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十篇

2024-09-12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共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 其中观察组男31例, 女17例, 年龄22~72岁, 平均 (46.3±7.8) 岁, 其中胃溃疡16例, 十二指肠溃疡32例。治疗组男30例, 女18例, 年龄20~70岁, 平均 (45.8±6.9) 岁, 其中胃溃疡18例, 十二指肠溃疡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左氧氟沙星, 口服100 mg/次, 3次/d;奥美拉唑, 口服20 mg/次, 2次/d;呋喃唑酮, 口服100 mg/次, 3次/d, 连续使用1周。对照组患者采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阿莫西林, 口服1000 mg/次, 2次/d;奥美拉唑, 口服20 mg/次, 2次/d;呋喃唑酮, 口服100 mg/次, 3次/d, 连续使用1周。若患者出现溃疡, 可继续服用奥美拉唑治疗, 20 mg/次, 1次/d, 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两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75% (45/48) 优于对照组的81.25% (39/4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48例患者出现呕吐1例, 不良反应率为2.1%;对照组48例患者出现发热1例, 出现呕吐症状1例, 不良反应率为4.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例 (%)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是指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 其形成和发展与酸性胃液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密切关系。由于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 (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后接受胃内容物的肠袢和具有异位胃黏膜的Merkel憩室) , 故又称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 其次是胃溃疡, 二者之比约为4∶1[2]。消化性溃疡常多发, 全球约1/10的人一生中曾患此病, 在我国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范围也有所扩大。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胃肠道黏膜的侵袭因素超过其自身防御因素的结果, 侵袭因素主要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 此外还有胆盐、非甾体类抗炎药等[3]。自身防御因素则主要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胃溃疡患者的胃液分析多无明显改变, 十二指肠溃疡的总胃液和胃酸分泌往往高于正常, 尤其夜间和空腹时胃酸浓度较高。

根据不同表现, 胃镜下可将溃疡分为活动期、愈合期和瘢痕期。显微镜下观察, 在溃疡活动期, 基底部由表面向深层分为4层, 依次是急性炎性渗出物层、嗜酸性坏死层、肉芽组织层和瘢痕组织层。溃疡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呈明显急性炎症反应, 黏膜下层、肌层往往增厚。由于病变有慢性穿入性的病理特性, 若损害较大的血管易引起大量出血;若侵蚀穿透肌层及浆膜层可引起穿孔;如病变在幽门附近, 可因水肿和痉挛而致暂时性幽门梗阻;如病变处纤维组织增生及瘢痕收缩可致持久的幽门梗阻[4]。

左氧氟沙星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 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2倍,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的活性, 阻碍细菌DNA的复制。本品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 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 如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 对部分大肠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对部分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淋球菌、衣原体等也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口服后吸收完全, 相对生物利用度达95%~100%, 血药达峰时间 (tmax) 约为1 h, 食物对本品的吸收影响很少, 多次给药后稳态血药浓度 (Cgg) 约在给药后第3天达到, 血消除半衰期 (t1/2B) 为4.7~7.0 h, 蛋白结合率为20%~25%。本品吸收后广泛分布至各组织、体液, 组织中的浓度常超过血药浓度而达有效水平。

奥美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 其抑酸作用强而持久, 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 用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卓-艾综合征、消化性溃疡急性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 一次口服20 mg, 儿童一次0.4 mg/kg, 1次/d, 晨服。十二指肠溃疡疗程通常为2~4周, 胃溃疡及反流性食管炎疗程为4~8周。反流性食管炎, 一日20~60 mg, 晨服或早晚各1次。

呋喃唑酮用于敏感菌所致的细菌性痢疾、肠炎、霍乱、伤寒、副伤寒、贾第鞭毛虫病、滴虫病等, 与抗酸药等合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所致的消化性溃疡、胃窦炎。服用呋喃唑酮0.1 g, 为防止肢端麻木感的副作用, 配合以维生素B1和复合维生素B。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腹泻、食欲缺乏、腹痛、腹胀等胃肠道症状, 失眠、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皮疹、瘙痒等。亦可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 如血清氨基转移酶增高、血清总胆红素增加高等。上述不良反应发生率在0.1%~5%。偶见血中尿素氮升高、倦怠、发热、心悸、味觉异常等。一般均能耐受, 疗程结束后迅速消失。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或延长给药问期, 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 由于细菌的耐药性、药品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的费用和患者的依从性等问题, Hp治疗的失败率越来越高, 且不同地区的抗Hp的治疗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包括饮食调节、抑酸药的应用、黏膜保护剂等, 对症治疗可以加用抗酸剂[5]。有胃排空障碍症状的胃溃疡患者可适当加用促胃动力药物。标准剂量的抑酸药治疗PU的疗程一般GU为8~12周, DU为6~8周。如果GU疗程已达12周、DU疗程已达8周但溃疡仍未愈合, 则为难治性溃疡。主要方案为含铋制剂的三联方案和含PPIs的三联方案[6]。一般首选PPIs三联方案, 采用双倍剂量的PPIs加上两种抗生素, 一般选用阿莫西林1.0 g, 每日3次, 克拉霉素0.25~0.5 g, 每日3次。如青霉素过敏, 可将阿莫西林改为甲硝唑0.4 g, 每日3次, 或替硝唑0.5 g, 每日3次, 疗程1周。如果根除失败, 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换用抗生素, 或根据经验换用不常用的抗生素如口服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等, 或在三联基础上加铋制剂成四联治疗, 也可将原方案疗程延长至2周[7]。细菌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制约抗Hp疗效的瓶颈。研究结果表明, 在克拉霉素敏感的菌株中, Hp的根除率为87.8%, 而在耐药菌株中的根除率仅有18.3%;甲硝唑的耐药则可以导致根除率下降约25%[8]。由于Hp容易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产生继发性耐药, 因此不提倡在首次治疗时合用这两种抗生素, 这样如果在补救治疗时选用甲硝唑将会获得更好的疗效。本组资料显示,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相比, 疗效相对好些, 两者不良反应也较低, 从经济费用方面来考虑,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较易于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9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共9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8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 对照组则采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75% (45/48) 优于对照组的81.25% (39/4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较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好, 两者不良反应均较低, 从经济费用方面来考虑,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较易于推广。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王平.含左氧氟沙星三联方案补救初次根除幽门螺杆菌失败者效果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18) :1492-1493.

[2]谭玉娥, 马莹.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 2013, 34 (9) :28-29.

[3]黄海滨, 陈建荣.含左氧氟沙星三联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可行性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11-12.

[4]侯杰.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8) :17-18.

[5]李春宏.含左氧氟沙星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2) :2882-2883.

[6]厉明慧.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 (6) :273-274.

[7]Archana C, Taharat Y, Debasis B, et al.The bactericidal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arcinol and Protykin?compared to clarithromycin, on Helicobacter pylori[J].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03, 243 (1-2) :29-35.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篇2

关键词:残胃炎,左氧氟沙星,幽门螺杆菌

残胃炎是胃次全切除术后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发生在术后几个月至几年。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胃部分切除术后有60%~100%患者发生残胃炎[1]。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胀、烧心、呕吐胆汁,内镜下多表现为近吻合口区充血、水肿和出血倾向,其主要发生原因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十二指肠液反流。残胃是胃的癌前期状态之一,Hp感染除了直接导致残胃炎外,其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2]。目前采用传统经典抗Hp方案疗效有所下降,故Hp阳性残胃炎应该采取更有效的根除Hp方案。本研究旨在评价含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的效果,并且随访根除Hp后残胃炎临床疗效,为后续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6年3月~2010年7月病例中筛选35例经胃镜及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证实为Hp阳性残胃炎的患者进入本次研究。35例患者均为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时间为4个月~15年。胃次全切除原因:消化性溃疡12例,反复上消化道出血8例,胃窦部肿瘤7例,胃穿孔5例,幽门梗阻3例。都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烧心、呕吐胆汁,并排除全身其他系统疾病。内镜可见充血、水肿和糜烂,胃黏膜黄染。采用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将35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7~72岁;毕Ⅰ式6例,毕Ⅱ式11例。治疗组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6~74岁;毕Ⅰ式6例,毕Ⅱ式12例。两组患者在入选前4周未接受过抗生素及抑酸剂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男女构成比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次,阿莫西林1 000 mg/次,左氧氟沙星200 mg/次,均为2次/d,连服7 d。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次,阿莫西林1 000 mg/次,甲硝唑400 mg/次,均为2次/d,连服7 d。治疗期间至再次复查前均不予其他药物。停药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3.1 症状积分评定

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症状积分评定。按腹痛、腹胀、烧心、呕吐胆汁4个主要症状进行评分,0分:无症状;1分:症状轻,稍有不适感;2分: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正常工作;3分:症状较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1.3.2 胃镜检查及吻合口炎症活动度分级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作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胃镜检查时取吻合口近端大弯侧活检标本2块,常规固定、包埋和连续切片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吻合口炎症活动度分级按照胃黏膜组织内单核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分为:0级,无中性粒细胞浸润;Ⅰ级,偶见片状中性粒细胞浸润;Ⅱ级,较多浸润黏膜小凹或腺管上皮细胞;Ⅲ级,密集或成堆,可见腺窝脓肿。

1.3.3 两组治疗后Hp清除比较

治疗停药后4周复查14C-UBT,阴性者评判为Hp根除。

1.3.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炎症消退。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炎症明显减轻。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胃镜下炎症稍减轻或无变化。无效:临床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胃镜下炎症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3.5 安全性评估

观察治疗前后与药物有关的症状及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血、尿、粪常规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P<0.05),治疗组的症状积分下降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活动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黏膜炎症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复查,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胃黏膜炎症活动度下降(P<0.05),治疗组炎症活动度分级为0~Ⅰ级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而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较对照组减少(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Hp清除率比较

治疗组Hp清除率为94.44%(17/18),对照组Hp清除率为70.59%(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注:与本组治疗前,aP<0.05比较;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5 安全性

试验过程中,对照组患者轻度腹泻1例,纳差1例,味觉异常1例;治疗组患者轻度腹泻2例,恶心1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均自行缓解。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和粪常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目前已经确认Hp与上胃肠道疾病中的4种疾病密切相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Hp持续感染,可以从浅表性胃炎发展成萎缩性胃炎,进而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最终可导致胃腺癌的发生,因此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将Hp定为Ⅰ类致癌因子。有文献报道,Hp感染患者残胃炎内镜下和组织学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提示Hp感染是残胃黏膜炎症的重要影响因素[3]。因此,根除Hp有利于预防残胃黏膜慢性组织学炎症,减少残胃癌的发生,意义重大。

临床推荐的一线方案都有较高的Hp根除率及溃疡的愈合率,且副作用少,症状控制迅速。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3年共识发表以来,目前国内临床上最常用的根除Hp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PPI)联合应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三联疗法,疗程7 d,但其Hp根除率仅为75%~85%[4],传统的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逐渐下降,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方案Hp的根除率已下降到80%以下。近几年,Hp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耐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Hp对甲硝唑的耐药率已达20%~90%;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已达10%~15%,严重影响Hp的根除效果,但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仍非常少见,一般为0~5%[5,6],因此,在Hp的根除方案中有必要考虑选用新的敏感抗生素以提高Hp根除率。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篇3

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Hp根除率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Hp根除率为7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与阿莫西联三联疗法比较有效率高,Hp根除效果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溃疡 左氧氟沙星 阿莫西林 三联疗法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76-01

胃溃疡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之一,主要体征为上腹部疼痛,呈隐痛、灼烧痛、胀痛等,疼痛多在餐后出现。胃溃疡致病因素有多种,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最为多见,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癌症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1-2]。为探究治疗胃溃疡更佳的治疗方法,笔者对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取胃黏膜活检尿素酶试验检测Hp阳性。排除标准: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过敏者;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年龄为(39.6±6.3)岁;对照组优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16~67岁,平均年龄为(41.6±8.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给予口服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2次;呋喃唑酮每次100mg,每天2次;左氧氟沙星每次200mg,每天2次。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三联疗法,给予口服奥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2次;呋喃唑酮每次10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500mg,每天2次。治疗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

1.3疗效判定

根据胃镜复检结果及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完全愈合或基本愈合;有效:临床症状缓解,胃镜检查溃疡面减小,减小面积超过50%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溃疡面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Hp检查为阴性可是为Hp根除。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利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50例患者中显效3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92%;Hp根除率为92%。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24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0%;Hp根除率为79%。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讨论

胃溃疡的致病原因有多种,其发病与胃酸、胃蛋白酶、遗传、精神因素等有关。在众多致因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失调的作用最为明显[3]。所以胃溃疡的基本治疗方案是调节胃酸,抑制胃酸分泌、根除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措施[4]。临床上采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较为普遍。

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生素,是氧氟沙星左旋体,其抗菌活性远高于氧氟沙星,是它的2倍。左氧氟沙星能有效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繁殖,从而达到灭菌的作用[5]。阿莫西林属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阿莫西林通过侵入细菌内部,抑制其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奥美拉唑是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其能抑制ATP酶活性,对胃黏膜形成保护作用,同时还能抑制胃酸分泌。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呋喃唑酮可干扰细菌氧化还原酶,抑制细菌正常生长[6]。本研究中的两种三联疗法都是抑制胃酸与广谱抗菌联合治疗,都能达到治疗胃溃疡的目的。

本研究中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总有效率为92%,Hp根除率为92%;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总有效率为80%,Hp根除率为79%。两组实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文献[7]报道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与阿莫西联三联疗法比较有效率高,Hp根除效果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志勇.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及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1,32(12):2295-2296.

[2]戴英.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联用治疗消化性溃疡150例[J].中外医疗,2011(27):133.

[3]厉明慧.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与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273-274.

[4]高国英,苗国芬.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疗效对比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114.

[5]杨志勇. 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及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50 例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2011,32(12): 2295-2296.

[6]热西旦·艾买尔. 237 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04): 76-77.

乳酸左氧氟沙星片说明书 篇4

因此,患者在服用乳酸左氧氟沙星片时应注意,由于目前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者多见,应在给药前留取尿培养标本,参考细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为避免结晶尿的发生,宜多饮水,保持24小时排尿量在1200ml以上。肾功能减退者,需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应用乳酸左氧氟沙星片时应避免过度暴露于阳光,如发生光敏反应或其他过敏症状需停药。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

乳酸左氧氟沙星片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其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2倍,乳酸左氧氟沙星片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抑制细菌DNA复制。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菌作用强,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淋病奈瑟菌等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诊治的8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临床表现为新近出现咳嗽、咳痰、或在原有的咳嗽、咳痰的基础上症状加重, 出现脓性痰, 发热, 体检肺实变体征或出现湿性啰音, 白细胞升高, 伴或不伴核左移;胸部X线片有片状、斑片状或间质改变;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3]。其中男38例, 女44例, 年龄27岁~72岁, 平均年龄 (55.78±11.42) 岁。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与常规组各41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予止咳、化痰、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1) 常规组: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0.3 g, Bid, 静脉滴注; (2) 序贯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0.3 g, Bid, 静脉滴注, 病情好转或稳定、体温恢复正常时改为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2 g, Bid。

1.3 观察指标

(1)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2) 治疗效果[4]。 (3) 药物不良反应; (4) 左氧氟沙星持续静滴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肺部体征消失, 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阴影基本吸收;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 肺部体征减轻, 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阴影较前明显吸收;无效:临床症状、肺部体征、胸部X线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痊愈+好转为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治疗效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序贯组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少于常规组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由于社会环境污染因素的增加, 空气质量下降, 抗生素的大量应用, 社会人口老龄化, 吸烟以及伴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 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在逐年上升。肺炎链球菌仍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 其次为支原体、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 病毒等病原微生物[5],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其病原菌分布规律正在发生变化, 耐药菌引起的肺炎发病率有所上升[6]。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增加, 同时耐红霉菌素和其他抗生素的肺炎链球菌也在增加, 且耐氨苄西林菌有增加趋势, 使得联合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类复合剂治疗效果明显受到限制[7]。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左氧氟沙星凭借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 (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非典型致病菌良好的抗菌作用, 均衡的抗菌谱及可靠的安全性, 已逐渐替代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成为全球及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氟喹诺酮类药物[8]。其为第三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 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光异构体, 活性是右旋体的8~128倍, 是外消旋体氧氟沙星的2倍, 水溶性是氧氟沙星的8倍。其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脱氧核糖核酸 (DNA) 旋转酶活性, 抑制细菌DNA复制, 抗菌谱广, 对革兰阳性及阴性需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对常见厌氧菌也有抑制作用, 对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效药物[9], 近年来序贯疗法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 并已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序贯疗法的依据是:在感染早期阶段, 感染部位的细菌大量繁殖, 细菌数量多, 炎症反应也剧烈, 因此用静脉给药, 能使药物迅速达到感染部位, 并在感染部位达到最低抑菌浓度, 以控制细菌生长, 有效地杀菌。当病情改善及稳定后, 给口服治疗量的药物可维持血药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 维持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 继续起到杀菌作用[10]。左氧氟沙星具有较长抗生素后效应, 组织穿透性好, 在肺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衬液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 因此适合用于序贯疗法[11]。近年来随着对左氧氟沙星研究的发展和完善, 其各种剂型齐全, 也为实施序贯疗法创造了相应条件[12]。由表1、表2可以看出, 序贯组与常规组患者治疗以后退热时间 (4.02±0.84) d vs (4.15±0.90) d、止咳时间 (6.67±1.23) d vs (5.98±1.40) 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5.87±1.12) d vs ( (5.69±1.23) d, 临床有效为92.68%vs (95.12%%,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序贯组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时间 (4.25±0.95) d、药物不良反应14.63%低于常规组的 (12.98±2.67) d和39.02% (P<0.05) 。因此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能有效减少静脉滴注抗生素时间, 降低抗生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应用[13]。

摘要: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与常规组各41例, 2组予常规综合治疗, 常规组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g, Bid, 静脉滴注;序贯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 g, Bid, 静脉滴注, 病情好转或稳定、体温恢复正常时改为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2 g, Bid。结果 2组患者治疗以后退热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治疗效果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序贯组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时间、药物不良反应低于常规组的 (P<0.05) 。结论 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能有效减少静脉滴注抗生素时间, 降低抗生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应用。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分析 篇6

1.1 一般资料

结合临床工作, 收集1997年1月至2008年3月间有关文献报道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107篇。共计个案报道150例。

1.2 方法

分析150例个案, 统计分析性别、年龄;既往不良反应史;给药方法;给药剂量;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

150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病例中, 男性68例 (45%) , 女性82例 (55%) ;年龄最小17岁 (女) , 最大89岁 (男) , 除去年龄不详的患者, 男性平均年龄54.7岁, 女性平均年龄46.5岁。在20~39岁年龄组中, 女性患者明显较多, 因此, 临床医师在给女性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时应慎重, 并且不推荐给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使用。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后, 妊娠妇女的流产率较高, 且对胎儿发育有一定影响。>60岁的老年人, 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 因此, 对于高龄或衰弱的老年人, 使用左氧氟沙星后, 消除半衰期会延长, 应注意调整剂量和疗程。<20岁组所占比例最小, 说明临床医师给未成年人使用左氧氟沙星时, 已经非常慎重。

2.2 过敏史

150例病例中, 有既往药物不良反应的12例 (8%) , 无既往药物不良反应史的48例 (32%) , 另有90例 (60%) 缺乏该方面的说明。这反映了临床对药物不良反应史未给予足够重视。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对临床的合理用药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尽管个别品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类型有差异, 但总体不良反应的确发生是相似的。

2.3 给药途径

150例不良反应报道中, 仅有18例 (12%) 为口服给药, 其余 (82%) 均为静脉给药。因此, 建议临床应用左氧氟沙星时, 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方式。

2.4 给药剂量

临床上左氧氟沙星治疗的常规日剂量200~400mg。150例200~300mg日剂量的不良反应为56例 (37.3%) , 400~500mg日剂量的不良反应为85例 (56.7%) , 600mg以上日剂量为9例 (6%) 。日剂量600mg以上9例中, 5例为迟发性过敏反应、1例致全血细胞减少、1例致急性肝损害、1例致过敏性休克、1例致死亡。

2.5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

2.5.1 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

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在150例不良反应报道中有45例 (30%) 。主要临床症状为皮疹、瘙痒、喉头水肿、嘴唇水肿、少见大疱疹、球结膜水肿、中毒性表皮坏死综合征。其中1例诱发哮喘, 该患者2次服用左氧氟沙星后均出现气急、哮喘发作;1例致球结膜水肿, 该患者因头痛、鼻塞、腹泻1d, 给予左氧氟沙星0.3g+5%GNS500m L静滴, 滴速40滴/min, 静滴10min时, 患者感到双眼发痒不适, 似乎突出感, 未与重视。静滴1h, 患者感到双眼肿胀, 有明显异物感, 全身皮肤无红肿或皮疹, 经查, 球结膜轻度充血, 水肿明显, 该患者在此期间未用其他药物, 且经停药并局部抗过敏的治疗有效, 故可确定为左氧氟沙星过敏所致;7例迟发性过敏反应。

2.5.2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在150例不良反应报道中,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为38例 (25.3%) 。主要临床为头痛、失眠, 神经过度兴奋、精神抑郁, 严重时导致谵语、癫痫、帕金森病、急性锥体外系反应等。女性为28例 (74%) , 其中45岁以下17例, 其余均为60岁以上;男性为10例 (26%) , 其中60岁以上8例。显而易见, 该不良反应与病人的性别及年龄有关。女性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明显高于男性, 尤其是45岁以下的女性。因此, 当患者为45岁以下女性或60岁以上老年人用药时应注意观察用药期间的各种表现。38例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中1例死亡;7例有再激发报道。

2.5.3 过敏性休克

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有23例 (15.3%) , 1例死亡, 其他愈合良好。有过敏史的患者不宜使用此类药物。

2.5.4 肝脏毒性

临床表现为各种生化指标异常, 也可见皮肤、巩膜黄染、腹水。一般停药后护肝治疗可逐渐恢复。1例确诊为药物性肝病致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

2.5.5 泌尿系统

喹诺酮类药物易在碱性尿中形成结晶尿, 血尿、蛋白尿亦有发生, 严重时可引起肾间质炎、一过性血清肌酐和尿素氨升高。

2.5.6 血液及免疫系统

左氧氟沙星可引起静脉炎、低血糖昏迷、白细胞减少等。一患者2次服用左氧氟沙星均出现皮疹, 伴全血细胞减少。

2.5.7 肌肉骨骼系统

左氧氟沙星可引起关节肿痛、跟腱炎、反应性滑膜炎。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篇7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沈阳市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920份,患者基本情况、给药剂型与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受累器官系统分布及不良反应结果如下。

1.1 患者基本情况

男362例(39.35%),女558例(60.65%)。19~30岁214例(23.26%)最多,年龄分布见表1。

1.2 报告类型分布

一般报告742例(80.65%),新的一般169例(18.37%),新的严重报告9例(0.98%)。

1.3 剂型分布

左氧氟沙星的剂型主要以注射剂为主834例(90.65%),见表2。

1.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主要发生在用药30min以内590例(64.13%),>1d 48例(5.22%)。见表3。

1.5 累及系统器官情况

前3位658例(71.52%)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害391例(42.50%)、胃肠系统损害183例(19.8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84例(9.13%)。

1.6 不良反应程度

严重报告9例(0.98%),其中过敏性休克3例,严重过敏样反应5例,酮症报告1例。

1.7 不良反应原因

过敏史均不详,用药原因均为预防及控制炎症感染,原患疾病中心脏病史1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例,无原患疾病7例。

1.8 不良反应结果

痊愈366例(39.78%);好转544例(59.13%),共910例(98.91%),其余10例(1.09%)为未好转和不详。

2 讨论

2.1 性别与年龄

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分布主要是19岁以上用药人群,分布较为均匀,女性患者(60.65%)多于男性患者(39.35%)。由于说明书中注意事项提示本品在婴幼儿及18岁以下青少年的安全性尚未确定,但本品用于数种幼龄动物时,可致关节病变,因此不宜用于18岁以下的小儿及青少年。920例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报告中有8例18岁以下用药(占0.87%),因此临床对特殊人群的用药应参照说明书中的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3,4]。

2.2 ADR发生时间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症状多发生在用药30min内,共590例不良反应,占总报告数的64.13%。其中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不良反应发生最快,均在用药1min以内,通过口服给药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为第2天发现,且症状多以自行消退为结局,不良反应相对较为轻。因此注射左氧氟沙星开始的30min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和不适,及时发现和处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地诊断和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的恢复率[4]。

2.3 累及系统器官情况

92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瘙痒、皮疹、发红)数量最多,占42.50%;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占19.8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局部麻木)占9.13%。前3位的统计数据与中国知网关于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受损系统和临床表现基本一致[5]。其中严重报告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过敏性休克和过敏样反应为主,查阅知网文献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与过敏样反应是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现象,对临床救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6]。

2.4 左氧氟沙星的合理使用

左氧氟沙星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合理使用对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广泛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7,8]。从92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看,临床上存在一些用药剂量超出说明书描述剂量的现象,由于用药剂量的增加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也可加重一些不良反应症状的出现,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中的剂量进行合理使用。从疗程来看,临床上存在少数患者用药时间过长的现象,其中最长使用者用药达28d,出现了心动过速的不良反应,所以临床应注意按照说明书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用左氧氟沙星应从宏观的角度严格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不过度或无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9,10]。左氧氟沙星作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品之一,临床用药时应注意安全、合理的使用,特别加强对不良反应的认识,及时识别并处置左氧氟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的安全使用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沈阳市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920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比例0.65∶1;1930岁214例(23.26%)人数最多;用药剂型为注射剂834例(90.65%);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系统—器官: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91例(42.57%)、胃肠道损害183例(19.85%)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84例(9.13%)。结论 临床上应安全、合理使用左氧氟沙星类药物,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5-227.

[2] 单爱莲,赵桂元,钱思源,等.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国内外文献个案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3):212-217.

[3] 摘自CFDA网站.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58期)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J].上海医药,2014,(3):61-62.

[4] 田强,权菊香,赵桂元,等.氧氟沙星与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个案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8):614-617.

[5] 严汝庆.102例左氧氟沙星临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0):83-84.

[6] 王宇,郭军,杨安涯,等.42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分析[J].中国药业,2014,23(4):53-54.

[7] 陆晓和.实用临床用药监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6.

[8] 郁佳,徐翔,徐慧敏,等.左氧氟沙星所致223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65-66.

[9] 于莹,何晓静,张智洁,等.2001-2010年左氧氟沙星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7):1681-1683.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篇8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83-02

左氧氟沙星属喹诺酮类抗菌药,具有非常强的抗菌效果,不良反应较少,不会同其他抗菌药物产生抗药性,这种药物的使用也是要注意一定的用药规范的,如果不能够很好地使用这样的药物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響[1]。基于此,本研究将对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3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68岁,平均40.6岁。其中使用剂量:≤400mg/d者22例,>400mg/d者8例,给药途径均为外周静脉给药。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原患疾病情况、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2 方法 通过运用Excel软件对患者情况、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30例不良反应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年龄在51-60岁偏多,其出现时间多发生在用药后的60min内;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肝损伤。不良反应发生最快的为用药5min,最慢的为19d发生。

3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有3例(10%)联合使用了其它药物,2例患者联合使用1种药物,1例患者联合使用2种以上药物。30例病例报告中,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11例(36.67%),其次是下呼吸道感染6例(20.0%)。

3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共14例(46.67%),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共6例(20.0%)。

3 讨 论

左氧氟沙星(1evofloxacin,LVFX)作用机制同氧氟沙星,但其抗菌活力为氧氟沙星的2倍,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特别适用于一些杆菌和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淋病奈瑟菌等都有非常高的抗菌效果。具体而言,可以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软组织及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的各种急、慢性细菌感染。

本药与消炎镇痛药芬布芬合用时偶有引起抽搐发生。与诺氟沙星、伊诺沙星、环丙沙星等比较,本药对茶碱类药物代谢的影响最小,与抗凝药的相互作用不明显。在发挥药效前请谨慎用药,可能引起眩晕和轻微的头痛。避免长时间的阳光直晒,以免发生光敏反应。不宜用于有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慢性支气管急性发作。报告任何急性、严重的胃肠道不适、腹泻、衰弱症状、震颤、视觉变化和癫痫发作。如果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在10-40mL/min/1.73m2,需按下法调整剂量:首剂量是400mg,维持剂量是每24小时200mg。检测洛美沙星的浓度以确认是否需要改变给药间隔。结果显示,30例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中有3例(10%)联合使用了其它药物,2例患者联合使用1种药物,1例患者联合使用2种以上药物。合并药物分别是氨茶碱2次、氨溴索2次、甲硝唑1次、万古霉素1次等。

本药不良反应较氧氟沙星少见且轻微(发生率为0.1%-5%),反应为:①心血管系统:可见心悸。有心电图异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个案报道。②代谢/内分泌系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血糖增高或降低,通常发生于使用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③肌肉骨骼系统:可有横纹肌溶解症、跟腱炎或跟腱断裂。④使用此种药物后有的患者就会出现头晕、眼花。偶尔也会出现麻木、震颤等精神神经方面的问题和症状,如不及时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紊乱的问题。⑤同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肠不适的症状,对食物有呕吐的感觉,严重的患者还会引起肝功能问题的症状,这些不良反应都不能够忽视,要及时地处理与治疗,以免留下不良的后遗症,不利于患者的健康。本组资料显示,30例不良反应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年龄在51-60岁偏多,其出现时间多发生在用药后的60min内;严重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和严重肝损伤。这些症状都是会引起非常大的问题,要确保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会对患者产生非常大的损伤,要对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进行监测,特别是使用药物后要定期地对患者进行跟踪治疗,以免发生后续的不良反应现象。对于部分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肺炎的个案报道。如果一旦出现了不良症状,如发热、一过性眼睛灼热、眼痛或不适、畏光。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18岁以下患者禁用。因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耐药者多见,应在给药前留取尿培养标本,参考细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②大剂量应用或尿pH值在7以上时可发生结晶尿,为避免结晶尿,宜多饮水,保持24小时排尿量在1200mL以上。③应用本药时应避免过度暴晒于阳光,如发生光敏反应需停药。

基于以上资料的分析,本组资料显示,临床中应加强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用药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篇9

关键词:氧氟沙星,药物毒性,投药和剂量

左氧氟沙星是新一代的具有光学活性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其主要作用为抑制DNA螺旋酶的活性, 且抑制效果是氧氟沙星的两倍[1], 但左氧氟沙星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其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明显。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枢以及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全身性损伤、消化系统损伤、呼吸系统损伤及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本研究旨在分析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使用左氧氟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0例, 年龄22~82岁, 平均 (50.5±4.4) 岁;无过敏病史者34例, 有过敏病史者2例, 过敏病史不详者14例;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头痛、头晕、失眠、皮肤瘙痒、烦躁等。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包括个人情况、用药种类和剂量、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转归情况等;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的评价标准参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定的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相关因素分析

女性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 22~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61~82岁患者, 静脉给药途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患者, 用药剂量为300mg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用药剂量患者, 联合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不良反应

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累及皮肤27例, 表现为皮疹及皮肤瘙痒;累及心血管系统12例, 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失常;累及消化系统7例, 表现为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累及神经系统4例, 表现为头晕、头痛、抽搐。

2.3 治疗及转归

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在停药后逐渐消失, 无需特殊治疗, 部分不良反应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经过药物 (苯海拉明和地塞米松) 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 未留下后遗症。

3 讨论

左氧氟沙星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其抗菌作用强, 对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志贺菌属、嗜肺军团菌以及淋病奈瑟菌等革兰阴性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此外, 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化脓性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但对于肠球菌和厌氧菌的抗菌作用较差[2]。

中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发布通告, 提醒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和从事药品生产经营的企业重视左氧氟沙星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3]。本研究结果显示, 左氧氟沙星所致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皮肤, 其中累及皮肤27例;女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 22~60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61~82岁患者, 静脉给药途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患者, 用药剂量为300mg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用药剂量患者, 联合用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单独用药患者;多数患者的不良反应在停药后逐渐消失, 无需特殊治疗, 部分不良反应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 未留下后遗症。

值得注意的是, 左氧氟沙星临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并已成为导致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过程中, 滴注速度过快易对患者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 从而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静脉滴注速度过快也可导致QT间期延长, 影响钠钾泵的生理功能, 引发心律失常, 进而产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4]。因此, 临床医生除了关注药物本身相关因素并做好防范之外, 更应该注重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严谨性, 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 临床医生应详细了解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 以便于及时防范,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 便于更加合理的给药、用药;医护人员在给药时应认真负责, 不能马虎了事, 尤其是采用左氧氟沙星进行静脉滴注时, 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擅自调高静脉滴注的速度, 同时也应告诫患者及其家属不可私自调节静脉滴注的速度,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5]。

参考文献

[1] 王旭宇.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40例报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1, 9 (1) :45.

[2] 何建鹏, 李日生, 刘厚凡, 等.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概况[J].江西化工, 2007 (3) :17-18.

[3] 梁雁, 鲁云兰.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3, 5 (2) :77-80.

[4] 许焱.左氧氟沙星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7) :91-92.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 篇10

1 滴眼液

左氧氟沙星, 是一种现阶段具有显著疗效的眼科类抗菌药物, 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角膜炎、眼睑炎、结膜炎、泪囊炎、角膜溃疡、麦粒肿等疾病, 同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1]。乳酸左氧氟沙星缓释滴眼液是一种以PVP (聚乙烯吡咯烷酮) 为载体的、具有一定黏度的、流动性小的滴眼液, 该种缓释滴眼液滴入眼睛内部后, 不仅能够在眼球的表面形成一层较薄的膜[2], 而且其药物的浓度不会随着药液滴入眼睛内部后的滴加时间延长而急剧下降, 从而提高了药物的药效, 经临床使用后观察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不具有刺激性, 并且没有眼用膏剂的油腻感及模糊视力, 在眼睛内部缓慢释放药物, 维持时间长达8h。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药物制备过程简单, 用Na OH调节p H值至5.0-7.0之间, 目的是用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另外复方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在药物中加入了地塞米松磷酸钠, 因为地塞米松磷酸钠的药物半衰期长、抗炎效果强等的特点, 其与左氧氟沙星联合使用, 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炎症部位的微循环, 快速消除眼部充血及结膜下出血等症状, 在临床应用上的效果很好。赖氨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另外加入了赖氨酸, 由于赖氨酸的弱碱性与两性的左氧氟沙星结合后能够形成盐, 从而使该种滴眼液更易溶于水, 其p H值在6.5-7.5之间, 不需要再调节其p H值, 由此, 减少了操作上的不便, 同时赖氨酸也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的一种, 其能延缓白内障发展、稳定病情、改善和维持视力等作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细菌性疾病[3,4]。

2 滴耳液

盐酸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在药物中加入了乙醇和甘油[5], 这样做具有两点优势:第一, 乙醇能够增加药物的穿透力和杀菌力, 同时又有较强的挥发性, 对中耳炎的干耳形成有促进作用;第二, 甘油有降低刺激, 增加黏度、延缓药效的作用。另有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的药物浓度为0.3%, 用Na OH调节p H值至5.5-6.5之间, 从而能够减少药物对患者耳道的刺激性, 改变了炎症组织的p H环境, 同时也有抑菌作用的功能。该滴耳液主要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炎及外耳道炎, 疗效显著[6]。另外复方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在药物中加入了醋酸地塞米松, 根据醋酸地塞米松能降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迅速有效地减少渗出、抗菌作用的特点, 与左氧氟沙星并用, 临床均有较好的疗效, 能迅速改善症状, 减轻炎症和疼痛[7]。

3 凝胶剂

左氧氟沙星凝胶剂是一种热敏型眼用制剂, 对于环境较为敏感, 该种制剂在室温下处于液体状态, 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滴入眼睛后遇热发生相转变, 从而形成非化学交联型半固体凝胶[8]。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毛囊炎、疖肿等细菌性感染性皮肤病效果较好[9]。盐酸左氧氟沙星凝胶剂的制备过程简单, 质量容易得到很好的控制, 具有应用方便, 水溶性好, 无油腻感, 不引起模糊视力等优点, 该种凝胶剂适用于皮肤粘膜疾病, 药物起效快, 作用持久, 可用于左氧氟沙星抗菌谱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及妇科感染[10]。

4 栓剂

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是复方左氧氟沙星栓剂[11]的主要有效成分, 研究人员在该种栓剂中还加入了醋酸, 由于酸性的条件符合了阴道酸性环境的用药要求, 并且增加了该种药物自身的稳定性。左氧氟沙星和替硝唑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不仅扩大了药物的抗菌谱, 而且在对由滴虫、厌氧菌引起的并可能伴有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阴道炎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 临床实践证明复方左氧氟沙星栓剂与口服药物具有同等疗效, 而且使用方便, 基本没有发生溶解现象, 药物能够均匀分散, 由此确保了主药的含量在制剂中的准确度, 增加了药物自身的稳定性, 同时弱酸性的环境也符合阴道用药的生理特点[12]。

综上所述, 众多研究者已将左氧氟沙星制成了多种外用制剂, 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感染, 减少了对患者全身给药后产生的多种不良反应, 增加了局部用药的药物浓度, 提高了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舒德芬.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制备与质量控制[J].中国药业, 2001, 10 (4) ∶28.[1]舒德芬.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制备与质量控制[J].中国药业, 2001, 10 (4) ∶28.

[2]李金伟, 方风琴, 王迪等.乳酸左氧氟沙星缓释滴眼液的研制[J].中国药师, 2001, 4 (1) ∶65.[2]李金伟, 方风琴, 王迪等.乳酸左氧氟沙星缓释滴眼液的研制[J].中国药师, 2001, 4 (1) ∶65.

[3]张雷, 林艳, 李中华等.复方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房, 2003, 14 (6) :341-343.[3]张雷, 林艳, 李中华等.复方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房, 2003, 14 (6) :341-343.

[4]王志红.赖氨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 2004, 7 (4) :270-271.[4]王志红.赖氨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制备及临床观察[J].中国药师, 2004, 7 (4) :270-271.

[5]龙远秀, 苏德芬.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滴耳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 2001, 12 (7) ∶404.[5]龙远秀, 苏德芬.盐酸左旋氧氟沙星滴耳液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药房, 2001, 12 (7) ∶404.

[6]任士荣, 董华.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的制备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 (4) ∶248.[6]任士荣, 董华.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的制备和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2, 22 (4) ∶248.

[7]梁红云.复方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的研制[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5, 5 (1) :60-61.[7]梁红云.复方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的研制[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05, 5 (1) :60-61.

[8]高雯, 王东凯, 罗立等.左氧氟沙星热敏型眼用凝胶的研制及体外释放研究[J].中国药房, 2005, 16 (14) :1057-1059.[8]高雯, 王东凯, 罗立等.左氧氟沙星热敏型眼用凝胶的研制及体外释放研究[J].中国药房, 2005, 16 (14) :1057-1059.

[9]张立放, 郝勇, 曾嵘.左氧氟沙星凝胶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2 (4) ∶219.[9]张立放, 郝勇, 曾嵘.左氧氟沙星凝胶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 2 (4) ∶219.

[10]卢海波, 李航, 杨莲芝.盐酸左氧氟沙星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考察[J].中国药房, 2001, 12 (12) ∶722.[10]卢海波, 李航, 杨莲芝.盐酸左氧氟沙星凝胶剂的制备及质量考察[J].中国药房, 2001, 12 (12) ∶722.

[11]常玲.复方左氧氟沙星栓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 2002, 5 (5) ∶284.[11]常玲.复方左氧氟沙星栓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师, 2002, 5 (5) ∶284.

上一篇:卫生医疗机构下一篇: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