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周期十篇

2024-09-09

培养周期 篇1

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就业形势非常艰巨,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允许高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以来,休学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近三年,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也从2.3%上升到了2.9%,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但是毕业三年后,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2.7%的人退出创业,本科毕业生达到了49.8%,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因为创业胜任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创业绩效。创业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创业的特殊群体,在创业的周期里,通过创业教育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对创业的持续性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素质的培养。虽然近几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多新兴的创业机会,但是相比于于欧美国家30%的创业比例,我国的创业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项目差距都比较大。有关政府部门不断推出新政策,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与学生就业相关的部门热情高涨,并付诸行动。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泛长江三角洲区域,2014年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达到4.6%,远远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是以创业率作为我国创业教育唯一或者核心的衡量指标是不恰当的。大学生创业受到很多超出其本身能力控制范围的因素影响,如市场公平性、社会复杂性、舆论导向等,创业环境不断推进向前且市场效率逐步提高,但是创业风险却在日益加大。创业之初往往高度依赖于创业者的个人综合能力,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企业的战略、文化、组织结构等核心内容,从而直接决定了创业企业的创业绩效。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资源和经验等要素的缺乏,在创业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过程中,只有具备独特的个性、强大的成就驱动力、敏锐的视角和风险控制能力,顺应环境发展变化,灵活调动各项资源,并且统筹协调高效执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条件下,大学生的创业将变成以创业基础、创业能力、创业素质为主的内生变量以及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外生变量共同作用的函数,即:创业=F(内生变量;外生变量)。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创业阶段多数还处在创业计划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要具有前瞻性的特点,为将来向创业者、企业家身份进行转变做好准备。所以创业教育应该是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2高职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要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绩效,必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目前理论界已有众多学者对创业胜任力的模型和特征维度进行了研究,如Thomas从机会、关系、概念、组织、战略和承诺胜任力提出的六维度模型;张炜的八要素模型,机会、关系、概念、组织、战略、承诺、情绪和学习要素;仲理峰的十一维度模型,主动性、信息寻求、自信、捕捉机遇、组织意识、指挥、自我控制、权威导向、影响他人、仁慈关怀和自主学习等。国内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在Thomas的六维度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这对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分析仍然适用。

2.1样本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浙江作为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创业氛围比较浓厚,因此本文从创业者的创业素质和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出发,以发现创业机会开始的创业准备阶段,以资源整合为关键的企业创立阶段为基础,对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的职业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从创业基础、创业技能、创业素质三方面进行指标提取。

2.2创业胜任力指标构建

通过文献参考、问卷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初步得到3个维度25项初级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编排,利用德尔菲法进行排序,提取排序前50%的13个指标,分别从创业基础、创业技能、创业素质三个维度作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指标,如表1。

需要说明的是,在校大学生作为创业的特殊群体,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创业企业建立的时间都不长,创业项目还处在艰难的创业初期,短期内还很难区分成功者和失败者。研究方法上很难把对象区分为绩效优异者和效普通者,从而在指标选择和检验方面存在困难。但是基于调研、访谈、观察的基础上,设计的创业胜任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特征。

2.3胜任力指标解释及适用边界

无论是在创业周期的哪个阶段,大学生创业过程需要保持始终如一的创业素质,不断夯实创业基础和提升创业技能,在挖掘创业机会、资源整合之间进行匹配和平衡,因此这两项指标在创业周期尤其是初创期中所占的权重也最大。

在创业准备阶段,首要任务是商业机会的挖掘。大学生在对新事物有较高的敏锐感和较好的接受程度,在利用技术变革带来的创业机会上有一定的优势,并且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和研发项目比赛也为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商业机会的选择还会受到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社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资源,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关系”现象,其本质就是社会资本的中国化。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网络确实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但是,大学生创业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尤其是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和信息化的处理手段,但是这都主要是从课堂所获取的结构化的静态知识,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化成有效的动态效益。大学生的社会网络比较单一,社会经验比较缺乏,有价值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普遍缺乏动态的信息组织和整合的能力,无法对信息进行扩展或横向纵向的联系。这意味着在创业的准备阶段大学生面对的最大困境是基于既定拥有资源的创业机会发现能力。

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创业重心是通过管理技能、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服务能力进行资源的整合,包括资金、政策、管理团队等要素,从而实现资源的供给与创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任何创业者都需要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创业机会和必要的资源,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创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复杂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需要引入更优秀的创业团队来分担风险,但是社会资源的获取方式和渠道有限,创业团队的选择上比较单一,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教育背景类似的同班或同专业同学,这就会导致创业团队的知识结构、技能、发展眼光等相似度很高,互补提升的空间就越小,管理上的瓶颈也非常明显。因此,对于创业企业处于发展期时,资源的整合能力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走势。

3高职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路径

3.1建设高职学生创业胜任力良好的生态环境

高职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入手,制定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实行教学改革,开发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专门课程,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进和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并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管理、营销、融资等创业教育内容,为将来可能从事的创业活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3.2构建高职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制度保障

增加对学生创业的资源支持力度,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场地支持等。出台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如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将创业实践纳入学分管理;落实创业培训、法律咨询等各项扶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投资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资金支持,甚至对于某些市场前景较好的项目可以进行无息贷款和发放补助。推动创业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开辟专门场所用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降低学生的创业成本。

3.3构建多元、有效的高职学生创业胜任力培育支撑体系

大学生胜任力的培养与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学校要针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各教学单位资源,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专职教师队伍,把完善教师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纳入到学校教师的整体培养计划中;秉承“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挂职锻炼,使他们能够获得更丰富的创业教育素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从企业的发展分析中获得创业方面的经验积累;聘请成功创业的校友、企业家、风险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与创业学生进行直接对接,提升创业绩效。

参考文献

[1]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4-120.

[2]吴孝颖,罗鄂湘,周懿.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结构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9):126-128.

[3]李明章,代吉林.我国大学创业教育效果评价——基于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79-85.

[4]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致的关系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17-19.

培养周期 篇2

一、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

经济周期 (Businesscycle) 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 因为经济周期的存在,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就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 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及周期随之波动。

国际经济波动的主要传导渠道和机制是国际贸易。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国际贸易呈现不可阻挡的增长势头, 而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日益明显。可以说世界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 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二是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那么, 国际贸易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通常情况下,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周期实质上是经济周期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经济周期, 既包含个体国家经济周期, 也包含世界经济周期。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周期分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 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律, 经济运行顺畅了, 对外贸易也就不成问题。事实上, 经济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的存在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当然, 由于各个国家的开放程度、经济依存度、经济结构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 导致国际贸易周期和经济周期也可能不尽相同。

二、国际贸易周期与贸易政策周期

从本质上讲, 每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都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传统的外贸政策主要有两种: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障碍、各种特权和优待, 使商品自由进出口, 服务贸易自由经营。简单地说, 就是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 任凭商品、服务等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反之, 保护贸易政策则指国家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及范围进行干预、限制, 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或补贴。

西方国家认为, 自由贸易政策可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果, 提高贸易各国的福利水平, 自由贸易政策会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自由贸易是他们的贸易政策取向。从长期趋势来看, 多边贸易协定和双边贸易协定越来越多, 促使贸易政策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从短期看, 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 在经济衰退时, 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实行保护性的贸易政策, 只有当经济运行处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 贸易保护的政策才有可能放松。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 由于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的存在, 各贸易国的保护主义仅仅是对贸易自由化的阶段性冲击, 而不能中断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三、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政策周期

根据以上解析, 我们不难发现, 经济周期是影响国际贸易周期和贸易政策的一大前提因素。尽管国际贸易政策的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周期, 但这种周期性政策的目标始终是保护国内的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尽可能使经济运行在稳定路径上。因此贸易政策出台的时间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效果, 政策出台的时间是否恰当则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否准确。

因此, 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周期及国际贸易周期, 一方面有助于在恰当的时间出台合适的政策,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判断贸易合作国的贸易政策取向, 为国内制定正确有效的贸易政策提供依据。从这个角度讲, 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周期的分析判断是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表明, 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贸易政策周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周期, 制约贸易政策周期, 同时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周期影响着国际贸易政策取向, 是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波.国际贸易政策周期变化的原因探讨[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06:148-149.

[2]郎丽华, 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1, 11:24-30.

[3]张连城, 郎丽华.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08:16-21.

培养周期 篇3

针对轨道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全周期人才培养过程中可按四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能力特点和成长要素,量体裁衣,制订培训。

潜能期——新员工入职培训

对于刚刚进入轨道装备企业技术或管理干部岗位上的应届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应形成系统、规范的入厂教育课程和实习管理制度。以填鸭式的培训方式将其需要了解或掌握的岗位应知应会传授给新员工,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有益信息,并在以后的实习中逐步消化理解;采用理论培训(课堂讲解)和实践(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其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基本技能;以一对一的导师带徒方式,督促见习生在一线积累经验、努力钻研技术业务;对于优秀的见习生允许提前定职定岗,以激励新员工快速成长。

成长期——多渠道锻炼本领

技术人才产品系统培训 成长期是技术人才系统性掌握企业产品技术的关键时期,企业可以在研发、工艺、工程项目等专业技术领域开展递进式产品系统技术培训,通过结合专家授课、阶段化考试、现场技术处理和技术课题报告等手段开展培养工作。可制订企业内部技术等级资质标准,以研发为例,实习设计师处于产品技术学习初级阶段,部件设计师表示具有设计产品零部件的资质,系统设计师则能够主持产品的一个或几个系统研发设计。当然,不同等级技术资质要有不同的待遇,以激励技术人才主动、快速成长。

技能人才现场教学练比 广泛开展现场“教、学、练、比”四位一体岗位练兵活动,可有效提高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创新培训方式,把对职工的接力培训、后续培训由课堂搬到生产现场,在每道工序采取指导教师现场讲解、标准示范,操作者结合实物现场实习、在岗位上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举办工序小型技术比赛,用“比”促进员工“学”和“练”,检验“教”的效果。采用这样一整套程序性培训方式反复循环,直到操作者的操作行为规范、固化成习惯动作。

管理干部专业业务培训 结合管理人员特点分层实施:针对高层管理团队,围绕行业最新发展态势、技术最新进展、专业知识、战略管理等内容开展培训,用不断发展的管理理念引领塑造优秀的管理人才;针对中层管理队伍,提升和拓展与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一般管理人员,深化专业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提升管理團队综合素质,实现管理能力高速提升。

在开展分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丰富培训内容,通过分模块培训,提升管理人员职业技能:一是加强通用管理能力的培养,比如有效沟通、管理技巧、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执行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引入,用不断发展的管理理念引领塑造优秀的管理人才;二是对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提升的培训,比如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培训;三是进行非专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知识培训,比如非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培训、非财务人员的财务知识培训等,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骨干期——专业化考核管理

专家、拔尖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建立符合企业需要的核心专业人才队伍,在轨道企业,专家、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已经粗具规模,未来需要形成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考评手段,需要融合公司三大主体核心人才培养思路,具有适用全员、以各系统骨干人才为对象、量化条件、评选不设指标、与行业接轨、注重能力与业绩双向提升的特点,以资质、学历、业绩、创新及成果等方面设置条件,为员工明确了发展及努力方向。

专业化人才的选聘与管理 针对轨道企业技术核心或专业特性,可开展专项人才培养和选拔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在工作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可自愿报名参加一定周期的专业理论及实作培养,按阶段考核,最后选拔通过即聘任相应专业资格,享受一定的津贴待遇,并每年针对专业水平和业绩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

各层次干部后备人才培训班 正规化组织自主培养越来越成为企业开发人才的主导思路,轨道企业应更加重视培训对人才培养发挥的作用,将内部培训和委外培训资源整合,从丰富理论知识、磨炼钢铁般意志、加强团结协作、提升专业水平方面出发,公开选拔学员,以年度为单位,分期组织适合对应群体特征及需求的管理干部后备人才培训班。组织过程要注意:首先,要完善选拔形式,优化选拔手段(如图);其次,外聘专业老师,丰富理论知识,课程的设计主要针对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项目、创新、战略及执行力等方面,旨在加强和提升干部后备人才必备的管理能力和理论素养,同时也为公司干部人才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了新的平台。

多岗位历练培养全面型人才 通过典型人才成长调研的结果可以看出,多岗位锻炼对骨干期人才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配合一线较多的工艺技术、生产管理岗位和比较全面的综合管理岗位,所以企业在骨干期人才培养过程要根据人才自身能力特点,开展轮岗、挂职、参与项目课题等全面锻炼个人综合素质的科目。

专家期——深层次提升水平

通过梯队式导师带徒进一步发挥核心人才作用 专家、拔尖人才是轨道企业的核心人才队伍,如何提升核心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促进关键技术、业务和技能的传承,是企业人才培养及管理始终研究和不断完善的重点工作。通过分析典型人才成长案例、调研典型人才成长特点,发现导师带徒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提出梯队式导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核心人才队伍中推行实施。侧重人才成长各阶段的特点,按照专业水平分层级进行带徒,保证专业水平的承接。

加强专家型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前沿技术积累 对专家型人才的培养,轨道企业现行的人才培训形式和培养手段不足以支撑专家型人才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对此,应为专家人才提供行业交流、出国培训、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研究的机会,旨在持续提升专家型人才的理论知识,及时使其了解和掌握行业乃至国际上的前沿技术,积累丰富而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企业内组织接力培训,提高核心人才队伍整体实力。

组织专家学术报告促进技术交流和核心技术传递 为有效促进技术人才间的关键技术交流和沟通,促进核心技术和经验的传递,可定期组织专家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公司技术发展规划、发展期核心技术、各部位技术成果、先进的技术思想和模式介绍等。组织专业人员听取报告,并针对专家学术报告作出评价和意见,促进专家学术报告的水平不断提高。此举有效地推进了核心技术、前沿知识的传递和积累,促进专家人才总结技术经验,为轨道企业加快骨干人才成长提供帮助。

成立专家合作小组以发挥核心人才队伍合力作用 注重技术专家的培养和使用,成立具有联合性、专业性特点的专家合作小组,凝聚高端人才的合力。充分利用技术专家优势,使其参与公司重要技术方案、决策的评审,并参与公司科技发展及产品战略的制定;以科技创新项目带动技术专家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才带头搞科研、搞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氛围;注重培养行业顶尖技术人才,通过企业承担的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组织专家人才形成科研攻关团队,瞄准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保持轨道企业技术发展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生产现场操作演示提高高技能人才技能經验传递 搭建高技能人才技艺展示和传承平台,开展现场技艺展示、学技练功、技术比武等一系列高技能展示活动,各项活动紧密结合现场作业内容进行,使员工达到熟练掌握作业技巧和作业内容,掌握作业标准规范的目的。技能领军人才在现场教练,现场指导,最大限度发挥“传、帮、带”作用。

金蓝领工作室建设促进专家型技能大师队伍建立 “金蓝领”工作室,是以“金蓝领”为主体、以少数工艺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辅助、非行政建制的工作团队,可实现操作技术攻关创新,发现和解决技能难题;搭建理论向实际转化的“桥梁”,提炼出生产操作最佳方法,反作用于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创新操作方法,创造发明绝技诀窍,提高劳动效率;培养技能骨干,开展技术讲座和专业知识培训,促进全员技术技能素质的整体提高;打造技能人才品牌队伍。

培养周期 篇4

在化学教学新课改中渗透人文教育

——改进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案例

和平区

张春艳

天津市第十七中学

学科:化学

联系电话:81193099

在化学教学新课改中渗透人文教育 ——改进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案例

[内容摘要] 在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里,过分重视科学教育直接导致在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把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作为课程的目标,因此论文旨在通过改进元素周期律的课堂教学来研究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科学教育占据了教育的核心地位,导致学生只注意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建设,从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人文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文精神,科学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培养科学精神。从本质上说,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人性化、教养化的教育,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科学主真,人文主善、美,然而从本质上分析,科学与人文的真善美应该是相互渗透的。首先,科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着人类对善和美的追求,譬如科学本质上就包含着对愚昧、邪恶和迷信的否定;其次,科学的宗旨在于造福人类,实现人在自然中的价值,无论是科学表述、科学概念、还是科学理论、科学体系,都存在着一种抽象的、冷峻的美,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和谐与韵律的深刻把握。可见在对科学教育的追求中同样体现着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反之,在对人文教育的追求中也包含着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因而两者互相渗透,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所要求的。

以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为例,笔者通过随堂听课发现,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重视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且通过习题加以强化,而对理论的发现、论证、假设等包含人文教育的内容很少提及,这种教学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片面发展。

下面就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谈谈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元素周期律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要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规律有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第一,对“周期性”的剖析不够透彻,在观察核外电子层的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时只重视横向之间的变化,但忽视了纵向的变化,也没有提出整个周期表中各横行之间的螺旋式上升的变化规律,即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第二,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这一部分的教学,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学生阅读和教师简单讲授相结合,没有分析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历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方法。第三,没有为学生创设亲自体验的机会,致使学生可能认为目前课本中所使用的元素周期表是唯一的表现形式,这样的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针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不足,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们侧重于强调科学认识方法对理论发现的指导意义,使教学能够体现出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参与周期表的设计,从而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认识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元素周期律观念的形成。为了使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不应只定位在周而复始的重现上,而应充分体现“周期性”。

首先,在指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时,要求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的每行、每列中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如何变化,行与行之间怎样变化。例如,学生在观察原子半径的变化时会发现,同一行中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列中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而得出结论: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将是螺旋式周期性变化。

接着,在这种对“周期性”定位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讨论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得出元素周期律。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认识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同时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再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元素周期律对元素周期表的指导意义的教学,从介绍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过程入手,让学生发现科学认识方法的指导意义。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进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问题的产生。门捷列夫在编写教材中的碱土金属时,不知Mg应该和Ca、Sr、Ba为伍,还是应该和Zn、Cu、Hg为伍,认为化学元素缺少严整体系。

(2)存在的困难。对已发现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种种基本性质编制卡片、试排,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不太准确,从而遇到了很多困难。

(3)坚持真理就是胜利。门捷列夫的成功在于对元素周期律的深信不疑。门捷列夫当时是按原子量编写元素周期表的,当发现少数元素原子量数据与其化学性质不匹配,破坏了元素周期律

时,他果敢地判断原子量数据有误。例如,当时化学家都认为铟(In)的原子量是76,介于砷(As,原子量75)和硒(Se,原子量79)之间,门捷列夫根据In的物理及化学性质认为不合适。因为若将In排在As之后,就将In列入第Ⅵ族,不但与它的性质不符,而且其他元素的新位置也有悖于元素周期律。其中,Se被挤到第Ⅶ族,而原在第Ⅶ族的Br、I被推到第Ⅰ族(当时稀有气体尚未发现),可以看到变换了位置的所有元素化学性质与所在族的其他元素都不相同,所以将In列入第Ⅵ族就完全破怀了元素的周期性。这样的否定用现在的周期表很容易理解,但当时由于发现的元素尚少,元素周期律对元素周期表的指导意义尚不明确的背景下,门捷列夫用他坚信的元素周期律推测铟的原子量应是114,则In应在Cd(原子量113)和Sn(原子量118)之间,而且这个位置与In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完全相符。后来经过事实验证,证明门捷列夫的主张是正确的。[1]

(4)大胆推测新元素的存在。当门捷列夫发现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发生中断,元素性质也发生跳跃性变化时,他就大胆推断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并在周期表中给它们留下空位。例如,他基于原子量和元素性质的跳跃性(Ca与Ti之间,Zn与As之间),果断地在周期表中留下了3个空位。被预言的这三种元素在1875年(镓,Ga),1879年(钪,Sc),1886年(锗,Ge)依次被发现。这种从局部的和不完全正确的结果得到全部的和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但清楚地总结以往,而且正确地揭示未来,这就是门捷列夫的成就。

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很好地渗透方法论的教育,门捷列夫建立元素周期性理论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即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

较结合起来形成了周期性理论体系。学生也可应用比较法进行学习,从多个维度去考虑问题,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对于深入学习元素周期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元素“周期性”的认识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为周期表的“再创造”奠定了基础。

第三,帮助学生认识到目前广泛使用的元素周期表充分体现了元素“位置、结构、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启发学生对其提出怀疑,此阶段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在有关方法论的指导下去创造性地绘制元素周期表。当然我们仅仅要求学生画出大致的图表,对副族元素没有做过高要求。结果学生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绘出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周期表,并在彼此的交流中对元素周期律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设计通过改进,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并且大胆地将所学知识有机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效果反馈】

笔者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检验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明显加强,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改进,笔者重新设计教学案例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懂得只有当自己真正的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才能提高自己对科学的认识,运用方法论帮助和指导今后的学习。这也是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培养周期 篇5

金融周期概念界定的对象主要金融产品和服务, 随着金融产品服务在经济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 金融因素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影响作用也越大。通常金融周期的概念界定为:在虚拟经济的背景下, 以商业金融为立足点的反映金融市场经济波动变化的状况, 主要的金融主体有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等金融类产品。但是其具有一定特殊性, 即经济周期是从宏观层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循环出现的上下波动情况, 而金融周期则从微观层面反映商业金融市场的循环波动状况。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一样, 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萧条、复苏、繁荣、衰退。所谓实体经济周期, 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在经济现象中主要表现为与经济形势同期地扩张或收缩。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萧条、复苏、繁荣、衰退。

二、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的探讨

1. DCC-MGARCH模型的运行机理。

常用的研究模型是GARCH模型, 为了满足对多变量资产的波动特征的研究, 引入, 多变量GARCH模型形式, 改进和拓展了相关系数, 可以衡量时间序列中多个资产的动态相关关系。该模型在进行估计的时候将似然函数分解为两部分, 该模型不仅保留了GARCH模型在描述价格指数波动中的优势, 又对传统的GARCH模型所不能解决的复杂经济情况提供了新思路。该模型的优点是在均值方程中加入了解释变量, 使模型更加科学化, 估计的参数也更加的准确, 同时能够反应在多个市场的多种资产的动态波动特征及相关关系, 此外其克服了数据方差的影响, 减少了估计参数量, 计算更加的简便。

2. 金融和实体经济周期指标体系旳构建。

首先是金融周期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以资本化定价为主体的商业金融市场, 市场呈现的周期波动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金融经济系统包括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等为主的金融市场, 由于这些市场对于市场中信号反应敏感, 因此加速了资金流动; (2) 定价机制, 金融资本不同于其他的实体经济产品, 其低成本或者无成本的定价机制加速了市场融资的进行; (3) 反映速度, 金融经济流动性更好, 可以方便的进入外国市场, 其波动性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性更大; (4) 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对于金融市场的冲击力较大, 造成其周期波动性较强。

再者是实体经济周期指标体系构建, (1) 实体经济周期反应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2) 其定价机制是成本导向型定价机制, 其经济产品的价格稳定性较强, 具有价格稳定点; (3) 其反应速度上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4) 实体经济周期的波动特性可能会造成部分因素对金融波动的冲击得到弱化或中和。

3. 相关性研究结果。

两个周期之间存在着动态相关性, 其相关程度受周期波动影响, 同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持续时间较长。再者我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在不同的时间段, 两个周期的形似度很大, 而在另一个时间段, 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此外两者的动态相关性主要表现在波动特征上。

三、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的探讨

1. 周期协同性的基本经济理论。

(1) 是协同性的界定, 研究协同性采用Engle的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理论, 这是对传统研究理论的一种创新和改进, 可以研究两个周期的波动阶段是否有同步性, 也可以研究两个周期之间的同步特征。对于协同性的定义是:不同的波动周期中的某些经济指标变量在短期内存在共同的波动路径, 在长期上也具有共同的波动趋势。

(2) 是协同性的测度方法, 由于指标选择、模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同, 因此协同性的测度结果也不同, 有些研究者侧重于不同周期间波动特征是否一致及其滞后期数研究, 而有的是基于Engle的共同趋势和共同周期理论通过协整检验的方法验证各国周期在长期上存在同步性, 此外还有学者运用面板数据的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周期协动性特征及主要传递因素等。

(3) 两个周期协同性传导机制, 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即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价格杠杆的传导效应、经济产业结构化的传导效应。货币的流通性反应了经济的运行状况, 同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 价格决定了消费品的供需, 这是调节市场的“看不见的手”, 最后, 产业结构布局趋向多样化和兼容化也是两个周期协同性传导的影响因素。

2. 周期协同性的研究结果。

自金融业发展规模扩大以来, 金融周期的波动一直与实体经济周期的波动存在显著的同步性, 通过协同性理论方法的计算可以得出, 两者在短期内存在一个共同周期因子, 能够反映两周期相似的波动路径;从长期上看, 两者通过了协整性检验, 具有共同的波动趋势。再者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关系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相互依赖和共同进步的关系, 验证了我国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模式, 有助于我国在战略部署上的协调统一。

四、总结

总而言之, 通过对于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研究, 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和协同性, 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也为国家实行政策改革提供了参考。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 因此, 本文如有不到之处, 还望各位不吝指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波动路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虽然两个周期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两者表现形式的区别, 但是两者在周期波动路径和波动趋势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因此研究个周期之间的关系能更好的指导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本文阐述了两个周期的概念, 并逐个探讨了两个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

关键词:经融周期,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协同性

参考文献

[1]李倩.我国货币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关系研究[J].人文雅致, 2013 (11) .

[2]杨中尉, 孙克任.我国金融周期计量及其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 2010 (5) .

[3]曾五一, 张立.中国经济周期条件波动性特征的统计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 2010 (3) .

培养周期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党的 “十八大”着力强调要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此背景下,许多文献从公司治理、风险投资、企业特征等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程度不一的不同行业而言,技术创新的特点是否存在差别则较少涉及。

以熊彼特 ( 1983) 为代表的创新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变动是由于聚集的创新活动引发新兴产业群的出现和产业投资浪潮[1]。赵志耘和郑佳 ( 2010) 从专利的角度研究多国科技政策,发现技术创新是经济走出低谷、实现复苏的关键因素[2]。现有文献肯定了技术创新引起经济周期,但关于经济周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Matthew和Mark ( 2004) 认为在经济衰退期间公司现金流会减少,研发资金也会随之减少,这限制了企业进行研发的能力,所以繁荣期有利于技术创新[3]。吴晓波和 张超群等 ( 2011 ) 利用GDP和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经济萧条的阶段,技术创新加速; 在经济复苏至繁荣的阶段,技术创新 速度逐渐 下降[4]。 Gadi Barlevy ( 2007) 则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进行技术创新机会成本较低,所以衰退期有利于技术创新[5]。蔡永英 ( 2009) 发现经济周期影响技术创新,在我国基础研究具有机会成本效应,并且在经济萧条期表现出来,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具有现金流效应并在经济繁荣期变现出来[6]。这些研究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有关。

任泽平和陈昌盛 ( 2012) 认为宏观经济是由行业经济所组成的,经济总量波动与行业景气变动之间存在着一致的对应关系[7]。孙广生 ( 2006) 认为经济波动的本质是各个产业波动的综合效果[8]。而古典经济学认为,一个行业产出的下降必然意味着另外一个行业产出的增长,即行业波动成负向关系,因此总产出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 不存在经济周期。凯恩斯和实际周期理论则认为存在经济周期,即不同行业产出的协同变动,但并不否定其非同步性。彭方平和连玉君 ( 2010) 应用非线性光滑转化面板数据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了我国行业周期的非同步效应,得出在经济周期过程中,我国不同行业周期表现出明显的非同步性,其中房地产、农林牧渔业、电煤水生产和供应业等最先走出衰退,而采掘业、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最迟走出衰退; 且经济处于繁荣状态时,公司的研发投资对资本使用成本更敏感,经济处于萧条时,公司的研发投资对净现金流变化更敏感[9]。

如果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有关,那么,由于宏观经济波动与行业周期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也应该与行业周期性有关。但文献检索未发现有关行业周期性与技术创新的文献,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动机之一。另外,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对于经济周期形成、变动的作用机制,很少涉及宏观经济波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且除去影响技术创新的微观条件 ( 如研发投入,研发效率) 以及宏观条件 ( 市场景气程度、国内生产总值增产率等) ,技术创新是否也受到中观因素 ( 如行业特性) 的影响,可参考的研究比较少。所以,本文研究的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同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行业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否存在差异。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 经济周期与技术创新

在经济衰退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研发活动的其他投入,而在经济繁荣时期, 研发投资的成本较高,导致技术创新的成本也较高。凯恩斯认为,在经济的复苏过程中,由于资本存量价值的下降以及大量失业的存在,工资率不会提高,从而增加了企业利润,促进了投资。因此,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公司技术创新水平,随着经济周期的循环,经济会逐渐回升,企业就可以从这些投入中获得可观的收益, 且企业支付的成本会相对较低。Dugal和Morby通过对比较重视技术创新的企业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时期,超过70% 的企业提升了研发强度[10]。 关勇军和洪开荣 ( 2012) 利用国内数据也证实了上述观点[11]。而在经济环境较好的时候,企业经常会面临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困难, 且需以很高的代价聘请科学家和技术研发人员。 所以,经济衰退时期是新技术实施的最佳时期[12]。 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上市公司应该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提高公司技术创新水平。

叶康涛和祝继高 ( 2009) 通过对2004 - 2007年信贷资源配置结构和效率的研究,发现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信贷资金向国有上市公司倾斜,民营上市公司的负债增长率则明显放缓,信贷资源配置更有可能服从于照顾国有企业、稳定就业等目标[13]。可见,在经济衰退时期,民营上市公司更不易得到信贷资源配置,而国有上市公司较易得到信贷资源配置以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能力对技术创新水平有一定影响。融资约束能力是指企业的负债融资约束。非融资约束公司一般能够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拥有充足的现金,融资能力较强,相对融资约束公司能够用于研发投入的资金较多,应该会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 相对经济繁荣时期,上市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假设1 - a: 国有公司比民营公司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假设1 - b: 非融资约束公司比融资约束公司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二)行业周期性与技术创新

周期性行业是指和宏观经济波动相关性较强的行业,典型的如钢铁、工程机械、重型机车等。 非周期性行业是指那些生产必需品的行业,如食品饮料、农牧等。从现有的研究来看,行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变动虽然具有协同变动的效应,但是存在不同步的现象,存在 “行业景气轮动”1现象 ———一种典型的从下游到上游的需求逐次传导和行业先后波动的现象。任泽平和陈昌盛 ( 2010) 认为,需求弹性大的周期性行业比需求弹性小的非周期性行业的景气波动幅度更大[14]。从供求关系分析,当宏观经济环境萧条状态时,需求因素对行业会产生差异性的影响。下游的客户因购买力下降减少非必需品的消费,收入敏感性强和需求弹性大的周期性行业整体利润和现金流波动较大。Jin发现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周期性行业的利润波动一般大于非周期性行业[15]。所以,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稳定利润,应加大研发投资,从技术层面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当宏观经济环境处于繁荣状态时,供给因素对行业起更关键的作用。由于需求弹性大的周期性行业受行业景气波动幅度更大,在经济繁荣时期,周期性行业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此时企业能够投入的研发资金会增加,技术创新水平应该会提升。相反,低端必需消费品的非周期性行业,由于需求刚性表现出一定的抗周期能力和利润波动较大,企业没有较大的动力进行过多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应该会较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 相对非周期性行业,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

本文选取2000 - 2010年代表性周期行业和非周期行业的上市公司为初始研究样本。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文依据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筛选: ( 1) 剔除当年新上市的公司,以消除由于上市融资、公司规模和股本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影响; ( 2) 考虑到不同市场、制度因素的影响,剔除发行B股、H股股票的样本公司; ( 3) 剔除了总资产或所有者权益小于0,资产负债率大于100% 的公司; ( 4) 剔除存在数据缺失和数据异常的公司。 经过筛选,最终得到224家上市公司共2 464个观测值,并对异常值采用上下1% 的缩尾方法进行了处理。样本数据主要来自CSMAR数据库、深沪证交所,对于数据库中部分不全数据,利用公司披露的年报手工整理得到。

(二)变量设计

1. 经济周期。对于2000 - 2010年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本文借鉴江龙和刘笑松[16]的方法,采用经济增长率的五分位法来区分宏观经济环境的好坏。按此标准得出2006 - 2007年社会经济处于扩张期,2000 - 2002、2008 - 2009年为经济紧缩期,2003 - 2005、2010经济环境一般。

2. 行业周期性。本文选取的周期行业2为钢铁、非金属、有色、黑色、煤炭、房地产; 非周期行业为纺织业、农副、造纸、食品和医药。

3. 企业技术创新变量。 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 Y) 的测量,参考已有研究做法用企业的无形资产比率 ( 无形资产/总资产) 衡量。

4. 控制变量。为控制其他因素对本文研究变量的影响,选取上市公司的规模、财务杠杆、盈利能力等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假设1关于宏观经济收缩期和扩张期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1中的被解释变量Y为无形资产比率,用来衡量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 哑变量Macro为检验变量,当宏观经济收缩期时为1,处于扩张期时为0; β1、β2、β3分别反应的是经济周期、企业类型和融资约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向。

为了检验假设2,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2中,Cyclical为检验变量,当企业为周期性行业时为1,若为非周期性行业则为0; β1反应的是行业周期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向。

为了进一步检验周期性行业与非周期性行业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 在模型2的基础上,增加了哑变量Macro与Cyclical的交叉项。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3中的各检验变量含义见表2。

四、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00 - 2010年共11年的数据,连续变量的数据可能存在时间序列的不平稳性,会出现伪回 归,因而对时 间序列Y、CFO、 Size、LEV、ROE与Sgth进行Augmented Dickey Fuller平稳性检验。其中,检验形式表示是否保留截距和趋势项,C、T分别表示存在截距和趋势项, 0表示不存在。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序列Y、 CFO、Size、LEV、ROE与Sgh检验均显示为平稳序列。

注: Mackinnon ( 1996) one - sided p - values。

进一步,对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和person相关系数检验,各相关系数都在0. 4以下, 各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 ( VIF) 都小于10,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描述性统计

上市公司的主要变量无形资产比率 ( Y)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 CFO) 、企业规模 ( Size) 、 财务杠杆 ( Lev) 、净资产收益率 ( ROE) 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Sgth) 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三)回归结果及其分析

为了检验经济周期、行业周期性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本文对模型 ( 1) 、( 2) 、( 3) 分别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被解释变量为无形资产比率 ( Y) 。基准模型 ( 0) 采用OLS检验,然后,在基准模型基础上逐一引入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周期性变量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性的交互项进行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

注:***、**和*分别表示 P < 0. 001、P < 0. 01 和 P < 0. 05。

1. 就模型的整体有效性而言,所有模型都通过F检验,均在0. 1% 的水平下显著。模型1中的回归结果显示,Macro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0. 1% 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宏观经济环境较差时,公司会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假设1得到支持。融资约束 ( Dfc) 与技术创新水平 ( Y) 呈负相关且在0. 1% 的水平下显著,表明非融资约束公司会有更多的研发投入,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假设1 - a得到验证。公司的类型 ( Type) 与技术创新水平 ( Y) 呈负相关且在5% 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国有企业会拥有更多的资源配置进行研发投入,假设1 - b得到验证。

2. 模型2中的回归结果显示,Cyclical的回归系数为0. 015大于0,且在0. 1% 的水平下显著, 表明在2000 - 2010年间,非周期性行业的产品需求是刚性的,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周期性行业相对于非周期行业的公司而言,产品需求受环境影响较大,需要通过创新来寻求新的增长点,这就需要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周期性行业技术创新水平大于非周期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为假设2提供了支持证据。

3. 模型3中,Cyclical的回归系数0. 015大于0,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在经济扩张期, 周期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大于非周期性行业; Cyclical与Macro* Cyclical的回归系数为0. 003大于0,且在5%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在经济收缩期, 周期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大于非周期性行业; Macro的回归系数为0. 005,但并不显著,说明非周期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收缩期与经济扩张期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 Macro与Macro* Cyclical的回归系数为0. 008大于0,且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周期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紧缩期大于经济扩张期。这个结论为假设1进一步提供了支持性的证据。技术创新水平之所以在经济紧缩期高于扩张期,主要是由周期性行业公司所导致的,因为非周期性行业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紧缩期与经济扩张期并无显著差异,而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紧缩期大于经济扩张期。

4. 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上期总资产的比值 ( CFO) 与技术创新水平 ( Y) 显著正相关且在0. 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上市公司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总资产的比值越高,公司投入研发的资金就越多,技术创新水平越高; 上市公司的规模 ( Size) 与技术创新水平 ( Y) 显著负相关且在0. 1% 的水平下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公司的规模越大,公司所需要花费在管理费用的资金就越多,这就可能导致投入研发的资金较少,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水平;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控制变量对有效专利申请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

五、结论

本文以中国第十轮经济周期和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周期为背景,利用224家上市公司2464个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2000 - 2010年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性对公司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 1) 相对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在经济衰退时期的研发投入回报率较高,因而会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并且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其外部融资的困难,掌握的资源较少,因而国有上市公司较民营上市公司具有更多的研发投入,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 2) 由于非周期性行业的产品需求是刚性的,受环境影响较小,而周期性行业相对于非周期行业的公司而言,产品需求受环境影响较大,需要通过创新来寻求新的增长点,这就需要具有更高的技术创新水平。 ( 3) 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紧缩期高于扩张期是由于周期性行业公司所导致的,这是因为非周期性行业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紧缩期和扩张期并无显著差异,而周期性行业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在经济紧缩期高于扩张期。

巧用“周期性”解题 篇7

例1 (2008年镇江市中考试题)如图1所示,两个全等菱形的边长为1厘米,一只蚂蚁由A点开始按ABCDEFCGA的顺序沿菱形的边循环运动,行走2008厘米停下,则这只蚂蚁停在___________点.

Z老师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问题,蚂蚁按ABCDEFCGA的顺序沿菱形的边循环运动,根据规律,从A点出发,行走8厘米或8n (n是正整数)厘米,蚂蚁仍回到A点.由于2008=251×8,蚂蚁行走2008厘米后停在A点.

若题中仅将2008改为1999,结果又怎样呢?

W同学说:1999=249×8+7,所停位置相当于蚂蚁从A点出发,行走7厘米,到达G点.

顺到地解答了例1,大家立即认真思考起例2来.

例2 (2008年扬州市中考试题)按如图2所示的程序计算,若开始输入的x的值为48,我们发现第一次得到的结果为24,第2次得到的结果为12,……,请你探索第2009次得到的结果为___________.

K同学说:首先要读懂流程图,明确运算的种类和顺序.现将探索的过程列表如下:

从第3次起, 每隔6次, 输出结果循环出现, 依次为6, 3, 8, 4, 2, 1.而2009-2=2007=334×6+3, 这说明第2009次输出结果与循环节中的第3个数据相同, 也即与第5次相同, 为8.

其实题中“我们发现第一次得到的结果为24,第2次得到的结果为12”是多余的.

L同学说:这很有趣,使我想起了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

Z老师说:你的联想很好.我出一题请大家考虑.将分数化成小数,小数点后第100位的数字是几?

L同学说:循环节是31, 100-1=99=2×49+1, 所以小数点后第100位的数字是3.

Z老师高兴地点了点头,又引领大家分析下一个例题.

例3 (2005年南京市中考试题)如果将点P绕定点M旋转180°后与点Q重合,那么点P与点Q关于点M对称,定点M叫做对称中心.此时,点M是线段PQ的中点.

如图3,在直角坐标系中,△ABO的顶点A、B、O的坐标分别为(1, 0)、(0, 1)、(0, 0).点列P1, P2, P3……中的相邻两点都关于△ABO的一个顶点对称.点P1与点P2关于点A对称,点P2与点P3关于点B对称,点P3与点P4关于点O对称,点P4与点P5关于点A对称,点P5与点P6关于点B对称,点P6与点P7关于点O对称,……,对称中心分别是A, B, O, A, B, O,……,且这些对称中心依次循环,已知P1的坐标是(1, 1),试写出点P2、P7、P100的坐标.

S同学说:依据给出的操作要领,利用图3得P2 (1,-1), P7 (1, 1),发现P7与P1重合,因此,由100=6×16+4,说明P100的坐标同P4的坐标,即(1,-3).

培养周期 篇8

【关键词】序数差规律 电子排布规律 特殊的微粒 微粒半径大小规律

在每年的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都是必考知识点,该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虽然广而杂,但偏向基础,只要考生平时勤记、勤思考,就可以从容面对这类题目,是学生容易得分的知识点。本文将举例来谈谈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中几个容易被学生遗忘的规律的应用。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特殊规律

(一)序数差规律

1、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的“序数差”规律[1]

(1)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为1(第IIA族和第IIIA族除外)。

(2)同周期第IIA族和第IIIA族的元素,在第二、三周期中其原子序数之差为1,在第四、五周期中其原子序数之差为11,在第六周期中原子序数之差为25。

2、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序数差”规律:

(1)第IA 族一、二周期相邻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2。

(2)第二、三周期的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都为8。

(3)第三、四周期的同主族相邻元素的原子序数:第IA族和第IIA族相差8,其它主族相差18。

(4)第四、五周期的同主族相邻元素原子序数之差都为18。

(5)第五、六周期的第IA 族和第IIA 族的相邻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第IIIA族及其之后主族的相邻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32。

(6)第六、七周期的第IA族和第IIA族相邻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32。

(二)电子排布规律[2]

最外层电子数是1 或2 的原子可能会是IA 族、IIA 族、副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 ~7的原子一定是主族元素的原子,且其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序数。

例1 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属锗是一种良好的导热、导电材料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沸点越高

C.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的原子,其质子数之差均为1

D.最外层电子数为4的原子,其元素一定处于ⅣA族

解析:金属锗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A项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B项错误;同周期第IIA族和第IIIA族的元素,在第二、三周期中其质子数之差为1,在第四、五周期中其质子数之差为11,在第六周期中质子数之差为25,C项错误;最外层电子数为4的原子,其元素一定是主族元素且一定位于ⅣA族,D项正确。答案为D。

二、特殊的微粒

1、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

(1)分子:CH4、NH3、H2O、HF、Ne;

(2)阳离子:NH4+、H3O+、Na+、Mg2+ 、Al3+;

(3)阴离子:OH-、NH2-、N3-、O2-、F-。

2、核外有18个电子的微粒:

(1)分子:F2、Ar、HCl、H2S、PH3、SiH4、H2O2、C2H6、CH3OH、N2H4、CH3F、CH3NH2等;

(2)阳离子: K+、Ca2+;

(3)阴离子:S2-、Cl-、HS-。

3、常见的14个电子的微粒:

(1)分子:Si、N2、CO、C2H2、HCN;

(2)离子:CN-、C22-等。

例2 有X、Y、Z、W四種含14个电子的粒子,其结构特点如下:

XYZW

原子核数单核不同元素构成的两核同种元素构成的两核同种元素构成的两核

粒子的电荷数00两个负电荷0

(1)A原子核外比X原子多3个电子,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含lmolX的氧化物晶体中含有共价键数目为 。

(2)Z与钙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

(3)14gY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141.5kJ,写出Y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由题意知,这四种粒子:X为Si,Y为CO,Z为C22-,W为N2。(1)X为14号元素Si,则A为17号元素氯,其原子结构示意图略。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lmolSiO2晶体中含有4molSi—O,所以共价键数目为4NA或2.408×1024。

(2)由于Z为C22-与钙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Ca2+ [ C C ]2-。

(3)Y为CO,其摩尔质量为28g/mol。14gCO的物质的量n(CO)=0.5mol,其热化学方程式为:2CO(g)+O2(g)=2CO2(g) ΔH=-566kJ/mol。

三、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快速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看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同种元素阴离子半径大于对应的原子半径,对应的原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

例3 (2015·海南高考·2)下列离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

A.Na+ B.Mg2+ C.O2- D. F-

解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微粒,其半径随着原子序数递增而逐渐减小,Na+、Mg2+、O2-、F-都是含10个电子的微粒,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因此离子半径最大的是O2-,最小的是Mg2+。答案为C。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一直以来都是高考很重要的考点,所占分值更是不容小觑,因高考近几年考察本知识点的试题比较容易,学生比较容易拿分,但也要看到还是有失分现象存在的,以上就是学生易失分的几个点,在最后的高考复习中,还需继续强化练习。

【参考文献】

[1]颜冬微,衷明华. 快速破解元素周期表—这些知识要知道[J]. 江西化工,2015(3):199.

联想产业生命周期 篇9

产业生命周期是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是指从产业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

1.初创期: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较高,需求增长较快,技术变动较大,行业中的用户主要致力于开辟新用户、占领市场,但此时技术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产品、市场、服务等策略上有很大的余地,对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用户特点等方面的信息掌握不多,企业进入壁垒较低。

2.成长期:在成长阶段,新产业的产品经过广泛宣传和消费者的试用,逐渐以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产业特点、产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其自身的特点赢得了大众的欢迎或偏好,市场需求开始上升,新产业也随之繁荣起来。3.成熟前期:在这一时期里,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少数大厂商垄断了整个行业的市场,每个厂商都占有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厂商与产品之间的竞争手段逐渐从价格手段转向各种非价格手段,如提高质量、改善性能和加强售后维修服务等。产业的利润由于一定程度的垄断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风险却因市场比例比较稳定,新企业难以打入成熟期市场而较低,其原因是市场已被原有大企业比例分割,产品的价格比较低。目前,联想公司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掌上电脑、主机板、手机等商品。作为全球个人电脑市场的领导企业,联想从事开发、制造并销售最可靠的、安全易用的技术产品及优质专业的服务,帮助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取得成功。

高管团队生命周期研究 篇10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快速变化的环境, 需要企业以一种更加高效的组织形式去应对, 而“团队正是高效组织应付环境变化的最好方法之一”。[1]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及执行层, 更是备受企业和学者关注。 自1984年, Hambrick与Mason提出“高层梯队理论”[2]以来, 学界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 这些研究大多是关于高管团队的传记性特征和运作过程的, 对于高管团队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即团队的生命周期几乎没有涉猎。 高管团队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企业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都有必要进行研究。

二、高管团队生命周期模型

上世纪初期的塔克曼模式到目前为止仍是学术界广泛应用的团队生命周期模型。[3]目前对于团队生命周期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团队, 如工作组、质量小组、及项目小组等, 是建立在临时基础之上的。[4]高管团队其任务具有长期性。由于任务的长期性, 高管团队生命周期较之一般团队呈现出许多变化。 首先, 高管团队在发展过程中, 团队结构不断地优化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有的团队成员成功地融入到团队中, 有的则离开了团队。 其次, 相对于任务的长期性, 高管团队成员的任期都是有限固定的, 任期结束, 团队成员就需要更替。 最后, 若组织经营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现有高管团队已无力应对, 企业将重组高管团队以带领组织走出困境。 更甚者, 组织经营状况极度恶劣, 面临破产, 高管团队将直接面临解散。 因此, 在建立高管团队的生命周期模型时, 对于团队的最终结果需要重新定义。 章义伍学者对塔克曼模式的解散期做出了补充。[5]本文在借鉴章义伍学者关于团队最后命运结论的基础上, 将团队的最后阶段定义为以下三种: 自然更替、非自然更替及解散。 自然更替是指可预期的、有准备的、主动选择的高管团队人员变动, 如团队成员由于任期结束或到了退休年龄等原因离开团队。 尽管高管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的战略决策及战略执行任务, 但是CEO仍然是这个整体的核心。 CEO对高管团队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 尤其在团队建立的早期, CEO倾向于选择他了解并信任的人进入团队。[6]CEO的领导行为对于团队内聚力、绩效有非常重要的影响。[7]因此CEO的更替可以作为原有团队解散, 新团队成立的标志。 自然更替指的是非CEO的高管团队成员的更替。非自然更替则是难以预期的、没有准备的、被动选择的高管团队人员变动, 如由于无法融入团队、团队变革等原因导致被迫离开团队。解散是指由于CEO的更替或组织经营失败导致的团队内部的一系列变化。

在实践中, 高管团队有可能面临自然更替及非自然更替等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 解散并不一定意味着团队完全的解散, 它蕴含了团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变化, 也可将之视为团队生命周期的新的起点。

三、高管团队生命周期阶段特征

对于团队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 部分学者对其已有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然而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者, 其成员都是在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专家, 拥有丰富的经验。 因此, 在高管团队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与一般团队不尽相同。 他们在团队工作、沟通、冲突及建设的方式和内容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1、组建期

高管团队成员经验丰富, 在进入团队之前, 或许处于其他团队的相同职位或是从事相关工作, 也正因如此, 他们在开展新工作时难免会带有原有企业或团队的视角。 因此在高管团队的组建期, 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 在组建期, 高管团队成员的首要任务是对组织运营状况、团队环境等形成明确的认识。 在组建之初, 高管团队成员进入到新的工作环境, 成员们往往都怀着大显身手或在团队中站稳脚跟的念头。 因此, 高管团队的士气高涨, 成员们都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工作当中, 但成员之间彼此不了解, 沟通较少, 难以形成信任感。 这一阶段的团队运作, 需要CEO极大的领导和支持。 由于以上种种问题, 组建期的高管团队效率是比较低的。

2、震荡期

震荡期是高管团队内部激烈冲突的时期。 一方面, 高管团队成员对于企业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逐步地从原团队的视角转变过来, 并且开始适应企业的文化和战略, 或是参与到建设新的企业文化和制定新的战略工作中。 然而, 高管团队成员在这一阶段对于企业的整体战略与经营理念并没有达成共识。 他们倾向于站在自己所负责部门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成员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理念冲突。 高管团队成员为了寻求团队合作, 在冲突过程中, 不断地沟通交流彼此不同的观念, 不断地妥协或折中自己原有的观念, 最后形成较为统一的观念。 在认知冲突的过程中, 高管团队成员之间也会产生许多情感冲突。 因此, 尽管在这一时期高管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很多, 也在逐步地了解彼此, 但是由于成员之间的异质性, 在沟通过程中, 矛盾与冲突也增加了, 高管团队成员彼此不信任, 不满, 从而人际关系非常紧张。 随着团队工作的逐步进行, 高管团队面临企业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任务, 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在不断地加重, 因而这一时期团队的士气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 高管团队成员在震荡期逐渐地进入到了团队角色当中, 并开始有效地解决问题, 因此团队绩效乃至于企业绩效都有一定地提高。

3、规范期

规范期是高管团队高速发展的时期。 高管团队成员对企业的情况充分了解, 对于企业的整体战略与经营理念达成共识, 并且积极地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工作。 同时, 他们完全适应了企业文化, 并在团队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团队文化和共同价值观, 团队内聚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那些高管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团队行为以及价值观内化为高管团队的团队规范, 并在高管团队的行为中以外显的团队规章及内隐的行为规章等形式表露出来。

4、执行期

在这一时期, 团队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高管团队成员对于企业状况非常熟稔, 处理问题时也得心应手。 团队成员对于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有非常深刻的认识, 每个人都充分地发挥着团队角色的作用, 团队高效运转。 高管团队成员的忠诚度和内聚力达到最高。 尽管如此, 团队成员之间仍然存在认识冲突, 但是团队成员在这一时期能够通过有效沟通友好地解决。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高管团队成员之间也较少产生情绪冲突。 在这一阶段, 团队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团队绩效达到最高。

5、解散期及变化

高管团队面临的三种不同变化对高管团队的影响有非常大的区别。 面对自然更替, 高管团队受到的影响最小, 高管团队成员只需稍加调整就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非自然更替则会给高管团队带来较大影响, 这种突发状况会使高层管理团队成员感到恐慌, 进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士气。 全新的成员进入团队或许还会使团队重新进入震荡期及规范期, 对团队的影响是无法预料的。 并且, 由于可能出现人员变动, 高管团队成员之间冲突增加, 彼此之间出现猜忌、不信任, 人际关系变得糟糕。 如果由于CEO的更替引起的高管团队的解散, 对高管团队的影响取决于新任CEO的选拔方式。如果从团队内部选拔并培养新任CEO, 因为新任CEO已是团队成员, 其他团队成员对其比较熟悉, 那么CEO的更替给团队带来的影响较小, 负面影响也会少很多。 如果从外部选拔新任CEO, 则会给团队带来很大的冲击。 这种更替方式一般是由于组织经营环境发生巨变引起的。由于团队成员不了解新任CEO的管理方式及行事风格,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在新的领导班子里立足, CEO的更替会引起整个团队较大的恐慌, 团队士气下降。 由公司破产引起的高管团队的解散, 无疑是最糟糕的命运。 无论是团队士气还是绩效都会有更大地下滑。

四、结束语

本文旨在对高管团队的生命周期进行初步的探讨, 建立生命周期模型以及分析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然而对高管团队的生命周期研究, 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如何界定高管团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各阶段特征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 才能真正对高管团队实践提出可行的意见。

摘要:自Hambrick与Mason提出“高层梯队理论”, 大量学者对高管团队的传记性特征及运作过程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对高管团队如何发展则极少涉猎。运用塔克曼的“小型团队的发展阶段”模型, 结合高管团队的特性, 建立高管团队生命周期模型, 分析高管团队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

关键词:高管,团队,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Katzenbach, J.&Smith, D.The Wisdom of Teams—creating the high-performance organiza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3.

[2]Hambrick D C, Msaon P A.Upper echelons:The organization as reflection of its top mana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4, 9:193—206.

[3]塔克曼, 詹森.小团队发展阶段研究[J].群体和组织研究, 1977, (2) :419—442.

[4]金辉, 钱焱.团队生命周期的模型修正[J].科学学与科技技术管理, 2006, (3) :119—122.

[5]章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6]Pecosolido A T.Informal leade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oup eficacy[J].Smal Group Research, 2001, 32:74—93.

上一篇:交通流特征参数论文下一篇:表达体系论文