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政课的建议和看法

2024-06-28

对思政课的建议和看法(共6篇)

对思政课的建议和看法 篇1

作为教育的接受者,我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话可说。

历数自己20年来上过的思政课,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初中的思想政治和高中的政治课,可以说学习的内容也算不少了,但是反观其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我不得不说,中国十几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收效甚微,但是却也很难说清其到底是成功还是很失败。

首先我来现身说法吧。撇开高校课程,我认为,早年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的说是决定性的。要说20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课程我只能说,小学的《思想品德》对我个人的性格发展和思维方式的作用最大,初中之后的思想政治什么的更多的“识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顶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但是我也不否认其积极的作用,因为确实有很多基本的政治、法律相关的知识需要我们识记和理解。不过时间久了,自然就忘了。

大学之后,先后接触了几门思政类的课程《大学生涯导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从整体来这几门课程的效果一般。

我个人是很喜欢上思政课的,因为我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但是心里却对文科类的东西很感兴趣,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化情有独钟,所以我对文科课程没有什么排斥的心理,同时我也深信,理工科的学生更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感性思维,眼光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那一点专业知识,很难有什么长足的发展。

不过在高校,思政课是否受欢迎,我觉得关键看教师,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着没劲,照本宣科让我们对思政课感到头痛。大一时候的近代史课,老师就知道闷头讲,基本上算是照着PPT读了,我觉得很没意思,况且考试无非就是背一背,上课听不听无所谓。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想法,它广泛地存在于当下的大学生心里。我想,这样的课程“无趣”是必然的。

其实,想让课程有趣起来很简单啊,我们需要的不是书上的内容,我觉得思政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社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希望老师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还能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学会怎样思考。

这就像商品经济,需求多的东西,自然会受到欢迎。需求才是学习的动力源。而如何做到让课程有趣就是要看老师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最理想的状态。如果上课不是老师在讲,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然后每节课都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达到不同的目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自己的实践可以让老师想要表达内容更为深刻。

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据我所知,我们学院的老师除了需要承担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之外,自己还有很多其他任务需要完成,比如开展一些项目和发表一些论文,所以说,大学老师不单单扮演着教师的职业,可能还有很多身份,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有时候教师忽视课堂教育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其实这就和我们学生上课的时候做别的科目的作业是性质是一样的——不是所有东西都需要当回事!

所以想要改变当下高校的思政课效果不好的局面,从老师入手还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我觉得既然要重视思想教育,那么就必须重视老师,适当给任课老师减轻其他方面的负担应该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精力专注于课堂教学上,从而受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讲究课堂内和课堂外,课堂内老师引导的好,课堂外学生配合的好才行,所以除了丰富课堂形式之外,课外作业也很重要。传统的作业的形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多一些实践类的任务效果更好。另外学科的考查上也需要改,单纯的闭卷考试只能让课程再一次堕入“死记硬背”的俗套,难逃“应试”的圈子。

对思政课的建议和看法 篇2

一、当前我国企业领域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一,部分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型行业进入痛苦转型阶段。经济增速下台阶情况下,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重化工企业正处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矛盾集中发生阶段,过去的黄金发展时期已经结束,目前已经进入寒冬季节,企业压力空前加大。一季度,全国煤炭产量和销量同比下降0.1%和0.66%,全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2.5%,山西、陕西、内蒙近半数煤矿停产;全国铁、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1%、2.4%和5.3%,远低于2013年同期铁、钢、材产量增幅7.6%、9.1%和11.2%的水平。以煤炭、钢铁为支柱产业的黑龙江、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一季度经济增速只有4.1%、4.2%、5.5%、6.6%,面临前所未有的稳增长、稳就业压力。

第二,国有资产规模大、行业占比高的部分行业对市场信号不敏感问题突出。煤炭、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中国有资产规模大、行业占比高。在经济增速下台阶背景下,这些行业出现了“价格越下滑,生产越扩大”的“以量补价”行为。比如在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社会库存居高不下、行业经济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民营煤矿纷纷主动停产减产,而国有煤矿却受体制机制制约,产量不降反增。钢铁行业在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连续6个月低于100点情况下,钢铁产量仍较快增加,更加剧了行业经营压力。相反,在一些国有资产规模小、占比低的行业如纺织、家电等,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能够灵活反应市场供求关系、初步具备技术创新和品牌优势、若干行业龙头企业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的格局。

第三,商业银行对实体企业的信贷控制和盘剥十分严重。这个老问题至今还没解决。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和非金融企业业绩出现严重分化势头,上市银行利润增长情况普遍超出预期。一季度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13.7%、13.9%、10.4%,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分别实现净利润40.8%、15.1%、14.8%。统计数据显示,2513家上市公司一季度的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4%、8.6%,剔除银行业后分别同比增长5.2%和4.5%;从环比看,2513家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环比分别增长-13.3%和15.0%,剔除银行业后分别增长-16.2%和-9.0%。从调研企业看,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和盘剥主要体现在限贷、压贷、收贷后不放贷等行为上,许多优质企业反映流动资金缺乏。比如钢铁企业反映,银监会今年对钢铁企业削减了20%的信贷,一刀切的信贷行政命令,让不该倒的企业倒了。广西一家制药企业反映,现在很难从银行贷到款,每年需要的17亿元贷款都要经过担保中介才能贷到,资金成本达到17%。

第四,煤炭、棉花、糖等行业企业面临不公平的市场环境。煤炭方面,由于进口煤炭质优价廉,加之进口煤炭零关税、出口煤炭征收10%关税的政策,我国进口煤炭大幅增加,客观上对当前形势严峻的本土煤炭企业形成巨大冲击;同时,许多省份仍然在向煤炭企业收取20—50元/吨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铁路部门仍然向煤炭企业收取煤炭铁路建设基金以及大秦铁路等四线煤炭特价运费,加重了本土煤炭企业负担。棉花方面,由于棉花收储政策和进口棉花配额政策,国内外棉花出现巨大价差,原料供给缺乏市场调节严重制约着国内棉纺织企业的发展;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目前还没产生效果。糖方面,近两个榨季国内生产和需求基本平衡,但由于国外低价进口糖大幅增加,使国内糖价格失去平衡,进入2013—2014年榨季以来,国内糖价格从过去每吨7000多元高价一直跌到4000多元,而国内糖生产成本整体在5300元/吨左右,制糖企业亏损严重,目前拖欠蔗农欠款高达190亿元,一些制糖企业给蔗农的糖料款至今才兑付到1月份,蔗农再生产已经受到较大影响。

综合来看,在当前“不刺激、中性货币、向改革要动力”等政策作用下,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确面临空前的增长压力,新的增长动力短期内难以弥补重化工业下滑的缺口。因此,当前乃至今后两三个季度,若干以重化工为支柱产业的省区,仍然要承受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这一方面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值得重视的是,尽管在当前严峻形势下,企业并不希望政府因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而是希望政府能在宏观经济处于合理区间的窗口期,继续锐意改革,清理并取消各种阻碍统一公平市场形成的条块分割障碍,清理并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项目以减轻企业负担,为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腾出空间和余地。

二、推进我国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去年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制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在此条件下向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动力、向惠民生要动力,不采取短期强刺激,不扩大财政赤字,也不放松或收紧银根,宏观经济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局面。面对当前复杂形势,我们建议政府既要冷静观察、保持定力,又要未雨绸缪、主动作为,通过放松管制与加强监管和服务,最终促使市场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第一,要继续坚持宏观调控的目标区间论,不搞短期强刺激,以进一步稳定企业的政策预期和市场预期。首先,中央政府要冷静观察保持定力,只要宏观经济运行在目标区间范围内,政府就不必采取特别的刺激政策,不能被短期内部分地区和行业的较低经济增速吓怕;同时要做好各种政策预案,增加政策工具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根据形势变化合理调整政策力度。部分重化工企业反映,当前行业正处于寒冬期,如果发展形势持续恶化或者政府仍然没有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那么就要进行剥离部分无效低效资产。其次,要充分利用经济增速下台阶的倒逼压力和“改革窗口期”,稳步推进各项解放生产力的体制改革,为中长期的经济健康增长、高质量增长创造良好环境。再次,要鼓励地方政府继续增加环境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宁愿把经济增速降下来,也要勇于追求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合理的、没水分、有质量、有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中央政府要采取各种有利于创业、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地方政府缓解经济增速下降导致的就业压力。

第二,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长期的利率管制最终形成了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润鸿沟。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形成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形成优胜劣汰而不是优劣俱汰的结果。首先,不要把煤炭、钢铁等行业标签化为产能过剩行业进而实施限贷令。产能过剩行业中也有优秀的企业,不能对所有企业搞一刀切,造成好的不好的企业都死掉;要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继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甚至进行并购重组。其次,要增加金融企业的自主权,鼓励金融企业进行价值投资。行业最困难的时候,也可能是较好的投资时机。只有依靠对市场的精确研判和把握,金融企业才能优胜劣汰,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企业。

第三,要探索以钢铁等行业为试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资本对市场信号的敏感性和灵活性。钢铁等两高一资行业出现如此严峻的局面,与行业中国有资本布局规模大、比例高、灵活性不足等直接相关。不妨以钢铁或煤炭行业为中央国资国企改革试点,重点推进少数几家中央国有钢铁或煤炭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母公司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股减持试点;在企业双方自愿情况下,可以批准中央国有钢铁企业与大型民营钢铁企业的相互持股或合并重组,形成具有区域规模、核心竞争优势的真正按照市场信号活动的市场主体。

第四,要以环境保护为红线,坚决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并引入专业行业协会在内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对于煤炭、钢铁等两高一资行业,必须做到环境保护的硬约束,严格执行新修订《环境保护法》及相关节能环保标准。首先,要强化环境保护部门对于节能环保法律和标准的落实,特别是要在大气污染防治、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方面下大力气,出重拳。不管涉及到什么企业,经过治理仍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其次,也要创新监督机制,引入行业协会在内的第三方监管作用。总体看,短时间内环保部门很难全部承担起环保监管者的重任。必须创新环保监管机制。行业协会对行业内企业的总体情况、设备和技术、投资建设等动态信息一清二楚,监管动机相对超脱,监管行为更具专业性。可以通过政府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其专业第三方监管者的职能。再次,要像治理腐败一样,鼓励各界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并查实后集中查处一批,发挥社会监督的职能。

第五,要清理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对于煤炭行业,要落实国办发[2013]104号文,全面清理和取消涉煤不合理收费项目,先清费再制定资源税改革方案,比如要统筹煤炭进出口关税,取消煤炭品种出口关税或者将煤炭进出口关税调整到同一水平;要取消煤炭铁路建设基金、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和四线煤炭特价运费。对于纺织行业,要深化棉花国家收储制度和流通体制,推进棉花定价市场化改革,逐步缩小国内外棉花价差;要破除石油石化行业的行政垄断,鼓励优秀的石化加工企业进入上游的石油化工领域。对于糖业,要完善糖价格形成机制,建议增加糖的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对于更多行业,要进一步破除电网、铁路运输、石油领域的行政垄断和价格管制,使电价、运价、油价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灵活浮动。

第六,要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和善后工作,特别是企业停产减产破产带来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以及行业洗牌后的并购重组工作。首先是企业破产问题。以煤矿为例,要完善煤矿破产基本条件比如资源濒临枯竭、开采成本高、亏损严重且扭亏无望等,参照原国有煤矿破产政策,研究建立煤矿退出机制。其次是就业问题。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就业形势稳定,但部分以重化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省市自治区可能随着行业下滑而出现企业停产减产加剧、破产增多现象,其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既要做好产能过剩地区和行业的去产能化工作,又要做好去产能化可能带来的就业问题,防止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再次是行业洗牌后的兼并重组工作。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国发[2014]14号)精神,推进市场化的兼并重组工作。

对马原课的看法与建议 篇3

大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一直把它认为是和初高中一样的政治思想课,理论上重要其实心里并不在意。正如上星期听到的马原讲座老师所说:现在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着一种近乎麻木的抵触情绪,没有缘由与道理的想着去避开他。但我们其实并不具有这样的资格,因为我们本身就不了解马克思,更不用说几乎没有读过相关的书籍,可是我们的这种反抗情绪来自哪里?

从小接触思想政治这门课,但当时的理解并不多,我们从小的教育把马克思和道德连在了一起,我们很长间里都没法分清这两者的区别,特别是上到初中、高中的时候,政治书上那晦涩难懂的道理更是引起我们的反感与抵触,全然把这门课当作一门头疼的要背却难考的课程。再加上当时处在叛逆期的我们,一向认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很过关,又为什么去学习这门本不该上的课。中国的书本教育也让我们看不到这门课的有趣之处,从小到大很难碰到哪个老师可以把这门课讲的生动有趣,让本处在兴趣学习阶段的我们愿意听的,同时中国的硬性考试也让我们这些学生很无奈,也更加的抵触这门课。我在高中时遇到过一位不错的政治老师,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很是痴迷,了解的也很多,时常向我们讲一些有趣的例子,让我们大学有机会多了解一下马克思,这也让我们多少有些期待大学“政治课”的不同。

在大学里思想品德与法律在一起,马克思思想单独成一门课,终于把道德与马克思分下来了,不过大学时才这样做多少感觉有点晚了。遇到的这两门课的老师也都很不错,没有当时初中政治的死板,也没有高考政治的压抑,老师们在课堂上讲的很是开放,举的例子也很多,更有很多自身实践的例子,很能吸引我们的兴趣。相比于大学里的其他课程,马克思这门课上的相对生动与轻松了,但从小被逼着学习的我们,已经产生了那种不逼迫不学习的习惯,相对于这门有些轻松有趣的课程,我们更看重的是大学里的专业课程,所以这门课就被贴上了所谓的水课的标签。再加上原有的抵触情绪不是那么快可以缓解,所以有了大学现在的现象。

其实正如老师第一节课所说,马克思思想可以更好的让自己了解生活,更好的保护自己,不会轻易的被让自己上当受骗,同时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马克思那对自己的目标的树立、人生的方向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去可以的接受马克思,学习马克思,当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去翻翻那些有关马克思的书,当作课外书去看看,就会发现其实马克思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千年“第一思想家”的原因。

对思政课的建议和看法 篇4

(群众思想状况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太康县“作风转变暨环境创优”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太康县人口计生委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十个调查组,从6月10号起,走进厂矿企业、农村学校、机关单位,对近年来我县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归纳汇报如下。

一、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看法

(一)客观评价我县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1、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

(1)、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取得新进展。启动优生促进工程,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推进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2)、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利益导向,落实孕产期全程服务,严惩“两非”行为,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3)、有序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维权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全县流动育龄妇女信息入库率和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入库率分别达90%以上;(4)、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在国家72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不低于840元;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由原来的每人每月5元以上提高到不低于20元,中招加10分。增加生育关怀抚慰金项目、增加对计划生育家庭多分一人份集体经济收入、福利或征地补偿金等,全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2、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1)、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改扩建县计划生育服务站、新建老冢镇、符草楼镇、毛庄镇、清集镇四

个乡级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水平。(2)、全面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化管理。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金人工程)被省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先进单位。人口计生信息化网络已经覆盖县、乡、村。(3)、加强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县人口计生部门增设4个内设机构,拓展服务职能,组织生殖健康咨询师考试,46名合格人员获得国家人社部的职业资格证书,村级计生管理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3.86%。(4)、财政投入稳定增长。财政为主的人口计生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步确立,人口计生财政投入逐年提高,基本保障了人口计生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3、工作思路和方法实现转变。(1)、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依据修订《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依法开展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生育和奖励政策,加强配套制度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执法有关制度和程序逐步建立和完善,“五五”普法规划得到贯彻实施,全面推进诚信计生和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深入开展便民维权和基层文明执法专项活动,人口计生行政许可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2)、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实现提质提速,技术服务能力增加,全县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达到12个。(3)、政风行风建设成就显著。“阳光计生”行动全面开展,2011,我县被省人口计生委命名为“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开通“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畅通群众沟通渠道,深入推进基层人口计生政务和村务公开。全面加强廉政风险管理,行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的成就。

(二)正确认识我县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困难

1、人口形势更加错综复杂。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人口总量已经达140余万并持续增长,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峰值出现在2012—2013年,峰值年出生将达到1.5-1.7万,加上“双方独生子女家庭可以生育二孩”的叠加效应,年均自增人口预计在

0.8万左右,生育水平反弹压力巨大。

2、出生缺陷发生率仍然较高。全县每年有1050个新发出生缺陷病例,约占出生总数的4%-6%,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3、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县出生人口性别持续偏高,近两年升高势头虽然有所遏制,2010年“六普”时仍高达117.77,远高于103—107的正常范围。

4、流动人口持续增加。目前,我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23万,每年净增流出人口接近2.5万,人口流动日趋复杂,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双向管理不到位。

5、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到2015年,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7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7%。

6、城镇人口问题日益突出。城镇流动人口日益增加,人户分离人员日益增多,新建社区规模日益增大,城镇人口计生基层基础工作亟待加强。

7、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城市人口聚集度偏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适应。

8、传统家庭功能弱化。家庭规模小型化、成员居住分散化的趋势明显,单人、单亲、无子女和空巢家庭比例上升,家庭在婚姻、养育、养老等方面面临诸多新问题,相应的家庭发展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支撑家庭发展的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9、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统筹人口发展的综合决策和调控体系有待健全。人口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衔接需要继续加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领导体制、问责制度、决策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投入机制仍不健全,计划生育事业快速发展受到财政投入不足的挑战。

10、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综合干预机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综合治理机制、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保障机制、公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权利的保障机制、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机制亟需进一步完善。

11、基层人口服务管理方式亟待创新。基层人口服务管理条块分割问题突出,全员人

口信息采集和更新机制不够规范,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不高。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技术服务设施和技术设备有待改善,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职能拓展不足,一些地方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少数地方出现了工作滑坡和生育水平反弹的迹象。城市人口计生基层管理机构队伍、服务网络需要加强,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管理需要创新突破。

二、群众建议

我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路子和“两高一低”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按照“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试验区为主线,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 “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逐步完善政策法规,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1、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贯彻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的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措施。建立覆盖全县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落实统计制度,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突出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人口计生工作, 进一步优化生育环境,科学应对人口生育高峰。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着力创新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解决影响和制约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2、扎实推进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成国家A 级人口计生服务体系研发和指导中心,改扩建、新建6个乡级服务机构,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县乡技术服务体系,强化村级服务室规范化建设。加快建设融入国家中部人口计生信息中心暨河南省人口信息中心、河南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金人工程),信息化管理覆盖县、乡、村。加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完善职业体系,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师、人口社工师、人口信息统计师、儿童早期发展指导师等新职业培训和评估试点。90%的村(社区)人口计生管理员达到高中(中专)以上学历层次。发挥太康县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作用,建设地区生殖健康管理服务及项目实施人员教育培训基地,提升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依法做好相关政策与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保证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制度、生育关怀抚慰制度为主的优先优惠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农村计划生育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奖励、农村计划生育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退休一次性奖励等制度,健全以“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为主体,以农村计划生育小康工程为载体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新机制。

4、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一法三规两条例”,推进执法责任制,开展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创建活动,定期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加强重大案件督办工作,拓宽社会监督渠

道,实现部门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诚信计生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全面做好信访工作。充分发挥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建立完善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长效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深入推进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依法制定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在全县扎实开展人口计生基层群众自治“万村(居)示范”活动。全面推进诚信计生工作,建立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基层服务管理模式。在城市地区和流动人口集聚地区,积极探索“产业式”、“物业式”、“楼宇式”、“联谊式”等新的计划生育组织形式。

(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持续提升优质服务能力。加快太康县人口计生科学研究国家级人口出生缺陷预防重点实验室、孕前优生项目临床检验质量检测中心、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研发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站所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计划生育科技大练兵活动,实施“六千人才工程”和“拔尖人才”计划,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扎实开展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服务。提高以采取长效避孕措施为主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管理水平,指导群众及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育龄夫妇享有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覆盖率达100%。更加务实地开展以生殖道感染为主的妇科病普查技术服务,提高农村育龄妇女对妇女常见病的防治意识,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加强新型避孕药具的研究与开发,健全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深化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免费基本药具制度。

2、加强孕前优生工作。落实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政策,逐步扩大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范围,争取2013年实现农业人口目标人群全覆盖。“十二五”期末,覆盖所有乡、村,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80%。加强县级服务机构临床检验

室建设,高标准配齐相关设备。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专项技能培训,确保项目实施质量。

3、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机制。推动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出生缺陷预防工作,更加重视发挥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的优势,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探索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支撑、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常见出生缺陷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开发临床筛查、检测、预防新技术和孕前风险评估方法。加大普及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工作力度,着力强化全社会的出生缺陷干预意识,大力倡导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减少先天性感染、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对出生人口健康的影响。对存在出生缺陷高发风险的人群,给予重点指导,逐步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

4、建设婴幼儿早期发展示范区。开展人口早期教育和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培养工作,为人的终身发展创造良好开端。立足社区和家庭,面向健康、亚健康人群,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殖健康促进模式。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对胎儿和0-3岁婴幼儿实施科学的胎教和早期教育,对其家长和看护人员进行科学的育儿指导、咨询和服务,提高婴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1、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提高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全面清理涉及社会性别歧视的法规政策。贯彻同等优先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健康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指导村(居)自治组织修订完善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在扶贫济困、慈善救助、贴息贷款、就业服务、项目扶持、村集体收益分配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家庭女儿户予以倾斜。深入推进关爱女孩行动,进一步推进“幸福工程”和“春蕾计划”等社会公益性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贫困母亲救助和女童健康成长帮扶中的重要作用。

2、持续开展专项治理。建立健全县部门间协调机制,把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列入地方各级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坚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规范人工终止妊娠药品和计划生育手术器械经营管理,完善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完善出生统计监测体系,全面实施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建立部门出生人口信息收集和共享机制。强化区域协作和重点区域的治理,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连片地区,建立区域协查制度。实施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3、深入推进关爱女孩行动。开展全民宣传倡导,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标本兼治的工作机制。注重发挥志愿者队伍、城乡社区计划生育专干以及各级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动员大众媒体和社会力量,大力倡导男女平等、关爱女孩的观念。

(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1、深化城镇人口计生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属地化管理体制,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城镇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巩固服务阵地,完善服务网络。重点建设好社区,特别是新建社区计划生育服务阵地,配齐配强社区及楼院管理人员和协管员,落实好待遇,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

2、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贯彻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巩固完善“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协调机制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纳入地方各级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推动部门责任的落实和综合治理格局的形成,明确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服务管理职责。巩固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一盘棋”工作机制,全面开展省际网络化协作,建立健全区域协作制度,实现婚育证明、避孕节育情况、“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等网上办理和通报。

3、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当地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范围,根据流动人口聚焦情况,进一步完善城乡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流动人口“一站式”、“一证式”、“网格化”服务。加强城市住宅小区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通过加强流动人口服务车配置、社区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建设等多种方式,扩大服务半径,提高服务可及性。推进社区信息网络建设与应用,推行网格化管理,立足常住人口进行信息采集、维护更新和统计考评。

4、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支撑体系建设。完善流动人口数据库,拓展计划生育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功能,加强与暂住人口信息平台、劳动资源管理平台的对接。完善全员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工作制度,建立覆盖全县的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分布的动态监测体系,把握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和流动迁移趋势,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公共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和队伍,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联合执法、婚育证明管理、网格化协作、信息共享服务管理制度。强化村(居)特别是流动人口聚集社区的工作网络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

(五)加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工作

1、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完善和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奖励制度。探索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养老和医疗保障优惠政策,减免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推

动公共养老机构优先吸收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社区义工等服务资源优先向计划生育家庭老人提供。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广泛开展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养老关怀行动。

2、加强计划生育养老服务支持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资源,加强对计划生育家庭养老支持性服务功能的建设。对无子女和独生子女的高龄老人开展养老服务试点,积极探索适合计划生育家庭特点的养老服务模式。针对独生子女、双女户的老年父母,在预防保健、权益保障、精神慰籍和生活照料等方面开展社区服务试点。

(六)提高家庭发展能力

1、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稳定家庭功能,在优生优育、家庭教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以及养老保障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提高家庭发展能力的政策体系。加大特殊困难家庭的扶持力度,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计划生育家庭成员就业、创业、勤劳致富的扶持政策。完善生育关怀制度,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并发症三级以上人员纳入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范围。免费为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提供再生育技术服务。

2、着力提高家庭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向面向全人群,围绕生命全过程,提供计生优生、生殖健康和家庭保健等全方位服务拓展转型。探索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采取健康教育、健康检查和健康咨询等方式,推进家庭保健,开展婚育指导、妇幼保健、儿童早期发展、青春期教育和中老年保健等服务,以及对计划生育家庭、空巢家庭、流动家庭、留守家庭的关怀服务等。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全面加强家庭初级保健工作,促进适龄群众享有生殖健康服务目标的实现。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中,加强家庭信息采集和管理,为家庭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3、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为载体,广泛宣传人口计生政策。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巩固省和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和党报等经常性专题栏目,育龄群众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基本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接受率达到85%以上。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以上学校普遍开设人口计生、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的课程。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和宣传途径,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先进人口文化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活动,在城市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建设20个功能齐全、作用发挥好的村级人口文化大院,表彰一批人口文化先进家庭。

太康县人口计生委“作风转变暨环境创优”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对思政课的建议和看法 篇5

七十年代的世界性能源危机中,日本大藏省曾要求在工厂、办公室和道路上进行间隔点灯的试验,结果导致生产率和办公效率降低以及治安、道路交通事故的大幅上升,不到一年时间就在一片反对声中全部放弃了。显然,这种消极的节电是不可取的。

“在保证照明效果下点着灯节电”,这样的概念才是科学的,合理的,这是发达国家道路照明系统的设计思想之一。

一、我国路灯照明现状

据调查,我国小型城市在夜晚9点后,大中城市在午夜12点后,道路上几乎空无一人,即便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繁华都市,凌晨2点以后,道路上也已罕见行人、车辆。从这一时段直至清晨6点路灯熄灭,在低交通流量的道路上仍然保持较高照度显然没有必要。城市公共照明在我国照明耗电中占30%的比例,约439亿kWh,以平均电价0.65元/kWh计算,一年开支285亿元。在市政开支极度紧张的今天,国内绝大部分的城市和地区几乎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日本等国家在七十年代就抛弃了的路灯隔盏关灯的省钱方法,其中的弊病不言而喻――不仅导致了路面照度分布不均,给治安及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而且不能避免后半夜电网电压的升高对路灯寿命的减损,因此不能称做是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当发达国家在讨论什么是“恰到好处的照度水平”的今天,我们这种控制方法就太落后了。

九十年代以来,夜景照明建设成为都市市政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各地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市政开支普遍紧张与增设夜景照明形成了很大的矛盾c以沿海某开放城市为例,大批路灯在安装后迫于财政紧张的压力,支付不起沉重的照明电费开支,又不得不关掉近一半的灯,结果近年新装的部分路灯形同摆设,造成变相浪费c

如何让路灯亮起来,让城市亮起来,亮得更科学,亮得省电省钱?答案是:采用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

二、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

1. 什么是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是国际上流行的全数字智能路灯节能控制技术。它充分考虑了城市道路照明的实际状况,依据人体工程学中的视觉理论,采用现代控制论中的最优控制方法,实现了对路灯电压及照度的动态智能化管理,即TPo管理(TIME/PLACE/0CCASl0N)。此项技术的基本思路就是:在繁忙的时段,控制路灯保持较强的照度,接近午夜时分,开始自动调光,在后半夜车稀人少时,则控制路灯保持较低照度的照明(类似房灯的调光器,可以随需要而任意调光)。它的主要优点就是在调光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电耗,节约有功电耗达30%以上。房灯调光已流行多年,主要是因为室内灯功率小,容易实现。而道路照明则完全不同:首先,灯泡功率大,不易控制;其次,使用环境恶劣,九十年代,电力电子元件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调光技术有了可靠的质量保障,通过一些地区的规模应用,其完美的调光效果和节电功能得到了一致认同,在德国,美国这些耗电大国,此类技术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广‘: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的控制过程是:通过测取城市道路车辆及行人的“时间一车辆(人)”统计规律,获取相应的照度调整率,依此来设计计算机的控制程序,根据照度调整率,从某一时刻开始,平滑地对路灯输入电压进行动态调整,使路灯输入电功率与实际照度要求达到最佳匹配,不仅节约了电能,而且稳定了电压,延长了路灯的使用寿命,达到了双重意义上的节能。

2. 开灯比关灯更省钱前面提到的关灯节能方法是以牺牲城市照明和诱发犯罪率以及交通事故上升为代价的,而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所达到的节电率高于30%,由此而言,采用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开灯比关灯更省钱。

3. 算一笔看不见的帐

我国现有的路灯70%以上使用的都是高压钠灯,其设计寿命为24000小时(5年)。但是由于我国城市电网技术落后,造成线路的电压波动大大超过国际标准,许多地区的波动甚至超过额定电压的左右15%,特别是在后半夜,由于电负荷减少使得电网电压有时接近245V,致使路灯灯泡的实际使用寿命平均不到一年。现在,可以算这样一笔帐: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例,路灯每年需要更换一次灯泡,更换一只灯泡所需费用(含镇流器损耗、人工、车辆等)为120元,该市共有两万多只常开的路灯,则每年仅更换路灯灯泡的费用就高达两百多万元人民币,如果采用了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路灯灯泡的使用寿命可延长一倍,仅此一项,一年就可节约开支两百多万元,加上节电30%,一年可节约七百多万元电费,两项相加就有近千万元之巨。如果450万元作为先期投入,半年内所节约的费用即可回收,逐年节约的资金可以重新投入市政建设。

据全国道路照明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得到的不完全统计数字,目前国内所有城市道路照明的总灯数约300万只(套),工矿企业、车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照明等非市政照明灯具约100万只(套),总数400多万只,并且每年递增10%以上。如果及时采用此项技术,仅从节约电费、降低灯泡损耗和人工开支三项来计算,五年时间可为国家节约近100亿元人民币,可以少建三座装机120万kW的火电站,同时节约了大批的原煤。

对于全国的总耗电量而言,道路照明只占一个小小的百分数,也正因如此,它才有可能成为推动节能运动的一个突破口。从道路照明着手,花两三年时间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然后在全国各行各业全面推广。当然,这需要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去进行推动。

4. 智能光源降压一稳压一调光技术的推广亟待政府的行政支持

路灯节能无疑会给各地的市政开支节省大量资金,然而对路灯管理部门而言,他们的日常开支和经常性的维护费用是和路灯电耗及安装数量成正比的,电耗越多,下年度的费用就同比增长,也可以这样说,越是节约用电,对基层下年度的费用预算就越少,因此,路灯管理部门对节电工程大多持消极态度。这一现象反映出节能政策在具体操作中和现行体制及利益分配机制不相匹配,目前各地所执行的政策实际上是在鼓励浪费!国家整体的长远利益和部门短期利益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这一状况对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了相当大的阻力。

三、我国节能工作的阻力

1. 部门之间的问题

在国内,主管节能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各地经委和节电办公室,而路灯部门隶属建设部门,经委只有协调功能而不能跨行业进行行政干预,因此,经委在这个领域中起不了什么作用,而建设部门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大手花钱,节电似乎无关紧要,到了当前经济紧缩时,又拿不出钱去改造。

2. 上下级之间的问题

全国的路灯部门仍然是执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方式,建多少条路,装多少盏灯,是建委和计委及财政的事,路灯部门只负责维护,节电效益体现不到他们身上,所以他们对节能并不感兴趣。而主管部门对实际运行缺乏了解,对节能就更是门外汉,因此,一个项目就会在部门之间踢来踢去。

3. 缺乏资金

现接段,建设资金尤其是市政资金极端紧张,拿不出启动资金,而市场上又没有融资租赁的资金可利用,再加上相应的法规、制度不健全,没有人敢向节能领域

大力投资,使得路灯节能推广异常困难。

4. 缺少规模

前些年,大量中小企业生产的质量不过关甚至假冒伪劣的产品给人们留下了恶劣印象,使人们对节电产品产生怀疑甚至是排斥。

5. 节能思想不正确

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造成的“吃皇粮”思想作怪,认为路灯和电都是国家的,节不节电与自己无关,大不了欠电费,反正供电部门也是国家的,或者再严重一点就索性把灯关了,既省电又省事。

上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路灯节能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排除这些困难,大规模推广节电产品就无从谈起。这里面,主管部门的思想转变和打破部门之间的制约至为关键。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吉林市的处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由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挂帅,协调建委、市财政和路灯处等部门,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首先由市财政列支节能设备的先期投人,设备投人使用后,从第一年节电效益中返还,从第二年开始,每年节余部分投入到路灯再建设的工程中,同时,路灯部门的维护费用不因电费减少而缩减,既推广了节能工作,又保障了基层的利益。

四、对节能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全国开发、生产节能产品的企业,大部分是小企业和一些大专院校的科研机构。为什么有实力的机构不愿介入呢?节能产品利润小、推广难,因此大型企业不愿涉足,投入不足致使我国节能产品在国际上处于相对落后状况。为什么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十几年了,而节能工作却一直推而不广呢?前面提到的政策不配套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投入不够,使得许多产品还仅仅是实验室产品时就匆匆上市,结果远远不能适应各种复杂的实际运行工况。产品质量不过硬,也就是造成人们常说的节电不节钱的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是一个耗力、耗时、耗钱的系统工程,没有大的资本做后盾,市场很难打开,很多好的产品也就半途天折了。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我们有一个初步的设想:首先由国家经贸委、科委、机械工业局牵头,由国家投资建立一个国家级节能实验室(包括相应的中试基地),主要对申报的各类节能产品进行理论评估,对通过评估的产品进行中试和批量规模应用,筛选出真正有推广价值的产品。据我们调查,许多中小企业仅凭个人发明做一些基本设计或原型机,他们根本无法也无力承担产品商品化的过程和批量试验的投人,批量试验是产品投入市场前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个人买不起各种工业设备,企业又不愿用生产设备去为别人做实验,因此许多节能产品的开发者只好望而却步了。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国家也曾推荐过各种节能产品,但是许多产品是凭各种文件一级一级上报,中间存在很多虚假成分,造成许多国家推荐的节能产品质量不好或节能效果不佳等不良影响。如果有了国家级实验室和专家论证组,建立起一个规范的行业标准,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同时,由国家经贸委发起,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成立中国能源节约基金(金额5。10亿元),由专业投资银行和技术专家负责运作,形式上采用国际通行的融资租赁方式,销售、推广各类节能产品。这项基金既具有某种政府权威,又具备严格的商业机制,对操作的产品均采用租赁一分期付款方式,加上商业还款保险等商业因素介入,基金的资本安全有了保障。两个机构协同运作,会使困扰中国节能产品推广多年的难题一一化解,同时也会促进大批的国产节能产品走出实验室,走出国门。照明电耗虽然只占全国总电耗的10%―20%,道路照明所占比例更小,但是,从节能技术推广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成为整个节能工作的突破口。

第一,整个路灯行业总体份额较小,容易操作。据初步计算,用三年时间将全国现有路灯系统进行改造,总体投入不过6―7亿元。如果能采用政府、社会齐动手的战略,不会给国家造成财政负担。

第二,国家主管节能工作的国家经贸委和主管道路建设的建设部应尽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据查,道路照明的设计规范基本上没有涉及节能,所谓‘‘间隔关灯’’方法不过是各地在遇到电费问题时所采取的“不约而同”的手段而已。而目前采用的设计规范基本上是八十年代制定的,许多内容甚至照搬国外六、七十年代的标准,早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尽快修订并将节能内容列入其中。

第三,路灯管理行业隶属各级政府,因此,加强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行政干涉是必需的。这个行业由于“吃皇粮”的关系,基层对节能的必要性没有切肤蹦的压力,因此有必要自上而下的进行行政干预和政策引,以推动行业节能工作的全面展开,建议从今年的节能活动周开始全面推广。由于整个行业盘子较小,易操作,因而容易取得阶段性成果。

对思政课的建议和看法 篇6

1、学者对话。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两篇“学者对话”文章:一篇是吴品才与张照余的《关于文件运动理论研究的对话录》:另一篇是潘连根与刘东斌的《关于“大文件”概念的辨析》。前一篇与其说是“学者对话”,不如说是“学者问答”,建议以后不要再刊载类似的“学者对话”,如果刊载的话当放在“学者问答”栏目下。后一篇虽然两位学者观点相左,一人说上一大段话,另一人接着对上一大段话,感觉对话的味道似乎不是太浓;不如一人说一小段话,另一人对一小段话的效果好些,建议以后刊载“学者对话”的文章不再要这样大段大段的对话,要小段小段的对话,最好使用一些小标题,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2、理论探讨。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41篇“理论探讨”文章,其中不乏经典佳作,譬如张甜甜的《公民与档案开放主体权利不对称引发的思考》(第1期)、丁海斌的《电子文件特点新论》(第2期)、黄世吉占的《关于科技档案本体论若干问题的探讨》(第4、5期)等。但也有一些所谓的理论文章,洋洋洒洒上万言,烟云雾罩,旁征博引,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建议此栏目以后多刊发一些具有一定深度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章和比较务实的对解决实践问题具有实质性的启发与指导的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文章。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章一般每期应控制在3篇以内,每篇一般不要超过4个版面,最好以3个版面为宜,因为长度并不代表深度;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文章一般每期应控制在5篇以内,每篇一般不要超过3个版面,最好以2个版面为宜,因为此类文章关键不在长短,而在务实。这样,“理论探讨”栏目文章一般每期要占到20-25个版面.最好不要超过25个版面。关于文章的选择.每期最好刊登1篇或2篇具有颠覆性的文章.以彰显杂志的特点。譬如刘东斌的《论收文不是档案——四论档案形成在前》(第1期)、李兴利的《“档案执法监督”质疑》(第3期)、张强的《存史与利用的博弈——关于档案馆核心职能的辩证思考》(第5期)等都是写得很不错的颠覆性文章。

3、争鸣。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9篇“争鸣”文章.几乎都是上乘之作。譬如王茂跃的《“收文”不是档案论质疑》(第3期)、归吉官的《也谈“档案包含文件”——兼与管先海先生商榷》(第5期)等。建议以后每期最少刊发1。篇或2篇高质量的商榷性文章。最好是和上一期或上上期杂志刊载的重点文章商榷的.譬如第3期刊发的王茂跃的《“收文”不是档案论质疑》就是和第1期刊发的刘东斌的《论收文不是档案——四论档案形成在前》商榷的、第5期刊发的归吉官的《也谈“档案包含文件”——兼与管先海先生商榷》就是和第4期刊发的管先海的《论档案包含文件——从发收文角度看档文关系并兼与刘东斌先生商榷》,以彰显杂志的“争鸣”味道。每篇“争鸣”文章最好以2个或3个版面为宜。

4、业务研究。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35篇“业务研究”文章。其中很多篇都是研究业务问题的精品之作,譬如李兴利的《从文献研究看档案馆工作》(第1期)和《试论只归发文》(第4期)、谢建波的《当前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编制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第2期)、陈勇的《<电子签名法>对电子文件管理的影响》(第3期)、卞咸杰的《汶川地震对档案馆建筑安全设计的启示》(第5期)等。当然.其中也不乏“滥竽充数”者,第5期刊发的14篇文章申我看有将近一半似乎应该放到“工作园地”栏目更合适。建议以后每期刊发10篇左右研究具体业务问题的文章.每篇以2,个版面为宜,最好不要超过3个版面.总体应在25个版面左右为宜。

5、专题沙龙。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10个“专题沙龙”帖子群.可以说每个“专题沙龙”帖子群都是围绕一个档案学理论或业务问题展开的,其中不乏精品跟帖,但有些跟帖有待进一步精雕细琢。建议以后每期刊发2-3个“专题沙龙”帖子群(最好其中1个是围绕档案学理论展开的、另外1-2是围绕档案业务问题展开的),每个帖子群以2个版面为宜.最好不要超过3个版面.总体应在6个版面左右为宜。

6、调研报告。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14篇“调研报告”文章.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譬如吴雁平的《开封市档案馆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查询利用情况统计分析》(第1期)、翟丽娜的《我国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第2期)、何玉琼的《我国公共档案馆网络信息服务分析及启示——基于公共档案馆网站数据统计分析》(第4期)、钟其炎与杨丹娟的《档案博客的现状调查分析》(第5期)等.但有些恐怕当纳入粗制滥造之作的范畴。建议以后每期刊发2或3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每篇以2个版面为宜.最好不要超过3个版面.总体应在6个版面左右为宜。

7、业务答疑。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5篇“业务答疑”文章.每期1篇。这种形式很好,对实际工作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只是感觉每期1篇有点少.建议以后每期刊发2-3篇这样的“业务答疑”文章.每篇以1个版面为宜。

8、(学术)杂谈。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11篇“(学术)杂谈”文章.几乎每篇都是精心打造的小巧玲珑之作.建议以后每期刊发2-3篇这样的“(学术)杂谈”文章,每篇以1个版面为宜。

9、秘书苑。这是一个非常设栏目。只有第4期刊发了2篇。

10、书评(评论)。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6篇“书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可读佳品。譬如金波和孙丽婷的《首部系统总结档案学研究成果的著作——评<档案学研究进展>》(第2期)、李秋丽的《我眼中的<维系之道>》(第3期)、管先海的《2007年<档案管理>杂志理论文章佳作回眸》(第3期)、黄霄羽的《立魂·守魂——西方档案学的发展轨迹》(第4期)等。建议以后每期刊发1-2篇这样的“书评(评论)”文章,每篇以2个版面为宜,最多不要超过3个版面。11海外采风。这是一个非常设栏目.只有第1期和第4期各刊发了2篇.共计4篇.建议以后每期刊发1篇这样的文章。

12、业界动态。这是一个非常设栏目,只有第1期和第3期设有.具体又分国际动态、国内动态、省内动态三大块。各占1个版面。建议以后每期都保留这个栏目.刊发最新的国际、国内、省内业界动态消息。

13、名刊集萃。这是常设栏目,每期刊发兄弟档案核心期刊文摘12则,信息量较大.1个核心期刊1则.且从老大到老幺依次排列.感觉有点梁山英雄排位次的感觉.建议以后每期刊发此类文摘应灵活些.不一定非得1刊1则且从老大到老幺依次排列。

14、工作鼬。第1-5期杂志共刊发了41篇“工作园地”文章.此类文章虽是“鸡肋”.但杂志社恐怕也有难言之隐.建议以后尽量少刊登此类文章.每期保持在5-8篇为宜,最多不要突破10篇,每篇以1个版面为宜.最好分散在各期,不要集中刊发在最后几期。

上一篇:学习张丽莉的师德论文下一篇:委托生产合同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