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积累十篇

2024-08-31

国学经典积累 篇1

通常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里, 小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充分反映出学生在语文以及其他课程方面的学习能力。由于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全方面的学习过程, 所以说, 小学语文的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就是一个及其关键的能力的培养环节。而想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就应该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 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那么问题出现了, 语文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在之前的诸多论著当中, 不乏有作者认为需要开放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 要学生多多积累, 要学生多阅读书籍等等类似的建议。那么笔者对于这一问题, 认为阅读优秀的中国古诗文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还应该在积累的同时, 懂得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

二、国学经典诵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

国学经典诵读, 通俗来说就是学生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 能被称得上是“经典”的古诗文加以阅读和理解。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和学生写作能力息息相关的。由于小学生们的年岁小, 生活经历几乎没有, 在知识量上也属于正在学习的阶段, 也就必然导致小学生在写作时困难重重, 心里所想的没有更好地表达到纸上或者口头上, 因此, 我们作为教师, 就努力为学生寻求能改变这种困境的好的方法, 那就是阅读经典名家名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 多多积累经典名著中好字、好词、好句, 并且有意识地将读到的好词好句充分运用于日后的写作实践中, 是帮助自身提升写作能力的极为有用的方法。在另一方面, 小学生不但能从阅读经典名家名作中看到自己无法当时看到的不同的人生和世界, 同时, 也能通过对于经典著作的诵读, 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态度, 得到优秀心理的陶冶。

经典诵读是写作的强有力的根基, 写作则是学习语言应该如何运用的过程。学生将经典诵读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能够学习到经典中的知识丰富自己, 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不足, 进而就会良性循环, 让学生更加重视对于经典诵读的积累和运用。

三、诵读中经典古诗文的选取

在前文中, 我们提到过小学生对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对于提升小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那么, 我们在明确这一点的同时, 也应该明确, 哪些古诗文属于“经典”的范畴, 还有怎样的古文阅读才能够让小学生们更加受益, 都是作为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知道, 现在小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与他们读到的图书有关, 而在这些书籍中, 古诗文又占据着一定的位置。所以说,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就应该在尽力鼓励小学生们多多阅读的同时, 引导他们增加对于经典古诗文的喜爱和热情, 还要给予学生们分辨古诗文“经典”与否的方法和手段。

那么, 在现实中, 到底哪些古诗文能够被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呢?我们这里举几个例子。由于我们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因此在其中我们的古文著作也是经典颇多。其中我们人人都可以叫上名的著名古文作家就有欧阳修、王安石、司马迁、柳宗元以及以苏轼为著名的“三苏”。这里面就包含大家所说的唐宋八大家, 当然不只唐代宋代, 汉朝明清也多有成就卓著的文人出现。当然, 其中的作品就包括《史记》《唐诗三百首》等等可以供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古诗文。

四、经典古诗文诵读和写作相结合

(一) 写作兴趣的养成

由于小学生这个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对他们来说, 要想通过经典古诗文的诵读提升写作的水平和能力, 一定要让小学生们本身对于写作和对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积累和运用充满热情和喜爱。所以说, 在这方面, 培养出孩子们的兴趣至关重要。作为小学语文老师, 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们阅读经典古诗文的同时, 还应该不忘记引导孩子们多多记下经典名作中的优秀词语和语句。同时, 也可以利用发散式思维, 鼓励小学生们就书中的某些名言名句写出自己的理解, 并且要求不要像正式的作文一样严格, 这一过程只为训练孩子们对于写作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开发。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对于其中观点特别明晰, 表达特别合理的学生要给予班级表扬和阅读的方式, 这样能够给每一位小学生在联系写作的过程中树立信心, 增加对写作的兴趣。

(二) 看重经典古诗文的积累和运用

写作需要灵感与天赋, 但是更多的在于写作本人的思想。那么思想从何而来, 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小学生, 他们怎样才能拥有在写作中一鸣惊人的独到的观点和稳重的语言?这就需要在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其中的优秀文字, 并且在积累之后能够灵活运用于自己日后的写作实践当中, 主要方法就是对于美文的摘抄、遇到同主题的文章或段落要特别敏感等等。这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五、结语

总而言之, 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也存在多个方面的技巧, 在这里, 我们已经重点讨论了在经典古诗文积累方面对于小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帮助。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们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活动就不能忽视,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吸收经典著作中的优秀成果, 不断地提升小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提升小学生整体的素质。作为教师, 一定要在自身真正理解经典诵读的积累和运用对于小学生的作用之后, 才能在更高的水平上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赖裕文.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J].小作家选刊, 2011 (2) .

国学经典积累 篇2

但是, 学术界和教育界往往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当做两码事。一方面, 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国学热的一个侧面反映, 学校和家长只是将经典教育作为学生课余的学业补充或兴趣爱好;另一方面, 中小学素质教育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减轻学生负担, 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 提高学生各种才能等, 鲜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论著。如何研究素质教育情境下国学经典的弘扬和传承, 如何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学生素质提高, 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999年6月,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 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人的素质”。

当前,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其实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 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 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丰富科学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 成长成才成人。

2.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 应当让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其具体目标要求为:思想道德素质, 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关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学文化素质, 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身体心理素质, 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质, 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艺术审美素质, 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广泛, 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二、制约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 智力教育的挤压

当前, 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 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不断加压。于是, 中国人几千年的国学经典被丢弃了, 人和人之间的“情”淡薄了。家长以及学生都过度重视“分数”的高低, 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且长盛不衰, 多数的同学都主动参加或被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这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心灵, 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从中小学校角度看,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但由于学校间、班级间还存在着成绩的攀比以及升学的压力, 应试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校当作教育的重点甚至全部。不可否认, 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 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 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 轻德育, 轻体育”的倾向, 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 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 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 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 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 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 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 而使‘人为物役’, 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2. 家庭教育的缺位

当我们感叹优生优育给祖国未来创造了无限希望时, 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贫瘠、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甚至缺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家庭、社会的核心, 青少年一代多被溺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去也不会感受、珍视他人的感情。传统的国学经典就在这种溺爱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对于农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说, 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 很少或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 起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 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内心空虚, 成绩下降, 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到家庭中去。

3. 社会教育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QQ、网络互动平台,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了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虚拟游戏等上面, 变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 (主要是网络上) 的负面内容, 加上学校、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监管不够, 很多中小学生了解“艳照门”“兽兽门”等网络不良信息, 对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详。但是, 他们却对那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 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了解不够。

三、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1.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 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 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 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 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 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 就没有这个民族。”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 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 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 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 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2.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 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 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 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 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中小学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 是引导中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小学素质教育, 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 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 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3.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 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促进全民族的进步, 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 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 启迪思维, 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 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懂得社会伦理道德, 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方面, 漯河市得风气之先。

早在2003年, 漯河市商业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 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2004年, 漯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通知》, 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2006年, 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 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2010年, 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尽管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 但是, 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从中小学生抓起, 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 不啻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对于漯河市的这一举措, 《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 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收效显著。

1. 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同志指出:“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 培养记忆能力, 提高文化素质, 增强人文修养, 陶冶道德情操, 从而达到‘以文载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见, 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进而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 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 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中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 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中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 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传播、接受, 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 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 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 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 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 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 “将相和”的君子风范, 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 都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 它可以激励中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 培养高尚的情操,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 2001, 4 (2) .

[3]鲁迅.呐喊.自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先琴.河南漯河市经典诵读润心神.光明日报, 2010-11-20-1.

国学经典积累 篇3

关键词:国学经典;人文素养;记忆力

在今天的中小学生当中,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塑造具有传统美德、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现代公民,我以国学经典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国学经典教育校本教材为主要载体,以经典诵读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健全人格,为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丰富人文基础为主要目标,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让他们爱上国文经典,让他们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在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

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用多种形式记录下自己学习国学经典的痕迹,虽然还很不成熟,但它们像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绽放在自己人生的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积累中,我们耕耘着;积累中,我们收获着。

一、开展国学经典积累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是开展国学积累的一种重要形式。诵读经典,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经典,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而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以及“民吾同胞,物吾与生”的人文关怀等。通过这些经典熏陶,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和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实践证明,“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染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审美情趣更浓了,想象创作能力更强了,胸怀更为广阔,富有个性、人格健全。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二、开展国学经典积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理解力、记忆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0岁开始,6~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高峰。我们开展的国学积累活动,根据儿童的记忆特点和年龄特点来安排的。不同的年级,内容不同,数量不同。背书是儿童的拿手好戏。指导孩子背诵过大量经典诗文的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对经典诗文的背诵一旦突破一两百篇(首),接下来的背诵就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因为在背诵的过程中,孩子的记忆力得到很好的开发和锻炼。日积月累的记忆锻炼,会让孩子的记忆力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三、开展国学经典积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生开展国学经典积累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渠道。少年儿童正处于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诵一些国学经典,不仅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更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如:学生诵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各种题材广泛的典故;《笠翁对韵》为声律启蒙读物,它既能给学生一种写作格式的对韵,又传送了历史、地理以及古典文学知识;唐诗宋词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当一篇篇优美的国学文化经典范文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时,自然就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如学生认识的字多起来了,就能提高初读课文的效率;背诵记忆能力增强了,就能很快地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反复的诵读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交流互动时条理清晰,语句通顺、流利,谈感受的时候常常会灵光闪现,语出惊人;写作文时,常常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既有深度,又常有令人感叹的顿悟之言出现……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积累经典,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学习国学经典,就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就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学习国学经典,就是要让小学生在人生最美好、心灵最纯净的年龄阶段,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他们的天赋与潜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能达到陶冶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的综合目的。我相信,通过开展小学生国学经典积累活动,那些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慢慢释放出浓醇的芬芳。

参考文献:

[1]顾晓燕.顾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国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6).

国学经典积累 篇4

开题报告

学科类

小学语文

称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赵玉霞

负责人所在单位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

2014年

月 日

2017年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积累国学经典:寻回民族智慧,继承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如今社会,人们之间缺乏信任,善良的人不敢再乐于助人,孩子们自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缺少正能量…….可以看出人们在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而国学经典是治疗精神匮乏的良药,找回曾经珍惜过而又缺失了的国魂,国学经典是最好的选择,基础教育当然是真正能使国学经典深入人心的最好渠道。

2、积累国学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首,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国学教育在我们周围的缺失。在语文课本中,对于传统的文化,涉及到的诗词歌赋、古典文学、历史经典等不仅量少,而且特别浅显,与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来比,如沧海一粟,孩子们对国学经典作品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非常薄弱。

4.电视节目中大力倡导传统文学的学习。如《成语英雄》《中华古诗词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节目,让我们看到年青一代对国学的热爱,但是也从众多失败者身上看到,国学经典的积累是不足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中积累国学经典,继承传统文化,宣传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目的意义

1.国学经典对小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积累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2.通过积累经典名作,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

3.继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精神,对孩子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习作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有着极大的铺垫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国外有“孔子学院”,新加坡、日本、我国台湾、香港等所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侧面、不同地方强调和彰显儒家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的文化价值和思想魅力。

国内电视上,有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讲《弟子规》;各地电视节目《汉字听写大赛》《成语英雄》《中华古诗词大赛》;大学里,有中国人民大学创办国学院、武汉大学创办国学班。中小学,有“三字经”,“京剧进课堂”; “国学书院”、“孟母堂”、“国学幼儿园”,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 “国学启蒙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设 “国学”诵读课等。教授中小学生们读国学,诵经典。有各种官方的、民间的祭孔、祭祀屈原、祭祀炎黄活动。有爱好者颂古诗、习礼仪。

面对国学教育在各地,尤其是小学阶段纷纷开设的现象,我们需要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实状况。1998年启动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遍及29个省市的100万孩子,受其影响的成年人超过500万人,也有台湾地区的“读经”和东南亚地区、北美华人地区的“读经”活动。目前,各地实验区的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石家庄市的“把经典名篇引入课堂研究”,玉林市的“校本课程开发:诵读国学文化经典研究”,山东省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莱西市“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从国外到国内,从国家到地方,从学院到学校,都已经重视国学教育。

1.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

2.在诵读形式上,“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但是这种做法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只读背儒家经典,范围有点窄。其实,国学经典远远不止儒家经典,如果仅仅将国学局限在儒家经书里,会埋没了更多优秀的经典国学文化。

第二、一切经典均须背诵而不加以选择。国学经典浩瀚如海,如果凡是经典都要背诵,其结果会导致学生对国学兴趣的丧失。

第三、从我们周围来看,国学教育被淡化,目前我市各校在国学经典积累方面,仅仅限于课本中涉及到古诗文、戏剧、对联等,对积累国学经典的意识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对传统文学缺乏兴趣。

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中积累国学经典,继承传统文化,宣传国学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期望通过改进操作手段的实效性,探索一些更高效更具有可操作性、推广性的实施办法。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国学经典的内容是无比宽泛的。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戏剧、书法、绘画、棋艺、武术、气功、太极拳、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陶瓷、雕刻、中国建筑和中医药等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经典”概念,是指适合于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如中低年级主要《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声律启蒙》为内容,高段以《论语》唐宋元明清等诗词歌赋,包括了戏剧、民风民俗、谚语、对联、成语、古今贤文等等。不一定理解意思,主要是锻炼记忆能力。

积累就是为了将来发展的需要,逐渐聚集起有用的东西,使之慢慢增长,完善。积累国学经典,基于学生厚实双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使小学生从小接触国学经典,通过演一演、诵一诵、抄一抄等形式,学习国学经典内容,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国学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三.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国学经典在小学阶段的积累,提供了心理学依据。6岁至12岁的儿童,其机械记忆处在黄金阶段。实践说明,在小学阶段要他们多读、多记、多背一些国学经典,对他们日后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都有极大的铺垫作用。

2.1998年9月,老舍之子舒乙创办“北京圣陶实验学校”,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率先将国学传统文化经典纳入教学内容。

3.近十年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继“希望工程”之后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许多文化大师、学者和国家领导人加入了这一工程的推广行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经典诵读工程全球测评仪式上作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的讲话,季羡林、南怀瑾等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国学大师热情积极地参与推动。季羡林先生说:“搞传统文化,正是为了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化而没有传统文化,是无根之‘化’,是全盘西化。”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4.《语文课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民族文化的琼浆来滋养学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寻求积累国学经典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积累国学经典教学策略,探求如何把语文课本中的国学经典拓展开去,与课外相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在吸收民族经典文化的同时,得到民族文化对学生精神滋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具体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研究营造浓厚的氛围,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与爱好。2.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积累国学经典的规律和策略,进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积累的教学策略,为我校国学经典的积累推广提供可行性策略。

3.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学习古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

4.本课题旨在验证选择适合小学生积累的国学经典内容及其对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

1.编写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根据小学语文素养在不同年级的要求,确定与之相应的国学经典篇目,编写校本教材。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低中年级以学习传统的启蒙教材为主;如将国学精髓《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定为一二年级;唐诗宋词元曲、增广贤文、名家名句等等,定为三、四年级,高年级在中年级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为主如四书五经、对联、成语戏曲、古文谚语等。

2.研究积累国学经典,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写作(含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作用;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形成,文风的养成,精神境界的提升,心胸视野的开阔所起的作用。

3.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累国学经典的方法、规律、策略的问题。促进学校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带动家长、影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普及的问题。

4.拓展“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活动,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利用大课间,放学路队,边走路边诵读。经典游戏表演。如一边拍拍手、跳皮筋,一边吟诵“人之初,性本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经文,把经典语句配上时代音乐,走上表演舞台,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让小学生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5.研究积累国学经典与语文日常教学有机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把积累经典与学生的写字、识字、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识字写字中积累经典词汇,在阅读中积累经典名句、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经典国学。课内外相结合,探求积累经典与日常教学结合的途径,找出规律,进而总结推广。

(三)研究假设

实现积累国学经典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经典积累的方法策略。即:

三、四年级的学习经典: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

五、六年级学习《论

语》:温故知新,升华内涵,熟读成诵。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

(四)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对学生目前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做调查,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国学经典做统计,为制定方案做好准备。

2.行动研究法:在课堂、课外积累国学经典中,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研究,使整个研究过程在行动中进行,这其中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完善四个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3.文献研究法:搜集、查阅各类与积累国学经典的课题有关的资料,借鉴己有的经验,整理出适合小学生积累的国学经典文本,形成相关的论文。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整体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以及积累国学经典的方法,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5.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积累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能揭示积累国学经典策略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阶段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研究周期为三年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4年5月——2014年7月)

1.选题,查找收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

2.建立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和职责。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国学经典方面的论文、资料。

4.调查研究目前儿童经典诵读情况的现状,统计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国学经典文本数量。

5.分析总结。将整理出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撰写调查报告。

6.讨论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4年8月-2015年8月)

1.继续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提高。

2.精选与小学语文教材相辅,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积累的国学经典内容。

3.参考相关文献,并借鉴其他研究基地的成功经验,召开专题研讨会,确立低、中、高各学段积累国学经典的具体目标。

4.以特色活动课为主,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以及下午课前预备10分钟、运用国学兴趣班等阵地,通过课内外途径,探索出积累国学经典的特点和规律。

5.创设背景音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国乐中积累国学经典。6.根据国学经典,创编律动操,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7.亲子阅读。学生与家长共读国学经典,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8.通过每月经典诵读专题研讨及每季度竞赛、展演活动以及定期举行积累国学经典的研讨活动,积极探索出有效的积累指导方法。

9.积累经典教学案例、研究资料等。10.召开课题组会议,讨论撰写本阶段小结。第三阶段:修改完善阶段 2015年8月---2016年8月

1.继续搜集相关资料学习、培训、提高,对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 2.收集典型案例,视频,撰写论文。3.活动展示。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16年9月—2017年7月)1.整理资料,编写成果集。

2.课题组召开会议,做好课题结题的相关工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六、课题成果形式

研究成果主要以一下方式呈现:

1.学生集体或个体朗读背诵以及吟唱国学经典过程中留下的影像资料。2.材料汇编,为学生积累搜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内容文本汇编成校本教材。3.《手抄报集》《绘画集》《积累练习本》集。

4.阶段小结性小结一篇,开题报告1篇、结题报告1。、5.各个阶段的案例、论文集。6.活动图片集。

六、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一)课题组人员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

课题负责人是区级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是负责教学工作的教务主任,曾负责主持

过区级立项课题,有了一定的经验。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一线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她们分布在不同年级,具有一定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对“在小学语文中积累国学经典的实践研究”颇感兴趣,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

(二)课题研究的经费保证

学校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资料保证

我校拥有2.6万册藏书量的图书室,每位教师拥有人手一台电脑,建有校园网及网站,可以随时共享最新教育资源。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研究》

2.《小学国学经典主题式诵读积累的实践研究方案》

3.《国学经典书库》《线装经典》编委会

云南教育出版社 4.季成红

唐彩云 《给小学生讲国学常识 》 新世纪出版社 5.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周兴嗣《千字文》李毓秀《弟子规》王应麟《三字经》苍山暮云《百家姓》

7.钱梦龙《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2001年7月26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

8.李振村《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12期 9.2011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八、本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赵玉霞

负责课题会议组织与协调,方案设计及课题资料的上传。负责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课题实施方案的撰写。

副组长:马蕾制定课题分阶段的试验计划以及实验总结,录制学生活动实况,收集图片资料。协助组长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成员:

李瑞芝 负责阶段性小结。

哈亚楠、王秀娟负责收集整理资料。

梁艳红负责积累指导与课例研究。

朱红梅负责各阶段活动评价表。

诵读国学经典提高学生素质 篇5

国学经典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辩证的思考, 有着浓重的思辩传统。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尤其重视辩证思考。“道者反之动也”, 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且能够相互转化的, 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并力求从整体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上来观察和分析这些现象。

国学经典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是全人类文化中最重要、最宝贵的瑰宝之一。中国人历来喜欢以诗歌的形式表达思想感情, 这一传统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诗经》以其鞭挞社会丑恶、向往美好生活的特有睿智, 审视着人与人之间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楚辞》, 尤其是《离骚》等名篇, 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 表现了关心人民、热爱祖国、追求理想的斗争精神。此后还先后出现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的发展成熟期, 创造了绚丽多彩、辉煌灿烂、具有永久魅力的文学艺术, 并以其独特的方式, 熏陶和孕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我校已经开展多年,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读经”的效果:

一、增加识字量, 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读经”时接触大量文字, “识字量”迅猛增加, 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读经”, 两年内识完六年字量 (3000个常用汉字) ;由于识字量增加, “读经”的小朋友可提早阅读, 养成自学的能力。教师与家长皆可感受到自学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乃至于渐渐不须教学, 即可自学古文, 并博览群书, 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孩子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 语文表达能力自然提高。在口语对谈、美术创作、游艺活动和数理理解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提升。对其他科目的学业成绩, 也因语言文字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升而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读经”三年下来的小朋友能背诵八至十部经典——《论语》、《孟子》等篇章的全文。背诵诗文量无论任何年级开始, 平均每天背诵一百字, 一年以二百五十天计, 一年内可背诵二万五千字。自一年级读经者, 至六年级, 背诵量达十五万字以上。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每天花二三十分钟时间读经, 并欣赏经典美乐, 孩子便能心平气和地学习。在背诵大段文章的同时, 孩子的专注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有助于小学生人格的成长

读经的孩子心中深明圣贤之道, 自然容易在成人讲道理时产生共鸣。加上长期经过经典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的熏陶, 孩子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 身心自然健康。“文化治疗”让小朋友性情开朗, 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明显的内化深化现象,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及家庭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儿童学习态度改善, 学习日渐轻松愉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 篇6

首先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 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 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 提高个人的修养, 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次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 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 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 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 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 我国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阵“国学热”, 诸多学校针对阅读国学经典开设了校本课程、创立国学经典阅读角等等。然而纵观“国学热”的背后, 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国学经典阅读的数量增加了, 可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本质上得到提高了吗?小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 学校应思考如何在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而作为教育者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本研究认为应将国学经典同小学教学有机地融合, 从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

2015年3月, 本研究对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小学生不清楚何为国学经典, 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式上有63%的小学生表示“根据封面选择”。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只是根据网上的推荐来给孩子挑选阅读书目。在针对老师的问卷中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中有碰到何种困难”, 有很多老师提到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 如何选择和筛选合适的阅读书目很令他们苦恼。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必须从选择合适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阅读能力以及语言学习水平, 在繁多的国学经典中, 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小学生读的。因此在篇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订, 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本研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篇目,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经典蒙书为主, 例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 它们兼具朗朗上口, 易于诵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配以富有童趣的解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段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千字文》和《孟子》。高年级段可选择《大学》《中庸》, 引导他们将经典同实际相结合, 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二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发现, 针对“学校是否有具体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方法或方案”这个问题, 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课程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教学模式等, 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自己在国学上面的素养也十分有限, 所以课上也只是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对于国学课程的展开是迷茫的, 因此要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 在解决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方案, 而第一步就是明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低段年级学习内容是蒙学经典, 低年级段学生的文字理解、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应该以诵读和识字为主, 文化感悟、文义理解可作为其他教学目标。中段的小学生学习内容为《论语》《千字文》和《孟子》, 处于这个年级段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能力, 在文义的理解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在诵读、识字的基础上增设知识积累、理解文义和感悟文化。识字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教师亲自教学, 而由学生自行完成。文义理解应该是教学重点, 但也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剖析, 而是重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应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自主进行, 而非教师刻意的行为。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积累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 识字和诵读已经不需要再加强调。在此基础上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注重文义理解和文化感悟, 教学中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 深入挖掘文章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都比较呆板和形式。“我认为他们阅读国学经典之后会背诵就算完成目标了, 至于其他的目标我认为无法去衡量。”是的, 国学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背诵, 但是过于强调“背诵”反而会使阅读变得呆板、枯燥, 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有旋律的儿歌, 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来讲授经典内容, 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国学中的一些经典故事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 教师更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的背诵,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 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情感魅力。

四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

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时候, 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实施办法。“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开设课程, 课业紧张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要去监督小学生进行阅读, 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系统的实施办法会使得课程开展效率低下。首先课程必须定时, 苏悦在其研究中曾提到“逐日咀嚼法”, 学生最好能每天都阅读国学经典, 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背后的意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 学校必须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程, 结合语文课和晨读进行名句诵读赏析等活动。总之, 每天保证有大约半小时时间来学习国学经典。每周一节的固定课, 可以用来复习或者举行经典阅读活动。其次, 必须要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本研究在小学实践的过程中, 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了每日任务卡、每周任务清单以及学期反馈表 (由家长填写)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要想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 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学专业知识素养, 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同学生的相互交流, 了解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中的需求及困难,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除此之外, 国学经典中本就包含许多道德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教师的为人师表能成为学生国学学习的“助推器”。因此学校必须定时举行针对教师的培训会, 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 探讨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会上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等。

五结束语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者、贤者、仁者、勇者留给炎黄子孙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面对只有我们民族才有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精神资源, 我们必须怀着敬畏与谦卑的态度学习它、传承它, 发挥其恒久弥新的教育价值。 (2) 将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引入小学是必需的, 且是正确、合理的, 这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让小学生更加愉快地阅读国学经典、理解国学经典、运用国学经典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虽在实践的基础上就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了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制定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四点可行的建议, 但仍未提出系统的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这是本次研究的不足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摘要: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 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 我国的小学刮起了阵阵国学经典阅读的风潮。本研究在调查与实践的基础上, 对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实证研究

注释

11 杜霞.国学经典的尺度与分寸[J].教育学报, 2012 (1)

国学经典积累 篇7

关键词:中职生,激趣,国文诵读习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国文经典灿若星河, 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 凝聚了前辈先贤们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 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今中外, 凡读书之法, 有阅读、朗读和诵读, 其中以诵读为本, 诵读经典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教育形式。

中职阶段的学生, 正处于一个人成长中特别关键的时期。近年来, 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中职生人数连年增长, 生源广杂,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不少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陷。在中职阶段开展经典国文诵读, 对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 怎样才能使中职生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习惯呢?我认为需要从学生内在主观因素和学校、教师外在客观因素两方面下足工夫, 实实在在走好每一步。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养成国文诵读习惯的基础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知之”到“好之”进而“乐之”的过程, 其实就是兴趣激发的过程。抓诵读, 绝不能靠戒尺, 而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和热情,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 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诵读呢?

1. 明确诵读意义, 目的激趣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表明:让学生明确所做的每件事情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意义, 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在讲述诵读经典这一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只是学生拥有的证书, 他们更看重其个人的基本素质。曾有一位企业老总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中职生, 品德好、技能好是‘合格品’;品德好, 技能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 技能也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 技能好是‘毒品’。”在如今, 个人综合素养已成为企业用人的第一标准。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诵读经典国文是一个有效途径, 因为中国的古典文学博大精深, 其中饱含浓郁的爱国之情与人文关怀之情, 诵读这些经典作品, 对于提高个人素质和文化修养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懂得了这一道理, 就会产生思想动力, 诵读经典的兴趣也就弥坚了。

2. 运用教学艺术, 活力激趣

诵读经典国文, 重在读中感悟, 但由于中职生普遍文言文功底差, 他们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先理解经典, 再进行诵读, 这一切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常听人们说, 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对执教者来说, 课之所以上得好, 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恰到好处运用课堂教学艺术, 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 能把平淡的课堂化为神奇的世界,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身在课堂的每个人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专心学习、积极思维, 让课堂充满活力。

一次在讲老子的《道德经》时, 由于时值春天下午的第一节课, 一些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当时正在讲“企者不立”的文意, 看到这种情形, 我当即暂停讲课, 让全班学生都站起来, 说道:“今天我发现不少同学没有精神, 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活动一下, 提提精神。大家将两只脚轻轻半踮, 我们比比看, 看哪些同学能站稳。”学生们一下子来精神了, 这时, 全班同学都站得稳稳的;接着, 我让他们将脚再踮高一些, 笑问道:“还能站稳吗?”这时, 有一些同学开始摇摇晃晃;最后, 我让他们用尽全力将自己的脚踮到最高, 大声问道:“还能站稳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东倒西歪的样子, 我让他们先坐下, 然后说道:“刚才我们活动的内容其实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企者’即踮脚站立的人, 人踮起脚来站立, 能站多久呢?所以老子说, ‘企者不立’。”原本有些沉闷的课堂顿时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在这种气氛感染下, 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学习经典、诵读经典的热情明显高涨。

3. 及时鼓励表扬, 成就激趣

鼓励和表扬是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做出的肯定评价, 在学生诵读国文时, 适时适当地运用表扬和鼓励, 可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能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激励先进, 鞭策后进, 促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是帮助学生养成经典诵读习惯的“催化剂”。如当学生诵读经典后, 即使存在个别失误, 教师也可用诸如“虽然……但是……希望……”之类的语言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诵读得好, 老师不妨采用夸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气, 如“太好了”“太棒了”等给予激励。表扬的语言应该是真诚、热情、新鲜, 并且富有魅力的, 针对学生在诵读中存在的优点、长处, 不时地通过“表扬”给予“催化”一下, 可以使学生心中充满愉悦的成就感, 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诵读。

4. 创设乐学情境, 故事激趣

学生诵读的经典国文主要是文质兼美的古代文言文, 尽管其蕴含丰富的精神食粮, 但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 要充分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对于语文基础本来就比较差的中职生, 要理解文意更是难上加难, 甚至有一些学生刚拿到教材, 就以太难懂为名, 产生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设置生动的情境, 吸引学生,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诵读之前, 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寓言或生活中的案例, 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始讲老子《道德经》“知羞耻”这一单元时, 我引入《吴下阿蒙》的故事, 让学生从吕蒙“士别三日, 刮目相待”的故事中, 懂得知不足而后知奋发, 才能让自己脱胎换骨, 并同时赢得他人的敬重;我在讲解《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图自新”的故事时, 让学生从古人的故事里树立发愤图强、战胜挫折的信心等,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二学校、教师等外在客观因素是培养中职生诵读习惯的关键

1. 校园环境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诵读习惯

环境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孟母三迁”的故事在这一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能在不知不觉中, 给人以熏陶、引导, 给人以约束。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其身处的最主要环境, 对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教师可借助学校这一外部环境, 发挥其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帮助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

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校园网、橱窗、展板等阵地, 围绕“经典国文诵读”这一主题, 对学生进行宣传、引领;完善学校图书馆设施及藏书, 让学生能在那遨游书海, 与名家对话, 和经典相约;建设科技文化长廊, 在过道、标牌以及教室的墙壁上, 设置名人名言、古典诗词;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国文诵读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通过这些动态、物态环境的创设, 营造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 让学生在弥漫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从而实现将诵读经典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习惯的目的。

2. 教师榜样示范, 通过引导表率培养诵读习惯

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的引导不仅影响着学生习惯的内容和性质, 而且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 影响着学生习惯的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习惯, 教师必须先以身作则, 做好经典诵读示范。

做好经典诵读表率, 首先, 要求教师热爱诵读、坚持诵读;其次, 教师可以用富有感情的语言, 声情并茂的诵读, 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的经典诵读示范中感悟语言、想象意境、领会涵义、学会诵读;最后, 只要时间允许, 可以在班级开展诵读活动, 教师也积极参与进去, 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诵读感悟、诵读收获, 培养他们对诵读经典的热情。

3. 制定诵读规范, 及时评价促使诵读习惯养成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和班级是培养学生诵读习惯的主要场所, 但学生的自觉性是有限的,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 必须制定相应的诵读规范。比如, 语文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5分钟左右) , 让学生在课堂上诵读经典国文;班主任可以每天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大致10~15分钟甚至更多课时 (根据班级情况调整) , 让学生在教室内诵读经典国文;学校可每周安排一段固定时间, 比如升旗或其他集会时间, 让全校学生诵读经典国文。诵读时, 可视诵读情况作相应规范, 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读出意境, 有滋有味。长此以往, 就可以使诵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

需注意在执行规范时, 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本身是一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评价得当, 对习惯的形成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评价是一种反馈, 反馈一定要及时。学生诵读有进步, 要及时给予鼓励;发现有不良的情况, 要及时给予提醒。

4. 贵在长期坚持, 教师常抓不懈促使诵读习惯养成

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 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因此, 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 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 也不能快刀斩乱麻, 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 通过自我磨炼, 加强修养而形成的。一位外国教育家曾指出:“习惯仿佛一根缆绳, 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美国心理学家拉施里的动物记忆实验研究发现: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 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一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形成, 必须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人都有惰性, 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 尤其是对学习习惯比较差的中职生。尽管不同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时间不同, 但坚持的时间越长, 习惯越稳定。因此, 培养中职生诵读经典的习惯, 不应仅仅停留在一段时间或几次活动上, 必须持之以恒, 贵在坚持, 通过教师长期检查、督促, 促使学生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

播种行为, 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可以收获命运。让我们带着学生们一起诵读经典, 帮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国文的好习惯, 让他们在中华历史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坚韧的民族精神中吸收养分, 形成健康、美好、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学生们带上精神丰富的人生之路, 这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让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梁振桂.试论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5)

[2]曹明海.语文教育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2

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篇8

我们的语文课堂从未离开过国学经典的点滴渗透。教材的编排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传承。让国学经典轻松愉悦地走进课堂,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去领会、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去吸取有营养有价值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去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是语文老师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小学是激发兴趣、引领入门的最佳时机,老师更应精心设计,用智慧传承国学经典。

一、慎重选择读本 循序渐进推进

眼下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版看上去很多,而要从中选择一份好版本,却并非易事。尤其当国学经典遇见小学生,在出版内容的选择,以及质量、形式上,尤需挑剔的眼光和慎重的心态。唯有了解小学生,才能走进小学生。事实上,如果从小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需求出发,应该多选择轻松易读的国学选本,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求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个“轻松易读”的尺度把握最要功夫。既要尽量回避传统国学阅读艰深晦涩的部分,又要传播经典国学中的智慧与知识,激发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引领孩子亲近国学的入门书,毕竟,国学还是要从阅读开始。要让孩子在轻松翻阅国学经典的同时,触摸先哲的灵魂。所以老师们要在选择文本这个让学生迈进国学之门的第一步做好智慧的准备。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多过难,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进行渗透。比如蒙学阶段可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年级可选四书的如《论语》、《大学》、《中庸》、等;高年级可选子史集的如《老子》﹑《庄子》、《史记》等。

二、教学方法灵活 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较科学专业的“三步六正法”是国学经典教育常见的步骤。简单的说,第一步,正读正音。第二步,正义正字。第三步,正心正行。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1.一般朗读法。比如:集体读,分组读,赛读……老师可在课堂上灵活使用。

2.拍手摇头诵读法。借助动作帮助记忆。拍手摇头既可提高孩子读书的兴趣,还可以控制节奏,重在读出韵味,明白句子间该有的停顿。

3.游戏巩固法,比如国学经典中关于历史的内容,可制作一些帽子,写上历史人物名字﹑朝代,“击鼓传帽”,传到谁就带上帽子并按上面的提示背诵﹑表演相关内容。

4.多媒体展示法。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因素混合构成的氛围之中,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有效获得感性认识。例如,《三字经》中提到 “八音” 是“匏土革,木石金”。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物体和他们演奏的音乐,就生动直观的加深了孩子的印象,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字内容。

5.演课本剧。把内容还原成故事并让学生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的故事“孝感动天”,“孔融让梨”……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淡化单一形式 活动潜移默化

国学精粹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根源,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宽泛,篇目众多,一味地让学生诵读会大大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这些文字毕竟离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们应淡化单一的形式,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

清晨,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诵读经典录音《三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还可以配乐让学生自己在校园广播中朗诵。耳濡目染,让学生天天与经典同行,日日与圣贤为友,孩子在感受古诗文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语言积累,领略了祖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每周固定读书时间,开放阅览室或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在经典中漫步领略,在书海中遨游感悟。还可利用班队活动进行古诗文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故事的情景剧表演。也可办国学手抄报,画经典故事内容等。

四、不断挖掘教材 注重美德传承

要将国学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链接。我们要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进行链接语文教学,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遷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学习课文时,找准契机,渗透国学点滴。比如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在讲到枫树的叶子红了的时候就自然而然的引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经典诗句。这样既传承了国学经典,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再比如,很多课文选编的主旨也有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目的。二年级的《三个儿子》是对孩子进行孝道的教育;三年级的《我不能失信》就是对孩子进行诚信的教育;五年级《桥》这篇课文就是对孩子进行忠诚的教育……还有诸如善恶的分辨,怎样与人相处的一些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也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我们不难找到用国学经典对孩子进行美德教育的切入口。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让学生朗读、背诵、而是以这种不着痕迹的方式把它与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五、整合学科内容 拓宽传承路径

国学教育不只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与其它学科相整合,老师同学间要相互配合和互动,让学习气氛轻松活跃,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比如体育课上,老师就可以以“弟子规少儿经武”为依托,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磨练意志,帮助学生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培养学生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比如音乐课上,老师可配上美妙的音乐,让孩子吟唱经典篇目,让学生入情入境,甚至忘情时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的刺激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给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六、渗透国学经典 规范学生行为

国学经典学习目的最重要的我认为不仅仅是继承,而是用它来洗涤我们的心灵,指导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进餐、外出、归家、对待长辈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不过,就我们现在独生子女们的现状来看,他们的言谈举止和传统礼仪相差甚远。所以我们更有必要要把传统的经典礼仪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对他们的言谈举止进行教育、指导。利用经典教育促进孩子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

当然,国学经典的教育还在不断地探索中,探索的路上还有不少的困惑和迷茫,但我们越来越相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的。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学经典怎样在教学中科学、规范地传承已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起来。我们教育者担负着传承的责任,担负着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应力求以智慧的方法传承国学经典,让经典浸润孩子心灵,引领孩子成长。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篇9

《亳韵古风》篇教学设计

王 萍 教学目标:

1、诵读《国学经典》“亳韵古风”部分,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厚简朴的民风民俗。

3、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教学重点:理解《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世说新语.简傲》的意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了解庄子嵇康等名人的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故乡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所创造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使我们亳州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亳州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我国古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们想不想对他们作进一步的了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庄子.逍遥游》

1、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逍遥游》。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解释内容。

(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

(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借、无所依附的,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4)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5)他的这种“逍遥游”的思想,对现实之中的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现实之中的我们无法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但是我们可以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心灵的本性,以关照宇宙人生。(6)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教师指导背诵

5、背诵比赛

三、学习《庄子.秋水》

1、由“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

四、学习《世说新语.简傲》

1、由《爱莲说》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一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邪恶的人和事物同流合污;同时彰显这种人格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你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亳州人,试着联系自身实际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庄子.逍遥游》 《庄子.秋水》 《世说新语.简傲》

随物牵引

逐物漂流

认识是无止境的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保持心灵的本性 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高洁傲岸的节操

沐浴国学经典 打造书香校园 篇10

一、 国墨书香,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能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因此我校在环境教育这方面精心构思,让国学的点点滴滴渗透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和教学实践之中,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点。

(一) 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能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充分利用楼层长廊做文章,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经典古诗文、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二十四孝图、弟子规、论语、三字经和学生自己制作的诗文配画、书法、国画、剪纸等作品。书写漂亮的古诗文,吸引着学生们的脚步,这是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学校的围墙是一条“传统文化长廊”,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上具有重大贡献、重大影响的人物和文化精粹、传统节日等,可谓“上下五千年,浓缩这一廊”。这百米“传统文化长廊”已经成为我校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每逢课间,学生们三三两两驻足观摩、讨论,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古人精神鼓舞自己刻苦学习。

(二) 让每一个橱窗能宣传,可欣赏

学校的每一个橱窗都是宣传“课堂”和展示学校特色的主要阵地。在校门口最显眼的宣传栏里,我们向大家展示的是国学启蒙特色教育掠影和“诵读之星”排行榜,操场东侧的四个橱窗是“国学小书院”的活动展示阵地,教学楼通道的三层橱窗分别展示学生的书法、国画、诗配画作品。我们充分利用好橱窗,增强校园文化对全体师生的感染力,使橱窗成为展示学生素质特长的有效载体。

(三) 让每一个教室求创新,展个性

教室环境是教育孩子的又一重要阵地,我们力求体现班级特色。每个班都以古代诗人来命名,并以此诗人为专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从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领悟诗人的精神品质。班级中除了诗画、诗文,还辟有诗园来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如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在如此浓郁的国学氛围中,学生们有的轻声朗读,有的模仿字体,获得了丰富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 让每一种资源可利用,显特色

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校园环境资源彰显我们的国学特色。校门正对面以书本形状展示“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字样的雕塑,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的花坛正中心的一块巨石上镶嵌着“博学博爱”的金色大字,花坛葡萄架下(我们称之为对诗廊),悬挂古诗词名句供学生们课余对诗,校园的上下课铃声播放古典优雅的古筝演奏曲……在这充满古诗意韵的书香校园里,国学经典真正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 多种载体,开展典雅的国学活动

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国学启蒙教育为基础,积极探索有效途径,通过“读经典”“听经典”“看经典”“写经典”“讲经典”“唱经典”“画经典”“评经典”八条渠道,让学生感受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学生的素养。

读——我们利用早自修、课前、诵读课、课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晨读、路读、夜读。诵读形式多样,或轮诵,或配乐朗诵,或游戏中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每当晨读钟声响起时,我们的学生在国旗下齐诵中华古诗文,每当经典上课乐曲铃声响起时,我们的学生会自觉进入教室背起古诗文,每当下课路过古诗文长廊时,我们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着中华古代美文。

听——利用午间时间,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古诗文,供学生欣赏;开设“国学之声”诗文小广播,由学生朗诵、赏析有关古诗文的趣闻轶事;教师通过网络下载优秀的古诗文诵读作品,让学生聆听、模仿,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

看——通过文化长廊、诗文图展以及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电子屏幕每天以滚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每周一诗”;教室黑板的一角开设“每日一句”栏目,学生上课前总要先读一读、看一看栏目中的古诗词名句。就这样,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古诗文记住。

写——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还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通过“紫竹园诗会”、手抄报、广播台推荐发表等,给学生们提供抒写生活、抒写感受的舞台,激发学生们创作文学的爱好和欲望,发现培养一批“小文人”“小作家”。

讲——让学生交流体会,辨明道理,利用“班会课”开设古诗文论坛、讲成语故事、举行古诗接龙赛等,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国学底蕴的舞台。

唱——在诵读的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他们记得更好,开展歌唱古诗文的活动。如孟郊《游子吟》、苏轼《大江东去》等古诗词歌曲,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去唱古诗文,或请音乐老师给古诗文谱上好听的曲调,或在游戏中编成歌谣,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

三、 身正为范,打造儒雅的教师队伍

要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面对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还必须具备民族文化的素养,如国画、武术、剪纸等艺术。我校积极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自觉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校本研讨,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研讨、实践活动研讨、诵读效果研讨等等,形式有公开课教学、论文交流、汇报演出、竞赛评比等。学校不仅请专家来进行指导,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为了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鼓励每位教师练毛笔字,背古诗文,参加以“与经典同行”为主题的古诗文朗诵比赛。

四、 学文约礼,培养文雅的少年君子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支柱,是我们综合素质的体现。我校强调“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为此学校努力探寻“国学启蒙教育”与学生规范教育的结合点。在常规活动中,我们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为目的,以儒家文化“仁、礼、信、孝”等思想为内容,以调动学生主人翁精神为切入点,从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的言谈举止入手,运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会、有奖征文、实践活动评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并积极认真地去实践。同时,学校还非常重视《国学启蒙教育读本》的教育功能,设置了固定课时,开发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定期进行公开课展示,切实把读本融入课堂,充分利用读本中“修身立志”“交友处事”“孝行天下”等古诗词,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儿童最善于模仿学习,久读经典,最易受到熏陶,他们会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他们变得儒雅大方,学习用心了,发言积极了,生活节俭了,说话文明了,孝敬长辈了,尊重老师了。更多的学生把恭敬谦让、宽以待人、孝敬长辈当成了自觉的行为,真正做到了言有礼、行有规。规范教育得到更多家长和社会群众的首肯,学校的社会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我校将继续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国学”特色,丰富校园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使浓厚的校园文化成为千石小学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筹资风险成因下一篇:文化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