于是我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草稿上计算时也要写得工整清楚,这样减少因为粗心而做错的情况。

3.培养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我们要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学生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不妨教完每天学习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上一篇:电力工人的安全职责下一篇:班科学活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