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改新尝试十篇

2024-07-23

初中数学课改新尝试 篇1

一、从小处着手,融知识于符号中

尝试:在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中,正整数集记作N*或N+,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细心的学生就有疑问:原本表示自然数集,在右上角或右下角分别添加*或+怎么就能表示正整数集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面对这样的小问题尤其是数学符号的选用,考虑到教学时间,用“约定俗成”加以回答也未尝不可。但也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结果:时间是节省了,学生心中却对数学产生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打消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花了不多的时间作了简单解释(虽然此时还没有学习补集运算,但丝毫不影响学生理解),学生茅塞顿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函数定义域时用类似方法又“发明”了许多数集的符号,看到这些符号真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而更重要的是,我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数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这比口头动员的效果要好得多。受此启发,在后面的教学中,每当引进一个新的符号时,我总是尽量将相关符号的发展历史展现给学生。如幂的符号“an”,三角函数符号“sin、cos、tan”,对数函数的底“e”,虚数单位“i”,任意号“坌”,存在号“埚”,积分号“∫”,等等,它们就像星星之火,照亮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道路。

反思: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记录、表达科学语言的文字。数学语言系统是一个符号化的系统,现代数学如果没有精确的符号是难以想象的。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方法和内容是数学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数学语言的系统,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数学语言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概括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整体把握,融知识于体系中

尝试: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把函数放在必修一中,足以说明函数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函数为主线分两个方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其一,在讲授完函数概念后,向学生介绍一批具体函数的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再介绍两个特殊函数:具有周期性的函数———三角函数,以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数列,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刻理解函数本质。其二,以函数为工具,把其它知识纳入其中。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那么方程的根就是函数的零点。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一元二次不等式,那么不等式的解就是使函数值大于0或小于0的x的取值范围。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线性规划,那么线性规划问题就是目标函数(二元函数)在可行域(函数定义域)内的最值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函数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反思: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着突出的作用和广泛的运用。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经济学等学科中,描述规律的函数关系俯拾皆是。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加油站、邮局、电讯资费等,也都有函数关系包含其中。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他周围,进行充分的综合。”不管这种想法是否能够实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抓住本质。事实上,除了函数思想外,还有其他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思想:运算思想、几何思想、算法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等。只要我们能从整体的高度来看待这些思想,相信展现给学生的一定是一个内涵更丰富的数学天地。

三、从实际出发,融知识于背景中

尝试:在讲授数据样本统计值的变化规律时,我给出两组中、美两国学校学生住房面积的数据,中国以平方米作为单位,美国以平方英尺作为单位,要学生比较平均住房面积的大小。学生积极投入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情境中,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统一单位再计算平均数,即先转化后统计;另外一种方法是先计算平均数再统一单位,即先统计后转化。从计算量上讲显然后一种方法小得多。所以,学生很自然地思考:若一组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x,那么Cx1,Cx2,…,Cxn(C为常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呢?这样,有效地加强了学生数学推理和证明的动机。新课程改革在创设问题情境上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只要创设得合理、自然,就一定会达到引人入胜、启迪思维的目的。

反思:“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符合学生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引起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景,就相当于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数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就像数学发展的历程一样。五年里,新课改的阻力与动力并存,理论探究与实践困惑同在,赞誉之声与批评之词共陈。新课程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为这次的新课改进行更多的探索,为提高全民数学素养贡献更多的智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初中数学课改新尝试 篇2

一、设置“有挫折”的估算题

数学教学不能过于呆板和平淡,切忌将知识作简单的罗列和堆砌,必须恰到好处地设疑.“疑难”是思维的起点,要设置学生认识程度相对有困难的问题情境,让其排除或越过.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通过矛盾的解决,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设疑过程中,首先教师所设置的障碍要切合实际,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而随意加难;其次教师要及时点拨,正确引导,不能让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而突围不出来.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直观法、类比法、不完全归纳法、反例法、实验操作法等方法探索新的知识.在探索过程中充分进行数学交流,在交流中读数学,在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把学生活动变成自我精神需要,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民主和谐的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镜子改变了什么”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 活动 (学生实验):将学生分 为2人一组,共两组,并让各个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平面镜和三个大写 英文字母A、B、C的纸片,做一个实验:1字母与镜面竖立(平行);2字母与镜 面垂直.a.观察这三个 字母在镜 中的像与 原来的有什么改变?b.猜测其余23个英文字母在镜中又会怎么改变?c.镜子里看 到时针和分针显示是1点25分,此时的实际 时刻是多 少?此探究实验仍属操作确认.先让学生受挫,然后诱导学生不断探讨、摸索,引导学生归纳出镜中的像没有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它改变的只是图形中各点左右或上下的位置.镜面对称规律:实物与图像关于镜面对称,实物与图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物体与镜面竖立(即平行)时则左右对调,物体与镜面垂直时则上下对调.这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乐于进行数学交流、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领悟镜中成像的数学规律.

三、设计一题多变、多解的变式训练

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 握知识.所谓变式有的是改变条件,结论不变;有的是变换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也有的是条件不变,深化结论.变式练习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加以研究问题,使本质的东西能更全面、突出地显露出来.而一题多解则能使人的思维更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强.在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时,可设计如下一道变式题.

【例题2】如右图,已知∠ABC= ∠DCB,要使△ABC≌△DCB,只需添加一 个条件是___(只需添加 一个你认 为适合的条件).点拨:有一组公共边,且它是构成∠ABC=∠DCB的边,故可考虑一组边相等或另两组内角相等.

变式一:若将已知 改为∠A= ∠D,要使△ABC≌△DCB,只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是___(只需添加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条件).点拨:有一组公共边,且它是构成∠A、∠D的对边,故添一组角相等即可.

变式二:已知∠ABC = ∠DCB,添加∠ACB =∠DBC,能得出哪些结论?点拨:在△ABC≌△DCB中隐藏一对公共边,很快能得到它们是一对全等形,从而得到∠A=∠D,AB=CD,再次利用判定得出另一组全等形△ABO≌△DCO,从而得出OA=OD.训练像以上的变式题,使学生对有关知识理解变得深刻,运用起来也就更加自如.一题多解的例子较多,这里不再列举.通过以上方式的变式训练,无疑对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让学生给老师布置作业

师生关系融洽是我校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笔者担任初一(2)班的班主任及数学任课教师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朋友式的关系.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有困难,则主动找学生帮 助解决.但这种单 向方式毕 竟比较被动,不利于学生的快速进步,于是提出“变老师找学生为学生自主找老师”,这点我们主要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来实现.引导学生善于并充分利用好自己身边的智力资源.一是学校精选出的资料、测试题;二是成绩比自己优秀的同学;三是自己的老师.让老师充分帮助自己,敢于向老师“布置作业”,并敢于“当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可以写纸条,可以在自习课或课外时间找老师直接作解答,或自己有好的思路、想法与老师一起分享.当发现学生习作解题方法妙,有创新时,要及时表扬推广.适当时可布置学生参透指定教学内容及有关知识点,让学生尝试轮流上讲台讲课,这样学生在兴奋中挑战,收效会更大.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为了突破 难点,我设置了玩“24点”游戏,分四组进行PK,每轮抢答对得10分,看哪组得 分最高.“24点”游戏是这 样进行的: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因为任意取出的四张牌上的 数字经过 什么运算 才能得到24或-24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进行本游戏时,需要灵活利用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应让学生 多尝试、多探索.课后有位女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办公室并递给笔者一张纸条,让笔者五分钟内完成她的作业:(1)抽取4张牌中的红心3,黑桃7,草花3,方块A,你能写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凑成24或-24吗?(2)抽到取4张牌中的红心9,梅花6,红心2,梅花3,你能写出三种不同的算式凑成24或-24吗?

高中数学新课改的尝试与反思 篇3

一、从小处着手,融知识于符号中

尝试:在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中,正整数集记作 或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细心的学生就有疑问:原本表示自然数集,在右上角或右下角分别添加*或+怎么就能表示正整数集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面对这样的小问题尤其是数学符号的选用,考虑到教学时间,用“约定俗成”加以回答也未尝不可。但也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结果:时间是节省了,学生心中却对数学产生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打消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花了不多的时间作了简单解释(虽然此时还没有学习补集运算,但丝毫不影响学生理解),学生茅塞顿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函数定义域时用类似方法又“发明”了许多数集的符号,看到这些符号真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而更重要的是,我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数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这比口头动员的效果要好得多。受此启发,在后面的教学中,每当引进一个新的符号时,我总是尽量将相关符号的发展历史展现给学生。如幂的符号“a”,三角函数符号“sin、cos、tan”,对数函数的底“e”,虚数单位“i”等等,它们就像星星之火,照亮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道路。

反思: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记录、表达科学语言的文字。数学语言系统是一个符号化的系统,现代数学如果没有精确的符号是难以想象的。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方法和内容是数学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数学语言的系统,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数学语言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概括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整体把握,融知识于体系中

尝试: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把函数放在必修一中,足以说明函数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函数为主线分两个方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其一,在讲授完函数概念后,向学生介绍一批具体函数的模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由简到难,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刻理解函数本质。其二,以函数为工具,把其它知识纳入其中。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那么方程的根就是函数的零点。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一元二次不等式,那么不等式的解就是使函数值大于0或小于0的x的取值范围。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线性规划,那么线性规划问题就是目标函数(二元函数)在可行域(函数定义域)内的最值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函数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反思:函数是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有着突出的作用和广泛的运用。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经济学等学科中,描述规律的函数关系俯拾皆是。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加油站、邮局、电讯资费等,也都有函数关系包含其中。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克莱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函数概念和思想统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他认为:“函数概念,应该成为数学教育的灵魂。以函数概念为中心,将全部数学教材集中在他周围,进行充分的综合。”不管這种想法是否能够实现,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抓住本质。事实上,除了函数思想外,还有其他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思想:运算思想、几何思想、算法思想、统计思想、随机思想等。只要我们能从整体的高度来看待这些思想,相信展现给学生的一定是一个内涵更丰富的数学天地。

三、从实际出发,融知识于背景中

尝试:在讲授数据样本统计值的变化规律时,我给出两组中、美两国学校学生住房面积的数据,中国以平方米作为单位,美国以平方英尺作为单位,要学生比较平均住房面积的大小。学生积极投入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情境中,得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统一单位再计算平均数,即先转化后统计;另外一种方法是先计算平均数再统一单位,即先统计后转化。从计算量上讲显然后一种方法小得多。所以,学生很自然地思考:若一组数据x,x,…,x的平均数为,那么Cx,Cx,…,Cx(C为常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呢?这样,有效地加强了学生数学推理和证明的动机。新课程改革在创设问题情境上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只要创设得合理、自然,就一定会达到引人入胜、启迪思维的目的。

反思:“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符合学生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要求。创设合适的情境能引起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情景,就相当于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空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数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课改新尝试 篇4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小寨中学

江歆敏

摘要:新课标、新教材给数学带来新的活力,农村中学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数学课堂真正呈现出一种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资源共享;精心设疑;启发教学;联系实际;结合传统手段;创造性教学培养情感,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加强参与意识

新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课改下的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面目一新,精彩纷呈的画面,生动形象的情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新教材融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体,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新教材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新的方法来完成新教材的教学,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

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模式,也从以前的“教、练、考”的单纯训练教学向新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变,因我校属于山区农村中学,现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谈谈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改革尝试。

一、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优化课堂教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我们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利用周五晚的时间集中在一起,各年级对本周所教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教材、教法、学法进行讨论,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突破难点?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这些方面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然后再各自备课,形成具有个性

风格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有个人的教学风采。

二、精心设计疑问,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新教材要求学生活动的内容很多,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因此,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每个问题都有启发性、针对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且对不同层次的问题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在提问时机把握上尽量成熟,如果把握不准,就会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从而出现“满堂问”的局面,表面上提问次数多,实质上没有效果。只有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安排问题,学生才能有目的地通过思考来获取知识,体验学习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联系身边实际组织教学

由于农村学生家庭条件、学习条件都比较落后,导致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认知结构等都相对较弱,数学内容有的很抽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熟识的实际问题出发,联系身边实际,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例如:“函数”是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从在太阳底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影子入手,说明一一对应关系,再出示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揭示问题中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并说明x的变化,会

引起y的变化,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函数概念。例子为:农村用电的价格为0.78元/度,设x度电应付电费y元,那么y= _____元,此题中的电价y随用电度数x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生活中用电知识十分了解,也就很容易理解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从而也就了解函数这一抽象概念。

四、适当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数学是一门特殊的思维学科,许多逻辑推理、论证、简便计算等都要通过板书来传授。因此,质量高的板书对数学效果影响极大,它是无法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辅之以必要的板书加以示范,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常规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九年级下册投影与视图一章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画出它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而是让学生在课后搭出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等模型,对照模型在教室的三个互相垂直面上画出它的主、俯、左视图,学生们兴趣十足,慢慢比划,个个都画得很好,尤其对一些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的画法更容易理解。这样既学好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因此,因地制宜,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创造性地使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学好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情感教学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强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辐度下降。

2、化枯燥为趣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黑色的为负,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如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

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但课后解题遇到新题型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听懂是一回事,而掌握所学知识是另一回事,波里亚说得好:“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应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数学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顾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和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欲速则不达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

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当今的中学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订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只听,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如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1、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

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

①模特儿。要演示正确的、规范的、典型的过程,又要演示错误的、不严密的途径,更要演示学生中优秀的或错误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②评论员和仲裁人。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并用精彩的、深刻的观点阐述内容的要点,重点及难点,同时以专家般的理论让学生心服口服。指出学生做的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把怎样做留给他们。

③欣赏者。支持学生大胆参与,不论他们做什么,抓住学生奇妙的火花,多加赞赏。

2、提高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自由、主动地学习。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也就没有意义。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

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因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①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②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数学公式定理形式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无论是哪一种都要亲自去推导、体验,例如:在推导前几个相邻奇数和公式时,先让学生列出几个特殊的相邻奇数来求和,再从中找出规律,最后去验证。

即:观察:1+3=4=21+3+5=9=3 1+3+5+7=16=4

4……

猜想:

1+3+5+7+┅+(2n-1)=?(n为自然数)验证:(略)

在验证时,老师要积极引导、提示使用倒叙相加法。

令s=1+2+3+5+……+(2n-1)

又令s=(2n-1)+(2n-3)+……+1

∴2s=2n×n 得s=n2

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参与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

许多数学问题都有一题多解的解决途径,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的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教学二次根式的除法时,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使用除法法则,又可用分母有理化,同时还可以用因式分解来约分。总之,在课堂上应极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呼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变成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是永远发展着的,以上只不过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收获,浅显而又粗陋,在新课标、新课改的思想指引下,作为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更要有紧迫感,更要不断探索、创新,教海无边,在新课改、新教材、新理念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

断摸索,不断总结、反思,努力克服困难,一定会探索出更好、更多的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培育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章能全、任其平、焦凤君《农村教育论稿》 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3)关君文《数学学习论》广西出版社

2001.12

(4)黄新民《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浙江大学报

2000.1

初中数学课改新尝试 篇5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 那么,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 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 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就目前我校部分学生以及全国农村初中生存在缺乏合作学习这个普遍现象, 对中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合作学习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 就学生个人来说, 只有承认个人智能的局限性, 懂得自我封闭的危害性, 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才能有效地通过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 达到单凭个人力量达不到的目的.

第二, 就数学教学来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将合作引入数学课堂教学,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思考问题,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也更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已日渐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也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第三, 就未来社会而言, 它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 也是一个需要团结协作的社会.学生要想适应, 合作能力是不可缺少的.而学校教育是培养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所以在数学教学上, 我们也要突出强调合作学习的培养.

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是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自从我校为深化教育改革,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提出“合作教学”模式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 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1. 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与小组组长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 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 小组组长如果主动帮着教师摆放、分发材料、组织交流, 这在无形中都为学生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 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 教师也要注意自身行为, 为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此外, 同伴也是学生的榜样, 如果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学生进行积极评价和鼓励, 这会激发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还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学生的合作行为.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学生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活动, 这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 创造合作的机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共同操作的机会是很多的.如, 一起交流、合作制图, 合作填表等.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合作.如, 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可以要求他们几人一组, 画出几个边数不同的多边形, 分别分成三角形的个数, 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 并把表格填写完整, 最后总结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计算公式.在这当中, 学生必须学会相互协商, 互相配合, 分工合作.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画图、计算、填表格的任务.作为教师, 既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学生合作的机会,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3. 教授合作的方法

学生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制订出规则, 让他们学会合作, 并且还要对他们加以引导、监督规则的落实.

第一步, 制订规则.

(1) 分组的规则

意义:让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共同完成数学课堂学习.这样的合作, 规模要小一些, 便于学生进行交流, 确保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够拥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建议:小组人数不宜太多, 一般在4~6人, 便于合作的深入, 交流的细化.

(2) 独立思考的规则

意义:合作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 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 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 这些成立的基础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 而是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课堂学习, 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从中获得最大的发展.

建议: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学生独立思考, 最难的是第一步“从何想起”.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 从扶到放, 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3) 分工合作的规则

意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活动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建议:第一是分工.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 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 (如发言人、记录员、声控员等) .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营造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

(4) 讨论交流的规则

意义:讨论交流是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讨论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 它会带来敞亮的视界;讨论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约束性和非强制性, 所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建议: (1) 表达自己的见解, 就是“说”.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 尊重别人的发言, 就是“听”.即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 也是一种活动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 更要让学生学会听, 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3)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避免互相干扰.

第二步, 引导、监督规则的落实.

(1) 引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与学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 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两条平行线, 它们是互动的.当学生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之前必须理解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认识学习对象, 钻研数学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活动方法, 设计课堂教学程序, 创设教学情境.

(2) 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必须把学生组织起来,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保证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活动目标的实现.

(3) 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 要全程参与, 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动态, 还要根据学生活动的状态、方式、结果, 学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困惑和质疑, 矫正自己的活动方法, 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活动任务的完成和活动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2) 监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参与到活动中,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将所有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纳入自己的监控范围,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合作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或是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 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合作对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同伴, 平等地接纳他人, 宽容差异, 对于促进学生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 鼓励合作的行为

当学生做出合作行为, 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完成活动任务时,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 “你们能商量着、合作着解决问题, 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 对孩子亲切地点头、跷起大拇指等, 能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 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在教师积极的鼓励下, 学生的合作学习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推进.

三、结束语

在数学合作学习中, 我们要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供机会, 让他们能独立思考, 懂得怎样去寻找新的资料, 经常问个为什么, 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接近社会, 直接参与到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 或者根据自己的要求来进行编写, 然后通过独立思考, 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地去完成作业.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浅谈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学,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以合作学习作为新的的学习形式, 其主要目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个性得以张扬, 是使每名学生切身体会到自己需要学习, 更需要向别人学习和在别人的帮助下获得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作学习的前期准备

1. 教师首先是一个合作者

针对新教材中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首先教师之间应是一个协作者关系, 在合作过程中教师才能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才能通过合作学习收获快乐和知识, 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 只有教师间通力合作,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在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挖掘出一些层次更深入的合作问题, 提前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和解决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2. 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责任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中所有同学要集体对教师负责, 对团队负责, 对个人负责.小组中所有同学在老师提出的学习方向中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集体活动.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 包括两人合作、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中只要以合作学习为目的, 也可走下座位交流.作为学习中的合作应该是不受时空的限制, 合作应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通过合作不仅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增强思维,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会合作, 学会交往, 体验到合作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责任.

3. 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

科学、合理是在搭配小组成员中所必须要考虑的, 在搭配过程中应采用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中在知识、综合能力等各方面应该是有一定层次标准的, 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学习小组内的男女学生比例应大致相同, 这样可以优势互补, 有效地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与彼此小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 也有利于合作学习在比赛中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小组成员中每名学生的优点, 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每名同学虽然只是综合能力水平层次不同, 小组中的分工不同, 但每位小组成员都应该树立团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的注意问题

1. 制定目标任务的明确性

以协同活动为基础来实现小组内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学习, 因而老师在组织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过程中, 应把需要小组成员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思考的问题安排给学习小组, 让小组内每名同学都能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 同时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合作目标给学生, 并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合作任务.

2. 问题的设置开放性, 生活化, 可合作性

小组成员中彼此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为了使合作学习得以有效的开展, 在设置问题时, 应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和生活化, 使学生乐于合作, 便于合作.在新编的教材中许多合作学习材料也体现了这一点.

三、合作探究的策略

1. 以知识发生为主的合作学习

新课程注重知识的发生与形成, 注重过程性教学.学生在学习某个概念, 定理时, 要知道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这样学了, 以后可以怎样运用, 要领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学会知识间的转化.

2. 以生活情景问题为主的合作

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理念之一, 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 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还能为小组成员学习合作开辟了空间.针对这一方面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互动的教学方法, 让数学形象化, 如在学习数轴及相反数、绝对值概念时, 可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体验到相反数, 绝对值在数轴上的几何意义, 从而达成知识的建构.

3. 以开放问题为主的合作

开放式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以多种思考方式, 全方位地去探究.通过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可以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归纳总结, 使学生在问题掌握上更全面, 老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过程中, 可参照教材中的例题以及习题进行涉及可利用对问题的条件开放、过程开放, 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

4. 以规律、疑难探究为主的合作

初中数学课改新尝试 篇7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材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实现数学知识内容的有效传授。

纵观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知识体系的设置,我们发现,编者在知识内容的安排上时刻遵循新课标根本要求,增加了许多学生思考、探究、动手、讨论的教学活动和环节,使教材知识点表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知识点内容的表现更加形象具体,可读性和启发性显著增强,这些显著的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知识元素。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充分掌握新教材各个栏目设置的主旨,挖掘教材知识点的深刻含义,将学生学习活动与教学内容进行完美结合,启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发展,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增强,有效加快和增进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显著增强。同时,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挖掘教材教育因素,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相关数学知识内容的收集整理,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意志品格的培养和优秀审美情趣及道德情操的陶冶,实现学生在学习知识活动中良好学习情感的养成和树立,为学生有效掌握教学知识打下情感基础。

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点内容及其相关性质后,向学生提出生活性问题:“如图所示,某公路隧道横截面为抛物线,其最大高度为6米,底部宽度OM为12米。现以O点为原点,OM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若要搭建一个矩形“支撑架”AD—DC—CB,使C、D点在抛物线上,A、B点在地面OM上,则这个‘支撑架’总长的最大值是多少?”先让学生产生学习二次函数知识的冲动和欲望,然后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教学知识的有效掌握。

二、注重抓好教学备课环节,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展示。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学习活动围绕着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运转,是一种处于不同层次上的教学活动。新课程标准将学生与教师两者地位进行了鲜明、科学、准确的确定,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制定者、策划者和引领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活动主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学习能力培养的主体。”由此可见,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紧紧抓住教学主体这一要素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可变性、不可预测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备课环节“提前准备,防患未然”,认真阅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领悟教材主要内容与重点、难点,将“学生、教师、课堂三者要素进行有效协调”,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善于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和教学语言的诱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同时在备好教材内容基础上,备好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提前布置预习,指导学生预习新章节的方法,将预习知识与问题解答有效衔接,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有效增强。

三、凸显探究活动载体特性,提供探究时机,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增强。

初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关注和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实现学生探究、思维、合作等学习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引领学生进行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探究知识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桥梁和主要途径,把握好适度原则,能够把其他学习能力有效渗透到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探究,使学生思维和活动的空间更加宽松,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开展互助合作的学习探究活动,对问题的内涵和解题方法进行有效思考和解答,达到“一个好的教师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还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要求,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校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题:有一正三角形木板边长为8厘米,今有4圆板半径为1厘米,在三角形木板外,沿周界移动一周,求其所经过的区域的面积是多少?

我在进行此题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语言,将学生探究解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行有效激发,再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问题活动,学生在集体共同讨论和交流中,对问题“运用弧长和扇形的面积解题”的内涵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在相互辨析思考中统一了解题思路,从而对问题解答更加得心应手,学生解题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效能性。

正确认识初中数学新课改 篇8

【关键词】 正确认识;初中数学;新课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原则等都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理念的认识往往产生了偏差,下面一一列举。

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中主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有的教师由于对“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解发生偏差。认为新课改中的课堂就是学生的,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退场出来后,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于知识点到底是讲还是不讲,是略讲还是精讲模棱两可。教师们忽视了自己在课堂中的组织者角色,忽视了课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过程失去了主导性的把握,盲目的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单纯的给予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学习变得自由化和松散化、目标不明确、效果自然也不好。

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对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如果教师只是把这个性质单纯的告诉学生,或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不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的理解也不一定全面。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性,利用矩形的对角线相交和矩形的性质来带领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在矩形中,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平分,于是一个矩形就变成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而两个相对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又被分成了两两相对的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于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就成了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被推导出来。(鉴于用文字叙述,较为繁琐一点,而借助图则更清晰明了,教师甚至可以借助幻灯片来展示这个性质的由来)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并不是摆脱了教师而存在,而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以教师的引导来进行主动的学习。并非是将课堂完全丢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去自由发挥,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逐层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单纯的追求课堂的形式,忽视学生技能的形成

新课程提倡生动而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说,课堂中的学生的参与度是对一堂课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于是很多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活泼而“煞费心思”,甚至以大量的多媒体来充斥课堂,整个课堂看上去活泼生动,但学生在这个“生动”的过程中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边角关系的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如果教师单纯带领学生利用测量工具对校园内的“直角三角形”物体进行测量,并完成测量报告。学生虽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更多的是为了好玩。教师没有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话,学生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体系。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活动方式的生动与活泼,但不能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纯游戏”的活动方式,活动的采用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辅助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技能的提高。并且整个课堂并非是无序而无目的的活动,它是仅仅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的。

如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班级学生鞋码的例子来引入中位数,然后返回到中位数的定义中,最后再延伸生活的应用则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即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再到生活过程。

三、追求无效的课题容量而忽视教学效果

新课程中强调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但很多教师将此理解为课堂的容量,认为一堂课容量越大,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其实这种理解又回归到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模式中去了,由于教师注重的是在40分钟内给学生大量的知识,自然无法顾及学生的感受。

如在“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的教学中,a2+b2=c2的命题推导是重点,如果教师只注重把a2+b2=c2的命题“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对该命题的由来的理解,接着就用例题来利用这个命题的话,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原因,对于以后的学习是不利的。虽然课堂的容量增加了,其实效率却降低了。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对a2+b2=c2的进行推导,学生不但知道“所以”,还知道了“之所以然”,在今后的学习中对a2+b2=c2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单纯的看到新课程中的某些个别理念,而要从总体上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对理念的实践,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前提。我们也相信,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还需要长期的过渡阶段,过渡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只有看到了其中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才能推动新课改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红.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育趋势[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2]陈建军.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误区新

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1期。

[3]孙登娥.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初中数学新课改经验交流总结 篇9

一、课程标准走进教师的心,进入课堂

《新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一重要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大家都在尝试或积极准备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她的形式简单易学,几个人分成一组,七嘴八舌,谓之"小组合作学习",一些公开课用之者更甚,以博取大家的美言;一些竞赛课用之者也不乏其人,以显示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奥秘"。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紧扣新课程标准,和我校“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 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新课改使我们面临挑战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之中?他们对学习是不是充满热情,是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老师是不是也投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对学生的研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指导,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是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不是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等等,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还有一些问题,提出让同行共同磋商:

1、教师唱主角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学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计做出回答,并努力诱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学会如何揣摩老师的心理。

2、教学要有程序,但不能程序化,仍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教案,出现硬拽学生进入教师预定的轨迹中的现象。

3、如何更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形式热热闹闹,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没有很好体现,有些问题的抛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进行交流,这是没有意义的、无效的学习。

4、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教学是按课件走,还是按学生走,是关注活生生的课堂,产生真切的师生互动,还是流于形式。有些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5、教师如何把思考还给学生。四、一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哪些

我组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应具备以下特征:(1)确定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2)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与获得成功的机会。

(4)尊重学生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运用灵活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内容的要求。(6)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一节好课应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课堂的教学主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一节好课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初中数学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10

新课程对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求较高, 为了使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我校新建多媒体教室, 还开办了课件制作学习班, 致力于“创设多媒体教学情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让我感到最难备的课是复习课, 相对于新课来说, 其内容含量大, 知识难度、深度的掌握, 要求比较高。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然而复习课就是让学生把知识串连起来并且保存在头脑中, 所以一定要改变这种人们一向认为的数学就是干巴巴的讲练, 让学生主动、热情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那么如何设计一堂有趣的复习课呢?这确实让我好一番动脑。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使课堂教学鲜活生动, 我决定恰当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均衡发展。记得我在其他学校听过一节公开课, 内容是“你能追上小明吗”的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课。当时课堂创设的教学情景是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猫追赶老鼠来引出这堂课的主题内容, 即———行程问题。并利用画面提出问题, 让学生找出这节课重要的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我观察到学生们从刚上课时的散漫到坐直了身子, 睁大了眼睛, 思路随着画面前进。由于注意力全部都吸引过来了, 所以很快学生就思考出了由画面设置的问题, 并且充满兴趣的进入了接下来的问题研究。虽然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 但是这堂课良好的、真实的教学效果让我真真切切的明白了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论。既然好的教学情景创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突破口, 那么我还是得在这方面下工夫。

从学生的学情和年龄段喜爱出发,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七年级学生年龄还小, 都对故事性强的内容和比较直观的事务感兴趣。在一次和学生的聊天中我得到一个信息:学生们很喜欢动画片“蜡笔小新”, 一提起蜡笔小新, 学生们便神采奕奕, 侃侃而谈。我赶紧从网络上了解蜡笔小新的相关内容, 发现其主要是讲一些小新在生活中发生的有趣事情, 我突然灵光一闪, 我能不能把这堂课编成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呢?把这一章看似互不相关的应用题联系起来呢?于是我开始构思编一个描述小新一天生活的故事, 在故事中把这一章内容巧妙的容进去。我设计了7个生活场景, 每个场景引出一道应用题。首先给出小新和妈妈的年龄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计算妈妈的年龄, 然后小新去银行取钱引出教育储蓄, 再去商场购物引出打折销售和零用钱支配的内容, 和朋友相约出游引出相遇、追击两个内容, 最后野餐时喝饮料引出等量关系为体积相等的应用题。这样第五章的知识点就可以都涵盖进去了。有了构思我便开始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 先用简单语言把小新活动的场景描述出来, 形成故事情节, 每张幻灯片一个场景, 一道相关应用题。在设计行程问题的内容时,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不同的需要, 便设计了动画的线段示意图来演示小新与朋友的相遇和追击问题。这样学生们不论学习程度的好坏都可以直观、清楚的了解小新的运动情况, 能够更准确的找到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行程问题用线段示意图辅助解题的好处。学校一向倡导课组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初步设计好课件后, 利用集体备课时间, 我和课组的其他教师进行了交流。老教师们对我的复习课的新颖构思很赞同, 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更宝贵的意见, 那就是可不可以把小新的活动编的更有意义一些, 让这堂课不仅仅是一堂纯粹的数学课, 也是一堂有深意的教育课。

上一篇:实行药品零差价下一篇: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