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十篇

2024-09-10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篇1

关键词:老年,合并症,心脑血管疾病,麻醉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 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 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手术病例也日益增多, 术后死亡率也已明显下降。但是由于老年人全身器官功能减退和组织细胞退行性改变, 往往导致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使手术麻醉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为此, 我院采用了不同的麻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4月至2007年9月间于我院收治的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64例, 男40例, 女24例, 年龄62~80岁, 平均年龄73.4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均为32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中,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30例, 心房颤动10例冠心病8例, 脑血管疾患后遗症16例。手术种类:胆系疾病26例, 胃及十二指肠疾病14例, 肠梗阻及结肠癌13例, 其他疾病11例。

1.2 方法

对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加浅全身麻醉的方法, 先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置入硬膜外导管后, 开放静脉通道, 经鼻吸氧, 于硬膜外腔内注入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3~5 mL, 待确定阻滞平面和麻醉深度后, 进行全身麻醉诱导, 并由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2mg/kg, 芬太尼2~4μg/kg, 乳剂依托咪酯0.1~0.3mg/kg, 阿曲库铵0.5 mg/kg, 同时改用面罩给100%氧气, 去氮2 min后, 进行气管插管并连接麻醉呼吸机, 调节潮气量至400~500mL, 吸呼之比为1:2, 术中硬膜外腔追加2%利多卡因和0.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4~5 mL。在关闭腹腔时, 经硬膜外腔导管注入吗啡1.0~1.5mg或者术毕连接镇痛泵出手术室, 以防治术后疼痛。对照组采用普通全身麻醉方法, 每30~40 min以芬太尼0.4~0.5μg/kg, 阿曲库铵0.1~0.2mg/kg进行静脉输注1次, 依麻醉深度调节安氟醚吸入浓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病人术前、麻醉剂、切皮、探查及术毕时平均动脉压 (MAP) 和心率 (HR) 。

2 结果

2.1 MAP与HR值的变化

两组患者在麻醉后 (术前) MAP和HR值都有明显下降。以麻醉后 (术前) 的MAP和HR值为水平基线值, 则观察组MAP值在探查时有明显下降, 但在切皮和术毕均无明显改变;而对照组MAP值在切皮和术毕有明显回升。

2.2 两组麻醉剂用量情况 (见附表)

2.3 两组拔管时间对比及术后 (< 48 h) 随访

结果表明, 观察组术后苏醒< 10 min 拔管者共26例, 占76.5%, 而对照组仅为5例, 占15%,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随访发现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止痛充分, 情绪稳定, 未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而对照组患者切口处痛疼明显, 需注射吗啡者8例 (24%) , 躁动者5例 (15%) , 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者13例 (38.2%) 。

3 讨论

老年患者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由于其全身多器官功能减退, 代谢能力下降, 对麻醉药物清除作用减低以及对手术应激耐受能力较差, 故而使其在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升, 甚至出现麻醉意外[1]。而任何一种麻醉方法和药物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均有一定的危险性。虽然全身麻醉可保持良好通气, 但由于其对麻醉药物清除作用下降, 对镇静及止痛剂抑制作用都很敏感, 常使术后苏醒时间明显延长, 导致术后并发症及危险性加大, 又由于在麻醉深度变浅或消失时出现切口疼痛、烦躁不安、呼吸受限、交感神经功能紧张度

增高等, 从而加重心肌负担, 增加心肌耗氧量, 导致心率加快, 血压上升, 心律失常而易并发心脑血管事件, 甚至导致猝死[2]。硬膜外阻滞可阻断腹部手术及内脏痛通过低胸段交感神经的传导, 伤害性刺激不能传入交感中枢, 抑制了应激反应, 同时阻滞交感传出神经, 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 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紧张性, 减慢心率, 同时扩张外周血管, 减少心肌做功及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3,4]。而高龄病人无论选择全麻还是区域阻滞麻醉, 甚至局麻, 都要重视镇痛的完善, 更要重视术中的监测。

高龄对身体各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脏器储备功能低下、机体活力降低及易损性增加。通过临床实践分析, 观察组术后苏醒<10 min 拔管者共26例, 占7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 观察组麻醉方法效果显著, 且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止痛充分, 情绪稳定, 未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因此, 采用硬膜外阻滞加浅全身麻醉的方法具有充分供氧、镇痛和肌松, 减少麻醉剂用量等优点, 充分体现了麻醉方法和药物的简单、安全、效果确切的原则, 保证了手术操作顺利进行, 且在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少, 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手术患者的有效麻醉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共, 房明, 严相默.全麻联合上胸硬膜外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5) :382-383.

[2]李立环.冠心病麻醉处理的若干问题[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4) :317-320.

[3]徐世元.老年人围术期心血管致险事件的预测要素与防治[J].国外医学o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2, 23 (4) :221-223.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篇2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要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疾病越来越多, 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近年有逐年上升势头, 而且临床危重症也越来越多[1]。不仅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很高, 其发病的种类也逐年增多, 其病情程度也逐年加重。因此对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面对更大的压力, 同样对此类患者的护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3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 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要点及其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接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 筛选条件为患者年龄大于60岁, 排除血液性疾病患者、各型肝炎患者、内分泌失调患者等, 符合条件者共计230例, 记为患者组。其中男122例, 女108例;平均年龄63岁。患者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 编号为Ⅰ~Ⅴ组, 每组46例。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将患者组2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 编号为Ⅰ~Ⅴ组。其中Ⅰ组接受常规护理, 即包括疾病治疗性护理, 患者病房环境的保持,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运动, 患者个人清洁卫生的护理等。Ⅱ~Ⅳ组在接受常规护理之外分别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心理干预主要是使用各种方法使患者消除疾病恐惧、治疗负担以及预后等, 使患者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健康指导主要是包括提高认识, 饮食指导, 运动锻炼的宣教与指导, 加强药物治疗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以及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 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 避免各种诱因[2,3]。Ⅴ组接受整体护理, 即围绕患者为中心, 根据患者的需要, 采取一切合理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易量表 (WHOQOL-BREF) 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所得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 19.0,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量表评分比较

230例患者干预前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比较, 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干预前后社会关系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与干预前比较, P<0.05

2.2 不同护理要点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

单纯性常规护理Ⅰ组与外加心理干预治疗Ⅱ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Ⅰ组、Ⅱ组=6.343, P<0.05) 。常规护理Ⅰ组与外加健康指导Ⅲ组或者人文关怀干预Ⅳ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Ⅰ组、Ⅲ组=0.415, X2Ⅰ组、Ⅳ组=2.384, P>0.05) 。整体护理和常规护理等其他护理干预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X2Ⅰ组、Ⅴ组=15.294, X2Ⅱ组、Ⅴ组=4.039, X2Ⅲ组、Ⅴ组=13.538, X2Ⅳ组、Ⅴ组=8.425,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属于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死亡率高[4]。对于老年人来说, 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很大, 入院治疗的患者甚多, 因此给护理工作带来不少压力。护理中如何使患者满意并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成为护理工作探讨的热点话题。

在本研究中, 护理人员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健康指导、人文关怀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通过研究结果发现, 常规护理外加心理干预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最大。王世英等[5]的研究也表明, 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和护理, 能明显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缩短住院时间。此外, 在本研究中, 常规护理外加健康指导和人文关怀对患者的生产质量影响并不大。而整体护理是最理想的护理方式, 本研究中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组别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最大。

总之, 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病后一般较严重, 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该类患者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 实施整体护理, 其中特别是心理干预护理尤为重要。其次要人文关怀和健康教育并行, 这样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娟.18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5) :1889.

[2]田震静, 吕烨辉, 付爱丽, 等.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3) :502-504.

[3]孙洁.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7) :191-192.

[4]陇文菊.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7) :975-976.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细说 篇3

首要任务是控制好血压

心血管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运动猝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脂等。这些疾病的产生具有多种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脂、缺乏运动、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烟、高龄、糖尿病、房颤等。而在这当中,高血压应该是最主要的元凶,可以说只要存在高血压,血管就会受到威胁与危害,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受损、脑血管受损、肾脏受损、眼底受损、肢体大血管病变等。然而最可怕的还是高血压的并发症,每一种都有可能置老人于死地。因此,控制好血压是老年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首要任务。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老年人对高血压的危害认识不足,存在着三高、三低、三个误区。三高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三个误区即: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不按病情科学服药。对这样的情况,老年朋友应该认识到,高血压是过早死亡原因中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可预防因素。其次要搞清楚什么是高血压?所谓高血压是指:非同日、3次静息(在清醒、不活动的安静状态下)血压均超过140/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高血压。正确的测量血压应该秉承:“三同一原则”,即:同一时间、同一状态、同一侧。这样测量出的血压才有意义。此外还需注意,人的血压存在昼夜波动和季节性波动:白天高于夜间约10%,秋冬高、春夏低;同时,情绪、睡眠、紧张、谈话都可以影响血压。

老年性高血压治疗原则是重视生存质量,强调非药物治疗,主要在于预防心力衰竭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排血量,保护肾功能。老年人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量,使得血压的下降较为缓慢、稳步。在降压的过程中,要注重老年人高血压的心输出量降低、血管阻力异常的现象,减少各重要脏器由于血压的下降所导致的储备功能下降的现象,增加心脏、脑和肾脏的血流量,防止心肌缺血和脑梗死的发生。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合并了多种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因此在选择降压药物的时候要更慎重,不仅关注药物疗效,还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很多老年高血压病人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不少患者即使没有肾功能不全的表现(如浮肿、夜尿增多等),甚至医院体检也没有发现任何肾脏疾病,但他们的肾功能可能已经很差了。

正确用药治疗高血脂至关重要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心血管疾病的五大危险因素中,除了高血压,高血脂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隐患。大量证据证明,血胆固醇水平与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密切相关。血脂降低1毫摩尔/升,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性可降低5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俗理解为“坏胆固醇”)每降低1毫摩尔/升,冠心病发生风险下降20%,卒中发生风险下降20%。冠心病患者不论血脂是否增高,降血脂治疗都可使主要血管事件减少25%。总之,积极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并能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对于高脂血症的治疗也是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由于高脂血症是一个终身疾患,故而正确的用药至关重要。

高脂血症的治疗首先是生活模式的改变:摄入总热卡的严格控制;增加运动;放松情绪;胆固醇高应用他汀类药物:舒降之、力普妥,甘油三酯高应用贝特类药物:力平之等。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升高。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当血压长期稳定后,即可试行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最少的药物和尽可能低的剂量维持目标血压。而对于调脂药来说,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血脂达标后可以减量或停药。临床观察显示,达标后调脂药减量往往会引起血脂反弹。同时,减量也容易动摇患者坚持降脂治疗的信念,不利于长期疗效的维持。因此,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如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减量或停用降脂药。

冠心病治疗关键是及时发现、及时抢救

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是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900万人死于心脏疾病。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冠心病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因此,习惯上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同义词。老年人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或晚上看电视心情紧张等诱因下,会突然发病。部分患者在无任何明显诱因甚至睡眠状态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时患者可感觉到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亦可伴有其他症状。老年人对心肌缺血缺氧的感觉不典型,有时可能是疼痛以外的另一些感觉,因而可能否认胸痛存在。关键要及时发现,及时抢救。一旦发现老人犯病,有条件应立即吸氧,让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并在第一时间联系120救护车转送医院,以免延误进一步抢救。

冠心病的正确预防非常重要,专家指出:10个心肌梗死,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可被预防。只要平时注意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要控制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此外,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情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还要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不吸烟、酗酒;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做到了这些,冠心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目前技术已经很成熟,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能安全治疗。方法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包括: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搭桥术;全动脉血管移植术;杂交心肌血管重建术;内窥镜取大隐静脉、桡动脉;血管吻合装置;激光心肌打孔等。

心血管病预防重于治疗

如果一个患者等到哪天有胸痛再去看病,这是非常遗憾的结局;医生不能只当“坐堂医生”,等患者出现症状再去做支架、溶栓、搭桥。所以,健康在你身边时请关心它、重视它、爱护它、珍惜它;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是基石;定期的体检是疾病的克星;维护心理健康是生活质量的保障。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篇4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并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疾病。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技术理论至关重要,针对不同老年病患者的特点和护理的要求,做出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充分的保证每位老年病患者健康,尽到医护者的天职。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医护 引言

心血管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属于系列性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是一种封闭完整的循环管道系统,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使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一般依据发病的特征,将心血管疾病分为急性、慢性两种,这两种都和血管的动脉硬化有很大联系。对于心血管疾病都有着基本相似的发病原因、病发过程和治疗的方法。1.对心血管病症状的分析 1.1心悸

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它是人们在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以及其客观体现的综合性症状。一般是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的人体对心脏的不适感。1.2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呼吸上的困难,一般表现为呼吸的频率加快,呼吸的动作幅度变大。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众多,在对病症分析时要注意引发呼吸困难的真正原因,做到对症下药。1.3紫绀 紫绀叫做发绀,它是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加且超过50g/L时,而出现的体表粘膜呈紫绀现紫兰色的现象。按照紫绀的位置可分为中心型紫绀和周边型紫绀两种。1.4眩晕

眩晕症是最为易见的临床症状,患者自身会感觉周围景物旋转、晃动,并会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平衡失调等一些症状。

2在对老年心血管患者护理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2.1做好常规护理

护理工作伴随在病患者整个医疗过程中,从患者进入医院就开始护理工作,一直到患者出院那天才基本结束。在老年患者刚住进医院的时候,我们护理工者要用态度热情、举止端庄,让病患者有产生亲近感以及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给病人及家属留下一美好的第一印象。同时我们要根据老年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适的病房,对于病房要做好清洁工作,保证病患者能够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从病者的感官上进行一个良好的刺激,使老年病患者能够在心理上得到很好的放松,从而能够帮助他们安心地进行治疗。安排好病人的病房以后,在患者治疗期间要经常问询病人的情况了解病情,同时还要再精神上对病人进行帮助,尽可能的满足病人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亲近感,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病人病情的好转,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而且在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树立上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2.2强化对病人心理上的护理工作

病人在住院以后,进入了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使得本来的由于疾病带的恐惧和忧虑感加大,这时病人容易产生情绪失控的现象,从而出现各种心理变化,例如:易于冲动、精神抑郁以及焦虑等状况。因此,在老年病患者住院这段时间,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及时解决患者的各种需要,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对一些心理状态较差的病患要做好及时的沟通工作,保证患者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治疗。同时我们还要时刻关注病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向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传达医生的诊断情况和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治疗安排等信息,以排除老年患者在情绪上的影响。帮助病人了解病情,提高患者认知疾病的能力,解除病患者对疾病产生的恐惧心理,从而消除老年患者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为患者树立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抵制病魔。对于患者来说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会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效果。2.3重视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

对于病人的健康来说,一个良好的生活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周到的生活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护理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关系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病情的发展方向。在患者的饮食选择上,要针对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特点做到“四低”,即低盐、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同时老年心血管患者要多食水果蔬菜和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在病患者的饮食习惯上,要告诫老年患者不可以多食,要做到少食多餐。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老年患者多会出现牙齿稀疏、脱落以及咀嚼困难等情况,由于年龄的增大人体的消化功能也随之退化、减弱,所以在食物的选择要选择那些易于消化和咀嚼的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同时要控制患者的饮食结构,以防出现便秘的情况,尤其针对那些心肌梗死的病患者,要特别告之排便时不可以过度用力而引起病情恶化。

针对那些已经发生便秘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可以适当的选用缓泻剂,帮助其排便。如果这一方法不能解决其排便困难时,我们就要选择肥皂水灌肠或者使用开塞露对其进行强制性排便。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来年病患者,其各种生活行为都要求护士来帮助其解决。同时还要对那些抽烟喝酒的病患者进行劝说,告之他们抽烟喝酒对于其病情的不良影响,对心血管病情的控制上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尽量减少可能导致疾病病发的各种原因。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时,还要经常的查看病人皮肤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防,对那些特殊的病患者还要注意其禁食要求。2.4根据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护理

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较为特特殊,病情稳定性较差,该疾病很容易因为一些不良影响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在护理时要时刻观察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和询问。并严格根据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等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且要及时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一旦患者出现各种不适状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我们还要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掌握所使用药物的作用机理和该药物的注意事项等。心血管药物的使用剂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和病情状况等来选择,因此,在药物剂量上要做到精准把握,从而从各个方面促进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走向健康。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时,护理人员要从病人的健康角度出发,视病人为自己的家人一样,以最优质的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一个最佳的治疗环境,同时我们要把关注老人健康作为我们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人类的健康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参考文献: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患者48例, 男32例, 女16例, 男女之比2∶1, 年龄58—95岁, 平均年龄76岁, 病程时间7—29年, 均为心血管病患者。

1.2 老年患者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各器官组织机能衰退, 临床症状不典型, 敏感性差, 反应迟钝, 就诊时对自己的症状叙述不清。

2 人性化护理措施

(1) 创造一个有利于患者康复的环境。

入院时予以热情接待, 帮助患者熟悉住院环境, 介绍住院须知及病床的主治医生和护士, 告诉患者如有疑问可随时找护士帮助解决。

(2) 制定人性化护理流程, 体现人性化护理理念。

根据老年人的静脉特点, 实施温馨注射工作流程, 注射前向患者介绍药名、剂量及用途, 推行“一针准”制度;实习生、新护士给老年患者穿刺时, 如第1次未成功, 主动请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完成。在病房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 给予屏风遮挡;抢救濒危患者时, 转移其他患者至安静的病房, 或给予屏风遮挡, 避免不良刺激。

(3) 规范护士的仪表、语言和护理行为。

现代护理要求护士在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同时, 还应具有自然优美的体态, 良好得体的举止, 高雅谦和的谈吐。这要从日常行为, 动作规范做起, 要求护士工作时头发不过肩, 护士帽用统一的亮晶发夹别住, 工作服洁白、平整、合体, 佩戴胸卡, 精神饱满, 淡妆上岗;使用文明用语, 与患者交流时, 语言应柔和恰当, 语气热情诚恳, 勤巡视, 多问候, 有问必答, 有答必详;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 动作轻柔、敏捷、果断, 给人以干净、利落之感, 使患者觉得可靠、安全, 有利于配合治疗和接受护理;护理人员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以最佳的形象和行为在患者面前出现, 从语言和服务行为上为老年心血管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

(4) 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

床单、被褥被污染时, 随时更换, 并为每个患者准备储物箱, 使患者的物品放置有序, 多而不乱。也可以依据患者的爱好, 摆放鲜花、台历、照片等, 如果病情允许的话, 还可以听听音乐, 读读报纸。每月召开1次患者座谈会, 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建议, 并根据患者的需求不断地改进工作。

(5) 尊重患者的权利, 保护患者的隐私。

病房是患者的住房, 尊重患者的感觉, 进门前要敲门, 各项治疗前要解释, 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 同意后方可进行操作, 操作完毕, 要感谢患者配合。对住院患者每日发放“医疗费用一日清单”, 在收费上做到全透明, 对费用不清楚的地方, 给予耐心的解释。在进行一些特殊的护理操作时, 用屏风遮挡患者, 以使患者的隐私得到保护, 避免不必要的身体部位暴露。

(6)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如何鼓励患者克服绝望的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希望和信心, 是护理工作者的责任。责任护士通过仔细观察, 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者认识到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更多地认识自我, 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保持乐观的心态, 勇敢地与病魔抗争。

(7) 微笑服务, 精心护理。

护理人员发自内心的微笑, 迅速敏捷的动作以及温馨的语言无疑让患者感受到护士对自己的关注和爱心, 每天的晨、晚间护理为患者带来舒适的问候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发药时, 主动为患者倒好开水, 液体类的药物则插好吸管, 方便患者服用, 冲剂类的药物帮患者冲好, 如果患者对药物有任何疑问, 要不厌其烦地详细说明, 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更要格外关注。

(8) 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根据不同的患者和病情灵活地使用护患沟通技巧,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 以便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和护理效果, 如对老年痴呆及听力障碍的患者, 说话声音要稍大一些, 重点内容要重复讲解;对性情急躁的患者, 护理时要开门见山, 直接了当;对肢体偏瘫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加以鼓励, 使其充满信心。

(9) 护患沟通, 满足患者多方面的住院需求。

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情感脆弱, 需要更多的关怀,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外的服务, 体现护理人员的仁爱之心。

综上所述,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患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对其的护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 使护理人员整体服务意识得到提高, 从思想上转变服务意识与观念, 端正服务态度, 掌握沟通技巧, 从而使患者的满意率提高, 护患纠纷减少,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景香, 王士玲.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扩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12) .

[2]李秀敏, 李国勤, 刘晶.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分析及扩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 .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篇6

1 一般资料

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老年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诊断和分类依据《心血管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和《国际疾病分类》 ( (ICD-10) ) 进行。具体诊断情况如下:心力衰竭患者58例, 男女性别比为17∶7, 平均年龄为 (65.68±9.46) 岁;心肌梗死患者34例, 男女性别比为10∶7, 平均年龄为 (64.14±8.28) 岁;心律失常患者4例, 男女性别比为1∶1, 平均年龄为 (69.04±10.18) 岁;无痛性心绞痛患者4例, 男女性别比为1∶1, 平均年龄为 (65.26±9.04) 岁。所有患者住院期间, 针对不同病情实施治疗和护理,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2 临床分析

笔者分析的所有病例中, 心力衰竭患者58例, 其中有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洋地黄中毒等伴见疾病, 心肌梗死患者中,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10例, 发生TIA的患者有8例。这些患者病情繁杂, 临床护理要求高, 难度大。随着患者疾病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病程对护理难度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 病例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有32例, 平均病程为 (11.6±4.5) 个月, 最长的患者为3.5年。心血管疾病病情变化快, 恶化迅速, 病例中有2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在用药方面, 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药要求严格, 用药期间注意密切观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为反复多次住院治疗, 病情呈现逐渐加重迹象, 甚至有的患者住院治疗直至病死。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许多心血管疾病无法根治, 费用大大增加, 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3 护理要点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护士必须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 重视和加强心理护理。消极的心理状态, 降低了患者免疫能力, 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和房颤等并发症, 加重了患者病情。因此从患者心理需求出发, 调整患者不良心理影响, 医护工作者亲切和蔼, 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整洁大方的外表, 准确轻柔的护理, 友善的与患者真诚的沟通, 创造良好的和舒适的护理环境和条件。同时建立患者正确、乐观的态度,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效疏解患者心理压力[2]。重视患者生活护理。加强饮食调整, 给予易消化, 低脂, 低盐和富含纤维的饮食, 宜少食多餐, 避免刺激性大, 难消化的饮食。注意保持肠道排便正常, 出现便秘的患者多采用缓泻药物治疗[3]。因其病因较多, 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要求密切观察病情, 实施对症护理。心力衰竭的护理一般根据心力衰竭等级不同, 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 Ⅰ级心力衰竭可下床活动。Ⅱ级心力衰竭卧床休息, 限制活动量。Ⅲ级心力衰竭卧床休息并取半卧位, 及时给予吸氧。日常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加强日常巡视。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比如硝酸甘油静脉点滴速度的掌握和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情绪变化的观察等。心律失常患者主动配合实施心电图或心电监护, 以及血压和心律的监测, 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发生, 为确诊提供有效的依据[1]。治疗药物剂量应严格要求, 准确及时的使用,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药, 通知医生, 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无痛性心肌梗死, 因其自身的隐匿性, 对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冠心病等家族史, 突然出现心功不全、心律失常、脑卒中、休克、恐惧等, 无其它诱因解释者, 应注意心肌梗死发生的可能性。及时进行动态心电监护, 检查酶谱变化, 与患者沟通, 消除患者疑虑, 积极协助治疗[4]。对其引发的并发症, 应注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出现情况随时给予治疗。由于老年患者肾功能降低, 在心血管疾病药物的使用中, 对剂量的要求十分严格, 用药过程中, 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尿量, 大便等情况。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由于治疗时间长, 必须注意寻求家属的配合, 随时注意与家属进行沟通, 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3]。笔者通过分析老年住院心血管疾病临床病历资料, 认为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 重视和加强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症护理, 可以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

摘要:目的 对老年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点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老年住院心血管疾病临床病历资料的临床特点和护理要点。结果 所有患者中, 抢救无效死亡2例, 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 树立良好的服务态度, 重视和加强心理护理, 加强生活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 对症护理,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加强出院指导, 可以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特点,护理

参考文献

[1]肖辉英.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5) :65-66.

[2]刘英.老年心血管疾病124例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4) :61-62.

[3]刘爱香, 王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0, 23 (7) :2213-2214.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该次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中,主要选取该院收治的30例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期选取3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参照的对象, 并将两组患者命名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的标准。其中两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2例, 女性患者有28例, 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3~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9.8)岁。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进行相比较,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并没有存在严重的疾病。

1.2 治疗的方法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体重、腰、臀围、血压、腰臀围比以及计算题做进行检测等,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并对其相关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空腹肘静脉抽血,并要求所有患者禁食12 h以上,将其合格血液样本作为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抵抗素、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 最后采用ELISA法对抵抗素和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超敏c反应蛋白法对进行检测。

1.3 统 计方法

将在该次临床研究中所得数据全部应用到SPSS 13.0软件统计包中,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检验,而χ2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检验。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观察、检测得到的结果进行相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检测的结果均比对照组的升高,其中包括病程、舒张压、血清抵抗素、收缩压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项目的检测,而两组患者间的计算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腰臀围比等项目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s)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 篇8

原因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主要心脑血管病的根源。50%~60%的脑血管意外和40%~50%的心肌梗死与血压升高有关,然后依次是吸烟、饮酒、脑卒中病史、心脏病病史、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

心脑血管病人年轻化有以下原因:

“三高”年轻化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即所谓“三高症”,是心脑血管病的源泉。目前,“三高症”的发病年龄逐年降低,甚至屡见于少年儿童。自然,心脑血管病人也会随之年轻化。

肥胖

“腹型肥胖”,即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是心脑血管病的易发因素。腰围超标使心脑血管病首发年龄提前4~8岁。

我国大约有30%的人体重超重,其中60%~70%为中青年人,超重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增加,这也是心脑血管病人年轻化的重要原因。

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可使血压升高,促进动脉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减弱,脆性增加,诱发脑动脉破裂,引起脑出血;一氧化碳和尼古丁还可以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小板聚集凝结,引起血栓,容易导致脑血栓、心肌梗死。

喝酒

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都比老年人多,这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的原因之一。因为酒精可以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强烈的脑血管收缩,致使血压升高,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还会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心肌梗死。酒精引起的冠脉痉挛,也容易引起冠心病心绞痛发作。

压力过大

工作紧张、竞争激烈,压力过大,应酬频繁,负担过重是年轻人的通病,超负荷运转,最容易摧毁健康,也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病。

脑血栓

脑血栓全称脑动脉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血管在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被血液凝同形成的血栓所堵塞,造成血管闭塞,导致供血部位的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引起半身瘫痪、半身感觉障碍、失明、失语;或眩晕、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站立不稳等临床表现。

多发于寒冷季节

遇到天气突然变冷,比如寒流侵袭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脑动脉血管痉挛。本来有动脉硬化的脑动脉,既有动脉内膜损伤,又有动脉粥样斑块沉积,已经为血栓形成打下了基础;脑动脉的强烈痉挛,更容易产生脑动脉管腔闭塞。

秋冬天冷,人们户外活动少,血流速度慢;加之天冷饮水少,血黏稠度容易增高。

遇冷时,体内纤维蟹白原产生增多,这不但使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加,而且为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创造了条件。

血栓形成要具备上述血管、血液和血流三个必备条件。秋冬的寒冷,显然促进了这三个条件的具备,既有血管管腔的变窄,又有血黏稠度的增高,还有血流速度的变慢,故有利于脑血栓的形成。

预防措施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过量饮酒、肥胖、缺少运动、紧张、缺乏食用水果与蔬菜。一般应该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对年轻人的心脑血管病,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戒烟

有资料表明,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患心梗死亡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6.3倍;每吸一支烟危险增加5.6%,年轻人吸烟者危害更大。重度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老年人发生心梗2.55倍,年轻人发生心梗3.55倍。脑血管病与吸烟的关系和心梗雷同。二手烟也一样,男女无差别。所以,当务之急是及早戒烟。

减压

当今经济社会,年轻人工作竞争激烈,节奏快,应酬多,压力大。家庭负担又重,“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中间受不了”。有的年轻人,工作起来一连几天不休息,电脑前一坐一天,生活极不规律。在这种高压力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血压增高,冠脉痉挛,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梗及脑血管意外。因此,应适当减压,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繁忙的T作之余,要有一定的休闲时间,应充分放松。安排一定的体育活动,实在没时间,可以原地跳100~300次,大约只需3~5分钟。

三降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家族史者,被列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男性、脑力劳动者更应重点防范。选用降压、降糖、降脂药及阿斯匹林药物,合理防治,便能阻断心脑血管病产生的源泉。合理膳食,低脂、低糖、低盐饮食。改变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心态,也可防患于未然。

减肥

中国超重者超过2亿,肥胖者超过6000万人,年轻化现象严重,“小胖墩”逐年增多。减肥与控制体重,也能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有效地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防治,就能拨慢心脑血管疾病的时钟,使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心梗

老年人的心梗,多发生于冠脉粥样硬化形成冠脉狭窄的基础上,这一部分血流不畅,促使旁边的侧支循环形成。通俗点讲,就是大河的水被堵得不通畅,逼得从旁边形成许多小河沟,一部分河水就从这些小河沟流过去了。而年轻人的心梗,常是在一些应激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冠脉痉挛,而后血栓栓塞冠状动脉;并无显著的冠脉粥样硬化和冠脉固定性狭窄,因此,也无侧支循环形成,故无回旋的余地。也有人认为,年轻人的冠脉硬化斑块,膜薄,脂核大,更容易破裂形成血栓。

老年人心梗前,常有慢性心肌缺血发作,缺血发作之后,很长时间内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提高了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此即所谓缺血预处理;年轻人的心梗,没有慢性缺血发作,故无缺血预处理,也就缺少了这种保护作用。

年轻人的心梗多为初发,常骤然发生,剧烈,多变,而不稳定。

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天天忙于应酬。平时身体好,即使有胸闷、胸痛,也不会想到心肌梗死。容易忽略,病情加重赶到医院时,往往延误了抢救时机。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篇9

体育锻炼能减少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其机理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运动能直接影响心脏和循环系统的功能,如增加侧支循环的血流量,改善心输出量等,二是锻炼能影响发病危险因素,如肥胖、血压或血液脂蛋白成分的浓度等,发挥间接防治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这个作用首先是在高度训练的运动员中发现的。研究发现,进行不同运动强度的人,其血脂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据Rotkis等研究结果,90名跑步者分3组,每周各跑13、27和58里,各组HDL-C均值分别为47、53和60mg/dl;19名未跑步者的HDL-C平均为34mg/dl;马拉松运动员存在异常高的血HDL-C浓度,这些都说明运动可提高血HDL-C水平,但某些运动方式却对HDL-C无明显影响。Steim的研究结果显示能达到最高心率的75%~85%的运动量可显著提高血HDL-C水平,Ballantyne等证实中等强度的运动即能提高HDL-C水平,这一点对不能作剧烈运动的心血管病患者是很重要的。运动锻炼提高血HDL-C水平的可能机制是①能提高甘油三脂水解的关键酶—脂蛋白脂酶的水平,②卵磷脂胆固醇酞基转移酶活性增强,③肝脂酶活性下降。此外,锻炼对血脂的影响还有性别差异,有人发现女性在适度运动后尚未见到与男性同样的HDL-C的变化,目前对此尚无合理的解释。但总的来说,专业或业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都有很好的控制作用,这一点已经是医学界的共识。

心血管病患者理想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力量性练习、娱乐性运动、放松性练习、职业性运动、医疗体操以及中国传统的锻炼方法(如气功等)。有氧运动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锻炼方法。常用的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山、滑雪以及气功中的动功。运动强度应控制在50%-80%最大吸氧量(VO2max)或60%-90%最大心率(HRmax)范围之内。每次锻炼的时间至少15分钟,每周3次以上。一般而言,中、低强度运动最适合于冠心病患者。

力量性练习对患者进行缓慢的肌肉的收缩练习;娱乐性运动包括各种棋牌类活动和交谊舞等,但应避免任何有竞争性的活动,以免产生过强的心血管应激;放松性运动包括腹式呼吸锻炼、放松术以及气功(以静功为主)等。

这些运动都比较温和,适合冠心病人的实际身体心理条件,通过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降低血压、甘油三酯和体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糖耐量,以及调节心理状态(减轻压抑和焦虑)等方式起作用。

很多专家认为,心脑血管病人最好的运动之一是步行,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步行运动的保健处方,即“三、五、七”运动法。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3000米以上,且每次坚持30分钟。“五”:是指每星期要运动5次以上。“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太快心功能容易超负荷。这样才能保持有氧代谢。当然,每

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若身体素质好,有运动基础,可到190左右;若身体素质差,年龄加心率约等于150次即可,不然会产生无氧代谢。

适量运动的方式包括快步行走、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跳绳、扭秧歌、跳健身舞和滑冰等等。适量运动的速度总的原则是取低中速度,以量化为计,步行时速6.4千米(即每分钟100米—110米)为适度,老弱者,步行时速4千米(即每钟60米—70米)为宜。

运动量太轻只能起到安慰作用,不能改善心血管功能。病人可根据自己年龄、性别、体力、病情等不同情况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锻炼的时间可从15分钟逐渐增加,身体状况差的老年病人可采用间歇运动方法,即运动2~3分钟休息2~3分钟,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合理运动是心脑血管病康复的一个方面,药物治疗是更重要的方面,所以心脑血管病人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服药。

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一定要先以适应性运动为主,从低强度开始,掌握强度的方法为,以安静时的脉搏数为1,初始训练不论是快走还是慢跑脉搏频率控制在1:2.2—1.4之间,提高阶段可控制在1:1.5左右。

老年心脑血管疾病 篇10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健康教育,临床护理,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病症, 其包括多种疾病, 如动脉硬化、心脏病、脑卒中、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对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5月对54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健康教育, 其效果较佳,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107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将107例分为2组。观察组:54例, 男34例, 女20例;年龄63-86岁, 平均 (68.51±11.52) 岁;病程1-11年, 平均 (6.20±2.51) 年。对照组:53例, 男35例, 女18例;年龄62-87岁, 平均 (68.63±11.28) 岁;病程0.5-12年, 平均 (6.35±2.60) 年。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53例给予常规护理, 即加强病情监测, 引导患者科学用药, 加强各项体征与症状的观察, 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虑等。观察组54例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 其方法与内容如下:

(1) 健康教育的方法: (1) 书面教育, 包括在医院宣传栏宣传与老年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知识, 向患者发放相关的疾病知识小手册等。 (2) 口头教育, 即通过口头方式向患者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 包括疾病发病原因、主要表现、主要治疗药物及需注意的事项等。 (3) 示范演习, 即通过亲身操作, 让患者掌握相关的护理方法, 以便其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1]。 (4) 设置电话服务, 及时为患者排除心中的疑虑, 同时可进行电话随访, 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入院后的健康教育。新入院的老年患者往往无法适应陌生的环境, 且受疾病影响, 其易产生恐惧、不安、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首先需向患者详实说明医院的规章制度、环境布置, 待患者情绪稍稳定后, 为其与家属讲述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中需注意的事项等[2]。 (2) 治疗期间的健康教育。在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情观察, 告知患者疾病诱发的因素包括诸多的方面, 如不良卫生习惯等, 并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减少外部环境对疾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 需告知患者必须遵医用药, 不可乱用药。 (3) 康复期间的健康教育。患者在康复时期, 护理人员应叮嘱其不可懈怠, 必须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量, 同时需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 并引导患者每日进行适当活动锻炼, 以加快康复[3]。

1.3 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 应用软件为SPSS12.0, 当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依顺性

观察组用药完全依顺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 其用药不依顺比例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难以彻底治疗等多种特点, 在临床治疗中, 除了加强对症用药外, 还需注意各方面的护理, 提升临床护理效果, 提高老年患者疾病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工作中, 健康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贯穿于其整个疾病治疗中, 其中入院后健康教育, 可以减少患者心中的负担, 使患者更好地投入到疾病治疗中;治疗期间的健康教育, 可提高患者用药的依顺性, 确保患者的疾病治疗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减少不利因素的产生, 降低治疗中突发现象的发生率;康复期间的健康教育, 可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康复时间。我院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中, 对53例行常规护理, 另对54例加以实施健康教育, 其中后者用药完全依顺比例 (88.89%) 、护理满意度 (98.15%) 明显高于前者 (用药完全依顺比例47.17%、护理满意度77.36%) , 证实健康教育可提升老年心血管患者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健康教育, 可提高患者用药依顺性, 提高护理满意度, 提升整体的护理效果,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敏.健康教育对门诊心血管疾病患者依从性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 2011, 1 (8) :62-63.

[2]李萍.心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15 (12) :26, 46.

上一篇:一年两茬下一篇:调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