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十篇

2024-07-20

历史小说 篇1

关键词:历史理性,欲望化历史

“所谓历史理性是把人类历史视为有序的、整体性的、合目的并可认识的史学理论, 它是科学意识渗入历史领域后形成的现代历史观。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对中国现代历史观的确立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便是‘进化史观’”。王一川认为, 历史理性就是人类将向着一个永恒不断的、终极的目标发展, 有些人把这个终极目标称为乌托邦。

这种历史观 (历史理性) 在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小说里的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作家倾心于宏伟叙事 (大叙事) , 注重外部的历史行为 (历史事件的描述、英雄人物的刻画) ;突出历史的整体统一;企图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这些历史小说也讲究虚构, 但这种虚构是不自由的, 必须在历史本来面目的框架下进行, 难免受到历史理性的制约。正如雷达所说:“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与《红高粱》在人物情节颇有相近处, 这部以小嘎子生动的个性著称的作品改成电影后一直受到欢迎。然而, 这部小说每到人物和情节可以伸展的关口, 总是被一种观念和力量压缩回去, 最终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奶奶的挺身而出掩护八路军, 罗全宝的外在的幽默诙谐, 小嘎子的里应外合, ‘端炮楼’大获全胜, 无不密切呼应着‘兵民是胜利之本’, ‘人民战争必胜’之类军事思想和普遍观念。”同样, 传统历史小说中也是基于这要的历史观。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体上体现了“七分真实, 三分虚构”, 读者在阅读历史小说时一般都会把小说中的事件看成真实的。所以, 传统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从总体上来说是历史大于文学, 文学服从于历史的真实。尽管这些历史小说中也允许有很多虚构, 但虚构不可能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拿《三国演义》来说, 诸葛亮再神机妙算, 也挽救不了蜀汉被曹魏所灭的命运。

新历史小说没有遵循历史理性来写作。它描写的世界是生活的世界, 历史与现实, 记忆与当下相互渗透, 写作主体个人情感移入文本中。不再述说民族史、战争史, 而述说家族史、村落史、民间史、个人史的“小历史”。注重表现日常生活状态, 揭示人的心理、人性、命运, 追求的是烦琐人生的认知与体验, 虽然新历史小说中也涉及战争、国家、民族、人类历史的“大历史”范畴, 但它的目的, 不在于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 不在于叙述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刻画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 也不在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历史”在新历史小说里不是“目的”, 只是借以表达作家新的感觉的道具。正如宋晓萍所说:“新历史小说之‘新’, 意味着它不再执着于曾经发生过某事, 出现过某人、时间、地点。不再就历史作材料的思考, 而是把历史当作思考的材料”。拿格非的《迷舟》来说, 小说叙述了一段北伐战争的史实, 但小说的重心不在于讲述战争, 而是把这段战争作为故事展开的背景, 主要叙写了主人公萧的人生命运, 萧本是奉命潜入小河村, 以“尽快查明那里可以知道的一切详细情况”为目的, 可其中渗杂了萧的个人事件, 他遇到了自己昔日的情人杏……这样一来, 与其说小说写了个人命运的迷茫, 不如说小说同样表达了对历史的迷茫, 或许历史犹如迷舟的感慨。更有甚者新历史小说反映了对革命斗争目的性合理性的质疑, 进而突出某些同志参加革命并非具有真正革命者的素质, 而是缘于自己的私心, 或者说是个人欲望。如格非小说《大年》中写了豹子参军, 是因为对地主二姨太玫的欲望, 同样的欲望更深深地掩埋在地下党人唐济尧的心中。唐济尧借豹子之手除掉二姨太的丈夫 (地主乡绅) 丁伯高, 又代表新四军暗杀豹子, 声称豹子违抗军令及错杀开明绅士丁伯高。小说结尾写了许多天以后, 原先躲在尼姑庵的二姨太玫和唐济尧一起失踪了。纵观全过程, 革命者唐济尧如愿以偿得到自己心爱的女人, 不惜杀掉自己的两个情敌, 一个开明地主, 一个同志战友。整篇小说透露出新历史的历史是欲望化了的历史, 革命是欲望化了的革命。这种历史观解构了往昔的历史理性——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是革命理想、阶级斗争, 而认为内心的欲望才是历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川鄂, 王贵平:《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解构及其限度》, 《文艺研究》, 2007.7。

[2]雷达:《民族灵魂的重铸》,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2年, 第21-22页。

历史小说 篇2

关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 鲁迅曾先后著有《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三部论著, 它们的内容大体相同, 有一定的承继关系, 体现了鲁迅中国小说发展史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 它们并不是完美无缺甚至可以说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 它们都存在对小说门类划分标准不统一的弊病, 特别是关于“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的命名与分类上就有很多分歧和矛盾的地方。

1920年鲁迅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时写了《小说史大略》, 共17篇, 从目录可以看出他对明清两代的小说都划有“人情小说”一类, 并在“明之人情小说”这一篇中探讨了其滋长的原因及其命名的缘由:“明人小说之涉及历史者, 若非神怪, 即为英贤, 而又多偏于武勇, 故一方复有述才士之书, 以补其阙……唯文翰之士, 既无惊人勋业, 比拟武人, 则所述自不得不以文雅风流功名遇合为主体, 以是描写亦渐入于人情。此在唐亦属传奇, 宋则隶于小说, 又以事迹多始乖而终合, 故明人称为佳话, 今名之曰:‘人情小说’”[1]。由此可以看出它多是写爱情题材的一类小说, 但同样是写爱情题材的“狭邪小说”在清代又被单独划为一类, 它虽写的是才子和倡优、妓女的爱情, 但也应属于“人情小说”之内。到1924年的《中国小说史略》, 在《小说史大略》的基础了做了大量的调整和补充, 在“明之人情小说”上篇中对“人情小说”重新作了界说:“当神魔小说盛行时, 记人事者亦突起, 其取材犹宋市人小说之‘银子儿’, 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 间杂因果报应, 而不甚言灵怪, 又缘描摹世态, 见其炎凉, 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诸‘世情书’中, 《金瓶梅》最有名。”[2]p186由此可以看出, 人情小说是相对于神魔小说而言的, 是“记人事”而非“言灵怪”的, 但这里他在人情小说的名目下同时提到“世情书”, 即世情小说,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的界限。同时在第三部论著《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这种情况也有出现, 在“明小说之两大主潮”这一讲中说:“明之中叶, 即嘉靖前后, 小说出现的很多, 其中有两大主潮: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3]p337直接用世情小说来代替人情小说, 但在清代又用了“人情派”一词, 而且在清代人情小说中又把曾被排除在外的“狭邪小说”重新归入人情小说的名下。不难看出他在“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之间的游移, 综观这三部论著, 还会发现鲁迅在划分人情小说与其他类别的小说时所采用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小说史略》中, 他把元明清时期的小说分为讲史、神魔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狭义小说、讽刺小说、谴责小说、以小说见才学者等八种类型, 其中, 讲史、神魔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狭义小说是根据题材划分的, 讽刺小说、谴责小说是根据作品风格或作者态度划分的, 以小说见才学者主要是针对作者的创作目的而言的。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将清小说划分为四派:拟古派、讽刺派、人情派和狭义派, 前二者是根据艺术手法, 后两者是题材内容划分的, 标准不一。也正因为这样, 人们对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的范围界定各不相同, 有的认为世情小说就是人情小说, 指出“鲁迅虽于‘人情小说’之下言《金瓶梅》为‘世情书’, 但‘世情书’乃前人成说, 所以, 鲁迅意中如今人习称之‘世情小说’, 实是‘人情小说’的同义语。”[6]p24有的认为人情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一个分支, “总的看来, 《金瓶梅》之后的世情小说, 可谓一源而三流, 即在《金瓶梅》的影响之下, 出现了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人情小说三个之流。”[7]p1088也有与之正好相反的观念, 将人情小说分为世情书、艳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这样混乱的局面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两者之间不能简单地用“大于”、“小于”或“等于”来概括, 要仔细分析才能定论。针对上述种种问题, 有必要对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的关系作进一步地探讨。

鲁迅在使用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时的游移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并没有明确分辨两者之间的区别, 而更多的是注意到了它们的共同点, 即都包括在“记人事者”的范围之内, 是相对于神魔小说而言的。“所谓‘记人事’, 既非指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和惊人的勋业, 亦非指人化了的神魔鬼怪和荒诞的经历, 而是指作家取材于日常生活, 以现实生活众所熟悉的人物、事件, 作为小说的内容”[8]p9。

首先, 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作者将目光从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神魔鬼怪转向普通的市井俗人, 由神人、超人变为有血有肉, 性格鲜明的凡人。例如, 张竹坡曾在《读法》第三十二条对《金瓶梅》的人物做过一个总论, 他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 吴月娘是奸险好人, 玉楼是乖人, 金莲不是人, 瓶儿是痴人, 春梅是狂人, 敬济是浮浪小人, 娇儿是死人, 雪娥是蠢人, 宋惠莲是不识高低的人, 如意儿是顶缺之人。”[9]p432对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做了精辟的概括, 确实, 《金瓶梅》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共同表现了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的关注, 这是其他小说所不能与其相提并论的。

其次, 所反映的是日常生活的繁杂琐事。相对于讲述军国大事、历史演进的讲史, 刀光剑影的英雄传奇, 描写狱案的公案小说, 它们写的是普通的社会现象, 琐碎的家事。清人刘廷玑曾指出:“若深切人情事务, 无如《金瓶梅》, 真称奇书。……其中家常日用, 应酬世务, 奸诈贪狡, 诸恶皆作, 果报昭然, 而文心细如牛毛茧丝。”[10]《金瓶梅》被认为是“寄意于时俗”的小说, 鲁迅称其“著此一家, 骂尽诸色”, 由一个家庭写及一县, 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此外,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 相互衬托。“世情小说应该是指那些以描写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主, 来反映社会现实 (所谓‘世相’) 的小说。很明显, 《金瓶梅》、《姑妄言》、《红楼梦》都属于世情小说这个系列。”[4]p2-3另一位研究者对人情小说的内涵也做过说明:“所谓人情小说, 按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定义, 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 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长篇小说。”[5]p3由此可以看出, 两者虽然有很多的不同, 但它们之间也有联系, 即人情小说通过家庭生活、恋爱婚姻题材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世态的内容, 针砭时弊, 揭露社会的众生相;而世情小说中在描摹世态的过程中也会刻画出人物的七情六欲、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物感情的起伏变化。由于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反映生活的广泛性, 使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 更好地为自身要反映的主题服务。尽管如此, 但两者之间的界限还是很清楚的。

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虽有交叉融合的地方, 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 就像两个相交的圆, 有叠合的部分, 也有对方无法掩盖的部分, 即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在“记人事”的范围笼罩下, 世情小说与人情小说的共同点是不容忽视的, 但具体而言, 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一, 所反映的题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人情小说偏重于描写家庭生活, 着重描写家庭内部的矛盾与纷争, 以及恋爱婚姻问题;世情小说则重在反映社会生活, “摹写世态, 见其炎凉”, 向楷在《世情小说史》中分析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关于“世情书”定义的不足后指出:“最早接触到世情小说精神实质的是上述那段话中‘描摹世态, 见其炎凉’二语”。[3]p3人物命运的盛衰之变以及人情冷暖的与时变迁成为表现的主要内容。虽然家庭生活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大多描写家庭生活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生活, 尤其是像《金瓶梅》、《红楼梦》这样的优秀作品, 但有些人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范围都局限在家庭生活中, 很少直接反映社会生活, 有些人情小说并没有世情的内容, 即使有所反映也只是起一个衬托的作用。而世情小说中反映世情的方式有很多, 可以通过揭露政治的黑暗, 科举对人的戕害,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与压制等等来实现, 不一定非要通过家庭婚姻来反映世情, 它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其二, 所反映之“情”的内涵不同。由于受题材范围的限制, 人情小说之“情”与世情小说之“情”的具体内涵也是有差别的, 前者侧重于男女恋情, 后者偏重于炎凉世情。人情小说中所表现的感情或是始乖而终合的纯净爱情, 如以恋爱为题材, 歌颂进步爱情观的才子佳人小说, 如《玉娇梨》、《平山冷燕》;或是侠骨柔情, 如把恋爱婚姻与英雄传奇和狭义小说融合的儿女英雄传;写才子与倡优、妓女恋爱的狭邪小说, 如《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或是风流放纵的淫欲, 即写肉欲色情的猥亵小说, 如《肉蒲团》、《灯草和尚》等等。而世情小说多关注世态人情, 炎凉冷暖, 反映的是一些社会问题, 比如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对文人学士的戕害, 如针砭时弊, 婉而多讽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揭露奸商、贪官污吏的丑恶与腐败, 揭发伏藏, 显其弊恶, 笔无藏锋的谴责小说, 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人物命运的变化及其中折射出的趋炎附势等等, 使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三, 作品的总体风格不同。人情小说的风格多偏于柔和, 而世情小说的风格更辛辣, 批判性也更强。

任何作品类型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假定性的概念, 因划分标准的不同而迥异, 何况“人情小说是一个纵跨两个朝代的大流派。作为一个大流派, 人情小说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有着许多连贯的历史阶段, 各阶段必然会有不同的特点。从‘世情书’到‘佳话’, 从《红楼梦》到《青楼梦》, 既有流派特点的承继关系, 又有着内容形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不同风格。”[8]p13在发展衍变的过程中也会有小说文体之间交叉的现象, 这里分析的只是一个大体的概况, 对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的关系进行总体的分析, 以期对它们有更明晰的界定和认识。

摘要: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卓有成就, 但在小说门类的划分上却出现过多重标准的现象, 特别是对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的命名与使用上处于游离状态, 在他的不同的小说史著中有不同的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人情小说与世情小说虽有交叉融合的地方, 同时也不能忽略它们之间的区别, 就像两个相交的圆, 有叠合的部分, 也有对方无法掩盖的部分, 即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不能相提并论。

关键词:人情小说,世情小说,辩说

参考文献

[1]鲁迅:《小说史大略》,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鲁讯全集》第九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讯全集》第九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4]向楷:《世情小说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版。

[5]何斯人:《人情空间---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沈阳出版社1997年版.

[6]杜贵晨:《〈金瓶梅〉为“家庭小说”简论---一个关于明清小说分类的个案分析》, 《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 (明代卷)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8]方正耀:《明清小说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9]朱一玄主编:《<金瓶梅>资料汇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漫谈历史小说 篇3

中国的历史小说源远流长,新的创作层出不穷,类型也多种多样。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历史小说可以划分为各种类型。从文学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作为近年来最火爆的网络文学题材,架空历史小说的创作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即使是近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等网络小说题材风靡一时,历史小说仍然繁荣兴盛,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吸纳着庞大的粉丝群体。

一、历史小说的含义及类型

历史小说顾名思义,是描写历史的小说,它以小说为文体,以历史事件、人物或历史社会形态为写作题材,于时代变迁中勾勒人生兴衰与世情百态。郁达夫曾给它下过定义,“指由我们一般承认的历史中取出题材来,以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和人物为骨子,而配以历史的背景的一类小说而言”。

中国的历史小说源远流长,新的创作层出不穷,类型也多种多样。

1.按小说的完成时间划分,可以分为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虬髯客传》是非常典型的传统历史小说,把历史上的李靖、唐太宗和非历史的虬髯客、红拂融合到一起。而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梁》便可称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了。

2.按小说的描写背景划分,可以分为政治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等。熊召政的《张居正》,唐浩明的《曾国藩》、《杨度》等,单看书名也可以看出是政治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的主要代表性作品有《红旗谱》、《红岩》、《红日》等。

3.按小说的主要人物身份划分,较为多见的有帝王历史小说和商贾历史小说。凌力的《少年天子》,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是帝王历史小说的代表。高阳的《胡雪岩全传》,陈杰的《大染坊》都是商贾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

4.近几年,在玄幻小说和穿越小说的影响之下,历史小说中出现了新的分支:架空历史小说。其实这种小说早已出现,但在现代的环境的影响下,主要是网络文学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读者。

二、架空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文学意义

从文学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作为近年来最火爆的网络文学题材,架空历史小说的创作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1.作为历史小说的一种,穿越小说扩展了历史小说的内涵与外延。爱情也是架空历史小说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吸引女性读者这一主要阅读对象的重要原因。以《寻秦记》为例,男主人公项少龙穿越时空后,遇到了两位聪颖智慧且胆智不凡的女子,并双双与之坠入爱河。

2.架空历史小说中浓厚的古典气息有利于历史知识传播。架空历史小说中对古代的发式、服饰、礼仪、器物、建筑、官员制度以及后宫建制等的描述,虽然不能说是完全客观准确,但仍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知识和考古知识之上的。月关曾说,他在创作《回到明朝当王爷》时,将《明史》和其他某些野史读过了好几遍。

3.架空历史小说张扬了一种启蒙心态。在历史小说中,帝王将相的描述几乎无可避免,但是在架空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现时往往并不是高官权重或有特殊能力的人,但他们往往作为有着先见之明之人,影响帝王将相的决定,从而将历史的发展引上进步道路。由于他们“预知”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即将付出的代价,因此主人公忧心忡忡。从拯救自己开始,到拯救民众和历史为己任,他们始终扮演的是知识精英形象,为那个时代进行超前的启蒙。

三、架空历史小说的发展局限

架空历史小说虽然红极一时,但作为一种快餐文学,它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缺陷与发展局限。

1.架空历史小说虽然是以历史元素作为背景的,但是仅仅只是披着历史外衣的传奇故事,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厚重感,因而格调不高。

2.目前来说,架空历史小说主要依靠网络来赢得读者,点击率和阅读率是其制胜的关键。但是网络上的读者流动性很大,读者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如果有其他更新颖有趣的题材出现,读者就会流失掉,小说也会随之“冷场”。另外,网络写作的门槛很低,写作者的文学艺术修养参差不齐,很多作品的文学艺术性不高,语言粗糙,情节低俗,可读性很差。

3.架空历史小说的文体混乱。虽说架空历史小说模仿了传统历史小说的类型,但为了吸引读者,架空历史小说同时也进行了跨类型的借鉴和混杂,大胆吸取了玄幻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至网络游戏的文体特点,使人读起来感觉混乱。

4.作品模式化严重是架空历史小说的硬伤。架空历史小说层出不穷,跟风严重,作品题材单调,很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如何推陈出新,不断制造新的闪光点,已成为穿越小说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历史小说的内容和类型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而充实,并一直保持着强健的生命力。架空历史小说作为新兴的小说类型,还有待发展与成熟。尽管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但不可否认,它提供给创作者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可以编织属于自己的王国和梦想。同时带给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快感,让现代人暂时抛开现实的嘈杂与喧嚣,享受难得的放松和愉悦。从这一方面来说,架空历史小说是值得肯定的。

[1]徐向春.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发展概观[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许道军,葛红兵.叙事模式·价值取向·历史传承——“架空历史小说”研究论纲[J].社会科学,2009(3).

畅销历史小说推荐 篇4

司马辽太郎

豆瓣评分:8.7

重庆出版社

小编有话说

新选组——日本幕末特殊历史时刻存在的热血杀人团队。作者用他的辛辣老练之笔刻画了这个在历史上毁誉参半的杀人集团。其中几篇真是令人脊背发凉,看完不得不感慨,这不仅在写历史,更是在探讨人性!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对于新选组来说,队士的性命轻逾鸿毛。

2.我们穿着盔甲去拼命,肯定会被后人所耻笑,既然是找死,那就死的潇洒一点。

3.当一种新艺术流派出现的时候,常常会遭到故有审美观的抵制。

2、《你往何处去》

显克维奇

豆瓣评分:8.8

南海出版公司

小编有话说

小说通过一对深情男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罗马帝国暴君骄奢荒淫的生活、惨无人道的暴政以及对早期基督徒的无情迫害。本汪认为,小说宏大的背景、各种性格的角色刻画和结局简直不能更赞,关于信仰、人性、爱情的探讨也都直指人心。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希腊是个风景优美的国家,而且创造过世界的智慧,我们罗马人只创造了权力。

2.生活是可笑的,于是我就和大家一起笑了。

3.谁能从道德坏的地方脱出来,并保持洁白,便是有了更伟大的功德。

3、《金瓯缺》

徐兴业

豆瓣评分:8.9

长江文艺出版社

小编有话说

《金瓯缺》是一部鲜有的描写宋辽金时期的小说,亮点在于对北宋末期的风俗人情的描绘,同时塑造了一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民族英雄。读完前几章就被惊艳到了,难以想象它竟然成书于七八十年代,虽然有点烂尾,但仍难掩其光彩。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凡是忙于内争的,一定疏于外防。

2.人们要花多少气力才铸得成这样一个足以毁灭一座京城,一个朝代的大“错”。

3.官场上四句重要的格言是:要牢牢捧住得势的人;要坚决踢开那些霉官儿;要念念不忘地记得应该牢记的事情;要了无痕迹地忘记应该忘记的事情。

4、《敦煌》

井上靖

豆瓣评分:8.0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小编有话说

在小编看来,这本书的脑洞开得挺大。大宋落榜举人赵行德,在街头偶然救下一西夏女子,却因此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他在西域沙漠流浪,经历过战争、爱情、抉择和死亡。作者描写极简,滋味却极美。也正是因为他平静克制的笔触,反而给了我们更多对敦煌的想象空间。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年轻时,游移不定,任飘零四方,追逐模糊的执念,等到岁月汇成苍茫大河,无法改道的时候,只是被动的奔忙。

2.我以生命做嫁,许你一世喜乐安康,太平无忧。

3.到时,你我的子孙将会留下,就像那离离原上草,因为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汉人之魂,要比其他任何民族都多得多,告诉你,此地是汉土。

5、《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菲利帕·格里高利

豆瓣评分:8.4

希望出版社

小编有话说

这本书又名《十六世纪都铎王朝版后宫甄嬛传》(本汪瞎说的),讲述的是波琳家是如何利用他们的女儿去获得亨利八世的倾心的故事。故事曲折动荡,将欧洲宫廷斗争的残酷与肮脏刻画出来了。当然,结尾的高潮也绝对会让你唏嘘不已。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没有安妮的世界对我来说是不完整的,可又没有世界能同时容下我们两个。

2.我们从来不往后看,没有时间给你后悔或三思,一个计划泡汤了我们马上另作打算,手中的一个武器毁坏了我们立刻找第二个。

3.要是我不能是我,我宁可今天已经不在这里了。

6、《流血的仕途》

曹昇

豆瓣评分:8.2

吉林出版集团

小编有话说

李斯,一个布衣,跃为大秦帝国第一丞相之位,他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呢?一本通俗历史小说,由李斯的角度再现了秦帝国。在小编想来,这样一个功利的入世故事,慷慨激昂,步步惊心,即便历史不是如此,也算得上精彩生动了。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以色事人,色衰则爱弛,以权交人,权败而交亡。

2.李斯深知:在商场上,没有善意,没有恶意,只有生意;在官场上,没有比较级,没有最高级,只有上下级。

3.答案只能回答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

书背后的故事

作者曹三公子,本名曹昇,15岁入浙江大学,19岁毕业。研究历史十余载。《流血的仕途》曾是雄居天涯煮酒论史人气第一名的帖子,曹三公子以六十万字复活了李斯这位传奇人物,让李斯、秦始皇、吕不韦、韩非子这一个个乱世枭雄扑面而来,重演两千多年前风云际会的历史盛卷。最最关键的是,文笔既有力道又有趣。《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曾评价:“别笑我没文化,我是把这本书当单口相声看的。”

7、《雍正皇帝》

二月河

豆瓣评分:8.3

长江文艺出版社

小编有话说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是一套真真假假的小说,重现了清朝雍正年间的风情,把雍正时期的帝王风采、朝堂面貌、百姓民情一一展现。要说写帝王心术,帝王权谋的,二月河当属一绝。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2.生未必欢,死未必哀,君子知命随分守时而已。

历史小说 篇5

一、《夜泊秦淮》系列—对客观历史的质疑

不像“三红一创”、“保林青山”等历史主义小说选取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 并且所选取的人物或事件大部分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 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 呈现出的是质疑客观历史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状元境》文章开篇出现的一个人物是一个无名无姓的英雄, 然而这个“英雄”却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英雄, 他没有做轰轰烈烈的大事, 也没有在历史上有影响力, 甚至没有正直的人品。英雄的发迹也是个偶然, 做了两年司令, 他的嗜好是访遍了南京的大小有名的妓院, 还讨了三房姨太太, 喜欢听张二胡拉二胡。虽然称不上一个真正的英雄, 但是骨子里却又是一个侠客, 不懂军事, 只懂得蛮干。若是在历史上, 这样的人物一个类似于配角的人物又是个十足的卑鄙叛徒形象, 是不能够被称作是“英雄”的, 也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的一种讽刺, 没有英雄的性格气质, 却被叫做英雄。然而历史就真的没有这样的英雄, 我们也不能够回到过去, 去寻找答案, 流传下来的所谓历史, 所构建的英雄不是这样的。对于历史的真实性, 叶兆言在这里却为我们打了个问号。

可见, 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处处都在展现历史, 却又体现出对客观历史的质疑。

二、“夜泊秦淮”系列—反过来的二元对立

十七年的历史主义小说作家强调写出历史的“本质”、“规律”、“必然”、“规律”等等。其所体现的深度模式—二元对立:本质与现象的对立;必然与偶然的对立;主流与支流的对立。二元对立的设置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塑造人物的手段和工具。

叶兆言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夜泊秦淮”系列, 已经将这种二元对立反了过来:以非主流对抗主流性;以偶然性消解必然性;以静止观质疑发展观;以荒诞性挑战合理性。在“夜泊秦淮”系列里故事情节的发展已经不完全依赖于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 取而代之的是客观冷静的叙述。

在《十字铺》里各种偶然事件充斥着整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 不能用通常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事情, 常规的因果被一次次偶然打破, 有因但是却得不到结果或者得到了与预想不一样的结果。因此, 故事的发展经常会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你永远也猜不到下一秒的结局是什么。故事是围绕季云和士新两人的爱情生活展开, 整篇小说充满了兄弟情与爱情。雷师长与亚声的兄弟情, 并没有因为亚声开枪打伤了雷师长, 雷师长就怨恨报复, 反倒是亚声被枪决之后, 雷师长还要为亚声报仇大闹司法处, 扬言要执行枪决的人陪葬。季云与士新的兄弟情, 也并没有因为姬小姐而破裂, 甚至当姬小姐说把自己分成两半一个人一半的时候, 士新也觉得是可以接受的, 并没有出现拈酸吃醋的场面。以至于两人成婚后, 季云被当做共产党要犯被抓, 士新位居国民党的要职, 还依然拼尽全力去营救他。

在《半边营》里通过对华太太与儿子阿米、女儿斯馨、娴的生活矛盾的画, 演绎出了儒文化中“妻贤子孝”观念的衰败。华太太难于容人的坏脾气和“越把人搞得下不了台, 越称心如意”的阴暗变态心理, 十分形象地展露了传统文化的迂腐、陈败和寒酸, 以及它在面对新文化的对抗时所必然产生的尴尬和失措。故事发展也是出乎人意料的, 许多的偶然造就了事情的结局发生了变化。德医生作为华太太丈夫的故交, 却对成为寡妇之后的华太太有非分之想, 然而, 到最后德医生的太太过世之后, 华太太也慢慢变老, 德医生却喜欢上了华太太的大女儿斯馨, 然而到最后也没有开口。阿米的老婆葆兰在难产之后, 原本阿米打算听西医的话带葆兰去医院输血, 葆兰就不用死的。可是却又听了接生婆和华太太的话, 害死了葆兰。故事的发展还包含了以荒诞性挑战合理性, 阿米对于华太太的孝顺可以说是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而阿米却又不是华太太的亲生儿子。华太太从一个千金小姐, 变成了性格怪僻, 心理扭曲的老太太, 临终的时候还编了一堆不着边际的疯言疯语。然而家里唯一的叛逆者娴与祖斐的感情即将结果的时候, 还与李进发生了一段插曲。在华太太扭曲心理的压力笼罩下, 所有事情看似理应合理但是却又隐藏不住荒诞的结局。

三、“夜泊秦淮”系列—对社会历史价值的反思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 也是写人的历史。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 纵观通篇, 我们很难发现其中明显的阶级斗争或者阶级分化也几乎没有关于阶级的社会历史价值体系。

在“夜泊秦淮”系列的小说中所刻画的人物也没有体现出鲜明的阶级阶层的社会历史价值。如, 《追月楼》的丁老先生, 他有抗日的气节, 却不是一个抗日英雄, 而是个固守抗日意念的老旧迂腐的顽固派。《半边营》里的华太太从她身上也看不出任何的阶级价值, 说她是破产的资产阶级又太过, 说她是小资产阶级她又不够资格。总之, 在“夜泊秦淮”系列中, 叶兆言完全模糊了社会的历史价值, 就写了各种各样的“人”。

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 将新历史小说的特点展露无疑, 给人们带来了与历史主义小说截然不同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2]、黄强.从民间视野反思历史—读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J].警官文苑, 2010 (06) .

[3]、高松年, 沈文元.论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2) .

美国历史西部小说概述 篇6

牛仔西部小说 (3) 在流行多年后, 于19世纪3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起初是单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有了某种独创性, 随着这种创新的受欢迎而使其被反复使用, 逐渐形成模式。同时, 一些陈旧的让人厌烦的因素也被淘汰。到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 这种新旧因素的更替达到了一定程度, 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一类新的西部通俗小说取而代之, 即历史西部小说。

历史西部小说在情节上没有太多新意, 依旧套用牛仔西部小说的情节模式, 即以牛仔式的硬汉为男主人公, 描述西部英雄与歹徒的对立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暴力冲突, 再配以彪悍凶险的枪战故事和情意缱绻的爱恋经历。在创作主题上也沿袭固有模式, 肯定西部区域在塑造人的灵魂和道德观上的价值。不过从作品的总体基调和背景来说, 已经现实主义化。历史西部小说立足于西方, 强调给读者一个生动的西部故事的同时, 还要展现一个“古老真实的西部”。作者采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手法, 在故事情节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山川资料和风土人情, 使作品既保持了原有浪漫主义色彩, 又增添了不少现实主义的魅力。

40年代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厄内斯特·海科克斯 (Ernest Haycox, 1899-1950) 和卢克·肖特 (Luck Short, 1908-1975) 。

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 厄内斯特·海科克斯出版了一系列颇受欢迎的长、中、短篇西部小说。这些小说率先打破了牛仔西部时期的代表作家欧文·威斯特、赞恩·格雷、马克思·布兰德的创作模式, 在保留传统的理想主义故事框架的同时, 添加了历史的视野, 增强了现实主义活力。此外, 他也是最早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塑造个性较为复杂的男女主人公的作家。海科克斯是一位高产的作家, 仅1924年一年就发表了17篇作品, 此后更是佳作不断, 在接下来将近30年的时间里总共创作了25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大部分是西部文学。较为经典的有《惹麻烦的枪》 (Trouble Shooter, 1937) 、《边界喇叭》 (Border Trumpet, 1939) 、《午后的冲锋号》 (Bugles in the Afternoon, 1944) 和《毁灭者》 (The Earthbreakers, 1952) 。这些作品后来都被改编成电影, 风靡一时, 其中以短篇小说《洛丁波格的马车》 (Stage to Lordsburg) 改编而成的电影《驿站马车》 (Stagecoach) 最著名。1931年对于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创作生涯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海科克斯创作的初期, 为了招来读者, 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其作品的娱乐功能和商业效应上, 而并没有从纯文学的角度思考是否应使其创作本身更加灵活与全面。这一时期, 海科克斯的作品大多以传统的西部模式为蓝本, 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欧文·威斯特、赞恩·格雷等牛仔西部作家的创作风格。其早期作品中鲜见自身独创性的东西, 而在这一时期小说的场景、人物和语言中充斥着模仿的痕迹, 从1931年开始, 海科克斯的整个创作风格也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 区别于以往专注于对紧张刺激的格斗情节的描写, 他更强调实事求是地描写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力求正确对待每一个细节以再现真实的场景。作品的构造日渐复杂, 人物的性格趋于细密, 而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充满对立与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女性人物的创作上, 使得女性在西部小说史上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 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和智慧的个体存在, 而不再仅仅作为男主人公身边的附庸品或是为了顺应情节发展的需要而存在。海科克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 但是他命运多舛, 51岁时, 就因患癌症过早地去世了。海科克斯在传统的西部小说日渐没落之时, 勇敢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 使得西部文学以一种更为严肃的方式继续发展。在海科克斯的带动下, 一大批作者开始效仿历史西部的创作风格和模式。从此, 西部文学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时代。

受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影响, 卢克·肖特在同一时期也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西部小说。这些小说的艺术质量在总体上不及厄内斯特·海科克斯的作品, 但依旧融入大量生动的历史现实主义描写。尤其是, 他善于描写边陲小镇的历史、地理风貌。而且, 他所塑造的少数民族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很有新意和特色。1935年, 肖特在《史密斯》和《街道》这样的大众杂志上连载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一枪之仇》 (The Feud at Single Short) , 此后他笔耕不辍, 以每年3到4本的速度不断创作出卖座的连载作品, 获得了巨大成功。从1936年开始接下来的10年是肖特事业发展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 他不仅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而且开始逐渐脱离大众杂志界, 投入层次较高的严肃杂志界, 写出很多有思想有深度的巨作。代表作有《勇敢的骑手》 (Bold Rider, 1936) 、《柯特枪王》 (King Colt, 1937) 、《血汗钱》 (Hard Money, 1940) 、《将他打下马》 (Ride the Man Down, 1942) 、《纸警长》 (Paper Sheriff, 1966) 等。和厄内斯特·海科克斯一样, 肖特的很多作品都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 深受观众的喜爱。其中较著名的有1947年上映的《枪杵》 (Ramrod) 及1948年的《月亮上的血光》 (Blood on the Moon) 和《科洛那的溪流》 (Coroner Creek) 等。50年代开始, 肖特渐渐厌倦了西部文学创作, 这以后鲜有作品发表, 在艾森豪威尔总统任职期间, 他仅发表了6部西部作品, 甚至少于1940年中一年发表文章数目的一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 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1965年到1975年间, 肖特每年只出版一部书, 他早年在西部文学界赢得的金牌地位也逐渐为路易斯·拉摩尔这样的后起之秀所取代。卢克·肖特是一位杰出的作家, 他进一步发展了历史西部文学的创作手法和模式, 为整个西部文学注入了新的动力, 引进了新的视角。他对西部小说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战后历史西部小说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约翰·福德 (John Ford, 1894-1973) 、威廉·博伊德 (William Boyd, 1898-1972) 等人的历史西部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持续引起轰动, 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历史西部小说也屡见不鲜, 而1952年美国西部小说家联盟 (The Western Writers of America) 的成立, 又团结了一大批有才华的作家, 进一步促进了历史西部小说的繁荣。这一时期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的代表作家是路易斯·拉摩尔 (Louis L’Amour, 1908-1988) 和杰克·谢弗 (Jack Schaefer, 1907-1991) 。

路易斯·拉摩尔以创作生涯长、作品数量多、艺术质量高而著称。他的许多小说融入了大量的西部历史知识和自然风光, 有“历史风光小说”的美誉。而且他是战后全球最畅销的小说家, 曾被授予“美国国会金质奖章”和“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拉摩尔的九十五本长篇小说在全世界创下了总发行量一亿八千万册的最高纪录, 并且每一部作品发行量均在一百万册以上, 其中三十多部作品被搬上电影和电视屏幕。除上述长篇小说, 拉摩尔还出版了一部诗集和包括四百多个短篇在内的若干短篇小说集。他是公认的当代西部小说明星。其代表作有《杭都》 (Hondo, 1953) , “萨克特” (Sacketts) 系列小说, 以及《风从集市过》 (Fair Blows the Wind, 1978) 等。无论从作品的销量还是官方与民间的评价上, 路易斯·拉摩尔的声誉都是其他通俗小说家无法比拟的。

与路易斯·拉摩尔相比, 杰克·谢弗没有那么多的作品, 也没有那样高的荣誉。但他在战后西部文学领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这种定位相当程度上来自他的处女作和成名作《沙恩》 (Shane, 1949) 。该书不但是商业上的成功之作, 而且是历史西部小说的经典, 其将充满浓郁原始西部风味的山川风貌和民俗传闻描写十分传神、逼真。1975年, 他被西部小说家联盟授予“杰出成就奖”。《沙恩》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杰克·谢弗源源不断地出版关于美国西部的作品。从50年代中期至1991年逝世, 他一共出版了二十多本长篇西部小说和短篇小说集,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第一滴血》 (First Blood, 1953) 、《大牧区》 (The Big Range) 、《一群懦夫》 (Company of Cowards, 1957) 、《蒙特·沃尔什》 (Monte Walsh, 1963) 、《牲畜》 (Mavericks, 1967) 等。这些小说与《沙恩》相比, 情节结构各异, 但均有类似的历史现实主义风味和西部挽歌式情节。杰克·谢弗自己最喜欢的是《峡谷》 (The Canyon, 1953) 。该书的主人公名叫小熊, 是个印第安人, 因为不愿参加战争, 逃离了部落。为了弄清自己的行为的对与错, 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煎熬, 在山谷静候神灵现身。由于长时间没有进食, 他支持不住, 从山顶一直滚到山脚, 并跌断了腿。当他挣扎爬起时, 开始领悟到自然力的不可抗逆。他从谷底爬回部落, 赢得了爱情, 并试图将妻子带回峡谷过田园生活。但新生儿的猝死, 妻子的哀伤让他留在部落。最终他才彻底明白人生的真谛。这些作品的问世, 反映了杰克·谢弗不满意战后美国西部的现状, 试图通过自身的种种努力提高艺术创作水准。正如他1961年对记者所说:“如今许多作家都在炮制西部小说, 但他们没有什么写作能力, 常常是重复那些老掉牙的模式。这种捡西部垃圾的作家比六年前多了一倍。从整体水平上来讲, 即便是那些有点写作能力的人, 其作品质量也明显不如以前了。”

杰克·谢弗绝不是杞人忧天。事实上, 在路易斯·拉摩尔、杰克·谢弗等几位西部小说家之后, 美国以“再现古老的真实西部”为己任的历史西部小说已经逐渐没落,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艺术水准低下的“色情加暴力”的成人西部小说。这种小说自70年代由花花公子出版公司推出后, 即蔓延到整个西部小说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退出了历史舞台, 浪漫主义的低劣虚构再次成为时尚。历史在重复, 在廉价西部小说的基础上延续。

摘要:美国历史西部小说是美国西部通俗小说演绎的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主要阶段。美国历史西部小说连同其他通俗小说都是模式小说, 其模式可分为两方面:文化模式和情节模式。本文分析了美国历史西部小说的模式, 概括了该类通俗小说的起源和衰落, 并介绍了其代表作家。

神入历史与历史现场 篇7

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营造历史氛围, 引导学生的联想推理和亲临历史现场的体验。而学生进入历史现场的目的就是力图让他们更好地神入历史, 进而更好地准确观察与理解历史, 最终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神入”一词首先风行于西方历史教育界, 台湾张元先生对此做了可贵的探索, 给我们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很好的借鉴。神入主要是强调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置身于当时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 学会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 从而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 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 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 从历史中获取乐趣和智慧。

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神入历史呢?

首先,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涉及一个对历史原本和年代的正确认识。要想进行神入, 学生必须对那个时期的关键事件、人物和文化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历史背景的介绍。

第二, 历史神入依赖一个对历史证据的详尽的分析和评价。历史证据是历史研究的工具。学生应该参与历史证据的检验和解释, 以确立一个对过去行为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 历史神入涉及一个对过去所做行为的后果的认识。学历史的学生享受事后认识的乐趣, 即喜欢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 学生必须知晓行为的后果, 并能审慎地思考历史人物所采取的行为对将来的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四, 历史神入要求学生有一种对已逝时代的直觉感, 以及过去不同于现在的含蓄的认识。换句话说, 千万不要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认识去判断过去的人。为了有效地神入, 学生必须了解过去的社会和文化的约束力。

第五, 历史神入要求学生对人类在历史上的行为和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和敏感的态度。学生必须意识到历史研究不是按照一种科学的程序, 没有适合于过去人类行为的绝对规则。不同的人, 即使给予非常相似的环境, 也可能会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

在学生提出主要议题之前, 他们必须具备有关那一历史时期原本的和年代的知识。每个班学生的背景知识是不同的, 这取决于他们的原有的知识。那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呢?有学者认为它的基本路径是:尽可能掌握多方面材料, 将材料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来解读。[1]

现以中国近代历史最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李鸿章为例。我们在评价李鸿章的时候不必先盖棺定论, 先给他做一个道德判断——清朝名臣或卖国贼, 而是把人物放入“历史现场”中。比如可以借李鸿章的幕僚周馥之口来反映李氏在政局与官场上的权衡, “且谓李鸿章明知北洋一隅, 不敌日本一国之力, 且一切皆未预备, 何能出师?第彼时非北洋所能主持。李鸿章若言不能战, 则众唾交集矣。任事之难如此。”此正表明李氏官场心机之复杂, 明哲保身乃生存之道, 而他的朋友吴汝纶回忆:“平壤之败, 李相痛哭流涕, 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 愤不欲生。”然后解读李鸿章的心路历程:“我办了一辈子的事, 练兵也, 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 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 由裱糊匠东补西贴, 居然成是净室, 虽明知为纸片糊裱, 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 打成几个窟窿, 随时补葺……自然真相破露, 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又何能负其责?”[2]

至此, 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艰难历程的体会就更为直观与深刻。

其实所谓神入历史就是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现场”中, 依据扎实的细节史料, “推演”出历史人物的行为或者历史事件的演进, 表明在当时的境况里, 历史人物实为不得已而为之, 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抑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历史事件发展脉络中的因果关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那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被这些细节的碎片“逼”到艰险狭窄的“峡谷”中, 于是, 这个人物在历史尘埃上的“印迹”就出来了, 这个历史事件也在历史长河中奔腾出一朵浪花。

参考文献

[1]史平.回到“历史现场”的路径──以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 2008 (6)

历史小说 篇8

有数百万双专家或非专家的眼睛在他的作品上逗留,他们赞美其精湛的艺术、明亮的光线和色彩,灵魂与身体的完美结合。无数笔墨描写和展现了这位艺术家的贡献,5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激励感动着人们。

我很高兴能够介绍另一份出人意料的贡献:巴比斯·普拉伊塔基斯创作的《格列柯传》(原名《格列柯与大审判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28.00元)。这部作品也很与众不同,因为它并非由专家们创作的学术作品,而是一部小说,一部历史小说。我之所以认为它出人意料,因为我认为它有点冒险,不只是大胆,事实上用小说再现一位伟人的一生和作品简直就是在冒险,比如说埃尔·格列柯的人生。

当这位“神圣的怪人”一生的行为中拥有如此多的历史空白时,你该如何评价他呢?你又如何去填补那个年代的空白呢?那个年代如此遥远如此陌生,以至于很难领会其精神,了解其生活习惯和社会总体面貌,更难用令人信服的方式将一位伟大画家的人生和行为置于其中。但是巴比斯·普拉伊塔基斯就是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也就是说,他并非随意地创作一本小说,而是如封面所示,他撰写的是一本“历史小说”,当然,他的笔仍然可以发挥想象,任思绪自由驰骋。同时,由于作者本人在艺术史、考古学和电影方面都拥有广博的知识,因此他转而研究格列柯。

可见,作者对于格列柯的人生和行为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因为在书中,他试图一步步跟随其人生历程,从甘地亚、克里特到威尼斯、罗马和托莱多,试图再现这位伟大画家的整个心路历程。

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历史证据,格列柯人生进程中的谜团也无法联系起来。无情的时间已经拭去了伟大的格列柯留下的许多印记,唯一肯定存在的只有大师的作品,因此有很多空白难以填补。

普拉伊塔基斯研究了从甘地亚到托莱多的许多历史证据,同时以一位艺术史专家的眼光、而非普通人的眼光大量研究其画作。

对于格列柯人生中的空白,作者只能用想象联系起来,但是这一想象又并非漫无边际,而是基于格列柯的作品产生的。作者通常运用格列柯作品中展现的事件和场景来填补这些空白,因为他觉得,这些画并不是偶然的情感表达,而是大师用画笔和颜料表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正是其人生或精神的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除了创作者以外,作品也以另一种面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因为作者仔细研究并分享了格列柯画作的每一个细节,也研究了其他研究者的有关分析,他的研究获得了成功,并从中汲取了元素来填补空白。因此这本书对于格列柯的画作进行完整且丰富的诠释,对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当然专家肯定无法从此书中获益,他们或许并不赞同以这种形式接触格列柯,但是对于业余人士来说,普拉伊塔基斯在格列柯的作品中融入了生活的气息,让读者有兴趣一再回味。至少我个人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和需要。有一个问题是:作者用他自己的方式,是否真实地重塑了格列柯的人生、行为和性格?还是用自己的想象和智慧,创造了一个他自己的格列柯,即“普拉伊塔基斯式的格列柯”?

我愿意相信确实如此。读者带着这种信念在一页页书稿、一个个事件中转换,这种说服力让人毋庸置疑。一种内在的连贯性组成了一个整体,使人很难判断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想象和错觉。这一整体让人觉得,作者亲历了那个时代和当时的文化,甚至亲历了格列柯的创作和行为,这种诠释让人觉得与现实无异。

然而,我并不适合下定论,在这一点上,专家们能够发表更专业的意见。我只是把这部作品当成一部小说,而并非一本学术研究。作为小说,我认为它非常完美,其中某些章节非常吸引人。首先,普拉伊塔基斯保留了“历史性”,他没有把事件搬到现代,没有用当代的想法来评判这些事件,而是把自己带到那个年代里,融入那些事件中,作者在研究这些事件时总是与历史条件和实际联系在一起。他试图在内心经历并再现当时的习惯、生活方式和权力,以及不为百姓所知的权力游戏和纠葛。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就是这些纠葛的牺牲品,他经常与异端裁判所和小心眼的大裁判官发生冲突,后者用他的一生作为赌注来阻止格列柯的职业生涯。仅仅这个章节就证明了普拉伊塔基斯的能力,他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描写。他轻松地运用文字与含义来表现人物和人物性格与整个社会背景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文化和时代的渗透使小说更有教育意义。

我觉得在全书中,天主教义和异端裁判占据统治地位,这也许成为了小说的背景语言,因为这些神秘的事物形象地重现了,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又有趣。另外,这些事件,还有格列柯与大裁判官之间的冲突,帮助作者表现泰奥托科普利无畏又难以忍受的性格,以及他坚持自己深信的原则和价值观。

看完此书,我明白了,天主教通过异端裁判所强加于一切的宗教狂热和审查机制是史无前例的。既然当时这一宗教狂热控制了西方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且限定了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为何不能主宰一部重现那个年代的小说呢?这也成为了另一个证据,证明此书是一本历史书,它立足于那个时代,以当时的条件为基础,没有隔阂和时间差异。

所有这一切与巴比斯·普拉伊塔基斯流畅的语言和优美的文字结合在一起,他将创作者与创作过程,将生活和作品完美地联系起来。作品点亮了人生,人生又在格列柯的作品中反映出来,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本佳作。

作者单位:希腊国家克里特大学,教授

(本文编辑 谢宁)

新 书 廊

《汉英对照宋诗绝句200首》,陈君朴编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48.00元

该书精选200余首宋诗绝句,以汉英对照的方式编排,对每首诗的诗作原文及注释皆进行了翻译。同时,还请上海市大学书法教学协会、上海蓬莱书画院的书画家提供了精美的配图。该书的特色是不仅有诗句、有翻译,还有绘画、书法等中国传统艺术的配画、配字,而且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文化一脉相传的风骨。

历史历史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美国内战》一课在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介绍了独立后的美国领土的扩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及其激化,内战爆发概况及其结果。其中领土扩张和内战是重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问题是难点。基于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考虑采用以下教学程序及方式处理本课教材。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通过屏幕展示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在提问回忆的基础上,老师再继续追问,设置探究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这样通过旧的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既能让学生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探究

①读、探、议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导入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即:独立后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中还存在着什么内部障碍?然后小组讨论,再让学生发言,交流讨论结果。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全文,找障碍,这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书上没有明确的指出障碍是什么?这是要靠通过读全文,分析全文内容后才能得出结论的,这时安排小组讨论,既可以打破读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更能加强学生的合件能力,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老师可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出独立的美国还存在着领土狭小,南北矛盾等障碍,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的能力。

②看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美国独立后领土扩张的方式和方向,教材上只有静面的图,我通过屏幕动画显示领土扩张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扩张的方式和方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③评

关于“西进运动”的影响书上是通过小字和“血泪之路”的图出现的,但这个问题不能省略,我通过设计巧妙的过渡问题:“大批移民带着家产到荒漠的西部去干什么?是去旅游吗?qut;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去谈西进运动的.影响,学生的答案是多种的,只要说得有理老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图片、屏幕显示,老师小结,引导学生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升华学生痛恨侵略的情感,为后面”升华“中的”对比“作铺垫。

④析、练 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是全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细读本目、讨论分析南北存在着哪些矛盾问题─→学生发言,找出矛盾问题─→

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原因。

屏幕显示分析过程,再展示有趣的漫画,让学生通过分析漫画内容,加深对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内战爆发的关系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语言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内战过程及意义比较简单,通过设问,让学生在问题中了解内战过程,与课前导入问题相呼应。

3、升华(逐步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①学

教材中对林肯的评价有正楷字部分、小字部分,课后有练习,再引导学生分析完内战的意文后,提出过渡问题(略),让学生通过对林肯的评价,认识到林肯一生的贡献及可贵的品质,不仅会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屏幕显示林肯像及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使学生在伟人的评价中使情感得到升华。

②结 屏幕显示押韵的本节课内容的小结,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已学知识,也学会一种学习方法(如时间足够,可让学生分析小结所包含的内容)。

③比、评

屏幕显示美国”西进运动“及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图片,播放优美的反映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录相片断及江总书记关于西部大开发讲话的内容要点,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资料、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美国的”西进运动“与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畅谈中体验教材与生活、课外与课内、自己与社会是紧密相联的,提高学生演泽知识、以使鉴

今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并上升为学好历史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对学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等结果如何学生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最后鼓励学生要关注与参与生活,为祖国的建设而努力学习,在学生畅谈、课堂气氛的高潮中结束本节课,让学生有一种学有余味,恋恋不舍的感觉。

三、教学意图

运用历史地图培养历史综合能力 篇10

1. 运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提高 记忆能力

利用历史地图来进行教学,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头脑中的空间概念,让学生更快捷有效地记忆重大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形成知识点的记忆框架。如我在讲“对外开放”时,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是:①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②1984年决定再开放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④1990年,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这么多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容易记牢。对此,我借助教材所配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来教学,让学生从地图中构建了“从1980年建立的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再开放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由点连成线,由线扩成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记忆框架。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历史 学习中正确的空间意识

历史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历史事件发生与演变时所在地域地理位置,方便和直观地把握历代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地理分布等。在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展示了“丝绸之路示意图”和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要求学生按中国地图分段介绍沿途经过的重要地形、地貌、城市等,并将古今地名进行对照,以熟悉丝绸之路的路线。在地图中,把丝绸之路分成若干地理路段,规定班级每一组负责一段的历史地理情况介绍。然后要求各组分别从不同方面介绍“丝绸之路”的情况:①介绍整个“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名胜古迹、古代名人。②讲述沿途经过的省份,主要的少数民族分布,主要物产。③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和物产交流。在最后总结“通过寻访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时,教室里更加热闹,学生纷纷兴奋地说出他们的感受。对照古今地图来进行历史学习,有助于我们识读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3.运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分析、比 较、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历史学习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地理名词,如中国被迫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中就涉及许多通商口岸、分界的河流山脉等。在学完“1840—1900年四次侵华战争”后,我让学生仿照“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画一幅相同内容的历史地图,然后分别用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笔用“箭头指示法”在自己画好的历史地图上标明“鸦片战争”“第二次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侵略者的侵略路线或战争地点。再同样用四种不同颜色的笔用醒目的符号标 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所涉及的通商口岸、被割让的领土和西方列强驻华“使馆界”所在的城市。在完 成以上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清晰地发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大致趋势:即由东南沿海扩张到北方沿海,由沿海再深入到中国内地,最后到达中国的心脏——北京。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所绘地图,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到了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

4.妙用历史地图,给学生提供“画” 的空间

上一篇:形式构成下一篇:后勤保障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